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描写建筑工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描写建筑工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平行翻译语料库;翻译语料库;子库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130―1

【项目】本文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翻译技巧与实践》课程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引言

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利用语料库进行了各个领域的研究。然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却相对落后。翻译研究是一门基于语料库的、运用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语料实证研究翻译过程及结果的学科。英国译者Mona Baker认为,语料库方法论的不断完善,将会使翻译研究者通过使用原语文本和翻译文本语料库揭开“翻译文本作为沟通活动媒介的本质”。

二、翻译语料库的种类

对于翻译语料库的定义和分类,目前语言学者的观点并不统一。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可将翻译语料库按研究目标分为描述型和实用型两大类。实用型翻译语料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一)单语语料库(Monolingual Corpus)

这种语料库只收集一种语言。

(二)双语或多语语料库(Bilingual/Multilingual Corpora)

这种语料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本构成,其中,平行语料库和有类比语料库两种形式。

1.平行语料库(Paralell Corpora)

这种双语语料库由某种语言的原语文本及其对应的译语文本所构成,按照对应方式的不同,可将其细分为三种:第一种,双向对应语料库。指该语料库中包括A语言的文本和被译成B语言的文本,又包括B语言的文本及其被译成A语言的文本。第二种,单向对应语料库。指语料库由源语言的文本及其被译成语言的文本构成对应。第三种,多向对应语料库。指由同一种语言的原文文本及其被译成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译文文本所构成的语料库。

2.类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ora)

这种语料库由同一种语言不同变体或不同语言这两种文本构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其中最能达到研究翻译的目的的是平行翻译语料库。因为平行翻译语料库理,在理论研究上能够揭示出翻译的规律,能够对比译作和原作在文体、词汇和句子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译的风格和技巧、总结翻译行为的特征、归纳出其中的等值关系;在实践上能为译员培训等提供工作平台,能对翻译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语料库的总体设计

(一)建库目的

语料库研究的第一步是创建语料库。汉英/英汉平行翻译语料库作为语料库的一种,在建库时一定要对关系到语料库的价值和后续研究成果的语料的选材和加工整理、设计检索平台加以注意。因此,建设英汉双语平行翻译语料库之前,为使翻译者充分利用英汉双语平行对应的语料观察和描写翻译语言,要大量积累翻译研究素材,这样能够翻使译者了解某些特定的转换原则,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转换规律,为翻译研究、翻译实践、翻译测试、翻译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翻译者对语料库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建成的语料库应该是一个可随时填充,逐步完善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二)建库规模

语料库的功能依赖于库存语料的结构分类和规模大小。因此有人认为所构建的语料库的规模越大越好,其实不尽然。尤其是统计垃圾会随着语料的不断扩充而成倍增长,占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因此,在英汉双语平行翻译语料库的建设中,在仍存在许多理论问题的初始阶段不应求大求全。选择核心语料库的某一部分为起点,依照科学的统计抽样方法,搭建一个“核心的核心”。在条件成熟之后,再着手扩展语料库。为使语料的输入高效准确,在建库之初应设计数据输入平台;在语料库建成之后开发一个便捷式数据导入平台,方便研究者添加文本。

(三)子库设置

英汉双语平行翻译语料库的内部结构究竟应该如何设置,国内外学者还仍在讨论,但理论应指导实践这一点是明确的。可以在初步的理论研究和调查之后开始构建部分英汉双语平行翻译语料库,再通过实践找出不足并进行改善。并且继续进行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进行新一轮的理论研究和调查,接着继续构建语料库。这一过程被称为翻译语料库建设中的循环模式(cyclical fashion),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可以尝试建立这样的试题库:一个语料库下可以设置四个子库,再下设若干个专科语料库,四个子库可以初步定为文学作品、自然科学、报纸和杂志。整个语料库可合可分,合可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语言全貌的研究;分可开展对某一特定学科的单项翻译研究。

(四)材料选择

在材料选择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选材涉及各个领域,保证语料的均衡性。同时不选择太灵活的意译和太直接的直译材料。全库要包括英语译文数据库、英语原文数据库、汉语原文数据库和汉语译文数据库四个文本库,英译汉和汉译英语料各占全库语料的50%。要求工作组成员要尽量遵循一致的收录原则。

四、结语

翻译语料库可以使翻译摆脱传统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和更新翻译研究的方法、思路,是翻译研究的有力武器。它所收录的语言真实,语料均衡,能够代表翻译的总体,因而对于翻译研究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或正在计划构建英汉双语平行翻译语料库。因为翻译语料库的建设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在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吸取国外研究人员积累的相关经验教训,稍有不慎就会浪费物力、人力。当然, 随着翻译语料库研究的不断深入, 研究的方法也会愈加广泛。各种方法以其各自的方式与特征实现对翻译现象的多方位探究必将会推动翻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ker M. Corpus Lirrguistics and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c:]//M. Buker G. Francis and E. Tognini-Bonell.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3.

[2]陈怡.学习者翻译语料库与汉英文本翻译测试[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2).

[3]钱之莹.汉英/英汉平行翻译语料库的设计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王克非等.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余国良.语料库对翻译研究的促进作用[J].外国语文,2010(4).

[6]张普.关于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几点理论思考[C].陈章太.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第2篇

关键词: 语料库 语义韵 现状综述

1.引言

自1987年,语义韵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由英国语言学家Sinclair首次提出,到1993年Bill Louw首次运用该术语论证语义传染思想,语义韵的研究逐渐成为语料库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当某些词语总是与特定语义特征的词项共现搭配使用时,也会产生与之类似的语义特征,这种意义在语境中相互传染、迁移的现象被称做semantic prosody,国内学者称之为语义韵。国内基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开展语义韵研究相对较晚,至今已经历了十五年的学术探索。为更好地把握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发展趋势,本文将从萌芽起步期、稳健发展期、深入探索期三个阶段回顾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现状,旨在为语义韵研究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奠定基础。

2.数据统计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文献研究主要基于中国学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统计,数据来源涵盖2000~2015近十五年国内学者陆续发表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为了保证数据来源全面,笔者首先以“语料库+语义韵”为主题进行初步排查,然后以“语义韵”作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共计检索到相关研究成果349篇。通过数据整理,笔者总结出近十五年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相关文献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语义韵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语言学学者重视,成为热点话题之一。韩存新曾对国内语义韵的历时研究节点定为2005年和2010年。然而,本研究主要考查的是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综述,综合了语料库语言学和语义学跨学科概念,所以笔者根据研究主题和前期数据统计,将国内近十五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起步期(2000年-2006年)、稳健发展期(2007年-2011年)、深入探索期(2012年-至今)。萌芽起步期,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迅猛发展,语料库检索技术实现了对词汇、语篇的搭配强度计算,基于语料库的语义偏好研究逐渐兴起。这个阶段的国内相关研究还局限于介绍语义韵理论、方法和研究对象界定,有零星的基于语料库的同/近义词搭配类链接对比分析,研究方法逐渐出现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进入稳健发展期的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不仅在成果数量上逐年攀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延伸。语义韵研究扩展到中介语、二语习得领域,同/近义词的词汇辨析在词性研究范围上有所延伸,研究方法由基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开始融入数据驱动的语义韵研究手段,实证研究成为主流。2012年开始,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进入到了成熟发展期,语义韵研究已经成为语料库短语学领域里炙手可热的学术热点话题。语义韵研究突破了语料库语言学单一学科的研究界限,开始了与词典学、描写翻译学、语篇分析、专门用途英语等其他领域的跨学科融合,综合基于数据与数据驱动的研究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应用,语料库类型逐渐深入到双语语义韵构式研究。

3.数据分析

笔者基于前期的文献统计结果,进一步对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分类检索,发现研究话题和研究数量占比依次为:词汇搭配类链接(40%),中介语、二语习得研究(16%),双语翻译研究(13%),理论研究(12%),应用研究(10%),专门用途英语研究(9%)。基于此,笔者将以历时的视角,从萌芽起步期、稳健发展期、深入探索期三个阶段回顾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经历的发展历程。

3.1萌芽起步期(2000年―2006年)

这个阶段的国内相关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介绍语义韵理论、方法和研究对象,有零星的基于语料库的同/近义词搭配类联接对比分析,研究方法逐渐出现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纪玉华和吴建平最早于2000年提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料库手段的语义韵研究可以实现词汇搭配语义的检索,量化描述语义韵的联想意义轮廓。虽然该文是国内引入语义韵研究的开篇之作,但在语义韵概念界定上仅单纯地认为语义韵即超越单词或词组的联想语义色彩,对语义韵类型的划分未有提及。学者卫乃兴随后发表的文章《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弥补了前者概念定义模糊、研究方法探讨不深入的缺陷。卫乃兴从语义传染角度论述了语义韵实际上是一群具有相同语义倾向的词项与语篇关键词形成的语义共现,并将词项的语义韵类型大致分为消极、积极、中性三种。在研究方法上,他详细论述了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可行的三个研究路径:1.根据提取的高频词索引,建立关键词项的类联接,然后基于概率统计,描写词项的语义韵特征;2.提取、检索节点词的显著搭配行为,用数据驱动方法研究语义韵;3.基于数据与数据驱动的方法相结合,即先提取高频词索引,然后根据建立节点词的类联接,描写词项的语义共现特征。在语义韵应用范围研究中,学者潘[将研究视线扩展到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翻译学、文学评论等领域,突破词典编纂应用研究的局限性。此外,这个阶段后期开始出现基于语料库搭配检索,定量描写辨析英文同义词的研究成果,如张继东、刘萍,预示着数据驱动的描写语义韵研究的发展趋势。

3.2稳健发展期(2007年―2011年)

进入稳健发展期的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不仅在成果数量上逐年攀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延伸。语义韵研究扩展到中介语、二语习得领域,同/近义词的词汇辨析在词性研究范围上有所延伸,研究方法由基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开始融入数据驱动的语义韵研究手段,实证研究成为主流。这个阶段的基于语义韵的中介语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英语词汇语义韵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引入基于语料库的描写语义韵研究,提高了学生对同/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增强了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对相应教学法、教材编纂、习题设计等方面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学者黄瑞红通过对比分析本族语者与中介语学习者在常用形容词增强语使用频率、习惯搭配等方面的异同,呼吁教师在传统词汇教学中引入语料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词汇的语义搭配。此外,词汇语义搭配研究开始引入以节点词为核心的句法构式研究,如罗时英以致使动词get的“Get+P-Participle”的致使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结构具有显著的口语特征,致使结果的语义韵可以是积极、消极、中性,开辟了词汇语义韵研究的新途径。从2010年开始,陆续有学者开始将词汇语义韵研究渗透应用到翻译文本和翻译实践研究中,如宋伟华基于数据驱动方法,分别对比检索英汉颜色词“白/white”的三类语义韵搭配特征,对翻译实践有重要启示意义。

3.3深入探索期(2012年―2015年)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近几年进入到了成熟发展期,研究突破了语料库语言学单一学科的研究界限,开始了与词典学、描写翻译学、语篇分析、专门用途英语等其他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渗透,综合基于数据与数据驱动的研究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应用,语料库类型逐渐深入到双语语义韵构式研究。濮建忠明确了语义韵研究体现的语义与语用的关系,指出“意义单位的内部结构包含围绕意义展开的语义韵、语义倾向等参数的探讨,分别体现了词语、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关联”。目前,国内从双语视角出发,基于语义韵的语用学研究还寥寥甚少,从词汇间的语义层面上升到语用层面的研究还需要一定时日发展。如唐义均对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persistent/persist in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语义韵表达了说话者的主观立场和态度,一旦约定俗成的词语搭配被违反,原本的语义和谐就会被打破,产生了语义韵冲突。此外,语义韵发展成熟还体现在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词汇搭配研究逐渐延伸到其他类型的语篇分析,如党政文献、文学小说、新闻报道等体裁。随着专门用途英语(ESP)语料库的建设与开发,基于ESP的词汇语义韵研究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已经涉及的ESP语义韵研究已经包含了土木工程英语、体育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等。

4.结语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历经1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趋势。首先,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由萌芽期单语语料库研究逐渐扩展到英汉甚至汉俄等双语语料库的跨语言转变。其次,随着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的研制开发,语义韵逐渐走出学术通用英语的研究范围。此外,由最初的纯理论推介研究逐渐转向实证研究,基于数据、数据驱动、基于数据/数据驱动综合的几种研究方法得到充分应用,语义韵开始应用渗透到词典编纂、翻译研究、语篇分析等跨学科领域。虽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一些研究不足,可作为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上,当下研究多局限于典型性句型构式、词汇语法特征,从语篇层面展开的语义、语用综合分析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跨学科发展趋势上,基于语义韵的口译研究目前鲜有人涉及。此外,基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语义韵研究还应扩展学科领域,加强双语语料库建设,增强语料检索技术。

参考文献:

[1]韩存新,樊斌.英汉语义韵探索:理论、方法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2]黄瑞红.中国英语学习者形容词增强语的语义韵特征[J].外语教学,2007(4):57-60.

[3]纪玉华,吴建平.语义韵研究:对象、方法及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2000(3):63-68.

[4]罗时英.致使动词get的语义韵与语用特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19-22.

[5]潘[,冯跃进.语义韵律的语料库调查及应用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3(5):359-366.

[6]濮建忠.语料库驱动的翻译研究:意义单位、翻译单位和对应单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53-63.

[7]宋伟华.汉语颜色词“白”与“white”之语义韵比较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3):27-30.

[8]唐义均.论汉英翻译中的语义韵问题[J].中国翻译,2012(5):109-112.

[9]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300-307.

第3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 语言表达 影响 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是基金项目(GY-S11041和GY-S1004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97-03

引言

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因素如宇宙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和等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表层结构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因此,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截然不同;中西文化差异是中国人习得英语困难的根源,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异同,才能减少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作用,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误会和尴尬,实现有效交际。

1.文化的内涵及中西文化差异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 Tylor, 1871)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给文化下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韦氏新国际词典》(Merriam-Webster, 2000)把文化定义为人类行为及其产品的总和,表现为思想、言论、行动及制成物品。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其中宇宙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迥异是导致其他文化现象产生差异的源动力。

1.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术界主要探讨广义的文化,上述的两种文化定义正是广义的文化内涵。从上述定义可知,文化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人类所感知的一切,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更新、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学界对文化的定义和层次分类可谓百家争鸣(胡文仲,1988;浦小君,1991;戚雨村,1992;裘克安,1993),笔者倾向于将文化的精髓归为外在文化(行为——语言、手势、习俗等;产品——文学、艺术、音乐、人工制品、建筑等)和内核文化(观念——信仰、价值观、道德观等)。张占一(1990)指出,文化可按功能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当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而交际文化是指当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

1.2 东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具有共性和个性,首先,文化具有人性趋同、参透性、可融性、传承性等共性特征,文化的共性特征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同时,文化也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带有各自历史发展的痕迹。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其语言中沉积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文化对思维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思维系统和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直接造成言语行为的差异。文化的个性特征体现文化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和误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核心内容是宇宙观相反、价值观各异以及思维方式不同。

1.2.1 宇宙观相反

西方文化呈线性,强调人与自然、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凸显二元的并存与对立;一分为二的线性宇宙观有利于发展科学探索自然。西方人普遍认为人类是在与天斗的过程中求生存。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只要给我一个稳固的立足点,我就能够移动地球(Give me but one firm spot on which to stand, and I will move the earth, Archemedes said)。阿基米德的这一豪情壮语道出西方人敢于与天斗的豪迈和勇气。

中国文化呈环性,表明人与自然、凡与神均合二为一,环抱涵容,注重二元的依存和统一;合二为一的环性宇宙观有利于发展伦理改革社会,坚持人类是在天人和谐中求生存。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易经》的最基本思想就是阴阳之道,反复强调的就是阴阳并存、天人和谐之道,在中国人看来,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一个东西的两种成分,两者缺一不可。《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1.2.2 价值观各异

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体本位和权利本位。西方文化以个体主义为导向,以权利为基准,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的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西方线性价值观对于倡导自强自立,克服因循守旧心理,树立个人进取精神有着积极意义。由于重个体本位,西方人特别在乎个人“隐私权”;关注个人声誉,原则性强,不讲情面;凡事界线分明,彼此独立,即便是夫妻,也实行AA制。西方人信奉“人之初,性本恶”,所以他们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要求事事服从严格周密的律令,依靠强大的法律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个人权利。一句话,西方的“罪感”(guilt)文化是以法制人,关注如何限制人们学坏(林大津,2002:263-266)。

中国文化的主线是群体本位和义务本位。中国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导向,以义务为基准,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率和群体利益的维护;中国环性价值观对于倡导顾全大局,克服自我中心观念,发挥群体优势,树立团队协作精神有着积极意义。由于重团体本位,中国人常把个人之事视作大家之事,比如,关心某个人的个人问题;做事爱面子,比如,朋友熟人之间借钱可以不立字据,以免伤和气;倾向戒骄戒躁,乐意贬抑自己以突出他人或团体;中国文化信奉“人之初,性本善”,重视榜样的力量,相信公众舆论能使人抑恶扬善,培养出犯规可耻的纯洁心灵。中国的“廉耻”(shame)文化是以情感人,重在教人学好(ibid)。

1.2.3 思维方式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呈直线型,如同直线切划,细分明析。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喜欢化动为静,为此,英语名词经常翻译成汉语动词;擅长逻辑思维,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注重求异(逆向)思维, 使之更具创造性。西方人的个人本位和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家庭观念:一个家庭由丈夫和妻子组成,夫妻意见不和就可以分开,所以西方人结婚不易,离婚容易。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呈螺旋型,犹如圆环内封,纵观合察,寻求直觉顿悟。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和情感论述;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辩证思维时,注重宏观与整体,具有从众心理。中国人的人伦本位和合二为一的思维方式认为,一个家庭必须要有丈夫和妻子,夫妻两人分开了,家就不成家了,所以中国人结婚容易,离婚相对较难。

2.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表达的影响

西方人的直线型思维催生了形合语言。线性思维和形合语言的特点使英语表达直截了当,简洁明了;篇章衔接的形合手段丰富而缜密。英语的线性特点表现为句子结构以直线枝形铺排,由主到次,递相迭加,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英语段落也呈直线展开,主题明了,理据罗列逻辑清楚。中国人的螺旋型思维具有立体感和间接性,环性思维造就了意合语言(汉语);汉语语言表达含蓄委婉;文章衔接以意驭形,形散意合。汉语的环性特点体现为句子结构像竹节那样,相对独立,但意义又相互关联;语段以环状波式流动,像波涛滚滚的大江。

2.1 句子结构

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时态和词形变化,句子之间还需用连接词语进行显性连接,以理清逻辑关系。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主要靠词序变化、上下文语境及言外事实逻辑来明晰思路。

2.1.1 句序与时序

英语借助时态及连接词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因而无需按照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陈述。例如:完成了毕业论文,我就去度假。可英译为:

After I had finished my dissertation, I went on holiday.

Or:I went on holiday after I had finished my dissertation.

而汉语是按照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陈述,时间顺序与句子顺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她一直在实验室做实验,所以昨天我们遇见她时,她显得很憔悴(先实验,后憔悴)。

但是其英译句子的句序却相反:She looked exhausted when we met her yesterday because she had been doing experiments in the lab.

2.1.2 句序与距离

英语在时间和空间距离描述上是由近及远,而汉语句子在时空描述上是由远而近。例如:

He had flown ④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 where he had spent ③ his vacation basking in the Caucasian sun after the completion ②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ad been engaged in ① in the south. (他原来在南方参加①一项建筑工程,任务完成②之后,上乔治亚州/格鲁吉亚去度假③,享受高加索的阳光,前一天才坐飞机回来④。)

上述英语句子中的四个行为动作的时间顺序④③②①译成汉语变成①②③④,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觉得句子语序与事理逻辑相吻合。

又如:There is a very beautiful garden on campus. As you enter the garden through the university gate, you will find an elegant pavilion standing right in the center. At the back of the pavilion are some white stone benches. 该句子的空间描写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的。

2.1.3 句序与从小

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汉语的顺序则与此相反。例如:

It happened in February about twelve years ago. (这是发生在12年前的二月份。)

Shanghai is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the world. (上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1.4 头轻与脚轻

英语句子从左到右顺线延伸,使句尾呈开放式,句首呈收缩式,显得头轻脚重;汉语句子则是从右到左逆向延伸,使句尾呈收缩式,而句首呈开放式,显得头重脚轻。例如:

He lent me the book.

He lent me the book which was borrowed from the library.

He lent me the book which was borrowed from the library that never opens on weekends.

他借给我那本书。

他借给我那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

他借给我那本从那个周末从不开放的图书馆借来的书。

2.1.5 急性子与慢性子

英语族人“急性子”,英语常常是从未知到已知;汉语族人“慢性子”,汉语句子则从已知到未知。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 (你去哪儿?)

英语句式总是先表态后叙事,先结论后分析,先假设后前提,先果后因,与汉语的句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I feel highly honored to be asked to make a speech here. (让我在这里做报告,我感到万分荣幸。)

2.2 语篇结构

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差异直接导致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的迥异。英语语篇结构呈直线性,汉语的话语结构则呈螺旋性。英语的线性语言结构严谨,重形式上的连接,有利于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汉语的环性语言结构自由,重意义上的隐性连贯,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

2.2.1 直线性和螺旋性

英语段落呈直线展开,先有主题句,后加以论证说明,最后收尾,其间不附加任何与主题没有直接联系的内容。汉语语篇的螺旋型是指作者不直接论证主题,而是从各种间接角度做好铺垫,然后慢慢进入正题,这种在主题团团转的谋篇布局风格让英语族人困惑不解。

2.2.2 形合法与意合法

英语篇章结构的展开使用形合法,而汉语的语篇展开使用意合法。英语篇章主题浅显明了,结构稳定不变;语篇呈直线展开,充分利用关联词语来说明句子内容、句子之间、乃至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汉语篇章主题突出,但是结构灵活,以神统形;少用连接词语,缺乏形态变化,体现隐性连贯;语篇展开犹如环弧状的浪花,此起彼伏,似连似分,高低无序,但沿着一定的语义方向流动。

2.2.3 简洁明了与华而不实

从语言风格来看,英语文章简洁明了,偏重于“实在”信息的传送,不引经据典,也无需华丽的辞藻;而汉语文章既有“实在”信息的传递,又引用典故、习语等,从不同角度重述论点,利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增加信息的情感因子。这在英语族人眼里,就显得华而不实。

3.启示

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语言的影响,我们得知:英汉思维模式不同不仅导致英汉语言行为差异,而且产生英汉句子表达和篇章结构的差别。此外,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和历史典故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正确理解和诠释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和历史典故,就必须对该语言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3.1 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要学好英语,仅仅背诵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对比英汉语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仅仅从文字表达差异是难以全面解释含义的差别的,为此,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应该立足于两种文化的对比;不了解一种语言所属的文化,难免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语言表达。比如:英美人听到赞扬,回答“谢谢”,而中国人回答“哪里哪里,还差得远”,这是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又如:He went to Beijing by air.( 他坐飞机去北京),例句中英汉语的语序编排不同,这种约定俗成的编排是受思维模式影响的。

3.2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还必须了解他们的文化,做到二者同步发展。众所周知,思维方式不同足以造成跨文化交际不顺畅,乃至彻底失败,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才能避免误会和尴尬,从而实现有效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个词语,心里联想到的词语含义却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词语的字面意义,而应该研究词语的“心理意义”。比如“狗”(dog)在英美人眼里是“宠物”,所以You are a lucky dog意指“你是个幸运儿”;中国人对“狗”往往产生“恶畜”的联想,于是就有很多与狗相关的贬义词,如:走狗、哈巴狗、狗汉奸、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狗嘴吐不出象牙……

3.3 文化差异对习语理解的启示

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产物,许多英汉习语源于历史典故,因此习语除了传递话语信息外,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要正确理解习语的内涵,必须了解习语的文化背景,领悟习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习语“说曹操,曹操到”,曹操是中国的历史人物,英美人不知他为何人,所以必须套用意思相似的英语习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appear.” 英语习语“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相当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外,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不仅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语义联想。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的生活与海、水息息相关;而中国在亚洲大陆,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4.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的文化内容,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语言忠实地反映它所属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异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这样,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总之,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浦小君.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技能[J].外语界,1991(2):25-30.

[4]戚雨村. 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1-8.

[5]裘克安. 英语与美语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6]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4-16.

[7]Merriam-Webster. Webster's 3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韦氏第3版新国际英语词典》),Merriam-Webster, 2000.

[8]Tylor, E.B.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M]. London: John Murray, 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