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采访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激励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钻研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掌握策略性知识,以便从事学分制教育,而且必须掌握一定的综合性知识,以便于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时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譬如,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教学策划与设计的基本功、与学生沟通的基本功等。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涵义与特征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涵义就是指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也就是说实验教学的目标开放、主体开放、方式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资源开放及评价开放。(一)过程灵活。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学习过程的差异去调节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灵活,每个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开放实验时间,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预习,实验技能不强的可以反复操作强化练习,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可以随时重做实验,实验能力强的可以深入探索研究。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片、录像、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等辅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管理过程也进行了活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目标强化。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强调教学灵活的同时,也必须强化对教学目标的管理。在要求学生能力提高的总目标下,细分具体目标,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有的放矢。实验目标多层次,具有良好的及切合实际的结构。改变只从课程角度出发孤立地设置实验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界限。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实验教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动态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三)学生为主。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得到最大发展是其目标。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验基础、能力差异和个性区别教学,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达到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改变传统的“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强调“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尝试,通过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
传统财经类实验教学的弊端及原因分析
(一)传统财经类实验教学的弊端1.教学地位尴尬。目前高校传统财经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课程时间都超过了实验教学,传统财经类实验教学实际上形成了从属地位。2.管理模式落后。传统财经类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按课程管理,造成实验教学内容、方法重复,在仪器维护、内容设置、成绩考核、网络建设等方面落后,不仅增加了实验室管理难度,还导致人、财、物等教学资源的浪费。实验设备在实验课外闲置,利用率不高,无形中造成了隐形的资源浪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学生发展受限。传统财经类实验教学规划了课程实验总学时,创新性实验空间小,难以面对学生的要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受到限制,难以个性化发展。并且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与教师资源不足、工作时间调配等矛盾越显突出。(二)传统财经类实验教学产生弊端的原因分析1.落后的教学理念。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尊师重教,过于推崇老师。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对实验内容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实验教学无视学生能力差异和个性发展。2.集权的管理体制。传统实验教学的管理方式延续行政部门的科层管理方式。对教学活动的规划、组织进行了明文规定,自主教学空间不大。3.有限的教学资源。中央和地方不可能满足高校教育所需全部经费,用于开展传统实验教学的经费更少,学生数量的增加又造成了实验仪器的短缺,校园资源紧张、师资力量不足更加制约传统实验教学的开展。4.缺失的教学体系。传统实验教学缺少分析问题的现实参照标准体系,实验教学无从下手。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缺少实验教学目的、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指导手册、实验环境布置、实验总结与评议等若干不可缺少的环节。
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与师德、教风建设。①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给予指导。中青年教师已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骨干,形成良好的学术梯队。②形成良好的教师风范,爱岗敬业,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学术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③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学科新动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授课竞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积极提倡、鼓励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立项,开展专项研究,创造条件使专任教师承担各级教学研究的项目。
2.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完善。①定期修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和实纲,以便更好地迎合各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并且充分体现测绘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使测量课程的设置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②要精心组织课程教学大纲论证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题研讨,研究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衔接等内容,力求课程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效果良好。
3.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探索。教学内容在确保先进性、实用性的前提下,积极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强化仪器操作和施工放样能力,尤其是在每年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修订中,充分考虑,合理设计实验及实习等关键环节。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以“地面点位的确定”为核心,在介绍了测量的基本工作以及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控制测量到地形测量的全过程,最后重点落到工程测量上。将“地面点定位”与各种工程建设中需要的“点位确定”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测量技术在各种工程中,尤其是土木类工程中的位置,强调测量技术原则在工程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强调测量技术原理在工程上的应用,强调测量技术方法与工程的勘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运营阶段的密切联系。
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测量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尽可能多地介绍符合现代测绘发展方向的新内容、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方法。为此增加了GNSS技术、测绘数字化技术等,将全站测量技术由原来的一节增加为一章,把当今工程测量技术集中到现代“全站测量”的意义上,充分地体现了测量技术的最新发展。
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方法的改革。①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传授教学内容进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针对目前教学对象为“90后”的特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研究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②面对学时少,内容多,实践设备、条件有限的问题,需大胆改进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相关的教学资料上网供学生查询与使用。
5.课程考试与考查改革方案及其实施。①工程测量课程的考核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考试,二是考查。无论用哪种方式考核都要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测量课程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要求由命题组(不少于三人)出题,命题符合大纲要求,努力做到考核合理、严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覆盖面、难度安排合理,考核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②对课程考试、考查的方法进行改革和探讨。尝试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方式;尝试随堂作业与课后作业、课上表现与课后作业、实验操作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多种考查方式,引领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实行教考分离,规范教学过程和考试管理,认真进行考试、考查工作的总结。
6.教材建设。①教材不仅仅要为教学服务,也要为毕业生今后从事测绘方面相关技术工作服务。选用新近出版的自编教材《工程测量》,该教材与目前测绘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介绍了符合现代测绘发展方向的新内容、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重新编写出版了《工程测量实验实习指导与报告》。②选取与课程教材相配套的期刊杂志、新仪器音像资料、教学软件等辅助教材和参考文献,并注意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7.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①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的联系与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测绘仪器经营公司的合作,应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②充分发挥学会、协会,尤其是测绘教育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参加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之星”竞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广泛吸取外校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切实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实现目标的保障
明晰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政策是很重要的,有关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变化的法规和政策正在逐年增加。相关律法规的增多表明了我国对企业报告温室气体和减排的愿望。企业在进行长期经营计划和资本投资时,面临着各种问题的分析、实际操作的挑战和许多的不确定性。然而,一般企业都会忽视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和机遇。因此,企业必须自上而下地重视碳排放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发行碳影响报告书约束决策者,同时在进行资本预算时考虑到碳排放的因素。发行碳影响报告书对于企业决策者、业务经理和生产部门人员产生了很好的约束作用,使得企业自上而下地重视起碳排放引起的成本问题。同时通过碳影响报告书,企业的股东、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客户与监管机构能够很好的了解企业的碳足迹,从而监督约束企业的行为。
(一)企业实行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环境政策是影响碳密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重要因素。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只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该约束性指标更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为了推进企业实行低碳,淘汰落后产能,国务院颁布了《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加大对小炼铁、小火电关停力度,由此可见碳排放的治理显示出它重要的位置。同时,我国碳市场的法律法规有了较大进步。2012年11月9日《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已出台并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的地方法规,使困扰我国碳排放交易有关主体、配额、交易方式、处罚等诸多问题得到了明确。同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企业实行低碳,包括奖励和惩罚措施。“十一五”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专项拨款资金。如今,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最高可获2000万元扶持同时我国对再生资源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和燃料乙醇等实行增值税、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在处罚力度上,显得略为单薄。例如在深圳,违反低碳生态精神,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罚款为20万元。
(二)碳战略管理现状
(1)我国缺乏碳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英国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推动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2011年CDP对全球企业进行的碳披露项目中,54%的被调查中国企业(100家样本企业)不愿意披露自己的碳信息。500强报告中的10个“未回复大企业”中,光中国企业就有3家。事实上,负责CDP项目的人员与企业沟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上市企业不明白什么是碳信息披露以及为何要进行碳披露。不仅如此,企业部门缺少碳战略智能部门,导致无人填写问卷。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出台系统的有关碳披露的法律法规,导致与国外碳信息披露标准的脱轨。然而,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兴起,有关碳信息披露的政策必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特别是一些碳密集型企业。
(2)企业内部缺乏碳法规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新型的低碳经济。
我国企业对与如何进行碳管理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在2011中国CDP报告中仅有15%(100家样本企业)成立了专门应对温室气体的治理机构,16家企业披露了其温室气体的绩效及激励机制,23%的企业披露了应对温室气体变化风险的方法体系。然而,外界希望企业实行碳信息披露制度的情绪高涨,为了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当前和未来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相关信息的需求,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框架体系以及相应的信息披露平台。
二、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碳影响报告书建立
(一)编制碳影响报告书的前提:编制温室气体清单
为了有效应对温室气体变化和碳市场的出现,企业必须通过持续、透明的操作过程去建立一个有登记制度和全面审查制度的温室气体清单,这个清单能够帮助公司去测量其碳足迹。建立清单的第一步在于理解现有的温室气体会计准则。由于我国缺乏完善健全的碳会计体系,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准则中有关温室气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通过此举,可以确信企业的碳足迹计量和披露的标准是恰当的,也就是说确认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必须和相应的会计政策相吻合。由此,企业有关碳的披露报告是公允且准确的,能够被公司管理层、股东和政府机构相信和理解,从而衡量企业是否遵守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关于如何建立温室气体会计标准,我国企业可以借鉴世界资源研究院(WRI)的“温室气体协议:企业计量和报告准则(企业标准)”。要想充分利用相关会计准则,必须对物理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有深刻的了解。完成第一步以后,便可以开始企业碳影响报告书的建立。
(二)碳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
(1)碳影响报告书通过将碳信息转换成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分析。
企业的碳影响报告书应当实质有效地反应碳资产和碳负债。这一体系将帮助企业决策者将物理碳排放信息转化成财务上的信息。鉴于无论是GAAP还IFRIS都缺乏可指导的碳排放交易、碳汇、碳抵消等财税准则,这里建立的企业碳影响报告书将有效地处理物理碳信息和财务信息之间的鸿沟。碳影响报告书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分析物理数据上的碳足迹并将其转化为财务上的指标,从而分析碳排放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碳报告体系,企业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建立一个合理而透明的估价机制,从而评估出有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然而,建立这样的估价机制到目前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主要在于没有有关碳抵消信用额度和碳排放分配额的市场价格。以下是在建立碳影响报告书时遇到的一些会计计量上的问题。
(2)碳影响报告书中影响会计计量的因素。
主要包括:一是碳抵消的市场价格。碳抵消的价格是受地理因素、碳抵消标准和碳信用影响的。公司应当采用当前市场价格或者采用碳市场交易下明确标明的价格。然而,在用它情况下,企业必须采取较低的价格从而减少企业对利润的操纵。这样使得企业对碳信用的估价是准确公允的。二是碳的社会成本。碳的社会成本是指企业由于排放温室气体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造成的潜在成本。通常是指企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而形成的经济上的代价,如罚款。目前在我国,企业由于碳排放污染的最高罚款相较于发达国家显得较少,但由于我国将越来越重视循环低碳经济,企业的社会成本必将增加。社会成本的估价在碳减排和碳排放市场无确定交易价格时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成本的计量将减少企业由于碳排放的不确定性和交易价格不稳定性而造成的财务风险。社会成本是确认计量企业较长时期内的成本,这将提高温室气体披露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同时有助于企业进行相关的碳资本预算。三是温室气体的分类操作。温室气体来源的分类是很重要的,能够确定什么样的活动排放碳,排放出来的碳属于哪个排放种类。确定温室气体的种类是为了根据公式计算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排放种类可以被分为三类:一号直接排放源(化石燃料、交通燃料、加工等)、二号间接排放源(购买的电力、暖气、冷气等)与三号间接排放源(生产采购的原料、商务出差、雇员上下班等)。每个企业的性质不同则关注的重点排放种类也是不同的,例如电力企业应当关注一号直接排放源,而一个零售商应当注重三号间接排放源。通过分类计算并结合相关部门、法规和股东的因素,可以得出哪些部门或者业务的碳风险是较高的。四是能源成本。与确认计量有关的碳减排一样重要的是能源资源成本。这样使得低碳清洁项目在企业有了优先执行的机会,从而减少由于执行高碳项目而带来的损失,使得企业减少资本预算并增强了竞争力。五是碳资产。碳资产=社会成本的减少+碳抵消+碳减排。六是碳负债。碳负债=社会成本的增加+碳排放违法相关法律法规的成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成本。七是碳定价机制。在碳资产方面,应当以货币计量每吨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碳负债方面,以货币计量每吨碳排量带来的损失。总之,碳影响报告书必须包括所有的碳活动,包括碳减排和购买碳排放量。碳资产与碳负债之差得出一个净额,这个净额为碳所有者权益,即为净碳。净碳是作为企业进行长期碳管理的目标和碳资本预算的标准,通过此举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三、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面管理
(一)建立碳全面管理模型,将碳管理融入到企业资本预算决策中,分析与碳排放有关的机遇与风险
有关温室气体的政策和碳排放市场充满危机的同时,也赋予了很多机遇。危机包括罚款和社会不良效应,机遇包括了成本的节约、商誉和罚款的避免。如企业能够严格执行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表,并通过编制碳影响报告书去了解碳排放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和相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那企业就能有效的管理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风险和机遇。企业之所以要衡量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或有负债和机遇,是因为企业通过此举能够做出更为完善的决定,比如在对相关碳密集企业的合并与收购时进行的风险评估调查,从而确定在该能源产业的投资是否正确。由此可得,一个对碳足迹有着深刻理解的企业在未来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竞争优势,企业应当保证对碳的决策分析是融入到企业决策的整个过程中的,即企业应当对碳排放进行全面的管理。企业建立的碳全面管理的模型,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管理工具和方法去分析和管理碳排放的成本、相关风险和机遇。
(二)将碳排放纳入资本预算的指标、影响因素与具体的影响
(1)碳排放相关的现金流量和测量碳风险的指标。
有效的管理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或有负债和机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得出碳排放的现金流,从而将碳排放融入到资本预算的决策中去。资本预算是根据项目的正负的现金流量与项目的折现率算出投资项目的价值,从而判断该项投资是否值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碳排放影子价格都将成为投资项目碳风险的财务指标。
(2)影响碳排放现金流量的因素。
碳足迹对项目现金流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在进行一项新的投资时,必须了解这项投资的碳足迹对整个公司的影响。其次,在进行企业合并收购时,将温室气体成本的资本预算融入到被合并方现有资产和负债中,从而掌握一项投资的真正成本。
(3)目前温室气体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大大被忽视了,然随着社会进步,有关碳的成本将对企业造成重要影响。
不管是项目的投资还是企业间的合并,项目的资本预算都应当考虑为了遵守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比如,若潜在投资项目每单位生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超过了企业其他项类似的资产,那么潜在投资项目的资本预算应当包括为了碳减排而发生的成本。如果潜在投资项目每单位生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低于了企业其他项类似的资产,那么资本预算应当包含相关碳减排成本的节约。目前为止,温室气体成本对于资本预算的影响大大被忽视了。然而,随着碳市场和相关法规的持续发展,有关碳的成本将对企业造成重要的影响。
(4)碳排放是影响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对现金流造成的影响外,如果一个企业的单位生产力产生的温室气体较多,会对其市场份额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企业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是缺乏效率的。相较于其他碳减排显著的企业而言,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当将碳排放管理纳入内部控制管理。比如,沃尔玛成为了碳减排的楷模,沃尔玛力争在供应链上减少碳排放量带来的成本。它认为污染代表着没用被利用的资源,从而会给企业带来成本。长期以往,高成本的供应链会因为竞争对手的低成本供应链而丧失客户市场。面临环境问题的企业也会因为遵守相关温室气体法规而带来较高的成本。市场上也会发觉这些风险,从而对债务和股票有更高的收益要求,从而对企业造成更大成本负担。
四、碳风险评估与全面管理模型应用
企业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的性质建立建立一个高标准、登记制度的温室气体清单。其次,了解与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签字优势,从而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得碳影响报告书,用来约束企业内部的每个人员。最后,将碳排放纳入企业资本预算,实行全面管理制度,测量碳风险和财务评估。以下矿物燃料发电力企业进行模拟。
五、结论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of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ofMinnesotaTwin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Decision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
摘要:双语教学是地方高校大学教育的一大难题。本文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使用比例、课前准备、课件制作、作业和考核等问题提出了初步改革方案。
关键词:双语教学;英语使用比例;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95-02
在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了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双语教学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必然选择。教育国际化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师生国际流动。双语教学能为学生出国留学做全方位的铺垫。因此,双语教学的意义尤为重要。
早在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国际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材料类人才,我校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采取了双语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双语教学定位
从双语教学的英文表述(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中可以看到三个关键词:学科内容、语言技能、整合学习。其中“学科内容”置于“语言技能”之前,是首要目标。“整合学习”是双语教学的精髓,体现了双语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设计上,要将学科内容和语言技能两个教学目标整合,处理好语言与学科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语言是学科内容的学习媒介,而学科内容是语言学习的资源。“整合学习”也是双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在教学设计上,要创设多种有效活动,形成任务链,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努力探究、亲身体验的学习情境。
二、教学实践
1.课程性质与目标。本课程是我校为材料类宽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凝聚材料学科知识和应用型英语知识的精髓,使用全英文专业教材,通过中英双语授课使学生在学习材料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交流的能力。
2.教学方式与考核。本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课件以英语为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每6学时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要求用英语完成。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兼顾双语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试卷的卷面采取英文题目,学生作答可以用中文。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30%(考勤+习题)和期末考试成绩70%组成。
3.授课对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班级人数在20-40人之间。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已学的专业课有《材料科学基础》。由于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约有1/3学生通过英语4级考试。
4.教师与教材。本课程授课教师为本学院材料学R到淌ΑV鹘滩奈青岛科技大学陈克正教授编写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双语教材。该书以国外原版教材做参考并根据国内的教学情况及材料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全书共分固体材料的结构、常用工程材料结构等9章。
三、问题与改进
1.英语使用比例。在双语课程中,英语的使用比例到底占多少,极大地决定了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限制,本课程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即部分采用双语教学。一般情况,双语教学要求英语使用比例不低于50%。在最初的教学中,因为追求英语使用比例,所以除了教材全英文外,电子课件也是全英文的,教师讲课采用中英文结合。但是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较难接受,教学效果较差。分析原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原本就比较差,再加上诸多生僻的专业词汇和科技英语长难句,使得大部分学生上课无法听懂。根据双语教学“学科内容”为首要目标的原则,结合课堂互动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计划将教材更换为许并社编写的全中文教材《材料概论》,从而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为了实现双语教学“语言技能”目标,仍然保留了多媒体课件中较高的英文比例。
2.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地方高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于很多专业英语词汇甚至大学英语词汇都没掌握,造成了学生听课困难。因此提高本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措施是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每节课下课前,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的学习章节,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预习准备。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会有更好的预习效果。同时注意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提供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回答,使学生都能参与。
另外,为了使学生理解英文课件内容,编写专业词汇集发给学生,使其提前掌握每一课的专业词汇,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专业知识而不是查找单词。
3.课件制作。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从方便学生理解出发,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对英文专业词汇加以中文注解。为了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收集视频、动画、图片等各种教学素材,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课题或学术论文等,特别是教师科研工作中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相比刻板的教材理论,更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见科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将科研引入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兴趣和信心。在本课程中适时适量地给学生展示写科研成果或论文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开拓学生在材料领域的眼界,从而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其今后在本专业中的工作或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作业与考核。由于全英文教材中没有习题,所以课后作业题为教师自拟题目。主要针对的是课程的重点知识,题型多数为简答题。为了督促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采用英文答题。但是学生反应太难,多数学生直接照搬教材相关文字,效果非常不好。后来简化为可以用中文答题,大部分学生能把教材中文字翻译为中文答题,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将互联网搜索的中文解答直接照搬。不过至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中文答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程期末考试采取笔试闭卷,但是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经过实践反思后采取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查阅参考书和英文字典,但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等电子词典。考试题型有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开卷后,学生的考试结果有所改善,但是学生的成绩及格率还是偏低。将试卷的大部分题目改为中文撰写,降低了试卷中的英文使用比例后,及格率提高许多。但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出发,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又将开卷考试改为了闭卷考试。经过几次考试改革后,学生考试成绩分布良好,及格率达到正常范围。
5.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总课时为32课时。采取双语教学后,要兼顾专业知识和科技英语的学习,课时量明显不够。因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求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授课,然而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某些重点难点句子,教师必须反复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慢了授课进度。这就产生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为了使该课程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修改教W计划,增加总课时数到48课时,才能实现本课程采取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6.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授课方法单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英语教材时,注重对ppt课件或教材内容的讲解,主要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讲解,没有形象的描述和过多的专业阐述。这种授课方式枯燥单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和上课的积极性。解决方法之一在继续使用英文课件的基础上,更换教材为中文教材。方法之二是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加强师生互动。采用小组讨论等其他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丽文,等.《材料概论》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47-48.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通过对本校两个本科班学生的问卷调查,收集了这两个班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从有效开展教学工作角度对上述信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了这些信息中透露的对教学工作有利和不利的主要因素、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期望、意见和建议以及教师应该采取的态度与方法,并说明了开展这种问卷调查的客观必要性。
孙子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战争如此,教学工作也如此。只有对教学对象的情况有及时、全面、深人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学分制的不断推广,高校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不少新要求。从湖南商学院近几年招生情况看,生源已从本省向外省区扩展。例如,在我校2006级学生中,外省学生比重即已超过了本省学生。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差别较大,使得学生素质也有较明显差异。同时,由于我校从2006级新生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许多课程的学生班级都以临时组合的临班形式出现,与过去的固定班级上课情形已大有不同。这种背景下,教学对象的流动性、差异性、陌生性、临时组合性十分明显,即使是各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往往在开学初期一段时间内也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情况,任课教师就更加如此,而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从2007-2008-1学期开始,在本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发放教学对象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力图及时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为备课和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以2007-2008-1学期为例,该学期笔者执教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分别是本院临班0512, 0513两个班,均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0512班学生为38人,0513班为42人,合计8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0份,回收率为87.5%。其中有效问卷67份,分别占发放问卷数、回收问卷数的83.8%, 95.7%。
一、主要反馈信息统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9大问题,其中有7个封闭式问句,2个开放式问句。从67份有效问卷反馈的主要信息统计如下:
二、对统计结果的简要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集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相关决策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调查收集的信息尽管涉及面比较广泛,对教学工作的帮助作用也有区别,但应该说都是有价值的。同时,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日常的学生管理也具有积极作用。
(一)“学生个人特征信息”分析
1.从班级分布看,两个班的有效问卷数都占了全班总人数的80%以上,说明此次调查是一次全面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本课程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其调查反馈信息,对于搞好教学工作具有直接而重要的积极作用。
2.从性别分布看,两个班合计的男女生之比为343% : 65.7%,女生人数几乎高出男生一倍,高达近2/3。一方面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中长期存在的女生大大高于男生的现象;另一方面,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纪律性更强、学习更认真、更细心,性格安静,比较保守,但在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交流讨论的踊跃性方面,逊色于男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注重活跃气氛,在现场教学和讨论过程中,必须更重视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3.从高考科类分布看,两个班67名有效卷学生中,文科考生与理科考生之比为55.2%: 44.8%,分别为37人和30人,文科考生多于理科考生,但相差并不大,基本是均匀分布。这种格局对于教学工作总体上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主要是:文理科考生各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也各有其弱点,双方能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利方面则主要表现在,文理科考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特征上有较明显的差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二者的特点,这就增加了备课和课堂教学组织上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4.从地区分布看,67名有效卷学生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湖南本省学生与外省学生之比为44.8%:55.2%,本省学生不到一半,大部分是外省学生。在37名外省学生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别为13人、8人和16人,分别占外省学生总数的35.1%, 21.6%和43.3%。这些信息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首先,学生来自东、中、西部十四个省区,分布面广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特点(例如:举例时应结合这些省区的情况,分组讨论、实地考察时,要把不同地区的同学混合编组,以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等等)。其次,一般而言,东、中、西部的教育水平是有差别的,整体上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因而学生整体素质也会存在同样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一差别,并细心观察总结这种差别的表现及其程度。既要照顾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相对差一些的西部学生,又不能让中、东部学生“吃不饱”。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交流互动中从不同地区的学生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资讯和帮助,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5.从民族分布看,所统计的67名学生来自5个不同民族,其中,汉族学生,62人,占92.5%;其他还有壮族、土家族、蒙古族和满族,但人数较少,比重很低。这方面的信息虽对教学工作的直接影响不大,但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认真研究他们与汉族学生的差别有哪些,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
(二)“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分析
在“您对这门课程设定的学习目标”一问中,有33名学生选择“争取拿高分”,占统计学生数的49.3%,加上选择“认真学习为考研作准备”和“必须拿高分争取奖学金”的学生,合计有67.3%的学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很有意义的积极因素,教师应该从中增强搞好教学的信心,这也是教师采取正面引导为主的教学策略的客观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选择“不作硬性规定”的学生有巧人,占统计学生人数的22.4%,比重仅次于选择“争取拿高分”的学生。这一信息说明,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人数不少,这部分人有较大弹性,要么可能往低要求看齐,成为消极因素,要么可能向高标准努力,成为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尽可能把这部分学生往积极向上的方向拉,千万不能听之任之甚至有意无意地把他们推向消极的方向。
选择“认真学习为考研作准备”的学生7人,占统计学生总数的10.5%,这就意味着1/10的学生已经有了考研的打算,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争取使他们学得更扎实、更深人、更全面。因此,必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学生已经学过的经济与管理类主要课程”分析
从问卷反馈的信息看,学生已经学过的经济与管理类主要课程分别是:西方经济学(有97%的学生学过)、旅游学概论(有82.1%的学生学过)。这些信息使教师知道旅游经济学的先行课程实际上主要开设了哪些,从而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和讲授教学内容,使之与先行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尽量避免重复讲授已经学过的知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
(四)“学生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期望”分析
这是反映学生对未来旅游经济学学习过程及结果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的一种心理预期。从问卷反馈的信息看,按填写人数多少排列,学生最期望的是“能学以致用,充实自身实力”(26.9%),以下依次为“系统掌握旅游经济学”(14.9%),“能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13.4%)“能增加旅游实际知识”(10.5%)、“能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9.0%)、“能提高经济分析能力”(7.5%)等。
上述信息至少可说明两点:
第一,追求学以致用,重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旅管专业学生最关注的学习目标。这是一种积极、正常的心理,符合社会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这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对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双师型”(即懂理论又懂实际应用)教师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二,许多学生把旅游经济学的学习与专业课学习和增强就业能力密切联系起来了,这也基本上是一种积极、合理的心理。因为旅游经济学不仅是旅管专业课的经济理论基础,而且包含了或涉及到不少旅游专业知识。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学生由于对旅游经济学缺乏了解,往往容易把这门课与专业课混淆起来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程度比较高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并不是一门实用专业课,它主要反映旅游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与分析能力;它不能代替专业课。
(五)“学生对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分析
综合这些信息统计结果,至少说明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中,反映最多的是要求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气氛要活跃,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为主。其次是要求多开展实践教学、多讲课外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这些都与前面反映的学生强调学以致用、重视应用能力培养的信息高度一致,因而也是积极合理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能否满足学生的上述要求,将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第二,上述信息中也透露出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和矛盾心理。比如,要求“考试范围小,难度低,平时作业少”;又如,有一半以上学生主张采用课堂开卷考试形式,主张课堂闭卷形式的仅有20.9%,不到前者的一半;而愿意采用“个人写课程论文”和“小组写研究报告”的学生合计也只有43.3%。在笔者看来,既想平时少做作业、期末考试能轻松过关,又希望能学以致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心理,明显是矛盾的。能力和素质只有靠平时艰辛努力才能培养出来,而不是期末临时“突击”出来的。而且,个人写课程论文和小组写研究报告,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但这一点并未成为多数学生的共识。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减少乃至消除上述消极和矛盾心理,这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
三、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调查反馈信息及其统计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招生来源全国化以及高校内部改革深人化的新形势下,过去习惯的一些教学管理方式与方法已经过时,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教学管理创新。针对某一课程教学对象进行专题问卷调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创新。
(二)尽管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对于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存在一些消极与矛盾心理,但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本质是健康的,其主要价值取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这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最大有利条件。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减少乃至消除不利于学生成长和阻碍教学工作的消极与矛盾心理。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2012到2016年间华东地区设有艺术教育硕士点的几大高校的200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采用归纳分析法,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一)研究样本本文在高校中随机选取了适合研究的200个样本。艺术教育硕士主要分为四大学科门类:音乐、美术、舞蹈、广电传媒(表1)。虽然选择美术方向的研究生几乎是其他方向的2倍,但是总体来说,样本的选取还是比较均匀的。(二)研究过程本文想要解决如下问题:第一,艺术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一般选取哪些问题进行研究?第二,他们在毕业论文中选择了哪些研究方法?第三,研究方法选择的趋势。首先,列出四大艺术学科门类;其次,将这些门类进行对比,挖掘内在关系;最后,揭示研究的总趋势。
二、研究结果
本文按200篇毕业论文的关键词和主要研究内容,将研究生选择研究的艺术教育问题分成9个通用类别,再将其细化为几个子类别(表2)。9个通用类别包括对待艺术活动的态度、参加艺术活动的动力、学校的艺术教育、成年人艺术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教师、艺术集体活动、专业教育、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们是艺术教育研究中的典型问题。对美术、音乐、舞蹈、广电传媒四大方面教育问题的比较性分析,揭示了通用类别和子类别之间的特定关系。美术教育方面研究生感兴趣的6个类别分别是:学校的美术教育、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的美术教育、美术的专业化和集体化教育,以及美术作为一种教育的方式。学校的美术教育分为青少年和更高年级的教学方法两个子类别,非正规美术教育分为写意画和写实画两个子类别。艺术整合和博物馆教育只存在于美术教育中。华东地区经常举办一些画展以提高年轻人的审美水平。美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民间和文化教育背景下得到广泛发展。音乐教育方面研究生感兴趣的类别分别是:创作音乐的动力、学校的音乐教育、成人音乐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音乐教育类别在学校是使用最广泛的,它包含了很多子类别,如从教学方法到教科书、学习形式、音乐偏好和音乐技能评估。研究显示,艺术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音乐教育感兴趣。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音乐教育涉及民族音乐、音乐游戏和乐团。音乐作为文化教育手段的问题,是从合唱团和音乐学校的视角来考察的。舞蹈教育的研究中涉及7个类别,分别是:舞蹈的态度和舞蹈的动力、成年人舞蹈教育和特定需求的舞蹈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舞蹈教师群体、舞蹈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学校的舞蹈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发展。有特殊需求的人群的艺术教育分为两类,一类体残疾,一类是精神障碍。身体残疾的群体主要研究排排舞、民间舞蹈;精神障碍的群体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和创造性舞蹈。研究生对舞蹈教师教育和当代舞蹈,以及芭蕾的专业化教育同样感兴趣。还有一些调查是关于江苏当地的民间舞蹈群体及其艺术性活动的。广电传媒教育方面研究生感兴趣的主要是学前、小学、中学开展艺术教育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值得关注的是,学生青春期阶段在创造力发展和动力增长方面有很大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包括播音主持、脱口秀等表现。广电传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被普遍认同的。这类艺术教育被列为考查学生艺术天分的标准之一。研究生选择的研究方法相当广泛,包括问卷调查、采访、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教学实验、创造性写作、内容分析等(表3)。根据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要求,硕士毕业生在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必须采用至少两种研究方法,因此通常学生会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如问卷调查和采访。结果显示,从2012到2016年,问卷调查的使用次数从25降到13,采访的使用次数从12升到21。另一组研究方法有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教学实验,这些方法使用的次数相对平稳。创造性写作的方法在最后两年没有人使用。从2014年开始才有人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定量方法到定性方法转变的原因,是由于学校不断地把定性教学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揭示了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的特点,尽管所属的具体学科不同(音乐、舞蹈、美术、广电传媒),但是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大体相同,都是有关艺术教育的问题。研究发现,研究生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研究9大类问题是基于三点原因:第一,艺术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关,青春期和成年时期的艺术活动有不同倾向。第二,学校艺术教育的制度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走向。第三,民间文化和民族发展认同的社会文化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研究方法的趋势是从定量到定性转变,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问卷调查引导研究生通过定量研究看待艺术教育问题,而采访、实地考察、行动研究、内容分析引导研究生通过定性研究分析问题。研究生大多数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方法,在其他方法运用上还不够灵活。调查显示,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在方法层面,还是对象、内容方面都比较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为高校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活动,发展多学科交叉学习,比如把艺术教育的思维与理工科的思维结合起来。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增强指导研究生科研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作者:张太海 王秋凤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大鹏.对外艺术教育研究浅谈师资的培养要求[J].艺术教育,2016(3).
[2]汪旭晖.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3]李晓菁.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实践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
[5]高丹.艺术类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质[J].艺术时尚,2013(12).
关键词 新闻教育 改革 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 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施的小实习(学年实习)、大实习(毕业实习)方案,尽管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到媒体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恐怕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心里都没底。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媒体在市场化、企业化过程中,不愿承担高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多数高校实施的,各种实习都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实习的规范化;媒体的指导教师也不愿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有的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发生了人生意外事故,或采写稿件出了问题,而给媒体和记者本人带来了麻烦。更主要的是高校在这些实习过程中,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不屑于指导学生实习,这些实习的任务往往由年轻教师或辅导员担当,实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再如,高校新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这和美国新闻院校“希望教师能够非常努力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同学生见面交流,阅读而且一行一行地修改他们的作品。教师是否会专心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很特别,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改作业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问的若干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些好的传统也被丢弃,如教师
高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序流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的边缘化和非中心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的客观原因,也要人事人力的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这与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导向的人事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普遍埋头于科研学术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所以,无论从何方面看,只要高校现行的唯科研学术是瞻的体制不变革,重视实践教学就永远是侈谈,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也只具有形式的意义。
4 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目标驱动下,各个高校人事选拔制度的门槛普遍提高,非博士者无法进入高校的师资队列中。俨然,高等教育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新闻教育界早有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流行的招聘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一刀切’的选拔标准和只以纯学术成果评价教师水平的管理思路,其实并不利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因为:学术型教师的辛要精力在“学术文章”上,不愿在教学上面花费时间精力,不愿把很多时间花在一字一句批改学生写作的报道文章上,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学术型教师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就像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教官在指导学员如何打仗一样,这样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工作者,从国际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一支由“实务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组成的融合编队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专业高度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学”和“术”等各类知识的需要,能够担当起培养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富于崇高职业理想、掌握各种媒体技术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但是,限于国内高校不具有办学自、院系没有人事权、从媒体到高校的人事流动渠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充实部分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还只能是一种设想。即使这些“实务型教师”被聘请进来,如果相关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发生改变,这些“实务型教师”也会无法立足、会被早早淘汰出局。
总之,只要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性因素不发生根本的变革,新闻教育要想在微观层面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变革,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谈。当然,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现实选择: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
通过以上对新闻学教育微观层面问题的盘点。我们看到新闻学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似乎新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其实不尽然。从表面上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遇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问题,矛盾处处存在,改革的掣肘和障碍重重。但是,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性选择完全掌握在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手里。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承认不足,积极创新,完全可以做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从局部的微观层面改变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硬伤和漏洞。新闻教育改革有不少现实的路径(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先改革的应当是作为高校教学实践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设计)。
1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编辑。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自然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
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政治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工作量和责任心要远远大于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责任心。比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要比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新闻作品)选题容易的多。一般指导教师在阅读一遍学生写的论文后,很快就能发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一般指导教师要反复观看、反复阅读后,才能发现作品的各种细节的失误和表达缺陷。因此,不要简单的认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比指导毕业论文简单容易。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选好报道题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报道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是在象牙塔里完成大学学业的。尽管经历的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媒体实习,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观察社会的角度还是不够成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工作学习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社会生活中独立的找到好故事?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现实选择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施的小实习(学年实习)、大实习(毕业实习)方案,尽管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到媒体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恐怕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心里都没底。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媒体在市场化、企业化过程中,不愿承担高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多数高校实施的,各种实习都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实习的规范化;媒体的指导教师也不愿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有的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发生了人生意外事故,或采写稿件出了问题,而给媒体和记者本人带来了麻烦。更主要的是高校在这些实习过程中,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不屑于指导学生实习,这些实习的任务往往由年轻教师或辅导员担当,实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再如,高校新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这和美国新闻院校“希望教师能够非常努力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同学生见面交流,阅读而且一行一行地修改他们的作品。教师是否会专心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很特别,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改作业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问的若干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些好的传统也被丢弃,如教师高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序流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的边缘化和非中心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的客观原因,也要人事人力的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这与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导向的人事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普遍埋头于科研学术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所以,无论从何方面看,只要高校现行的唯科研学术是瞻的体制不变革,重视实践教学就永远是侈谈,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也只具有形式的意义。
4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目标驱动下,各个高校人事选拔制度的门槛普遍提高,非博士者无法进入高校的师资队列中。俨然,高等教育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新闻教育界早有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流行的招聘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一刀切’的选拔标准和只以纯学术成果评价教师水平的管理思路,其实并不利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因为:学术型教师的辛要精力在“学术文章”上,不愿在教学上面花费时间精力,不愿把很多时间花在一字一句批改学生写作的报道文章上,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学术型教师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就像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教官在指导学员如何打仗一样,这样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工作者,从国际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一支由“实务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组成的融合编队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专业高度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学”和“术”等各类知识的需要,能够担当起培养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富于崇高职业理想、掌握各种媒体技术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但是,限于国内高校不具有办学自、院系没有人事权、从媒体到高校的人事流动渠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充实部分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还只能是一种设想。即使这些“实务型教师”被聘请进来,如果相关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发生改变,这些“实务型教师”也会无法立足、会被早早淘汰出局。
总之,只要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性因素不发生根本的变革,新闻教育要想在微观层面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变革,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谈。当然,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现实选择: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
通过以上对新闻学教育微观层面问题的盘点。我们看到新闻学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似乎新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其实不尽然。从表面上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遇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问题,矛盾处处存在,改革的掣肘和障碍重重。但是,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性选择完全掌握在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手里。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承认不足,积极创新,完全可以做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从局部的微观层面改变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硬伤和漏洞。新闻教育改革有不少现实的路径(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先改革的应当是作为高校教学实践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设计)。
1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编辑。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自然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政治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工作量和责任心要远远大于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责任心。比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要比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新闻作品)选题容易的多。一般指导教师在阅读一遍学生写的论文后,很快就能发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一般指导教师要反复观看、反复阅读后,才能发现作品的各种细节的失误和表达缺陷。因此,不要简单的认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比指导毕业论文简单容易。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选好报道题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报道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是在象牙塔里完成大学学业的。尽管经历的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媒体实习,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观察社会的角度还是不够成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工作学习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社会生活中独立的找到好故事?
一、运用“学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闻写作教学的瓶颈
目前新闻写作学科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论为主体编著的。教师在教授新闻写作理论时,很容易成为一言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和“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新闻写作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新闻写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采访和写作中。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学生只记住了理论而没有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出实用型的新闻人才。
2004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李希光认为好的新闻教育应该是:教学永远为新技术和新知识敞开大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传播知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最好的关系状态;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和认识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观点的多样性;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宣传、意见、事实三者是有区别的。①李教授的这些理念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对于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具有启迪作用。
二、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处理好三大关系
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甚至不愿意听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内容不能引发学生兴趣。怎样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让学生想听要听想参与学习中去。推行“学生本位”的理念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②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从破除教师权威开始,特别是像新闻写作课程,只要新闻作品反映了客观现实,承担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好的新闻作品。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许学生提出异议,现在的90后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往往反感,也不会因为老师的“权威”而产生崇敬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抱着互相学习、平等互敬的态度面对学生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处理好教学中指导与教导的关系
在新闻理论教学中,处理好指导与教导的关系至关重要。真正把握好总体指导,具体教导的原则。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课上教师将学生领进门,学生课下的学习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没有引导的责任。学生课下的学习往往以课本为主,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系统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教材的编排思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刘明华、张征著的《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为例,其上编新闻部分为总论,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笔、语言等带有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遍性的内容;中编和下编则分别系统地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此外,教材对网络新闻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在具体理论部分,以人物通讯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物通讯的定义、我国人物通讯发展轨迹、人物通讯报道对象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写作要求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就使学生清楚了教材的编排思路和重点难点,甚至能够复述出教材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难度,学生便有了学习兴趣。
3、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核心。“教”、“学”本就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为追求教学进度,单纯地认为教师职责只是“教”,学生职责只是“学”,为教而教,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学是“教”与“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多抛出一些有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抛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动手去做,比如以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导语的写作为例,给出以下材料让学生进行导语写作的练习。
“一个上海青年,他是位个体户,他名叫程铿,今年5月10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这位青年为总工程师,这位青年一无学历、二无职称。”③
一般说来,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很多种组合形式。如:
(1)以时间开头:今年5月10日,一位上海个体户青年程铿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尽管他一无学历、二无职称。
(2)以人物开头: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虽然一无学历、二无文凭,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3)以人物的定语开头: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今年5月10日却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请为总工程师。
(4)以用人单位开头: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月10日聘请一位一无学历、二无文凭的上海青年个体户主程铿为
--------- 总工程师。
针对以上导语,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发表意见,究竟哪种导语更具有可读性和新闻性,教师加以总结,不一定要有最终结论,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几种导语的写法。
三、运用好“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机制
1、让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去体会理论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丰富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课程,而新闻写作的实践无非就是撰写新闻作品。要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到媒体实习,切身感受媒体氛围和日常运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人物通讯写作为例,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基于人物通讯的这些特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具有新闻价值、具有故事性和可报道性的某一人物。很显然,仅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当地养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师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为学生做演讲,并实时提问,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采访氛围,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一举两得。
再比如,学生如果要采访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人员,可以去养老院做一周的义工,体验工作人员的辛劳与酸甜苦辣,那么学生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题。
2、让学生在经典新闻作品阅读和点评中去感知理论
阅读经典新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阅读各种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自然能够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专业写作知识,从模仿中开始,在创新中升华。这样学生在将来的新闻工作中才会“下笔如有神”。曾经有一个已经参加工作五年的学生说,他读作品的时候无论文学的还是新闻的还是其他书籍,他都要做笔记,记经典的词汇,经典的手法,还写读后感。后来他在写新闻的时候经常能够信手拈来,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有总结的阅读,有意识的阅读会构筑一个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让学生在新闻作品的考核中去升华理论
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成果的最终标准还是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论。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教师大可不必通过一纸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是适当增加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例如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历次新闻作品的好坏最终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疯狂记忆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平常的写作能力培养的现象。
4、让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写作能力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双语; 资源; 建设; 管理; 利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7. 054
[中图分类号] G2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7- 0087- 02
新疆教育学院图书馆“双语资料研究室”是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在新疆教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的产物。在上级领导支持和双语专家的指导下,全面搜集与双语教育有关的书籍、各级各类政策文件、领导讲话、总结报告、要闻、简讯、研究论文、教育教学课件、教案、视频、音像、影像资料,进行专业化、标准化分编整理,同时建立了二次文献。由于双语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和独特性,其选题新颖,资料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特点,在双语教育、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新的研究成果,对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建设与发展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双语资料中心”除发表和出版的书籍和学位论文外,部分没公开发表和出版的相关论文、文献资料只供阅读和复制,因而显得格外珍贵。
1 双语文献资源的建设
新疆开展双语教育还不到20年时间,而且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新疆目前有很好的用维语授课的教师,为新疆双语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新阶段双语教育教学有所提高。双语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是高校双语教学和科研的成果,双语文献资料除正式出版物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非正式出版物,其传播范围较小,在20世纪90年代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未得到合理收藏。进入21世纪后双语文献资料的文献利用价值越来越大,我们正积极进行双语资料馆藏建设工作,努力拓展与本校各学院、重点学科带头人、科研机构以及各地州教育部门的联系,追踪双语教育发展动态。我馆在双语馆藏文献建设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注重特色馆藏文献的收集、开发与利用,特色馆藏文献的收集是建设特色馆藏资源的前提。首先要确定特色馆藏文献收集的范围与内容,同时重视其完整性、权威性、价值性、准确性,进而通过购置、开发、交换等多种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收集。
(2) 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网上资源的利用。网上资源丰富,我院图书馆对丰富的网络双语资源进行分析、研究,搜集最前沿的学科信息资源,并将其与本校的教学、科研紧密联系,把这些极富特色的资源数字化,建成本校特色资源数据库,安装到图书馆服务器上供校内读者利用,方便读者了解其他高校信息资源的相关情况。
(3) 加大采访力度,实施多区域现采工作。针对于出版民语言类的书籍、期刊、电子资源周期长、数量少的问题,我馆加大采访的力度,采取多书店采访的方式,同时也在网络上实施采访工作。除此之外,还加强现场采访工作的力度,抽调各部门、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由采编负责把关,分期分批,采取多区域采访措施进行现场采访,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
2 双语文献资源的收藏
(1) 建立“双语资料研究室”突出特色馆藏。调整现有藏书结构,充分利用、挖掘馆藏文献,对现有与双语教育相关的库存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及工具书进行集中分类。创建了以“双语资料研究室”为中心的双语书库、双语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双语读书角,形成了特色藏书体系,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 侧重双语图书资料、信息情报的馆藏建设,包括纸质印刷、电子数字信息化的各类图书资料及文献信息情报收集服务工作。
3 双语文献资源的管理
图书馆要为双语文献建立专藏,因为双语文献除正规出版物外,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各级各类政策性文件、领导讲话、总结报告、要闻、简讯、教育教学课件、教案,其形式一般都是打印稿,特别是音像资料规格不一,按普通收藏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益,但不及专藏集中查阅方便,能比较迅速地满足特定读者的需要。因此,我馆指定专人负责,对双语文献进行了严格细致的分类统一收藏,由专人负责管理。
3.1 双语文献管理方式
我馆双语文献与其他学科门类的馆藏相同,采取同一种收藏管理方式,即以《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为分类依据,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描述,建立专项数据库系统,虚拟馆藏类目清晰、收藏库室检索方便。
3.2 双语文献科学排架
收藏的目的在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是利用的基础。为使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必须科学排架。科学的排架是管理好双语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不增加读者选书负担,双语书库与汉语、民语书库排架方法相同,正规出版物以《中国图书分类法》顺序为标准顺序,自上而下、自左而右排架,这样读者不管到哪个书库都能以同样的排架方法去寻找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料;学位论文按年代排序后集成化管理,视频、音像、影像资料经过二次编辑形成录音、纸质两种文献馆藏形式,同样实行贴防盗磁条、贴条形码、盖馆藏章、贴书标、登录、编目、数据库录入,整个程序完全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最后经过编目系统人员校验准确无误后转入典藏库室通过网络供读者检索与使用,最终实现流通一体化。
3.3 规范双语文献管理
采用现代化设备,提高开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书库入口处设置触摸屏电脑导向图,提供馆内各类文献馆藏设置的指导,指导读者进入书库藏书区域,这样既为读者节省了时间,也方便了读者。有些各级各类政策文件、领导讲话、总结报告、要闻、简讯、 “双语” 研究论文、教育教学课件、教案、视频、音像、影像资料不存在复本,因此规定这些文献一律不准外借,书库流通处配备复印机,为读者提供复印业务,满足读者需要。对于双语文献网上电子版,我们在程序功能上做一些限制,原则上不能全部下载,只能在线浏览文献标题或下载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出于保护珍贵文献资料和知识产权的需要,也是对我馆文献资源的一种保护。
4 双语文献资源的利用措施
图书馆是文献的最大储存库,图书馆藏书的目的不仅是积累保存知识财富,更重要的是方便人们阅读利用文献。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有被人们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所以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
4.1 成功的管理和完善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
(1)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正处在一个转型变革时期。为此,应积极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2)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近年来从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中可以看出,在高校师生信息用户群中,利用网络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有了普遍提高,数据库的使用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发出不少电子教学参考服务系统并投入服务,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方便地阅读和下载与双语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料。
4.2 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意识和能力
随着信息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人们对双语文献信息的需求呈多元化、综合化和纵深化特点,要求得到快、准、精、新的信息。作为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基地院校图书馆,面对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双语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应努力开创为读者服务的新思路,以本馆文献资源为依托,根据双语读者需求和教学研究状况,以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原则,重点开发具有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基地院校特色的教学科研成果数据库、优势学科信息数据库,形成特色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开放图书馆文献资源,为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提供系统、全面的专题信息服务。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已经成为评价一所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指标,也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核心。特色馆藏资源是一所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并能独立存在的基础,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讲尤为如此。高校图书馆只有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在网络资源共享中体现自身优势和竞争力,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图出馆在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红英. 学位论文的管理及利用[J]. 图书馆杂志,1995(2).
[2] 周悦珍. 国内特种文献的情报价值与开发利用[J]. 图书情报知识,1996(6).
[关键词]:教材;语言;课程;教法
中图分类号:H08
教材一直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工具被使用了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各种培训学校,每个语言课程都有所配备的教材。学生与老师已经把教材看做语言学习的一个必要工具。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身边的老师也在思考教材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部分教师认为一本固定的教科书并不适合语言教学课程;部分教师人为教材在教学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本身应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灵活的使用教材使其能够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需求。
下面就教材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做浅显的探讨:
Epstein和Ormiston (2007)在一书中说过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教学仍起着核心作用,但老师应该有选择性的选取教学材料与内容而不是死板的照教材授课。Tomlinson(2003)也指出,当人们学习语言时,通常都会用到教材。教材中的段落文字、对话对学习语言起到重要作用。Richards(2001)认为教材仅仅只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内容,教材不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工具只是补充材料。
为此我采访了三位教师。第一位是在泰国易三仓大学的印度教师,学习语言学出身,教授英语已有15年,他所教授的课程有商务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报纸阅读等。第二位是澳大利亚藉教师,他在清华大学授课,所授专业为商务英语,所授课程有商务英语口才,学术论文写作等。他在大学教授英语课程两年,从事英语教授行业已20年,并在澳大利亚、中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从事教学工作。最后一位是中国英语教师,学习英语教学专业,曾在中学执教两年。
选择这三位教师作为被采访者是因为前两位是资深的语言教师,他们教授英语都在15年以上。他们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看问题更加全面深入。最后一位是青年教师,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资历的教师在运用教材上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在参访中,被采访者要被问及5个问题:
1. 有些人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教材是非常有用的,还有些人认为教材对于教师是一种限制,您的观点是什么?
2. 语言教学中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什么?
3. 我们是否该给所授科目固定一本教材?为什么?
4. 我们使用的教材符合学生的需求吗?
5. 怎样使教材符合每个学生的需要?
第一位被采访者认为教材在教学中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把学生输入的知识标准化,节省教师备课时间,因此可以找更多的课外材料。他认为教材对于老师与学生都有指导性作用,它在指导老师授课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但他也不认为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些课程不需要书本,比如口语课。他在授课时并不一定按照教材的进程,当他觉得教材不符合学生需求时,他会调换章节顺序、删减,或者增补材料。
第二位被采访者也认为教材对于教学很重要并且很有用,但是教师应根据情况使用教材。他认为教科书对他而言很必要,因为教科书能够帮助他记住课程的进度,如果没有书,他会时常忘记自己所讲过的内容。他表示教科书还有另一个作用,当老师教授同一门课而且班级多于一个时,教科书可以提醒教师掌握好每个班的教学进度。他阐述了自己运用教材的方法,他想让教材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完全吻合,因此他在教授一门课的时候,查阅了很多不同的教材,最终选出最符合教学目的的材料影印给学生作为教材,这种方法使课堂更加高效。
第三位被访者是一位中学教师,中国的中学教育普遍以考试为目的,因此教材对于学生也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想要通过考试,并且得到高分,学生必须有一本教材,以便他们预习、复习。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教材,他们就没有授课方向,因为教材是根据教育、考试大纲而编订的。
三个被采访者都表示教科书在语言教学中及其重要并且很有用,它使教师教授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备课时间,帮助学生完成考试。在采访者中,有两个人认为教材在语言教学中是必备的。但另一个被采访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课堂、学生情况来选择怎样使用教材。例如:教材在写作、阅读课中是必要的工具,但在口语课中就不是必须的。在采访的教师中,他们使用教材的方法都大同小异。他们会根据情况来添加一些课外材料,或者打乱书本原本的单元顺序,又或者老师会为某个课程准备自己节选的教材。
这篇论文讨论了关于语言教学中教材运用的问题,被采访的教师都认为教材是重要的,它是老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一个方向标。然而,不同的老师有自己运用教材的不同方法,或许按照单元顺序教授学生,或许打乱顺序授课更为逻辑,或许添加一些补充材料来完善知识点。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并且更好的运用所学的语言。
参考文献
一、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他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最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完全以新闻室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不下厨的主妇。[2]新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学实践教学进行的。
部分新闻学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在校园内进行。然而,校园终究不是社会,如果所有实践教学环节都在校园内进行,那么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实践教学与现实社会中的新闻实践是脱节的,与新闻实践脱节的教学活动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当然,学校也可以临时找一家或几家媒体作为实践教学的地点,但联系媒体费时费力,学校教师也不方便到现场去指导学生实习,教学效果也不好。一个固定的高质量的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完全可以克服上述弊病。通过和相关媒体合作建设一个长期、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新闻学专业可以弥补学校实验设备、实习场地、实习经费不足的缺口,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我们认为在新闻教育中也应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适应现代新闻教育要求的新路。应提倡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教育工作者走出校门,广泛联系新闻传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同社会各界合作,创造出好的新闻教育条件。[3]
在基地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媒介的特点、规律和发展状况,体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在基地内进行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校园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一个重要阶梯。
二、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实施的教学环节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闻学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校和媒体可以共同利用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和媒介研究,实现媒体资源和学校资源优势互补。新闻学学生可以在基地内进行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锻炼、提高专业技能、技巧。
(一)专业考察环节
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到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生现场了解、体验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经营管理、发行等新闻活动,明晰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专业考察是新闻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反映、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新闻行业和新闻职业认同度的一种重要实践教学形式。当然,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新闻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专业实习环节
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模式,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专业实习的环节。专业实习完全可以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专业实习时,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新闻媒体的性质、特点及工作内容。在学校指导教师和媒体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新闻学专业学生亲自参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经营、管理、发行等实际工作,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基地实习的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全面掌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业务技能,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一定数量的署名作品。
(三)毕业论文环节
为满足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新闻学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不断引向深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还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工作是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在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内撰写,把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地所属媒体的特点及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当然,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在基地媒体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
(四)毕业实习环节
毕业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进行的一个主要培养就业能力的实习环节。毕业实习可以在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毕业实习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考察媒体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的情况,也可以让基地的媒体人事部门介绍如何培养和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让媒体工作人员召开从业经验交流会。毕业实习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让学生感受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
三、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以服务教学需要作为自己的立足点,要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内容。当然,为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基地的使用效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基地建设内容。一般而言,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闻学学生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现有设备和人员资源,设置更加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项目,构建与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服务。
(二)实行双导师制度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校内导师与媒体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方向,双向选择校内导师和媒体导师各一名。为确保教学质量,每个校内导师与媒体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应该超过4人。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学生与双导师之间的联系手册,媒体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联合评定学生的实践课程成绩。为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基地应该具体规定学生跟随媒体导师实习的时间。一般来说,大一到大二学生每年跟随媒体导师在采写一线的实习时间不能少于1个月,大三学生每年跟随媒体导师在采写一线实习的时间不能少于3个月。
(三)搭建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的知识结构
依托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各类媒体对应用型新闻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参照媒体从业人员所必需的素质标准,搭建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在基地进行的多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既了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规律,又熟悉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电子摄像等知识模块要贯穿到在基地内进行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能够在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和设备。媒体的领导、记者、编辑对学生进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电子摄像等业务方面的指导,学生能够参加媒体的采访、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各项新闻活动,从而熟悉基本的新闻业务和新闻流程。如何发现新闻线索、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如何用简洁文字将新闻事件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等能力,都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为学生以后走向新闻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做好心理上、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五)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以学生和媒体需求为出发点,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媒体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的教师、学生也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参与媒体的业务运营之中。学校教师、学生可以经常性地参加媒体的新闻策划会,为媒体的定位出谋划策,帮助媒体解决运营过程中的难题,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结合媒体的实际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基地的建设,媒体和学校都将得到实质性提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六)建立具有示范作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论文关键词:职教图书馆;建设;发展策略
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应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相一致。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以及教育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高校及社会型图书馆那样投入大、藏书面广,而应突出特色馆藏。首先,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多样性、地方性、岗位专业性,这些性质特点要求有相应的资源体系与之相适应。其次,特色化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体现自身价值和发展的需求。怎样在图书馆建设上达到投入少、针对性强、利用率高的目标,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体验在此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优化馆藏结构、加强馆藏建设特色化
藏书结构是衡量藏书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根据图书馆职能和读者需求,对多种藏书成分要求达到的收藏级别所安排的比例和构成,它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藏书依据、藏书类型、藏书级别、藏书比例。我们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藏书应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情况进一步的细分为:以专业特色为依据、以师生需求为基础、以重点学科为导向,加强馆藏建设特色化。
(一)制定适合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文献采访方针、计划
文献采访方针指的是采访的依据,是采访原则的具体体现。它要求采购图书学科的范围、重点藏书的确定,以及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图书在收集中所占的比例、复本量的规定等;采访计划是一定时间内工作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步骤、方法、任务。采访计划是图书馆文献采访的指南和依据。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坚持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坚持“以需定进”,将有限的经费用到最需要的方面。
目前多数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基础差、底子薄,缺乏长远的馆藏规划,且受文献购置能力所限,藏书层次比较低,文献资源严重不足。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该根据现有的馆藏情况及本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采访计划。职业技术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实践操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作为文献收藏的图书馆,在制定采访计划时,不要只明确文献采购数量,要根据专业需求对各类图书采购比例进行细化,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实训类文献为重点,构建有实训特色的馆藏。在对本校的品牌学科和重点专业相关文献的采访时应该注重系统性、完整性。连续出版物、多卷书、丛书应强调内容与时间的连续性,包括光盘、对应的一些外文资料等。及时了解教学动向、师生需求,要把本校利用率高、与教学科研紧密相关的学科文献列为采访计划的重中之重。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的特征之一是:馆藏局部的绝对突出。不求多而广,但求专业文献鲜明,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因此在制订采访计划时不应一味追求数量,关键重在质量,质量又要表现在特色上。
(二)提高馆藏文献质量、利用率的几个方面
1、及时了解、收集出版发行信息
出版发行信息的收集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献采访的质量。只有全面掌握出版、发行信息,了解发行动态,及时调整文献采购计划,才能保证图书的采访质量,优化藏书结构。通过查阅书目和书评是了解出版发行信息最常用的方法。书目是文献出版发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书评是对文献内容、作者、出版动态的介绍和评价。两者相结合是辅助采访人员把握图书内容价值、鉴别文献质量的重要参考工具。还有就是通过网络收集出版发行信息。采访人员通过网上书店、网上出版社、图书网站等获取最新信息、图书出版的最新动态。有的还能阅览到图书的一些章节,利于严格把好质量关。再有就是通过参加图书订货会的方式纵览全国图书行业动态,及时收集和利用对本馆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从而提高文献利用率和采访质量。
2、专业教师选书
由于专业信息量的不足导致大量专业性强、有学术价值的文献难以收藏,给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的馆藏造成很大缺憾。因此,为了使图书馆藏书能够更好的满足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应采用专业教师选书的方式来确定所需书目,图书馆专业人员负责采购。具体操作是由图书馆定期的把最新的书目以excel格式发到各专业教师的信箱,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需要圈选图书,再及时把圈选好的书目发到图书馆的采购信箱。这样既有效的提高了采购图书的目的性,又避免了盲目性。大大提高了图书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民主选书
一些图书馆的藏书得不到师生的认可,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师生沟通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发展状况和读者的需求。图书采访人员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的深入到教学一线,了解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与读者的沟通。采用座谈、问卷等方式定期向读者了解文献的需求情况,并把书目提供给读者,把选书权交给广大师生。
二、提高图书馆馆员专业化服务水平
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教师知识的加油站,图书馆馆员在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同学生接触的便利条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心理需求等,并提供有关书刊、资料,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馆员还担负着教师的角色。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馆员只是把自己定位于一位普通服务人员,觉得平常就是一些借借还还的工作,对读者的专业咨询常常回答不上来,久而久之,不但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还会降低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利用率。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迫切需要一支集教师和馆员于一身的新一代馆员队伍,对读者不但要有体贴的服务态度,还要有专业的服务水平和熟练的服务技能。使读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感觉与馆员相处心情舒畅,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馆员要时刻用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师表”形象。着装大方得体、态度真诚、友好,对待个别读者的过分要求、无理取闹要宽容有度,耐心细心,敦敦教导。工作之余,馆员要认真学习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服务水平,能够给读者指点、引导,发挥图书馆的最大优势。
三、建立行业、馆际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图书馆的显著特征,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校内图书馆与各专业处资料室共建共享
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以图书馆为主体,各专业处资料室为分枝的信息网络中心。采取统筹规划、统一平台、整体建设的方式,对校内各专业处资料室文献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具有本校特色化的资源体系,合理化的资源配置和共享化的服务保障,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统一管理、共建共享、协调发展,使校内文献资源的整体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联合各相关“职教馆”对特色专业文献进行共建共享
各职业技术学校可联合与本校专业相关的职教馆,根据各校的重点专业进行分工与合作,如电力类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可建立电力设计、电力构造等特色数据库,还可结合职教与馆藏特点,建立职教信息库,实训教学资源数据库、职业资格认证技能考试参考文献信息数据库、本校教职工论文和专著数据库、学生优秀毕业论文数据库、教学课件数据库、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学校与学校之间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弥补资源不足,实现学校之间文献资源真正共享的新局面。
论文关键词:职教图书馆;建设;发展策略
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应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相一致。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以及教育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高校及社会型图书馆那样投入大、藏书面广,而应突出特色馆藏。首先,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多样性、地方性、岗位专业性,这些性质特点要求有相应的资源体系与之相适应。其次,特色化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体现自身价值和发展的需求。怎样在图书馆建设上达到投入少、针对性强、利用率高的目标,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体验在此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优化馆藏结构、加强馆藏建设特色化
藏书结构是衡量藏书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根据图书馆职能和读者需求,对多种藏书成分要求达到的收藏级别所安排的比例和构成,它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藏书依据、藏书类型、藏书级别、藏书比例。我们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藏书应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情况进一步的细分为:以专业特色为依据、以师生需求为基础、以重点学科为导向,加强馆藏建设特色化。
(一)制定适合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文献采访方针、计划
文献采访方针指的是采访的依据,是采访原则的具体体现。它要求采购图书学科的范围、重点藏书的确定,以及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图书在收集中所占的比例、复本量的规定等;采访计划是一定时间内工作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步骤、方法、任务。采访计划是图书馆文献采访的指南和依据。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坚持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坚持“以需定进”,将有限的经费用到最需要的方面。
目前多数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基础差、底子薄,缺乏长远的馆藏规划,且受文献购置能力所限,藏书层次比较低,文献资源严重不足。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该根据现有的馆藏情况及本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采访计划。职业技术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实践操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作为文献收藏的图书馆,在制定采访计划时,不要只明确文献采购数量,要根据专业需求对各类图书采购比例进行细化,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实训类文献为重点,构建有实训特色的馆藏。在对本校的品牌学科和重点专业相关文献的采访时应该注重系统性、完整性。连续出版物、多卷书、丛书应强调内容与时间的连续性,包括光盘、对应的一些外文资料等。及时了解教学动向、师生需求,要把本校利用率高、与教学科研紧密相关的学科文献列为采访计划的重中之重。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的特征之一是:馆藏局部的绝对突出。不求多而广,但求专业文献鲜明,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因此在制订采访计划时不应一味追求数量,关键重在质量,质量又要表现在特色上。
(二)提高馆藏文献质量、利用率的几个方面
1、及时了解、收集出版发行信息
出版发行信息的收集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献采访的质量。只有全面掌握出版、发行信息,了解发行动态,及时调整文献采购计划,才能保证图书的采访质量,优化藏书结构。通过查阅书目和书评是了解出版发行信息最常用的方法。书目是文献出版发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书评是对文献内容、作者、出版动态的介绍和评价。两者相结合是辅助采访人员把握图书内容价值、鉴别文献质量的重要参考工具。还有就是通过网络收集出版发行信息。采访人员通过网上书店、网上出版社、图书网站等获取最新信息、图书出版的最新动态。有的还能阅览到图书的一些章节,利于严格把好质量关。再有就是通过参加图书订货会的方式纵览全国图书行业动态,及时收集和利用对本馆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从而提高文献利用率和采访质量。 转贴于
2、专业教师选书
由于专业信息量的不足导致大量专业性强、有学术价值的文献难以收藏,给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的馆藏造成很大缺憾。因此,为了使图书馆藏书能够更好的满足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应采用专业教师选书的方式来确定所需书目,图书馆专业人员负责采购。具体操作是由图书馆定期的把最新的书目以EXCEL格式发到各专业教师的信箱,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需要圈选图书,再及时把圈选好的书目发到图书馆的采购信箱。这样既有效的提高了采购图书的目的性,又避免了盲目性。大大提高了图书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民主选书
一些图书馆的藏书得不到师生的认可,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师生沟通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发展状况和读者的需求。图书采访人员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的深入到教学一线,了解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与读者的沟通。采用座谈、问卷等方式定期向读者了解文献的需求情况,并把书目提供给读者,把选书权交给广大师生。
二、提高图书馆馆员专业化服务水平
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教师知识的加油站,图书馆馆员在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同学生接触的便利条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心理需求等,并提供有关书刊、资料,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馆员还担负着教师的角色。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馆员只是把自己定位于一位普通服务人员,觉得平常就是一些借借还还的工作,对读者的专业咨询常常回答不上来,久而久之,不但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还会降低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利用率。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迫切需要一支集教师和馆员于一身的新一代馆员队伍,对读者不但要有体贴的服务态度,还要有专业的服务水平和熟练的服务技能。使读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感觉与馆员相处心情舒畅,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馆员要时刻用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师表”形象。着装大方得体、态度真诚、友好,对待个别读者的过分要求、无理取闹要宽容有度,耐心细心,敦敦教导。工作之余,馆员要认真学习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服务水平,能够给读者指点、引导,发挥图书馆的最大优势。
三、建立行业、馆际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图书馆的显著特征,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校内图书馆与各专业处资料室共建共享
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以图书馆为主体,各专业处资料室为分枝的信息网络中心。采取统筹规划、统一平台、整体建设的方式,对校内各专业处资料室文献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具有本校特色化的资源体系,合理化的资源配置和共享化的服务保障,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统一管理、共建共享、协调发展,使校内文献资源的整体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联合各相关“职教馆”对特色专业文献进行共建共享
各职业技术学校可联合与本校专业相关的职教馆,根据各校的重点专业进行分工与合作,如电力类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可建立电力设计、电力构造等特色数据库,还可结合职教与馆藏特点,建立职教信息库,实训教学资源数据库、职业资格认证技能考试参考文献信息数据库、本校教职工论文和专著数据库、学生优秀毕业论文数据库、教学课件数据库、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学校与学校之间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弥补资源不足,实现学校之间文献资源真正共享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