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免疫学检验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实验技能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把实验技能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加大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实验操作中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有意识的纠正错误的手法;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能认真思考,讨论实验成败的原因,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学生对实验课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并加以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也得到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认可。当然,在两轮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1)实验资源的相对不足:在实验课时我们一般将三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实验,有的同学主动性不强,不能参与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而是看同组的其他同学操作。我们应该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2)实验内容不够充实:免疫实验总会有反应和等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总感觉无事可做。教师应该丰富实验内容,比如增加多媒体动画,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等来丰富实验的内容,让等待的时间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3)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要固步自封。临床免疫学检验日新月异地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教师也要多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7结语
1.1实验课较多,很多实验设计到生物安全问题
《免疫学检验》在本院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时分配:总课时90节,理论48节,实验42节,几乎是1∶1的比例。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有:抗原抗体的制备(2节)、动物实验(4节)、凝集反应(4节)、沉淀反应(2学时)、血清总补体测定(2节)、免疫荧光技术(4节)、化学发光(4节)、免疫细胞分离技术(4节)、免疫细胞功能测定(6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节)、免疫病理实验(2节)、医院免疫室见习(4节)。除了医院免疫室见习外,其他每个实验都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些实验中,不是要接触细菌,就是要使用血清,或是接种实验动物,而这些标本都是可能带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不管是直接感染,还是因为一些操作因素导致的感染性致病因子间接的播散到环境中去,都会对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造成潜在的危险。虽然在实验之前都对细菌、动物、血清进行了筛选,但是不可预知的生物危险仍然存在。另外,《免疫学检验》实验中还要经常开启橡胶瓶塞、离心、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混合震荡等实验操作,都会导致气溶胶产生,而实验室感染的最常见原因就是气溶胶吸入。由此可见,《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中开设生物安全教育的意义非常大,也是十分必要的。
1.2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
《免疫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这两门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本院通常在第2年的第一学期同时开设这两门课,在学生学习完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进入免疫学实验室学习免疫学检验实验技术时,微生物检验实验技术的学习也还只在入门阶段,对于生物安全还没有什么概念,对一些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对待血清标本,学生认为培养出来的,看得见的,比如一些致病菌可能是生物危险因子,但是血清标本里面那些看不见、潜在的生物危害因子,比如乙肝病毒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同学之间相互检测血清标本时,不认为自己同学的血清是可能带有生物危险因子的。因此,在《免疫学检验》这门实验课中,体现的是在思想上,学生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者意识淡薄。在行为上,对实验室的各种实验标本看作普通东西,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很容易忽视其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物危害。
2探索《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提高《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首先要对《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师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俗话说,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为上起到榜样作用。对卫生部颁发的一些重要文件,比如《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都应该熟练掌握。
2.2加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
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如何学习生物安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真正具备自我防护能力。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课,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课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学习,比如:专题讲座,可以介绍社会、医院等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这些讲座,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对于检验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其次还可以通过见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的免疫学检验实验室参观,让他们更直观的学习到规范的生物安全防护方法。当然,生物安全知识重要而宽泛,通过这些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把相关的,重要的生物安全知识上传到系部网站,供学生自学。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进入实验室,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实践学习。总之,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吸收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全面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2.3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培训
(1)从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入手:比如只要进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都必须穿工作服,强调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脱下工作服反折,这一点,如果不强调,往往很多学生,一到下课,直接脱下工作服就放书包了。强调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禁止吸烟、吃食物;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教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在使用实验器材时一定要合理、规范。对在实验中需要的实验物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物危害有:使用离心机离心、操作玻片凝集实验、对动物进行接种、用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针头等所产生的气溶胶吸入,而这些实验都是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常规实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操作和掌握。除此以外,在实验过程中还可能遇到皮肤黏膜污染、被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误食,甚至可能被刺伤割伤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反复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规范,避免任何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
2.4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本院在2008年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实验室也专门配备了一名生物安全员,落实到了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教研室主任也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生物安全的相关标准、政策与法规等,但主要是针对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虽然其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免疫学实验中的一些生物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对免疫学检验实验中的各个技术操作规程也要严格进行规范,每次实验完毕进行相关的记录等。在实验室中,要规范各种标识,使其时效性与警示作用得到保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联系电话,事故处理的流程应张贴在明显处等,使工作人员发生问题时,能及时找到处理问题的人。总之,实验室环境的井然有序,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对初入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检验专业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并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2.5加强《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免疫学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1]。从学科广度上看,免疫学已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许多领域,形成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已成为医科院校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2]。为了提供更为有效的免疫学教学,结合我院设有临床医学、检验、药学、影像等多个不同专业教学的现状,对实现不同层次免疫学优质教学的策略作以初步探讨。
1 不同层次免疫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美国学者卡罗尔认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基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这时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高中阶段有显著不同[3]:①自发性学习;②自我导向的学习;③对学习的题目已有不同程度的经验;④视实际需要发展出相应的情境学习;⑤以任务目的,或解决问题为取向的学习;⑥强烈的成长与发展动机。临床、检验、药学或是影像专业的学生,因其来源不同、现有认识水平不同、将来的去向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同一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正是这种分层次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实现免疫学优质教学之前,应首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阶段及其学习特性。
2 建立不同层次免疫学优质教学的原则
免疫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免疫学教学必须遵循一定规律。要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免疫学基础差异大的问题,更有效地执行优质教学,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把握。
2.1 建立有效率的教学模式 在免疫学知识链条中,不掌握前面的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的知识。因此,在有限的授课过程中,全新的内容须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则可以用较简单的方式进行讨论。教育理论研究中有学者提出“80/20法则”,即教师用8成的时间教学,2成的时间发问,而发问的8成问题应容易回答;而且,在这种教学问答中,由一名学生提出问题,转为要求其它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参与度。实际教学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不同难易程度问题的比例。
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需要对教学目的达成共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同时,在教学中引进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责任感、上进心,导通阻滞点、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才能使学生全力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2 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各自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充分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以我校前沿课程——免疫学为例:在讲授细胞因子与黏附因子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更新较快,有许多前沿性的进展以及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因此老师使用了这种的“分层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讲授了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机制之后,即让学生寻找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前沿点,然后自己查阅大量资料,经整理为体系后,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将自己深究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表达。陈述后,听讲的同学提出问题,主讲人回答或大家一起探讨。对于旨在介绍前沿科学的学科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在鼓励学生寻找个人兴趣点的基础上,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等量的时间内,集众人之力使大家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量,对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4]。
2.3 讲究授课语言艺术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授课艺术。以倾听及沟通的语言吸引学生兴趣,以探索的语气引导学生,说话要风趣、幽默,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将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分别比喻为边防军、清洁工、人民警察;整个体液免疫过程如同边防军在进行军事作战, 那么在讲授“免疫活性细胞”、“处理、递呈抗原”等知识时就容易理解了。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加以进一步深入提问:①弹跳法:将一名学生的问题交给其它学生回答。②开放式:以开放式的问题,吸引学生提出其它可能的答案。③课后思考:可留出一些待课后解决的问题,调动学生查阅文献、寻找答案的积极性。虽然激发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各个学生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努力发掘有利因素,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结合计算机实施优质教学 计算机制作多媒体授课,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既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提高。此外,互联网以其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和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点使免疫学教学能更为有效的获取大量信息和文献资料,加强优质教学的施行[58]。
2.5 定向培养目标模式 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教学。正确定位后,以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为依据,分成不同层次,同一门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譬如,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一定时间到医院见习,进行结合临床的教学,这种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的免疫学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思考实际解决方案、将处理个别问题的经验推广到处理其它相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6 以身作则 免疫学优质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外,还应重视学生的行为改变。教师只有发展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显示出高涨的教学热情,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积极沟通、关心无偏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行为品格,实现优质教学的最终目的。
3 免疫学优质教学的分层评估
分层评估是免疫学优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完成免疫学优质教学前,教师应作出明确的评估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完整、建立具体的教学标准、确定适当的教学方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评估,这种教育性评估能衡量知识、态度及技能三项是否存在有待改善之处。评估需根据审慎观察学生的表现,收集、分析准确的教学数据,做后期整合分析。通过教学后对学生的评估,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或进行相对应的实践训练。
我们总结了三个专业(检验、药学和临床医学)6个组(3个对照组,3个优质教学组,共300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优质教学组学生科研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于对照组, 表现在期末理论课考试时,对有关涉及科研思维的分析题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优质教学组学生共撰写研究论文5篇(还有3篇正在撰写中),综述15篇。对照组学生按常规进行教学,没有撰写研究论文。这一结果表明,通过优质教学的思维理论培训和亲身实践,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
4 结论
优质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它不但尊重学生个性,而且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明确努力目标,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层次的免疫学优质教学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教师经过这样教导学生的过程,也可以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2 金伯泉,朱 勇,张新海 et al. 硕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 [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52453.
3 patel k m, moxham b j. attitudes of professional anatomists to curricular change [j]. clin anat, 2005; 21(11):2122.
4 沈哲旎. 中国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新现问题之探讨 [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9):13061308.
5 nyssen m. internet and nuclearmedcine [j].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graphics, 2001;25(2):201205.
摘要:
“免疫学”课程是生物、医学、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丰富,交叉性、实践性强。我们将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应用于“免疫学”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实践。用微信引导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提供交互学习环境、评价学习效果,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引导学生讨论,初步实现微信辅助的“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免疫学;微信;混合教学
“免疫学”课程是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以及师范类高校生物、医学和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借助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的力量,逐步构建一个便捷、轻量级的互动学习平台,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课前知识的获取、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内化,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1“免疫学”课程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免疫学是一门多边缘、多交叉的学科,在抗体生产、检验检疫、医学检验、农业研究、微生物研究、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向中都有大量应用。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人类和动物疫苗、生物制剂、免疫细胞等免疫产业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每年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关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因此“免疫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为学生在后续多门课程和生产实践中运用免疫学原理打下坚实基础。“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缺乏实践基础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把复杂、枯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思路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如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知识内化,是“免疫学”课程教学的难点。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免疫学技术”和“免疫学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每年200余名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后续多门理论、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大学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应该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学科的研究思路、应用实例和最新进展。我国“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免疫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6理论课学时+16实验课学时(理学)或48~64理论课学时(医学)。作为地方高校,在本科培养模式改革减少总学时、压缩理论课学时的趋势下,目前广州大学两个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各设32学时,未设置实验课时。教学学时不足、缺乏实验课设置引发了不少问题:“免疫学”的不少内容在课堂上只能一带而过,教师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分析和拓展,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多而分散的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容易遗忘和混淆;课堂外也缺乏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和知识内化水平低,很难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应用“免疫学”的知识和技术。
2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价值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2015年1月,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过5亿,与QQ并驾齐驱,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社交沟通工具。据《微信2015年数据研究报告》统计,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是18~26岁的青年,20%的微信用户是大学生,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高用户黏性使微信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而用户在微信上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方式是公众号(41.1%),80%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号。根据我们在广州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小范围调查,98%以上的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使用微信,每日多次的使用频率让微信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辅助移动教学的平台工具,微信特别适合免疫学这类知识点繁多的课程。我们建立了“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在微信上浏览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参与度。通过微信开展移动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无需安装新软件,学生通过查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参与学习,学习和社交可以无缝对接,无疑会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触频率;教师通过微信官方网站或微信手机版便捷地管理、控制移动教学的全过程。微信的手机版、PC版和网页版界面简洁易操作,有助于提升学习的体验和乐趣。
2.2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微信推送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智能化的互动学习体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教师课前用微信推送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自主学习基础内容。在课堂上由课前思考题引出课堂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在微信群中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免疫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将课堂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用微信进行快速的实名制投票和小测验,可以代替传统的课堂点名,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外,通过微信公众号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答疑解惑,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课堂的凝聚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3.1使用微信的功能,让所有学生加入“免疫学”课程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是让全体学生加入课程学习,并保证在微信平台中能有效地识别用户(学生)的身份信息。我们设置了“免疫学”课程的“微信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对于“微信教学班”,教师在第一次课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免疫学”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及其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摇一摇”“附近的人”或者搜索的方式加入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同时要求学生向微信公众号发送姓名、班级、学号,在微信群中修改昵称,便于教师在微信管理后台中建立起身份识别信息。
3.2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内启发性学习
我们选择紧扣“免疫学”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课堂内外的学习内容。在本科生专业课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根据课程进度,通过微信平台按时间点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形成主动利用微信平台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重点、难点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我们将“疫苗接种”内容按知识体系的先后和难易程度分为相互关联的4个模块:疫苗接种原理、抗体和细胞介导的保护作用、免疫接种和疫苗制备。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群发功能,在课前推送课程进度、资源列表、思考题和学习任务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疫苗接种”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明白需要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资源。有了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通过重温科学发现的过程、接触学科前沿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用EdwardJenner发明牛痘接种的故事和现代多种疫苗的特征引入重要概念,用感染后抗体和细胞介导免疫的时间轴动画形象地介绍抗体和细胞与感染作斗争的过程,让学生简单地讨论、总结,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展历程将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此时通过微信推送小测验,引导学生总结、思考疫苗的特征。最后以当前广泛使用的Salk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为例讲解疫苗制备,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在课堂讲授的最后,通过PPT和微信推送的形式,针对4个模块的内容给出拓展阅读的链接,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lsevier等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查阅的效果在下一节课上通过提问或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对“疫苗接种”感兴趣的同学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课程大作业,作业评分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3.3通过微信群提供交互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在“免疫学”课程微信群中,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与讨论,将学习与日常的交流整合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从单向传授变为多向交流,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希望私下提问的学生也可以随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留言,教师通过查询留言进行一对一的解答。比如,课堂教授和微信推送使不少学生对“疫苗接种”产生了浓厚兴趣,超过60%的学生在微信平台、微信群中参与了讨论,近20%的学生就亲友的疫苗接种史、疫苗的生产流程撰写了课程小论文。
3.4按需推送图文、视频、语音等免疫学资源,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借助微信初步实现了“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化。“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根据教学目的,教师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其形式包括微课视频、动画、图片、语音、文字等,其内容除了免疫学基础知识,还包括理论课堂上因学时不足难以兼顾的拓展内容。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免疫学”课程的教师在微信公众号中提供了不同深度、广度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由使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有“作业”“课程资料”“拓展资料”3个栏目,每一个栏目下有若干子菜单,例如“课程资料”栏目下有“参考书”“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技术方法”子菜单,学生点击后会收到推送的图文、视频、音频等消息,再根据学习需要选择阅览或参与互动。“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栏目承载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必修的学习资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课程内容,如实验操作视频、前沿技术、学科进展等,可以作为拓展学习内容放在“拓展资料”和“课程资料”中的“技术方法”里,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点击学习。
3.5用微信跟踪、控制和评价学习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用微信辅助
“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需要量化。我们设置了问卷、测验、作业、讨论参与度等评价指标,借助微信的投票、链接外部网页、自动统计的功能,每学期收集1~2次问卷、4~6次随堂小测验结果,通过微信群的消息记录和混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度,结合1~2次大测验和1次大作业的成绩,综合评价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用微信平台收集反馈评价不受时间、地点、学习进度的限制,能降低学生参与的门槛和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内提交问卷、测验、作业,主动获取学习资料,在微信群中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对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等提出建议或意见,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师生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效的“环路”。第一堂课建立起的实名信息保证了所有学生在课程微信平台上进行的操作都是实名制的,教师可以方便地在管理后台上查到统计信息,获取学生参与交流协作、提交作业测评的数据,了解学生使用课程微信平台的频率和参与讨论、测验的结果,评价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这样,教师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对知识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这种反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初步实践的结果显示,“免疫学”课程“微信教学班”的大多数评价指标优于“传统教学班”。
4总结
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变革和实现教育教学创新的一次初步尝试。我们在多年教学的经验基础上,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殊性,用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设计构建相应的免疫学课堂支撑系统,并结合实际课程研究该支撑系统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影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显示,微信能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终有效地提高了“微信教学班”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绩。微信也特别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课堂时间全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虽然我们将微信初步应用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取得了部分结果,但还需要优化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如何促进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极少部分学生不习惯用微信辅助学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微信学习的群体中来。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微信的力量提高“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逐步实施“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28-132.
[2]宁熙平,郝刚,吴鸿.基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植物学课程教改结果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3):13-16.
[3]林娟,周选围,吕红.翻转课堂在大学通识课程“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的教学实践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6-11.
[4]陈婷,施菁,崔勤敏,等.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5,(4):13-15.
[5]吴思茗,左扬扬,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44-47.
[6]王晓玲.微信与QQ支持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之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7]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92-95.
关键词:检测;学习教学
一、改革的方法
(1)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基地的建立。重点训练生化检驻技术、免疫检验技术、血液检验技术、细胞检验技术、徽生物检验技术等不仅每所教学医院有带教教师,还由检验系选派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的青年教师带教(弥补各医院带教教师理论知识的不足),随时解决实习中所遇到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联系实际,及时,记忆深刻,易消化课堂知识。强化专业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按教学计划开展各学科专题讲座(不少于80学时),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见多识广,熟悉国内现有较新、精、先连仪器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学会诊断程亭,设计小型毕业科研课题,完成论文。由于各教学医院带教教师认真负责。
(2)外语能力训练的课程建设。除学习基础外,增设医学英语12时(使用六年制的英语教材)编写了《免疫学基础》、《免疫学检验技术》(英语教材),开没丁《免痉学和免疫学检验》的英语专业授课的新课程. 共计108学时填补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用英语讲授的空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听、阅读、说和水平,使补语能力增强,摸索出一套外语教学的方法,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专业英语教师。为临床实习及文献查阅、综述撰写打下良好基础。
(3)科研能力的训练及课程建设。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内容,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编写了《简明科学学》(即将出版),设置《科学学》课程(54学时,包括科研实践)和《文献检索》课程(2O学时)较系统学习了现代科学学的理论,了解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科学学体系、发展趋势,基本掌握科研方法和文献查阅的途径重点实施科研实践。通过《文献检索》、《科学学》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其步骤是,2~4名学生由一位具中级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指导。导师(其中有硕士、博士或留国研修生)有较强专业能力,年富力强勇于刨新,常是省级以上课题的负责人或学科骨干。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选择综违的立飚及综述撰写(30篇左右,外文不少于I5篇),最后评价综述和答辩《科学学》和《文献检索撇为限定选修课进行考棱。综述答辩做为科研实践能力检测方式。考核评价标准由立题、前言、标题、结论、文献量、科学性、价值、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等指标组成,将成绩做为毕业成绩之一。科研实践的延伸是在毕业实习中完成的,为毕业成绩另一部分。学生以综述为“背景,根据实习基地条件,修订方案,设计较易完成的科研小课题。待实习结束,完成论文,答辩通过。
二、改革的初步效果
总的看来(分析88~90级3届学生),从培养基本技能、能力和科研能力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初显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进一步巩固,基础扎实。两处实习基地反映一致,认为学生手技较好,操作熟练,接受力强。爱提同,积极参加教学与科研活动,理论知识掌握较牢。从实习评分表和评语”中看到,几届学生平均成绩达到良好,并呈提高趋势。毕业成绩(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毕业专业考试)较好,提高明显的为科研实践的综述答辩成绩(平均8O分以上),毕业论文成绩参差不齐(或有的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而缺少)影响总成绩。实习学生受到各实习医院好评,特别以医院教授评价为代表,他认为,我院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肯钻研,能吃苦,基本技能较好,有后劲。平均两年为医院输送1名毕业生。近三年来已先后有三十多名学生分配到各大医院及医疗卫生部门外语水平稳步提高四、六缎考试通过宰连年提高(这对生源较多的情况是不易的)。在实习医院科研过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仪器使用说明书,受到带教教师的好评。已有综述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6篇)。与国内重点院校检验专业的外语差距有所减小,其中,外语水平较高者已留校任教,充实教学第一线。
科研能力大大增强。铁路中心医院检验科检验医师(我院毕业生),首次发现新菌种,以其名命名,破格晋升。参加和参与科研工作的人数增多其中参加项目有的已通过省级鉴定或获得专利和奖励。开始在各医院的检验专业中崭露头角。综合培养使能力提高,有的巳成为学科组组长,或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象,做为医学检验事业的后备力量,有的向更高的层次(博士生)选取(第一个医学检验博士生为我院毕业生)。
三、改革的体会
(1)基本技能、外语能力、科研能力三位一体的训练方式是打破传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具有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特点(突出临床实践与综违论文相联系的特性)。虽然科研课题小,但包含了科全过程,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2)临床实习教学改革不仅体现在毕业实习环节上。还需提前到专业课(专业课)和课间实习中。使临床实习教学改革具有系统性。
传统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知识的获得全凭教师的一张嘴,课堂气氛不活跃,在知识面前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并不罕见[2]。对于开设的实验课,也是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参加实验盲目,之前往往不预习,只按教师安排的操作程序就行了,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些学生应付差事,不求甚解,严重限制动手能力的提高。根据《兽医免疫学》的课程特点和大纲学习要求,着眼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方法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要条件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当今生命科学迅猛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问世,要保持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具有实验积极性和对实验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中得到满足,让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实验课上得到发挥,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极大提高。在探索实验教学的改革中发现,在注重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要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探索生物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始终得到保持。于是,我采取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一)在保持基础性实验的同时,加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如对2014级的学生开设了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形式,一个团队3-4人,有一个团队负责人,每个综合性实验布置下来,由负责人将团队成员进行分工,每人都要进行查资料查询,通过资料查询使学生了解实验背景知识,建立文献库,然后根据所查资料写出相应的实验方案,最后汇总。因为每个人查阅的资料不一样,思考角度不一样,所以写出来的实验方案各异,但是团队负责人会召集汇总,大家共同商量总结出一套适宜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扩展性。从免疫动物的选择、抗原的制备、免疫途径的确定和免疫间隔时间的长短都是学生经过不同讨论和设计而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队的学生都根据自己所查资料阐述想法,并用自己的文献作为依据,通过讨论,协商确定出符合具体实际条件的最佳方案,并以此开展实验。这个综合性实验由于历时长,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的团队精神。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免疫学领域最新科技动向及成果对现代工程技术现状的了解。通过类似综合性实验,学生普遍反映,以前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这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锤炼后都融合起来了。有些实验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做实验的训练,我们采取了设计模拟实验的创新模式。比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实验,因为涉及细胞培养、动物的免疫和杂交瘤细胞的融合等过程,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很高,但是一个综合性实验。我们让学生通过上网看视频,查阅文献等,模拟设计出实验方案,每个人都有,这样虽然没有经历实验,但实验设计过程让学生长了见识,知晓了实验全流程。课程实践表明,设计性综合大实验的开设,从筹划、设计、思考、查阅资料和观测实验结果等诸多方面,学生实验能力都大大提高,对他们今后的毕业设计或参加工作及从事科研都大有裨益。
(二)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强化主动性,我们特意设计场景实验,引入具体的免疫学临床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扮演检测人员,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如在凝集试验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作为政府检疫部门的检疫工作人员,任务是对某大型奶牛场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快速检测,筛选出阳性病例进行淘汰。让学生先行查阅资料,从资料筛选出快速检测方法,同时给学生介绍奶牛的布氏杆菌病的临床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不仅学以致用,学到免疫学实验的方法,而且让学生学到兽医专业的其他知识,同时树立专业思想,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满足。
二、实验课考试模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1、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微生物学、生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寄生虫学。
2、检验医学理论和知识:掌握检验医学各专业及内、外科诊断学新进展及实验室管理学。
3、本专业技术理论及知识:熟悉本专业有关仪器的原理、结构、使用操作及简单维修等知识。
(二)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相关临床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影像诊断学等学科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专业期刊;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一)医疗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检验工作不少于40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能为临床在某一检验学科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特别在实验选择,结果解释上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临床合理解释试验结果,提供正确的信息,积极参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工作并参加临床会诊。熟练准确地解决本专业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变异菌种鉴定、血液骨髓细胞及寄生虫的识别、各种重要试剂质量鉴定;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检验误差;能进行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的分析总结等;在科室或实验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根据专业熟练掌握下列专科技术:如血液及骨髓的检查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查技术、细胞遗传学检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技术等。参加部分疑难的检验工作,确诊符合率不低于95%。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指导下级医师、进修医师或协助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门诊病例及病房查房讨论;每年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2次;有带教2名住院医师或协助指导1名研究生的经历。
(三)科研
掌握科研选题、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课题总结。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
主任医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基本理论知识
在具备所规定的检验副主任医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本专业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二)相关理论知识
在达到所规定的副主任医师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与其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深入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本专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三)学识水平
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一)医疗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本专业副认行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能为临床在检验学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特别在实验选择、结果解释上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临床合理解释试验结果提供正确的信息,积极参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工作。在医学检验领域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能解决复杂或重大的技术问题,能指导临床医师掌握新的诊断方法,能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疑难、危重病例检验项目的结果,并提出自己对病情分析判断的意见。对本专业的临床工作具有全面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并结合临床工作共同研讨,如查房及开发新试验等;医疗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教学
具有培养本专业中、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和领导能力;每年为下级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3次;有培养主治医师或协助培养研究生至少1名的经历。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简称“慢淋”,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形态上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侵袭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淋巴组织。本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高于女性。本病特殊之处在于骨髓及外周血中幼稚淋巴比例明显高于慢淋形态学标准。根据2008版WHO分型方案,骨髓或外周血中肿瘤性前驱淋巴细胞(原始、幼稚淋巴)比例≥20%,并能排除母细胞性淋巴瘤浸润骨髓的可能,则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如果此例病例,仅仅从形态学角度去分析判断,就会导致误诊。由于对于ALL与CLL的治疗方案截然不同。误诊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准确诊断,减少误诊率。需要结合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体系,做出综合判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3岁男患者,因“体质量下降1+月,头昏、乏力10+天”入院。近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体质量下降(约7kg),无发热、咳嗽,无多饮、多食、多尿,未予重视。10+天前出现头昏、乏力,伴双下肢浮肿,无头疼、恶心、呕吐,无皮肤黏膜出血,无腹痛、腹泻、黑便,无心悸、气促及呼吸困难,为诊治就诊本院门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WBC)117.93×109/L、淋巴细胞114.39×109/L、红细胞计数(RBC)1.16×1012/L、血红蛋白(HGB)36g/L、血小板计数(PLT)70×109/L;以贫血原因为急性白血病收入本院血液科。患者精神、饮食欠佳,睡眠尚可,二便正常,体质量减轻约7kg。既往史:发现高血压5年,未规律口服降压药;2年前于遵义市人民医院行鼻窦炎手术;无遗传病、传染病史,无重大外伤、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应检查项目。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左颈前、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触及数枚花生米至核桃大小的淋巴结,质韧可活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辅查:铁蛋白475.2μg/L;肾功(尿素,10.61mmol/L;尿酸,661μmol/L)。网织红细胞、肝功未见异常。乙型肝炎五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丙型肝炎测定均未见异常。血型鉴定:B型Rh阳性。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明显受抑,红系分类未见幼红细胞,淋巴分类,幼稚淋巴占24%,该类细胞多呈圆或椭圆形,浆量偏少,浅蓝色,偶有瘤状突起或边缘不齐;核染色质粗细不一,较致密,部分核仁较大,1~2个不等。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分类幼淋占18%。骨穿结论:骨髓、血象幼淋分别占24%、18%,请临床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考虑。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测结果:在CD45/SSC散点图上,可见淋巴细胞群Lym,占有核细胞96.98%,主要表达CD2、CD20、HLA-DR、CD22、CD7、CD4、CD23、CD19、CD5、cCD79a、Kappa,弱表达CD13,不表达FMC-7、Lambda;提示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
1.2治疗方案
入院后予输红细胞纠正贫血,羟基脲胶囊抑制细胞数,别嘌醇片抑制尿酸形成,碳酸氢钠注射液促进尿酸排泄,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及混合糖电解质营养支持,监测血压等治疗。
1.3出院情况及诊断
患者未诉特殊不适,精神饮食及睡眠尚可,大小便如常。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心脏听诊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复查血常规提示WBC89.78×109/L、淋巴细胞80.80×109/L、RBC2.27×1012/L、HGB66.0g/L、PLT49×109/L。明确诊断:(1)CLL(B细胞性Ⅳ期);(2)原发性高血压(1级中危险组);(3)高尿酸血症。反复沟通后,患者及家属坚决拒绝化疗并要求出院,经上级医生讨论后予以批准出院。
2讨论
该患者的年龄、性别、外周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均符合慢淋特征,结合临床有乏力、消瘦、食欲下降等表现,并且伴有多处的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及贫血表现。与常见的慢淋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慢淋骨髓及外周血均以成熟阶段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原始和幼稚淋巴少见,常<5%,而该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幼稚淋巴比例分别达到了24%、18%,形态如骨髓象中描述(图1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幼稚淋巴比例的增高将可能导致预后不良。有报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中幼稚淋巴细胞≥5%的患者预后,较幼稚淋巴细胞5%的患者差。该特殊病例的诊断就需要与几种淋巴细胞增高的疾病进行鉴别了。例如ALL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异常增殖并浸润各组织脏器的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可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临床起病急,有发热贫血,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及胸骨压痛较明显。WBC多数增高,骨髓及外周血均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可高达90%以上。白血病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核浆比较高,核形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情况各异,核仁可有或无。退化细胞明显增多,涂抹细胞多见,是ALL特征之一。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认为属于罕见的CLL变异型,也有人认为是急淋的一种亚型。本病病程较CLL为短,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临床起病缓慢,可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病例可因消瘦、盗汗、乏力及上腹部不适而就诊。其特征是高白细胞血症、外周血中幼稚淋巴细胞占55%以上及脾大。而核仁大呈泡状,大而显著且多为单个的核仁是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突出特征。
以上几种白血病的诊断单从形态学方面,笔者的依据是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及各自的形态上的细微差别。由于淋巴细胞在染色上的特殊性,染色时间长短的控制,对淋巴细胞成熟度的判断影响较大。而不同的检验人员由于经验的差异,对淋巴细胞幼稚与成熟的判断标准也会有差异性。因此由于形态学自身的局限性,对于这样一些极为相似的疾病,在鉴别及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拿捏不准就会导致误诊。这就需要借助流式细胞素、染色体等其他检测手段来综合诊断。流式细胞术目前用于CL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参考Moreau等提出的免疫表型积分系统,该患者免疫表型表达CD20、CD22、CD23、CD19等成熟B淋巴细胞标志,特别是CD23抗原表达阳性,积1分;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地表达Kappa、不表达Lambda,积1分,提示为成熟B淋巴增殖性疾病(B-LPD);最具特征的是同时表达T细胞抗原CD5,积1分;不表达FMC-7,积1分。典型CLL积4~5分,而该患者共计积分为4分,符合典型CLL免疫表型特点(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而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prolymphocyticleukemia,B-PLL)典型免疫表型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强阳性(IgM或IgD),CD19、CD20、CD22、CD24、CD79b、FMc7等B细胞抗原至少1项以上阳性,CD10常阴性,部分患者CD23、CD5阳性。ALL免疫表型中一般会有CD34和(或)CD10的表达,该患者均无,故不考虑ALL。
该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是非常典型CLL,而仅靠细胞形态观察分析,很容易误诊为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和ALL。因此,综合利用白血病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体系,更能揭示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本质,有利于对白血病准确诊断分析、设计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判断其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吴佳竹,徐卫,李建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第十六届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iw-CLL)会议报道[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2):174-176.
[2]徐卫,范磊,李建勇.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指南解读[C]//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白血病淋巴瘤会议,2011.
[3]刘亚琳,王晖,王雯娟,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幼稚淋巴细胞与疾病预后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9):2852-2855.
[4]秘营昌.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11):994-996.
[5]崔剑隆,王彬彬,吴涛.不典型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J].疑难病杂志,2016,15(3):313-314.
[6]曲伟.6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骨髓象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7):898-899.
引文的概念来原于著作活动。科技论文的引文统计分析和评价,是选择和利用医学科技文献为医、教、 研服务的重要手段和研究课题。
作者选择《中华内科杂志》为统计分析对象。该刊是我面内科领域最主要的国家级医学刊物,其载文反殃国内内科领域技术、学术和科研的现状和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与该刊有关的国外期刊有536种,国内期刊有90余种,因而利于进行引文分折。本文就该刊1984〜1898年共5卷60期中发表的666篇论文所附引文5639篇分别按语种,种类、被引次数统计分析如下:
一、引文平均值 666篇论文中引文最少5篇,最多35篇,平均每篇引文8.46篇„
二、引文语种 5639篇引文中中文1209篇,英文4329篇,日文98篇,其他外文3篇,依次占总引文量的21.43%, 76.76%、1.76%和0.05%。
三,引文类型 中文引文期刊1209篇,图书156篇,特种文献46篇,依次占总数的79.23%、10.22% 和 10.55%。
四、引文期刊分析(1)英文引文期刊:666篇论文中英文引文4329篇、其中英文图书和特种文献引用283次,占英文总引文次数的6.54;英文期刊被引40次,占98.46%,被引数大于50次的15种,以引用次数多少依次为新英格兰医学、美国医学、柳卟刀、美国心脏病学、循环、胃肠病、英国医学、英国心脏、血液、内科学纪事、癌症、胃肠道、英国血液学,英国心脏病学、临床研究等杂志。(2)中文引文期刊:666篇论文中期刊引文1209篇,中文引文源期刊71种,引用次数16次以上11种,占引文源期刊18.31%;被引用774次,达总引文量64.02%。这11种期刊按被引次数多少依次是中华内科、中华血液学、中华消化学、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中华医学、中华医学检验、实用内科、中华心血管病、中华传染病、国外医学、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等杂志。
五、中文英文引文的时间分布 1988年中文引文共275篇,前后时间跨度27年;英文引文802篇,前后时间跨度为43年。
从上述资料课件,引文的平均值为8.46篇,而国内自然科学主要学科期刊论文平均引文量为8.86篇,水准近似。从引文语种分析,我国内科工作者主要以英文为工具,吸收本专业新知识和技术。这表明必须掌握英文,否则本专业75%以上信息就无法得到。
科技期刊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和时间性强的特点。上述结果表明,引文类型以期刊最多,在英文和中文引文中分别占93.46%和79.23%,因而是吸收内科情报的主要渠道。按布拉德福法定律分析,我国内科领域主要利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15种英文和中华内科杂志等11种中文期刊,这些期刊可作为内科专业的核心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文献老化加快。本文资料显示中文期刊为7年,英文期刊为11年。英文文献寿命较中文文献寿命几乎长1倍。表明我国内科学 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专业还有差距,故应大力加强外文资料的捜集,加工和报道工作。
关键词: 《动物免疫学》 实验教学考试 创新能力
《动物免疫学》是《免疫学》近年来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发展得极为迅速,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新认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对构筑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动物免疫学》的教学内容抽象,逻辑性强,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理论和新技术发展迅速,是学生难学课程之一。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2]。传统的高校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呆若木鸡地听[3]。大多数学生对实验考试应付了事,不求甚解,严重限制了动手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必须及早实施创新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在合作中展示师生风采,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如何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是每个免疫学教师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对实验教学考试开展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设计性实验教学法[3]
对学生进行免疫学基本技能培养后,由学生自愿结合,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4人一组),选择一项实验内容进行专题设计。具体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分组讨论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最终确定实验设计方案。由实验室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学生实施操作,记录每次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并按论文的格式要求,每人递交一份报告。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在本教研室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开出实用性大、适用范围广,但不需复杂设备及昂贵试剂的实验课程。按照这个原则,我们选择了ELISA、细胞增殖、血清学等系列实验。例如,ELISA广泛适用于各种抗原或抗体的研究或检测;细胞增殖实验可用于淋巴细胞转化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免疫调节剂(增强剂或抑制剂)的研究和多种细胞因子的研究与检测等。我们编写了免疫学实验指导,作为活页在适当的时候发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与实验设计并举。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科研目的、要求及已有条件设计实验。如ELISA,教师首先讲解基本原理、基本类型、由基本类型衍生而来的各种变型及其优缺点(如特异性、敏感度等),并以猪瘟病毒检测为例介绍了几种ELISA方案。然后给定几种主要试剂,包括抗原(鼠IgG)、一抗(兔抗鼠IgG血清)、正常兔血清及二抗(HRP-羊抗兔Ig),由学生自由设计ELISA实验方案,要求每组设计2个以上方案,并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从包被抗原开始进行ELISA实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讨论活跃,设计出的方案有直接ELISA、间接ELISA、抑制ELISA等,并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最后,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的科研素质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验设计尽可能是《免疫学》的内容,可大可小,大至一个完整的课题,小至课题中一项或几项免疫指标的研究或检测。不论大小,一律都要求按开题报告的形式撰写。这样,可使学员将所学《免疫学》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免疫学实验的操作技术,一般都是在上实验课时练习,有时因时间紧,未经多次练习就做实验,实验结果不准确。对于免疫学中反复用的操作技能,如吸管的正确使用、血清稀释法、玻片凝集、琼脂倒板、打孔等作为基本功反复训练。在未上实验课前,就将吸管和打孔器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宿舍用自来水准确吸液放液。还在实验课中多次安排这些基本操作项目,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功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应由学生参加实验准备,特别是本科班更应培养这种能力。
三、加大实验课考试的改革,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我们首先在计分方式上改变了传统的只记理论考试成绩或实验课成绩比例偏低的状况,按理论成绩60%,实验成绩40%计分。我们采取分项计分方式,平时实验成绩和最后实验考核各占50%,平时实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课出勤率、态度、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最后的实验考核是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学的实验全面复习,然后自己小结,这样可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做到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自行设计实验题目,自己动手进行科研,写出实验报告,有可能的话,可以投稿发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以创新能力为培养宗旨的实验体系中,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获得了许多奖项。如: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该奖项的二等奖。在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时间里有15位学生在《中国微生态学报》、《西北农业学报》、《中国病毒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共15篇。“动物免疫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课题获得了2007年学院教学成果优秀奖。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实验教学要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力争多种教学形式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把实验室建成启发创新思维的摇篮,提高综合素质的基地。
世纪之交,我国正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以思想更新为先导,体制改革为关键,教学改革为核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5]。我们已体会到,对于本科生的免疫学教学而言,教学改革很可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主要是因为:(1)《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理论和技术进展之快,使得完全按照教科书为本科生上课成为不可能,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年年更新,至少要增添新的内容。(2)本科生培养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沿袭传统的教学形式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随着生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本科生的教学形式将处于不断改革中。(3)由于诸多因素的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模式,恐怕今后也不可能有。这些,都为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对《免疫学》课程不断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2-114.
[2]张艳平,蔡光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育,2004,22,(23):88-89.
[3]张博芬,方芳.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医学教育,2003,(1):33-35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际卫生组织非常关注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微生物检验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问题入手,来探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和技术,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1、操作人员的选用和操作要求
实验室应当聘请具有一定微生物学资质的人来操作,并且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要求其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强烈的质量意识,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困扰。
操作要求:(1)操作人员牢记无菌观念,整个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严格按照 GB/T4789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操作。(2)用无菌工具无菌操作取样。(3)按照 GB/T4789标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
2、设施设备的放置环境
实验室应当具有适宜微生物检验进行的设施设备条件,包括检测设施及辅助设施,并且要特别注意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
3、各种设备及药品的正确配置
(1)培养箱、水浴锅 、于热灭菌箱和高压灭菌锅的安装要求:①在首次安装时要校对温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②记录以上设施其温度稳定性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③要求定期对以上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④最好是使用感应器来对运转循环情况进行控制和监控。
(2)药品配置:①培养基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121℃灭菌15分钟。②部分培养基如胆硫乳培养基则需采用煮沸灭菌法。③对于热敏感的培养基采用膜过滤法。
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并且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以防止样品受到外源性污染和细菌的生长。采样用具及包装物必须是灭菌的。在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防止外来物的污染。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一般不应超过3小时。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
1、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1)细菌总数又被称为菌落总数,指食品及生活饮用水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培养后,所得 1g或1mc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个数,是判断食品及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2)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h后能发酵乳糖、产配、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其主要来源于人和牲畜的粪便,所以研究中经常采用粪便污染指标菌来评价生活饮用水及食品的卫生质量。
2、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在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某些微生物的数量,所以我们除要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MPN)的测定外,还有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
多年以来,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通常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共需2—3d才能完成。近几年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已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电阻抗法。其原理是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将会使培养基中的火分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其能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从而使阻抗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的电阻抗变化情况来判定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特性,即可检测出相应的细菌。该法已用于霉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检测。
2、采用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所以根据其特性来选用相对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并记录反应的结果。如美国3MPetiffilmTM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快速测定细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又包括两种技术:(1)核酸探针技术。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2)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 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 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温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 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越高,扩增特异性越好。
4、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的技术。其有三种技术:(1)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IFA),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是在检样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间接法是在检样上滴加已知细菌特异性抗血清,待作用后经洗涤,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2)免疫酶技术 (EIA),其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结合,是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免疫学分析技术。通过共价结合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抗体,或通过免疫方法使酶与抗酶抗体结合,形成酶抗体复合物。(3)免疫磁珠分离法 (IMS),即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个磁场装置收集铁珠。
5、采用仪器法。(1)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Mini—VIDAS),其主要采用具有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酶联荧光技术(ELFA),所测的荧光与抗体中抗原的含量成正比。(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Vietk—AMS)。其可以同时对60-~480个样品进行分析,并且鉴定时间只需 2~3h,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个检验系统,并且也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时要遵守职业道德,严谨科学态度,注意各个环节来确保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会是:(1)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检验方法,来提高检验效率;(2)形成标准化的实验条件;(3)提高和保证检验的精度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 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转化检验医学的发展特点和创新型国家战略为我们鲜明地指明了检验医学人才“厚基础,宽口径,临床知识和专业技术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不再满足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检验仪器学)、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几大类学科,还要兼纳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预测医学等新兴和实用学科;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外语能力(包括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培养。
结合学分制改革特点和要求,以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验课程为主线,突出转化检验医学基本技能培养和技术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下降(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20.0%下降到18.4%;专业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38.2%下降到25.4%);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大幅度增加(专业限选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4.5%最后到12.6%;任意选修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5.8%);各类型课程实验课学时数/该课程总学时比例逐步增加(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比例从31.5%增加到32.7%;专业课程实验课比例分别从43.2%增加到47.3%),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增加(从原来20.9%增加到39.2%)。同时,为使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技术训练,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限定性选修课,面对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又陆续增设了生化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全国率先开设)、输血与输血技术必修课程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仪器学等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开设“名师课堂”,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
为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邀请国内外医学检验界著名教授、专家、企业家等名人名家,开设“名师课堂”系列公开课。通过名人名家们的丰富的学识阅历和创新创业实践,解析国内外最新进展,点评本专业发展趋势,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程,集成优质课程群。
在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我们已经把转化检验医学主干课程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医学检验专业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门,我院占了2门);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为市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在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集成了转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群。
三、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认可。
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议和检验医学国际论坛上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主题报告,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来我校交流取经,探讨医学检验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专业影响力得到广泛提升。
近年来,先后承办了检验医学国际论坛、国际遗传学和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国际线粒体生物医学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学生与国际顶级专家的交流互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专业水平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赏。通过不断地积累,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被推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信息情报专家邱均平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中根据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及学校声誉等对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进行了排名,我校位居前5%,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
(三)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近五年参与创新研究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和前五年相比平均增幅达80.75%;取得了“挑战杯”国家级比赛的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及一、二、三等奖18项等优异成绩,生命科学竞赛成绩连续三届全省领先,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比前五年增加35.71%(近五年共发表57篇),获得省新苗计划立项数是前五年的10倍(近五年共立项163项)。
(四)学生考研考博率与年俱增,考取的院校层次提升。
我院学生近几年考研考博率显著增加,考取211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人数显著增加。此外,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如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方风琴现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五)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Y561 现代防御技术
G300 现代妇产科进展
T063 现代化工
G653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N100 现代科学仪器
G321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087 现代雷达
G438 现代临床护理
* G798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G341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G067 现代免疫学
H417 现代农药
F25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U010 现代食品科技
T929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X673 现代隧道技术
G451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G421 现代药物与临床
G223 现代医学
N115 现代仪器
G963 现代预防医学
N111 现代制造工程
G95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G486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G826 现代肿瘤医学
M011 现代铸铁
T073 香料香精化妆品
A018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W024 项目管理技术
T064 橡胶工业
T953 消防科学与技术
P010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S027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G083 心肺血管病杂志
E046 心理学报
G476 心脑血管病防治
G419 心血管病学进展
G578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G260 心脏杂志
N080 新技术新工艺
V026 新建筑
A087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59 新疆地质
H908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H276 新疆农业科学
L007 新疆石油地质
G980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G328 新乡医学院学报
V056 新型建筑材料
M102 新型炭材料
G721 新医学
R034 信号处理
* R052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R519 信息技术
R652 信息与电子工程
S002 信息与控制
A51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565 徐州医学院学报
G346 血栓与止血学
【摘要】目的从免疫学角度及性激素分泌角度探讨CD8+CD28+/CD8+CD28-T(杀伤性/抑制性)T细胞平衡与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导致原发性闭经患者32例,选取同龄段健康女性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 及CD8+CD28- T细胞及其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2(IL-2)的百分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雌二醇(E2)、睾酮(Tor)、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含量并分析以上几者的相关性。结果① 性激素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原发性闭经组患者的E2显著降低(P=0.000),而Tor及LH则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8及0.010),但两组的FSH无统计学差异(P=0.066)。②T细胞平衡:原发性闭经者的CD8+CD28+ T细胞及IFN-γ显著低于健康组,但CD8+CD28- T细胞及IL-4显著高于健康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关性分析:CD8+CD28+T细胞与CD8+CD28-T细胞呈显著负相关性(P=0.000);CD8+CD28-T细胞与Tor及LH呈正相关性(P=0.023,0.016)。结论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的免疫平衡向CD8+CD28-抑制T细胞倾斜(导致过度免疫抑制),该细胞数量的升高与睾酮及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增加有关。
【关键词】原发性闭经 T细胞平衡 性激素 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10
国外报道原发性闭经患病率约为5%~10%;国内有资料显示原发性闭经发病率逐年上升,已达10%左右,其中25岁以下患者比例达25%[1];且国内外均发现原发性闭经都有发病年轻化的倾向[2]。因此原发性闭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发现原发性闭经患者的CD8+T亚群数量明显升高[3-4],且升高的程度与血清总睾酮(Tor)及雌二醇(E2)的水平含量呈相关性,这说明CD8+T亚群与原发性闭经患者的性激素代谢有密切关系。但CD8+T细胞分为CD8+CD28+杀伤性及CD8+CD28-抑制性两个亚群,且两者构成一个平衡,究竟原发性闭经与该平衡关系如何,与且该平衡与性激素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均缺乏探讨。以此为创新点,笔者对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导致闭经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该类患者外周血CD8+CD28-抑制T细胞含量升高,后者与睾酮及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呈相关性,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我院妇产科的原发性闭经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国际原发性闭经协作组结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所推荐的诊断方案及相关标准,共入选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导致闭经的患者32例,并选取32名同龄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1.2流式细胞术检测
以上观察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随后使用Beckman Coulter Cell 多色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28分别为阳性及阴性的CD8+ T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代表CD8+CD28+杀伤性T细胞及CD8+CD28-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同法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以上两类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及IL-4的百分的含量[6]。
1.3性激素水平测定
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清E2、Tor、FSH及LH含量[7]。
1.4统计学处理
定量数据采用(±s)表示,两组间同一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使用Peason相关性分析法,将外周血CD8+CD28+杀伤性T细胞及CD8+CD28-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与上述细胞因子含量及性激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D8+CD28+与D8+CD28-T细胞检测
两组的CD8+CD28+与D8+CD28-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均呈显著梯度变化,其中CD8+CD28+T细胞及IFN-γ均以健康组含量最高,两组之间任意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而D8+CD28-T细胞及IL-4的情况相反,以健康组最低(表1及图1)。
2.2激素含量比较
与健康组比较,原发性闭经组患者的E2显著降低(P=0.000),而Tor及LH则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8及0.010),但两组的FSH无统计学差异(P=0.066),见表2。
2.3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①CD8+CD28+T细胞与IFN-γ呈正相关性(P=0.016);②CD8+CD28-T细胞与IL-4、Tor及LH三者均呈正相关性(P=0.021、0.023及0.016);③CD8+CD28+T细胞与CD8+CD28-T细胞呈显著负相关性(P=0.000)。
3讨论
CD8+T细胞是重要的T细胞亚群。根据表达细胞因子的不同,可将CD8+T细胞分为Tc1及Tc2两个亚群,其中Tc1以表达IL-2及IFN-γ为主,以介导细胞免疫为主;而Tc2以表达IL-4、IL-8等细胞因子为主,以介导体液免疫为主。本研究发现,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导致的原发性闭经患者的CD8+CD28+T细胞及IFN-γ含量降低,而CD8+CD28-T细胞及IL-4含量升高,本结果与宋玉霞[8]报道的卵巢早衰(POF)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有类似之处;该研究发现卵巢早衰致闭经患者的CD8+T细胞显著升高,并且发现POF患者外周血出现卵巢自身抗体(AoAb)滴度升高,提示与体液免疫相关。本研究发现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CD8+T细胞免疫平衡向CD8+CD28-抑制性T细胞倾斜,由于IL-4属于Tc2类细胞因子,所以该类免疫失衡属于体液免疫性质,与上述报道有一致性。由于体液免疫与内分泌激素代谢存在极为重要的联系,就两者的联系进一步讨论如下。
性激素是包含卵巢在内的性腺分泌的重要蛋白质,有研究发现闭经患者血清17β-E2水平明显下降、T明显升高、PRL值有所下降,说明性激素代谢紊乱是闭经的重要表现[9]。由于闭经所涉及的激素种类较多,本研究选取E2、Tor、FSH及LH作为性激素的代表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原发性闭经组患者的E2显著降低,而Tor及LH则显著升高,但两组的FSH无统计学差异,这与李滢[10]的报道的闭经患者E2降低、LH升高大体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该类患者雌激素水平明显缺乏或不足,而雄激素含量升高,符合典型的闭经患者激素代谢特征[11];但本研究与李滢报道有所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Tor升高,而李滢发现To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可能是该研究入选的患者既包括原发性闭经患者,又包括继发性闭经患者,而本研究对象均属于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这说明了Tor可能是鉴别不同闭经病因的重要指标,是原发性闭经患者的一个重要性激素代谢特征。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or及LH与CD8+CD28-T细胞及IL-4四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亦即表现为四者呈平行升高,这预示Tor及LH与闭经患者的免疫学异常关系更为密切,故Tor及LH临床意义更为显著,因此我们认为,Tor及LH的水平可以作为该类闭经患者免疫学治疗疗效的重要内分泌学评价指标,而IL-4可作为重要的免疫学评价指标。
综合上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从免疫学及内分泌学角度阐述了原发性闭经患者免疫失衡与性激素代谢紊乱的关系,并发现CD8+CD28+T可能是原发性闭经患者治疗的一个靶细胞,且该类免疫失衡以Tc2类为主,其机制可能是CD8+CD28+T过度表达,导致细胞抑制功能过强,IL-4分泌过多,间接导致Tor及LH过度分泌增加,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最终导致闭经。以上结果可为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该T细胞平衡与其它激素代谢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李旻,邱红玉,孙永玉.原发性闭经的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3,30(1):29-32.
[2]王增杰,周敏.原发性闭经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7):440-442.
[3]施晓波,张金风,符书馨.原发性闭经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与甾体激素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6):2362-2365.
[4]郭赛群,张颖,王丽峰,等.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关系[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2):203-205.
[5]宋青,苟文丽.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型原发性闭经患者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2):227-230.
[6]林忠.原发性闭经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5): 391-393.
[7]张淑华,邱海平,梁洁平.健康管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激素水平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5):154-156.
[8]宋玉霞.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抗卵巢抗体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9-41.
[9]ELIA E M,BELGOROSKY D,FAUT M,et al.The effects of metformin on uterine tissue of hyperandrogenized BALB/c mice[J].Mol Hum Reprod,2009,15(7):4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