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通俗音乐鉴赏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注释:
关键词: 普通高校 音乐鉴赏课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当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审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综合类大学中,艺术公选课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音乐鉴赏课在所有艺术类公选课中最受学生欢迎。
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开设对象为非音乐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音乐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法、课目设置多元化、加强课程改革对推动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分析
1.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前高校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生的教育要求。
伴随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一专多能成为选择的标准。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培养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软硬实力兼备,既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又可通过良好的人文素养彰显个人魅力的综合性人才则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点。因此,音乐鉴赏课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2.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代大学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学生渴望成才,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机会,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亦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有主观愿望。这种愿望从追求个性张扬,正向积淀成熟魅力而迈进,这一发展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再满足本专业学科知识的默默学习,而是希望通过广泛涉猎人文艺术、体育等学科培养自身多才多艺的综合能力。“高雅音乐”在社会发展中也正由少数人的纯粹的“艺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平台,成为人们证明自己个人修养的标尺之一;大学生愿意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
3.目前音乐鉴赏课内容的基本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大多以名作赏析为主体,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历史时期、地域特点、风格流派划分单元,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各单元的名作赏析均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并贯穿相关音乐常识、人文知识,将知识点融入具体作品并延伸到课外审美实践中。
存在问题: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和专题问卷调查,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发现虽然课程内容的设置将音乐的发展重要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传统”;学生对有关曲目都有耳闻,也能够认同这些名曲的欣赏意义;但缺少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拉美音乐、潮流人物等,与时代贴近不够,内容设置呆板,缺少“时尚”及“雅趣”。虽然学生喜爱的未必是高雅音乐的代表,但它们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鸣的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喜爱的理由,自然也就成为音乐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明显反映出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想要了解音乐知识,但传统的内容专业性太强,不容易理解,而学生自身又对流行音乐缺少甄别能力,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4.目前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及存在问题。
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了上好音乐鉴赏课,任课教师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元化的视听展现,每一个专题都想办法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导入(如中国民歌赏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声《劳动号子》),力求课堂教学简洁直观。在赏析音乐作品过程中,浅音乐技法分析、重音乐人文交流,即尽可能地把每一首音乐作品作为散文、抒情诗赏析,使学生通过情感共鸣认识到音乐的美,实现心灵的升华。
存在问题:音乐作品本身虽然有其主题,有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但它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抽象艺术。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应该是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欣赏方法,从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的不断升华,然后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对自我的心灵冲击与灵魂净化。据问卷调查统计(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例):在高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10%,在初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50%,大多数学生没有乐理知识基础、不识谱,听觉上没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师仅凭借课堂讲授、知识点的灌输只能完成知识和方法的引导。实际的音乐鉴赏课堂不同于音乐会,不同于CD播放,一是课堂上只欣赏片段,二是学生以前未必听过,感官刺激不足、情感体验无法得到共鸣,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所以赏析课其实是无赏浅析。也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而降低知识标准,在课堂上随意播放一些不经甄选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或通俗的音乐剧等,如此种种均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音乐美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对音乐鉴赏课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1.课程内容改进的设想。
首先,以往总是基于学生没有音乐基础等思想,对所有曲目的赏析过程都是浅尝辄止,学生不懂之处永远不懂。由于不懂之处太多教师讲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终收获甚微。其次,课程涉及曲目内容过多,仅一个学期就要学习古今中外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内容庞杂,学生不易疏理。再次,为了吸引学生,引入过多逸闻趣事,影响学生对音乐本质的关注。故在以后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设想做以下改进:第一,在音乐作品赏析之前深入浅出,以实例对照学习基础乐理知识。第二,曲目数量减缩,着重分析重点作品且分析透彻反复聆听,让学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础上学会聆听音乐。第三,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有机结合,并针对工科、理科、文科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设想。
(1)加强课堂讨论环节。结合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及讨论。讨论学习是一种习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是习惯就需要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也设置这样的环节,但由于学生不习惯讨论或对作品一无所知、言之无物而很少有人参与,没有气氛此环节形同虚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无法调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如设置预听环节、让学生课前准备交流资料等以保证课堂讨论环节的顺利实施。
(2)搭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一是教师与学生网络教学沟通,二是学生专项课目的心得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学习可以使学生纵向延伸既有知识,横向拓宽未知领域;同时,教师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使学习更具实效性;再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一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同伴之间的获取,这一点教师望尘莫及。
(3)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教学中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即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讲授。有这样一节课:教师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堂课效果非常好,老师的导语一结束立即就有学生要求上讲台,上台的学生大多精心准备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绍的是巴赫的《G弦咏叹调》,她是在电影《七宗罪》中听到的这首旋律,非常喜欢,随后查找乐曲出处再截好视频,粘贴乐曲相关资料,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很多学生口才很好、讲述条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学生的风采,不时赢得在座听讲同学的掌声及喝彩。这正体现出教与学互动的实效性,历来教学互长,教与学的角色互换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
三、对音乐鉴赏课的多元化课目设置的探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得出:音乐鉴赏课是以“学生所熟悉的”为媒介实施“教师所要讲授的”,最终使学生经历“深入了解自身所喜爱的”这样一个艺术实践过程。因此音乐鉴赏课应拓展延伸设置多元化的课目。可开设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的“音乐入门”综合课,亦可开设针对学生兴趣的“欧美流行音乐”鉴赏课,还可开设时尚的“影视音乐赏析”课及崇尚传统的“戏曲音乐”鉴赏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乐志”,也可将“中外名曲赏析”分成“中国音乐作品赏析”及“西方音乐鉴赏”两门课程,等等。
音乐的美好可以带给更多的人以欢乐。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传给听众,使他们如醉如狂地欢欣鼓舞。”(《论崇高》)因此通过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听觉;以杰出音乐作品中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内心情感的表述引发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最终达到普通高校产出“专业素质过硬”、“人文素质优异”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8.
[2]卓菲娅·丽莎著,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0.
论文摘 要: 面对新形势,广大音乐教师要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提升审美的教学目的。
流行音乐(Pop Music),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现多指爵士音乐、摇滚乐、通俗歌曲等。流行音乐具有娱乐性、生活性、通俗性等特点,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显的变化:开始对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是符合他们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利用这种对歌曲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流行歌曲能否走进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
事实上,音乐教师已不再可能是社会音乐资源的垄断者和唯一提供者,教师的职责与功能必须转换,转换成为利用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让音乐教育从冰冷的理性回归到温暖的人性。在德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电台、电视、录像、唱片等媒体中挑选音乐的能力,以便音乐融入学生的个人生活世界。而我们忽视的恰恰就是为学生将来一辈子学会与音乐打交道的本领,忽视了提高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以兴趣为基点的原动力。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引进音乐艺术的广阔领域,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接触更多的音乐形式,有民族的、古典的、有流行的,甚至将它们糅合在一起,使学生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一、激起学生的音乐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教材上的歌曲虽动听,但总唱难免会有些厌烦;而流行歌曲则以其新鲜的感觉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能积极且精神饱满地学习,如果在这个状态下讲授一些重点内容和知识,复习一些常用的理论则能事半功倍。因此,我在各种类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尝试导入学生们熟知的流行歌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识的信心,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否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弹一首优美的通俗钢琴曲,或跳一段流行的街舞,就完全可以把学生吸引住。
其次是所选的教学内容要吸引学生。“流行音乐”不应该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还应包括通俗钢琴曲、经典影视音乐和影视歌曲、轻音乐等。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可以引入流行街舞等流行元素。对于“流行音乐”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感兴趣是肯定的,关键还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筛选,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有动感十足的《双节棍》,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东风破》、《花田错》,这三首歌曲虽是流行歌曲,但是配器很有特色,在乐曲中能大胆地使用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歌曲引入民族乐曲的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以及对于民族乐器更广泛的认识。再比如在学唱或赏析京剧唱腔的曲调时,可以加入周杰伦的《霍元甲》,在欣赏云南风味的乐曲时可以播放郑均演唱的《灰姑娘》,这首歌曲的前奏非常富有云南特色。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云南歌曲旋律的感知。还有诸如恩雅、陈美的通俗器乐曲等。
流行歌曲的融入只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切不可将其当作提高学生兴趣的灵丹妙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聚焦点仍应投射于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按照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努力把教学内容教好,教生动,教得学生乐意去学习。教师了解、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培养、发展、拓宽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更广阔的领域。
二、以情促情,寻找共鸣
我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或已感知其美感的流行歌曲来进行渗透,使其与课本歌曲和欣赏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比如上《绿色家园》这一课时,我给同学们放了一首腾格尔演唱的《天堂》,听后,同学们的感触颇多,有的说:“听着那歌曲的旋律,仿佛自己亲身真的来到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有的说:“听着那歌曲的旋律,使我刹那间想起了自己久别多年的故乡。”……更有同学联想到:蓝天,青草在今天多么可贵,但要想把蓝天,青草永远地保持下去,必须加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是不能强迫的,只有让学生在自由、自觉的享受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获得情感的满足和愉悦,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净化而乐意受教。
三、比中审美,提高认识
很多流行歌曲中有提倡环境保护的,有倡导人间献爱心的,有呼吁全社会关心父母的,有赞美伟大祖国的,还有表现爱国的,像这些内容健康向上、曲调优美动听的经典流行歌曲,我积极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我认为,多听这些好歌不但能提高他们鉴赏流行歌曲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对美的感受。如歌曲《青藏高原》就以高亢嘹亮的音调,旷远悠长的节奏,优美舒展的旋律,令人深思的词意,将人们带到了雪域高原和那梦中的香格里拉。该歌曲所具有的那种摄人心魄并令人为之赞叹的美,确实能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可以给教师提供十分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教学空间。当我问同学们哪一首歌最能表达出“人间处处真情在”的主题时,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爱的奉献》。”我问:“为什么?”“每当唱起这首歌,使我们联想起了手拉手援助灾区人民时的一个个动人场景,曲调深切感人。”像这样的流行歌曲,内容好,曲调优美,又能在学生们中广泛流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活力。
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要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首先要相信学生。我曾用一节课的时间请学生来谈流行音乐,喜欢流行音乐的什么?那节课,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比如喜欢周杰伦的学生说:“我喜欢周杰伦是因为他的歌曲风格多变,有的是说唱风格,有的是爵士风格,有的是中国民族风格。他是一个集作曲、作词、制作、演唱为一身的多面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听到这样的评价既感到惊讶又感到兴奋。惊讶的是学生并不是我所想象的只是喜欢明星们酷酷的外表和与众不同的音乐,而是能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有了自己欣赏的体会和感受。
当然,对于那些内容不好,嘈杂或是软绵绵的,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的流行歌曲,我则通过比较,以此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能在我的正确引导下,初步具备对于流行歌曲美丑、优劣、良莠、高下的识别能力,鉴别出哪类流行歌曲可听,哪类流行歌曲不可听,从而能在健康、活泼的气氛中感受流行歌曲。
四、挖掘新资源,拓宽新视野
运用新课程理念,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的能力增强,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我在完成现有教材内容的同时,运用新课程理念,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每学期增加了两课时有关流行音乐的内容。
这些内容,有的需要教师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去收集资料,准备素材;有的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大量的资料,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内容。在这准备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音乐,主动去探究、去辨别,从而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不是媚俗地迎合,不是简单地随大流,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优秀作品引入课堂。通过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我发现师生距离更近了;通过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民族、民谣、校园民谣、外国流行音乐……),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了,接触了多元的音乐文化信息,并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彭红梅.对大陆当代流行歌曲的立体透视.音乐探索,2000,(01).
[2]莫煜红.当前低级流行歌曲对学生危害及对策.中小学音乐报,2001.12.
[3]秦德祥.走出两难境地——“流行歌曲进课堂”面面观.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5.
一、《新货郎》
20世纪50年代末曾经流行一时的由著名歌唱家郭颂演唱的《新货郎》,就是由郭颂和秀田在这首《新东北风》的基础上融合了东北二人转音乐的特点填词编曲而成,也属于新民歌风的创作歌曲,完成于1958年。歌词的语言通俗、诙谐,表现了商店售货员送货到群众中去的新作风。歌曲最初发表于《音乐生活》杂志1960年第七、八期,1963年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3-6021甲)。
这首歌曲首先将《新东北风》中的动机A“ ”作为核心音调进行提炼引发,在曲调的发展中,原民歌的动机B“”也得到了扩充运用,进行了多次的强调重复,成就了这首东北风格浓郁的歌曲。
二、《天地喜洋洋》
2000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首歌曲《天地喜洋洋》(易茗词,徐沛东曲),也是吸收了“东北风调”的某些特性旋法创作而成。
这首歌曲是将原民歌的动机B“”作为核心音调加以发展而成,在前六小节中得到集中的运用。其次,还将原民歌第九至十一小节的乐句进行了变形扩充:
其中,原民歌第九小节的动机“05 55︳”在《天地喜洋洋》中先后出现了四次,并以此逐步将歌曲推向了。并且,这种东北民歌中常用的后半拍起的闪板节奏在《天地喜洋洋》中得到了集中的运用,几乎每一乐句均以闪板起唱,贯穿全曲,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动感。在歌曲的间奏中还穿插了用唢呐吹奏的东北秧歌曲牌〔满堂红〕的首句音调,也增添了不少“东北风”的色彩。
注 释:
①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2000年3月颁布的高中语文新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说明”指出“全套书编排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出现频繁,分值渐增。可见文学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文学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最大难点(甚至是盲点)之一”(刘真福)。那么,如何高效优质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本文试结合接受美学来进行探讨。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反对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读者学”。其中姚斯承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伽达默尔的“理解视野”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的“期待视野”概念,对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有很大借鉴价值。
“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阅读文学作品“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联系。”(《文艺的大众化》)可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才能初步读解文学作品。如读《诗经·伐檀》第一章。首先,穑(sè)、廛(chán)、县(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会读。坎坎(砍树声)、干(河岸)、稼(种植)、穑(收获)、廛(一亩半地)、尔(你)、县(通“悬”)、彼(那)、素餐(白吃)等词义能解。“置之河之干兮“即置之于河之干兮”这个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猎是怎么回事。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扎实地学习古今汉语知识,广泛深入地体验生活,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加强语文实践”(新大纲),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
但是,文学作品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发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现实生活逻辑看这是荒唐怪诞的,但这种文学语言却极富审美功用。因为“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加以表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如果仅凭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生活知识,我们读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层意思,而读不出深层意味。读解文学作品必须能对其内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内容美与语言、结构等形式美进行感知、理解、评析,也即审美。所以,必须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就是由此而发的。他认为“期待视野”由几方面因素构成:“类型的先在理解”“已经熟知的作品形式与主题”“诗歌语言与实践语言的对立”。这就告诉我们:(一)要熟知并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文体的主要特征。这样阅读时就会有选择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读作品。如不能用读戏剧的方法去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读诗歌的方法去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也就是说平时教学应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体裁知识。如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册主要是文学作品。我们可在作品教学前让学生阅读《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谈读诗与趣味培养》(朱光潜)、《散文的艺术魅力》(佘树森)、《现当代小说鉴赏》(杨义)、《古代小说鉴赏》(吴小如)及《现当代戏剧鉴赏》、《古代戏剧鉴赏》等知识短文,也可选修《文学鉴赏常识》、《戏剧影视欣赏与评论》、《美学常识》等课程。(二)充分了解某一类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类作品的内涵、形式包括题材、情节、主题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新大纲中也强调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新教材第四册也附录了《中国古代文学概述》(方智范)和《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殷国明)。另外,还可选修《文史常识》等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国文学作品,所以也应介绍相关的外国文学简史。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即建立了一个参照系。(三)积累一些文学创作经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虽然新大纲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规定文体不限,即可写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所以平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实用文体。尝试文学创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学鉴赏。只有具备以上三点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三方面形成“一种既定的先已构成的期待视野……它可以引导读者的(大众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转贴于
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所构成的框架完善与否将决定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如《西游记》,小孩读出的是八十一难的惊险、孙悟空的神通等,而专家读出的是情节模式的变幻莫测、人物塑造时神、人、物三性合一的高妙新奇。正如托·斯·艾略特所说:“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与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为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式,对音乐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容意义”(《文学理论》)。文学阅读鉴赏就是读者以自己的内存图式与文本(作品)图式进行比较,或同化(把刺激纳入已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或顺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刺激时,便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以求适应)。姚斯认为既定的期待视野与新文学作品之间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每次对新作品的接受,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并由新经验再产生新的接受意识,这就造成“视野的变化”。皮亚杰倡导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就一般而言,个体每遇到新刺激时,总是试图以原来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产生愉悦,而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原有的图式无法同化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认识只有在同化与顺化、暂时平衡与新的平衡交替过程中逐步深化。相应地,读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不断调整、重组,日臻完善,鉴赏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那么什么样的文本图式才能使读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产生变化呢?姚斯指出:“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知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要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说,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越有利于内在图式的重组与完善,越能提高鉴赏水平。而“通俗或娱乐艺术作品的特点是,这种接受美学不需要视野的任何变化,根据流行趣味标准,实现人们的期待”。可见,阅读言情、武侠之类的通俗娱乐作品是难以提高鉴赏水平的,必须经常、反复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所以,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我们平时进行文学教学,不能仅把课本当书本,要让学生将课本与《语文读本》结合起来学习,更要自读新大纲中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甚至更多的经典作品。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积累语文、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字库未存字注释: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情感体验;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8. 谭玉凤 我校自制教具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关键词:流行音乐;演唱风格;发展
中国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是东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具备了良好的吸收外来因素而演进的开放性。从30年代的流行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创作中已经可以看到,我们的词曲作家很快地处理、协调了外来形式、手法与传统音调的关系,并由此产生出既不是西化,也不复是传统的新音乐。无论从进行曲、新民歌还是舞曲化的流行歌曲和摇滚音乐中,我们都可以体验到这种特征。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种类与风格
中国流行音乐中加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音乐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例如二胡,琵琶,古筝,箫等,唱腔上运用中国民歌或戏曲的方式。题材运用中国古诗或传说故事。如代表歌曲:周杰伦《青花瓷》、曹格《姑娘》、许嵩《清明雨上》、陶础端杖说》、王力宏《花田错》、林俊杰《江南》、胡彦斌《红颜》、魏晨《少年游》、后弦《唐宋元明清》、罗志祥《岁堤春晓》等。
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感情,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中国民谣大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民谣与乡村音乐有很多相似之处,伴奏大都以吉他为伴奏乐器,演唱都很自然、朴实,多采用自然真声演唱。不同之处在于民谣表现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真诚的爱情故事。像流传于校园中的校园民谣,现代都市的城市民谣等。民谣典型的特征是叙事性主题,就像两个人之间相互自然交谈,民谣在演唱上不过分讲究声音技巧,旋律平稳,更多表现为浅吟低唱的特征。
二、流行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流行音乐是一种相对的称法,流行音乐又称为“大众音乐”,“流行音乐,也叫通俗音乐或大众音乐,是20世纪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音乐风格。与这种风格有关的音乐大多为抒情歌曲和通俗易懂的器乐曲”。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现象,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流行音乐的音乐语言直接产生于浪漫派音乐的早期传统。但是,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流行音乐和浪漫派音乐便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浪漫派音乐属于艺术音乐,其音乐语言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趋于复杂化,它的欣赏者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知识。而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是大众化,它的语言通俗易懂”。流行演唱具有曲调简炼、歌词口语化、演唱自由三大特点。它主要是为了符合声、情、景三而合一的一种音乐风格。而大部分初学流行演唱的歌手都是从教学中老师的示范、理论的学习而展开的,起初的模仿和练习,近年来一些选秀节目的歌手之所以受人喜爱,那是因为他们都是“模仿论”的坚实拥护者。
三、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的重要性
任何艺术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音乐也是一样,不过流行音乐主要注重感情的感染和自由的发挥,相比较一些音乐风格在理性和原则方面的重视,流行音乐主要注重的是对声音的控制和歌曲的理解。但,很多歌手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声音技巧和发音方法后,对于一些歌曲的把握依然是很茫然,而且经常出现无法驾驭歌曲的问题,或者对于歌曲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均是歌手没有完全了解自我,他们错误的将声音和技巧的学习强行的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时的自我显得生硬而不够灵活,因为他没有明白任何艺术的创作是需要个性的显露,风格的体现的,否则在歌曲的演唱中,歌手会产生整体的不和谐。
个性就是风格。个性是社会的属性,是通过一个人的成长经验和发展发现的;风格则属于美学术语,它在音乐中是指创作者在技巧、旋律、方法、情感节奏等的把握和摸索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识。我们需要通过早期的声音和技巧的学习,同时加上大量的歌曲练习和演唱将自我风格探索出来。然而这些显然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歌曲鉴赏、创作和乐器演奏,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能最终形成自我风格。
在日常歌曲的演唱中,我们也要多尝试演唱一些与自己专业不同的曲子,如美声、民族、摇滚或者爵士风格的曲子,这样的演唱可以配合平时多多聆听相应曲风的歌曲来加深理解,理解是防止想象力的丢失。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就是将通俗唱法亲切自然的特点融入自己的民族唱法,同时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为了扩大知识、加深自我的理解,我们同时还需要多学些乐器,通过乐器,我们还可以增加身体的协调性。进行歌曲创作是为了加深自己对于演唱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时代背景决定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流行音乐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背景。流行音乐对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快乐的时候有快乐的音乐,悲伤的时候有悲伤的音乐,任何一种艺术的生命力都源于民族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音乐路是充满希望的路,是将民族文化和感情想结合的路。
参考文献:
[1]徐海燕. 浅谈流行歌曲演唱的风格与技巧[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3(4):130-131.
[2]汤静. 记录时代的脉搏――浅谈中国流行歌曲风格发展[J]. 艺海, 2009(3):48-48.
做任何工作都应有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音乐老师工作计划如何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音乐老师优秀工作计划2022最新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音乐老师优秀工作计划2022最新1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从整体的水平看,学生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但还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相应反应。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2)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4)能够初步分辨小型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4.音乐风格与流派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4)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2.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
(2)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3)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3.识读乐谱
(1)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3)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能够自制简易乐器。
(2)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即兴创造
(1)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2)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2)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
(3)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4)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2)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能够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
(2)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完整地背唱所学过的歌曲,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能够随着音乐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演。
3.感受生活中的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4.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五、教学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用轻松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爱音乐课。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4.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老师优秀工作计划2022最新2一、具体情况
本学期本人主要负责高一1、2、3、4、5、6班的《音乐鉴赏》教学和高三年级音乐特长生教学工作。高一学生新入学,音乐鉴赏的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但可塑性大。高三音乐特长生的专业知识提升较大,但巩固的还不够,声乐演唱水平提高教大,但依然有提升的较大空间。特别是临近高考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畏难和怕输的思想很重,需要加强辅导。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逐步提高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构建互动式教学课堂。
二、教学任务及其目标
1、切实执行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常规的要求,依据课改要求,认真完成所任教音乐模块各单元、各章节的内容。
2、在教学中依据我校“全面育人,彰显个性,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
3、启发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4、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知道,课堂教学体现合作互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通过教学提高学生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5、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集体意识、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6、加强音乐特长生专业的辅导与教学,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平,争取使高三专业考生取得良好成绩。
三、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在所有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培养学生的特长为主,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3、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搞好本学科的教研教改工作。
4、完成教学任务,搞好常规教学
5、通过聆听与鉴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6、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
7、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8、收集与整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通过收集整理,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学会处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同时,学会对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保护的方法。
9、活动与创编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体验音乐、学习和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学生音乐的表演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同学相互鉴赏与评价时间、空间。
音乐老师优秀工作计划2022最新3一、重视高中音乐教研,提高我省教师《音乐鉴赏》之外的五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能力。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在经历数年之后,《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已经基本成熟,并已形成以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但《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演奏》、《创作》、《歌唱》等五个模块开设极少。为提高高中教学模块的开课率,__年我学科将把教研的重点转向了这五个模块的教学研究。
为巩固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开拓音乐课程改革的领域,以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困惑为研究对象,努力帮助基层音乐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__年音乐学科将深入教学一线,开展“送教上门”、“送培到门”等活动,与教师们共同探讨、研究和解答新课程实施至今依然存在的疑惑,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做到在实践中收获,校正中前行。
二、深入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新一轮音乐课改中,教师们比较困惑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唱歌课教学、如何使学生通过课堂乐器的学习、演奏,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等此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老师们的困惑,计划由我学科牵头组织部分市进行此类课题研究,申报省级课题。
三、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的音乐教研员队伍。
教研员是音乐教师的专业“引领人”,为提高各级音乐教研员的教科研能力,使他们更好服务一线教师,__年我学科计划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计划培训到县、区及音乐专职音乐教研员。
四、建立省级“音乐工作室”,推动地方教研工作的开展。
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建立5-10个“音乐工作室”,通过帮、带、扶等措施、通过公开课、论文撰写、网络教研等活动,培养、打造一批,推动地方教研工作的开展。
音乐老师优秀工作计划2022最新4本学期担任高一音乐教学工作,学生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由单向方式走向多元、综合与均衡。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以新的阐述和定位。因此新的高中音乐课程中课程目标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进行表述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同时也突出了课程的整合。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突出艺术学科特点,把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三、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把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教学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强调人的智力因素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作用,而忽略了个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人的成长经历中的地位。新的课程观将情感、意志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理解,是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情感,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决定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熟悉、理解、鉴赏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教学措施:《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标准》中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体现的就是其教育价值。对于音乐学科来说,过程与方法更是重要,因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必须是在长期的、反复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完成的,具有教育的潜效应。《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标准》中把“过程与方法”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比较是音乐教学的一种特殊方式。《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探究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是指在小队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体,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强化治理,突出重点,抓住高考生命线、树立坚定的事业心,虚心好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注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学内容:任何课程都必然有知识和技能体系,音乐学科也是如此,音乐知识不仅仅体现为乐理知识、还包括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知识。音乐技能不是仅仅体现在视唱、练耳、识谱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把乐谱的学习与运用或唱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放在整体音乐实践中进行。因此,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完成。
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室内乐、交响音乐等音乐作品。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织体、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
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内容要求。
欣赏内容是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原则。
欣赏曲目的选择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老师优秀工作计划2022最新5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教材体系内容分析说明
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高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湘教版的教材中知识体系较全面,本学期主要进行欧洲音乐和华夏音乐的鉴赏,重点是各民族的音乐精华,让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三、学生学习情况总体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修满18课时可以获得1个学分,我们高一下学期开设“音乐鉴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音乐的鉴赏知识,能够独立的完成作品的欣赏和鉴别,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要求学生能按时上课,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和欣赏活动中来,掌握必要的音乐鉴赏知识和技巧,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视觉享受、听觉享受并进,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体现音乐学科的丰富性和欣赏性。
2、加强音乐作品的选择,有目的的选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反复欣赏,让学生学会鉴赏技巧通过欣赏音乐了解文化背景。
关键词:文学 艺术 文艺资源 文艺活动 文艺氛围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文学教育,而对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比较忽略,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一是妨碍学生对各种艺术类型的学习进步,二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三是增加了文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负担。众所周知,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其他艺术类型与文学共同构成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平台,它们是相互影响关系密切的,在教育领域也一样。目前,我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音乐、绘画等等教育不受重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比较薄弱,那么,怎样充分利用文学的带头作用,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进而推动宣传和学习其他的艺术类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以下就此提几点建议:
一、开阔视野,利用社会文艺资源
社会是文艺的源泉,学生接触文艺的渠道非常多。有直接接触的,比如博物馆、文化宫等等,包括景德镇的陶瓷展销、春节的花卉展销都可以是学生感受文艺的场所;间接接触的就更多了,内容也更丰富,影视、网络、广播,比如固定的音乐频道,综艺节目等等,甚至连频繁的广告也成为了艺术品。
这么庞杂的文艺资源,我们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知识介绍,再慢慢地培养文艺欣赏的技能和自觉性,养成习惯,当然,也是更好地为语文学习服务。
首先是挖掘学生的生活文艺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鉴赏技能。平时学生在写作文、日记的时候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去挖掘身边的文艺资源,让他们去发现生活艺术。例如,近年来人们热衷于文物,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情况,了解到本地较多出土的文物,再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文物的鉴赏知识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并组织去博物馆参观,然后让他们把喜欢的文物和保护建议写下来。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多组织类似活动。例如,学生现居住的城镇,有许多房屋是解放前建造的,可以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好好地观察房屋的风格,再找来建筑知识帮助鉴赏,这也是写文章的好素材。又例如,学生对景德镇来本地展销的陶瓷很好奇,他们掌握了一些鉴赏知识后,可回家向父母宣传,再跟父母一块儿去看展销,然后在班上向同学介绍自己印象深的或者买到的工艺品。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只要稍加引导,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视野会越来越开阔,进行语文训练的机会就会不断地增加。
其次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看专题文艺节目,增强学生系统鉴赏的技能。这类节目,生动形象,网络影视都非常多,观看多了可以较系统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艺术。教师要作适当的指导,并与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家里自觉地观看,逐步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例如,在爱尔兰风格的《大河之舞》播放后,踢踏舞的节目很流行,学生也喜欢看,可介绍他们去看音乐频道的经典节目,系统地了解,然后要求他们经常看这个节目,了解世界的通俗文艺的一些流派,诸如古典辣妹、莎拉布莱曼等等。又例如,学生对流行的山歌感兴趣,可以借此让他们观看影片《刘三姐》,说说新旧山歌歌词的变化和原因。引导学生观看文艺节目,不能够完全放任,要计划好,组织他们在固定的时间观看,最好也让家长共同参与,如果时间与上学有冲突,可以让有条件的家长预先录制好,合适再看。当然,学生不是专业人士,观看时要求了解就行了,不要太讲究学术。例如,学生了解绘画,能够知道中西方历史的异同,名师名画,大概的流派风格就可以了。这些工作有时与语文联系密切,有时则不很密切,不过,语文学习是不急功近利的,等到要用的时候才去认识就太迟了,谁都知道,意大利的建筑音乐与我国的语文看起来是不沾边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它对阅读朱自清《威尼斯》的帮助。
二、培养兴趣,开展课外文艺活动
课外的文艺活动是围绕语文来展开的,例如,学习《雷雨》选段,可让学生观看电影,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并说说戏剧与电影表演的区别。必要时,这类的活动可以请其他科目的教师参与。例如,学习诗词曲,可选择一两首诗画性强的,如《迢迢牵牛星》、《饮酒》之类,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请绘画教师根据学生找出的意象来想象作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思想和巧妙构思。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以让他们掌握相应的方法,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技能去学习了。
围绕语文来展开的课外文艺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辩论、参观考察、表演和鉴赏等等,不管方式如何,关健是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和实践,一般做法是从语文入手,再与艺术融会贯通。例如,让学生找找他们所学的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再看看他们听过什么样的跟月亮有关的民乐,如果听得不多,教师就介绍他们听听民乐《二泉映月》、《月牙五更》、《汉宫秋月》等等,看看月亮的含义在文学与音乐中各有什么异同,由此看出中华民族的什么心态?他们还听过什么样的民乐是反映出这样的心态的?这些民乐为什么没能普及,如果推广民乐要做些什么工作?又例如,学习《呐喊》后,可让学生想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再介绍他们看鲁迅编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介绍画家的创作意图和风格,再回过头去读读鲁迅的作品,加深理解课文的人物性格。解决了这些之后,让学生准备下一个鉴赏内容,去找找同名《呐喊》的爱德华・蒙克的作品来比较,看看人物的情感有什么异同,并了解爱德华的创作风格。参观考察则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例如,让学生看看广场、街头、公园这些生活场所合适安置些什么样的雕塑,公共的单位如政府部门、电影院、剧院应该做怎样的建筑设计,甚至林荫道、街道花卉都可以是考察的内容,搜集起来可作为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材料。表演,一般是改编学习过的课文或者课外读物来进行的,例如《项琏》、《陌上桑》,在学生改编成的剧本或者片段中挑选出优秀的来演出。辩论,大多是就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来进行,例如多数学生很喜欢《大河之舞》,不喜欢芭蕾,少数则喜欢,教师可让他们分组搜集资料陈述各自的理由,去说服对方接受,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两种舞蹈的风格及其艺术价值,纠正错误的看法,辩论是训练语文听说技能的极好方式。
开展上述课外活动,教师要端正思想,不要老是认为文艺太难太深,学生不理解做不来,其实认识是有阶段性的,即使肤浅,学生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能够因为难和深就不让他们去认识,而且现在做的是推广普及工作,不去认识,学生的文艺水平更不可能提高。
三、主动学习,感受课堂文艺氛围
首先,在课堂上,要从教材、学生和教学三个方面去考虑,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感受文艺。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配乐使用古筝《出水莲》。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用荷花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启发学生回忆周敦颐的《爱莲说》,想想荷花象征的是人的什么心性,在文章中又反映了朱自清什么心性。然后再让学生听古筝曲,深入体会荷花的含义,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说说这样配乐朗诵的好处。当然,课堂的教学方法是灵活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学习朱自清的《威尼斯》,在讲到意大利歌女酽酽的歌喉时,让学生听听威尼斯的民歌,适当感受就可以了,不必也来个配乐朗诵。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适当的方法,培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启发学生抓住关键字眼:碧绿、一丝丝漏下、蓝朵(触觉)、飞声(听觉),找出构图的视角,再通过简单的配色作画,然后与相应的语言文字对照,感受秋的清、静(重点写清)。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据此去学习写秋果的自然段,通过构图绘画感受秋的七八分成熟,进一步体验秋天的清。等到学习朱自清的《威尼斯》,教师稍稍点拨,学生就可以运用想象构图作画来体会威尼斯运河边上圣马克方场的艳雅景色了,当然为了强化效果,在想象之后,如果有条件最好还是让学生观看实况录像。
顾名思义,“赏”为“欣赏”,“析”为“分析”,“欣赏”语言的话,必然语言好、有特点,有可赏之处。“分析”语言的话,不管题干是否说了“结合语句”“结合全文”,我们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一、文章整体语言风格的赏析。
语言风格是由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典型风格,如: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王维恬淡优美、王昌龄雄壮豪迈;不同的文体有不同风格,如记叙文、散文主要有平实、华丽、清新、自然、明快、含蓄、淡雅等风格,议论文(杂文、随笔)主要有幽默诙谐、辛辣、冷峻、嬉笑怒骂、愤激等风格。《春暮西园》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又如 :2005年福建卷《日历》
请从取材和语言两个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取材: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使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②语言:第一作者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情感,读后令人感到亲切自然;第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语言的第一个方面即为整体语言风格的赏析。答好这一点需要我们结合作家、分析清作品,也需要平时积累一些语言风格的词语。
二、词语运用方面
词语运用也是语言赏析的一个主要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考虑。
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大量动词连用)形容词的使用;
多个色彩词的运用(描形状物,增强形象的可视性,使画面显得具有了某种特点,使读者对景物有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认识);
叠词的使用(形象生动地描摹了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含蓄蕴藉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读起来又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使用文言词语、方言(显示出地方风韵,传达出乡土的情趣),口语、书面语(即语体色彩);
贬义词褒用(妙趣横生,余味无穷),褒义词贬用;
反语的使用(讽刺、幽默、亲昵);
列举数字(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从词语运用方面进行赏析时,我们要注意全面答题的规范:首先要把赏析角度答出来,第二结合文章进行解释,第三答出这样运用的效果(即括号中内容),第四写出运用这些词语想要突出的内容和情感。
三、句式运用方面
句式运用主要涉及点是长句、短句的运用,整句(主要为排比句和对偶句)散句的运用。大量使用短句,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生动地表现人物、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使句子显得短小精悍,可以取得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表达效果。多用整句可以达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的效果。
长短相间,整散结合,严整之中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增强表现力,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四、修辞运用方面
高考对修辞知识的考查过多地放在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板块中,因此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如2006年江西卷《秋天里的黄金树》(第17小题)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第17小题)。赏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一般要从四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辨析文章或语言片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写出术语;二是结合原文对此修辞进行解释;三是分析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四是指出运用此修辞的作用(情感或突出的内容)。如:2011高考福建卷《晓至湖上》第(2)题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案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007年福建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用了比喻。(指出修辞)
(2)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联系比喻的修辞效果,结合文章解释比喻修辞)
(3)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表达的情感)
不过,我们在答题时不一定要把这几个方面都答出来,要看准分值,根据分值判断答题点。又如:2005年福建卷《日历》
请从取材和语言两个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见上)
论文摘要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不光要有课堂教学,还要进行课外教学,课外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有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流行音乐。而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在教学任务允许的前提下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一种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所以主要针对后一种情况进行论述。
1 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对于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音乐课能安排课堂教学,那就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进入到音乐中,享受音乐;如果不能安排课堂教学,那么课外音乐生活要丰富多彩,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1.1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欣赏教学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程是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加入适合大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太受学生欢迎,而流行音乐则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最近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陈慧琳、周杰伦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而对于古典音乐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却还是占有大部分。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喜欢高雅还是流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而选择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等欣赏内容的学生则较少。翻开所使用的教材,几乎没有流行歌曲的位置,因为教师认为只有高雅音乐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多还是联想到情啊、爱啊,认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不然,很多流行歌曲内容也很健康,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帮助不亚于高雅音乐。笔者曾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比较欣赏,先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你中国》,结果学生反映比较平淡,根本看不出那种热爱的感情,而且因为唱法比较专业,他们只能听而不能跟着唱。但是在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时则表现得比较充满激情,而且能够跟着音乐唱上几句,谁又能说这几首歌所表达的意义不好呢?
其实,在流行歌手以及他们所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意义都是非常好的。比如韩红的《天亮了》,从侧面表现了父母无私的爱,所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表达了不能放弃梦想,要坚持到底;等等。对于这些歌曲,学生表现得非常热情,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甚至课间10分钟都要求继续欣赏,而且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也非常有帮助。很多教师都头疼乐理的讲解,因为学生是非专业的,感觉很难对他们讲清楚音符、节奏等,但是因为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可以借助旋律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他们唱得更好。可见,对于流行音乐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选择地进行欣赏,这比只欣赏高雅音乐,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反映平淡要好得多。
1.2 音乐社团
为了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单单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高职音乐教育形式,是对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如潍坊科技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团中又按不同的艺术形式分成不同的小社团,并且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的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则把社团活动作为主要的音乐教学形式。高职音乐教学的课内时间是有限的,而诸如合唱团、舞蹈队、器乐团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即使对于爱好者较少的戏曲、曲艺等在课堂上出现较少的艺术形式,学生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另外,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排练、参加演出、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也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社团活动看成是学生课外的娱乐活动,而是要充分重视社团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使课外社团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
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围绕积极健康的主题开展,正确定位社团的活动导向,建立明确的社团管理制度,安排固定的分管、指导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对于出色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不良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和指导。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1.3 举办晚会
晚会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和参与的音乐教学形式,特别是小范围内的晚会,比如一个班或者一个系部的晚会,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晚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晚会的整个过程,从筹备、进行一直到结束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而学生不管是筹备晚会的,还是参与演出的,整个过程都被音乐感染着。就是作为现场的观众,也能在晚会进行时通过观看同学的演出强烈地感受音乐,感受艺术。相对于其他音乐教学形式,举办晚会更能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增强班级和系部的凝聚力。
2 合理设置课程
2.1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选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课主要还是采用公选课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还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来选课。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音乐方面开设的公选课基本上还是采用音乐鉴赏的形式,只有少数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设其他类型的音乐公选课,比如葫芦丝、吉他、合唱等,这类公选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
在进行公选课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调查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对技能性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声乐方面,比如合唱可以作为音乐公选课考虑的对象;在合唱课中,学生不仅要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还要做到与其他声部协调好,并且能够学到指挥,这对当今社会中要求的团队精神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器乐方面,可以将选修的学生组成小的乐队,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2.2 根据教学实际安排选修
在设置音乐选修课时,要根据整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选修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如外语专业可以开设外语作品赏析、外语歌曲演唱等,计算机专业可以开设电脑音乐制作等。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开设选修课。比如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戏曲选修课;对某类乐器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乐器选修课。三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设选修课,可以分为有基础的和无基础的。四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选修课。这种选课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采用的是“学生聘老师”,只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认可了,教师才可以上这个课,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在各个高校中,运用最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分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音乐欣赏课,可以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因而建议教师多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时可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乐理课采取笔试答卷的形式;实践课可采取面试的形式,由学生唱奏或表演几个本学期所学的作品,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由教师当场打分;参加社团的学生,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听听音乐、放松身心,而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体会美妙生动的音乐语言,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达到作品内涵与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兴趣也很广泛。教育者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音乐学习心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讲课过程中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效结合,不断探寻最佳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构建顺畅的沟通平台,才能使每一堂音乐课都充满生趣,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8)
[2]王靖怡.让葫芦丝走进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3]张文.高职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2009(9)
[4]马琦.对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09(20)
论文摘要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不光要有课堂教学,还要进行课外教学,课外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有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流行音乐。而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在教学任务允许的前提下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一种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所以主要针对后一种情况进行论述。
1 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对于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音乐课能安排课堂教学,那就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进入到音乐中,享受音乐;如果不能安排课堂教学,那么课外音乐生活要丰富多彩,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1.1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欣赏教学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程是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加入适合大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太受学生欢迎,而流行音乐则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最近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陈慧琳、周杰伦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而对于古典音乐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却还是占有大部分。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喜欢高雅还是流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而选择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等欣赏内容的学生则较少。翻开所使用的教材,几乎没有流行歌曲的位置,因为教师认为只有高雅音乐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多还是联想到情啊、爱啊,认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不然,很多流行歌曲内容也很健康,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帮助不亚于高雅音乐。笔者曾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比较欣赏,先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你中国》,结果学生反映比较平淡,根本看不出那种热爱的感情,而且因为唱法比较专业,他们只能听而不能跟着唱。但是在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时则表现得比较充满激情,而且能够跟着音乐唱上几句,谁又能说这几首歌所表达的意义不好呢?
其实,在流行歌手以及他们所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意义都是非常好的。比如韩红的《天亮了》,从侧面表现了父母无私的爱,所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表达了不能放弃梦想,要坚持到底;等等。对于这些歌曲,学生表现得非常热情,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甚至课间10分钟都要求继续欣赏,而且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也非常有帮助。很多教师都头疼乐理的讲解,因为学生是非专业的,感觉很难对他们讲清楚音符、节奏等,但是因为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可以借助旋律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他们唱得更好。可见,对于流行音乐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选择地进行欣赏,这比只欣赏高雅音乐,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反映平淡要好得多。
1.2 音乐社团
为了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单单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高职音乐教育形式,是对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如潍坊科技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团中又按不同的艺术形式分成不同的小社团,并且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的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则把社团活动作为主要的音乐教学形式。高职音乐教学的课内时间是有限的,而诸如合唱团、舞蹈队、器乐团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即使对于爱好者较少的戏曲、曲艺等在课堂上出现较少的艺术形式,学生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另外,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排练、参加演出、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也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社团活动看成是学生课外的娱乐活动,而是要充分重视社团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使课外社团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
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围绕积极健康的主题开展,正确定位社团的活动导向,建立明确的社团管理制度,安排固定的分管、指导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对于出色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不良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和指导。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1.3 举办晚会
晚会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和参与的音乐教学形式,特别是小范围内的晚会,比如一个班或者一个系部的晚会,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晚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晚会的整个过程,从筹备、进行一直到结束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而学生不管是筹备晚会的,还是参与演出的,整个过程都被音乐感染着。就是作为现场的观众,也能在晚会进行时通过观看同学的演出强烈地感受音乐,感受艺术。相对于其他音乐教学形式,举办晚会更能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增强班级和系部的凝聚力。
2 合理设置课程
2.1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选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课主要还是采用公选课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还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来选课。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音乐方面开设的公选课基本上还是采用音乐鉴赏的形式,只有少数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设其他类型的音乐公选课,比如葫芦丝、吉他、合唱等,这类公选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
在进行公选课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调查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对技能性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声乐方面,比如合唱可以作为音乐公选课考虑的对象;在合唱课中,学生不仅要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还要做到与其他声部协调好,并且能够学到指挥,这对当今社会中要求的团队精神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器乐方面,可以将选修的学生组成小的乐队,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2.2 根据教学实际安排选修
在设置音乐选修课时,要根据整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选修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如外语专业可以开设外语作品赏析、外语歌曲演唱等,计算机专业可以开设电脑音乐制作等。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开设选修课。比如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戏曲选修课;对某类乐器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乐器选修课。三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设选修课,可以分为有基础的和无基础的。四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选修课。这种选课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采用的是“学生聘老师”,只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认可了,教师才可以上这个课,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在各个高校中,运用最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分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音乐欣赏课,可以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因而建议教师多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时可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乐理课采取笔试答卷的形式;实践课可采取面试的形式,由学生唱奏或表演几个本学期所学的作品,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由教师当场打分;参加社团的学生,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听听音乐、放松身心,而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体会美妙生动的音乐语言,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达到作品内涵与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兴趣也很广泛。教育者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音乐学习心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讲课过程中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效结合,不断探寻最佳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构建顺畅的沟通平台,才能使每一堂音乐课都充满生趣,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8)
[2]王靖怡.让葫芦丝走进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3]张文.高职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2009(9)
[4]马琦.对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09(20)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 adviser work, for various complicated reasons,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relatively late,but the education in this aspec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growing progress of vocational students,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schools.
关键词: 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美育教育
Key words: vocational class work; aesthet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196-02
0引言
美育的目的是通过美育的各项任务完成而实现的,学校美育主要通过教育和课外活动来实施。教学班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班主任在一系列日常事务工作中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努力贯彻美育的原则,完成美育的任务。
1认真组织好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美育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从心里上说,人们对某一道理的接受和理解,总是发自他的内心的愿望和渴望。人们一旦对某事物感兴趣,便会毫不迟疑地去尽情的设法理解,而一旦他们理解了,使得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引起幸福的快意。这种动情性,促使他们对获得的理解深信不疑,并将在心灵里稳定的贮存。
人们的这种接受心理,决定了班主任工作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时,必须体现美育这一特点,即形象生动性,非强制性和潜移默化性。
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外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既有学校统一开展的活动,又有班上自行组织的活动。比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外出参观、旅游、集会等,班主任老师不仅要组织好这些活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其中增强美的知识和接受美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组织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生命是健与美、力与美,从而使学生增强对美的形象的感受能力,自觉的锻炼好身体。在组织文艺活动时,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美、语言美,从而学会和掌握这些事理。在组织外出游览时,让学生学会认识和欣赏自然美等。而活动中这些美的事物,班主任要自觉的引导,必要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掌握。
又如,在欣赏运动的美感时,要使学生对美感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可以以一些项目进行仔细分析。例如,观看篮球比赛要让学生了解到美国的NBA篮球赛不仅是世界上篮球水平最高的比赛也是最吸引观众的体育竞技项目之一,这其中美感起了很大作用。NBA的球星们他们身体协调性好,肌肉发达,爆发力强,经常会表演一些诸如空中接力,大力扣篮等一系列让观众很感愉悦的动作。马拉多纳长相也许根本算不上美男子,但他那一双出神入化的脚,却征服了世界上所有的球迷,这就是美感的作用。
如果班主任老师能把课外活动同美育教育自觉地联结在一起,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指导学生,那么,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
比如,让学生观看电影《黄土地》,组织一次影评活动,其中可安排进一些美育的内容。电影《黄土地》的从多写景画面是一层又一层贫瘠的黄土高原,那儿没有生命的迹象,似乎也没有诱人的风光可赏,但是这些原始的山脉,经过摄影师的取景,构图,显示出一种博大、粗犷的美。也是最初的感受,占四分之三的画面的黄色山脉与线条的形式美的组合。这是最初的感受,而其深邃的象征意义,则让人感到这一块古老而又贫瘠、落后的土地,使人产生一种沉闷的情感反映。自然地发出一种作为这块土地的儿女的使命感。这样的分析、总结,会使学生学会观察、认识和掌握美的事物。增强了审美的感受能力。
2加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美的认识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美丑分辨能力、性质与类型的识别及其领悟的证价能力、性质与类型的识别及其领悟的证价能力。在高职阶段,学生对美的追求是强烈的,但在审美鉴赏能力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而且其中的个体差异也很大,这时候班主任老师就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加强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拿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来说,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感受和欣赏诗美及净化作用。孔子强调:“老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述而》),整个意思是,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于仁,娱乐观赏于艺术园圃之中。因为“艺”和“道”相互联系。既学道,又学艺,于艺术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使精神世界更完满,更符合道的要求。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说苑・修文》)而二者的结合,其效力当然就更为显著了。正因为如此,孔子对诗美的教化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据《论语・阳货》篇,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为什么不学《诗经》呢?学习《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可以事文,远可以事君:还可以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就是“感发志意”的意思,就是说,“诗”可以兴发人的感情和兴起事理:所谓“观”,就是说,“诗”可以“观”风俗,明得失,甚至参政事,还可以由“诗”知人,如通过宴酒赋诗,看一个人的文化教养和思想品德:所谓“群”,就是会合,团结的意思,就是说,“诗”可以使人心相印,情相通,使天下豪杰,民族贵族或平民百姓,情感交融,心音相通,团结一致。就在于这样把个人从离群和孤单中解放出来,就在于这样使个人和其他的个人融合在一起;所谓“怨”,即“怨刺”或“批评”的意思,尤其是可以“怨刺尚政”,批评统治者上层的不良倾向。这就不仅直接说明了诗歌以及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而且间接说明了美学的伦理道德价值,即古人所说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甚至“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的伟大作用。
由于高职学生的认识能力所限,他们对美的评价也往往停留在一般感官和感性认识上。比如,因为宠爱声嘶力竭的所谓通俗歌曲而对严肃音乐表现出无知和蔑视;追求所谓的个性解放身着奇装异服而忽略了服饰文化的社会性:对那些“星”族的狂热追求而冷淡了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等等。所有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对于这些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来说,教育他们认识到真正的美是非常重要的。席勒曾说过“以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总之,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我们不反对青年学生对那些“星族”的赞美,他(她)们的表演及其潇洒的风度的确有美的一面。但以人的美来讲,最根本的美是内在美,即心灵美。模范军人李润五同志的脸是黑了些,嘴唇也厚了些,身材也不那么高大,但这更能体现出他那守边疆,战风沙,吃大苦,耐大劳,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山东汉子的形象来。试想,如果身后不是站着近十亿的人民,的“美男子”形象能显得那么高大?那么长远吗?由此可见,把握好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对青年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加强专业美育教育,增强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由于高职学生的职业方面是基本确定的,所以美育的任务,还将使他们学会把美学知识应用于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这事实上也是一种美育实践。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对专业兴趣,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学好专业并服务于社会增强本领。
班主任如果是专业老师,那么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就再好不过了,不过仍有那么一些非专业的班主任,这在客观上对工作会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些班主任要对所带学生的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主动配合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和师傅共同抓好学生专业美育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机械、电气设备的制造过程中,首先要涉及到产品的设计问题。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不再仅仅是功能的设计,而且还是一种艺术设计,产品既要满足消费者物质上的需要,又要在精神上使他们得到满足。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许多机电产品还要起到一定的摆饰作用,即要求产品的造型和色彩能与周围的环境达到整体和谐。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时时提醒学生们注意到这些方面,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展职业工作。
指导学生在感受、鉴赏美的基础上,创造美和美的生活,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在这一方面,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使广大学生在美的领域里有用武之地。除正面教育外,有条件的班上还可适当订阅一些美学书刊,也可以请一些有美学专长的人来传授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发动好学生去尽力地做好一些涉及到美育的日常工作,比如办好学习园地、黑板报、标语,布置好教室、宿舍等。事实上,一些在美育方面有专长的学生,也正是在这些经常的活动中锻炼和发展起来的。
以上我们就三个方面谈到了班主任工作中的美育教育,在这一题材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班主任工作者要把美育当做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对民间小戏音乐探索 更多 精品 来自 3 e d u 论 文
1.唱腔特点
二股弦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用武陟本地方言演唱,多使用大本嗓(真嗓)。结合假嗓送腔的形式,唱多念少,唱腔以清板、二板为主,声调粗狂淳朴,新腔绚丽花俏。其中加入当地的俗语和土语,根植于当地的风土文化。如当地最受欢迎的剧目《借髢髢》里的唱词:恁借啥,俺都依(同意),恁不该借俺花髢髢(新媳妇带的新头饰)。恁舅家大门高、二门低,碰着俺的花髢髢。让恁包(赔偿),包不起,不让恁包俺卡(吃)亏。
2.剧目特点、剧本情况
二股弦小戏被称为“庄稼玩艺”,剧目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特点朴实真切,生动活泼,乡土气息强烈,所唱内容多以反映普通的家庭悲欢离合、儿女情长见长,被当地的农民称之为“针线筐戏”,深受当地妇女们的喜爱。目前,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剧目有:《彩楼配》、《对绣鞋》、《借髢髢》、《张廷秀私访》、《双合印》、《杭州失印》、《裴鸾英推磨》、《安安送米》、《吕蒙正逃犯》、《双开堂》、《抱灵牌》、《劈山救母》、《私访昆山》、《鸿雁传书》、《雷公子投亲》、《刘全砍柴》、《卖苗郎》等100多本,有些甚至是连台戏,一唱能连续唱六七天。二股弦戏也参照和改编其他剧种,如:《寻案斩子》是由曲剧改编;《痴情状元》由豫剧改编;《割肝救母》由豫剧改编等。这些改编的剧目主要借用了被改编剧目的故事情节的具体内容,将唱腔改编成二股弦的唱腔而成。笔者问及改编是否有难度时,老艺人们告诉笔者:“像这移植改编的剧种,要改成二股弦的唱腔,原来的唱词与唱腔的韵辙并不能完全融合,有的唱词会多,有的会少,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对原来的唱词进行减字或添字来让这唱词与二股弦的韵相贴合。我们主要通过学习人家的光盘,同时二股弦剧团请武陟县豫剧团的副团长苗向阳教我们动作。”当然,二股弦的剧目剧本等因素也被其他剧种所吸收和改编,如:武陟县豫剧剧团,在1988年秋天移植二股弦剧目《雷公子投亲》,由大司马的艺人周汝德、任老虎去教的,大约历时三个月,吃住都在文化馆。刘敬道老艺人告诉笔者:“这《雷公子投亲》是连本戏,这一本戏能顶他们六本戏,原来我们唱是14场戏,能唱7天哩。温县豫剧团移植二股弦剧目《张庭秀私访》,大概于1964年,周汝德去教的。”
3.词体结构基本格式
常见的二股弦戏词体基本结构有:两句结构、三句结构、四句结构、多句结构,其中以两句结构居多。两句结构两句结构的齐言唱词多为上下句结构,其叙述性较强。谱例1:《对绣鞋》【二板】(任全演唱)荆贝贝根据录音整理上述唱段旋律为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其唱词通俗易懂,每句都停在韵脚上,与谱例1的相比乐句更简洁短小,唱起来更押韵。三句结构上述唱段是在上下两乐句的基础上扩展成三乐句的结构形式,给人一种强调感。歌词中用了武陟方言,句句压韵,唱起来朗朗上口。四句结构四句结构一般以四句为一段,句式上比较灵活,有齐言句形式也有长短句形式。谱例4为二股弦的曲牌黄连苦,也叫闹五更,是在当地流传的一种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同时四句结构也有在三句结构的基础上扩充为四句结构的形式。如谱例5:《张廷秀私访》(思夫)月英唱段周卷演唱以上四句结构是在三句结构的基础上扩充为四句结构的形式,三句结构本身给人一种不稳定感,通过扩充句子,从整体上,更给人以稳定感。多句结构多句结构多为长短句,其唱词字数灵活多变,结构比之上述结构内容更丰富,从而增强了戏曲的戏剧性和抒情性。如:一针扎玉皇爷,那是凌霄宝殿。二针扎杨二郎,把住了灌江口,放出了咬仙犬捆仙绳,他要把那孙大圣拿。三针扎,金吒木吒哪吒三家太保。四针扎,四大天王托着塔、降着龙、执着剑,怀抱琵琶。五针扎,五谷丰登年年有。六针扎,青是山绿是水峭壁悬崖。七针扎,七条龙七只凤。八针扎,上八洞下八洞中八洞,三八二十四活佛家。九针扎,九里山前、九里洞中,九里娘娘头戴凤冠身穿霞披。十针扎,十帝阎王君,牛头马面,小鬼小判,他只把那生死簿拿。
4.句式结构特征 5.衬词特点与作用
衬词在戏曲中很常见,丰富多彩的衬词对戏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股弦中衬词的运用同样如此。有的衬词在句中有加强腔词语气的作用,如语气衬词:“啊”、“呀”、“哎”、“那”、“嗨”、“哈”等等;也常常加入嘘字“这是”、“那是”,用于叙述情节,抒感等。二股弦作为一个民间剧种,曾经在豫西北地区盛行,但由于各种原因,二股弦并没有得到相关研究人员及国家的重视,目前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正如薛艺兵先生所言,我们需要通过田野走进历史,重拾历史的碎片,通过历史事实、历史文本、史学文本以及口述历史来再现历史。
一、古今乐教内涵外延之异同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乐教显然迥异于古代中国的传统乐教。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容上。在乐教形式上,最为显著的不同在于,古代乐教是依附于各类文教之中,作为六艺之一杂附其中,而现代乐教则经历上百年的近现代化历程和欧风西雨的冲刷,发展成一个业已独立、日趋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尤以高师乐教的发展为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高师音乐系科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并实施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历经数十年改革与努力,为我国基础乐教输送了大批术业有专攻、且有较强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缓解了我国乐教师资长期以来的缺乏窘况。嗣后,随着高师乐教的普及与发展,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更将培养目标由长期以来单一的培养基教乐师的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培养方向,并对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提出了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乐教基本技能、游刃有余地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变化的新要求。时至今日,高师乐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学历、职称上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教学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今天的乐教已被教育界视为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乐教改革业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重要的、极具创新意义的内容。由于乐教的实施效果和乐教改革的成效大小均系于乐教师资在思想观念、角色定位、素质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素养高下,为此,专为培育乐教师资的高师乐教质量的高低就成为决定我国乐教改革成败和乐教推行效果的至关重要的一环,高师乐教课程体系改革问题也随之成为关键问题。
二、当代高师乐教课程体系之窘况
我国高师乐教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源自前苏联以繁琐哲学和过细分工为特色的专才教育模式。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在这一乐教模式和课程体系下培育出的乐教师资普遍存在着专业口径狭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对乐教工作兴趣单调、缺乏科学理解、音乐教学缺乏个性、难以适应社会变革新形势下的新需求等突出问题。导致这种窘况的原因固然是多元的,但高师乐教课程体系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显然是难辞其咎的罪魁。
详览当代高师乐教课程体系则不难发现,其弊主要集中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大方面。首弊当推高师乐教课程体系设置的专业音乐学院化趋向,即照抄照搬专业音乐学院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科课的“三层楼”式总体框架和课程体系。这一框架和体系设置追求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极力强化专业纵深发展的窄、专、深,忽视师资教育的独特属性和专业学科的横向联系,极具专业排他性,导致课程越来越细越教越深、学生知识面奇窄和社会适应性奇弱的尴尬局面。二弊则是课程设置同构同质化与比例失调倾向。据统计,我国高师乐教课程涵括公共文化课、音乐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三块,其中,公共文化课课时仅占总课时的 21%,远低于美、日、德 33%―40%的占比,且音乐专业生源文化素质亦远低于普通高校生源,严重影响着未来各层次乐教师资人才质量;音乐学科专业课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配比严重失调,专业课课时远大于专业基础课,单一的培养模式、过细的专业分科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综合化程度低下,所育乐教师资专业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当前乐教形势需求;最能体现师范性、解决如何教问题的教育专业课课时仅占 7%,远低于美、德、英的 20%、 33%、35%的占比,难以凸显乐教师资教育的师范职业性和教育学术性。三弊体现在课程观念、内容及教材的陈旧脱节。现有的高师乐教课程内容设置往往一仍其旧,不能及时反映乐教最新成果和学术热点,主干课程内容不突出,专业基础课内容缺乏综合性,专业选修课开设盲目、结构失调、缺乏针对性、缺乏实践性,脱离基础乐教实际、脱离高师乐教特点、脱离培养目标,尤其缺乏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相关内容的跨学科内容。四弊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模式单一、新创不足。现有的高师乐教中,乐理讲授过分突出系统而严谨的理论性,技能讲授过分强调纠偏改错的随意性而忽视普遍性教学实操问题的理论指导。五弊体现在课程评价五重五轻的错误导向上。评价内容重学科知识轻综合实践,评价标准重共性和一般趋势,轻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评价方法重笔试量化,轻质性思想含量,评价模式重被动消极被评的单一模式,轻多元参与交互作用的新型模式,评价重心重评价结果,轻形成性评价。
三、未来高师乐教课程鼎革之新途
针对前述我国高师乐教蓬勃发展过程中现存的亟待解决的五大突出问题,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和广大乐教工作者们展开了长期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例如,杨海云《高等音乐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孙华、王永芳《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等探讨了高师音乐专业整体教学思路;熊小明《高等师范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论略》、邓婕《关于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定位的思考》则重点研讨了钢琴教学思想的转变;闫春雷《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之比较》、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则重点探讨了声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革。这一系列成果均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和路径探索,更为本课题研究的广泛展开和深度掘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总的来看,目前探讨高师乐教中乐理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研究仍属相对薄弱应我国高师乐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高师乐教的实际出发,深入探讨高师乐教中的乐理教学问题,探索建立具有师范性和实用性的高师乐教中的乐理教学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就成为当前我国高师乐教鼎革首当其冲的重要课题。
要根本解决当代高师乐教课程鼎革问题,至少须从两大方面入手:第一,突出高师乐教师资教育的师范性,构建新的师范音乐理论课程体系。要有效凸显师资教育的师范性,就必须变革当前割裂课程间横向联系的分科教学模式,打通壁垒、融通门类、互渗互补、强化实效;必须在总体框架上对现有高师乐理课程设置展开分门别类、合并优化、精简重组、扩容增量的变革,以期强化课程间横向联系,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具体方略有四。其一,对音乐基础理论课,宜将乐理课与视唱练耳课合并教学。其二,对作曲基础理论课与师范性理论课,应改变以往将和声课、曲式课、复调课、配器课等分期割裂教学的现状,宜将和声课作为连接点,开设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课,并将其分为四部和声写作教学、多声部音乐分析教学和多声部音乐写作教学三部分进行教学,使音乐基础理论课和师范性理论课有效衔接,实现和声与即兴伴奏、歌曲创作与合唱指挥“两个结合”。其三,对音乐学基础理论课,宜将其与音乐鉴赏课合并教学。其四,对专业选修课,宜针对不同需求适时适当开设,如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加大知识的难度、
的环节,相关成果还较为有限。为此,顺深度,开设和声、曲式、中西音乐史等选修
课,以适应考研要求;也可针对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开设通俗音乐史与音乐鉴赏、摇滚乐鉴赏等选修课,指导学生正确欣赏流行音乐与流行文化等。
第二,突出高师乐教师资教育的职业性,改良教材、改革考试形式。教材编订和考试形式是一切学科教育的风向标和指挥棒。要有效突出高师乐教师资教育的职业性,首当其冲的就是,紧紧围绕乐教师资培育目的,改良现有高师乐教的乐理教材,剔除既往所沿用的传统音乐院校教材中难度过大、专业面过窄、专业程度过深的弊病,适当添加近现代音乐、民族音乐尤其是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经常接触的内容,形成“一纲多本”的多样形式,凸显时代性、应用性、实用性、适度性、师范性的特质。在考试形式方面,也应明确考试目的,尽量减少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检验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大胆探索和创新能力测试的分量。如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课的考核宜加入键盘和声的考核;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的考核应以客观题与主观欣赏题相结合;而歌曲创作则宜以舞台考查取试,即以原创音乐会形式进行考核,既检验学生的创作能力、配器能力,也检验其相关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演唱演奏能力,甚至合唱指挥能力。总之,当代高师乐教课程鼎革既应在培养基础乐教师资“唱、奏、跳、讲、编、写、演”等专业素养的“一专多能”上下功夫,强调师范类乐教知识技能的广博性;也要在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中更加注重实效,更加强调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考核。
期待当代乐教早日回归音乐之本,期待乐教师资人才辈出的局面早日到来。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13年度课题“关于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整合的研究”(项目编号:SQ13204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