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木工程概预算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经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0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科学素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建造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要通晓经济、精于管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起到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作用。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法规与工程监理等,它们共同构筑一个课程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能力。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资料显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均走向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工作岗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事房地产开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懂施工会管理,即具备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与效果评价能力,能参与工程招投标,掌握概预算的编制,精通法律法规及合同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在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3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3.1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应以学习技术为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只是点缀。与大部分专业课程相比,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未被普遍认可,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知识对将来的就业起不到多大作用。对待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态度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足够的兴趣,被动学习。
3.2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较强,要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进行理论分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缺少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工程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在结合案例教学时,相应的理论分析就比较困难。
4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措施
4.1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
在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很少,这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远远不够。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才能使所完成的项目达到三大目标的相对较优。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还可开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招标与投标、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适应这一需求。同时还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以案例形式加以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化,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开发潜能的有效措施,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紧密配合。如精心准备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有影响的成功管理的实例作为案例,这能引起学生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求解策略,并使学生形成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将讲座环节引入课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的管理人员作报告,以切身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综合能力的提高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活动中把握自己、发掘创新思维的能力。经济管理类知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学生通过学习经济、管理、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可以开拓眼界,培养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判断、决策,更为科学、准确,能更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管理类知识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论文撰写,查阅资料,市场调研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直接的帮助。
5结语
经济管理类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付诸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艳娟,何明胜,江煜,夏多田.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67-71.
[2]刘小雷.基于“卓越计划”的《水工程经济》教学实践环节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43-46.
[3]赵玲.《工程经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3):291.
[4]刘光焰,王晓峰.基于新常态下工程管理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6(2):80-82.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尤为注重及强调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更加符合土木工程技术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到土木工程的设计、土木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各类试验及实践学习,以更好地架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立足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探究实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更显重要。
一、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培养实践应用技能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时,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需要经由实践教学及上岗实习等途径得以实现[1]。因此,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属性上看,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需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及时跟进。而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上分析,较常采用的以班级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支撑、以理论教学、定期实习及留置作业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如设计作业及学科论文创新性不强、实验课程设置较少、实习岗位不够充足、实习效果不佳等,要解决这些缺陷和不足,客观上也需要科学完善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保障。
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凸显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校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一方面,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分配不够合理,另一方面,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上的投入相对有限,制约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用于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和水平的实验室及实习基地较为匮乏,且稳定性不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在数量上难以全面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在使用时间及周期上也比较短暂,这就给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推进构成了阻碍[2]。第三,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在设置课程及后续考核环节也欠缺合理。一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较少,实践教学与岗位实习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二是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考核中,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过于单一,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及作品雷同度高,形式化严重。
三、构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探究
(一)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推行土木工程专业“双证融通”制度
高校在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时,首先要强化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分配理论知识课程、实践操作课程及毕业设计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对所学的诸如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材料选择、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内容加以实践验证,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要投入充足的资金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配置水平。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可以借助高职院校改革成果,推行土木工程专业的“双证融通”制度,鼓励学生考取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工程师等证书,通过实施双证融通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完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完善和改进,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1.借助实验课及分组讨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在传授完基本理论知识后,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其自主选择实验内容,通过资料查阅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营造师生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原理,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打下基础。
2.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及上岗实训等教学内容时,应集中让学生进入实训及实习现场,并做好实践教学的指导。在实训操作及岗位实习结束后,由学生出具实习报告,并由学校及实习企业共同加以鉴定评价。为提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的效果,可以探索实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真正参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土木工程理论知识、现场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加以全面培养[3]。
(三)依托信息技术,打造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评价的网络化平台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构建过程中,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打造网络化操作平台,从而形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线上及线下双线并行的教学模式。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网络化平台,一方面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及实训学习的积极性,做好与土木工程企业的信息交流反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在实操、实训及实习后的成果交流及作品共享创造条件,也便于通过网络化平台,让教师及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进行双向评价。
四、结语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重点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及实践操作、实训演练及上岗实习等多个环节做好实践教学的软件及硬件建设,并同步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双证融通及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网络化平台搭建,以为土木工程行业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能双优的专业人才。
作者:梁文静 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欣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实现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37+238.
关键词 建筑行业;应用技能型;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12-03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毕业设计则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综合,更体现了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1-2]。同时,建筑行业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在提出建设应用技能型高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本文面向建筑行业需要,探索与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建立团队指导、产学研联合培养、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科研项目―创新实验―毕业论文一体化等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锻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1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与实际工程脱节 从毕业设计题目看,大多数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为主,单一且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体现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多层民用建筑,虽可涉及办公楼、教学楼、商场、住宅等,但基本均为框架结构,较少涉及钢结构、工业厂房、高层建筑等。对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来说,只有少数学生可以进入设计单位,绝大部分毕业生从事施工、监理、造价、检测等工作[3],但毕业设计很少涉及,与实际工程需要脱节。
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现象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间一般为14~16周。实践表明,在毕业设计开始时,部分学生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不急于开始毕业设计工作;另外,就业、考研成绩刚刚公布等因素,使得毕业设计的前期时间被大量占用,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随着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到5月份,学生才意识到时间紧迫,于是开始加紧时间,加快速度,也使得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总之,这种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计算书和图纸错误较多,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
照抄照搬现象亦较普遍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基本采用电脑绘图并完成计算书,锻炼了学生软件应用能力,但这也为学生照抄照搬别人的毕业设计成果提供了条件[4]。在毕业设计期间,不少学生能找到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很多学生由于前期进度较慢,后期直接将别人的毕业设计计算书和图纸稍加修改,从而短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错误百出,极易出现计算书前后矛盾、计算书与图纸自相矛盾等情况,失去毕业设计的目的。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应用技能型高校,绝大部分本科办学时间不长,近年来引进教师较多,他们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理论课程比较熟悉,但对实践教学内容明显不熟,工程实践训练更加缺乏,对规范条文也不够清楚,不能很好地指导毕业设计。同时,高校历来重视教师的学历层次、科研项目、论文、经费到账等,对教师的工程实践不够重视,导致部分高学历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仅能解决毕业设计中的小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与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办学思想也不符。
2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创新途径
在应用技能型高校办学背景下,面向建筑行业需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亟需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提出几种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团队指导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其内容无法在毕业设计中全面体现。组建团队指导毕业设计,从科研、工程实际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5]。例如,以某公路设计为团队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团队可分别完成线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桥涵设计、概预算与施工组织设计、附属设施设计。另外,还可安排建筑工程方向学生完成加油站的结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调,最终完成一条公路的设计工作,每个学生都加强了对公路设计的全面认识,形成了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不仅符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也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 应用技能型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这对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很多高校指导教师选题缺乏工程实际背景,历年毕业设计土木具有相似性,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新鲜感和产生脱离实际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高[6]。通过产学研结合,聘请校外企业导师单独联合校内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可以丰富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工程实际,也可直接参与工程单位项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企业导师的帮助下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对就业大有益处。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体化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毕业设计的内容基本是几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设计的综合。因此,可以利用某一完整的已完工的实际工程资料,根据课程需要,分解成各课程设计的原始参考资料,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整合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毕业设计时,只要将完成的课程设计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文件即可。
以城市地下工程方向为例,该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除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外,一般还包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设计[7]。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讲,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地下工程的实际情况,可将设计内容分为四大块:规划设计、隧道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及施工组织。毕业设计时只要整合好这四大块内容,即将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优化之,便可得到与实际工程基本一致的设计方案,甚至更优的设计方案[8]。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一体化 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部、教育厅、高校设立了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通过主持或参与这些创新项目,培养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这些学生,允许他们以创新项目内容为基础申请做毕业论文,这样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互为补充,实为一体。同样,指导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将科研项目内容进行分解,以适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具体确定毕业论文课题时,应基于学生现有理论和专业知识,选择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学习科研方法为出发点的课题。
3 几点建议
鼓励年轻教师走出去,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充分调动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年轻教师加强与工程单位的交流与联系,积极参与具体工程,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工作性质,全方面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熟悉工程规范条文,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取得注册师证书后还可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单位。
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实施全过程监控 学院要对毕业设计选题、教师指导时间、学生设计时间及毕业设计检查要求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安排固定教室进行毕业设计,坚持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并进行中期答辩,对中期答辩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红牌、黄牌、口头警告,做到全过程监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
保障毕业设计经费,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务必要确保毕业设计经费,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经费问题,如毕业设计检查时相关资料的打印、复印等费用;对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及学生可以解决一些试验材料、测试仪器等费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量。
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大力提倡公开答辩 毕业答辩环节十分重要,它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综合体现,严禁走过场。同时,大力提倡公开答辩。其中,对于优秀毕业设计必须参加公开答辩,并允许低年级学生旁听,让低年级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为以后自己做好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还能够促进优良学风的建立。
4 结语
建设应用技能型高校势在必行。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筑行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办好应用技能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为目标,总结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改革并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全面素质,对应用技能型高校如何办好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铮,王海莹,孙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
107-109.
[4]高笑娟,李跃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7-130.
[5]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6]姜旺恒,钱国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题目多样化改进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84-186.
[7]李富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5):158-160.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37-02
一、引言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土木工程专业性质为技术应用型学科,研究对象是实际工程简化后的模型,理论体系是源自于实践,反之又通过总结、提炼、创新来指导实践。土木工程实践性教学以“技能训练—结构设计—工程设计”为主线,通过工程实践来增加学生的工程实感,巩固和拓展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来讲,教学模式通常是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采用班级为单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学习模式,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讲课的内容,课上通过多媒体PPT学习和记录学习要点,师生互动、答疑和课后普通作业以及大作业等几个重要方面。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个高校间相差不大,主要包括:实验室教学、针对实际工程而设计的课程设计、暑假的生产实习环节和大四的毕业设计等。基于我国高校多年的教学效果和毕业生的反馈分析表明:50%以上的实践性教学存在弊端或不足,主要体现在某些高校数年重复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中结合工程实际不够,题目重复率高,过分依赖已出版的设计示例等,缺乏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性的设计。此外,实验课课时少,实验室仅在实验课对学生开放,缺乏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生产实习基本等同于观摩,学生难以直接参与工地劳动和管理工作;认识实习基本是1~2天,也没能达到令学生掌握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基本常识。因此,如何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如何确保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和质量,使该专业学生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能力和基本的研究开发能力,一直是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从激励机制的建立、项目教学法以及实践教学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等多个方面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实现模式
1.通过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均具备较强理论知识,但却缺乏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思想和能力。目前的评价体系中过分机械地套用美国和欧洲的评价模式,主要考核教师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纵向科研项目,而对于纵向科研的完成情况缺乏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标准,更谈不上全面的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应该是全方位的。还要根据教师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各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鼓励直接从校园出来的青年教师定期地去对口的设计院、施工单位或监理公司等单位进行一年以上的挂职训练,通过参与企业单位的重大工程项目,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培养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良性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学科的发展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作者深有感会。作者曾在对口的设计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对土木工程的实践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改进:将工程实践与所承担的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面向实际,更多地采用工程实际案例分析。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纯课堂讲授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在我校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切实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作者总结如下途径:①加强实验课、讨论课教学辅助地位。实验课和讨论课均宜以小组方式进行,根据设定的题目或者学生基于所学的内容自己选定题目,由学生自由分组,通过文献查阅,多媒体制作、课堂演讲、师生提问和共同讨论等一系列过程,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尤其是重要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此外,专题讨论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报告写作与演示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等。而为了突显此类课程重要性,可将所取得的成绩纳入综合成绩评分标准中。通过不同小组学生的学习,可使学生自身获得在土木工程领域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②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真正做好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检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于理论基础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程度的重要指标,可结合教学和企业生产的需要,安排在工程实践中由实习单位拟定,题目为真实的工程项目。学生的设计工作可直接为企业服务。而企业工程实例可提供最真实的数据、直观的检验标准等。我国高校正在逐步吸取西方著名高校的经验。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与企业在工程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甚至高校的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企业单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由过去学校统一安排的模式正走向自己联系、中外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甚至有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单位的工程设计实践。这将有利于企业选拔合适的人才对象,也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③工程实践教学。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落实到实处。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必须进入工地现场,虚心向工程师学习,以普通工人的身份参加土木工程的全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工地一般生产情况,了解生产的基本工艺过程和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写出实习报告,由实习单位给出鉴定,交学校实践指导小组审查后方可通过。在中外培养和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实践环节中,尤其要注意学生全过程的考核和反馈。此外,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均安排综合性大作业或设计,以增加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其适应土木工程高度综合性的特点。课外还可持之以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结构设计竞赛活动。
3.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教学法。项目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使传统的被动教学通过项目自身的溶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性。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挑战,有利于形成师生双向主动的教学模式。项目实施之前教师首先需要确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而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实践,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深入研究项目要求,努力实现项目目标。项目与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探索工程实例,可以使学生逐步建立工程结构意识,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以教师为“先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土木工程的专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形成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全过程培养体系。
4.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最早是西方国家对某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人员实行的一种准入控制,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实践证明,它有助于统一工程专业人员的水平,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及能力。这里以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为例。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考试包括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及注册岩土师等,注册土木工程师的考试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不仅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等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还包括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更有如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土力学及地基基础、钢结构、土木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的内容。上述土木工程课程庞杂,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通过引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可以实现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学生学习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检验的标准。
三、结语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树立学生实际工程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同时又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出发,探讨其实现模式,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促进教学改革向着满足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有用的土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洁群.略论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7(3):8-10.
[2]吴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以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教学实践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124-126.
[3]徐秀维.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161.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分组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77;F4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01-03
随着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也逐步扩大,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江苏大学该专业还处于初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办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研究以加快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该专业办学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毕业设计是按照类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设计。由于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原有的师资结构、建筑专业背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偏重建筑和结构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从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着手进行工程概预算,甚至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但是,这种毕业设计虽然面面俱到却没有侧重点,并且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时,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困难,最后导致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不好,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甚至会出现很多抄袭、直接用软件计算却不知所以然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偏离了工程管理中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使毕业论文偏向经济和管理,不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对学生未来工作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没有真正考虑专业的特点,无法凸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施工管理、工程投标、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特性。工
程管理专业应是将建筑专业与管理相结合,在研究毕业设计实现途径时考虑以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在充分把握毕业论文实现途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设计分组对比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毕业论文实现途径的原则
1. 专业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锻炼学生在团队协作模式下运用所学专业技术和规范,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性原则
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文章,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毕业论文应基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整个项目招投标过程揭示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本质及其深层次规律。毕业论文的计算既要强调中国工程招投标的现状,还要深入分析在中国现有招投标模式下的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别,理解引起这些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点掌握清单计价模式下应该如何计算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3. 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过于强调理论的原创性显然不现实,但可以在整个招投标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投标报价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已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得出个人见解。这样就不难实现毕业论文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4.实践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现途径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即在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到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再指导实践。
5.可行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项实践性的创新活动,其结果往往受到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现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目前学校所拥有的实践资源等实际情况,分析选题的可行性,力求选题是自己熟悉、感兴趣、能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方向。
(二)基于分组对比的毕业论文实现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以及考虑到学校工程管理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了基于分组对比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其主要包括两大设计部分。
1制定分组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实际模拟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的标书分类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定位,让他们了解所做的设计工作在实际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处于何种角色,进一步的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首先依据工程投标文件编制[1-3](包括商务标的编制、经济标的编制、技术标的编制)分组。
(1)选定1名投标小组组长,签订项目投标授权书(让学生了解授权书写作方法),授权其负责整个项目投标的进度和质量。
(2)小组负责材料、设备询价,包括:国内采购建筑材料、设备的询价,项目全部材料、机械台班、工日计算汇总,编制综合材料单价、综合人工单价和综合机械台班单价。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来源与组成;教学能力要求;教学能力培养
Pick t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and composi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deficiency of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Analysis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to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Source and composition;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工程设施也指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属于基础学科。建国初期在许多学校就已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把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等合并成为一个大的专业,合称为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理论教学以“数学——力学——结构——施工”为课程主线。具体设置为:(1)数学课程系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2)力学课程系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3)结构课程系列:工程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高层建筑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特种结构、桥梁工程、道路工程。(4)施工课程系列: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建设监理。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实践性教学以“技能训练一结构设计一工程设计”为课程主线。具体设置为:(1)技能训练系列: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认识实习、房屋建筑学设计(民用建筑、工业建筑)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2)结构设计系列:整体式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屋架和钢平台设计、基础工程设计。(3)工程设计系列: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毕业设计。
2、我国土木工程高校教师来源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进专业教师队伍,随着国家提出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学府战略规划,教师队伍正形成金字塔式从塔尖到塔底的流向,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人员流向国内专业领先的高校,国内专业排名前列毕业的人员流向专业排名中等的高校,从专业排名中等的高校毕业的人员流向专业排名较后的高校。
国家对重点院校的和一般普通院校的投入比例悬殊巨大,高端教师人才向重点院校聚集度加强。重点院校依托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建立项目申报平台,设立经济实体为教师打造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技术创新的实践平台,同时借助优良管理模式为教师营造鼓励创新机制的团队合作的环境。相比较之下,普通院校的资源欠缺、人才缺乏、办学经费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就显得举步维艰。
我国土木专业高校教师构成来源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少数是从企业到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队伍由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经验、重应试轻创新、重学历轻资格(注册资格)的硕士、博士组成。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管理机制落后,重职前教育轻职后教育,重临时短期培训轻系统长期培养。这种状况下,教师的教学难以有较高的水平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实践教学建设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结构不够合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在工作场所的实践知识脱节、科研与教学脱节等等现象。
3、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技术经济和艺术统一性四个基本属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人文社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语言类基础课、经济与管理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体育艺术基础课、专业学科基础课到专业课及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等方面涵盖住四个属性领域的范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每一方面任务的顺利实现都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能力要求。
开展专业的教学,教师应从把握其性质规律的角度出发,掌握必要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教授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提高自身教授能力,应在对土木工程专业本身认识的基础上,对整个专业培养设置的课程体系做到深入了解,充分理解整个课程体系及单独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本校的课程特色,切实地讲好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合学校实际与自身的发展,应侧重地讲解好有关联的1~2门或多门课程。
而要讲解好一门课程,首先应能让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意识得到加强,能热爱教师职业,热衷教学工作,一个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形象,一门课程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同时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德高为范,技高为师”。长期坚持良好的“教风”,严格执行课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格考核。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最好能够讲授1~2遍最相关的课程,听遍所有相关课程。教学好比从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这样站在讲台上才能有底气、自如。
教师课堂教学是土木专业综合性的生动体现,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个人智力所需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心理特征而形成一种职业素质。教师学习土木专业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并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三环节体现出胜任感与驾驭感。这种感觉由以下七个方面核心能力支持:1)把握课程标准和参考教材的能力,即把握教学进度计划、教学大纲、重难点的时间分配;2)选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能力,即选择国家规划教材,专业委员会推荐教材或知名专家、著名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选择对教材起辅助作用的书籍,如提供“四新”介绍或拓展深入研究专业知识;3)教案设计能力,即教案设计满足教学使用的要求,还要融入多媒体等手段,以高超的艺术形式表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4)讲授能力,包括语言讲授和非语言讲授,讲课要有正确性、完整性、层次性、技术性、艺术性、节奏感,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讲逻辑。非语言讲授如板书要讲究工整、如用计算机要讲究形象,突出重点,一目了然;5)实际操作能力,即要掌握课堂教学规律、熟练应用教学手段,管理和组织课堂教学,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6)检查教学效果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统计、整理和分析教学效果,的反馈;7)开展第二课堂的能力,即开展选修课,开展科研工程实践的能力。
另外,应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对于搞好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材,可激发、调动教学积极性,并有助于巩固、加深、教学内容。没有前沿水平的研究,不可能有前沿水平的教学。教科书上的理论上的东西往往与实践有距离,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体会并把它讲出来。还要注重知识发展的方法论,知识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即将过时,但是产生和发展知识的方法论是永存的,课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此外,应注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动态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需将知识概念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观念,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的有机衔接,强化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探索强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大学,培养学生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应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搭建青年教师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平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育未来教学名师。
4、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为改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师培养,教育资源,教学管理进行大胆探索,按照高起点,少走弯路,解决实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设置课程结构,加强工程实践模块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结构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贡献不成比例,我国现行木工程课程设置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贡献率为88.89%,其中在知识广度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设置占总课程的40%而贡献率为8.56%,因此可针对性的适当减少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同时增加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选修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突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基础、宽知识、强能力、快适应”的特色。
(2)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措施
1)教学能力培养:采取导、练、帮、带的措施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导:每个青年教师配一位副高以上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练:跟班听课,批改作业,课堂设计、说课、试讲,练写教案。帮:发现问题重点帮助,发现好苗子重点帮教。带: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教案批阅、试课讲评。
2)教学建设能力培养: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大纲、指导书、授课计划等编写,参加教材和讲义、习题集的编写,参加课件制作。
3)科研能力培养:采取团队培养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在学科带头人指导下,中青年教师参加或独立申报科研课题,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和参与科研教研课题。另一方面,统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访学、进修、深造。
4)提高学历:有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充分创造条件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5)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内企业相关岗位从事有关技术工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6)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主要进行上岗前教育理论、师德修养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厅举办的教育理论培训班学习。
7)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制度,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国内进修机会,同时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素质好的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深造,注重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工作。
(3)建立土木工程教师专业化制度,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是教师从业的基本保证,教师聘任是教师是否达到教学水平的衡量。教师专业化能保证教师队伍的活力,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有利于凝聚优秀教师从事科研,促进科研教学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4)注重注册工程师教育培训。实行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和持证上岗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增强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宜结合注册师考试制度对教师进行培养,让教师了解行业的法律规范,使教师能给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授,满足社会与企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5)拓展工程实践途径,为教师寻找多种渠道到参与实际科研设计。通过学校与设计院、施工单位合作,互派人员;聘请专家带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派教师到高校跟进项目;成立产学研中心。按照力学结构和施工两方向加强教师实践。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和发展教师教学兴趣和爱好;建立基于科学、技术、工程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方案;增加教师教学实践的机会,促进教师综合知识的增长和教学能力提高。
(6)建立教师五年培养计划和教师培养指导细则。一名教师从入职担任专业课到熟练讲授需要4—5年的时间,教师要过思想教育关,业务技术关,讲授评比关,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明确规定教师五年内参加的教学能力学习活动和完成的成果。
(7)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立动态监督管理评价体系,借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个人化的培养模式,导师依据五年培养计划和培养细则,结合青年教师的个人情况,从教师的思想、业务知识技能、教学能力给出培养方案,着重言传身教和体验式培养,随时监督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罗福午,土木工程专业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卢正艺,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
[3]沈义良,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
[4]李锐,蒋礼,向会文,试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素质[J],现代教育科学
[5]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于广明,祝英杰,王燕,基于学科建设的土木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
Capstone课程,即整合性实作课程,或顶点课程,是指大学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所学专业课程知识,解决复杂且整合性工程设计问题的教学过程[1-4]。这里的复杂且整合性工程设计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需要大学多门课程知识才可以解决的问题;问题本身是多面向的,或在技术、专业方面存在相互冲突;是一个实际的工程设计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需创新应用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实务上最新成果才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考虑现实环境多方面的约束,如人力、资金、设备、材料、信息等;问题本身可能对社会及环境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学过程能够覆盖多项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Capstone课程目前已经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众多版本规范中都明确提出将Capstone课程作为本科工程教育的重要必修课[5-7]。美国ABET的前身是1932年在纽约创办的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ECPD),最初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等7个协会组成,现已发展成为由30个专业和技术性协会组成的联盟。ABET作为一个非官方的中介性、非营利认证机构,其专业认证的权威性得到了美国教育部(USDE)和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CHEA)的双重认可。ABET目前主要在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等4大学科领域开展专业认证。在ABET颁布的最新工程专业认证规范中,要求每个参与认证的工程专业必须向学生提供整合性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8-10]。国际上其他隶属于Washington Accord, Seoul Accord, Sydney Accords3个著名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如中国台湾的IEET、加拿大的CEAB、韩国的ABEEK、澳洲的EA等都有此规定要求[11-12]。工程教育中开设必修Capstone课程,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界的发展趋势。
在具体开课模式上,无论是Stanford、Berkeley、MIT等国际著名高校,还是IEET认证过的中国台湾高校,都规定Capstone课程教育中,学生必须分组执行教学计划,而非个人执行计划,专业要制定统一的执行规则,课程内容要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多数核心能力。
到目前为止,中国高等教育对顶点课程的关注还很少,学术性的介绍和研究也不多见。据粗略考察,在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中,只有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顶点课程有所提及,并将其定义为“?楸弦蛋嗫?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但是关于课程开设的内容、形式、时数则没有详细的规定。
与此相似,在中国土木工程本科教育中,Capstone课程也难觅踪迹。一些类似的设计课程,如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等,从教学组织模式、课程评量方法,以及课程对实现教育目标和专业核心能力的检视方面来看,这些课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Capstone课程,很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5-2016学年开始被福建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接受“台湾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14个试点专业之一。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造为Capstone课程,并从开课模式、课程成绩评量方法、课程教学效果检视等方面开展了Capstone课程教学初步探索。2016年9月12-13日,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入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地访评,通过查阅Capstone课程教学档案、现场考核学生等,对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文拟对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Capstone课程教学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推动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提高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实效,促进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人才提供教学参考。
一、Capstone课程体系的建立
Capstone课程不是一个单一课程,而是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这是因为,要完成Capstone课程任务,通过课程教学取得实效,学生核心能力得到培养,必须与其他先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充分论证基础上,依托产业界专家,对课程进行改造,从人才培养方案中挑选若干实践课程,建立从Cornerstone(基石)课程到Capstone课程的一整套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递进式整合性实作课程体系(见图1)。
Capstone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是Cornerstone课程,即基石课程,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数学建模竞赛、CAD制图、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基础类设计竞赛,这是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少数核心能力解决模拟工程问题的初步体验。
第二层次是衔接课程,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开设。包括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深基坑与边坡工程课程设计、隧道工程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等单科设计类课程,以及每年一度的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和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第二层次的课程为大二和大三学生提供了整合一部分专业核心能力解决教师设计出的工程问题的机会,是Capstone课程与Cornerstone课程的衔接桥梁。这些课程中的专业课程设计常常是个人完成课程计划,而结构设计大赛、BIM设计大赛则是小组合作完成,旨在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初步训练。
第三层次是Capstone课程,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称为土木工程设计实务课程,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开设。表1是Capstone课程纲要。从表1可以看出,Capstone课程教学以解决复杂且整合性工程问题为主要教学过程,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全部核心能力的训练,通过Capstone课程教学,使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Capstone课程教学初探
(一) 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改造“毕业设计”为Capstone课程
在中国高等教育设置Capstone课程有两条可能的路径:一是在课程设置中直接增加Capstone课程,强化学生的知识整合和阶段过渡。但是这要增加总学分,增加学生负担。二是对本科教育中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等进行改造,达到Capstone课程标准。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中包括整合工程设计能力的专题实作课程,即Capstone课程,是通过对原有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造实现的。该课程为必修课程,6个学分,分别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其中第一学期5学分,第二学期1学分,合计6学分。因大四第二学期中途安排毕业实习,所以Capstone课程是结合毕业实习一起进行的。
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对原有毕业设计课程进行系统改造,以达到Capstone课程标准,具体做法是:
第一,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采取分组进行,每组学生一般为3人,最多不超过4人,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由组队。每组完成一个工程设计实务课题,课题类型围绕专业方向设置,一般有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道路桥梁工程设计等。设计过程中强调组内学生的团结协作,提倡跨小组的合作。工程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于生产实践。
第二,为涵盖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扩展Capstone课程内容,Capstone课程主要内容有:制定工作计划、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中外文献阅读、现场勘查、勘探与取样、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与计算、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工程环境影响与伦理分析等。
第三,改造课程成绩评量机制。为避免出现不同指导教师对课程成绩评定的偏差,规定Capstone课程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指导教师评量成绩(占总分的50%)、两位评阅教师对Capstone课程报告书的评阅成绩(取平均分,占总分的20%)和Capstone课程汇报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依据汇报答辩情况评定,占总分的30%)。
第四,为每一个课题小组安排一名
业界专家,参与课题指导和成绩评定。业界专家参与Capstone课程教学的优点是:一是为课题直接来源于工程实践提供便捷途径,业界专家承担的工程项目就是最好的Capstone课题;二是为学生与产业界零距离接触提供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直接参与业界专家的工程项目;三是提高了Capstone课程成绩评定结果与业界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二)创新Capstone课程开课模式
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出题,每个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一人一题。这种开课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假题很多,大部分的设计题目都是教师虚构的,如某某宾馆设计、某某中学教学楼设计,每年的题目基本一样。二是学生做也是假做,虽然按照一些行业规范进行设计,但是无论是房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还是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都仅仅涉及结构设计或施工组织设计等很少的一部分内容,与实际工程设计要求相差甚远,解决的问题不能算是整合性复杂的工程设计问题,课题涵盖核心能力少,学生不能得到系统的土木工程设计训练。三是一人一题,不能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团队协作能力训练,不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而且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只是对毕业设计的一再简化,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业界专家正在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Capstone课题,这种真题训练是提高毕业设计效果、锻炼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最好途径。真题还需要真做,以一个实际的边坡防护工程设计为例,课题任务应当包括现场勘查、勘探与取样、现场测试、室内测试、防护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工程伦理分析等。虽然任务较多,因为是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个人的负担会减轻很多。
课题指导应分阶段进行,在不同阶段,针对课题任务的重点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指导。注重引入业界专家担任?n题指导教师,围绕工程设计中的一些关键实务技术,开设专题讲座,提供体验产业界的机会,向学生传授业界流行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使课题设计成果更加符合业界标准,而不至于“院校味”太浓厚,脱离实际。
(三)探索Capstone课程教学成效检视办法
准确评估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持续改善。依照课题分组、分阶段进行的Capstone课程教学,与一般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不同,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也不能仅仅依靠课程成绩来完成。问卷调查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Capstone课程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检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设置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问卷调查表(见表2),针对每一项专业核心能力对学生进行调研,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打分。通过该表的统计分析,得到学生核心能力的达成度,检视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
团队协作能力是Capstone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十分重视的观察点。Capstone课程教学的沟通主要有课题组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学生现场调研过程中与业界之间的沟通等。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Capstone课程的执行效果,必须十分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设计Capstone课程执行中学生团队协作问卷调查表(见表3)。该表由课题指导教师完成,针对每一位学生在课题执行中的团队协作表现,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打分。通过该表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学生在Capstone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合作能力情况。
三、结语
与土木工程专业以往的毕业设计相比较,Capstone课程在开课形式上要求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组教学,为学生提供团队协作能力训练的机会。强调业界专家参与教学实践,确保课程教学与产业界零距离接触。课程内容要涵盖绝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不能简化课题任务。
Capstone?n程作为大学四年的总体课程,在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使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评量方法、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等更加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一般规范要求,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还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要积极开展Capstone课程体系的教育学理论研究,利用高等教育基本原理与高等教育历史分析方法,论证Capstone课程体系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建立Capstone课程体系教育理论,指导Capstone课程体系的创新教育实践。
1.1立足于大交通概念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部的成立,对大交通概念下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一定的土木工程基本知识和检测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土木工程质量检测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工程检测单位、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机场、水运等工程的试验与检测、质量检验评定工作,也可面向大中型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监理单位从事工程设计或管理工作。主要课程有公路施工技术、桥涵施工技术、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工程测量、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仪器及设备等。具体的工作岗位或部门为:工程试验检测、工程施工、公路测设、工程养护维修、工程管理等。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具有识读和绘制工程结构设计图的能力;具有公路与桥涵勘测、施工放样和竣工测量的能力,达到中级测量工以上水平;具有土木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达到中级试验工以上水平;具有从事道路与桥涵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能力,达到中级施工员的技术要求;具有编制公路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处理和协调正常事务的能力。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人:首先,应具备基本素质与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和数学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其次,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知识与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问题,具有从事道路、桥梁、水运、机场道面、隧道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再次,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施工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和公路养护的多专业技能。
1.2立足于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办学历程及社会声誉
1997年,本院开始设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专业;2004年,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本专业统一更名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试验与检测方向);2008年更名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该专业历经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已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之外,土木工程系现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公路监理、港口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铁路工程技术等九个专业,形成较全面的、立体化的、高职高专层面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作为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批准的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以本院土木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土木工程检测特色专业具有有利的先决条件。该中心现有专职教师29人,中、高级职称比例55.5%,双师比例95%,外聘兼职实训指导教师34人,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他们分别来自施工一线、工程管理、检测公司等相关部门。现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双师型”素质、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专业齐全的专职教师、业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内知名专家、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院坚持“立通,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精心打造“安徽交通黄埔”品牌,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吃苦,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在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中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2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的意义
教学探索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3]。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4]。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出发点是教学,归宿是人才的培养、就业的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式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岗匹配的要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门技术人员。
2.1理论意义
2.1.1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特色专业教学研究,对于巩固现有专业成就,开拓专业未来发展思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任何一门专业教学都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把握教学规律,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方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业绩。
2.1.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院的发展
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和衡量标准。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最终都要依靠教师为其本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特色专业建设为教师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个舞台上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业界同行交流教研经验,探讨学科前沿,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同时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的发展[5]。
2.2现实意义
从区域背景和人才需求背景看,开展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公路交通提供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保障,以满足将资源与市场、生产分工与合作紧密联系的要求,全国公路交通建设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扼华中而东西,向来为东南沿海通往中西部的交通要塞。公路交通运输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3200亿元。其中,铁路1400亿元(含城市轨道交通200亿元),公路1300亿元(含高速公路850亿元),航道、港口200亿元,民航50亿元,管道80亿元,综合交通枢纽170亿元[6]。巨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急需大量建设人才,实行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毕业与上岗“零距离”,树立培养满足社会“急用”、上岗“实用”的新型人才观、以适应具体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结构需求的“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今后几年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紧缺,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监理单位等都需要相当数量的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在毕业生招聘会上,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该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将现有的桥梁、隧道、机场、道路等的检测技术向港口、航道、船闸检测技术方向拓展,培养的人才在全省交通系统形成“水陆两栖”、一专多能的试验检测技能型人才,从而形成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特色,使该专业在本地区达到领先水平,为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成就
3.1形成“模块化”特色教学
就目前而言,“模块化”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在教学改革的呼声中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中。但相对于传统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来说,尤其是我校的高职教育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分课程、分章节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概念一旦进入检测专业教学领域中,必定会引起新的教学思维和突破。将检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土木工程建筑材料试验模块、桥梁与隧道结构检测模块、公路、市政、机场道路现场检测模块和港口、航道与船闸结构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实行导师负责制,全面负责该模块的教学与学生考评。
3.2打造精英教学团队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带头人和开拓者,组建一支创新能力强、协作意识强、知识资源强的教学团队,方能切实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本院把对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落实为对教师的培育培养上:一是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培养,在学历进修、科研经费、职称评审上都有一定的倾斜和照顾。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申报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以科研促进教学,切实提高检测技术专业实验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所有青年教师都要努力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条腿走路。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培养,“双师”型人才是特色专业发展的灵魂,委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引进优秀的企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在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有计划地选派5名教师走向生产一线锻炼。三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培养,选拔检测专业带头人1名,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输送2名培养对象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训与学习。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具体表现在年龄、教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只有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才能突破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向更高、更宽的平台发展。
3.3完善成熟的实训条件
检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模块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训、专项培训、顶岗实习等。具体有:道路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测量综合实训、公路工程认知实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认知实习、水运工程质量检测实训、机场道面试验检测实训、隧道工程试验检测实训、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答辩。拥有专用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200平米、具有真实或模拟现场的专用实训场所10000多平米。建有工程测量、检测、力学、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集料、工程地质、建筑结构、工程CAD、勘测设计等实训室;同时拥有安徽交院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设计事务所3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通过多年加大投入,扩建场地,现已基本建成实验实训设备先进,融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实验实训中心,2007年被交通运输部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确定为安徽“交通行业技能鉴定站”。而且是安徽省交通系统唯一的试验检测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具有校企深度融合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新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38个;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3.4提升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着“立通、服务社会、互动双赢”的原则,本院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服务地方交通建设。利用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参与生产、项目咨询、技术开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化”,增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成安徽交通行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基地、干部和职工继续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和安徽高职教育的“双师素质”培训基地。本院受安徽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委托,长期举办全省试验检测人员培训班,为我省交通建设一线培训了大批试验检测技术人员。
4结束语
在参与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受:
4.1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集体工程,是一项团队成果需要凝聚团队的向心力,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团队成员协商分工,尤其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充分体现合作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搭建能够让教师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开拓思路,注意多专业的结合,检测技术专业与土建其他专业的密切结合。
4.2特色专业教学探索要量力而行、切实可行结合本院的客观实际及检测专业建设现有状况,采用恰当适合的方式方法,因地适宜、因材施教开展教学研究。每一届学生、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和素质都参差不齐,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整体划一,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符合本院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尽量细化、具体化,讲究针对性、实用性。适当把握教学难度,既能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个“度”的把握实属不易,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结合教学实践用心体会与揣摩。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为土建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建设人才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需求发生变化,从事与土木工程专业工作有关的本科毕业生中90%以上在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就业,在高等院校、研究设计单位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少。用人单位性质、规模和岗位不同,对本科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全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对该专业的高等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在不断发展。
一、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应用型培养目标问题
笔者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有需求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包括政府机关如建设局等、质检站、建设单位、质量管理单位等)进行了走访和调研,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不宜过分提倡综合性、研究型,尤其是对于本科生。笔者跟踪调查了部分院校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些毕业生,绝大多数毕业生反映:在学校里学到的是若干个理论知识片段,实践机会很少,参加工作半年比在学校四年学的东西都实用。这说明目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突出或有明确的目标而培养的人才不达标或目标与市场衔接不好。
各校宜结合国家建设人才需求以及各个学校的区位、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实验条件、与社会的结合情况等设置课程体系,全国统一要求的课程不宜过多,让学校根据市场导向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应该下大力气在实用型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育,这对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找工作、增强竞争力都将有实际效果和重大的意义。
2.思想认识不到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只懂理论,那是空头理论家;只懂实践技术,那是民工。而高等院校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并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然而,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理论教学,究其原因,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上至高校的高层领导,下至普通的教师、学生通常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直接由理论课教师负责完成就行。很显然,这种安排、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分工又有协作,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有很多独特之处,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就谈不上培养应用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3.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当前高校师资中青年教师占相当一部分比重。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因备课上课或提高学历层次的压力较大,加之目前的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对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使得青年教师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工程实践,致使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不足。
据调查,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相当普遍的一个现象:讲设计的没搞过真实的工程设计,讲施工的没去过几次工地,讲设备的看不懂水暖电施工图,讲预算的没做过工程预决算,讲招投标的没参加过招投标等等。试问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践,指导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又能怎样?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4.尚未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经调查了解,几乎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较完整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教师、教室、考试、听课评课、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理论课任课教师考核标准等配套硬件设施到位,管理制度等软件健全,能够按规范实施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质量有了可靠的保障。但是,也应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打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旗帜,却没有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践教学相应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课程设计没有专用的教室,制图没有专用的制图室、绘图桌凳,实习没有配发相应的安全帽,没有充足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不能给学生提供条件进行实验,搞发明创新等。其二,实践教学相关软件缺失或不健全。如实践教学没有完全胜任的指导教师,没有适用的、较理想的指导书,实践环节没有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实施细则,也没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缺少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措施或考核管理不严格,导致实践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羊”现象,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弱化。这都说明部分高校根本没有把实践教学当做课程,没有把实践教学上升到其应有的“课程”高度,相应地也未当成一门课程来建设。
5.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很多,主要包括了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五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主要有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钢结构、工程概预算、建筑设备等多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训包括建筑制图实训,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等;实验包括建筑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等;毕业设计是本专业学生最后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课程设计的做法往往是指导教师直接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按任务书的要求比照参考设计实例进行设计,很多情况下几十个学生或多个学生设计题目完全相同,致使一些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存在依赖心理,出现抄袭的现象。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放羊”现象较严重。实验课因课程基本实验内容基本不变,且按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得到预定的实验结果,束缚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的积极性,出现不少学生直接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毕业设计内容过于单一,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以建筑结构计算为主进行命题,这不仅给教务部门聘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而且没有很好地将绝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因为毕业后真正从事设计工作的毕业生为数较少,大部分毕业生将走上施工、管理、造价、暖通、水电、物业等其他工作岗位。
可见,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利用已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
1.瞄准市场,准确定位,制订科学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合理的教学大纲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是市场,准确地说,是看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能否直接或很快上岗工作,能否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要,制订最终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宗旨,构建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工具、管理的平台,进而组织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程学时安排及教学大纲的制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最好请多位本专业有资质的专家或教授,最好是双师型的专家或教授共同讨论并商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与任课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各理论课程教学大纲间的衔接,协调好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衔接。在保证实践教学学时的前提下,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重组,实现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协调,实现实践教学内容自身内部的统一和协调。
2.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理论和知识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应当突出的特色,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计划中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更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脊梁,因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且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健康发展的长期工程,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工程。建立一批素质好、教学和工程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强有力保障。
4.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应编写高质量的指导书
组织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编写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指导书。指导书力求以工程实例来反映现行设计规范的具体应用、最新科研成果、实验方法及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在达到设计要求、工作量相当的前提下,布置的设计、实验、实习任务尽可能呈现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5.改革实践教学陈旧的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实验报告为实验考核的主要指标,这种考核方法的弊端在于给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以可趁之机,抄抄实验报告就了事。建议尝试将考核方式改为随机抽考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操作熟练度及准确度来评定实验课成绩。可以督促绝大部分学生主动动手做实验,进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可以采用答辩的方式,结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过程、毕业设计过程中提出疑问的难易程度,并参考课程设计成果、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训成果、毕业设计成果综合评价给出考核成绩。可以变学生“让我做”为“我要做”,提高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的引导和过程管理作用。
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的硬件要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相关软件要尽快完善、健全并付诸实施。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制度再完善、规范,缺乏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的监控、考核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质量也难以奏效。
关键词:PDCA循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作者简介:鲍学英(1974-),女,宁夏中卫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主任,教授,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恩茂(1968-),男,甘肃庆阳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12097)、兰州交通大学校教改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GSGXG110)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25-03
一、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开展特色专业点建设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1],其主旨在于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支持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2]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于2010年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教育评估,2011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铁路高校和较早设置的工科大学,我校从建校之初就肩负着西部铁路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任;着眼于铁路大发展的人才和科技需求,实施铁路特色专业行动计划。
2001年6月,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西部特别是西北路网规模加快扩充,敦煌、嘉蒙、西延、神延、太中银、哈木、精伊霍、兰渝、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青藏铁路延伸线等相继建成或在建,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支撑条件。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西部“筑路期”的背景下,为了发挥区域行业高校特色专业的比较优势,面向西部艰苦地区铁路建设的人才需求,确定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尤其是西部铁路建设中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3]
二、规划及实施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方法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能建立起自我发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到反馈、改进,形成自成一体的管理体系[4],这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设与管理来说,是科学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运用“PDCA”循环进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如下:
(1)计划(P)——调查社会行业需求,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详细的教学计划。
(2)实施(D)——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并付诸实施。
(3)检查(C)——评价实施的结果,可通过社会反馈、企业调查、学生考核等手段,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处理改善(A)——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于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纳入人才培养标准;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
2.实施措施
(1)教学计划。在深入中国中铁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勘察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中铁七局等企业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反映特色,努力汲取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大土木工程技术背景,又要体现西部地区和铁路建设的特色,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为甘肃省特色专业,教学计划在特色人才培养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着眼于铁路大发展的人才和科技需求,实施铁路特色专业行动计划,设置了“铁道概论”、“交通土建工程结构”、“交通工程概预算”、“交通工程施工与组织”等特色课程,体现了铁路特色和优势。同时,着眼于向公路、建筑工程、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与项目管理方向拓展,保障学生在较宽的领域中领悟到大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向社会输送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师资队伍。目前校内在册的专业教师人数共2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 9人,助教1人。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有35人次取得了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律师等执业资格,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概预算、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结合青藏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及高速公路的建设,有80%以上教师参加了相关科研项目,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有了极大提高,更好地适应了高等工程教育对师资培养的要求。还有教师走出国门承担了刚果(金)国家一号公路的改建设计、中石油土库曼斯坦专用铁路设计工作。专任教师大都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善于按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用工程质量事关重大的切身体会教育学生树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聘请20余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扎根西部、胜任工程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课程建设。课程安排侧重于“铁路技术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对铁路技术类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学生对所学工程技术类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与管理、经济、法律类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有效融合。按照“精简必修、增加选修、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单门课程建设转向重点课程群建设,“工程经济学”、“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群,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立项方式开展系统改革与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综合管理的基本能力和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着重将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教学内容注重删繁减旧,充实新理论、新技术,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普遍采用基于工程案例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性教学方法。“工程经济学”、“工程测量”、“交通土建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材料”4门课程成为甘肃省精品课程。
教师在教材编写、专著出版、毕业设计、教案讲稿、学生实验等方面注重铁路特色。王恩茂、鲍学英、顾伟红、祝连波等教师编写出版了《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安装工程概预算》、《铁路工程计价》等30余部特色教材,其中《铁道线路工程施工》、《桥梁施工》、《交通土建工程概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教学、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模块构成。
1)设立“创新教育”必修环节。学生需在四年大学期间完成32个标准学时的相关学习内容,通过相关考核且成绩合格后,获得“创新教育”两个学分。创新教育课由多个独立板块组成,借助开放式教学管理平台,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实验、分析、制作、操作、发明等方式,完成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学院制定了创新教育实施办法,从管理机构、竞赛组织、创新实验、论文撰写、学分认定等方面设有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障了创新实践的全过程实施。
2)开展创新性实验,建有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和铁道部“结构试验中心”等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另建有甘肃省“土木工程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以及工程管理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0000多平方米,各类实验设备1500多台(套),总价值3000余万元,必修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100%。以教师教改基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保障,以全国、省、校三级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申请创新实验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拟定实验方案、撰写科学总结报告,由教师根据实验及报告情况给出评分并推荐优秀报告发表到相应科技期刊上。其中,2011年王恩茂老师指导的“秸秆复合式保温墙体材料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项目获得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2011年鲍学英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验”顺利通过验收,和课题组学生李信一起撰写的论文《论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在教学中的推广》发表在《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期上。2011年靳春玲、鲍学英老师指导的“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分别获得甘肃省二、三等奖。
3)校企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先后与中国中铁、中铁二十一局、中铁西北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一局、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68011部队等单位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已建成14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4个校内实习基地,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技术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4)组织开展专业交流及各类竞赛活动。2012年组织举办了首届甘肃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交流会,有来自8所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参加了交流。连续多年举办算量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作品竞赛并取得包括国家铜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5)教学管理。以质量管理为核心,重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重视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土木工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院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践教学评估、新办专业评估、重点课程群达标评估和教学督导等一系列举措,保证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与效果。
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教学督导体系,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督导委员会在教学改革研究及校内各项评估、课堂教学调研、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教学文档的规范管理等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院对实习、毕业设计、创新教育等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定有详细的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确保教授和副教授登讲台为本科生上课;严格执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究会议,开展教学经验交流;长期坚持学生评教与领导及同行专家评教相结合的评教办法。建立院、系领导听课制度。院、系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三次,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予以分析和指导。完善考试制度和考试管理。考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为此学校制定了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制度覆盖试题(必修课建立试题库)、考场布置、监考、阅卷、存档的各个环节。
(6)社会服务。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从设立之初,就积极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1995年开始,工程管理系承担了“甘肃省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培训”、“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培训”、“注册建造师培训”、“甘肃省建筑与房地产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等培训任务,为提高甘肃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对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甘肃水利水电设计院、兰州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兰州铁路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及技术干部进行了工程管理知识轮训,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同时,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地方重大重点项目的前期决策论证、招投标评标、技术咨询等工作,对甘肃省的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7)思想及身体素质培养。开展爱国爱路主题教育,激励学生投身到祖国的铁路建设尤其是西部铁路建设中。校园建成置有詹天佑塑像、青龙桥车站的“天佑园”主题教育公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肩负历史新使命”被评为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精彩一课”。在每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生恳谈会上,老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在黄土高原安身立命无悔追求的动情讲述,新一代青年校友扎根西部铁路建设的突出成就,中青年教授、博士科研足迹遍布黄土沟壑、高原冻土、西部荒漠乃至无人区域的现身说法,感人至深,教育和激励着一届届毕业生,循着中国铁路建设先驱者的足迹,并以学校教师和优秀校友为榜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
开展篮球、足球、排球、拔河、越野跑等各类体育比赛,开展以“了解西部、关爱西部、建设西部”为目的的兰州徒步行,开展“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的野营远足活动。公共体育教学专门设立了“野外生存训练课”,教学内容包括山地定向越野、远足、沙漠旅行、高原野营等内容,每年至少举行两次穿越山地和荒原的长距离定向比赛,学生学会了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身心素质、合作能力和环保意识。学生毕业时体育达标率为100%。这一专项选修课目为学生未来岗位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实施效果
1.专业办学水平得到广泛认可
2010年,工程管理专业顺利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业教育水平评估,是全国第27个、甘肃省第1个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专业。2011年6月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我校是省内首家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在甘肃省按照一本进行招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许多“985”、“211”高校的认可,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均接收我校推免的硕士研究生。学科水平和专业排名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2.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具备了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类竞赛和各种考评中都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历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6%以上。根据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很多单位都愿意吸纳我校毕业生,并采取“3+1”资助培养模式,使双方受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铁路局、铁路勘察设计院、中国中铁公司、中国铁建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负责人,专业毕业生在全国行业高校中自愿服务西部的比例最高。广大毕业生以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勤朴笃行,艰苦创业,在青藏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太中银、精伊霍、兰渝铁路、玉树抗震救灾道路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勇挑重担,建功立业,为我国铁路特别是西北铁路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3.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土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及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达到60%以上,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1人入选“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1 人获“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我最喜爱的教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教学优秀奖,4人获得青年教师教学奖。
4.学科学位建设迈上新台阶
1997年,在“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下设置了“建设项目管理”方向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下设置“工程与项目管理”方向并招生,2008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自主设置了“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单独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取得“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并于2011年开始单独招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EB/OL].http://,2007:1-26.
[2]刘长久.特色专业建设与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5-2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矿山建设工程;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培养
一、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是安徽理工大学最早开办的专业方向之一,迄今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矿山建设领域人才。矿山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校的强势学科之一,1984年获批矿山建设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被遴选为原煤炭工业部重点学科,2001年以矿山建设工程学科为基础的岩土工程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0年招收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为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转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培养方案需重新制订。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多年来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办学基础,对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探索。
二、培养目标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工程方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面向未来矿山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矿山建设工程方向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能胜任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具备从事交通、铁道、水利和市政等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三、培养模式
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采取“3+1”本科工程型培养模式,是指在大学本科4年中,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累计3年,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由本专业教师(校内导师)和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校外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即实行双导师制,从而使学生紧密结合矿山建设工程实际,深入煤矿的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整个建设工程环节中,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
四、课程模块设置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含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化学、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体育等课程,共计72个学分,1336个学时。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但要求本科毕业时获得的公共选修课总学分不得少于6个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测试技术、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基础工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数值计算方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土木工程建设法规等课程,共计53个学分,856个学时。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由学校指定,对于矿山建设工程专业,该课程模板包含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这2门课程,共计4个学分,64个学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含岩石力学、爆破工程、井巷特殊施工、矿山建设工程、地下建筑结构这5门课程,共计10个学分,160个学时。专业任选课程模块:由学生自行选择,但要求至少修满6个学分,对于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建议优选课程为开拓开采、矿井通风与安全、隧道工程和矿井提升运输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工程地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设计、井巷特殊施工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矿建工程施工与管理实训等课程,共43学分,均采用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形式。素质拓展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根据学校所制定的明细素质拓展教育学分表,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修满4个学分。按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所培养的本科生,要求修读所有必修课程和参与所有实践环节,要求满足各类选修课程的基本规定和各类课程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19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50学分,企业实践环节40学分,方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一)校企联合培养内容与形式
校企联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新增教学环节,是培养矿山建设人才的新模式。土木工程(矿山建设)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完成,在企业学习、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1年。校企联合培养主要包括两大环节:实习与设计。实习主要包括本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和毕业实习;设计主要包括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培养内容与形式见表1所示。
(二)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核内容及权值分别为:创新能力(0.15)、工作态度(0.1)、团队协作精神(0.1)、专业实践成果及答辩(0.35)、实际操作能力(0.3)。考核方式采用专业实践汇报、书面总结(实习报告、设计或论文等)材料及质量评定和答辩、素质的评价和综合能力等。根据考核内容的加权平均分将考核结果分成5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列入学籍档案。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三)联合培养方案实现基础
安徽理工大学成立了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学校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国有煤矿企业均签有长期、稳定性的全面合作协议。上述各企业均有职工培训教室和宿舍等设施,每年合计能接纳100多名土木工程(矿山建设)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与设计工作(安徽理工大学矿山建设专业每年招生学生平均人数为80人)。校企联合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教学经验丰富并有一定实际工程经历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知识体系的高级技术职称专家担任。上述各企业的多名优秀正高级工程师已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能满足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校外指导教师的要求。学校可每年定期邀请校外导师来学校一起商讨和修订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共同做好现场教学、实习、设计以及实训等实践教学工作。
六、结语
我国目前设置有矿山建设工程专业的高校还不是很多,仅限于原煤炭部直属的几所高校。“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高度参与教学,而由于煤炭行业的高危性,使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系列困难,但相信在学校和企业深入合作教学的情况下,不断修订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可确保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进而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矿山建设工程技术人才。
作者:蔡海兵 荣传新 郑腾龙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计划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林健.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关键词:独立院校;实践教学;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3201
工程管理专业是我校设置较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四大学科中管理学科中的专业之一,是新兴的管理艺术与工程技术复合性学科,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基础知识,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生力军,其定位就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又体现在实践能力上,随着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实践教学过于教条化和形式化,在课程设置、基地建设、过程管理及课程考核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
1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不足
(1)独立学院刚从母校脱离转设,但仍然沿袭母校传统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明显不适宜。实践课程设置也过于分散,存在条块分割,理论和实际脱离,学校与社会脱节等现象。犹如砂石、水和钢筋未经充分搅拌融合形成不了强有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难以支撑起高楼大厦。
(2)实践学时和学分偏少。美国实践学分比重较大,在ACCE评估中最高的占36.17%,最低的也达9.84%,而我国因为理论课程未经优化而导致的重复性大大压缩了实践学时。在这较少的学时内要进行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必然会导致演示类实验偏多,综合设计性实验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受限;部分课程缺少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如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就缺少案例模拟实训环节,工程概预算也缺少电算化实训环节。
(3)实训基地匮乏,有的也只是形同虚设,这样导致每年学生的认识实习都存在问题,学生人数太多施工单位难找,就算有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收效甚微,而且安全问题也难以保障。
(4)实践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看结果,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成果,实习报告及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根据成果来评定成绩,考核制度太单一,不乏有鱼目混珠,雷同成果,不能够反应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我校自从开办工程管理专业以来,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改革,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1)实践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要求上,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学校,社会,毕业生及在校教师四方调研,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实践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讨论理论课程的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联系,实践课程的具体设置,从而对现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新的修订,构建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化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做法就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线,按照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可分为项目建议书即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设计阶段(建筑CAD实训、测量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设准备阶段(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案例模拟实训)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最后通过沙盘模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化和一体化设计。
(2)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大一开始分方向,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就业方向可以分为造价管理方向和项目管理方向,按照专业模块开设多门方向选修课,就可以对相关理论课程进行优化,加大实践课时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让学生能真正动起手,同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做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分小组开始招标文件的编写,经过指导教师评议评选出最优者当甲方招标,其余小组就是投标人,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写,通过竞标评标选出获胜的投标方,全过程都是团队合作,学生进行角色演绎,全仿真模拟真实工程案例。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都有显著提升。增加工程概预算的电算化课程设计,与社会接轨。
(3)施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实习效果甚微,应该每学期都进行分阶段实习。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实习实训,其次可以逐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由小及大,先建立小型的施工模拟场地,再逐步完善。这样学生就有了可以实际动手操作的可能性。
(4)美国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中提到“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动态和创造性的过程,学习者应该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求意义”,实践课程更是如此,对于实践环节要进行动态考核,进行可视化评价,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如毕业实习,指导老师要参与到学生实习全过程,通过电话、QQ、邮件和现场检查随时和学生保持联系,进行全程指导,这样也能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进行阶段考核,最后进行实习答辩,让学生真正带有任务的实习,可以拍施工视频,拍照当做成果,如果学生有自己实践的视频可以适当加分等等。通过动态考核,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实习成效,学生也会更有积极性。
独立院校实际上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只有通过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应用型”,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革新、试点,充分利用学校的重点专业土木工程和工商管理的优势,才能搞出自己的特色来。
参考文献
[1]谢忠镖.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较[J].科技信息,2006,(3):120121.
论文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实践
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本科毕业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我国建筑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增大,对其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反映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进行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如何抓好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应引起高校专业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各项教学改革均应考虑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使毕业设计环节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有限,责任心不够。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投入到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时间远远不够,更无精力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创新。
二是毕业设计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选题及内容单一,不灵活。
三是毕业设计模式僵化,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条件受限。仅局限于校内做毕业设计,反对校企结合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拓展。
四是毕业设计过程检查和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创新。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环节只注重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毕业设计成绩给定标准需要细化。
一、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法
1.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
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学校应积极支持并出台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的政策,鼓励专业课教师深入现场,解决社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在教学和科研中提高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良好教风,不断积累开展创新教学工作的经验。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项目,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并带动学生把毕业设计融入到科研项目中。毕业设计不像课堂教学,它可以巧妙加入个人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思路灵活,思维开阔,不断创新才能带动学生有更开阔的思路。另外,高校教师应把创新教育当作一种责任教育,充分认识到创新给学生带来的效益。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尽量减轻有指导毕业设计教师的课堂工作量;或者课堂教学任务重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数尽量控制在可指导的范围内。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毕业设计并进行创新能力发挥。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更好地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进行专业课教学计划过程中,结合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课程设计,一方面由各专业教师结合自己参加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的科研活动,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利用4周的毕业实习时间,由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方向对土木工程企业单位和设计院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调研,学生自己选题后,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和研究的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而确定是否开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计划的提前进行设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为了使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可以在专业课学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就逐步引入毕业设计。例如,在第八学期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毕业设计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明确设计任务,查阅相应文献资料,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工作状态,学期末做出初步设计方案。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某种程度上变相延长了毕业设计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新思考,为正式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有利于专业课学习质量的提高,也促进学生增加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投入。提前进入毕业设计也可以使学生与专业教师有较多的接触机会,有更多的时间向教师请教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选题是否合适,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能力的发挥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总结起来,选题应符合以下要求:(1)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内容;(2)选题要联系生产实际,或者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就业后的科研能力;(3)选题应新颖,不要局限于历年的单一模式,可以扩展到本专业相近的专业题目,例如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概预算等,如果工作量不够可以增加部分结构构件的计算作为补充。设计结束后学生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改革毕业设计模式,校企结合,设计与就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建筑工程企业或者设计院相结合,采取统一安排、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自主安排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另一方指导教师和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课本上涉及不到的专业具体细节问题。结合现场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可以在建筑公司相关专业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可以解决具体的生产实际问题。但需要教师严格把关,要求学生定期汇报毕业设计的阶段性成果,对这些学生的要求要比在校学生更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这可以改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被动接受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的现状,从而最大限度开发了学生潜在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和学院应加快土木学院产、学、研结合步伐,鼓励教师通过校友及有渠道的学生与大型建筑企业或者设计院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学院主动与这些单位磋商,达成联合办学,签订学生在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有关协议。这样的改革措施可以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提供依据,也可以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检查和成绩考核体系的创新
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障。毕业设计应是严格的、规范化的过程。
(1)教师编写毕业设计指导书和任务书。任务书应明确设计题目范围、设计内容、设计进度安排及对设计成果的要求等。指导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查阅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教师按设计进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辅导。
(2)定期检查。毕业设计开始一周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好开题报告和设计计划,并向指导教师汇报,教师要对设计方案、工作计划、进度安排等进行全面指导,提出明确要求。校、院可以对开题的情况进行抽查。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应对本组学生每周进行一次工作进程和质量的抽查。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检查,提出指导意见。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对扎实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减少“前松后紧”的现象,起到督促和推动作用。
(3)严格答辩程序,客观评定设计成绩。学院要成立答辩工作领导小组和答辩委员会,下设答辩小组,分别由4~5名教师组成。答辩前,学生将独立完成的毕业设计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成绩后由评阅教师评阅,然后决定是否可以进入答辩程序。这些顺序决不能任意调整,流于形式,也不能减少任一程序。对不遵守纪律、抄袭他人或者下载网上设计的学生,取消毕业答辩资格,绝不姑息。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由开题报告成绩、中期检查成绩、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教师评定成绩和答辩成绩五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建议分别为5 %、5 %、50 %、15 %、25 %。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要求科学、严格、客观、公正,标准统一。对毕业设计进行客观、合理的考核,对促进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做好毕业设计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起到重要激励的作用。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与原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现有的本科教学模式,这些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都将在实践教学阶段实现,其实现的基本支撑是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其实现的平台是与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本文对卓越土木工程师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将是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试点工作的有益探索。
1 在教学体系上起步
打破传统教学结构,强化能力综合实训,建立由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东北电力大学着手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出发,进行一个全方位的顶层设计。为此,土木卓越工程师教学分委员会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教学结构,强化能力综合实训,建立由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通识能力主要由人文素养、信息素养、数理力学基础、英语等模块构成;专业基础能力主要指输电线路设计能力、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及施工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输电工程实验能力、输电线路运行维护装置设计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主要通过毕业实习与设计来提升。
在设置各实践教学环节时,学院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达到35%;增设“学期论文”教学环节,设置“技术工作实践”,按知识和能力体系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安排全流程综合性产品设计实训,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完成产品设计。
课程是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环节。学院从学生“四年学习和就业规划”出发重构课程体系:大一时,通过“工程制图及CAD应用”课程和“输电线路软件实训”环节的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流畅完成简单设计,例如三维输电塔结构模型和三维输电导线模型的设计。大二时,通过“钢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完成更复杂的工程设计。大三时,在“输电线路设计综合实习”环节,要求学生运用相关技术进行输电线路的电气、结构设计及基础设计,运用专门软件进行输电线路有限元分析和施工仿真。至此,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完成。大四时,学生更多时间是在实习基地进行“真刀实枪”工程实习和演练,包括选择输电线路设计、输电线路施工、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以及输电工程概预算等方面课题。
教师是关键。学院逐步建成了一支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工程实践教师队伍。在供电公司、超高压局、输变电工程公司任职的课外教师有20多名,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6%。
如果说全新工程教学体系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厚土”,那么,校内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就是提升工程能力的实战场和演练地。
在校内,输变电运行中心、现代电力仿真实验室、输电工程计算中心等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教学基地。这些中心拥有输电线路运行设备,来到这里就像进入实际运行环境,学生们在这些中心锻炼了动手能力,缩短了就业适应期。
在校外,学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实行“岗位引导,项目绑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企业实际工程问题设计成可供学生研讨的课题,配备企业导师与学业导师。近年来,学院与吉林省电力公司、辽宁省电力公司、广东省电力公司等十余家电力企业共建了20 多个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通过奖励学分、资金资助等方式来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参加科研与创新实践,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育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有一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全国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特别是2013年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参赛作品荣获吉林省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奖。
2 在培养模式上破题
“预就业”深化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合作平台,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
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中下厂难、动手难,学生缺少企业实际工程训练环境,这一直是工程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难题。学院2008年以推广“预就业”实习模式破解了这道难题。
这种“预就业”实习模式与订单培养方式不同,是采取“全年周期”企业实践。每年4月,学院组织企业来校从大三在校生中选拔学生,然后大四全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导师,直接参与公司实际项目,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并按月支付学生实习津贴。一些企业还为“预就业”学生开设选修课程,进行业务培训。
在企业里实践,在项目里设计,在企业里答辩,“预就业”使学生把被动的毕业设计变成主动的专业实践。由这种“双导师和项目绑定护航”的论文(设计)无法抄袭拷贝,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了。
每年6月,学院“预就业”学生毕业设计答辩与众不同,他们是在企业里进行的,由企业工程师与任课教师共同为学生毕业设计把脉,首开毕业设计答辩进企业的先河。未毕业先入行。在企业一年的“真刀实枪”实践,让学生们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不少学生也因此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实现了优质就业。
“预就业”深化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多元共赢。有专家认为,“预就业”实习模式构建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合作平台,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打破了校企间的壁垒,同时也突破了学生就业被动的瓶颈,得到企业认可。
3 在特色打造中推进
顺应国家电力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积极培养区域社会经济急需的工程人才。如果说与国家电网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让东北电力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先走一步,而面向行业、立足地方的定位让东北电力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走得更实、走得更远。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唯一一所以电力行业为背景、开设有输电线路专业的学院。建院至今,学院为电力行业培养了10万多名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与管理的交叉专业,对学校资源和能力的要求较高;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同时,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也使得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不得不转换教育理念,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符合就业形势、符合专业发展的革新。本文认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变革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市场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68-02
1998年,工程管理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距今只有14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内的一本、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时间就更为短暂。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2012年,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地区部分国有和民营房地产建筑公司、装修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进行三年内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工地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实验员、建筑合同管理、建筑设计等岗位。同时,对近三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显示其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预算员、房地产销售人员、资料或合同管理员等岗位,其中做施工现场工作的占到整个被调查男生的54%,做预算工作的占到被调查女生的32%。在此现实情况下,本文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由上述,本文认为,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应用型能力结构、管理―工程型专业知识结构、内向型服务范围”为主体的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较为薄弱,科研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学生能力机构的培养上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其次,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托发展而来,所以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上应该发挥优势,建立管理―工程型结构,即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兼顾土木工程类知识;最后,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的服务范围一般是面对地区、面对国内,应建立内向型的服务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
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三、应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条件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实践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课程实践的形式应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实践、实习基地的现场观摩与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种形式。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有针对性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课程;二是拓展实习基地,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岗位,以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总之,秉持以需求为导向,“求实、求是”的原则有利于我国独立院校科学、系统、合理的构建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傅兰英,柳佳,付强.独立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9月.
[2]徐仂.独立院校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2(17).
[3]冯宇楠.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
[4]魏红.浅议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