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专科行政论文范文

专科行政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科行政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专科行政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论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开放教育的质量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命。要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其中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加之开放教育这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使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良芬不齐,整体水平堪优。现仅就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作一探讨。

1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l)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

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

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二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准确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人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l)规范操作,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一是督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和市校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收集素材、选材,形成论文思路,写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写作,教师都必须严格写作指导流程,扎扎实实开展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初稿、修改稿和定稿等三个环节教学上应予以具体指导,在定稿后做出初步评价,并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二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尤其注意要从论文的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字号、字距等细微处提出严格要求。

2)严把质量,搞好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答辩才能反映出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因此,指导教师要把答辩看成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出答辩提纲。在答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要协调沟通,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和敷衍应付的学员。对不认真完成论文,敷衍应付者要从严要求,严肃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第2篇

一、论文文本构成

二、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根据专业要求选定写作形式,撰写的内容与要求见附件 。

三、排版格式

纸型为A4,上下页边距为2.54cm、左边距为3.0cm、右边距为2.6cm、正文行距为固定值23磅。单面打印。

1、封面:学院统一要求格式,黑水笔正楷填写或打印。

2、目录:

2.1目录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上下各空一行(二号,单倍行距),目录下的各章节标题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小四宋体)。

2.2章节编号,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即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 2.2.3。第一级标题顶头编排,第二级标题分别比上一级空2格开始编排,第三级标题分别比上一级再空2格开始编排。对齐方式为分散对齐。

3、题名页:

3.1题目用二号黑体,居中。

3.2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用三号黑体,单倍行距,

4、正文格式要求:

字体:所有一级标题均采用三号黑题(不加粗),居中,上下各空一行;所有二、三级标题均采用小四号黑体(不加粗),靠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二级标题前空一行,二级标题后不空行;三级标题前后均不空行。

所有正文均采用小四号宋体,靠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均为固定值23磅。

所有空行均采用小四号,行距均为固定值23磅。

行距:包括所有标题、空格、正文在内,行距均为固定值23磅;段前段后间距均为

0。

页码:目录页、正文页均单独开始编排页码,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小五号宋体,居

第3篇

一、主体间性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主体间性也叫主体际性或交互主体性,是当代哲学用以构建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其本质深刻地体现了生活世界性。胡塞尔认为,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这些自我因拥有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而成为共同体。海德格尔把个体当做“此在”,“此在”中渗透了世界和他人,“此在”本质上就是“共在”。哈贝马斯认为,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自我,并不是纯粹个人的事情,这种存在的主体性从开始就已经是一个主体间性。马克思认为,完整的实践活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主体与客体关系,后者是主体与主体关系。因此,无论是,还是现代西方哲学都深刻地认识到,单独个体的“我”是不存在的,生命具有共在性。主体性是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主体属性,它适合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但不适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是单主体,具有排他性,忽视多主体的共在关系与交往关系。而主体间性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相互交流、沟通、影响、作用的内在属性。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模式,实际上是主体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表现。所以,只有确立主体间性,才能消解主体在客体面前的霸权,消除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和统治,才能使每个人成为平等的自由人,进入日常交往的世界。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基础上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特殊交往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共同客体(物化的与非物化的)为中介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主体性教育理论是基于一种认知理性与先验理性,倡导的是一种主客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是基于一种价值理性与交往理性,倡导的则是一种主体间关系化的思维方式。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主体间性把教育看做是主体间的交流,从而明确了教育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二是主体间性抛弃了主体性的主客关系,把教育过程改造为交往实践过程,实现了对教育过程的完整认识。在主体间性教育中,主体与主体无时无刻不在交往着,主体与主体的活动相互延伸、扩展,二者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融合区域,教育活动就存在于这个融合区域内。

二、实现主体间性教育的措施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物质与精神、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将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也不是人与人心灵无任何交流的隔绝状态。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这种关系结成的主体间性体现着民主、平等、自由、理解、和谐。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才是教育中个体生命的一种诗意栖居。基于主体问性理论下的政治课教学,既是一个建立在对象化活动基础上的教育者“价值引导”与被教育者“主动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又是一个建立在意义活动基础之上的以教育主体与被教育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对话为核心的精神往过程。要实现政治课教学的主体间性转向,笔者认为,必须先要做好三个转向。

一是从“成才”教育转向“成人”教育。教育的要旨在于立人。今天,我们的教育受到三种拉力的影响:一是国家要培养合格公民,希望学生将来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二是家长把教育看成敲门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龙成凤,个个都是拔尖人才;三是市场把教育作为逐利的工具。教育既不是经济本位,也不是政治本位,而应是人本位。真正体现了人本位观念的教育,才有资格称为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从人出发的教育,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同时,它又是依据人的特性(表现为个性)展开的教育,以最适于人成长的知识并采用最适合人习得的方式实施的教育。当政治课教学向学生灌输的所有知识都被抽离其人性的本质内涵时,这些知识便成了一堆空洞、抽象的行为戒律,它所能达至的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而无法穿透人的心灵。什么比知识更重要?人性比知识更重要。教育应当是提高“含入量”的事业。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追求与建构生命意义,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政治课教学从“成才”教育转向“成人”教育,让教育回归到个体生命本身,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的本质是求真、向善和审美。

二是从“教材”教学转向“文本”教学。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材被视为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与全部,以致出现教材统治课程的现象。况且,教材的编写模式与编写理念所基于的是一种无视学生知、情、意等诸多要素的“填鸭式”与“灌输式”的独自语言。基于教材的政治课教学,可能会在一定限度上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确保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但过度拘泥于教材会忽视教学的生成性、情境性、开放性、建构性与不确定性,以致本应生动活泼、复杂多样的政治课教学,变得没有生气,缺乏活力。如果说教材是静态的、封闭的、既定的,那么,文本则是流动的、生成的、无限敞开的。在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与教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客占有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理解、对话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不顾学生的意愿照本宣科,学生也不能对教材强行认知与改造,师生双方应尽可能抛弃自己原有的立场,理性地站在文本作者的立场上,与之对话。通过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寻求与文本作者之间的一种非共时性沟通,实现读者与作者内心世界的融合,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境界。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一起寻求与文本作者的共同感受,以达成三者的共识、共享。从“教材”教学转向“文本”教学,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卫士和知识的权威,而是文本的再组织者与再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教材的膜拜者和知识的奴隶,而是文本的理解者与发现者。

三是从“理想化”教育转向“生活化”教育。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在教育方法上过于推崇理想化教育。如为了宣扬“爱岗敬业”,就会列举一些某某人常年带病工作,最后病死在岗位上;或某人的父(母)亲身患重病,某人为了坚守岗位,一直未回家探望,事后在坟头哭跪不起的事例。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的感人故事,但过多地列举这种“高、大、全”的人物,难免会使学生感到麻木。理想化教育是理想主义在政治课教学中的泛滥,表面上看,旨在宣传个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实则偏离了大众生活,使政治课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归生活世界是政治课教学的意义和基础。生活世界不是单向度且由抽象符号所构筑起来的封闭世界,而是一个自然与文化交融并立的、开放的、主体间共有的、生动鲜活的动态世界,是听者和说者相会的超验场所,是我们内在理解的、深层共有的精神家园。政治课教学向生活世界回归,能够克服其对生活的疏离、对人的疏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疏离,能够促成价值的回归与重建,能够使政治课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价值诉求与精神需求。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省察自己的生活,自主选择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以饱满的热情和自信走向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