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第1篇

1.的提出

背景: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全球化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意味着有必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上述经济形态的变化将至少涉及以下问题:新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出现;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增加;新的经济和经济出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些和经济发展趋势预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爱好和平的文化和保持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特征。因此,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态度、政策与实践必须以这个模式为基础。这个模式的特点还有:技术与职业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更为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有效参与劳动世界的能力。"

我国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经济,而其中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更快。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力聘用上得以反映,服务行业和工业行业服用人数的比例不断上升,在发展较快的地区和中,劳动力很短缺,尤其是技术型劳动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结构的急剧变化,与国营企业的改革一起,对劳动力大军的技术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对国家的教育和培训体制提出了要求。中国劳务市场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缺乏竞争力及亏损国营企业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一个高效率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培训系统。

所以,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响应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面向新世纪,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和整合全国教育资源,培养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专门人才,教育部职成司开始了大范围的远程教育实践,包括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等工作。同时地方上,也通过积极建立职成教网,推动当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

遇到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开展的还很短,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也是刚刚起步。这种使用新手段、新技术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多优越性,如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和培训的质量、增加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等等。但是这种方式也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的教育形式,如果没有作指导,非常容易在普及的过程中造成程度不同的失败而导致高投入,低产出。

基于在职成教信息化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我们从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实际工作需求出发,针对其中一些指导性、规范性等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和研究,重点突出,在核心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住主要及整个体系,即把握住原创的东西,同时,又做到针对需求对象有的放矢,不做空泛的研究。通过研讨,发现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即教育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和发展、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资源开发、远程职业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本身专业特点决定的远程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生成绩考核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急需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模式,是值得研究的。

研究内容:针对我们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经验不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及国内其他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开展经验,并且,关键是从我国职教现状和教育需求出发,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以上几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组织,并界定为如下几个研究子课题。①对教育信息化平台行政管理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成网的建设和发展)和远程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的管理研究;②对远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研究③对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开发和管理研究④对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及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研究⑤国外相关专题的研究。

2.研究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希望通过参加职成教网站、职成教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对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现状考察和研究,为实际的远程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并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本课题成果对我国远程职教工作开展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双重意义。

在实践方面,本课题要通过在国家级网站上实施远程教育,对职业学校校园网环境下进行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试验基地,通过试验开展研究,找到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的,积累经验;通过网站远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培训的实施,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下开发的素材库及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归纳出适用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素材库与网络课程开发方法;通过对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课程支持系统的使用,研究并提出适合于远程职业教育的网络教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通过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的运行,以及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与公司一起研究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开发、试用以及改进和推广,由项目办公室组织评估,形成一整套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形成一套培训远程职业教育师资的体系和管理办法。

在理论方面,基于上述实践内容,利用第一手的数据和经验,结合国际上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层面研究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大范围实践的环境下,尤其是通过校园网环境下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和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摸索出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学或培训目标与远程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试图找出性的东西,归纳出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框架以及系统中主要两大模块学生和课程的构建,还有系统的组织实施方案,即教学系统的设计等子系统的规划,从中概括出几种系统模式,总结其推广的可能性及困难,形成我国远程职教的典型及通用模式和相应的策略。

二、综述

首先来探讨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各国和国际职教界各执己见,有的称职业技术教育,有的称职业教育。狭义来讲,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职业教育被确定为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被拓展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两种教育系统,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所以有更大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经济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反过来,职业技术教育又对经济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社会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一支能满足经济发展、懂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明显的与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或滞后,无法及时更新人才结构,提供人才素质,扩大人才种类和数量,满足许多新兴的职业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

其次来看一下成人教育的概念,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为不在正规学校和大学系统学习、通常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而设计的有组织的教育计?quot;。而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任何专门为满足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而且其主要活动已不再是受教育的公民一生中任何阶段的学习需要和利益所提供的学习活动和计划,其范围包括职业的、非职业的,普通的、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学习以及带有某种社会目的的教育。

下表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分类:

对象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各类岗位培训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高中中专教育中技高职教育大学本专科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未成年人义务教育/普通初等教育中职高职普高-

成人教育成年人---学历补偿教育面向成人的教育

主管基教司职成司高教司职成司

我们来分析一下职教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背景。第一,经济全球化导致人才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将分别处于半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不同的阶段,由此中国的产业结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从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要做相应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从各方面统计数字看,中等人才仍占大部分比例,对发达国家也一样。第二、知识社会引发的职业资格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把能力看得要高于学历,人们的能力将是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所以职教的培养目标将是既适应市场动态性需求,又满足个人生计发展要求。从以上两点都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人类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和方式上都应该做创新性改革。其中的核心,在于专业改革的观念转变和教育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由此引发的新的思考有,关于职业教育结构的系统化层次定位、关于职业教育管理的服务型职能转变、关于职业教育资源的国际化重组整合、关于职业教育办学的开放型体制模式以及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预警机制等五个方面。在这些新的发展需求的引导下,能否借助远程教育,利用它的开放性、资源多元性、管理灵活性、规模效益等诸多优势,适应职教的改革趋势,开创一种全新的远程职业教育新局面呢?

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做一个了解。远程教育使用的概念在国外和国内都经历了许多演变。

1980年,基更给出远程教育一个描述性定义,远程教育是具有一下特征的教育形态:

(1)教师和学生分离,学校和学生分离;

(2)有教育机构组织实施远程教育,即提供学习计划、学习材料。这种材料应比常规教育的材料准备得更充分;

(3)包括机在内的多类教育技术和媒体。技术媒体的作用为:承载教学内容和联系师生;

(4)在师生间提供双向通信交流;

(5)为社交和教学目的,组织必要的会见和讨论。即学生除独立学习外,还应有小组讨论,但以个别化教学为主,小组集合活动为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

(6)工业化的教和学的形式。

1986年,基更在《远程教育基础》中,去掉了最后一个要素。

丁兴富在《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1988年)中给出的远程教育的定义为准,它做了五项描述性定义:

*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

*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自学为主、助学为辅;

*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

远程教育的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且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那么这背后支撑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有哪些呢,丁兴富提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五原理''''说,由这几个动力,我们可以论证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的必然性和与优势。具体分析来看:第一,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对各级各类大量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大军的需求构成了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力。而最直接培养这些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职业教育更是尤为有必要引入远程教育方式,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印刷术、运输、邮政业的兴起开创了远教的先河,再到电视广播、录像录音等大中媒介的普及掀起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期,直至世纪之交,以微、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这些技术发展而来的交互式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革新提出了挑战、提供了机遇。同样,职业教育体系也面临这样的机遇。第三,教育民主化和学习终身化成为各国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之一,并构成发展远程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职业教育也将覆盖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所以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也是教育需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第四,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和构建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的共识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决策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对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教育投资的认识。教育经济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于教育投入的不足依然困扰着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传统学校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这就局限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传统校园教育也难以实施在职成人教育和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这些基本矛盾使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增强了优先发展远程教育的共识,优先投资发展远程教育正在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教育发展决策的战略方向。我国政府教育部职成司也积极发展我国职成教系统的远程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和研究项目,以此探索我国的职成教的远程教育发展道路。第五,现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也构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为实施远程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分析,就构成了职教系统开展远程教育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开展远程职成教育,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类型如下表所示:

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各类岗位培训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高中中专教育中技高职教育大学本专科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无无无无

成人教育有有无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

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远程教育主要分布在学历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大学本专科为主)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会经济依然不发达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穷国办大教育,远程教育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密切关系,更有必要开展远程教育,为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我国目前的远程教育体系是一种三重体系;单一模式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双重模式的普通高校函授高等教育和标准模式的国家高等教育自学制度。这三种体系均面向成人教育,而只有电大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可以说远程职业教育的专门体系还没有发展和建立起来。而且随着第三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突破,所以,职业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体系,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新一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探索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建立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是职教领域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定位于需求应用型研究。目的是为推行远程职业教育的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所以主要是从管理的层次,就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建设、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按远程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来看,各个子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最基础的要求,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指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部门)必须建立起信息化办公、协作式管理的基础设施;若具体到指导和管理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职成司和地方教育厅职成处就需要建立起本系统的信息化教育平台,来指导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基于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首先来探讨管理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一──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的一种实用、高效的信息平台的有关问题,包括建设规范、功能定位、运营机制,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协调,对全国远程职业教育所起的作用、如何实施管理等方面,并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将这个教育信息平台拓展为当地的一个信息资源中心,积极发挥教育对经济的先导作用。因此,这个信息平台就构成研究的起点。同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由校校通工程所带动的一批职业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也为实施校园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网是建了,可不知道如何利用,所以,为了全国范围内推进职教信息化,为实施远程职教铺路,我们也有必要,就如何规范和指导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如何使用校园网,探讨出多种可行性较好的模式,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满足学校管理、教学、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有了最基本的管理信息平台,我们就从远程职业教育管理层面来探讨有关问题。从丁兴富所著的《远程教育学》中了解到,这个层面内容主要包括:远程教育行政管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管理、远程教育教学管理、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分类框架如下所示:

教育行政管理(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远程教育院校的管理)

远程教育学校管理

(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管理)

学校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决策、控制、评估)

后勤管理

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

人员管理学生管理

教师管理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就放在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远程职教教学开发和管理,远程职教的质量保证体系这几个方面。

第一,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分和学校行政管理部分,前者指国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分权体制和对院校的分类管理体制,主要讨论体制、机制、立法和财政等专题;后者依据对世界各地远程教育院校和组织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讨论不同模式院校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划决策和财务管理等主题。从教育部职成司职责来看,这个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它对规划和管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二,对师资的培训与管理,在远程教与学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强调对学习资源过程设计和开发,然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并实现了角色和职能的转换,同时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是实现高质量的远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师资培训与管理展开研究。首先要对远程教师的职能和职责进行界定和分析。其次,研究培训的目标、方法和考核及管理的办法。通常,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分为两科专家,即所属专业的学科专家和远程教育专家。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专家探讨其培训方案。另外,在世界各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远程教学院校的在编的专职教师和外聘的兼职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管理体制。作为职教领域,传统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就很灵活,没有统一的培训模式。所以,在培养和培训远程职教教师的方式和管理体制上,也就更有其特殊的地方。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就成为实施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远程教学管理,这是指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的管理。作为远程教育系统的核心部分──教和学系统,主要强调的两大功能就是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发送,以及包括双向通信交互在内的对学生远程学习的各类学习支助服务。所以,远程教育的教学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对课程教育资源开发与发送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在教学(仅指教)子系统中这部分,结合职成司已经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实践经验,我们主要研究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和发送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资源开发规范和管理办法,并协调相关的电信、交通部等部门,为资源的发送提供基础设施条件,并进行管理。另外,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许多实操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远程手段得以实现,是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尤为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学习子系统中,主要研究实操能力的培养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第四,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远程教育的发展史来看,远程教育从其最初的函授教育的边缘地位和质量声誉较差,到20世纪末成为有地位、有声誉的教育大家庭成员,以至到现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的第三代电子远程教育能否保证提供高的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并保持令人信服的地位和声誉呢?远程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应用技术于高等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质量观念的挑战比应用技术于社会其他领域引发的变革更深刻。其次,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是可以实现的,但这从来不是依靠任何一种技术或媒体自动赐予的,而是同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一样,远程教育的质量只能是精心设计、精心计划、专业实施和精细评估的结果。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职成司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通过初步了解,由于各国的远程教育体制不一样,所以质量保证体系也各不相同,但其评估内容却不会脱离远程教育系统及其与外部环境等的相关性。

三、框架和研究

具体每个课题的研究都是从、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的。

(一)基于的信息化平台:网站的和管理政府教育网站

理论分析:

1.对教育网站的定义。

2.网站的建设规范

3.网站的功能设计。

4.网站的运作机制和经营机制的

比较研究:

1.国外网站的相关资料

实践研究:

1.调研国内相关网站的设计和运营策略。

2.教育部职成司主办的职成网的设计和发展状况,研究国家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全国整个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如何进行指导。

3.地方省市的职成网建设和经营发展情况,探讨地方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本地区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西部地区,如何利用职教网的建设,建设当地的信息中心,支持当地的发展。

校园网建设

理论分析:

1.校园网的定义

2.校园网的建设规范

3.校园网的建设模式

4.校园网的

比较研究: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实践研究:

1.通过全国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实际建设和运作及使用情况,对存在的,比如,如何引入外来资金,并合理利用资金建设校园网,以及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等进行探讨,形成一套规范的,可借鉴的职业学校校园网运作机制和建设规范。

2.利用校园网的信息、教学、交流等功能,高效、切合实际地将校园网利用起来,为学校的管理、教学、后勤等服务,从而探讨某些可行度较高的校园网使用模式。

(二)远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理论分析:

教师相关素质、专业能力的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职业教师的培训方式、管理方式经验

实践分析:

1.分析远程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知识和素质要求

2.结合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建设当地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联合企业、高校和学校的力量,针对当地的职教发展需求,培养和培训发展远程职教的教师。

3.培训资源建设,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职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来设计和制作远程职教所需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资源。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规,建立一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管理规范和标准。

(三)远程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

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进行的研究,针对职成教系统的特点,分别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特点,通过不同的远程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归纳和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远程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一般的分析。即通过对远程教育系统和传统教育系统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教育系统在构成因素、结构和功能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进而讨论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这里的系统设计是指在对环境、市场、教育需求、学生、课程和资源等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远程教育系统。然后讨论远程教育的规划,即在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和决策的基础上具体规划远程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成分,并制定系统开发的组织实施方案。远程教育系统的主要本课题主要对其中的两个核心系统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远程职成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分析

1)设计媒体教学模式(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在远程教育中,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体教学代替教师课堂联系面授成为远程教与学的主体,媒体教学模式成为远程教与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在远程教与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和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学生和教师教学的交互作用关系。在每一代远程教育中,由于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特征的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媒体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发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模式(远程教育的教学子系统的设计)

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就在于教学思想、理论和实践突破了原来的教材设计的局限,发展为课程设计并进而发展为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说,教育革新的方向,包括远程教育,不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要以教与学的全过程、整个教与学的系统为对象,以资源和学习过程为核心,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要将课程和教材(课程学习材料)的教学设计和开发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和开发之中。

①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

②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③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模式设计和分类

3)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资源开发管理

比较研究

主要是国外的资源开发机制、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经验

实践模式

1)通过这次资源建设,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通过教学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实践,探讨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2.远程学习系统(远程学习、远程学生和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理论基础

1)远程学习和远程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主要对远程学习的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远程教育学生的分析方法以及远程教育学生的共同特征,来论述远程学生特征信息与远程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管理的关系。

2)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总论──以学生为中心和双向通信的概念和原理

对远程学习和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双向通信和人际交互进行考查,并对它们与学生自治和自主学习的关系进行讨论。

3)远程学习组织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

讨论远程学习的组织模式(个别学习和班组学习)和包括社区学习中心,网络教育环境在内的学习支持体系的技术设施建设,并分类讨论各种类型的学习支持服务。

比较研究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

实践研究

1)通过在远程教学实验基地的试行,总结各种不同远程学习开发模式,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探讨。

2)通过探索不同的管理体制(比如学习中心或社区中心,当地教学站、教学点或教学班,当地教育院校或机构)的实践效果,来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实施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式。

(四)远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

理论分析

1)远程教学模式分析

2)远程职业教育的优势

3)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实操能力培养问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实操能力培养和远程职业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如何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某些实操能力培养问题。对利用仿真技术实施实践教学的研究。

(五)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理论分析

4)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分类

5)远程职业教育系统分析

6)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开发与管理

比较研究

国外的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践研究

试开发并试点适用于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六)远程教育的学习策略研究(比较研究)

理论分析

1)学习策略理论分析

2)e-learning学习策略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实践研究

根据职成司的目前多个远程职教项目开展情况,从实践上对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七)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理论分析

从典型案例入手,经归纳、分析将其中涉及的远程职业教育理论提炼成专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典型案例

实践研究

根据各地区、各学校或单位的实践情况,选择其中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析。

四、课题组成员

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负责人组长余祖光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副组长王文槿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信息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课题组主要成员刘培俊男教育部职成司学校管理处副处长

包宇宁男教育部职业技术中心研究所信息室(助研)

罗辉男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

陈东男清华同方网络事业部企业发展部经理

畦平女北京市教委(副处长)

欧阳河男湖南省职教研究所(研究员)

安宝生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晓苓女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讲师)

于双和男大连海事学院(教授)

张少刚男中央电大(校长助理)

武怀海男北京市教委职成处

薛建国男上海职成教育在线副总经理

殷崇德男宁波市教育科研研究所

刘以群男大连市教委职成处

余中俊男四川省教委《当代职校生》总编、职教网站负责人

廖丽娟女广西易龙信息产业公司董事长、职教网站总策划

王秋生男宁夏教育厅职成教处(调研员)

潘鸣女科利华公司职教所副所长

武马群男北京市机学校校长

邬宪伟男上海化工学校校长

荀莉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五、课题分解

子课题成果形式承担人单位负责人

职教信息化管理平台──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方案及报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陈东

职业教育师资的远程培训与管理文章及方案、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安宝生

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模式及研究课程案例及论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包宇宁

现代远程职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调查报告中央电大张少刚

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案例和论文四川农业大学罗辉

比较研究案例和调查报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

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报告及论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余祖光

六、

专著:

1.《远程教育学》丁兴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网络教育应用教程》祝智庭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黄清云主编2000.4.1

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乌美娜主编2001.1

5.《职业技术教育学》张家祥钱景舫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6.《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黄克孝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7.《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8.《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嘉格伦[美]著

9.《学习策略》蒯超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10.《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顾英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11.《与共振──企业知识经济攻略》郭志强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

12.《e-learning》MarcJ.RosenbergKnowledgeManagementMagazineSeries2001.

13.RuthClark,IntellectualCapital:TheNewWealthoforganizations.NewYork:doubleday,1999,p.165.

14.EducationalTechnology_EducationalTechnologyPublications

论文:

1.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M].《全球教育展望》2001(6)

2.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概览[M].

3.王希文.边远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M].《中国高等教育》

4.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M].

5.李士杰.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模式[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6.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M].《教育与职业》

7.孙琳.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M].真源在线

8.张社字.高职的发展:任重道远[M].中国教育报

9.李建求.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M].中国职业教育网

10.于洪文.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M].《教育与职业》2001(5)

11.黄尧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M].

12.陶文庆.简析职教的现状和对社会的特有价值等特点及其发展思路[M].中国教育先锋网

13.科林鲍维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技术[M].中国职业教育网

14.张晓明.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产教结合[M].成都教育信息网

15.苏民.面向21世纪社区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成人教育》2001(7)

16.杨启亮.适应与改造: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M].《职业技术教育》2001(6)

17.许卫.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M].《北京成人教育》

18.[德]VolkerIhde.迎接21世纪挑战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M].

19.王兰.英国大学成人教育模式的演变及现状M].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20.MargaretDriscoll,"IndustryRepaot:1999",TrainingMagazine,October1999,p.46

21.1998ASTDStateoftheIndustryReport.

22.GloriaGery,"WhatisYourWeb-BasedLearningStrategy?"LearningCircuits,anASTDWebzineaboutdigitallearning,Feb.2000

23.BrandonHall,OpinionandArtsSection,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Vol.48,Aubust1999,p.B8

24.MarcJ.Rosenberg,E-LearningStrategiesforDeliveringknowledgeintheDigitalAge,McGraw-Hill,2001

25.WilliamHorton,InsideTechnologyTraining,January2000,p.17.

26.RogerSchank,"TheAttackonISD",TrainingMagazine,April2000,p.48

27.OnlineLearning

28.E-Learning_AdvanstarPublications

29.KnowledgeManagementMagazineandKMWorld

第2篇

论文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由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承载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指导、服务、学术交流等诸多使命,少于对理论学理的深入探究;简单化的思维式妨碍了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多样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遭遇强势西方学术时的失语以及市场经济下功利化学术泛滥,职业教育及其研究边缘化,使职业教育理论呈现指导职业教育实践的吃力感提出了建设职业教育理论的两大方法: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构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并进一步强化理论原创意识。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除了我们已经取得了有日共睹的成绩外,我们也大致可以探察到以下儿个存在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承载了对职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指导、服务、学术交流等诸多使命,惟独没有完全的白我本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往往滞留于更新观念的层面,而少于对理论学理的深人探究;二是意识形态—反映论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主耍的哲学依据,妨碍了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多样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简单化的思维模式也使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在一个狭小话语体系里运行,未能形成自己的话语运作规则和学术建设规范;,是改革开放以后西学强劲东渐,尤其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文化思想毫无遮拦地汹涌而人,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遭遇强势西方学术时出现失语。恰如东施效擎、邯郸学步,巾国许多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者在高度亢奋地将西方形形的新潮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挨个操练一番之后便无计可施了,陷人了进展不理想的境地;四是市场经济浪潮搅扰了人们内心的平静,功利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逐渐增多。针对职业教育理论的困窘,许多可贵的学术洁问、有益的学科研究与理论探索早己在职业教育理论界广泛而深人地展开,人们见仁见智,力图激活职业教育整个学科的生命力。笔者由此提出建构职业教育理论的两大方法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搭建中外职业教育科学结合的理论构架,并能潜沉思虑进一步强化理沦原创意识。

一、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

导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着,就是要构建职业教育理论的两条知识构建思路,夯实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根基。一是突破简单化模式。求索多样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学术根基的奠定须在两个层面展开,首先要突破简单化模式其次要突破生吞活剥。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跨人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也汇聚在思想解放的大潮流中新时期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重大功绩在于为职业教育正名,呼唤职业教育独特的理论特性改革开放初期的职封合理论研穷建设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价值观念更新,为研究进一步展开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它又作为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的话语表征而承担某种启蒙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的种种职业教育理论思潮、流派、理论和方法蜂拥人境,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掀起巨澜,也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新潮研究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者多处于经验模造’,阶段,其理论研究大多是他者理论的移植或中国化翻版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现实使得我们有必要坚决摈弃对他者理论和方法生吞活剥的不良消费习惯,力图机智地吸纳其精华、壮己之筋骨二是加强理论与职业教育实践的联系。毋庸置疑使理论获得生成和提升的不竭源泉是埋论与实践相伴相生任何理论无不受具体实践的浸润、催发和孕育,井经此后繁富的实践活动的检验和确证得以逐步发展、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理论应热切关注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当下的职业教育活动),垂听职业教育实践的要求与呼声,并对新现象、新间题作出迅捷应答。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既能够使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教学时尊重客观、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理论随实践变化而动态发展;还势必彰显职业教育理沦研究建设鲜活的时代性。当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著作存在着“下少’。的现象,即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界重要话题的少,被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者引用和摘录的少,作为私人购置藏书的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由于与职业教育实践和现实经验的架空、疏离而既不能使阅读“览无遗功”,也无法令批评“准的有依”,这也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对职业教育实践指导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的任务并不是作孤立的事实分析,解释一个又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要将广袭的职业教育实际视为整体进行探究,以提取普泛的经与规律。我们着力强调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旨在由此拓展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疆域,开掘新的理论发展资源,提供更有效率的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

第3篇

【摘要题】理论经纬

【关键词】职业教育/泛化/职业教育延伸/培训/学徒制

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时髦的词汇被引入教育以来,在各种教育研究的论述中如果没有素质一词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落后的观念。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的研究中,素质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攀高,刚引入且得到推广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等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不对学生开出了庞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内容清单,一种我们自己都无法描述、解释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胀起来。职业教育似乎对这一问题更为显著,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与境界。然而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三年,这既有时间的约束,还有正规学校教育成本的约束,在三年之中我们要培养一个理论知识上似乎可以赶上专科或普高,在实践能力上可以达到高级工或中级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现实中却是天方夜谭,通识教育已走到了职业教育的前列。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实际上把职业教育进到了泛化,之所以称为泛化,是因为任何专业教育实质上都是职业教育,好像这样的教学目标追求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现实的实际却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更不满意。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这种泛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呢?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位。因为不存在没有岗位的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目前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专业教育之中,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标志:完成初始职业化,在这里不再过多地赘述。

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但是职业教育的泛化,使职业教育本应追求的教育过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未来学习能力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通识教育最早是由纽曼提出的,通识教育就其是各种学科都要具备的、公民的、广泛的知识讲,它是通识教育;就其是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知识讲,它是普通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为目的教育而言,它是人文教育。是不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呢,徐国庆在其《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否定。反过来讲,即使我们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针对某岗位群,而不是某具体的岗位,职业教育应追求的是什么,知识在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个体的职业能力,因为在职业教育不断泛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向了知识化,而非职业能力的养成上。我们说转岗能力也好,进一步学习能力也好,适应能力也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否在狭窄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即以某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或者说是教育方式下,学生就难以具备这些发展能力呢?其实,即使从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作为出发点,或课程的组织方式,其转岗适应能力也未必就差。如机械维修工,如果某个体精通于维修机床,当他转岗到汽车、纺织、食品等行业来做维修工是极其容易的,因为机械维修的故障判断、修理过程所涉及的思维方式与操作过程是极其相似的。再比如一个精通车床操作的车工,他若转为一个铣床操作工,或一个磨床操作工等其它机床操作工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在对设备的具体熟悉过程中,就基本可以胜任。如果说当个体不能进行转换,可能是所涉及到的其它基础能力太弱,如计算能力、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等,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我们所设计的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太低,它不能达到这类岗位的基本要求,这时就应当提升这类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由于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同,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期间不断地强化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职业教育基础层次设置得很高,我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能完成个体一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它更需要个体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我们不能一方面高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另一方面总是在试图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把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把这种学习过程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过程,在今后的转岗等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教育泛化的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既然是针对某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泛化在各种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似乎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声音呢?其实,这是目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一种无奈的选择。首先,我们可以从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是由高职学院、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所组成。高职学院大多是过去的普通中专所改建,与普通中专的教学模式有着无法分割的历史渊源;而过去的普通中专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它的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又具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涉及工业企业生产的教学设施,离能真正地开展职业教育相距甚远。职业高中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方式形成的,其教学设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就不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最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学校,但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工学校)由于企业转制等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的经费短缺,设备更新缓慢。同时,近十年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一直不强,就业弹性就全国而言在某些年还是负数,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使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技工学校不得不放弃这种传统的领域,向第三产业拓展。在这种情况下,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特征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弱了。其次,从职业学校的师资看,进行以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培养也难以达到要求,对“双师型”教师的大力呼唤就是师资状况的一个确切的反映。第三是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的影响。收费上学,学生分摊教育成本后,学生规模的扩大无疑成为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规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但问题是,对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规定的,学生规模的扩张所得到的收费难以弥补真正开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缺额。在这种背景下,以基础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思潮无疑为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出路,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成了必然。

职业学校的泛化虽然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不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教育适龄人口是一个基本的国情。在学适龄人口庞大而教育经费不可能无限增长,要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或者说哪怕是一种基础的专业教育,或是一种职业引导教育,也是对我国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重要渠道。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但也必须做出一种选择:大力发展真正的职业教育,教育成本高,在现有的经济支撑能力下,只有少数人得到专业教育。或者大力开展基础专业教育,在经济支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到基础的专业教育。这种选择是不依我们的规划,我们的设想为转移的。这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市场规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企业、个人和学校的决策。

目前,虽然职业教育泛化的问题是广泛的,但在不同地区,它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学校自主办学面临社会经济状况而做出的一种选择,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选择,才满足了社会和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强,就业岗位相对充足,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就不是那么严重;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脆弱,就业岗位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的泛化就相对具有市场。我们无法判断这两种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哪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即使是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和韦尔奈的实证检验也只是局限于教育在培养个体农场主的适应不平衡能力中的作用,也并未涉及教育如何提高流水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关于学校教育是否可提高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至今尚未有严格的证明,目前只有证据显示,更多的学校教育与较高的收入相关联。这说明,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这种泛化,我们无须更多的担心。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延伸

虽然我们无须担心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或者说衔接起来。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在对口就业不畅的情况下,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非对口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长为岗位合格人员,这一问题仅靠教育系统是不能解决的,最好的一种途径是广泛地开展企业的岗前或在岗培训。然而对企业来说它们更注重追求利润,只有当他们觉得培训投资有利可图时,或者当他们的培训投资不需太多的投资成本时他们才愿意投资于员工培训。因为,企业投资培训也面临着风险,对员工过多地提供培训,当受培训人员培训后未对其很好工作就离开企业时,企业就会损失投资。关于受培训员工跳槽所引起的劳动关系纠纷问题在各种媒体屡见不鲜。即使法律健全的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看,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于其实力对员工吸引力强,对员工的职前和在岗培训已引起广泛重视,但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对员工的培训还微不足道。但是,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增加就业人员的快速流动性,人员流动得过快,延长了就业人员成为岗位熟练者的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且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也影响极大。我们应当通过职业教育的延伸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应强制所有的学校都面向更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教育,也不应对企业采取严厉的培训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至少可以有两种途径。

第一,大力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从目前看,需要技能培训的不仅是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我国存在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急需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可能更为严峻。因此,我们应建立一定区域的技能培训中心,这一技能培训中心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培训项目,通过短期培训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过程。引入培训机构这一中间环节,有以下几点好处:(1)独立培训机构的专业化和针对性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为企业提供适需的劳动者。(2)学校主要从事专业基础教育更易发挥其规模效益。(3)可以减少学校设备投资的浪费,因为,学校设备往往只能用于在校的少数学生,中间培训机构可以更广泛地用于社会失业、转岗的人员再培训。(4)有利于缓解企业与就业人员在培训问题上的纠纷,尽管在培训中,个体负担了更多的成本,但这种成本能够在进入企业后,由于其熟练程度高而增加收益来得到弥补,这实际上也是企业最易接受的雇佣形式。(5)由于独立培训机构的培训可以给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一个明显标识,比企业培训更有利于劳动者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对企业没有损失,但是企业所能支付的较高工资实际上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这种中间独立培训发展的经验,在我国的香港以及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都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二,发展规范的学徒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是在我们高喊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之时,却把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学徒制扔在了一边,基本上废除了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的学徒制。当然,我国那时的学徒制是存在缺陷的,它的主要缺陷,一是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学徒制主要是工人子弟接班和计划安排的新增就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由于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过低的文化基础,如有的小学不毕业就当上了学徒,使学徒制培养的工人适应能力差。实际上,在那时学徒制只是社会用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二是没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尤其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对于指导学徒的师傅没有筛选机制,师傅本身的操作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学徒工的学习成效影响甚大。但这并不是学徒制本身的问题,主要是一个不规范问题。学徒制的取消对我国产业工人的培养,损失是巨大的。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显现,上海已实施了庞大的职业见习计划,在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也正在发展,这说明学徒制有其自身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学徒制更易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在学徒期间无论是否得到工资,它都远比学校教育成本低。在社会的现实中,多数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徒制来完成的。由于我们没有学徒制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即使有学徒的需要,但学徒在企业的存在可能将会被认为是一种非法用工,尤其是在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更为无职业技能的人员进入企业带来了困难,企业接受愿意学徒的人员对企业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是大多数企业不愿做的。如果把它进行规范,使之合法化,也是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我们不能只强调企业把大量的资金给学校,学徒制可能是企业更容易接受的投资职业教育方式。这对解决我国庞大的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和满足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2]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层次与体系.职业技术教育,2003(9).

[3]申家龙.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初始职业化.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6).

[4]张岂之,谢阳举.西方近代现代大学理念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4).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发展措施保障条件

自第三次全教会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用得好、下得去、留得住、信得过、离不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同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特别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相比,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我们还必须对2o1O年、201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前瞻性的规划。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1.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和主力军。

从1998年至2003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00万人,在校学生从117万人增长到480万人。2003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本专科生的52.24%,在校生占43.24%;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普通本专科生的52.5%。1998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432所,2003则达到9o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总数的58.5%。已基本形成各地市至少拥有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合理布局结构。199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8%,到2003年则提高到17%,2004年则达到19%。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和主力军。

2.丰富和完善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和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目标和模式比较单一,学科型的普通高校占高校的绝大多数,并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单一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学术型、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局面。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增强了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

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日益提高。2003年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7.6%;至2004年9月1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部分省市高职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甚至达到或超过了本科院校。

3.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思路。

教育部在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先后在湖南永州、武汉、无锡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二、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产生了“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2+l”等富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质量之间存在矛盾。

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岗位人员的比重为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O一加%的比重。在仅有的4%高技能人才中,也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等问题。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还存在较大距离,因此,要加快对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学历水平。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

2.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与高等职业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之间存在矛盾。

一是高职教育的投入机制不完善。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机制,国家、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中的职责不明确,导致有些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发展困难;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取得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政府财政支持,更没有取得政府如“985工程”、“211工程”等财政支持。

二是国家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税收政策不配套。由于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上的经费支持、设备投入等无法在税前列支,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深层次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三是国家还没有建立起同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评价标准。师资是办出一流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条件,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国家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学校从企业引进需要的师资存在着困难;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评价制度,如以学术性标准评定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之问不能相互认定等。

3.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办学条件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不鲜明、就业率不高等问题。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张,办学条件不足、实训基地建设薄弱等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并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还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还不高,到2004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率只有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目的,以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建设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要由主要注重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到2015年,形成规模巨大、结构完备、质量过硬、效益较高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

(1)发展规模。

继续推进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并在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充分考虑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建设100所左右综合实力强、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2)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要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国家要建立专业设置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一、二、三产类专业。重点建设经济发展急需的大类专业和主干专业。

(3)课程设置。

建立综合化、模块化、弹性化为特征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抓好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今后五年内,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4)师资队伍。

要建设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型”比例合理的、数量上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到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研究生比达到50%以上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培养1000名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级名师和技术能手。

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打破用学术性大学教师标准评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做法,建立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技术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师评聘标准,并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5)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未来五年,国家要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区域性、资源共享程度高的公共实训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增强实训基地面向市场的服务能力,提高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

1.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模式长期以来比较单一,造成盲目追求高层次的“升格热”,这同高等教育的合理定位、科学分类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有较大关系。国家应该用新的思路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实际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构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应当根据相应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素质的要素而定。可以考虑2年制、3年制为主,在发展成熟时期可以发展本科和研究性层次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

2.启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级示范工程建设。

(1)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已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我国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平均只有70%,由于工艺不精等原因,全国每年因不良产品而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因此,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教育部要加强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协调,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要为高职院校设立技能鉴定站、开展技能鉴定提供“绿色通道”;启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强化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训,使高职毕业生具备“双证书”,提升就业能力;共同开展精品专业认定工作,对精品专业的毕业生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

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要抓紧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扩大参与培训的高职院校数量,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护理、建筑技术等专业,在300所左右高职院校建立高技能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为相关职业领域培养100万名以上毕业生,职业培训技能400万以上人次;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50万技师培养工程,提升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服务胄色力。

(3)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工程。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家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高等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重点投资建设100所左右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多数省份建设一所,重点省份建设二所。国家应启动高职院校建设的“211工程”,明确国家、地方政府在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中的职责,加大对示范性高职学院的投入力度,改善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完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3~5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设立中央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积极发展西部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在社会、经济、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在校生人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学生就业率低于东部地区,这同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相关。因此,目前西部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还比较有限。我们认为,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发展,但要适度发展,其规模应小于东部地区;国家应加强对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这既是平衡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需要。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如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需要国家的财政投入等。

1.建立一种有效的政府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国家、省和市三级投入体制,使高等职业院校同普通大学一样,能获得稳定的政府投入资金。国家要督促地方政府、高职学院举办者给高职院校核定生均拨付经费标准,并足额拨付;国家要加大对高职院校举办者经费投入的监督,建立经费拨付定期公布制度。国家应启动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工程,“十·五”期间由中央财政拿出50亿,省级财政按1:1配套,共计100亿,重点支持入选示范工程高职学院。

2.制定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教育部应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举办高等职业院校、捐资助学高等职业院校、捐赠实验实训设备等,对投入和捐赠的资金应在税前给予列支,提高企业家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深化产学研结合育人模式的改革,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3.加强评估,实行分类指导。

高等教育需要分类指导发展,分类发展才能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要建立起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内涵方面的评估内容,特别要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国家要建立水平评估同国家财政投入相结合的制度,对水平评估优秀的高职学院要加大投入,通过评估,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评估,使高职学院在分类指导中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第5篇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1.制定颁布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美国为例,从1917年联邦政府通过的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最终形成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开始,到1994年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近80年的时间由政府的有关职业教育法律(案)达数10部。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案,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使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朝政府设计的方向发展。

2.提供经费支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拨款。如美国,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几乎都有一部分内容规定配套专项经费的数额。1965年,为开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政府通过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上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达3.3亿美元。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大约70%的职教经费来自政府。二是通过政府促使企业投入。如法国法律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承担至少两项支出:即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按一上年职工工资0.5%的比例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新近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澳大利亚从90年代开始逐步对各行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标准,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英国1986年由国家资格委员会创设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的职业领域,在英国境内都得到承认。1992年又实施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该资格既可作为就业的依据,又可作为升大学的依据,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更具灵活性。在法国,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制和专业不同,法国大学以下有五种证书:农业徒工证书、农业专业能力证书、农业专业技术员证书、职业教育证书、农业高中证书(准备上大学)。

4.实行普职分流英国的义务教育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实行普教与职教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分别为42%和58%。法国的义务教育也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普教职教是在16~19岁这4年逐年分流.重点是在16岁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比例分别为47%和53%。

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上述国家和地区,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西德,许多大型企业把执行职业教育法作为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义务,企业提供的职教经费达155亿马克,是各级政府支付额的7倍多。日本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有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的职业训练。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长夏短,学生不能在漫长的冬季进行农田作业,在短暂的夏季为了抓紧农田作业,就不安排课堂教学,而采用季节制;农村职业中学以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年为对象,利用2~3个冬季,每季有4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为便于农民子弟就近上学,这些学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学校规模小但分布广。

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也都十分重视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私立学校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培养技术人员的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有23%是私立学校,韩国这一类的学校甚至超过90%。可以说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的改革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逐步超越了传统的“为经济服务的”的思想,而被认为是实现人们“在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上创造公平机会”的途径。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突破了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观,而逐步确立了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并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观念主导下,职业教育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革。

1.增强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止受训者狭隘的专业化,德国要求获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受训者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

2.调整专业设置一是针对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的不断出现,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和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业,如装潢园艺、农业供应、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业市场等;二是打破行业、企业界限,以“通用工种”为标准,对工业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进行合并,组成新的综合化专业。如德国已将12种工业电子专业的职业学徒培训合并为4种。

3.改革课程内容一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同时,普遍强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共性知识,为学习者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效能,以及升入高等学校提供更广泛的准备;三是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看待;四是更加关注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受训者更有效地运用对外交往的工具。目前,德国、法国、英国等正采取拓宽专业的措施,重新安排培训内容,编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为受训者提供更宽的知识面和职业能力。

4.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类型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如韩国从1945年到60年代初,主要是个农业国,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扫盲和基础教育上,职业教育发展较慢且以农业职业教育为主。1960年,全国职业高中279所,其中农业高中129所,占46.2%。6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职业高中由279所增加到1970年的479所。其中,农业高中减少到123所,而工商等其他职业高中达356所,占74.3%。70~80年代是韩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经济形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逐步实现在技术密集型基础上的工业和科技升级。因此,该国在持续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以专科学校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1970年还是零,1980年增到16.5万人,1990年增到32.3万人。90年代后,为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要求,韩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一是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生比例,从1990年的68∶32调整到1995年的50∶50,并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等多形式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二是大力发展专科学校和开放大学,1995年这两类学校学生数为1990年的1.84倍。三是鼓励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在职人员,灵活办学,对劳动者进行更广泛的继续培训。四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升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成绩与爱好提供多种选择。

四、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一些国家为加强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制定了保护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如英国1948年通过立法规定了学校对毕业生实施就业服务有四项任务:一是传递工作信息;二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三是毕业生职业安置;四是保持与离校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日本对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制订了《就业保障法》,使招工过程成为一个在法律保护下有序的教育竞争过程。通过竟争,企业招到了满意的人才,学校做好了就业服务,学生树立了刻苦的学风,国家收到了职教的投资效益。

五、保护农业职业教育一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农业劳动力和农产品产值所占比重很小,但为了满足本国、本地区居民的农产品需求,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把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保护。

1.明确提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目标如韩国政府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政府的支持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拔,通过宣传教育,父母的劝导,让农村青年报名,再通过一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录取;第二步是培养,对选拔录取的对象,通过农业院校或职业中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农渔民后继者。我国台湾地区,70年代初期以培养农业经营者为目标,制定了培养8万“核心农民”的计划,先后在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专科学校试办农场经营管理科。

2.对农业职业教育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如我国台湾地区,对要求学农者,由基层农会审查推荐,对其家长实际耕作面积水稻在1公顷以上,蔬菜、花卉0.6公顷以上,毕业后志愿从事农场经营3年以上的学生实行优惠政策:保送农会每期给学生发给奖学金4000新台币;学校组织开展示范作业,收入60%归学生;减免学杂费、实习实验费1/3;毕业前返家实习优先办理贷款;毕业后经营农场1年以上,成绩优良,推荐进入农业专科学校的经营科或农场管理科学习。这些优惠政策,使台湾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生从事农业本行或创办农业企业者逐步增加。

第6篇

(一)经典思想回眸:阐述职业教育思想中的技术哲学因素

1.关于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研究

宋仲夏分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演变。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有技术参与的劳动,技术与劳动结合才得以存在,技术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活动。[2]技术在揭示人类本质力量的同时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技术实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技术实践活动要合目的、合规律,人类才能最终与走向与自然的和谐。技术的异化导致人的片面化、社会发展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技术异化的克服仍然需要技术自身,技术的合理发展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最终克服与扬弃技术异化现象。基于技术哲学思想,马克思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现状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程敬宝在《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改革》中分析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提出背景、主要目的以及主要内涵。他指出,马克思所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旨在使学生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特点,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工具的基本技能。它既不同于学徒制的技术教育与单一的技术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综合技术教育反映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本质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综合教育作为实现途径。在劳动变换、职能更动和全面流动的生产实践与生产关系(即全面而自由地发生交际关系)的社会语境下,劳动者需要接受综合技术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创造美好生活。

2.关于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盛国荣在《杜威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思想之要义》一文中对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1)技术是一种经验,是制造人工物的过程。有形的人造物与无形的人造物都属于工具的范畴,工具的意义只有在实践应用中,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够被检验。[3](2)技术是一种人性解放的力量。他反对技术控制论与技术决定论,提倡技术的社会建构论。(3)技术活动同样存在着负面效应,通过民主手段来进行技术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渗透在其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张之中。徐平利指出,实用主义技术哲学赋予了劳动者及其劳动哲学的哲学意义。在杜威的思想中,职业教育不仅仅意味着模仿和训练,而是通过劳动等技术实践活动,获得人性解放的力量,找寻”相对真理”,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确立合目的、合规律的技术活动,进而创造美好的职业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技术知识的实践环境,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技能训练,技术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完整的工作过程联系起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经验与理性相互交融,不断探究的过程,实现对于工作过程知识的“内在性控制”或“确定性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过程、评价和学生成长统一的过程。必须将教学与工作过程整合起来,实现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以此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提高、心智的成长。

(二)宏观影响探究:论述技术哲学对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总体意义

技术哲学则是对现代技术的总体反思,这为理解技术进而读懂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梁卿则认为,职业的技术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点,而技术哲学则是对技术本质特点的深刻揭示,因此,技术哲学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之一。马君明确指出了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共同的研究点,如“技术是什么的问题”“技能是什么的问题”等问题。高岩认为,技术哲学关于技术、技能等观点的阐释与分析,能够为职业教育中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持。他指出,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技能与技能人才认识的偏差与落后。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对于技能的要求发生很大改变,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必须对技术哲学投以足够的关注。徐平利在《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中分析了工程主义技术哲学、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以及实用主义技术哲学不同的研究旨趣,认为只有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才可以真正的成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因为作为一种纲领性的哲学,实用主义技术哲学阐释了劳动等实践活动的哲学意义,拓宽了职业教育的意涵,表明它不仅仅是具有训练性的价值,更具有教育的意义。他指出,由于有实用主义技术哲学的理论支撑,职业教育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同,“职业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与自由教育并驾齐驱,而且,在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是一致的。”[5]

(三)内在联系分析:从技术哲学的具体问题出发探讨与职业教育的契合之处

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技术本质、技术知识、技术价值、技术伦理等不同的领域。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也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探讨与分析了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如教育、技术、职业、人等的彼此内在关联。如傅朝鼎在《论技术教育的实施》中指出“技术是内容,教育是形式,技术教育是技术继承(技术的横向传播)和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技术教育是技术时代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6]李艺认为,教育与技术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技术进入教育意味着它就不在是单纯的手段而是蕴含教育意义的“教育的技术”。“一种发展成熟的教育的技术事实上已经进入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贯穿于教育的各要素中。”[7]现代教育与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象,而是相互渗入的一体。王玲则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存在价值互指,双方互为存在与发展的条件:一方面,从历史来看技术的发展依赖职业教育,从现实来看技术的发展需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引;另一方面,技术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刻影响职业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左明章指出,技术与教育的影响是互动式的交融而非单一方向的制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技术对教育目标、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形态、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等确立的导向作用。教育对技术的作用体现在技术在进入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还要面临不同教育目标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还要经历一个被改造的过程。有学者则从技术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影响。陈向阳在《技术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影响》中分析了技术认识论的内在意涵,认为技术认识论的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产生影响,即技术知识类型的确立将改变技术在教育中被忽略的地位,技术认识论的范畴的确立将带来教育内容的改变,技术认识模式研究为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如果说以上研究,侧重的是从“技术性”的维度进行研究,那么还有些学者则关注到了技术哲学的另一研究维度———“人文性”研究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陈向阳的《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一文通过对比国外技术院校技术伦理教育的开展情况,从三个方面指出开展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技术责任感的公民;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本质回归的需要;培养完整的‘技术人’的需要。”[8]他认为,技术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增进学生对技术相关伦理问题的理解,反思现代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确立技术应用应该对社会、自然负责的态度等。徐平利在《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中考察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之后指出,职业教育过程凸显着“训练性”特征,但职业教育本应有的“教育性”特征却在现实的学校职业教育中被严重忽视。实践层面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顺应趋势片面看重技术训练;理论层面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研究还没找到可靠的哲学基础,理念的落后很难对不完满的现实状况有更多的指引作用。技术哲学对于技术的系统反思则可以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哲学理念支持。

二、反思与展望:已有研究评价和未来研究趋向

(一)在宏观理念上,从技术哲学视角诠释与反思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方面,从技术哲学视角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之前的研究未曾触及的领域。这些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指的是职业教育本体、认识论、价值等本源性问题,必须对它们从理念上予以阐明,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所出现的其他问题。未来的研究将以技术哲学作为基本分析工具诠释与反思这些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以使职业教育这些“隐而不显”但却极其重要的问题得以“敞亮”与“澄明”。从技术哲学视角反思职业教育的本体将涉及以下问题:从逻辑上看,职业教育的本体与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技术哲学视域中的职业教育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在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中,能够探寻到的职业教育本体是如何呈现的?从技术认识论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主要探讨如下问题,技术认识论如何为化解职业教育的“合法化”危机提供理论支持?技术与科学、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到底有何区别,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应该如何平衡这两类知识?技术哲学家们提出的技术认识模式对于职业教育教学逻辑的启示是什么?从技术哲学视角探讨职业教育的价值,将立足于职业教育与自然、社会、文化等领域通过技术这一中介性要素所产生的紧密联系,未来的研究将深入分析在这种联系中职业教育所展现出特有的伦理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内在和外在价值。

(二)在教育实践方面,深入探究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的现实影响

1.培养目标设立的影响研究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单面的工具人,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可以从技术哲学的价值诉求中找到思想依据。技术哲学中关于技术本质、技术与科学、技术知识等的研究,提醒职业教育应在实践中正视技术知识的独立性、明晰技术自身的逻辑,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方式,凸显职教的“技术性”特点。技术哲学关于技术伦理的反思,能够引发职业院校对于技术伦理教育的重视,增强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凸显职教的“人文性”内涵。未来的研究将在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职业教育目标确立方面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2.对课程内容选择和确立的影响研究

当下,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选择与确立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反映工作过程的知识,以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可以称之为技术知识。而具体应该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决定于不同的工作类型,更依赖于对技术知识的深刻认识。未来的研究将对技术知识的基本特点、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不同等问题做出更全面的研究,为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选择与确立提供理论依据。技术伦理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方面的教育在我国各类职业教育院校中很少涉及,因此,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责任意识与技术伦理意识的培养现状令人堪忧。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与技术责任意识,是应该选取具体的技术伦理内容渗透到日常的专业教学当中,还是单独的设置技术伦理课程,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当下的职业教育一般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来展开教学。它的背后逻辑是科学理论居于先在重要的地位,技术活动是科学理论的现实应用,掌握好基本的科学理论,技术活动就变得很容易了,但技术哲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技术活动的逻辑不同于科学活动。技术活动指向现实目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科学活动则指向思维目的,重视理论推进。学科化的教学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并遵循思维演绎来展开,注重前后教学的逻辑衔接。技术教育以现实的实践目的为指向,并不严格强调理论的深度,但重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技术活动与科学活动不同的目的指向、不同的认知逻辑决定了二者必须依循不同的教学顺序、教学方式才会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未来的研究,将深入探讨一些技术认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过程,提出更加合理的、符合技术认识特点的教学过程。

4.对教育评价的影响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产学研;职业教育;技能;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批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面向基层、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3]。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4],如何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就业面广”的高职教育人才,是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几年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坚持走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路子,通过实施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双证书教育,将育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原则

1.互利性原则。在产学研结合中,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非常重要,仅仅对一方有利的合作难以长久。因此,在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要相互关心对方利益,尽量使对方利益最大化,使对方困难或损失最小化,力求做到平等、自愿、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5~6]。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按岗位群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为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生产实践基地,并由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2.协调性原则。在合作过程中,要共同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就是目标统一、内容明确、责权分明,各方受益。如果确属不能同等受益,一方应主动对另一方提供适当的补偿。例如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设定科研攻关项目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工艺技术[7~8]。学校以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为突破口,协助企业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以补偿产业部门在学生实训期间所受的损失。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教育性原则。学校专业的设置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适宜企业的生产环境是专业发展、培育人才的强有力支撑。目前,我们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有13个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逐步形成产学合作共同体,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企业服务发挥着巨大作用。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在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参加生产实践,都要坚持既能通过生产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生产知识、掌握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选择实训基地时,除了看其硬件条件是否先进之外,更要考虑它的环境、氛围、企业文化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一原则虽然是从学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提出的,但归根结底,有利于企业的生产与科研。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1.建立计电中心。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投资建立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计电中心。其主要的设备水平达到行业的现代化程度,并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辅助创造(CAM)等先进手段。计电中心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又可模拟仿真生产过程;既可为学生按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又可为社会各界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2.开展科学研究。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2005年在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立项15项。2006年立项达20项,经费达50余万元。其中“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在市科技局立项。教师通过承担科研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开发,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院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引导企业为了更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对学校的依赖性更加增强,为在互惠互利原则下建立校外合作办学体系创造了条件。多年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出台了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职称评聘优先考虑等优惠政策。通过科研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产学研结合,也转变了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本科院校才进行科学研究的认识。

3.建立校外合作教育体系。2005年我们选择了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骨干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以来共建校外教学基地25个,如畜牧兽医系2005年在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西花园村、河间中亚种猪场、泊头市昌达兽药种禽有限公司、东光宝丰养猪场、河北鲲鹏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转贴于中国

校外基地的建立,使学校依靠技术力量和科研实力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教育委员会,定期商讨有关问题,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生产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并在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获得一定的报酬。

4.定单培养,互惠互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连续几年与企业合作,实行“2+1”教育模式,先后与“唐山三友集团”、“天成药业”、“宝利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化工系积极运作,与河北华晨药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正式组建“华晨班”,于2008年1月16日正式签约。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3],是实现校企双赢、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5.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几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双证书”制度,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基本技能等级证考试,取得相关等级证书,同时须参加专业相关的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这一措施的推行,使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训练条件尽量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截至2007年11月,学院有27个专业建立了职业技能(工种)鉴定点32个,95%以上的学生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了基础。2006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85%,畜牧兽医等专业出现了几个用人单位争一个学生的局面。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培训,推行“双证书”教育,搭建起了校企联姻桥梁,铺平了就业的道路。

实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了我院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了为本地区经济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保证了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它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2号.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5]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EB/OL].高职高专教育网.

[6]颜绍梅.谈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4):110.

第8篇

对机械类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的探索1.浅谈中职教育在课程结构与设置方面的不足目前中职生源是中考中高中录完后剩下的生源,生源的质量、素质及学习兴趣大为降低;目前中职的教学体制为三年,基本上各中职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至两年半,一年至半年毕业实习。这就使得目前的中职教育出现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生源质量下降和在校时间缩短的矛盾,这就要求课程结构及设置要符合实际情况和需要,以达到要求。其次,由于经费和设备等原因,中职教育课程结构中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等现象,这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另外,中职教育教材由于要考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一直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过于强调系统化,在一门教材中,各种内容面面俱到,以至各课程之间相互重复、交叉;而且有些教材还存在着与实习脱节、与生产应用脱节等间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挤掉和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2.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针对上述中职人才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和中职教育中目前遇到的相关问题,,结合洋浦及周边企业的用人要求,对机械类专业课程结构及设置作如下探索,采取以下对策:2.1.“基础+核心”课程模式的建设文化基础(语、数、外、计算机应用)课程、德育心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必不可少,是课程的基础,但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合理的压缩或精选,紧扣职业技术岗位所需的文化、理论知识结构来选择内容。而技术能力课程是核心的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基础+核心”课程模式作为一种能力本位课程,它的教学应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也就是从过去“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向引导、探究的方式过渡。调整教和学的关系,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基础+核心”课程模式的建设中要注意一下问题:(l)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训课,强化技能衫11练。中职人才的岗位是一线,技能是相当重要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在课程结构中,要十分突出技能实训课和实训课安排的合理性,强化训练,炼就学生过硬的技能。保证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把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习安排到每个学期,并保证实习实训的课时量,要使学生真正达到中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在实训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符合企业生产技术的要求,按能力要求选择项目,直接为培养技术技能服务;并且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注意交叉并进,相互补充,如钳工工艺学的测量部分和工具部分等内容。这避免了教学中的重复,又使学生真刀实枪,一讲就懂,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2)适当设置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强化英语和计算机教学。中职的英语课程不能简单仿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因为中职学生没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又人学基础差,要达到英语能力要求不是一件易事。提高英语能力,除老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外,则要强化教学,在整个学程中不间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而对于计算机应用来说,尽管目前的计算机教学比较重视,但仍存在一些毕业生连简单的办公操作都不会的现象。笔者认为,机械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除保证教学的课时外,一是要保证计算机的上机时间,使学生得到足够的训练;二是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应用上,让学生会用,掌握操作,尽量用新的教材,跟上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步伐,掌握新的操作方法。(3)要重视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为适应社会的需要,针对性很强的设置与专业相近的第二专业课程,或设置第二、第三专业的选修课程。如焊接专业设置铆工工艺和钳工工艺课程,安装专业设置焊接工艺课程和电工基础等。使学生掌握自己专业的前提下,掌握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宽专多能。(4)不能忽视相关内容的课程。综合素质是人生的创业、发展、成功的重要素质,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设职业指导、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公共关系学、现代礼仪、企业管理、创业和心理教育、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2.依据企业相应岗位的技能要求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获取职业技术技能的基础。现有的中职机械专业教材涉及的专业理论面过大,内容重叠较多,重点过多过散,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利于课程的安排。而且课程设置应符合周边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伴随着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编写校本教材可以使教材的建设紧跟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就业。为此学校应成立机械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编写小组,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重点开发、编写专业课和实训课教材。校本教材不但要切合周边企业的产业发展,突出专业课程,保证专业课课时量和学习周期,而且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技能,更要获得学习、研究的方法。

建设合理、高效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1、根据需要增添适于教学和科研的设备,设备投人应具有真实性、先进性和通用性等特征。参照周边企业常用或通用的生产设备,结合教学用途在学校建设模拟生产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使设备设施趋于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更贴近实际生产,有利于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此外,设备设施应具有高技术含量、紧跟时展前沿,确保生产实训项目能体现新技术、新工艺,在技术要求上要与企业实际生产相一致,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技能和实际应用的本领。在环境和设备选择上不仅能满足校内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还要能承担各级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强实训场所的适用性。2、加强与周边企业开展合作,在学校有技术、有设备的前提下,主动出击,引入先进的加工生产技术,积极推进“产教”结合,使学校的专业实验室成为本地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心,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一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可利用企业作为学校新型的实习基地并促进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新时期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和新的教学模式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高级技工以上的操作水平,保证授课过程中准确、规范、熟练的操作。因此,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把两者融为一体,努力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另外,专业课教师应加强与周边企业的联系与交流,关注企业的发展动态,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规程,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做到“活学于企业”而“活用于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职业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就必须采取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即一体化教学。实践证明,在一体化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完成一件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重点在于师生共同努力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的开发。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首先应该确立切实可行的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在一体化教学中用好此方法,可以达到教与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数控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把数控机床原理、构造等高深的理论知识都掌握了再学数控机床的操作,学生可能早被这些复杂高深莫测的内容吓倒了,根本没有兴趣再学数控技能。若采用项目教学法,直接围绕加工一个零件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究,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切实掌握相关知识。2、巧用“梯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来促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梯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实训课程设置阶段“梯式目标”,各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梯状。本人在数控车床实训教学中就设置了这样的“梯式目标”,识图一工艺编制一程序编写一计算机模拟仿真操作一可切换的开放式小型数控车床操作一生产型数控车床操作一加工产品。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状况不一样,在每个实训阶段实现目标所花费的时间不一样,在教学时没有生硬的强求全班统一步调。这样,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自然地分布于一个个实习项目中的每个“梯式目标”,无形中对学生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团队精神是取胜的法宝,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将学习者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全力去取得成就和成功。在实训教学中根据学生基础好差搭配均匀分组,在采用“梯式教学法”的同时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各组间开展竞赛。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也可解决只靠教师一人指导全班所有学生的问题。三、结束语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招生和就业压力的严峻,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专业技术技能是学校发展和生存的关键所在。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因地制宜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向社会输送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优秀技能人才。而洋浦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机械类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应认清形势、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放眼未来,促使机械类专业得到长足发展。

本文作者:阮琼琳李彦工作单位:海南洋浦技工学校

第9篇

关键词IT职业教育IT学历教育职业素质

1概述

人才是国家IT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IT企业和人才市场却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一边是IT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却发现有很多大学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而不是一时技术技能的训练;②教材体系的改革难以适应IT技术的发展;高校教材对实际IT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指导性,仅仅在教学总纲上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而且高校教材没有做到统一,各个学校和各个老师仍然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如何实现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和实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1目前IT学历教育的现状

首先,一部分大学生在从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还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切换身份。其中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造成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动手能力。结果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已经具备了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其次,IT学历教育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大学教学体系不能随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同时,大学学历教育周期长,专科三年,本科四年,无论三年还是四年时间对于I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规律是每18个月就有一次新的变革,软件行业的变革也不会超过两年。所以往往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大学四年学到的某些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为了找到工作,必须重新学习当前市场最新的技术。有报道称,到国内某知名IT培训机构来培训的学员中,70%是计算机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学了三四年计算机,却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IT学历教育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主导思想的,并不是以就业率作为第一指导方向,而是更侧重于大众化、基础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方向。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7月13日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到2005年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周济同时指出,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历教育的这个主导思想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出现:如果大学毕业生没有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有针对性进行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那么就难免面临毕业后就业难的现状。

1.2正确处理与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9岁的杨先生在深圳一家国内知名IT企业担任部门主管,他告诉我们:招聘人才企业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能说学历完全没有用,但是在IT行业,能力远远比学历更重要。何况IT业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行业,“我们平均一个月就要接受一次培训,才能跟上步伐,适应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

上面这个例子肯定不是所有学历教育的普遍现象,但却折射出了学历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学历教育期间,学习的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去实践、钻研和领悟。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学生在学历教育期间,无法得到好的引导,很难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没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因此到了大学毕业时,知识体系就已经落伍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很难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也就很难受到招聘企业方的青睐。这是造成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怪现象”,而且给已经在职的公司职员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是多么大,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解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开始着手。

2IT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分析

目前国内对大学的定位有各种分类原则,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中国1400所高等学校中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分别约占中国本科大学的14.29%和65.10%。这样的大学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科研型人才为主。这些大学的教育内容相对来说偏重理论化教育,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比例不到1%,事实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量的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学历教育的目标和国内主要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按应用需要设置课程,在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从应用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95%以上的人是为了应用而学习的,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人才。也就是说,IT技能教育培训的学生,学生目标非常一致:学以致用,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满意的工作。所以学习的劲头比较足,目标明确。

3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IT职业教育能够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其实与其本身紧跟市场,面向就业等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3.1课程体系版本更新紧跟市场需求

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一般每两年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新的版本。而且同一IT教育品牌往往采用统一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学员掌握相关技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使得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讲更加实用。

3.2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强调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始终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并且着重突出两者的综合教学。其实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多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样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众多企业甚至认为,职业素质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专业技术技能更新快,通过短期的培训可以强化,但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职业素质也是决定人才未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综合以上,企业更需要动手能力强和职业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学历高的人才。IT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疑比IT学历教育更好地迎合了这一点。

3.3教育方法符合IT学习习惯

IT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非常符合IT学习的习惯,其可以说基本颠覆了传统的IT学历教育的方法。大学学历教育中,IT相关专业的上机和实验的时间远少于理论课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理论相对清楚,但是不会动手使用。与之对比,IT职业教育采取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平行安排,一般先理论后上机,能够及时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消化,并且还有专门的上机实验课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4周期一般比较短

IT职业教育的周期一般比较短,从几个月到一年多,最多不会超过两年。周期短而学员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IT技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习气氛相对紧张,学习节奏相对较快,在短时间内强化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也强化了技能。这种短期IT技能强化培训也正符合了IT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也保证了学员学到的技能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

4解决方法

4.1调整IT学历教育的导向

IT学历教育可效仿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并及时修改教学体系。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大学计算机学院更多的自利,使得学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的体系结构,拟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具专业针对性、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受招聘企业方青睐的大学毕业生。

4.2调整IT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

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上机实验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大学里面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的考试更多的是以卷面考试的方式作为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情况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考试导向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弄清书本上讲的知识点,就等于掌握了这门课程”的想法。老师在教学上也势必会出现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轻视了实践环节。所以,学校可以在加大对上机实践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实际编程经验。

4.3改善IT学历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

面对市场的争夺,学历教育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一问题。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技术研究就是寻求突破的途径之一。在北京大学,与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实验室就为信息学院在读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际操作平台。北大一位在校博士生说道:“这里与外面的企业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参与各种项目开发与技术研究,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并不是每所高校都能拥有这样良好的条件,毕竟寻找一位合作伙伴并非易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资源匮乏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逐年递增的本科生。所以,寻找与高校合作的合适企业,改善实验室环境都成为了改善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解决途径。

4.4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要做到教学内容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教师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清楚地讲授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有实战的工作经验,也就是实际的项目经验。所以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不仅仅只是以能上课作为衡量标准,还要强化实际项目经验的培养和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核心。

4.5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的毕业生最欠缺什么素质?企业重视新进员工什么素质?外语流利、专业知识扎实还是计算机应用熟练?”这些问题应该由人才市场上的买方——企业来回答更具有说服力。最近,上海某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

综上所述,如果大学学历教育能够吸纳IT职业教育的经验,加大和改进教学实践环节,模拟企业化环境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这对于缩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企业适用的职业人之间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输送更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历教育的效率,有效的利用了资源。

第10篇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5681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困境的时代表征 庄西真 《教育发展研究》 2016年第9期 13500字

19825682 技术与技能辨 姜大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年第4期 18500字

1982568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 梁家峰 张洁 《中国高等教育》 2016年第10期 9500字

19825684 地方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外溢:区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崔盛 潘昆峰 《中国高教研究》 2016年第5期 16500字

19825685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及实现机制研究 周建松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第5期 8200字

19825686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体系创新 习凌冰 沈小碚 《教育与职业》 2016年第9期 13200字

19825687 多主体协同:我国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思考 肖凤翔 付小倩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5期 9600字

19825688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及保障措施 曹晔 刘宏杰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3期 8800字

19825689 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闫志利 邵会婷 《职教通讯》 2016年第13期 10500字

19825690 广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陶红 杨阳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第5期 8500字

19825691 新疆南疆地区中职教育发展分析――以和田和喀什地区为例 房风文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5期 8400字

19825692 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丁明军 易烨 陈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年第4期 8800字

19825693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机制:框架与推进路径 翁伟斌 《中国高教研究》 2016年5期 12100字

19825694 高职教育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多元竞合模式――基于合作竞争理论 曹叔亮 《职教论坛》 2016年第13期 10100字

19825695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述评 吴益群 范可旭 《教育与职业》 2016年第9期 10200字

19825696 社团法人型职教集团的有效运作研究 王志伟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第5期 9100字

19825697 技术素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 程宜康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3期 10500字

19825698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协同构建 刘杰 《中国高教研究》 2016年第5期 9800字

19825699 应用型地方高校课堂教学元评价研究――以贵州省某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为例 吴金航 全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 11200字

19825700 “叙事”:职业教育“现象学”课程研究 路宝利 《职教论坛》 2016年第13期 15200字

19825701 双师型教师现实生存处境下的培训需求与对策 曾本友 《教育与职业》 2016年第9期 9900字

19825702 现代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困境与制度设计 刘西涛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3期 8800字

19825703 成人学习研究的现状审视与未来瞻望――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罗建婷 《职教通讯》 2016年第13期 7100字

19825704 我国成人教育期刊的历史发展回顾 孙培东 徐明祥 《中国成人教育》 2016年第10期 9500字

19825705 请过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的有效性研究 祝蕾 于蛟 胡宇 《职教论坛》 2016年第13期 8100字

19825706 如何推进我国的终身学习进程――英国推进终身学习的新举措及其启示 吴雪萍 赵婷 《教育发展研究》 2016年第9期 12000字

19825707 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王正东 琚向红 《中国远程教育》 2016年第5期 13000字

19825708 民国时期中国成人教育学本土化探索研究 桑宁霞 刘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5期 10500字

19825709 论高等职业教育学在中国的兴起和演进发展 唐成人 王续琨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3期 8800字

19825710 德国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启示 冉云芳 石伟平 《教育研究》 2016年第5期 12300字

19825711 浅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姚加惠 《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第5期 16100字

19825712 国外现代学徒制成本分担机制探析――兼论现代学徒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 郑玉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5期 8800字

1982571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济解释 励效杰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3期 8800字

19825714 美国高校新教师发展的问题与策略 孔令帅 赵芸 《外国教育研究》 2016年第5期 16200字

第11篇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4539 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研究路径 丁金昌 《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8800字

19824540 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公民教育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6500字

19824541 大众化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水平的发展变化 张继平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 15200字

19824542 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缘由与路径 周海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 10100字

19824543 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进展及其阐释空间的拓展 金业文 《现代大学教育》 2014年第2期 12300字

19824544 教育政策行动:解释与分析框架 曾荣光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年第1期 24300字

19824545 监测评估: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新图景 王战军 王永林 《复旦教育论坛》 2014年第2期 9400字

19824546 中职免学费政策评估:目标保障与配套策略建构 魏明 张艳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8100字

19824547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肖化移 柳燕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548 我国高职教育现代性演进及增长路径 吴结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549 政府应如何主导职业教育 喻忠恩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550 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 郭广军 刘兰明 林春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51 企业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陈继权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9800字

19824552 高职教育发展转型:意义、方式与路径 张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11500字

19824553 经济先发地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转型――以浙江省为例 皮江红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5期 13800字

19824554 六省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调研报告 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组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9800字

19824555 河南省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五力模型”分析 陈一静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56 新时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结构调整分析 倪敏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57 高等职业教育对天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 穆静静 张学英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3400字

19824558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行业、企业办学研究 郭静 《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0600字

19824559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 陈小虎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第3期 17200字

19824560 城镇化进程中校企合作双方责任与权益配置及其效率研究 李梦卿 张欢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10100字

1982456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与作用 吕景泉 汤晓华 周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6000字

19824562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重构 郭俊朝 陈晗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563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李露 徐涵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12300字

19824564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训支持体系架构 陈建新 蓝洁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565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吴中江 黄成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 8800字

19824566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吴旭君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5期 6100字

19824567 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 汪亚明 王珏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 10100字

19824568 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支持的新模式:校企联合定向办学 王临 《江苏高教》 2014年第2期 5100字

19824569 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建构 邱淑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70 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制度尴尬与调适――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 陈春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6600字

19824571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职业教育结构均衡与优化 廖晓衡 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11500字

19824572 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建议 孙莹 闫丹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6800字

19824573 学科知识的逻辑与学科范式的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学科建设分析 俞涛 曾令奇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10600字

19824574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实践课题 吴洪富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6200字

19824575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精细化建设专业的思考 骆秋琴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 7000字

19824576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漆军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5期 7300字

19824577 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彭鸿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78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江苏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陈国亮 王春艳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6700字

19824579 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邢广陆 《职教论坛》 2014年第8期 12100字

19824580 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霍红 刘妍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5100字

19824581 从项目化到制度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设计 徐国庆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5期 11800字

19824582 “双师型”视阈下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发展研究 李梦卿 万娥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5期 11900字

19824583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基于28所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 何霞 刘文明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 14800字

19824584 基于知识结构的高职院校教师生存特征比较 何霞 《高教探索》 2014年第2期 14700字

19824585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述评 房风文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8100字

19824586 受众本位论视角下农民田间学校发展定位探析 何津 黄圣男 王德海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10500字

19824587 职业院校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比较 房风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8200字

19824588 成人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赵宏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第5期 9500字

19824589 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实证研究 丁耀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10500字

19824590 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县域社区学院的现实基础及建议 刘凤翠 宁永红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10100字

19824591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定位研究 刘春朝 李建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59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的建立与思考 王秋梅 罗清萍 江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6800字

19824593 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路径研究 苏琪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10600字

19824594 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建模及挖掘 胡艺龄 顾小清 赵春 《开放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 21100字

19824595 农远工程网络的教师学习模式研究述评 朱春俐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6100字

19824596 高职院校责任文化品牌制度保障体系创新 孙晓庆 《职教通讯》 2014年第8期 5200字

19824597 高职生职业人格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胡维芳 蒋超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8600字

19824598 近三十年来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康红芹 庞学光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12300字

19824599 北洋政府时期职业教育概览 刘金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0100字

19824600 韩国职业教育的一体化特色 蒋家响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6100字

19824601 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其在我国的实施策略 范心忆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602 澳大利亚就业技能新框架的创新与核心要素――基于新框架第一阶段报告的分析 李运萍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603 澳大利亚技能培训体系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启示 吉文林 《江苏高教》 2014年第2期 5800字

19824604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机制的比较 陈东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5300字

19824605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广东技工教育的启示 陈旭彬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3400字

19824606 世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风向标 黄健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第6期 12100字

19824607 德国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研究 王婀娜 吴全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6600字

第12篇

19824748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 刘振天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15600字

19824749 回归与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选择 中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7600字

19824750 我国技工院校办学模式与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方向探析 王晓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51 基于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 朱爱国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52 发展社会学视角下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陈凤英 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53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结构与规律研究 张洪春 温中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54 系统看待“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问题 张振元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15800字

19824755 强化省级统筹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创新 薛二勇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300字

19824756 “三性”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胡俊琴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57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曾绍纬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58 “双转移”战略下的广东职业教育改革举措、成效及启示 孙晓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59 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历程与再造及其启示 朱璋龙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12300字

19824760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向东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1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现状调查 范心忆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62 “三主体”协同参与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范式 李青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Z1期 5600字

19824763 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柴达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第6期 8600字

19824764 基于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孙春玲 等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65 服务产业需求 促进“双链”融合 陶书中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6 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 李玉珠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67 校企合作整合的问题观照与因应对策 张健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9900字

19824768 校企不同视域中的校企合作 马斌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69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互补性制度 李玉珠 韩春梅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70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吴升刚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5300字

19824771 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究 祝士明 刘建花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7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 杨近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73 顶岗实习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承诺影响及对策研究 饶雪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774 人格本位:高职课程发展的突破与超越 董奇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10300字

19824775 整体化设置中职项目课程学习目标 雍照章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6800字

19824776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 朱旭东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6800字

19824777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涵、价值与生成路径 祝成林 张宝臣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78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 张伟萍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9500字

19824779 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 李树峰 《教师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1100字

19824780 我国职业技术教师教育政策百年变迁与启示 胡航 等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7期 12300字

19824781 集群思想下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逻辑 魏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82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杨燕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83 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 常书铭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4 校企“一体化”培养汽车维修工程师的探索 韩剑颖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8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计宏炜 沈亚强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86 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 杨燕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7 农村职业教育“向农”与“离农”的选择悖论治理 金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10500字

19824788 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建设 张胜军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89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重庆地区的经验数据 李勋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90 探析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与收费的创新管理模式 李红亮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2期 6000字

19824791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孙姚同张清学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1期 5900字

19824792 我国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基于国际的视野 张伟远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第6期 9900字

19824793 论成人教育中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及其实现 孙立新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94 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状况调查及满意度分析 丁耀 文东茅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11000字

19824795 我国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多元径路 万嵩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100字

19824796 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研究 高福安 铁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8400字

19824797 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 胡天佑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98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王春柳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100字

19824799 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模式建构 王伟华 陈丽君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0 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分析与策略 崔景贵 黄亮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801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概况 刘金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802 民国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 谢长法 李红梅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3 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 杨卫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804 布卢姆菲尔德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述评 柳靖 柳桢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5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经验启示 叶磊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9800字

19824806 从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考察我国职教体系法制化建设 张强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807 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杨敬雅 刘福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808 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因素分析 徐聪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9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 申超 《全球教育展望》 2014年第6期 12900字

19824810 印度2012年“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述评 王为民 《比较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1700字

19824811 欧盟终身学习计划视域中的成人及其学习――基于科隆威计划的述评 蒋亦璐 《外国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700字

19824812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概览 杨星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第11期 6100字

第13篇

19822954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黄少平 等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11300字

19822955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与趋势前瞻 郝书辰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8期 7300字

19822956 以制度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周建松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4期 10200字

19822957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的定量研究 宫雪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0期 12100字

19822958 教育公平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董仁忠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0期 8100字

19822959 困境与出路:县级职教中心实践教学问题初探 郝理想 谬英丽 吴芳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0期 9800字

19822960 教育分流与职业学校升学政策的冲突与协调 李红卫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1期 10500字

19822961 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 唐永泽 王晓东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2期 8200字

19822962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徐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9800字

19822963 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理论探讨 盛子强 曹晔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800字

19822964 构建高职院校良性竞争的财政制度基础 宗晓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700字

19822965 用创新思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欧阳河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6300字

19822966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辛曼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1期 5500字

19822967 河南省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 赵学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6700字

19822968 高职人才培养机理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视角 毛才盛 吕慈仙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7期 8600字

19822969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研究 李梦卿 等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9500字

19822970 着力强化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曹国永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7期 5600字

19822971 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周鸣阳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4期 9900字

19822972 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蒋祥龙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5200字

19822973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内涵探析 王琴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2974 论职业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质量判断标准 赵蒙成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0期 8200字

19822975 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余霞 张智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2期 7800字

19822976 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基本属性与有效管理 裴利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6700字

19822977 论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技术教育 姜洪侠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6500字

19822978 职业教育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郭国侠 向才毅 庞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11300字

19822969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朱勤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6900字

19822980 当代手工艺的学徒制传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李亚平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6500字

19822981 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 徐朔 吴霏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700字

19822982 职业教育中央政策和地方立法的提炼与《职业教育法》的修订 赵学昌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600字

19822983 基于试点项目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 黄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6800字

19822984 再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郑雅萍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8期 4200字

19822985 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功能研究 邓安宝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2期 14100字

19822986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程宜康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0期 11400字

19822987 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李丽珠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2期 7200字

19822988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和实践性 王军红 周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7000字

19822989 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反思 崔发周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1期 5500字

19822990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陈必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11300字

1982299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体系的构建 赵绥生 赵居礼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6800字

第14篇

19823778 论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贾宁 吴雨倩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7期 8600字

19823779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刘新华 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4期 15200字

19823780 论产教联盟的本质属性、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朱澍清 刘小华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第2期 9200字

19823781 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 闵维方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2期 11800字

19823782 试论基于实现“体面就业”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的完善 徐向平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13100字

19823783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宋晶 周同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9800字

19823784 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 赵志群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12300字

19823785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GDP4%后稳步提高保障机制 汪丞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1期 8000字

19823786 地方行政领导者职教决策力形成背景与内涵特征研究 蒋旋新 蒋萌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3787 “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研究综述――从产学研结合研究出发 熊惠平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6600字

19823788 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孙建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6800字

19823789 提升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关系的对策研究 姜颖 孙永波 贺启印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7100字

19823790 河南职业教育政策的生成路径依赖及类型 杜丙辰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2期 5300字

19823791 我国职业教育的区域结构特征研究 王剑 吕一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3792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性研究 王茂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6700字

19823793 试析高水平行业大学的学科发展路径 荀振芳 汪庆华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1300字

19823794 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孟源北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4期 10200字

19823795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崔奎勇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4期 12700字

19823796 基于内在生成理念的高职院校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尤玉钿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7400字

19823797 “校企合作”困境的社会交换论解释 王东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2期 8100字

19823798 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逻辑 唐锡海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7期 7300字

19823799 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王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6800字

19823800 专业群建设视角下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万军 胡宁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5100字

19823801 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技能短缺问题 王雁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3802 体系竞争力视阈下后发展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系统化构建 苏敏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2期 7900字

1982380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改革 何展荣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1期 7900字

19823804 中国现代职业学校建设探索之路 邬宪伟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9800字

19823805 技术知识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路径探析 唐林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3806 引进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途径研究 李桂锋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0100字

19823807 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研究 高洁 《继续教育》 2013年第6期 6000字

19823808 美国批判视域下的课程领导:解读与启示 陈效飞 傅敏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8期 10300字

19823809 课程评价的三种取向及对我国高职课程评价的启示 肖凤翔 马良军 《江苏高教》 2013年第2期 6000字

19823810 论职业资格体系的高职双证课程再开发 刘明生 王玲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2期 5200字

19823811 试论高职课程国际化的内容与实现策略 付俊薇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10200字

19823812 论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实践亟需解决的五个问题 柳连忠 王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8800字

19823813 高职院校智慧教学的异构云生态模式探索 叶娟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11000字

19823814 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 朱旭东 宋萑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7200字

19823815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状况与差异分析 周慧梅 吕霄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1600字

19823816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研究现状与实践反思 陆俊杰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3817 注重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 张德江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7期 7300字

19823818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与本质特征探究 梁成艾 全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6800字

19823819 基于职业特点的高校教师绩效薪酬体系探究 赵士谦 史万兵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6900字

19823820 浙江省中职师资培养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王向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8800字

19823821 论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原则及其实现 周国华 蒋国伟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2期 5400字

19823822 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政策探析 胡斌武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3823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研究 张蕾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6700字

19823824 同平台不同群体的跨文化教育――关于“9+3教育计划”的调查 文艳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3825 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谢国东 《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9300字

19823826 教育公平视角下成人函授教育质量问题探析 段恒胜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7期 7200字

19823827 论民国时期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及其当代价值 李华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8800字

19823828 中国独立学院地方化发展战略――基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的分析 张金波 刘献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3200字

19823829 我国民办教育产业战略研究 成刚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2期 11300字

19823830 教育公平视角下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与资助政策研究 毕振力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1期 7900字

19823831 美国多校区大学系统对我国开放大学系统建设的启示 崔新有 许文静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7期 7600字

19823832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前策略 王伟华 陈丽君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13100字

19823833 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韩志敏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5200字

19823834 简论苏区时期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熊标 刘东浩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0期 8100字

19823835 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新动向 罗志敏 夏人青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800字

19823836 中、韩两国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比较 王中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6600字

19823837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韩玉梅 李玲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8400字

19823838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问责和质量保证:2007年之后的新举措 陈欣 郝世文 《外国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1900字

19823839 欧盟2010-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及启示 孙江洋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7期 7600字

19823840 工作场所中的行动学习:国际研究回顾与趋势 王燕子 欧阳忠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10600字

19823841 依据美英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解读工作本位学习 龚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第15篇

19824326 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刘贵华 岳伟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14100字

19824327 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视角 鲁武霞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2期 12100字

19824328 职业教育质量指标的内涵解构 马君 崔向娜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4期 8100字

19824329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转换 庄西真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4期 10100字

19824330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吴书瑶 李名梁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4期 13100字

19824331 中国新合作职业教育论纲 杨运鑫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5期 7800字

19824332 论高等职业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邢广陆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6期 8200字

19824333 市场与政府:经济学视角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博弈均衡 程宇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4期 10500字

19824334 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与趋势――基于163个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案例的分析 翁文艳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23期 10300字

19824335 论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卢晓中 陈先哲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12500字

19824336 我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空差异研究―――基于1996-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 范柏乃 闫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 11500字

19824337 正确认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方泽强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第6期 11100字

19824338 台湾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借鉴 朱鹤卿 曹晔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4期 6600字

19824339 三元驱动模式:职业教育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体系结构 薛栋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6期 7900字

19824340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性的实证研究 余用军 黄玲青 肖霞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6700字

19824341 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尹伟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6期 8200字

19824342 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顶层设计打造技工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王立群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6期 7700字

19824343 吉林战略:建立以应用型为主的现代高教体系 于志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6期 6300字

19824344 民间教育组织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刘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5期 7100字

19824345 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分析――以吉林省为样本 张祺午 荣国丞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4期 8800字

19824346 刍议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和谐职业人” 俞步松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2期 9800字

19824347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教育学解析 王玲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6期 10100字

19824348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问题研究 魏佳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5期 5300字

19824349 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究 崔岩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 6600字

19824350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向绿色职教转型 丁继安 方东傅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6期 6300字

19824351 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 郑琦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5期 7100字

19824352 应用型大学若干问题探析 陆正林 顾永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4期 12300字

19824353 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与相关性研究――基于2006年和2011年的省际截面数据分析 冉云芳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23期 12000字

19824354 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王振洪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23期 5100字

19824355 高职院校实习制度设计的实证性研究――以J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卢国红 《高教探索》 2013年第6期 7400字

19824356 关于项目课程体系下课例研究的探讨 刘克军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6700字

19824357 中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探索 黄乾平 俞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5期 6000字

19824358 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制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袁丽英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4期 10500字

19824359 以需求为导向的软件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 肖来元 邱德红 吴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 8800字

19824360 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三维结构 苏志刚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2期 9800字

19824361 我国职教教师培训: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 孙翠香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5期 12100字

19824362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杨林生 徐丹琦 胡坚达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4期 8200字

19824363 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 符家庆 孙建波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6700字

19824364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调研分析 张荣胜 杨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4365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模型设计及应用 柳虹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5期 6000字

19824366 职业集群模块下“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为例 马粤娴 《高教探索》 2013年第6期 7400字

19824367 农业高职“点、线、面”三维度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谢志远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7100字

1982436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孟庆国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4期 8100字

1982436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于伟伟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4期 8200字

19824370 河北省职业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刘伟洋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5期 7900字

1982437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调查研究 徐家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4期 8800字

19824372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定位与发展策略 任聪敏 石伟平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23期 8600字

19824373 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收益风险 舒强 张学敏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18100字

19824374 动态学习模型构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石 郭荔宁 《职教通讯》 2013年第34期 11500字

19824375 成果为本的成人教育教学探究 李春美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6期 7900字

19824376 终身教育视域下成人高校教师组织承诺研究 宋亦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4期 8800字

19824377 中国成人教育视域下的文化创新 曾青云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23期 1900字

19824378 社区教育发展:从德育范式到文化范式 杨东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23期 8600字

19824379 应用技术大学:独立学院转型定位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路径 沈勇 《江苏高教》 2013年第6期 4500字

19824380 民办高职院校学风怎么样 邱福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6期 7200字

19824381 老年人远程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上海老年人为例 孙传远 《远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11300字

19824382 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时培芬 孙健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6期 9800字

19824383 高职院校“双主体”办学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考 许陈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5期 7000字

19824384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邹宏秋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24期 7300字

19824385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市场化 孙佳鹏 石伟平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4期 6000字

19824386 论国外职业教育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及借鉴 谭璐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6期 7900字

19824387 高等学徒制――英国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刘冬 王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6期 6600字

19824388 美国社区学院责任自愿评估:框架、组织与价值取向 卢洁莹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4期 10500字

19824389 对中美两国职业的比较研究 赵志群 白滨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8400字

19824390 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估探究 吴雪萍 刘金花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4391 多元合作、区域融合:日本大学的开放之路 陆素菊 《开放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 15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