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营养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烧伤;氧自由基;肿瘤坏死因子α;肠内营养
StudyoftheexpressionofTNF-α,oxygenfreeradicalandtheeffectsofearly
enteralnutritioninterventioninratswithsereveburninjury
LIZhihua1,LIXiangnong2
(1.DepartmentofBurnsandPlasticSurgery,AffiliatedHospitalof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
Jiangsu221002,China;2.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AffiliatedHospitalofXuzhouMedicalCollege)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enteralfeedingatearlystageontheexpressionofTNF-αandoxygenfreeradical(OFR)andtheprotectiveeffectsontheorganism,soastoprovidetheexperimentalbasisofclinicaltherapyofenteralfeedinginpatientswithsevereburns.MethodsThesevereburnmodelwasestablishedwithWistarrats.BurnedWistarratswererandomlydevidedintofastinggroup(n=10)andearlyenteralnutritiongroup(n=10)tocomparewiththecontrolgroup(n=10).Theratsinthefastinggroupandearlynutritiongroupweregivenintraperitonealinjectionofbalanceliquidandgastricclysisofnourishmentproductrespectively,30mlevery6hwithin48hafterburninjury.Subsequently,theratswereallowedaccesstofoodadlibitumuntil7thdayandthemortalitiesofthethreegroupswerecalculated.TheexpressionofbloodTNF-αandOFRofthethreegroupsat6,12,24,48,72handon7dweredetected.ThefibroblastsinthewoundwereobservedundertheelectronmicroscopeandthedenaturalizationofhepatocyteswasobservedbyH-Estainingunderthelightmicroscope.ResultsThemortalityoffastinggroup,earlynutri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as80%,30%and0,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levelofTNF-αandmalonaldehyde(MDA)obviouslyascended,whilethelevelofsuperoxidedismutase(SOD)obviouslydescendedinthefastinggroup(P<0.05).Comparedwiththefastinggroup,thelevelofTNF-αandMDAdescended,whileSODlevelobviouslyascendedinearlynutritiongroup(P<0.05).Theultrastructureoffibroblastcellsinthewoundofearlyenteralnutritiongroupwaslessseverelydamagedthaninthefastinggroup,accompaniedbyvisibleapoptoticfibroblasts.Thedegreeofhepaticsteatosisintheearlyenteralnutritiongroupwaslowerthaninthefastinggroup.ConclusionEarlyenteralnourishmentcouldreducetheexpressionofTNF-αandOFRonthewhole,andhelphealthelocalwoundsrelieveinjuriestotheviscera.
Keywords:burn;oxygenfreeradical;tumornecrosisfactor-α;entericnutrition
本实验应用重度烧伤大鼠模型,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和氧自由基产生的影响以及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度烧伤机体的保护作用,为临床重度烧伤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及试剂Wistar大鼠30只,雌雄不拘,体重(220±20)g,购于徐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大鼠饲养于恒温(22~25℃)、恒湿的SPF(specificpathogenfreecondition)层流罩中,经高压灭菌的标准饲料和水供动物自由饮食。动物实验根据NIH实验动物的护理和使用指导说明实施。
主要试剂包括TNF-αELASA试剂盒(北京帮定泰克公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主要仪器及设备有普通光学显微镜(Olympus公司)、TGL-16B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H-600型透射电镜(日立公司)、Spectrumlab22pc型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及BIO-RAD550型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
1.2模型制备大鼠术前一天禁食过夜。2.5%戊巴比妥钠35mg/kg腹腔注射麻醉,将大鼠固定于操作板上,8%硫化钠制剂背部脱毛。3%凝固汽油涂抹背部燃烧18s致约30%烧伤体表总面积(TBSA)深Ⅱ度烧伤(病理证实)。拟烧伤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烧伤面积(cm2)=体表面积(cm2)×拟烧伤面积百分比(%),体表面积(cm2)=K×体重(kg)×2/3,K≈0.1)。烧伤后立即予腹腔注射平衡液50ml/kg复苏。更换垫料,单笼饲养。
1.3动物分组及处理将20只烧伤大鼠随机分为禁食组(n=10)及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营养组,n=10)。禁食组伤后2h开始腹腔注射5%葡萄糖盐液30ml/(kg•次),每6h一次。早期营养组伤后2h开始胃灌注,30ml/(kg•次),每6h一次,所灌注的肠内营养制剂为能全力〔荷兰Nutricia公司产品:4.18×103kJ/L,总热量752.4kJ/(kg•d),非蛋白热量∶氮(NPC∶N)为133∶1〕。上述2组于伤后48h停止腹腔注射平衡液或胃灌注,自由进食。另设未烧伤大鼠10只为对照组,该组于整个实验期间均自由进食。3组共喂养7天,7天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取样本。
1.4观察指标
1.4.1大鼠死亡情况记录各组死亡大鼠死亡时间及数量。
1.4.2血清TNF-α及氧自由基检测各组大鼠在伤后6、12、24、48h及7天时内眦静脉取血0.5ml,1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20℃保存,试剂盒检测。中途死亡大鼠的标本弃之不用。
1.4.3肝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分别于第7天末,肝脏活体取材,利刃楔形切取少许肝组织固定于40g/L甲醛中,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经二甲苯脱蜡、梯度乙醇脱水等处理后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
肝脏脂肪变性的严重程度评估:根据肝细胞脂肪变性在肝脏的累及范围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度。轻度:光镜下(×400)每视野见1/3~1/2的肝细胞内含有脂滴。中度:每视野见1/2~2/3肝细胞有脂肪变性。重度:每视野2/3以上肝细胞发生脂肪变。
1.4.4创面组织电镜观察动物处死后剪取小块烧伤创面组织放于下置有冰块的蜡板上,其表面滴4℃预冷的3%戊二醛,用双面刀片常规双向切割创面组织成1.0mm×1.0mm×1.0mm大小的组织块;浸入4℃预冷的3%戊二醛固定2h后过夜;然后脱水、包埋、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和枸橼酸双重染色。上透射电镜观察,拍照。
1.5统计学处理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用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秩和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动物模型和动物死亡率动物模型的烧伤面积为(30±1)%TBSA。经病理证实,均为深Ⅱ度烧伤。
对照组大鼠麻醉清醒后活动正常。禁食组及早期营养组均出现较为明显的感染症状,包括创面毁损、出血和脓性分泌物,大鼠的毛发无光泽并且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对照组无死亡,禁食组于制模24h后4例死亡,早期营养组制模24h后1例死亡。7天后禁食组总死亡为8只,早期营养组总死亡为3只。见表1。表1各组大鼠死亡情况
2.2血清TNF-α变化模型制成后6h,禁食组及早期营养组血清TNF-α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2h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但第7天时TNF-α水平仍高于制模后6h。早期营养组各时间点TNF-α水平均低于禁食组(P<0.05),且于伤后12h差异最大(P<0.05)。见表2。
2.3血清自由基的检测模型制成后6h,禁食组及早期营养组血清SO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至第7天2组血清SOD水平仍维持在较低水平;禁食组各时间点的SOD水平均显著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P<0.05)。上述2组血清MDA水平于伤后6h显著升高,至24h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禁食组血清MDA水平在48h、7天时明显高于早期营养组(P<0.05)。见表3、4。表2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禁食组比较:#P<0.05表3各组大鼠血清SOD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禁食组比较:#P<0.05表4各组大鼠血清MDA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禁食组比较:#P<0.05
2.4肝组织光镜检查见图1。禁食组大多数见广泛且较严重的肝细胞混浊肿胀、胞质疏松、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及脂肪变性;部分肝细胞有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小泡性脂肪变为主,主要分布于肝腺泡Ⅲ区和Ⅱ区,严重者脂滴弥散性分布累及肝腺泡Ⅰ区。坏死肝细胞多位于肝小叶中央和中间带,呈桥接样坏死或大块性分布。坏死灶内的肝细胞见核固缩、核碎裂或核溶解,胞质嗜酸性增强或含色素颗粒;坏死灶内或其周围有明显的库普弗细胞增殖,其胞质丰富、嗜碱性,有不同程度的吞噬现象。肝窦内常见数量不等的各类型炎细胞,包括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坏死细胞(图1b)。
早期营养组肝细胞也有轻度的混浊肿胀及胞质疏松,肝窦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肝小叶脂肪变性范围较小,表现为散在性或小灶状肝细胞脂肪变性,主要分布于肝腺泡Ⅲ区和Ⅱ区,累及整个小叶者少见。部分肝窦内有散在的坏死细胞(图1c)。
2.5创面组织成纤维细胞电镜观察早期营养组细胞明显肿胀,胞质空淡,核周围间隙增宽,核仁浓缩或边集,并可见核膜内陷,形成核内小管及核内假包涵体。细胞凋亡并可见凋亡小体。常染色质减少,图1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苏木精-伊红染色,×400)
a.对照组:正常肝组织;b.禁食组:重度脂肪变性;c.早期营养组:轻度脂肪变性
异染色质边集。胞质内空泡形成,溶酶体增多,可见数量不等的圆形、低电子密度的脂肪空泡及肿胀、脱落的微绒毛。线粒体肿胀,嵴缩短、减少或消失,基质透明,甚至空化成囊泡状;少部分线粒体则固缩,基质电子密度增加而均质化。粗面内质网增生、肥大或呈扁囊状、囊泡状扩张;增生的内质网密集成片,形成指纹状结构或围绕着变性的线粒体(图2a)。
禁食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化,或胞质空淡;核膜完整,边集。可见粗面内质网代偿性增生、扩张;线粒体轻度肿胀,基质浅淡,嵴模糊;细胞内脂肪空泡体积小,溶酶体、髓样小体数量多(图2b)。
3讨论
3.1烧伤动物模型的特点与死亡率本实验中采用凝固汽油造成的30%TBSA深Ⅱ度烧伤模型,具有以下特点:用创伤单相打击,较好地模拟了临床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单相速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病过程;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高,有一定动物死亡率;重复性好;所用动物大鼠相对价廉易饲养,且检测各项指标的试剂和仪器最齐全。
本实验中禁食组及早期营养组于术后24h均出现较为严重的感染症状,包括创面毁损、出血,大鼠的毛发无光泽并且有不同程度的脱落等。2组大鼠于术后24h相继出现死亡,但早期营养组在24h、48h、7天3个时间点上的死亡数及死亡率均低于禁食组,提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提高烧伤后生存率。本实验中早期营养组和禁食组的总死亡数(分别为3只和8只)差别较大。
3.2局部创面变化创面愈合过程涉及一系列快速增长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一旦完成了修复任务,就必须从创面消除,从而进入愈合过程的下一阶段。文献报道,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生长因子减少或消失,可诱发生长因子依赖的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1]。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TNF、前列素(PGE2)等均能促进细胞凋亡[2-3],而这些因子和介质恰恰以较高的含量存在于创面微环境中[3-4]。Desmouliere等[2]利用末端标记技术证实伤口愈合后期,功能活跃的修复细胞以细胞凋亡形式消退,因而使修复细胞数量减少。深Ⅱ度烧伤往往导致真皮的严重损伤,其愈合主要依赖于创面形成肉芽组织支架,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创面残存附件上皮及创周表皮的增殖爬行覆盖创面。胶原蛋白和成纤维细胞均为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在创面的沉积主要依靠成纤维细胞的合成与分泌,并主要与成纤维细胞的数量相关。
因此,成纤维细胞凋亡是创面进入愈合期的标志。Darby等[5]报道在创面闭合早期,创面内的肌成纤维细胞就发生凋亡,并且该作用对靶细胞是持续的。本实验中,早期营养组成纤维细胞体积变小,呈现核固缩、染色体沿核膜聚集及胞质减少等退行性变细胞凋亡的表现,并可见凋亡小体;而禁食组成纤维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化、空淡,核膜完整,边聚。可见早期营养组创面进入愈合期较禁食组早,提示早期营养有促进创面早期愈合的作用。
3.3肝脏病理研究的结果和意义烧伤主要死因是MODS,其发病机制公认为是严重烧伤后过度应激,发生SIRS。肠黏膜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是肠道正常吸收和屏障功能的基础。烧伤时,肠黏膜损伤,通透性增强,导致内毒素、细菌、细胞碎片等刺激肠相关淋巴系统,使肠黏膜成为大量炎性细胞因子的早期释放器官;随着肠黏膜通透性进一步增高,大量内毒素、细菌、细胞碎片进入肝脏,激活肝脏巨噬细胞系统,成为SIRS的主要原因[6-7]。一般认为,微循环障碍、严重感染和肠道细菌与内毒素移位是导致SIRS及MODS的机制[8]。而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化工厂和血库,在上述3种病理生理改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实验试图通过对肝细胞病理变化的观察,从一个侧面了解早期肠内营养对重要器官的干预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早期营养组与禁食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但早期营养组脂肪变性程度较禁食组轻,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显示:烧伤早期肠内营养的干预可以显著减轻肝脏的病理损害,可能有助于抑制SIRS及MODS的发生作用。
3.4细胞因子和氧自基的变化和意义TNF可刺激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生成、释放和趋化反应,并活化产生大量毒性产物损伤组织细胞[9]。TNF对内皮细胞具有直接毒性,如作用于内皮细胞,使其表面成为促凝性致血栓形成;或使内皮细胞分泌递质而使PMN黏附、活化。TNF又可作用于肝细胞抑制白蛋白的生成和促进某些急性期蛋白合成[10]。本实验观察到伤后6h血清TNF即显著增高,至12h达到高峰。虽然随后有所下降,但至7天时仍高于正常值,提示烧伤后有大量TNF产生;其产生机制可能与严重烧伤后发生的体液大量丢失或严重休克造成的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组织的大量产生、某些递质如补体的活化以及应激反应等有关[11],因为这些因素均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从而使TNF大量产生。
3.5早期肠内营养严重烧伤后机体缺血/再灌注损害可生成大量氧自由基,后者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12]。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富含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XO),当肠黏膜发生缺血/再灌注后,将产生大量来源于黄嘌呤氧化酶系统的氧自由基,后者能攻击生物膜磷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形成脂质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13]。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早期营养组SOD高于禁食组,而MDA则低于后者,提示早期肠内营养对抑制烧伤患者氧自由基的产生具有积极作用。
在重危感染患者,肠内营养的药理作用大于其营养作用。EN之所以能改变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是由于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其异营养素的药理学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如一些营养物质能以某种特定方式刺激免疫功能,恢复免疫反应,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释放,维护肠道功能,即营养药理(nutritionalpharmacology)或免疫营养(immunonutrition)作用。有研究表明[14]只要提供不低于所需总热量20%的肠内营养就可避免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与肠道细菌移位。
本研究结果显示,烧伤后早期肠道营养可降低血中TNF-α和氧自由基水平、促进烧伤创面愈合并减轻内脏器官如肝脏的损伤,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推测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烧伤后整体调节和肠道的局部调节,既可以减轻应激、保护肠道黏膜、增加内脏血流量、减轻氧自由基损害,又可调理免疫和代谢,使营养支持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陈意生,史景泉,吴军,等.严重烧伤后输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2002,18(1):25-27.
[2]DesmouliereA,RedardN,DarbyI,etal.Apoptosismediatesthedecreaseincellularityduringthetransitionbetweengranulationtissueandscar[J].AmJPathol,1995,146(1):56-66.
[3]PanMH,LinJH,LinShiau-SY,etal.Inductionofapoptosisbypenta-O-galloyl-beta-D-glucosethroughactivationofcaspase-3inhumanleukemiaHL-60cells[J].EurJPharmacol,1999,381(2-3):171-183.
[4]刘毅,陈璧,贾赤宇,等.小鼠深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5):455-456.
[5]DarbyIA,BisucciT,PittetB,etal.Skinflap-inducedregressionofgranulationtissuecorrelateswithreducedgrowthfactorandincreasedmetalloproteinaseexpression[J].JPathol,2002,197(1):117-127.
[6]汪仕良,黎鳌,尤忠义,等.肠源性高代谢与早期肠道营养研究——烧伤引发肠源性高代谢[J].普外临床杂志,1996,11(4):215-2l9.
[7]汪仕良,尤忠义余斌,等.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研究——高代谢及内毒素[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12(1):24-28.
[8]谢尔凡,杨宗城.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1995,75(3):183-185.
[9]PavlovVA,OchaniM,Gallowitsh-PuertaM,etal.Centralmuscariniccholinergicregulationofthe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duringendotoxemia[J].ProcNatlAcadSciUSA,2006,103(13):5219-5223.
[10]DuansakD,SomboonwongJ,PatumrajS.EffectsofAloeveraonleukocyteadhesionandTNF-alphaandIL-6levelsinburnwoundedrats[J].ClinHemorheolMicrocirc,2003,29(3-4):239-246.
[11]LiuRY,FanC,MitchellS,etal.TheroleoftypeⅠandⅡtumornecrosisfactor(TNF)receptorsintheabilityofTNF-αtotransduceaproliferativesignalinthehumanmegakaryoblasticleukemiccelllineM07e[J].CancerRes,1998,58(10):2217-2223.
[12]杨红明,盛志勇,郭振荣,等.烧伤延迟复苏后氧自由基损害及与内毒素血症关系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1995,11(3):l58-160.
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群致残、生活依赖和丧失社交能力的首要原因,营养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的预后,而卒中后营养状况的变化及营养治疗在卒中康复过程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早期脑卒中患者营养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2月~2003年5月在我院住院,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已有明确的肝、肾疾病和恶性肿瘤者。共入选109例患者,男67例,女42例。
1.2方法
1.2.1病史记录
回顾病史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既往卒中病史,同时记录患者有无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一般情况。
1.2.2血清白蛋白的测定
所有患者在入院48h内测定血清白蛋白,白蛋白<35g/L者进入低血清白蛋白组。
1.2.3评价标准
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uropeanStrokeScale,ESS)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Index,BI)卒中患者生活能力量表,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各评价1次,同时在出院时,采用BI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并记录患者住院过程中的死亡率。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低血清白蛋白组患者出院时ESS和BI明显低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51.44vs76.22,41.58vs74.12;P均<0.001);出院时低血清白蛋白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20.0%vs4.3%,P<0.001)。见表1。表1低血清白蛋白组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的比较(略)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大多年龄较大,病前摄入少,病后需要依赖别人进食,恢复过程又需要更多能量,发生营养不良的机会较多。营养状况对卒中康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目前国内外研究均发现老年脑卒中患者中广泛存在营养不良,且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营养不良有恶化的趋势,这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结果。用于评价营养状况的血清学指标中,血清白蛋白水平测定是最准确的,也是临床上最常用营养学指标之一。Gariballa[2,3]研究发现,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35g/L)可明显延长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时间、延迟康复、增加感染率和病死率。本研究发现入院48h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患者出院时ESS和BI显著相关,血清白蛋白低,患者出院时ESS和BI低,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严重,低血清白蛋白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高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有统计学差异。
卒中后营养不良相关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大、吞咽困难、病前营养状况、伴发的消耗性疾病以及神经功能缺损引起的运动减少和卒中后的各种感染性并发症。其中以吞咽障碍表现最为突出,不仅可导致营养成分摄入减少,而且是导致肺部感染最主要的原因,感染的出现将增加营养成分的消耗,加剧营养状况的恶化,临床研究发现,对吞咽障碍的有效处理,不仅有利于卒中后营养状况的好转,而且也能促进卒中的康复[4]。
目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被认为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病死率。在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不仅能缓解营养状况的恶化,而且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伴发吞咽障碍者,通过各种途径的营养支持,其营养状况也将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最终可以减少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GariballaSE,ParkerSG,TaubN,etal.Influenceofnutritionalstatusonclinicaloutcomeafteracutestroke.AmJClinNutr,1998,68(2):275.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大豆钝化
大豆作为植物饲料蛋白质源,被广泛应用于饲料行业中。大豆粕粗蛋白含量为35-42%。大豆粕以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较平均而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植物蛋白质饲料原料。但大豆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严重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脲酶、胀气因子、植酸及致甲状腺肿素等多种抗营养因子。
一、抗营养因子
1.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有KTI(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BBI(弓手抑制因子)两类。KTI主要抵抑制胰蛋白酶,而BBI同时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质酶。蛋白酶抑制因子,它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促进胰腺分泌、胰腺肿大,造成必需氨基酸内源性损失的结果;生长停滞、生产性能下降。其中重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影响胰腺的分泌功能,它与胰蛋白酶在小肠中的浓度相关。肠道的胰蛋白酶与抑制因子结合,然后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降低了胰蛋白酶的浓度。大量胰蛋白酶的大量补偿性分泌,造成内源性含硫氨基酸的丢失引起体内氨基酸代谢不平衡,特别是蛋氨酸的不足引起生长受阻,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和紊乱(Callaher和Scheeman,1986)。
2.植物凝聚素植物凝聚素主要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免疫系统和器官具有一定的毒害,对肠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A有显著的拮抗作用;能影响家畜的生产性能。植物凝集素是一种对某些糖分子具有高度亲和力的蛋白质,其中大多数是糖蛋白。植物凝集素和糖及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氨基葡聚糖)的结合,类似于酶和底物的结合或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如单宁、酚酸单宁属于水溶性的酚类化合物,主要作用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酶形成复合物干扰猪消化过程,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与消化酶形成复合物,使酶的活性下降,养分消化率降低,影响适口性。Wijavila等(1977)报道单宁等多酚类化合物和钙、铁、锌等多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降低其利用率。
4.致甲状腺肿素这是一类有机小分子,在豆粕中含量极微,其前体物是硫代葡萄糖苷,单个硫代葡萄糖苷是无毒的,但在硫代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会产生致甲状腺肿的一系列小分子物质。在豆粕中硫代葡萄糖苷与硫代葡萄糖苷酶是内源性的,只有当组织破碎并在合适条件下(水、温度等)才能起系列酶解作用。所以杀灭尚未酶解的硫代葡萄糖苷酶,则有利于阻止致甲状腺肿素的产生。
5.大豆抗原蛋白Castimpoolas等从大豆中鉴定出4种球蛋白,即大豆球蛋白、α-伴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γ-伴大豆球蛋白,并证明它们是大豆蛋白中的主要抗原成分。大豆蛋白抗原进入动物体内主要引起动物发生过敏反应,造成免疫损伤主要在肠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参与了这一过程,但绒毛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细胞免疫引起的,这种作用使小肠结构受损,食糜滞留时间缩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出现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现象的发生。
6.脲酶一般脲酶本身并没有毒性作用,但在一定温度和pH值条件下,生大豆中的脲酶遇水迅速将含氮化合物分解生成氨从而引起氨中毒。由于大豆及其制品中脲酶含量与PI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常以脲酶活性用来判断大豆的受热程度和估计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
7.胀气因子大豆中的胀气因子主要是棉籽糖、水苏糖和毛蕊花糖。棉籽糖在大豆中含量约为1%;水苏糖在大豆中含量约为4%。棉籽三糖和水苏四糖不能被胃和肠上段的消化酶消化,而是被结肠中的细菌发酵产气,引起胃肠胀气,是大豆中的胀气因子。
二、抗营养因子钝化的物理方法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存在阻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引起各种不适反应,因此,要采取措施使抗营养因子失去活性或去除。
加热过度或加热不足都会使大豆的营养效价和生物学活性降低。
1.蒸汽处理:常压加热的温度低,一般在100℃以下。常压处理30min左右,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可降低90%左右,而不破坏赖氨酸的活性。高压处理时,加热时间随温度、压力、PH值及原料性质而不同。
2.浸泡蒸煮处理:先浸泡后加热可减少水溶性和可分散性的化合物(凝集素、植酸、寡聚糖),消除程度依温度、浸泡液类型而不同。盐和碱通过改进细胞膜渗透性有助于消除抗营养因子。但此法易引起营养物质如可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损失,因而一般很少采用。
3.炒烤与加压烘烤处理:Schmidt(1987)报道,190℃时10-60s即可使大豆中的植物凝集素彻底被破坏。还有人报道在130-133℃,压力为25帕,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都能失活。
4.膨化处理:原理是原料受到的压力瞬间下降而使其膨化导致抗营养因子灭活,细胞破裂可提高鸡对大豆养分的消化吸收。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目前较好的热处理条件是120℃热压15min、105℃蒸煮30min,因此热处理方法较常用。
三、抗营养因子钝化的化学方法
指在豆粕中加入化学物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使抗营养因子失活或活性降低,来达到钝化的目的。
研究表明,用5%的尿素+20%水处理效果最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降低了78.5%,脲酶活性降低了90.4%,且豆粕中的残留氨量也不大。用乙醇处理可使豆粕蛋白的结构改变,对降低大豆抗原蛋白活性有一定的效果。
国外在化学方法方面报道的很多,如亚硫酸钠处理法、半胱氨酸处理法(Mende,1982)等。化学方法处理可节省设备与能源,但最大的障碍是化学物质残留,会对动物的生产性能产生毒副作用,且成本费用太高,因此目前国内应用较少。
四、抗营养因子钝化的其他技术方法
1.酶制剂处理法:在抗营养因子的钝化研究中最具有应用价值的酶有植酸酶、纤维素酶等。Cromwell(1991)证明日粮添加植植酸酶明显降低了日粮磷的需要量和粪便磷排泄,从而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降解淀粉多糖的酶也逐渐应用于生产。
2.微生物发酵:发酵已被证明是减少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可行方法。对棉籽饼和菜籽饼中的抗营养因子也有较好的效果。黄玉德(1994)等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使棉酚含量下降至可饲用水平。
3.发芽的方法同样可以分解籽实类饲料原料的抗营养因子(Classen,1993)。不同豆类经过发芽后胰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单宁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Savelkonl等),豆类的适口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生物技术处理法处理效率高,且成本低,没有残留问题,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和破坏也较小,但要求技术水平较高,因此没能形成工厂化。酶制剂处理时,添加酶的量要适当,过量会扰乱消化道的正常消化机能而产生不良作用。
【关键词】行动研究;翻译能力;大学英语教学
Abstract:Actionresearchisakindsystematicretrospectiveprobingactivity.Inthispaper,aseriesofstudieshavebeencarriedoutaimingatthepoorperformanceofEnglishtranslationbycollegestudents,aretrospectionontheinadequateeffectoftheactionresearchhasbeendoneandthedirectionforfutureeffortshasbeenpointedout.
Keywords:actionresearch;translationability;CollegeEnglishTeaching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听、说、写、译的能力”。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翻译能力培养重要性的问题,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已著文指出[1,2]。新四级考试题型的改革也增添了翻译题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学完大学英语教材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翻译能力不容乐观。笔者所教班级的翻译能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一学期学生翻译的平均分只有6.019分(总分为15)。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终于从近年来非常受到重视的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启发。
一、教学行动研究的原理与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3]。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McNiff(1988)将这种教学行动研究分为五个具体的步骤:第一、发现教学中的一个问题;第二、设想一个解决的办法;第三、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第四、调查并收集数据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第五、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4]。其实行动研究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再一次兴起之后,开始应用于教学理论中。我们注意到尽管目前翻译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而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未见将行动研究运用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上的文献发表。
二、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过程
(一)发现问题并明确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翻译水平非常低,在学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之后的期末考试汉译英中(试题由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题库中抽调出来),学生的翻译题成绩平均分只有6.019分,及格率仅有16.7%,是所有题型中最差的一项。这种状况与新大纲提出的翻译能力相差甚远。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了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差的大致假设:1、学生在学习中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因而忽视翻译能力的培养;2、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3、教师上课偏重语法词汇的讲解,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4、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翻译练习;5、课外翻译练习太少。为了验证以上假设并查明学生翻译能力差的真正原因,笔者于第二学期开学初对所教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广东药学院药事管理2005和人力资源2005班的同学,共131人,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文中所有数据由SPSS13.0处理),学生翻译能力存在问题并非是认为翻译不重要,问卷显示89.5%的同学认为翻译比较重要,但我们发现关于在课堂上认为能掌握一定翻译技能的同学却只占49.9%,能进行课外翻译练习的同学也只占28.7%。由此可见,造成翻译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第二、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第三、学生翻译练习太少。
(二)对策及行动研究计划
基于以上翻译能力的问题,笔者采取了如下对策:
第一、加强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可对翻译却无从下手,主要是不了解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缺乏翻译技巧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传授。第二、进行适当的翻译练习。翻译是一种实践,而技巧只有在课堂内外付诸实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大量的翻译练习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第三、推荐课外书目并进行课外翻译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且目前大学英语并没有专门的翻译课程,因此必须让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翻译练习。
在制定对策之后,笔者依此制定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行动研究计划。计划中就翻译练习和翻译技巧的讲解方面,从实验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每次精读课上对语言点的讲解时,先出示汉语例句,再对其进行翻译。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翻译的练习,还可以适当地就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相关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同时每周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翻译练习,要求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老师将抽改部分作业,并在下次课上就易犯的错误进行讲解,其他学生的作业则分配给各个小组进行批改和讨论。在第五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访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从第四周开始ClassTranslation的活动,班上同学分成16组,除了批改和讨论翻译作业之外,每组同学分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资料,将其翻译成英文,或翻译成中文,并可画上插图,形式自由多样。期间老师将对各组进行指导。在第8周各组交换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见。第9周各组修改自己的作品。第10周各组上交自己的作品,学生和老师一起选出比较好的作品作为ClassTranslation的成果。从11周开始以同样的安排开始进行第二轮ClassTranslation活动。研究结束时,即第18周再次对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以搜集反馈,此次收回有效问卷共122份。
三、行动研究后的反思
1.学生学习效果
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翻译成绩明显提高(见表1),此次考试学生平均从先前的6.019分提到了9.373分,及格率也提到了67.9%。考试试卷依旧是从题库抽出,改卷也仍然采取流水作业,且教师不改自己所教班级。表1翻译成绩比较(略)
我们再从开学初和第18周对学生进行的同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也可以看出,此次行动研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在12个问题中,差异有显著性的问题共有8个(见表2)。表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略)
(1)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方面
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缺乏翻译方法和技巧往往让学生对翻译无从下手,即使勉强译出,也是让人看不懂的怪怪的单词堆砌,因为“过于直译”和“死译”正是缺乏翻译方法和技巧所导致的[5]。由此可见方法和技巧的把握对提高翻译能力非常重要。从问卷调查中“认为在课堂上掌握了一定翻译技巧”的平均分由2.74增长到3.48中可看出,在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指导上,笔者在课堂上采取先出示汉语句子,再对其进行翻译,并以此渗透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的方法有一定的成效。而这种教学方法也与张美平在其论文中指出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减少讲解知识点的时间,腾出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6]的主张是相一致的。我们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学生喜欢这种讲解语言点的方式,在访谈中学生说:“这种方法很好,一方面可以帮助记住文章中语言点,以前印象就没那么深刻;另一方面又可以知道怎么做翻译。”,“以前我从来没有注意到中文和英文有这么大的差别。”在关于是否喜欢“多点语言点传授”方面,第二次问卷学生明显意识到我们的精读课堂除了学习语言点之外,还应多一些技巧的训练。研究结束时的问卷调查显示(见表2),学生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使用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在翻译时逐渐学会开始考虑中英文语言的差异,开始进行词汇转性的思考及面对长句翻译也有了一定的对策。
但通过访谈学生,笔者发现尽管学生对翻译方法和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基础较差的学生认为这些技巧对他们作用不大,因为词汇量是他们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翻译确实是包含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综合能力,需要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由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够,即使掌握了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并不显著。
(2)翻译练习方面
翻译是一种实践,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付诸于实践,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精读课堂上,先出示汉语再一起翻译成英语的做法让大部分同学得到了翻译练习的机会,但由于一起上课的学生过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无法督促所有的学生均能思考、练习。因此适当的课外翻译练习自然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做好课外练习,我们把全班分成16个小组,一方面可以一起批改和讨论其他组员的翻译错误;另外我们也在第四周开始了ClassTranslation的活动。
在实施计划时,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课外练习的检查和监督。由于活动都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投入很不均衡。很多小组的任务都是由个别或者几个学生单独完成。我们从问卷调查中也能看出,学生在课外的翻译练习很少。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有些同学认为“课堂上的例句难度太大,给予思考的时间也太少,只有一小部分基础好的同学能够翻译出来”。也有同学提出:“希望多举一些与实际、与我们专业更紧密相关的句子。”关于课外的ClassTranslation的活动,很多同学认为“时间不够”,“专业课太忙,选修课也多,加上还有学生社团活动等”。而且这又不是考试,不少同学都是随便对付一下。而对作业的批改和讨论,很多同学认为“讨论根本没法开展”,因为这么多人很难聚在一起,只能是各人分到作业独自帮看一下,也有很多同学根本就不知道错在哪儿。
当然由于每次课还是留下了课外练习,而且组织了课外翻译活动,学生在课外对翻译练习的投入还是有所增加。通过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关于“做课外练习”这一项选择“1从不”“2偶尔”的人明显从71.3%减少到29.6%。这说明课外练习的指导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教师自身收获
教学行动研究不仅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施计划时增加了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给我们带来自我的肯定。正如陈向明所说:“参与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教学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7]。通过此次行动研究,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要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通过访谈学生提出希望能多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句”,体现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应尽可能与其专业相结合的需求。这一做法在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的医学和环保专业等早已存在[8]。这就对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药学院的英语教师必须对医药英语有所涉及。
第二、进行教学行动研究时,活动应尽可能有趣多样。比如此次在课外练习这一方面活动就过于单一,导致一些对此活动无兴趣的同学便放弃了练习的机会。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对简单电影对话的翻译、或现场翻译学生发言等的活动。
第三、行动研究的手段要尽可能丰富。此次研究,笔者使用了问卷、教学日志、访谈、观察、分析试卷等多种手段。虽然在数据整理方面增加了工作难度,但大量信息的收集,使我们对学生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加强了对教学过程各个侧面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活动研究的计划设计要合理、实事求是。活动计划的设计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计划方案必须为解决问题而置,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个体差异。
通过此次行动研究,可以说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且还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和交流。教师的这种能够不断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改正的教学态度也给学生留下了积极的影响。
基金项目:2006年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2]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
[4]McNiff,J.ActionResearch:PrinciplesandPractice[M].MacmillanEducation,1988.6-7.
[5]扈明丽.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从一次翻译比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J].中国翻译,2002,(6):52-52.
[6]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5,(2):32-35.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原则与策略
Abstract:Languageandcultureareintimatelyconnected.Learningalanguageinvolveslearningtheculturefromwhichthelanguagedevelops.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thatcultureteachingisseparatedfromthelanguageteachingincollegeEnglishteachingcurrently.Bas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thispaperaddressestheimportance,principlesandstrategiesofcultivatingstudents’cross-culturalawarenes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
Keywords:cross-culturalawareness;collegeEnglishteaching;cultivationstrategy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一般来讲,语言与文化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毫无疑问,如果学习外语的学生只机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时也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那么他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的。
二、跨文化意识的概念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1]。这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融入”是在部分认识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它涉及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说到底,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同时语言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选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之语,也就是他们的社会文化。
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教学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近年来,虽然不少教材在编排上融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灌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意图。但是在“外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和“必须以跨文化意识组织外语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远未形成共识。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语言课只能讲语言知识,外国文化是文化课的任务”。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国语言中所包含的异民族性、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缺乏认识。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四、六级的过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了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四、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途径
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几个实际教学原则:(1)通过所教的语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为成为每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3)让学生获得取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4)让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并应对其表示理解[2]。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应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交际教学法,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这样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渗透性原则强调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大学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3]。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tree.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4]。
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我国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学生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5]。例如,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演讲,辩论。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争取能使学生以目的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同时,还可以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是受双方的文化背景制约的。如果谈话的对方涉及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经济制度、文化遗迹时,假若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时此刻,即使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6]。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与书籍,使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五、结语
一个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只有将自己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作为自己思维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了解他国文化,这样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才能知其所以然,表达思想时有话可说。总之,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培养方法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7]。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学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目的语,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全面发展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arry.TomalinSusanStemplesk.CulturalAwarenes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3.
[2]CarleyH.Dodd.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ifthed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2-4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73-7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5.
[5]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127-128.
公路预防性养护概念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与传统的公路养护理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的是通过预防性养护让状态良好的公路保持这种良好状态更长的时间,延缓将来对公路的破坏,并在不改变原有公路承载结构的基础上改善公路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预防性养护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采取科学的措施应用到合适的公路上。公路预防性养护要求对公路的养护采用成本最佳的措施,强调突出整个养护工程的规划性。具体就是以预防性养护为主,以矫正性公路养护为辅,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公路进行科学的养护管理。从公路预防性养护的核心来看,这一养护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投资的综合考虑,在规划的限期内,采用科学的养护管理,对公路进行若干次养护,提高公路的使用性能,提升公路的安全性能,同时降低公路工程整体的养护成本。
2预防性养护管理的工作流程
公路预防性养护管理以公路养护规划为起点,以养护工程竣工验收为结尾,一共经历养护规划、综合检测、养护计划、养护设计、养护招标、养护施工、养护工程竣工验收等七个工作流程。预防性养护规划是在预防性养护理论的基础上,对公路养护工程进行长远、整体的考虑,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公路养护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可以说预防性养护规划是养护管理的核心,也是养护管理工作的起点。作为重要的养护管理工作环节,养护规划对公路未来一定时期养护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能够为公路养护工程资金筹备、施工方案等提供有力的依据。预防性养护规划是在公路生命周期内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的统称,通过预防性养护,能够提升公路的性能,改善路况,延长公路整体的使用寿命,降低在公路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但一切的益处只有通过养护规划才能够实现。一个科学的预防性养护规划由若干个公路预防性养护方案与措施构成,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利用具备经济效益、技术的养护手段提升公路的性能,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对于养护计划来说,实质上就是对养护规划的细分,就是在预防性养护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工程进行科学而又具体的安排。为了保证公路养护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就需要经历综合检测阶段,准确的掌握公路各项技术状况,综合检测工作还需要包括对公路工程中涉及的桥梁、涵洞、隧道、通道、沿线基础设施等的监测。在综合检测阶段,重要以无伤检测为主,有伤检测为辅,提升综合检测的质量与效率。通过综合检测,能够为预防性养护计划、养护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养护计划与设计的合理适用性。养护设计就是基于对养护工程的整体部署有针对性的设计,在整个预防性养护管理中容易被忽视。随着我国公路养护工程量的增加,对预防性养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逐渐应用到公路养护施工中。养护设计阶段需要完成公路养护施工图纸,经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承包施工单位后,由施工企业按照施工图纸进行预防性养护施工。竣工验收是预防性养护管理工作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对养护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检验,也是保证养护质量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我国竣工验收交付都是针对新建工程而言的,对于公路养护工程并没有相关方面的验收标准与技术规范,常常出现套用其他标准与程序的现象,影响验收质量,不利于预防性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尽快的制定预防性公路养护工程竣工验收标准,推行规范化的预防性养护管理。
3工程实例
某高速公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全长24.520千米,双向6车道,全线包括了1个涵洞、18座中桥以及11座大桥。该工程通车年限距今15年,路面、基础设施、结构物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对行车安全以及舒适程度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对公路性能进行全寿命费用收益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规划,然后通过无伤检测、有伤检测等手段对公路进行综合检测,根据监测的结果进行养护计划与设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养护工程施工企业,由其具体实施养护计划,在工程养护施工结束后经过严格的竣工验收,确保养护工程的质量。经过养护施工,该公路的各项性能得到了改善,路面、结构物中存在的病害基本上得到缓解,延长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4总结
关键词水杨酸半抗原载体连接桥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法
Effectofchangingconjugationbridgebetweenhaptenandcarrierproteinonthesensitivityofsalicylateelisa
WANGShu-Cai,ZHOUXie.
DepartmentofAgronomy,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changingconjugationbridgebetweenhaptenandcarrierproteinontheraisingofantibodiesagainstsalicylicacidandthesensitivityofsalicylateELISA.Methods:Threekindsofsalicylicacid(SA)immunogens:SA(C5)-N=N-p-AHA-BSA(A)、SA(C4)-N=CH-(CH2)3-CH=N-BSA(B)andSA(C5)-NH-CH2-NH-BSA(C)andfourkindsofSAcoatingconjugates:SA(C5)-N=N-p-AHA-OVA、SA(C4)-N=CH-(CH2)3-CH=N-OVA、SA(C5)-N=CH-(CH2)3-CH=N-OVAandSA(C5)-NH-CH2-NH-OVAweresynthesizedbylinkingSA、4-aminosalicylicacidand5-aminosalicylicacidrespectivelytobovineserumalbumin(BSA)andovalbumin(OVA)throughdifferentconjugationmethods.RaisingofantibodiesinrabbitsandeffectofchangingconjugationbridgeonthesensitivityofsaliaylateELISAweredetectedbyELISA.Results:TwokindsofpolyclonalantibodieswereraisedinrabbitsagainstimmunogensAandCrespectively.TheantibodiesagainstimmunogenCpossessedahighspecificity.UsingtheseantibodiesandchoosingSA(C5)-N=CH-(CH2)3-CH=N-OVAasacoatingconjugate,akindofELISAwasdevelopedwhichdisplayedalinearityrangefrom0.064to200.000nmolofSA.Conclusion:ConjngationbridgechanginghasagreateffectontheraisingofantibodiesagainstsalicylicacidandthesensitivityofsalicylateELISA.
KeywordsSalicylicacidConjugationbridagePolyclonalantibodiesELISA
定量检测半抗原的ELISA在植物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1],但其建立比较困难,因为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相偶联的人工免疫原所诱导产生的往往是特异性不同的抗体群,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可以通过筛选得到专一识别半抗原的抗体[2],而基于多克隆抗体的ELISA往往因多种抗体并存,非特异结合率较高。通过改变包被物中载体蛋白种类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3],但反应体系中仍存在识别连接桥抗体的干扰。能否通过改变连接桥的结构以消除或减少这一类干扰呢?作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1材料与方法
1.1化学试剂4-氨基水杨酸(p-aminosalicylicac-id,p-ASA)、4-氨基马尿酸(p-aminohippuricacid,p-AHA)、碳化二亚胺(EDC)、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acid,5-ASA)购自Sigma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购自上海生化试剂采购站;福氏不完全佐剂自制;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2免疫原的合成
1.2.1SA(C5)-N=N-p-AHA-BSA(A)的合成通过重氮化氨基马尿酸法[4]。
1.2.2SA(C4)-N=CH-(CH2)3-CH=N-BSA(B)的合成按Bennett的方法[5]。
1.2.3SA(C5)-NH-CH2-NH-BSA(C)的合成用Mannich反应[4]:100mgBSA溶于2ml蒸馏水,加入3mol/L乙酸钠0.67ml,7.5%(W/V)甲醛1.2ml,最后加入5-ASA溶液(50mg溶于2.5ml1mol/LNaOH),调节pH至8.5,室温下搅拌过夜。将反应物装入透析袋,4℃下先对0.1mol/LNaHCO3,后对蒸馏水充分透析,冷冻保存。
1.3包被物的合成
1.3.1SA(C5)-N=N-p-AHA-OVA的合成合成程序与A相同,仅以OVA代替BSA。
1.3.2SA(C4)-N=CH-(CH2)3-CH=N-OVA和SA(C5)-N=CH-(CH2)3-CH=N-OVA的合成合成程序与B的相同,以OVA代替BSA合成SA(C4)-N=CH-(CH2)3-CH=N-OVA。同时以5-ASA与OVA偶联合成SA(C5)-N=CH-(CH2)3-CH=N-OVA。
1.3.3SA(C5)-NH-CH2-NH-OVA的合成合成方法与C的相同,仅以OVA代替BSA。
1.4抗血清的制备和纯化参照Weiler的方法,每种免疫原免疫3只新西兰白兔[6]。第4(或5)次免疫后9d行颈动脉全放血。血样置37℃2h后移入4℃冰箱过夜,4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用饱和硫酸铵法纯化抗血清。
1.5SAELISA操作程序非竞争性ELISA程序参见Zheng等,用于抗体的产生和效价的检测[7]。竞争性ELISA程序参见张能刚等,用于SA对抗体与包被物结合的抑制率及抗体对SA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的测定[8]。
2结果
2.1抗体的产生4次免疫后,用连接桥相同的包被物的非竞争ELISA检测,发现免疫原A和C诱导产生了高效价的抗体即PAbs(A)和PAbs(C),其最高效价分别为12800和25600(以OD值为1.0时的抗血清稀释倍数表示)。而以戊二醛法合成的免疫原B,经5次免疫也未能检测到抗体的产生。
2.2连接桥不同的免疫原诱导产生的抗体对SA的特异性竞争性ELISA检测表明,PAbs(A)对SA的识别能力较低(基于连接桥相同的包被物,SA浓度高达400nmol/50μl时,其抑制率仅为31.05%),而PAbs(C)在用同型连接桥的包被物时已表现出对SA较高识别力,而改用异型连接桥的包被物,其抑制率又有明显提高(表1)。
在继续使用异型连接桥包被物的条件下,我们检测了PAbs(C)对13种SA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结果表明:PAbs(C)除对5-ASA的交叉反应率高达141.2%、对5-磺基水杨酸和4-氨基水杨酸的交叉反应率也较高,分别为15.9%和3.7%,对乙酰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3,5-二硝基水杨酸、苯羟乙酸、水杨醛肟、2,4-二硝基酚、水杨酸钠和2,4-二氯酚10种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均不高于2.1%,甚至表现为不识别,表明PAbs(C)对SA具有相当高的特异性。
2.3SAELISA的建立基于上述结果,以PAbs(C)为第一抗体,SA(C5)-N=CH-(CH2)3-CH=N-OVA为包被物建立了SAELISA,其灵敏度为0.030nmol,线性检测范围为0.064~200.000nmol。
表1包被物连接桥结构的改变对PAbs(C)与SA特异结合的影响
Tab.1EffectsofchangingbridgeofcoatingconjugateonthebindingspecificityofSAtoPAbs(C)
CoatingconjugateInhibitoryrate(1-B/B0,%)
SA(nmol/50μl)0.1280.6403.20016.00080.000400.000
SA-NH-CH2-NH-OVA6.7810.1717.8024.5848.3180.34
SA(C5)-N=CH-(CH2)3-CH=N-OVA2.136.9424.3539.8164.5292.56
Note:B.bindingoftracertoantibodyinthepresenceofSA;B0.bindingoftracertoantibodyintheabsenceofSA
3讨论
3.1半抗原的偶联位点以及和载体之间连接桥的结构对产生抗体的影响SA的分子量仅138.1,与载体偶联后才能具备免疫原性。作者在SA苯环的C4和C5位分别偶联载体蛋白合成了3种结构不同的免疫原。结果C4位偶联合成的免疫原未能诱导产生抗体,而Bennett等用同样方法将SA与KLH偶联却制成了识别SA的羊抗体(但未见其建立ELISA的报道)[5],这可能与KLH异源性比BSA强和不同物种的免疫应答不同有关。C5位偶联合成的免疫原C和A都诱导产生了高效价的抗体,而前一种能较强地识别SA。提示偶联位点及连接桥的结构对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前一种抗体对SA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较低,从而可以排除样品中SA衍生物的干扰,确保ELISA的可靠性。
3.2包被物中连接桥结构的改变对SAELISA灵敏度的影响改变包被物中的蛋白种类可以消除识别载体蛋白抗体的干扰,部分地提高了ELISA的灵敏度,但反应体系中仍存在识别连接桥抗体的干扰,使抗体与包被物的非特异结合偏高。因此,作者在建立SAELISA时,针对免疫原C诱导产生的抗体,不仅通过改变载体蛋白的种类(OVA代替BSA),而且尝试改变连接桥的结构即-N=CH-(CH2)3-CH=N-代替-NH-CH2-NH-来合成包被物,使SA对抗体与包被物结合的抑制率明显提高(表1),从而提高了SAELISA的灵敏度。
同样,在检测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等的固相抗原型ELISA中也存在着非特异结合率偏高的问题,是否也可通过改变连接桥的结构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呢?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简介:王树才,男,30岁,硕士;
指导教师,周燮,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激素及其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南京210095)
4参考文献
1CarusoJL,PenceVC,LeslieA.Immunoassaymethodsofplanthormoneanalysis.In:herland:KluwerAcademicPublisher,1995:433-447
2ZhengZF,ZhouX,ChenJG.PreparationofmonoclonalantibodiesspecificformethylestersofgibberellinsA7andA4.ChineseJournalofBiotechnology,1996;11(4):221
3陈金桂,周燮.在吲哚乙酸不同位点偶联载体蛋白对其抗体特异性的影响.生物技术,1996;6(6):21
4RobinsRJ.Themeasurementoflow-molecular-weight,non-immunogeniccompoundsbyimmunoassay.In:LinskensHF,JacksonJFeds.ImmunologyinPlantSciences.Germany:Springer-verlag,1986:86-144
5BennettAP,GallacherG,LandonJ.Theraisingandcharacterisationofantibodiestosalicylate.AnnCliBiochem,1987;24:374
6WeilerEW.Planthormoneimmunoassaybasedonmonoclonalandpolyclonalantibodies.In:LinskensHFandJacksonJFeds.ImmunologyinPlantSciences.Germany:Springer-verlag,1986:1-17
首先,《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不仅在于英文授课,而主要目的在于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先进理念,培养会计人员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培养目标需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借鉴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这样学生在以后职业生涯中,才能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其次,《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目标应是多元化、开放式的。在普通本科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管理会计》的课程属性不同于《财务会计》等课程属性,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使用的信息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有主观倾向性,而且无强制性的规定准则。再加上双语教学中需引进原版教材,具有国际化视角和开放式的探索,使得该课程的目标设定应包含更多跨学科知识,更多元化。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逻辑及文化差异增加了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难度。笔者使用的教材为DonR.Hanson编写的《ManagerialAccounting7e》,由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文教材中对概念理论等的引出和本土教材有较大差异。传统中文教材先列出概念,后用例子说明。而英文教材则首先使用案例,在案例中总结特点,最后再引出概念。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逻辑不清,概念模糊的情况。另外,该教材在每个章节都有情景案例,之后附有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章节。但是,由于有些情景案例中带有典型美国企业文化及美国国情的因素,学生较为陌生,难以理解,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2英文教材任务考核量小,致使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不深。本土教材中课后练习题偏重基础和理论,而英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以笔者使用的教材为例,难度由浅入深分为“Exercise-Problems-Man-agerialDecisionCase-ResearchAssignment”四个层次。优点在于学生在理论概念的练习之后,可以将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从而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决策。但缺点在于理论类练习题比重较小,一个知识点往往只有一道相关题型,导致学生对理论概念掌握不够熟练,因而对后面的应用题型难以应对。如在作业成本法章节,虽该成本法目前在国内应用率不高,但考虑到其成本核算特点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亦需要对该成本法有开放式思考及在国内应用情况的探索。笔者在该章节的考核中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导致分析不够深入,考核效果不甚理想。3语言的障碍。双语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双语授课及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学生的英文能力有限,加之《管理会计》中涉及专有名词较多,很多内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从笔者做的调查结果来看,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出现听力障碍约占30%,而在教材课业的阅读中出现英文理解障碍约占60%之多。这两方面成为影响学生积极性以及实施开放型作业任务的主要障碍。如:在短期经营决策章节,教材引入大量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各类决策的前提条件及需考虑的因素,但由于案例中包含较多英文专有名词,影响学生阅读,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如预期。而作业成本法章节的案例分析作业,也因为学生对英文原版的案例阅读困难而影响了作业效果。
三、思考及探索
1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情况,使用具有我国特色的案例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首先,应与本土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要求相结合;通过笔者对一些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英文类财务处理能力的要求仅占10%,而对财务人员具有开阔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要求占80%以上,由此可知,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英文的讲解和使用不应作为课程的主导,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及国际化的思维。另外,对于教材中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案例,可替换为学生熟知的本土案例,便于学生理解。2结合学生情况,转变考核方式,激发学习热情。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是要结合学生的英文水平。以笔者的学生为例,四级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说明学生的英文基础良好,对相对基础的阅读及作业任务可以完成。如上文提出,作业成本法章节使用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案例材料为专业的英文学术论文。如能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将其设置为讨论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探索的开放式论文,这样既降低英文阅读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及应用。3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除国际化思维的养成及英文之外,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样重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还可根据章节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将知识利用起来去思考去实践的能力。如,在库存管理章节,教材中体现了传统库存管理方法以及JIT准时制,可以针对这两个内容组织学生辩论,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明辨性思维。还有,在每章之前使用情景案例导入,应用案例讲解课堂内容;或根据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而对于后附的思考题,可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答案作为复习。亦可另设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后将讨论及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或者演讲,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课堂,并随之进行讲评,以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丰富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一)多样化经营战略
多样化经营又叫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开发有潜力的产品,通过吸收、合并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的一种经营模式,以达到战略目标的一种战略。多样化经营最初是由著名的产品及市场战略专家安索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到20世纪70年代,多样化经营战略风靡一时,西方各国企业纷纷采用。
(二)多样化经营战略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1.企业多样化经营立足于本国市场,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里,发展迅速。
但是不好打开国际市场,并且要打开需要时间。在国民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企业更多是在本国的市场范围内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经营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优势网络。
2.企业多样化经营普遍不具有技术相关性.
我国企业基于各种原因,普遍不具有其核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没发展起来,先进技术多数从国外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我国企业多样化经营的领域,即我国企业很难追求技术的相关性发展,只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经营运作上进行相关多样化,例如追求渠道、管理等的相关性。
3.企业多样化经营忽略了循序渐进的必要性.企业的经营应该是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做好一个新产业或业务除了在进入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熟悉掌握它的运行规律和产品、市场特点外,进入之后还要不断地注入后续资源。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自己的员工队伍,塑造企业品牌,并相应的不断调整策略。
4.企业多样化经营战线拉得太长.
我国企业在进行多样化经营时有盲目扩张的倾向,往往是今天看到这个项目赚钱就上这个项目,明天看到那个项目赚钱又急于上那个项目。但是,一个管理者或管理团队在一定时期的经营资源、管理能力和管理幅度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造成管理者的注意力和管理效应分散,就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管理。那么,多样化经营就会变成盲目扩张,最后往往失去对多样化的控制力,新上的各种业务也变成了吃掉企业现金流、利润的黑洞,从而拖垮整个企业。
5.企业多样化经营多数不具有竞争优势
我国企业凭借原有的产业或业务能比较容易进入新的行业或业务,但是往往由于缺失难于被人模仿、难于被人替代的技术能力或者其他资源,不能保持其较高的利润率,不能保持相对竞争优势,结果是进入的行业或业务不断增加,但多而不精不强,难成气候。
二、中国企业多样化战略发展的问题及误区
(一)我国企业多样化经营战略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
一定的企业规模是实行多样化经营的前提条件。企业规模大,就能享受规模经济利益,从事多种经营。中国企业现在最缺的是集中度,除了少数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可一争高下外,绝大多数领域尤其是生产领域,规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小了很多。
2.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
“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顽症是影响我国企业规模做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领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商品种类丰富,能赚钱的项目不多,各地区、各行业普遍盯着少数热门的产品和行业。除主业之外,从房地产到金融证券、从工业到农业,这种多样化经营得到了一些眼前利益,但从全国看,各自出兵、四处出击,使全国经济普遍小规模发展,很难摆脱中小企业纷争的局面,不利于企业做大。
3.企业没有明晰的主线。
纵观世界著名的大企业,特别是排名世界前500强的大企业,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非常重视也非常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与能力”,并严格积极地顺着创新——发展——巩固——再创新——再发展——再巩固的发展脉络稳步前进。而在我国企业发展多样化经营的过程中看不到这样明晰的主线,并不怎么在乎自己的“看家产品”,对有密切关联的系列产品的革新步伐不紧不慢,对尚不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实力的行业却投入重金、不惜血本。
(二)我国企业多样化经营战略的误区
1.我国企业进入市场方面选择欠准。
企业实施多样化经营要选择合适的领域。该领域可以是未开发的全新领域,也可以是别人已经涉足但尚有开发潜力的领域。如果某一行业竞争相当激烈,市场趋于饱和,就不要为追赶潮流勉强为之。企业多样化经营好比一把双刃剑,若急于求成盲目从之。到头来只能是四面楚歌,甚至连苦心经营的主业也毁于一旦。因此要走出误区,走上正确的多样化经营轨道,遵循一定的原则。
2.我国企业不能正确理解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在专业化发展尚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涉足多样化。
多样化是和专业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多样化经营是在专业化经营达到较高水平的前提下做出的自然选择。它要求企业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支持他在在所选定的其它领域生存和发展,而我国的不少企业对此却领悟不深,在实力有限,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就野心勃勃地要搞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以致在90年代初,掀起一股多样化潮流,结果没多久企业倒下一片。
3.我国企业只求规模,不重协调。
经济规模并不等于规模经济,两者需要一个整合过程,这就要求兼并各方企业的资产应具有以下整合性:其一,不同单位的组合应能集中调配资源、销售、统一资金安排、研究开发和人力资源;其二,该组合应能在产品、市场、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关性或互补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合并的效益。而从实践情况看,许多企业对被兼并方与自身业务的协调性却未予周到考虑,盲目出击,结果反受其累。
三、对于我国企业多样化战略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企业实施多样化经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我国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理念上有偏差。
很多经营者迷信规模,混淆了企业发展的内涵,缺乏风险意识和战略眼光,对多样化经营谋求企业发展的难度认识不深,仍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过去粗放式经营方式,在多样化经营中只追求外在规模的累加而没有形成综合优势。
2.我国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局面依然存在。
经济仍然是为政绩服务的工具,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功利主义影响,地方政府往往出面拼凑企业集团,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
3.我国社会舆论炒作的推动。
国内采用多样化经营取得成功一些著名企业,常常受到舆论界的炒作。由于宣传的片面性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许多企业往往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效仿。舆论的炒作使多样化成为一种潮流,好像企业不搞多样化就比别人落后,就无法提高企业知名度。
4.我国投资体制存在缺陷。
企业先天不足规模较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市场割据并未彻底打破,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企业的封闭性经营使得企业很难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扩充规模。
(二)实施多样化经营战略应关注的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中国企业集团在制定多样化经营发展战略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系统。
企业集团的优势在于其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有效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于多样化经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多样化经营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金融学研究表明企业首先更加希望用自有资金来进行投资,其次是债权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因为企业会对自己的投资更有发言权,所以集团更多的是通过内部的资金沉淀来满足多样化投资所需的资本。在进行有效的投资同时也需要利用西方的理论来约束经理们的投资行为,避免经理们利用自己的管理权利来满足自身的利益,导致投资的扭曲。
2.企业必须注意各部门协调发展。
企业集团避免把过多的资源投放到新设部门,而忽略了已有部门发展。多样化经营必然产生多个不同行业部门,不要一味看到新建立部门利润率高,就把目光全放在新部门上,忽略已有优势部门的发展,这样将会导致整个集团生产率的降低。
3.企业必须需要时间发展成集团企业。
发展成多样化企业集团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日益成熟,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多样化经营是必然的。但是,也不能一哄而起,如果大型企业集团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或是政府支持,自行扩大规模,那么多样化经营只能带来混乱,只有时机成熟时才应谨慎涉足。所谓时机就是中国的大型企业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至少具备一条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商业线,庞大的规模,经营管理上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监督性。
4.企业必须准确分析目标产业利润率和行业前景。
企业集团在制定多样化经营计划前应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重点在于所介入新行业利润率有多少,所兼并企业的资产状况是否良好,行业中竞争怎么样,真正实施计划后所生产的产品如何营销以及市场的前景如何等等问题,做到万无一失。
(三)多样化战略问题的解决对策
1.多样化战略要适时。
所谓适时就是选择恰当从专业化到多样化的时机。企业从专业化经营到多样化经营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遵从一定的规律,不能过早更不能盲从,要以提高企业效率作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市场需求及其潜力出发,准确判断市场走势,深入研究相关市场及其环境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和最佳的市场切入点。
2.多样化战略要适向。
多样化进入的产业方向要有较好的前景,并应尽量与原有业务具有相关性。这样以具有优势的主业作为根据地,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在其它相关产业中抓住机遇,弥补主业的不足,增强核心能力,为多样化经营的成功莫定基础。
3.多样化战略要适度。
企业实施多样化经营时不能多多益善,多样化的“多“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不能因为求“多’而损伤了主业,模糊了主导产品,超出了企业管理和资源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不能盲目的在那些热点产业和行业中实施多样化。
4.多样化战略要有权变原则。
企业的多样化发展要适应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演变的需要,审时度势,在条件成熟时及时调整战略布局,选择、培育和发展新的具有生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主业。果断放弃已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并且规模经济效益严重递减的原有主业,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
5.多样化战略要有渐进原则。
企业在推进多样化经营战略时不能急于求成,多样化是一种渐进的向生产和市场进入的积累而不能是同时平摊,更不能趋于“什么赚钱干什么”,否则其结果往往是先行的经营业务立足未稳又跨入另一个领域,象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以致于什么项目也没办好。
四、中国多样化经营战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多样化经营战略的发展趋势
1.企业归核化战略的发展
由于不同行业或产品的风险周期不同,可以相互对冲,非相关多样化降低企业总风险,但是不相关行业或产品之间的经营存在较大差异性,这就要求企业具有与原有业务不同的技术开发模式、市场开发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否则就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优势。相关多样化虽然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有限,但能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分散风险的同时新增风险较小,企业能够取得较好的经营绩效。成功的回报会增强企业家经营企业和驾驭风险的信心和能力,促使企业家采取更加积极的经营行为,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企业规模的扩大又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种良性循环最终使企业实现低风险、高收益的经营效果。
2.企业组合投资理论与归核化战略的结合
实行多样化战略的企业并不能有效地降低风险和取得很好的经营绩效,企业已纷纷回到专业化的道路上来。而组合投资又能有效分散风险,可以把实业方面的专业化发展与金融中组合投资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以资本为纽带进行投资的多元化。一方面企业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行业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能够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多样化的投资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组合投资理论的应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多样化投资,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并达到收益最大化。同时,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参与资本市场,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资本保证。企业围绕已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同业兼并,扩大企业规模。此时,由于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资金可以随时变现,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风险。
(二)我国企业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美好展望
我国企业进行多样化经营时,应该掌握与准备进入新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经验和基本操作技巧;了解与这一新行业相关最新信息,包括行业竞争情况、平均利润率、发展前景等等;培养、聘用经营这一行业的管理人员,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企业多样化经营的成功率。总之,多样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就成为企业的馅饼,用的不好就成了企业的陷阱,只要掌握企业发展的规律,明确战略目标、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循序渐进,多样化经营就会有很大的成功机会,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理论;提高途径
一、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第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过多地围绕高考而设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尤为如此。有的学生在中学时英语成绩一向不错,但是进入大学以来,自信心却受到了挑战。听说方面的能力欠缺,一下子使他们失去了骄傲的资本。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对于
英语听说更是一筹莫展。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尊心会严重受挫,焦虑情绪顿生。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便成了教师首要的责任。
第二,专业优势逐渐跌落。随着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学习英语并具有一定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这样,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供不应求演变成了今天的供过于求。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适应时展的要求,不仅是学生,更应该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对专业认识不够,学习动力不足。进入大学,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变得迷茫起来。多门课程的开设,使他们觉得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轻松。同时,专业优势的逐渐跌落,也使他们丧失了专业自豪感,甚至会产生“英语只是一门工具,学英语专业无用”的思想。有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立下目标,要考取其它专业的研究生,以改变自己的专业。这对于其专业的学习都非常不利。
第四,语言学习中,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英语学习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来自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学生,听说能力稍高于来自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前者比后者更易进入新的阶段学习,自我效能感也高于后者。再者,男女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关于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种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对人们的行为和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Woolfolk也提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
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是通过四种信息源发展而来的:一是掌握性经验。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是同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还受到其对成败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将成败都归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这样的成败经验就不会增强甚至还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二是替代性经验。人们从观察他人的行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其自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当一个人看到和自己能力相近的人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反之亦然。三是社会劝说。社会的说服、评价和他人的劝说也会影响个体的生理和情绪状态,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但缺乏事实基础的劝说和劝告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劝说效果会更好。四是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行为活动时的身心反应、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一是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定性、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并做出努力力图战胜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恰恰相反。二是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或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面对新环境时,确信自己能很好的把握环境,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困难的解决上。而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则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能的失败上,从而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阻碍其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刘晓娟:论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第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被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能激发教师上课的动机水平,而且也决定了教师对上课的投入程度,从而真正决定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自信十足,想搞好课堂教学的动机十分强烈,他们会不断的改进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能够调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Woolfolk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教师对学生控制定的向越人道,学生的自主性越强,教学效果越显著。因此,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前提因素。
第二,设置恰当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在某项行为活动开始时的失败,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环境因素,容易使人归结于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在专业学习伊始阶段,教师要设置恰当的目标与任务,并安排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尝试,从而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三,重视榜样的作用,促进学生互励互助。榜样的成功就是个体替代性经验的获得,在这种替代性经验中,学习可以通过对他人的模仿而实现。学习者越是与模仿对象趋同,对其自我效能产生的作用就越强。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多同本专业高年级同学进行交流,并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通过报告、座谈的形式讲述自己英语学习中的心得,分享其成功的经验。笔者发现,每次经验交流会上,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踊跃提问、发言。大多数学生能够在会后做出反思,并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强的学习动力和较足的学习劲头。看到别人能够通过努力成功,自己的自信心也被激发起来,觉得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第四,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师期待效应。社会劝说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教师的期待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当教师认为学生有潜能时,就会对其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通常会表现在教师的行为态度上。一旦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期待,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就会明显增强,同时会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教师如果对学生充满信心,以积极饱满的教学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就能够带动学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第五,给学生的未来规划给出指导性建议,坚定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念。个体在面临某项行为活动时的身心反应、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对目前英语学习现状缺乏理性的认识,而且对自身的规划不明确,就会没有学习目标,从而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教师如果能够适时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第六,建立全面评价机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如果只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忽视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势必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削弱其自我效能感。评价应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鼓励他们多进行个人纵向比较而不总是横向的和其他同学比较。同时,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爱好,多参加有益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
四、结语
自我效能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全面发展,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将这一理论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贯彻实施这一理论,积极寻求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01).
[2]高翔.谈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龙岩师专学报,2001,(03).
[3]Woolfolk,A.Educationalpsychology,8thedition.,Allyn(Bacon,Boston,MA,2001.
[4]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78.
[5]张庆宗.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04,(08).
一、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教学目标偏离现实
当面对实际工作时,却不知从何入手,缺乏必要的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无法指导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管理会计人才,有必要对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目标进行调整[1]。
(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重旧轻新”
第一部分介绍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是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第二部分介绍管理会计职能的相关理论与具体应用,是管理会计课程的核心;第三部分介绍管理会计的前沿领域,是管理会计内容的拓展。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通常将前两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花大量课时进行讲解,而对新拓展的领域,诸如作业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平衡计分卡等只投入很少的课时,甚至让学生课下自学,而此类内容恰是与企业经营管理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这种偏重传统理论而轻视前沿理论的教学惯性,不仅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管理会计发展的新动态,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利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管理会计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方法,学生往往被看成说教的对象,师生间缺少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实践教学缺乏,在多数高校,几乎没有关于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个别学校即使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多变成了简单的案例分析课,或者随便找个企业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一下,实在有违实践教学的初衷。三是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标准化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缺少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考核,以致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2]。
(四)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现象严重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审计专业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纵览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见图1)。这种现状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及财务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及长远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管理会计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能力的要求,高校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管理会计教学进行改革。
(一)调整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新型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应转变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传承式教育思想,树立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理念。在确定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时,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要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锻炼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承担企业计划、控制和评价等相关的各项工作,并能够通过设计企业流程、协调组织企业工作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管理人员。
(二)平衡管理会计的“新旧”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管理会计领域也随之掀起了一场观念革新的。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促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形成了许多新的领域。例如,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形成的作业成本法,与现代社会整个价值链优化相联系的战略成本管理,基于战略绩效考核与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系统等。这些内容多与企业经营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应将这些新的内容及时补充进去,并进行详细讲解。首先,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应系统介绍作业成本法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深入讲解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以作业为计算对象的成本计算代替传统的以产品为计算对象的成本计算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成本动因除了与企业生产本身有关外,还与企业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劳动力投入情况等因素有关,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从企业长期战略的视角来分析成本动因。其次,由于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业绩衡量系统,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对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3]。
(三)创新管理会计的教学方式
1.重视案例教学,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是推进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有效途径,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可以将管理会计案例分为导入式案例和讨论式案例两种形式。导入式案例安排在新内容开始之前,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案例中某些现象或者某种现实问题的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讨论式案例安排在某一部分内容学完之后再展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并培养学生利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加并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管理会计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与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环节。针对校内实践,高校可以结合管理会计课程部分的典型领域设计一些实践教学内容。如以全面预算为中心,将预测、决策、预算结合在一起编制一套内容,安排部分课时让学生动手实验。另外,也可以购买或和其他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一套适合高校实践教学的软件,为学生创造模拟操作的机会。对于校外实践,高校可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接触管理会计的具体事务。这样,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也许就可以留在实习企业工作。此外,可以邀请实务界资深管理会计人员来校授课,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管理会计具体工作的了解,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教学评价是对学生信息反馈和激励的重要手段,其评价方式具有导向功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管理会计课程实务性比较强的特点,应该打破原来的单一考核方式。在对学生评价时,除了考虑学生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外,还要重视其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的出勤率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对以上的各种因素,可以分别给以合适的比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从各环节入手,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会计课程的各项学习活动[4]。
(四)整合相关学科教学资源
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工程现场顶岗实习,重视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特别是应用型工程师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3+0.5+0.5”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针对建筑类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本专业要按照“引进+培养+共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建立学校、企业共享共同的专业教师使用机制,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根据教师岗位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补充知识的不足,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提高问题,为教师在职学习和提高提供方便。对于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听课、助课等环节后才能担任讲课任务,第一次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并对教学重点、难点集体备课,以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尽早担负起教学工作,搞好不同层次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和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力求课程搭配合理、课时比例协调,突出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保持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本专业主干课程达合格以上标准,争取1-2门达优秀标准。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课程发展规划等教学基本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主体培养要求,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认真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建立动态评估与过程考核机制,进行毕业学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学生就业调查等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督导功能。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加强与企业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紧密度和结合度,实施关键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依托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建筑工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低年级开始设置创新教育和培养,在高年级开设创业培训,使工程管理的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创业中不断提高。
5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公路养护;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1.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1.1路面日常养护
(1)常年保持路面整洁,无堆积物、无抛撒物、无粪便。(2)及时修剪道路两侧树枝,确保路面行车空间。(3)各种标志标牌醒目。
1.2路基日常养护
(1)及时整理培筑路肩,确保路肩宽度均在50厘米以上;及时修剪路肩杂草,保持杂草高度不超过15厘米;及时填挖路肩凸凹部分,保持路肩平整。(2)及时修整路基边坡,确保常年无冲沟和缺口,及时修剪路基边坡杂草,确保无高出路肩的长草。(3)及时清挖边沟,保持路基排水顺畅无堵塞。
1.3桥涵日常养护
(1)及时清理疏通桥梁排水孔,确保桥面排水顺畅。(2)及时清挖桥梁上下游进出口、涵洞口堆积物,保持进出口排水顺畅。(3)保护桥梁各种标志安全,严防盗窃、破坏。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主体意识弱,有效管护难到位
地方政府未切实履行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主体职责,主体意识不强,养护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农路管养机构形同虚设,对农村公路管养问题采取回避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道路存在失养弃养现象。
2.2管养资金不足,成为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的瓶颈
目前,部分地方农村公路管养完全依靠上级补助经费维持,县、乡两级还没有将农村公路养护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农村公路大中修及抢修工程、路政管理、安全标志设置、管理人员工资、行政性支出等经费尚无途径解决。而随着各地农村公路服役时间的增长,农路管养投入将逐年倍增,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
2.3道路安全隐患大,制约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部分地区农村公路绝大多数是在原来的简易道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硬化而建成,路面窄、坡度陡、弯道急,公路技术等级低,转弯半径不足、视线不良、临坡、临河、临崖而建的现象十分普遍,道路安全设施和路肩等配套工程不能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影响道路安全通行。二是农村公路上大量危桥涵洞的存在也是另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
2.4现有的养护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并且队伍稳定性差
各个乡镇虽然按照规定对道路的养护队伍进行了编排,但是道路养护员的工资普遍较低,并养护人员的年龄大多都很大,有的甚至已经是花甲之年的老人,根本无法很好的完成道路的养护工作,这样就无法对养护的质量进行保证,更不要说养护水平的高低,养护的水平以及质量都无法保证就使得道路的养护工作几乎成为了纸上谈兵。
2.5路政管理困难,路产路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由于农村公路分布广、线路长、任务重,相对而言,公路路政管理人员普遍较少、经费装备严重不足,两者矛盾十分突出,以致农村公路的路政巡查难以到位。同时,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延伸,侵占、损坏公路的行为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以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路政管理人员的配置和数量,根本不可能对农村公路实行有效管理。农村公路,成为沿线群众的打晒谷场、堆料场。超载运输现象严重,路面破坏严重,造成“通”而“不畅”,通行能力低。部分道路,由于车辆的超载超限运行,路面现已完全损坏,出现新的行路难的局面。
3.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农村公路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公路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养”,只建不养,等于白建。解决农村公路管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建、养、管”并重。
3.1明确管养主体,落实职责
依据《公路法》的规定,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农村公路线长面广,必须坚持“分级负责,建养并重,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原则,理顺关系,明确责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确保农村公路的各项养护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3.2加强督促考核,建立长效运行有序的农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
一是将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重点考核各县乡两级政府农路管养经费配套、上级补助经费使用、日常管护开展等内容,促进责、权、利一致;二是建立运行高效的工作机构和奖惩机制。选用一批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同志到农村公路管养工作一线中去,确保人员相对稳定,管养机构有效运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制度,提高管养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强化政府监督力,定期召开农村公路工作推进会、现场会、总结会,以便于及时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积极开展农村公路管养示范乡镇和道路的创建工作,促进农村公路管养水平整体提高。
3.3落实农路管养配套资金,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
增加对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额度,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公路大中修的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公共财政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稳定资金渠道。根据道路养护实际投入,建议农村公路管养配套经费分日常管养配套经费和大中修抢修工程经费两类:一是日常管养配套经费。市县道日常养护配套经费由市县级财政列入年度预算;乡村道日常养护由市县乡共同出资配套并列入年度预算。此项配套经费主要用于路政管理、安全标志设置、管理人员工资、行政性支出等经费开支。二是大中修工程经费。根据道路实际编制年度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计划,并纳入市县乡财政年度预算。市县道大中修工程经费由市县财政全额出资,乡村道大中修工程经费由市县乡财政分别出资解决。
3.4建立路政管理联动机制,切实维护路产路权完整
加大对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做到机构、装备、制度、监督检查“四个统一”,在人、财、物等方面对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给予充分保障。注重加强路政网络建设,实行“专协结合”和“管养合一”的管理模式。形成专业管理和乡村协管互相结合,路政专管员、乡镇协管员、村级信息员“三员”联动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新模式。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配合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
3.5认真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培训工作
要全方位、多层次对路政管理人员、养护技术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乡镇农村公路管养人员的培训。由于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因此必须加大对现有的养护管理人员组织培训,使其迅速地掌握一些农村公路养护的基本知识,如公路的基本知识、桥梁的基本知识、公路基本数据的采集和路况的评定等。以尽快适应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需要。加强有关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建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职能部门,统一规划农村公路建设,指导跨村、跨县公路建设问题,打破县、乡、村的界线,进行统筹规划,防止画地为牢,造成边缘村、镇互不联结,无法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职能部门应加强横向联动,打破部门间互不联系、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保障公路建设符合宏观政策的要求,使公路建设与通信、电力等基础建设的相协调。
4.结语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要真正解决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突破,更需要创新。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推动农村公路发展的手段创新,努力争取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真正形成合力,使养护管理工作的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全面推动和保证农村公路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其最大的投资效能。
【参考文献】
[1]兰峰,张霜.浅谈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2(13).
关键词:公路桥梁养护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桥梁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设施的作用,对于保障我国各种物流资源全方位的流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公路桥梁项目,必须坚决进行很好的保养,维修工作,努力提高公路桥梁养护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公路桥梁更好的为国计民生服务。
一、当前我国公路桥梁养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现状并不容乐观,很多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着重建不重养的错误思想,从而导致了很多公路桥梁问题突出,加大了交通运输的安全隐患。具体来说,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问题主要表现为:(1)目前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骨干型的人员队伍素质不够高,很多情况下养护部门的业务过于繁杂,人员过于混乱,使得养护管理人员无法实现专业化的高品质服务,这与我国公路桥梁养护管理中的体制落后,不能与时展相并轨有着很大的关系,从而造成了养护管理工作不能真正发挥好的作用;(2)即使有些有着所谓的专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机构,但是,这些养护管理机构还缺乏较为全面周到的管理制度,或者已经有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够到位,使得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显得无章可循或者有章不依的尴尬局面;(3)目前的公路养护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够过关,往往理论不够清晰,抑或是实践能力不够,很多养护管理人员只是临时凑数的,没有真正接受过严格的养护专业训练和培训工作。此外,公路桥梁养护人员的收入不够高,使得该领域无法留住真正有才能的养护人才,这就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资源空缺问题,当然包括了人力资源,经费空缺等问题。
二、强化我国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笔者作为一名工程师,非常清楚的知道,公路桥梁的建设必然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不是一劳永逸的项目工程。公路桥梁受到自然环境和各种非自然因素的影响颇多,尤其是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人为破坏的滋扰,使得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又会大打折扣,而且公路桥梁的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将会成为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业中的瓶颈所在。意识到我们必须尽快改变目前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现状,加大对于公路桥梁这样一些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的养护管理工作,否则,一旦养护不过关,造成了严重的安全事故,将是深远的负面影响。那么,到底我们该如何采取措施来积极应对各种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加强:
(1)公路桥梁是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基础性设施,桥梁往往是公路进行排水的重要构造物之一,因而,为了达到顺利为基本交通服务的公共目的,我们就应该在进行公路桥梁的设计过程中就努力的满足各种公路桥梁设计的规范和要求,使得公路桥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使用有资质、能力强、信誉好、素质高的专业的公路桥梁施工队伍,并在顺利建设完之后,要真正做到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尽力把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尽量经常保持桥头与路面衔接处平整、顺适,确保桥梁各部完好,并定期对公路桥梁进行清理,努力保持公路桥梁的畅通;
(2)根据公路桥梁的相关规定,我们在对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当中,就要坚持检查频率不低于一个月一次的维修保养频率,具体的保养工作包含了日常巡视和定期检查等日常工作。在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中,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就是要努力保持公路桥梁的整体清洁,努力做好公路桥梁的技术保养,一旦发现缺损,都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养修护措施来尽力保好公路桥梁的技术状况,从而使得公路桥梁能够顺利符合各种等级要求,为公路交通的顺利运行提供良好的交通安全保障。
(3)由于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既然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来确保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然而,我们的公路桥梁管理中的普遍现象却是重建设,轻养护。为了使得公路桥梁能够顺利发挥服务交通的功能,我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对于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及时维修保护好公路桥梁,并在养护资金上要给予大量的投入,切实扭转那种只重建、不重养的错误观念,从而做好各级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工作,切实达到公路桥梁的经济适用,安全顺利的目标。
(4)我们在进行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的过程中,要首先了解并认真分析公路桥梁的试验检测内容,比如说表面检测,应力和统度,强度和刚度,扩散深度,渗透性以及钢筋锈蚀等六大检测项目。然后,我们还要及时了解并分析公路桥梁的主要病害所在,比如说公路桥梁的使用状态,极限状态以及其他不良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公路桥梁的维修,加固工作,比如说要加固公路桥梁的强度,个别受损构建。如果公路桥梁不够宽度,还要拓宽桥梁等。此外,在对旧的公路桥梁进行维修加固的时候,要采取与新桥不同的设计标准,使用更多的施工工艺,因为旧桥维修起来比新桥难度增加,而且在维修加固的过程中,还常常含有不少的安全隐患,要充分利用原有的结构构件,且保证原有结构保留部分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学专业培养的重点是面向基层、面向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各种具体的管理实际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组织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分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探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承担风险的胆识培养不够。目前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水平略好的,有举例式和简单的案例式教学,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学生一般采取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没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这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只注重培养听话的学生,有个性的则认为是不优秀的。
2.学生的创业精神不足。创业精神是指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创业需要承担风险,有激情和韧性,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敢于创业的很少,主要是在学校这方面的培养不足,自己探索风险太大,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以求生活稳定。
3.应变能力培养不足。我们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
4.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原理应用于工作当中,并对自己的工作实践活动进行思考。目前,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个模拟实验,所需知识不可能只通过一个模拟就能掌握,需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的误区。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在理念上、宣传上,缺乏全员性,缺乏落实。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始终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问题。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没有从能力上进行培养,都是应试型人才。
2.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材较为滞后,实践内容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执行实践教学时,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且不能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
3.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的经历。许多教师自身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理论教育,也就很难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育了。
4.学生本身对实践环节不重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监控流于形式,一些学生会到有关用人单位盖个实习章应付了事
5.教材不具有启发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有什么老师教什么,这种陈旧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倡体验式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3.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践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要求所需要的全面丰富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包括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全面的优质的学习资源,其内容应当是经过教学检验的、科学的。有了这种教学资源包,教师不再因为教学辅助资源的缺乏而头痛,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包来解决自己学习遇到的困难并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专门的懂技术的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考察,需要有超前意识的人员去专门研究,所以高校对这部分实践教学人员给予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深入社会去调研,只有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建设成最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
(1)在实践基地建设上,要积极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最好能够结合行业或企业的实例,实施案例教学。充分展现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设施良好、环境真实的基地中接受实践教育,并通过真实情景的摸似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
(2)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实践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一方面,依托高校资源,加大专项经费的申报,用于校内实践基地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企业和生产科研单位支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力争将实践基地建成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地,为企业输送企业所需的技术应用人才。努力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5.改革实践教学的教育模:(1)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在实践中悟出来的。因此,要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大幅度减少教师课堂理论课的教授时数,大幅度增加接近实战的各种模拟训练,增加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练环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感悟。(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根据行业的需求设定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等;把企业请进来,让企业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内容的确定、能力考核和坚定方式中。(3)探讨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题型更适合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实践能力是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对其考核一定是注重研究其考试的方式,才能正确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实践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实践课的要求应与理论课的要求一样严格。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