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投资组合理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个企业从创业发展开始,到其退出行业市场,一般都遵循五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创业企业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来进行阶段性的组合投资,以减少投资风险。具体为:
(1)种子期:此时,创业企业尚没有产品面世,也就没有相应的营销模式,团队建设方面也很薄弱,是投资风险最大的时期。
(2)起步期:起步期企业己建成,开发出来的产品尚处于试销其,故而投资风险仅次于种子期。
(3)扩张期:企业在扩张期不断成长,产品营销模式已建成,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团队建设运行良好,投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了。
(4)成熟前期:此时企业在投资的各方面都运行的十分成熟,市场营销模式成功建立起来,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也运转良好,风险此时最小。
(5)重建期:此时的企业面临着企业破产或是投资重建,在原有的一定的企业规模上可以对重建投资进行慎重考虑。综上所述,在企业进行创业投资的各个阶段中,投资的风险都是不一样的,处于投资期前期的风险较大,后期较小;所以,创业企业要积极利用投资组合理论去减少企业在投资的不同阶段的风险。
二、我国创业投资财务运作过程现状分析
(一)创业企业规模较小
企业要进行创业,在零基础的程度上发展,就必须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创业企业从规模层面上看,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普遍规模较小,资本不充足,融资渠道较窄,资本来源少。比如在我国,大多数创业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国外风投,国内政府组织或是一些金融机构的贷款等,比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融资渠道窄的多。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于政府对于创业企业资本结构的限制过多造成的,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二)针对创业服务的中间媒介不发达
要进行创业投资,必须有中间媒介等服务机构为企业进行谋划,以帮助创业企业运用各种投融资工具进行引资,协调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的沟通,从而加强合作,保证创业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目前,我国中介机构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对企业的创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中介服务市场也不规范,阻碍了创业服务中介媒体系统的发展。
(三)缺乏创业的专业人才
对于创业的投资机构而言,要进行一笔成功的创业投资,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专业化的人才来帮助投资机构对其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人才是掌握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不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国内一些企业的领导层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块也并不重视,这就导致了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从而也影响了创业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投资体系中的退出部分不健全
投资机构进行的投资活动是一个资金循环的过程,包括项目资金的筹措、投入、撤出以及再次投资等过程;而一个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不是创业企业的成长或是发展状况,而是其投入的资金能否顺利回收,然后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这样,就显得退出环节特别重要。而目前,我国针对创业的投资机构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也没有确定一个合理的时机帮助投资机构收回投资金,比如虽然目前我国有了创业板,但是创业企业的上市依旧十分困难,这就使得投资机构对创业企业的投资很难收回。
三、国外创业融投资模式介绍启示
(一)国外创业融投的主要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的创业投资模式是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美国,传统的联邦体制对一国金融系统的构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又是创业投资强有力的保障。美国的银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开经营的,这样就使得创业企业不能从商业银行处获取资金,从而避免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份,使得创业投资的发展更加产业化和专业化。同时,严格的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使得创业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应有的保障,也增加了投资者对创业市场的信息,这也更加促进了美国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2)德国模式。
德国模式主要是以银行为中心的创业投资发展模式。在德国,银行和保险公司是创业投资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保证了创业投资的正常进行。但是德国模式也有其不益之处,如由于德国银行业的发达,致使针对创业投资的专门性人才十分缺乏;另外,由于投资项目资金来源有保障,所以投资项目的风险很低,收益也很低,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也没有有效的措施,最终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
(3)以色列模式。
以色列模式是以政府组织的大力支持为特点的,这也是以色列创业投资能迅猛发展的原因。以色列政府主导建立了创业投资的引导基金,吸引了海外资本进入本国创业投资市场,这样就促进了本国内部的创业投资市场的大力发展,放大了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企业投资和经营运作,而是给予创业企业合理的权限,使之能自主进行投资运作。
(二)国外创业投资发展模式对我国创业企业的启示
(1)政府引导,多元化发展。
结合上述三种发展模式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组织在创业投资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于此,我国的创业投资的发展就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逐步进行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特别是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能作为主导,而应该是引导海外资金的进入。例如以色列的政府引导式的发展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2)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特别是熟悉创业投资业务的专门领域的人才是创业投资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应努力建立专门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来促进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
(3)完善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
投资是一个资金筹措、引入、退出、再投入的循环过程,那么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就是保障投资机构顺利抽回资金,获得预期收益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应该积极引导并建立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保障投资机构在进行创业投资后,能通过多种渠道,如创业板市场,并购、场外交易等方式退出。
四、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创业投资财务运作策略
(一)拓宽筹资渠道
一般,投资资本的来源有政府、国内企业、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来源。其中外资的比例最高,是目前我国创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
(1)引入社会保险基金。
社保基金引入的成功案例是美国模式,在美国,创业资本的来源渠道很多,创业资本也很发达。但是,目前我国还未将社保引入到创业投资项目中去,所以,政府可以做这方面的尝试,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保基金参与创业投资。
(2)促使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参与。
目前,我国的创业资本来源主要是外资,但是在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体系中的银行业和保险业才是创业投资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我国政府要尝试着逐步开放这一领域的投资,改革金融制度,从而拓宽创业资本的来源结构,促使其健康发展。
(3)引导民营资本参与。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个人或是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不足以应对日益壮大的创业投资需求。所以,我国应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积极拓展其发展空间,扩大民营资本的投资规模,从而最终扩展我国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以及其资金渠道。
(二)努力培养创业投资的专门人才
创业投资项目的进行和开展不仅仅需要资金的引入,更需要专业人才进行项目管理和投资运作。对于创业投资这样一种产业形态而言,不仅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化人才,更是需要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我国创业投资市场发展所亟需的。
(1)提高专业人才的教育水平。
我国创业投资市场的人才主要由三类构成: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社会招聘的各个层次的人才以及金融机构的相关投资负责人。这三种人形成了我国创业投资市场的人才结构,但是这种结构并不稳定,市场发展也不成熟。为了打破现状,我国各高等院校需通过加快改革步伐,并结合市场需求努力培养相应的复合型投资人才,提高相关创业投资人才的教育水平,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门人才队伍。
(2)创业投资职业人员需持证上岗。
持证上岗是对人才的一种管理方式,由于目前,在我国专门的创业投资人才储备不多,所以急需建设相关的专门团队来支持创业投资的发展。由此,实行持证上岗这样一种人才选拔和人才管理体制是有利于选择爱岗敬业、严格自律的创业投资领域的专业人才的。
(3)创业投资的专门人才要进行后续培训。
创业投资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创业投资发展的最终状态,人才培养是为了创业投资的团队建设服务的。目前,很多创业企业不能长久发展,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分裂了。这主要是由于创业企业家对创业投资并没有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从而不能将企业带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后续培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如让职业人员进行金融、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再次学习,满足经济发展对投资人才的需要的变化;引进国外先进的投资项目管理经验,加强交流合作,保证人才补给。
(三)创办创业投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
政府可以作为创业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交流和接触、合作的中间媒介,积极促进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可以帮助投资者尽快寻找到合适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为需要投资资金的创业企业寻找到合适的资金支持者,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难题。因此,政府要积极帮助需求双方当事人创办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增加创业投资成功的概率。
(四)完善创业投资管理
创业投资的项目需要专门人才进行专业化运作和有效的管理,按照创业投资合同的规定,创业投资双方当事人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如参与企业管理,提供资金支持等,使得创业投资者能顺利收回资金,并获得预期收益。要获得这样的管理结果,那么完善创业投资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健全和完备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创业投资的有序发展。
(五)发展多元化的退出机制
马考维茨(Markowitz)是现资组合分析理论的创始人。经过大量观察和分析,他认为若在具有相同回报率的两个证券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任何投资者都会选择风险小的。这同时也表明投资者若要追求高回报必定要承担高风险。同样,出于回避风险的原因,投资者通常持有多样化投资组合。马考维茨从对回报和风险的定量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投资组合的特性,从数学上解释了投资者的避险行为,并提出了投资组合的优化方法。
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因此,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是其成分证券期望回报率的加权平均。除了确定期望回报率外,估计出投资组合相应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由其回报率的标准方差来定义的。这些统计量是描述回报率围绕其平均值变化的程度,如果变化剧烈则表明回报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较大。
从投资组合方差的数学展开式中可以看到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各成分证券的方差、权重以及成分证券间的协方差有关,而协方差与任意两证券的相关系数成正比。相关系数越小,其协方差就越小,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也就越小。因此,选择不相关的证券应是构建投资组合的目标。另外,由投资组合方差的数学展开式可以得出:增加证券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基于回避风险的假设,马考维茨建立了一个投资组合的分析模型,其要点为:(1)投资组合的两个相关特征是期望回报率及其方差。(2)投资将选择在给定风险水平下期望回报率最大的投资组合,或在给定期望回报率水平下风险最低的投资组合。(3)对每种证券的期望回报率、方差和与其他证券的协方差进行估计和挑选,并进行数学规划(mathematicalprogramming),以确定各证券在投资者资金中的比重。
二、投资战略
投资股市的基金经理通常采用一些不同的投资战略。最常见的投资类型是增长型投资和收益型投资。不同类型的投资战略给予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但也使投资计划的制定变得复杂化。
选择增长型或收益型的股票是基金经理们最常用的投资战略。增长型公司的特点是有较高的盈利增长率和赢余保留率;收益型公司的特点是有较高的股息收益率。判断一家公司的持续增长通常会有因信息不足带来的风险,而股息收益率所依赖的信息相对比较可靠,风险也比较低。美国股市的历史数据显示,就长期而言,增长型投资的回报率要高于收益型投资,但收益型投资的回报率比较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增长型公司会随着时间不断壮大,其回报率会逐渐回落。历史数据证实增长型大公司和收益型大公司的长期平均回报率趋于相同。另外,投资战略还可以分为积极投资战略和消极投资战略。积极投资战略的主要特点是不断地选择进出市场或市场中不同产业的时机。前者被称为市场时机选择者(markettimer),后者为类别轮换者。
市场时机选择者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减现金增股票,提高投资组合的beta以增加风险;在市场不好时,反过来做。必须注意的是市场时机的选择本身带有风险。相应地,如果投资机构在市场时机选择上采用消极立场,则应使其投资组合的风险与长期投资组合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致。
类别轮换者会根据对各类别的前景判断来随时增加或减少其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但这种对类别前景的判断本身带有风险。若投资者没有这方面的预测能力,则应选择与市场指数中的类别权重相应的投资组合。
最积极的投资战略是选择时机买进和卖出单一股票,而最消极的投资战略是长期持有指数投资组合。
公司资产规模的大小通常决定了股票的流动性。规模大的公司,其股票的流动性一般较好;小公司股票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因此风险较大。从美国股市的历史数据中可以发现,就长期而言,小公司的平均回报率大于大公司,但回报率的波动较大。
三、投资组合风险
我们已经知道,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用投资组合回报率的标准方差来度量,而且,增加投资组合中的证券个数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但是,由于股票间实际存在的相关性,无论怎么增加个数都不能将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降到零。事实上,投资组合的证券个数越多,投资组合与市场的相关性就越大,投资组合风险中与市场有关的风险份额就越大。这种与市场有关并作用于所有证券而无法通过多样化予以消除的风险称为系统风险或市场风险。而不能被市场解释的风险称为非系统风险或可消除风险。所以,无限制地增加成分证券个数将使投资组合的风险降到指数的市场风险。
风险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当一个投资组合的成分证券个数足够多时,其非系统风险趋于零,总体风险趋于系统风险,这时,投资组合的风险就可以用指数期货来对冲。对冲的实际结果完全取决于投资组合和大市的相关程度。若投资组合与大市指数完全相关,投资组合的风险就能百分之百地被对冲,否则只能部分被抵消。
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是由投资组合对市场的相关系数乘以投资组合的标准差来表达,而这里的相关系数是投资组合与市场的协方差除以市场的标准差和投资组合的标准差。因此,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正好可以由投资组合对大市指数的统计回归分析中的beta值来表达。投资组合对大市的beta值是衡量投资组合系统风险的主要度量。投资组合的回报率、方差或标准差以及其beta值是投资组合分析和管理中的三个最重要的数据。
在投资组合的另一重要理论是在资本市场理论中引入了无风险资产的概念。在实际中,我们可以将国库券认为是无风险资产。任何投资组合都可以看成是无风险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的组合。于是,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可以表达成大市回报率与无风险回报率之差乘以beta值再加上无风险回报率。
国际金融投资行业也广泛地使用VAR(Value-at-Risk)的方法来分析和管理投资组合甚至公司全部资产的风险。VAR实际上是衡量资产价值变动率的方法。其基本概念是:假设某投资组合的回报率是以正态分布,衡量在确定的概率下投资组合可能出现的亏损金额。VAR值就是用均值减一个标准方差的回报率,可以用来计算亏损。
四、投资组合业绩评价
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投资组合的业绩进行评估。养老金、保险基金、信托基金和其他基金的主要投资计划发起人一般会考察投资过程的各个主要方面,如资产配置、资产类别的权重和各类别重的证券选择。这类评估称为属性评估。对很多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对一个特定的投资策略或投资机构效率的评价,如对有明确投资策略的开放式基金的评估。这种评估叫做指标评估。评估投资组合最直接的指标是回报率。但只有在相同或类似的风险水平下比较回报率才有实际的意义。从美国开放式互助基金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到,增长型基金的beta值最高,系统风险最高,相应在牛市时的回报率最高,在熊市时的回报率最低。平衡型的基金则相反。收益—增长型的基金的系统风险和回报率都在增长型和平衡型的基金之间。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基金在一个时期所获得的回报率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的风险特性和基金在当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评估基金时,首先应将基金按风险等级分组,每一组的风险大致相同,然后在组中比较回报率的大小。
投资组合的回报率是特定期间内投资组合的价值变化加上所获得的任何收益。对封闭式基金来说,由于没有资金的流进和流出,回报率的计算相对比较容易。对开放式基金而言,频繁的现金流动使普通的回报率计算无法反映基金经理的实际表现。开放式基金的回报率通常使用基金单位价值来计算。基金单位价值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有现金流入时,以当时的基金单位净资产值来增加基金的单位数量;当有基金回赎时,基金的单位数量则减少。因此,现金的流动不会引起净资产的变化,只是发生基金单位数量的变化。于是,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期初和期末的净资产值来计算开放式基金投资组合的回报率。
没有经过风险调整的回报率有很大的局限性。进行风险调整后评估投资组合表现的最常见的方法是以每单位风险回报率作为评判标准。两个最重要的每单位风险回报率的评判指标是夏普比例(ShameRatio)和特雷诺比例(TreynorRatio)。夏普比例是投资组合回报率超过无风险利率的部分,除以回报率的标准方差。特雷诺比例是投资组合回报率超过无风险利率的部分,除以投资组合的beta值。这两个指标的不同在于,前者体现了投资组合回报率对全部风险的敏感度,而后者反映对市场风险或系统风险的敏感度。对投资组合回报率、其方差以及beta值的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定量显示基金经理在证券选择和市场时机选择等方面的优劣。
【参考文献】
[1][美]小詹姆斯L·法雷尔,沃尔特J·雷哈特.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及应用(PortfolioManagement:TheoryandApplica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RichardC.Grinold,RonaldN.Kahn,ActivePortfolioManagement:AQuantitative
ApproachforProducingSuperiorReturnsandSelectingSuperiorRernsand
ControllingRisk,McGraw-Hill,1999.
[3]陈世炬,高材林.金融工程原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马考维茨(Markowitz)是现资组合分析理论的创始人。经过大量观察和分析,他认为若在具有相同回报率的两个证券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任何投资者都会选择风险小的。这同时也表明投资者若要追求高回报必定要承担高风险。同样,出于回避风险的原因,投资者通常持有多样化投资组合。马考维茨从对回报和风险的定量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投资组合的特性,从数学上解释了投资者的避险行为,并提出了投资组合的优化方法。
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因此,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是其成分证券期望回报率的加权平均。除了确定期望回报率外,估计出投资组合相应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由其回报率的标准方差来定义的。这些统计量是描述回报率围绕其平均值变化的程度,如果变化剧烈则表明回报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较大。
从投资组合方差的数学展开式中可以看到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各成分证券的方差、权重以及成分证券间的协方差有关,而协方差与任意两证券的相关系数成正比。相关系数越小,其协方差就越小,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也就越小。因此,选择不相关的证券应是构建投资组合的目标。另外,由投资组合方差的数学展开式可以得出:增加证券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基于回避风险的假设,马考维茨建立了一个投资组合的分析模型,其要点为:(1)投资组合的两个相关特征是期望回报率及其方差。(2)投资将选择在给定风险水平下期望回报率最大的投资组合,或在给定期望回报率水平下风险最低的投资组合。(3)对每种证券的期望回报率、方差和与其他证券的协方差进行估计和挑选,并进行数学规划(mathematicalprogramming),以确定各证券在投资者资金中的比重。
二、投资战略
投资股市的基金经理通常采用一些不同的投资战略。最常见的投资类型是增长型投资和收益型投资。不同类型的投资战略给予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但也使投资计划的制定变得复杂化。
选择增长型或收益型的股票是基金经理们最常用的投资战略。增长型公司的特点是有较高的盈利增长率和赢余保留率;收益型公司的特点是有较高的股息收益率。判断一家公司的持续增长通常会有因信息不足带来的风险,而股息收益率所依赖的信息相对比较可靠,风险也比较低。美国股市的历史数据显示,就长期而言,增长型投资的回报率要高于收益型投资,但收益型投资的回报率比较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增长型公司会随着时间不断壮大,其回报率会逐渐回落。历史数据证实增长型大公司和收益型大公司的长期平均回报率趋于相同。另外,投资战略还可以分为积极投资战略和消极投资战略。积极投资战略的主要特点是不断地选择进出市场或市场中不同产业的时机。前者被称为市场时机选择者(markettimer),后者为类别轮换者。
市场时机选择者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减现金增股票,提高投资组合的beta以增加风险;在市场不好时,反过来做。必须注意的是市场时机的选择本身带有风险。相应地,如果投资机构在市场时机选择上采用消极立场,则应使其投资组合的风险与长期投资组合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致。
类别轮换者会根据对各类别的前景判断来随时增加或减少其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但这种对类别前景的判断本身带有风险。若投资者没有这方面的预测能力,则应选择与市场指数中的类别权重相应的投资组合。
最积极的投资战略是选择时机买进和卖出单一股票,而最消极的投资战略是长期持有指数投资组合。
公司资产规模的大小通常决定了股票的流动性。规模大的公司,其股票的流动性一般较好;小公司股票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因此风险较大。从美国股市的历史数据中可以发现,就长期而言,小公司的平均回报率大于大公司,但回报率的波动较大。
三、投资组合风险
我们已经知道,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用投资组合回报率的标准方差来度量,而且,增加投资组合中的证券个数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但是,由于股票间实际存在的相关性,无论怎么增加个数都不能将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降到零。事实上,投资组合的证券个数越多,投资组合与市场的相关性就越大,投资组合风险中与市场有关的风险份额就越大。这种与市场有关并作用于所有证券而无法通过多样化予以消除的风险称为系统风险或市场风险。而不能被市场解释的风险称为非系统风险或可消除风险。所以,无限制地增加成分证券个数将使投资组合的风险降到指数的市场风险。
风险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当一个投资组合的成分证券个数足够多时,其非系统风险趋于零,总体风险趋于系统风险,这时,投资组合的风险就可以用指数期货来对冲。对冲的实际结果完全取决于投资组合和大市的相关程度。若投资组合与大市指数完全相关,投资组合的风险就能百分之百地被对冲,否则只能部分被抵消。
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是由投资组合对市场的相关系数乘以投资组合的标准差来表达,而这里的相关系数是投资组合与市场的协方差除以市场的标准差和投资组合的标准差。因此,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正好可以由投资组合对大市指数的统计回归分析中的beta值来表达。投资组合对大市的beta值是衡量投资组合系统风险的主要度量。投资组合的回报率、方差或标准差以及其beta值是投资组合分析和管理中的三个最重要的数据。
在投资组合的另一重要理论是在资本市场理论中引入了无风险资产的概念。在实际中,我们可以将国库券认为是无风险资产。任何投资组合都可以看成是无风险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的组合。于是,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可以表达成大市回报率与无风险回报率之差乘以beta值再加上无风险回报率。
国际金融投资行业也广泛地使用VAR(Value-at-Risk)的方法来分析和管理投资组合甚至公司全部资产的风险。VAR实际上是衡量资产价值变动率的方法。其基本概念是:假设某投资组合的回报率是以正态分布,衡量在确定的概率下投资组合可能出现的亏损金额。VAR值就是用均值减一个标准方差的回报率,可以用来计算亏损。
四、投资组合业绩评价
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投资组合的业绩进行评估。养老金、保险基金、信托基金和其他基金的主要投资计划发起人一般会考察投资过程的各个主要方面,如资产配置、资产类别的权重和各类别重的证券选择。这类评估称为属性评估。对很多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对一个特定的投资策略或投资机构效率的评价,如对有明确投资策略的开放式基金的评估。这种评估叫做指标评估。评估投资组合最直接的指标是回报率。但只有在相同或类似的风险水平下比较回报率才有实际的意义。从美国开放式互助基金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到,增长型基金的beta值最高,系统风险最高,相应在牛市时的回报率最高,在熊市时的回报率最低。平衡型的基金则相反。收益—增长型的基金的系统风险和回报率都在增长型和平衡型的基金之间。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基金在一个时期所获得的回报率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的风险特性和基金在当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评估基金时,首先应将基金按风险等级分组,每一组的风险大致相同,然后在组中比较回报率的大小。
投资组合的回报率是特定期间内投资组合的价值变化加上所获得的任何收益。对封闭式基金来说,由于没有资金的流进和流出,回报率的计算相对比较容易。对开放式基金而言,频繁的现金流动使普通的回报率计算无法反映基金经理的实际表现。开放式基金的回报率通常使用基金单位价值来计算。基金单位价值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有现金流入时,以当时的基金单位净资产值来增加基金的单位数量;当有基金回赎时,基金的单位数量则减少。因此,现金的流动不会引起净资产的变化,只是发生基金单位数量的变化。于是,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期初和期末的净资产值来计算开放式基金投资组合的回报率。
没有经过风险调整的回报率有很大的局限性。进行风险调整后评估投资组合表现的最常见的方法是以每单位风险回报率作为评判标准。两个最重要的每单位风险回报率的评判指标是夏普比例(ShameRatio)和特雷诺比例(TreynorRatio)。夏普比例是投资组合回报率超过无风险利率的部分,除以回报率的标准方差。特雷诺比例是投资组合回报率超过无风险利率的部分,除以投资组合的beta值。这两个指标的不同在于,前者体现了投资组合回报率对全部风险的敏感度,而后者反映对市场风险或系统风险的敏感度。对投资组合回报率、其方差以及beta值的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定量显示基金经理在证券选择和市场时机选择等方面的优劣。
【参考文献】
[1][美]小詹姆斯L·法雷尔,沃尔特J·雷哈特.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及应用(PortfolioManagement:TheoryandApplica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RichardC.Grinold,RonaldN.Kahn,ActivePortfolioManagement:AQuantitative
ApproachforProducingSuperiorReturnsandSelectingSuperiorRernsand
ControllingRisk,McGraw-Hill,1999.
[3]陈世炬,高材林.金融工程原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关键词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无差异曲线实证分析
1证券投资组合的可行域和有效边界
设有证券投资组合P,其期望收益率记为E(rp),标准差记为σP。则以E(rp)和σP为轴,可建立描述投资组合的坐标体系。在此坐标系中,所有可能的证券组合方式被定义为证券投资组合的可行域。对于只有两个证券A、B的投资情形,其组合分析见图1。
图1中由证券A和证券B建立的证券组合位于连接A、B的直线或曲线上,该直线或曲线被称为证券A与B的结合线。结合线的弯曲程度由证券A和证券B的收益率之间的联动关系所决定,而与选择的组合方式无关。证券间的联动关系采用相关系数来衡量,取值介于-1和1之间。不同组合在连线上的位置取决于该组合投资于证券A、B的比例。如果市场不存在卖空机制,则证券投资组合的可行域即是证券A、B之间的结合线。类似地,对于三个证券A、B、C之间的组合分析情形,在不允许卖空的条件下,由三条结合线(每两种证券形成)构成的所有投资组合的可行域见图2。显然,可行域内的每一点可以通过三种证券的二次组合来得到。例如,A、C的组合为D,B、D的组合为Z。一般来说,当存在n种证券可供选择时,根据建立组合的限制条件(如是否存在卖空机制等),其可行域可能是有限域,也可能是无限域。但无论如何,可行域的左边界总是向外凸的(允许线性部分),不会出现凹陷。
根据马柯维茨均值方差模型的假设,在相同期望收益的投资组合中,投资者会选择方差最小的组合方案。对于每一个可能的期望收益,均有一个方差最小的投资组合恰好构成可行域的左边界。另一方面,在方差相同的投资组合中,投资者会选择期望收益最高的组合方案。而对每一个可能的方差水平,都有一个期望收益率最高的投资组合恰好构成可行域的上边界。综上所述,投资者实际选择的证券组合应位于可行域的左边界和上边界的公共部分,该局部边界被称为可行域的有效边界(见图3)。
2证券投资组合的无差异曲线
在投资实践中经常会见到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情形,即:
E(rA)>(rB),σA>σB
此时,投资组合A比B承担更大的风险,但同时也具有更高的期望收益,这种期望收益的增量可视为对风险增量的补偿。
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的补偿作用,不同投资组合的实际效用(即满意程度)在投资者看来也许是相同的。将被投资者认为满意程度相同的投资组合曲线绘制在均值方差坐标系中,形成图4所示的无差异曲线族。显然,族中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该曲线上投资组合的满意程度越高。由于不同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大不相同,故无差异曲线通常被划分为风险偏爱、风险中立和风险厌恶等三种基本类型,其曲线形状(见图4)。
3最优证券组合的确定
统计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风险持厌恶态度。为此,本文以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为代表分析最优证券组合的确定方法与过程。
如前所述,在马柯维茨假设下,给定投资环境中的每个投资者将根据证券组合的收益和方差以及自身对风险的态度确定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族,并借助于无差异曲线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上选择一个适当的投资方案。显然,由于所选投资方案既不能离开有效边界,又希望具有尽可能高的满意程度,故该方案必然对应于某条无差异曲线与有效边界的切点。其图解过程见图5,图5中H点所代表的投资组合方案即为所求。
4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上证30指数的指标股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研究时段为2000年1月7日~2000年12月29日,共计48个交易周的收盘价。首先计算股票的周收益率及其方差,期间凡有送股、配股和派发现金股利的股票,均根据其配送方案分别进行复权,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然后构建组合投资的决策模型及确定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最终给出指标股的投资方案并进行必要的结果分析。
4.1周平均收益率及其方差计算
样本股周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rit=■-1(1)
式中i=1,2,…,30;t=1,2,…,48;
rit:第i只股票从第t-1周到第t周的收益率;Pit:第i只股票在第t周的收盘价;Pi,t-1:第i只股票在第t-1周的收盘价;ai:第i只股票从第t-1周到第t周的送股比例;bi:第i只股票从第t-1周到第t周的配股比例;Bi:第i只股票配股价;di:第i只股票在第t-1周到第t周的每股现金红利。
各样本股在样本时限内平均收益率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E(rit)=■,σ2i=■(2)
式中E(ri)是第i只股票的周平均收益率,rit是第i只股票在第t周的收益率,N=47为计算总周数。
上证30指标股在样本时限内周平均收益率和方差的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4.2决策模型与有效投资组合
因为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不存在卖空机制,相应的组合投资决策模型可写成以下数学规划的形式:minσ2(rp)XT∑X
s.t.XTEn=1
XTR=R0(3)
Xi≥0,i=1,2,…,n
式中:X=(x1,x2,…,xn)T为证券组合投资比例向量;r=(r1,r2,…,rn)T为各单个证券投资收益率向量;R=(R1,R2,…,Rn)T为收益率向量的期望向量;∑(σij)n×n为收益率向量r的协方差,σij=Cov(ri,rj),i,j=1,2,…n;En为元素全为1的n维列向量;E(rp)=XTR表示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率;σ2(rp)=XT∑X表示证券组合的风险。
该模型的内涵是在给定预期收益率R0的条件下,力求使证券组合投资的风险达到最小。其中,R0为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水平。
借助于Lingo软件平台,通过编程计算,不难求解上述数学规划,从而确定证券投资的有效组合。实际运算结果表明,上证30指数指标股的有效投资组合一共有14组,每一投资组合中各样本股所占的投资比例见表2。
5.3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及结果分析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组合投资方案中证券数目的增加,用方差代表的投资风险在迅速降低,最终稳定在某一固有的风险水平。该风险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投资环境的系统风险,必须由投资者个人承担,而无法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来化解。
根据表2的数据可以绘制出上证30指数指标股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其界面曲线见图6。
图6中的B点表明,投资者在上证30指数指标股投资组合中可以实现的最高周收益率为1.4721%,折算成年收益率为75.71%,同时需要承担方差为45.08%的投资风险。其具体投资方案为将全部资金投资于龙腾科技,属于单一证券的投资选择模式,是高收益、高风险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面,图6中的A点表明,如果将资金按一定比例分投于所选择的9支股票(详见表2),则投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σ2=5.2%),同时可实现0.249%的周平均收益率,对应年收益率为12.78%。显然,该证券组合投资的收益率仍然远高于银行同期年利率2.25%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小詹姆斯L.法雷尔.齐寅峰译.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均值-方差;熵;模糊环境;投资组合
投资组合的目的在于分散风险。Markwitz创造性地提出了完备市场环境下组合证券投资的均值-方差模型,使投资组合从定性走向定量研究。因其假设苛刻,此后很多学者进行了理论完善和模型优化,最具代表性的有VaR(风险价值)和CVaR(条件风险价值)方法。近年来在“熵”方面也有不少研究,范进对将熵理论应用于信息的识别和选择,用来表示未来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曾建华和汪寿阳对清晰和模糊两种情况下提出了基于模糊决策理论的投资组合模型。
一、基于信息熵的投资组合模型
Markwitz提出了以下两种单目标的投资组合模型:
(一)给定组合收益:Ep=E0
二、基于信息熵的投资组合模型改进
模糊集在证券投资组合中的应用主要在效用问题上。定义投资者对该投资组合P的满意程度μ(p),μ(p)ε[0,1],且
μ(P)越大,投资者对投资组合p的满意程度越大。得到模糊环境下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
三、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在已有的证券投资风险度量的基础上,以资产收益率服从多元正态分布为例,优化投资组合收益率的信息熵模型,讨论了模糊环境下怎样选择投资组合比例使得不同风险态度的投资者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期望值和风险的综合效用最大化。由于非理性投资者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模糊环境下怎样选择投资组合比例使综合效用最大化,值得进一步实证研究。
参 考 文 献
[1]Markowitz H.Portfolio selec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2]Markowitz H.Portfolio selection:Efficient diversification of investments.John Wiley&Sons.1958
[3]Rockafellar R,Uryasev S.Conditional value-at-risk for general loss distrib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2,26(7):1443~1471
[4]范进.熵理论在信息源选择和信息识别中的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6(7):57~61
关键词:深圳股市;均值-方差模型;投资组合有效边界
0 引言
1952年,马柯维茨(Markowitz)在《金融期刊》上发表了《投资组合选择》论文以及在1959年出版的同名著作,标志着现资组合理论的诞生。马柯维茨在文章中阐述了资产收益和风险分析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MV Model)的基本框架,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在随后几十年的迅速充实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为投资者如何选择最佳资产组合提供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法。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步骤:(1)投资者首先要考虑他所面临的各种资产以及可能组成的资产组合,以便为其寻找最优资产组合提供选择范围;(2)对这些资产进行分析,计算出这些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方差、协方差以及相关系数;(3)根据约束条件,运用微分法或二次规划等方法计算出有效资产组合及其集合-有效边界;(4)反映投资者主观态度的无差异曲线和有效边界的切点即使为最佳资产组合。
论文以2005年8月到2006年8月深圳交易所上市的10只股票为研究对象,以均值-方差、Markowitz理论为基础,以二次规划为研究工具,在上述样本股范围内找出样本有效投资组合,并由此作出深圳股票市场10个股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在此基础上,引入无风险借贷求出在无风险借贷下的最优投资组合策略。
1 10只股票相关数据
1.1 基本信息
所选的这10支股票都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40(现有38)个成分股的10个。这10支股票的名称、代码详见下表1。
样本选择日期是从2005年8月12日-2006年8月4日共45交易周,数据来源于搜狐网。
表1 10个股票名称及代码
2 数据分析
2.1 周收益率的计算
其中:Rit为第i种股票在t周的收益率,Pit为第i种股票在t周的收盘价;Pi(t-1)为第i种股票在(t-1)周的收盘价;Dit为第i种股票在第t周所获红利、股息等收入,Dit=每股现金股利+Pit(送股比例+配股比例) 每股配股价×每股配股比例。
2.2 周平均收益率
各样本股45个交易周的周平均收益率的计算采用算术平均法,即周平均收益率为:
其中:ERi是第i只股票的周平均收益率;Rit是第i只股票在第t周的收益率;N是周数,N=45。
2.3 标准差
表2 样本股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
各样本股在样本时限内周平均收益率的标准差为:
其中:N是周数,N=45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周平均收益率及其标准差如表2所示。
然后运用excel的计算功能计算出10只股票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和相关系数,具体结果如下表3、表4所示。
表3 样本股的方差-协方差矩阵
表4 相关系数
3 有效资产组合的计算
计算出深市各个样本股的周平均收益率和标准差后,就可以计算10只股票的可能的有效资产组合了。在目前不允许卖空的条件下,在论文样本所选取的数据基础上,深市有效边界的数学陈述为:
其中:σp为资产组合的标准差;xi为第i种股票在组合中所占的投资比例;σij为(i种股票与第j种股票之间的协方差(当i和j相等时,这里就是方差了);Rp为资产组合的周平均收益率;Ri为第i种资产的周平均收益率。
这里目标函数是二次的,约束条件是线型的,可以通过二次规划的方法确定(x1,x2,x3,…,x10)找出有效资产组合了。这里运用数学软件matlab求解的10组组合如表5所示。
由所得的10组收益值-风险二维数据可以得到股票组合的有效边界,如下图1所示。
表5 投资组合比例
图1 10只股票的预期收益-风险图
可以看出,随着预期收益率增加,风险先是增加,到达某个点后就逐渐减少。里面有个临界值,其中,我们的选择范围就是随着上图中的上半部分,随着风险增大,收益率增大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高平.沪深股市资产投资组合的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32(3).
[2] 杜晗晗,何琪.股票投资组合实例研究.股票投资组合实例研究.金融经济.
关键词:投资组合理论;新设合并;应用研究;
0 引言
目前,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公司并购中的应用很少,而对公司资本结构进行论述的理论只有“加权资本成本”和“每股收益没差别点”,学术界都认为这两个理论都不完善。本文试图弥补目前理论的空白,为公司资本结构的定量分析作出贡献。本文把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应用在公司并购中,论述了不同偏好(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的效用曲线)的合并各方如何能够达成共同出资和各自的出资比例,这在实际公司并购行为中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理论上也为公司的新设合并或新的投资项目提供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评判标准。
1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1 现资组合理论的产生
1952年,马柯威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奠定了证券组合理论的基础,标志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马柯威茨确立了证券组合预期收益、风险的计算方法和有效边界理论,建立了资产优化配置的均值—方差模型,推导出的结果是,投资者应该通过购买多种证券来分散风险。
1.2 现资组合理论的发展
1.2.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在投资者只关注期望收益率和方差的假设下,马柯威茨的方法是完全精确的。然而这种方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计算量太大,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市场存在着上千种证券的情况下。1964、1965年,威廉.夏普,辛特纳和简.莫森,这三位专家分别独立研究出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被应用于各种投资决策,例如CAPM的β已经被应用于度量各种风险证券或者风险证券组合的系统风险。然而,遗憾的是CAPM是一个单因子模型,且还严格要求公共因子为有效的均衡市场组合的收益率。鉴于这一点无法检验,罗斯于1976年提出了一个多因素模型,它可以取代单因子模型,这就是套利定价理论(APT),分析和探讨风险资产的收益发生过程。
1.2.2 有效市场理论
Samuelson和法玛于1965年在随机行走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出发点对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的行为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一个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资本市场,其资本价格的运动过程可以用一个过程来描述,并且它给出了严格的资产价格运动的动力学理论框架,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如何根据外界消息来进行调整提供了机制。该理论成功地开拓了利用统计学方法,并利用实证进一步检验信息是如何被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的一种新途径。
1.2.3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B-S定价模型的定价思路是:在假定期权到期时股票价格的对数服从正态分布等一系列假设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构造一个包括股票和该种股票衍生证券的投资组合,在该组合中两种头寸的收益高度负相关,在一个任意短的时期内,股票头寸的盈利(损失)总是与衍生证券头寸的损失(盈利)相抵消。由于该组合是无风险组合,因此在不存在无风险套利的情况下,该投资组合在一个小的时间间隔内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那么将该投资组合在期权到期时的价值按无风险利率贴现就可确定现在时刻的投资组合的价值。
2 公司新设合并阐述
新设合并又称创立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后,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参与合并的原有各公司均归于消灭的公司合并。在新设合并后,参与合并的各企业均丧失了法人地位,只有新设立的企业具有法人资格。从法律形式上讲,它表现为“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丙公司新设立的法人企业,甲、乙公司则丧失其法人资格。如果丙公司以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方式合并甲、乙公司,则甲、乙公司的原所有者无权参与丙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无权分享丙公司以后实现的税后利润;但如果丙公司采取向甲、乙公司发行股票以换取原甲、乙公司股票,并将其注销的方式,则甲、乙公司原股东成为丙公司的股东,这些股东与丙公司存在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且可以参与丙公司的管理,分享其实现的税后利润,但一般已丧失对原企业的控制权。1996年上海著名的两家证券公司申银和万国组成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就属典型的新设合并。2006年,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和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交集团),涉及资产700亿左右,被称作是当年资金容量最大的重组。一年后中交集团整体重组改制并独家发起设立的中交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交易,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交通基建企业。新设合并又分为同一控股下的新设合并和非同一控股下的新设合并,一般同一控股下的新设合并会计处理很简单,非同一控股下的会计处理就有点难度,本文主要就非同一控股下的新设合并进行阐述。新设合并对公司来说就是一个新的投资项目,我们把新设合并的各方看作是理性的投资者,各个投资者要求不同,偏好不同,并且把新设合并的公司当做一个投资基金经理,在面对不同的投资者时构建出投资机会集。
3 新设合并中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
我们假定两家公司准备新设合并,由于每个公司的机会成本不一样,合并前每个公司所要求的回报率自然要求不一样,分为ri与rj,风险也不同。并购后,新设公司的风险和收益如下:
(式1)
式中,E(rp)为投资组合的收益率δi2为并购前每个公司的股权Ai的收益率ri的方差;ρij为ri与rj的相关系数(i、j=1,2,…,N),Xi,Xj为并购后每家公司的出资比例。接下来我们试图找到这个投资组合的关键点,就是“资本市场线”CML上的某个点,这个点就是图1中的M点。这个点能把不同偏好的投资者融合在一起,也代表了并购各方的出资比例,我们用线性规划的数学方法来计算出股权投资者各自的出资比例,公式如下:
(式2)
式中:(1)
(2)X为组合权重,
(3)∑是一个n×n 协方差矩阵,元素为:σij,i=1,2…n;i=1,2…n,
(4)S.t.X,为公司目标和投资者目标,这是硬性的约束条件。
根据这些约束条件,计算出来的投资边界就是投资有效集,投资组合点即是下图(图1资本市场线)中的M点就在投资有效集上,是资本市场线和投资有效集的切点。
图1 资本市场线
4 公司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
我们认为,公司的负债是必然的,这是公司的一个政策。现在公司的负债应该是多少才算合理。我们认为公司的资本总额一定沿着资本市场线在M点的东北方向。我们根据WACC测度这点的具置。
(式3)
式中:D为公司的负债额;E为公司的权益额,也就是投资各方的出资额;rD是公司的负债资本成本;rE是权益资本成本(其中,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用债务人和股东要求的收益率表示);V是总资本;k是指所得税税率。这个公式的作用是使新设合并的公司的资本成本最低。因此通过这个公式我们也把传统的资本结构判定方法和资本市场线为代表组合理论判定方法结合在一起了。
5 实例分析
例:2012年12月31日,A、B两个企业新设合并成立C公司,假定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A、B公司原来各自对股权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分别为15%、8%和0.9、0.4,相关系数为0.3,所得税率为5%,市场预期收益率的方差为δ2为0.6%,负债资本成本率为6%,权益资本成本率12%%。经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及双方股东以评估价格为基础进行讨价还价和协商调整,确定其价值分别为1,700,000元和1,300,000元,并以此作为双方分享C公司股权比例的依据。C 公司发行30万股普通股,票面价值1 元,A、B 公司以前的股东分别占有C 公司16/30 和14/30 的股权。A、B 公司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体现了各自的商誉。结果如表1:
表1
新起点法下C 公司的会计处理为(未考虑所得税影响):借:流动资产900000,固定资产2200000,其他资产400000,商誉500000;贷:流动负债300000,长期负债700000,股本——A公司160000、——B公司 140000,资本公积——股本溢价2700000。
综上所述,试确定C公司的最佳投资比例(风险-收益比例)和最佳资本结构。
解:设A、B公司的投资比重分别为X1、X2,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假设该投资组合除了总约束外不受其他约束,将上述数据代入(式1)和(式2)中,整理后如下:
=0.0225X12+0.0064X22+2*0.15*0.08*0.3*X1X2
==>>MinV(rp)=(δ')2/E(rp),δ'为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
根据约束条件,求解该规划得到最优风险投资组合点M(0.67,0.33),即最优投资比例是X1=0.67、X2=0.33,此时投资组合的收益是11.56%,收益方差为0.2094%
接着我们将上述数据代入(式3)中,可以求得最佳资本投资结构:
=1000000/4000000*6%(1-5%)+3000000/4000000*12%=0.10425
C公司we权益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为0.75,即在新设合并公司的投资组合中,权益资本额硬是投资总额的75%;c公司wd负债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为0.25,即在新设合并公司的投资组合中,权益资本额是投资总额的25%;值得注意的是,与同一控制下的新设合并不同,C 公司作为一个新的独立主体,不应有留存收益。所以,A、B公司原账面留存收益不是计入C企业的留存收益中,而是按享有C企业的股本溢价比例计入资本公积中。所以该投资组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10.425%。
内容摘要:20世纪70年代起,房地产开始成为许多大型基金的投资领域,随之而来的投资风险规避和分散也成为了当前基金投资的重点关注问题。自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寻求评估房地产投资组合风险的方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个方面:房地产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化策略。本文试图对房地产投资组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叙述,希望能为国内学者在房地产投资组合分散化方面的研究提供线索和框架。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组合 风险分散 文献综述
相关背景概述
房地产投资是一种具有复杂风险的决策与控制问题,房地产投资主要包含两类风险: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对于系统风险,不能在组合投资中被分散,而对于非系统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组合策略分散风险,保证投资者获得稳定收益。
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金融投资组合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房地产投资组合风险分散化的问题,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对国外房地产投资组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国内学者在房地产投资组合分散化方面的研究提供线索和框架。
理论基础
1952年,马科维兹(Harry M. Markowitz)在《财务学刊》上发表了“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该文最先采用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或标准差)度量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框架,这标志着资产选择理论正式形成。资产组合理论在金融投资领域应用广泛,意义深远,马科维兹和其后继者夏普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组合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巨大成功一直激励着众多学者试图将该理论应用在房地产这一重要的资产种类上。
一般认为是Nigel Dubben 和Sarah Sayce(1991)将投资组合理论引入房地产投资领域,并全面地论述了房地产投资的风险、收益与投资组合管理。
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散化的主要类型
在有关房地产组合的研究中,通常按照资产类型和区域对房地产进行组合以期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方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Webb 1984年调查发现,61% 的投资人以资产类型进行组合,62%靠区域进行组合。
Louargand 1992年的调查结果甚至显示被调查的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s)中89%以资产类型进行组合分散风险,72%按区域组合(其中41%是按经济区域进行组合),另有54%的机构投资者把以资产类型组合作为最重要的风险分散方法。
De Witt 在1996 年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多数房地产基金经理在进行资产组合时非常谨慎和严格,他们把资产类型或区域作为构建资产组合的主要依据。
房地产投资组合风险分散化主要类型的文献综述
基于以上描述,房地产投资组合风险分散化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类型分散化和区域分散化的研究方面,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风险分散模式,那么,下文就分别从三个部分单独作出各类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一)房地产类型分散化
Miles 和Mc Cue在1982 年进行了一次开创性的研究(简称MM研究),他们利用1973-1981 年间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季度收益序列对比了两种分散化策略:一是将美国分为四个地理区域进行分散化,二是按照房地产类型进行分散化,最后结合证券组合理论证实了类型分散化效果要好于地理分散化。
Hartzell等人在1986年分析了一个机构投资组合中270项资产从1973年到1983年长达十年的季度数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按资产类型比按地区进行资产组合更有效 ,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就相关系数而言这两者并没有比按单纯的地域进行组合(na•ve diversification)好多少。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其文章中既没有计算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也没有估算资产类型的范围。
Ross,Firstenberg&Zisler(1987)利用1974-1987 年间接近600 宗房地产的季度数据,将房地产划分为写字楼、零售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和公寓四种类型,并构建均值-方差有效投资组合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最优投资组合取决于房地产类型。
但是,按资产类别进行组合和区域组合相差无几或更好的结论,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相关证明。Hartzell 等人(1986)认为在系统风险较小的情况下,由于资产组合的高成本,使得按资产类型组合与按区域组合的差别并不明显。
(二)房地产区域分散化
Shulman&Wurtzebach(1987)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地理区域划分方法。他们依据区域经济的共性将美国划分为8个区域,划分时不考虑行政地理界限,然后将MM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扩展到1987 年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取得了优于幼稚四地理区域模型获得的风险分散效益。
Corgel&Gay(1987)则从抵押贷款的角度研究了美国各大城市就业率间的相关系数,他们提出就业反映城市经济,投资组合经理应该根据这些相关系数来构建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组合,充分分散风险。
Giliberto和Hopkins 1990年的研究也将美国分成八个区域,研究显示这种划分为资产组合能够带来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即能够改善资产组合风险分散的效果。
Mueller和Ziering在1992年对非连续性经济区域的组合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进行地域分组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基础模型或者称为城市基础模型,即基础产业对外输出产品和(或)服务来支持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他们将美国的大都市区域根据主导当地经济的基础产业进行了分类。Mueller和Ziering证实,以经济基础划分区域同时弱化甚至不考虑区域的连续性,是更有效的一种地域分组方法。在之后的研究中,Mueller在1993年进一步发展了按经济基础进行地域分组的这一体系,他使用标准行业分类法则(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SIC) codes)将美国316个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MSAs))分成九个组,并将其余四地域和八地域体系进行了比较,最终的结果显示,基于SIC的纯经济地域分类体系相对于纯地理的四地域分类体系和基于地理和经济的八地域分类体系而言,具有非常肯定的优势。
Nelson. T. R.和Nelson. S.L.(2003)对区域划分的标准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加以改进,采用经济和发展能力为参考指标,结果发现“能力区域”的组合产生了较以往更好的效果。
前面各位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为对象展开的。而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组合进行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散的结论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不同的洲也得到了类似的证实。
据IPD 1996年的统计,每个英国的机构投资者平均持有57项资产。数目较少,实际上限制了可以组合的房地产的种类。所以,Hoesli等人在1996年提出对大多数的投资者而言,三种资产和三个地区的分类体系(classification scheme)在英国可能是比较合理的。这种“3个超优区域”的分类体系涵盖了伦敦,英国东南和其他地区的办公、商店和工业房地产。
Lee和 Byrne1998年使用MAD方法对英国的研究显示,这种超优区域与按经济功能划分形成的区域组合效果相差无几,都很好。
欧洲单一市场在1992年组建完成以及在欧洲联盟内部实施单一货币的创举使得欧洲的经济和货币一体化日渐形成。D'Arcy和Lee在1998年 使用ONCOR国际数据集(ONCOR International data set)1990至1996年的数据对泛欧洲(pan-European)的经济与货币一体化增强的背景下的房地产组合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是基于相关系数模型展开的,结果清楚的显示,房地产组合应当以国家而不是资产类型为基础进行组合,二线城市的组合效果要优于首府城市的组合效果。
(三)其它风险分散方法
Grissom,Wang,Webb(1991)将区域的基本单元细化到城市内部区位的研究上,通过研究,发现在美国德克萨斯洲城市之间在投资组合收益方面的真实差异。
Wolverton,Ping Cheng, William & Hardin(1998)尝试研究城市内部地理位置投资组合效果。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美国的西雅图的公寓市场,这是一个混合的方法,通过精炼纯粹的基于地理位置的投资组合来反映潜在的研究对象内部之间的经济相关依赖性。
相对于前两种研究方法,其他研究房地产投资组合风险分散的文献极少,也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系统的认证。
结论
从上述文献综述中发现,有关房地产投资组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类型分散化,以及房地产经济地理分散化领域。通过研究,在各个领域达成的基本结论是:房地产能抵御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风险;目前虽有学者提出房地产类型对于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程度优于区域类型,但是并未得到广泛的证实,而且后者的研究成果较前者更加的丰硕,应用范围也较广泛。
参考文献:
1.Nigel Dubben ,Sarah Sayce. Property portofolio management [M] .Routledge : London and New York ,1991
2.Marc A Louargand; Brian T Murdy. Managing risk in apartment development. Briefings in Real Estate Finance; 2002; Vol.2(3)
3.Miles, M.E. and McCue, T.E. (1982), "Historic returns and institutional real estate portfolios", AREUEA Journal, Vol. 10 No. 2
4.Hartzell, Hekman, Miles. Diversification Categories Investment Real Estate [J]. Journal of the Research Real Estate Association,1986
5.Hopkins & Testa,"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in Real Estate Portfolios Ⅱ,"Salomon Brothers, No15.1990
6.Glenn R. Mueller.Barry A. Ziering. Real Estate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Using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1992,Vol.7(4)
7.Theron R. Nelson,Susan L. Nelson. Regional Models for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2003,Vol.9(1)
8.Webb, J.R. (1984),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cquisition rules for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pension funds: a survey", AREUEA Journal, Vol. 12 No.4
9.Grissom, Wang, Webb. The Spatial Equilibrium of Intra-Regional Rates of Retur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al Estate Portfolios Diversification [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1991.7(1)
10.Williams. Real Estate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Twenty Largest MSAs [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6.2
11.Wolverton, Cheng Ping, William. Real Estate Portfolio Risk Reduction through Intracity Diversification [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8.4(1)
作者简介:
题目: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中国股市经历了2007年至2012年底长达5年的大熊市。股票价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当一部分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凸显没产业升级时新兴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业未来增长的潜力相当大,对这些增长型行业在股票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必将获取丰厚的回报。但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股市成长与宏观经济》作者周垂日;2000年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近十年来,股市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美国、韩国股市的同类数据比较,中国股市发展速度较快,论述发展股市对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所以对投资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时间较早。对现在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代价最小的股市路径之争——中国股市十八年的回忆与思考》作者刘纪鹏;刘妍;2007年出版,本文主要说的是从1990年深交所试运行和上交所正式运行起步至今,中国股市历经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八年来,中国股市的成长史到底是一部不规范的成长史,还是一部国情和西方规范成功结合的发展史?到底是一个充满了投机、泡沫和赌徒的赌场,还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在中国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没有一个领域像股市这样,争论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市价减持"变"对价改革"导致天壤之别。因此,敢于正视这十八年发展史,客观科学地总结我们在股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发展中争论过的几个焦点问题入手,对过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史,但没有对未来的中国股市走势进行展开分析。
《见证成长》作者周宏波;2011年刊登于《股市动态分析》<正>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20岁生日,《股市动态分析》作为中国最刊创刊的专业性证券类期刊也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而中国机构投资者初具规模也就是三五年内的事,每年的"最佳机构投资者"春节特刊也正在见证中国投资人成长的步伐。自2008年首次推出"最佳机构投资者"特刊以来,每年上榜机构风云变幻,新机构名字层出不穷,今年也不例外。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投资者队伍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开始有些机构连续两年上榜,比如公募基金界的华商基金、华夏基金,私募机构的尚雅投资。《中国股市成长质量及其对策研究》作者牟长利;龙子泉;2003年出版。本文主要给我们讲述了我国的沪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来,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及对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分析。并给投资者以建议。
《中国股市暴涨暴跌背后的制度建设缺失》作者:王一静,文献来源:[J].现代商业,2008股市18年的成长,也是中国股市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国股市经过了两年的股改,终于解决了积压已久非流通股问题。本文就中国股市最近出现的一涨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国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我们国家的股市发展存在着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进。
《从A股市盈率变化看股市投资机会》作者:金开安,文献来源:[J].投资北京,2011<正>股市的低估,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买入持有的好时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2009年触底反弹,2010年到2011年长期盘整、交易低迷的弱势阶段。本文主要说了我们怎么利用市盈率来把握投资机会。
《危机下的中国投资机会》作者:马晨文献来源:[J].中国金融家,2009文献主要讲了大中华区是如何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充满投资机会而且经济结构互通的地域?中国的股市表现领先全球,哪些行业将出现最佳的投资机会?A股市场的短期和中长期走势如何?流动性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老龄社会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研究》作者:刘红,唐继碧,文献来源:[J].会计师,2012,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模式导致了养老方式从以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的养老模式过渡,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断增加,政府对养老产业大力支持,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养老产业的落后和养老产品、服务的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进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献来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摘要:采用"沪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建立等权投资组合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非系统风险分散效应,计算了沪深A股系统风险总量,并从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出发探讨了合适的规避风险的投资组合。
《股市投资机会在哪里?》作者:刘浩,文献来源:[J].卓越理财,2008,摘要:<正>2008年上半年,根据各种理论推算出的"铁底"——5000、4800、4000、3500……,都没能阻止股市大盘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谓"铁底"中一路畅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绝地反击?《中国股市投资策略探讨》作者:刘光彦文献来源:[J].商业研究,2005,摘要:14年来中国股市大幅波动,暴涨暴跌的次数不计其数,许多参与群体损失惨重。然而,中国股市在让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认真研究中国股市的运行情况及涨跌机理,探讨其投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争夺资源:故事远未结束》作者:彭波,文献来源:[J].证券导刊,2006,摘要:一年来,一边是股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边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股市随着最大的制度障碍的消除,被压抑的上升动能开始逐步释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资源与能源、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被视为这轮牛市的开始。
《中国股市投资价值分析:基于行业角度》作者:钱竞,文献来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又经历了欧债危机,中国股市持续低迷,大盘指数不断跌破低点,中国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众多股民被套,财富大幅缩水,基金公司普遍亏损。中国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长线投资机会还有待考验。
《中国股市投资风险结构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玮,陈卫平,文献来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摘要:从介绍股市投资风险特征着手,通过对中外股市风险结构的实证分析比较,指出了当前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比例过高,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结构性失衡,并围绕这一失衡现象对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运用投资机会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长性》作者:潘立生,任国宏,赵惠芳,文献来源:[J].财会月刊,2010,摘要:本文使用投资机会集方法并选用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度量公司的成长性,并对投资机会集方法和传统的托宾Q值方法和市净率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投资机会集方法比托宾Q值方法。
《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理论与中国实证》作者:范利民,陈浩武,文献来源:[J].管理工程学报,2010,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资机会的时变性特征对长期投资者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并实证,表明时变性特征降低风险资产长期收益率条件方差的增长速度,降低其在长期投资视角的风险。
从上我们得到:中国股市成长性与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投资机会与其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他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
四、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理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各自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下为提纲: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背景、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成长性,对中国的成长性展开分析
第三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并研究不同时期的投资机会是怎样变化的
第四章,通过选取样本和萃取数据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五章,对本出总结,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首先,通过研读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类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思路来寻找出我所需要进行的宏观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鉴国内学者的理论成果及实证检验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实证方法,并找出各类实证检验结果的相同于不同之处,提出我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找到能够验证我问题的方法。
再次,对我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此部分相对于前面较理论化,但是会更加具体到细节。
六、本课题进度安排、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
1.2.28-3.6:确定论文题目,明确论文目的、内容及进度安排,开始查阅资料。
2.3.7-3.20:收集资料,撰写任务书和文献综述。
3.3.21-3.27: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3.28-4.3:整理资料,拟定论文大纲。
5.4.4-5.8:整理资料及相关数据,撰写并修改论文初稿,最后完成论文初稿。
关键词:家庭资产组合;生命周期;金融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2.7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2-176-02
一、引言
尽管对于家庭投资行为调查存在诸多质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经济学领域已有了长足发展,也是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之一。但以家庭为单位的经典模型并没有进入主流投资组合的研究视角。投资组合研究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家庭资产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家庭为研究单位的投资组合偏好各异,相应的投资模式也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综述两大类文献,一类是关于资产组合管理的相关文献,另一类是影响资产组合选择分配的因素。
二、资产组合管理的相关文献
(一)资产组合理论文献
传统的资产组合理论是以均值-方差准则为基础的,它不能解释单一的外生变量,如年龄、财富、教育和住房等,不能细致全面的反应家庭微观经济行为。理论局限性使得家庭这样各具特点的经济经营者不能很好地根据做市商、政策及自身条件变化制定相关计划,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Rajamohan,R.R.(2010)发现在印度家庭储蓄占国内储蓄总和的80%,部门投资在实物资产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对于股票和债券类的金融资产,家庭资产组合则具有重要作用。
新古典主义的需求理论为个人资产配置行为提供了指引,为不同资产的可置换性提供了新的视野。总的说来,大部分微观行为是基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的。投资行为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决策者一生效用指数最大化的简单模型来表示。假设个人的生命周期以持有两种资产开始,一种是无风险资产;一种是风险资产。单位风险资产的价格变化呈随机性。为方便起见,往往假设其是遵循几何布朗运动,投资收益是收入的唯一来源。Merton(1971)利用双曲线绝对风险厌恶(HARA)证实了效用功能。该模型描述了决策者对投资回报的满意度,是假定投资者作出投资组合分配,从而得到最大期望值的效用函数。这要求总资产中风险资产和消费是成正比的。这些最优政策理论也称为分离定理,因为消费决策是独立存在的投资决策。只不过它是处于确定性的情况下,结果的假设前提是财富可以无成本地从一个资产转向另一个。
(二)投资组合的实证文献
Yannis(1992)使用1983-1986的SCF数据,检查家庭动态投资组合的组成,分析了家庭资产组合选择的决定因素。认为家庭资产投资组合结构变动是由社会经济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决定的,同时投资机会信息、风险态度和缺乏流动性的投资机会还有生命周期对于家庭持有资产数量和类型的多样化都有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长远看来家庭进行资产组合选择并未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地位的变化考虑进去。Machicado,Moises(2012)构建资产影响模型检验家庭对于持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变化行为,尤其侧重性别和居住在玻利维亚高原的种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于当地主妇受教育程度增长20%,土地持有量上升5%,放牧所得家庭收入随之增长20%。Al-Zu'bi(2011)研究了中东以色列、约旦和土耳其的家庭资产组合选择行为,利用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来检查家庭投资行为的收敛性,财富需求方程以新颖方式来估计样本地区家庭的投资行为。国内外关于家庭投资组合选择的实证文献均很多。
三、家庭资产组合选择的影响因素
家庭资产组合影响因素很多,有的影响因素讨论较多,如年龄、教育、边际税率、健康状况,有的因素受关注较少,如信息获取、阅读习惯等。这里主要综述生命周期、健康和偏好这三个因素的相关研究文献。
(一)投资组合与生命周期模型
Ricciarelli(2011)通过研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家庭资产组合选择的影响,社会因素、地理因素和其他一些经济变量都会对家庭选取不同金融资产产生影响,其中年龄的影响最为重要。19世纪70年代的相关文献假设最优家庭投资组合不随着年龄改变而改变。美国的经验主义文献将生命周期模型代入了家庭资产组合选择中,Davis,Kubler&Willen(2006)用资产组合选择的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家庭对股本的需求量,发现当借款利率同股票预期回报率相同时,家庭对股票的需求量是最小的,但是没有研究退休后的时期。大部分文献都是学者们的假设,并没有事实依据。而Poterba&Sanwick(2001)利用美国消费金融调查的横截面数据,发现随着年龄层的不同,家庭对资产的选择方式不同。Bodie&Crane(1997)、Banks&Smith(1999)、Guiso&Jappelli(1999)、Mukhopadhyay(2004)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年龄对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有着重大影响。Azpitarte(2011)选取两个工业化国家西班牙和英国的经济拮据家庭,计量其家庭资产。结果显示这两个国家的家庭,户主年纪45岁以下的家庭更可能出现经济危机现象,当然出现经济危机现象的不仅仅是这种年龄阶段的家庭,但是若没有进行合理的家庭资产组合,尽管户主处于中年时期,仍然是没有积蓄的。年龄对资产组合的影响与财富效应有关,年长者更倾向于持有风险较小的资产组合(Ricciarelli,2011),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于股票长期投资有着反作用(Bodie&Crane,1997)。对于退休后的年长家庭来说,家庭资产是很重要的,这些资产可能被用于退休期间的日常生活消费,用来预防年老时所发生的危机,如疾病和死亡。年长家庭一般不会出卖房产,年轻家庭(退休之前)对房屋出卖更为热衷,年长家庭可能将房屋看作是缓冲器以便在退休后遇到意外时可以很快变现(Venti&Wise;Feinstein&Mcfadden;Skinner)。家庭资产组合的有效管理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年长家庭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尽管年长家庭的资产对于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年长家庭退休后资产组合选择趋势的研究较少。有关于年龄对资产组合产生的影响(Poterba & Samwick,2001;Ameriks & Zeldes,2002)没有引入年长家庭,尤其是退休以后的家庭。也有研究年长家庭房屋股本的选择(Venti & Wise,1989,1990,2002)但没有研究其他资产的选择。Volumes等(2001)和Borsch&Supan(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长家庭在退休时期汇集充分资产并对资产进行再分配,这一调查结果与早期Guiso(1999)结果类似,后者发现德国、意大利、美国决策者的风险资产比重在50岁时最大,然后开始减少。但也有例外,如荷兰。Coile(2009)研究了退休后的家庭资产组合选择趋势,观察年龄和健康对于资产选择及所占比例的影响。发现退休后家庭会相对减少他们主要住所、交通工具、金融资产、生意和房地产,会增加对固定资产和定期存款。Brunetti(2010)利用意大利银行1995-2006年的调查数据研究年龄、净资产与意大利家庭资产组合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年龄对家庭资产组合选择的影响程度同时与财富量有很大关系,年龄对净资产中风险资产分配的影响曲线是呈驼峰状的,其中年龄对于股票和债券相对需求的关系曲线是呈U形图案的,最低点的年龄是43岁(King & Leape,1984,1987)。综上,年龄成为除了考虑标准风险和回报率之外影响许多年长家庭投资组合的决定因素。
(二)健康对于资产组合选择的影响
很多学者研究了健康对于总资产变化的影响,也有文献解释了健康对于年长家庭资产组合选择的影响。雷晓燕等(2010)发现健康状况是城市居民投资组合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健康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是否持有生产性资产、金融资产和风险性资产以及持有量多少。对资产分配效应和健康状况是怎样影响整个资产选择的涉及面较有限。Rosen&Wu(2004)研究得到健康状况不好的家庭比一般家庭拥有更少的风险资产。也有学者研究不同性别健康问题引起的家庭资产组合变化。Wu(2003)发现男人遇到健康问题时会得到妻子更多照料而妇女健康遇到问题则会引起更多资产转移,配偶死亡对于总资产的分配更是具有强烈的预示作用(Feinstein&Ho,2001)。
(三)偏好与资产组合选择
新奇的偏好理论由于缺乏经验论证没有被用于金融经济学,同时又由于这种理论的复杂性,如何确定家庭偏好是一个属于行为金融学范畴的困难问题。因为一方面很多家庭不能十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偏好;另一方面简单划分的风险―收益的模式比较模糊,直接请家庭进行资产组合选择不大合适(伍燕然,2002)。Polkovnichenko(2005)利用消费金融调查数据发现,许多家庭倾向于同时投资具有良好多样性的基金和品种较少的股票组合,部分有充实资金的家庭不会对股票进行任何的投资。
参考文献:
[1] 雷晓燕、周月刚.中国家庭的资产组合选择:健康状况与风险偏好[J].金融研究,2010,(01).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基础
一、引言
公司的各种事物和运行机制通常可分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次,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将体现报表信息的会计专业语言翻译为反映财务分析信息的普通话,一方面为公司高层扩展理财视野、搞好资本运营、正确处理与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公司外部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关注公司、了解公司、投资或合作提供依据。财务报表分析是架在会计报表与公司高层之间的桥梁。透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揭示公司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公司治理问题、内部控制问题等。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公司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左右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而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其结果体现在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因此,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挖掘出各种财务指标背后隐含的公司治理问题。又由于管理效果最终体现在经营成果上,所以财务分析同样可以揭示出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出资人的理性投资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应用财务报表分析审查企业贷款资格方面已经很系统完善了。但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建设起步晚,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缓慢,多数社会公众投资者还不成熟,虽然较证券市场成立之初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做投资决策时,仍存在一定盲目性。市面上教社会投资者如何选择投资品种的资料很多,但要么是理论性过强、不易读懂,要么过于强调技巧、忽视了对公司业绩的理性分析。如何在选择投资品种时做理性分析,也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难题。
二、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国内称为公司治理结构。张维迎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功能、结构、股东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何时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管家理论、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资本结构与资金筹集方式密切相关,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最终结果。作为资金供给者的债权人和股东,客观上都要求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约束,但是,受监督成本和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制约,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是围绕股东来进行设计和安排。财务报告分析中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前二个因素的考虑,即企业资金成本和市场价值的评价和分析,以及不同资本结构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随着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经历了早期资本理论结构理论阶段、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和非对称信息下资本结构理论。
第一,MM理论。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资本成本、公司融资与投资理论》,并提出了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经典理论MM定理,第一次使资本结构的研究成为一种严格的、科学的理论,也标志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创立。
第二,权衡理论。权衡理论主要以瓦纳、奥特曼、詹森和梅克林以及梅耶斯等人研究创立,是在放松了MM理论关于无破产风险的假设,并引入了财务危机成本和成本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
四、非对称信息下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假定市场中的信息是充分披露的,并且不存在信息使用成本,掌握相同信息的经济主体,对企业的盈利预期是相同的。现实经济实际,不对称信息随时存在,掌握有利息信息的经济主体在决策时往往处于优势,并通过这种优势去侵害缺乏信息的经济主体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实际上也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一种反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确立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第一,激励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资本结构与经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二,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是詹森和麦克林(Jensen和Meckling,1976)根据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企业资本结构学说的问题。该理论认为: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成本相等从而成本总额最小。
第三,信号理论。信号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给投资者传递的价值信号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当企业债务资本增加时,说明经理人对企业有信息,企业价值也会上升;反之,企业价值会下降。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投资者只能通过这种资本结构的信号传递来判断企业的价值。当然,如果经理向投资者传递的是错误的信号又该如何处理该理论并没有研究,事实上,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错误信号传递。
第四,强弱顺序理论。
五、委托-理论
委托-关系是现代公司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相分离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理论研究的委托-关系一般是指的内部关系,即是针对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詹森和麦克林把委托-关系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授予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Jensenand Meckling,1976)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eseph E.Stiglitz)认为,委托-关系是指“委托人(如雇主)如何设计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来驱动另一个人(他的人,如雇员)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委托-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它提示了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所发现的问题。所谓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的“经济人”本性和其自身具有的利益追求,人有可能并不总是按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从而在行为活动中背离委托人的利益目标;二是为了防止或限制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给人设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或是对人行为进行监督;二是要求人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或人采取这种行为时给予委托人必需的补偿。这两种行为都会产生监督成本和约束成本,我们称之为成本。
六、投资组合理论
投资组合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下,规避最小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人们进行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的收益和风险中进行选择。投资组合理论用均值―方差来刻画这两个关键因素。所谓均值,是指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它是单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权重为相应的投资比例。当然,股票的收益包括分红派息和资本增值两部分。所谓方差,是指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的方差。我们把收益率的标准差称为波动率,它刻画了投资组合的风险。人们在证券投资决策中应该怎样选择收益和风险的组合呢?这正是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理性投资者”如何选择优化投资组合。所谓理性投资者,是指这样的投资者:他们在给定期望风险水平下对期望收益进行最大化,或者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对期望风险进行最小化。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因此,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是其成分证券期望回报率的加权平均。除了确定期望回报率外,估计出投资组合相应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由其回报率的标准方差来定义的。这些统计量是描述回报率围绕其平均值变化的程度,如果变化剧烈则表明回报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较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投资组合;财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0日
一、投资组合概述
(一)投资组合的理论背景。1952年马科维茨发表了堪称现代微观金融理论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投资组合选择》。阐述了衡量收益和风险水平的定量方法,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基本框架,奠定了求解投资决策过程中资金在投资对象中的最优分配比例问题的理论基础。资产组合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以不同资产构建一个投资组合,提供确定组合中不同资产的权重(投资比例),达到使组合风险(方差)最小的目的。
(二)模型的前提假设。(1)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该市场是一个信息完全公开、信息完全传递、信息完全解读、无信息时滞的市场。(2)投资者为理性的个体,服从不满足和风险厌恶的行为方式;且影响投资决策的变量是预期收益和风险两个因素;在同一风险水平上,投资者偏好收益较高的资产组合;在同一收益水平上,则偏好风险较小的资产组合。(3)投资者以均值和方差标准来评价资产和资产组合。(4)资产具有无限可分性。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概述。美国著名学者夏普、莫辛、林特尔在西方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金融领域投资组合的重要理论,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及其理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基础是投资组合理论以及资本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主要用来对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的形成进行研究。
以下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计算公式:R=Rf+β×(Rm-Rf)。公式中:E(ri)表示资产i对应的预期资产回报率;Rf表示投资组合下的无风险利率;βim表示资产i的系统性风险,即β系数;E(rm)表示资本市场m的市场预期回报率;E(rm)-rf表示资本市场预期的资本回报率和资本市场无风险回报率之间的差额,即市场风险溢价;β系数代表了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时,市场变动对于资产回报率的影响程度,主要用来对资产的不可分散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一个既定的β系数值下,能够计算出某一项资产现值对应的贴现率。帖现率值的计算公式如下:贴现率=Rf+β(Rm-Rf),这一体现率即为该资产或另一风险相同的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两种财务风险。资本资产模型下,投资者将会面临两种风险,即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1)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不能通过投资者的系统性的投资来分散的风险。例如:银行利率、经济萧条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这些因素都不可能随着投资者的系统投资而消除。现资组合理论认为,即使投资者在投资时购买了股票市场的所有股票,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也不会因此而消除,投资组合过程中的系统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最难以计算的。(2)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也称为特殊风险。非系统风险是个别股票具有的风险,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变化投资的组合来消除投资者的非系统风险。投资者因为非系统风险会带来一定的投资回报不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现资理论方面,认为投资者进行分散投资会消除非系统风险。
二、财务风险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因此,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五类,他们分别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1、客观性。风险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无论企业从事什么性质的活动,无论企业管理者是否愿意冒风险,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种活动中。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想象。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风险形成和发展的条件,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损失程度,而不能彻底消灭它。
2、偶然性。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从全社会来看,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但对于特定企业来说,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尽管意识到某项活动可能会发生损失,但这种损失的可能性是否变为现实都是一个未知数。风险的存在导致企业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难以把握,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变得更加复杂。
3、可度量性。虽然人们无法消除风险,但人们在从事财务活动前可以预先知道所有可能的结果及其出现的可能性,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加以测定,使得对财务风险的度量成为可能。
4、财务风险与收益和损失相联系。风险可能会给人们带来额外的损失,也可能给人们带来额外的收益。投资股票有风险,但也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收益。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
1、分散法。财务风险防范的分散法是指企业运用联营、合营以及多元化投资的方法分散风险。企业对于一些风险程度较大的投资项目,可以采取与其他公司共同投资的方法,避免单一投资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具有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可以采取生产多种产品的方法降低市场风险。分散法下企业财务的抗风险措施还包括:采取长期投资多于短期投资、采取股权投资多于债券投资、采取证券的组合投资多于证券的单一投资。在资本市场中,风险越大往往意味着收益也越大。
2、回避法。企业投资财务防范的回避法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尽量选择那些风险较小的项目进行投资,对于那些风险较高的项目要避免投入大量的资金,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股权投资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意味着较高的收益,但是在回避法下,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股权投资的金额,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但是,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所采取的股权投资,此时对于财务风险的承担也是不可避免和必要的。
3、转移法。财务风险的转移法指的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企业的部分或者是全部的财务风险转移到其他企业或者是个人的方法。企业可选择的转移企业风险的方法很多,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例如,企业可以采取购买企业商业保险的方式降低企业由于不可抗拒力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采取财务联营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
4、降低法。财务风险的降低法即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要适当降低财务风险的措施和方法。例如,企业在保证资金运转正常的情况下,要尽量降低对于外界举债的程度,以降低企业的负债风险水平。当企业进行股票投资时,一旦股市出现剧烈的动荡,企业所购买的股票价格不稳,此时,企业应该及时地抛售持有的股票数量,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要积极地进行产品的创新,将高科技引入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过程中去,对于减少企业因为技术落后而产生的呆滞品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有着积极的意义。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设置专门人员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处于低水平。
三、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为自己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吸收各方投资。
(二)进行多角经营,分散投资风险。即将企业筹集来的资金投放于多个项目,这样就能使各个盈利和亏损程度不同的投资项目互相弥补,减少风险。这种分散风险的思想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这种防范方法还需要企业领导者的谨慎行事。
(三)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由于企业某项投资活动,如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项目周期长、成本高,使得企业实现的经营成果虽然比较好,但是资金却紧张,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情况的恶化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实时监控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政策,及时收回各种款项,同时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对资金的需要。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筑防范财务风险的屏障
1、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一是要抓好企业控制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做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四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2、企业需建立实施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
综上所述,企业熟练地运用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从而获取较大的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关键词】马氏链 模拟退火算法 均值—方差模型
一、引言
证券投资是在证券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以利息、股息或出售赢利等形式取得利润收益的一项经济活动。证券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及投资风险的大小,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策略时,总希望收益率大而风险小,但二者不可能同时满足。在给定的收益率下,确定投资策略使投资风险最小,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现代证券组合理论是关于在收益不确定条件下投资行为的理论,它由Markowitz提出,认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具有“非满足性”和“风险回避性”两个特征。
一般认为,证券市场是弱有效的,历史信息已反应在当前价格中,证券未来的价格仅与当前状态有关,而与过去无关。大量的研究也证明了证券价格具有马氏性,因此利用马氏链模型进行研究是合理的。Markowitz模型要求协方差矩阵是正定的,但是这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具有一般性。模拟退火算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数值计算的解决方法。
二、马氏链模型
定理 对时齐马氏链,如果存在正整数d,对任意的i,j∈S,都有pij(d)?叟0,则此链具有遍历性,且有极限分布π=(π1,π2,…,πn)。
将证券价格的状态空间划分为{上涨,稳定,下跌},用{1,2,3}表示,即状态空间S={1,2,3}。转移概率用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状态的频率代替,即p■=■。因此,转移矩阵为:
P=■
建立马氏链模型,首先要判断证券价格是否具有马氏性。设p■=■,统计量Y=2■■n■ln■服从自由度为(n-1)2的x2分布,利用Y统计量对证券价格的马氏性进行假设检验。前人研究证明[1],原假设被拒绝,即认为证券价格具有马氏性。本文在设计matlab程序时也对证券价格进行了x2检验。
三、模拟退火算法
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如(1)描述,其中X=(X1,X2,…,Xn)是投资组合,Σ是协方差矩阵,R=(R1,R2,…,Rn)T是证券的收益率向量,RP是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均值—方差模型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使用方差衡量投资风险,投资者可预先确定一个期望收益,通过该模型确定在每种证券上的投资比例,使证券组合的投资风险最小。不同的期望收益会存在不同的投资组合,使得方差最小。
minσ■=XΣX■s.t. XR=RP■X■=1X■?叟0(i=1,2,…,n) (1)
由于算法最终解有可能并不是最优解,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2],在设计matlab程序时增加了一个停时器,其作用是将退火过程中的最优解记录下来,并最终输出最优解。本文取初始温度T0=200,最终温度e=0.0001,降温系数是at=0.99,Tk+1=at*Tk,每一温度下的迭代次数L=500。在初始状态的选取上,使用Monte Carlo方法求得一个较好的初始解。
模型(1)中证券不允许卖空,这与中国的市场现状是符合的。由于要求证券组合的和为1,所以要对新解进行归一化处理,保证其和为1。相邻状态的产生规则是产生一个0和1间的随机数,新解X'=X+scale*[rand(1)-0.5],scale是自领域适应因子[3],初值scale0=1,下降系数与降温系数一样,scalek+1=at*scalek,与温度下降类似,它在迭代开始时较大,在结束时较小。优化函数为J(X)=XΣXT-(XR-RP)2,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就是使得目标函数J(X)最小且满足相应约束条件的X。
当出现新解的某个分量小于0或大于1时,本文采用的方法是用旧解中相应位置的分量去代替。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平安银行2011年12月30日至2013年3月25日共304个交易日收盘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际有效数据为290天[4]。通过matlab计算,发现平安银行的价格具有马氏性,这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因此可以使用马氏链模型去进行研究。计算可得转移矩阵,如(2)所示:
P=■ (2)
转移矩阵表明无论平安银行当前股价处于什么状态,未来上涨或下降的概率都接近0.5,股价维持不变的可能性非常低,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由定理知,转移矩阵同时表明该马氏链是遍历的,且存在极限分布limP,如(3)所示。
limP=■ (3)
极限分布表明平安银行下跌的概率约为45%,上涨概率约为52%,股价维持不变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对平安银行股价未来的趋势判断是上涨。同样地,可以对其他证券进行类似操作。接下来,选取十只上涨概率较大,即未来表现较好的证券作为投资组合的证券,通过马氏链模型的筛选,分别为保利地产、格力电器、贵州茅台、农业银行、上汽集团、万科A、招商银行、中国建筑、中国平安、中信证券,选取2012年11月14日到2013年3月29日共90个有效交易日的收益率数据进行模拟退火算法的实证研究[4]。
证券的收益率Ri用历史收益率数据序列{ri}的期望值去代替,因为收益率围绕均值上下波动,用期望值去近似代替收益率是合理的,即Ri=E(ri)。取期望收益率RP等于日无风险利率0.000086,因为如果证券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小于无风险利率,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短期国债而无需承担风险。表一是用Monte Carlo方法得到的初始解,表二是用模拟退火算法求得的最优解,其风险比初始风险要低,同时收益率也比初始值要低,这符合经济学原理,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的。最优解的优化函数值小于初始解的优化函数值,这表明在相同的收益率下,最优解要比初始解的证券投资组合风险要小。
五、结论
在证券市场具有马氏性这一条件下,利用马氏链模型选取十只未来预期表现较好的证券,再利用模拟退火算法,避开了均值—方差模型当中协方差是正定的要求,得到最优证券投资组合,结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王新蕾,肖东荣等.股指马氏性的检验和预测[J].统计与决策,195:21-22,2005.
[2]庞峰.模拟退火算法原理及算法在优化问题上的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6-7,2006.
[3]肖思和,鲁红英等.模拟退火算法在求解投资组合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3(1):116-118,2010.
关键词:投资组合;模型;优化
195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里・马克维茨发表了论文《投资组合选择》,首次将人们在投资行为中最为关心的收益和风险两个因素,进行了数量化的描述和表示,开辟了将数学分析和统计方法应用到金融领域的先河,这篇著名的论文也标志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威廉・夏普、林特、摩森、里查德・罗尔、史蒂夫・罗斯等经济学家在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单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CAPM模型”以及“APT模型”等,不断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优化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证券投资理论。
然而,由于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过于严格的假设,导致其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如何将经典的均值―方差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其更符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便成为摆在中国证券投资学者面前的一道极具实际价值又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的课题。本文正是通过对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进行优化度量,以及修正Markowitz模型中关于交易费用和最小交易数量的假设,对均值―方差模型进行了多方位的改进和优化,得到了更为符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各种优化模 型。
一、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
马克维茨在《投资组合选择》一文中将证券组合选择的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观察和经验出发得到各种可投资证券未来的预期收益率、风险等,第二阶段则从各证券的预期表现出发得到一组最优的投资组合。马克维茨正是针对第二阶段提出了证券组合投资的均值―方差模型,将收益率、风险等参数进行了数量化的表示和度量,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分析。
1.模型假设
(1)证券市场是完全有效的。
(2)证券投资者都是理性的。
(3)证券的收益率可以视为随机变量且服从正态分布,其性质由均值和方差来描述。
(4)各种证券的收益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程度可以用收益率的协方差来表示。
(5)每一种资产都是无限可分的。
(6)税收和交易成本等忽略不计。
(7)单一投资期。
(8)不存在卖空机制。
2.模型参数的估计与度量
假设ri是投资在第i种证券上的收益率,它是随机变量,ui是第i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σij是ri和rj的协方差(σij是ri的方差),wi是投资在第i种证券上的投资比例,则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是随机变量,wi是由投资者确定下来的非随机变量,显见,并且根据假设(8)有:wi≥0。则可得到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方差为,或者用相关系数表示为 。
3.均值―方差(E-V)基本模型
(wi≥0,i=1,2,…,n)为组合的投资权重向量,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向量,为协方差阵,为给定的预期收益率,。
二、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的优化
1.预期收益率的估计方法
假设某种证券在最近n周内的收益率分别为,且,其中表示第i周第一天的开盘价,表示第i周最后一天的收盘价。由此可计算得该证券的预期收益率。
方法一:期望收益率。以最近时期内的样本期望值来估计得到第n+1周的预期收益率为,这也是Markowitz在《投资组合选择》中所采用的方法。
方法二:加权期望收益率。如果投资者认为据目标期时间越近则关系越密切,这样就可以将历史数据中的各时期的收益率进行加权平均,据目标期时间越近则权重越大。本文以指数平滑法为例阐述期望收益率的这种估计方法。假设某种证券在最近n周内的收益率分别为,则在估计该证券的预期收益率时,可以得到这些收益率的追溯预测值
其中,R表示预期收益率;α表示加权系数,介于0和1之间,由投资者决定。
注1:一般情况下如果收益率序列波动不大,则α应取小一点,比如0.1~0.3;如果收益率序列波动较大,则α应取大一点,比如0.6~0.8。
注2:在实际操作中,可取多个α值进行试算,比较它们的,取较小者为准估计预期收益 率。
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通过历史数据度量预期收益率的方法,不少学者还通过修正证券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这一假设,运用新的度量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如Merton通过假定股价变化服从Brown运动,提出了连续时间随机模型。此外,还可以运用灰度预测、模糊数学等方法进行预期收益率的度量和预测。
2.风险的优化度量方法
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中使用方差进行风险度量,而在改进的模型中,可以用VaR和半方差等方法优化风险度量。
(1)引入VaR约束条件,优化方差度量。
VaR方法是用来测量给定投资工具或资产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可能或潜在的损失。Jorion指出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在给定置信区间内,一种投资工具或资产组合在给定持有期内的最大预期损失。数学上,VaR可表示为投资工具或组合的回报率分布的α分位数的相反数,表达式为α,其中,表示组合P在持有期内市场价值的变化。上式说明投资组合在持有期内市场价值的损失值等于或大于VaR(在险值)的概率为α。在VaR的定义中,有两个重要的参数――持有期和置信水平1-α。于是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2)的改进模型为:
VaR值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大致分为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参数模型通过估计证券组合的收益率服从一定的分布来估计VaR,如标准正态法、移动平均法,GARCH模型等方法。而非参数模型则有历史模拟法等方法。
(2)用VaR代替方差度量风险,建立均值―VAR模型。
均值―VaR模型就是在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的基础上,是用VaR代替收益率的方差来度量风险,即寻找在给定的收益约束下,使组合的VaR最小的投资组合。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2)的改进模型为:
(3)用半方差代替方差度量风险,建立均值―半方差模型。在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中,收益率的风险是由方差来描述的,但方差并不是一种很适合的衡量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度量不但包括了实际收益中低于期望收益的部分,而且包括了实际收益中高于期望收益的部分,而实际投资实践中,投资者往往只关注低于期望收益的风险。为此,我们用下方风险(down-side Risk)作为新的风险测量手段。我们引入低位部分距(Lower Partial moments) , 对证券回报是离散的情形,被定义为:
其中R0是投资者的目标回报,qi是证券回报为Rj时的概率,n由财富效用函数的类型所表示。并且我们认为当n=2时,适合具有偏斜偏好的风险避免型投资者。因此,我们得到均值―半方差模型为:
(4)其他方法。
风险还可通过运用绝对离差、半绝对离差、极差等工具来进行度量,他们往往比用方差度量风险更符合投资者心理和证券市场实际。此外,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和股市的难预测性的特点,还可运用灰度预测或者三角模糊数等方法度量预期收益率和风险。
3.交易费用的考虑
交易费用是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交易过程所需要交纳的一笔费用,通常包括交给国家的印花税、交给券商的佣金等。
情况一:投资组合中只有股票,则每种证券的交易费用率恒定。
假设进行证券交易买入和卖出都需要支付交易费用,且单笔交易费用为交易金额的α倍,证券k在ti时刻的价格为。若某投资者在时刻ti买入一单位证券k,则需投入资金;在时刻tj卖出该证券k,则可获得收益。在不考虑交易费用时,我们有证券k在时间内的收益率为;而在考虑交易费用之后,证券k在时间内的收益率为:
以下分析在考虑交易费用时证券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和方差。假设我们选定了n种证券构成投资组合,并且在第k种证券上的投资比例为,则组合收益率为:。若记,其中为的期望值,且的组合风险为,则组合期望收益率可以写为:,相应的组合风险为:。
假设给定的预期收益率为,则由以上分析可得,在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B)的基础上,考虑交易费用后的改进模型为:
情况二:投资组合不但包括股票还包括各种基金,则不同证券的交易费用率不同。
假设投资组合中还包括各种基金,那么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规则,投资于不同基金所需交纳的交易费用率不同。于是对于投资组合中的n种证券,我们假设投资于证券i的交易费用是交易金额的αi倍(i=1,2,...,n),即交易费用率为αi。同时我们保留“情况一”中的其他假设不变。则得到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A)的改进模型:
4.最小交易数量的限制
在实际的中国证券市场中,股票交易的最小单位是100股,且必须是100的整数倍,因而Markowitz模型中关于证券无限可分的假设(5)便很难正确模拟实际的投资过程。于是,我们假设Q为规定的投资在每种证券上的最小数量单位,Pi为第i种证券的股价,K为投资者的实际投资总金额,则得到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A)的改进模型:
5.其他
此外,还可通过修正原模型中的其他假设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例如马柯维茨模型假设证券组合中两证券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相关关系,然而实际证券市场的数据并不能很好地验证这一假设,于是可以通过假设各种证券收益率之间的关联关系是随机的来建立时变证券组合投资模型。
三、结语
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在理想化的假设下很难较精确地反映当前的证券市场实际,而通过对模型中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度量方法进行优化,对模型假设进行修正,将交易费用、最小交易数量等限制条件定量化的引入模型中,便可以得到更为符合中国证券市场实际的证券组合投资模型,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然而,Markowitz投资组合模型的优化研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大量的假设和影响证券收益的因素难以定量化处理,如完全市场性、投资者理性、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对股价的影响等;此外,如何对优化模型开发出有效的快速算法进行数值求解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方向。我们相信随着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软件等工具的不断开发和应用,Markowitz证券组合投资模型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改进,从而在证券投资中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 [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2]海英,邓玮.Markowitz均值-方差理论的局限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J].南方金融,2004,(10):30-32.
一、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简介
(一)理论渊源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是在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证券投资理论,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报酬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1952年,马柯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其题为《投资组合的选择》的博士论文是现代金融学的第一个突破,他在该文中确定了最小方差资产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对投资进行整体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
1964年,威廉·夏普在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第一个在不确定条件下,使投资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资产定价模型,导致了西方金融理论的一场革命。其中心特点是只有系统风险才在股票定价中起作用,股票的报酬与股票系统风险的量度β成正比。
之后,林特(1965)和莫森(1966)对资本市场总体定价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各自提出了风险资产定价均衡模型。他们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思想和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1990年,威廉·夏普因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创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CAPM的假设条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之上:所有投资者都追求当期报酬最大化,并以各组合的期望报酬和标准差为基础进行投资组合选择;市场是完全有效的,所有投资者拥有同样的预期,即投资者对所有资产的预期报酬、方差和协方差等均有完全相同的估计;所有投资者都可以无风险利率无限制的借入或贷出资金;没有税金和交易成本;所有投资者都是价格接受者,任何一个投资的买卖行为都不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所有资产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的资产都可以被完全细分,拥有充分的流动性。
(三)模型描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表示为:
Rp=Rf+β× (RM-Rf)
其中:Rp是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报酬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β为给定资产或资产组合的系统风险,RM是市场组合的报酬率。
从模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产或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取决于三个因素:无风险报酬率率Rf,通常将国库券的报酬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风险系数β,β系数是某一投资组合的风险程度与市场证券组合的风险程度之比。β越大,系统性风险越高,要求的报酬率越高,反之,β越小,要求的报酬率越低;风险补偿,即RM-Rf,是投资者为补偿承担超过无风险报酬的额外风险而要求的报酬,即市场组合报酬率与无风险报酬率之差。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推导
(一)资本市场线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预期报酬代表所有投资者可能得到的最好的风险回报,预期报酬与标准差之间表示风险——报酬权衡的线称为资本市场线。
如图1所示,A表示所有投资组合的机会集;曲线XMN代表有效集或有效边界,同机会集A相比较,有效集上的组合更有优势,即相同的风险下,有效集上的组合报酬高,相同的报酬下,有效集上的组合风险小;Rf表示无风险报酬率,从Rf开始,做有效集的切线,切点为M,这条直线就是资本市场线(CML),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
RP=Rf+re* p
其中Rp为任意有效组合P的报酬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纯利率),re为资本市场线的斜率, p为有效组合P的标准差(风险)。
虽然理智的投资者可能选择XMN线上的任何有效组合,但是由于无风险资产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可以同时持有无风险资产和证券组合,这种组合位于资本市场线MRf上。MRf上的组合与XMN上的组合相比,它的报酬高而风险与之相同,甚至风险更小,或者风险小而报酬相同或更高。
风险厌恶者可以选择贷出资金,比如购买政府债券,降低风险,当然这样同时也降低了预期报酬率;风险喜好者可以选择借入资金,增加投资风险资产的资金,来提高预期报酬率。
总期望报酬率=Q﹡风险组合预期报酬率+(1-Q)*无风险利率
其中,Q代表投资于风险组合的资金比例,1-Q代表投资于无风险资产的资金比例,如果贷出资金,Q将小于1,如果借入资金,Q将大于1。
(二)证券市场线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单一证券的系统风险可由β系数来度量,而且其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可由证券市场线来描述。证券市场线(SML)揭示了市场上所有风险性资产的均衡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Ri = Rf + β (Rm - Rf )
其中,Ri 是第i个股票的必要报酬率,Rf 是无风险报酬率,Rm 是平均股票的要求报酬率,即β=1时的股票报酬率,Rm - Rf是投资者为补偿承担超过无风险报酬的额外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即风险补偿。
如图2所示,证券市场线的斜率表示市场中风险厌恶的程度,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感越强,斜率越大,要求的风险补偿越多,对风险的厌恶感越小,斜率越小,要求的风险补偿也就越少;无风险报酬率Rf是证券市场线的截距。
证券市场线很清晰地反映了风险资产的预期报酬率与其所承担的系统风险β系数之间呈线性关系,充分体现了高风险高报酬的原则。同时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报酬率不仅取决于市场风险,还取决于无风险报酬率和市场风险补偿程度。它适用于单个证券和证券组合,既适用于有效组合,也适用于无效组合。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我国应用的局限性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本身假设的局限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上的,这些假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1)有效市场假设不成立。有效市场是指这样一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所有信息都会很快被市场参与者领悟并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之中,整个市场没有摩擦,没有交易成本和税收,整个市场充分竞争,这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在此基础上,所有投资者拥有同样的预期这一假设也不成立。
(2)所有投资者都可以无风险利率无限制的借入或贷出资金的假设不成立。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投资者不可能从市场上无限制的借入资金,也不可能将自己的资金无限制的贷出,更不可能以无风险利率借贷资金,所以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3)没有税金和交易成本这一假设也是不成立的,证券的买卖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交易费用,上缴一定的交易税金。
(4)资产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假设不成立。在证券市场上,资产的数量是随时变化的,不可能固定不变。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局限性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相对于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信息透明度低,信息披露不完善。有效市场要求信息完全公开,所有投资者都可以同时免费的获得所有信息,并且市场信息可以立即反映到证券价格上来。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透明度低,投资者获得信息不同步。另外,由于我国法规还不健全,还有市场主体利益问题,导致市场信息披露不完善,漏报、隐瞒、谎报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很多研究者都指出,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弱有效和非有效状态。
(2)股权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据统计,我国证券市场上发行的股票,60%属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我国法律法规对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有很多限制规定,例如,发起人持有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等。由于国有股、法人股占的比重大,同时又不能随意转让,就导致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差。
(3)交易费用高。目前,我国证券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委托费、佣金、印花税、过户费等,费用是欧美等成熟市场的3—4倍。转贴于
四、提高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我国适用性的建议
(一)加强监管,推动信息透明化信息透明度低、披露不完善,使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弱有效和非有效状态,严重限制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应用,同时导致了市场混乱、股价不合理等现象的存在。为此,各部门应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应披露的信息、披露时间等问题要明确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解决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我国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法人股所占比重过大,又不能随意上市流通,导致了市场供求出现矛盾,投机现象盛行。解决好这一问题,能够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适用性。
(三)发展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大多是直接投资上市公司股票,而不是通过证券投资机构来实现投资,而且作为投资者个人来说,很难获得风险分散利益,同时,投资者个人又在证券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有效率的证券投资中介机构,通过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可以推动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使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更加透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五、结论
虽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前提假设有很多不成立,我国市场的有效性也比较弱,但是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可以为投资者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计算预期报酬率、为资产定价、评估资产组合的业绩等,所以我们必须改善市场环境,加强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建设,以此来提高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马崇明:《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研究进展》,《财会通讯》2007年第3期。
[2]黄萍,韦增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及应用》,《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