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节能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国家经济能源安全、全球环保压力的作用下,节能减排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学术领域以及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选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中国是世界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是第二大能源的生产及消费国家,每年的碳排放仅次于美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体制结构的改革,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
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性因素。而二氧化碳的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针对重点行业进行有效治理,尤其是一些污染大户,例如化学工业行业。因此,分析
化学工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探讨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策角度提出对应的建议,对于控制节能减排工作尤有必要。
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耗高、污染大的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增加,控制难度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氮肥等化学肥量不断增加。同时,纯碱、烧碱、电石、黄磷等物资的需求量同样增加,导致以
这些产品为主要产出的化工产能都以增长速度为30%的速度持续增长,开始呈现出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针对化工行业发展的产业经济改革机制不足,而且部分地区因为经济发展
需要,地方保护注意严重,导致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持续增加的问题。
2.化学工业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薄弱
针对化学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统计策略以及机制都不够完善,部分规章制度已经是十年以前制定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际需要。部
分生产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甚至没有制定对应的标准,需要在当前进行对应的制定。即使国家统计部门需要制定对应的统计数据,也需要相关行业部门的支持、核实才能保证数据
的真实可靠性。另外,节能减排工作的统计及管理队伍相对较为薄弱,还没有专职的能源与环境保护管理人员。
3.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力度不足
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需要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化学工业行业企业在近些年来规模得到了持续增大,但是与此相对比的却是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及投入力度不足。即使部分企业
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发出了对应的节能减排技术,但是因为其自身利益的因素,部分企业不愿意在行业内部进行共享。同时,对于那些已经拥有相对完善、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行业
而言,国家在技术以及专项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稍显不足。从全球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与当前中国工业化水平相比,所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要求过高,节能减排工作的
力度和挑战都较为严峻,还需要国家从资金、政策等多个方面予以投入。
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1.优化行业发展结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
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坚持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受到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但是,重工业行业在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等方面的需求量等都相对
较高,这些行业得到持续发展的一个最终结果就是增长了工业产业对其他社会资源及能源的占用,将社会能源消费的弹性空间完全占用。所以,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应
该在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对行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对重点行业,例如化学工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促进化学工业行业向工业技术服务的方向发展,增加第三
产业在整行业发展中的地位,这样才能提高能源消耗控制水平,降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2.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高碳源的供给
首先,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且其中煤炭资源一直是化学工业所消耗的主要能源之一,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较为严重;其次,在整个世界的工业化推进与
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结构逐步从以煤为主开始向以天然气、石油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当前全球的石油出口量以及消耗量来看,中国当前的能源消耗结构、转换等在短时间
中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化学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过程中,国家应该优先对整个化工行业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通过使用太阳能、水能和电能等洁净能源,实现经济和环境的
协调发展。
3.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化学工业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带来能源的消耗,即化学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在客观上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即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将直接消耗更多的能源。所以,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
性产业,化学工业在发展和投入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整个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资源的支持程度等问题。因为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耗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敬爱那个带来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而这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因此,为了确保化学工业及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得以发展,将来化
学工业的能源消耗必须解决煤炭及环境保护的问题,而这只能够通过持续增加对清洁能源、新型化工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化学工业能源及资源的利
用效率目的。
4.分析化学工业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促进因素
从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化学工业能源消费的单一增长并不能一定就会导致化学工业产业的经济得到增长。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大量能源消耗为理由,试图通过
消耗能源达到经济增长的面对。而需要通过分析影响化学工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着手,例如产业结构、税收优惠刺激政策、经济增长方式等多个方面开展相关的工作,实现经济
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发展政策方面来看,化学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发展要从循环经济的反正理念和发展方式着手,加大对化学工业产业园区的生态改造、生产工艺流程以及能源消耗方式
日夜交替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照明系统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要求是在确保不降低照明质量、不降低作业面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照明系统中消耗光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1尽量利用自然光,为了这个节能目的,在建筑设计时可注意南北通透,采光良好,也可以选择透光性比较好的玻璃制门窗,充分结合室内的照明和室外的自然光线。
1.2改善灯具的控制方式。一般来说,小面积的房间会采用一灯一控或者两灯一控的模式,大面积的房间会采用多灯一控的模式,但是也应该考虑一定数量单灯单控的模式,每个开关控制的灯数不宜过多。室内远离窗户的天然采光不足的区域应该采用光电调控、自动控制的电气照明,而建筑的走廊、楼梯间等公用通道的灯具适合采用声控开关来控制。室外的路灯等照明设备应该采用光电定时控制或者程序控制开关的照明设备。
1.3近年来,节能照明设备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所以在工业电气的设计当中,可以在满足国家规范对视觉要求、照明标准、照明功率要求的基础之上,选用高效节能的光源。在灯具悬挂比较低的场所,一般会选用荧光灯等照明设备,除去特殊情况不要选用白炽灯,而在灯具悬挂比较高的场所,一般会选用金属卤化灯、高压钠灯等照明设备,除去特殊情况外不要选用大功率的普通白炽灯和管型卤钨灯。
2变压器
工业电气设计上在选取变电所地点的时候,通常都应该设置在负荷中心点,这种选择可以尽量减小变电所低压出线线路的长度,从而减少线路的损耗。变压器有功功率的损耗包括变压器有载损耗和空载损耗两种。这种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为:Pb=β²Pk+Po。其中Pb是变压器的有功损耗,Pk是变压器的有载损耗,Po是变压器的空载损耗,而β则是变压器的负载率。Pk是传输功率的损耗,变压器绕组的电阻和流过绕组电流的大小都会影响到这一类的损耗,这与β²成正比。Po是由漏磁损耗和铁芯涡流损耗构成的,这是固定不变的部分,铁芯的制造工艺和矽钢片的特性是确定Po大小的关键。所以要选用S11型、S10型等油浸变压器及干式变压器这一类节能的类型,这样才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损耗。
3电动机
电动机,尤其是交流电动机在工业电气设计中是非常常见的,节能的潜力也比较大,电动机的节能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针对符合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电动机,从而让电动机的工作在经济运行的范围之内。功率在200kW及以上应该选择高压电动机,功率在2500kW及以上,恒负荷连续运行应该选择同步电动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要选择直流电动机。
3.2选择高效率的电动机。高效率的电动机和普通的电动机相比,效率提高了3%~6%,损耗降低了20%~30%。
3.3对于负载率低于40%的轻载电动机应该使用星一三角切换或者降压装置来提高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并且减少损耗,以此来提高电气节能的效果。
3.4改善电动机控制方式,针对负荷的转变使用调速电机,通过对风量的需求调控风机和水泵的流速,最终使运转的效率得到提高,大大减低电动机的损耗。
3.5选择电动机无功功率就地补偿措施,减小导线截面和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从而减小电动机的损耗。
4线路
项目施工过程中,随处可见的就是各种线路,它们纵横交错穿梭在建筑内,总体的总功率损耗是相当大的。所以说,线路上的损耗也是非常需要我们重视的。线路上有电阻,所以只要有电流通过的时候就会产生有功功率损耗,这种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为:P=3×I2×R×10-3。其中,I为相电流,A;R为线路电阻,Ω。从这个式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线路的通过电流和线路电阻跟线路的有功功率损耗是息息相关的。在确定了性质和负荷容量之后,线路的电阻和线路的截面积S成反比,和电导率ρ成正比。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出线路的节能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4.1减少导线的长度,工业电气设计在规划线路路径的时候,在保证配电线路的安全性的基础上,路径可以尽量少过转角或者避免转角,尽量选择直线,少走弯路。另外还要注意不要走回头路,以避免在来回线路上消耗不必要的电能。
4.2一般要选用铜芯线来做导线,因为这种导线的电导率ρ比较小。
4.3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导线的截面,这样可以减少线路的损耗,延长导线的使用寿命。并且这样做能够提高供电质量,并且留下余地以备负荷的发展。
5结语
《重庆市节约能源条例》实施六年,已无法适应当今的节能形势,需尽快修订完善。节能奖励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目前重庆市市级节能项目奖励资金额度明显低于国家奖励额度,不利于提高企业实施节能项目积极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有待优化,目标的下达必须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方法对企业节能目标进行分解,才能使企业存在一定的节能空间。节能监察监测有待强化,相关标准需进一步制定修订。
2重庆市工业节能的总体途径
2.1强化分类指导的节能途径
按照五大功能区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及资源禀赋,科学分解节能目标,实行分类指导。城市发展新区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分解节能指标要考虑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作为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要督促其通过转型升级,降低区域内能源消耗。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作为生态涵养和保护的核心区,要严格控制能源消耗量,明确限制发展的产业。
2.2完善统计监测预警的节能途径
依托重庆市云计算产业,运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技术,建设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对企业用能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加强预警预测,定期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公告,并在主流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
2.3健全工业节能的市场化途径
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在火力发电、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及宾馆、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开展试点工作。开展节能自愿协议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节能自愿协议的认识。深入研究基于节能量交易的许可制度、能效证书制度等指标分配机制,探索开展重庆市节能量交易工作。
2.4完善法律监督和标准体系
加快制(修)订《重庆市节约能源条例》、《重庆市循环经济条例》等地方法规和《重庆节能监察办法》、《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约能源评估和审查办法》等办法。继续制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扩大标准覆盖的产品范围,及时修订提高标准技术指标。开展节能服务产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制定节能服务标准。
3加快推动重庆市工业节能的几点建议
3.1继续实施工业节能重点工程
以锅炉(窑炉)节能提升工程、电机能效提升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工程、污染严重企业环保搬迁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工程、节水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十大工程为重点,继续开展工业领域节能工作。
3.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3.3积极推进能源替代工作
研究制定煤炭消费减量管理办法,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产能过剩行业耗煤项目实现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逐步推行以天然气或电替代煤炭,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大对渝东南地区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有效利用风能资源,合理规划风电项目。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在秸秆、林木废弃物集中的区县布局一批生物质能发电工程。
3.4加强节能评估与审查
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准入,新建高耗能项目能效水平未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一律不予通过节能审查。强化能评在控制能耗增量方面的约束作用,将节能评估文件和审查意见作为前置性条件,未经节能评估审查和未通过节能评估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和备案,不准开工建设;对建成后未通过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产。加强能评后期监管,对已建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措施落实情况和实际能耗、能效指标进行监督检查。
3.5严格落实目标责任
实行节能目标及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的过程监管,对完成目标困难的区县(自治县)要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方案,制订具体行动计划,确保目标的实现。实施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未完成节能目标区县的有关负责人不得评优树先和提拔重用,暂停对该区县(自治县)新建高耗能项目核准和审批,暂停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3.6完善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
完善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的跟踪协调,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完善市级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根据合同能源管理推广情况,确定并及时调整年度奖励资金额度。结合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探索建立财政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在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方面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取得节能、节电、节水显著效果和从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企业、单位,依法依规给予税收优惠。落实节能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3.7拓宽节能项目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