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艺术美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教学是工艺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原生态艺术的一个分支,代表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教育的目标上看,其主要是为了民族工艺美术文化的延续,而从宏观的角度看,其可以被认为是民族特色文化与审美的寄托,并借此独特的方式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浮夸社会中完善人的修养,提升社会精神文明风气建设。现行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现状依然延续着有史以来的教学模式,使人才的能力与实际需求相背离,很多学生的就业前景堪忧[1]。所谓的工作室制教学,是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一次巨大革新,其开放性与自由化的特点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民族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创新,因此,传统的高等教育急需转型为知识的创新教育。民族工艺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创新成为了学科的灵魂,与此同时,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工作室制正是基于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社会与市场的适应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工作室制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模式探究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基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实践性,项目化工作实验场地的构建,对于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极其有利。通过各种设计元素的辅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不仅能够有效巩固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应当确保教师能够具有相应的实践技能,才能使其教学能力满足民族工艺美术的设计需求。
2、积极承揽相关专业的市场项目
项目的市场化开展是决定工作室制的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教师应当在工艺美术市场中积极寻找合作项目。比如通过与装饰公司的合作,来掌握民族工艺美术设计最为前沿的动态,更好地发现问题以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工艺设计市场有着最直接的了解,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来拓展设计思路,提升综合能力。
3、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基于工作室制教学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一切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指导。与此同时要保证做到将考核评价标准最大程度予以完善。工作室制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考核评价标准也应当脱离传统模式的束缚,以启发性为主,最大程度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创新教学模式
民族工艺美术专业的就业能力重在设计能力,不仅需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同时还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多多采用激励竞技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比如在进行《设计创意与表达》课程教学时,可以借助工作室所承接的简单工艺设计订单项目,开展计时考核,全程对学生的操作步骤、设计细节等等进行记录,并在项目结束时征询客户对于每款设计成果的满意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结论
(一)人才需求状况。据调查,我国工艺美术工业企业超过3.5万个,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整个行业形成了以私企为主体、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为辅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国共有工艺美术相关院校约500所,其中高职院校约156所,毕业生数量远远小于行业需求。
(二)工艺美术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宏观来看工艺美术行业,它集聚的是强大的生产能量;微观来看,它带动了大规模的就业。“十一五”时期,工艺美术行业产值以超过20%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在改善民生、稳定社会方面卓有成效。正是因为工艺美术行业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在文化部2012年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称《倍增计划》)中,工艺美术成为所确定的十一大重点门类之一。根据《倍增计划》,到2015年,全国工艺美术业增加值将超过6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同时,将在各地建设一批工艺美术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工艺美术研发、设计、创意基地。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就需要各地区充分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品牌,进而带动工艺美术产业全面发展。
二、对专业建设的思考
从工艺美术工业企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将进入品牌战略发展阶段。中国未来美术工艺工业企业也需要“LV”,需要走进国际化。因此,开设美术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应该为未来美术工艺工业企业发展做好人才培养的人力资源保障工作。
(一)继承传统美术工艺。中国历史悠久,5000年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美术工艺文化,作为高职院校要保护好、继承好传统美术工艺文化。因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存在后继问题,很多传统美术工艺绝技和工艺美术品种濒临失传。要想使得中国工艺美术创品牌,走向世界,则应该重视传统美术工艺的保护和继承,民族的才是特色的,才是世界的。保护传承核心技艺,确实是工业美术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历来,我国的工艺美术业具有行业分散、师徒传承、手工操作、工艺保密等特点。在当代社会,传统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条件较差,待遇不高,创作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降低门槛,提高待遇,吸引民间传统美术工艺大师和能工巧匠加入到教师队伍中。
(二)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中国每个地区都有特色的美术工艺文化,学校应该加强与政府的办学合作,充分发挥区域美术工艺文化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共同投入资金、提供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美术工艺教育教学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打造工艺美术店、工艺美术街、工艺美术协会、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职教集团,为继承和发展区域美术工艺文化创造条件。
随着少府中央工官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汉代的工艺美术种类具有明显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特征。正是具备了这样完整严谨的工官管理制度,在工艺美术上必然造就了辉煌的工艺美术。其层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央和地方;官营与私营。汉代铜镜的制作时继战国之后又一次大的发展,是青铜器的主要品种。官方的制铜机构有中央少府属官的尚方令、考工令。至武帝时又进一步细分,分为左、中、右三官属。在这种官方管理下产生了螭形镜、规矩镜、画象镜等众多精美的铜镜。随着镜子的普及,民间的私人制镜也开始大规模出现。从出土的铜镜铭文上有“刘氏”、“李氏”、“王氏”、“翟氏”等均可以证明。在发展官方的手工业之下,相对而言的民间手工业并没有因此停滞,两者相互借鉴、并行不悖。在铜镜的制作上,两汉时期的工匠已经熟练掌握各种合金间的比例分配、金属特性,在铜镜中加入一定的铅,利用铅溶液的流动状态良好的特点,从而有助于镜面的干整,减少气泡,增加了文字和花纹的清晰程度。这种以少府为中心的工官体制加强了匠师们之间的技艺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切磋,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这些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可思议的技术参数,这又是它的优势体现。总之无论是中央与地方的层级化管理,还是官营与私营的规范化程式运作,一方面保证了工艺品顺利流通,广大劳动人民也能够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这种双轨体制有效的保证了艺术设计的高品质,两者之间相互补充,资源共享,共同促进了工艺美术的繁荣,艺术设计门类的齐全,使手工业的发展潮气蓬勃。
二、工艺督造的严格化
在谈到工艺督造的严格化方面就不得不提及汉代的计量工具。的制作要求也是异常严格。据《陶斋吉金录》记载西汉建始二年造鐎斗“中尚方造铜鐎斗,重三斤九两,容一斗”。《善斋吉金录.任器》有莲西宫铜鸟奁铭文:“莲西宫铜鸟链,容一斗八升,并重十一斤二两”。这表明在用料选材上精确到了“两”的程度。汉代陶器等日常用品也都注有具体的容量体积。小山富士《中国青瓷史稿》有中平六年陶匝,记载:“中平六年五月十二日,尚方作,容一升八两”。这些表明当时官府对这些器物制造设计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很多主要有少府属官专门统一管理监造,从而避免了民间粗制滥造现象的发生。在西汉时期铜钱的制造也值得一提。主要流行五铢钱,在汉武帝时期统一将货币的铸造收归官造,技术相对以前也有所提高。在出土的王莽时期的陶器范中刻有工人姓名,例如陶范中出现的“工乘山”、“申工长寿”等人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工人在制造过程中偷工减料,通过刻名的方法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加以追究考证。这虽然是古代统治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证据,但是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铸铜工艺督造的严格化。
三、工官管理体系对器物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趋向的影响
器物设计的标准化专业化与计量工具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汉代在先秦统一度量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规范,使得其他艺术设计的种类具有统一的标准化程式成为可能。为了符合设计的标准要求,这种特征在设计材料中也明显的表现出来。从发掘的东汉砖室墓葬用砖的情况看,虽然墓葬的大小规模不同,但大部分主要是长方形砖、字母砖为主。有时候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变,增加或者减少尺寸。这些都说明不管是砖的形制还是其他的器物形态,基本上都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对器物设计的专业化、生产的标准化具有重要影响。正是因为具有了一定的标准化规格才使得无论是在民间运用还是皇家采纳都能有一定的认可的标准,大大提高了手工业的效率与质量。总之由于汉代的器物的尺寸有了精确的计算,材料的长短有了具体的说明,布帛的长度有了明确的确定,漆器制作中的用漆分量等等,都慢慢的具有了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化、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设计制造变的相对规范和统一。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