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业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土木工程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基于CIDO模式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Y1504)。
1 前言
毕业论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大学本科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课程的全面总结,也是对之前各个教学的继续深化与拓宽[1]。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不仅能反映出每个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科研思维的方法、写作水平的高下,也能折射出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大量的毕业设计出现雷同情况,学生的能力培养欠缺,出现大批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而设计、施工单位却寻觅不到合适人才的状况。
针对此种情况,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两方面加以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2.1 选题单一或脱离实际
题目决定毕业设计的内容,课程概念多、实践性强。但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大多集中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应力简支T梁上部结构设计,或者辅以施工组织设计,沉降观测等。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又以3-4层多层框架结构为主。主要是因为毕业设计要求本科生结合4年所学专业知识,所以基本以手算为主。而结构又必须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只有底部剪力法可通过手算完成。反应谱振型分解法及时程分析法均需靠电脑才能完成。只有框架结构属于剪切变形为主,符合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所以这也就是毕业设计以框架结构设计为主的原因。
2.2 大多数学生专业知识没学好,毕业设计难于入手
学生基本都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书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施工图。但很多学生建筑图纸部分就耗费大量时间。后面的结构布置已经丧失信心,能简便则简便。
至于结构设计中的重难点,学生往往更难把握。楼板设计及次梁设计属毕业设计的次要内容。水平荷载及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很多学生往往对力学基础课程掌握不扎实,对于弯矩二次分配法的应用更是无从下手。
同时,荷载效应组合及梁柱截面设计通常是毕业设计的难点。如果学生能坚持手算到最后,那么内力组合也就会通过请教与自学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任务。
2.3 施工图纸不符合现行规范标准
很多学生在进行冗长的手算完成后,往往还是对自己所做的论文题目缺乏清晰的思路。所以图纸也只是仿造同学的图纸,修改开间进深的尺寸及配筋。其中有很多不合规范之处。而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图纸的质量。
2.4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论文指导能力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从指导选题、写作到答辩,指导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选题方向。但现在许多指导教师给的选题方向偏大、任务过重,还存在偏难,或者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超出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水平。加之指导教师本身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无法分担太多精力指导学生,学生自己在摸索过程中容易犯错,致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写作过程中与指导教师沟通不畅或者教师指导不力的情况发生。
3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3.1 选题多元化。
根据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方向或是工程实际项目,或者参考学生毕业实习岗位,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毕业设计题目,尽可能真题真做。同时题目难易程度也应适中,能够体现目前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前沿问题,能够对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充。
3.2 严格要求学生并认真指导
毕业答辩前对学生进行预答辩,或者阶段性审查。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并督促其整改。对检查不过关或是预答辩不过关的学生,推迟其答辩时间或是取消答辩资格,整体学风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同时,指导老师也应加强督促,并定期追踪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如果所带学生数较多,还应集中指导所有学生,并合理规划各学生进度。对设计能力较强的同学,可要求更严格后期准备推优。对进度较慢的同学加强检查力度,加大检查频率。主要教会学生理清设计思路,运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参考规范及查阅相关资料能力。
3.3 参考国家标准规范制图
国家分别制定了《建筑设计制图标准》及《结构设计制图标准》,很多按自己制图习惯绘图的习惯应督促其整改。甚至有些同学动手能力较弱,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尚欠缺。教师不可能手把手进行指导,应充分发挥组员团队合作能力,采取帮扶政策,引导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
4 结论
目前,大学毕业生流行“毕业就失业”,主要是学生在大学四年没有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混混沌沌、迷迷茫茫中度过,平时课堂也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优势,并鼓励学生深层探究,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毕业前的3年里学有所获,不至于毕业设计无从下手。
本文主要从3方面阐述了目前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毕业设计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后环节,也 学校本科评估的主要支撑材料,学校及学生均应引起重视,并提高毕业设计完成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 陈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若干问题剖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2(14):24-27.
[3] 周红星,李兵,赵瑞芬.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2):177~178.
[4] 刘正远,段玉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3).
[5]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
[6] 欧孝夺.基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2005(30),16~19.
1.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
学校要真正推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就必须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办学理念,它决定着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类型和内容,决定着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方向。学校要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并能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并积极研究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明确其蕴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知识、能力、人格、涵养等,只有树立素质本位的教育思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才能获得成功。
2.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了。其中,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隐性方面的素质要求上,也就是对员工的人格修养和品质方面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学校要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具体内容更要详细斟酌,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具有服务和责任意识;
(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具备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5)具有应急处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综合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容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要包括隐性课程,要开创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文化模式,通过课程化教育模式和企业顶岗实习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不断体验,不断进行感悟实践,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养成教育的方式途径,使各种方法能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4.建立有效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考评体系
要通过考评体系的建立,对职业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完善教育内容方法,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考评体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知测试、行为考察、实验测试,要重视考核评价的过程性,能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结语
会计专业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会计专业想要获得机遇,会计专业学生想要获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做到对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的不断地创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会计专业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和创新的大潮下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专业的建设需要。而当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经常被传统而单一的知识学习和陈旧的教学所取代,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没有必要的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和市场需要做出内容、方式和核心上的调整,出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创新不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成果不明显的实际问题。
二、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新模式
(一)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占据中心的地位,要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地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中心,辅助思政课程和专业教学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思想、严谨诚信态度、文明礼貌礼仪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以规范的职业观、价值观来保障会计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此来适应会计市场和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通过挖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最终实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完善和发展。
(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的核心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针对学生职业的特点,形成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能力,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将交流、合作、学习、应用、创新等能力作为中心,以教学、实习为途径提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有效性。职业核心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是确保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会计实际问题解决,会计工作国际视野培养等内容,通过课堂渗透、日常规范、全面考评等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发展,达到对学生职业内心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
职业身心素质是会计专业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工作的基本条件,全面的会计职业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生在会计事业中取得成功和成绩的必要前提。当前,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强健的体魄之外,还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健康、可控、全面的职业心理,因此会计专业建设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为重点,应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选用心理类课程、沟通类课程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会计专业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各类心理社团活动为补充、以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为主力军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针对学生特点、会计行业实际和企业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发展和完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在确保会计专业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有效发展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和敢于竞争的勇气,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同时,也应该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的实际需要,站在专业长远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的高度,组织和规划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升工作,挖掘会计专业工作中有利于发展身体素质部分的潜在价值,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保证与支撑作用。
(四)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素质
1依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实践专家、职业道德专家、德育教师、辅导员等人员组成的“职业道德研究会”,在对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规格各层次各性质众多企业进行广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及智力特点,参照与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鉴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细化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提取优化,进一步明确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与研究。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专业的任职岗位群主要为机械设备装配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操作工、安装调试工以及设备管理与销售人员。对制造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等进行大量的调研,依据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职业鉴定标准中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确定了该专业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基本素养;具备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
2突出教育的实效性,系统化设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要求,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渗透到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中,充分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不断线。开设《形势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大类基础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通过课堂学习、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环境熏陶等多条渠道,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针对专业课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升和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实事求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创新创业、安全规范、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加入项目教学,使之成为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时,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熟悉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工作要求,按照真实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重点强化学生解决生产现场问题和优化生产过程的能力,让学生逐步成为具有较好综合职业道德素质的“准员工”,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零对接。依托学院素质发展平台,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活动、道德讲堂、道德名人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专题讲足、爱心互助、以职业道德为主题演讲比赛、希望工程、专业技能比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英雄模范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二课程活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拓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途径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体现创新、合作、敬业等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要求,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合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教学与人文讲座、职业道德讲座、名师讲堂、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小组、创业工作组、社会实践等密切结合,文理交融,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进行项目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任务实施、项目评价等途径,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细化到各个教学流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处理、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规范作业、文明生产、强调纪律,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4通过职业实践活动,促进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
充分利用《金工实习》《机械设备装调》《维修电工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及答辩》等实践课程的实训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整个的实践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管理到位,要做好统筹规划、分工明确、精心设计、实施认真,对于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实习实训,通常采用“双师”授课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多为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和实践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企业背景和职业成长的轨迹从专业角度深入解析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从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顶岗实习,作为一个准员工,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要求,在车间师傅的指导下在企业任职岗位上进行生产作业,使企业职业道德文化的氛围感染顶岗实习学生,由企业职业道德的标准评价和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领悟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5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总体素质却有所下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其实际质量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全面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对论文管理质量的评价存在局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学校主管部门对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院系领导对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对毕业论文过程的执行。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只看重论文的内容质量、形式质量和答辩质量,而对论文管理质量的评价却存在着局限性和狭隘性。
1.2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内涵不明确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同于课程考试的成绩评定,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均没有标准答案,不宜进行明确评分。评价指标和标准均含有可变因素和主观因素,这就要求评价体系具有多层次评级指标以及精准明确的评价内涵,而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却存在着体系松散宽泛、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内涵不明确的问题。
1.3针对实施对象不能因材施教学校各专业使用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一般是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制订的适合所有专业通用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往往是适合所有专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模糊语言,而不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具体语言。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来构建适用本专业的评价体系,既不能真实反映论文本身的质量,又不能准确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体教学水平。
1.4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反馈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除了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以外,在发现论文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却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往往只能发现论文的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反馈。随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2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
2.1构建原则
2.1.1系统原则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格式规范、答辩及成果所反映的学生学术水平与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而且要充分考虑学校及学院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
2.1.2专业原则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学、工学和药学等多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与生物相关的知识技能、理学的基本概念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还要掌握工科的相关知识。而对于中医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来说,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科背景。因此,构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传统特色,以此提高论文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并引导培育专业特色。
2.1.3操作原则一个易于操作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具有客观性、可测性和完整性,指标内涵不模糊,应使用明确及可以考评的语言对指标进行描述,而模糊及难以量化的指标则放入综合评价中。操作性好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减小评价者对论文的主观评价影响,缩小评价结果与实际质量之间的偏差,体现对论文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2.1.4激励原则构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将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基本指标与提高性指标相结合。所构建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2体系内容
2.2.1静态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的静态质量评价是指对毕业论文的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对论文的内容质量、答辩质量和形式质量进行评价。将一级指标“静态质量”分解为3项二级指标:内容质量、答辩质量、形式质量。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核心,在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对论文的评价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涉及到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研究成果等方面,将二级指标“内容质量”分解为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与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三级指标,对选题是否合理、文献综述是否具有综合性特点、外文翻译是否准确、研究成果能否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
毕业论文的答辩质量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等的全面体现,具有直观性、过程性、综合性的特点。将二级指标“答辩质量”分解为汇报论述、口头表达、回答问题、多媒体应用等三级指标,对答辩汇报是否条理清楚、口头表达是否流利、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多媒体应用是否优秀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的形式质量是本科毕业论文的直观表现,论文在结构层次、语言文字、数据图表等方面应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目前,毕业论文的规范化问题已成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如论文的结构层次不合理、数据图表不规范、撰写格式有误、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等。将二级指标“形式质量”分解为结构层次、文字表述、图表质量、规范要求等三级指标,对论文结构是否严谨、文字表述是否合理、图表制作是否精确、文本格式是否规范等进行评价。
2.2.2动态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的动态质量评价是指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质量进行评价,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包括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监控,以及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评价主要包括制度建设、组织保障、教学条件、过程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制度建设的评价是对学院是否制定了毕业论文的工作方案以及具体规范要求进行评价;组织保障的评价是对学院是否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或答辩委员会进行评价;教学条件的评价是对毕业论文的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支撑情况进行评价;过程管理主要评价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情况。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注重于论文任务书与指导开题报告的质量,计划进度及执行情况,评语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是否到位等。在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各个因素中,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影响最大。
3结语
1.1一般资料
本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2014年在读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其中男29名,女532名;年龄17~24岁;一年级学生234名,二年级学生275名,三年级学生52名;来自农村的学生462名,来自城市的学生99名;独生子女140名,非独生子女421名;来自留守家庭18名,非留守家庭543名;单亲家庭25名,离异家庭4名,再婚家庭2名,父母婚姻未变化的530名。
1.2方法
调查问卷以台湾学者吕桂云编制的《大学生承诺量表》为模板,共设计相关条目34项,每项最高得分为4分,最低为1分。量表所涉及的题目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努力意愿、生涯步入、正向评价、价值认同。本调查通过在教室和宿舍发放问卷,以匿名的方式填报。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评分比较
承诺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且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努力意愿、生涯步入、正向评价、价值认同和总承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学生专业承诺评分比较
护理专业女生的专业承诺评分显著高于男生,护理专业是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承诺评分显著高于非第一志愿学生,不同性别及志愿批次学生的各因子及总承诺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于农村地区学生的专业承诺评分显著高于来自于城市的学生,非独生子女的专业承诺评分高于独子女,来源于非留守家庭学生的专业承诺评分高于留守家庭,除价值认同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及总承诺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原配家庭学生的专业承诺显著高于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再婚家庭的,家庭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学生专业承诺要高于家庭收入低于10万元的学生,除价值认同和总承诺外,其余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专业学生不同因子评分比较
护理专业学生各因子每题平均分从高至低依次为正向评价、价值认同、努力意愿和生涯步入,且各因子及各因子每题平均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调查发现,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随入学时间增长而降低,年级越高的学生其专业承诺越低,其主要特征为:女生、第一志愿、来源于农村、非独生子女、来自非留守家庭、原配家庭、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学生专业承诺较男生、非第一志愿、来源于城市、独生子女、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下学生高而稳定。由于学生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时更加用功,对其专业的评价也更为正面,所以总体得分也较高;男性护理专业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得分都要低于女生,可以看出他们更不安于在这个专业,将这一专业作为终生职业的想法比例也较低;非第一志愿学生专业承诺低,可能是因为他们考试的成绩或是其他的原因而不得不选择护理专业,所以这个专业并非是他们的第一选择,未有明确的打算在护理专业做出较多投入和贡献;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似乎更乐于从事护理专业,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够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已经比较令人满意,所以有较高的专业承诺;独生子女在工作选择方面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对职业的要求也更高,所以造成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安于现状,导致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更低的专业承诺;对于留守的家庭来说,由于父母双方或是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监督,所以在学业上可能出现懈怠的情况,造成专业承诺低;父辈可能因为婚姻的变故而使得家庭中具有更多的负面情绪,也具有更多可能的冲突点,这样会导致学生心理状况等方面的不稳定,影响他们的专业承诺。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由于其能够为正在求学的学生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能够使学生安心就读,所以来自于这类家庭的学生,他们的专业承诺要高于那些家庭收入低于10万元,经济较为拮据的学生。Coomber等调查348名护士及其所护理的患者后发现,护士专业承诺水平越高,其护理服务就越好,患者的康复效果也越好。Güleryüz等调查了114名护理人员的专业承诺水平,发现专业承诺水平低者从事职业的医院是因为其考虑所在医院的发展,工作的舒适程度以及收入情况。Baron等研究了离职与护理专业承诺水平的关系,发现护理人员的离职趋势与其对护理专业的承诺水平、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呈负相关。国内学者连榕等提出专业承诺的概念,温晓燕等发现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专业承诺通常是指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肯定以及愿意为该专业付出的态度。既往对于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研究主要按照年级划分或学历划分,而本文除此之外还按照其入学时间长短、性别、第一志愿情况、出身情况等进行了分类,获得了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相关因素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有助于相关人员或机构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承诺的措施。
4总结
近年来在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众多高师院校虽也加大了包括文学和艺术等课程在内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力度,但并没有真正从文艺类课程对师范生的重要作用方面来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笔者首先选取国内多所高师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上网搜集他们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多数院校开设的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特殊教育等十多个本专科层次中,其相关文艺类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偏少且零散,而各类教育理论课程多,且有向精深的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以笔者为中心的课题小组,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湖北省几所高师院校文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结果发现在受调查的420名不同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43.7%的学生对现有课程中的文艺类课程设置不满意。虽然这些院校对各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了诸如音乐、美术、绘画、书法、中国传统文化等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程,但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还是明显偏重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灌输,文艺类课程相对偏少,设置不全面,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设置比例也不太合理,随意性大。就文学类课程来看,有的院校教育类专业完全没有开设文学类必修课程;有的只开设了儿童文学;有的只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却忽略外国文学;有的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多达96学时。就艺术类课程来看,受调查的几所院校普遍较重视音乐、美术、绘画等课程,而对影视、戏剧和表演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应该在高师院校各教育专业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有计划和步骤地开设文艺类专业必修课程,并且应该使它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严格地贯彻执行。尽管我们不能具体明确地规定到底应该开设多少门文艺类课程才算全面,每门课程应该开设多少学时才算合理,但是对于所有的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些最基础的,与他们的教育专业和方向、未来的教育工作相关的文艺类课程应该全面开设,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
二、高师教育专业文艺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
在高师院校各教育专业设置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文艺类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性质。文艺类课程应是每一个教育类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旨在向师范生“传授相关的文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及其相关活动的欣赏、创造”[2];其次因“文艺各门类的审美特性具有一致性与相通性,它们虽采用的媒介不同(线条、色彩、声音、肢体动作等),但都是通过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审美愉悦”[3],因此其众多课程可以“整合在审美教育的同一框架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逻辑性的课程体系和系统,同时作为一门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汇聚多方面的力量和教学资源来共同完成。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操作:
1.按专业区别对待
文艺类课程虽内容丰富、类别庞杂,但据其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文学和艺术两大课程系列。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安排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各教育类专业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和方向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安排要因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方向而有所区别、调整和侧重,不是所有的教育专业学生同时开设门类、内容、学时完全相同的文艺类课程。比如儿童文学这门文学课程,对于学前、小学、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开设,且课时量要有所保障,但对于教育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不开设。而中外文学作品选读、书法、音乐、美术等课程应该面对所有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但课时量应该有所区别,对于艺术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相应提高音乐、美术、舞蹈、声乐、器乐、绘画、表演等课程的课时量,而小学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书法、绘画、演讲、朗诵等课程课时量,对于教育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可增设摄影、陶艺等艺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又需适当增加中西文化、中外文学经典赏析等必修课程的课时量,以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深厚和广阔的知识文化背景。
2.按年级科学设置
类别丰富的文艺类课程,应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按年级逐年呈阶梯状系统开设。笔者建议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前三年同时开设文学和艺术类课程。具体安排如下:一年级可开设包括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书法、声乐等在内的艺术基础知识和训练课程;同时开设艺术概论、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写作等一些文学理论和实践入门课程,当然,在向教育类专业学生介绍这些文艺基础理论时,不必像对中文和艺术专业学生那样讲得深透和具体,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文艺鉴赏的方法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二年级建议开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与形体、朗读与演讲等艺术欣赏类课程,和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作品选读等文学类课程,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体验,艺术感受和感悟能力。三年级建议开设艺术创作提高类课程,如器乐、表演、绘画、手工等;同时开设难度稍大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影视作品欣赏、影视文学、(儿童)文学创作等文学类课程。
3.按课程类别灵活安排
由于文艺类课程类别庞杂,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具体设置安排上必须要打破原有教学的僵化模式,整合各方面的师资力量与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分阶段、由不同教学院系(如艺术学院、文学院和教育学院等)的专业教师共同授课,集体完成该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而每一个教师只负责讲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和课程,这样在提高了各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保障了整个文艺类课程体系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各门课程教学设置安排之前,各教学院系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重难点等,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而不能由任一个教师独断、随意安排。且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各教学院应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任课教师对原定的教学计划不可随意更改。但同时需注意的是无论由多少个教学院系、多少位教师共同授课,一定要注意既避免重复,又要相互关联贯通,同时要重视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规范性。在考核过程中各教学院要相互通气,统一标准,严格要求,避免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教学和考核的混乱。
>> 论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 隐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开发路径 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及其选择 论幸福取向的偏离及其价值纠偏 语文教材的生活取向及其价值实现 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探析 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试论课程实施价值取向及其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启示 社区新闻的细化及其价值取向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价值取向 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建构价值取向初探 高职线缆专业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探讨 论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体系及其构建 论下岗家庭子女的人格价值取向结构及其特点 论以人为本及其基本价值取向 论企业管理创新及其价值取向 论服务行政的价值取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5-11-09)[2013-08-23]http:///politics/2005-11/09/content_3755770.htm.
[5]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教科版,2005(22).
[6]韦芳.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0(10).
[7]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郑逸农.语文教材应该有语文精神[J].中国教师,2003(4).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pecialized Chinese and i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AI Lin-dong
(Jiangsu Sih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ihong 223900, Jiangsu Province)
1.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
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方式,大力扶持互联网行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其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出现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存款模式和计息方式,引起会计利息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和制造业相结合,将改变我国传统产品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也将引起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也会引起会计核算方式的改变。这将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而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几乎都忽略了通信技术课程的普及及其应用,互联了网联网技术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冲击,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没有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特色。
2.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10月15日,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文艺作品应该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标志着我党开始重视健康的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作用,抵制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同志的讲话无疑给学校提出培养人才的新目标,那就是德才兼备,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品德和文化的培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偏重于会计与商业经管类课程,基本忽略了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方面的课程。这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仅仅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步入社会后,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被恶俗文化引诱、占领,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3.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会计准则为了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处于一个不断修订修订的过程。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对我国旧会计准则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打破了过去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垄断地位。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估计技术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而不再局限于会计知识的机械化重复应用。2014年3月份,我国财政部再一次对2006会计准则进行重大修订,使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更加抽象,其应用进一步要求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综上,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国际趋同是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情况,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加侧重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会计知识的简单复制。但是,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侧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二、完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议
1.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产品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交易模式,促使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相关新兴事物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提高,企业的虚拟化程度会提高,企业的外延会逐渐增大,企业的生产、销售、交易和借贷模式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无疑将会引起产品成本核算、期间费用核算和借贷利息核算等发生变化,挑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思考和判断能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生产和加工会计信息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更为准备的会计信息,势必要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流程有一个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知识普及,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作贡献。
2.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艺术学科。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表达了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本科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无疑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学生,也就预示着国家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所以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作品都教育人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人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现有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重视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这容易导致一些学生有才无德的现象。因此高校应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讲授,普及学生人文艺术常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职业能力培养课程。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公允价值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要求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因此,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不能仅仅关注会计理论、会计知识的普及,还要关注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提高,应该在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高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的课程。
三、结论与启示
目前,中小城市办新闻广播实际上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观念。专业化已是必由之路,但一些中小城市电台现在仍然处于疑虑之中,比如现有节目怎么办?丢掉的受众市场怎么办?中小城市新闻资源不够怎么办?等等,这些确实都是问题,但都是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如今短兵相接的媒体竞争中,特别是当广播进入“窄播”时代,专业市场细分的今天,新闻广播试图继续保持“全面丰收、处处开花”变得越来越不可行。只有跳出取长补短的旧思维,将广播办的有了特色才能有所作为,出奇制胜。无数事实证明,“扬长避短”比“取长补短”更重要。广播应从“广种薄收”转移到“精耕细作”上来。借鉴广播诞生地美国的广播发展之路,自上世纪50年代电视兴起以来,广播已经无法以综合取胜,只能以专业化求生存。目前,美国的广播节目全部都是类型化节目,即一家电台直播一个类型。国外和国内广播先行者的实践证明,有些媒体的长处我们是无法通过追赶或者求取就能得来,同时我们自己的短处也无法去弥补,因为有些缺憾是天生的,后天尽管努力去改变,但不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比如,广播的长处就是声音的优势,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广播把这些比较优势运用到直播中,其他媒体就会相形见拙;反过来,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弥补我们天生的比较劣势上,效果只能事倍功半,比如,稍纵即逝、线性传播等广播特点,要完全改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集中精力,把广播的直播优势、贴近优势、合作优势和交互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才是取胜之道。
关于新闻广播信息源的问题
获取信息是人的天性,这也是新闻广播节目的收听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广播节目的原因。走新闻专业频率的路子,也是由大众媒体的性质所决定。中小城市新闻广播实施全面改版,走专业广播的初期会面临极度的困难。由于中小城市获取新闻的手段很少,而且记者数量有限,仅凭记者是无法撑起如此高密度的新闻播出频次和数量的。所以,开发信息源就成为首要任务。可以开设《本地新闻•县区企业专版》并以此为相互吸引的共赢手段,向其提供专门的广播宣传手段,由此利用其新闻资源,形成环绕新闻广播的信息场,再辐射到乡镇、社区一级,形成一大批相对喜欢广播,忠诚度高,有政治素质的信息员、通讯员、播报员队伍,第一时间内向新闻广播提供信息。以此类推,和本地日报社联手推出《天天读报》栏目,可由报社自己编排、播出(介绍)报纸新闻,让其占据广播一席之地。同时,该报记者(尤其是晚报记者)即可为我所用,在现场为我插报新闻。此外,在全面改版的初期,可向当地各单位、各行业收稿、组稿,弥补信息不足。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大局信息科的资源,等等。快节奏的新闻播报,以多频次、滚动式形式出现,主要还有大量访谈类、谈话类等新闻专题穿插,形成快慢结合、张弛有度、节奏感强的编排框架,再在各节目、各时段间隔中,加入适量的各类广告、频率包装(如形象主题、音乐、间奏乐、片头乐、片花乐)、节目包装、下一时段节目预告等内容,即填充了时间,让听众感觉不那么拥挤,同时又是树立品牌频率的必要手段。
办好新闻广播的思路
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最直接有效的渠道,而系统的课程设置则会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关系到动画专业人才的能力问题,因此,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更要注重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系统起来。
(一)专业课程阶段化设置动画专业有着很强的操作性,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各软件间的密切合作,最佳效果的软件呈现都是在日常的动画教育中所需要考虑的。结合动画专业的这些特点及动画的生产流程,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上应实行专业的阶段化设置,包括前期基础知识的储备、中期软件的操作及基础知识的利用、后期专业强化培训及项目的实践。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各学科间的联系及互补,因为动画专业设计的范围比较广,如色彩,美学,历史,民族风俗等。在中期操作阶段上则需要开设实验课。学习相关的软件,同时明确哪种软件最适合实现哪种效果,这一阶段或许可以不用要求学生精通所学的所有软件,但必须了解每款软件的基础操作,熟识每款软件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呈现。在专业强化模块中则可根据个人喜好,特长及动画专业趋向划分,将学生根据兴趣分开,喜欢二维的专攻FLASH,喜欢三维的专攻MAYA或3DMAX,做到简而精。项目的实践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一阶段,学校应与相关公司及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充分了解公司的工作流程及用人标准,在平时的学校学习中尽量的向公司要求靠拢。
(二)专业学习中的项目化设置动画专业除了创意能力的特点,其操作实践能力也是无法忽视的。针对动画这一特点,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实行项目化培训,即在阶段化设置基础上,将公司的项目案例带到课堂上。以泥偶动画为例,从泥偶的制作到动画的完成,每个环节学生都参与其中,身体力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以探究式学习方式积极引导与训练,通过与学校合作的相关专业的公司及企业提供的项目及适度的指导,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直接参与到动画的生产与实践。
二、课程设置的个性化
学校在培养动画人才时,除了要考虑学校自身对这些动画专业学生的定位以外更要清楚动画产业对于这些学生有着怎样的要求和录用标准,结合这两方面才能培养出专业能力突出,同时又能适应产业的发展,满足产业的用人要求,具备一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作为学生也要有这种警惕,要学会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大致了解。
(一)结合岗位需求从学校动画教育最终所要呈现的效果来看,可以将动画专业看作是一种就业教育,因此,在平时的动画教育中,除了要考虑学校的教育标准外,动画公司各部门的岗位需求和用人标准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和培养目标。有些公司的招聘职位中,多数是在某一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专门人才,如人物设计场景设计、编剧、原画设计师、模型师、后期特效、分镜头设计等职位。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适当的让学生熟悉整个动画制作模式与流程,而且着重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业特长的人才,才能适合当今动画产业中专业化的需求。
(二)以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学校中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动画专业教育是一种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体现出的是一种高技术与高能力从业人群的培养,高技术是一种基础,高能力才是动画培养的重心。就动画专业人才而言,会不代表行,所以,应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与训练,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三)艺术性元素的加强动画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集合体,它融文学、哲学、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动画专业教育中必须要适应动画的这种综合性特点,就学生的专业特长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与课程设置,培养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人才。
三、实践课程的完善动画专业
通过设立实训基地而进行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多方位的实践教学:
(一)建设实训基地,边实践边教学学校与动画企业间的学术交流是实践教学的枢纽。学术交流不仅会促进学校与企业间的了解和交流,更能起到连接学校与社会就业间的桥梁作用。学校应借助这些组织与企业联系的机会,为学生和企业牵线搭桥。
(二)学校与企业互利双赢实现高校与动画企业“双赢”,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才,毕业后可以有一份好工作,好的将来,而动画公司与企业则是为了挖掘人才,为公司带来效益。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不仅帮学校提高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这样做有利于资源共享,一举两得,实现双赢。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广告行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各类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和企业都急需优秀的设计人才,但现今广告行业的用人现状却是难以聘用到理想的员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标准不符,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偏低。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避免纸上谈兵,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以实践应用为重点,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产物。
二、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流为“2+1”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毕业实习,校内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而校外实习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又难以控制,很多同学在实习期间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效果较差。同时,广告行业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这也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广告专业的学习,不是理论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必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但目前高职教师输入渠道传统,教师大多从“院校”到“院校”,教师自身脱离社会实践,也不了解广告行业的社会人才需求,实践教学内容空洞,实践课最终流于形式。此外,不少高职院校一方面由于受到实训场地、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真正及时了解市场实际人才需求,信息资源滞后,虽客观上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仍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实战设计经验,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教学方法滞后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但大多学生仍只是机械式的学习,缺乏思考。同时,学生自身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授课时,大多数学生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习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这也使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反馈,教师无法及时意识到问题并调整。
(三)课程结构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沿用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有所忽略,并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自身的优势,专业课程多,教学时间短,课程设计参考本科院校,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对课程的安排有一定误区,认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对学科理论进行精简,理论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使学生不能掌握整个广告行业的运作流程。课程安排只强调了课程安排的整体统一性,没有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同样也要因材施教,争取培养更多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对广告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探索
(一)与赛事结合的课程设计
将课程设计与相关专业赛事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和软件实训活动,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完成专业竞赛任务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更培养了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改革课程设计的探索中,尝试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赛事周期性稳定的专业大赛为实践对象,以争夺赛事奖项为目标开展突破性教学实践,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平面类项目可结合《招贴设计》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广告设计流程以及创意思维能力的拓展。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结合广告行业现状和赛事主题,前期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详细解读赛事主题。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进行同步的强化指导,该阶段通常要进行大量的反复修改,以最大限度将作品做到极致。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
(二)教学过程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社会竞赛活动直接引入教学内容中。教师的授课模式要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代替理论的机械式灌输,使学生对广告行业的行业发展现状有及时的了解,避免所教知识与行业的社会发展脱节。在课程的培养计划中,将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及时通过实践活动消化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以行业标准为准则,课程考核通过大作业集体评分等模式,建立新的考核制度。改变现代教育中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个体学习”状态,可尝试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工作室,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平台,发挥教学相长,以点带面教学辐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在工作室的实践锻炼,掌握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针对一些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入职,没有真正意义上从事设计实践工作的经历,对于广告行业的流程以及行业标准仅参考资料与书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无法达到职业岗位的需求标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上,可利用假期对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例如:与广告公司或相关企业建立业务联系,为在职教师安排暑期挂职锻炼等,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内容。
(三)课程设计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培养时间比本科短,课堂中的课时也非常有限,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在课程设计中为避免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根据广告市场人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广告专业的课程设计进行创新。一方面将课程设计的与行业岗位结合,调整课程的应用性,削减基础理论课增加专业技术课程;另一方面提高实践课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控制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课程设计中对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将竞赛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结合在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中。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项目中的广告策划案、平面类可与《企业形象设计》、《招贴设计》、《文案与策划》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并编写进实践教学大纲中。
四、成果与意义
1.动画音乐的作用动画主要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借助幻想、想象、象征的方式,反映生活、理想和愿望,具有高度的假设性。动画声音包括很多种,人声、自然音响或音效、音乐等。动画音乐的要求和一般音乐的作用一样,作为一种独特的听觉艺术来满足人们对艺术欣赏的要求,声音和动画的结合而形成的综合艺术其音乐就更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规律和审美特性。动画音乐在动画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强调画面动作、解释画面内容,与画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常常是全片铺满音乐,时间跨度极大。动画音乐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描绘景物、推动剧情、引发联想、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感、模拟节奏,声画组接、渲染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其音乐不仅要刻画人物形象、更要具有明显的节奏、色彩、夸张的戏剧效果和幽默的气氛。画面紧密结合音乐更为重要,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达成完美结合,才能成为一种视听觉的综合艺术,给观众一种新的视听觉享受。再者动画艺术自身也带有某些特殊属性,它可能不能完整的表达其所表现的内容,这时动画音乐的创作也相应具有一些特点,如利用乐器可以产生的特殊音效在动画影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动画音乐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在动画专业中增设音乐欣赏与制作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动画音乐专业师资和动画音乐制作人员极其缺乏,所以增设此类课程也迫在眉睫。电影是一种视听语言,声音和画面紧密相连,乐器演奏的节奏与动画画面中的节奏是相辅相成的。音乐和画面的同步契合更能增强动画画面的节奏感,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动画音乐课程的设置可以改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完善视听艺术手段的结合,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升音乐素养,培养完美的审美感知能力,为制作动画音乐提供技术支持,为动画配乐,配音,声音编辑、音效等声音的制作创造前提条件。总之,动画音乐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
二、动画音乐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方案动画音乐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欣赏类和制作类。欣赏类建议课程:《电影音乐配乐》、《动画音乐鉴赏》、《电影音乐史》、《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流行音乐概论》等;制作类建议课程:《音乐编辑》、《配乐》、《midi制作》、《录音》、《声音后期制作》、《混音》、《音乐基础与视唱练耳》等相关课程。由于动画专业的学生缺乏音乐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低年级以鉴赏类为主,主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高年级可开设相关制作、编辑类的音乐课程。这样,动画专业的学生首先可以培养他们从声音的角度全面的制作视听的艺术品。培养他们有能力认识和了解什么样的画面应该配合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最理想的声音效果,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音乐,如何全面的欣赏动画作品,建立声画结合的配乐思维。通过鉴赏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积累大量的音乐素材,了解他们的类型、风格、速度、情绪,可以适时的编辑、改编甚至重新配器使原本的素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而加以利用(取得版权许可后)。通过制作类课程的开设,学生们可以初步掌握声音的编辑方法,音效的制作方法,音乐和声音的录制方法,音乐制作的基础及后期合成等相关知识,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作动画的完整性。
3.教学软、硬件的配置动画音乐课程任课的师资力量最好来源于电影音乐专业的教师,或有为电影音乐做过配乐的音乐教师,他们既有音乐的专业基础知识,在音乐的风格,音乐的节奏和配器上给出一定的建议,又了解电影及动画的基本常识,了解镜头的调度,转场,画面的色彩明暗预示的影片的基调。所以他们可以更好的把握住动画音乐的配乐技巧,可以胜任此类课程。由于很多高校动画专业没有相关课程,或者找一些动画专业的老师去任动画音乐的课程,结果下来,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学校也可以派出有音乐功底或音乐爱好的动画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来加强动画音乐的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工作宣传动员力度,确保评审工作的准确性
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也可以让将来参加职称评审的人员尽早地了解与评审相关的因素,如:学历、资历、专业工作经历、论文、成果等,让他们寻找自身薄弱的环节,并加以改正提高,从而增加了职称评审的通过率。因此针对基层车间职称评审政策理解掌握和宣传力度不够的实际,人事科组织各基层单位培训管理负责人进行了工作培训,对相关评审政策、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制定下发了《关于职称评审工作安排及提交材料的有关说明》,重点公布了评定政策依据、评定范围、评定条件、评审权限等内容,统一制定了《评审申报表》规范填写模板,并多次召开评审工作专题会,积极研究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确保职称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2.严格参评人员资格审核,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
资格审核,不仅关系到每个申报人员的参评资格,而且会影响到职称评审的每个环节,是确保每个申报人员切身利益及职称评审工作科学公正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审核参评人员材料过程中,力求做到层层负责,严格把关。人事科重点审核五个方面:一是审核参评人员的学历证书,对于特殊情况的进行查档核实;二是审核参评人员的现有任职资格证书及获取时间;三是职称英语证书的有效期及考试等级;四是取得职称计算机合格证模块的数量;五是审核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论文、成果的真实性。
3.科学制定量化评价标准,确保评审工作的合理性
科学制定量化评价标准,是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人事科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学历、资历、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荣誉称号与技术称号、年度考核、送审论文审核答辩、专著、获奖成果与重大项目等,直接定量计分;如职业道德、理论功底、实践创新能力、岗位责任、业绩贡献等进行定性评分。科学的量化标准取代了惯用的资历年限标准,且公开透明,可操作性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4.全程公开述职答辩过程,确保评审工作的平等性
在述职答辩环节为了增加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评审会采取参评人员分组同时进入答辩会场的形式,现场抽签,确定答辩顺序,并旁听他人述职、答辩和评委提问。各评委在听取参评人员专业述职和答辩后,严格按照量化评价标准,进行现场打分。工作人员收取打分记录表,现场录入职称量化评审软件系统,直接生成总分,等到本专业评审组所有参评人员答辩结束后,将评审结果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经本评审组委员审核确认后,将评审结果打印输出,根据限额指标确定推荐人选,并由本专业评审组主任当场确认签字,此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5.广泛公开公示评审结果,确保评审工作的透明性职称评审结束后,人事科及时将评审结果广泛进行公开公示,不仅在厂内公示牌进行张贴,而且在炼油部网页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五天,真正达到让评上职称的人员高兴满意、未评上职称的人员心服口服的目的。将评审结果进行公开公示,自觉接受职工的监督,不但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性,而且能够促进以后评审工作的改善和提高。
二、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积极作用
1.职称评审对个人的作用
职称评审是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社会地位、增加劳动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职称评审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是否事业有成、为企业做出贡献大小、受到社会承认程度的标志。另外,职称通常与工资福利挂钩,也与职务升迁相关联,也是聘任专业技术岗位的依据。
2.职称评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人才资源
一、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制度的意义
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它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有一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核心内容是“评聘分离、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并在职务聘任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这项制度的全面推行和有效实施从根本上打破了在专业技术职务上实际存在着的终身制,有利于建立一个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
2.有利于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才问题,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职称是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职称工作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学术研究水平及业绩的考核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进取,促进人才成长,对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对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不断完善,拓展了人才评价内涵,从过去重学历、重资历逐步向重能力、重业绩转变,打破了职务评聘过程中的“论资排辈”和少数高职称者固步自封、不求上进、不讲奉献的现象,改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以评审和考试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已经运作起来,为选拔优秀中青年人才创设了环境。
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岗位设置的方法
岗位设置是人事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前提条件,没有岗位就不能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所谓科学设岗,就是按照单位的性质、规模、人员的构成,科学分析单位的工作任务,在分解具体任务的基础上,运用职位分类原理,明确相应的工作岗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范围内,依据单位的定编定员情况、各职务系定的结构比例幅度内进行分类设岗,确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专业技术职务档次。岗位设置包括岗位名称、岗位数量、岗位职责、聘任条件等内容。设岗时制定的岗位职责、任期任务及工作考核标准等,是聘任前培训、择优聘任、聘后考核、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
设岗的原则:一是因事设岗,岗责对应。即以“事”为中心,按照单位各项工作的需要,确定岗位的职数和职务层次,明确岗位职责,切实做到有事即有岗,有岗就有责。二是重点导向,竞争激励。设岗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向关键岗位、重点项目倾斜,向人才紧缺、力量薄弱的岗位倾斜。三是结构合理,整体优化。按照岗位有层次、结构要合理、组织最优化的要求,依据单位工作性质、专业的特点及担负的责任,选择最适用的主系列和辅助系列,确定各系列最适合的档次,配置每个系列最适合的岗位职数。设置的高、中、初级岗位要根据内部各部门、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保持合理、优化的结构比例;所设岗位一经确定就应相对稳定,不能因人而随意变化,同时又要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岗位的职数、结构进行局部调整。只有坚持设岗原则,依据实际需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岗位设置工作,才能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聘任条件的确定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以来,评聘分开以后,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交由各级专业评审委员会负责,使得评审更加公正、准确和严格,有效地减少了单位的负担,也使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更加成为聘任管理的关键环节。聘任是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享受相应工资待遇的依据;没有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就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是在有岗位且符合聘任条件的前提下进行,没有岗位或不符合聘任条件,则不能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二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聘、竞聘原则;三是实行分类、分级聘任的原则;四是坚持岗职相符、职级相符、职责相符、对应聘任的原则;五是坚持聘任双方平等的原则,即单位与受聘双方均有履行聘约的义务,同时享有聘约规定的权利。开展聘任工作中,要严格把关,这是保障聘任顺利进行和发挥作用的关键。
首先,要把握好聘任的基本条件:凡受聘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近两年年度考核为合格以上;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具有本职务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符合本单位规定的其他任职条件。其次,要把握好聘任的方式方法:聘用部门要在核定编制内优先从现有人员中选聘,如果在同等条件下,本单位人员可以优先选聘。单位聘任要采取竞聘或选聘的方式,实行政策公开、岗位公开、各额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以考核为依据,以实绩为标准,优胜劣汰,择优上岗。第三,要把握好聘任的基本程序:无论是采取竞聘还是选聘都要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一般要由以下阶段组成。宣传动员阶段:单位行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聘任委员会,公布岗位、职数、职责、聘任条件、聘期和聘任的有关事项;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申请。资格审查阶段:人事部门要对申请聘任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初审,对照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核实申请人员是否符合该岗位的要求,并将结果上报评审委员会,经评审委员会审核后进行公示。竞聘或选聘阶段:采用竞聘方式的,由聘任委员会组织公开的竞聘会议,申请人陈述竞聘意见,聘任委员会评分或投票形成初步意见。聘约签订阶段:聘任委员会对竞聘或选聘结果审定后予以公示,人事部门组织签订聘约,行政领导向受聘人员签发聘书。
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的聘后考核
考核是对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的监督检查,同时也是聘后管理的主要内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是进行重新聘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决定专业技术职务续聘还是被解聘的有效办法。考核一般分为年度考核和聘任期满考核两种,但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的临时考核。考核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德、能、勤、绩,以考核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档次。考核结果要与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职务和工资晋升以及奖惩挂钩。
为了使考核结果真正体现专业技术人员是否优秀、合格,改变目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和期满考核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要创新考核办法,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不断提高考核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要特别加强对能否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岗位目标任务情况的考核,要通过考核了解被考核者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水平。通过考核,掌握被考核者的真实情况。同时,要健全考绩档案制度,将考核结果及时记录、归入个人档案,把它作为专业技术职务和工资晋升、续聘、解聘、奖惩等的重要依据。
五、加强监督管理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