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风水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风水论文

第1篇

中国古代风水说被历代君王和平民所推崇,风水学又称为“玄学”,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古代人们在选址和营造建筑时非常注重风水,有些时候成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指导性依据。在徽州大到设州治府邑、通商大镇,小至街头路角、营宅造园、门向灶台、墓葬坟冢,无处不留下风水意识的痕迹。现今保留下来的地方志和族谱对此均有记载,迄今仍有诸多风水的遗存和故事。程朱理学的倡导者朱熹所推崇的一套风水论,被徽州人奉为经典。他认为,风水的灵魂是地气,地气充实,则风水佳。被朱熹推为理学开山的周敦颐,以“太极图”为框架,论述了儒家一系列重要学说。理学注重礼义,尤重丧礼。出于礼制目的而倡导的丧礼,客观上促进了风水的盛行和发展。朱熹与夫人刘氏合葬于建阳九顿峰下的龙归后塘,相传是朱子生前与蔡元定所卜。徽州号称“程朱阙里”,“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持,而以邹鲁之风传子若孙也”。朱熹在徽州的影响不容置疑,徽州人自然相信风水论,形成了风水习俗。在现代人看来,如果可以排除神秘的风水术迷信成分,用科学的眼光辩证地对待风水,从美化建筑环境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角度去考量和研究,那么追求所谓的“风水宝地”也是可行的,是人们所向往的。受传统人文思想和风水意识的影响,一种古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会受当地人文思想、社会经济、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还与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分不开。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风水术”便成了解决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有效途径。因此,“风水术”对徽州古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影响很大,使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基本特征。

二、徽州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经营布局

徽州建筑善于利用适当空间营造园林,这是徽州建筑的布局原则,其选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自然生长;村落的大小分合,房舍位置的前后错落等都因环境的各种自然条件而变化,是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乡土特征。外部环境是建筑或建筑群存在的前提,外部环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改造的。营造好外部环境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建筑(群)与自然相互协作关系,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点。徽州建筑的迷人之处就在于那种“天人合一”的意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建筑选址的慎重。徽州地处山区,可用于建筑和生活的平地极其珍贵,故造就了徽州人“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的营造理念。徽州人对于土地的珍惜尤为突出,建造房屋尽量不占用平地,因为平地是农业耕种的最佳用地,所以徽州人对房屋的朝向及周边环境的选择尤为慎重。再加上徽州人重风水的理念,故徽州村落看似不经意点缀在自然环境中,却在许多至今还保留的建筑群中直观地感受到一种和谐。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西递村”以及黟县的“南屏村”为代表。二是营造宜人的小气候和人文环境。徽州村居祖先在营造小气候方面非常擅长,他们根据村落的独特方位和山区气候条件,将村落布局为扁平形状,充分利用天井的通风、降温优点在房屋周边营造水系保持空气湿润温和,提升舒适性。徽州人们十分珍惜和利用房外的空间,往往在住宅前面、旁边建花园,造果园、菜园,除了能够美化居住环境,还有利于节省土地。他们利用有利的空间建鱼池、栽盆景等,使居住之处处处可以利用,处处可以见景。营造优美环境在徽州随处可见,以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为典型代表。三是善于营造良好的水环境。水作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生活资源,其重要性可以和空气相提并论,居住区的水资源的好与坏,利用水资源的妥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徽州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可利用的水资源却时常考验当地人的智慧,而徽州人对于水的利用却是得心应手。首先,徽州人会利用天然的水系。例如,在选址建村的时候,水系是首要条件;其次,徽州人会利用天然水系结合人工开发,让水可以零距离地和人们接触。水可以饮用、灌溉、防火甚至可以制造景观。对水的利用在徽州随处可见好的范例,其中黟县“宏村”的水系利用可谓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

三、徽州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

徽州建筑多朝向东南,以利于纳阳采光,但无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变通,以天井、马头墙、斗拱、三雕等部件构成有机统一的外部造型。徽州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有“五岳朝天”之称,墙顶线条流畅,手法简练,形式多样,韵律感很强,与周边环境、天际线等和谐相融。粉墙黛瓦,黑白素雅,是徽州建筑的主色调,大面积的白色粉墙可以充分反射阳光,底层无窗,楼上小窗以增强安全感,宽街窄巷,明暗对比,有良好的光影效果,坚实而装饰华美的对外门楼,又是身份和文化的象征。

四、徽州建筑的内部结构特征

第2篇

今天来讲可以说是一种全面的环境认识。而对于理发的定向、定时,有关于空间、时间的计算内容,无论其对错,以我们今天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理论体系而言,很难去深入的理解。其中原因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断层,另一个原因是古代的经验推到并不能被今天的科学实验所证实。所以简单的定性,可能会让人们对于一些传统文化带来误解,但如果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推动科学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外来的“和尚”也许会念经

既然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来理解风水学,不妨以外来的“和尚”的认识来理解,用更加现代、简洁的解释更通俗易懂一些。英国传教士伊特尔《风水、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科学》中写道:“在我看来,风水无论如何是自然科学的另一种名称。”伊特尔对古代风水元素中的“理”、“数”、“气”、“形”,归纳为“自然法则”、“自然数值比”、“自然气息”、“自然外形”。通过四个角度解释了风水所依据自然的基本面貌。同时,伊特尔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风水发展中的遗憾:“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再通过实践分析来解剖自然,或者真正科学性的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地位”。简单的来说就是初级的、淳朴的认识没能以实验来推导,而是以一种经验的逻辑来无限的推广,是一种没有发展成熟的古老学科。日本学者郭中端在《风水:中国的环境设计》中指出,在中国的农业文明中,人们的生活、耕作、收获与天地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种天、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克服自然界的影响,进行再创造,而是逐渐的产生了对天地万物的信仰和向自然学习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果抛开风水理论,就很难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真正奥妙所在。关于风水,我们除了想古人学习有用的东西之外,在风水诞生之初的一种向自然学习的态度,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他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谈到:“中国人不仅根据天象来占卜,也相土或风水来卜地。风水产生的深远影响,已比占星术更为近代学者所注意。风水与占卜不同,从罗盘发明,可以认识风水的重要性。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种植树木和竹木以防风,强调流水近于房屋的价值。虽然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中国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都可藉此以说明。”李约瑟谈到了风水对于科技的贡献“当欧洲人甚至连指向性都还没有听说过时,中国人就已在为磁偏角的起因而操心了”,肯定了风水的确在很多方面对于人类史有益的,也清醒的认识到它存在说不清的迷信,并且出人意料的从美学的角度来衡量的风水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同样是封建社会,欧洲的中世纪城市,逐步自然发展到了一种有机的城市尺度,场所的感觉适宜人的心理及尺度,但是这是一种自然的发展结果,并未有过实际系统的研究,而在中国在探究居住环境领域却形成了一套相当实用的理论,同时这种理论与儒家、道家思想的结合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美学,比如我国的古建筑群的布局,古典园林,都有着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牧尾良海对风水的定义:“当人们在构筑都城、住宅、坟墓等建筑物时,对构成所择地点环境的大地自然的形式、方位,流泉的有无以及它的形态,地表下的精气(龙脉)的优劣吉凶,整个局面的阴阳调和程度等,进行观察判断,寻求各种条件尽可能优良的佳境胜地,包括上述种种理论和方法的思想的体系,即是风水思想。”牧尾良海的这一定义,把握住了整个风水的思想。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建筑设计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建筑风水学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没未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不留着风水学的痕迹,建筑风水学随着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后,也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同,特别是近30年来建筑风水学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形成了中国风水业,中国风水也开始进入了百姓安居的视野,由此可以想象,可以推见在未来的世界闻名进程中,中国建筑风水学必将饰演重要的角色。建筑风水学与当代房地产有效结合是现代风水文化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造福当代百姓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建筑风水文化是古代祖先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易道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现在我们共同探讨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问题。

说到风水文化我们很多问题一直没有机会找到答案,比如环境的改变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多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应该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改变,如果要改变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这些方法有规律吗?有人说这些方法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好,方法论也好,在现代社会还有什么样的现实价值呢?这个现实价值怎么连续、怎么使用等等太多的问题。

风水研究领域目前正在突破也是最难突破从文化来讲就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产生与现代的结合,文明的进步是靠文化的融合,现在我们不是克隆工业化,要把传统和现代融合,建筑文明是新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有一句格言:风水宝地,人丁兴旺。中国是风水宝地,养育着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上曾定都在西安、南京、北京等地,这些地方都是风水宝地,拿北京来说东有渤海,西有燕山山脉,富贵之地能使我们国家昌盛。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建筑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灵魂,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风水应有的主导地位,在城市大规模园区的整体风水规划,房地产开发的整体策划,房产风水策划是从根源上把住了建筑风水的关键,从而为更多的百姓营造出一个事业顺随、家庭和美、身体健康的吉祥场所。同时也给开发商带来了回报。

二、中国的建筑风水学科是内涵非常丰富的,结合我们中国的建筑设计来讲,把建设风水科学与我们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国在21世纪建筑应该具备的特色。

易经是中华五千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中内含天象、地理各个方面,目前易经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受了国内外甚至全世界人们的欢迎和重视。近几年来尤其在东南亚各国众多的易学爱好者,纷纷把易学知识应用到不同领域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从2003年秋在印度尼西亚成功举办“环保与易经”大会以后,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更多的学者把易经风水学和现代建筑、现代家居、现代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人们不再要求简单的、外在的气派、豪华,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健康,体现以人为本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

建筑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看法有人扬之,有人抑之。扬者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抑者认为是封建迷信。中国建筑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一些古建筑文化是古代祖先生活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建筑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更希望建筑风水文化能在新时代得到不断发展和重视。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理论结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之所以必须尊重是因为它是创新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曾经创造了工商文明,未来的文明必定在文化的融合中产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中国风水文化传统的良莠,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区别,只能在创造未来的实践中鉴别。传统是被保存或淘汰,决定于它在创新文明的实践中是否有积极的贡献。作为环境文化和环境艺术的中国风水文化,不仅包含某些科学和技术的因素,而且包括有终身的价值选择和产业的道德规范。

第4篇

 

自20世纪中叶伊始,生存环境的愈加恶化促使人们不断进行反思与探索,如何改变其现状,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的观念逐渐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从而提出了“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观”等。同时一系列相应学说不断影响着当下与未来。生态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作用于环境,城市,建筑,哲学,经济,文化等。而中国古典文化正是最生态的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展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智慧。其所展现的生态与绿色理念,不断的在影响着当代与未来。

 

1 中国古代风水学说概念

 

1.1 风水学说概述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民族,在悠远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先祖有了超前的环境科学意识,他们在漫长的农耕生产中,不得不受限制于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促使先祖们对人与自然密切关系进行主动性的认知,从而一切生产活动,都与自然智慧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优结果。我们的先祖崇拜天地,日月山川,这种崇拜随着历史的迈进,逐渐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在先贤哲学中成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进入中国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成为聚落建设与建筑活动中的重要原则,力求与自然融合协调。

 

从周代伊始,先祖们已经开始关注人居环境,他们登上高山,走下平地,观察原野与河流,丈量土地观测日照等。这种遵循“天人合一”的意识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园林规划、寺庙建设等方面都不断渗入继承与丰富,从而不断上升成为了中国独特的环境意识。

 

这种环境意识从古至今不断的被丰富和系统化,而很多的内容却展现在了风水术数上面,从风水术数中我们能去发现这种带有中国古典特色的环境生态意识。

 

1.2 风水学说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极为精粹的一环,这一思想使得风水学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极度重视,达到非常之高的研究成果。在物质上,对于人与自然的和睦,协调非常的注重;在心里上也注重人内心对环境的感受。风水宝地的居住模式,被西方称为“东方文化生态”。以中国古代造园为例:古代造园讲究风水,风水术以四灵兽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这种四灵兽之地最终所显现出来的环境就是,房屋的四周山水环绕,水口含和,水道绵延曲折,这种利用风水术所选择出来的环境的确拥有着良好的小气候与生态环境效益。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学建筑理论与处在地球北半球的中国的实际地理位置相吻合。这种环境下有益于建筑的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御寒;同时对于进行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农业生产也有便利之处,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衔接在了一起,使人在对生态进行最小改变的同时收获最大效益,这也是风水学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在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中,风水学的应用不仅为先人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2 古代风水学说中“理想环境”分析

 

中国古代先人,崇尚山水神灵文化,产生了昆仑、蓬莱、壶天等“神域仙境”。不论是蓬莱仙境还是昆仑仙境,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高大山体、广博海洋水体、岛屿等环境元素形成一种山水围绕的景观模式。高山上有四时花草,高低不同的树木,还有着建筑人居空间,这种布局是在风水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环境”的写照。

 

中国追求的风水福地,要穴的四周山水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和,水道绵延曲折,这种环境中有着优良的游赏性、观览性、活动性。绿色植物也在这个“理想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我们已知的保持水土、吸附、过滤灰尘以净化空气、杀菌、吸收噪音、盛夏降温等作用之外,还对人类有医疗保健功能。虽然风水学说只是以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与经验积累为基础建立的,并没有科学的数据来支撑这,但在现代技术发展的今天,中国古代风水学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主题。

 

3 生态意识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风水学说中的生态意识,不仅是在“理想环境”上体现,先祖们在城市,村庄,建筑活动中不断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践行着这种观念。

 

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都是在顺应自然环境,但因地理区位因素,很难达到理想环境,必须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对于不理想的地形也常通过开沟、挖塘、垒坝,比如园林中水池通过凿井,养水生动植物等,来抵挡水质的恶化。还有一些建筑因区位因素不同,不能实现以子午线为基准,坐北朝南的风水准则,于是产生了一些偏转角,但是这些偏转角大都在南偏西30度,南偏东30度之间,各地的偏转范围都与当地最佳朝向范围吻合。这样的偏转,使得建筑与天时相互协调,一方面顺应地形,一方面顺应良好方位,布局非常合理。

 

“风水林”一般分布在村庄四周的溪流入水口或房屋后山处,或河边湖边,其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旱涝和风灾,调节小气候,同时能有效强化盆地的围合效应。这些建筑设计手段的运用都是风水学说中生态意识的典型体现。

 

4 风水学说生态意识在当今的构想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虽然是基于古代先贤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学说,并没有各种科学数据做理论依托。风水学说从根本上是基于生态目的选择出的一种最佳的适宜人居住的空间。这种宜居空间是一种最生态的生活环境,其顺应天时、地利、最大限度最优方式的利用了自然能源。此种方式放在今日,可能并不能顺应时展,社会的经济基础也不再是农业,但风水学中的生态意识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在当今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中,生态意识可以指导设计师进行生态设计。从大的方面讲,顺应天时地利,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与地形土壤等,以做出最优选择;同时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现代生态,例如:清洁能源发电、地热泵技术等。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使建筑达到最优生态空间。

 

5 结语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是中国今后发展不可避免、亟待解决的问题。风水学说是经过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所推崇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都值得学习。以敬畏的心去尊重自然,人类才能生存的更久远,以怜悯的心去体会自然,人类才能被自然所接纳,以感恩的心去保护自然,人类才不会被自然所剔除,最终走向毁灭。

 

作者:顾强 来源:居业 2016年1期

 

第5篇

【关键词】中国元素建筑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是建筑艺术的塑造基础,通常在设计中需要表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建筑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在有机结合我国特有的元素,来打造特色建筑,提高建筑美观。

二.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理解。

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这种文化既有别于巴比伦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柱式文化。中国建筑的文化产生于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壤,它离不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像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这些建筑都是产生在中国这片土壤中、发展在这片土壤中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第一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这种地步,这种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步了吗?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长存这么久远,就是因为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我们应该改良、应该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不是我们抛弃祖先留给我们遗产的理由。因此在我们这个有着辉煌文明史的国家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建筑与文化有机的结合。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四.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现代装饰设计的思考。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装饰设计,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发展创新出更加心意的东西,其关键在与如何正式传统。发展劲头并创造未来。

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2.空间设计的应用。

中国已有的传统建筑的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具有围合式的院落空间,这种空间设计最初理念是使外界环境与室内空间形成过渡并增强院落的私密性,而后它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饿一个代名词,徽派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就都采用围合式院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以L形为基础的房屋围合,使建筑中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的空间理念,同时给整个空间带来通透、大气的感觉另外,院落空间的设计同其它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木雕、石雕、彩绘、竹林等等相结合;同时,各种处理手法的应用,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空间的联想和回忆,使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感觉。这样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形成富有特征的空间序列,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用地,川军馆的空间原型是当地传统的安仁古镇庄园建筑,是四川地区颇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主要的空间特点之一就是多进式的院落组合,根据实际需要及经济条件,向四周摊开,在单一水平面上形成对院落的环绕或穿越,而川军馆由于受到基地狭长条件的限制,于是建筑采用了一种类似“竹节”的线性空间组织方式,即实-空-实-空的节奏性空间变化。

3.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主要形式。

(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4).重山林风水。

上述三个特点,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环境。若包容环境,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个特点——重山林风水。中国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称得上是选址专家。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佳选址。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得山林风水,也重人工得山林风水,让人工得与自然得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4.围院的平面空间。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5.轴线的空间设计。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

五.结束语。

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邵隽 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 2010年23期

【2】王书鸿 浅析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以世博中国馆为例[期刊论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8期

【3】 贾栋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2012年5期

【4】王金浅谈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3期

【5】代锋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08东北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村镇建筑文化 伦理思想 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论文摘要:迄今为止,建筑文化尚是一个新概念,陈凯峰在其《建筑文化学》一书中认为建筑文化内涵便为有关建筑的所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要素,是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意识、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这一类心理层方面的要素群。

    建筑文化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区域性差别(或空间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城市建筑文化与村镇建筑文化之别;如果以历史性差别(或时间性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现代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之分;如果以时空祸合关系来组合上述建筑文化的类型的话;则有: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现代村镇建筑文化、传统城市建筑文化、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村镇建筑文化”的内涵是指:目前仍位于广大村镇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传统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建筑物以及建筑思想。

    1、伦理思想、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在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伦理思想反应在村镇建筑布局和建筑规格等方面,在聚族而居的村镇中形成讲究长幼、辈份与尊卑的思想观念。

    1 .1尊卑关系与村镇院落布局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布局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合院形式之一,不仅在官式建中。

    被广泛使用,也是传统民居最理想的建筑形式。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们,即可以使自己拥有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相互之间又能充分发挥养老扶幼、互帮互助的和睦共处的团结意识,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是不可言喻的。此外,四面建房的空间构成也更顺应“天圆地方”的大空间结构,因此,如果说四合院是以人的居住需求建造的,那么它的规模与内容以及围和形态则与大自然更为协调。然而它又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儒教文化的产物。四合院四面建房,无论是从中央庭院还是外观轮廓,包括空间内容上,都体现出规矩、方整的内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着“井”字格局,这不仅呼应了从奴隶制社会就有了的“井田制”,而是“井”字分割可为“中”字。中是对称的、稳定的,也是严肃的,它不仅容易附会出许多象征内容,而是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也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村镇建筑讲究主轴线,而厅堂由于其主体建筑,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又是最富有公共性的礼仪用房,所以布置在主轴线的最重要部位,而以高大的屋顶、显眼的外形、硕大的体量、讲究的用材来表现主人的地位或接待的规格,其次序安排也充分体现了人伦关系。

    1.2家族观念在村镇院落建筑群体布局中的反映

    中国的乡村一直以来处干封闭状态,一家一户是封闭的,整个村、镇也是封闭的。一般情况下,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家族往往住在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院落里,也可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如果儿孙辈成了家,家里人口多,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可能增建院落。随着子孙的繁衍,院落不断增多,或者在主轴线上按渐进的方式一进又一进地建造,或者在主轴线两旁另辟轴线,增建院落。

   1 .3等级观念与村镇建筑

    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张彦玉在《明史·舆服志·百官第宅》中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头拱、饰彩色。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问少者,不在禁限。”此外,清代对村镇家庙,祠堂的规模亦有规定,如《清史稿·志·礼》所述。

    2、风水观念对中国村镇建筑文化的影响

    风水在古代中国相当盛行,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不仅受伦理道德规范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而且也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风水讲述:“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村镇住宅大门正对别人的屋角不吉,要挂一个牌子,上书:“对望”二字,以示平安;如大门斜对人家的烟筒也不吉,是冲撞了“黑煞神”,家人出人不顺,也要挂一个牌子,_上书“吉星拱照”—这个牌子亦颇为讲究,红底黑子,高宽比为1: 4,要钉在房檐处;若有邻家的双烟筒面对住宅,则要在墙头挂镜子,利用反光把黑煞神返回去;还有合院的东、西两厢房不能前宽厚窄,因“前宽厚窄似棺形”,等于“宅之人住在棺材中,若前窄后宽,则吉。在宅绿化上,讲究“前不栽杨,后不栽柳”,因杨树不成材,而柳树弯曲,喻意钱都“溜”走了。此外,我国北方村镇街口常有刻着“泰山石可挡”的石碑,这是防止街巷煞气冲人宅内的风水镇煞。

    风水内涵相当庞杂,大家说法不一,尤其中乡村风土先生不能科学的解释风水,多为穿凿附会,令人难以捉摸。不过,风水中确有合理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的结晶之一。

    3、自然现象对中国村镇建筑的影响

第7篇

    【论文摘要】: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地理条件生态系统,这就是现建筑风水。

    《黄帝宅经》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兴隆。"短短十个字就完全道出风水学的精髓。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了空气与水和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风水"一说也有正确所在,正因如此,"风水"在现代建筑中仍然被人们重视。

    1. 建筑风水之风

    建筑风水之风是指空气的流动,古人看风水要看住宅周围是否有风吹过,眼前豁然开朗,并无高山阻隔,以断风脉,也不宜风力过猛。风宜徐来,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轻风徐徐吹来,清风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优化建筑布局,提高住区的风环境质量,达到夏季通风良好。而在冬季,住区局部最大风速不超过5m/s,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减少冷风渗透。风应该在平流层范围内,而不宜有产生紊流或涡流的大风。应该确定一个风速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的标准,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应该考虑的,因为强旺的风以及携带的灰尘等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

    一般来说,新风量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许多实验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新鲜空气可以改善人体新陈代谢、调节室温、除去过量湿气,并可稀释室内污染物。室内新风量根据二氧化碳的含量来确定,这是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基本方法。二氧化碳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关,可以作为室内空气新鲜程度的指标。据统计,人每日吸入的空气量约为10m3。一般来说,保证每人每小时有30m3的新鲜空气,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控制在0.1%(体积分数)左右。

    躺在椅子上,沐浴着和煦的微风中,把所有的劳累和烦恼的抛开,随风而去,这样的生活应该很惬意了。

    2. 建筑风水之水

    水―宇宙万千生命因它孕育而来。人类因水而有了生命,城镇因水而繁荣。建筑活动中对自然水环境的研究和利用,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在古典园林中水作为一种建筑要素被广泛的采用,并得到发长和传播,确立了建筑空间水要素的重要地位。

    现代建筑中,由于寸土寸金,所以并不是每家都能有一大片水,更多的是在小区内有一池塘或喷泉。喷泉的活水发出的声音,亲切而自然,也能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流水至柔而善,可轻易流过路径上各处的障碍,而涓涓细流的汩汩之声很具抚慰性,有助于令住户度过漫长的人生路里的崎岖坎坷。还有不少住宅都配有游泳池,游泳是最好的健身运动之一。在风水上,常与水亲密接触,能为身心注入水的特质舒缓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疲惫的身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柔韧性。除了运动的功能外,一大池水可以给干燥的空气带来水分与湿润。国际上的豪宅无不择水而建,中国自古也有择水而居的传统,此外,水景还迎和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水景的生态效益和给人心灵带来的共鸣与愉悦也是不言而喻的。

    3. 建筑风水之阳

    中国地处北半球,阳光终年由南照射,自古以来,人们都以坐北朝南之势建房造宅,以求能沐浴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之中。阳光、空气、水,生命组成重要元素,阳光在现代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以光为装饰。阳光感在小区环境景观中的体现则更为直接,环境作为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自然、阳光的渴望都直接反映在对环境景观的要求上,小区中的环境景观有别于自然环境,它是一种抽象化的自然,阳光作为自然要素之一,在这样特定的场所中,与人、建筑发生着关系,通过小区内小环境,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让人能感受阳光,聆听风声、雨声的场所,满足现代人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渴望,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疲倦中解放出来。让人充分与阳光、自然相交流,达到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为了使阳光能够照射到家里。房屋日照间距的要求,是使后排房屋在底层窗台高度处,保证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房间日照的长短,是由房间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决定的,这个相对位置以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它和建筑物所在地理纬度、建筑方位以及季节、时间有关。通常以当地冬至日正午十二时太阳的高度角,作为确定房屋日照间距的依据,日照间距的计算式为:式中L为房屋间距(日照间距),H是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差,α为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当房屋正南向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房屋的间距,通常是结合日照间距卫生要求和地区用地情况,做出对房屋间距L和前排房屋的高度H1比值的规定,如L/H1=0.8、1.2、1.5等等。在高纬度地区和农村,日照间距要求可大些,L/H1常取1.5~2.0,即房屋前后的间距是房屋高度的1.5~2倍。低纬度地区在1.2~1.5左右。城市用地很紧张,日照间距往往达不到日照卫生要求,但一般要求不小于1,但实际情况中,许多仅有0.8甚至更少,这种住宅状况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阳光中的可见光谱有各种颜色,在阳光下,能够让人感受到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4. 总结

    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代建筑风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参考文献

    [1] 黄一真. 现代住宅风水, 陕西旅游出版社.

    [2] 王汉清. 通风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8篇

【论文摘要】: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地理条件生态系统,这就是现建筑风水。

《黄帝宅经》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兴隆。"短短十个字就完全道出风水学的精髓。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了空气与水和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风水"一说也有正确所在,正因如此,"风水"在现代建筑中仍然被人们重视。

1.建筑风水之风

建筑风水之风是指空气的流动,古人看风水要看住宅周围是否有风吹过,眼前豁然开朗,并无高山阻隔,以断风脉,也不宜风力过猛。风宜徐来,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轻风徐徐吹来,清风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优化建筑布局,提高住区的风环境质量,达到夏季通风良好。而在冬季,住区局部最大风速不超过5m/s,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减少冷风渗透。风应该在平流层范围内,而不宜有产生紊流或涡流的大风。应该确定一个风速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的标准,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应该考虑的,因为强旺的风以及携带的灰尘等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

一般来说,新风量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许多实验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新鲜空气可以改善人体新陈代谢、调节室温、除去过量湿气,并可稀释室内污染物。室内新风量根据二氧化碳的含量来确定,这是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基本方法。二氧化碳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关,可以作为室内空气新鲜程度的指标。据统计,人每日吸入的空气量约为10m3。一般来说,保证每人每小时有30m3的新鲜空气,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控制在0.1%(体积分数)左右。

躺在椅子上,沐浴着和煦的微风中,把所有的劳累和烦恼的抛开,随风而去,这样的生活应该很惬意了。

2.建筑风水之水

水―宇宙万千生命因它孕育而来。人类因水而有了生命,城镇因水而繁荣。建筑活动中对自然水环境的研究和利用,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在古典园林中水作为一种建筑要素被广泛的采用,并得到发长和传播,确立了建筑空间水要素的重要地位。

现代建筑中,由于寸土寸金,所以并不是每家都能有一大片水,更多的是在小区内有一池塘或喷泉。喷泉的活水发出的声音,亲切而自然,也能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流水至柔而善,可轻易流过路径上各处的障碍,而涓涓细流的汩汩之声很具抚慰性,有助于令住户度过漫长的人生路里的崎岖坎坷。还有不少住宅都配有游泳池,游泳是最好的健身运动之一。在风水上,常与水亲密接触,能为身心注入水的特质舒缓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疲惫的身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柔韧性。除了运动的功能外,一大池水可以给干燥的空气带来水分与湿润。国际上的豪宅无不择水而建,中国自古也有择水而居的传统,此外,水景还迎和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水景的生态效益和给人心灵带来的共鸣与愉悦也是不言而喻的。3.建筑风水之阳

中国地处北半球,阳光终年由南照射,自古以来,人们都以坐北朝南之势建房造宅,以求能沐浴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之中。阳光、空气、水,生命组成重要元素,阳光在现代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以光为装饰。阳光感在小区环境景观中的体现则更为直接,环境作为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自然、阳光的渴望都直接反映在对环境景观的要求上,小区中的环境景观有别于自然环境,它是一种抽象化的自然,阳光作为自然要素之一,在这样特定的场所中,与人、建筑发生着关系,通过小区内小环境,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让人能感受阳光,聆听风声、雨声的场所,满足现代人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渴望,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疲倦中解放出来。让人充分与阳光、自然相交流,达到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为了使阳光能够照射到家里。房屋日照间距的要求,是使后排房屋在底层窗台高度处,保证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房间日照的长短,是由房间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决定的,这个相对位置以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它和建筑物所在地理纬度、建筑方位以及季节、时间有关。通常以当地冬至日正午十二时太阳的高度角,作为确定房屋日照间距的依据,日照间距的计算式为:式中L为房屋间距(日照间距),H是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差,α为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当房屋正南向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房屋的间距,通常是结合日照间距卫生要求和地区用地情况,做出对房屋间距L和前排房屋的高度H1比值的规定,如L/H1=0.8、1.2、1.5等等。在高纬度地区和农村,日照间距要求可大些,L/H1常取1.5~2.0,即房屋前后的间距是房屋高度的1.5~2倍。低纬度地区在1.2~1.5左右。城市用地很紧张,日照间距往往达不到日照卫生要求,但一般要求不小于1,但实际情况中,许多仅有0.8甚至更少,这种住宅状况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阳光中的可见光谱有各种颜色,在阳光下,能够让人感受到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4.总结

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代建筑风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参考文献

[1]黄一真.现代住宅风水,陕西旅游出版社.

[2]王汉清.通风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建筑风水;建筑设计;科学性研究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feng shui in today's society, by the people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rejection, feng shui often understood as superstition, it is wrong, the feng shui include potential scienc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Keywords: building feng shui; Architecture design;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说到风水一词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联想到迷信,风水和迷信是不一样的,风水的研究是为了保证自然与人的和谐,风水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是对地理位置的研究,我们也称为地相研究。如在城建房屋时人们往往会对它周边的环境,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进行研究,这也是建筑风水的研究。

风水研究在我国起源很早,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期,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悠长,但还是有很多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科学的解释,如随着环境的改变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多大的改变,用什么样的办法能够得到一个衡量,面对这些改变我们能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加以计算,怎样才能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这些问题任然需要我们突破和解决。

受到历史的影响人们都讲究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想法,把风水融入到建筑学中,在我国也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甚至在当今形成了一个专业的学科,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如在2005年南京大学准备开设“风水班”的消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历史来看不论金碧辉煌的皇宫,还是雄伟的历史皇陵的建设,甚至是人民的普通住宅,都展现出风水的痕迹。我国的建筑风水学还传入了国外,还得到了国外的认可,得到了很高的重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建筑也不断发展,与此同时风水学也有了新的发展动向,以下我们进行建筑与风水间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建筑风水的科学内涵

许多人认为自然界中的磁场和超微离子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然而这些影响会跟随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样可能会造成人的寿命延长或者变短,也会使人们变得愉快或者易怒等等。根据这样的情况,风水师就在所居住的环境或地基上增加某种东西,以此来增强某种信号,来起到逢凶化吉的作用,以此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

二、建筑风水学派

1、学院派

学院派一般是研究所和重点大学的一些学者教授,从规划学、建筑学、建筑历史学、哲学等方面写的一些书籍与论文,主要是对风水理论和风水历史的研究。学院派注重的是理论研究,很少有风水方面的实践经验。

2、江湖派

江湖派主要有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和师传的职业风水师组成,他们也有自己的观点,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认为建筑风水学应该和生态学的发展步伐一样,这种人的想法,常常被人们人为是一种不科学的迷信。但有关学者指出风水不是迷信,在历史记载中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在什么地方建什么样的建筑,建筑的朝向,包括门窗的开设方法,门窗的高度、宽度以及朝向。什么地方能建房子,什么地方不能建房子。这些理论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不然就不会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依然保存了下来。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定义为是迷信。第二种认为风水就是一种巫术,可能也有一点科学道理,但还是有很大部分的宗教色彩存在。中国老百姓没有去教堂祷告的习惯就只能相信建筑风水。觉得建筑风水就是一种巫术。第三种观念认为伪科学就是风水,是一种灾难,许多风水师认为建筑风水学,应该建立在《易经》的基础上,虽然《易经》里有很多科学和汇聚了人们智慧的东西,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有很多地方不再适合现代建筑学的发展和当今建筑上的改变。这种思想严重的影响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不但严重的阻碍了发展,并且只是在一味的啃老,歪曲了现在发展中的很多事实。现代好多把看相、算命都认为是易学,这两个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使那些江湖骗子利用此方法赚钱。

三、建筑风水学的新态度

第一,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去看待事间的不完美,在建筑风水学里也是一样的,风水学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都保留了下来,里面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把好的地方加以发扬光大,去掉那些对现在没有帮助,甚至带来危害错误的地方,这才是现代建筑风水学应该有的态度。

第二,不能用科学方法解释的事情,全都是迷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有的现象只是我们当今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这个世界和大自然认知力不够强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用逻辑思维去解释的也不一定全都是迷信。在建筑风水学里有很多的现象我们还不能解释,还需要我们去突破。

三、相关的措施

首先,风水的文化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先天应用,另一个是后天应用。先天应用是在进行房屋建筑时,先进行风水设计,然后才进行后续的房屋建造。后天应用是房屋已经建成,用建筑风水的理念去评判该建筑的风水好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先天,那样比后天应用意义更大,也更加具备优势。

其次,要注重生态化建设,保护好环境。建筑风水的原则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风水这个词可以看出,在建筑风水别注重水。水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非常的重要,在风水里把水比作财气,常常认为有水就有财。在民间也有人们收集雨水、污水等用净化装置进行过滤,从而进行利用。

还有,风水文化和建筑想法应该要互相融合。人类的向前发展和不断的改革,都是因为在生活中不同的文化、思想发生碰撞的结果。判定我国建筑风水的好坏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想法,要用在建设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去鉴定。传统的建筑风水文化,是被遗弃还是保留,都要看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带来可借鉴的地方能否服务于我们以后的幸福生活,能否给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出贡献来判定的。

结束语

综上所诉,我国的建筑风水研究目前还有很多值得去突破和商讨的问题,它们需要每一个风水专家学者都用心去研究。目前,我国的建筑风水学已经传入了国外,并且得到了国外许多建筑设计人士和民众的认可,在许多建筑设计上,风水学都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因此,风水学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动向,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把传统的建筑风水学和现代风水学结合在一起,好好的利用起来,把我国的建筑风水学带上正常的发展轨道,为加强我国的环境美化和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卓群.《简论建筑风水》[J],长江建设,2007,03,12

[2] 张霄鹏.《浅析古代风水学的科学性》[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05,03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水体景观 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使建筑物在满足最基本功能时更加使人赏心悦目,目的是使建筑物更能适于人类的居住、办公、观光等等,在人们日益提高生活品质及美学意义的今天迅速发展。

一、水体景观优化设计在建筑外环境和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1.1 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外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 建筑外环境中的水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静水、流水、落水、喷泉。静水的设计是关于水体、周围环境和水体池岸三者的设计。由于静水水面较大,水面平衡容易形成倒影,因此其位置、大小、形状的设计与主要倒影的物体关系密切。如泰姬陵前一大片水池,将泰姬陵的形象作了一个翻版。游客驻足池前,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建筑和一个虚幻的丽影,情景交融,水为建筑添色,建筑为水增光。流水主要指自然溪流、河水和人工水渠、水道等。流水是一种以动态水流为观赏对象的水景,除了控制水量、水深、水宽的大小来设计流水的效果外,还可以通过水渠的形状和在水渠中设置主景石来引起景致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喷泉设计成让人亲近,甚至可以参与其中。

1.2 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室内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 水体在室内空间中具有增强室内意境的作用。静水给人以平和宁静之感,蜿蜒的小溪气氛欢快,千姿百态的喷泉造型有强烈的感染力。水体具有扩大空间、分隔空间、美化空间的作用。静止的水面通过反映周围的景物,既扩大了空间又使空间增加了层次。室内水渠、小溪、喷泉为分隔空间起到一定的作用。水体的动态以及它的造型和室内静态空间的硬性线条的对比给室内环境增加了活力和美感,尤其是现代水体与灯光、音响、雕塑相结合。音乐喷泉、彩光水池为室内环境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同样,水体、山石、绿化及其它小品常常构成有机的整体,在室内环境中创造出多种形式的景观。室内水景设计时要注意主景和背景,主景是特别能引人注目的景点,一般放在室内最显眼的位置,往往也比较大,色彩丰富,较多的设计为瀑布、喷泉等,因为其形态自然多变,柔和多姿,富有动感,最能吸引眼球。背景是为了衬托主景,一般是在主景背后,使主景内容能丰富,最常见的是一副风景画。

二、 建筑水体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2.1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

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之后,特别是在设计观念上,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渐变、意境等人文文性的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现代意义下的转换,可以理解为:①整合―即现代景观设计上,空间形态的有机的连接方式;②渐变―即设计对象―景与物之间的人文顺序关系;③意境―即现代景观设计通过形态―媒介携带的内在精神性。风水作为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的传统学问,在当代被很多人看作迷信和糟粕,因而长期未受重视。然而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了解,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农业时代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即风水)、不同尺度上的建筑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都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说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现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古村落,无论在村落选址、宅院布局,还是园林构景、居室设置等方面,无一处不讲究风水形局、环境宜忌,因此有人认为风水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景观设计学,它探求的是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建筑水体景观与传统文化尤其是风水理论的结合是今后再展的必然趋势。 转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2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水是人体宝贵的资源,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体受到了污染,人们可用的淡水资源也日益减少,建筑景观设计需用大量的水,如何有效的利用雨水来进行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各国景观设计师的重视。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和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这样的城市,终年雨水充沛,景观设计师在这些地方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种“雨水花园”能够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水体景观设计是“雨水花园”,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雨水花园”位于波特兰,紧邻俄勒冈会议中心。它由梅尔•里德景观设计事务所负责设计,主要收集5.5英亩(约合2.2公顷)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蜿蜒流入一些石砌浅水池中,仿佛山间潺潺的溪流一般。“雨水花园”几乎吸纳了会议中心屋顶上所有的雨水―堪称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师已经发现雨水所蕴含的艺术潜能。关键是表达出雨水在整个设计中的独特动感之美。景观设计师史蒂夫•科赫为波特兰的一座公寓设计的庭院景观就是一个典范。科赫的设计将屋顶雨水收集起来,水流在高低错落的水道中欢快地跳跃着,最后注入岩石围筑的水池。水池下是一个用于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利用现代技术,融入灯光、音乐,利用电脑控制,会产生更独特、梦幻般的效果。

2.3 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结合 水景欣赏可以使人沉醉其中,但当人的行为参与其中时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碰撞点―安全因素。这是所有的设计元素之中所不能回避的因子:作为安全性措施的形式与内容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在美学意义与生态学意义之中,对其带给人的未知的安全因素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水体景观中所不应出现的安全盲区,从而产生一系列因水体景观及其周边区域设计不当所引发的严重后果,给人的行为甚至生命造成伤害。所以,在考虑其美学意义及生态学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加应当注意其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设计,并且应当和环境美学能够有效地予以结合,使得水景观环境的艺术、技术与安全因素达到完美的统一。

3 结束语

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到现代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延续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好憧憬。中国建筑设计要赢得竞争,就应熟悉本土文化、拥有这个优势。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在现代科学探索中发挥和即将发挥的重要价值,对于祖先留下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现代科技学说分析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将其与现代景观设计学说进行映照,思辨其中的内在联系,可以发掘更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 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 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 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 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外围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 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 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 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 ,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 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体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 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 ,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 ,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

在客家民居的 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 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 “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 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 ,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绿等,光彩夺目,鲜艳的色彩增加了立面变化,打破了客家民居建筑单一而朴素的色彩感觉。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

[1] 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4] 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 [M].广州:花 城出版社,2002.

第12篇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4]房学嘉等.客家文化导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第13篇

关键词:广西民族古村落;选址;建筑群体艺术性;空间布局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38-02

一、广西民族特色古村落资源基本介绍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对广西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建筑艺术进行调查并分类,选择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古村落,研究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是否需要进行保护等,提出建议与实施措施。针对广西的特殊地理环境本研究选择了桂南的典型古村落钦州灵山县大芦村进行调研研究。

二、钦州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调研情况

大芦村与其他古村落一样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论文根据调研所得到的信息,根据大芦村的历史发展演变,重点研究各类资源对大芦村社会、文化的影响,考察现存状态,概括出古建筑群选址于内部空间布局作为核心资源。村落整体分为古村和新村两个部分:其中古村共有九个群落,原为低洼之地,芦苇丛生,主体建筑群背山面水,形成了与天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村落内部有五处水面,都是附形造势,蓄水为湖,湖边围绕古宅,保存有数百年的古树名木,远远望去碧水蓝天、绿树古宅,相映成趣;配合古朴清新、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风景,折射出大芦村的历史与文化。(如图1-图2)

在大芦村村庄建设规划中,以传统城市的规划角度对大芦村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整治、规划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如图3)留存至今的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东明堂、蟠龙塘、陈卓园、富春园和沙梨园九个群落。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岭南民居建筑风格,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建筑装饰讲究。从规划图中,镬耳楼、三达堂和东园别墅尤为重要,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五进式布局模式等。镬耳楼的建筑格局规整,最初镬耳楼建造图纸为皇上赏赐,布局缜密具有浓重的封建时期建筑宅邸特色。入口门开向东侧,按风水学角度讲,几座古宅依山而建,由底至高,如果大门如厅座一样向南开并面向就会形成水塘则有“漏财”之意,而门向东开则有“紫气东来”的寓意,便有托财聚财之意。男尊女卑在建筑内也有体现。

由于大芦村地处多雨潮湿地区,古宅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古宅内部良好的排水系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古宅从北向南地势由高到底,从入院起随着入院的深入,每一进均有台阶铺设。在古宅房屋外墙及台阶踏步接地部分均设有出水口,如为五进院落则从第二进至第五进房屋地下所铺设的管线为直线形。大芦村内古民居建筑及街巷布局基本保持传统风貌,独特的建筑群使得大芦村成为响应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

三、小结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芦村古村落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族特色古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民族特色古村落建筑艺术设计的民俗文化内涵、形式以及建筑整体与空间、环境关联等多角度的分析,探索古村落建筑艺术的特质,在研究广西各地古村落的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我们深刻挖掘了当地建筑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另外,将建筑设计和现在的绘画结合起来,特别是和本科生的设计课程结合起来,在绘画中注重体现古建筑的人文性与建筑形式美法则,对大学生培养中开发思维、训练造型、设计光影与创作意图提供了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广西城乡风貌改造项目《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村庄建设规划》.

第1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徽州民居宏村水环境为例,分析了古村落水系的形成背景、水系形态的布局以及古水系的审美特色,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挖掘蕴藏在民居村落人工水系的具有浓厚传统的审美文化精华。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这些传统的精髓,对现代人来说不仅仅是思想的启迪,而且是创作的源泉。

徽州古村落分布于徽州地区,迄今保留着众多的明清古村落建筑群,显示着徽州明清民居的独特风貌,其山川水脉与古村落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像一串串亮丽的珍珠,散落在黄山脚下。本文试图以黟县古村落宏村水环境为例,对独具匠心的村落古人工水系形成的水街景观布局及其文化审美特色作探讨性分析。

一、水系形态布局

宏村古人工水系形态布局由水口、水圳、月沼、南湖及每家水院构成。水口位于村落入口处,是众水汇集之地,“夫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水口的作用,一方面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的位置,另一方面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要。对水口布局,讲“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处”。村落水口一般多植树,建桥或构筑标志性建筑。宏村水口之水由西溪水道和小溪之水汇集而成,到礁石群处转弯向南,水圳进水口就设在离弯折处30米的地方。进水口水面高于南湖水面3.96米,圳水流速21.6米/分。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宏村水口工程的设计是科学的。

水圳的走向和水系的布局,使全村居民用水距离比较适中。水圳分作大小水圳两部分,村中分流,大圳向西,全长716米,分上、中、下三段。上水圳自进水口往南流30米,再转折弯流向东南方向,中段圳沿宏村街向东流到“慎思堂"前折向南流,即是下水圳,下水圳曲折拐弯流入南湖。小圳向东流入月沼,曲折地拐了一个大弯,再向南流入南湖。据黄山市测绘院对宏村古水系勘察测算,全村离水源最远的住户,直线距离也不过100米,大部分住户离水源的直线距离在60米以内。可见,当年设计的水系网络已充分考虑村民就近用水的问题。

二、古水系的审美特色

宏村古人工水系遍布全村,潺潺水圳,九曲十弯,绕家穿户,贯通月沼和南湖,长年流水不腐。在这里③,流动之水成为宏村古水系典型的特色之一。一曲清水在村中朝着一个方向流淌了六百年,逝者如斯,或曲折而缓淌,或波摇而闪光,这种流动之美蕴含着的是生命精神的存在,是一种实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一种自由理想的寄托。六百年来,水圳之水已成为宏村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水源。全村男女老少都十分珍惜保护水圳的建设,避免污脏之物坠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汪公锡文运熙家抄》中有段点评古水系的排句,“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浣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生动地概括了水圳活水的“饮用、洗涤、防火、灌溉、环保”五项功能。宏村古水系水的流动所展现的生命旋律,充分体现了宏村人汪氏祖先的智慧和力量,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表现了古村落聚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的高度结合,符合现代人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宏村水环境另一显著特色是静态之美。所谓“静”只是相对而言。月沼和南湖一个平和如镜,一个深邃空阔,都有虚旷致静之美。月沼呈半月形,水面如镜,四周民居环绕,天光云影,人语回音清晰,成为古村落水街景观的核心,也是村民洗漱用水的共享空间。宋儒朱熹曾吟唱诗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描述的是传统理水方式和对水的本质的真实写照。南湖似弓形,漫步在池岸小径,步移景异,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映入眼帘,水面在建筑的映衬之下形成虚实相间之空间,显得晶莹、宁静、恬美。

宏村水系形态规划迎合了造园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审美原则。尚曲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园冶》云:“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蜒蜿无尽”,宏村水系规划所体现的意境正好与人的节奏相宜。水圳成线,路亦为线,水圳与路巷平行、叠合、交错,成为庭院的延伸。路随水走,行走用水两相宜。受水的曲线影响,建筑外墙凹凸进出,各条巷弄空间收放急骤,宽窄变化,曲折迷离,成为一种动态空间。另外尚曲在中国风水说中也多有体现。“吉砂”形态学说讲的就是一个半圆环形,《水尤经》曰“直来直去损人丁”,认为“气”是运动的,吉气走曲线,煞气走直线,“曲则有情”、“曲径通幽”,同时认为水止的地方,气就有储蓄,曲水比直水好,所谓“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蓄”,“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水流三面环绕为吉,谓之“金城环抱”。这些学说深刻印证了风水中的“尚曲”现象。宏村地域正是三面环水,背枕高冈,村中月沼形态似呈半圆,南湖形态拟呈弓形,有力地证明了宏村水环境弯曲的景观意象与风水格局紧密相关。新晨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宏村古村落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水的灵活处理上,在充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汪氏祖先巧妙地把水做成一个富于变化的水街景观,使整个村落因水而充满生机。水是村落的命脉,圳水欢快地从各里弄流过,世代如此,川流不息;月沼之水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民居的怀抱中,光彩照人;南湖之水则充满自然情趣映衬着周边的古建筑,如梦如幻。也许,宏村祖先远没有我们现代人想象的这么复杂,大多是任其自然不经意而成。也正是如此,使得这水空间灵活多变,天然无饰。今天的景观设计,如果能吸收古人对自然环境认识观的营养,或许能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破坏。

第15篇

关键词:建筑美;徽州民居;江南民居;福建土楼

Abstract:Chinese architecture is the wooden structure of the Kingdom, with Liang Zhu as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with brackets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key. As an architectural type of the earliest emergence in verities buildings, folk dwellings are numerous and widespread. As the key point of southern residence, this paper will compris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Huizhou folk dwelling, Jiangnan and Fujian Province, and then reached " and different" conclusion and finally suggests the culture of each oth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 together .

Keywords:architectural aesthetics;Huizhou people residence;south of Yangzi River people residence;Fujian tulou

中图分类号:TU3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037-03

1 徽州、江南、土楼民居审美文化内涵的“和”

1.1“天地人和”的和谐思想

“天地人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顺应自然和师法自然。对民居建筑而言,就是要使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的统一。而强调人居环境的“天地人和”理念正是客家围屋建筑、徽派民居建筑、江南民居建筑的追求。

客家围屋建筑较重风水,每建新居,无不借助风水理论,对选址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和自然景观进行综合优选,如果缺少某项风水标准,客家人则通过人工改造的办法来改造周围的环境。如宅前没水便挖水塘,以完善屋字的环境。

徽派民居建筑多是依水势而建,山环水绕。徽派古民居建筑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的格调。明清时期,古代徽州堪舆学说盛行“徽州居民对风水文化顶礼膜拜” 的风水理论, 风水文化对徽派民居建筑形态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同时徽州风水理论认为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其形成的地形轮廓所包含的寓意和内涵是宗族文化的标志,讲究群和水的营造,在宗族最高利益的制约下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至天时地利人和。

江南传统建筑也始终是基于地形条件、使用要求,特别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所生成的,建筑布局和构造追求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追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参天地,赞化育”的思想普遍体现在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文化中,从建筑选址,从空间到门窗灶厕、中心的道路走向、建筑安排、与自然的关系包括适应和改造制约着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文化传统。

1.2“学而优则仕”的儒学思想

建筑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客家围屋和徽派民居建筑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其建筑的文化内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的“学而优则仕”的人世理念在两派民居建筑上往往都是通过雕刻的图案、题额和楹联等表现出来的。如皖南西递古村“履福堂”的堂联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反映了该堂主人对“学而优则仕”儒学理念的追求。

客家人崇尚“重贵”人生价值观,深知“学而优则仕”的好处,这在客家围屋建筑中也有反映,如福建龙岩懿德楼门联是“立志在能传世业,文章华国自馨香”,充分表达了客家人对“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

江南水乡素有文化发达之乡之称,诗书文化气氛很浓厚,文人雅士云集。“纸笔墨砚”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东西,“读”在民居平面布局中有很大的体现。如东阳卢宅的“田”字形的平面布局,就有之意。

图1-皖南黟县宏村

图2-冬瓜梁

2 建筑风格的“异”

2.1 徽州——典雅大方之美

2.1.1造型美

任何建筑都通过各种结构、造型自己的建筑形象。明清以来,徽州的建筑匠师们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这些建筑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2.1.2结构美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徽派建筑中的梁柱、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徽派建筑的结构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饰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了完美统一,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2.1.3装饰美

外观朴素几乎是所有民居所共有的特色,但在内部的装饰装修上,则并不是所有民居都如外观一样平淡、朴素。徽派民居在装饰方面有着大量精美的雕刻,包括砖雕、木雕、石雕,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处。其内容广泛,手法多样。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2.2 土楼——质朴奇特之美

2.2 .1结构美

土楼名字虽为“土楼”,但实际上却是外“土”内“木”。坚固的外墙与内部舒适的木构件共同组成了土楼特殊的结构系统。外墙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外墙便没有土楼,土楼外墙厚实而坚固。墙基以大块河卵石垒砌,并以小河卵石塞缝然后再向上以土夯筑。但外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柱、梁共同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个部件都不能构成土楼。正是因为这样巧妙的结构框架,使顶面与楼面的重量通过横梁结构分散到外墙和立柱上面,使得外墙除了作为保护结构外,同时还与立柱构成了承重结构。

2.2 .2空间美

与庞大、封闭的土楼外部形象相比,其内部空间却是另一番景象。当你置身于这巨大的圆形空间里,仰望被圆型屋顶圈成的天空。不由让人感觉身在另一个独立而神秘的世界里。在走马廊向院内俯瞰,一层层充满节奏与韵律的的内廊和门窗,形成了一排排均匀的曲面,使得人们的视线在不知不觉中运动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向心力。这种理性与感性的高度融合,是客家人空间审美思想的最佳表达方式,也是客家人崇尚封建礼制中心地位建筑布局上的表现,这也正反映了客家人以“像”求“意”的建筑审美精神。

2.2 .3装饰美

客家土楼无论是从装饰的材料、题材上看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其装饰风格整体给人一种自然、质朴之美。一般不会精雕细刻,也很少采用艺术和漆油等处理方法。与粗放、毫无粉饰的土墙一样,土楼内的木构件也都是保持其自然属性的,比如棚枕、橼条。几乎都是不做任何处理地暴露在外面。土楼的大门,大多以石板做门框,除了门额雕刻门楼号或偶见门联之外,大多以毫无雕饰的整块石板做门框。门板也必以老硬杉木或杂木制作,一般在外表钉一层铁皮,也无装饰。在它们上面看不到繁杂的线条,而是注重在大的轮廓和镂空上的处理,不仅和土楼周身环境相协调,而且巧妙的以画龙点睛的手法美化了檐口屋角。

2.3 江南——清雅淡泊之美

2.3.1布局美

江南民宅多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等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如江南地区的通用形式厅井式庭院,是由数个院子组成中轴对称式的狭长民居。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或园墙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庭院由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形成了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走进一个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朴实素雅的形态,优美协调的比例,富于变化的尺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2.3.2结构美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

2.3.3装饰美

在装饰上,江南 民居较多的渗透出一种文人的味道。江南民居无论室外的木作所有部位的油漆都只采用单一的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彩画,正好与粉墙黛瓦的建筑外观表里一致、浑然一体。表现出文人崇尚简约、含羞的审美情趣。屋顶部分很少用砖雕来装饰,一片小青瓦通过不同的砌法就可以巧妙的使用在屋面、屋脊、烟囱、封火墙等不同的部位。砖雕部分则主要用在砖门楼上,但也很注意保持适度,避免繁琐,总的造型仍不失优美与简洁。木作部分主要集中在梁头、枋尾、牛腿、雀替等部位,很多采用透雕后深浮雕,图案饱满具有创意,但在雕刻以后仍保持原来的单一色彩,江南民居室内不作天花,而是把外露的屋面或楼板底部做较细致的加工和油漆,构成朴实无华的本色天花,大面积本色部分与少量精雕细刻部分的对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图3-木雕

图4-福建土楼

图5-土楼结构

图6-江南园林

图7-水乡

图8-瓦墙砖雕

3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全球村的文化发展背景下,各地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和国际化,民族化的建筑文化遗产益发显得弥足珍贵。民居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物态不仅在建筑表现形式上大放异彩,作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对游客也极有吸引力,而客家围屋和徽派古民居、江南民居建筑也已成为游客开展乡村旅游或古色旅游乃至是文化旅游的好去处。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在建筑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发掘充实各自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让中国的南方民居文化能够源远流长,走向更辉煌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曾伟.徽州民居浅析[J]. 福建建筑,2006年.

[2]李斌.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文化的回归[J]. 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C].2000年.

[3]白宁.乐山乐水古民居——徽州民居巡礼[J].国土资源,2006年5月30日.

[4]牟德厚.福建土楼[J];丝绸之路;2004年12期.

[5]肖林.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思考[A]. 1999年.

[6]周学鹰,马晓.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