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性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幼儿性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性教育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儿性教育毕业论文

第1篇

一、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科研意识浅薄

教育科研意识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调查发现,在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认识上,有25.7%的幼儿教师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还有31.9%的只是觉得比较必要”。访谈得知,部分幼儿教师觉得教育科研离自己很远,不是自己要做的事,他们只要管好孩子,按部就班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在对科研的主要目的”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48.2%的人选择得考核、评职称或完成工作任务”,而且有幼儿教师反映,评职称要也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前评定职称不用,有获奖的就行了。可见,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动机、兴趣、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也很少有机会体验教育科研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教育科研知识比较缺乏

教育科研知识是指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据调查,只有占总数的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迪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方面课程,占总数32.2%的幼儿教师参加过教育科研方面培训或研讨活动,仅仅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一般规范,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以为做科研就是写文章,根本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一个从选题、论证、立项、制定计划、调查研究或实验观察,到结论形成、报告撰写、,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幼儿教师撰写的论文也非常不规范,基本上没有注释、参考文献。同时也了解到,几乎没有幼儿教师会主动学习教育理论书籍,专门的教育科研书籍就更不用说了。

(三)教育科研能力普遍较弱

教育科研能力指幼儿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揭示其普遍规律的一种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核心。

首先,从幼儿教师对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育科研的难度认可来看,幼儿教师普遍觉得做教育科研难度非常大占到总数的(71.8%),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弱(占到总数的75.2%),只有极少数的觉得没有难度:仅1.7%或认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非常好仅(2.5%)。其次,从幼儿教师通常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效果看,很多幼儿教师查阅资料的手段单一,尤其是通过目前使用最为广泛、比较先进的互联网获取资料的还很少(仅18.2°%),只有24.6%的通常能查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再有,从幼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熟练程度来看,即使是学前教育科研中应用最多的“观察法,”非常熟练的也只有27.3%,其他比较常用的方法掌握的情况也不理想,非常熟练文献法”的只有14.1%,熟悉行动研究法”的只有8.7%,熟悉调查法”的只有9.7%。此外,从幼儿教师主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以及撰写论文的实践经历和效果来看,有过主持科研课题”经历的仅5%,有过“参与”经历的也只有26%,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课题的为69%;经常撰写论文的只有18%,从未写过的有31%,论文既获奖又被发表的仅1.6%。

二、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主要因素

(一)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摇篮一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初中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比较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更是得不到保障,招收的尽是那些高中升学没有希望的学生,而且为保证生源数量幼儿师范学校也迫不得已取消了入学面试关、降低了文化成绩要求,把一些本应拒之门外的生源招了进来。这种生源决定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相关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的课题研究经历、论文撰写习惯、科研能力和其学历都呈显着正相关(r=0.434、r=0.538、r=0.332),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以下层次(2004年占95.11%,普遍比较低,决定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会太高。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资历反映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素养的整体要求,依据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认证方面的政策法规,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起点只要求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相对偏低,加之很多地方操作不规范,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幼儿教师大有人在。此外,幼儿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但难以吸引高素养的从业人员,而且导致了许多优秀幼儿教师的流失。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现有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作为一种更高的自觉追求的教育科研不可能成为他们关心的重心。

(二)幼儿教师教育不重视教育科研训练

我国在1990年以前实练三级师范”,直接培养一线幼儿教师的任务主要落在幼儿师范学校身上,这些中等幼儿师范不太注重学生理论学科的学习,对学生也没有科研训练方面的要求。现在,国家将三级师范”转练二级师范”,原来的幼儿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为大专,或合并到师范大学,或与其他中等教育层次的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高专,由于没有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可以借鉴,学前教师教育很大程度上仍旧套用原来的做法。从教育部三次调整的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看,幼儿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上都没有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如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根本就没有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幼儿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也没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和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虽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但不够严格和规范。

教育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及〈湖南省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湖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办法》等文件也没有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提出具体实施办法。这导致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幼儿师资培训机构也不重视对在职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

(三)幼儿教师教育科研实践机会少

1983年以后,我国才把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科研,从“六五”到“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国家级立项课题一共只有15个,其中十五”立项课题13个,其他4个五年计划中只有2个。在立项的课题中,单位资助和自筹经费课题占多数,表明国家对幼儿教育科研一直不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省级科研课题计划、立项、结题、审批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以幼儿园为立项单位的也不多,以湖南省为例,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规划立项课题仅3个,且都是自筹经费课题。

同时,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群团组织起步较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自1979年11月成立以来,只在十五”期间先后立项了两批课题。省级幼儿教育研究会也起步晚,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幼儿教育研究会1979年成立后,组织举行或参与的论文评选活动只有3次,2006年才开始独立立项课题。总之可见,我国比较系统的幼儿教育科研网络建设是距今不到20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所以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提出相应的要求比较晚,幼儿教师得到的教育科研锻炼机会很少,其科研水平和能力整体偏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

(一)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要加强对其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

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若不注重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准幼儿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知识缺乏、科研能力偏低。为此,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应确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对教育科研有正确认识的准幼儿教师;设置结构合理的课程,立足于培养掌握一定教育科研专门知识的准幼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立足于培养具有初步教育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的准幼儿教师。

(二)幼儿园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努力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

从幼儿园来说,要在园长的带领下,树立以科研为龙头的科研兴园”意识,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条件,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与交流,积极开展以园为本的教育科研活动等。

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要努力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进行教育科研,如在科研经费保障、各级科研课题立项、科研培训与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投入的力度,更好地保障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三)幼儿教师要注重通过自我教育提升教育科研素养

首先要不断进取,加强理论学习,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现实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其次是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看法;此外,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自身开展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未来十年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以学前教育为突破口达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目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多途径加强幼师队伍的建设。学前教育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再次重申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并提出要切实办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应该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并能做到终身学习。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幼师队伍的重任,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出适合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幼儿教师是对高校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当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偏重理论

当前传统的高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设置了各种的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为主,除了毕业前的四周教育实习很少有参与和接触到学前教育教学一线的机会,学生在理论方面往往是纸上谈兵,说起来都能头头是道,真正到了教学一线,面临众多复杂的情况和真实的教学环境,往往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学生显现出高分低能入职后面临适应学前教师角色困难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是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

1.2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高校学前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感受和知识的技能迁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和文艺、舞蹈等艺术功底,忽视了艺术技巧和技能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出现了众多现实的教育情景就是,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却不能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和学前儿童特点设计出符合教学情景的美术作品和课程;还有多数学生具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好像样的幼儿舞蹈课堂和儿童演出作品。

1.3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习趋于形式化

高校教育实习和见习往往安排在学生快要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相对都很短,或者学校跟实习学校合作很少,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个别实习领队老师缺乏组织经验,有的实习学校怕实习教师影响学校教学成绩,很少给实习生实践教学的机会。在临近毕业时安排教育实习,学生往往还要面临完成毕业论文和就业求职应聘等多重压力,既要实习还要查找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应对毕业论文答辩,还要四处求职参加各种应聘会,让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对教育实习也难免有应付的成分,从而影响了教育实习质量。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2.1切实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学生实践教学环境

建设和完善高校内的学前教育实训教室和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和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首先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组成元素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学实际需求,制定相关的技能培养目标,在开设艺术理课程教室的基础上增加与幼儿看护技能实训室、教育活动模拟实训室等形成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功能优势互补的完备教学环境,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2.2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学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坚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技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合理整合教育理论专业课程,充实学生的幼教科研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内涵的实用性教育人才。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基准,改变单一化的教学课程,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及实用技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结合课堂和课外学习成果,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诉求,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发展。

2.3改进教育实习缩短教师角色适应时间

教师角色适差缺乏与家长沟通和组织孩子活动的能力应往往是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更快的角色适应为毕业学生尽快就业和融入教学提供了优势。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实习安排上下功夫,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深入教学一线和参与到实际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和让幼儿园长及一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高校要有自己的附属幼儿园或者教育实习基地,让学生作为助手在经常参与到幼儿教学一线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幼儿园组织大型活动(如元旦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竞赛、表演等)组织学生观摩或作者为助手协助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越多获得实践经验越多,对缩短角色时应有很大帮助。

3高校学前教育完善培养模式教学建议

3.1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幼儿园实际需求培养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往往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然后就一直沿用下去,很难做重大改革和变化。对一线幼儿园的教学动态和学前教育用人方向很少去做调查,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和幼儿园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明显滞后,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和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学前教育要多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及时了解和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掌握好国内外学前教育的风向标,积极参与幼儿教学改革,根据幼儿园的需求来及时调整、更新和改革高校的教学内容。

3.2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方向不仅仅是幼儿园。更多的幼儿特长培训机构、亲子乐园、母婴生活馆、学前教育商业培训、大众媒体幼儿专栏、幼儿出版机构等都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专门为幼儿园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变被动培养为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改进培养方案,为学前教育培养方式开拓了新的方向。就要求在专业课设置和选修课内容增加相应技能的内容,或者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设相关课程。

3.3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学生需求来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同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和培养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获得更多更好的理论学习机会。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后就直接就业;有的希望从事对科学、语言、健康等对艺术要求低的教学工作;有的愿意到幼儿园从事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门教学工作。就要求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进行分班制教学根据学生毕业的需要分班管理,或者设立选修课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毕业后的需求进行选修,修满学分即可毕业,满足了不同就业需求的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4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见习和实习,而是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的对学生专业态度的养成、专业情感的培育和专业能力的综合塑造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不逃避和不回避的客观面对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学前教育一线对不同能力教育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环境,以及不断提升我们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做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建立多元的高校学前教育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特色,强调个性,分层培养,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创新型学前教育人才。

作者:董爱霞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艳.学前教育专业的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初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04):73~76.

[2]刘海利.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110~112.

[3]丁敏.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05~108.

第3篇

1 当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 1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偏重理论

当前传统的高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设置了各种的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为主,除了毕业前的四周教育实习很少有参与和接触到学前教育教学一线的机会,学生在理论方面往往是纸上谈兵,说起来都能头头是道,真正到了教学一线,面临众多复杂的情况和真实的教学环境,往往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学生显现出高分低能入职后面临适应学前教师角色困难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是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

1. 2 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高校学前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感受和知识的技能迁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和文艺、舞蹈等艺术功底,忽视了艺术技巧和技能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出现了众多现实的教育情景就是,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却不能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和学前儿童特点设计出符合教学情景的美术作品和课程; 还有多数学生具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好像样的幼儿舞蹈课堂和儿童演出作品。

1. 3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习趋于形式化

高校教育实习和见习往往安排在学生快要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相对都很短,或者学校跟实习学校合作很少,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个别实习领队老师缺乏组织经验,有的实习学校怕实习教师影响学校教学成绩,很少给实习生实践教学的机会。在临近毕业时安排教育实习,学生往往还要面临完成毕业论文和就业求职应聘等多重压力,既要实习还要查找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应对毕业论文答辩,还要四处求职参加各种应聘会,让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对教育实习也难免有应付的成分,从而影响了教育实习质量。

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2. 1 切实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学生实践教学环境

建设和完善高校内的学前教育实训教室和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和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首先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组成元素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学实际需求,制定相关的技能培养目标,在开设艺术理课程教室的基础上增加与幼儿看护技能实训室、教育活动模拟实训室等形成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功能优势互补的完备教学环境,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2. 2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学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坚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技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合理整合教育理论专业课程,充实学生的幼教科研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内涵的实用性教育人才。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基准,改变单一化的教学课程,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及实用技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结合课堂和课外学习成果,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诉求,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发展。

2. 3 改进教育实习缩短教师角色适应时间

教师角色适差缺乏与家长沟通和组织孩子活动的能力应往往是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更快的角色适应为毕业学生尽快就业和融入教学提供了优势。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实习安排上下功夫,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深入教学一线和参与到实际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和让幼儿园长及一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高校要有自己的附属幼儿园或者教育实习基地,让学生作为助手在经常参与到幼儿教学一线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幼儿园组织大型活动( 如元旦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竞赛、表演等) 组织学生观摩或作者为助手协助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越多获得实践经验越多,对缩短角色时应有很大帮助。

3 高校学前教育完善培养模式教学建议

3. 1 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幼儿园实际需求培养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往往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然后就一直沿用下去,很难做重大改革和变化。对一线幼儿园的教学动态和学前教育用人方向很少去做调查,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和幼儿园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明显滞后,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和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学前教育要多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及时了解和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掌握好国内外学前教育的风向标,积极参与幼儿教学改革,根据幼儿园的需求来及时调整、更新和改革高校的教学内容。

3. 2 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方向不仅仅是幼儿园。更多的幼儿特长培训机构、亲子乐园、母婴生活馆、学前教育商业培训、大众媒体幼儿专栏、幼儿出版机构等都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专门为幼儿园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变被动培养为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改进培养方案,为学前教育培养方式开拓了新的方向。就要求在专业课设置和选修课内容增加相应技能的内容,或者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设相关课程。

3. 3 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学生需求来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同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和培养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获得更多更好的理论学习机会。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后就直接就业; 有的希望从事对科学、语言、健康等对艺术要求低的教学工作;有的愿意到幼儿园从事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门教学工作。就要求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进行分班制教学根据学生毕业的需要分班管理,或者设立选修课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毕业后的需求进行选修,修满学分即可毕业,满足了不同就业需求的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__

第4篇

在幼儿师范专科院校中,音乐学科作用明显,其中,声乐教学对于音乐教学的全面开展也同样重要。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开始,就等于进入了“幼儿教师加工厂”。幼儿园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占据重要地位,为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必须要注重专声乐教学的作用。众所周知,现在的幼专学生在音乐素质、专业基础、嗓音条件、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较差,加上教师少、教学硬件不达标等因素,难以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更谈不上符合社会需求。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与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声乐知识以及工作能力都严重匮乏,不能很快胜任幼儿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严重脱离社会需求,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没有深入认知师范性的特点,因此,不了解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培养的目标。因此,幼专的声乐课教学从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充分彰显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征。

关键词:

师范性;声乐课;范唱;师范教育

在突出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上,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课程安排上要做到

1、保留每周一节歌唱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

2、设置声乐理论课,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学生对声乐的鉴赏水平。

3、设置幼儿歌曲学唱课,使学生的声乐学习结合实际需要,提升学生做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4、每学期安排一至两次实践课,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实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差距,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二从教学方法上要讲究

1、教师示范教学法。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入门,所以,引路人导向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一定要站在优秀教师角度对学生提出要求。最关键的就是要不断丰富个人知识,不应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中,还要将重点放在音乐知识广度与深入方面。不管是乐理还是视唱,学生都必须要正确认知“一缸水与一杯水”关系与道理。为此,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吸取先进的经验,不断丰富教学多样性,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与此同时,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示范课的机会,在讲解技能技巧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示范并讲解。对于幼儿师范院校来讲,音乐学科应当构成其中的重要部分。幼专院校开设声乐学科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培育学员的声乐思维。学员在入学后,应当逐步掌握幼儿教育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在这其中就应当包含声乐演唱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幼专院校中的声乐教学应当占据核心性与基础性的位置。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院校并没有为在校学员提供必需的声乐训练条件,与此同时也无法达到必要的硬件条件与师资条件。这种状态下,幼专院校毕业的学员将会很难提升自身具备的声乐素养,以至于在嗓音条件、声乐学科基础与音乐素养上都表现为较低的整体水准。

2.环境熏陶教学法。校园环境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教室内部悬挂与音乐家相关的名言与图片。优美的琴声、悠扬的歌声,到处充满着艺术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无不感受着艺术的熏陶与教育。除此之外,音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专业知识要丰富,具备专业技能,进而给予学生现实性教育与熏陶。基于此,应当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合唱训练或者是演唱等,也可以举办文艺晚会,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对于幼专学校而言,声乐教学应当突显师范院校的基本特征,在此前提下才能确立培育学员的宗旨和目标。为了改进现状,幼专院校有必要密切结合学员自身的特征,全面创新现阶段的声乐教学流程、课堂模式与具体形式等。只有从综合的角度入手加以改进,才能突显声乐教学具备的师范性特征。例如:对于各项基本声乐技巧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学员都能透彻理解基础性的声乐技巧,在此前提下还要灵活运用于幼儿教育中。在条件允许时,幼专学校还应当为学员提供必需的实训基地,让学员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们密切接触,进而迅速融入岗位实践的真实环境中。

3.锻炼实习教学法。在传授技能技巧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再现机会,而这正是幼专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特点。在毕业以后,学生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最关键的在于其知识储备。幼专声乐教学,更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幼儿园等实习基地,去深入学习,从而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通过课堂提问与小组练唱的方式,亦或是在课余时间上下年级相互交流与沟通等多种方式,都能够保证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个人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单项与多项等方式,选择优秀学生参与到社会节日汇演当中,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查找差距,学习先进,弥补不足,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提高。还可以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地到幼儿园见习、实习,既实践了综合知识,又锻炼了演唱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4.考试多样教学法。学生的毕业考试是综合能力考试。在声乐课程考试的时候,具体的内容与形式,甚至是评分标准都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所以,在考试中,应当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途径完成考核。理论考试可以分为乐理考试和论文两种形式。乐理以试卷形式进行笔答,在论文方面则要求学生仅仅围绕某一专题,科学系统地论述个人想法与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两方面,特别要考虑考试方式、内容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可以采取独唱或自弹自唱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或弹唱水平给出专业技能成绩,然后再加上实习成绩,实习成绩作为教学技能成绩。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从教学形式上要注重

1.声乐个别课。根据幼儿教师的要求,应确保学生构建正确声乐概念,且对于正确发生方法进行训练,以保证学生具备必备的范唱并对幼儿延长辅导的能力,而这同样也是幼专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2.声乐小组课。根据学生对声乐知识了解的程度,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教学,这属于个人与集体组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的声部、嗓音条件以及专业水平声乐训练的方法进行深入地了解,对声乐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基于此,还可以通过欣赏其他同学延长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与风格的声乐曲目及处理艺术进行深入学习。由此可见,声乐小组课程教学设置在幼专声乐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3.声乐理论课。对于学生知识结构而言,其声乐理论知识并不丰富。特别是在幼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声乐理论缺乏则会在培养其教学能力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幼专声乐教学一定要确保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理论水平,这对于学生从事教育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声乐辅导课。声乐艺术的操作性特点十分明显,能够彰显其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所以,一定要确保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声乐辅导课的设置目的则是在理论至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予以指导,以保证其实际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5.模拟实习课。要想打造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还要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教学能力,声乐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幼儿园教学,然后再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使学生找到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保证学生自身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将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充分彰显出来,对于促进幼专声乐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要大胆创新与探索,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园音乐教师,进而适应时展的需求。

作者:郑巧玲 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丁宁.声乐教育专业与声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之比较[J].艺术教育.2011(04).

[2]周波.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08).

[3]王军辉.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诞生及其发展脉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李兴.高等幼儿师范教育中课程、教学不适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第5篇

关键词: 幼儿园男教师 研究状况 研究成果 研究思路

一、幼儿园男教师的典范

在学前教育的历史中,可以找到很多终身致力于儿童教育和发展的男性,比如: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的英国空想主义者欧文,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倡导“儿童中心论”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杜威,以及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瑞士人皮亚杰,等等。当然,上述所提到的并不是专门从事学前教育的专家,但他们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今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仍被津津乐道。真正堪称为幼儿园男教师典范的有以下几位:从国外来看,有德国的福禄贝尔,他于1837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来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设计玩具“恩物”进行游戏和教学,被称为“幼儿园之父”;从国内来看,主要有四位重要的男性,分别是陈鹤琴、张宗麟、陶行知、张雪门,他们主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主张学以致用,崇尚亲身感知、亲自实践,为中国化、科学化的中国学前教育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时至今日,在以女性教师为主的幼儿园,仍然涌现出很多可以作为男性幼儿园教师典范的优秀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如朱家雄、王志明、潘浩瀚、韦文勇、徐帮强……

二、幼儿园是否需要男教师

(一)不同的观点。

从理论争鸣入手,对于幼儿园男教师的问题,不少论文的研究都基于“幼儿园是否需要男教师”或者“男教师适不适合幼教工作”类似问题提出,根据分析主要有三种观点。

1.支持鼓励。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单一的高水平的性别类型化对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最佳的,因此,幼儿园引进男教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且认为男教师对于男孩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树立男孩的阳刚之气,避免男孩表现出女性化的倾向。同时认为男幼教有利于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赞同这个观点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2.中立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幼儿园引进男教师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男性的开朗、自信、勇敢、豁达等特点,可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女性教育的不足,但他们同时认为,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性别无关紧要,重在教育品质。只要提高女教师的男性度,就可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指出不能忽略家庭中父亲幼儿的影响作用。叶志春、刘智成、梁艳等人还指出目前要改善男教师数量缺乏这个事实是不容易的,一味强调引进男教师也是不现实的,应该从幼儿园现有的资源中不断想方设法弥补这一遗憾。

3.否定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首先,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男性性格粗犷,而幼儿园的事物大多琐碎,不适合男教师,男性的粗心、随意也会给幼儿带来不安全因素。其次,认为幼教对于男性的经济及自我实现低,流动性太大,并且担心由于在园男教师比例太小,容易被女性化。李小燕、杨宁在通过采取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研究法得出的结论认为,男教师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女教师做得好;幼儿园里的男、女教师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因此,提出:“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而不是单纯强调男女教师的区别。”并认为:“根据社会现实改变目前学前教育领域男女教师性别不平衡的现状其实很难。”

(二)我国幼儿园男教师存在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都占一定的比例。在我国,目前虽然幼儿园对男教师需求的呼声很高,但却表现出男教师普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一方面,我国正规学校培养的男性幼儿教师很有限,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女比例为1/30―1/40,换句话说,一个班级中往往只有一两位男性学生。另一方面,愿意从事幼教工作的男教师比例很小。据统计,在全国近90万名幼儿教师队伍中,稳定的带班男幼儿教师大概只有3000人,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有着近1亿人口的河南省,全省稳定的男幼儿教师不到100人。

三、对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原因分析

阅读文献中发现,有很多学者的研究中都涉及了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稀缺和流失严重的原因,如:姚雅琨采用网络访谈法,对9位男性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经济待遇低,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不得已才选择的是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经过整理,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

郝萍瑞、岳瑞芝等人从社会文化角度进行探析得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认为女人感情细腻、温柔细心,会关心人,因此把幼儿教师定位在女性上,黄倩媛也认为家长们只能接受男教师给孩子们带来阳刚之气,却坚持认为男教师照顾孩子不可能像女教师那样细致、周到。

(二)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

我国一直都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一个男人的社会地位是他个人能力的体现和成功的标志,而幼儿园教师待遇低,在这种传统思想下,不能养家糊口是男性不能接受的。

(三)来自教育生源方面的原因。

如前面国内现状中所提到的,男教师的稀缺从师范生生源开始男女比例就已经失调了。仅有的男性学生普遍感觉自己有压力,而且在选择专业方面均表示:“我是被选择的,不是选择的。”

(四)来自男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项调查表明:虽然71.4%的男生认为男性适合从事幼教工作,65.5%的男生说他们喜欢幼儿并愿意和幼儿玩,但若让其重新选择专业,却只有35.3%的人愿意选择幼教,这表明在看待幼教工作的态度上,很多男性还是心存偏见的。

四、改善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对策

(一)提高经济待遇,并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

姚雅琨:“要发挥男教师的男性特点,取长补短,要使他们觉得自己在幼儿园中有存在的价值,多给予业务指导,生活上多关心。”张艳婷:“女教师要理解、体谅、支持男教师的工作。”李巧萍:“要尊重和信任他们,要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郝萍瑞、岳瑞芝:“对男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和各项奖励机制,要男女有别,创设机会让男教师体会到成就感,逐步淡化职业性别色彩。”

(二)做好宣传,加大社会认同度。

要摒除传统观念中对幼儿园男教师的理解,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优化师资队伍,为男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尊重他们的职业选择,承认他们的工作业绩,特别是家人要多理解、肯定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三)热爱幼教事业,获得职业幸福感。

要多提供男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不断地完善男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引导男教师找准职业价值的基点,端正从业态度。

(四)从学前教育的招生上入手,为男生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如此能够招收到一定比例的乐于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男生。

(五)发挥家庭、社区中男性的作用,树立榜样。

五、关于对幼儿园男教师研究使用的方法

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学者对研究方法的使用,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对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寻找研究更适合的方法。对幼儿园男教师研究的方法主要运用方法一是文献法,几乎所有参阅文献都涉及使用该方法;二是访谈或是问卷调查法主要运用于寻找男教师队伍存在的困惑,如《关于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压力探索》;三是个案法主要运用于对典范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的研究,如《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的叙事研究》、《幼儿园里的男“阿姨”――记平乐县师范幼儿园教师韦文勇》、《徐帮强: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男教师的阳刚之气》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在历史发展中由来已久,老一辈幼教专家张宗麟先生曾指出,幼教队伍中只有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在幼儿园增加男教师的呼吁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家长和幼儿园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现有研究成果在形式上有评论、观点、论文,以论文居多。但我们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对于研究幼儿园男教师的论文总数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中相对较少,研究涉及的内容多体现为:幼儿园男教师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从社会方面探讨幼儿园男教师存在的现状、原因和措施。此外,还有一部分涉及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及学前教育男生的发展问题。因此,对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硕士毕业论文开始涉及该领域,其研究大多还集中于对男教师的职业发展方面。

第6篇

英国华威学院:华威学院汽车、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徒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 advanced,学习基础包括初中水平考试第二级或以上、A-level、甚至拥有学士学位获得者所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工厂成为学徒,根据公司安排,三至六年后成为公司员工;另一种是 Higher,学生直接从学校来,至少是 A-level水平,甚至为学士学位获得者,没有工作经验或工作经验很少,需要全日制学习一年,第二年开始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学徒完成实习后可以去大学完成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之后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层,而在学徒期间,功能性技能必须要学,如数学、计算机等。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是两年学制,相当于国内专科。学生在两年的培训过程中,前三个学期主要在学院里通过授课和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第四学期主要在西门子企业的各部门进行实训。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业技术员资格,大多数毕业生将在西门子企业就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工业技术员可以通过“双元制”补充学业,获得国际公认的“工程学士”学位。在这两年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培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学习,其中第四学期以在企业内为主并完成毕业论文,学业期满,学生可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根植于企业的技术学院

瑞士“时间中心”职业学校:和斯沃琪集团的合作是瑞士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典范。“时间中心”是瑞士政府认可的七所钟表职业学校之一,创建于1884年。学生们每周在“时间中心”学习一天关于材料、机械原理、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其余时间都在钟表企业跟随师傅进行实践操作。毕业时要通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试,考官都是来自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在离“时间中心”不远的地方,坐落着全世界最大的手表企业――斯沃琪集团学徒培训中心。斯沃琪是全球唯一一家具有生产全部手表零部件能力的企业。在斯沃琪,学徒可以亲身参与手表每一个零件的制作过程。从最基本的锉、钻、磨、削等基本工艺开始,学徒学习、熟悉手表制作的全部工艺。瑞士有近600家钟表企业,雇佣着超过5.8万名员工,其中超过65%的员工都经过职业教育培训。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把西门子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顾客为核心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一是倡导整体性教育。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微型控制器项目,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灵活的生产项目练习,如生产、装配和维修,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处理实际中的用户订单,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每个项目除了包含相应的专业知识外,都含有商业项目和过程管理以及讲解技巧的内容。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技术学院并不局限于培养学生完成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还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企业的实训中,为了拓宽和加深专业知识,教师会向学生传授一些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了增强适应能力,教师会培养学生在企业组织方面和经营方面的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认识,教师还会介绍企业文化和与相关部门交往的经验。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能够从“他的”企业中了解到重要的经营、决策经验。

世界闻名的特色学院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世界上第一所酒店管理学院,创建于1893年,它是瑞士规模最大的酒店管理学院之一。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是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一方面,学院提供从学士一直到硕士的课程,就读于该院的学生毕业时可以拿到瑞士、美国和英国三个不同国家的文凭与学位。另一方面,学校会安排学生在各级酒店实习,同时也会协助毕业生寻找各种就业机会。在学校的师资管理上也体现了这一原则。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均经过严格的选拔,绝大多数教师有在酒店长期工作的经历和丰富的职业经验,不少人甚至担任过总经理等高级职务。为了使教师队伍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学院实行高工资制,并且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允许教师在企业中担当一定的职务,甚至主动向企业推荐他们担任兼职顾问。从而保证了教师不脱离经营管理实践,保证了“洛桑模式”的生命力。特色明显、注重实用,既传统又现代,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成为国际知名的酒店业高等学府的关键。

法国蓝带厨艺学院:世界上第一所西餐与西点人才专业培训学校。1895年创建于巴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蓝带在20个多个国家拥有40多所学校,培养来自70多个不同国家的学生,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西餐料理与甜点烘焙职业培训学校。法国蓝带厨艺学院提供的课程包括法国蓝带西餐师专业课程、法国蓝带甜点师专业课程、法国蓝带国际酒店管理硕士课程等。蓝带勋章为西餐与西点专业最高荣誉奖励,蓝带里面的教师多数都是蓝带勋章的获得者。19世纪末《法国蓝带》烹饪周刊创刊,并在以后70年中成为世界最大的食谱集锦。1927年,伦敦《每日邮报》提及法式蓝带时,称之为不同民族的通天塔。1953年,法国蓝带烹饪艺术学院毕业生受特邀,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筹办加冕仪式宴席,并由此创立了法国蓝带加冕鸡食谱,流行至今。

英国诺兰德学院:堪称保姆界的“哈佛”。诺兰德学院的前身是一所女佣培训学院,由幼儿教育的先锋艾米莉・沃德创办,坐落于英国南部城市巴斯。诺兰德的课程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第一个项目为例,学生一半的时间是在学院读书,课程包括语言与交流、个人社会以及情感发展、儿童生理健康、儿童数理发展教育、文艺赏析等等,另一半的时间用于实习。在最后一年,他们同样也要完成和幼儿早教有关的毕业论文。他们还要学习一些和未来求职有关的技能,比如怎样急救、如何调整座椅,以及在“困难条件下”驾驶。通常,诺兰德学院毕业生的年薪能够达到2.68万英镑,如果不包住宿的话,年薪可达3.45万英镑,折合成人民币高达35万,这些高级保姆供不应求,完全不愁找工作。诺兰德学院申请制度、校风校规都十分严格。学院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加严格。英国有句俗语,“保姆知道一切”――因为保姆与雇主生活在一起,家中的大小事情,包括家丑都逃不过她们的眼睛,因此诺兰德学院要求毕业生必须尊重并保护主人的隐私,不能当长舌妇。诺兰德学院的老师说:“保密是处理保姆与雇主关系中最重要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也特别强调这一点。”

就业、培训一体的职业培训学院

第7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社会发展;理论基础;反思;建构

1  反思:现代体育教育之目的

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见解更深刻明了,他把质朴的生活神圣化。那么,“为生活的体育”也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业,而倘若异化出一种为“体育的生活”来,体育教育又何以面对神圣与崇高呢? 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发展人的完美人格。然而,当前有些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正与这种教学目的发生偏离。这不禁让人想起20 世纪初蒙台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们像使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样,无奈地伸展着那获得了些贫瘠的无意义的知识的翅膀⋯⋯。”那么,体育教育究竟是“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呢?

1. 1  学生生活的本性“玩”:为生活的体育

“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相对于工作,人们需要在毕业论文闲暇时间里从事轻松、快乐的活动,而这种活动———玩的效果,就成了人生目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一个人还需要用玩来调剂生活,消除疲劳,使人能更好、精力充沛地工作。而要“玩得有文化”,就离不开体育。这种“体育”是为了生活的体育。其一,为生活的体育,首先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自然、自由、自主的体育。学生生活是追求自主、自我的一体化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伸张着生命的力量、创造着崭新的智慧和情感世界。因此在生活中进行的体育要把体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内容组织起来。体育课中灌输的内容不等于吸收,体育教育如同灌输的效果,即必须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而且还伴随着愉悦的情感,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要看体育的思想灌输效果。

其二,为生活的体育,要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1 ]显然突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人为分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性指标综合化、活动化等主体行为实践化。因此,体育教育不是把体育学科知识“塞进”学生大脑,而是渐进的理解与掌握。

其三,为生活的体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阐述终身体育的教育。因为生活的体育是真实、朴素的体育,个性化可以真正释放人的个性。这种个性淋漓尽致地释放,可以培养人的完美个性,健全人的人格,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生活,使体育终究成为人们终身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 2  体育教育的“育才”目的:为体育的生活

现代体育教育活动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群。因此要侧重于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标准化教育,是创新教育而不只是承继性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不是封闭式教育,是终身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2 ]

其一,为体育的生活,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单纯的承认”,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失去了选择性。因为从理论上讲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甚至于主张“以人为本”等等只是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视则是潜在的、也是实质性的。这种“盆景式”的教育形式无疑不利于学生自由自在的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有专长的学生。

其二,为体育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厌恶的生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了给予学生的一切东西,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某些体育课不能适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种“育才”目的削足适履地适合它。这种体育课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感受,因而对于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为体育的生活,实质上是替代了真正意义的学生生活体育。体育心理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动机原则,即要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需要。而为体育的生活恰恰丢弃了这种认识,因而学生的体育生活也就成了外在的、间接的动机。

2  建构:休闲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目前,信息革命使人类的体力劳动降至最低的强度和范围,知识经济也使人类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意义。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则面临着升学、学业、分配等各种压力,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的生活负担,这可能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他们特别需要一种缓解、释放或转移这种压力的方式。而休闲体育无疑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改变学生只知道学习而不会“玩”的现状,就要进行休闲体育教育。所谓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3 ]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可以充实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水准,改善生活品位,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的本质取向就是为生活的体育,引导学生去热爱、认识、理解、体验、学会生活体育。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硕士论文能够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教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休闲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休闲体育教育是为适应学生生活需求,让学生充分吸收体育运动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生活的活动。它将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

2. 1  久远深邃的休闲思想基础

2. 1. 1 西方休闲思想的演进

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等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 ]而美国学者凡勃伦1899 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告诉我们,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有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压抑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造成了人的异化。[5 ]以恢复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休闲为基点,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进行反思。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珀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指出休闲有3 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6 ]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美国学者莫里斯·波瑞特比尔则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未曾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理论。他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基础的教育》两本书对休闲影响人类的价值和情感、人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所著的《游戏的人》一书中,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提示人们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的一种基础。[7 ]这一定义包括了内在的心理动机,并且有所超越。

2. 1. 2 我国休闲思想的传承

保健养生的休闲活动是中国体育休闲方式的重要门类。孔子的体育养生之道尤甚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体育养生的观点,他认为体育的功用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而不在于竞技格斗,争强好胜,主张身与心的共同锻炼。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孔子主张动静结合、量力而行。孔子对体育运动爱好广泛,除“六艺”外,郊游于泗水之滨“, 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且对垂钓、游泳、狩猎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而潜隐的道家的教育理念,则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天、地、道”更高一个层次的自然,显然是道家所说的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点。这里的自然体现了人作为小自然、小系统和谐发展的自然而然和循其天然的意蕴。因此,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理念更注重张扬人的个性的自然和谐,重视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统一,生物观赏的生命与内在精神的契合,将追求完美人格作为养生体育的目标注入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以内养为核心的自然养生体育观。

在当代,于光远先生的“玩学”论,指出了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文化,要掌握玩的文化,发展玩的文化”。[8 ]马惠娣也谈到:“休闲学研究的实质,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的一种思考,是对几千年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的自省”。[9 ]所有这些,均为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2. 2  时代进步的休闲社会基础

2. 2. 1 丰富的物质财富让体育休闲普遍化

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决定了人们体育休闲的多少或是有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均GDP 只有三四百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0 %左右,享受体育休闲还是一种奢望;目前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医学论文已经达到了1000 美元,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 200 美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 %左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0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人们解决了基本的吃、住、穿的问题后,有了向高层次精神消费的需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将会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完善的体育设施、丰富多彩的体育休闲内容、舒适的体育休闲环境;同时,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也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加,人们有时间、有能力、有精力、有机会享受体育休闲生活,使我国居民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

2. 2. 2 充裕的休闲时间使体育休闲日常化

休闲时间是指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享受或消磨的时间,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衡量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是劳动时间的增加,而是休闲时间的延长。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表明财富是建立在贫困基础之上的;当自由时间成为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时,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为自由时间。[ 11 ]随着新工时制和3 个长假日的实施,我国居民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了144天。这为人们体育旅游、身体锻炼等休闲放松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特别是近年来,把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此发展,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将会不断增加,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将会有保证。

2. 3  人本视野下的休闲生活基础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12 ]而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走进自然、娱乐身心、放松心情、释放个性正是人本思想“回归自我”的最好阐释。人的能力在物质生产领域总是只能有限地发展,而在艺术等精神活动领域则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自由王国只是有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是在“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13 ]所以,在享受休闲时间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兴趣、才能、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将会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达到人类生活的本质目的———全面自由发展。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提供的不是一条愤世嫉俗的现代意义上的逃避之路,而是一条回归之路,即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返回到一种崇高而和谐的状态上来。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变得“更好”和更幸福。正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休闲研究专家约翰·凯利的观点: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14]“成为人”就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承认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统一,与他人一起行动,使生活内容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

3  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的设想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提供信息以确保人们懂得抓住现有的或潜在的休闲机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帮助人们发展智力的、社会的和具体的技能;阐明休闲体育兴趣和价值的意义,职称论文向人们提供引导和劝告,培养兴趣和生活价值能与那些最值得让人追求的活动相吻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休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观念转变的需要。

3. 1  完善学科结构,开设休闲体育教育专业

休闲体育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应当把它当成一门学问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进行学科课程学习,还要进行休闲教育活动。因为休闲体育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它是一种“自由组合”的主体性教育范式。教育效果的实现主要有赖于它的自主教育机制、养成教育机制和事例机制,并相应地表现为认知内化功能、养成训练功能和素质整合功能。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大大弥补学科课程教育社会实践薄弱之重要缺憾。

3. 2  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休闲体育专项研究

休闲体育研究应快于休闲体育课程的发展,只有理论研究的指导才能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休闲活动受到实践的限制,狭隘的劳动观念阻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也因此导致了休闲体育研究的相对落后。于光远说:“我国对于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以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英语论文也指明了该领域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状。同时,也面临着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等诸多困难,使目前的研究还只是描述性、个别性的,还缺乏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因此,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是休闲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3  加强宣传力度,确立休闲体育社会地位

“健康第一”是体育基础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它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 个领域目标,应该说这与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身心健康的宗旨是一致的。但社会上述存有陈旧的消极思想和对休闲体育的错误或模糊认识。休闲作为“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它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留学生论文扩大休闲体育生活影响,使人们明白进行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3. 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休闲体育人文关怀

现阶段,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市场满足人们群众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休闲体育需求的格局,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休闲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要关注小城镇、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3.

[2 ]  杨启亮. 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J ] . 江西教育科研,2002 , (12) :8~10.

[3 ]  吴贻刚. 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 (3) :39~41.

[4 ]  张广瑞,宋 瑞. 关于休闲的研究[J ] . 社会学家,2001 ,5(9) :17~20.

[5 ]  凡勃伦,著;蔡受百,译. 有闲阶级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54.

[6 ]  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 休闲———文化的基础[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

[7 ]  杰弗瑞·戈比,著;康 筝,译. 你生命中的休闲[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8 ]  于光远. 论普遍有限的社会[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2.

[9 ]  马惠娣,刘 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 (5) :45~49.

[10 ]  颜廷锐,毛 飞. 小康中国[M] .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7.

[11 ]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5.

[12 ]  牛 犊. 论余暇[J ] . 体育与科学,1990 , (1) :13~14.

第8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社会发展;理论基础;反思;建构

一、反思:现代体育教育之目的

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见解更深刻明了,他把质朴的生活神圣化。那么,“为生活的体育”也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业,而倘若异化出一种为“体育的生活”来,体育教育又何以面对神圣与崇高呢? 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发展人的完美人格。然而,当前有些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正与这种教学目的发生偏离。这不禁让人想起20 世纪初蒙台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们像使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样,无奈地伸展着那获得了些贫瘠的无意义的知识的翅膀。”那么,体育教育究竟是“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呢?

1. 1 学生生活的本性“玩”:为生活的体育

“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相对于工作,人们需要在毕业论文闲暇时间里从事轻松、快乐的活动,而这种活动———玩的效果,就成了人生目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一个人还需要用玩来调剂生活,消除疲劳,使人能更好、精力充沛地工作。而要“玩得有文化”,就离不开体育。这种“体育”是为了生活的体育。其一,为生活的体育,首先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自然、自由、自主的体育。学生生活是追求自主、自我的一体化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伸张着生命的力量、创造着崭新的智慧和情感世界。因此在生活中进行的体育要把体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内容组织起来。体育课中灌输的内容不等于吸收,体育教育如同灌输的效果,即必须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而且还伴随着愉悦的情感,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要看体育的思想灌输效果。

其二,为生活的体育,要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显然突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人为分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性指标综合化、活动化等主体行为实践化。因此,体育教育不是把体育学科知识“塞进”学生大脑,而是渐进的理解与掌握。

其三,为生活的体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阐述终身体育的教育。因为生活的体育是真实、朴素的体育,个性化可以真正释放人的个性。这种个性淋漓尽致地释放,可以培养人的完美个性,健全人的人格,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生活,使体育终究成为人们终身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 2 体育教育的“育才”目的:为体育的生活

现代体育教育活动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群。因此要侧重于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标准化教育,是创新教育而不只是承继性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不是封闭式教育,是终身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

其一,为体育的生活,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单纯的承认”,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失去了选择性。因为从理论上讲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甚至于主张“以人为本”等等只是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视则是潜在的、也是实质性的。这种“盆景式”的教育形式无疑不利于学生自由自在的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有专长的学生。

其二,为体育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厌恶的生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了给予学生的一切东西,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某些体育课不能适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种“育才”目的削足适履地适合它。这种体育课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感受,因而对于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为体育的生活,实质上是替代了真正意义的学生生活体育。体育心理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动机原则,即要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需要。而为体育的生活恰恰丢弃了这种认识,因而学生的体育生活也就成了外在的、间接的动机。

二、建构:休闲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目前,信息革命使人类的体力劳动降至最低的强度和范围,知识经济也使人类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意义。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则面临着升学、学业、分配等各种压力,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的生活负担,这可能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他们特别需要一种缓解、释放或转移这种压力的方式。而休闲体育无疑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改变学生只知道学习而不会“玩”的现状,就要进行休闲体育教育。所谓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可以充实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水准,改善生活品位,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的本质取向就是为生活的体育,引导学生去热爱、认识、理解、体验、学会生活体育。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硕士论文能够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教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休闲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休闲体育教育是为适应学生生活需求,让学生充分吸收体育运动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生活的活动。它将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

2. 1 久远深邃的休闲思想基础

2. 1. 1 西方休闲思想的演进

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等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美国学者凡勃伦1899 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告诉我们,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有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压抑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造成了人的异化。以恢复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休闲为基点,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进行反思。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珀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指出休闲有3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美国学者莫里斯·波瑞特比尔则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未曾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理论。他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基础的教育》两本书对休闲影响人类的价值和情感、人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所著的《游戏的人》一书中,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提示人们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的一种基础。这一定义包括了内在的心理动机,并且有所超越。

2. 1. 2 我国休闲思想的传承

保健养生的休闲活动是中国体育休闲方式的重要门类。孔子的体育养生之道尤甚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体育养生的观点,他认为体育的功用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而不在于竞技格斗,争强好胜,主张身与心的共同锻炼。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孔子主张动静结合、量力而行。孔子对体育运动爱好广泛,除“六艺”外,郊游于泗水之滨“, 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且对垂钓、游泳、狩猎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而潜隐的道家的教育理念,则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天、地、道”更高一个层次的自然,显然是道家所说的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点。这里的自然体现了人作为小自然、小系统和谐发展的自然而然和循其天然的意蕴。因此,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理念更注重张扬人的个性的自然和谐,重视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统一,生物观赏的生命与内在精神的契合,将追求完美人格作为养生体育的目标注入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以内养为核心的自然养生体育观。

在当代,于光远先生的“玩学”论,指出了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文化,要掌握玩的文化,发展玩的文化”。马惠娣也谈到:“休闲学研究的实质,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的一种思考,是对几千年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的自省”。所有这些,均为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2. 2 时代进步的休闲社会基础

2. 2. 1 丰富的物质财富让体育休闲普遍化

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决定了人们体育休闲的多少或是有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均GDP 只有三四百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0 %左右,享受体育休闲还是一种奢望;目前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医学论文已经达到了1000 美元,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 200 美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 %左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人们解决了基本的吃、住、穿的问题后,有了向高层次精神消费的需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将会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完善的体育设施、丰富多彩的体育休闲内容、舒适的体育休闲环境;同时,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也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加,人们有时间、有能力、有精力、有机会享受体育休闲生活,使我国居民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

2. 2. 2 充裕的休闲时间使体育休闲日常化

休闲时间是指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享受或消磨的时间,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衡量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是劳动时间的增加,而是休闲时间的延长。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表明财富是建立在贫困基础之上的;当自由时间成为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时,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为自由时间。随着新工时制和3 个长假日的实施,我国居民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了144天。这为人们体育旅游、身体锻炼等休闲放松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特别是近年来,把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此发展,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将会不断增加,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将会有保证。

2. 3 人本视野下的休闲生活基础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而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走进自然、娱乐身心、放松心情、释放个性正是人本思想“回归自我”的最好阐释。人的能力在物质生产领域总是只能有限地发展,而在艺术等精神活动领域则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自由王国只是有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是在“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所以,在享受休闲时间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兴趣、才能、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将会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达到人类生活的本质目的———全面自由发展。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提供的不是一条愤世嫉俗的现代意义上的逃避之路,而是一条回归之路,即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返回到一种崇高而和谐的状态上来。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变得“更好”和更幸福。正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休闲研究专家约翰·凯利的观点: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成为人”就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承认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统一,与他人一起行动,使生活内容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

三、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的设想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提供信息以确保人们懂得抓住现有的或潜在的休闲机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帮助人们发展智力的、社会的和具体的技能;阐明休闲体育兴趣和价值的意义,职称论文向人们提供引导和劝告,培养兴趣和生活价值能与那些最值得让人追求的活动相吻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休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观念转变的需要。

3. 1 完善学科结构,开设休闲体育教育专业

休闲体育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应当把它当成一门学问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进行学科课程学习,还要进行休闲教育活动。因为休闲体育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它是一种“自由组合”的主体性教育范式。教育效果的实现主要有赖于它的自主教育机制、养成教育机制和事例机制,并相应地表现为认知内化功能、养成训练功能和素质整合功能。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大大弥补学科课程教育社会实践薄弱之重要缺憾。

3. 2 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休闲体育专项研究

休闲体育研究应快于休闲体育课程的发展,只有理论研究的指导才能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休闲活动受到实践的限制,狭隘的劳动观念阻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也因此导致了休闲体育研究的相对落后。于光远说:“我国对于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以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英语论文也指明了该领域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状。同时,也面临着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等诸多困难,使目前的研究还只是描述性、个别性的,还缺乏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因此,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是休闲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3 加强宣传力度,确立休闲体育社会地位

“健康第一”是体育基础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它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 个领域目标,应该说这与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身心健康的宗旨是一致的。但社会上述存有陈旧的消极思想和对休闲体育的错误或模糊认识。休闲作为“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它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留学生论文扩大休闲体育生活影响,使人们明白进行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3. 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休闲体育人文关怀

现阶段,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市场满足人们群众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休闲体育需求的格局,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休闲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要关注小城镇、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3.

[2 ] 杨启亮. 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J ] . 江西教育科研,2002 , (12) :8~10.

[3 ] 吴贻刚. 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 (3) :39~41.

[4 ] 张广瑞,宋瑞. 关于休闲的研究[J ] . 社会学家,2001 ,5(9) :17~20.

[5 ] 凡勃伦,著;蔡受百,译. 有闲阶级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54.

[6 ] 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 休闲———文化的基础[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

[7 ] 杰弗瑞·戈比,著;康筝,译. 你生命中的休闲[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8 ] 于光远. 论普遍有限的社会[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2.

[9 ] 马惠娣,刘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 (5) :45~49.

[10 ] 颜廷锐,毛飞. 小康中国[M] .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7.

[11 ]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5.

[12 ] 牛犊. 论余暇[J ] . 体育与科学,1990 , (1) :13~14.

第9篇

中国传统对女性有很苛刻的要求:一个上品的女性,琴棋书画、烹饪女红,应样样在行。看来苛刻,其实十分合理。人说家有贤妻万事兴,如果说,男人是一家的顶梁柱,女人,就是家中那一抹融融的灯火。一个没有灯火的家,会幸福温暖吗?在平庸的看似一成不变的三餐一宿之间,一个有修养的女人可将最普通的居家生活化成一杯温婉清幽的香片,娓娓道出“平安是福”的蕴意。

百多年前西风渐进,特别如上海广州这样的通商口岸受其影响更大,一些外国教会办的贵族女校率先将家政课列入必修课中。

所以讲,“家政”课在上海的历史,少说也有百来年,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来一度断层,以至有人误解:家政就是教你煮菜做家务。近来更有人将保姆培训班称为家政培训班,保姆称为家政人员,这是对家政教育严重的误导甚至贬低。

家政来自Home Economic,直译为家庭经济行运,是一门极深渊又很日常的学问。小到教你如何以最经济的资源,获得得体的穿着打扮和居家布置,大到如何勤俭科学地理家,都属家政教育范围。

如果说传统中国对女性教育是以儒家之说为基础的,那么,西方外来的家政学,是倡导现代女子自立自强,同时应保留儒家的母仪天下、贤淑懿德的传统性。

如我母亲一直坚信“贵不等于好”。母亲是退休职业女性,但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我自小记忆家中鲜花不断,妈买的都是草花,星星点点姹紫嫣红十分热闹,几毛钱一大把。因为它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就是美丽的。生命没有贵贱之分,快乐也不用明码标价。记得上海在物资相对短缺时,我和哥哥仍过得很快乐,妈妈会用零头花布制成明艳的沙发靠垫;九角六分一块的大冰砖到了妈妈手里,被切成小块,加入正广和汽水就是冰淇淋苏打,放上几只杨梅就是杨梅冰淇淋(现称红粉佳人);加入咖啡就是西班牙咖啡;调入白兰地再加咖啡放入切成小块的冰砖就是爱尔兰咖啡;冰砖上铺上菠萝片或桔子等新鲜水果就是冰淇淋圣代;连土得掉渣的烤白薯到了妈妈手里,对半切开夹入白脱油再送入烤箱烤,就是司威布丁……

所以在上海西餐厅咖啡馆停业时,我和哥哥仍能吃到妈妈做的美味经济的洋小吃,妈说这都是在家政课上学的。

我们这一代视“家政”为培养少奶奶的温床,学校早已取消此课程。幸亏我有个受过家政教育的妈妈,她令我能弹点钢琴,插点小花,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从小生活在优雅文明的环境中,我感谢妈妈。

我一直很主张恢复女校,或者当初是怕男女授受不亲而特设女校,但更是因为男女学生生理心理不同而因人施教,美国至今还有女子大学呢,而家政,是女校特定的必修课。

我们说秀外慧中,女人可能生得不好看,这是先天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长得很漂亮。家政,就是令女人秀外慧中的最好美容方式。

听妈妈讲“家政”教育

我的妈妈叫潘佐君,生于1920年,1939年上海中西女中毕业,1944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曾任市三女中(中西女中)英语教师,后调往银行工作,现退休颐养天年。以下是我们母女的谈话。

问:到底什么是家政教育?你们当时是如何上家政课的?

答:家政课分两大类,一类是上海贵族女中必学的,从初中一就开始有,如数学英语语文一样挂在课程上,但不作为主课,不像英语语文天天有。家政一星期只有一堂,每堂两节课连一起上。

初中一家政较简单,主要学仪态,如坐相立相走路姿态。记得我们常常会头顶一叠书上下楼梯练习,尽量做到书本不掉下来,还要学配色。老师会发给我们各人各色小布料,让我们自己搭配颜色。到了初中二,我们就上计划生育课和小儿常见病预防。现在想来中西教育十分超前先进,来教计划生育的――那时叫Family Plan(家庭计划)是沪上著名妇科专家王淑贞教授。当时中国妇产专家有南王(王淑贞)北林(林巧雅)之说。教幼儿常见病预防的是著名儿科专家高镜郎。因为女孩子将来都要做母亲的,当时也有不少女孩子中学毕业就结婚了,所以学校在初中就安排了这样的课程而且十分见效。至少,中西出来的女学生都是少子女,可以讲不见有生五六个孩子的。我们早早从家政课里接受了“生得少、教得好”的理念。所以我也只有你和哥哥两个孩子。学校家政主持老师是同为中西校友的陆太太,她先生是美国留学生,长年一身深色族袍,梳个横爱司头,端庄雍容。任课教师都是从社会上请的著名专业人士来讲课:比如社会名媛市长夫人等教仪态,经济学家教家庭理财……我至今仍记得家政课上所教――一个家庭在住房上的支出绝对不能超过收入的1/4,否则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所以现在小青年买房供楼,也要考虑一下这条金科玉律,不要一家一当都扑在供楼上弄得生活无趣乏味得很。

我们请了著名的黄太太教烹饪,她是一位名医太太酷爱厨艺,创办的“黄太太厨艺沙龙”名扬当年上海上层社会(《食品与生活》杂志2006年第10期上已介绍过)。家政的烹饪班不同社会上的,主要以家常菜为主,重点为西餐及西点,因当时西餐西点属时尚生活方式。虽然当时一般家庭都有女佣,但如若女主人本身不谙厨艺,如何指导管教女佣呢?

烹饪课是在大厨房上,两排四眼煤气灶外加吊橱,每个学生一台,如同今天一般居家橱柜一样,但我们在60年前已见识过这种吊橱烘箱烙箱了。那间烹饪课堂足有100多平方。

烹饪课还会教中西餐餐桌布置,我最喜欢上下午茶的课,因为下午茶准备工作轻松得很。

此外,我们还要学踩缝纫机甚至修缝纫机,学电冰箱等生活电器的保养、宠物的调教……反正一个中产阶层主妇所会碰到的一应居家知识都要学。许多品牌餐具商都会给我们提供实品,如用来煮咖啡、蛋糕的漂亮餐具,其实也是一种广告效应。

还有家庭心理学,教你如何处理与丈夫孩子、公婆姑叔之间的关系。

问:你喜欢上家政课吗?

答:有的喜欢,如插花、做西点、布置居室,有的就不大欢喜,比如家庭心理学,太沉闷了,还有中餐烹饪、营养学,太复杂……在中西六年,家政课令我学到许多做母亲、做太太的道理。

问:家政课计分吗?

答:时常有考核,虽然不作为学课分计入,但如考核成绩不佳,如仪态老改不掉坏习惯,审美分低下,煮出来的食物色香味低劣,即使没有拿到不及格的分数,但在同学老师前是很没面子的,比数学英语不及格还没面子。因为一个只是智力上的问题,一个则是审美修养的水准。

最考功夫的是进入高三后,我们可以享受带小客厅的套间宿舍。在此之前,我们的宿舍都是两或三人一间但不带小客厅的。进了高三后,我们可以自己布置会客室,一应窗帘插花台布都可自己布置,然后互相串门看谁布置得最好,还可请老师同学来做客……其实这是6年家政教学的一次大评审,相当于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如果你还是劣评如潮,真的说明你的修养是极差的。不过,不大有这样的学生。

问:那还有种家政教育是什么?

答:那是正规的大学家政专业。

问:什么?大学还有家政专业?有这必要吗?

答:还不是每个大学都有师资实力可设家政专业。我们有东方哈佛之称的圣约翰大学就没有家政专业。全国最好的家政专业在北京的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

我一个中学同学陈美兰,她父亲是美国留学生,十分开明,鼓励她投考辅仁的家政系,是四年制的。家政专业出路可为政府礼宾司、大企业的公关、医院的营养师,在当时中国很吃香。家政课课程很吃重,要学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化学等等,当时辅仁读一年家政就可转北京协和医院做营养师了。光烹饪就要学一年,包括糖尿病人、肾病人的伙食营养,还有老人儿童的,功课很吃重的。陈美兰那年共有15人考入辅仁大学家政,但真正坚持毕业的只有8人,大多中途转系了。陈美兰坚持拿到了毕业证书,但因时局变化,她做了一辈子上海重点中学的英语教师。她先生毛守白先生是中国著名血吸虫病治疗专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常有国际友人来访,当时上海还没有像样的西餐厅,亏得陈美兰是家政出身,接待烹饪一身挑,成了丈夫事业强有力的后盾。

我与陈老师还是忘年交呢,她告诉过我,居家布置最重要的是窗帘;窗帘一漂亮,整个居室就生动了。现今人们太过重视装修房子的材料,好像以前装修家居没有现在这么兴师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