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案例驱动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Flash课程是平面设计与动漫制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计算机讲解理论、演示操作,学生依据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实训,然后教师再进行辅导。这样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往往只会做教师演示的例子,课本上的案例如果不经过教师进一步的讲解和演示,学生都觉得无从下手。
中职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1 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条件,为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可以兴奋起来,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通常在课前会准备一些趣味性强的Flash动画。比如《K娃系列》、《流氓兔系列》、《小小动画系列》以及一些网上流行的歌曲MV,用这些有趣的动画短片在一上课时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得认真、觉得好玩,立刻对这个动画的制作过程有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对Flash的学习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计算机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贯穿在任务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设置的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任务驱动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遮罩动画》这一节中,教师先给学生确定任务,制作《静夜思》唐诗赏析动画。布置任务后学生首先要开始构思:从主题的确定、场景的设定、资料的搜集、软件的选择、到最后作品的制作与修改等,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而整个作品如同一部电影一样,学生既要当导演,又要当剧务,还要当美工,许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去做,也可以组织小组共同协作。作品完成后全班同学参与评比,甚至可以上传到网站上去,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通过案例掌握原理、概念和方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精心设计案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例如,在《引导层动画》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小蜜蜂回家》这样一个案例,先让学生观看有趣的《小蜜蜂》动画,当动画放到一半时暂停下来,我问:“同学们,小蜜蜂们去采蜜,有个蜜蜂很淘气,飞得太远回不了家,大家一起帮帮它。”同学们听了都笑了起来,当然都非常想知道老师让他们怎么去帮小蜜蜂。此时我把案例展示出来,让学生去设计小蜜蜂回家的路线、蜂巢的位置,有些思维敏捷的同学还会想出在小蜜蜂回家的途中发生了其他有趣好玩的故事情节。由此我将《引导层动画》这一节的知识点一步步引入到《小蜜蜂回家》的故事中去了。
“情境教学法”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要教师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Flash动画制作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注重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要有一定的延伸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渐变动画》一课时,根据中职生即将就业的现状,我创设了广告公司来职校招聘设计人员的情境,把课堂变成招聘的考场,学生参加应聘,现场抽取考题:设计《手机大世界》的动态广告。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结合,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往往会融合在“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中。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开展有效地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的讨论和协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知识互补,更能加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学习,小组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实现这一面对面的交流,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利用网站、QQ群、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这样既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本课题于xx年4月7日申报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为了便于地方管理,再申请为茂名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于 xx 年 2 月 10 日由茂名市教育学会、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指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新技术、宽视野、重实践、严逻辑”的特点,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计算机知识与训练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深入理解其内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县为沿海一小县城,由于经济落后,受条件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晚,虽然各校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多媒体教学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封塞,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拉近了我们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距离,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取得专家的及时指导有了可能。我们通过互联网的积极联系,得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及研制组秘书钟柏昌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下,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并进行反思与重建,论证其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良导致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来自专家的批判:“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缺乏带实际意义的综合性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 祝智庭:信息技术为什么能支持教育改革 —— 祝智庭教授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载《网络科技时代杂志》 xx 年第 6 期。 ) “任务驱动式教材又成了‘操作习题集'”( 王效刚,王爱胜: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 “ 任务 ” 设计的再思考, fsyz.com.cn/wlky/ )。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 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任务驱动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任务驱动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积累任务驱动教学的成功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电白一中、春华学校、电白实验中学的初中、高中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总结一套“重建”后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访谈、网络研讨等。
首先在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进行重新梳理工作,针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弱点与弊端,重建任务驱动法的理论,探索新的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 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xx 年 9 月 -xx 年 8 月
1 、准备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准备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软硬件设备,收集相应资料,选用并学习使用远程网络交流工具,开展网络交流讨论,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预期成果:建立课题专题网站,收集相应资料,开展网络交流讨论。由刘敏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反思与重建后的课堂模式探讨》论文及研讨课例实录。
2 、实验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6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8 月
通过网络交流对我县高一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在三校中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对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任务驱动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7 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教师在专家、教研员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预期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新型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课例》 vcd 。
3 、结题阶段: xx 年 7 月 -xx 年 9 月
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重建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结题报告》;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七、课题组人员
研究指导顾问:李艺教授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刘 敏 ( 电白县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
教学实验教师:廖永海 ( 电白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
梁婺清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陈亚运 ( 电白一中,信息技术教师 )
李小勇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关键词:任务;驱动;案例;分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36-03
《财务分析》课程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分析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往的教学通常采用“理论+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场考试定成绩。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普遍感觉听得懂,学不会,不知怎么做,如何下手分析,如何应用到实际中,一到考试就去背,因此有必要加强《财务分析》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以“任务驱动”为《财务分析》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它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完成任务巧妙融入在一起,学生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为目标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根据阶段教学要求布置系列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当场演示或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学生根据任务边想边学边练,最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引导他们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就是任务驱动法的优越性。
二、“任务驱动”在《财务分析》中的具体实施
1.任务的设计。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已掌握程度统筹兼顾,另一方面要使所设计的任务具有可操作性、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及层次性。例如,针对财务分析中的四大报表分析、四大能力比率分析时,安排学生课前阅读、分析案例。具体做法是教师在选择了适合的案例之后,在课前一周通过打印或者电子稿形式将案例分发给学生。教师任务设计时,应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课堂所传授的方法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和相关书籍,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任务清单,利用课堂传授的方法,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思考、提出对策。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源,例如按照事先的分组写出小组讨论报告。
2.任务的探索。教师在任务探索阶段起到引导与监督的作用。例如在综合案例分析阶段,要求学生在开学初结合上市公司的时事热点,选择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家上市公司,自行分组地收集有关这家公司的财务资料,学生们需利用闲暇时间对其近3年财务报表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组长要对组内人员进行任务分工,通过一学期跟踪这一特定公司并从不同视角对该公司进行专项与总体分析,并计算企业的四大能力等指标,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形成最终分析结果,并对未来大财务趋势进行预测。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营造协作学习的环境,针对研究重点及研究中的难点进行分析与引导,并在各教学阶段进行讨论、交流并归纳相应的有关知识和分析技巧,促进共同提高。例如,学生需要精心准备案例的分析材料并进行讲解,同时也需要对其他同学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
3.任务的展示与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任务探索后,教师应检验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给予评价与总结。此环节为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此时,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在临近期末时,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指出上市公司财务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财务分析透视企业管理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搭便车”,教师可以在课堂随机抽取学生,经过课前的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对目标公司都有了充分的准备,过渡到课堂全班讨论就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对学生参与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点评的关键是学生的思路、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既要精辟阐述理论,又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分析学生的观点,同时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对案例及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全面被激发,而且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质疑和辩论中更加全面和深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财务分析》这门课让学生更愿意学,更易懂,学生们能真正理解和应用。
三、《财务分析》课程运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收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财务分析》课程对财经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门很实用的课程,但以往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体会到课程的实用性,不会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到实际工作中。而在任务驱动法下,学生们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师生互动良好。因此,学习效果评价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保证,要加大任务考核的比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和焦点。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因此要使学生能够自觉并自主地学习,首先就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内在学习的境界。教师布置的任务必须对学生具有很强大的吸引力,否则学生缺乏积极性,会产生敷衍塞责的心态。
《财务分析》是一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课程,运用任务驱动法改革《财务分析》课程时必须要结合社会上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某种特定的“情境”相联系,源于生活和符合个体需要的任务一般都能吸引学生。例如,我们经常会遇到教师精心设计了任务,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也反应平平的情况,教师因此常抱怨学生不积极参与,但我们若认真分析与反思,往往是任务本身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状态,达到任务完成的效果,我们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学生以任务刺激。
3.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对热点的财经事件保持职业敏感性,同时还应具备实务经验,能够对经济实务中涌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在任务驱动法下,把原来在教师身上的压力通过任务分解到了学生身上,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导型和实践能动性,这样知识的传授就从单边传授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的多边互动,教师在此过程中也重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因此,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使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4.重视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教学中无论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都要注重现金流量分析。因为会计核算有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两种核算基础,在计算损益时,不同的计算基础会生成不同的数据。实务中,净利润是采用权责发生制下计算而来的,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与现金是否收到无关,费用与现金的支付与否也无关。因此,净利润往往并不等于企业当期的现金净流量。但是衡量企业价值时,我们更看重的是现金而不是利润,因而现金流量的分析相当重要。因此在《财务分析》的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以正确评价被分析的上市公司。
我校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法已有三年,从一张试卷定成绩到注重全过程的学习,从个人认知到团队协作,学生对《财务分析》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据统计,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每年大约都有1/3的毕业生选择财务分析相关方面作为其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牟琴,谭良,周雄峻.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06).
[2]姜洪鹏,张嬴.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情境创设原则探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3]曹翌.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4]欧善生.高职教学应从传统式教学向任务驱动式教学转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论文摘要]C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大、中专学生入学后的首门计算机语言课程,也是重要的程序设计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通过对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探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
《C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其在当今系统软件和部分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又与硬件和程序设计环境底层的联系紧密,是当今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应该掌握的一种基本的、比较实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它作为学生入学后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有关的内容的一门新课程,本身就比较难;再加上其内容的庞杂、语言描述的灵活,更让学生感觉难上加难。因此对于担任该课程的老师来说,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培养学生运用C程序设计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一门课程的目的和宗旨。
二、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C程序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一般来说,教材中前几章都是先介绍C程序设计语言的一些概念和基础知识,然后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这些概念和基础知识,既枯燥又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中,我们打破课本原有的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的逻辑结构体系,改用从案例入手,通过给学生演示、让学生模仿,在实际应用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和概念的延伸,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按教材的顺序授课,而是以精选出的程序设计的案例为中心,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案例的讲述上,把要学习的语法和概念融入到具体案例中来讲解。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在应用中学习,从而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帮助。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C语言课程的兴趣呢?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一。
三、运用多媒体CAI课件教学,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
C语言的内容比较繁杂,我们把概念、定义等一些知识性的东西用幻灯的形式投影出来就会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节省老师板书的时间,让整堂课的效果改观。但是课堂上课件的演示也要适当,避免喧宾夺主,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了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了内容本身。相应的,课件在其他内容的处理上就要慎重了。比如算法、程序的设计,我们不是只注重给学生一个结果、一个程序,而更应该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过程,一个思想,也就是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方法,即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即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因此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就不能是一张幻灯一个算法、一个程序,而应该重点介绍方法、思想,根据题目求解的过程,一步一步把结果“ 写” 出来。
多媒体CAI课件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算法演示、在线测试、在线讨论以及资源中心五部分功能。多媒体CAI课件可以提供交互式环境供学生学习,并自动根据操作过程进行实时评价。将多媒体CAI课件和教师课堂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形成最佳教学任务的综合性手段与教学方案。
四、把握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注意“互动式教学”,切记不要“自演自说”。互动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老师是课堂上唯一主体形式的状况,让学生也作为主体形式参与到课堂上来。互动式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避免学生上课疲劳,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互动式教学在形式上有老师提问,让学生上黑板演算、上教师机操作,让学生讨论等,让学生进行正误判析,解决普遍性问题,或者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方法或程序,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大家再提出新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显著,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但是我们在进行师生互动方面也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概念,让课堂既要有互动的活跃氛围,也要有好的课堂秩序,使得课堂互动有序有效进行。
(二)培养学生读程序的能力。程序是C语言的本质,读程序是学习C语言入门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独立编程的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读程序的能力。学生读的程序越多,见识的编程的思想、方法、技巧也就越多,就能更加扩展自己的编程思路,还能在某些时候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归为己用。
在培养学生读程序方面要注意循序渐进,先给学生读一些简单的、只有几行的程序,然后逐渐增大程序的复杂度。
(三)采用问题驱动法。在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有一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程序的设计步骤如果只通过教师讲述,学生在字面上可以接受,但在理解深度上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能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和体验,情况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另外,采用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入对某些语句结构的学习同样有相同的作用。
采用问题驱动法,一切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
了调动,从而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五、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辅助理论教学
C程序设计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的。因此,在授课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上机实验来加强实践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C程序设计语言实验教学的目的应是:1. 紧密配合理论教学,通过相关实验,帮助和加深对语句功能的理解;2. 通过实验可以将各门课程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思考利用C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依据实验教学的目的,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实验设置成不同的类型:必做和选做实验:这两类实验都是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由授课教师设计的;前者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后者则在于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以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结束语
要教学好C 程序设计语言,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 优化 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在教育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优化正是当前教学形式所需要的。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自2000年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就开始进入小学课堂。然而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中培养的信息素养被主要理解为计算机与网络的信息应用能力。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也仅仅在计算机方面。其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要求不相符,仅仅在演练与技术掌握方面的训练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与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和困惑。大多数教师都对新型教学方法投入了很多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内容也很多。但教学性论文居多,侧重于教学经验总结与课例评析,深入到教学理念层面的较少,教学理论方向的发展明显滞后。而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很多时候被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优化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考虑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之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能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需要应用系统方法,将培养信息素养与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支持,完成课程优化。
(一)基本理论与思想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需要构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支持。构建主义的教学中心是学生,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帮助支持者,通过对话、合作、情境等学习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而新信息技术教学是构建主义所需环境的最好的场所。同时人本主义也是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持。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发挥内在动力,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对象是小学生,根据心理与发育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环境创设,能够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完成学生信息环境下的伦理观念、道德与意识的正确引导。
(二)设计教学目标
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的,避开了传统教学目标中偏重知识传统的误区,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别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通过多角度教学目标的设定,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确定人性化的教学主体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套索工具”“复制/粘贴”“水平翻转”“自由变换”等多种工具的使用。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各种工具的使用与意义,而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想要的构图,具备美化图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持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任务驱动法是最重要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以构建主义为核心理论的,与探究教学模式的要求相类似,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任务驱动法的核心任务相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最为常用。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实例演示与案例分析,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意义的契合程度进行筛选,还需要能够满足任务分割与配合的要求,同时还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实现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因此,在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中需要将主体教育作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选择以目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能力发挥的教学方法为主。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信息化设备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责任感。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当前良好的教育形势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迎接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3-0000-01
Task-driven Teaching Application in 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ic Courses
Liu Hailong
(Inner Mongolia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uhhot 01001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computer operating skills is our social work,an essential learning and life skills. Therefor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based courses for students in some degree,future employment,work,life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Therefore,how to teach good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programs,how to make students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to master the computer is placed in each of ou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in front of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author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from teaching about how to use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basic courses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describes how to design specific course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teaching.
Keywords:Computer Application;Task-driven;Teaching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特点是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计算机的相关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和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学生听课没兴趣,练习没耐心,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差。针对这一情况我尝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让学生在做中学,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明显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本人根据个人授课心得,谈谈我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相关任务模块的设计。
首先在课程任务设计中我将本课程分为了三个大的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网络构建模块、常用工具软件安装、使用与计算机维护模块、office办公自动化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任务都来源于企业案例或是直接将学院工作中一些工作任务分给同学去做,让学生充分体验实战的感觉。在教学中将讲课与实践相结合,压缩理论授课学时,多给学生实践时间,以指导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做中学。
计算机组装与网络构建模块中我设计了三个任务: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小型局域网的构建。在教授了学生计算机的历史和硬件相关知识后,将学生分组,每组四至五名学生,然后在我校的综合布线实验室进行实战演练。在实验室中学生先进行计算机硬件的识别,找到指定型号的主板、cpu、硬盘等硬件后进行计算机的整机安装实验;然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组装好的计算机上安装操作系统,其中包括常用的windows xp系统的安装和windows2003 sever系统的安装;最后学生需要自己制作网线、学习使用交换机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络并测试连接在交换机上的各个计算机是否能够联通。通过完成这三个任务学生可以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局域网的构建,分组实验的模式同时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Office办公自动化教学模块我设计了word文档的排版、excel数据处理和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三个任务。在授课过程中,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而是引入实例来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实现来引入教学内容。例如,讲解word文档的排版时,我用我校某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为实例,演示如何将未排版的文档一步步按要求制作成合格的毕业论文。学生的上机内容是联系学校的各个社团和协会,为他们制作海报和宣传单。有些同学甚至还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找到了打字排版的兼职工作;讲解excel部分内容时全部引用生活实例和企业案例,小到居委会水费缴纳单的计算,大到公司生产成本和利润核算表,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使用excel表格和函数功能自动生成各种结果和报表。学生的上机内容是利用excel表格制作本班级的信息统计表、成绩统计表等表格的制作,表格中的内容全部是由函数生成的,彻底让学生感受到excel表格为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作为一种常用的办公工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通过我这些年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我发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授出来的学生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教育出的学生动手能力要强很多,企业反馈好。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驱动教学法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大量的案例剖析演示使得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凑,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往往难以快速掌握,跟不上教学步骤。容易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对我们教师的课堂授课节奏提出了挑战;案例的收集整理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要做大量的准备,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来施行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益处。同时由于经验有限,肯定有很多不知处,欢迎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我得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金晓倩.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模式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项目案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体现了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力。我国的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非正常损失货物的进项税额应及时转出”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何珍芳、吴利群主编的《税收基础》书中的“增值税”一节,本节课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学习领域的全部课程具体化。
二、教学理念
1、教学方法多元化:本节课的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围绕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项目化案例教学,整个工作任务(图1)分为创设情境――角色分配――任务分割――分组讨论――实施――验证――总结和评价七个步骤,学生能够在教学训练中,完成由专业的认知到职业角色的转变。此外,本课还结合了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体验法及讨论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图1会计项目教学工作任务七步法图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会计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如果2所示。
三、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增值税的概念、特点、征收范围、税率;熟练掌握增值税的计算。
2、能力目标:资料检索、信息收集、案例阅读分析讨论、口头表达及撰写报告的能力;自主性、探究性及尝试性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间具有相互讨论、评价、合作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企业生产销售等活动中有关增值税的计算,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及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起正确的纳税观,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仿真的职业情境,设置会计模拟实训场景
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案例,创设仿真职业情境,引发学习探索的兴趣。
首先明确主体单位是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7月某市国税稽查局在对该企业2008年度的税收缴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在2008年10月份的一次火灾中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刚刚采购不久的一批原材料被全部烧毁。企业对此的账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贷:原材料1,200,000
借:营业外支出1,2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经进一步核查发现,该批原材料购进时的进项税额174,358.97元已全部申报抵扣。某市稽查局认定该企业在发生非正常损失货物时,该货物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不予转出的行为构成偷税。
师:任务1:该服装生产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任务2:市国税稽查局认定该企业这种行为是构成偷税,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列举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任务3: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任务4:该服装生产企业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理?
2.分组讨论、分析案例
分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不可。最终形成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
3. 各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各小组代表就问题一、二公布各自的结论,并提出依据,结论较为一致。对问题三,学生存在争议,教师不急于评判,让各小组发表他们的看法,尊重和肯定他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两种不同看法,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及时改正,补交税款就行了;另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完善各项制度,从企业领导到基层员工,特别是财务部门的员工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职业操守。双方均认为该服装企业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但是却没有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4. 师生研究讨论
老师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社会一些企业的偷税、漏税及抗税等现象的思考,让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总结及评价
(1)案情分析
增值税相关法律规定了进项税不予抵扣的多种情形,如果企业错误的,在此种情形下将增值税进项税予以了抵扣,则依法应当作进项税额的转出。该企业原依法可以申报抵扣,并已实际申报抵扣的所购原材料进项税额,应当在发生火灾烧毁后,即予以转出该部分货物的进项税额,但该企业却没有依法及时转出,在发现当期申报增值税时也没有将该转出在纳税申报表上予以反映,并据以补缴税款,从而造成了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结果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该企业的行为属于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偷税行为。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总结性评价
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总结评价。表扬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灵活,有独特的见解。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学生能准确应用与增值税相关的概念,科学地发表自己看法,可见学生对其中相关的知识有独到的理解。同时,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违规企业处罚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引用不够准确等。
6.教学反思
(1)本节中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认为“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训练,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你怎样接受训练,也就是你思维、行动训练的方式和过程”。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一个会计人员所必需的。
(2)通过项目及任务的分析,学生学会了如何合作交流、撰写报告,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按要求完成了项目任务,体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感受到通过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欣赏美创造美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宣胜瑾.对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08~110.
关键词:面向对象;教学方法;案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91-02
Abstract: As a popular software development method,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actu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wing to its information hiding, reusable, easy to modify, and easy expans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is not enough and students not master the idea of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a new teaching method that combining case with task-drive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has been proposed. Practice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 was applied in teaching of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imulating students study interests and ability.
Key words: ob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case; task -driven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抽象、封装、继承和多态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特性可以帮助人们设计开发出具有数据抽象程度高、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优点的程序[1]。因该门课程理论性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很难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真正融会贯通于项目设计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C++语法层面或者某一些知识点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也觉得这门课程很难理解掌握,甚至有学生发出“学习类,真累!”的感叹。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多集中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等方面[2-4],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并不多见[5, 6]。针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了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知识的瓶颈,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思想之目的,滨州学院信息工程系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在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及先易后难的原则,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并重点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中,迫使学生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应用于项目实践中。学生在深入理解课程核心思想的同时逐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开发创新的能力。
1 案例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演化而来的一种教学方式。此法沿袭已久,在我国的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当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已普遍将多媒体等技术融和到传统的讲课中来,在图像、文字、声音的共同作用下的讲课方式会达到教学内容更直观、更能突出课程的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量等效果。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讲课方式,即知识单向传授过程中存在的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的显著缺点。
首创于哈福大学的案例教学法被界定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针对实际的案例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7]。由于案例教学不再一味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本位思想,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及探索性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通过参与针对实际案例问题开展的学习讨论,创造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目的。
1.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将让学生重点认知理解的课程重点内容引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中来,例如,案例中要包含类和对象、指针及动态内存管理、继承与派生、多态性等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案例问题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时除了要有明确的认知或者体验及理解的目标之外,还要考虑案例的实用及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主动学习思考[7]。现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几个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成功典型教学案例介绍如下:
1)为了学习类的定义及对象的使用,设计了饲养电子宠物猫案例,此案例集成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抽象与封装特性。在案例的分析及设计过程中采用测试驱动的设计方法,渐进式的增加宠物猫类的构造函数及体现宠物猫行为特征的成员函数并进行测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去体验对宠物猫的属性及行为特征进行抽象与封装的效果,从而领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相关思想。
2)动态内存管理技术一直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理解此技术的同时更深入的认识面向对象中的类与对象,设计了编写字符串类的案例。此案例集成了构造函数、拷贝构造函数、析构函数、运算符重载、浅拷贝和深拷贝等知识点。学生通过参与案例的分析、设计及测试过程理解掌握集成的各个知识点同时,理解案例类中封装的指针成员在动态内存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此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领略C++集成开发环境的UI库(如Visual C++的MFC)背后隐藏的智慧,并进一步体验封装机制带来的优点。
3)为了增加案例的趣味性。一是将公有继承、基类及派生类的定义等知识点集成在一个诙谐幽默的校园故事案例中,学生通过参与案例中person类、student类及teacher类的分析、设计及测试过程轻松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继承的思想。二是将继承、抽象类、虚函数及运行时多态等知识点集成于一个交互式绘图程序案例,让学生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来辅助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虚函数作用及运行时多态的实现机制。
1.2 案例教学的成效及不足之处
以上案例教学的设计目标重点侧重于面向对象核心思想的理解,但在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尤其是编程基础欠缺的同学掌握起来非常困难。于是造成只有基础知识掌握好的那部分同学能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设计过程中来,达到了应用面向对象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而基础差的那部分同学则只是将其它同学或者教师最终讲解的解决方案上机测试一下,这样“囫囵吞枣”式的案例教学效果自然很差。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滨州学院信息工程系的教师又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进来。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应用于实验、实践等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富有趣味性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在实验环节去掌握如何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及思想应用于实际的程序设计开发过程,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要设计好任务内容,任务内容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新知识与教学案例分割细化后的某一测试功能的结合。例如,在学习类的定义及对象的使用时,仅就构造函数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理论讲完后就可布置学生的一项实践课任务为:在完成宠物猫案例的属性封装后,测试构造函数定义前后的宠物猫对象在计算机内存中占有的存储空间大小及存储空间中的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原因。其次,在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理论课讲授完新知识后就将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课下思考后在上机实验课上完成任务,这就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过程监控,比如抽查部分同学的课前准备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上机完成任务的情况作有针对性的辅导讲解。
2.2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好处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来后,由于每节课所授新知识有限,因而结合分解后案例形成的任务较小,一般也不难,学生能在上机实验课内当堂完成,符合人们的认知特点。再者,将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及关键思想讲授结束后,再结合设计好的若干个小到中等任务的实施帮助学生去理解消化这些知识及思想。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逐步去领会教学案例中集成的面向对象的核心思想,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创新精神。
3 总结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编程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及基本概念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及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利用任务驱动法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点与案例分割细化的某个功能相结合形成每一次上机实验课的任务,而将某一阶段的任务整合后再实施案例教学,学生将会更易领会案例中蕴含的设计思想及方法。同时,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加强,逐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实践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莉,董渊,张瑞丰.C++语言程序设计 [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黄璐,于红,李向军,等.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材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13,29(3):92-93.
[3] 张麟华,孔令德,杨慧炯.面向图形图像处理的C++课程案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3(4):88-91.
[4] 胡明晓,刘海霞,励龙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层次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2013(3):58-61.
[5] 孟繁军,刘东升,张丽萍,等. 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26(3):126-129.
[6] 何珍文,郑祖芳,张志庭,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践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9):5687-5696.
关键词: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61-03
一、绪论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和计算科学领域的基础及核心技术之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数据库原理相关的基础理论,比如: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关系模式、函数依赖理论以及范式理论等。(2)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以及实施和应用等整个数据库设计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需要完成E-R图的绘制、关系模式的转换以及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进行规范和约束。(3)与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开发和应用,包括如何应用DBMS有效的管理数据库、如何应用SQL语言以及其他开发工具进行数据库编程和开发等内容。目前,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该学科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Langdell教授于1870年首创,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内容,以学生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教学重点,以提升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1]。与“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通过组织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2]。案例教学法最初应用于管理类[3]和法学类的专业课教学中,但随着其在课堂气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优异表现,逐渐被广泛关注,包括政治[4]、医学[5]、农业[6]、计算机科学[7]等各类学科都开始探讨如何设计适合本学科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程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它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掌握案例相关的基础理论,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要求教师课前选好合适的案例,课堂上合理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保证讨论效果并做好点评工作,课后进行总结[2]。
鉴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该课程的核心任务,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因此,不少的学者对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7,8]。张海燕等强调,作为一种全程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数据库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案例准备和小组讨论的效果,并指出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7]。刘畅[1]结合数据库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项目驱动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以数据库课程中的内容为主线,以项目为核心,将数据库课程分块零散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教学串联起来,让学生像在做数据库开发工作那样,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研究过程,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际上,数据库的基础理论较为抽象难懂,自学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设计案例教学法时,无法沿袭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步骤,因为,无论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还是课堂讨论,都比较困难,教师有必要在开展案例讨论之前,进行适度的讲解。本论文将根据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
二、学科特点及教学现状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需要掌握很多基础理论,比如:函数依赖、范式、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等,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掌握。其次,数据库课程中的前后内容关联性较强,比如:数据库的设计需要参照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的结构体系进行,关系模式的构建需要符合范式要求,要消除不合理的函数依赖关系等。最后,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所有的基础理论最终都要应用于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库编程等在内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加上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领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严重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且,由于教学内容零散、孤立,学生很难达到系统化了解和综合运用的境界,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很多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基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法设计
针对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本论文依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问题设计及案例准备。《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与管理、法律等文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不同,不需要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高质量的案例形成丰富的案例库,不需要适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案例,不需要强调案例形式多样性和案例内容的广泛性,而是要针对核心教学任务设计一个科学的问题,并围绕着问题进行案例准备,要求所设计的案例,在纵向上能体现出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完整生命周期,在横向上能覆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基础理论。
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设计和开发一个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完成以下任务:查询出有哪些学生选修的课程中至少有两门以上由教授开设。要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应用到的理论包括:(1)描述教学关系,需要绘制E-R图;(2)将E-R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并编制数据表,需要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3)将数据文件保存在物理磁盘上,要求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并能进行高效检索,需要应用物理结构设计理论;(4)客户从操作终端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形成视图,需要应用SQL语言;(5)保证数据视图―数据表―存储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关系,需要依赖数据库系统的三层结构和两级映射。案例需要围绕着上述内容进行设计,不能遗漏。
2.基础理论的讲解。由教师进行精练的理论知识讲解,讲解过程最好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介绍在哪些环节需要用到它,这样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见表1。
3.问题分解及教学过程控制。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案例设计阶段所布局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在依次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点评,确保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表2)。
4.总结和评价。对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从以下三个维度评价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的总体效果:(1)案例维度,包括案例项目的构思、任务的分解以及问题的设计;(2)教学过程维度,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引导和控制、课后总结等;(3)绩效维度,包括教师表现、学生成绩、课堂反映等。
四、结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围绕着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进行案例设计,案例由若干个问题构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并达到灵活应用的效果。在案例探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和辅助的角色,一方面,引导学生按照设计的流程和步骤进行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另一方面,负责讲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虽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但是,随着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进步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将不断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刘畅.案例法和项目驱动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9):75-77.
[2]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3]李文武.工商管理专业本地化案例教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1):49-52.
[4]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23-28.
[5]汪斌,陈晰辉,赵志青,等.案例教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骨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5):592-594.
[6]冯永忠,韩新辉,任广鑫,杨改河.案例教学方法在农业资源与区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133-11134.
[7]张海燕,陈志泊,王春玲.《高级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9):126-127.
[8]冯少金.《高级数据库技术》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53-55.
针对硬件课程实践环节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效果不理想、课程之间衔接不好等问题,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try”教学方法,基于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CDIO;教学模式;实践环节;课程衔接
由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继承和发展欧美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该理念包括12条标准,涵盖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1-2]。数字电路设计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与通信以及嵌入式类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果在数字电路设计的教学中没有考虑好与后续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则容易导致学生在后继课程的学习中遇到困难[3]。
1数字电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现状
(1)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远大于对硬件人才的需求量,学生出于就业考虑,容易形成重软件轻硬件的观念。(2)硬件课程入门较难,实践环节大都是验证性的,缺乏探索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硬件课程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形成“好软怕硬”的思想。(3)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堂讲授,适当结合验证性实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完理论、做完实验后,仍然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4]。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在与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后继课程的衔接中,学生不能从系统的高度认识数字逻辑[3-5]。(4)计算机学院开设的数字电路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采用同一套实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连续性。(5)自创的“try”教学方法可适用于数字电路设计课程及实践环节的教学[6-8],但由于算机组成原理和数字电路设计两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不同,“try”教学方法在应用于后者时,应有所调整。
2数字电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改革方案
2.1实践环节的层次设计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探索了各种方法,其中有案例法、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9-12]。从实验室建设、实验手法、课程整合等不同角度来提高实践环节质量[13-14]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比较上述方法后,考虑与后续课程的衔接等因素,根据CDIO标准3、5、7的要求,结合自创的“try”教学方法,我们将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分成两个层次,从最简单的门级电路编程开始,难度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最终让学生完成源于实际案例的综合实验,初步具备实际工程能力。表1从实验项目设计、教学方法等7方面对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进行了对比。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不是掌握理论方法,而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认知的沟通[11]。因此,我们在理论教材中选择15个知识点,设计成相关的任务和实验内容,如全加器、表决器等,采用“try”教学方法并结合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尝试,通过任务、查资料、仿真、实物验证、教师验收、撰写实验报告和总结这7个步骤完成对15个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基于科研项目,贴近实际生活,我们编写了自动售货机、出租车计费器、电梯控制器等6个综合实验。实验采用分组方式,每组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综合实验。综合实验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师项目及要求、学生分组并认领项目、组内分工、查资料、设计方案、论证可行性、学生在宿舍仿真、学生在实验室的硬件开发板上实物验证、教师验收、提交实验报告、实验答辩、成绩评定等13个环节。教师在项目要求的时候,只给出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自行扩充,也就是说,同一个综合实验题目,其设计可繁可简,不同学生设计的电路可能会不一样。
2.2实践环节评价体系的构建根据CDIO标准11,构建了实践环节的评价体系。
2.2.1基本实验评价方法基本实验评价指标是:①时限;②工作量;③完成质量;④验收程序;⑤实验报告。其中①、②、④、⑤考核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表达能力,指标③、④、⑤考核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对这5项指标加权平均得到该基本实验项目分数,如式1所示,其中Sj表示某个基本实验的得分,Ki表示某个考查指标的系数,Mi表示在某个考查指标上的得分。由15个基本实验的得分累加后除以15,得到基本实验项目的总得分,如式2所示,其中BS表示基本实验的总得分,Sj表示某一个基本实验的得分。
2.2.2综合实验评价方法综合实验评价指标是:①时限;②查资料的能力;③实验方案;④创新性;⑤设计说明书;⑥完成质量;⑦团队合作能力;⑧工作量;⑨验收;⑩实验报告;实验答辩。其中①、②、⑤、⑦、⑧、⑨、⑩、项考核了学生的个人自身能力、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指标③、④、⑤、⑥、⑨、⑩、考核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修改式1可对这11项指标的得分加权平均,从而得到综合实验的分数。
2.2.3实践环节最终成绩评定办法及选优措施实践环节总评成绩由基本实验成绩和综合实验成绩两部分加权平均得到,从工作量及投入时间方面考虑,一般建议两者各占50%。综合实验结束后,根据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学习情况和成绩,特别是综合实验中的表现,向各相关学科实验室推荐优秀本科生,使他们有机会加入科研项目组,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3实施效果及分析
为检验课改成果,我们设计了一套课程评价系统,包括一套具有反向题的学生调查问卷、学评教的数据、学生的理论课成绩单、实践环节成绩单、一套后继课程教师评价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知识的调查问卷、一套学生所在学科实验室评价该生的调查问卷等。评价系统还包括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在CDIO模式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实验项目设计上,学生满意度达到81.6%,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考核方法等方面,学生满意度达到97.4%,比传统模式提高了20几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新教学模式比传统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促进他们较大幅度地提高项目设计能力、动手编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将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分成两组,采用相同的教学资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授课,一组采用新模式教学,另一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2015年1月数字电路设计课程理论考试中,在试卷相同的情况下,新模式组成绩优良率达到52.9%,比传统模式组高24个百分点;新模式组不及格率为15.7%,比传统模式组低15个百分点;新模式组平均卷面成绩为78分,比传统模式组高6.1分。由此可知,基于新标准并结合“try”方法的新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切实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理论课的相关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衔接,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追踪这些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情况,统计2015年6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期末考试成绩后发现:原新模式组优良率达到80.3%,比传统模式组高25个百分点;原新模式组不及格率为0,比传统模式组低21个百分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考试中,原新模式组平均卷面成绩为68分,比传统模式组高5分;原新模式组不及格率为17.4%,比传统模式组低5个百分点。此数据表明,数字电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采用新教学模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成绩有了大幅提升,不及格率也明显下降。
4结语
新教学模式基于CDIO理论,结合“try”教学理念,将数字电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层次,并包含了配套的成绩评定方法和课程评价系统。实践证明,新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改革的下一步,是根据每一门课的特点,把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推广到课程群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去,以期从课程层次化、课程间网络化等多角度、多层面地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析[EB/OL].(2012-09-15).
[2]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3]白中英.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两门课的衔接性[J].计算机教育,2011(19):36-36.
[4]陈进,吴柯.从一个工程实例对“数字电路”教学的反思[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2):112-114.
[5]曹维,徐东风,孙凌洁.基于CDIO理念的数字逻辑实践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12):75-77.[6]包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及实验的改革与建设[C]//全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5-77.
[7]FengJ,DaiG,BaoJ.PedagogicalpracticeofE-learninginthecourse“theprinciplesofcomputerorganization”[C]//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calableComputingandCommunications&TheEighth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mbeddedComputin.NewYork:IEEE,2009:529-532.
[8]章复嘉,包健,吴迎来.网络化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辅助教学方法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2):67-70.
[9]贾熹滨.案例教学法在数字逻辑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13):67-70.
[10]程书伟,张丹,程晓旭.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数字电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学习,2010(3):138-139.
[11]曲凌.任务驱动的小组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200-203.
[12]李文.IACI-CDIO理念下项目驱动的数字逻辑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161-164.
[13]刘小艳,金平.“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197-199.
关键词:高职高专;动态网页制作;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9
《ASP动态网页制作》课程特点与难点
“ASP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是一门抽象、灵活运用要求高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在动态网站开发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的高度统一。正因为该课程的抽象性和灵活性导致许多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感觉难度大,兴趣不高、浅尝辄止,知识的学习通常浮于表面,深入不够,升华不够,没能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部分组成的,这两部分应该紧密结合、和谐统一才能很好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其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时刻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通过笔者多年教学调查发现,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学习《ASP动态网页制作》这门课程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作为课程的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他们不知道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每个知识点在动态网站开发过程中作用又是什么。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多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自然不高。
代码中单词拼写错误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 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看到英语单词就有畏惧感,而动态网页脚本开发过程中对象的方法和属性等都是较长的英文单词,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记住这些单词也应该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脚本程序排错能力差 脚本程序设计过程中出现各类语法、算法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学生碰到错误后,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下手去改正错误,这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低层次模仿多,网页创作灵活性不够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认真记录教学实例,但是到了实验课时,这部分学生对于课堂记录依赖性太强,只是将课堂记录的实例代码原封不动地输入,实验课堂对于他们来讲几乎变成了打字练习课,枯燥而乏味。
教学方法研究
要提高《ASP动态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应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辅助教学手段等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明确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基点设计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通过使用案例教学能够明确教学目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展开实施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案例集中展示阶段。案例集中展示安排在第一次课中实施。在第一次课中通过对多个完整案例的展示分析,让学生对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有直观的了解。这也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阶段的案例选择应该选取典型性的、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功能完整的网站进行展示,如购物网站、信息管理网站等。在案例的展示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宏观上指出每个案例网站具备的功能模块及相关技术点,当教师讲解2至3个案例网站后,本课程的知识结构、重点就已经明了。这时,可让学生翻看教材目录,寻找各个功能模块及技术知识点所在的章节,让学生对于本课程在整体上有个正确的把握。其次是案例分析讲解阶段。本阶段教学由网站案例的整体教学展示转变为案例局部技术知识点的学习,所选择案例保持不变,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章节安排及教学需要,逐步地讲解各技术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也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先展示案例并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最后完成问题的解答。案例分析讲解把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与被动学习变成了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把教与学的双方带到了矛盾的焦点,课堂的学习实际上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公开讨论。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了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强。该阶段的教学教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思路的连贯性,知识点的展开需要环环相扣。最后是案例扩展阶段。案例扩展阶段是在案例分析阶段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灵活地运用和总结。也就是教师在完成基本知识点教学后,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拓展提高。例如,在学生掌握网站用户注册功能后,可以引导学生从用户角度转到管理员层次,提出管理员如何进行批量用户的预注册。这样。问题的解答核心知识点没变,还是数据库的写操作,但是知识层次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的思考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阶段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去寻找原案例的不足之处,以新要求促进新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方案进行批判性的肯定和分析,并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予以完成,这种类型的作业灵活,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以后知识的灵活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复教学法促进学生记忆 动态网页设计中涉及的脚本语言属于第四代编程语言,其表达能力强,效率高,更接近现在普遍使用的英语。脚本程序设计中涉及的对象、对象方法、对象属性、基本编程结构都是通过英文单词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先记住这些单词才能用好它们。但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有畏惧情绪,总认为单词难记忆,课后也提不起兴趣去看,这样导致代码中有很多拼写错误,程序调试不成功,极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重复法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单词的记忆。基本操作过程如下:课堂中教师讲解知识点时,涉及的英文单词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多次反复地读和写,同时尽量要求学生读出来。这样通过课堂集中重复多次记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所教单词的记忆。同时,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一次性单词量不要太大,每次课控制在10个以内。这样将大量专业词汇分散开来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同时要注意的是,复习要及时,人的遗忘是有先快后慢的规律的。因此在第二次授课时必须复习,甚至可以采取单词默写的方法帮助学生重复进行记忆。这样再重复一次后,学生单词记忆就牢固了。
错误示范教学法促进学生找错、排错能力提高 学生在编写程序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错误后只能求助教师帮助解决,解决后的印象不深刻,下次容易再犯。如何提高学生找错、排错能力也是本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错误示范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教师模仿学生去犯他们常犯的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应该具有代表性,包含的错误类型要尽量多,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授课过程和实验过程中,教师模仿学生思路去讲解包含错误的教学实例,边讲解边让学生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语法错误,最后通过演示发现程序不能运行或出现与预期结果不符的效果后,在根据报错提示引导学生发现算法上的错误。这种方法的要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让学生充分参与,逐步积累经验教训。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因此印象深刻,下次再犯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任务驱动法在实验课堂运用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技术知识点 学生实验课堂过多模仿理论课堂的教学实例一直是实验课中矛盾的焦点,过多模仿使学生思路僵化、缺乏创新,不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本课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在课程学习初就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个总的实验任务,一般为一个完整的网站系统的开发设计。在这个大任务下,每位学生根据平时的授课知识点,逐步地去完成、完善自己的网站系统开发。使用这个方法后,学生会感到学有所用,学习的知识能立即解决实际问题。低层次的模仿已经无从进行,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开发的网站系统的性质进行灵活运用,效果良好。
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了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及实际动态网页制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从学生毕业的选题、毕业设计过程及答辩情况来看,学生具备了独立的动态网页制作能力。我院学生成功完成了课题《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设计》,同时该课题被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同时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局域网qq的设计实现》获得“江苏省本专科优秀论文三等奖”,教学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马晓娟.非计算机专业visual basic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2):48-50.
[2]陈帝伊,马孝义,辛全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9,(22):68-69.
[3]付兴宏,罗雨滋.项目教学法在《ASP网站编程技术》课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5):108-110.
[4]闵兆娥,肖欣欣.ASP网络编程语言课程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2):116-118.
[5]覃晓康,盛雪丰.高职院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9,(24):19-21.
[6]刘巧红.高职“ASP程序设计”项目课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66-67.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数据库技术,高职,教学改革,项目导入
1 引言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 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数据库以及数据库在各领域的应用,掌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开发方法,具备利用数据库工具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技能,为今后应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利用信息,打下基础。以往的教学通常采用“理论十实验+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该课程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起来入门难、目标不明确、不知如何应用到实际中。
而受课时的限制, 教学讲授基本理论占去太多课时, 应用和操作不足。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灌输填鸭式教学,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自学能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实践基本上属于被动模仿式实验, 学生根据已经设计好的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完成实验, 查看实验结果, 只满足于验证相关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传授方法使学生很难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不高。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利用“项目导入”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讨了《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按项目开发的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论文,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的融合起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实际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项目导入有利于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整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2 课程改革思路
树立以“实践、综合和应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关于关系运算符号表示形式、规范化处理的算法等知识点的讲解是通过实例来引导的论文开题报告。
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尽量营造探究性学习、协同学习等学习环境;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和组织形式。采取现代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法、现代启发式法等;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行为引导式法、小组协作法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环境,多搞些实践活动,有条件时模拟实际项目开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是指教师根据阶段教学要求设计一个项目,根据当前项目设计并提出一系列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想边学边练,最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中的项目要求具有技术典型、内容全面、思路科学、结合实际,这样的项目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性,然后再通过任务将项目完成各个环节串联起来。该方法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精神。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和应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将实验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分解, 设计成具体的任务, 明确每项任务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1 导入项目、分解任务
要求学生能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它强调从需求分析、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系统设计到系统实现全过程的参与。这是一个大的项目,它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或任务,随着学习进程分步完成。 如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成绩管理需要管理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管理学生的成绩,包括学生成绩的录入、查询等功能;需要打印报表教育教学论文,如:成绩单,选课表,所以还得设置打印功能;如果该系统规定专人负责,需要设置用户名和登录密码,体现保密性等。经过系统的分析,可以设计出一个基本功能框架。随着任务分析的深入,整个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结构不断清晰。这实际上是将教学内容拆分为一个个的“任务”,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
任务可以是教师设计的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教师提出任务目标,由学生设计的任务。例如: 关于T-SQL 查询的实验就可以提出这样的任务: 通过实验掌握T-SQL 语言实现数据查询的功能, 要求用T-SQL 语句实现对论坛数据库中的信息查询。查询的要求由学生们自己提出, 教师进行筛选, 得出具体任务。对于这样的任务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教师通过对各种查询要求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学生学会分析各种查询要求所表达的语意的方法,进而转化为正确的语句格式,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2分组设计、教师指导及评价
根据以上任务问题,分组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教师虽然之前已做过实例示范,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是要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分阶段进行讨论、交流、归纳相应的有关知识和操作技巧,使掌握慢的同学能跟上进度,营造协作学习的环境,促进共同提高。分组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广开言路、积极思考、创新思维、协同学习等,最终形成各自结果。
比如讲解概念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E-R模型设计,先选取一些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题目,将具体设计任务分配给各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后,由各组代表讲解设计的模型,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设计成效,接着一定要指出各组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此过程一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监督、解答疑点、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不应过多地评价设计的对错和优劣,但是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实现任务的方法。同时记录学生上机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从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和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解决问题使用到的技术和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和互评, 使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教育教学论文,巩固所学知识。
3.3课程考核
目前数据库课程考核基本上都是以学校期末考试为主,同时有的数据库课程教学后,让学生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学生过分重视考试环节,在实践方面重视不够。有必要探索校内考核与用人单位考核要求相一致的机制,加大学生学习的过程监控,把平时课外作业,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模拟面试中的表现及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等都作为过程考核内容,着重考核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和信息分辩能力。
提高课程设计在考核中所占比例,课程设计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课程摘要求,包括评分标准;在老师指导下对学生分组,确定小组长和选定小组题目;设计结束后推选一名同学讲解自己的课程设计,并回答老师的提问;由老师评出课程设计的成绩,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30%。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笔试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语言细节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则可以通过平时的上机实践和综合实验的情况反映出来,所以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方结合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结束语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是一门基于SQL Server2005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教师的细心引导和严格要求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博览群书,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项目开发、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美,于翔.“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
[2]喻勇,王群,刘向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水运,2008,8(12).
[3]陈芳.对《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29(6).
[4]周丽娟.数据库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J].高教论坛,2009,1(1).
[5]王淑霞,沈慧娟.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
[6]宫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SQL Server 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08).
关键词:兴趣驱动;数据结构;教学技巧;案例导入;个性化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171-02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Technique of Data Structure Based on Interest-driven
DU Bing-xin1, QIN Guo-fang2
(1.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Institution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China; 2. Art Institution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China)
Abstract: Data structure is a closely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 It's hard to lear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nsidering the actual problem of teaching,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dur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learning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tive learning and inquiry into the course. The paper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to teaching data structure.
Key words: interest-driven; data structure; teaching technique; case importing; individual experiment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一门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锻炼学生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学会从现实问题中抽象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文章在分析已有成果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兴趣驱动方式提高数据结构的教学效果。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院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学习比较困难,教师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教学更是因为程序设计语言基础不扎实、课程内容太抽象等原因而较难开展。一些专家和教师就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案例驱动、课题答辩等[1-2]。这些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然而,上述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对于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他们在自学能力、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整体学习氛围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同样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不同的学生。例如笔者曾尝试利用案例驱动法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栈的概念和应用,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和自学的动力,最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现实的困境引人深思。如何设计数据结构课程的课堂和实验教学,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门可的学习和探究当中呢?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2 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开展途径
数据结构作为问题分析和程序设计的基石,已经广泛渗透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3]。这表明数据结构教师要了解数据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从而在教学中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相关数据结构的含义及其应用。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生动、形象的教学,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兴趣驱动教学的各环节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兴趣驱动教学模式采用:1)课前案例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2)课中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3)课后探索与交流,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拓展学习的视野;4)个性化兴趣实验。各环节都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设计讲授内容,图中显示,各环节并非单纯的层次递进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1 课前案例导入
2.1.1 以鲜活的案例导入新课
数据结构课程从宏观上看,课程脉络清晰,各知识点相互交织,层层递进,体现了这一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然而,初学者还不能很好的体会各知识点间相互关联。因此,在每一个新知识点讲解前,以案例导入新课是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案例的选取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一般来说,案例选取要满足[4]: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与学生产生共鸣;2)与准备讲解的知识点高度相关,且易于抽象出对应的数据结构模型;3)能创设不同情境,引起争论。
案例1:在讲解队列这一线性结构时,引入在食堂就餐时,排队的情景。这是一个跟教材上银行排队类似的情景[5],但若要引起学生兴趣,还要注意创设情景,设置一些问题:
1)在学校食堂就餐时,经常排队么?(常识问题,作为切入点)
2)排队时,你是接在队尾还是直接插队?如果插队,别人会有什么反映呢?你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个队伍呢?(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兴趣,同时隐含队列的一般特性)
3)多个窗口提供一样的饭菜时,你会站在哪个队列的后面?(与实际问题更加吻合,队列含义的进一步拓展)
4)你知道操作系统和网络路由器中,使用什么用的队列么?它们与我们课本讲的队列有什么不同呢?(开放性问题,引起课下讨论和思考)
通过这些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抽象出相关概念。帮助其思维的扩展与发散。
案例2 在讲解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可在课前让每个同学为自己设计最佳旅游线路。给出几个准备旅游城市的相对位置、距离及到达的代价。
1)你是如何衡量旅游线路是否最佳的?
2)如果让你找出到达100个城市的最佳旅游线路,你能很快找到么?
3)你玩的游戏中,人物角色走路时的路径是怎么样的?计算机怎么能计算出这个路径呢?(引申)
2.1.2 教学案例的来源
为不断改进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教学案例要经过精挑细选,要不断丰富和增加教学的案例库。通常,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
1)通过与相关专业教师座谈,搜集应用案例。这样能保证收集的案例与学生专业相关,从而能使学生保持兴趣。
2)在相关专业文献中寻找数据结构案例。
3)从数据结构的演进过程,发现各个数据结构的由来和背景,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调整,把概念问题化,让学生归纳相关结论,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课中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图形化信息比文字信息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中的数据结构和相关算法描述多为抽象的理论。在学生理论分析水平还欠缺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理论讲解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入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算法以图形动态演变的方式呈现,为学习者形象思维的建立提供帮助。比如在讲到基本的链表插入删除算法时,可以利用Flas演示的方式(如图2)[6],让学生对算法有形象的认识和直观的感受;再比如,在讲解图的最小生成树的两个不同算法时,可以利用动画对比分析,让学生对两种不同的生成树算法的区别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2.3 课后探讨与交流
课程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演示和算法介绍,让学生初步理解数据结构的特点及算法的基本应用形式。但是,如果要将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固化主体,还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让他们课下探讨与交流,并广泛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进一步拓展其学科视野[7]。例如,讲完栈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后,可以让学生课下研究如何进行迷宫求解、表达式求值以及括号匹配等典型问题。同时,可以让他们深入分析程序中递归调用的工作原理。这些问题都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栈概念的理解,同时,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数据结构的重要性。
2.4 个性化兴趣实验
数据结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型代表,要想学好该课程,除了具备理论的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熟练地编程实现能力。这就对学生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8]。然而,笔者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指导中发现,部分学生尽管对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其编程能力的限制,通常不能很好的上机实现,从而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指导时,创新指导形式,不再限制学生单一的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数据结构的相关实验,甚至不再限定必须实现相关的详细操作过程。例如,对于C语言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参看C语言版本的数据结构,实现其相关算法和操作,对于Java或C++比较熟练地同学,可以采用这两种语言。同时,因为在Java和C++这两类语言的类库中,数据结构教材中相关算法已基本实现。如C++中的Stack、Queue、Vector等类。因此,学生在实验时,可以先调用相关的类库文件,从应用的角度先使用它们,然后再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实现包。
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让他们实现一些可视化的相关演示。比如,可以利用Flash实现迷宫动态运行的示例,或者是最佳寻路算法等等。
3 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让相关专业本科生能够深入学习数据结构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刻理解数据结构及算法的魅力所在,能为他们进入编程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教学和实验实现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了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数据结构兴趣,改善数据结构教学效果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 郑宏珍, 张维刚.数据结构教学中兴趣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分析[J].计算机时代,2010(12):43-45.
[2] Anders Berglund, Anna Eckerdal. What do CS Students try to learn?Insights from a Distributed, Project-based Course in Computer Systems[J].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2006,16(3):185-195.
[3] 张连堂,焦妍. 《数据结构》教学技巧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09(9):86-88.
[4] 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延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严蔚敏.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6] 肖正兴.数据结构虚拟课堂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教育,2009(22):32-35.
[7]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 高职教学的教材、内容和体系应从根本上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本文在分析了传统计算机实验教材编写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用任务驱动法来改进计算机实验课程教材的步骤,并以PowerPoint 2003软件为例作了详细介绍,最后提出了在任务驱动型实验教材开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尤其是其中的实验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我们要抓好这门基础实验课的教学,就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把握计算机实验课程的知识特点和内在教学规律,从高职生源的特定条件出发,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1.传统计算机实验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材的编写首先是按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目标;其次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经验将总体教学目标分解,得到每部分的子目标和教学时数;再次根据每部分的目标和时数,列出该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最后编写教材。这种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是从基本概念讲起,然后一步一步讲授每个软件的操作知识,最后讲授综合运用,这对于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很不适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性不强
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就业,技能是就业的前提,而这种学科型教材不是为了用而教,很多教材就按软件界面的组成罗列知识点,缺乏一体化设计。
(2)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均
虽然实验课程主要是学习Office软件的使用,但其中某些操作需要建立在一定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如Excel中公式中相对、绝对地址的应用,很多教材中都简略不提。
(3)技能训练缺乏主题
一般教材都将实例分解为若干步骤,学生按步骤学习Office软件的使用。但这些实例并没有结合真正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学生学完实例后并不清楚该软件可以完成工作中的哪些任务,或者能解决哪些问题。
(4)内容滞后
现在Office软件已经升级到Office 2003,甚至更高版本,Office 2003与Office 2000的功能、界面和操作有很多不同,已经成为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首选,但大部分教材还以Office 2000作为教学环境,与实际脱节。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用任务驱动法来开发计算机实验教材。
2.任务驱动型计算机实验教材开发的设想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任务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且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驱使力。同时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于任务驱动的核心理念,任务驱动型教材可在传统教材编写步骤的基础上作以下改进:
(1)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总体教学目标;
(2)根据Office 2003软件包中每个软件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设计3—5个典型应用任务,使学生学完之后能明确各个软件典型的应用场合;
(3)将典型任务拆分成具体步骤或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总体上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符,并明确每个任务的特点,以及和这些知识点的关系;
(4)确定每个任务的具体步骤或知识点的授课顺序和时数;
(5)按上述要求,撰写教材具体内容。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中PowerPoint 2003软件内容编写为例。我首先分析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关于PowerPoint 2003软件的总体教学目标。其次根据PowerPoint 2003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应用,设计了5个任务。考虑到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这五个任务按难易程度从低到高分别为: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教学课件、制作毕业答辩演示文稿、制造企业策划案演示文稿和制作婚庆演示文稿。再次将每个任务按制作步骤拆分为一系列有序知识点,并确定每个任务的授课时数。最后撰写具体内容。
每个任务为一节,内容包括“任务介绍”、“任务分析”、“相关知识点”、“任务实施”和“学生练习”五大部分,其中“任务分析”通过分析任务特点,指出该任务主要应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以“制作教学课件”任务为例,教学课件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幻灯片精美的画面和动态效果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因此教学课件的制作除了内容安排适当之外,应更注重幻灯片外观和各种动态效果和音效的设计。因此,我将该任务拆分为5个子任务:①应用设计模板;②应用自定义模板;③对象自定义动画设计;④动画方案的设计;⑤幻灯片切换。子任务①和②可以为教学课件设置精美的外观,③、④和⑤则可使课件更具有动态效果。“相关知识点”中则列出了完成该任务需要掌握的操作要点,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考点。最后“任务实施”按每个子任务中步骤的操作顺序详细讲解了任务的实施。
从上述编写实例可以看出,任务驱动型实验教材的内容以具体任务为主线,学生除了可以掌握Office 2003软件的主要操作,还可以了解每个软件的典型应用场合,以及相应任务的主要解决方法,而且使学生置身实际的工作任务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实验课程中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点可作为“知识拓展”附加在相关操作的内容中,学生在操作中先得到感性认识,再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会更加容易。 转贴于
3.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任务为核心
在整个教材的编写中,我对每个软件都应提出明确的任务,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再把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结合到各子任务中去,而不是按软件界面组成部分逐一介绍各知识点。
(2)任务要较好地涵盖课程知识点
任务驱动型教材要避免出现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列出操作步骤的情况。任务的完成不仅是技术上的操练,还有对信息文化感受与内化的要求。教材编撰者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每个任务只是一类应用中的个别案例,在撰写具体步骤时,必须将每一步操作的子操作、所对应的知识点或理论基础串联讲解。例如“视图”这一知识点,PowerPoint 2003软件提供了4种视图,每种视图都有其特点及应用场合,对于操作中没有涉及的视图也应作介绍。
(3)任务解决的多元化
每个任务可能有多种解决方式。例如,“幻灯片放映”就有4—5种方式。因此在任务设计,尤其是子任务的设计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能解决该问题,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4)任务难度应逐渐提高
与传统教材不同,任务驱动型教材一开始就从任务入手,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如果任务的难度不是按层次递进,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会比较突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任务的设计和安排应从易到难、由简至繁。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能力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同时任务驱动式教学具有开放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5)强调课后实训练习
我们应让学生知道,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完成一个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每章节内容最后应设置实训环节,实训仍然应以“任务”形式出现,以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并作系统的归纳总结。
4.结语
高职教学教材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任务驱动型教材正在不断普及。任务驱动型教材的设计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应采用最适宜的方法设置课程教材结构和教学计划,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等.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0).
[2]郑开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3]陈向东,张际平.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模板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论文摘要: 高职教学的教材、内容和体系应从根本上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本文在分析了传统计算机实验教材编写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用任务驱动法来改进计算机实验课程教材的步骤,并以powerpoint 2003软件为例作了详细介绍,最后提出了在任务驱动型实验教材开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尤其是其中的实验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我们要抓好这门基础实验课的教学,就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把握计算机实验课程的知识特点和内在教学规律,从高职生源的特定条件出发,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1.传统计算机实验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材的编写首先是按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目标;其次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经验将总体教学目标分解,得到每部分的子目标和教学时数;再次根据每部分的目标和时数,列出该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最后编写教材。这种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是从基本概念讲起,然后一步一步讲授每个软件的操作知识,最后讲授综合运用,这对于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很不适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性不强
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就业,技能是就业的前提,而这种学科型教材不是为了用而教,很多教材就按软件界面的组成罗列知识点,缺乏一体化设计。
(2)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均
虽然实验课程主要是学习office软件的使用,但其中某些操作需要建立在一定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如excel中公式中相对、绝对地址的应用,很多教材中都简略不提。
(3)技能训练缺乏主题
一般教材都将实例分解为若干步骤,学生按步骤学习office软件的使用。但这些实例并没有结合真正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学生学完实例后并不清楚该软件可以完成工作中的哪些任务,或者能解决哪些问题。
(4)内容滞后
现在office软件已经升级到office 2003,甚至更高版本,office 2003与office 2000的功能、界面和操作有很多不同,已经成为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首选,但大部分教材还以office 2000作为教学环境,与实际脱节。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用任务驱动法来开发计算机实验教材。
2.任务驱动型计算机实验教材开发的设想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任务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且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驱使力。同时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于任务驱动的核心理念,任务驱动型教材可在传统教材编写步骤的基础上作以下改进:
(1)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总体教学目标;
(2)根据office 2003软件包中每个软件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设计3—5个典型应用任务,使学生学完之后能明确各个软件典型的应用场合;
(3)将典型任务拆分成具体步骤或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总体上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符,并明确每个任务的特点,以及和这些知识点的关系;
(4)确定每个任务的具体步骤或知识点的授课顺序和时数;
(5)按上述要求,撰写教材具体内容。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中powerpoint 2003软件内容编写为例。我首先分析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关于powerpoint 2003软件的总体教学目标。其次根据powerpoint 2003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应用,设计了5个任务。考虑到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这五个任务按难易程度从低到高分别为: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教学课件、制作毕业答辩演示文稿、制造企业策划案演示文稿和制作婚庆演示文稿。再次将每个任务按制作步骤拆分为一系列有序知识点,并确定每个任务的授课时数。最后撰写具体内容。
每个任务为一节,内容包括“任务介绍”、“任务分析”、“相关知识点”、“任务实施”和“学生练习”五大部分,其中“任务分析”通过分析任务特点,指出该任务主要应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以“制作教学课件”任务为例,教学课件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幻灯片精美的画面和动态效果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因此教学课件的制作除了内容安排适当之外,应更注重幻灯片外观和各种动态效果和音效的设计。因此,我将该任务拆分为5个子任务:①应用设计模板;②应用自定义模板;③对象自定义动画设计;④动画方案的设计;⑤幻灯片切换。子任务①和②可以为教学课件设置精美的外观,③、④和⑤则可使课件更具有动态效果。“相关知识点”中则列出了完成该任务需要掌握的操作要点,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考点。最后“任务实施”按每个子任务中步骤的操作顺序详细讲解了任务的实施。
从上述编写实例可以看出,任务驱动型实验教材的内容以具体任务为主线,学生除了可以掌握office 2003软件的主要操作,还可以了解每个软件的典型应用场合,以及相应任务的主要解决方法,而且使学生置身实际的工作任务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实验课程中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点可作为“知识拓展”附加在相关操作的内容中,学生在操作中先得到感性认识,再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会更加容易。
3.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任务为核心
在整个教材的编写中,我对每个软件都应提出明确的任务,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再把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结合到各子任务中去,而不是按软件界面组成部分逐一介绍各知识点。
(2)任务要较好地涵盖课程知识点
任务驱动型教材要避免出现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列出操作步骤的情况。任务的完成不仅是技术上的操练,还有对信息文化感受与内化的要求。教材编撰者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每个任务只是一类应用中的个别案例,在撰写具体步骤时,必须将每一步操作的子操作、所对应的知识点或理论基础串联讲解。例如“视图”这一知识点,powerpoint 2003软件提供了4种视图,每种视图都有其特点及应用场合,对于操作中没有涉及的视图也应作介绍。
(3)任务解决的多元化
每个任务可能有多种解决方式。例如,“幻灯片放映”就有4—5种方式。因此在任务设计,尤其是子任务的设计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能解决该问题,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4)任务难度应逐渐提高
与传统教材不同,任务驱动型教材一开始就从任务入手,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如果任务的难度不是按层次递进,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会比较突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任务的设计和安排应从易到难、由简至繁。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能力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同时任务驱动式教学具有开放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5)强调课后实训练习
我们应让学生知道,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完成一个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每章节内容最后应设置实训环节,实训仍然应以“任务”形式出现,以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并作系统的归纳总结。
4.结语
高职教学教材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任务驱动型教材正在不断普及。任务驱动型教材的设计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应采用最适宜的方法设置课程教材结构和教学计划,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等.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0).
[2]郑开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3]陈向东,张际平.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模板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