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发展论文范文

会计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会计发展论文

第1篇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主要方面。它们既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会计目标,又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不可能达到完全协调。因此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对二者谁更重要的判断,体现在会计发展史中的两种会计理念中。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定义

(一)相关性的定义

通俗地讲,相关性就是与信息主体相联系或有关系。FASB认为,相关性包括两层意义:内容相关,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时间相关,即及时性。IASB在《关于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相关性做如下定义:当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判别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同时认为,信息要与决策相关必须具有预测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仅要保证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还需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杜兴强,2008)

(二)可靠性的定义

FASB认为,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从三个方面衡量:反映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IASB对可靠性的定义则为: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该反映的情况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一)西方会计学界的观点

威廉姆.R.司可脱(2004)认为,在非理想状态下,通常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权衡。现实总是处于非理想状态中,人们也常常面临着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FASB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并列的、主要的质量特征。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Wallman(1996)建议,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应摒弃单一的“黑白”模式、转向共分为五个层次的、彩色报告模式,并含蓄的指出,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为重要的质量特征。Wallman的观点虽然激进,但却代表了会计实务界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关注。而英国“财务报告原则公告”(1999.12)指出,“财务报表的信息必须相关和可靠,当两者互相排斥,需要对产生信息的方法选择时,所选择的方法应是能使信息相关性最大化的方法”。

(二)我国会计学界的观点

朱元午(1999年)认为,应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过于强调相关性和过于强调可靠性都可能招致失败。葛家澎教授指出,“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是可靠地记录并报告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即使在将来,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能越来越广泛,但公允价值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而且公允价值的应用也要求可靠,力求充分而公允地表述企业的真实情况。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企业的会计准则中体现出:相关性显著大于可靠性。

三、相关性与可靠性在资产负债表下的分析

会计信息的主要功能在于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并借以提高投资者决策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促使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趋利性流动的目的(杜兴强,2004)。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无法同时提供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因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公共选择的结果,由此财务报告形成的信息对于不同使用者而言,就存在着信息过载和信息不足的问题。因此促使了财务报告领域内一系列的革新和发展,于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理念。

(一)资产负债观的定义及历史演变

1.资产负债观的定义

在企业收益计量理论中,主要存在资产负债观和收付实现观两种流派。资产负债观是与收付实现观相对应的一种会计理念,它是指会计准则制订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收益确认。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因此这种确认收益的方法被称为资产负债法。在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2.资产负债观的历史演变

在会计的发展初期,作为萌芽阶段的资产负债观被应用。随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中世纪以来,由于资金的拥有者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管理层而形成了委托关系。资金的所有者非常关注投入资金的运营效果,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直接进行公司管理,只能借助于财务报表来分析投入资金的运营效果,关心的是利润指标,这里用的会计理念主要是收付实现观。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都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物价的波动幅度也随之越来越大,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面临严峻考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要求会计对价值变动所带来的损益变化进行及时的反映。这样,会计观念也就从注重收益的价值计量转变为注重资产的价值计量,以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作为计量收益的基础,使资产负债表成为最重要的会计报表。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在资产负债表下的分析

1.相关性的分析

资产负债观侧重信息的相关性,原因在于资产负债观更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确保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真实准确,从源头上理清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必须保证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的价值计算准确,确保资产、负债信息的真实可靠。为满足这一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者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进行科学计价。最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等属性。比如对那些与市场价格波动密切相关的金融资产、非货币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中所涉及的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计量。由此可见,采用资产负债观处理会计业务,科学计量就成为准确提供会计信息的重中之重。但相关性并不排斥可靠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提供资产负债的真实相关信息反而能更好地体现信息的相关性。

2.可靠性的分析

可靠性在资产负债观下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资产与负债的现行价值运用要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影响到可靠性,这是资产负债观的缺陷;其次资产、负债的价值确认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受到财务会计本身的特征所制约,财务会计在消除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同时,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大量存在,却可能将“不可靠性”导入会计信息系统;最后虽然资产负债观以净资产的增加表现企业的收益,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发生,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管理当局有可能以牺牲委托方的利益为代价来寻求个人私利,最终借助于会计信息进行掩饰或粉饰。如果为了相关性,牺牲太多的可靠性,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也是不利的。

相比之下,收付实现观侧重信息的可靠性,为了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更多地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如果资产的持有时间较长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较大,历史成本和资产的公允价值会相差很大,这将严重影响信息的相关性。此外管理当局平滑利润行为使得人们对收益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倾向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并没有排斥可靠性,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在会计的长远发展路途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统一的,希望两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能达到最佳组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基于会计准则视角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8(10)

[2]盖地;杨华。基于全面收益理念的资产负债观及其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体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3]谢志华;曾心。论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及思考历史演进、表征与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1)

第2篇

关键词:法务会计;会计制度;法务会计人才

一、前言

法务会计(ForensicAccounting),意为和法律、法庭事务有关的会计,是特定主体综合运用会计学与法学知识以及审计方法与调查技术,旨在通过调查获取有关财务证据资料,并以法庭能接受的形式在法庭上展示或陈述,以解决有关的法律问题的一门融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证据学、侦察学和犯罪学等学科的有关内容为一体的边缘科学。

法务会计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二战期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雇佣500多名会计师作为特工人员,检查与监控了大约总额为5.38亿美元的财务交易,可称为历史上最早的法务会计实践活动。美国人默瑞克.派勒博特于1946年首次使用“Forensicaccounting”(法务会计)一词。随后法务会计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至今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法务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范围过于狭窄,虽然在一些经济案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性指导,使所获证据的针对性和对经济损失估计的准确性都受到了影响,致使案件的解决效率大大降低。

二、法务会计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白领犯罪和企业争议的大量增加,法务会计在国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1996年对美国20种“热门行业”追踪调查的结果,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在这20种热门行业中名列第一。2002年2月,该杂志将法务会计列为最具安全性的职业。法务会计不仅在政府部门得到开展,而且在银行、保险及一般企业也得到广泛运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都开展了法务会计服务业务。此外,还出现了许多专门提供法务会计的中介机构。2000年法务会计的专门刊物《JournalofForensicAccounting:Auditing,Fraud&Taxation》创刊。另外,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主要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纷纷成立特别小组加强法务会计的研究,并为法务会计业务提供指导帮助。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自1998年成立优秀法务会计联盟(theIFAAlliance)以来,在国际仲裁、法务会计师应有的知识及角色、国内法律的变更、知识产权诉讼支持以及建立法务会计实务指南和准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澳大利亚在2002年成立了CPA法务会计讨论组,现有会员30名,他们主要对怀疑的欺诈行为进行调查及对部分控制和防止欺诈行为的方法进行评价。

三、我国法务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和成功运用,有赖于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的法制环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健全的会计制度等现实基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会计和审计制度逐步与国际惯例趋同,涉及会计业务的刑事、民事案件大幅增加,这些都为我国发展法务会计创造了条件和发展的空间。但是,在我国,由于法务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我国法务会计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学者对法务会计的理论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他们在法务会计的概念、依据、基本假设、范围、目标、功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还没形成系统、规范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也就谈不上规范的法务会计准则与制度、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经济损失确认和度量的标准,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要求。在我国,律师制度、合同公证和仲裁制度、注册会计师制度等不同程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体系,但法务会计制度尚未建立,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

(二)法务会计理论缺乏规范性、创新性与实践性

首先,我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虽说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些法务会计理论,但在内容上仍存在较大分歧,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教学及应用的系统规范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其次,我国法务会计理论多以西方国家成形的理论为基石加以改进而成,缺乏对我国市场经济规律及相关法律的研究,未能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法务会计理论。再次,我国的法务会计理论实践指导性不强,没有形成规范的法务会计准则与制度、工作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经济损失的确认和度量标准。

(三)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紧缺

我国的法务会计人员主要是司法、监察、律师、审计、财务等相关工作人员,但法务会计是会计学和法学相互交叉的学科,而上述人员或是法律方面或是会计方面的单一型人才,尚不具备独立运用审计技术和调查技术进行独立调查分析的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人才供给不足;二是市场需求旺盛。首先,我国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刚起步,开设法务会计专业的院校很少,且多以选修课为主。其次,我国将是一个越来越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国家,涉及复杂财务会计问题的经济案件也会大量出现,纠纷双方都将需要专业化的法务会计,对法庭做出的判决进行判断和申诉。因此,法务会计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四)法务会计开展单位少,服务内容有限

目前,我国法务会计实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展开,但开展此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有限,行业普及度不高,仅见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就法务会计服务内容而言,主要涉及经济犯罪领域有关案件的审查,但从国际行业范围来看,法务会计内容很多,主要有经济犯罪调查、股东及合伙人争端解决、个人伤害认定及索赔、商业侵犯认定及索赔、企业及员工舞弊调查、离婚诉讼、企业经济损失认定、职业工作过失认定、调停和仲裁等。可见我国的法务会计业务面还很窄。

四、发展我国法务会计的几点建议

法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结果,同时,会计的成熟和法制的健全是法务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条件。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社会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会计理论和实务逐渐成熟。这为我国法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法务会计的发展将为我国会计职业判断领域的司法介入提供技术保障。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法务会计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即我国应建立一系列的法务会计准则,结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各项法务会计业务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对法务会计师的行为和操作过程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指导,加强对法务会计师的培训,乃至进行资格认证,这都必将加速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拓宽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笔者认为,要加强我国法务会计的建设,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定规范

法务会计人员的执业胜任能力直接关系到司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关系到法务会计的发展。在对法务会计人员的资格认定上,我国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在注册会计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优秀的人员经过培训、考核,授予其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还可以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选择一些对会计理论有造诣的教授,授予法务会计师的资格;同时适应经济的发展,加强对法务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增设法务会计师委员会,专门负责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认定和后续教育工作。(二)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培育和提高法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使之精通会计、审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法务会计是运用会计专业知识解决法律问题。法务会计人员除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外,还必须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证据规则,否则将会因为法律知识的欠缺而使所提供的报告与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缺乏紧密相关性。其次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坚持保密、自律的原则,是对法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要求企业的高级主管律师、优秀律师等必须懂得会计知识,企业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必须熟知法律知识。特别是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这就更需要大量既精通会计知识又熟知法律知识,并掌握专门调查与审计技术方法的复合型的“职业法务会计师”。

(三)拓宽业务方面

完整的法务会计业务主要包括三大项内容:一是为认定犯罪事实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为解决经济纠纷提供科学依据;三是为维护企事业单位自身权益提供有力保护。但我国法务会计业务开展较晚及人们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业务主要以经济案件的诉讼调查为主。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及各项制度,为行业顺畅运作提供保障。其次,要大力加强法务会计的宣传力度,提高法务会计的社会地位,使法务会计深入人心,才能发挥出法务会计的最大效用。再次,法务会计业务内容繁杂,要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逐步推广运用企业税务会计、司法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等有一定基础的法务会计业务,条件成熟时再开设其它业务。

(四)制度建设方面

要加快法务会计的相关制度建设。由财政部、司法部牵头,组成由会计界、法律界共同参与的研究机构,开展对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着手进行法务会计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一整套法规制度。如建立严格、统一的法务会计机构和人员、行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法务会计鉴定实施的程序和技术标准;建立并完善法务会计鉴定的宏观监管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实现对法务会计工作全过程系统完备的监督管理,结束目前法务会计活动中混乱无序的局面,规范行业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经济案件中的会计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五)机构设立方面

建立法务会计业务部门。在美国,法务会计业务是以会计师事务所为单位开展的,美国的大多会计师事务所都设立了法务会计业务部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实践中与会计和法律相关的问题不断增加,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借鉴欧美等国的做法,尽快在会计师事务所设立法务会计业务部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为发展法务会计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法务会计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当前法务会计应着重解决如下问题:首先,应当着手研究国内外司法解释与司法判例,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选取最有利于规范和保护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适用条款。其次,加强对会计职业人员的保护,创造交流的机会。最后,应当鼓励会计界主动与法律界配合共同优化会计法规体系。在经济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会计界和法律界都可以而且应当投入精力,研究保护本国会计专业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措施,并且有必要在专业规范的优化过程中相互合作。

(七)推动法务会计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首先,扩展法务会计的运用范围。即推广运用企业税务会计、司法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等法务会计。其次,建立和完善法务会计的业务部门。最后,还应加强各相关机构、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恰当处理其关系。法务会计的开展涉及到诸多机构、部门,如作为需求方的政府、司法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和作为供给方的国家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只有这些机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相互协调,才能使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开展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法务会计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是热门行业,待遇丰厚,被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因此,我国的法务会计发展建设也倍受关注。近年来,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的法务会计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成立相关机构并提供服务,高校陆续设立法务会计专业,但从整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在政府重视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法务会计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许立兰.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家天地,2008,(6):189-190.

[2]张苏彤.美国法务会计简介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4,(7).

[3]罗敏.我国建立法务会计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4,(12).

第3篇

(一)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30年代以后,外部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强化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的股权也越来越多地分散到众多的小股东手中,企业对外财务报告受到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面对压力,自然会将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不再愿意花时间来设计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企业管理者也受到了迷信数字的投资者的影响,不得不时时关注外部人员对自己的评价,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声誉,而不是关心企业的长期生存。因此管理会计赖以发展的企业精神和基本要求完全丧失了,管理会计也就不能再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高度相关的信息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二)理论界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作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经济学的委托理论。人和委托人之间的责任关系和内容,是双方在事前的雇佣合同中约定的。最初的模型只是关注风险规避和惰性条件下的人与委托人之间均衡的薪酬计划,也就是委托人在激励机制与风险选择之间的制约均衡。很明显这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后来这一理论逐步扩展到研究管理会计过程和方法在公司内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发挥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委托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整个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后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该理论与企业的部分实际行为(如:企业长期投资选择,短期行为倾向,签定薪酬合同等)保持一致。

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假设过于严格,而分析又过于简化,使得理论在实际中的直接应用的效果不明显,理论的实证检验也十分有限。针对理论模型的缺陷,90年代以后,委托理论又形成了几大分支(1)分析式理论:注重分析方法的规范化,坚信严格方法下必定会得到正确答案。(2)交易成本理论:强调模型参与人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合同的不完美性,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条件下模型内部的稳定性,以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解决基本模型与实践的脱节。本理论非常强调实证研究,强调问题的发现而不是答案。(3)Rochester模型强调企业内部均衡之外的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作用,以及交易成本、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本理论的模型分析过程非常明确,尤其注重利用数据对所提出假设的实证性验证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管理者对财务政策的选择倾向和公司模式的选择行为。

以上几个模型大大拓展了传统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取得突破(1)内部监督的价值:主要涉及企业人、委托人双方的信息状态,以及监督系统本身的成本效益分析;(2)盈余行为主要考察企业内部披露原则的适用性,以及作在人私有信息情况下的信息披露的帕累托最优水平;(3)成本分摊选择:主要讨论零积博弈条件下,委托人的最优成本分摊政策选择;(4)业绩评价与回报评价:从敏感性角度设立模型,考察不同业绩和回报评价组合的最优化。

这些方面作为传统委托理论模型的有益补充,构成了未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但是,即使有了构造严谨的模型作为补充,委托理论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对后两个模型而言,模型发展并不像前者那样完美,尤其是对待诸如交易成本、均衡等基本概念的定义过于模糊,内容也不够全面,相关的批判性和改进性的又章是近几年的焦点。另一方面,实证检验方法也受到批评。由于管理会计本身是一项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实践活动的工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倾向于理论本身是经过企业的实践检验的,而对实证研究方法而言,希望得出的结论应当是涉及委托理论的一般性原则,所以不可能直接用来解释企业中出现的特定问题,这是由企业实践的复杂性和实证研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所以单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即使委托理论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管理会计本身仍然需要有自己特定的拓展。

(三)实务界的发展

应当说,前述管理会计在理论上的飞跃,首先是基于管理会计实务在科技进步企业已经出现的变革(尽管还不够普遍)。

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上的变革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组织形式所驱动,而决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所处的经公环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公司企业而言,欧美市场的最大变化体现在:

(1)竞争加剧: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全球化市场,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换代产品,更要集中精力关注市场上客户的需求。与之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会发牛很久的变化,要求自一定的弹性来处理全球化中的义化冲突,以及住销扩展和客户需求满足中的及时反馈。各类企业都在变革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化形象。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推出限制性措施,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使竞争日趋激烈。

(2)经营技术的变革在一些行业的先导企业中,为了解决机制陈旧问题,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即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弹性了作系统(FWS)等创新机制。这些机制的运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者得以更深刻地了解企业在经营运作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3)信息技术的飞跃: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手工化行为得以“电算化”,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流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经营管理信息的量化、收集、处理、报告,分析系统完全可以按固定的程式进行,并进一步灵活组合。所“生产”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及时、准确,可以保证贴近第一时间的反映。

(4)组织设计战略:今天的组织不再是单纯的责任分配,而更多要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战略来考虑。无论是水平、弹性的结构,还是对外的兼并、收购行为,都是为了配合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

正是由于以上变化,在企业管理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作业制成本核算(ABC)、作业制管理(ABM)、作业制预算(ABB)、标杆制(Benchmark)以及业绩评价中的综合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等创新方法。其中,ABC,ABM和ABB强调的是突破原有的成本机制,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动因出发,按作业的基础分摊成本,获取管理信息,制定管理决策,改进作业质量标杆制和经营业绩平衡表则突破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限制,吸收财务指标之外的非财务指标信息,共同作为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同时其他涉及企业战略行为的新方法如战略成本等观念也已成型。

(四)教育界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期管理会计界的反省和重新发展,是从会计界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教育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教科书的内容)提出批评开始的。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长期相互困扰,尤其是管理会计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比重相对较轻。

从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等所著《相关性的丧失一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开始,管理会计的变革波及了教育界。而且,卡普兰教授本人也参与到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在教育界的结合中来。他所著《高级管理会计》一书,分别有过1982年、1989年和1998年二个版本。三个版本在内容和指导思想上的明显不同,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近20年来管理会计的重心演变。这些变化的要点可以概括为(1)建立在动因作业确认基础上的成本分摊,既力求成本核算的精确,为内部管理决策提供更精细的信息,也符合财务会计的成本处理原则,具有可行性;(2)由ABC推展到ABM并精辟论述了ABC与ABM的理论与实务,使之成为本书新的重心;(3)通过生命周期成本(LCC)、目标成本(MC)、改善成本(KC)等,将战略管理观念融入管理会计系统,突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4)以综合平衡记分卡取代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主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5)适宜于实务的特点,减少了数学方法应用的内容。

由此可见欧美教育界对管理会计教育的变革之一斑。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理论与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也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空前丰富。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管理会计最具突破性的变革,与市场环境变化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市场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而对管理会计而言,所有的创新都来自管理会计体制的创新。归根结底,没有信息系统的创新就没有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对管理会计产生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初期,无论从认识和实践上,对管理会计都还停留在借鉴意义层面的讨论。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并未在整个国内会计界引起足够的重视。90年代以后,虽然改革开放使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并没有注重这一变化,依然是一味地将管理会计局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上。虽然出现了一些学术上的新动向,如大力推广国外成功的经验,总结我国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并加以推广等,但这种结合也仅仅局限在具体做法的介绍推广这一很狭隘的方面。

总体上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管理会计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为财务分析、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依然是为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设计的;(2)管理会计部分理论上完美的方法,譬如成本差异分析等,由于在理论的模型设计上过于简化(如单一产品、单一工资),与实践脱节,所以并不适用;(3)在资产回报评价中,之所以采用较为先进的指标体系,多半是出于形式上的需要,企业本身并没有采用新的指标体系的原动力;(4)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的最主要因素是企业内部管理者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而在管理会计的教育界,这种局限性体现为;(1)对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提高。其实,两方管理会计的很多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譬如责任会计制度)。很多介绍性的文章,侧重于操作过程,而没有使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不太适合于教育推广。队虽然管理会计自从被介绍进国内开始,就逐步成为高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管理会计的设置目的似乎仅仅是为了补充财务会计的不足,完全不涉及管理会计本身的体系设计。与财务会计从基本理论到中级、高级的体系相比,管理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3)学术界投入的力量比较少,学者们不肯深入实践去调查;去总结经验。甚至可以说,长期以来理论界就过于偏重财务会计(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也类似人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在外国和我国都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

三、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从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出发进行分析。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可以认为,对世纪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分析。

(一)管理会计创新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析细,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

(二)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内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是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可以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

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人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我们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1)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一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象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一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一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生产成本控制一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一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一活动标准管理线素综合质量管理会计一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3)流通领域企业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面向商品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一面向产品、市场、顾客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线装批发交易业管理会计一小型零售业管理会计线索。

第4篇

网络会计的产生及逐渐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本文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现行的会计假设使与“实体企业”经济环境基本适应的,随着虚拟企业的出现,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的四个方面都将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未来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以及更加动荡不安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灵活多变的微观经济环境,使“决策有用性”将取代“受托责任”成为财务会计的首要目标;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金流动制将逐渐取代权责发生制成为网络时代会计确认的主要方法;历史成本原则这一传统财务会计的重要计量原则已经很难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将逐渐被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市场价格等多种计量模式所取代;网络环境下,财务报告的内容也将有所拓展。

【关键词】网络会计网络经济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受托责任权责发生制原则现金流动制历史成本原则

【summary】TheemergenceoftheInternet''''suniversalityandapplication,causedthesecondpropertywaveintheworld’sITfieldafterPCmachine.TheappearanceofInternetmakestheglobenetworkinformationhandlingtechnologyinevitably.Thenewbusinessenterprisesystemincludingthenetworkbusinessenterprise,virtualbusinessenterprisestartedtoappear.Thenetworkeconomychangesconstructionofwholeproductionofeconomysocietywithlabortheconstructionandbreaktraditionofbusinessenterprisemanagementmodewithaccountancymode.Forthesakeofthevarietyofenvironment,thenetworkaccountancyemergewiththetideofthetimesandbecomethenewfieldofaccountancy.

Theappearanceanddevelopmentofnetworkaccountancy,willstrikethetraditionalaccountancytheoriesandtheactualsituation.Thistexttellsbyfollowingaspects:Assumethatcurrentaccountancyfollowsbasicallybytheactualbusinessenterprise’seconomicenvironmentwiththeappearanceofvirtualenterprise,traditionalaccountancy’sfourassumedaspectswillhavenewmeaningandnewdevelopment.Inthefuture,theeverywhereinternettheturbulenceofmacroscopicandmicroscopiceconomicenvironmentwillmakethe“decisiontheuseful”replacethe“entrustingduty”andbecometheinitialtargetofthefinanceaccountancy.Withthelargequantityoffinancetools,newhi-tech,networktechnology,thecashflowsystemwillgraduallyreplacetheright-responsibilitysystemandbecomethemainmethodofaccountancy''''sconfirminthenetworkage.Thehistory-costprinciple,thetraditionalfinanceaccountancyprincipleisnolongerfitfortheneweconomy’sdevelopmentandwillbegraduallyreplacedbyvariouscalculatemodes:thefair-value,currentcost,marketpriceetc;withtheconditionsofnetworkenvironment,thecontentsaboutfinancereportalsowillhavetoexpand!

【Thekeyword】Networkaccountant;Networkeconomy;Accountinggoal;Decisiontheuseful;Entrustingduty;Theright-responsibilitysystem;Thecashflowsystem;Thehistory-costprinciple

一、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网络是internet/intranet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它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交易方式。

1、网络为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的场所。对于企业来说,信息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对新技术和商务信息的捕获,是将这些技术与信息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过程。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不断拓宽自己的生产经营场所,了解最大范围内的客户需求,从最大范围的供应商中挑选出最佳的供应商,通过畅通于客户、企业和供应商间的信息流,减少诸多中间环节,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进入市场,及时把握并不断提高和巩固竞争。

网络经济的兴起,还使没有经营场地、没有物理实体、没有确切办公地点的虚拟企业出现。这些企业只要在internet的一个结点上租用一定的空间,经过认证,便可在网上接受订单,寻找货源等买卖活动。虚拟企业使传统企业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

总之,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成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中的一个结点,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都以电子方式进行,企业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流程都可以数字化,管理成为前计算的活动,网络成为“经济的新战场”。

2、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接触方式完成的任何形式的业务交易。电子商务分四种类型:一是BTOC即企业对顾客的电子商务,二是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三是PTOP即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四是NAMEYOUROWNPRLEE即记名拍卖。从本质上讲,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市场运作方式,它的核心仍是“商务”实践表明:从适用范围看,电子商务应用比较成功的是在企业的业务领域如企业物流系统、网上虚拟商店以及金融证券交易系统和个人理财系统等。如1999年11月,美国两大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先后宣布将它们庞大的采购部门转移到互联网上。

电子商务已成为网络经济的重要内容,它使企业的经济环境、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够进行电子单据处理和电子货币的结算;二是能够实现远程操作、动态会计核算和在线管理,而传统会计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二、网络化会计体系构架

1、网络化会计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系统结构,在内是一个与经营管理及各种业务活动紧密联接的内部网络子系统,对外则与各种对外业务的处理及特定目的相联系,通过与多种公用系统的多极链接融入整个社会网络系统。

2、内部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完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会计系统作为整个经营管理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各种基本业务的执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各个业务点(不一定是固定的地理意义上的点,而是以业务为中心的一台计算机)上直接进行基本数据的输入,通过网络系统按设定路径以即时形式传输到有关方面(包括会计系统中央处理机),构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控制及信息系统。

3、会计系统的对外连接将是会计系统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许多对外交往事务、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大量的经济业务(如网上投资、网上购货、网上销售、网上结算、网上办税、网上信息、网上信息交流等)会在网上进行,因此,内部管理控制网络(包括会计系统)将以多极链接的方式直接与外部保持联系。

4、在组织内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会计(财务)信息处理控制中心(或称会计系统中央处理单元),以信息集成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设定会计频道的方式对外信息与交流。这种系统结构的优势在于:

(1)、通过会计体系与业务处理及管理控制系统的密切结合,实现对基本业务的实时财务会计控制;

(2)、形成以业务为中心的责任考评体系及便利迅捷的内部信息交流;

(3)、突出会计系统中央处理单元的作用。会计系统中央处理单元将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核心,其主要职责是以满足内外各种信息需求的信息集成的设计、管理及信息。包括:内外基本会计数据的收集、会计数据的分类处理(集成)、会计分析、预测、信息管理和反馈控制等;

(4)、通过网络进行内外各种相关会计业务的处理,利用网络系统的处理优势,极大地加强会计控制的力度,扩展会计信息的范围与内涵。

三、网络时代会计基本理论的变更和发展

(一)、网络时代的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经济环境中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观念做出的总结,是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的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对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是决定会计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现行的会计假设是与“实体企业”经济环境基本适应的,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基本假设将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在网络社会中,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如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Amazon就是个虚拟企业(VirtualFirm),这种公司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将众多公司或企业组成一个网络组织,具有一个公司或企业所不能具备的市场能力。作为一种有独立的供应商、制造商、生产商及顾客,以各自相对独立的优势为节点而组成的网络,往往是各个网络成员出于自身的某种战略考虑而临时组建的动态合作方式。这种临时网络关系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虚拟企业以高度发达的通信、信息技术为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持,通过合作进行竞争,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在网络空间中迅速重构和解散,导致会计主体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甚至具有自己的现金流量和负债的单一产品都可以形成一个报告主体。

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化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假设应具备以下特征:(1)它应是具有特定财产的经济实体,并有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2)它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经济业务或事项应能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会计主体”;(3)它应有资金的管理、使用权,应能进行经济核算并对外报告经济活动状况或业绩;(4)它应有相应的工作人员,有相应的技术技能;(5)它应不断地与周边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因此,在网络化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的新概念应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目标的社会组织集合体”。其会计活动空间范围可以包括传统会计系统界定的“实”的物理空间中的公司、企业、集团及其分支机构和内部独立核算组织、责任中心、行政事业单位、基金组织、独资企业等,亦可涵盖以网络“虚”的媒体空间为主的“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等网络化开放式公司、组织、社团等临时性结盟组织。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股份公司的出现、两权分离、有限责任股权分散、现代化大生产的大规模投入,使持续经营成为一种客观需要。会计不能建立在突如其来的终止企业营业活动的可能性的基础上。

但虚拟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具有随时性和随机性,是一种动态的有其适应能力的组织。市场机遇是虚拟企业建立的前提(多是基于具体项目、产品或服务的合作),虚拟企业随机遇获得而产生并随其消亡而解体。1994年展出的新型宽体客机波音777就是一例。该客机由美、英、法、加、日等国大公司的34个工作小组共同完成。整个过程完全在网络上进行,依靠网上信息的充分交流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各零部件之间拟合度十分精确,组装中没有出现一次返工。对于这种虚拟公司来说,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许多会计处理方法显然不再合适,因为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假定会计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被解散、终止。

笔者认为,网络化经济环境中经营活动面临巨大的风险,其经营活动具有“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人力资本、经济资源的快速流动,已否定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因而有必要以“项目清算”会计假设取而代之。

项目清算会计假设是指在网络化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为实现某个或某组合作项目,通过INTERNET手段,将大量的网络资源(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迅速组织起来,并按照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创新、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和最终消费。当合作的某个或某组项目一旦完成,会计主体就需要对项目收益进行清算。不存在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跨期摊提等会计程序和方法。这种融数字环境和物理环境为一体的商务环境是由交互式数字而不是由生产要素驱动的,即端到端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资源在网络媒介中实现着快速的流动和整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清算”概念,与“实”的物理空间条件下的破产清算不是同一的概念。因为,当一个合作项目完成并进行清算之后,“网络公司”又重新寻找新的投资合作项目。

3、会计分期假设

因为信息的提供受到技术限制,会计信息系统加工信息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传统的会计假设要求必须为编制报表日出一定时间,人为地将企业持续经营的时间长河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续的期间,形成定期报告形式;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核算和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网络经济时代,虚拟企业的组成成员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仿效签合同的公司形式,也可以在短期内解除这种联盟。对于这种短暂的经营过程,再去人为划分多个时间间隔恐怕已无必要,这时可以以“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就可使交易的帐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等问题,成本和费用的分配也不存在配比问题,便于企业清算。

另外,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建立以后,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披露都向着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这种基于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信息处理与报告模式的选择,使得企业各业务部门可借助于“群体软件”共享的接口环境协同工作,所产生的信息存储于共享数据库。已内化为Intranet一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可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同各业务部门随时保持信息沟通,发挥会计的反映与控制职能。而且,由于Internet与Intranet是一脉相承的,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可随时登录企业网站读取网页上的信息,或根据授权通过防火墙身份检查,正当合法地利用数据库中心游览所需数据。这样企业外部与内部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实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而会计分期假设则可变更为实时按需获得信息的非等距交易期间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

这一假设的内涵主要包括:货币计量、币种唯一、币值稳定。货币计量假设往往要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时空中优质不变,于是就有了应用上的局限性。

“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将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对于经济决策多余的信息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网络经济时代,虚拟企业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联合体存在,其最重要的资产只能是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在资产负债上毫无显示,大量非财务信息得不到充分的揭示与利用。

“网上银行”的兴起,使电子货币进行结算的网络交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从1996年美国纽约的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成为全球首家Internet电子银行至今,已有1500多家银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电子货币是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条件,它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讯手段,在信用卡市场上流通的、以法定货币单位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传统货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而目前电子货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其使用只能宣传引导,不能强迫命令。在使用中,要借助于法定货币去反映和实现商品的价值,结清生产者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网络货币所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大大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资本市场交易更活跃,各种现实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更为频繁,加之网上交易可瞬时完成,记帐的“币值稳定”假设受到冲击。而计算机技术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确工具,使会计假设敢于选择“币值变动”。数以千计富有创造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可以提供精确和灵活的金融管理软件,对公司的货币收支和资金流通进行精确管理。

对于币种的唯一要求,就是突破手工方式下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的限制,可根据需要采用多种货币计量。比如运行功能货币和报告货币两套核算系统,按照经济事项发生当时的汇率即时折算入帐,以克服在会计报告时产生各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上的弊端,使报告的信息更加尽如人意。

随着网上经济的建立,货币的形式和本质都将发生变化。有形的金钱为数字化所代替,货币流通变为电流与数字运载着货币的形象价值在社会中流通。货币越来越抽象化,实际资产储备与货币总量之间的差距将继续扩大,最终建立起一套完全独立于实际资产的、抽象的全球货币供应系统。一种与其它所有货币一起实行汇率浮动的新型国际货币将会在网上出现,那时在网上所有的商务活动都可以采用这种货币单位,则“币种唯一”的要求就显得多余。欧元的诞生就是一个明显的先兆,而影响这一全球货币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是政治上的国家观念和经济上的安全意识。这种全球一致的浮动的电子价值单位是对货币计量假设一种新的继承与发展。电子货币将成为未来企业记帐的统一计量单位,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合二为一,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

以上可见,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会计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引起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会计的创新提供了途径。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和运用,摆脱了会计基本假设的束缚。在任何时点上提供财务报告突破了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对于那些处于不断分合之中的会计主体只需提供时点报告或非等距交易期间报告,就能够很好地克服会计主体仅设的缺陷;各个部门或大中企业若能够共同提供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也必须突破单一货币计量的局限。

(二)、网络时代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一般是指财务会计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会计界在70、80年代形成了关于会计目标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局限性

在受托责任学派看来,由于社会资源(主要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受托者就负有了对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为了有效地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客观、公正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应强调客观性,在会计确认上只确认企业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其次,在会计计量上,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因此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有效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再次,在会计报表方面,由于经营业绩是委托者最关心的一个方面,因此收益表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目前经济环境中,尽管受托责任普遍存在,在会计上反映,或比较侧重这一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反映也无可非议,但是,若将“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至少有以下一些不妥之处:(1)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2)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历史成本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会计作为一门服务性的学科,应随时注意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的变化,只能使会计这门学科墨守陈规,弱化其服务功能。(3)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局限性

1964年—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初步提出了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经济决策联系起来的会计目标思想。在报告中,会计的第一项具体目标被描述成:为了“做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财务报表的目标则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1)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概括来说,在决策有用学派看来,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仅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

网络这一工具的应用和普及使得会计目标的传统内容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会计目标的内容将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传统会计目标仅注重现有投资者是其一大缺陷,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考虑现有股东获得信息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股东的注意,以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增强其发展潜力。网络的应用使得潜在股东从企业获得信息成为比较简单的事,他们只需直接登录公司网页或到相关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即可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不像在传统形式下,必须找到公司财务报告和某些重要的申明等书面资料才能获取信息。因此潜在投资者必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2)、提供的会计信息

网络时代的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决策有用学派,由于潜在投资者的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更需要的是能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而来决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动或决策,所以网络时代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决策相关性。在网络时代,由于集成化的优势,企业采集和处理的信息日趋细微化(细到各部门各岗位各事件),所以可提供给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的详细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相对简单,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被广泛使用后将提高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②面向未来。企业利用网络及财务分析软件可全面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趋势,向使用者充分披露企业有关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回答公司外部利害关系人最关心的问题。

③实时信息。有了网络,用户可随时进入公司网页或在有关搜索引擎上搜索当日、当时企业的情况,因为企业已将信息集成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可随时向外提供信息。

④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在对信息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的网络时代,非财务信息将给使用者许多新的信息以弥补财务信息的不足。

(3)、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

有了网络技术的保证,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不再拘泥于以纸为载体的财务报告形式,而是以光电和网络为载体,以在线交流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可随时登录企业网站读取网页上的信息,因此可以实时了解企业的每项变动,解决了信息及时性问题;使用者可通过超链接或内部搜索引擎的运用查找与自己正在进行的某项决策相关的信息,使信息实现专用性;还有就是信息的不再单纯地使用文字,而是与图形、图像、声音并存,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网络时代的会计确认问题

目前,在各国财务会计实务中,企业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所谓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与费用的归属作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与费用,进而计算出利润,而不管其是否在本期收到或支出现金。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世界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变,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缺陷日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收入与费用相配比,以便正确计算企业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分期确认、计算和分配收入及费用。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太多,使得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费用摊配、计提折旧等方面要采用一系列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方法,造成损益计算的随意性极大,使得损益信息严重失真。

2、权责发生制下的传统会计最终决定的是净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然而,在某种程度上,现金与现金流量比会计利润更重要,特别是在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天。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即便企业盈利,若没有足够的现金,也无法顺利实施其投资计划,从而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若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甚至可能导致破产。

3、采用权责发生制,对于实现财务会计过去公认的目标——“向所有者报告资源的经管责任或经营责任”是很必要的。但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财务会计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向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实践证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最相关的信息乃是现金流量的信息,特别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但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只能计算过去的损益,这样无疑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4、根据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损益只反映经营损益,而不包括持产利得,这不仅使传统损益概念在反映企业绩效方面过于狭隘,而且也使企业的损益反映不实,这样既不利于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全面而正确的决策。

5、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即在会计系统中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与反映。这使一些已形成的权利或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在会计上无法确认,最典型的是自创商誉问题。自创商誉因为没有直接相关的某一笔或几笔经济业务,在会计上一直不予核算。还有一例就是近年来大量兴起的衍生金融工具。它以高风险、高报酬的特点对企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期间,可能承受各种高风险与高报酬的变化,但是由于并没有明确的市场交易行为发生,基于传统的、以交易行为的发生为依据的权责发生制,对这种市场风险与报酬的变化不予反映,这显然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而且权责发生制会计立足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对未来趋势的信息不予反映,这样无疑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要。

6、提出和接受权责发生制计量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项目的根据是,它们可以为计量企业的效率提供有用的量度,并可为预测企业未来活动和利润分配提供相关信息。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分配程序和以历史成本计价所造成的弊端,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方法能否达到上述目的很值得怀疑。而且,传统会计方法下所确定的净收益也有缺陷,如对费用的估计不足而使利润虚增,导致企业实际税负过重和超常利润分配,使得后续经营乏力,风险加大。以取得收款权力作为收入实现的标志,低估坏帐的影响,使企业虚收实税,负担过重等等。仅以净利润来预测利润分配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为利润分配决策必须考虑很多的其他因素,如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企业的发展计划与融资能力等,而且利润计算的主观性也使这种预测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偏见。

7、权责发生制会计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然而目前历史成本备受批判,其基础已经发生了动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①不切实际的币值稳定假设动摇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基础,币值变动造成的历史成本差异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②历史成本会计由于很少考虑实际价值的变化,使资产价值数据严重失真。③过去注重资产的可验证性使得许多重要的数据无法得到反映。④忽视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使信息的有用性不断下降。

8、权责发生制会计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会计分期假设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表现在以下两点:①未来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信息的及时提供是决策致胜的关键。但在会计分期假设下,只能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信息资料,信息使用者不能及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滞后;变化越快,滞后越严重,这无法满足未来经济社会随时利用会计信息做出及时决策的需要。②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日益先进,会计分期变得不再象原来那么重要,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使非持续经营也变得比较普遍。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变革权责发生制,实行现金流动制,实行现金流动制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金流动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收付实现制与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盘存制思想出发,只确认和处理期初与期末的净资产的现金流量,在报告企业效益时以现实发生的或预期可能发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为标准,以反映企业实际承担的风险与报酬。根据现金流动制会计,利润的确定不是通过确认收入与费用并运用收入减费用的方式进行,而是比照存活盘存的方法确定资产净值,利润就是前后两期净资产价值的变动额,用公式表示就是:

利润=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其中,资产已现行市价进行计量,这样,企业期末所持有的所有资产,就可视为虚拟企业的现金净流入(如果此时企业售出这部分资产可望获得的现金数),所有期初企业的净资产可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出额(企业为取得这部分资产的使用权而应该付出的现金数),两者相比较,就相当于党旗的现金流入额与流出额的对比,其差额——虚拟的现金流量——就是当期所取得的利润额。目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按现行市价列示短期投资,成本于市价之间的差额形成利得或损失,便是现金流动制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因为它是基于可能的现金流入出发的。

从西方国家现行实务中对短期投资按市场价格处理可以看出:传统的基于交易观的权责发生制正逐步向基于非交易的现金流动制过渡,这样,是否存在客观的、可验证的市场交换活动显得不再重要,而反映企业实际已承担的风险与报酬的实质是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预见,在未来经济社会,随着各种交易活动与交易手段的不断创新,现金流动制必将成为会计核算的主流。

与收付实现制相比,现金流动制所关注的,不只限于实际已经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或虚拟的现金流量;收付实现制只能用于对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进行处理,而现金流动制还用于处理现在或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与权责发生制相比,现金流动制具有如下优点:

1、现金流动制会计在计算利润时,不需要将现金收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分配,减少了会计中的确认、判断与分配,因而比较客观可比。

2、现金流动制会计的特点就是可以及时反映与陈报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它不仅提供历史的现金流量信息,也可以提供未来的现金流量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现金流动制下计算的损益不只是经营损益,还包括持产利得,使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当期企业财务业绩的全貌,从而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4、现金流动制会计以现时价作为计量基础,计算的损益考虑了物价变动因素,使其显得更加科学。

5、现金流动制会计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以免因虚计收入,多交税款而给企业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6、现金流动制会计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以随时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7、现金流动制会计从盘存制思想出发,彻底摆脱了交易与事项的限制,自创商誉(代表未来现金超额流入能力)与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报酬)可以得到反映。

(四)、网络时代的会计计量问题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因此,在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历史成本由于客观、可靠、可核而得到普遍采用。但是,这与历史成本原则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的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在前工业社会,社会进步缓慢,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也十分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性,不但决定了商品的内在价值变化缓慢,而且决定了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也是缓慢的。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商品价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历史成本原则自然成为近似科学、合理的最佳计价模式。

然而事实上,劳动生产率从来就不是恒久不变的。从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再到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从手工劳动到作坊劳动,再到企业化大生产、自动化生产,每一种变革都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标志,每一种经济内部都有劳动生产率量变的过程,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有差异而已。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空前地显现出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飞速进步,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

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的提高,知识估价与人才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企业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动摇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基础,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重视网络会计实践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的过程,过早地制定详细的政策、法规,很可能会抑制网络会计实践的创造性,这反而不利于网络会计的发展。所以当前制定既能指导网络会计发展,又不束缚网络会计实践的政策、法规,是摆在会计管理部门面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结束语

当人们发现国际互联网络象“多米诺”联动效应一样走进人们的生活之际,作为传统行业的会计也不可逆转地要受到其冲击。会计界对会计系统进行主动性革命,包括对会计传统理念的重新认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进一步研究、对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等,将是迎接网络时代来临的最好礼物,同时也将会给会计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框架《上海会计》潘飞

走进网络财务凌翔、

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必须解决的问题《财会月刊》李汉兴、李忠诚

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会计研究》崔也光

浅谈网络会计夏火松、顾留

建立网络会计的新理念孔庆林、陈威

论网络时代会计目标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化会计体系构架及其他宋小明、侯金良

略论网络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的会计假设李霞

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分析《财会月刊》杨平波

刍论未来会计确认基础《财会月刊》黄中生、金亮

第5篇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针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会计发展的主流。其优越性体现在核算的充分性和信息的无纸性稿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稿息的交互性溃源的共享性和传递的网络性等几个方面,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

二、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发展及创新

网络会计既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基本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与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算对象发生变化。在网络时代,企业资金的进入循环和周转,以及在权益之间的转化运动发生变化,企业出现模糊分工,使得核算对象发生变化,“资金运动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会计的需要。

(二)传统的会计假设需要补充和完善。随着网络会计的发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需要不断的发展。在网络空间中,企业非常灵活,会计主体变化频繁,“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意义。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公司’,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

(三)原有的会计原则受到影响。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等会计原则受到网络会计发展的影响。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基础;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下,收付实现制更适用于网络会计;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公司的交易产品市场价格活跃,并且企业的成立解散频繁,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对传统财务报告需进行变革。网络会计的电子财务报表具有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更适应决策者的要求,同时扩大了各种信息容量。互联网在财务报告中的运用,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使得财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都可以适时进行,不仅迅捷,而且可以双向交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甚至报表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进行再加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务报告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信息重要性迅速提高,以附表树注形式披露的信息不再只是会计报表的补充,以前并不重要的信息或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无法披露的信息,都可以进行充分及时的披露。由此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都需要进行大的变革。

三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会计具有的优越性给企业运作带来的效益是肯定的,但是网络会计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故它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以下几点是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问题。会计信息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其他要素(系统资源溃金则产物资)的安全,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关键,是网络会计安全的核心是会计监督的安全保障。然而,由于下列一些因素的作用,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着实令人担忧。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各种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从而使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很大。但计算机系统本身是脆弱的,病毒的感染就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误操作等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会计信息很难避免非法侵扰,使内部控制难度增加。网络会计系统的开放性与企业会计运作的某些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产生了较大的冲突。网络会计主要依靠自动数据处理功能,而这种功能又集中,即使发生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商业机密有可能在无形中向外开放,落入未被授权的人员手中,若被竞争对手获取,则无疑是致命的。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传递的一些私人信息,有可能被未授权的人员所截获并非法使用、改动。黑客可能恶意攻击网络会计系统,通过非法截取、恶意修改,或通过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致使系统瘫痪,从而给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跨地区跨国传送的数据,安全问题更是难以保证。例如:数据保管人员通过磁盘、软件等介质,把本企业会计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即会受到严重侵害,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二)会计信息的非真实完整性问题

离开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决策都将失去依据,那么会计信息系统也将失去其使用价值。因此信息的真伪对企业至关重要,最应引起关注。传统会计下,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和经济责任的明确是通过白纸黑字的会计记录才目关会计记录中的签字盖章浦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来确保的。而在网络会计中,在网络传输和保存中,对电子数据的修改、非法拦截窃取篡改转移伪造删除稳匿等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网络计算机集成化处理促使传统手工会计中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逐步削弱,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弱化。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难度,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例如:从存贷系统中删除某个存贷数据,消除购货业务凭证,转移单位资金到指定个人账户,歪曲完成公式定义文件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对公式定义文件复原。如果以上舞弊仃为甲核人员没有认真地执行审核职能,那么计算机就会重复执行同一错误操作,整个系统将会被神不知瑰不觉地进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借此侵吞企业大量的财物等。

(三)会计从业人员的适应性问题

网络会计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网络会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具备商务经营管理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精通会计知识。目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还非常缺乏。大多数会计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英文底子较薄视野较窄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限制了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前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的普及和有效利用。

以上这些,就是网络会计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为了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洽法,从而帮助企业达到管好用好资金,保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以保证网络化的正常进行。也迫切需要制定一些有力措施来防止问题的继续发生。

四解决网络会计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对于网络会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如何更好促进发展网络会计,是今后工作之重点。为克服网络会计的弊端,应当在技术安全软件开发及人才方面构筑保障体系。

(一)技术管理方面。鉴于计算机系统脆弱性,在建立网络会计信息时,应该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考虑安全措施。例如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防火、防水、防盗舫鼠的措施。计算机房应采用安全保护措施,重要的通道有门卫把守,必要情况下可采用电子门锁指纹核对。用计算机控制进出并登录进出人员的姓名和时间等防范控制手段。加强磁介质档案的保存管理,防止信息丢失或泄露。加强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二)网络安全方面

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系统的功能,促进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不能有效得到控制解决,必将影响网络环境下会计的发展。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控制的途径包括:

1.网络会计信息安全控制措施。会计信息安全控制一般是通过信息存取安全技术和会计数据加密来达到的。网络存取技术主要有:回复技术、鉴证技术泪令选取技术标识设备技术和保密技术。数据加密是网络会计系统中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基本的防范技术。目前,在网络会计系统中,可以同时采用链路与端间加密两种方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优点。

2.系统软件安全控制措施。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工作上的文件属性可采用隐含只读等加密措施,或利用网络设置软件对各工作站点规定访问共享区的存取权限泪令等保密方式,避免文件会计数据等被意外删除或破坏。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测性检查。系统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了决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

3.系统入侵防范控制措施。为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入侵,可以采取端口技术和防火墙技术。例如防火墙是建立在被保护网络周边的、分隔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一种技术系统。该技术系统采用只允许信息单向流动的路由器来保护本地网,不允许外部用户注册到本地网。这样,即使某个“黑客’,能突破防护进入到文件服务器,由于有单向配置路由器的阻挡,他也无法进入到受保护的本地网中。

(三)软件开发方面提高会计核算软件的智能化

第6篇

关键词:现代管理会计新发展主要特点

一、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

1、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己,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所有这些方法的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正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cyclecosting),现代管理会计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出售以后,还要追踪了解汽车的油耗和维修、处置成本等)。可见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成本的企业观向社会观转变。这样做,既能有助于通过对产品生产者成本与使用者成本消长关系的综合判断,还能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这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入”与“向外扩展”并举从另一个角度的体现。

3、从“目标成本计算”(targeteosting)和同它密切联系的‘Kaizen(日本词汇,意为“持续不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计算法“看,目标成本计算法是根据市场导向来制定产品成本目标的一种系统方法,它先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一个能够让顾客接受的营销价格,作为目标售价,然后,以目标售价为基础,扣除企业要求达到的目标利润,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如发现某一个环节的成本目标不能实现,进而影响企业的目标利润不能实现,管理当局就应重新审视这一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如果从总体上还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原定的生产方案就应被更可行的生产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产方案通过”基准衡量“(Benchmark)(同企业内、外最先进业绩基准进行对比),认定在某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控。则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部门要联合攻关,实施”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VE)。VE通过对产品功能(function)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systematicresearch),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与目标成本计算法密切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法,是指通过目标成本计算程序所确定成本目标,进一步具体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直至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体执行人员,促进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不断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使整个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以保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成本目标的顺利和超额实现。

可见,上述“目标成本计算法”与“Kaizen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

从应用的指标看,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以,财务会计应用的指标,基本上是历史性的、滞后性的指标(Laggingindicators),而管理会计为了协助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leadingindictors)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职能。较具体地说,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在目标成本计算法中的目标售价与目标成本,业绩评价中的“基准衡量”(Benchmark)也是这样。与宏观管理会计中的社会折现率、外部性(extemalities)问题的计量,以及国际管理会计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别税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等,都是属于前导性指标,都是用于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发挥重要作用。

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

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将“货币计量”定于一尊,而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很多指标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

综合性是财务计量的特点和优点。财务计量形成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财务成果,如经营收入、经营成本、经营利润;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及其存量的占用情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等。根据这些指标人们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效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但“综合”还必须同“分析”相结合,使人们进一步掌握综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层次起作用的非财务性因素,使人们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为综合与分析相结合,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面向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愿意支付的代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之源。在企业内部,要实行“人本管理”,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可大致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顾客导向方面。(1)直接方面:顾客的忠诚和满意程度,对顾客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品市场占用率的消长,同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关方面:生产系统的灵活性,科技开发、产品开发的超前性,产品新品种投产的频率,JIT、TQM的实施效果,销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性等。

2、以人为中心方面。生产的安全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开发的超前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精神的发挥程度等。

3、综合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对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从广阔的视野和较深的层次,对它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竞争地位、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

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职能。因而从事决策研究的现代管理会计自然就成为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性质是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以此作为出发点,来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和相关学科的组成。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

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学管理的人当然不可能对这些学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确立一个“人文视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的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的鲜明特点。

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第7篇

[关键词]社会福利观;劳动报酬观;规定受益制;规定缴费制

养老金的会计核算与一个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的共同目标是准确合理的确认养老金的成本,保障职工退出劳动舞台后的生活来源,共同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1978年党的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养老保险进入了改革、发展阶段。全国各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转变。一是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二是由企业一方负担转变为国家、企业、职工共同负担,三是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转变。四是由单一层次养老保险向多层次转变。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已建立起了一套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本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它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政府行为,全体劳动者必须参加,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统筹模式。给付方式是规定受益制与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属于混合性的保险。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属于规定受益制,而个人账户部分属于规定缴费制。第二层次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给付方式是规定缴费制。第三层次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职工个人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投保、投保的水平和选择经办机构,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作的一种预防性储蓄安排,给付方式也是规定缴费制计划,该计划是一种个人行为,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养老金。

二、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发展

企业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在“社会福利观”或“劳动报酬观”的理念影响下进行的,是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

社会福利观认为:职工在职时领取工资,是按劳分配,退休后不再从事岗位性的劳动,但却领取养老金,这是对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实质上隶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与此相应的养老金成本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养老金支付即是该观点的体现,养老金支付往往由国家和企业包揽。企业职工在职期间并不确认养老金成本,只是在实际支付养老金时列为“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的弊端日渐暴露,一是养老金费用没有预提,企业无法估计未来应付养老金数额:二是成本和收益不相配比,使得企业各期的损益缺乏可比性。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

劳动报酬观认为: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职工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与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一样属于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主张,养老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属于“递延工资”的范畴。因此,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权责发生制来确认养老金成本,不论其是否实际支付,与当期收入相关的费用都应在当期确认。这样,一方面企业确认和计量在职职工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成本;另一方面也就负有为职工提存养老金的义务。这一观点已被世界各国会计界普遍接受。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会计理念都在由“社会福利观”向“劳动报酬观”进行过渡。与此相应,养老金成本的会计核算原则也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轨迹。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发展的探讨

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国内外有两种方法。

(一)规定受益制下的养老金会计处理

在规定受益制下,企业要将未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当前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会计核算工作非常复杂。首先,企业将来的给付义务包括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将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现时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涉及贴现率的选择,而贴现率的计算必须将上述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还由于这部分资金所组成的基金由企业负责,即基金资产的收益由企业收取,损失由企业承担。这项工作会计人员很难胜任。一般要由精算师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与养老金基金的筹集分开。—般来说,养老金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当期服务成本。指由于员工在当期提供服务,公司应向员工支付的养老金福利(预付福利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费用。精算师把服务成本计算为当年员工赚取的新福利的现值。

二是负债利息。养老金是一项递延报酬安排,它具有货币的时间价值,事实上,养老金记录的是折现值,预计福利负债与任何折现负债一样,每年都发生利息费用。

三是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在计算发起员工养老金计划的企业净成本时,特定年度累计养老金基金资产获得的收益是相关因素。因此,每年的养老金费用应当随着累计到基金的利息和分红以及基金资产市场价值的增减而得到调整。

四是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数。养老金计划的修订(包括开始实施)经常包括提高(很少情况是减少)员工以前年度提供服务的养老金福利的条款。因为计划是在企业预计未来期间将实现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修订的,提供这些追溯过去而又涉及未来利益的前期服务成本应在未来养老金费用中分配,特别是在有关员工剩余服务年限中分配。

五是精算利得和损失。

六是当缩减或结算一项计划时,确定因此导致的利得或损失。

以上费用的确认必须依靠精算师的帮助。精算师预测员工的死亡率、离职率、利息率、投资收益率、提前退休率、未来的薪金水平及养老金计划运作中的其他因素,通过计算各种影响财务报表的养老金项目来提供帮助,这些项目包括养老金负债、年服务成本和计划修订的成本。总之,规定受益养老金会计高度依赖精算师提供的信息和计量。

(二)规定缴费制下的养老金会计处理

在规定缴费制下,企业根据各期提存的金额和基金的投资收益来确定养老金的支付额,其会计处理较为简单。企业在各期所负担的养老金义务一般就是该期应提存的金额,而企业提存的金额由计划中的计算公式确定。当企业每期实际提存时,其现行义务就得到履行。因而,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各期应确认的养老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付的提存金。

如果企业各期应提存的数额与实际提存额不一致,则构成一项负债(应计费用)或是一项资产(预付费用)。

从我国现实的情况看,由于目前企业和职工对养老保险的意识还不高,认识还不足,如果让企业直接按照规定受益制来确认养老金费用,还存在诸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精算师队伍建设欠缺等制约因素。笔者认为,这个课题不宜交由企业来承担,应交给国家社会保障系统的专家们去考虑。现在全国都在推崇专家理财的方式,养老金的计量也应采取此模式,由专家来考虑养老金的未来受益水平与当期缴存数的关系,进行专业化管理。

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几年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相关的制度也逐步走向规范,其中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是基础,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基金就是受益制下的养老金,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均属于缴费制下的养老金。我国应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充分考虑受益制下养老金对当前养老金缴费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和管理模式。

第8篇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通过融资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会计改革不断深入。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为证券市场的持续、快速和稳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技术保障。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出现了许多在计划经济下没有遇到的新的会计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也推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

证券市场的发展促使会计目标发生了变化,会计目标的变化催生了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改革之前,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服务。证券市场建立后,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有关方面都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这一会计目标的转变为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持。1992年7月,为了规范我国股份公司的会计核算,财政部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强调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将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会计平衡式发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我国的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新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打破了行业间的会计制度差异,统一了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报告体系

随着股份制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要求准确完整的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一规定更加明确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与传统的业主制、合伙制相比较,公司更强调会计为记录、计量、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而非为单个的股东服务。初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确立了按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的编报要求。

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财务报告的对象和编制范围的扩大。在证券市场上,财务报告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银行、证券管理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显然较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对象扩大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要求了解更多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投资者不仅要求企业报告报表信息,还要求上市公司对报表中的某些信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说明;不仅要了解公司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上市公司经常发生收购、兼并、控股等情况,编制合并报表也就成为必然的客观要求。

(三)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健全的会计实务和具体准则体系

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针对上市公司会计处理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证券市场的广大参与者迫切要求对上市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加以规范,1997年5月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颁布实施就是证券市场提出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1996年的琼民源事件,其主要问题是利用关联交易虚构巨额利润。琼民源事件发生后,财政部展开了调查,搞清事实后,为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杜绝不正当重组,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颁布了第一个会计准则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对确认关联方关系、规范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从1997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一项具体准则起,至今已了10多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对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对上市公司如何向社会公众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财务报告提出了客观要求,不断地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变革。财政部1979年10月在上海进行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试点,并于1980年12月颁布《关于设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从此,我国正式恢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的范围仅限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及少量的中资企业。二十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申请上市的公司和已经上市的公司要提供由注册会计师审核过的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20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初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证券市场。近两年来上市公司的作假、违规行为屡屡曝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以及专业能力提出了质疑,客观上又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外部管理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技术保障

会计改革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和技术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会计改革的支持,取得现在的成果是难以想象的。

(一)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会计改革的进行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证。例如,1993年政府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以后,准则与制度形成了“双轨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加,公司的跨行业和跨地区经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已经使原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范越来越不适应证券市场参与者的需要,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缺乏可比性。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上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区分行业,将原有的近20个行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一个会计制度。另外,新制度对稳健原则运用更为充分、彻底,并引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更接近于国际惯例。客观上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2000年前后,一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缺陷,进行不规范的资产重组。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扭曲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证券市场反映强烈,广大投资者呼吁规范的会计核算技术的支持。财政部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新一轮会计改革,主要体现在八项准则的制定、修订及。同时,中国证监会下发有关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2001年中报。新四项计提首当其冲。根据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将在计提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增加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等四个项目的计提。这项会计政策的执行,保障了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了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有利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良性机制

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投资者是维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要稳步发展证券市场,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建立一个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使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金融企业的改革实践以及目前证券市场面临的信心危机都充分暴露出会计改革比证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目前,我国尚缺乏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职工福利义务、金融工具、所得税、政府补贴、资产减值等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还缺乏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的部门、每股收益(包括摊薄)的计算方法、分部报告等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这些问题同样制约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国际化。因此,要探索一种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机制,加快会计制度的改革,促进证券市场稳步、健康、快速、高效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监督体系

1.在组织上保障会计制度的建设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严格遵守。我国会计准则主要由财政部组织制定,在制定过程中难免会考虑政府监管需求,而赋予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因此,要优化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准则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主要功能,就需要改革会计系统的内部结构,将经验丰富的执业会计师、企业界工作的会计师、会计学者以及有关的官方代表在准则拟定过程中的被动咨询角色变为积极参与制定,实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成员的多元化组合,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中立性。在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会计造假。对中介机构,则推行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提高整个行业舞弊的成本,使会计师不敢被轻易收买。

2.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会计准则的权威性。经济制度不能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能保证风险不发生,因此必须明确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处罚细则,加大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进一步树立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对于“假”要形成一种“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的环境。

3.建立良好的报告沟通制度。上市公司作为大众公司,除商业机密外的所有重大信息都应当公开披露,要变革财务报告模式,扩大公共信息量,以增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上市公司不仅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主动、及时、连续披露,还应当对非财务信息(如战略管理、环境信息)、分部信息、以及企业未来预测性会计信息等进行充分披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IT技术的发展,为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交互式交换(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流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规范信息披露,必须实行强制、充分披露原则,对虚假陈述造成投资者损失的要负民事赔偿责任。

(二)完善会计诚信机制

1.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应该说“信誉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不能保持“独立性”的极度失望而引发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改革应该从建立良好的外部执业环境和提高事务所内部执业水平两个方面进行。

促使事务所保持“独立性”,应立足于建立能提供“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制度环境。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而言,应该从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合伙制、有限合伙、有限责任)、改进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的定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行业监管和惩戒、健全“审计失败”的行政、民事、刑事诉讼机制等几方面着手;应立足于建立自愿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环境。应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改进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包括加强对“购买审计意见”和无理变更事务所行为的严厉监管)、培育成熟的投资者(包括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等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应从行业自律部门、准则制定部门、监管部门入手,应该在独立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准则等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方面作出大力改进。从近10年会计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反映的问题来看,在这3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上,确实做得不够。从事务所本身而言,还应该在员工招聘的知识结构、后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下功夫。

2.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收买成本和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资料显示,2002年初贵州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力源液压仅获得6万余元审计收入,与此对照的是,毕马威审计中国石化2001年年报,获得6400万元的审计收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平均每名注册会计师以及相关助理人员的总收入每年约7-8万元左右,大量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状况非常不好,很多注册会计师实际上很容易被很小的经济利益打动和收买。如能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中介机构被收买的成本以及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业的执业标准,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进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改革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作假的原因表面上是会计利润确认与计量理论和方法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其实质是现实中不恰当地运用了利润指标,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这一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作用的必然结果。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在200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中国论坛”上说,我国对财务报表的监管重点在于利润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这是因为评价上市公司的最主要指标是利润,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最关注利润指标。个别公司在某个会计年度经营不善时,就可能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这一论断切合我国的客观情况,也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完善现有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

(四)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适应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第9篇

「关键词网络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信息化(四)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

依托于方便快捷的网络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完全可以实现各种会计信息及时地传输到财务部门,使得财务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大提高。财务部门也可以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反馈,提高会计反映和控制各类交易的功能。

(五)财务管理成本降低

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的一部分。通过网络,企业的财务管理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节约交易成本、审计监督成本和纳税申报费用。网络会计还可以实现多个模块化的会计程序,满足不同投资者和客户的信息需求,从而降低沟通成本。

二、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网络会计发展时间比西方国家要更晚些,网络会计实施的许多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会计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网络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出现新的趋势。

(一)网络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

网络会计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再加之信息时代信息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也给会计操作带来很大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列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事项中的内在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会计风险。(二)关于网络会计安全手段的加强

从1986年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条文,有力地保障了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网络会计安全方面的专项法律。制定和完善我国网络会计的相关法律,使我国网络会计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法制化轨道是必然的趋势。此外,数字签名和认证是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协议应用阶段,要实现协议安全支付就必须有CA认证中心。一个完整的认证中心来规范网络会计行为也是迫切需要的。我国网络会计安全问题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必将不断加强。

(三)网络会计管理职能显明

网络会计的职能主要有反映和管理两个职能。反映职能是指详细的、全面的会计工作的结果向信息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管理职能是指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的需要,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由于网络的快捷便利使得会计人员能够通过在线访问及时得到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横向比较和正确决策。随着网络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网络会计的管理职能会日益显明。

(四)财务会计软件和网络的不断改进

我国会计软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在政府、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商等的通力协作下,得以不断的发展进步。会计软件开发经历了从自主开发、委托定点开发到标准化、通用化、商品化、专业化阶段。会计软件应用从过去的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管理一体化,从事后记账到事中预警、控制、事前预测,管理模式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发展。网络会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通信质量和运作效率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国网络会计要成为一个安全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会计信息安全快捷地传递;其次就是保证财务管理软件的安全及性能良好。

(五)网络会计信息监督加强

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从而赋予了会计监督更为重要的使命。在这种新形势下,会计监督的内涵正在发生变革,较之原来意义上的会计监督变得更有广度和深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会计的信息监督。网络会计使得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一方面,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了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变得十分方便快捷,不会像传统会计一样留下盖章签字,所以今后网络会计的发展需要增设监控岗位,将会计人员的操作和数据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数据库中,以便审查和跟踪调查,以实现有效监督控制。

(六)网络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网络会计需要系统内部有效的控制体制来加强安全。在会计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制,健全日志机制。会计信息系统必然需要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入口,防止非法用户登录和错误口令超限额使用情况发生,并立即报警。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

「参考文献

[1]刘忠玉。会计信息化:21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4,(8)。

[2]姚友胜。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及要素特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

[3]崔晓清。21世纪网络会计[J].财务与会计,2003,(4)。

[4]王涓。走近网络财务[J].财务研究,2000,(2)。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发展趋势;面对问题;策略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对于会计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会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信息会计学、微观控制跨境学、宏观控制会计学等几个部分。随着该专业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会计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呈现新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会计学要结合时展特点,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教学,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会计学发展趋势及其面对问题

(一)信息会计学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组成更加复杂,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面对新的经济发展环境的挑战,会计信息系统结构只有实现自身的不断优化,完善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降低成本,才能适应会计发展的需要。纵观当前的会计准则,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当前更加复杂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其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会计处理方式。不断优化会计信息生成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建立健全会计专业团队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市场主体环境的优化。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作为制度管理的对象,即会计专业人员,企业要注重其的专业发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一直都是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竞争的关键因素,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会计信息人才的储备,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落实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会计学要加强对专业学生信息会计处理能力的培养。

(二)微观控制会计学发展

微观控制会计学的发展要立足于现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其发展速度远不如学科实践的发展。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控制会计学体系,才能不断推动我国会计学的发展。除此之外,企业的筹资活动是企业运营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高效的筹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内部管理职能的完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能否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微观控制会计学的实践专业性要求要严格把控其控制程序的研究,以提高微观会计学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微观控制会计学来说,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且将其作为控制程序以及控制方法选择的首要准则,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匹配度较高的程序,避免因为研究理论与实际发展不相符而产生问题,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宏观会计控制学发展

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要在审计准则以及会计信息评价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以此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审计质量。虽然当前的审计准则建设处于一个良好发展的状态,但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只有加大对审计质量的投入建设,才能确保未来我国审计工作的高效高质,为快递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为了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公平客观性,要改变与其他相关机构相互依存的现状,。不科学的会计信息会直接扰乱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而信息传播的源头就是审计工作人员,其主要负责会计信息的质量检测,所以具备了第一手的会计信息资料,为了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监督管理。

二、会计学创新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一致的发展目标、提高会计学的针对性

基于会计学的角度来说,其最终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价值不断增长。因此,要建立一致的发展目标,而与发展目标所相对的个体就是具备监督反映职能的相关部门以及具备预测以及控制的会计,两者要实现有效的结合,以达到会计学最终价值的最大化。

(二)契合服务对象、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由于会计学的服务发展方向是面向外部的,导致其服务难度比较高。就应用会计学来说,财务报告可以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就要求会计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除了自身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会计学的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财务管理。总的来说,不管是对外服务的财务报告,还是专项与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核算监督管理,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履行职能,两者的服务对象是各具特点的,但两者不能孤立发展,只有实现服务对象的相契合,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才能增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服务能力。

(三)实现资料来源的交互性、其他财务管理的准确性

会计学的有效运用能够充分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以便于决策者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通过获取相关的资料,主要是财务信息以及与其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资料,其内容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决策者最终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作为财务会计,其在向对方提供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要实现资料收集来源的交互性,其直接的对接对象就是管理会计,因此,管理会计最终结果分析的正确与否也至关重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為确保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作为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量,要通过正确分析掌握该专业正确的发展趋势,正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中所要面对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进梁.发展会计学初探[J].财会学习,2017(16):153. 

[2]曹伟.会计学科的发展瓶颈和发展建议[J].财会月刊,2017(01).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目标;会计环境

1关于会计理论的一般认识

会计理论一词虽然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多年,但尚无标准的定义。在会计文献中,对会计理论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但笔者认为,瓦芡和齐默尔曼作为当代实证会计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会计理论提出的意见是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提供理由,“预测”则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因此,在他们看来,假设和通过数据进行验证构成了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

2关于发展会计理论的方法和实践性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会计理论逐步发展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我国应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这首先是由于我国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会计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致使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相对地位的确立导致财务信息呈报的企业导向,会计人员身份的转变致使会计信息编报立刻发生了微妙乃至深刻的变化。其次,由于2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尽管这种变动的程度和频率不尽均衡,但相对而言,较大规范的变动至少应当包括1993年会计转制和1997年以来具体会计准则的和实施。这样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相关年度财务信息较为严重不可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果考虑到1994年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计规范的两次大的变动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在当前,以对我国财务报告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依据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是值得考虑的。所以,我国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会计理论研究势必仍然无法以统计和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为主,而传统的研究方法仍将居于主流地位。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研究方法进行再认识。分析我国会计研究的传统方法,很难证明其等同于规范方法。换言之,规范研究方法与传统方法并不是相互重合的概念。二者充其量只不过是交叉的概念。在我们以往所进行的研究中,我们自觉不自觉的部分采用某些实证研究方法。众所周知,实证研究方法既包括当前十分流行的统计分析和“建模”,也包括诸如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研究、实验室模拟研究、实地试验等方法。因此,以往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实地调查方法、解剖麻雀的方法、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蹲点实验等方法应当属于客观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或称之为以经验为根据的方法,也可认为是实证研究方法。

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规范研究受到日益普遍的批评。规范研究的根本缺陷在于其所基于的假设通常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无法在结论上获得普遍的共识。尽管如此,对于诸如会计理论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及确认与计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仍然主要地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应当承认,研究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不仅表现在规范研究的过程中,而且也出现在实证研究的若干阶段。正如瓦芡和齐默尔曼在他们的《实证会计理论》中所指出的:“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在批评规范研究时,我们应当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命题的学术性加以区别,从而克服所谓纯学术研究的思想。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实际上都不是所谓纯学术的研究,因此强调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并不意味着否定规范研究方法。

3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尚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会计环境还是以会计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之争。由于二者都有说服力,针对其相持不下的情况,又有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结合论。以下作者试图进行简要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美国的会计研究对我国的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两国会计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忽视。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完全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管理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自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尚需调整与完善。资本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以及税制的完善尚需要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不容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由此可见,不同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应当以我国会计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当然,借鉴他国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

虽然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存在诸多具有共性的成份,但并非所有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被特定会计实践证明了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都具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对会计环境论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反思。

此外,双重受托责任也应运而生。双重受托责任观认为现代会计在“受托—受托”的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既包括对受托资源的安全完整、充分运用和实现经营目标的责任,也包括对员工的福利、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的税收、公众的就业、社会公益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会计目标论是受制于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特别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动作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但仍然关注受托资源的经营情况,而且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发达的市场条件下,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地对其所托付的资源进行调配,社会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本身也确实充当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而使得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日益重要。不言而喻,决策有用观应当是财务会计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才得以成立。只有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充分分离之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的力量足以制约财务信息的公允呈报,决策有用观才能够确立。因此,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对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以及私营企业而言,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的侧重点也未必相同。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国际会计准则只对财务会计处理和呈报的重要方面进行规范,而不顾及次要的方面。同理,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也主要用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因此会计目标倚重决策有用观是可以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综上所述,从会计理论体系本身来说,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起点,它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具有统驾作用。从实务方面看,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4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会计论坛日益繁荣,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外会计理论的引进和评价,毕竟只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拨乱反正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并非不可突破的既定模式。借用他山之石,是为了攻克本山之玉。借鉴并非为了借鉴本身,而是为了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会计特用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和优化方法,需要由我们自己实事求是地去探索,实实在在地研究,把中国会计实务作为他国研究的许多成果试验田的做法实不足取。

同时,由于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许多成果基于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新兴学派的观点,而这些学派及其观点在其本学科领域中往往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当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其所借用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时,这种借用显然是危险的。同时,由于新兴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例如理性经济人假设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未必符合我国社会和文化现实,盲目借用显然是有害的。

当前,我国的会计系统,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不仅会计目标需要明确,而且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及其相关问题也亟待明确。财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问题、成本与效益问题、财务信息提供的责任问题、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财务报告监证的法律责任、经济风险和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问题,会计管理机构、财务信息提供者和注册会计师的相互牵制配合问题,会计职业操守和自律问题、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披露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等等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第12篇

一、管理会计的尴尬境地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其主要职能是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在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既有管理会计本身性质上的原因,也有我们认识应用水平的约束因素。在我国,管理会计有依附性的缩小化倾向:管理会计被看作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这就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财务信息这个主体,而其本身则成为了一种辅助行为。相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我国的管理会计将其从一个独立的过程缩小为依附性的后继活动,这种认识在本质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就管理会计的本身特点来说,它需要借助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譬如回归分析,这种方法要求具有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和一定的计量软件操作,这种特性决定了企业会计工作不仅有繁杂的计算过程,还要拥有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出的分析预测数据包含着一些假设条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和修正,不能直接与市场环境接轨。这就很容易造成“貌似天仙”的分析模型却不食“人间烟火”的效果,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便是目前阻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问题,因为任何一种应用方法没有理论依托就很容易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在管理会计的实务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由于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缺乏造成组织性不强、理论模糊造成工作目的性不强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企业运行的贡献已在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印证。而在我国,上述因素使管理会计的发展障碍重重,在企业中处于一种地位重要、效果不显著的尴尬境地。在世界范围内,西方理论也发现了其自身的一些缺点,于是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二、战略管理会计横空出世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战略”原为军事术语,指对战争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的全局性筹划和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日趋白热化,使企业为了谋求长期发展,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预测和把握企业发展布局的整体性筹划来理清企业发展的步骤和方向,于是“战略”一词便广泛地与经济行为联系起来,一时间,“战略营销”、“战略管理”成了经济发展中的新宠。

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的是英国学者Simmonds,它在**年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弥补和开拓。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应用方法不同,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判断,这不仅避免了管理会计中大量的复杂计算,而且将着眼点放在企业的长远利益上。当企业的产品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追求长远的发展利益,便代替了追求当期利益最大化而成为企业发展的焦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将企业置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中,研究企业与市场竞争者的关系位置。这就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只致力于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内部化倾向,真正将企业置于市场信息之中。

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所在。虽然我国企业还处于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使大多数企业都树立了面向市场的经营意识,这就为实行注重市场环境的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可能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求企业不能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效益,还必须重视竞争者的经济信息和发展情况,因此从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过渡成为一种必然。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第13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现代观念管理未来趋势

一、管理会计现代创新观念的形成

(一)现代价值观念的形成时间价值观念的形成。时间价值包括:会计人员完成自身工作的时间价值。尽管会计人员分工不同,但应当保质保量完成分工后的本职工作;资金的时间价值;即在企业筹资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使用资金和时间所具有的增值能力;会计信息的时间价值,即按要求及时、准确地传递会计信息争取到的价值能力;货币时间价值,是指同一货币量在不同时间里价值的差额,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货币量所发生的增值,企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从企业文化的视角来看,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因素,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当其适应现代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就将有效实现其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包括战术与战略“管理”、事前与事后反馈“控制”,这是当今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两个基本概念。

(二)动态管理观念的形成当今是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加工、整理和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信息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流变得快速、敏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信息的变化迅速作出动态的应变决策。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决策支持与控制系统,承担着管理会计的多种职能和重要内容,企业必须服从经营管理的需要,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树立起动态管理创新观念。即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进而找出最佳平衡点,作为决策优选点和创新立足点。

(三)管理会计能力观念的形成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因此,经济环境特别是制造环境对其影响巨大。主要有柔性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规划,适时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与新制造环境相适应产生了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如战略管理、基准管理、智能化管理等,使得管理会计创新能力增强,形成管理会计创新能力观。管理会计能力主要包括:竞争性的会计选择能力,即根据主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选择潜在利润增长点的能力;迅速调动企业价值资源投入“攻击点”的能力;善于借助外部资源,弥补价值链中薄弱环节的能力;敢于竞争并能找到竞争对手的弱点,在局部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创造能力;持之以恒的会计政策实施能力。管理会计能力观认为,企业本身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资源外向配置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分担风险,企业可以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经济和制造环境的需要。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

(一)当代管理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内容方面的创新拓展与更新应注意以下方面:

(1)管理会计内容的创新拓展与更新。更注重长远性的决策分析创新。决策是关系一个企业战略发展创新的全局性筹划。决策分析是管理会计的中心内容。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包括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在决策中,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首先,在它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应注意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两单性的缺陷,立足于决策的长远性,以战略的眼光来梳理并提供真正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的与决策有关的有用信息。其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建立起长期的本量利分析模式。应用各种决策分析方法,按照欲达的经营目标、投资目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从中择优选择出利润最高、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方案,作为发展的起跑点、竞争的立足点和决策的优选点。再次,在注重长远性决策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有利于企业确定具体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也有利于推动战略成本预测、战略成本决策、战略成本计划编制和战略成本控制。把住了战略性的决策分析,就把住了企业战略发展的大局。

(2)更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源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经济要素。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以至人力资源的竞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必然离不开人力资源会计提供,因此,管理会计在预测、规划、决策与控制过程中,必须将提供会计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激励机制发挥人的作用。

(3)更加大分散控制的风险管理创新。现代经济的不稳定性、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各种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地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按照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过程,现在风险控制方法有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理等三种基本类型。其中风险预防方法是指在接受既定风险条件下,通过采取措施来降低损失出现的概率,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其预防措施主要有:回避风险法;降低风险法;分散风险法;转嫁风险法。当今企业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对风险的控制是以控制和预防为主,更多的是采用分散风险法。在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及并购与联营等方式中分散风险。如企业联营是由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本来应由一个企业独家承担的风险,变为由联营企业共同承担,从而将风险分散开来。

(4)转移成本管理重心的成本管理创新。目前市场明显进入了“微利”时期,企业几乎不可能依靠高价格获取利润,单纯的“节能降耗”和“单项成本管理”的管理手段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科技成本管理重点是通过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设计、大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等,将降低成本与科技进步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举措。为此,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抛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法和制造工艺,逐渐从生产制造的高成本中转移到采用新技术研制开发降低成本上来,将从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来,从而拓展成本控制的视角。转移成本管理重心要加强成本计划,规划好目标成本,研究拓展目标成本管理。日本丰田汽车的成本管理研究发现,目标成本管理可分为成本计算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目标成本管理从原来单一考虑减少成本进化为多维成本管理,包括与质量管理,顾客管理和业绩考核管理相融合;同时也发展到企业的产品开发成本管理。这一发现进一步体现当今成本管理重心的转移,管理重心领域的拓展。

(5)涵盖更多指标的全面预算管理创新。全面预算就是以货币的形式对既定的利润、成本规划、决策方案所作的综合计划。涵盖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门预算等及其预算指标和考核指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已经贯穿于企业事前、事中和事后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在内控指标体系中涵盖着战略、风险、财务、资金、薪酬等许多关键指标上。业绩评价的考核指标,按考核类别有效益类指标、营运类指标和控制类指标;评价时还吸入非财务指标。中油股份集团在预算管理中对考核指标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内部控制体系内推行价值驱动、业绩透明、系统化、创造足够激励、可行性五大原则,体现公司战略,市场价值与个人责任的有效结合,将业绩评价指标落到实处。

(二)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新发展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地图的新发展。平衡计分卡整合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从客户、财务、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完善了业绩衡量系统,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由这四个层面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所描述的战略图,被称为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提供了战略描述的可视化工具,完善了战略业绩管理的理论结构体系,描述和促进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是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发展和升华。平衡计分卡从关注非财务指标扩展到战略地图,使其成为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的必备工具,成功地将企业战略描绘成多维的、相互联系的规划图。平衡计分卡和战略管理会计这两种理论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作为管理会计方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中油控股集团在注重股东投资回报的同时,也融进了一些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因素,如员工队伍与质量安全环保等内容。除平衡计分卡外,还有两种平衡管理工具值得借鉴:一是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的企业治理模型和战略计分卡;二是超越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管理。这些工具的设计理念和应用价值都不能低估。

(2)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拓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将资源成本分摊到作业中计算出作业成本,再对作业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计算出真实的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间接成本分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动态化和前瞻性地控制成本,最终减少了成本。与传统的间接成本方法相比,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不清的缺陷,有助于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改善了成本分摊方法,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及时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能够精细核算成本,使以前许多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系统中变为可控。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实践中得到拓展。如在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主要用作业成本法来提供相应的成本数据资料。

(3)实证研究法开拓发展。借鉴科学研究方法的交叉趋势,尤其是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越来越多地采用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来研究本学科的问题。用数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建立起定量关系的实证公式,称为实证研究法。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结合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对管理数据加强采集,组织和统计分析、理顺重要数据、变量间的内在关系,采用统计图法、代数法、指数平滑法、最小乘方法和加权平均法等,推证和完善必要而有效的计算公式,以增加数据量化的程度,由理性论证提高到数字化实证的程度。实证研究法提供了量化的数字数据,提高解的可视化程度,真实可信的效果,甚至获得实证结果的唯一性。通过其它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控制论、运筹学、数理统计、博奕论、计算机模拟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提高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水平,以推动管理会计学科的创新发展。

(三)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创新管理会计研究理论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视角。目前不少学者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了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研究者不再侧重探讨西方管理会计体系,或只是简单的模仿西方,而应当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建立独具特色的新型管理会计体系。而且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不是单纯的注重效率和效益。更应当关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环境保护等;要从本国的文化背景出发与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内控和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探讨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

(2)管理会计管理目标的更新。管理会计的管理目标,按传统理论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按这种标准尽管能够使企业加强管理和经济核算;但它没有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和竞争环境中,忽略了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目前企业管理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而企业的价值又是企业现实收益与未来收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自身的经济走势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权衡风险与报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定现代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3)管理会计模式的跨越。纵观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战略管理会计模式都是以新的形式跨越或变迁。一是战略管理会计模式的跨越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从服从某一企业的战略管理已经延伸到服务于跨越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学者(傅元略,2005)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特点的分析,揭示出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构建跨越企业边界的战略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共享跨越企业边界的信息体系资源,对供需链节点企业的设计、采购、制造、销售和物流进行协同管理;并寻找跨越企业边界的有效成本管理方法,以协助供应商、客户和节点企业对产品设计成本的协同管理,并解决提高低效率问题。二是管理会计模式的环境变迁。管理会计模式创新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由“适应环境”向“创造环境”的转变。

(4)“体验经济”的适应性变革。当代管理会计提出一种适应“体验经济”的变革,所研究的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一种“快乐体验”。即通过一定的感性载体对人产生体验效应,形成经济价值,实现商品化,创造出与“体验经济”相适应的“准文化产品”。引导人们对管理会计职能、对象与作用相应地产生新认识:其职能凸显企业智力资产管理;其对象也由于经济形态的转变具有新的特点。从而拓展了管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

(5)微观管理和组织创新理论的拓展。一是微观管理中的创新成本理论,该理论十分丰富,包括战略成本理论、风险成本理论、不确定成本理论和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现有成本计量方法和技术对微观创新成本进行计量并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二是组织创新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开拓。组织创新对传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产生很大冲击,以致管理会计中预算控制,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经理激励等许多方面均有许多新的发展,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和业绩评价报告的具体方法有许多革新。诸如此类创新理论对提升管理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重要的推动,支持和促进。

三、管理会计未来研究的趋势与建议

(一)借鉴先进方法提升实证水平实证研究应从我国文化背景出发,充分利用我国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和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并将管理会计研究与共他研究融合为一体,拓展研究相关领域,如财务、财务会计、物流、信息管理、行为学、经济学、管理科学及专门人才培养等。研究中要强调采用实际数据的数字计算。理论界和企业界应携手合作,深入到企业经常观察和了解实际管理系统的运行,掌握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总结管理会计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创造本国的实证研究方法。

(二)加速建设多维通道和数据源不少学者揭示当前管理会计在实践应用中缺乏必要的源数据、高效的数据转换和处理手段,致使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远落后于理论发展,陷入了困境徘徊的局面,为此,应加强财务循环数据组织与采集,搭建会计软件技术平台,开设多维通道和数据源,借助不同导向应用程序,提升发散性转换手段和处理技术,以满足更多的互不相容的信息需求。同时应用IT技术,开发应用软件和程序,瞄准会计边界和前沿,突破应用技术困境,在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中获得共同发展。

第14篇

1、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价值取向,独立的法人财产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现代企业依靠独立的法人财产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使现代企业不服从行政权威,而服从于市场权威,使现代企业对行政命令产生了“抗逆机制”,以维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而在现代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客观、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要求是“会计主体”(现代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因此,不能将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服务于企业管理,企业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职能机构——企业会计与会计机构独立。会计委派制割裂了会计与企业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与现代企业制度水火不相容,是会计委派制最根本的缺陷。

2、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关系,将会计人员置于“两难”的尴尬境地。衡量一种企业制度是否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关键的一点是看这种企业制度是否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本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认为:一个人或组织不能接受来自于两个以上的命令来源。因此,会计委派制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国家与企业的双重领导能够一致,形成事实上的一个命令来源。会计委派制一方面意味着权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的外倾化,另一方面意味着动力结构基本内倾化。权力结构和动力结构的脱节,必然导致企业会计人员责任与权利的脱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与国家在利益分配、目标、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矛盾,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存在矛盾时,委派的会计人员怎么办?偏向国家就可能被“炒鱿鱼”或“穿小鞋”,偏向企业又与会计委派制的初衷相逆,必将置会计人员于两难境地。

3、会计委派制是对会计监督的误解。提出会计委派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监督乏力。其实,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主要是衡量和评价其它管理控制行为的有效性。会计监督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会计本身,而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的认识程度、利用程度和信任程度,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合理化建议的采用率。会计监督体系由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三部分组成。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司法机关对违法会计案件的判决来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会计行为依法进行。如对“琼民源”聘用的会计人员班文绍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的司法判定。(2)行政监督主要是政府的有关机构通过服务和支持等方式,约束规范会计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监督上。社会监督主要是会计职业人员和自律性组织通过业务活动来矫正会计行为,从而起到维护会计秩序的作用。形成我国目前会计监督不力的根源在于社会监督承担了部分行政监督的职责,这种“错位监督”常使会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为加强会计监督而进行会计委派是对会计监督的误解,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最多是一种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

4、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问题。会计机构本身是企业组织结构的一个职能部门,企业财会人员应是企业职工,其工作诸如会计核算、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筹资、投资和分配活动应是企业财务范畴,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会计委派制意味着会计机构中的负责人和主管会计不再属于企业,而是属于政府或者政府职能部门的委派人员。企业财会人员就由企业的“内当家”变成了企业的“外管家”,他们的工作范畴属企业财务,身份却变成了准国家干部或委派的监督人员,属国家财政的范畴。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其他人员必然对委派会计怀有戒备之心,工作将很难协调。

5、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企业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属于企业财务的范畴,企业经济效益有好坏之分,则其所属的会计人员待遇也有差异。如果委派人员按原标准执行,则工作相同,待遇不同,不合理;如果按折衷标准进行,则原经济效益好的会计人员不愿接受委派;若委派人员的开支纳入国家预算,统一收取,势必倒退回到以财政代替财务的尴尬境地。若要以行政手段强制“均贫富”,按统一的标准执行,则委派会计人员势必吃“大锅饭”,无法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分配原则。、机构设置庞大的问题。实行会计委派制后,财政部门对会计的管理就是直接管理,会计干部的考核、提拔、设置、培训、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班子和人员负责,原财政部门下属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必然增加,这与当前政府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大气候不符。

7、委派人员的考核和考评问题。委派的会计人员是由委派单位提供证明,写出鉴定,还是由会计局直接考核;考核和考评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考核和考评成绩优秀或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如何奖惩等问题,很难确定科学的方法与措施。

8、会计委派制忽略了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度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会计监控服务体系。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拿薪水的“经济警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会计报表质量,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财政部制定并了《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规定企业1998年的年度会计报表不再实行财政审批制度,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9、会计委派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为实现财政监督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取消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13年的财税物价大检查这种直接监督形式。正如财政部纪检组长金莲淑指出“取消大检查,不是取消或弱化财政监督,而是调整财政监督的方式,更好地履行财政监督职能。”(4)有些人认为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就得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是错误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已经转变为间接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会计法规,颁布会计准则;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支持与约束;对会计案件的审判等手段来完成。)

10、“会计委派制”还存在以下问题:(1)割裂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的内在关系;(2)为加强会计监督就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那么,为加强统计监督是否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委派?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是否需要对厂长、经理们进行委派?(3)会计委派制缺乏推广的法律依据;(4)与国际惯例不协调,其他国家的政府没有介入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人员的聘用、职务、待遇、升迁等由企业自行确定。(5)

第15篇

管理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当时最先发展的就是成本会计的应用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铁路、纺织、钢铁业等企业的发展,满足企业管理内部而产生的。企业生产过程需要进行具体的衡量,企业也对管理的要求逐渐的提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要求。而到了19世纪中期,大的社会环境对成本会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铁路行业的出现与发展,铁路公司逐渐产生了一种更为新颖的会计管理技术,这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方法能够控制成本、规划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中国市场,管理会计并没有占据很大的市场,虽然管理会计自西方引进的时间长达二三十年,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重视,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受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下我国经济也在迅速发展着,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提高,而我国一直侧重于对财务会计的研究,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中国加入WTO已有十几年之久,我们不能让管理会计停滞不前,需要不断地想出各种发展策略,真正的重视管理会计的地位,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增强,社会对产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也愈发的迫切,管理会计的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管理会计的创新管理会计的发展

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管理会计有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必须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加大创新的力度,仅仅滞留在当前的局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合理卓越的创新,势必会被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和瞬息万变的市场所淘汰。而管理会计的创新涉及多个方面:

1.首先要创新的就是管理会计的观念,追本溯源,要发展管理会计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我们先从管理会计的定义的变迁来分析。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处理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而在1981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为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合理的、负责的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以上两种定义旨在表面管理会计是一种及时和方法。1986年对管理会计的定义又有所改变,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展示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这是管理会计的广义的定义。企业精神和经营信条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会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创新。

2.管理会计的创新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还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拓展企业维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成本进行控制和规划,如何才能使得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成本管理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要求企业合理利用各种可调动的资源,进行新型创新设计。另外在经济分析中,要注重研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准确性的内容,不要陷入“纸上谈兵”的僵硬局面。社会是人的社会,经济也是由人所创造,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人文管理的创新不能终止,这是为企业注入活力的途径之一。

三、管理会计的应用

柯金斯先生说过“管理会计有120多种用途,所以,它其实能够帮助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部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企业各个部门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运作中的机器,管理会计就是这个机器中的齿轮,只有齿轮健康运行,企业才能高效运转。针对我国管理会计应用领域中的问题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我国今后的发展作进一步的思考。国外大中型企业中管理会计已经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而在我国要面临的阻力还很多。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规范的体系,学术界中对这一领域也缺乏关注度,研究领域都集中到了财务会计方向,导致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有限。

四、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景

管理会计的本质就是成本管理,要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分解后的两个学科的内容,而目前大家通常把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模糊了。管理会计将面对以下几种情况:

1.管理会计将进一步融入企业财务系统由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特点,起身也是相对较高,所以它在金融部门的财务系统可以有更好地发挥空间,金融企业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保证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管理会计可以让高层管理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