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生物课程
课本多结合实际案例,并以课后题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措施与途径。如在生物必修3[2]中立体农业有关内容,讲述了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对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详细讲解,明确其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的意义,并结合合理放牧养蓄、合理利用秸秆制作沼气池等生活实例加以说明;生态农业部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多级利用能源及资源,以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为例,说明生态农业对减少化肥用量、净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对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恢复生态学,应用于盐碱化草地、洪水破坏的地区的治理与恢复等;对河流生态系统受生活污水轻度污染的相关分析。同时,也有从宏观角度,对生物圈内全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难题的介绍和我国应对策略的普及。
1.2化学课程
在化学必修书中,一是在化学必修1[3]中对自然界中碳、氮循环及硫转化的具体知识的讲解,并重点选取资源利用中有人类参与却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一部分进行学习,如在氮循环中,人工固氮虽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造成了温室效应、水体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在硫的转化中造成的酸雨的形成及防治等问题,说明了在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仍存的欠缺与不足;二是在化学必修1中通过对海水的综合利用、工业流程图、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处理汽车尾气、选取途径增大化学反应程度,提高化学反应转化率方面的重点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意识。
1.3物理课程
在物理选修3-2中交流电压一部分提及的远距离电能输送中,采取减小输电电流、提高输电电压的措施,以降低输电线路中的消耗;同时利用输电新技术:现代的直流输电技术,无感抗和容抗,解决电网的同步问题,使我国“西电东输”的全国联网战略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1.4地理课程
在地理必修2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节中,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实施的必然性,且选取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实例,结合传统与新模式的比较,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理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必要与优越性。而在地理必修3中,着重分析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协调关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防治问题;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分别以我国山西省、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详细分析能源资源、流域的综合利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做好对可能带来的后果的预防与解决措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在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节中,以西气东输、东亚产业转移为案例,从多角度讨论资源调整的可实施性,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带来的巨大效益。
1.5政治课程
在政治必修1[4]的“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具体讲解了经济建设需增强发展协调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
2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高中课程中的设置意义与不足
2.1意义
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学习,广大高中学生确实学习和体会到了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树立国策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加上由于课本采取生活实例结合知识点的形式,学生容易理解这一内容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对生活中农业、工业生产运用的环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与否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这些对学生以后应用于工作中,并为我国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不足
虽然当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资源节约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全面分析,我们学习的内容仍有少许欠缺与不足。由于使用对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局限,课本中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本原理与大致解决方案的层面上,无法再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整体来看,课本囊括了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及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资源利用问题等,对于学生初步把握有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且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目前严峻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势要求,我认为列入上述内容还有些欠缺,应加大列入的篇幅,加大对此内容的重视程度。
3改革建议
3.1加大现有课程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知识的体现
3.1.1生物课本中应增大对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生产模式的介绍,原先大部分只出现于课后知识链接或课后习题的部分,容易被学生忽略,虽然其中有很好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思想内涵,但不易引起学生重视,建议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主要知识之中。
3.1.2化学课本中对化学反应的讲解比较透彻到位,重视化学最根本的反应原理,而对于联实际生产中的相关问题不如生物部分全面,建议增加对废水、废气排放,工业流程中废物利用、废品回收等处理问题的有关知识。希望能具体探讨对重金属及复合材料的回收重利用及如何有效处理等问题,联系诸如北京五环外的“垃圾村”的废品大面积堆放且处理难的现状,思考如何解决电子垃圾等处理问题,避免其产生的大量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此问题高中学生欠缺处理能力及经验,但可作为相关链接或课后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3.1.3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雾霾现象不仅需要社会分析解决,也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因为学生正处于需要培养思考能力及关注社会、帮助社会的责任心的阶段,为何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如何有效解决雾霾问题,怎样能够调整、避免以后出现雾霾甚至其他环境问题,思考现有阶段有哪些缺陷,都是我们学生需要思索的问题,因此应将雾霾问题放入化学课本,使学习课本知识更为充实、有意义。
3.1.4生物圈中的资源大部分不可再生,且煤、石油等储存量在逐渐减少,如何寻求新能源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而目前应用广泛且重要的核能源及核发电在物理课本中相关甚少,建议在物理课本中适当增加有关知识和内容,将更有利于学生将来投身于解决核能源的利用及核反应堆的处理等问题;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能的开发利用还相当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且技术比较落后,建议加入到物理课本中,作为阅读拓展,提高学生对新能源的关注。
3.2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知识进一步体现在重点课程中
在语文课本的说明文阅读中希望增加关于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与基础知识的介绍,在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同时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目前文言文多是人物传记,历史史实等,可以适当增加先人天人合一的原始环境保护思想的有关文章,让同学们增强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自信心。而在历史课本中,可以适当增加世界有关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原因及危害介绍的篇幅。在地理课本中,可以另外结合过去和现在的环境问题,介绍土壤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和典型案例。在英语课本中,希望适当有几篇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经验、好做法的文章,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增强改善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信心。在政治课本中,可以加入最新十会议中提出的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要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同时,在大多学校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鼓励学生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课题,在学校的帮助下,亲自调查当地工厂等对资源的利用途径,分析当地措施的完备与否,加强学生与社会的实际联系,从而实实在在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案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些学校开展的职业体验活动中,可跟随环境管理人员、环境监测人员、污水处理人员及节能资源管理人员,学习其工作的大致流程,拿出在课本学习中的疑惑向其请教,巩固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4结语
由于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学教师也应该挖掘化学这门学科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变革之后,出现了“化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从多角度来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同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化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2].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3.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差异
1.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由于化学课程结构的变革使得化学的每一个课程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的模块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开展,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化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化学课程改革的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学内容优化的效率,从而促进化学课程灵活性的全面提升.
2.促进化学课程功能的优化
课程结构之中的很多要素都会对化学课程功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是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也会影响到课程功能的实现.在课程结构变革之前,化学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但是随着课程结构变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仅利用各个化学模块提升了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平等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来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3.促进化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由于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学教师也应该挖掘化学这门学科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变革之后,出现了“化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从多角度来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同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化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3.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课程模块在教学方式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将不同模块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就需要加强对化学教学实践的分析及总结,提升对相关的教辅的利用水平和利用质量.
三、结语
从可供选择的宽广领域中为中学物理课程选择合适的内容,对教师和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兴趣和经历,师资力量等这些都需要加以考虑,对许多学生来说,中学物理课程可能是他们接受物理学正规训练的唯一机会。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中学物理课程给他们打下一个基础,以备今后进一步深造。于是,课程所提供的准备是否充分,便引起学生和家长以及高等院校的密切关注。一些州关注课程的内容并提供大纲,以便有助于对学校进行指导。
但是,说到底,这种选择必须由任课教师来做,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学生和社区,了解学校情况,尤其是了解不同的课题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概述
在“初级物理”这个题目下有很多知识。在一学年内无法把它们学好。初任教的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不要试图教太多的课题。教好少数课题比了解物理学的概况更为可取,那么教师应当怎样选择课程内容呢?也就是哪些课题应该教给学生呢?
首先我们将考虑作为一门科学和作为一种活动的物理学的范围。展现在师生面前可供考虑的课题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选择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虽然过分狭窄和专业性不是中学物理应该具有的特征,但是,在选择适合于中学不同学生所需要的课题时,理解要比单纯知道更重要。应该让学生学会一些必要的课题。还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希望学生获得哪些能力。
三、可供选择的广泛领域
物理学的范围十分广阔,其中大量课题应该包括在中学课程之中。
1.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从时间上来说,可以从当前一直追溯到“大爆炸”的时刻。
2.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但它是由贯穿其中的一些基本观念联系起来的。
物理学的普遍原理使它和谐、有力而且具有物理美。
3.物理学是当代人们所热烈追求的一项事业,前沿正在扩展,物理学正在发展之中。
4.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发展其它自然科学。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得到解答。应该让人们知道,“物理学家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
5.物理学不是工程学,物理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在医学和其它许多领域中的应用,将被那些理解物理学基本原理的人们所关注。
6.物理学的应用之一是解释自然现象,这真是很吸引人的一个方面。例如,日落时为什么是红色?天空为什么是蓝色?鸟如何知道飞行路线?为什么海浪总是拍岸?
7.还有一些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导致人们关注某些社会政策,如核电站、核废料处理、空间计划、能源、环境保护以及国防等。
这些课题应该有足够的数量,以便能体现物理学的广泛程度。但也不能太多,致使对每一课题的讲授都不充分。在整个课程中,应该强调那些基本原理,以及把物理学各个分支联系在一起的那些观念。应该使中学生感受到物理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是最引人入胜的当代科学前沿之一。其次,通过学习物理,学生应该知道物理学家如何提出有关自然的问题并给出解答,从而勾画出宇宙的情景,学生应该学习如何提出类似的问题。最后,关于物理学基本原理在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果引用得当,会增加多数学生和教师对物理课的兴趣。
所有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企图讲述过多的课题将会流于肤浅,这是在基础科学的初级课程中容易犯的毛玻另一方面,过分集中少数课题会使本来应有多方面才华的学生成为“少年专家”,同时把一些本来会对广泛的课题有兴趣的学生排斥在外。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在技术中、在相关科学中的应用,会使物理课生动活泼。然而,过多地引用技术实例,在教学中可能忽略这一点:应用是结在科学之树上的果实,而不是树本身。
四、课题少而精,则学习效果好
首先,要说几句关于物理课程的“覆盖面”问题。一些课本,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有时会误导新教师,为了满足不同教师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课本所包含的课题比作者打算在任何一个年级所讨论的要多。物理教师与其肤浅地覆盖许多课题,不如处理好较少的课题。这一点在几十年前举行的称之为“美国物理教师协会”(AAPT)的会议上已经提到过。
由很多知识组成的物理学,目前它的范围更加广泛,在初级课程中不可能充分普遍地加以覆盖。教师不应该牺牲深度和理解程度,百科全书式地包容过多的课题。
1.动量守恒;2.质量和能量守恒;3.电荷守恒;4.波动;5.场;6.物质的分子结构;7.原子结构。
这7方面的原理和概念勾画出最低限度的内容。
应当指出:诸如牛顿运动定律这样一些课题,通常应该在讲述初等水平的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的发展过程时加以讨论。
1956年以来,物理学已经向前发展,因此关于现代物理(基础物理在粒子物理、固体物理、相对论和宇宙学中的简单应用)的介绍现在也适合于中学物理课程。
五、应当教授某些技能
中学物理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应该培养的某些技能。
1.识别所观察到的现象中的变量。
2.整理观察到的信息(例如,观察和记录电流改变时导体上的电压)。
3.会处理信息,以便研究找出关系(例如,作出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
4.会解释用图线表示的信息。
5.学习“问题解决”。
6.会根据简化的假设粗略地进行估算。
7.会把空间信息转化成其它形式(例如,理解实际电路与电路图的关系)。
学生获得这些技能,需要多次反复和实践,只有反复注意其应用,才能获得技能。应该在学生学习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波动、近代物理等知识时,学习和利用这些技能。稳步地发展这些技能是物理课程的一项根本任务。
六、课本的内容
学生学习物理在课本上花费的时间要比做实验多,也比同物理教师接触的时间多。因而必须认真选择课本,以适应师生的需要。
在选择课本时,应该考虑哪些标准呢?课本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在AAPT领导下的物理教师小组认为,评价中学物理课本有下述7项主要标准:1.内容(题材的正确性和合适程度);2.程度(讲述适合于中学学生);3.可读性(课本易于学习);4.外观(看起来吸引人);5.科学(把物理学展示为发展中的知识);6.社会问题(认识到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7.作业(给学生的附加作业,材料合适)。
基于这些标准,教师小组评价了14种使用比较普遍的中学物理课本。
同一小组分析了这些课本的内容,认为主要课题的分布如下:1.测量:导论,数学技能,误差,实际测量,SI单位制。
2.力学:平衡状态,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动量,能和功。
3.分子物理:量热学,分子动力论,气体定律,热力学。
4.波动:在弹簧和发波水槽中的机械波,声学。
5.光学:光的波动说,光线,镜和透镜,衍射和干涉,偏振。
6.电磁学:静电学,简单电路,静磁学,电场和磁场,磁力,电磁感应。
7.量子物理:光电效应,氢原子能级,原子光谱,核结构,放射性,核能。
此外,一些课本还涉及如下课题:电磁波,相对论,能源,物理学史和(或)天文学史,流体力学,电子技术,固体物理,天体物理,交流电路等。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课本也必须改变。在美国促进科学协会(AAS)领导下的教师小组审查课本的标准包括:内容的通用性;内容的正确性;内容的范围;科学的结构和方法;编排和连贯性;易于理解。
七、考试的内容
某些广泛应用的物理考试,从它的考试范围透露出一种课程内容的线索,因而许多物理教师认为它很重要。它对选择物理课程内容多少具有指导作用。然而,当作分析和选择课程内容的文件,它不具有绝对标准,应该慎重对待。
国家科学教师协会的初级物理考试,以其自身的权威而博得人们的关注。通过研究,发现考试的主要课题及其在试题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如下:力学30%热学和分子动力学10%电磁学25%波动、光学和声学20%现代物理学15%.
八、大纲
大纲以提纲的形式列举出所要讨论的课题,并指出课题间的关系以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有经验的物理教师通常要正式地或非正式地编制自己“个人的”大纲。由州教育部门或地区性的学校系统制订的大纲,在选择内容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在一些州,课程委员会当前正致力于编制或修订具有不同目标的物理大纲。
物理大纲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是:它为物理教育规定了目标,它反映物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双方的思想,可以在学年之初这个关键时刻对物理新教师给予指导,不利的方面是:大纲趋向于“冻结”教学模式,并限制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常常感到,不得不刻板地执行大纲中提出的建议,从而受到束缚,而且不能去试验新的教学方法,任何大纲都应该留有适当的余地,以便有经验的教师能发展他们自己的物理课程。
大纲是关于课题和课时的初步安排。随着课程的进行以及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逐渐显露,教师应当保持主动,以调整顺序和进度,调整能力要求和教学程度,在一年之内,要覆盖每个主要物理领域中的一些部分,这虽然是人们所希望的,但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发现这是做不到的。他们相信,发展学生的信心和能力更为重要。某些重要问题应该提出来并给予回答:1.贯穿每个学期的最重要的内容和能力是什么?就如同多数课本所编写的那样,教师可以确定牛顿定律、牛顿定律的历史发展和应用是第一学期的中心内容。
或者还可以把守恒定律(能量守恒、线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作为重点。一旦能够决定一学期所学的内容,就可以相应地做出每周和每天的进度表。
2.可以删去大纲中的哪些课题,教师应当认真地阅读课题目录,并认真选定删减对象。此后,随着学期的进展,在课程进行中要不断地与计划(大纲)相对比,而不要等到课程的最后几周再这样做。
3.大纲期望学生能记住什么?是否使学生确信他们能学习物理,并对物理增加了(或具有了)兴趣?
九、新课程
物理学是一门生气勃勃的学科,新近观察到的现象不断丰富着它的内容,处理熟悉的和新的现象的模型不断在改变,而且,应用物理学不断诵现。物理课程的内容不能固定不变。
其实,当代的中学物理教师已经感觉到有必要不断重新审视和思考课程的内容,这是令人鼓舞的趋势。相当数量的教师正基于自己的观点设计新课程,他们想的是如何把变化中的物理内容组织起来,以适应教学目标,并提供更好的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的需要。
下面简短介绍几个学区的课程实例。
下默里安(宾夕法尼亚州)中学物理大纲。这个大纲提供了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计划。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重视并提高自己学习物理和数学的能力,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实践者,物理教师的基本信条是:学出兴趣,而不是“学完大纲”。
体育教学目的是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整个大纲构建的目标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确定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用以检查和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共三项。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二、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以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现对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这条目的,强调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说明体育教学目的的连续性,身体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也强调了“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和体育教学中的反映,要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往往把没有病视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传统的、很低的标准。没有病固然是健康身体的起码条件,但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必须是健壮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心理。身体是否强壮,或体质的好坏,是由遗传和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所决定的。遗传是先天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在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中,为什么仍提出正常发育的内容?人体从胚胎到成年,不仅表现在人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长),而且构造和机能同时发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的变化,表现为发育),这种正向的生长发育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并未结束。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对高中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选编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就是为了达到促进身体正常的、更好的发育所安排的。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一系统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总体水平。当然这并不否认某一活动器官的发展,也会起促进身体整个水平相对发展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4.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难用定量的量表加以评价,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项。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是青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力发育是否正常,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这里讲的人际关系,就是个人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所谓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同龄人是一致还是超常?高中学生的心理受年龄、社会、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尽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正向成熟发展。为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有关,与心理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中,即可发现学生心理表现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青年的心理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统一的。如果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仍十分幼稚或特殊的“老套”,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5)良好的情绪。青年正处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活泼愉快的时期,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忧心忡忡、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很大,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然影响身心的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1.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因为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技术(这里指运动技术),也可称为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什么是技能(这里指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种运动动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这即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按心理学的解释,技能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技能又分为较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级的技能亦称熟练技巧。
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学习技术动作怎么能运用技术进行反复的练习;不反复的练习怎么能形成技能,进而用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结构如下图式:
附图{图}
上图可以说明学习技术,经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能与促进身心发展的关系。对高中学生应在初中已学的基础上,对技术动作提高要求,并逐渐形成技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益。
高中学生在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仍然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笔者体会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综合学科能力,包括掌握技术动作、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评价以及自我卫生保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由我国的教育总目标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决定的。当前体育理论界研究讨论的运动项目的目的论与手段论之争,同样涉及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高中教育应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基本观点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把学生和锻炼同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联系。体育教材内容有理论有实践,包括体育的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学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技术与行为,都应以完成教育和体育教学目的为准则,脱离教育、教学目标,单纯把参与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的“活动”作为终极的个人兴趣和目的,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是组织起来的班级集体活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性,是在群体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我们要反对“一刀切”或“齐步走”,但这不是反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依据。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是本学科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每时每刻都要发生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学比赛中的个人与群体、这一小群体与另一小群体之间的较量;技术与战术的运用;等等。上述一切都是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与集体发生关系。发挥群体的作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是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发挥个人的特长,重视个性发展,不是发展学生的个人主义。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更应加强。
新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反映了教育改革培养目标的时代特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自立、自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发展学生个性”问题。什么叫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是由多层次、多侧面结构复杂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2)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4)活动的倾向特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发展个性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倾向和完成“任务”的态度与行为。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教学目的重要内涵之一,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视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法,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法。
怎样看待发展个性与群体教育活动的关系呢?有的人往往把发展学生个性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误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社会观察和科学实验证明,离开社会群体,离开人际关系,个性是不可能形成的。个性属于社会范畴,它存在于通过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参与并与群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微观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它又受宏观的社会关系系统所制约的。”其基本图式是:
─────────
───────│在群体中通过交往而│──
│宏观的社会关系││││个性│
───────│形成的微观人际关系│──
─────────
参考文件: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参考书: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5.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文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陶景@①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日]松田岩男著:《体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译(内部参考)。
9.《中学体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从当前的教学来看,教学设计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目标的设计、内容的设计和过程的设计。目标设计要具有灵活性、递进性,符合学生的发展情况。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过程设计来看,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结构意识的培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结构意识主要看的是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首先,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物理学科本身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学科,其中每一册是整体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每一册中的每一章节是整册教材中的组成部分,这就构成了物理学科的整体结构。学生学习的每一节物理知识都是整体内容中的一部分,综合起来形成整体知识。在物理学习中,有的学生某一册或者某一章节学习得非常好,但整体知识学得不是很好,其主要原因是没把握好物理知识的结构,缺乏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因此,物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结构意识,使学生将学习的每一节内容都融入到物理整体结构中去思考、去感悟。其次,从物理教学的过程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内容上和方法上的结构意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结构思维来设计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例如,在教学“运动”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来展现物理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印象不够深刻。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采用结构意识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将相关的物理知识通过结构示意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结构关系形成知识的网络图,并能够通过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避免因为各个大的知识之间的孤立,无法形成知识网络,不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梯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87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是核心环节,而课堂提问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日常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适时、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当然,教师提问只有注意技巧和方法,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从而达到让学生学好历史的目的。本文拟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就历史课中如何把握提问的技巧做探讨。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在历史教学中,提问有很多角度,可以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问,也可以对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提问。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怎么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掌握程度,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实际能力进行目的明确、难易适中的提问。 比如在讲授《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教师可结合教材组织学生讨论: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会不符合中国国情?这与中国和希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差异等方面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也可以通过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对比,强化学生的认知,而且因关注到每个学生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要善于把握梯度,注意知识联系迁移
在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设置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角度,还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问题,同时使问题新颖、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精心地设计好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学生的参与程度才会提高。比如在《启蒙运动》一课中,教师在讲述完启蒙思想家代表的思想后,可以通过多角度、有梯度提问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启蒙运动的理解。比如:什么是理性?理性有哪些特征?理性的启蒙思想家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进步的表现在哪里?启蒙运动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时指导,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中寻找答案并培养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鼓励每位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培养学生从教材所提供史料的认知角度,根据新情境,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改变以往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讲到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对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李鸿章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等李鸿章参与的活动的了解,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合理引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所提的历史问题,既要有利于学生拥有历史知识和能力,又要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需要在讲解教材过程中,通过提问架起教材与社会实际之间的桥梁,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通过身边的人、事及社会现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宋明理学》时,教师可以列举社会热点事件,“东鞋(烂皮鞋)、西毒(毒胶囊)、南地(地沟油)、北钙(三鹿高钙奶粉)”,加深学生对理学的理解,让学生体会作为现代人应该具有怎样的良知和价值观。在讲解《一代雄狮拿破仑》时,可以针对拿破仑后期的战争性质和结果,引导学生联系九三讲话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世界观。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而科学地运用提问技巧,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祖岩.关于教师备课及课堂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3).
关键词:校本课程支撑平台自主选课样本学校
一、目前校本课程开展的问题和困难分析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促进每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构建合理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结构,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呼唤着校本课程的出现,开发并实施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各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深度、广度、力度参差不齐,而且在实施的常态、有序、有效等方面也普遍多有欠缺,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对校本课程开展的目的及必要性缺乏足够地认识
校本课程不是选修课或活动课,校本课程和语文、数学等一样每个学校必须要开设,国家课程强调了共性,而校本课程强调了个性,这是比较完善的课程结构,可以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目前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展的目的及必要性缺乏足够地认识,缺乏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没有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鼓励、倡导和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展。
2、教师课程意识薄弱和缺少课程开发热情
由于缺少课程专家的引领,缺少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也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专门的培训,还有高中学校的相对特殊性(高考),许多教师不熟悉或者不关心新课程的有关知识,不了解自己角色的变化,缺少课程开发意识,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性。甚至采取消极、敷衍或抵制的态度。
3、学生自主选课问题突出
校本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到实际操作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让学生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高中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基本都上千人,要在教师、教室等客观条件限制下,学校要保证学生都能选到喜欢的课程,这是十分繁琐复杂的工作,而如果手工进行统计分析,这工作量大的惊人且做不好。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因为没有经验,也缺少相对应的软硬件支持等,基本上都是帮学生选课程,学生做不到自主选课。
4、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大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行内部评价,这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等问题,造成评价基础薄弱,反馈性能差。虽然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操作起来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并不注重评价工作。新课程对高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学分制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的新理念,建立起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新课程兴衰成败的关键,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有别于以往传统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实现多元化操作。
以上列举的是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随着我们相对应制度的完善自然就会解决;有些如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生的自主选课、课程效果的评价等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十分繁琐,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选课,校本课程评价等,以往是人工进行调查统计,以纸作为载体进行记录,不利学生的自主选课,不利管理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也不利校本课程资源的保存和交流。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为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海量的资源、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程序的“智能性”,搭建一个校本课程选课管理平台,则能很好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校本课程实施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更快适应社会变化,可以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的、持续的管理,避免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出现随意性,信息技术应用于校本课程实施其优势在于:
1、提高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和管理的效率
学生自主选修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实施走班制(跑班制),之前从来没有任何经验的学校如何保障走班的有序开展,如何高效地统计学生选课的数据,如何高效地对学生走班后的考勤评价进行管理等,都是一个个摆在眼前的难题。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创建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平台,该系统可以记录学生的选课情况,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情况,同时学校教务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选择进行宏观调控,进行课程编排,并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互动,可以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的、持续的管理,避免了出现校本课程教学的随意性,提高了校本课程实施效益。
2、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目的是尽可能为教师、学生提供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先进工具和手段,实现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学生学习的负担,或在相同的负担下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实施,借助E-mail、BBs、Blog、QQ等工具,进行校本课程的对话、讨论,实现相互间的交流,可最大程度地让学校先进的设备使用起来。
3、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更新颖独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新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实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一边培训、一边应用、一边研究,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形成新型的教学方式,极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网上选课支撑平台的构建
作为浙江省新课程实施样本学校,我们尝试模仿大学的网上选课模式,自主开发校本课程选课平台,强化和规范了校本课程实施的开设与管理,在我校校本课程的选课走班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校园网中搭建“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平台”,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提供一个网络支撑平台。“校本课程选课平台”可建立在Windows2000+IIS+ASP+Access的构架上,此架构具有搭建快捷、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便于移植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很有代表性,也足以满足我们开展校本课程的需求。通过对校本课程相关资料和开设涉及到的一系列流程的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网络平台应包含如下一些栏目:课程网上申报、学生选课、政策文件的公告、通知的、互动栏目(论坛或者留言板等)、课程评价、学习资源、平台帮助等栏目。
四、基于校本课程选课支撑平台的实施与管理
利用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平台,使校本课程学生选课、组织管理方式等操作起来简单方
便而且实用。学生根据选课人数的限定,自己进行调整,不会出现“一窝蜂”效应,能够保证开课的有序进行。还可以从整体上关注自己的发展。其实施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环节: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教师网上自主申报课程——网上审批——学生网上自主选课——学校统计调整——学生网上二次选课——校本课程活动实施——学分认定。
五、基于校本课程选课支撑平台的评价
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如何,即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网络平台,也能很好的实现校本课程的评价。学生可以使用帐号登陆网络平台,对所选修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如可以设置一些评价选项供学生选择,可以让学生留言谈感想,学生也可以总体打个分数等。每学期末,学校把开设的所有校本课程的网上评价结果在校园网内公布,这对开课老师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校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因此要积极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使校本课程不断改进、完善,以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为着力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更有利于形成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的课改合力,使课程专家、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有机的融合到课程中来,校本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聚合体。
六、问题与反思
积极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把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选课平台运用在校本课程实施管理中是我校新课程改革中的特色。基于网上校本课程选课平台的投入实际应用,为我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供了保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的保证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正常有序开展,成为我校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亮点。在具体实践中,有几点体会颇深。
其一,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上的引导与支持,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如学校管理上对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充分重视,场地和时间的调配、网络的支持、信息技术老师的支持、班主任的配合等。
其二,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基于网络平台的校本课程的开展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许多老师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对使用网络进行相关教育还是十分排斥。
其三,教师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的基本操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其四,由于技术的限制,校本课程选课平台开发的不够完善。考虑到网络的安全问题,将校园网与因特网隔离,使平台里交流的范围只能局限于校园内。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魏国栋,吕达等.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宝剑.学生选课:高中新课程的关键[N].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2007-12-15.
1.1促进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
事实上,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再加上现在的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侧重的是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只能从事操作性的工作,而对于分析统计、综合管理等任务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也无疑为学生的未来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学生想要从事其他工作,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其理论分析与方案设计的能力明显要高于中职学生,因此其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上,就拥有比高职生有利的条件。开展科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和拓宽道路方向。
1.2根据行业特点,有必要开展衔接课程
就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基本情况而言,因物流管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于年龄尚小的中职生来说,难以适应这种高难度的工作。由此,很多中职学生在选择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也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流失率大。因此,开展必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积极鼓励中职学生继续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吃苦耐劳的能力。
2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一个相对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
因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不强,甚至几乎为空白。对于同一个班级中拥有较强的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中职学生来说,太过简单的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可能会使他们逐渐失去兴趣,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难以有效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而对于一开始就进行大跨度的物流专业知识讲解,会使得没有基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的信心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放弃专业学习。原因就是因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缺乏合理的衔接培养方案。
2.2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不合理
就目前很多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来讲,很多学校开设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相似度很高,这也足以说明高职的课程不能完全满足中职学生继续求学的真正需求。而前面说到,因缺乏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培养方案,生源的基础实力参差不齐,这也给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没有考虑到高职教学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中高职衔接课程也存在很大的而艰巨性与复杂性,生源结构过于复杂,其起点不同,素质不适应,最终导致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断档且不适应。
2.3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展存在滞后性
近几十年来,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其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课程改革的脚步还是相对滞后,且存在很大的不完善性。然而,对于中高职课程的建设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中职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弹性较大,这无疑为衔接课程的设置带来了不确定性,很多中高职衔接课程为避免这样的情况,依然开展老旧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3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研究
3.1基于工作过程的衔接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衔接应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以具体的范例性工作任务为内容,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进行学习,以获得可迁移的知识。因此在开设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时,应充分根据市场的变化,将工作是为教学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创新的人才。
3.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性的课程实践
充分分析市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基于工作过程原理开发出具有系统性的实践衔接课程。按照物流企业的工作设置环节,将工作过程引入衔接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清楚每一个环节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实践引入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对于基本知识的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多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良好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操作和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商务谈判和营销能力。
3.3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为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就应针对衔接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表现、学生的反馈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以掌握衔接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挖掘课程设置存在的不合理性和不完善之处,因而进一步对中高职衔接课程进行调整分析。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是衡量课程开展效率、效果以及真正作用的最佳途径。因此,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面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开展。
4结语
[关键词] 香港新高中 中国语文 课程改革
一、前言
根据现阶段教育发展情况,香港教育统筹局于2005年5月发表“334报告书”,提出香港三年高中学制将于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即高中一年级)实施,同时采用改革的新高中课程。200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定《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作为2009年新高中语文的课程指导文件。同时,课程发展议会修订了《中学中国语文学习重点(试用)》,供三年制高中语文课程使用。
新高中学制对香港来说是一次新的教育尝试,而课程评估及指引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开始。本文主要分析香港新高中的语文课程指引文件,将新旧课程作对比研究。
二、课程结构
新课程结构概括为:引言,第一章概论,第二章课程架构,第三章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第五章评估,第六章学与教资源。其中,前三章属课程内容,第四章讲教学,第五章讲评估,第六章讨论教材。同时,还有一本《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试用)》作参考。
结构安排上,新课程基本结构是齐全的,包括了课程、教学、评估、教材四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语文课程所要包含的内容。与2001年课程指引相比,2007年的较全面、具体。虽然两者都包括有课程、教学、评估、教材四方面,但2007年的增加了课程架构、课程规划两章,用较大篇幅叙述高中语文的课程设计原则、课程统筹等。相比2001年将初中及高中语文一起说明,2007年用独立篇章来单独说明新高中语文课程要求,显得更全面,为教师课程实施提供帮助。
2007年课程内容说明虽全面,但过于强调整体规划。比如课程评估及指引规定:出于整体规划的考虑,教师需要应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及方式不同来分别规划课程。按不同层次来安排不同课程,将给语文老师带来额外工作压力。结果可能各种版本课程规划效果一般,学生兴趣没得到满足。如能在语文必修课、选修课来调节,必修课学习基础知识,但在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能力选择。这样使得单个语文老师工作任务减少,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举两得。
三、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它决定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体现本科之所以能独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语文科的课程性质至关重要,决定语文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课程及评估指引在课程理念、课程宗旨、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目标都提到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强调审美情趣、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正面价值观、国际视野等。
这些观点很多是过去语文纲要没有提到的。相比较2001年课程指引只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并没太多提及人文性,新课程强调语文的“文道合一”,这是一较大改变。过去往往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工具性,不能全面反映语文科性质。现在两者都要兼顾,强调能力与文化并重,是一个新的发展。因此,在学科性质上,新高中语文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比过去语文纲要全面。
四、教材
教材关系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
香港新旧语文课程对教材的选取分别用“学习材料”、“学与教资源”章节来说明,名虽不同,但都讲述教材选取。两个课程指引都不设指定学习材料,给教师提供教材选取的意见,显得比较灵活。而对教材的定义,新旧课程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2001年从宏观角度界定教材定义和内涵,并从文字与音像材料提出选取的原则和具体要求;新高中语文课程则从教材作用来界定教材,但这里的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作业等资料,自然环境和人力等资源也被列为学与教资源,突破了传统教材观点。在资源类别里,特别提到要利用互联网与科技资源,借助互联网上语文资源;同时提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两项资源都是过去语文纲要所没有提到的,对于教材选取是一创新点,能拓展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空间。另外,新课程指引还说明了学与教资源的运用、发展和管理,并提供发展策略,强调教材发展的重要性。不足的是,规范未免太多,操作起来不易,若可精简则比较好。
五、评估
香港新旧语文课程指引均有评估这项。旧课程指引包括:评估目的;各学习范畴的评估;实施步骤;评估原则。新评估则分为:评估的角色;进展性和总结性评估;评估目标;校内评估;公开评核。
新旧课程指引文件都从评估的功能性来考虑,但两者着重点不同:前者着重对学习和教学的回馈,后者着重收集学生学习表现,以此达到诊断、回馈、促进学习、甄别和选拔等功用。另外,两者评估目也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将评估回馈给学生、教师、家长,希望以此来提高学习、教学效能;后者则针对语文科“文道合一”性质,目的是为衡量学生能力、文化素养、品德情意、对国家等的责任意识。
因此,虽然两者都强调借助评估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能,但相比起来,旧评估并没针对语文课性质,而是“一般性的评估知识”,新评估较清晰且针对性强,有利于发挥评估的作用。同时,新评估将校内评估和公开评核相结合,方式更多元化,相比旧的评估方式更灵活和全面。但是,没有做到“教与学的双向评估”,如果可以借鉴其他地方则更全面,比如上海对语文评估的经验,拓宽评估范围,做到对学生、教师教学、教材质量都实行评估。
六、小结
从课程结构、学科性质、教材及评估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语文课程的变化。总的来说,新高中语文课程的定位还比较准确,顺应实际需要做出变化,需不断改进。新课程的课程结构齐全;语文定性上,新课程学科性质的定位比过去语文纲要更为全面,强调语文课的“文道合一”;教材组织上,新课程扩大了教与学资源选择空间,同时强调教材的发展,可谓新创新;评估方面,新高中课程方式更多元化,对评估角色定位也较清晰,但缺乏双向性,需拓宽评估范围,才能进一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教育统筹局.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香港:政府印务局,2005.
[2]何文胜.港沪初中中国语文科课程的比较研究.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07,(10):91-101.
[3]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香港:政府印务局,2001.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source power for a nation to be prosperous and develop,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briefly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ity in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Key words: Chinese course in senior high school;innovation thinking;creativ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309-01
1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现状
1.1 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仍然绝对主导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老师讲课、学生听讲、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这种由分数决定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效果,除非是对文学、语文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同学,否则一般的同学只能将语文当做一门待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教师要求掌握知识点,考试取得满意的分数。教师中心主义在语文教学中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学生对于语文兴趣不足、参与度不够,更难以谈得上语文创新。
1.2 语文教学偏重工具性有失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者,五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重任很大一部分就在语文教学的身上。但语文教学不是历史教学,不是将名家、名作以及前人对名家名作的理解简单地灌输给学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对之不加以思考。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参或者标准答案来讲授,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那么,学生也只能在旧框架内因循守旧、徘徊不前。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反省革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将必然会止步不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早已超越了汉字、生词、语法的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人文性的培养目标要远远重于工具性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语文教育没有工具性属性,某些文学知识还是要进一步学习并加以牢记。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解决所谓“人才观”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涉及到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笔者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他在客观上却能体现出,如果用狭隘的一种智力模式去对具有各不相同智力倾向的所有学生做好与坏、优与差的评价,只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就是要尊重和激活每个学生的个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而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最适合他自己走的路。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后面再议,这里只涉及观念,即指导思想的问题。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向灌输知识”的观念:一是不能“单向”,即在创新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倡导师生互动;二是切不可再搞满堂灌,即使是知识的教学,也应着眼于让学生掌握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三是关于“知识”的内涵也要有新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知识既包括教材提供的知识,也应包括教师和学生所了解的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知识,以及在教学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第三个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知识经济的产生为背景而呼唤出来的创新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创新教育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逐步形成,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积极互动、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教师要树立现代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念。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学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要求学生围着教师进行一切活动。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由于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教师教学的态度和蔼可亲、富有幽默,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理解,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收知识,发展能力。
2.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要鼓励、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在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均可精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诱发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新见解、新命题,设法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思路思考。突破常规去探根究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新知识。对于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都要尊重,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具有创新意识的资优学生,往往他们跟别人看同样的问题却能得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即使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的见解,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情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逐渐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的融人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郅君改.创新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10(6).
[2]何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10(18).
[3]尹功良.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散文选刊:下旬刊,2010(2).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要进行素质教育,离不开高效课堂的建设,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不断丰富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其次,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以及教学的实践环境,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
一、进行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程不仅是一门必考科目,同时,语文教学还可以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但是长期以来,高中语文作为一门高考必考科目,我们的教学策略都是围绕学生成绩提升而进行的。在部分高中学校中甚至将学生成绩与教师的工资直接挂钩,这种功利性的指导思想导致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新课改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践行,旨在将传统的“高效课堂”进行转变,最大幅度提升单位时间效益,把学生从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因此,我们必须进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部分学生反映,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直接影响到高效课堂的构建。为了提高其构建水平,本章节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缺少师生互动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会将所有重要的知识点详细地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从而使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
2.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仍然以应试考试为指导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并不知道这些知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在课后只是简单地记忆,并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直接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相关策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阻碍高校课堂建设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以及教学的实践环境,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主要内容如下。
1.改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
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因此,在进行高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春》这一写作内容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到户外进行采风,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而不仅仅是靠学生的想象;除此之外,当进行相关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比赛,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由于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先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模式都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的不同,将学生分为A、B、C三种类型,从而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构建个体化的考核方式,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3.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利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雷雨》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相关教学视频,让学生对雷雨中两个家庭的纠葛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视频播放之前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这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知识点制作成PPT,通过PPT进行讲解,这样在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通过以上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高效课堂的建设,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较多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以及教学的实践环境,从而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x从整体对阅读文本有个初步的认知,总结作者写作的思路,即:阅读文本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什么?是怎么写作的?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做记号。其次,播放阅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构建一定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进行细致的阅读,品位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感悟作者为什么以“前方”为标题,体验文本中作者的理想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这样为学生创造平台来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了解和掌握的深度。
二、开展阅读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新标准下的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阅读实践活动内容。一般这些阅读时间内容都是和前面教材内容相对应出现的。同时,新课改不断强调阅读的活动体验,即:通过开展一定的阅读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阅读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素养、欣赏、阅读等内容,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形成和提升提供后盾力量。如:在学习《相信未来》阅读内容之后,笔者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阅读讲述、阅读欣赏、诗歌改写、诗歌朗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征和爱好来自由的选择参加内容。大多数学生为了参加好这次活动都翻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欣赏和阅读能力,同时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阅读、朗诵以及写作,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阅读不再是恐惧,而是融入自我的情感,将自我与阅读文本相融合,升华了阅读课堂教学。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拓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范畴
【关键词】语文 高职教育 作用
语文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很强,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横向联系各科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拥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学科价值非常突出。然而,近年来语文逐渐变为部分高职院校增加实训和实习课时的工具,使语文逐渐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使语文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一、语文课程的作用
1.语文具有美感作用。
学好语文对学生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某些偏差,学生学习只为升学,部分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升职和谋求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利益上。而语文的真正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人生感悟。同时,语文课程的学习还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使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捷,从而使学生对事物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表象转换与扩展的能动性得到不断地增强,认识活动的想象力得到较大地延伸。不少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长期缺乏,会导致学生将原本丑陋的事物当作美好的事物去对待。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培养学生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责任重大,其必须通过不断培养使所有学生都学会欣赏美,欣赏艺术。
2.语文具有认识作用。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与现象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律。文学是语文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世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包含在其中。学生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长各类知识,使视野更加开阔,提高对人生的认识,还能提高其对生活的观察,对现实的理解能力。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该书有“百科全书”之称,其中的诗词韵文、典故引语、陈设器用、官制礼仪、生物医药、名句俗谚、地理经济、风俗游戏、园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哲学等内容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于封建社会的各种知识均包含其中。有学者曾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表示如果能将这本书中所包含的知识全部掌握,就能超过一般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拥有的知识。
3.语文具有美育功能。
语文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将消极的人生态度转变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理想与人类进步的目标而不断奋斗。鲁迅说过,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国民精神前进的指路明灯,是革命时期宣传的重要工具。然而,当今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将物质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沉醉于物质生活的表象,因此对世界的人文关怀不断丧失。内心感到彷徨无措,孤立无援。如果能正确发挥语文的作用,就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
4.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更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经过学校三年的培养后走入社会时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影响社会对整个高职院校的评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本质是对为人处世价值观、人生哲学和德性的一种体现,开展好语文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5.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些年,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职工的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人际交际、心理健康、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学习语文是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解、阅读、观察、写作、分析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6.语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从不忽视。如果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仅仅掌握了专业知识,那么将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为自己融入社会增加了筹码,学生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渠道。语文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例如对于思考得出的项目思路,需通过文字功底将其整理成文,还需要充分利用语言表达能力让领导接受你的观点。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各种总结、拟写公文,如果学好语文,拥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工作将便变得非常简单。另外,人际交往能力在工作中也非常重要,想要拥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学会对各种事情进行协调和沟通,只有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胜任每一份工作。语文课程的设置便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利武器。
二、实现语文作用的方法
1.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目标。
要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作用,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地方。中学设置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读写与运用能力,教学内容以认识生词生字、分析课文、归纳课文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进行相关写作等为主。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教师讲解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中外文学的相关发展历程和文学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形象进行相关分析,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艺术进行深入分析,达到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公文写作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给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做好教材编排工作。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编排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选取的内容不仅要使人文性和文学性得到充分体现、更要注重对学生工具性、知识性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文体为主,文学史为辅。教材中大部分篇章多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也直接影响了课堂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出合适的教材。教材编写应该以积极向上为主要精神体现,教材内容应充分体现高尚的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另外,教材编排时应该着重观察社会生活,将社会生活溶于教材内容中,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加入适当的与社会有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了解,从而掌握一些适用于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也是因为这种教学理念,导致某些高职院校过度追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11):101-103.
[2]王红霞,殷铭良.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03):147.
[3]毛元金.试论《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J].思想战线,2015(S1):100-103.
[4]熊志华,杨江科杰.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6):274.
(一)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概括文章含义,进行前后文的解释。有的文章还会留一些空白和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理解作品后进行填充,学生填充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二)课堂增加“佐料”,教学绽放光彩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学生在游戏中激起了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涵,获得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地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题材内容、背景环境、情感主旨等相关知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裁结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学生将这些基础知识融汇贯通,有助于他们真正学会阅读、分析、鉴赏文章,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钥匙。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要克服这一致命伤,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阅读要广,但不一定篇篇都懂,句句都会,关键在于知识的积淀,积累越多,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纯熟,对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一)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很适合学生阅读,如《视野》《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生活实际,又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课外资料。
(二)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