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园林研究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
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
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
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
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
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
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
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
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
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
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
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
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2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而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4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
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3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
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3.3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1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
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
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
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
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
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
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
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
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
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
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
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
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2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而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4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
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3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
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3.3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关键字:环境污染园林绿化城市生态园林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高楼林立,增多的工厂,车辆等,形成了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固体和气体废物,水质与空气被污染,噪音、光,热及视觉污染、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地球的碳平衡,氧、水、热平衡,人们面临着保护自然环境的巨大任务,因为一切生物都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一定空间里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互相适应、互相制约、主要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循环过程,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即生态平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在城市内大量植树,栽花,种草,用园林绿化人为的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人们可以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通过它们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利用它们吸收有毒气体,减轻空气污染和防尘杀菌,防病治病,用它们降温增湿,调节小气候、减弱噪音、防止沙尘等。
城市与自然融合是城市未来的希望,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拟定《马丘比丘》指出:“城市要取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的再统一”。近二十多年来,美国正开展城市森林运动,目标是从国土规划入手使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覆盖大片国土,城市建立大型公园,创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岛,在缓和地球“温室效应”方面作为今后重点,美国计划在城镇地区植树一亿株。每年美国因燃油产生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美国通过植树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降低美国城镇地区的温度,任务完成以后每年将吸收1800万吨二氧化碳,每年可节约40亿美元能源投资。据法国测定,百货商店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400万个,而公园内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100个.据上海园林科研所测定树木的减尘率是38.8%-52%,草坪的减尘率仅为16.0%-39.3%.据测定,松、柏科、木兰科、忍冬科等植物中有许多种类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松、桦、柞、冷杉等植物可分泌杀菌物质,能杀死结核杆菌,白喉菌、霍乱菌、痢疾菌等。
生态园林的建设具体体现在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提高单位面积绿地中的叶面积系数,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用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延长人的寿命,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融入绿地中,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使人们在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幸福、健康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园林绿化得到恢复和发展,1983年市政府提出“四季长青,三季有花”和“绿化、净化、美化”的绿化奋斗目标,并开始了环城公园治理工程,1985年开始建设三桥至秦俑馆的万里风景路,群众义务植树一年比一年深入。截止2004年先后举办过多次花卉、盆景展、吸引了大批群众参加和参观,建成了青龙寺公园,西郊公园,文景公园等等,随着西安城区的扩大,西安市人口已达716万,西安市建成了一环、二环、西安城市绿化得到了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不仅道路进行了绿化(包括一环,二环的绿化),增加了张家堡绿化广场、南门、大雁塔南、北广场以及曲江芙蓉园等。西安高新开发区与西安经济开发区都增加了大片绿地,使西安市拥有59座包括部分绿地广场在内的公园,占地总面积1143.7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267.56公顷,使西安人均绿地达5.0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06%,取得了显著的绿化成绩,近若干年来个体绿化公司的发展也为西安绿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在中国大地上,近十年来开展了“园林城市”建设,经表彰达到“园林城市”的已有十二个,其中没有西安市。在去年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介绍说:我国共有建制市662个,城市人口4.8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覆盖率分别为30.2%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平方米,西安市则低于此项标准。又如我国首批园林城市—南宁市,2002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5%,人均公共绿地达8.9平方米,西安市与先进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一、行道树的规划与建设
西安市行道树的规划建设,大街道优于小街道,僻背的街道更差,甚至没有行道树,炎热的夏季在南二环行走,常常无树遮荫还要晒太阳,因为有些地块根本没有设计行道树;有绿化美称的新加坡近年来特别强调人行步道的遮荫。因此,道路两旁植树不仅要顾及小街、背街、要认真开展对缺少行道树的地方进行补栽。在树种上,特意安排好市树,市花的栽植,对骨干树种如国槐、法桐、榆、银杏、女贞、白皮松、栾、合欢等可搭配其他适地适树进行栽植,在西安市要注意规划建造防护林。在行道树的管理上要严禁架线工对树木的疯狂修剪,要及时用无污染或低污染防治法防治树上的蚜虫、木虱、各种蚧壳虫、红蜘蛛、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
二、公园与广场建设
西安市的公园为数不多,特别大型公园太少,有的公园水质被污染,甚至散发着恶臭,从城市生态园林的要求出发,要在城区内比较均匀合理的布局各种类型的公园,特别要建大型公园,以增加城市绿化中的“绿岛”,改善城市环境。在公园设计上强调人性化的理念,作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使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能零距离接触绿色,休息和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泓清水,一片绿荫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情,一片湖水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人们劳动之余可以沿湖岸散步,欣赏清澈的水面,或是水上泛舟,两三人或四五人划船,戏水,诗情画意陶冶情操,因而公园要有一定面积的水面。西安市十余年来建设了各种广场,除绿化广场外,其它一些广场绿化还不到位,应根据广场情况进行一些周边式,中心式的绿化,栽植树木,建立花坛,草坪或进行各种形式的嵌草铺装。
三、工厂、机关、学校与小区绿化
西安市工厂,机关,学校以及小区绿化自解放以来都很重视,现已涌现出省级园林式单位6个,市级花园式单位15个,绿化美化单位6个,市绿化达标单位34个,特别是新开发区,成片的绿地大量在增加,但在市区里不重视绿化的部门仍然存在,有许多单位至今还没有绿化,因为它们除建筑外全是水泥地面,根本没有绿化空间。在绿化设计方面近些年来以草坪为主或以修剪各种造型的绿篱为主的局面还没有改观,应进行一些绿化改造,在设计方面要强调乔木,灌木和草的科学搭配比例,逐步达到5:3:2以发挥乔木的生态作用。加大对园林绿化的立法管理,建设单位必须预留绿化空间,对破坏园林设施或植物者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少占地、见效快,可充分利用墙、栏、柱、坡等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垂吊植物起到绿化、美化作用,例如:爬山虎、迎春、紫藤、凌霄、扶芳藤、藤本月季、金银花、木香、牵牛花等,有计划的推行屋顶花园,西安市立体绿化比较少,应大力发展,将平面绿化上升为立体空间的绿化。
五、加大园林机械现代化的投入
在当前体改中要加强园林机构的领导,而不是削弱;要重视生态园林建设并加大对园林投入,特别是园林机械现代化的投入。有的单位连洒水车都买不起,要建设自动化的喷灌设备,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的水用于园林植物的浇灌;在树木修剪方面,现在仍很落后,还是依靠农民架梯上树人工修剪,而在大树的高端根本无法修剪。上海市早在1986年前就对树木修剪养护机械进行研究,用130曲臂式液压登高车,用新加坡引进的液动剪枝工具,一台英国引进的EXENCO160TD型树枝粉碎机进行配套实验,能剪高达10米以上的树枝,每剪下6-8车的树枝,可切割成一车木屑,现场处理树枝不影响交通和市容,木屑可以用来造纸,制纤维板或用于改良土壤。因此,要投入资金加大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机械现代化,如大树修剪、掘、移植、铺草、绿篱修剪等机械,将会给今后西安园林绿化事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是充分利用城市中自然条件栽植树木花草,结合园林艺术手段营造园林建筑、小品、园路等设施,为人们创造一个工作,生活和游憩的绿地空间。
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国土绿化的组成部分,惠及当代,荫及子孙,是一项庞大,世代相承的系统工程,应根据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理论、吸收有毒气体理论、改善城市小气候理论、促进气体交流和除尘杀菌理论、通过城市园林绿化调整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使城市成为具有生态、自然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让我们共同为西安市建成一个“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城市而努力奋斗。
主要参考文献:
陈有民等《园林树木学》1990中国林业出版社
杨赛丽等《城市绿地规划》1995中国林业出版社
王聚保胡年治《西安绿化》1989陕西科技出版社
胡年治丁绮《西安园林》1986西安城市绿化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特点
刘福才《园林科技情报》1991城市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
李洪溪等《沈阳园林科技情报》1982绿化植物消减噪声作用
贾荣普《园林科技情报》1988浅谈城市垂直绿化
梁全瑾《园林科技情报》1986富有生气的园林空间布局
徐新煌《园林科技情报》1986城市树木修剪养护机械初试介绍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文化遗产保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0YJC76010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2011zDIXM015),教育部中央高校专项基金研究项目(项目号:JUSRP21149与JUSRP21015)
引言
近年旅游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中文化遗产旅游更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这是因为人们文化水平越提高,寻根意识和获取归属感的需要就越强烈。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各地更是纷纷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品牌。但却忽视了其中作为文化宣传和体验重要载体之一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大多数纪念品只是将文化遗产的表层形象生硬地复制出来,缺乏深层文化内涵且做工粗糙。
文化遗产旅游不仅是为了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使旅游者了解遗产的历史文化及其重要性,倡导更多人和机构保护文化遗产。因而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除了要有地域性、纪念性、美观性、便携性等这些旅游纪念品普遍性特征外,更要有它自身的设计原则。基于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笔者延伸出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的几点设计原则。
一、原真性
原真性,原即原本的,真即真实的。原真性是评价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绩效的重要准则。遗产的原真性问题是遗产旅游的核心问题,也关系到旅游者的体验。旅游者都希望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到的是真实的遗产文化,但由于时间、空间及文化认知程度的限制等原因,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并不是直接的,更多是通过旅游管理、开发等部门传递出的信息来了解文化遗产。因此尽管不同时代的表达途径或有不同,旅游纪念品作为遗产地形象及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也应向旅游者传递遗产最真实的遗产文化,引导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当原真性与商业化利益相冲突时,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过分夸大甚至编造纪念品中的文化意蕴,产生“伪文化”,误导旅游者,对文化遗产信息的传递造成不良影响。
二、可读性
可读性,即旅游纪念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要能够被旅游者接受和理解。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一方面我们要避免直接照搬原型,缺少对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纪念品过于直白和写实,使旅游者只能停留在单纯的感官刺激上,失去了进一步探索其中文化意蕴的乐趣。如澳门市场上常见的大三巴模型纪念品,仅仅是对大三巴原型的简单复制,让人没有回味的余地,难以形成难忘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另一方面设计者也要考虑旅游者的认知程度,避免在内容和形式上太追求深刻的立意,文化意蕴过于隐藏、抽象难懂,且不对其进行说明,使旅游者产生文化上的认知障碍。如图1的葡国鸡,是澳门最富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之一,但设计者没有对葡国鸡所隐藏的西方宗教故事进行说明,不能给旅游者带来更深刻的文化体验。
三、参与性
旅游者进行文化遗产旅游的目的是探寻文化的不同,在旅游纪念品的制作或者把玩过程中,旅游者参与的越多,对纪念品所传达的文化意味理解的越深,对旅游过程越满意。
第一种是旅游者参与纪念品制作过程。当然考虑到旅途时间、成本等因素,旅游者可能参与纪念品制作的全过程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过程,这样的纪念品不仅使旅游者对于文化的体验更进了一步,且其中融入了旅游者的情感,变得更有纪念价值。
另一种,参与性也可以是旅游者没有亲自参与纪念品的制作,但在把玩或使用时,产生了行为上的互动体验。如图2的右边图是苏州拙政园旅游纪念品,鞋底是经过设计者艺术化处理的花和古钱币组成的精美图案,其创意来自拙政园一段石子路的图案和美好寓意(如左边图)――先踩钱、后踩花,有钱花。旅游者穿在脚上,每一步都是有钱花,在体验文化的同时,也会想起美好的苏州园林之旅。
四、完整性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纪念品的设计元素不应仅针对于物质遗产,如建筑样式等;更应深入了解遗产地文化,积极挖掘物质遗产背后的文化意蕴及遗产地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这些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更能引起人们注意,便于保护;而非物质遗产是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难以被人发觉,因此也更容易在无意识中消逝。深入挖掘非物质遗产不仅会使纪念品更有文化魅力,还有助于旅游者对遗产文化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增加旅游者满意度;同时使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大有意义。如图3,是针对于绍兴兰亭卉人曲水流觞、优雅洒脱的酒文化而设计的酒具。酒文化延续到现代,人们在碰杯敬酒之时,往往因为距离较远,以酒杯轻敲桌面代表碰杯敬意,而这却缺失了酒文化该有的优雅。这款酒具,隐藏在杯底的铃铛,可在敬酒之时,代替之前的敲击桌面,双方轻摇酒杯,叮当一响,一饮而尽,不仅产生了听觉上的愉悦,也活跃了气氛。
五、发展性
文化是活态的,人们不是机械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创造文化,不断在延续中出现新的文化。作为旅游者,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种文化形式的理解和可接受形式也是不同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者应立足于时代,在保留遗产中最核心的文化要素的同时,利用传统符号在人们记忆中所具备的文化认同性,通过形态、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文化认知的纪念品。如当人们对于洛阳三彩旅游纪念品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彩骆驼等色调、表现形式单一的形象时,设计大师郭爱和却在保留三彩工艺最本真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色系、造型、选材内容等方面创新,结合当代人的文化认知,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三彩艺术作品,使三彩艺术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同时也为三彩工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一般原则,更要结合文化遗产旅游的特殊性及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立体的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达到游客文化体验需求、文化遗产形象定位、保护宣传以及开发者利益等多方面要素的平衡和满意。
参考文献;
[1]宋强,高喜银,郑泽锋.体验设计指导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J].商业现代化,2008(13):206.
[2]艾佩.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旅游研究[D].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3]初晓恒,吕宛青.我国旅游产品文化挖掘与传递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关键词:沈阳 公园绿地 植物造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自净能力、提高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公园的景观是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园路等组成,而植物又是公园景观的主体,公园绿地质量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问题,植物造景己成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沈阳作为我国“园林城市”之一,在公园绿地建设上,特别是植物景观的营造上有着北方城市独特之处。本文以沈阳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公园绿地——北陵公园、东陵公园、南湖公园、科普公园等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对植物配置进行分析与比较。
1.研究区概况
沈阳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大平原腹地,地处在东经122度25分9秒—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43度2分13秒之间。气候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降水分布由南向东北和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全市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
受经纬度的影响,冬季气温比较低,夏季日照时间比较长。
2.主要公园绿地植物造景概况分析
2.1 北陵公园
沈阳市北陵公园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盛京(沈阳)古城北约十华里,故有“北陵”之称。北陵公园面积为330万㎡,其中水面30万㎡,水深0.5米—3米,是4A国家级旅游景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陵前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园内有120多种树木,主要树种有:古油松、辽东栎、大叶朴、小叶朴、黄菠萝、古榆、稠李、山定子、卫矛、忍冬、落叶松等。
园中园中芳秀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近200种植物,四季纷呈,各具特色。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30万㎡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
陵后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2000余棵,松龄达300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
2.2东陵公园
东陵公园位于沈阳市区东部(东陵区东陵路210号),是4A国家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总面积557.3万㎡,水域面积9.1万㎡。其中,龙尾湖占8.1万㎡,水深3.5m,辽梅园水系占1万㎡,水深0.8m。
公园内植物种类百余种,植物特点耐寒、易生长。园区内生长的植物包括:油松、樟子松、红松、桧柏、爬地柏、银杏、辽东栎 银中杨、柳、榆 、家杏、山杏、李、紫叶李、黄太平、糠椴、山皂角、刺槐、稠李、冷杉、水曲柳、花曲柳、紫穗槐、元宝槭、大叶朴、小叶朴、核桃楸、色木槭、怀槐、黄波罗、黑桦、赤松、白扦云杉、青扦云杉、春榆、山桃、山楂、梓树、山槐、山定子、臭椿、白蜡、桑树、金叶榆、山梨、枫杨、忍冬、水蜡、垂榆、大花水亚木、紫丁香、榛子、胶东卫茅、假色槭、鼠李、桃叶、卫茅、胡枝子、文冠果、锦鸡儿、酸枣、锦带花、鸡树条、东北连翘、紫穗槐、红瑞木、鸾枝、接骨木、榆叶梅、小桃红、溲疏、郁李、南蛇藤、阔叶苔草、三叶草、铁线莲、绣线菊、隐子草、大油芒、万年蒿、问蕀、金光菊、马廉、针茅、羊胡苔草、轮叶沙参、牛蒡、荆条、毛蕨、水芹、草熟禾等。
东陵公园的定位是郊野公园,让人们可以在一种平实、自然、复古的氛围中安慰自己浮躁的心灵。
2.3南湖公园
沈阳市南湖公园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部,北邻文化路,东、南两侧与东北大学相邻,蜿延如带的南运河横贯其间,形成条形的水面,将公园分成南、北景区。公园现有面积53.8万㎡,其中水面为13.4万㎡(水深在1—3米之间)。
南湖公园是以绿地、花草、树木、清水、小桥等自然景观为主旋律,具有较高的园艺水平,是集趣味、游玩、休闲于一体的高品味公园,园内现有植物品种丰富,栽植种类有51个科203个品种。特色景观园有海棠园,品种有王族海棠、光辉海棠、红叶赤果、粉色海洋、西府海棠等品种,让游人在不同季节可观赏到丰富多彩的花色及色彩鲜艳的果实。彩叶园,有金彩的金叶榆、金叶风箱果、金叶国槐、金叶白腊,嫩叶鲜红的密枝红叶李,夏天叶子紫红的紫叶稠李、紫叶风箱果。天女木兰园,天女花株形美观,枝叶茂盛,花色美丽,还栽植有白皮松、华山松、北美香柏、五角枫、五针松、银杏、杨、柳、榆、槐等树木。
园中建有邻芳园、绮芳园、鱼跃荷香园等园中园。邻芳园占地面积1万㎡,园内种植有日本北海道赠送的大山樱花,美国波特兰及油松、丁香、玫瑰各1株。园内还种植160多种珍贵花木,参差错落,层次分明,修整造型,别具一格,独有特色。用宿根花卉牡丹、百合花、马兰花、千屈菜、玉竹、茑尾等栽成的花坛、花丛,点缀在林木之间,每当早春来临,樱花怒放,芳香宜人。夏秋之间,满园绿树成荫,到处花开不断。
绮芳园园内种有常绿、落叶、乔灌木100余种,摆放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盆栽观赏植物200余种,形成一个绮丽芳菲的独特景观,故名“绮芳园”。
鱼跃荷香园占地面积10240㎡,是一座以观鱼赏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小游园景区,整个园内还栽植了青松、翠柏、银杏、五角枫、刺梅、丁香等乔灌木,配置有序,层次鲜明。
2.4 科普公园
沈阳市科普公园建成于2002年,西临青年大街,南临科普路,东临五爱街,北临现居住区,园区面积24万㎡;其中公园园路面积约16000㎡,材质为火烧板花岗岩;广场(含科学宫、图书馆、少儿中心)面积约18000㎡,材质为沥青路面;人工湖面积约8600㎡;运动、 健身广场面积约3000㎡;绿地面积约18万㎡,植物品种约80余种,新、优彩叶树种十余种,野花组合面积约3000㎡。
公园现有植物品种80余种,数量约15000余株。新、优彩叶树种十余种,数量约1500株。植物品种有:美国红枫、红叶李、紫叶稠李、金叶复叶槭、挪威槭、美国红栌、密枝红叶李、紫花文冠果、金叶国槐、黄菠萝、油松、花曲柳、水曲柳、灯台树、白桦、辽梅杏、银杏、核桃楸、暴马丁香、小叶朴、龙爪桑、美国木豆树、五角枫、蒙古栎、红肉苹果、光辉海棠、桃叶卫矛、大叶榆、多季玫瑰、紫叶风箱果等,公园为大部分品种制作了标牌,发挥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3.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的特点
公园绿地植物造景应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而的统一起来,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3.1 艺术性。公园内的植物讲究姿态美,根据植物的大小、形状、色彩,选择有观赏价值的植物进行造景。北陵公园的芳秀园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景致,南湖公园的特色景观园的植物种类鲜明特色及鱼跃菏香园植物配置层次鲜明,以及四个公园中都有水体的存在,让自然式布局的植物配置更显活力,均体现了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的艺术性。
3.2多样性。种类繁多的植物是进行植物造景的基础性条件,多样性既有植物应用种类的多种多样,四个观赏公园共有观赏植物100多种;又有植物配置方式的多种多样,四个公园的植物配置类型多达十多种,有的配置方式还很有新意。
3.3地带性。四个公园的植物造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沈阳市地处我国北温带,邻近寒带,在植物造景上体现出温带向寒带过渡的特色,体现这种特色的植物主要是松科、榆科、桦木科、忍冬科等科属的植物。四个公园的乔木基本上以这类树种为主体。北陵公园、东陵公园入园既感受到大量苍劲的松科植物;南湖公园、科普公园植物也均体现了这种地带性。
3.4生态性。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第一性原则就是要适地适树,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植物良好生长的前提,营造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实际上也是对植物的生态要求的尊重。在植物造景过程中一方面应根据每种植物的生态要求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另一方而应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景植物。这既能满足植物的生态性,又能形成植物造景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智勇.建设具有生物多样性特色的园林城区[J].中国园林,2001,17(3):51~52
2.李传霞.广州市四大公园观赏植物造景的初步研究.中南林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6
关键词:创新实验 教学实践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36—02
一、引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2006年教育部实施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启动了15000个科研项目,其目的是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科研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在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的网络时代,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文献检索知识的运用,因此,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集散中心,应该为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先进的服务理念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把检索课的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融合起来,拓展检索课教学的空间,使检索课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检索课服务定位
1.实践教学是检索课拓展知识服务的新方向。图书馆的服务目前可以概括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基本服务,对所有读者用户都进行无差别的服务;另一个层次是个性化服务,也是图书馆的增值服务,两者实现的价值是有区别的。一些高校也曾开展过一些特殊的服务,例如VIP服务,但能够一直坚持做下去的学校不多,主要是受到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限制。有的学校也提出过应该为学校的规划和发展进行信息服务,但也只是个想法而已,能提供这些服务的院校也是寥寥无几。所以笔者认为要根据图书馆实际的人力资源情况,找对自己的服务位置。
探索网书馆新的发展模式,使现代图书馆理念和图书馆服务对接起来,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一直是图书馆界探讨和关注的课题。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图书馆发展需要培养出导航专家和搜索引擎的带路人,这样才能开拓城市教室功能,推动知识管理,提供更为宽广的知识交流空间。专家的观点都阐述了图书馆发展的未来应该是看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衡量的标准是它在社会中占的地位、在某一个范围内扮演中心角色。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这样概括:利用学校教学体系的通识教育平台,让检索课走出课堂,紧密结合学生课题进行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信息能力和图书馆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我校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理论课程平台组成,检索课被分为通识教育课的公共选修课。在对参加创新项目研究的学生调查中发现,仅有10%的学生选修了检索课,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全面掌握文献检索的知识,这无疑会给他们的研究带来一定障碍,基于此,从课堂走出去,参与到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在实践中教学,成为检索课拓展知识服务的新方向。
2.馆院合作教学是适应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毫无疑问,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以专业课为主,扎实的专业基础是进行创新研究的源头,无论学习还是创新研究,都离不开专业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但是,缺乏信息发掘与甄别能力,将会使学生陷入庞大的信息网里无所适从,创新实验无法顺利开展。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教师则可凭借熟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他们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将检索课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教授、立项、考试等实践环节中,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设计授课计划、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发掘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立项和研究,是检索课教学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每年要组织申请国家项目、省内项目和学校项目。以我校为例,各学院都有创新团队组织,并没有办公室、专家顾问组、信息部、项目部、资金预算部、管理部等。检索教研室直接参加了林学院的信息部,对学生参与的所有课题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制定全套的教学和服务方案,包括立项前培训、开题的查新、课题研究中的参考资料获取、课题研究中的技术方案跟踪、结题和前沿信息的获取。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检索课教学模式
1.开题前的普及性培训和引导。确定课题阶段一般是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在这个阶段检索课培训的内容是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的提升。例如选题的步骤和着眼点,创新人才具备的能力等。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题目,这一环节要紧密依靠专业老师。检索课教学主要传授一些文献查阅手段和分析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创新点,这个过程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最艰难的,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最重要的阶段,决不可以代劳。教学的内容主要侧重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检索,注意核心期刊和SCI、EI、ISTP收录文献的阅读,让学生广泛阅读与课题范围相关的文献,从而捕捉研究热点。要求学生对专业导师提出的课题进行广泛的检索,了解课题的全貌。涉及的检索技术包括数据库的选择、课题分析和检索词的确定。这个过程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以后的课题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实践证明,在老师的细心引导下,学生们完全能够自主确定既有创新性又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2.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个性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课题剖析,由学生自己阐述课题研究的核心,老师根据课题研究中的需要,分析该课题需要支持的文献类型,把文献类型进行划分,有针对性的组织检索课教学。每一个单元内容讲解后,学生自己检索所研究的课题。指导主要涉及研究方法、数据、公式、结构、参数等。这个指导过程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科技成果数据库、研究生论文数据库,专利、标准、产品资料、技术档案、工艺、实验方法、参考工具书等。由于学生的研究课题不同,所以要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课题组一般是5人左右,把一个课题组的成员,或者有相关需求的集中一起,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一些建筑和园林规划的内容,充分利用档案文献,对一些工艺和生产方法可以申请专利。一些实验数据查标准文献,这样的指导结合导师的要求,使学生的研究得以顺利的获取相关文献和数据。
3.以学生独立检索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在文献查找中,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让学生自己检索,老师指导为辅。这样不仅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检索技术,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一些文献获取比较困难的文献,例如图书馆没有收藏的文献,学生掌握的语种有困难的文献,图书馆给予帮助,并免费送到学生手中。同时给学生开创一个宽松的检索环境,免费利用图书馆的机器和资源,随时接受学生的请求。同时和学生的信息部建立联合工作的程序,根据课题进展的程度不定期进行反馈意见的沟通,制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4.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交流平台。学生课题的研究都是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为了便于交流,和学生共同建立了QQ群,有问题随时进行交流。同时建立了导师信箱,及时与导师进行沟通,了解导师指导课题的进程及要求。并利用这个平台最新学术信息,例如:图书馆的讲座、新书报道、新资源的利用、免费资源的索取等。通过这些途径拉近学生和老师距离、学生与图书馆的距离。在图书馆举办的数据库讲座中我们首次发现了本科生的身影,他们真切的感到学习知识离不开图书馆,离不开文献资源的利用,在研究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广泛涉猎知识的愿望。由于图书馆为他们开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由衷的感受到了图书馆的亲和力、包容性和博爱。
5.利用数据库的个性化功能进行课题跟踪。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课题研究的新动态、新资料,对每个课题组进行了个人图书馆的设置,学生到外面实习或假期也可以看到自己收藏的资料。利用数据库提供的RSS、课题跟踪、课题设定、引文跟踪等功能,把学生自己课题的检索式、相关期刊、相关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进行了个性化的制定,通过邮箱就可以了解课题的最新动态。这些在本科生检索课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到的新功能和新技术,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渴望。
四、结语
检索课走出课堂,在学生创新项目中进行实践,使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升。正如学生总结的那样,检索技术使我们的研究更充实和更有信心,当我们利用文献资源解决具体问题时,一种成就感总在激励自己。以我校2009年林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例,他们承担的课题有31个。其中国家级8个、校级8个、学院1个、院校共建的是14个。学生在结题时发表文章34篇。其中包括了国家A级刊和核心期刊,并有的学生准备申请专利,其中发表在国家A级刊的学生被一个研究所聘用。在林学院年度创新总结大会上,图书馆被评为最佳合作单位,检索课教师被评为最佳合作教师,学生和老师们热烈而经久的掌声,证明了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也证明了文献检索课在通识教育中的位置。在国家统计大学生创新项目所开的课程中,我校其中就填写了文献检索课的名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进行通识教育的目的,这种技能教育,正是通识教育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文为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课题项目“我国现代图书馆发展形态研究”(课题号:2011—078)、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号:HGJXHC11064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