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大学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文脉文化符号形式符号结构意义
设计中的文脉主义,在建筑中一直是个颇多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国粹主义者手中的一柄利刃,砍向诸多的现代设计。它亦曾为政府官员所青睐有加,这一点北京的诸多头顶“青皮小帽”的建筑便是佐证。笔者并非建筑界内人士,断不敢发“无知者无畏”式的议论,但有感于近来国内产品设计的不断异化与盲目的拼贴、移植既往事物中的文化属性,并简单的冠之以“文脉”的冠冕,故试图在产品设计的领域探讨一下什么是文脉,为什么需要文脉以及如何表现文脉。
什么是文脉(What)--文脉的解释
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愿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似乎是个很熟悉的东西。比如儒家文化,玛雅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甚至厕所文化,地铁文化等等。文化似乎是一件万能的魔衣,任何生活琐事只要套上它就会显示出庄严的法相。但文化似乎又很陌生:我们不能象把握“苹果”这类“物词”一样,因为文化在这世上找不到它的对应物;我们也不能罗列一些“性质”词来描述它的属性;当然,尽管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紫禁城,巴黎的卢浮宫,中国的筷子,西方的刀叉都属于文化,但是文化也不是个集合名词,因为那样,文化便会是一个堆满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杂货铺。在历史上,许多智者哲人试图给文化一个“精确”的定义,从人类学家泰勒到哲学家康德,自1871-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但似乎都不能表述文化的全部内涵。既然我们对文化的剖析是为了理解文脉的概念及其功用,那么在这一点上,卡西尔的文化观似乎更有帮助。
卡西尔认为:人有超越自然世界的一面,那就是文化的世界。“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符号化”的活动所创作出来的“产品”,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这个“产品”的一部分,而它们内在的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真正本质,也就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的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今天的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人为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从抽象的道德到具体的法律,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文化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概念如此之大,所以只有在宏观上才能真正把握它的本质定义。
关键词:德国音乐学;博洛尼亚进程;教学路径;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德国在世界教育史上最先开辟了现代意义上的“研究与教学结合”的大学教育模式,学术自由,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德国大学的特色。音乐学这门发源于德国的学科在这样的一个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它的教育模式与人文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结合自己在德国长达17年的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在介绍欧盟“博洛尼亚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以笔者学习过的维尔茨堡大学和工作过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为例,就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与理念做一介绍,以此为中国音乐学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反思。
一、“博洛尼亚进程”下的德国音乐学建构制度
1999年欧盟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联合推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一“博洛尼亚宣言”。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育体制,最大化的推动欧盟各大公立大学的教育合作,提高欧盟与国际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计划到2010年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由于47个国家的参加,计划庞大,耗时漫长,因此该计划被称为“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德国作为欧盟的发起国与核心国,深知欧洲一体化的实施为提高欧洲整体与国际抗衡能力的战略重要性,而教育是提高欧盟实力和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必经之路,对此德国义无反顾地推动“博洛尼亚进程”,并对其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推出,也是德国自二战结束后40年里的最大一次教育改革。音乐学这门在德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学科随着改革的推行,无论是学制还是考试制度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具体的措施是:
(一)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德国的教育犹如它的制造业属于慢工出细活。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德国大学的两级学制是硕士和博士,没有学士制,大体分为理科和文科两种。硕士学位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学习阶段,在积攒够学分后才可进行初级升高级阶段的考试,以及最后的毕业考试。通常硕士阶段的学习需要4-6年,但一般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造成延长学习时间的弊端,致使德国劳工市场人才短缺。“博洛尼亚进程”推出的三级学制,既3-4年的本科教育和1-2年的硕士教育,以及之后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类似美国的三段式体制。这个改革对于只想掌握专业技能,之后很快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快速通道,也有助缓解德国长期以来人才匮乏的市场需要。
(二)欧洲学分互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简称ECTS)
为了使欧共体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欧盟建立了容易理解的、统一的、可以相互比较、互认学分和学位文凭的体系,其中欧洲学分互换体系就是这一体系的基石。一个ECTS学分需要花费25到30个小时,这其中包括上课时间,课外作业和社会实践,老师辅导与考试。针对不同的学位对其学分的要求也做出了规定:(1)学士学位三年期180个学分,4年240个学分;(2)硕士学位一年60,两年120学分;(3)博士学位,没有具体的学分要求,通常是3-4年的全日制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应该在国外学习一学期。
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学习一门主专业外,还必须选学与主专业不同的两门副专业。所选的专业跨度可能很大,即使主专业是音乐学,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里,在没有特别前提条件约束的专业范围内,选学理工科作为副修专业的也大有人在,例如笔者的同学主修音乐学,副修数学和哲学专业。通常情况下,以音乐学作为主专业的学生相对选修文科类的专业较多,例如笔者本人主专业音乐学,副专业神学伦理教育和德语作为外语。主副专业只是学习强度和要求上略有不同。这种制度为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交叉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主副专业,所以每个学生的情况也就不同,开学时学生要自己花一定的时间为其制定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完全没有国内的同班同学和同年级的概念。所有的学习计划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定做,有很大的自。
由于整个学习以学分制为主,每个学生所学专业又有所不同,所以没有像国内专门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课程按部就班的分阶段统一安排出来。除了专门给硕士与博士生开设的研讨课有要求之外,学士、硕士与博士阶段的学生同时一起上课,尤其是同上研讨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是考试要求不同而已。
“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以180个学分为标准的制度下,推出了不同的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例如笔者学习过的维尔茨堡大学就有几种:(1)将180学分只用于一个主专业的学习,(2)用于两个主专业,(3)一个主专业和一个副专业的组合。对学士学位需要4年也就是240个学分的学习也做了相应的要求。硕士学位的学习方案也像学士学位一样,可只修一门120个学分的主专业,也可修两门主专业或是一门主专业加一门副专业。相对维尔茨堡大学来说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的音乐学专业只提供180学分的单专业学习,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详细介绍。
通过欧洲学分互换体系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同一个专业较容易的进行比对,为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在这个体系下可以自由的选择大学,为教师的交流也扫清了障碍。不同国家的高校间也可共同创建一个硕士课程,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大学共同颁发的学位证书,为培养跨国型人才开创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
所有必修部分的课程,都可以在选修课部分深入和展开。在1-4学期时建议先选学“音乐史”的基础课程,以及“体系音乐学导论”和“民族音乐学导论”、“乐器概论”、“文化语境化”、“音乐与媒体”、“音乐与区域”和“音乐社会学”模块中的课程。对于模块“历史句式”课最好在学过调式必修课后再进行学习。
多种多样的模块选修课大部分放在3-6学期学习。在对音乐媒体和文化历史、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就可以通过应用音乐学提供的实践课深入到文化实践和具体的工作中。除此之外还要参加相应的学习小组为毕业论准备。课程中有一半必须有考试分数,剩下的没有具体分数只是考试通过与否来评定。论文必须是有成绩的。在选修课中一共要写8篇论文,3个有分数的课堂记录,在那些除了没有分数要求的讨论课上也可以以写论文的形式代替课堂记录。如果学生完成了考试要求之外更多的带有分数的考试,将选取11个最好的考试成绩作为总分。至于学士的毕业论文,一般必须在考试中心申请,从申请之后算起8周时间内必须提交论文,毕业论文字数要求在65000到80000字之间。
硕士120学分由必修15学分、选修75学分和最后的毕业论文20学分以及口头答辩10分组成。前提条件是:(1)大学毕业(通常学士180个学分或者等同的成绩)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申请时已有120个学分或者最迟在硕士的第三学期入学时出示证明。(2)必须在历史音乐学,和/或者体系音乐学和/或者民族音乐学领域已有10个学分,在音乐学和/或者音乐教育和/或者在音乐专业(例如,乐器,声乐和乐理)板块有20学分。满足这两项条件可申请硕士学习,无需入学考试。前3个学期的必修课是研究生专门的研讨课。除此之外,在覆盖24个学科模块以及一个职业实践模块和一个其他专业模块的总共26个模块中必须选修15门课程。每个学期要完成30个学分的学习,一般安排是1个模块的必修课和5个模块的选修课。第4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口头答辩。24个学科模块要涉及5个不同的学术视角,既历史、作曲技术、文化与交叉文化、美学、社会学与心理学,或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重点选择去发展。一个必修模块。15个选修模块,一个职业实践模块和一个其他专业模块总共18个模块都要通过考试完成。其中一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的考试必须以有分数的论文形式完成,其余的15个模块的考试形式多样,不必有分数。在此也提供机会在必修和选修课部分中可以选择多个有考分的课,最后的总成绩则可选各科最高分来计算。
对于3-4年全日制的博士没有具体的学分要求,但是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完成6个高级研讨课的口头报告和论文写作,每篇论文必须在25-30页之间,口头报告30分钟。只有通过后才允许提交博士论文,博士论文被学术委员会认可后可进行论文答辩。当博士论文正式出版后,才可得到博士学位证书。由于很多人博士论文不能及时出版,所以出现即使博士论文和答辩通过也不能马上得到博士学位证书的现象。由于繁重和严格的要求。一般在德国的博士学习3-4年很难完成,通常情况下需要6-8年,这也导致了很多人无法坚持,半途而废的局面。与国内博士学习不同的是,在德国没有博士入学考试,学生只需提供硕士学位证书以及提交导师一份非常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书,如果通过就可入学。
从课程的设置、安排和学分要求上,可以看出选修课在整个学士180学分和硕士120学分的学习中占了主要比重。这充分的说明大学有足够的实力,提供充足的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将培养有个性差异,独立学术人格的学生放在首要地位。正是由于以科研带动教学,鼓励扶持老师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的创新研究,才可以在课程的不断更新,资源的积累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供需环节达到良性循环。
(四)以著作论文为主的学习教材
由于上课的内容以老师的研究为主,所以每门课上很难找到统一的教材,而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资料,诸如学术专著和各种论文。通常在课程开始时,老师会发给学生与这门课相关的参考文献,少则三五十个条目多则百种不等,阅读书单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对这门课有启发的书籍和论文也会被收集进来,跨学科的特点非常强烈。老师会对参考文献逐一作出介绍,也会对该领域当前的权威人士,研究水平,关注重点等等进行综述。
在涉及经典原著的课上都是围绕问题进行原著选读,并作课堂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材被与之相关的大量针对性强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替代,一两本教材的观点和知识含量被多角度和富于思辨的学术文献覆盖。其实这种大量阅读文献的要求在中学就以开始,因为德国的中学本身就没有所谓的全国材,而是各个中学由老师自己从种类繁多的教材中挑选和编写符合自己学生情况的教材。甚至国内统一的高考在德国也不存在,除了巴伐利亚州统一的高考制度外,其他各州的高考都由中学自己负责出题和考试。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在课下不做大量的阅读,就无法参与到研讨课上的讨论中来。所以广泛大量阅读是德国大学的特点,课前准备,课后复习是学生必做的功课。由于没有材,反而扩大了获取知识面的可能性,调动和锻炼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在每一节课中练习着查找,阅读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五)从理论到实践为主的应用转化
为了教育兴国,重整普鲁士雄风,洪堡在当年建造柏林大学时。就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以致用才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提出了“实习”这样一个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学习方式。“博洛尼亚进程”更是将培养学生的重心放到应用性人才上来。在笔者工作过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从2006年起将音乐学专业与音乐教育合并,推出德国唯一一所提供“应用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专业的大学。
在这个课程设置中,突出的一点是一方面音乐学与音乐教育专业的结合,另一方面的重点是课程的应用。所谓的应用重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项目实习获得实际能力的考验――例如独立掌握乐谱制版,音乐会的组织策划,实施介绍音乐的项目活动或者自己创立一个网络视频节目等等。除此之外,在第一学年学生就已经与相关的职业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做过一个小实习并且在第5学期的实习学期中完成工作实践。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结合不只是为了很多德国音乐厅和歌剧院新近推出的教育计划或者介绍音乐的节目而显得重要,学生们在这里一方面从老师那里学习如何将他们的知识有目的的传授出去,另一方面在掌握了两个专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使之相辅相成的利用起来。
“应用音乐学和音乐教育”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括:(1)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2)音乐教育方法与理论导论;(3)贯穿学习期间的音乐表演;(4)职业实习;(5)交叉学科的补充。课程的设置力求根据学生对音乐相关活动的兴趣,结合科学理论,音乐实践,以及通过对音乐活动的策划,项目实践和实践学期中的职业培训完成。
除了以上的领域外,学校还为学生配置了自己的电脑音乐实验室,学习合成器的使用,各种音乐软件的操作,录音录像装备的使用等等。尤其那些在学校或业余时间一直与音乐表演打交道的学生,可以很好的演奏一种或两种乐器的学生,让他们的音乐实践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落实“博洛尼亚进程”中,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一改革措施。老师在学期末时,会对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征询他们的意见和今后想听到的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还有一项是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例如在笔者2013年开设的民族音乐学课程“传统音乐与音乐工业”中,就将对巴伐利亚国家广播电台传统音乐频道的调查项目交给学生负责。学生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对该栏目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收听率的调查、听众的反馈等等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并直接参与栏目的播出,整个项目调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
同样维尔茨堡大学在4/5学期也有相关应用音乐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参与到与音乐有关的行业领域的实习中。例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音乐厅/歌剧院、书籍与乐谱出版社、音响工业、文化机构、职业学校和大学。
结语
以上是“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的一个简短梳理。虽然德国作为此项改革的发起国,坚定的推行这项计划,并对自己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调整,但之后的反响并不令人满意。在这项计划推行后的几年,欧洲各地大学就纷纷出现了大学生抗议游行的事件。奥地利与德国这两个原先教育体制基本相同的国家,大学生们对“博洛尼亚进程”的三段式体制提出强烈不满,认为将原来4-5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到3年,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缺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去消化内容。原先一直推行的主副交叉跨学科专业学习越来越被单科学习所取代。同时大部分人质疑这种以市场化为导向,只注重成绩和结果的教育是否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虽然“博洛尼亚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他的弊端和问题,但就笔者的观察,这一改革并未动摇承载德国教育体制的核心思想和驱动力――“人文关怀”。
通过对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国内大而全的,单一的通史概论课相比,德国音乐学注重小而精的,灵活多样的专题选修课;与国内老师讲,学生听的大课相比,德国注重学生参与的研究讨论课;与国内教材的统一,全面性相比,德国更注重学习材料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与国内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相比,德国更重视的是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科的建设没有围绕个人价值,自我意识,自我超越等等人文思想是很难展开的。正如德国著名音乐学家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在他的旷世名著《西方音乐》一书的自序中提到的,他书中的音乐史并非是尽最大可能完满地写书本里的东西。而是他多年来自己与历史事件打交道后的体验音乐史,“最后是体验音乐史所促发的反思”@。在提到他书中强调主观介入,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时,他写到“科学不允许错误,谬误,出轨,任意和曲解,它们(在科学里)没有机会,但科学也许容忍有人出来抵制作为最高箴言的所谓客观”。我想这种尊重研究者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思想环境也许是造就德国大学涌现大批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一个原因。就像中国哲学家邓晓芒认为的那样,自由的研究是建立在好奇心上的。当人将自己的好奇心作为探索的目标时。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除此之外,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德国大学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工匠精神,精炼有效的大学行政管理机构,设施一流,服务周到的图书档案馆,丰富灵活的交叉学科学习,全民读书,资源共享的社会意识和自我反思的公民责任感等等,这些也都是促成德国教育长盛不衰的条件,也是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今天,当笔者多次被国内的同道们问及德国的音乐学或民族音乐学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安排和教材等等问题时,都不能马上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因为我的回答是:“没有统一课程表”,“没有材”,“没有学士、硕士和博士统一课程”。这样的回答都满足不了同道们的提问,就像没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样。当我多次解释德国教学管理模式的操作流程之后,不得不开始思考,为什么德国的这种模式很难与中国的对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难道只是规章制度及操作环节上的不同吗?
您好!
我是xx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将在今年6月份离开母校。踏入社会大学校,心情既兴奋又彷徨。我渴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值得为其奉献一切的工作单位。自从我从老师那里得知贵单位需一名会计人员,我高兴极了,贵单位是我慕名已久的地方,会计又是我的对口专业,是我最喜欢最擅长的专业之一。因此我来不及斟酌词句,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写这封求职信,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审阅一下,你会发现一个非常称职的未来下属。
现在的我已经完成了毕业展览和毕业论文以及答辩,再过几天我就要领到我的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了,那时的我就可以说是大学毕业了。现在的我正在为我的工作而忙碌,在看到贵公司的招聘广告后,我满怀希望的写给贵公司这封求职信。
我出生于xx省xx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一个生活清苦但又充满浓浓厚亲情的家庭,我自幼养成勤奋刻苦,谦虚谨慎,认真实务的生活态度.我身体健康,品貌端正,思想上进,做事认真,细致,简洁。性格开朗,乐观。我爱好学习,在学校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锻炼机会,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除学习外我积级参加学生工作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期间,我最郑重地告诉自己的一句话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通自己专业,利用它为我的人生开辟道路。于是我以会计为方向,首先侧重于打好基础,同时,我还辅修了经营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些努力不仅使我的专业水平每年都有相应提高,而且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并使我于大二时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会计合格证。
我曾在2007年经贸科珠算比赛中获奖,我爱好是国际象棋、乒乓球、看书等活动。对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我自信我的热情和能力能够使我胜任贵单位的会计工作,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请您给我这次机会,我将以全身心的投入来回报您的知遇之恩。
我要讲的话还没有完,你大概可以理解我此时的急切心情了,我态想得到这份工作,希望我能成功!以上这些都有表达了我加入贵单位工作的愿望。如你能给我这次难得的宝贵机会,请你与我联系或来函预约面试时间,我会随时准备拜见。热诚期待您的答复非常感谢您能看完我的求职申请,谢谢您!
我的计算是我的强项,我在技术安吉方面有着很不错的水平。我知道贵公司有很多的海外业务,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贵公司工作,我想我正是贵公司要找的人。
如果贵公司能够给我一次面试的机会,那么我一定不会让贵公司失望的,我相信我的表现一定会得到贵公司的认可的,我需要的只是一次贵公司面试的机会。
此致
敬礼
“一百个格子”盛梦想:
声誉:百格合唱团于2005年在沪成立。目前有40余名热爱合唱的非专业成员,利用周末的业余时间进行演练与演出。被媒体评价为“最专业的业余合唱团”。
名门:创始人、艺术总监兼指挥是青年女指挥家王瑾,她是中国合唱指挥泰斗、95岁高龄的马革顺先生的关门弟子。
台湾:成员不分年龄、地区。团内有两名台湾成员曾在台湾爱乐合唱团、台北爱乐合唱团就职,其中还有一名曾任台北爱乐团团长。
国际:由于合唱团基本功扎实、演出完美,与国际节日合唱团(1FC)、SVlC、梧桐合唱团等中外合唱团进行愉快的合作。2010年11月,他们还将走出国门,参加韩国釜山合唱节演出及比赛。这是本次合唱节中唯一的中国团队。
时尚:合唱团成员均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训练和演出,入团考试与规章制度极为严格,行政人员并无报酬。但每周六的八团考试永远门庭若市,其中不乏屡败屡战者。百格合唱团,成为沪上白领最时尚最向往的“周末时光宝地”。
王瑾:把“业余”玩成专业
百格合唱团指挥、艺术总监为什么个业余团队,却唱出比专业团队还好的歌々这大概是没有走近百格以前,很多人最想问的问题。而如何让这些学历高、能力强又朝九晚五的高薪白领们毕恭毕敬地每周来唱歌,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指挥家王瑾有着自己的打算。练习非常严格而且辛苦,这却是百格的“魂”一“态度业余,那永远都是业余的。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个专业的态度。“
身为艺术总监,她努力将百格变成一个筛子,能通过“筛选”的人必须有思想、能力、学历、智慧和思维,能通过坚持合唱锻炼毅力并且关注集体利益,良好地与别人沟通。她笑称自己跟训练刘翔的孙海平一样精益求精,但同时她也十分关注团员的一情感;“有一次,我指挥时看到了一个人的眼泪,我想他必然想到了一些事情。通过音乐,我力求把大家的心事挖掘出来,做一个心灵沟通者,这才是艺术的力量。”
“我努力将百格建设成一个HOM已”一袭红衣黑裤的王瑾认真地讲述她的管理理念。“百格的人都非常有协作精神,我希望以音乐为魂,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处于白羊和金牛星座交界处的她,个性中有几分热情,也有几分踏实。她非常注意选曲这个环节,她说:“定曲目必须有说服力,告诉唱歌的人为什么要唱这首歌。时间久了,大家也都觉得这是合唱中协作最基本的表现。”对将音乐看成梦想的人,王瑾赞赏有加:“合唱是生命的延续,并不是谋生的手段。艺术是要感动人的。”
陈婷婷:草根“企业”的CE0
百格合唱团团长
“对合唱团的管理,并不亚于对一个企业或者公司的管理。”百格合唱团的第二任团长陈婷婷说。她对百格Committee构成和管理方案非常满意,笑言这种“各司其职、物尽其用”的方式非常经济合理一切事务由团员选举的理事会统筹管理,下设独立的百格志愿者大队 组成了自己的组织、外联、业务、宣传和后勤团队,依托本职职业技能与特长,全力配合完成工作。
相对应完全自制的管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也让婷婷胸有成竹。指挥从艺术指导的角度启动了比较成熟的体制,一个团长、两个副团长分别进行管理。副团长以下有不同的部门,四个声部有声部长,同时各声部之间由各自联络。外联专门负责宣传媒体,走向社会,音乐会推票平面设计则设计海报和节目单,财务负责经费上的进出.后勤负责服装、乐谱的管理。每次音乐会有一个专门项目经理,专门负责宣传、推销等工作。
她对百格的演出实力非常自信,并解释了非专业的合唱人员聚集在一起,并不低于甚至高于专业人员的原因。首先因为每位成员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乐团,要求基本功扎实、乐理乐感良好。再次,乐团的艺术指导都是指挥、声乐、舞蹈等各门类的专家,对团员们进行声音、耳朵、形体、艺术修养等多方面训练,一切力求完美。最重要的,“大家用心在交流,而不是在炫技。合唱首先能打动自己,然后打动彼此,最后打动观众。”婷婷很认真地解释。
committee:这就是我们要的闭
陈俐敏&仲杨&沈晗昕&孟翔鹭文案&外联&平面设计&副团长
百格的名字由来颇有趣味,尽管官网上对此的解释是“百变风格、精致呈现”,王瑾指挥提及这个名字的由来,依然笑不拢嘴:”合唱团太多八卦了,所以大家觉得先定下来缩
这是一个没有报酬 甚至偶尔还要 自掏腰包的机构,可里面的成员 个个都谈笑风生、恪尽职守
写‘BG’。后来想到以后到国外演出一报幕是‘八卦合唱团’太难听,于是上网搜了好久,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名字,一个个排除后选了‘百格’。”至于所谓的“白领相亲团”,大家都笑称这是最大的八卦,但因为合唱团而牵手、最后喜结连理的仍然不在少数。每位成员进入渠道是一样的:通过考试,要求基本功扎实、乐理乐感良好。
负责文案和宣传报道工作的陈俐敏,算是百格创团的元老之一。同济大学毕业以后,她非常担忧不能继续唱歌了。“我就急急忙忙去找王瑾老师,她当时是我大学里合唱团的指挥。”没想到和她有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大家一拍即含。这就是百格的建团缘起。俐敏说自己在这些年学到了很多东西,百格带给她最重要的财富就是自信。“一次在户外做活动,当地扩音效果很差,大家买了件T恤牛仔裤就上台了。但刚开始唱得很糟,灰溜溜地下台了,觉得心里很难过,就跑到另一个地方很放松地自娱自乐。没想到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被吸引过来。这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第一次受到打击,后来却又有人支持。这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此书最先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由国立编译馆(长沙,商务印书馆)刊行,线装本,凡二册,三卷、附录二卷、索引一卷。尔后,唐先生继续增补修订,1965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修订版,又于1979年重印并加附了《订补续记》(为方便起见,以下所引《全宋词》,据1986年第三次印本。)
旧版的编纂起始于1931年,至1937年初稿完成(据《全宋词编订说明》)。仅一人之手完成如此巨著,定需极大的劳力,想来合作者提供的协助也定然不少。实际上,唐圭璋先生编纂旧版《全宋词》时,确曾在国外力寻合作者,广查文献。我们通过下面资料的介绍,可以了解唐先生这番努力的足迹。该资料便是唐圭璋先生1935年写给先师中田勇次郎先生(1905-1998)的两封信,现在连同中田先生生前的心爱藏书一并珍藏于日本立命馆大学词学文库。
第一封信是墨格稿纸一张,盖有“上海/(民国)廿四年(昭和十年,1935)七月二十一”的邮戳,收件人姓名是“中田勇次郎先生台收”。第二封信是红格八行信笺四张,上有“南京/廿四年八月廿二廿一”的邮戳,信封上写着“八月廿二日”,收件人姓名附有日本式样,是“中田勇次郎样大启”。当时中田先生三十岁,同年三月于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并留在文学部做副手,同时在编于研究生院。唐圭璋先生为三十四岁。
这两封信,不仅告诉我们《全宋词》编纂过程的一个侧面,而且是记载着近代日中学术交流的珍贵资料。下面我们揭示出全文图版和原文校点,并加注释供各位学者参考。
附图
唐圭璋氏[全宋词]编纂の一过程
中田勇次郎先生大鉴:
拜读大示,欣慰之至。所指陆敦信、莫少虚、陆永仲、李长庚四则,尤感高谊。陆敦信见《花庵词选》,莫少虚见《梅苑》,向皆不知其名(注:陆敦信词收录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八,莫少虚词收录于《梅苑》卷七及卷八。唐先生当然早已熟读了两书,当时似乎还不清楚陆敦信、莫少虚两人的原名。唐先生1943年发表的《两宋词人占籍考》初稿(原载《中国文学》第二期)里称陆蕴为“福建省侯官人”,而在唐先生《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中,有“莫将字少虚,宋宁州人”的记述,但是《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二号(1935年1月刊)所收初稿中没有莫将的名字。)。今得先生发明,(注:现存中田先生的京都帝国大学毕业论文《两宋词人姓氏考》(1935),里面有“陆敦信《宋史》本传三五四曰:陆蕴,字敦信,福州侯官人”,“莫少虚《江西通志》[卷]六十七3[叶]/人物曰:莫将,字少虚,分宁人(标点及括号内之文字为笔者所补。下同)”的记载。这篇论文从中文改为日文,登载在昭和十一年(1936)四月《支那学》第八卷第二号上(其后收入1998年创文社《读词丛考》第118页。))亦大快事也。惟据《洞霄图志》云:“陆凝之,字永仲,号石室,馀杭人。”(注:知不足斋丛书本《洞霄图志》卷一《陆石室先生》云:“陆维之,字永仲,一名凝,字子才,馀杭人”。)似可与《咸淳临安志》互订也。(注:《咸淳临安志》卷二四《山川三馀杭县石室洞》云:“隐士陆凝之,永仲,尝筑室于是,号石室先生云”,还有同书卷六九《人物十方外方士陆维之》条云:“字永仲,一名凝之,字子才,号石室,馀杭人”。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初稿只写“陆凝之字永仲,号石室,馀杭人。高宗朝,以布衣召见,辞不赴。有词见《洞霄图志》”而已,当时唐先生似乎失检《咸淳临安志》之记事。另外中田先生的毕业论文《两宋词人姓氏考》中有“陆永仲,字维之,一名凝之,字子才,浙江馀杭人,隐大涤洞天之石室,以石室称之,见《咸淳临安志》[卷]六十九8[叶],号石室”的记述,所以唐先生说“互订也”。)又李长庚,字子西。但据陶梁《词综补遗》云:“李子酉,号冰壶。”(注:陶粱《词综补遗》卷一五云:“李子酉,号冰壶”。中田先生毕业论文《两宋词人姓氏考》云:“李长庚,字子西,宁远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号冰壶,见《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十四”。)尚不知孰误。弟辑《全宋词草目》(注:这是唐圭璋先生为准备编纂《全宋词》而按词人编的目录。该书预告见《词学季刊》第二卷第四号(1935年7月16日刊)《词坛消息》栏。著录于《词学文库分类目录》七三页。图版3是中田先生批点本。),罅漏颇多。尚望先生不吝赐教。兹有询者数事:
①贵国贞亨初《双行注:当我国清/康熙初》所刻《事林广记》(双行注:宋陈元/靓编)(注:根据长泽规矩也《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该书原刊本是元禄十二年(1699)京都山冈市兵卫版,后来有山冈和中野五郎左卫门、中野和今井七郎兵卫之各两家协同印本。此处所说“贞亨初所刻”,是据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的记载:“日本贞亨初(原注:当中国康熙初)所刻《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另收录于唐圭璋先生编《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此说是因冠于本书的宇都宫遁庵序文之纪年“贞亨元年”而致误。附带说明:中野、今井的后印本,汲古书院《和刻本类书集成》有影印本:山冈、中野的后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有影印本。关于该书,森田宪司先生《〈事林广记〉の诸版本について一国内所藏の诸本を中心に一》(载《宋代史研究地研究报告》第四集《宋代の知识人》,汲古书院1993年版)有详论。)内有宋人佚词。吾国无此书,便乞先生代查一过赐寄可乎?吾国《蕙风yí@①随笔》中录得五首(注:今检况周颐《蕙风丛书阮笔记五种》之《蕙风yí@①随笔》、《蕙风yí@①二笔》和其他三种,以及同丛书所收的《香东漫笔》、《香海棠馆词话》都未见。下揭第二封信说《餐樱庑词话》。这可能是唐先生的误记。《事林广记》的“宋人佚词”“五首”,指引用于《蕙风词话续编》卷一(人文版第六六条,丛编本“事林广记多雅故珍闻”条)的《满庭芳》三首,《鹧鸪天》、《水调歌头》各一首。况氏此条有云:“《群书类要事林广记》,西颖陈元靓编,康熙三十九年版行于日本(彼国元禄十二年)。”没弄错和刻本《事林广记》刊刻年代。况氏似乎收藏有和刻本《事林广记》,夏承焘先生《天风阁学词日记》中1936年4月17日载:“叔雍(赵尊岳的字)寄来《事林广记》一册。此书全十册,沈寐叟,况蕙风各有一部。叔雍从蕙风只抄得一册,其卷二文艺类愿成双令,愿成双慢,狮子序等,皆正宫曲,有谱而无词,工尺与姜白石旁谱同,惟无沓二字者。另抄得五词,可入《全宋词》”(《夏承焘集》第五册所收,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刊。),度其他必仍有也。
②吾国明人之《喻世明言》,惟贵国有之。(注:指内阁文库所藏衍庆堂刊本。最初将该书介绍到中国的,是马廉翻译的盐谷温论文《明之通俗短篇小说》(1926年10-11月《孔德月刊》第一至二期)。)其间或仍有宋人佚词,亦仰望先生见示。
③吾国曹元忠云:汲古阁所景《梅苑》,归诸贵国岩崎氏(注:曹元忠(1865-1923)《笺经室遗书》卷八《重校刊梅苑叙》云:“汲古阁所景,且归诸日本岩崎氏。无从问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汲古阁旧藏《梅苑》是《群贤梅苑》一卷,著录于《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第867页。)。不知视今李祖年刻本《梅苑》(注:李祖年(1869-1928),江苏武进人。李祖年刻本《梅苑》是一卷。宣统元年(1909)武进李氏圣泽楼活版本。附有李祖年校勘记一卷。笔者未见。)为何如。先生亦得见此书否?
琐费清神,感荷无极。天涯比邻,幸希不弃。
此请
著安
弟唐圭璋上
七月十九
附图
中田勇次郎先生雅鉴:
读八月五日手示,快慰无似。多累代钞《事林广记》中之词,亦至感歉。陈元靓为宋末元初人,可信也。惟《十万卷楼丛书》所刊《岁时广记》为四十卷,作四卷,盖误也(注:或指《四库全书总目》于卷六七史部时令类著录《岁时广记》四卷的错误。《十万卷楼丛书》是清光绪中陆心源编刊。)。所钞九词(注:词学文库中有每页四百字稿纸(郭外有“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的印字)六页的研究资料,题为《和刻本词学资料抄》。此资料收录的是《事林广记》(底本是中野、今井两家协印本)癸集卷一二“玳筵行乐”,从开头“举令饮酒”到“谁家女令”的部分;卷一三《花判公案》。(1)《判僧》条的《望江南》词“江南竹,……”。(2)《建康留守判道士归俗》条的词“星冠懒带,……”。(3)《嘲戏绮语》目《嘲戏轻薄》条《踏沙行》词“葱草身才,……”。(4)《花判公案》目《子瞻判和尚游》条的《踏沙行》词“这个秀奴,……”。(5)同目《张魁从词判妓状》条的《花判踏行沙》词“凤髻推雅……”。在抄出的卷一二中,(1)《卜shuàn@④子令》(2)《浪淘沙令》(3)《调笑令》(4)《花酒令》四首是词。可以断定这些抄录的资料是中田先生受唐圭璋先生之托留在手边的资料,汇集卷一二、一三的这九首词似乎给唐先生回了信。另外,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1936年5月20日载:“按圭璋复,钞来《风雅遗音》叙跋及《事林广记》酒令词”,此称“事林广记酒令词”一定是当时中田先生指示的词。),《东坡判词》(注:《判词》是用词表示的审判判决书。《东坡判词》相当于前揭卷一三(4)。唐先生《全宋词》第一册苏轼(三三三页)据《事林广记癸集卷十三》录此词,案谓:“案《事林广记》所载,多出傅会或虚构,此首未必为苏轼作”。此条开头有云:“灵京寺有僧名了然,……”。),(于)《西湖志馀》(行间补记:灵京寺作灵隐寺,当从《志馀》为是(注: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五。开头有云:“灵隐寺僧名了然,……。”)曾见之。《张魁判词》(注:曹元忠(1865-1923)《笺经室遗书》卷八《重校刊梅苑叙》云:“汲古阁所景,且归诸日本岩崎氏。无从问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汲古阁旧藏《梅苑》是《群贤梅苑》一卷,著录于《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第867页。所举卷一三(5)。),《中吴纪闻》谓是仲殊词,究未知孰是也。(注:后来,唐先生以这首判词作为张魁《踏莎行》收录于《全宋词》第五册宋人话本小说中人物词(三八五页),断云:“案此首原为僧仲殊词,见《中吴纪闻》卷四。《事林广记》改为张魁判词,实出依托”。)吾友赵万里辑仲殊《宝月词》引之(注:民国二十年,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赵万里编《校辑宋金元人词》所收《宝月集》之《踏莎行》词注云:“案《事林广记》十引上阕不注撰人,兹并校之”。)。惟谓《事林广记》不注撰人,则非是也。判僧《江南竹》一首(注:曹元忠(1865-1923)《笺经室遗书》卷八《重校刊梅苑叙》云:“汲古阁所景,且归诸日本岩崎氏。无从问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汲古阁旧藏《梅苑》是《群贤梅苑》一卷,著录于《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第867页。所举卷一三(1)。),《留青日札》(以上第一纸》载之(注:明田艺蘅撰,三九卷。有影印书、排印本。《江南竹》一首记载于卷二十一《柳含春》条。唐先生于《全宋词》用南京图书馆所藏明刊本(据该书《引用书目》)。),惟作方国珍词。其僧名竺月华,亦非法聪也。(注:《全宋词》第五册无名氏(三七四七页)由罗烨《新编醉翁谈录》庚集卷二录此词,并谓“案此首别见。《留青日札》卷二十一,作元人方国珍词,盖傅会之说”。)先生所举九词见癸集卷十二、卷十三,但吾华况蕙风《餐樱庑词话》引其戊集亦有《满庭芳》、《鹧鸪天》等词(注:笔者未见况蕙风《餐樱庑词话》。《满庭芳》、《鹧鸪天》等词相当于上述第一封信中所说“吾国蕙风yí@①随笔中录得五首”。),先生可勿须钞也。又谓卷八(双行注:未注明/干支)有《音乐举要》,论谱字颇详。又谓卷二《文艺类》有言宫拍,与白石词颇可印证(注:在《蕙风词话续编》卷一(人文版第一四条,丛编本“宋代曲谱”)有云:“卷八音乐举要,有管色指法谱字,与白石所记政同。卷九乐星图谱所列律吕隔八相生图及四宫清声律生八十四调,于诸谱字之阴阳配合,剖析尤详。卷二文艺类有黄钟宫散套曲,为愿成双令,愿成双慢,(已上系宫拍)……三句儿等名。首尾完具。节拍分明。读白石词者,得此可资印证”。),则此书信可宝矣。李祖年《梅苑》系自印分送者。现渠已死,无从问得。坊间如有发见,当购奉台端。《静(以上第二纸)嘉堂书影》(注:似指昭和八年(1993)刊,长泽规矩也编《静嘉堂宋本书影》。)已见过,惟无《梅苑》耳。赵万里以二百金,自贵国写真,可以假弟(注:此照片想必是《全宋词》之《引用书目》所举“梅苑十卷,宋黄大舆辑,汲古阁景宋抄本,赵万里先生照片”。)。则此本可以见到,至快意也。又《bì@②宋楼藏书志》卷一百二十载宋陈经国《龟峰词》一卷(注:清陆心源撰《bì@②宋楼藏书志》作为“旧抄本”著录。)(双行注:有注云:案陈经国,李伯大,小字定父。潮州海阳县人。宝yòu@③四年进士。见《登/科录》。其书《四库》未收,各家书目罕见著录),又载陈人杰《龟峰词》一卷(注:《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八页,两种《龟峰词》,都署“陈经国撰”。)(双行注:有陈容跋语及陈合一绝。陆氏谓/陈人杰,仕履无考,与经国显系二人)后者,《四印斋所刻词》(注:由与况周颐同称为“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1849-1904)所编。所收宋金元词二四种,六二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临桂王氏家塾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已印出。惟前者则无从得见也。令师有一知己在静佳堂,务恳托之钞得。钞值若干,当寄奉也。闻诸桥辙次为(以上第三纸)静嘉堂文库代表者,或径托渠可乎?贵国专究词学者(或文艺者),尚乞见示地址。此次分笔画《词目》(注:按作者姓氏笔画顺序排列的《全宋词草目》。此书中田先生批注本也收藏于词学文库中。参照图版3。)印成,将再乞贵国学人指教也。弟仅知盐谷温在帝大,他不知也。匆此敬上,并请著安。
弟唐圭璋上 八月廿日 (以上第四纸)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笑去夭加移
@②原字为百加百
@③原字为礻加右
一、前言
我们都拥有自己的梦想,而差别在于是否有规划有步骤地向梦想靠近。向往成功,就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做好准确的定位,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我的大学生活,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了梦想,有了动力。好的规划加上不懈的努力铸就璀璨的人生。
1.、兴趣爱好
喜爱美术,喜欢事物在画中的另一种形态喜欢设计,喜欢跨过时间空间的联想喜欢在幽静的角落安静地听音乐喜欢看中外文学名著和专业类的书籍喜爱运动的放松、自由
2、自我评价优点
友善、易于相处
注重细节,特别是有关他人的细节有很强的目标和使命感,执着有韧性,逆境中不轻言放弃缺点
过于完美主义,总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有太多的顾虑,压力大,很多事情放不开有时过于犹豫,决断困难
不愿为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冒风险打破与他人的关系习惯凭感觉或一时的冲动做决定任性
3.、职业兴趣
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广告设计者,甚至我喜欢看人人都讨厌看的广告。现在我的职业梦想仍旧在广告设计类,不过我现在很喜欢平面的广告设计,我喜欢平面广告给人视觉冲击。
4.人生价值观
一个设计者用有形的作品展示丰富内心世界。
二、职业分析
广告业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成为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推动着现代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在我国进入WTO的形势下,众多富有艺术号召力的国际品牌广告源源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消费大市场,这就要求当今的广告我博识广闻,具有多方面修养,如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文化素养,才可面对国际广告潮流的挑战。
2001年至今中国广告界人数番了一番已达100多万人,广告业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为三四年后将要踏入该行业的在校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我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培养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各方面的文化素养。经常翻阅专业性的报刊杂志,了解行业最新的思想;对比、分析、积累经典广告创意,试着模仿,进行再创作,努力打造出自己的风格。抓住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力争辉煌。
三、目标分解及阶段划分我将职业目标定位于广告设计。
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把自己培养为一名具备专业知识、创造能力的广告人。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大学一年级
1、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
2、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在娱乐中锻炼自身的能力3、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广结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思想观点
4、认真学好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多接触专业性的报刊杂志,多分析,多思考5.、加强英语学科的学习争取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6.、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文化素养7、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
大学二年级
1、学好专业课程,多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关注广告业的动态。
2.、积极参加各类设计创作大赛,了解自身水平,不断努力进取
3.、练好摄影、摄像技术,完成200张以上的作品,多拍,但注重质量而不在数量,在练习中不断进步
4、着手分析经典广告策划文案,积累并模仿,做出自己的想法,完成3—4个策划文案5、加强绘画技能,多做练习,树立自己的艺术风格6、学好计算机课程,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7、参加英语口语培训,通过英语六级考试8.、假期到小广告公司实习
大学三年级
1、深化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类设计创意比赛,争取获奖
2、与老师同学及业界人士多交流思想,关注广告业的最新动向,树立自己的艺术风格3.、承接一些小部门的广告制作,多练习,尽心做好4、创作3—4个广告策划文案,拥有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5.、加强英语口语的练习,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6.、深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认真实习
7、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积累经验,学习求职技巧,为毕业后的工作申请充分地准备8、培养自己的基本职场技能,学好礼仪方面的知识9、认真撰写毕业论文,提出个人的鲜明想法10、向着梦想,全身心地投入
大学毕业后初步规划:3——5年内
在一家有前景的小广告公司适应行业环境、处理好与同事领导关系、积极主动地工作。争取第二年得到提拔,提高管理能力,身兼几项职务,精进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争取做到广告方面的全能。尽可能多地结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业界人士,交流新思想。如果可能的话在五年内走上创业道路。紧跟时代的同时,提升作品质量,尽力突破,引领广告界的新趋势。
四、自我宣言
一份好的计划只有在努力实践中才能显示其价值,既然做了承诺就努力去实现,否则一切将只是白纸,收获的也只有惨淡的人生。别让家人、朋友、关心爱惜自己的人及自己心爱的人失望,更别让自己失望,让青春无悔。
Abstract: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of German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transit from discipline undergraduate to applied undergraduate. Its students mainly come from vocational graduates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ho have completed two-year vocational courses. The "overpass" rol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o provide students for the upward exten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high-end professional skilled gradu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its talent training model also needs to be changed with a view to convergence with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关键词: 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independent college;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Germany;higher educ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70-02
0 引言
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1]要求:“从2008年4月1日起,全国独立学院在5年内符合条件的都要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也就是说,无论独立学院彻底脱离母校,还是由母校收回、办校中校的独立学院,都将失去母校 “金字招牌”的光环,这势必要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独立院校面临的抉择是:仍作为学科型本科的下限,继续办 “三本”,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走出母校的阴影,办出特色。本文试图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征,探讨独立学院由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型的必要性。并对转型后的独立院校生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德国中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共分为两大类学校[2]:一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包括,“双元制”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专科高级学校、职业高级学校;二是升学导向的高级文理中学。他们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及职业学院组成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生源的保证。
1.1 综合大学[3] 学校类型:为研究型、开发型。包括普通大学和技术大学、还有医科、音乐、艺术、宗教、师范、体育大学等。以培养研究型、开发型人才为己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入学资格:一种是无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高级文理中学;另一种是有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是来自职业类高中,以及在专科大学学习过两年基础课并已通过中间考试者。但生源以高级文理中学为主。
学制:学习年限至少为5年。专业设置:涉及到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科学各个专业。毕业学位: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由学校授予“学位(DIPLOM)工程师”或其他相应专业学位;语言、文学及部分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授予硕士学位。如语言学硕士、文学硕士等等;师范、法律、医学、药学、营养及神学专业则以参加并通过“国家考试”作为毕业标志,颁发相应证书,相当于我国的 “硕士”学位。毕业生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制3年以上。
1.2 专科大学[4] 学校类型:技术应用型,主要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主要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德国机电工程师的三分之二、企业经济师的三分之二、计算机工程师的二分之一都是专科大学的毕业生。
入学资格: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毕业生和满足综合大学入学条件者。后者需要在开始学习前接受1.5个月至1年的专业“预实习”。专科大学的教学是实践应用为导向的,基本学制为3-4年。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结束后有一次中间考试。通过考试的可以申请进入综合大学学习。第二阶段为专业学习阶段,按专业方向学习。与综合大学不同的是:专科大学采取跨学科与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不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探索和分析。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双元制”模式在专科大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
专业设置:重点为工程科学,特别是建筑、电气、机械工程以及经济、信息、社会(公益事业)科学和工业设计等领域。毕业学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授予“专科大学学位工程师”或其他相应的学位,相当于我国“学士”学位。专科大学没有博士授予权,但成绩特别优秀的专科大学毕业生无需取得学术性大学学历也可攻读博士学位。
1.3 职业学院[5] 学校类型:应用型,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里的延伸。其培养目标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入学资格:主要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毕业生、但有专业限制;少数与培训企业签订学习合同的高级文理中学毕业生。
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该类人才的特点是掌握较广泛且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艺和方法、具有整体与联想的思维结构、具备复合型的职业能力及具有群体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
学制为3年,分为2级。第一级2年,为基础学习阶段,第二级1年为专业学习阶段。
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经济工程、工程技术、社会服务三大领域。毕业学位:学位分为2级。一是基础学习阶段(2年)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者可获得“经济助理”、“工程师助理”或“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我国“专科”毕业;二是基础及专业学习阶段(3年)都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授予冠以“职业学院”的经济师、工程师或社会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我国的“本科”毕业。
由上可看出:德国的各类高等院校不但有各自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衔接教育模式,可以用如下高等教育体系示意图1表示。
图1表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德国的综合大学对应着我国的学术型和工程型学校,而职业学院的第一阶段学习对应着我国的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我国尚缺乏的就是德国专科大学和职业院校第二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在高等学校生源方面,升学导向的高级文理中学可以升入各类高等学校,但以综合性大学为主;除了综合性大学以外,若想进入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学习,需进行前期的职业培训补习。以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也可进入各类高等学校学习,但有专业限制。德国的专科大学与职业学院生源主要来自以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并需要专业对口。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都有中间考试,前者的考试、一是职业基础课结业考试,二是为进入综合大学“选拔”人才;而后者的、一是毕业考试,合格者是高技能型人才,获得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二是为第二阶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习“选拔”人才。
2 启示
与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缺乏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环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2.1 鲁昕副部长所指出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增加技术应用型本科环节,即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将独立院校定位于我国现代职业体系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可弥补目前我国高等人才类型培养不完整的的缺陷,也符合独立院校发展的实情。
2.3 转型后的独立院校生源仍以中职毕业生和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学业修完两年的学生为主,并需要对报考的专业进行限制,也招收全国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应以其为次要生源。这样就可以打通职业类学校的升学通道,一是实现职业终身教育理念,二是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4 转型后的独立学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即是中、高职教育向上的延伸,也为高端技能型专业研究生提供生源。
2.5 独立院校可以和目前的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合作(合并)办学,前一阶段(目前状况)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在读完两年职业基础课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独立学院学习阶段),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2.6 独立院校转型不仅是办学理念的转变,而且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须从以前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中、高职教育相衔接。
总之,无论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独立院校发展的需要、还是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经验,都应将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它的生源主要面向中、高等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作用是中、高职教育向上的延伸和为高端技能型专业研究生提供生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EB/OL].http:///flfg /2008 -03/07/content_912
242.htm.
[2]袁洪志.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建设职业教育的建议[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9.
[3]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2005,3(上):62-04.
一般来说,大型国际声乐比赛都是男高音、女高音的天下,男低音拿奖的概率几乎为零,由于低音声部曲目的局限,不可能像高音声部曲目那样出彩,在人才济济的优秀选手中相对处于劣势。事实上,此次比赛有二十多个国家的选手参赛,共分三轮角逐,最终进入决赛的选手基本都是意大利、罗马尼亚、韩国、奥地利等国家的男高音和女高音,而张茂林是唯一晋级的男低音,压力可想而知。
决赛时,评委会主席、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斯托雷诺指定张茂林演唱一首选自罗西尼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的选段《诽谤》,张茂林用自己对该作品的独到理解,用自身优美独特的男低音音色近乎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片段,在场的评委无不为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竖起大拇指,给了他全场最高分。最终,张茂林一举夺得此次比赛的第二名(第一名空缺),还获得了意大利罗马国际音乐节演唱金奖。
民歌之乡种下美声种子
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泸州纳溪是著名的民歌之乡,张茂林就出生在护国镇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到处回荡着美妙的音乐,那叮咚的泉水声、清脆的蛙鸣,还有农人劳作时吟唱的一曲曲情意绵绵的“滚板山歌”,这一切都犹如天籁之音,潜移默化地在张茂林心里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说起张茂林小时候,至今仍有一件小事被亲戚们津津乐道。张茂林去亲戚家做客,亲戚住的是旧时的四合院,中间有一座大水池,水池边摆着几十盆花。那天,张茂林一口气将几十盆花全部推到了水池里,为的就是想听听花盆落水的声音。
张茂林对音乐的热爱一直到上初中时才被音乐老师发现,并有意给予指导。可张爸爸因为下岗,面对儿子高昂的学习费用极力反对。张妈妈深知张茂林的秉性,只要他认定的事情,不管遇到多少阻力都会坚持走下去,她虽然不懂音乐,但她懂儿子、爱儿子,所以她要义无反顾地为儿子撑起一片晴空。
顶着重重压力,母亲一连打了几份工,并一次次找亲戚借钱。无奈,亲戚们也不富裕。母子二人为了学习期间的各种费用互相支持鼓励,那时张茂林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妈妈不再受苦,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
1996年,张茂林报考西南师范大学,却因种种原因没有考上,但他没有气馁,认真分析原因后,他决定去大城市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以备来年再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张茂林顺利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进入大学后,张茂林便开始做家教,由于他授课认真,学生一天天增多,后来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将多余的钱寄回去贴补家用。
晨霜为他洗征程,月光为他照前路,张茂林就这样带着一份孜孜不倦的执着、一颗温暖的感恩之心奔波在求学的路上。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跨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张茂林便将这一天看成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别的同学在尽情享受生活,他却在刻苦练声、学外语、看原版歌碟。大一寒假,张茂林向朋友借了五千元钱,坐火车去上海找周小燕教授辅导,之后的每个假期,张茂林都会离开学校遍访国内外名师拜师学艺。刚进大学时,张茂林的成绩并不出类拔萃,但经过努力,他后来一直稳居班级第一。
2001年,张茂林大学毕业,品学兼优的他被德国某音乐学院录取为研究生,并提供优厚的奖学金。作为一名音乐学子,德国一直是他的梦想,可张茂林的哥哥此时患淋巴癌,已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张茂林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说:“你去吧,家里有我撑着!”语气虽坚决,但张茂林仍然听出了那一份深深隐藏的挽留――妈妈其实是希望他留下来共渡难关啊!张茂林果断放弃了去德国深造的机会。
张茂林和妈妈开始一起为挽救哥哥的生命和死神赛跑。可哥哥的病不见好转,一张张病危通知书让张茂林心都碎了。但张茂林没有绝望,西医、中医、民间偏方,只要对哥哥的病有用,他都会努力一试。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爷爷病逝,年迈的奶奶不堪这双重打击病倒在床,父母照顾一老一小两个病人心力交瘁,根本无暇打工挣钱,所有的经济压力像沉甸甸的大山全部压在了张茂林身上,但他没有一丝怨言便扛了起来。
与此同时,四川音乐学院面向社会招聘老师,张茂林以本科生学历与一群硕士、博士生竞争,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在母校当上了声乐老师。那年,张茂林才二十三岁,是川音最年轻的老师,就连有些学生的年龄都比他大,这成了学校里的一大奇观。
现在看来,那段时间是张茂林人生中的一段严峻岁月,所幸张茂林身边有一群好朋友,在他们的无私帮助下,张茂林就像一个无所畏惧的斗士,一边教书,一边挣钱为哥哥治病,一边还要腾出时间准备考研。在张茂林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哥哥。最让人惊讶的是,张茂林还以文化、专业均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
意志刚强的张茂林,生活中却是个善良、谦逊、低调的谦谦君子。考研时,因没有任何背景关系,也没有钱打点,他总是一个人悄悄地准备、悄悄地考。有位同事得知后甚至断言:“四川音乐学院没一个人能考上上海音乐学院!”张茂林付之一笑,最终得偿所愿。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张茂林用他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音乐实力。
日本舞台崭露头角
200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读研期间,张茂林应邀到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演出。当时,他正忙着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在日本和上海之间忙碌地飞来飞去,辛苦程度自不待言:第一苦是语言关。搞美声,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俄语等都要了解,否则就不能完全理解歌剧表达的意思,而对歌剧演员来说,学语言要学一辈子;第二苦是背谱子。张茂林应邀在日本出演威尔第歌剧《法斯塔夫》中的同名角色,谱子一共有五百七十页,作为主角,他一个人就要唱将近四百页,而且全部都要用意大利语演唱!一看到那厚厚的一摞谱子,张茂林的头“嗡”地一下就大了,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放弃,但他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所有演员中,只有张茂林一个中国人,他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在日本的训练堪称“魔鬼”级别,每天从早上九点一直到晚上九点,整整十二个小时都在排练。张茂林原本就有胃病,到日本后由于饮食不习惯,胃病更厉害了,每到这时,张茂林都会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不能倒下!”
唱歌剧的人都知道,歌者的声音要穿过几十、上百人的大乐队,演出一场就要两个半小时乃至三个小时以上,对体力、耐力和精神消耗极大,但张茂林坚持住了。《法斯塔夫》在日本公演期间,所到之处都引起了轰动。那时候,他多想有亲人在身边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激动啊!当地华侨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中国人唱意大利歌剧这么棒,没想到我们中国的音乐艺术如此突飞猛进,太吃惊了!”为了表达敬意,感谢张茂林为国争光,当地华侨专门从北海道空运来几箱大闸蟹为他开庆功会,日本电视台和报纸也对张茂林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歌剧《法斯塔夫》颇有点鲁迅笔下阿Q精神胜利法的意味,法斯塔夫是一个年老的落魄骑士,靠喝酒打发时光,经常受到别人的捉弄折磨。面对这些屈辱,他却说:“没有我,你们就没有取乐的原材料了!”言外之意是大家的快乐都是他带来的。张茂林凭着自己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将法斯塔夫演活了。有位女观众看完张茂林的演出后忍不住哭了,她对张茂林说:“我丈夫去世九年了,我一直很消沉。法斯塔夫面对如此的屈辱都能勇敢地活下去,我还有什么活不下去的呢。感谢你给了我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她成了张茂林的忠实粉丝,张茂林在日本巡回演出期间,她带着一群粉丝追随一路,场面十分壮观感人。
(日本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大阪;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针对当前日本教师缺乏“实践指导能力”的现状,以培养保育员、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为主的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其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两大类。一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其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每个学生“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与由专职教师每周指导实习学生一次、学生每周必须提交“体验实习日志”用于交流讨论的专题研讨会。同时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卡”,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
[
关键词 ] 实践指导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育课程
日本长期以来在教师培养课程中多注重理论,缺少与实践的融合,造成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的弊端。大学毕业被录用的新任保育员和教师,在保育教育现场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9月公开发表的题为《重新评估提高教师资质对策》的研究报告显示,新毕业就职的保育员和教师往往无法很好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学校校长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在回答“是否必须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时,认为新任教师能力“不足”或“非常不足”的综合评分为62.1%,其中与“实践指导能力”相关的不足事项高达50%以上,如认为教师“指导儿童/学生的能力”不足者占58.7%;认为教师“班级组织能力”不足者占58.6%;认为教师“学习指导/授课能力”不足者占54.8%;认为教师“解释教材的能力”不足者占53.7%;认为教师“理解孩子的能力”不足者占51.6%。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新目标,要求2010年所有的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则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实践指导能力”作为改革教师培养的
关键词 。1987年教育职员培养审议会的报告《有关提高教师资质能力的对策》就指出:对教师而言,应该深刻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对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对幼儿、儿童和学生的教育要充满热爱,同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品行教养以及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能力。这种资质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录取、培训、在职研修等各个阶段来完成。为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制定的各项对策也应综合考虑,使之能够贯穿于各个培训阶段的始终。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大阪综合保育大学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举措。对志愿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除了重视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的教育实习外,还通过选修课、课外各项活动(福祉体验、义工体验、大自然体验)等,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学生与孩子接触,了解观察孩子。为此,大阪综合保育大学与地方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校联合协作,保证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每周可去实习一天,以此作为学校的辅助课程。中国的教师教育同样存在着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的问题,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创办于2006年4月,是以培养保育员、幼稚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四年制专门大学。该大学在注重保育员、幼稚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还注重与保育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保育所、幼稚园和小学携手合作”(保幼小一体化)的呼声下,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设置了可以同时获取保育员、幼师以及小学教师三种资格的课程。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自创办以来发展顺利,根据2012年度的数据,学生由创办时的80名定员增加到现在的110名定员;能够取得的资格证除原来的保育员资格和幼稚园教师资格外,又增加了小学教师资格。该校根据障碍者权利条约的理念,构建了障碍儿童与健康儿童共同学习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体系。针对近年来患LD(学习障碍)、ADHD(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障碍的儿童增多的趋势,考虑到担当特殊教育的老师明显不够,该校还设立了一种为特殊支援学校服务的教师资格证。当然,对当今的日本大学来说,课程安排是有“上限制”(CAP制)的。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该校规定了一个学年选修课程数量的上限,因此也不是全部的学生都能获取这四种资格证。但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还同时享受“上限制”的例外规定,即该校可根据学生一、二年级的成绩,为其提供获取四种资格证的可能性。例如,对没能取得特殊支援学校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只要认识到“全纳教育”的重要性,就可以得到奖励,获得与特殊支援教育相关的学分。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是培养从事婴幼儿/儿童教育的人才的专门大学,原则上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保育员、幼师或小学教师中任意一种国家资格证作为毕业条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资格证。在日本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是在大学或者文部省指定的培养机构修完规定的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即可向大学所在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审批同意后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要求毕业生必须修满124个学分以上,其中基础科目24个学分,学科科目100个学分。取得保育员资格的必须修满87个学分以上,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需修满64个学分以上,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需修满79个学分以上。学生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可向大阪府教育委员会提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申请,由大阪府教育委员会审批决定授予教师资格证。
二、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课程设置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两大类。下面根据2012年度该大学的教育课程、儿童保育学部与儿童保育学科课程选修科目表对照讨论。
(一)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
基础科目是学生的必修课,共设14个科目,24个学分(见表1)。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社会学、日本国宪法、儿童文学、信息处理、专题研究讨论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宽广丰富的常识与教养,提高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力(其中包括外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还特别设有哲学科目,但不是纯哲学,而是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人间论。设置这些科目的目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的教育者”来培养。
(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
学科科目设置主要分为保育系科目、幼儿园/小学相关科目、实习相关科目和特别研究科目四种。
1.保育系科目。
保育系科目是在保育所以及一些保育设施开设的实习课目,从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始。一年级的课程和二年级的前期课程多以《保育原理》《保育内容(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综合表现、造型表现)》《表现技术(音乐、基础造型、儿童体育)》《幼儿保健》《幼儿饮食和营养》等为主,还设有与实习相关的科目。在四年级开设《家庭支援论》和《保育内容总论(I.Ⅱ)》,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更加综合的视角来全面审视在课堂或实习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包括理论)。
2.幼儿园川、学相关科目。
与幼儿园/小学相关的科目,幼儿园及小学的教育实习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有关各科实习的指导方法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重点设置在二、三年级。学校对四年级的学生开设《保育指导法I - II》,作为实习后的指导;对2010年入学的学生,开设作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教职实践专题研究讨论》。在此专题研讨会上,学生要回顾实习生活,查找自己成为一名教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弥补,通过对自身的反思,为拓展未来提供机会。当然,在幼儿园/小学的相关科目中,还设置了其他课程,如为培养学生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与自豪感、一体感的科目《保育者论》《教育者论》;为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幼儿/儿童成长发展能力的科目《保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培养学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的科目《学校咨询》(I.II);为培养学生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科目《保育指导法》《学生升学或就业的指导》等。
3.实习相关科目。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设置的实习相关科目,以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特殊支援学校教师为目标,十分重视课程的设置。学校从一年级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作为获取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特殊支援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实习条件,分别设有二年级(与保育相关设施/保育所)保育实习和三年级(与保育相关设施/保育所)保育实习两种。教育实习安排在三、四年级(幼儿园或小学)。特殊支援学校的教育实习将于四年级实施。
4.特别研究科目。
特别研究科目是与实习相关科目有着紧密联系的项目。一年级设有“综合基础专题研究讨论”,二年级设有“综合专题研究讨论”,三年级设有“毕业论文I”,四年级设有“毕业论文Ⅱ”。这些都是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的小班授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来达到两者的融合。同时,它还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研究各种学习方法、培养不断钻研求索的学习态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三年级期末举行“毕业论文中期发表会”,四年级期末举行“毕业会”,学生发表各自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将此作为总结性的学习成绩。
三、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特色教育课程
如上所述,实习相关科目是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特色,一年级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其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孩子们的实际状态,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编制了理论与实践能够融合的教育课程。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往返于现场实习和学校理论学习之间,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学校实施了被称为“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卡”。
(一)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特色实习课程,是在一年级设置的《保育实践学习I》、二年级设置的《保育实践学习II》,并且每周组织一次相应年级的学生到保育所、幼儿园、小学,进行“现场实践实习”。该大学还将另一种“保育/教育实习”置于重要地位——职前体验,就是为学生毕业后选择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或特殊支援学校教师等职业进行的择业前培训。学校与附近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大阪市、京都市、堺市、池田市、门真市、寝屋川市等)以及私立保育所或幼儿园签订协议,积极指导学生选择在被指定的保育所、幼稚园或小学进行“体验实践学习”。学校还负责与相关的公立和私立机关、保育相关设施的接受部门,确认条件、委托接受、掌握实习活动状况,应对解决体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与“职业生活支援室”和相关授课(包含讨论科目)的单位共同合作,将职前体验培训纳入到学校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总的来说,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体验实习”具有以下特点:自一年级起就安排学生去体验实习;体验实习固定时间,每周一次;在一年时间里,每周去同一场所实习;通过一年的体验实习,学生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学会组织现场教学活动,熟悉相应的工作流程;学校对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体验实习,进行学分评定;每一学年有8位担当体验实习的教员,负责体验指导和实习体会的交流。
从一年级就开始的保育/现场教学的体验( Practice),是与各科理论课程的学习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达到融合两者的目的。体验实习计划被称为“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计划”。1700个小时包括获取毕业资格所需的740个小时以及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每周用时一天,总共960个小时(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三、四年级的学生主动参加体验实习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这部分学生多采取在保育所、教育现场等做义工的方式,获取相应的学分和工作体验。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为保障体验实习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相关的授课科目,在一年级设置《保育实践学习I》《综合基础专题研究讨论》;在二年级设置《保育实践学习Ⅱ》《综合专题研究讨论》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的小班教学(大概人数为14~15名),学生每周必须提交“体验实习日志”(日志以填写表格的形式提交,详细记载参加次数、学籍号码、实习生姓名;详细日期、当日天气、实习单位名、详细时间段;观察对象儿童、指导者/实习生的活动;考察与反省;指导担任者的指导意见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和交流,加强学生对孩子、保育、教育的共同理解,从而使个人的体验能与他人共同分享。同时,通过体验实习,还能使学生对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的职务有基本的理解。主持研究讨论会的老师要对学生提交的“体验实习日志”给予点评和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下周的研究讨论会上反馈给学生,同时进行讲评,其评价基准为5分制,它将作为学生学分评定的依据之一。
(二)个人学习档案卡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每位学生定制了“个人学习档案卡”,内容包括学生的高中毕业校、毕业年份、合格人试种别、毕业后的去向、体验实习场所(单位)、实习单位的评价、希望取得的资格证的种类以及就职内定去向等。通过这张“个人学习档案卡”,学校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梦想与目标,还可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实习和保育教育实习,与孩子面对面的相处,了解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理解不同孩子的要求,培养与孩子同喜同悲的情感,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指导和生活帮助。
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特征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虽然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教师培养改革刚刚起步,还在探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不难看出,该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理论课程学习外,体验实践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四年的大学教育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互动,有助于达到融合两者的目的。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其一,其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同时获取保育员、幼师以及小学教师三种资格,同时学校尽可能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资格证;其二,体验实践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四年的大学教育中。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至四年级持续每周一次的体验实习和保育教育实习,为学生直接接触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其三,为每位学生定制“个人学习档案卡”。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其四,设置与体验实习相关的专题讨论课程。该课程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小班教学。在体验实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及时在研究讨论会上,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分享、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把北京、纽约和伯恩斯坦联系在一起的是伯恩斯坦的小女儿儿杰米・伯恩斯坦,10月9日,杰米来到北京大学,在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向北京的观众讲述了父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10月11日,北京音乐厅,杰米联手小提琴家徐惟聆、指挥杨洋和中国爱乐乐团奉献了一场“伯恩斯坦和百老汇”音乐会。
今年全球各地都在纪念伯恩斯坦诞辰90周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纪念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在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和卡内基音乐厅在9月至12月推出大量活动来纪念伯恩斯坦;北俄亥俄的繁花艺术节、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以及欧洲各地都在纪念伯恩斯坦,由此可见伯恩斯坦影响力遍布全球,经久不衰。
肆意挥洒的浪漫主义
伯恩斯坦可以说是美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多才多艺,博学多闻,其天份与禀赋都受到极高的评价。1990年10月14日,伯恩斯坦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72岁。当时美国媒体称,伯恩斯坦的逝世意味着“美国音乐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结束了”,其身后留下的空白“难以弥补”。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音乐大师,他是一位集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其艺术造诣举世推崇。伯恩斯坦是继卡拉扬之后,世界乐坛陨落的又一颗巨星。
卡拉扬比伯恩斯坦年长10岁,早逝世1年,作为同时代的两位大师,二人难免被人相提并论。有说法称,自福尔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之后,在20世纪中、后叶崛起的指挥大师中,卡拉扬与伯恩斯坦构成了新的两极。
从指挥风格上来讲,卡拉扬把理性结构的营造推向极致,而伯恩斯坦则是感性的情感刻画的高手。卡拉扬用严谨的指挥技法营造了一个个精致的空间,伯恩斯则以他充满激情的生命划出了一道道迷人的弧线。如果把伯恩斯坦比作充满激情的鲜红色,那么卡拉扬则是冷静睿智的深蓝,这两道同样炫目却截然不同的色彩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世界乐坛多彩世界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亮色。
从地域上说,卡拉扬代表的是欧洲古典乐坛的权威,伯恩斯坦则是新崛起的北美大陆的大师。伯恩斯坦的出现使得北美这块新大陆有了足以与欧洲抗衡的旗帜性人物。伯恩斯坦将古典音乐的精神遗产与新大陆所孕育的旺盛的生命力融为一体,将浪漫主义的阐释风格推向极致,同时他又从深厚的欧洲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
舞台上的伯恩斯坦和卡拉扬也是对比鲜明。伯恩斯坦可以说是超级浪漫的动作派,指挥乐队演出时动作夸张,潇洒无比,在激动时或处理时,他甚至会跳起来,有些刻薄的评论称之为“指挥台上的舞蹈家”。伯恩斯坦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全部表现出来,伯恩斯坦曾表示:“真正的指挥家应该这样:他们以身体的动作代替语言,对乐队来说,指挥必须运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他所要求的东西”。而看过卡拉扬指挥的乐迷则对他闭目沉思的画面记忆犹新,他双目紧闭,细心聆听,手指微动,把乐团各声部雕琢的精细之极,调配至室内乐般的默契。卡拉扬青年时代以托斯卡尼尼为崇拜对象,托斯卡尼尼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巧妙的指挥技法以及忠于原作的客观主义作风对他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将富尔特文格勒的主观即兴风格融汇到自己的风格中,他自己曾经说过:“我要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将托斯卡尼尼的精神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性结合起来” 。
在卡拉扬的手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而伯恩斯坦入主纽约爱乐后,将这匹难以驾驭的“野马”驯的服服帖帖,他执掌纽爱的12年间也成为了该团历史上继托斯卡尼尼之后的第二个黄金岁月。而当伯恩斯坦卸任之后,纽约爱乐水准下滑明显,无论祖宾梅塔还是皮埃尔・布列兹都无法再现伯恩斯坦时期的辉煌。经过多年的努力,直到现任总监洛林・马泽尔上任后才逐渐恢复元气,由此可见伯恩斯坦的功力之深。
跨界之间的“犹豫不决”
除了指挥之外,伯恩斯坦还是美国近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是和他辉煌的指挥成就相比,他在作曲方面取得的成就就显得略逊一筹了,尽管他为后人留下了《西区故事》这样的经典之作。
伯恩斯坦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和音乐剧两个方面,但是很显然,他在音乐剧方面的成就要远远超过他的交响乐创作。伯恩斯坦一生共创作了3部交响曲,分别是第一交响曲《耶利米》、第二交响曲《焦虑的年代》和第三交响曲《犹太诗文》。有评论家认为这三部交响乐作品是伯恩斯坦最具深度的作品,但是相比于他那些著名的音乐剧作品和电影音乐,它们似乎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因此,伯恩斯坦始终都认为自己是戏剧音乐作曲家。
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伯恩斯坦应该算是一位“跨界”作曲家,他模糊了严肃音乐和百老汇音乐剧之间的界限,很好地融合了古典、爵士与流行音乐的元素。他拥有深厚的古典音乐基础,然而在创作中却又难以舍弃美国本土丰富的音乐素材,二者都让他难以割舍。在音乐剧的创作上,伯恩斯坦继承了乔治・格什温的音乐剧的风格,即在古典结构中将美国的爵士乐、布鲁斯、市井街头音乐以及乡村音乐等元素结合在一起,这是美国音乐剧之根。对此,有评论家称,正是这种在严肃音乐和百老汇音乐剧之间的“犹豫不决”,成就了一个成功的跨界作曲家――他的作品已经自成一派,“黑白通吃”,雅俗共赏了。
从创作成就上来说,伯恩斯坦的三大音乐剧《小镇风光》《西区故事》和《坎迪德》都堪称经典,在百老汇久演不衰。1953年的《小镇风光》一经问世就使得百老汇为之一震,席卷了当年托尼奖的五项大奖2003年这部音乐剧被重新制作后再次搬上百老汇舞台,又获得了2003年托尼奖中的最佳舞美奖并获5项提名。其中的选曲 《New York,New York》如今成了美国纽约市不成文的标志性歌曲。在这部作品中,伯恩斯坦已经开始发挥自己的个人风格,其音乐剧开始奠定交响化歌剧化的风格。然而《小镇风光》的成功只是个开始,1957年推出的《西区故事》则使得伯恩斯坦音乐剧创作达到巅峰。
《西区故事》是伯恩斯坦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剧目,它把百老汇音乐剧推向了新的高峰,既充分反映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精心照顾到表演的具体形式。《西区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情节框架,被誉为美国底层社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伯恩斯坦在创作中吸取了大量的美国本土音乐元素,诸如上世纪30年代的男声合唱、40年代的bebop(比波普音乐)、拉丁爵士以及50年代时兴的青少年街头歌曲,可以说是集美国音乐之大成。加之伯恩斯坦新鲜而独特的音乐语汇和出色的脚本,融戏剧性、音乐性和时代特征于一体,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剧中多首歌曲传唱成为经典,比如《喷汽之歌》《玛利亚》《今晚》《亚美利加》等,至今传唱不衰。后来《西区故事》被排成电影,伯恩斯坦在原有音乐剧的基础上,为电影谱写了9段交响舞曲,使得影片按照最自然的方式进行。
《西区故事》固然是伯恩斯坦最著名的作品,但是除却音乐剧,伯恩斯坦还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合唱、室内乐及其他乐队作品,在这其中也不乏精品之作。10月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与大学生的“音乐对话”中,杰米・伯恩斯坦表示,父亲1954年根据柏拉图对话录《会饮篇》创作的《小夜曲》非常具有审美价值。而11日和中国爱乐乐团合作的小提琴演奏家徐惟聆谈及自己和这部作品的“情缘”时说:“《小夜曲》非常独特、非常精彩,我在练习时经常被音乐深深感动”。1988年,徐惟聆第一次买到这部作品乐谱,“我非常年轻时就很想演奏这部作品,可是一直未能如愿,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美国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伯恩斯坦的音乐充满了美国本土的民族性,他致力于开创具有典型美国风格的音乐,从《西区故事》里面已经可以很好体现这一点。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根源的,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伯恩斯坦的成长历程:
1918年8月25日,伦纳德・伯恩斯坦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他自幼就显示出超众的天赋,凡是接触过的曲子,几乎都能很快弹奏出来。17岁那年,伯恩斯坦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毕业后又分别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夏音乐中心专修钢琴和指挥。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有梅利特、比斯顿、希尔、范格罗娃、雷纳、汤普森、库塞维茨基等。从这些名家身上,伯恩斯坦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功底。
由于在美国大陆土生土长,伯恩斯坦从小深受美国本土音乐影响。作为完全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音乐家,他在求学过程中就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这在伯恩斯坦大学期间就得以体现。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伯恩斯坦就为《鸟》创作了戏剧配乐,并参与了 Blitzstein的歌剧《摇滚摇篮》的演出。哈佛大学期间他结识了艾伦・科普兰,两者之间的友谊保持到了科普兰逝世。科普兰的音乐语汇对伯恩斯坦影响很大,在伯恩斯坦日后的音乐经常能够得到看到科普兰留下的印记。而伯恩斯坦更是将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定为《美国音乐中吸收民族元素》,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音乐的广泛兴趣和致力于开创具有典型美国风格音乐的决心。
伯恩斯坦的成名也颇具“美国模式”:1943年11月13日,一场原定由布鲁诺・瓦尔特大师执棒的音乐会,因其突然患病而面临推迟。26岁伯恩斯坦临危受命,指挥纽约交响乐团完成演出,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消息,盛赞了当时还默默无闻伯恩斯坦,从此他一炮走红。这又是一个美国式的成功典范,在美国这片充满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土地上,总是上演着类似的传奇故事。今天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郎朗因救场而成名的故事不过是半个世纪前的翻版而已。
在伯恩斯坦的身上,处处体现着美国精神。1959年,伯恩斯坦成为纽约交响乐团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美国指挥,即美国土生土长并由美国训练而成的指挥。他指挥的曲目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尤以阐释海顿、、拉威尔、西贝柳斯、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早期作品见长。他的艺术处理富于创造性,评论家称:“他的每次演出,都有如一首新作问世”。开拓、创新、敢于冒险,正是美国人所推崇的“美国精神”中最可贵的品质。
伯恩斯坦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国文化特征,造就了其个性化的、激情澎湃的、丰富复杂的指挥风格,这种风格在海顿、、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与其说伯恩斯坦善于阐释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不如说这三位作曲家身上有着与伯恩斯坦相近的气质。三位作曲家分别属于不同时代,但他们三人都可以被看作是最细腻的民间音乐家,他们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各自民间音乐土壤,从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中汲取养分,运用高超的技法将民族音乐元素纳入到自己的音乐语汇当中,同时又不失却民间音乐朴素自然的特征。伯恩斯坦从海顿、、斯特拉文斯基中寻找到的是历史与现在、经典与大众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契合,这正是伯恩斯坦音乐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 一代大家的百年孤寂 百年名茶一脉香 百年杨绛:一代才女淡定背后的风华 百年名院 历史丰碑 明星设计师 新一代顶级大牌从百年老牌中孕育 “富一代”的金色年华退休规划 百年百代 只有一名居民的百年小镇 百年名校赤壁一中的教育传奇 百年原创 先锋光芒 一代名编张季鸾 一代名舰――中山舰 一代名臣的悯人情怀 被小偷训斥的一代名臣 张之洞:一代名臣以退为进 一代名臣显英豪 三朝硕士一代名臣 一代名饮:怀念不如相见 一代名臣晁错的悲剧 百年名院的新跨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百年华西名院 一代医学先锋 百年华西名院 一代医学先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鲁长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08年第一届中国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大会上,大会主席毕锋教授致开幕辞。
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的锦江畔,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西南地区医学科学研究的国家级诊疗中心,华西医院承担着我国西南地区疑难重症诊疗的重要任务,为患者减轻病痛,为千百万家庭送去欢笑。
融汇了西方现代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华西医院,形成了独具华西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传统,陶冶着一代又一代华西人。毕锋,这位在燕赵大地上成长、从三秦烟尘里走来、沐浴过北美阳光的青年学者,已经在华西工作了近十个年头,现任华西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无疑是一位老华西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坚守在医生岗位上,正在用行动诠释华西文化和华西精神。 梅香苦寒来:医师成长之路
毕锋永远也忘不了高中最后半年的那段时光。从河北井陉县山村里出生的他,为了未来穿皮鞋的朴素理想,在当时不得不放下挚爱的文学,毅然决然选择了并非最爱的理科。在这个不起眼的太行山区的偏远中学,年轻的毕锋奋力苦读,立志提升自己落后的理科成绩。深夜的煤油灯没有白亮,毕锋的汗水没有白流,那年高考他终于以全区(五所中学)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第一军医大学(今南方医科大学)录取。
从山村走进大学,他一下子就被浩淼的书海深深迷住了。在繁重的医学课程之外,他挤出时间广泛涉猎,哲学、人文、英语、音乐……
他常常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他说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紧张却愉快,书给了他乐趣,也给了他快乐的生活。在与医学的接触中,他也渐渐爱上了这条艰苦又富有挑战的道路。
说到毕业打算,那时的他,想法很单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一次聚会,一位学姐的话让他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比大学生更高一级的学生――研究生,而这个神圣的称号让从来都不服输的他憧憬神往。于是,他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走进研究生的队列,走医学生―研究生―高级医生之路。但是当时的政策规定报考临床研究生的至少应有两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于是在大学毕业后,他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军队一所医院(五一七医院)一直工作了4年才终于获得考研的机会。
四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但是毕锋的那个梦想却一点也没有动摇。四年里,他几乎天天读书到深夜,看到兴起踱步思索。临床工作中他始终兢兢业业,被评为医院唯一的“学习标兵”。他说:人生就是有所得必有所失。但是这个得与失、坚持与放弃之间却充满了对未来的谨慎权衡。
1988年的初秋,毕锋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所报考的专业录取,他带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位于古都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师从我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张学庸教授学习消化道肿瘤学,从此步入了医学研究的新天地。3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再次向科学高峰攀爬,4年后又考取该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由于毕锋在胃癌靶向HER2分子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中成绩突出,在整个消化病研究所36名研究生的考评中名列第一,其毕业论文被国际知名期刊《Cancer Gene Therapy》接受,且未毕业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在当时的研究生中非常罕见。 2013年4月11日,毕锋教授在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向前来考察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介绍改革成果。(照片中陪同的人员有: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杨泉明书记、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敬静书记)
雄鹰展翅冲霄汉,天高海阔任翱翔。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毕锋就被美国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的著名专家选中。1998年他跨过茫茫太平洋赴美国留学,从此开启了更为壮丽的人生篇章。
到美国后,他对美国先进的科研条件惊叹不已,希望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多做工作。他不分昼夜抓紧工作,每天都是深夜一两点以后才回家,周末也在实验室加班工作。在田纳西大学医学院分子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毕锋在癌基因研究中获得重要突破,他提出的proto-Dbl癌基因分子内自我抑制学说在国际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杂志MCB上发表,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2001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樊代明教授很欣赏他的工作和才干,积极向校院领导推荐,后经过校院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特殊人才专项评议,使他虽然人在美国却得到四医大从讲师到教授、博导的破格晋升。尽管美国和加拿大几位教授都发来邀请,给他提供待遇优厚的岗位,但他抱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依然放弃了美国崭露头角的事业,带领全家老小五口一起回国。
回国后毕锋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机遇。在四医大的全军消化疾病研究所,他一边做临床,一边带领研究生继续工作。他结合中国的肿瘤疾病谱,在Rho家族分子与胃癌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这类新的Rho家族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在《Clin Cancer Res.》《Int J Cancer》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6篇论文。获得了一项国家“973”课题的子课题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在2002年被总后评为科技新星,2003年获得业界青年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被称为院士准备基金的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毕锋的学生们也都很出色,他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时都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高水平的SCI文章,都在毕业1年内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求实更创新:诠释华西精神
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学,登上更高的学术舞台,2005年毕锋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工作。当时华西医院为延揽顶级人才,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待遇,除了任命他为肿瘤化疗科主任、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室(400平米)主任(直接隶属于医院)外,还调拨了包括设备费、人员聘用费、安家费在内的一系列款项,便于他开展工作。
毕锋到华西以后,头顶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光环,别人都认为他会马上向院士发起冲击。出乎人们的预料,他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临床工作和学科建设上。他认为,院士是可遇不可求的,要顺其自然,自己首先是一名医生,以医为本,首先抓好临床学科建设,使之在强大科研的支撑下成为全国的强势学科。因此他积极配合医院推动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学科重组,即原先肿瘤中心以旧的治疗手段为基础分科的化疗科、放疗科、生物治疗科重组为以疾病系统分科的腹部肿瘤科、胸部肿瘤科和头颈肿瘤科。这样每个科都有多种治疗手段,比如他目前负责的腹部肿瘤科就有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多种手段。病人不必转科或也不会因为住错科室就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最优化的治疗模式,从而避免了过去哪个科收到病人就用哪种手段先治疗的不规范行为。这种新的模式为肿瘤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许多外地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毕锋领导的科室在2008、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华西医院先进集体,他也被评为四川省科学技术带头人。现在,对每一例新入院的的患者,他们科室都会在早交班后组织多学组讨论,为患者量身定做最佳的治疗方案。这种以疾病为导向的按部位分科的大胆改革得到了全国许多医院的响应,成为符合当代潮流的新的治疗方案。
2008年,毕锋敏锐察觉到,肿瘤治疗即将进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为了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支持下,他利用在肿瘤细胞信号转导及靶向治疗方面多年潜心研究的优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同时创办了中国第一种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为主题的杂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时讯》以便及时传递国内外的相关资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学会的宗旨是“梳理进展、交流经验、追踪动向、引领规范”。现在,每年一届的中国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大会已经成为我国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领域最高规格的学术盛会,连续6届担任大会主席的毕锋已经成为了业界著名的领军人物。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报告 丁文平,Ding Wenping
3.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困惑的思考 黄正夫,Huang Zhengfu
4.幼儿艺术课程中情感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王佑,彭熙,Wang You,Peng Xi
5.探究人性假设视野下的教师管理的权变激励机制 盛园,苏志勇
6.基于法治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分析 梁权森
7.浅议二级院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复杂性及相应对策半 梁小娟
8.论陆九渊与罗杰斯"主体性"教学理念之趋同 周立
9.当代中国乡村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黄昊然
10.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匮乏源于需求满足的不平衡——以需求理论为视角 于琨
1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 徐倩,杨晗
12.中学校园暴力事件下的心理学反思 龙石佑
13.浅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司衍雷,陈伟庭
14.班级德育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杨昌富
15.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陈桃香
16.高中生学业成绩分化的成因和对策 杨子虎
17.对青年自杀行为的心理探折 徐梦罴,姜峰
18.让课堂教学成为流淌的河流——浅议课堂教学的流畅之美 李健
19.由职业道德看合格教师及其学生观——儒家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何春燕
20.中小学陪读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符一贤
21.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之我见 胡
22.国内外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现状研究述评 游晓欢,陈兴明
23.透过两种现象探讨山区农村的家庭教育 向明雄
24.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的构建 任振林
25.司法考试语境下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初探 伍光红,朱蓉,Wu Guanghong,Zhu Rong
26.加强教育科研创建办学特色 陈红云
27.关于高职电子专业能力的培养探讨 高见芳,Gao Jianfang
28.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朱成宁
29.探析师范专业教师伦理学教学实践与改革——以吉首大学生物专业师范方向为例 刘世彪,张佑祥,龙志祥
30.有效教学的生成性解析 朱文辉
3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 王宇翔,Wang Yuxiang
32.资源重组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应注重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 周正红
33.新课程改革下"学案-教案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建构 聂柯湘
34.浅谈中小学实验员的再教育 施建林,曾映珍
35.边教边研以研促教 王焕才
36.小学生博客作文指导初探 杨海燕,Yang Haiyan
37.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吴晓燕,Wu Xiaoyan
38.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 张先锋,胡桂英
39.浅论高考记叙性散文写作难点突破 田泽刚
40.关于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探索 蔡卫忠
41.浅谈成语与成语教学 张明卓
42.谈开展初中生"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肖传武
43.数学焦虑症在普通高中存在程度的调查分析 林波,Lin Bo
44.浅析数学差生的认知缺陷及课堂矫正 向海燕
45.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李继超
46.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韩雪梅,王淑丽,董亚杰,孙贺群,Han Xuemei,Wang Shuli,Dong Yajie,Sun Hequn
4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核 张红
48.刍议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 梁文华,Liang Wenhua
49.探析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用失误问题 袁芳
50.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罗文军
51.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分析 景珊
52.浅谈新目标英语写作能力阶段性培养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余三毛
53.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翁兴旺,王平,陶永进,Weng Xingwang,Wang Ping,Tao Yongjin
54.让学生的生命穿梭在课堂的时空中——从一堂政治课的点评谈起 刘喜如
55.运用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唐太山,Tang Taishan
56.开卷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刘周军
57.浅谈品德教学如何通过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段海清,李丽松,谢学任
58.历史教学超载问题溯源及解决策略 侯明忠
59.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唐海晖
60.优化复习策略实现高效备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学科学生复习实效性的探索 李启洪,Li Qihong
61.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 汪益葵
62.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许书娟,Xu Shujuan
63.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李静玲
1.评教师计件式工资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籍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路华清,Lu Huaqing
3.基于读者抱怨的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 刘朝晖,Liu Chaohui
4.依托校友资源,拓宽大学毕业生创业通道 冯乃秋,冯文秋,刘艳芳,常宇靖
5.浅议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张萍
6.社会责任理念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黄德忠,阳秋林,Huang Dezhong,Yang Qiulin
7.高校"机辅测试"普通话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讨——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韦素玲
8.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成云,杨年芳
9.探析军校任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 关宏,侯春牧
10.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杨水根
11.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尹诗伟
12.新时期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杨迎春
13.网络环境下大学德育的自主学习方式研究 唐琳,江先华,Tang Lin,Jiang Xianhua
14.论心理认同与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孙玉姣,张爱华,Sun Yujiao,Zhang Aihua
15.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李春燕
16.理工科大学艺术专业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何凌,郭林
17.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闫德智,查书平,胡峰训,Yan Dezhi,Cha Shuping,Hu Fengxun
18.略论乡村少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王作亮
19.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力资源职业认同感研究 张玲玲
20.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探析——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张大庆,Zhang Daqing
21.民间美术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治疗 刘宇新
22.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数学焦虑及其理性情绪疗法 李代凤
2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安徽蚌埠学院为例 程荣龙,陈文平,许灵,Cheng Ronglong,Chen Wenping,Xu Ling
24.工科类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 钱晓锋,李舟燕
25.论案例教学法视角下的民法教学改革 阮丽娟
26.优化与自主——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陶卫红
27.构建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 刘晓莉,陈纯馨,戎海武
28.关于高校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影视资源的几点思考 许芳
29."渗透式双语教学法"在高校广告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铁翠香
30.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谭伟平,宋克慧,彭庆文,Tan Weiping,Song Kehui,Peng Qingwen
31.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俞海平,李红旗
32.高师应用写作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金勇
33.试论合并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侯清麟,Hou Qinglin
34.关于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梁柯
35.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孙蕾
36.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几个引用误区 金炎
37.浅谈如何提高测绘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水平 青盛
38.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林海龙
39.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之探讨 刘运材,郭毓东,Liu Yuncai,Guo Yudong
40.论教育产业观的扭曲与教育经济功能的异化 孔凡胜
41.基于西部地区艺术专业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的理性思考——以湘西州文化艺术职业学校为例 郭西,龚洁
42.以"礼仪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戚姚云
43.两型社会建设中女性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光荣
44.职高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马秀虹
45.高职学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基础分析 林克励,丛峰,Lin Keli,Cong Feng
46.高职高专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晓霞
47.论水利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途径——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陈绍金
48.论当代高职生信息素养的缺失与培养 叶冬青,Ye Dongqing
49.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钟错,曹廷礼
50.浅议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孟宪辉,刘四妹
51.加强高职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周爱兰
52.高职院校"音乐电影"欣赏教学探讨 吴曾林
53.基于微博客的高职教育辅助教学模式的探讨 龚成清
54.从企业人力资源视角剖析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吴轩辕,王彬
55.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校本督导"监控 曾朝霞
56.浅谈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曹孟军
1.我的二重化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公民权利与公民素质:当代义务教育发展之魂 邓璐娥,Deng Lu,e
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 杨丹华,Yang Danhua
4.继往开来话当下普通高中教育 张毅龙,Zhang Yilong
5.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探索 吴邵兰,李伯松
6.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之我见 王小燕,陈彩娟
7.刍议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之对策——以珠三角为例 谢笑珍
8.浅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吴国建
9.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 田祖国
10.学生评教有效性探究——以南通大学为例 李宇辉
11.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诗意理性教育 杨士连
12.论音乐教研员的角色转型与职能转变 谢铁华
13.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思考 张慧敏,廖波光
14.浅论教育中的惩罚 庞柏
15.在现代视觉下认识"师道尊严" 蔡文莲
16.英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发展探析 吴剑丽,吴光
17.关于农村初中"特殊困境学生"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杨润勇,张彩云,Yang Runyong,Zhang Caiyun
18.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初探 王琼,高其胜,Wang Qiong,Gao Qisheng
19.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非淘汰性压力机制与保障条件 刘恩元,Liu Enyuan
20.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与新时期反腐倡廉制度之探讨 罗雪萍,Luo Xueping
21.浅议高校贫困生与伪贫困生问题 邹全,虞怡鸣,Zou Quan,Yu Yiming
22.性别歧视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郑琼梅,刘时新,Zheng Qiongmei,Liu Shixin
23.高校内部组织模式风险探源 龙云
24.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徐海滨
25.基于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 丁伟民
26.当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杨佶
27.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探析与对策 吕维洪,余江敏
28.高等学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现状——以宁波市为例 闫石,王杨
29.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及利益分配制度研究 夏琼华
30.西北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补治岐
31.独立学院的运作方式及前景——从独立学院的投入资本谈起 赵选泽
3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刘勇
33.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校长职业化 刘燕
34.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粟艳玲
35.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制定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方明,陈蕾
36.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思考 彭海蕾,王潞
37.高校债务负面影响与化解责任的思考 黄星亮,Huang Xingliang
38.规范教育行政裁量权促进教育执法公平 高洁,Gao jie
39.保持高等教育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潘军,Pan Jun
40.民族地区村级教学点办学之现状与对策 祁怀好,Qi Huaihao
41.生源下降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刘婕
42.创新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杨金红
43.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 杨科正,冯东,Yang Kezheng,Feng Dong
44.基于就业视角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张守忠,王兰霞,Zhang Shouzhong,Wang Lanxia
45.幼儿园合作教学刍探 李芳,Li Fang
46.关于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思考——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孙莉梅,Sun Limei
47.从中日差异看我国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 易灿辉
48.T细胞发育模式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万学勤,李波,王晓娟
49.试论大学课堂的隐性课程建设 孙明英
50.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努力创办特色教育品牌 黄战军
5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的建构 周伟
52.以科研实践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付果,马晓娟
53.浅谈中小学美术活动课中的"个性化教学" 陈章永
54.行动与体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 秦初生
55.高职实用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李吉英
56.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马维娜
1.是光彩,还是耻辱——从两则报导想起中国大学 张楚廷
2.构建基于以"学"为中心的侦查学教学评价 柯昌林
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熊小林,Xiong Xiaolin
4.浅谈洋思文化的启示 许月良
5.家庭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周淑群,陈湘,Zhou Shuqun,Chen Xiang
6.部队院校设置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王晓飞
7.魅力教研:促进教师职业自觉 陈艳萍
8.论中学教科室的建设与展望 邓立新,廖星辰,Deng Lixin,Liao Xingchen
9.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 戚敏,Qi Min
10.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学习状况的比较研究 龚芸,曾芝梅,贺建新
11.幼师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陈可为
12.浅论主体发展性课堂中教师的定位 申建新
1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取向 李佺宁,Li QuanNing
14.怎样提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 杨国亮
15.基于调查问卷的测量学教学新模式探讨 刘兵,王京,杨广
16.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李庆伟,Li Qingwei
17.从"实"字入手做"课改"文章——以隆回县第二中学为例 卢小军
18.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均衡 陈耀文,Chen Yaowen
19.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符家豪
20.基于层次分组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红
21.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 彭丽
22.电影课——润物细无声 胡永红
23.职高语文教学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努力 朱屏
24.浅谈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定位 袁和贵
25.老师,请为自己备一口井 孙晓慧
26.浅谈中学多媒体的管理、应用与维护 首志文
27.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教师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饶玉梅
28.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项目引领的教学改革实践 张松
29.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 陈荦,谭洁,熊伟
30.浅谈ERP对会计课教学的影响 韩艳华
31."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对话"问题与对策浅探 范洪冰
32.试论古文教学中情景交融之探究与迁移——以陶渊明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张玉平
3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姚柏生,Yan Bosheng
34.论文学创作思潮观下外国小说人物的欣赏 廖晨星,杨雪
35.我们能呼唤简易母语吗——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谭春艳
36.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蔡佐洁
37.建"双主"和谐关系促数学学习效率 汪全兵
38.对高职数学教师角色认知的思考 徐弘,Xu Hong
39.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陈晓辉
40.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刘军正
41.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指导中的运用分析 汪敏
42.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培养对策 唐素琴
43.由学生习作错误谈高三英语写作教学 黄华芬
44.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英语教案 杨志军,Yang Zhijun
45.试论英语情态中否定范围的界定与教学 张志清,刘向荣
46.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探微 罗妍
47.基于和谐教学理念下的英语高效课堂构建 朱瑜洁
48.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李卓
49.改革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培养新型实用性人才——浅谈如何迅速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水平 李福珍
50.浅析"趣味"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刘明艳
51.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探究 陈伯俊,郭艳花,Chen Bojun,Guo Yanhua
52.PBL教学法与高中生物实验课整合的初步探索 吴主敏,史立平
53.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黄琴,Huang Qin
54.论和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吴海光
55.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谭灿良
56.把政治课上得有趣又有用 庞茂清
57.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初探 张礼
58.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实践课的思考 吕广南
59.加强课后教学反思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 郑志宏
60.关于在儿童画教学中说、画结合教学模式的几点探索 陈端英
61.美术教学中的激趣策略 陈梅英,Chen Meiying
「艺术,是人人都知道,且经常使用的字眼。但只有少数在此范畴中深入研究的专家,或艺术家敢于自称了解它的意义及意指。当然,也有某些我们不便同意的论据;我们也看到许多互相指称「误解,甚至直斥为「伪艺术的情况。要从这些众说纷纭的论述当中,求取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找到自己可以毫无疑惑依循的中心思想,是极不容易的。
尽管我们不能十分清楚,艺术究竟是什么?但我们依然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且是人类的重要活动之一。大多数的人不能肯定地自谓懂得「艺术,但又不稍迟疑的认为自己或多或少也能欣赏一些「艺术或「伟大的艺术品。那么,先不论不懂艺术的人到底可不可能欣赏艺术,或他们欣赏的到底是什么;艺术之包含主观成份是没有问题了。它既没有数学的准确性,也缺乏物理学的验证性;它容许某些「误差,容许独特的个性,并以此为其基本的质素。如果「艺术不为「独特,那便容许被取代,则其似乎只能算是一种技术;也可以被完全的分析,亦即我们全然的掌握它的构成,或者可以控制它的效果、影响;如此,则「艺术是可以预期的,可以被精密计划的,且有理由为求取群众间最广大的感动而制作;这样说来,艺术并不需要独立个性,而是以群众心理为依皈。那么,便只能说是一门实用科学。
但则,艺术容或是一种主观的认知,却又绝非如此单纯。当我们承认某作品为「艺术品时,艺术已经具备了客观的普遍性了。如果说,艺术是全然独特的,绝对的不与人同,则艺术不单背离了文化,也并非人「类活动,这样,它便消失于人群之中,而我们竟无法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了。因此,尽管我们不认为完全取决于大众口味的作品可以构得艺术的资格,也赞同「独特才是艺术所在,但这种「独特是必须他人可以,或可能感知的;这毋宁说是对于所见、所感的一种不落俗套的见解。
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独立个性是所谓「艺术的基本质素,这就是说,艺术虽然不能脱离人类文化,但它的精义正在于能(无论我们是否为此目的)超脱并提升人类文化,它的地位必得处于高过「普遍性之上的境界;那么,我们当研究的,是否应该仅是其价值所在的此种「独特,而非它的客观原则?这却是一种含混的意解,「独特并非就不能具有客观原则,如果我们从它的相对面来探讨的话,将可更容易明白,而不致为词意所误。「概念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如果我们有了一个概念,那必是因为它不同于其它概念;如果我们要辨明什么是「独特的,至少要对什么是「一般的,求得一个明确的概念。「独特不能舍「一般成立,假使「一般并不存在,则所有的造型、符号皆为「独特,亦皆可称为「艺术,则我们实在并不需要「艺术这个词汇,但这显然是荒谬的。而我所说的艺术的「客观原则并非在说明它的「一般性;相反的,正在基于「一般性来探讨艺术所以「独特的原理,把「其所以为独特从我们所见的表象由概念中抽离出来,看看它们的性质维何。在「不外于所见的表象中「为什么这是艺术?,「为什么那是艺术?,如果这些的「为什么具有相类或呼应?睦砺?所谓「客观原则),则「什么是艺术?就并非不可以概念化。
我们已经知道,「独特,是可以用来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但是我们还是不明白,「艺术指的是什么?
所谓「艺术(Art)一语,源自拉丁文Ars,原意近于「技艺之属。大凡意指手工、冶铁、外科手术、雕塑、制器等等的技术。亚理斯多德(Aristotle)说:「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这里面含有一种「根据规则(Rules)的意思。在希腊、罗马时代,人们还没有与技艺不同而我们所称之为艺术的观念。
到了中古拉丁语的Ars,则类似早期英语的Art,指任何型式的书本学问。例如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剧作“TheTempest”(或译「暴风雨)中,潘鲁庇罗(Prbspero),脱下法衣时,说道“Liethere,myart”(躺下吧,我的法术);到了十八世纪,兰姆姊弟(MaryLamb与CharlesLamb)作「莎士比亚故事集时,也还把Art这个字当作「学问来使用(如:theknowledgeofthisart)。可见当时,艺术只是隐藏、寄托在其它的学问之中,并未被充分的认知、探讨。迟至十八、九世纪,「实用艺术与「优美艺术的分野愈趋明朗,最后,艺术在理论上,终于完全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了。
所以,我们当清楚,「艺术的意义,不在它原来是什么,因为它原来也并不是什么。「艺术不像花、草、树等,经由观察、归纳而赋予的名称。它是纯然人为的,我们用它特指一种我们所要指称的意态;然而,它虽然可以是一种「概念,我们又无法分析它的构成(如前所言),则我们竟无法说明「艺术是什么么?亦不至于此,诚然我们不能解剖「艺术的内蕴,但且让我们像伟大的达芬奇(LeonadoDaVenci)所做的,微笑的蒙娜丽莎是可描摹的;至于她的微笑,让画中的蒙娜丽莎自己表述罢!
艺术与艺术媒介
当一件作品发生「非艺术与「是艺术的争议时,通常我们是在说,这个形象或意象的建构,只是一种技艺的完成;或是它并不代表技艺本身,而是另有所指。我们认为精良的技艺绝非艺术,但我们又为何常常须要在这当中将之区别开来呢?可见技艺与艺术间确有某种重要的连系。
艺术为何总是不能摆脱与技艺的纠葛呢?或许是我们误解了,其实它与技艺之间的关系不如我们想见的暧昧。
克洛齐(BenedettoCroce)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提到:
审美的全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诸印像;二,表现,即心灵审美的综合作用;三,的陪伴,即美的,或审美的;四,由审美的事实见到物质的现象翻译(声音,音调,动向,线纹与颜色的组合之类)。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真正可以算得审美的,真正实在的,那首要点是在第二阶段…。
------第十三章
审美的事实在诸印像的表现工夫之中就已完成。我们在心中作成文字,明确地构思一个图形或雕像,或是找到一个乐调,这时候表现就已产生而且完成了,……艺术作品(审美的作品)都是「内在的,所谓「外在的已不复是艺术作品。---------第六章
这个看法是实在的,但只说明了部分的事实,我们承认艺术本身是「内在的,但不能同意「艺术作品也是「内在的。「作品的本身就是外在行为,是一种传达艺术的媒介。
丰子恺谓:「艺术品尚潜伏在艺术家心中而未曾表现于外部时,叫做『内术品。表现于外部,称为『外术品。是。
「艺术是独立的意象,如果不经传达,虽不为人所知,却也不能就说它是没有的。而「艺术品并不等于「艺术,敷于造型,它只是石块、泥团或铁堆而已;敷于音乐,它只是具有某些规律的一串声响而已;敷于文学,它只不过是一些纸张、墨水而已;敷于戏剧,又不外是一群活动的人偶。它们的价值全在忠实的模仿或传达艺术,所以它们的价值可上拟艺术,但终究不是艺术本身。
如果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已然断臂,或贝多芬(Beethoven)在失聪之后,并不将他的感受再度化为具体形质(这里是说声响)表现出来,亦不因此就说他们已经失却了「艺术,这是极容易明白的。
因此,艺术是艺术,要将艺术近于真实的传导出来,就得依赖精湛的技艺为之,藉由一个技艺的表象--我们所制造的艺术媒介,来传达艺术。
英人科林伍德(RobinGeorgeCollingwood)曾对技艺与艺术之关系作过一番明白的剖析,他认为:
称一幅肖像是艺术品时,我们所指的东西比这幅肖像更多。我们除了指画家屈从于描绘逼真任务的艺术技巧之外,还指高于逼真任务的进一步的艺术性。
---------艺术原理.第三章.第二节
这就是说,技艺与艺术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然而技艺却可以为艺术服务。经由艺术的主导,借着技艺的表象完成艺术创作。因此,技艺是达成实用目的的手段,且我们将「艺术的传达看做一种实用目的,并由技艺负责执行。
这里,我节录罗丹(AugusteRodin)的遗嘱来阐明技艺对艺术所做的供献:
艺术就是感情。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最伟大的诗人,如果他在国外,不通其语言,他能做什么呢?不幸在新一代的艺术家里面,有不少拒绝学习怎样说话的诗人,所以他们只能含糊其词了。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像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你们要真实,青年们;但这并不是说,要平板的精确。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希望你们用所有的形体,所有的颜色来表达这种情感吧。
------------------PaulGsell笔记
在这段话里,罗丹把艺术叫做「情感、「内在的真理,而「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灵敏的手、「学习怎样说话、「像诚实的工人,这不是在说「技艺么?这不正在说明技艺的重要,与技艺及艺术之间的关系么?且「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只是瘫痪,不是没有)、「他能做什么呢?、「来表达这种情感吧,又不正表示艺术的传导正是一种实用目的么?至于「平板的精确、「低级的精确,实在就在说技艺之所以为技艺,技艺之所以不为艺术。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所谓的「技艺、「实用目的等,只发生在「传达之过程--即艺术的创造过程与艺术欣赏的实现。例如作诗,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意象,甫一构思,便流入理性,亦开始了传导的过程,直至得句、推敲、完句(此时亦可能得到更多意象),乃至他人吟哦讽诵,这些都包含在艺术活动当中;但自从「甫一构思开始,到「他人吟哦讽诵的这一串内、外行为,都应算是传达的过程,它们不是艺术,而是技艺。至于被传达物--「艺术则非如此。艺术的位置在本初的意象,衍生的意象,及「吟哦讽诵后产生的意象。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艺术、「艺术品与「非艺术(技艺)的区别及关系,将这些经常混迹于艺术概念中的杂质廓除后,便可对于「艺术是什么?好好的探索去。
托尔斯泰(LeoTolstoy)在他的「艺术论里说道:
祇要视者听者能感到创作者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艺术行为是引出自己所受的情感,而借着行动、线、颜色、声音以及语言所显出的样式,来传达情感于他人。艺术是一种人类行为,其中一人以一定的外部标准传达所受的情感于他人,他人对这种情感也同样的感受起来。
-----------第五章
艺术真是这样的吗?果是如此,则艺术可以「感同身受一语括尽。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但与「美无关,也并非人类疲劳余暇的游戏、情绪的发散、快乐等,而是「为人类生命及趋向幸福宜有的一种交际方法,使人类得以相联于同样的情感之下。
这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但这只能说明艺术之可以传达与艺术传达的目的;重要的是,他厘清了其余心理活动对于艺术涵义的不必要联系;不过,这犹不足以描摹艺术的形貌,且立论也嫌粗略。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即「艺术是感情的精确传达,并引发相同感受。他又说道:「区分艺术真伪的唯一标准是它的传染性。(「艺术论,第十五章)然而,有时我们有些简单的情绪或浮浅的感受,未始不能透过既有的、俗套的型式清楚传达。例如「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女人,设使这句话真是一名男子的心声,同时,作为对像的女子也感到「我真是他见过最美的女人,此时是否就构成了艺术?如果这对男女的心意都是真诚的,我们可以承认这当中的确带有某些类似艺术的成份,但真正的艺术则远较为深刻。我们在前面说过,艺术必须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否则便落入现实生活的实用性,而非较高的精神层面。在这一方面,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有比较深入的发挥:
艺术家当作描写的目标的艺术对象,从柏拉图的立意来讲,说穿了就是一个理念,再不是别的了。对艺术对象的认识,必须在艺术家的作品以前,而形成为它的根本、它的来源;这个对象不是特殊的事物,不是普通体会的对象,也不是概念--那科学与理性思考的对象。……概念是抽象的、反省的,在概念的领域内它自己完全不能被决定,……理念,或许可以当作概念适切的代表来定义,它是绝对属于知觉方面的,……只有那把自己超然高举越过了一切意志活动、一切独立个体性而达到了纯粹认知主体的人,才把它认知(理念)。……艺术作品中体会出来重复出来的理念,只按照每个人自己智能高低的水准,而对他有或多或少的吸引力。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49节
艺术是「理念,但他所说的「理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他自己的解释,「概念是综合的思维及判断,像个死板的容器,除了你放进去的,再也不能产生其它什么。「理念则像有机的生命,自己发展,并孕含创造力。模仿者、讲究形式的人,从概念来制造他的作品,他们注意到什么是讨喜的、感人的,并将之固定在概念中,故其作品是没有生命的,且无法消化,其杂质总是存在,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天才正为相反,他透过知觉的印像(理念)来转化所吸收的东西,创造新的出来;最高度的文化熏陶也不致干扰他的创造性、原始性,这样的艺术可长可久,永远保有新鲜的吸引力。
例如我们常言的「空、有义。设若杯为「空器,水为「有物;当「空、「有为「概念时,它只是一种相为对待的关系,即空则不有,有不为空;我们以为这已经明朗清楚了,就「概念(这是「物象)而言,是的。「理念(此为「物情)却不从此见;「杯中无水是「空的「物象,但其「物情则同时包含「空、有;杯中无水固成其「空,但因此「空恰为盛水之因(空才有盛水的可能性),故已具「有性,而若执此「空不令为「有,其与「有同,失去「空性,亦落「有;亦即执「空不使水入,此与「水满不复得入同,皆为「水并不入,故称「已有。「有性亦是,如水旋入旋倾,则此杯等如空杯,因其保持「可令水入的状态;若执「有不令水入,其性又与「空同,「空为水不入,「有则水不得入,二者水皆不入,为同一「物情。是故,以理念而言,「空、有的概念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浅薄认识而已,且所有的概念亦都是一种浮浅的「计执。
我们当明白,「概念是死的,是「执着的,它是一种「理性的了别,尽管工夫做到极端的细密,至多能让我们组织一个「物理式的心理结构,它能助我们初步的掌握物象,但也就是如此了。「理念的看待世界则是「了然对境,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可以终日随缘,终日不动。因为「理念是对物的一种超脱「自我意志的观察及觉知,它用「世界的意志来看世界,所以能够尽得其情而无所偏颇;也唯有心灵的「自我意志泯灭净尽,才得一见「纯然的理念。
定论艺术
因此,艺术是一种心灵高度的、纯净的发挥;它是一种对事物超然的感受,一种完全脱离社会观点、理性思维的观照;它之所以「独特,在于断然去除一切人类习性的沾染,它只是把事物本身,干净的还给我们而已;它既不在意既成的概念,也不屈从于普遍的误解。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纯然的艺术(无论是原创或被传导。就另一个角度来看,感知只能是相类的;在这个意义之下,「感受事实上也正在创作。),这个时刻,我们是清净无瑕的,是卸去「原罪的;道家的「能婴儿乎与佛教的「直观可说是相类的境界。正如华格纳(RichardWagner)所言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是「通往天国之钥。然而,这样的陈义,是否太高,而自绝于群众?纵使真是这样,也是无可奈何的。堪称「艺术的,原本不多,能达到艺术顶峰的,更是难得一见;这是为什么绝顶的艺术总是不被了解,甚至不能为其时代所认同。只是,我们要说,艺术其实是有程度等差的,绝对纯然的艺术可说是绝无仅有,若不是相攘的心灵也无从判断起;且艺术也不应被赋予「难、易的概念,只能说是心灵如何,便感受如何。一个心灵高渺的人,当他接触到较近于通俗的艺术时,通常感知到较多的杂质干扰,便不易感动起来;这是因为此艺术纯化的程度原本较少。而凡夫日日浸于此类杂质之中,亦不能觉其不妥处,对于其中偶有的数笔超脱处反能认真的咀嚼一番,领略一番,而觉其颇堪玩味。反过来说,一个俗子不意进入艺术殿堂,由于彼此心灵相距太远,至于完全不能契合,便得入宝山空手回而不自知;这中间的信道是截然不通的,并没有难易之别。而具此心灵的人则自能领受不尽,亦没有难易。
事实是这样的,我们的心灵越能纯化、净化,则达到的艺术境地也就越高;我们的心灵越明澈,我们的直觉就越不受到杂质的干扰,越能让事物的本相不经扭曲的照入,即是,不受「自我意识的扰乱,例如我们以为玻璃是完全透明的,不知它正造成折射而我们并不自觉,这就是「观的障碍;此时,我们与外界其实是隔绝的,观察不清的;当我们越能打破这层层障碍,就越能认清世界;果能彻底破尽此种障蔽,便与万物打成一片,水融。所以,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我们摆脱固有的或被形成的个性(意志)的一种成就。是以,我们且不要过度注意艺术作品的外在面貌,如梵谷(VincentVanGogh)的炽烈,拉斐尔(Rapheal)的静谧,这当然是感人的或可喜的,且这是他们为人们揭示艺术秘奥与自然真理的方法,我们固然赞叹这些方法运用得如此高妙,但这还只是意志的一种表象,柏拉图(Plato)说:「人们应该观察的,并不是那些被称之为美的个别对象;而是美。艺术也一样,一幅画作,就是一个画家的心血所寄;就像一个学者的文凭,文凭或许是我们评判的标准,但重点是,所以造成文凭的学识究是那些?这才是价值所在,我们能够追究出来么?「艺术作品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要是能够观察到它的「艺术所在,也就是对于我们的心灵做一番洗涤了。科学)体系对艺术心灵的探究多少有些帮助,但艺术只是一种独立的现象,不当与其它科目混同才好。
于是,在本文中,美、善、真等经常与艺术相提并论的,被认为与艺术相关或相等的观念,便被我安然舍去不用。为着它们都属意识境所能觉知的根本共相(即无生有,有生种种了别初化的二元名相),还须先为仔细界说,并其意义的晦涩滞碍处真不下于艺术;冒然沿用,则只有更启疑窦,除非针对其各别作一系列追索。这就不是本篇这样的短文堪得胜任的了。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尽管艺术外显的形貌依着人文发展而时时变动,它却始终是人类对于洗净不绝沾染、累积的尘垢所做的努力。
尽管我们不能十分清楚,艺术究竟是什么?但我们依然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且是人类的重要活动之一。大多数的人不能肯定地自谓懂得「艺术,但又不稍迟疑的认为自己或多或少也能欣赏一些「艺术或「伟大的艺术品。那么,先不论不懂艺术的人到底可不可能欣赏艺术,或他们欣赏的到底是什么;艺术之包含主观成份是没有问题了。它既没有数学的准确性,也缺乏物理学的验证性;它容许某些「误差,容许独特的个性,并以此为其基本的质素。如果「艺术不为「独特,那便容许被取代,则其似乎只能算是一种技术;也可以被完全的分析,亦即我们全然的掌握它的构成,或者可以控制它的效果、影响;如此,则「艺术是可以预期的,可以被精密计划的,且有理由为求取群众间最广大的感动而制作;这样说来,艺术并不需要独立个性,而是以群众心理为依皈。那么,便只能说是一门实用科学。
但则,艺术容或是一种主观的认知,却又绝非如此单纯。当我们承认某作品为「艺术品时,艺术已经具备了客观的普遍性了。如果说,艺术是全然独特的,绝对的不与人同,则艺术不单背离了文化,也并非人「类活动,这样,它便消失于人群之中,而我们竟无法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了。因此,尽管我们不认为完全取决于大众口味的作品可以构得艺术的资格,也赞同「独特才是艺术所在,但这种「独特是必须他人可以,或可能感知的;这毋宁说是对于所见、所感的一种不落俗套的见解。
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独立个性是所谓「艺术的基本质素,这就是说,艺术虽然不能脱离人类文化,但它的精义正在于能(无论我们是否为此目的)超脱并提升人类文化,它的地位必得处于高过「普遍性之上的境界;那么,我们当研究的,是否应该仅是其价值所在的此种「独特,而非它的客观原则?这却是一种含混的意解,「独特并非就不能具有客观原则,如果我们从它的相对面来探讨的话,将可更容易明白,而不致为词意所误。「概念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如果我们有了一个概念,那必是因为它不同于其它概念;如果我们要辨明什么是「独特的,至少要对什么是「一般的,求得一个明确的概念。「独特不能舍「一般成立,假使「一般并不存在,则所有的造型、符号皆为「独特,亦皆可称为「艺术,则我们实在并不需要「艺术这个词汇,但这显然是荒谬的。而我所说的艺术的「客观原则并非在说明它的「一般性;相反的,正在基于「一般性来探讨艺术所以「独特的原理,把「其所以为独特从我们所见的表象由概念中抽离出来,看看它们的性质维何。在「不外于所见的表象中「为什么这是艺术?,「为什么那是艺术?,如果这些的「为什么具有相类或呼应?睦砺?所谓「客观原则),则「什么是艺术?就并非不可以概念化。
我们已经知道,「独特,是可以用来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但是我们还是不明白,「艺术指的是什么?
所谓「艺术(Art)一语,源自拉丁文Ars,原意近于「技艺之属。大凡意指手工、冶铁、外科手术、雕塑、制器等等的技术。亚理斯多德(Aristotle)说:「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这里面含有一种「根据规则(Rules)的意思。在希腊、罗马时代,人们还没有与技艺不同而我们所称之为艺术的观念。
到了中古拉丁语的Ars,则类似早期英语的Art,指任何型式的书本学问。例如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剧作“TheTempest”(或译「暴风雨)中,潘鲁庇罗(Prbspero),脱下法衣时,说道“Liethere,myart”(躺下吧,我的法术);到了十八世纪,兰姆姊弟(MaryLamb与CharlesLamb)作「莎士比亚故事集时,也还把Art这个字当作「学问来使用(如:theknowledgeofthisart)。可见当时,艺术只是隐藏、寄托在其它的学问之中,并未被充分的认知、探讨。迟至十八、九世纪,「实用艺术与「优美艺术的分野愈趋明朗,最后,艺术在理论上,终于完全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了。
所以,我们当清楚,「艺术的意义,不在它原来是什么,因为它原来也并不是什么。「艺术不像花、草、树等,经由观察、归纳而赋予的名称。它是纯然人为的,我们用它特指一种我们所要指称的意态;然而,它虽然可以是一种「概念,我们又无法分析它的构成(如前所言),则我们竟无法说明「艺术是什么么?亦不至于此,诚然我们不能解剖「艺术的内蕴,但且让我们像伟大的达芬奇(LeonadoDaVenci)所做的,微笑的蒙娜丽莎是可描摹的;至于她的微笑,让画中的蒙娜丽莎自己表述罢!
艺术与艺术媒介
当一件作品发生「非艺术与「是艺术的争议时,通常我们是在说,这个形象或意象的建构,只是一种技艺的完成;或是它并不代表技艺本身,而是另有所指。我们认为精良的技艺绝非艺术,但我们又为何常常须要在这当中将之区别开来呢?可见技艺与艺术间确有某种重要的连系。
艺术为何总是不能摆脱与技艺的纠葛呢?或许是我们误解了,其实它与技艺之间的关系不如我们想见的暧昧。
克洛齐(BenedettoCroce)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提到:
审美的全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诸印像;二,表现,即心灵审美的综合作用;三,的陪伴,即美的,或审美的;四,由审美的事实见到物质的现象翻译(声音,音调,动向,线纹与颜色的组合之类)。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真正可以算得审美的,真正实在的,那首要点是在第二阶段…。
------第十三章
审美的事实在诸印像的表现工夫之中就已完成。我们在心中作成文字,明确地构思一个图形或雕像,或是找到一个乐调,这时候表现就已产生而且完成了,……艺术作品(审美的作品)都是「内在的,所谓「外在的已不复是艺术作品。---------第六章
这个看法是实在的,但只说明了部分的事实,我们承认艺术本身是「内在的,但不能同意「艺术作品也是「内在的。「作品的本身就是外在行为,是一种传达艺术的媒介。
丰子恺谓:「艺术品尚潜伏在艺术家心中而未曾表现于外部时,叫做『内术品。表现于外部,称为『外术品。是。
「艺术是独立的意象,如果不经传达,虽不为人所知,却也不能就说它是没有的。而「艺术品并不等于「艺术,敷于造型,它只是石块、泥团或铁堆而已;敷于音乐,它只是具有某些规律的一串声响而已;敷于文学,它只不过是一些纸张、墨水而已;敷于戏剧,又不外是一群活动的人偶。它们的价值全在忠实的模仿或传达艺术,所以它们的价值可上拟艺术,但终究不是艺术本身。
如果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已然断臂,或贝多芬(Beethoven)在失聪之后,并不将他的感受再度化为具体形质(这里是说声响)表现出来,亦不因此就说他们已经失却了「艺术,这是极容易明白的。
因此,艺术是艺术,要将艺术近于真实的传导出来,就得依赖精湛的技艺为之,藉由一个技艺的表象--我们所制造的艺术媒介,来传达艺术。
英人科林伍德(RobinGeorgeCollingwood)曾对技艺与艺术之关系作过一番明白的剖析,他认为:
称一幅肖像是艺术品时,我们所指的东西比这幅肖像更多。我们除了指画家屈从于描绘逼真任务的艺术技巧之外,还指高于逼真任务的进一步的艺术性。
---------艺术原理.第三章.第二节
这就是说,技艺与艺术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然而技艺却可以为艺术服务。经由艺术的主导,借着技艺的表象完成艺术创作。因此,技艺是达成实用目的的手段,且我们将「艺术的传达看做一种实用目的,并由技艺负责执行。
这里,我节录罗丹(AugusteRodin)的遗嘱来阐明技艺对艺术所做的供献:
艺术就是感情。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最伟大的诗人,如果他在国外,不通其语言,他能做什么呢?不幸在新一代的艺术家里面,有不少拒绝学习怎样说话的诗人,所以他们只能含糊其词了。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像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你们要真实,青年们;但这并不是说,要平板的精确。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希望你们用所有的形体,所有的颜色来表达这种情感吧。
------------------PaulGsell笔记
在这段话里,罗丹把艺术叫做「情感、「内在的真理,而「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灵敏的手、「学习怎样说话、「像诚实的工人,这不是在说「技艺么?这不正在说明技艺的重要,与技艺及艺术之间的关系么?且「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只是瘫痪,不是没有)、「他能做什么呢?、「来表达这种情感吧,又不正表示艺术的传导正是一种实用目的么?至于「平板的精确、「低级的精确,实在就在说技艺之所以为技艺,技艺之所以不为艺术。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所谓的「技艺、「实用目的等,只发生在「传达之过程--即艺术的创造过程与艺术欣赏的实现。例如作诗,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意象,甫一构思,便流入理性,亦开始了传导的过程,直至得句、推敲、完句(此时亦可能得到更多意象),乃至他人吟哦讽诵,这些都包含在艺术活动当中;但自从「甫一构思开始,到「他人吟哦讽诵的这一串内、外行为,都应算是传达的过程,它们不是艺术,而是技艺。至于被传达物--「艺术则非如此。艺术的位置在本初的意象,衍生的意象,及「吟哦讽诵后产生的意象。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艺术、「艺术品与「非艺术(技艺)的区别及关系,将这些经常混迹于艺术概念中的杂质廓除后,便可对于「艺术是什么?好好的探索去。
托尔斯泰(LeoTolstoy)在他的「艺术论里说道:
祇要视者听者能感到创作者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艺术行为是引出自己所受的情感,而借着行动、线、颜色、声音以及语言所显出的样式,来传达情感于他人。艺术是一种人类行为,其中一人以一定的外部标准传达所受的情感于他人,他人对这种情感也同样的感受起来。
-----------第五章
艺术真是这样的吗?果是如此,则艺术可以「感同身受一语括尽。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但与「美无关,也并非人类疲劳余暇的游戏、情绪的发散、快乐等,而是「为人类生命及趋向幸福宜有的一种交际方法,使人类得以相联于同样的情感之下。
这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但这只能说明艺术之可以传达与艺术传达的目的;重要的是,他厘清了其余心理活动对于艺术涵义的不必要联系;不过,这犹不足以描摹艺术的形貌,且立论也嫌粗略。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即「艺术是感情的精确传达,并引发相同感受。他又说道:「区分艺术真伪的唯一标准是它的传染性。(「艺术论,第十五章)然而,有时我们有些简单的情绪或浮浅的感受,未始不能透过既有的、俗套的型式清楚传达。例如「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女人,设使这句话真是一名男子的心声,同时,作为对像的女子也感到「我真是他见过最美的女人,此时是否就构成了艺术?如果这对男女的心意都是真诚的,我们可以承认这当中的确带有某些类似艺术的成份,但真正的艺术则远较为深刻。我们在前面说过,艺术必须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否则便落入现实生活的实用性,而非较高的精神层面。在这一方面,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有比较深入的发挥:
艺术家当作描写的目标的艺术对象,从柏拉图的立意来讲,说穿了就是一个理念,再不是别的了。对艺术对象的认识,必须在艺术家的作品以前,而形成为它的根本、它的来源;这个对象不是特殊的事物,不是普通体会的对象,也不是概念--那科学与理性思考的对象。……概念是抽象的、反省的,在概念的领域内它自己完全不能被决定,……理念,或许可以当作概念适切的代表来定义,它是绝对属于知觉方面的,……只有那把自己超然高举越过了一切意志活动、一切独立个体性而达到了纯粹认知主体的人,才把它认知(理念)。……艺术作品中体会出来重复出来的理念,只按照每个人自己智能高低的水准,而对他有或多或少的吸引力。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49节
艺术是「理念,但他所说的「理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他自己的解释,「概念是综合的思维及判断,像个死板的容器,除了你放进去的,再也不能产生其它什么。「理念则像有机的生命,自己发展,并孕含创造力。模仿者、讲究形式的人,从概念来制造他的作品,他们注意到什么是讨喜的、感人的,并将之固定在概念中,故其作品是没有生命的,且无法消化,其杂质总是存在,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天才正为相反,他透过知觉的印像(理念)来转化所吸收的东西,创造新的出来;最高度的文化熏陶也不致干扰他的创造性、原始性,这样的艺术可长可久,永远保有新鲜的吸引力。
例如我们常言的「空、有义。设若杯为「空器,水为「有物;当「空、「有为「概念时,它只是一种相为对待的关系,即空则不有,有不为空;我们以为这已经明朗清楚了,就「概念(这是「物象)而言,是的。「理念(此为「物情)却不从此见;「杯中无水是「空的「物象,但其「物情则同时包含「空、有;杯中无水固成其「空,但因此「空恰为盛水之因(空才有盛水的可能性),故已具「有性,而若执此「空不令为「有,其与「有同,失去「空性,亦落「有;亦即执「空不使水入,此与「水满不复得入同,皆为「水并不入,故称「已有。「有性亦是,如水旋入旋倾,则此杯等如空杯,因其保持「可令水入的状态;若执「有不令水入,其性又与「空同,「空为水不入,「有则水不得入,二者水皆不入,为同一「物情。是故,以理念而言,「空、有的概念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浅薄认识而已,且所有的概念亦都是一种浮浅的「计执。
我们当明白,「概念是死的,是「执着的,它是一种「理性的了别,尽管工夫做到极端的细密,至多能让我们组织一个「物理式的心理结构,它能助我们初步的掌握物象,但也就是如此了。「理念的看待世界则是「了然对境,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可以终日随缘,终日不动。因为「理念是对物的一种超脱「自我意志的观察及觉知,它用「世界的意志来看世界,所以能够尽得其情而无所偏颇;也唯有心灵的「自我意志泯灭净尽,才得一见「纯然的理念。
定论艺术
因此,艺术是一种心灵高度的、纯净的发挥;它是一种对事物超然的感受,一种完全脱离社会观点、理性思维的观照;它之所以「独特,在于断然去除一切人类习性的沾染,它只是把事物本身,干净的还给我们而已;它既不在意既成的概念,也不屈从于普遍的误解。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纯然的艺术(无论是原创或被传导。就另一个角度来看,感知只能是相类的;在这个意义之下,「感受事实上也正在创作。),这个时刻,我们是清净无瑕的,是卸去「原罪的;道家的「能婴儿乎与佛教的「直观可说是相类的境界。正如华格纳(RichardWagner)所言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是「通往天国之钥。然而,这样的陈义,是否太高,而自绝于群众?纵使真是这样,也是无可奈何的。堪称「艺术的,原本不多,能达到艺术顶峰的,更是难得一见;这是为什么绝顶的艺术总是不被了解,甚至不能为其时代所认同。只是,我们要说,艺术其实是有程度等差的,绝对纯然的艺术可说是绝无仅有,若不是相攘的心灵也无从判断起;且艺术也不应被赋予「难、易的概念,只能说是心灵如何,便感受如何。一个心灵高渺的人,当他接触到较近于通俗的艺术时,通常感知到较多的杂质干扰,便不易感动起来;这是因为此艺术纯化的程度原本较少。而凡夫日日浸于此类杂质之中,亦不能觉其不妥处,对于其中偶有的数笔超脱处反能认真的咀嚼一番,领略一番,而觉其颇堪玩味。反过来说,一个俗子不意进入艺术殿堂,由于彼此心灵相距太远,至于完全不能契合,便得入宝山空手回而不自知;这中间的信道是截然不通的,并没有难易之别。而具此心灵的人则自能领受不尽,亦没有难易。
事实是这样的,我们的心灵越能纯化、净化,则达到的艺术境地也就越高;我们的心灵越明澈,我们的直觉就越不受到杂质的干扰,越能让事物的本相不经扭曲的照入,即是,不受「自我意识的扰乱,例如我们以为玻璃是完全透明的,不知它正造成折射而我们并不自觉,这就是「观的障碍;此时,我们与外界其实是隔绝的,观察不清的;当我们越能打破这层层障碍,就越能认清世界;果能彻底破尽此种障蔽,便与万物打成一片,水融。所以,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我们摆脱固有的或被形成的个性(意志)的一种成就。是以,我们且不要过度注意艺术作品的外在面貌,如梵谷(VincentVanGogh)的炽烈,拉斐尔(Rapheal)的静谧,这当然是感人的或可喜的,且这是他们为人们揭示艺术秘奥与自然真理的方法,我们固然赞叹这些方法运用得如此高妙,但这还只是意志的一种表象,柏拉图(Plato)说:「人们应该观察的,并不是那些被称之为美的个别对象;而是美。艺术也一样,一幅画作,就是一个画家的心血所寄;就像一个学者的文凭,文凭或许是我们评判的标准,但重点是,所以造成文凭的学识究是那些?这才是价值所在,我们能够追究出来么?「艺术作品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要是能够观察到它的「艺术所在,也就是对于我们的心灵做一番洗涤了。
尽管艺术外显的形貌依着人文发展而时时变动,它却始终是人类对于洗净不绝沾染、累积的尘垢所做的努力。
余渖附笔
艺术不同于试图将人性「类化的伦理学,也不是准备开启「上帝之门的形上学,更不是操作情绪反应的心理学。我们不否认这些形形的哲学(或科学)体系对艺术心灵的探究多少有些帮助,但艺术只是一种独立的现象,不当与其它科目混同才好。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术型社团 校园文化
高等院校里的学生社团是大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参加实践的重要学习形式。如今各类大学社团发展迅速,但细究起来多为文艺类、体育类的社团,注重学术和知识创新的学术型社团少之又少,有的甚至“经营困难”乃至“倒闭”。大学是否需要学术型社团,独立院校是否有足够力量培养并维持学术型社团?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明确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含义。
一、学术型社团概念厘定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社团的定义是:“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学术社团是社团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以学术科研为主业的,群众性自发的非营利性组织。而在高校里,所谓的学术型社团即是由某一个学科、专业或某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与社会上的学术社团相比,如学会、研究会,高校里的社团人员以大学生为主体,操作运行、研究层次上也不同。区别于文娱类社团,学术型社团重在提高成员的学术修养和水平。独立学院的学术型社团与其他层次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目的和发展途径是不一样的。
二、独立学院学术型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一)学术型社团有助于培养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钱学森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强调,大学一定要有创新精神,“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会动脑筋的,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可见,科学的本质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高校作为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社团来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形成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校园学术氛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有重要作用。
(二)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学术型的社团活动,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2]。精神层面是文化的核心,打造学术型社团利于形成学术理念,培养良的好校风、学风。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生活,以及学生群体的生动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肥沃土壤和不竭源泉。
(三)建立学术型社团,参加学术类活动,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除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还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群策群力,在“头脑风暴”里创新知识、创新方法。
(四)学术型社团成员不受专业和年级的限制,集合各个专业领域的学生,打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为鸿沟,在知识间互补互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全方位的角度。
三、独立学院社团建设情况
独立学院社团多是文娱类型,学生多是以兴趣为冲动源选择社团。社团建设较粗放,在质量上没有严格把关;自主型管理占多数,基本没有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活动开展辐射范围窄,全员性不强。但是,随着高校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繁荣社团文化,提升社团品质,开展探究型活动很受重视。
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学生社团建设为例。成立于2005年4月的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公管理制度,目前,社团联设有主席团,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2人;下设8个部门:办公室、财监部、外联部、人力资源部、信息编辑部、策划部、宣传部和社团中心;从属协会共21个,会员总数近万人。从属协会分为公益实践类(7个):手工DIY环保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红十字会、志强社、法律援助协会、旅游协会、电影协会;学术科技类(6个):英语协会、摄影协会、因果文学社、教育与经济协会、计算机协会、明德国学社(试行协会);文艺体育类(8个):舞行者协会、乒乓球协会、弈文堂、兰亭书画社、音乐协会、极光动漫社、羽毛球协会、星火剧团。
漓江学院目前有6个学术科技类社团,如因果文学社经常举办学术讲座,与名师面对面畅谈文学人生,出版刊物《远风》,鼓励会员进行原创写作;计算机协会以“普及电脑知识,传播网络文化”为宗旨,组织会员开展各种培训、竞赛,如PhotoShop培训、PPT制作、电子竞技大赛等。这类社团虽对学术科技有所侧重,但是重活动轻成果,学术成果甚少。
漓江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曾对各系师生做了一次针对学院社团形象的调查问卷,发现漓江学院学生比较热衷于兴趣爱好和文艺体育类的社团,对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需求较少。学院对此调研结果非常重视,遵循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以专业带动和学术引导,着力培育学习性、实践性学生社团”,十分注重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此在全院每年开展一届社团(团队)创新课题,带动学术型社团建设。社团(团队)创新课题以社团为单位公开竞标课题,以学校拨款的形式开展,延续至今,成为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的《从“我为就业找差距”探索漓江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交际与口才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前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数据;学生会的《浅析桂林雁山区农业网络信息化水平》和《桂林雁山大学城与周边经济文化互补性实践调查报告》是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院团委《漓江学院电能优化使用的调查与研究》是学生立足学院,为学院“节能减排”出谋划策的作品;外语系学生会《东南亚文化节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调查研究》、旅游协会《“节”的经济效益分析——以桂林市大学生樱花节为例》则考虑学生活动应如何开展的问题。由此,学生以社团为依托,联系专业、联系学院、联系时事,从自身着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创新型的社团活动开展对于社团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气息具有积极的影响,以此作为学术性社团探索性的尝试未为不可,并可以成为学院学术型社团的雏形构建。
四、独立学院学术型社团建设的对策
从目前独立学院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建立学术型社团而做的努力来看,建设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学术型社团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一)正确定位,合理指导。
社团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团要切合遵循所在独立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从自身出发,从实践出发。漓江学院以文科见长,坚持根据市场需要,以培养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3],因此,可以优先发展建立文科类学术型社团,选择结合学院存在的问题,或所在地桂林的发展情况和问题,设立具有长远性的科研课题,明确办团宗旨和发展方向,同时,整合学院人文学科软、硬件资源,创建属于学生自由钻研发挥的舞台。除了摆正社团的位置,学院上层要对此给予积极的热情、大力的支持和有效的指导。如学术型社团可挂在院团委名下,拿捏好“管”与“放”的度,不是每一样都管死,毫无主动性,也不是放任自流,随意发挥,要在积极的引导下,保证社团活动开展,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束。
(二)创建合理的科研创新制度和激励机制。
社团制度化是保证社团长期高效发展的有机保证,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无法在学术型社团内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氛围,团结凝聚力。制度化运作是科学的社团建设措施[4],必须以人为本,严格规定社团规章制度、成员素质考察、干部选拔和考核、组织纪律等制度,明确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责权明晰,人人平等。严格按照选题—调研—分析—结论的科研步骤完成课题研究,充分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除此之外,完善激励制度也是促进竞争,调动积极性的有效举措,可以鼓励将之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等结合,利用评优、淘汰、互评、奖励基金等方式推动学术型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载体多种多样,坚持走品牌社团路线。
大学生学术型社团主要进行学科专业的学术探究型活动,这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科学家们的日常工作是有区别的。所以,社团应该摆脱枯燥老套的活动形式,而是开展具有学术性的,结合专业背景的,且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5],如下乡调研考察、具有学术性质的讲座或小论坛等。打造社团品牌是社团在发展道路上必须考虑的,包括精品社团理念、精品活动等建设,这不仅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利于统一学生在组织内共同的价值观、荣辱观,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各种动手能力。
(四)借鉴公立高校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力量。
国内大多数独立学院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即由公立高校和公司企业合作创办,脱胎于公立高校,可以共享师资、教学资源;借助于社会企业,则可获得充沛的资金力量。漓江学院在广西师范大学依托下,学习借鉴学术型社团的建立和经营成果有着便利的条件,从模仿中走出一条属于漓江学院特色的学术性质的社团。此外,一些下乡调研、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则可以由合作公司提供资金保障,还能利用社会关系为社团提供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邹培.论大学与挂靠学术社团充分合作的可行性[J].社会管理工作研究,2011,(06).
[2]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3]李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之我见[A].唐凌主编.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学人文存[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