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第1篇

联系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包含着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教育内容;区别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不是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并整合哲学、女性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就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内容进行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地引导和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运用正确的观念和恰当的方法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中的问题,从而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理论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婚姻家庭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如孩子教育问题、公民道德问题、青少年乃至成人犯罪问题)的根源所在。教育工作者能深切地体会到,一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学生生长其中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的是根本性的联系。然而这些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如陈一筠教授所言:“任何职业都有岗前培训,而做夫妻、做父母没有岗前和岗位培训,欠缺经营婚姻家庭的基本技能,许多夫妇无法胜任各自的角色。”大学生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恋爱婚姻家庭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对大学生实施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下一代的教育直接相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年轻人认识到,恋爱是做母亲和父亲的前奏,是一种巨大的责任。父母之间的情深意笃的爱情显示的榜样作用,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系,都是巨大无比的教育力量。在一个家庭里,忠贞不渝的爱情气氛是促进儿童形成心灵美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相互关心,同甘共苦,这一切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道德力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反之,则导致家庭的不幸,而家庭的不幸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2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课程设置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我国的教育目的,在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中是这样表述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我国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且能幸福生活的人。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为其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而使其下一代能健康成长,这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文明的进步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业。所以,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切实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的事业;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根本目的的应有之义,不可或缺。

3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婚恋观现状的迫切需要

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期望得到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基本都是17-25岁的男女青年,他们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已达到追求爱情的时期;从心理上来说,因性心理基本成熟和情感更加丰富,他们渴望世界上最甜蜜的感情———爱情。但因现行教育存在着某些片面或缺失,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业(或事业)的关系、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中的挫折和问题、如何才能做个好丈夫(或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多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困惑不解,大学生们心中都在呼唤着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到来。高等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也应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当代大学生婚念观现状看,总体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复杂化。其中,有为了填补寂寞空虚而恋爱的,有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的,有满足虚荣心而恋爱的,有为了“练爱”而恋爱的,也有为了满足性心理和生理需求而恋爱的。其二,爱情婚姻脱节化。不少大学生把谈恋爱视为大学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恋爱不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而是为了毕业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不因未经历过大学校园中浪漫爱情而遗憾的心态而恋爱,至于他们现在的表现是否影响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一概不论。其三,爱情地位之上化。有的大学生因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追求,于是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爱情的追求上,导致荒废学业、淡化友情、耽误前途。其四,择偶标准功利化。不少大学生因受社会竞争环境、就业形势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追求爱情上也变得急功近利,把物质、金钱、权势等作为选择恋人的首要标准,至于年龄、性格、修养、学识等等都退居其次。其五,对待爱情挫折非理性化。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但因缺乏及时的发现、指导和帮助,一些大学生爱情遇到挫折后表现得很不理智,稍轻的郁郁寡欢、无心向学;严重的心理扭曲,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或造成伤害。所以,此类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对其系统地研究和破解。

4是很多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盲区

第2篇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的家庭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包揽孩子的吃穿住行,导致孩子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至于在孩子脱离父母步入大学生活后缺乏自理能力,无法快速融入集体适应新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类家庭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不讲方法,当孩子犯错时一味的以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致使孩子形成心理压力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高校在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应增强家庭教育的主动意识,积极预防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在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应注重孩子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多交流沟通,通过民主、和平的方式与孩子探讨问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保护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尊重孩子,时常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转变观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度。不要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前程,一个人健康、幸福与否,更多的取决于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掌握合理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要觉得羞于开口,要主动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大学期间,学生会面临着升学、就业、情感等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如何帮助学生合理宣泄排解压力,是我们高校工作的重点。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应加以重视并使之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在新生入学之际,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研,便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通过新生心理调研,发现有心理隐疾的学生立即建立个人档案,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通过张贴标语、定期组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心理隐疾的危害,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合理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维护着家庭和谐稳定,保障着社会健康运行。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金钱观”、“功利主义”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取代,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道德的丧失,致使家庭、社会关系紧张,进而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家庭关系中要树立“父慈子孝”的教育理念,宠爱孩子但绝不溺爱,孩子应注重孝道,学会感恩,以此为准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第3篇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关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包括学生的年长者)在家庭中对他们孩子所实施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父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个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应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生的父母亲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教育,也就是在学生家庭中,其家长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实践,来对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让他们的孩子能朝着他们所希望的预期目标发展。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就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在这个家庭中,不管是长者对幼者,还是幼者对长者,所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都应属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学生家庭中,其父母亲及其家庭成年人对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影响及教育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环境就是他第一次接触的环境,其父母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人生整个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就是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状况,家庭教育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可在学生家庭里反映出来,而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很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源均可从学生家庭教育中进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

小孩出生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与自己父母亲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断地受到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有意与无意中进行着,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在哪个时间实施教育,都是家长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随时随地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既影响到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及谈吐品行,而且还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来自学生家庭的、能够影响到学生一生的终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学生家庭的价值观。

3.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实践表明,能对小孩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有:家长的学历知识、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情绪氛围。小孩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天生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得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小孩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对于自己父母亲的一举一动,小孩往往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而一个家庭氛围越和谐、亲情越浓厚,越能促进小孩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及其家庭其他成员所持的态度,极易引起小孩的共鸣,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渗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学生家长,把学生成才与否界定在学业优差和能否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素质能力的培养,却考虑不够。这样,就使得许多家庭在对他们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强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惩罚的方式来强迫孩子学习,更有甚者,采取打骂的方式来逼迫孩子进行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为了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学习指标;一旦孩子未能完成这些硬性学习指标,就采取罚、打等极端方式来对待。显然,长期在这种强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等性格特征。这些孩子一旦形成这种性格特征,就对学习充满着恐惧、厌烦,对生活充满着痛苦。因此,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学生极易形成极为强烈的自卑情绪,甚至会得诸如强迫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见,强迫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这种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论他们能不能成才,以他们这种不健全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学习,一碰到困难、挫折,且这些困难、挫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与上述的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以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来对待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闻不问,只要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与家长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现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一直在外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因而就出现了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状况;只要能及时给孩子缴纳学费、给孩子按月寄生活费就很不错了,其他的诸如孩子的生活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学校方面。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学生极易产生放纵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进入大学,在与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现散漫、缺少团体合作的意识,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事情。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渐暴露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就引发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看,民主式家庭教育这种方式,是在总结和吸收以上两种家庭教育优点、有效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作为学生家长,他们能够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并且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闪光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时予以指出,并与孩子合作一起进行解决。此外,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重视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遇到问题,特别是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能及时予以沟通和帮助解决,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具备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促使他们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当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单独出现的,也不是无条件就可以进行实施的,通常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实现,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生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二,学生的家长都应具备比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学生的家庭应具备团结协作的家庭氛围。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但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属于这种群体的并不多,而且从总的来看,缺少其中某些条件的学生,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也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