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

经济泡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泡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泡沫论文

第1篇

目前我国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股票经济泡沫和房地产经济泡沫。对于股票经济泡沫的问题来说,是由股票市场价值和内在的投资价值之间的差额两者构成的股票市场泡沫同经济泡沫在整个现代金融经济中所表现出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经济总量、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的密切相关联的。价格是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发生相应的变化,对金融经济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而言是同样的。如果假设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非常充足,金融经济市场当中的股票所反映出的票面价格大小和股票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就会在经济泡沫中所掩盖,最后在市盈率的变化趋势表中表现出来。在我国,股票市场受到股票投资行为主体的迅速崛起的因素所影响,这些投资者希望应用主体社会力量和金融经济市场的各方参与来辅助发展下线。从这一角度讲,未来金融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间里,我国股票要在经济泡沫背景下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确保股票机构投资人员投资行为要规范。

从泡沫经济的繁荣于此危机于此的规律来看,房地产是泡沫经济的核心载体,不仅具有交易成本低这一特征,而且供求关系不容易达到均衡。目前几年内,我国的房地产的经济泡沫是否存在,存在的泡沫有多大程度,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一部分人认为,我国房地产的泡沫成分比较大,工薪阶层一般要在三十到四十年的储蓄时间才能买到一套住宅。也有一部分人说,多年前的写字楼现在空置率非常高,高达有70%,在房地产价格下降一半还多的情况下,卖出这些楼层还要花好多年,所以认为是典型的房地产泡沫。有人认为是在生产要素中土地供给弹性小、人口密集而形成的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就房地产价格认为不高,甚至偏低而不存在泡沫。据此,我们可通过三个指标来分析和判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房地产贷款增长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的比率、房地产价格增长和GDP增长的比率、房价上涨和家庭平均收入增加的比率来判断,并得出结论是,我国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七八年内总体上是没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但要注意一个问题,房地产需求大部分是要靠银行贷款支持。

二、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策略

对于现代金融风险的泡沫分析了解后,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进行周密部署。如政府可以适当考虑刺激性政策退出机制的出台。房地产市场自身调节的局限性在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需求的无限性相抵触,这个矛盾解决好,要靠政府适当收紧信贷或引导信贷投资渠道,要考虑到刺激性经济政策在房产也适度退出机制。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房地产也已经把银行业捆住,如果出现房地产泡沫处理不当,造成价格大幅度的下跌,那么就会出现银行很多坏账,这对国家经济发展不利,对银行系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所有政策退市需要慢慢退出并收紧银根。

政府应调控房地产预期,严格控制房价非理性的风险。在我国,房地产是经济的关键性产业之一,在经济复苏方面充当引擎作用。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向其他领域不断括展,会引起经济的潜在威胁。国家应保持调控的连续性,防止短期政策代替长期政策,下大决心改变政府职能,把重心放到房地产预期调控上。在改变土地财政政策方面,是防止经济泡沫的有效策略。目前我国在土地的供给方面,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征地制度方面的框架内,许多各级地方性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这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所在。要突破这种悖论,就要改革土地财政的政策和制度,有效地增加土地供给,增加可以参与土地供给决策和利益谈判的群体,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扭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情况,加大经济的各方面深化改革力度,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从对房地产的调控开始转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重建的动力。

要采取加息和增加投机的资本成本。如在流动性的管理上,回收流动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准备金率外的非数量化货币政策,采取加息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还要采取措施遏制资产短期过旺形成的高危泡沫,在市场经济的繁荣时期,不管是新兴市场还是成熟市场,资产的短期过旺情况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复杂,但大多数情况是过分杠杆、衍生品创新过度、低利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一些资产尤其是房地产、股市过热,短期内的资产价格过旺,于是形成高危泡沫、然后破灭,形成经济崩溃。此外,应采取措施制定相关专业法律法规,对金融经济泡沫进行约束。目前由于没有相关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制度对经济泡沫形成严厉震慑,在稳定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国家应对金融经济的约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使金融经济发展有张有弛。

三、结语

第2篇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环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经济环境变化之后,经济变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存在着重复建设,尽管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且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以及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习惯仍然存在,会导致泡沫经济发生的重复建设就存在,因而,泡沫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二、虚拟经济模式下防范泡沫经济问题的对策

1.支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就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之后,社会融资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而且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我国要适度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营造出适合虚拟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首先要进行试点,以便于研究其可行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之后在逐步的扩大规模;建立完善的制度及法律政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虚拟经济大,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我国要强化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并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2.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当处于临界境界点时,在发出警报引起决策层注意时,还会提供一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

虚拟经济会受到实体经济的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束缚被突破,而且效率越来越高,因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在金融市场中,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主体行为的异化,导致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因此,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减少大炒家投机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限制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因为流动性太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投机行为的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因此,要抑制投机行为的发展,将泡沫经济风险化解掉。

三、结论

第3篇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环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经济环境变化之后,经济变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存在着重复建设,尽管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且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以及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习惯仍然存在,会导致泡沫经济发生的重复建设就存在,因而,泡沫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二、虚拟经济模式下防范泡沫经济问题的对策

1.支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就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之后,社会融资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而且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我国要适度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营造出适合虚拟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首先要进行试点,以便于研究其可行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之后在逐步的扩大规模;建立完善的制度及法律政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虚拟经济大,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我国要强化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并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2.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当处于临界境界点时,在发出警报引起决策层注意时,还会提供一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

虚拟经济会受到实体经济的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束缚被突破,而且效率越来越高,因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在金融市场中,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主体行为的异化,导致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因此,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减少大炒家投机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限制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因为流动性太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投机行为的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因此,要抑制投机行为的发展,将泡沫经济风险化解掉。

三、结论

第4篇

无论是治学,还是办刊都讲究耐得寂寞,吃得苦头。达此地步,历来不易,今尤不易。商品大潮,汹涌澎湃,大款大腕,千姿百态,风流潇洒,好不气派。坐冷板凳爬格子,不仅冷冷清清,还真有点“凄凄惨惨”。在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按照一贯思路发展下去,即便有些成绩,也要等到“花儿都谢了”。怎么办?放眼望去,社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教育和科研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高校大规模扩招,科研机构成倍增加,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大,学术欣欣向荣。在职称评定、课题鉴定、毕业鉴定、学位点申报等等学术定量考核评价潮起之时,学术能力与论文数量相提并论。一些人凭借其所谓的学术成就或是进入了学术殿堂,或是登上领导岗位,或是荣获了种种学术桂冠。常言道:“龙有龙道,虾有虾路”。即便你不想出人头地,但总得谋个生活。多重动机催生了为数不少的急功近利的作者,学术论文“短平快”,“薄积厚发”大行其道,此为学术、学术期刊泡沫之源。

有需求就有市场。学术期刊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繁荣后,阵容相当庞大。大多期刊不再奇货可居,学术界紧缺的是优质稿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大多学术期刊也不再被原单位供养,被迫走进市场自力更生。没有好的稿源,办刊经费又相对短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过相当长的博弈,尘埃落定,一些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不佳”。穷则思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取其一,部分刊物置办刊理念于不顾,转而谋取团体实惠。于是,见之于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本大容量、厚重的期刊,原来的期刊发展为月刊、半月刊,进而为旬刊,自然而然,刊物和其承载的文章不再小而精。

学术期刊不正常地膨胀,危害之一是获取有效信息成本增加。信息获得是有成本的,包括了信息来源成本和信息加工成本。无效信息过剩使人们筛选信息困难,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浪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危害之二是助长学术泡沫。学术把关一旦失控,便会“泥沙俱下”。从此,发文章不再是难事,学术不再高不可攀,大量与学术不沾边的人在多重动机下也玩起了文章。这容易形成误导,使大量的人怠于做学问而去寻求所谓的捷径,不利于学术创新。危害之三是影响学术资源配置。一些不学无术者凭借所谓的论文套取有限的学术资源,不但对潜心做学问的人不公平,还会影响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人文研究前进的步伐。最后,学术道德迷失,科学精神泯灭,危及我们社会对学术神圣性的评价,原来一贯遵循的社会价值观念被扭曲,产生诚信危机。

学术期刊泡沫是学术泡沫之果。泡沫的迅速形成则源于相关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健全。首先是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和不健全的学术资源分配制度,将评价过程简化,以数量等同质量;注重事前审批,而事后鉴审不力;项目过分集中;权力部门失去监督制约。缺少独立研究、同行评议、事后奖励和社会认同的常态。其次是不合理的期刊管理机制。当今学术期刊刊号审批很难,各种管理规定也颇多、评比也很多,但唯一缺乏的就是期刊的淘汰机制。因此,不论刊物学术水平怎样,却大可相安无事。

制度规范着行为人的行为方向,期待学术期刊乃至学术创新,先得多从相关的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唯此,我们才可能看到薄而精、学分沉甸甸的期刊。

第5篇

关键词:ST股票;价格泡沫;动态自回归;单位根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95-03

引言

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主要是其在连续时间段突然价格上涨,并形成其价格连续上涨的预期,由此提升其市场价格,其中超出其实际价值部分就是泡沫。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票泡沫问题逐步显现。

ST股票是中国证券市场上比较特殊的股票群体。截至2013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A股共有458个股票目前或曾经被特别处理,占目前全部上市股票的比例为24.59%;目前在交易或停牌的ST股票数量为136家,占目前全部上市股票比例为8.9%。ST公司大多经营业绩差、债务负担沉重,其中,多家ST公司资产负债率甚至超过10倍,部分ST公司已无主营业务,公司的营业收入为零。但是,ST板块在市场中交易火爆,价格波动巨大,股价往往呈现出与股指背离的表现。根据Wind咨询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2011年沪深两市A股ST板块平均涨幅超过20%,大幅度超越股指表现,如表1所示。

ST股票背离于市场的表现使其所代表的投机泡沫严重干扰了金融和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ST股票的价格泡沫现象,对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合理秩序、强化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构建有效证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我国股票市场的现实情况,选择合理的度量模型量化我国股票市场ST股票泡沫的程度,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和分析我国股市ST股票泡沫问题。

一、文献综述

资本市场泡沫相关研究是市场效率、投资者行为等领域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结论总结如表2所示。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采对资本市场整体以及金融资本泡沫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本论文试图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剖析我国证券市场中ST股票价格泡沫的具体情况。

二、我国证券市场ST股票价格泡沫的动态自回归实证检验

(一)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

论文运用动态自回归检验方法实证分析我国证券市场ST股票价格泡沫的现实情况。由此,构建一阶自回归模型:

Pt=θPt-1+εt

其中,θ为股票价格的滞后一阶的自回归系数,εt为随机波动项,服从白噪声过程。对泡沫的检验就是对θ的检验,只要检验其中的θ是否与1有显著差别,其原假设为H0:|θ-1|=0。当θ满足|θ-1|=0时,股价水平处于正常情况,即接受原假设时股价不存在泡沫。若拒绝原假设且θ>1,则ST股票存在泡沫;当θ

进行实证检验时,选择动态的数据段来计算θ值,并对其进行动态一阶自回归检验。

2.价格指标的选择

收盘价是整个交易日内ST股票交易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本论文在研究ST股票泡沫时选取收盘价作为价格指标。

同时,考虑到研究对象是ST股票,而整体ST股票的价格水平是以ST板块指数形式来体现的,因此,论文选取ST股票指数(993072)的收盘价格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分指数的收盘价作为参考对比指标。

(二)实证数据

论文选取ST股票指数(993 072)、上证综合指数(000 001)以及深圳成分指数(399 001)1991年5月18日―2012年12月31日的日收盘价格对Pt=θPt-1+εt中的θ值进行动态检验。

本论文实证数据获取于Wind资讯、锐思数据库、CCER色诺芬数据库以及“大智慧”股票交易系统数据库。根据日收盘价格分别描绘出ST股票指数(993 072)、上证综合指数(000 001)以及深圳成分指数(399 001)的日数据图(如图1、图2、图3所示),其中,横轴表示数据点对应日期,纵轴表示综合指数的收盘价格。

(三)实证检验结果

1.股市价格泡沫的检验(θ序列检验)

分别对ST股票指数(993 072)、上证综合指数(000 001)以及深圳成分指数(399 001)日收盘价格序列进行动态一阶自回归检验,得到3个θ序列。从检验的结果看,ST股票、上海与深圳股票市场拒绝θ等于1的假设,可以得出我国ST股票存在价格泡沫的结论。依据θ值对1的偏离,可以描绘出ST股票、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的价格泡沫水平,如图4、图5与图6所示。

比较ST板块与沪深两市的泡沫状况与三指数的运行趋势,可以发现:在市场处于快速上行阶段时,存在较大泡沫。就泡沫程度而言,1994年之前市场泡沫最为严重,2006―2007年也存在较大程度的泡沫。

2.ST股票泡沫序列的检验

对于ST股票日均泡沫水平,其与沪深股市泡沫相比波幅显得更大。需要进一步分析ST股票泡沫究竟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泡沫,本文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对ST股票泡沫序列进行自相关实证检验,可以得出其序列自相关系数没有迅速趋于0,表明ST股票泡沫序列是非平稳的。

进一步,本文对ST股票泡沫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在1991―2012年,ST股票泡沫序列的t检验统计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1%的临界值,即在99%的置信水平可以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表明ST股票泡沫序列都是平稳的。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结果并不能拒绝原假设。由此可以得出,ST股票泡沫序列存在平稳特征的结论,并可以退出其泡沫为理性泡沫;而当市场处于快速上涨的时期,我国ST股票泡沫属于非理性泡沫。

三、结论

本文针对ST股票指数在1991年5月18日―2012年12月31日的日数据样本,使用动态自回归方法检验我国ST股票泡沫的水平,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进一步对其日泡沫序列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ST股票长期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泡沫,且泡沫水平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指数上升时,泡沫水平会快速上升。

第二,我国ST股票价格泡沫总体上属于理性泡沫,同时也存在非理性泡沫。值得注意的是,非理性泡沫在股价连续大幅上升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ST股票价格泡沫的累积不仅会造成投资者的巨大损失,还会影响证券市场。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市场监管有待深化,这些都有可能导致ST股票的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形成股价泡沫。

参考文献:

[1] Grossman,Gene M.and Yanagawa,Noriyuki,1993,“Asset bubbles and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31(1),

pages 3-19.

[2] Jean Tirole,1985,“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Econometrica,Vol.53,No.6,pp.1499-1528.

[3] Stiglitz J.E.,“Symposium on Bubbl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0,4(2):13-18.

[4] Shiller,Robert J.,2001,“Bubbles,Human Judgment,and Expert Opinion”,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s 1303,Cowles Foundation,

Yale University.

[5] Olivier J.,2000,“Growth-Enhancing Bubbl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ol.41,no.1,pp.133-152.

[6] 戴园晨.股市泡沫生成机理以及由大辩论引发的深层思考[J].经济研究,2001,(4):41-50.

[7] 吴世农,许年行,蔡海洪.股市泡沫的生成机理和度量[J].财经科学,2002,(4):6-11.

[8] 段进,朱静平.论我国市盈率的理性回归点[J].投资研究,2001,(10):21-24.

[9] 周春生,杨云红.中国股市的理性泡沫[J].经济研究,2002,(7):33-42.

[10] 金戈,陈中放.中国股票市场泡沫度分析[J].经济问题,2001,(6):51-52.

[11] 江彦.我国股市泡沫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3,(4):63-66

[12] 黄兴,张维.中国股市泡沫的检验[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25(3):228-233.

[13] 周爱民.股市泡沫及其检验方法[J].经济科学,1998,(5):44-49

第6篇

发论文要重价值

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居世界第五,但平均引用率在100名外。每年成果达数万项之多,但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抄袭教材的“论文”也能登上“全国优秀核心期刊”,这样的“论文”再多,有什么用?钱夙伟

“核心期刊”也应追责

不少的“核心期刊”,基本上做了职称职务乃至收入等级评定的“嫁衣裳”,制造学术泡沫,败坏学术风气,乃至各类弄虚作假屡见不鲜。抄袭剽窃固然应该谴责,助纣为虐的“核心期刊”也应追责。卫潜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成长,国际贸易中心

荷兰是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国家,构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金融体系,加快了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本文以荷兰金融与产业成长历史为线索,分析荷兰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所在,从而揭示金融成长如何保证和加快产业成长,为我国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与商人资本

(一)农业商品化与“商品农”

荷兰独立后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导致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商品化,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商品率相当高国际贸易论文,成为欧洲国家粮食的重要供给国。荷兰弗里斯兰的哈姆马农产品的商品率甚至达到92.3%,1572年由于弗里斯兰经历战争商品率下降。

在沿海地带渔业成为重要产业,与当时其他国家不同,荷兰的三大渔业(鲱鱼、鲸鱼和鳕鱼业)不仅仅限于捕捞,而且还进行加工、包装或提炼,渔业成了一种工业。荷兰省北部岛屿以及荷恩与阿姆斯特丹之间地带17世纪上半叶从事海上渔业加工的乡村男劳力占其总数的50%[1]。1562—1657年出口到波罗的海的鲱鱼中75%是荷兰运输,1661—1720仍占60%,此后比重大幅度下降,1730—1740,荷兰一国要占欧洲全部鲱鱼年产量的1/2以上。

农产品、畜产品和渔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已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高产量、高商品率和众多的从业人员说明荷兰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农业已形成一种产业,支撑着荷兰经济强国的基础。德·弗雷斯(1971)[2]总结认为,荷兰乡村经济转变的主要特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农”的形成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作为前向联系,农产品的商品化维系着为之服务的运输和市场网络。凭借繁密顺畅的流通渠道,乡村农产品贸易不仅遍及国内,而且扩大到国际,成为荷兰庞大商业帝国机器运转的“基本剂”。作为后向联系国际贸易论文,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刺激了人们对于土地开发的投资兴趣,推动了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肥料和饲料的贸易扩大,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的兴起和教育的兴办。直至整个18世纪,荷兰农业始终在欧洲保持了最先进的生产水平。

(二)工业与金融业的形成

纺织业特别是呢绒工业是荷兰的第一支柱产业,已形成生产的大众化,而且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如新呢绒生产取代旧呢绒生产)使荷兰保持着持续的优势。至17世纪,来登成为欧洲最大的毛纺织中心。

国内工业中居突出地位的是造船业。在17世纪初期造船业已成为荷兰居第二位的支柱产业。政府兴建的国内四通八达的运河和造船业的大型化、机械化使荷兰水上运输趋向经济化——运输成本低廉化。造船业既为荷兰的海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又为荷兰国内经济飞跃提供了基础,促进了荷兰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推动了海上贸易在全球范围的兴起。

(三)商人资本与农业、工业成长

在农业、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成长过程中,商人资本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起始阶段,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商人资本和产业资本采用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方式,通常融为一体。当荷兰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迅速扩大时,产业成长的预期收益吸引更多商人资本流向农业和工业,由于商人资本具有雄厚的资金、专业的商业技能,从而逐渐控制了生产和销售的全部过程;同时,与商人资本早期实行合伙制的原有生产者逐渐丧失生产资料国际贸易论文,沦为工资劳动者。产业资本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的发展,即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专门从事农业、制造业的产业部门和专门为产业融资服务的金融部门。

二、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

(一)现代银行制度与对外贸易

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造船业的经济化促进了荷兰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内在地要求金融机构为之提供便利的国际贸易支付体系。在威尼斯银行业模式基础上建立的金融机构框架已不能使支付体系顺畅、有效。此时,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进行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银行券代替硬币,同时要求进出口商在该行开立账户,600弗罗林以上的支付必须使用汇票。“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是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金融对经济推动作用产生一个飞跃的转折点,最初发行是为了节约金属铸币和在支付体系内提高效率,但却为后来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做了重要尝试,开辟了通过创造廉价货币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1]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业务创新对荷兰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提高了支付效率,这是其最初的目的,而且事实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支付的便利吸引了更多的其他国家的商人在阿姆斯特丹银行结算,既带来了资金,也使阿姆斯特丹由一般的商品集散地演变为国际贸易中心。第二,信用工具的产生大大满足了产业成长所需资金。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仅依靠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产业成长的需要国际贸易论文,传统的银行借贷既受资金来源约束,也有筹资成本过高的影响。信用工具的产生使得货币乘数作用出现,从而为产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外贸易迅速成长为荷兰的支柱产业。第三,降低了筹资成本。银行业务的创新大大便利了资金的借贷,也促进了银行业的竞争,大量银行聚集在阿姆斯特丹,使得银行的借贷利率比欧洲其他国家要低几倍,低利率贷款为产业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荷兰,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已随着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生息资本已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一点已经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

(二)证券市场与贸易垄断

海外贸易的迅速成长激发荷兰人纷纷组织贸易公司,同时带动了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扩大,产业成长(海外贸易)大于金融成长,资金需求成为瓶颈;同时荷兰在早期实行的合伙制贸易方式问题凸显:这种具有短期行为特征的贸易方式与荷兰迅速壮大的海外贸易不相匹配。为解决长期资金问题,1606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之时即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股票,这张股票让荷兰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辉煌。该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会募集资金,有的股东只有几十个荷兰盾,表明股份制在荷兰已成为普及的筹资和投资方式。1608年国际贸易论文,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建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股票交易所。尽管只有联合西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在此交易,另外还有政府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债券(更多股票和证券交易在非正式市场交易),这个市场却拥有成熟的交易技术,包括期权和期货合约的使用。阿姆斯特丹是当时欧洲的商业中心,与此相匹配,该交易市场成为国际股票市场的中心。——17世纪荷兰资本积累比欧洲各国的资本总和还要多,对外投资比英国多15倍。投资于欧洲、东印度和美洲的外国债券的资金超过3.4亿荷兰盾。英国国债的很大一部分由荷兰人持有,每年有上千万荷兰盾的利息收入[3]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更为重要的是17世纪中叶的“金融革命”——各省从向商人—银行家借款转为直接向富人出售国库券。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短期和长期信贷供应者,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金融市场。

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金,也解决了企业所需的长期资金问题;同时,证券市场的大众化使得金融成长快于产业成长,从而保证和加快了现代商业(海外贸易)的成长。.

股份制帮助荷属东印度公司打败英属东印度公司,奠定了其贸易垄断地位;证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为对外贸易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和便利的支付体系;资金的自由流动使阿姆斯特丹成为资金的集散地:一方面,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国际资金大量流向阿姆斯特丹,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体系又为荷兰和其他国家提供了廉价而便利的资金来源。金融成长把广大居民购买力的利益和产业成长(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促进了荷兰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荷兰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同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此,现代金融制度已成功帮助荷兰确立了国际贸易中心,金融成长和产业成长进入成熟期。

三、资本自由流动与产业衰落

海外贸易汇集的大量财富和诸多物产,源源不断流入荷兰,进而转化为巨额商业利润和资本,至17世纪中期,荷兰已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然而,曾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自由流动,出现国内资本脱离产业转向借贷资本,贷款回收的困难和泡沫经济的破灭,动摇着其金融体系的稳定。

首先,转口贸易的兴盛改变了商人资本的性质。商人资本原为获取商业利润而参与并逐渐控制国内产业生产,当转口贸易变得更为有利时,商人资本便倾向于进口而非制造,资本则由产业资本转向商业资本,显然阻碍了国内产业进一步成长。由于转口贸易的特殊作用,以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商业城市,期望靠转口贸易扩大财富国际贸易论文,无视国内工业成长的根本利益,激励政府实行低关税,对国内工业放弃保护,也就意味着对国内产业成长的阻碍:海外贸易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交换的基础;放弃国内工业保护,也就意味着商品生产国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和直接贸易的兴起,荷兰的转口贸易失去依托。商业资本在荷兰商品经济发展中不是逐步让位于工业资本,而是使工业资本越来越屈从于自己,这一演变趋势与西方近代资本结构演变的总趋势恰好相反[4]。

其次,金融成长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基础和载体。金融业在促进海外贸易迅速成长的同时,荷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然而至17世纪后期,荷兰资本更多用于对外借贷而非国内产业投资。荷兰金融业的高度发达具体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而同期其他国家的利息率则是荷兰的几倍。由此不仅导致商人资本从产业资本转向借贷资本,而且促使商人(尤其是大商人)在国内低息借贷,国外高息放贷,进一步加剧国内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减少。

第三,银行坏账形成金融危机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到18世纪末期国际贸易论文,荷兰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业资本主义演变为借贷资本主义。对外大量放款为荷兰赢得了金融资本家的美誉,然而对外放款的对象:一是外国政府、君主,一方面增强了外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另一方面战争使得大量贷款成为坏帐,严重影响着荷兰的金融业;二是对外金融投机,到17世纪下半叶,其影响超过对外贸易。1758年,荷兰商人购买的英格兰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股票占这些股票总额的1/3[5]。南海“泡沫事件”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坏账的形成和商人资本的损失大大降低了荷兰的金融竞争力。各种投机活动导致一系列银行破产倒闭,引发1763年的金融危机。

四、启示

1.产业成长是现代金融体系形成与成长的基础

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的兴起增加了融资需求,银行券、汇票、期权、期货、国库券等金融工具创新蓬勃发展,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银行、非正式交易市场等现代金融体系产生,产业成长引致金融成长;另一方面,金融成长又为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进一步促进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本身得以成长。

2.现代金融体系保证和加快了海外贸易的成长

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的支付制度第一次显示了现代金融制度的威力,促使阿姆斯特丹迅速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荷属东印度公司发行的股票既保证了企业长期生存,又促使荷兰海外贸易迅速获得垄断地位;资金的自由流动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资金的集散地。因此,银行券、国库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创新、银行制度和证券市场等金融制度创新既保证和加快了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国际贸易论文,又促进了金融业自身的成长,使荷兰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世界霸权。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荷兰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3],或如亨利?塞所言荷兰是“商业和金融资本主义的象征” [4]。

3.金融成长与产业成长必须保持合理关系

金融成长以产业成长为基础。“郁金香事件”显示了泡沫经济的危害,此后历史上多次的泡沫经济与此都有相似之处——金融成长脱离产业成长必然带来泡沫的破灭;“南海事件”表明资本自由流动的负面效应,美国历史上也多次发生外国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的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成长超过产业成长所需以及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各国关注,尤其是拥有外国巨额证券资产时更应引起重视,国家金融安全成为政府的职能之一。

作者:史恩义 男,1967年8月生,山西襄汾县人 工作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投资

学位: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范?德?沃德.乡村史系学报与荷兰乡村史的研究[J].欧洲经济史杂志,1971,31(1):236.

[2].德?弗雷斯.黄金时代荷兰的乡村经济1500—1700[J].经济史杂志,1971,31(1):266-267.

[3].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6.

第8篇

【摘 要】本论文对泡沫沥青再生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的优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开发内容进行研究,该项目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性能;现状;优点;发展趋势;开发内容

Cold recycling of asphalt mixture bubble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Ma Jun-hua

(Luquan Highway Design Quality Supervision Center Luquan Hebei 050200)

【Abstract】The paper on the foam asphalt recycling technology and the advantage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echnologies, research status, development of content for research, the project will have hug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Key words】Cold recycling of asphalt mixture bubble technical performance;The status quo;Advantage;Trends;Development of content

1. 前言

多年来沥青路面发生严重的早期病害,不得不使人们对此结构产生质疑。长期以来,人们普便认为半刚性基层的最大优点是板体性强,有很高的承载力,但是对它的缺点(如半刚性基层由于温缩和干缩容易引起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却不重视,一旦半刚性基层发生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传统的做法就是“开膛破肚”式的维修,不仅工期长,造价高,而且带来大量废料无法处理。同时,经过十多年的运营,目前许多沥青路面已进入了大、中修期,每年约有12%的路面要大修,初步估计每年沥青路面废料量达220万吨,如何对这些废料采用再生技术进行回收,用于路面新建或维修工程中,既有利于环保,又可节约大量投资。尤其是在一些资源紧张地区,大量的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对于减少污染,保持水土,以较少的投资修筑更多的公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上述我国公路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寻找一种新型路面结构既能避免由于半刚性基层引起的病害;同时又能解决大量路面材料废弃后造成的污染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论文对此进行专项研究,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开展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专项论文研究无论是对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保持水土、节约投资还是对路面的使用性能,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此同时这一论文的开展也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泡沫沥青是1957年由美国Csanyi教授发明的,但发展较慢,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施工机械的发展而得到普遍的重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初没有合适的设备提供这项技术;二是这项技术最初时属于私有专利,限制了技术的发展;第三由于近些年来对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重视,人们更多地对旧有材料回收利用,从而促进了人们重新利用及开发这项技术,现在新的设备及工艺使得泡沫沥青这项技术得以更容易地实现和运用,从而在工业发达国家越来越普便地使用。Csanyi教授的研究证实,通过向热沥青中引入蒸汽可以产生大量沥青泡沫,此沥青泡沫可有效地用于稳定质量较差的砾石、砂、黄土等路用材料,形成低成本的泡沫沥青混合料,1968年澳大利亚的Mobil Oil以冷水替代热蒸汽,改进了原有生产工艺并于1971年注册专利,该方法使得泡沫沥青实用性增强,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其原理是通过向热沥青中加入少量的冷水,沥青的温度传递给水,使水产生急速的气化而使沥青的表面积大量增加,体积膨胀,产生大量的沥青泡沫,沥青粘度在短时间内变得相当低,这种状态的沥青可以很方便的与冷湿粒料拌和均匀。粒料不必像热拌沥青混合料中必须加热至高温而耗费很多能源,沥青也不必像乳化沥青一样需经额外的加工乳化。因此,泡沫沥青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可用专门的冷再生设备在现场拌和,也可厂拌,然后将混合料摊铺、碾压成型后即可。目前,德国、南非等一些国家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比较快,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据国外许多国家的应用情况,泡沫沥青再生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可用于处治各种类型的材料(包括劣质的路面料)可以用泡沫沥青稳定的集料范围较广,可以是高质量的碎石,低等级的砂石料、矿渣、破碎的沥青混凝土回收材料RAP(recycled asphalt pavement)等,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就地取材。

(2)施工期短,养护工作量小,可尽快开放交通泡沫沥青混合料拌好后,可以立即压实,压实结束即可开放交通,施工工期可以大大缩短,尤其是在城市道路维修中,可以明显减少对繁忙道路的交通影响。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可以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进行施工,如冷天和雨天,都不影响其使用性能。

(3)生产工艺简单、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利于环保。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只需将沥青加热,石料不需加热,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因此泡沫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经济、环保的道路材料。与其它冷法拌和技术相比,对沥青及水用量低,从而减少了费用。从环境角度来讲,避免了挥发物质的生成。

(4)混合料可存放较长时间,保持其工作度。泡沫沥青混合料可以储存达一个月时间,不会影响其使用性能,这样可以很方便的应用于道路的日常维修。

(5)混合料可用作修复沥青路面和基层的病害,有较高的剪切强度、水稳定性。泡沫沥青混合料增加了粒料的剪切强度,同时减小了粒料对水的敏感性。泡沫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特征接近水泥、石灰等稳定材料(半刚性材料),但其具有柔性和良好的抗疲劳特性,用其取代半刚性材料铺筑道路的基层可以有效的减少反射裂缝。

(6)有较强的抗变形和抗疲劳性能。

(7)有利于柔性路面与半刚性路面的联结。

3. 发展趋势与省内需求

近年来,河北省内的一些沥青路面,经过十多年的运营,已进入了大、中修期。同时,仍有相当数量的二级公路需要改造,但如何改建和翻修这些路面,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性能,同时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是摆在公路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采用泡沫沥青冷再生,不仅能解决传统道路维修造价高、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缺陷;同时将高等级道路的铣刨料用泡沫沥青冷再生,并用于为数众多的县乡道路,可以大量节省投资,又可解决旧料的处理问题。因此结合河北省乃至全国实际情况,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资源有限、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

4.1 原材料特性分析。(1)回收的旧沥青路面材料的性能分析包括沥青含量试验、含水量试验、混合料的级配筛分试验研究、公路沿线主要路用材料性能调查研究;(2)泡沫沥青特性研究。以沥青膨胀率和半衰期为控制指标研究不同沥青种类、不同用水量、不同温度下沥青的发泡特性。

第9篇

【关键字】房地产,调控政策,问题,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扩张性发展,其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然而扩张过快所引致的泡沫型增长愈发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远超过正常水平。利用收益还原法进行对比,全国一、二线城市房价普遍高估,不难看出,当今我国房价虚重,市场泡沫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不稳定。同时,供需结构性的不均衡,导致房地产业资源巨大浪费,一方面是保障性住房缺乏而商品房在高房价下数量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是商品房中小户型高需求和低建造比之间的不均衡。在微观个体方面,银行向房地产商提供大笔贷款,同时,房地产商通过不同舆论媒介炒作房源,从中谋取暴利。房地产业的长期寡头垄断和政府因素促成了各方利益集团价格联盟,引发市场失效,房价虚高。因此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现在已经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

二.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

1、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来源结构单一

从我国具体的情况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巾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除了大型房地产企业能够通过上市的方式直接融资外,其余的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相对较低,而其他的融资途径又很少,基本都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随着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银行的系统风险也开始逐渐显现。一旦房地产市场由繁荣转向衰退,市场风险便由银行来分担。在银行出现大量呆账坏账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一定会从财政拨款来填补银行呆坏账漏洞。在内需没有被有效刺激的情况下,实体行业不景气会使财政收入不足,于是地方政府会着力把土地价格卖得更高,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房地产开发商囤地现象普遍

房地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无形的利益链条,包括开发商、地方财政、商业银行,以及一些个人都从中获益。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许多开发商在拍卖获得地块后都选择将土地闲置而不盖房。开发商“囤地”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中的普遍现象。由于当时土地出让实行协议出让制度。因此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成本低廉,开发商在土地价格上涨的预期下,将获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长期闲置。对此,1999年国土资源部了,规定了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闲置时间超过出让合同中规定的动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地方政府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刚权。然而,这一政策却一直未见被有效执行。

3、住宅供应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的房地产投资结构中,大多数资金都用于开发中高价位的商品房投资,而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以及廉租房的供给比例太小。同时,交通便利的区位周围几乎都是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地理位置基本都比较偏僻,且周围配套设施不齐全,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非商品房用户的居住成本。因此,房地产行业的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普通居民不得不调整需求结构的原因。

4,、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保障性住房透明度堪忧,多项政策在地方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例如,2010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投入1676亿元,但截至2010年8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23.6%)严重低于预期。

有些居民对房地产的偏好过高,个人借房投机思想泛滥

通胀预期对于短期消费的刺激为中国普通公民进行资产保值乃至升值提供了错误但有效的保证,使公民遵守相关政策的机会成本大于不遵守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利益驱使下,政策落实成难题。

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过度商业化、市场化,泡沫破灭的机会成本极高

超高的房价收入比严重制约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房价泡沫的破碎则会带来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巨大动荡以及国民经济支柱的轰然崩塌。使得当今市场在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之间进退两难。

三.针对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策略的建议

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的双重压力给我国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为政府政策的调整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各地政策,割裂地方政府利益链

为保证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能够落实到地方,必须切断当地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炒房团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中央直属部门监管、重整土地储备中心等手段可强制性贯彻中央政策,另外,完善相关部门干部考核制度,将其业绩与房价调控水平挂钩也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除了利益链可能对政策实施造成阻碍,各地政策纷繁复杂也对购房者提出了很高的经济学和法学要求,造成了不必要的购买成本。因此,规范各地政策,统一口径是中央政府亟待解决的另一重要问题。

2、开发和完善金融产品,锁定购房成本

房价的波动对收益方和受损方所造成的损益是零和的。上涨导致售房和购房者均持未来上涨预期,由于有风险存在,售房者需要购房者对房价下跌的可能进行风险补偿――提价,因此风险溢价组成了房价虚涨的一部分。而具有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能以较低的成本规避风险。针对房地产这一特殊产品,中央可明文规定开发商在购房建设和销售楼盘的过程中须购买和销售与房价指数挂钩的金融产品。通过金融产品和住房的打包抹平风险敞口,从而部分缓解房价泡沫。

3、加强舆论引导,抑制投资过热

除了各类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还应当注重舆论宣传作用。由于公众普遍房价下跌预期比政策手段效用更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普通市民对政策的信心,同时,严惩市场上的谣言散布者,适时披露市场信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业作为一项混合产品,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是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衡量要素之一。当今我国房地产市场依旧存在着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的一系列问题,但相信在不断地完善中,我们会更靠近“两个公平”,通过不断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我们会找到合适的有效的合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事业的优良、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实现房地产业软着陆。

参考文献:

[1]向旭 论现行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学位论文]2005 - 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

[2]岑艳 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物业税开征的理论与操作分析 [学位论文]2007 -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

[3]李智勇 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背景 [学位论文] 2012 - 河北大学:金融学

[4]王晓辉 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与防治――泡沫测量与政策调控的作用 [学位论文]2008 - 北京大学:工商管理

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与危害及其对策作简要分析。2010年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旨在抑制过快增长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保障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的住房权利。

一、房地产市场泡沫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由于人们非理性的经济活动,导致某种交易物的价格剧烈增长,这个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这种突然形成的高价,不能长期维持,按照经济规律,经过一定的时间它必然会下降到符合其价值的水平上,这种现象就像泡沫的破裂一样,所以称作泡沫经济。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房地产市场时,便形成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

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大规模爆发最早产生于日本。从1985年开始,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导致房价飞涨,使得国民纷纷投机房地产市场。

二、我国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近年来,由于房地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各地政府对待房地产项目几乎是一路绿灯,在政策与经济上都给予其相当大的扶持力度,这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过于强劲,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这种非理性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业已经显露出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范围的苗头,房价一路飙升,许多地区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地王”与“天价”楼盘不断地涌现,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暴利行业的代名词,其产生的经济泡沫也在不断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居高不下的市场需求导致房价非理性上涨。需求是市场的根本推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国民对住房的需求量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加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住房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长期供不应求的状态下,由于没有政策的限制,开发商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在利益的驱动下,房价的上涨逐渐进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并且开始了恶性循环,使得整个房地产市场一直维持在一种高房价、高需求的状态,而且房产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从而促成房地产泡沫。

第二,我国土地的稀缺性导致房价随地价飙升。我国的土地供给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十分有限,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性,众多的大型企业纷纷介入,大量的国内企业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土地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土地出让金动辄几十亿上下,地价的猛涨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的直线上升,开发商为了获得高利润回报,只有不断抬高房价,最终把负担全部转嫁到了购房民众身上。

第三,银行等金融行业支持过度。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有超过50%的资金是来自于银行,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将资金大量注入房地产市场,间接地促进了地价的飙升;同时,银行本身盲目的扩张信贷规模,忽略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性,致使各种投机行为愈演愈烈,不断堆积金融风险,也为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第四,各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追求。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性,其在很多地方都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各地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导致房地产的政策过于宽松,地方政府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这也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第一,广大民众的住房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房地产泡沫破裂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房价过高,这使得人民大众无力购房,或者说一旦购房便背上了巨额的银行债务,成为所谓的“房奴”,一方面大量的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人民的住房需求却始终得不到满足,这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发展。

第二,泡沫破裂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从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可以看出,无论是银行、企业还是投机者,大量的国民资本投入了房地产行业,一旦泡沫经济破裂,将会引发剧烈的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投机者破产,最终银行将会成为最大的买单者,由于银行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银行的亏损对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不仅如此,这场经济灾难对国家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四、房地产泡沫的对策

第一,银行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核机制。由于房地产业的主要资金来自银行,要严格的控制银行的信贷项目,杜绝信贷违规操作,严防不良贷款产生;同时,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银行资金的比重,防止控制投机行为,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条件。

第二,加强管理土地市场。土地交易价格是房价的风向标,因此要对土地市场进行严格规范,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遏制囤积土地等各种土地投机行为,保证土地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文章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与危害及其对策作简要分析。2010年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旨在抑制过快增长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保障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的住房权利。

一、房地产市场泡沫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由于人们非理性的经济活动,导致某种交易物的价格剧烈增长,这个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这种突然形成的高价,不能长期维持,按照经济规律,经过一定的时间它必然会下降到符合其价值的水平上,这种现象就像泡沫的破裂一样,所以称作泡沫经济。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房地产市场时,便形成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

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大规模爆发最早产生于日本。从1985年开始,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导致房价飞涨,使得国民纷纷投机房地产市场。

二、我国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近年来,由于房地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各地政府对待房地产项目几乎是一路绿灯,在政策与经济上都给予其相当大的扶持力度,这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过于强劲,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这种非理性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业已经显露出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范围的苗头,房价一路飙升,许多地区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地王”与“天价”楼盘不断地涌现,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暴利行业的代名词,其产生的经济泡沫也在不断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居高不下的市场需求导致房价非理性上涨。需求是市场的根本推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国民对住房的需求量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加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住房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长期供不应求的状态下,由于没有政策的限制,开发商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在利益的驱动下,房价的上涨逐渐进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并且开始了恶性循环,使得整个房地产市场一直维持在一种高房价、高需求的状态,而且房产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从而促成房地产泡沫。

第二,我国土地的稀缺性导致房价随地价飙升。我国的土地供给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十分有限,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性,众多的大型企业纷纷介入,大量的国内企业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土地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土地出让金动辄几十亿上下,地价的猛涨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的直线上升,开发商为了获得高利润回报,只有不断抬高房价,最终把负担全部转嫁到了购房民众身上。

第三,银行等金融行业支持过度。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有超过50%的资金是来自于银行,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将资金大量注入房地产市场,间接地促进了地价的飙升;同时,银行本身盲目的扩张信贷规模,忽略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性,致使各种投机行为愈演愈烈,不断堆积金融风险,也为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第四,各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追求。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性,其在很多地方都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各地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导致房地产的政策过于宽松,地方政府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这也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第一,广大民众的住房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房地产泡沫破裂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房价过高,这使得人民大众无力购房,或者说一旦购房便背上了巨额的银行债务,成为所谓的“房奴”,一方面大量的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人民的住房需求却始终得不到满足,这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发展。

第二,泡沫破裂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从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可以看出,无论是银行、企业还是投机者,大量的国民资本投入了房地产行业,一旦泡沫经济破裂,将会引发剧烈的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投机者破产,最终银行将会成为最大的买单者,由于银行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银行的亏损对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不仅如此,这场经济灾难对国家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四、房地产泡沫的对策

第一,银行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核机制。由于房地产业的主要资金来自银行,要严格的控制银行的信贷项目,杜绝信贷违规操作,严防不良贷款产生;同时,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银行资金的比重,防止控制投机行为,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条件。

第二,加强管理土地市场。土地交易价格是房价的风向标,因此要对土地市场进行严格规范,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遏制囤积土地等各种土地投机行为,保证土地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调查时间:2012年7月16日至7月20日,共5天

调查样本:5834人(网友5402人;随机问卷432人)

调查方式:在搜狐网、人民论坛网等多家网站推出调查问卷;联合人民论坛调研基地

随机发放书面问卷(发出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2份)

数据处理:网友占权重70%;随机问卷调查占权重30%

调查结果

近六成受调查者最反感学者“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

近半受调查者认为思想泡沫的最大危害是“混淆是非,误导公众”

七成多受调查者认为“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是思想泡沫产生的最大原因

九成多受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思想泡沫多

在“您认为当前中国思想泡沫多吗”的调查中,84.1%的受调查者选择“非常多”,11.8%的受调查者选择“多”,选择“一般”、“不多”、“不好说”的分别仅为1.3%、1.5%、1.3%。95.9%的受调查者选择“非常多”和“多”,这说明公众普遍认为当前存在着严重的思想泡沫现象。

虽然受调查者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当前中国存在思想泡沫的现象,但对思想泡沫的看法却是各持己见:

一位网友提及,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些所谓的专家,发表一些貌似“高深”的理论,但是“真知灼见”却少之又少,不禁让我们感叹,“真正的大师在哪里?”

有青年教师坦言,我也非常崇拜孙冶方、范文澜、何其芳等“一本书主义”的学术大师,但是在当前的体制下,如果仍旧坐着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多年最终写精一本书的学者,估计很难评上教授。于是就只能拼命写文章,东拼西凑,明知是泡沫还不得不为之。

更有知名专家在媒体公开表示,一些“著作等身”的教授、博导,一年能出几套书、还动辄出“丛书”,但业内人对此嗤之以鼻,因为这些“著作”有的是明目张胆地偷,有的是用东拼西凑的“抄作”来哗众取宠,欺世盗名,这是典型的学术泡沫。

近六成受调查者最反感学者“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

“以下各类催生思想泡沫的行为,您最反感的是?”59.7%的受调查者选择“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21.1%的受调查者选择“上电视跑论坛,将批判等同于谩骂,语不惊人死不休”,另有10.4%选择“互相吹捧,近亲繁殖”,8.2%选择“用钱买版面刊发论文,为学位、职称拼抄凑数”,0.6%的选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调查者最反感学者“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

近年来,专家学者四处演说、讲课、作报告似乎异常地火起来,有人将其称为教授“走穴”之风。一些经济学家的出场费,甚至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比如,个别经济学家观点备受争议,但他们的一场演讲收费报价却达10万甚至20万。

对此,有受访者谈到,大学教授“走穴”原本并不可怕,教授开讲座服务于社会,显然并非坏事,“君子”不必“固穷”,用知识、用思想创造财富无可厚非。但社会为何对教授“走穴”忧心忡忡?根本原因是很多教授“走穴”仅仅只是服务于金钱。比如,有位教授,走到哪里,都吹嘘当地“可成为中国文化桥头堡”,谁给钱,就为谁说好话。

人们常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评价那些既有才华,又有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但是“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的学者既没有“铁肩担道义”的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感,也缺乏“妙手著文章”的学术研究能力。 如此“走穴”显然是在传播泡沫,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自然会令公众反感至极。

近半受调查者认为思想泡沫的最大危害是“混淆是非,误导公众”

在“思想泡沫的最大危害”的调查中,48.1%的受调查者选择“混淆是非,误导公众”,16.9%的受调查者选择“堆积了诸多中看不中用的‘学术政绩’”,14.1%的受调查者选择“扼杀了新思想的产生,影响中国的理论创新”,10.1%的受调查者选择“动摇了学者的学术操守,影响大思想家的出现”,9.9%的受调查者选择“衍生出论文抄袭、造假等事件,败坏了学术风气”,0.9%受调查者选择“其他”。

缘何近半受调查者认为思想泡沫的最大危害是“混淆是非,误导公众”?有受访者称,现在有些专家张嘴就说,毫不负责任。比如,有访者坦言几年前就想买房,但是由于有些专家信誓旦旦地宣扬,房价要下降几成,就没有买;但是到现在房价也没降下来,拥有房子却仍旧是个梦。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由于缺少客观公正的权威信息,在“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海量信息中,往往不知道该相信谁,无奈之下,只能“见风就是雨”亦步亦趋地盲从所谓专家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专家的论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负责任的一些言论,就会“混淆是非,误导公众”。

从公众投票率的分布来看,公众还不同程度地担忧思想泡沫会堆积学术政绩、扼杀新思想、影响大思想家出现、衍生论文抄袭等。有专家指出,泡沫学术扼杀了“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的学术精神。泡沫不除,崛起的中国,将永远是“学术小国”。

七成多受调查者认为“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是思想泡沫产生的最大原因

在“思想泡沫产生的最大原因”问题上,72.3%受调查者选择“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10.4%受调查者选择“思想不自由,限制学者的创新”,7.5%受调查者选择“‘热衷数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评价机制”,4.4%受调查者选择“快餐式文化抑制了生动鲜活的思想”,3.7%受调查选择“网络搅乱了学者的宁静,拷贝之下量多质次之作泛滥”,1.7%选择“其他”。七成多受调查者认为“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是思想泡沫产生的最大原因。

有受访者称,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急功近利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在一种普遍的浮躁和焦虑的社会心态中,还会有多少人能够耐得住几十年的寂寞去从事一项未见名利收益的事业?还会有多少人能够心平气和地以一种寂寞的耕耘者的姿态老老实实地做学问?

社会的浮躁风气影响到了学界的治学风气,毕竟同为学界中人看到他人的腰包渐鼓,不少人难以心如止水,不为所动。那么,要根治思想泡沫,自然首先要摒弃急功近利、浮躁的社会风气。

第13篇

[论文摘要] 美国经济的衰退,通过“扩散效应”,影响到世界各国。随着金本位制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美元纸币基本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角色。世界各国出口的顺差越大,引进的美元投资越多,中央 银行 的外汇储备就越多。当中的美国 国债 也就越多。获得的美元纸币越多,风险也越大。各国经济的泡沫就越大,各国经济就越是弱不禁风受制于美国。

一、世界 市场 恶化现状

美国经济的衰退,通过“扩散效应”,影响到世界各国。这个相关影响是通过世界市场扩散的。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放缓。次贷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世界市场的贸易总额大大缩减。国际投资骤减,各国股市爆跌。美元下跌,增加了其通货膨胀。油价和粮价不断上涨,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

二、世界市场恶化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在战争期间积累下来的经济实力,通过正确的经济决策,高科技水平,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迅速恢复经济发展,在 资本主义 世界的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中心也正式迁移到美国。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但其后受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衰落,至1971年8月也崩溃了。至此,隐藏在美元背后的货币发行基础不再是可以测度的黄金。特别是后来在赤字 财政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等的长年影响下,美国政府长年累月地负债发行了庞大的美元货币,却没有相应的国有财产做物质准备。美元的理论购买力已经远远的低于它的表象价值。

那么为什么美元的实际购买力还表现得不弱呢?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对美元的迷信和由此形成的庞大的美元资本虚体。人们相信并接纳美元,人们相信隐含在美元中的美国的实力和信用。实力和信用虽然可以通过全球最强大的美国媒体以及美国伟大的 历史 被明确地“感受”到,但却是一个无法被准确测度的东西。这就为美元的超越国界的无限发行提供了可能。

多年来各国政府和民间形成了储备美元、购买美元债券的惯例,截止2007年9月,全球央行的外汇储备之中,美元比重高达64%。同时,美国国内的美元也在股市等环节大量沉淀,这种世界范围内大量储备和沉淀美元虚体资本而不是去购买美国实体商品的行为,极大地助长了美元的泡沫性扩张,有效地掩盖了美元实际购买力已经超低的事实。这就是美国虽有贸易巨额赤字但币制依然坚挺,财政赤字巨大但没有引起通货膨胀,股市市值虚高不下而美国政府也不出面干涉的原因。

第14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波动

摘要中提到了人民币汇率与生产力水平的联系,又指出了企业财富创造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企业的资产价格可以从公司股票价格中反映出来。一般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与企业资产价格间是呈现出正相关性的,但是人民币的汇率和企业资产的价格波动是由一系列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具有不稳定性,这也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与企业资产价格的相关性关系。本文将首先理顺汇率与资产价格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分析人民币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连串问题。

1人民币汇率与资产价格

了解人民币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相关性首先要对人民币汇率和企业资产价格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接下来的具体论述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首先,论文接下来将会把汇率和资产价格分成两部分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1.1关于人民币汇率

汇率就是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兑换比率,通俗来讲就是用一种货币表示成另外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存在的原因是世界各国家使用的货币名称和货币价值是不统一的,因此需要存在一国货币兑换另一个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以便各国进行经济往来。

汇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甚至成为国家为达到其政治或经济目的而实行的一种金融手段。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利率的上升与下调,国家间交往过程中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政治经济性决议等都会对一国及其相关国货币的汇率产生影响。

1.2关于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理解起来的方式相仿,资产价格就是指将资产转换成货币的比例,换句话说就是一单位的资产能够转换成多少单位货币的问题。

资产价格泡沫是指资产价格,其中尤其是指股票和不硬的价格,逐渐向上偏离由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就业,收入水平等实体经济决定的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并且造成市场价格的快速回调,使得经济增长陷入停顿的一种经济现象。资产价格泡沫一般是由一些投资行为尤其是一些带有投机性的投资行为产生的。资产价格泡沫会带来投资增长的现象,但是这往往是虚假繁荣的表现,资产价格泡沫如果一味扩大一定会增大金融系统的风险,更可怕的是可能带来金融危机,就是因为资产价格泡沫包含了对实体经济内在价值的偏离,所以是很脆弱的。如果泡沫资产大量的由银行贷款形成,这种风险性就会发展成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并且进一步导致一个行业的经济增长止步不前甚至出现经济倒退的后果。

次贷危机发生后,造成了美国的金融行业的大量亏损,这导致货币的流动性变得紧张,在这种情形下,美联储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大幅度的降息以及提供注册,以此来帮助金融行业提升货币的流动性。大幅度降息,提升或流动性带来的结果就是美元大幅度的贬值。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很多的国家都有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元贬值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也贬值,实际上是各国为美国的危机买单。

去年的各类经济体货币汇率贬值幅度统计数据显示,巴西,俄罗斯的货币贬值幅度较大,人民币位居第九,分析原因,巴西和俄罗斯是主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其国内经济也在当年陷入一定的衰落期,致使其货币汇率一落千丈,与此相比,一些商品货币国家虽然也是依赖大宗货物出口,但是作为较发达的经济体,国内的经济并没有明显恶化,所以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幅度要远低于前者。亚洲的一些国家多数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国,其经济增长在当今新兴经济体中仍然差强人意,因此这些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幅度比较温和。

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数量理论角度分析

政府相关部门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涉及到国家的货币政策,包括企业的资产分析都要以国家货币政策为依据,货币政策中也要涉及关于货币数量理论的内容,因此论文接下来的一部分将主要从货币政策和货币数量理论两个方面来讲述关于汇率与资产价格的相关问题。

2.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表明,高流动性会造成利率在短期内呈下降趋势,而短期利率的下降会不可避免的带来名义利率的长期性下降,由于传导规律的存在,长期利率下降会造成股票价格上升,股票价格的变化就与企业资产价格波动相挂钩。

货币流动的价格的衡量手段是以利率水平为依据的,利率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动相关性的,债券资产,比如国债的回报率可以作为长期性利率水平的衡量标准。

债券也存在利率,债券利率的下降和股票价格上升可以通过替代效应解释。当债券这一类资产的回报率下降时,更多的资金会选择进入过票市场以求得更高的收益,资金的进入使股票价格上涨,回报率降低,一直达到股票资产应有的风险溢价水平为止。其中,风险溢价是指人们面对高低不同的风险,并且了解高风险高收益的规律,个人承受风险的限度会影响其对风险的选择,甚至是只愿意接受较确定的收入。

2.2货币数量理论角度

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如果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市场的实际需要的时候,就会抬高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状态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

对前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在理论上已经给出了货币流动性对股票类资产的价格具有作用机制这一问题的解释说明,较为宽松的货币流动性会对股票市场起到推动性作用。

3汇率与资产价格传导途径分析

汇率是外汇市场的价格,资产价格是资本市场的价格,汇率与资产价格的传导机制根本来说是一种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价格相应变动的途径。论文接下来的一部分将会就汇率与资产价格间的传导,着重介绍汇率与股价间的传导,二者间的传导途径。

3.1利率途径

货币市场资金的价格由利率表示,利率在货币市场中的作用是传递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价格变动影响,作为一种传递的媒介存在,利率平价理论是沟通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达成均衡的桥梁。经调查研究,在一些国际舞台上地位较高的国家中,利率与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呈现负相关性。本国的货币贬值,说明本币投资的风险性会提高,这就导致投资者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投资者会减少本币的持有量,转而增加外币的持有量,这一行为会带来资金外流的结果。在这一情况下,本国的货币相关部门会实施相应的政策,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高利率水平,从而达到维持外汇市场货币供求平衡的目的。这一做法将会影响公司的投资和股票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即导致股票市场上股价的波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就是导致了企业资产价格的波动。

3.2外汇储备与汇率的关系

汇率的波动与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有直接的关系,外资引入我国后需要兑换成本人民币才能流通使用,所以我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增加货币需求量,这形成了外汇占款,而外汇储备增多意味着本国货币购买力增强,外汇储备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的贸易顺差和资本的净流入,一国产生大量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大量外汇流入央行,央行随即按照及时汇率发出相应的本国货币,大量的外汇储备导致大量的本币发行流入市场,市场流动性过剩,而提高利率是回收流动性的主要途径,这一做法最终导致本国货币升值。

4总结

汇率对价格的影响尤其是对资产价格波拥南喙毓叵笛芯克孀沤鹑谑谐〉闹鸩椒⒄贡涞迷嚼丛匠墒欤由于汇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重大,所以金融市场担负着更大的风险,汇率的不稳定性也让资产价格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我国汇率与资产价格传导途径不够通畅,因此我国需要新的承载这些联动机制的变量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结合经济行为和政策手段保持汇率在平稳区间内波动,才能为资产提供安全稳定的经济环境,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蔡赛男.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2,28(5):2224

[2]周俊霞.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相关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2,(21):109110

[3]邢天才,田蕊.货币政策应否关注资产价格和汇率的波动――一个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10):411

第15篇

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停止与黄金挂钩起,美国就一直在分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从70年代开始,美国的实体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就一直在降低,而“零和游戏”的虚拟经济却一直在膨胀发展。美国制造业的整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美国经常项目贸易逆差逐年增加,而为填补贸易逆差,美国只有通过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高度的泡沫化使虚拟经济所呈现的作用不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仅仅是在同一时间截面上以及不同时期的之间的零和的利益分配。例如,美国各大投资银行的盈利模式近十几年发生巨大转变,在高收入的诱惑以及金融机构间高激烈竞争压力下,把利润来源由原来的以赚取佣金为主转向投资高风险的基金。而虚拟经济的泡沫终将破灭,而破灭的代价就是美元危机、美国股市持续走低和房市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以及众多美国金融机构因信用危机导致的破产、购并甚至国有化。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GDP总量为13.84万亿美元,而截至2007年12月2日的数据显示,美国股市总市值约为17.8万亿美元。另外,2007年美国金融机构杠杆负债比例则达到了GDP的130%以上,华尔街金融服务业全年利润占全美公司利润的40%。美国整个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单轨运行,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宏观监管失误

政府监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一系列市场制度设置,为实现某些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美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强调市场的内在调节功能。而在利润分配极其缺乏规律的虚拟经济行业,美国政府的这种放任态度,已被证明是一种政府缺位。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在以下几方面的监管是缺失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房贷机构监管缺失导致次贷发放的失控,投资银行监管缺失导致对流动性和资本金缺乏约束,银行“表外投资实体”监管缺失使其亏损时重新并表引致信心危机,评级机构评级方法不够透明。更严重的是,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处置手段单一,被动的国有化使纳税人不满情绪激增,这也暴露了美国政府补救措施的匮乏。

三、金融系统稚嫩脆弱许多国家在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未能建立与之匹配的金融系统,其金融系统不成熟不健全,面对外来的冲击往往不堪一击。这a些问题已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这次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他们亦未能幸免。但是对于以美英为代表的有着完善金融系统的国家,由于其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市场机制在市场调节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干预一般只出现在由市场机制失灵与政府监管失效导致金融不稳定或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它具有较少干预和被动干预的特点。而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美国银行大量倒闭,美国有关当局不得不插手干预,采取措施纾缓金融市场的紧张情况、挽救会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金融机构,以至支持房地产市场。美国一直以来奉行自由市场原则,这些干预行动可谓前所未有。危机出现至今已有一年多,但即使是最乐观的金融机构至今仍未敢表示已看到危机完结的迹象。对于美国来说,重建金融体系,重新设置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平衡点,已是迫在眉睫。

四、启示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与金融深化必然结果。虚拟经济既能起“杠杆作用”,十倍百倍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对虚拟经济泡沫的膨胀不加限制,它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损害,正如这次美国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的经济萧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对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决不能采取视而不见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认真研究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以尽量防范并消除其消极影响。从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汲取教训,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

2.加快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

3.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4.发展民间资本。

5.加强对虚拟资本的控制。

论文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

论文摘要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当虚拟经济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极度膨胀时,就会形成金融泡沫。因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虚拟经济的内涵及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