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发展论文范文

心理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发展论文

第1篇

内容摘要:工作倦怠是员工在长期压力下引发的一种消极化的心理与行为症状,它对员工、组织、家庭和社会都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相关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工作倦怠的相应管理措施。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干预策略

信息社会形成了知识快速更新、组织不断变革的环境,组织员工在面对这些变化中容易产生工作倦怠。作为组织的核心人才资源,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倦怠问题更加严重,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病给员工各个方面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有效降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倦怠感,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健康发展,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工作倦怠的诱因

(一)个体因素研究表明,工作倦怠在知识型员工中尤为突出。他们大多比较年轻,且受过高等教育,成就感强烈,带着很高的工作热情、期望和工作动机投入到工作中,希望通过努力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随着工作压力和人际压力的不断增加,他们发现自己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就会产生期望和现实的冲突,从而形成工作倦怠。

(二)工作因素知识型员工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自主性强且工作效果难以有效衡量。他们更倾向于一个灵活的组织和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管理和自我约束。

如果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自主性长期受到限制,得不到充分授权,就可能感觉到上级的不信任、不尊重以及对企业的不适应,这样就必然产生沮丧、无助和烦躁心理,产生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并伴随个人无效感。

(三)组织因素而相关研究表明,人职不匹配已成为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的重要原因。

首先,工作量与岗位的不匹配以及工作要求与员工能力的不匹配两个因素,使得员工的能力发挥受到影响,长期积累便形成倦怠;

其次,员工对组织的公平感也是影响员工工作倦怠的一个因素。如果组织成员感受到组织绩效评估、晋升机会以及组织奖惩体系等方面存在不公平时,就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承诺等,导致工作倦怠的产生;第三,组织的变革频率是员工工作倦怠的另一因素。在组织变革期间,员工期望继续付出较多的时间和

努力,拥有更多的技能和灵活性,可是组织给予他们的却是更少的职业机会、终身雇用、工作安全感等,这可能改变他们的心理契约,导致工作倦怠。

二、干预策略

(一)以人为中心的干预策略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型员工必须不断学习以应对知识的可能落后与自身价值的贬值。

因此,企业应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知识型员工对工作压力的应对能力,从而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归属感。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企业应提供多种有效的教育和培训:

(1)压力应对策略培训。包括放松训练、理性情绪治疗、正情绪和主动应对策略,使员工正确认识压力,提高对工作变化的应对能力;

(2)专门化或特殊性技术培训。专门化是指提供更为多样化的任务,给员工更多的自主性并及时反馈;(3)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培训。帮助员工开发社会支持系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加强参与者自己处理争论和超负荷工作的能力;

(4)时间管理培训。目标是增强员工的时间意识,促进其有效管理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二)以工作情境为中心的干预策略

1.合理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工作分析对组织中某个特定职务的目的、任务或职责、权利、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便对该职务的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该工作所需要的行为、条件、人员。工作安排应尽可能做到任务明确合理,包括工作的范围,完成工作的条件,工作关系以及绩效评估标准等方面,以使员工明确工作动机,减少角色模糊和工作过载等方面的压力。

2.工作再设计好的工作设计能够减少工作的单调重复性和由于职责模糊所造成的不良效应,使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和满意度。主要方法有工作丰富化、弹性工作制等。

(三)以组织为中心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知识型员工不再满足为了物质报酬而工作,而是追求在组织中能实现自我价值,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关注。因此,组织应关注员工的需要,重视其价值追求,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工作信息和资源,加强员工的组织支持感。

2.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对于组织成员精神层次的需求,比如对组织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参与感,可以借助有效的组织沟通得以实现。工作中或者工作间的有效人际交流,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建立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等。沟通还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员工及时了解组织的状况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减轻压力。

3.提高组织的公平感组织公平会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如果员工没有被公平对待,他们出现工作倦怠感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因此,应从组织层面着手来开展工作,提高员工的组织公平知觉。不仅要重视分配公平,即员工所获得的各种回报的公平性;而且要重视以往相对忽视的程序公平,包括创造各种机会使员工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过程中。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型员工的压力来源主要是职业发展压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降低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压力、预防和缓解工作倦怠的主要措施。应根据员工的人格特征、职业愿望等各方面的信息制定总体规划,将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相衔接,为员工个人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倦怠是无法逃避的客观现象,人力资源部门应针对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和研究,不断改进工作,为组织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肖光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2期。

4.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ournalofSocialIssues,1974,30(1):159–165

5.郭灵:《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载《山东大学企业管理》,2007年。

第2篇

摘要:我国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论文为青少年呈现了一个多元的社会。开放与多元,在使得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的同时,也让他们陷入了较难适应的境地之中。开放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要求全社会通过强化认知、加强管理、加强教育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帮助青少年顺利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社会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一、保守走向了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我国进入了一种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1]。

在经济方面,我国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2]。

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迅速与国际接轨,文化的功能、形式、内涵、传播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在青少年时期(处于11、12岁到17、18岁的个体)[4],这种发展变化是暴风骤雨式的,个体的生理特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的第二性征在这一时期出现显著的变化),由此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随着生理特征的剧变,个体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发展。[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生理发展为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发展、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体外形更具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了,个体的体魄更加强健;内脏的机能健全了,大脑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加强,个体的精力更加旺盛;性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向成熟过度,同时给个体带来对性的好奇心和新颖感。[4]

2.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脑机能发展迅速,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神经元完善化和复杂化,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完成,保证信息传递畅通,不相互干扰。[4]个体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上的一系列变化大大促进了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青少年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渐渐地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开始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能变通思维方式,能用新异独特的思维观点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个体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逐渐由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为社会化的个体,开始学习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步适应社会的要求。

3.情感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性,易出现极端情绪。他们时而唯我独尊,时而又沮丧万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对这种不断增加的需求时而感到满足与认可,时而又否定,使得他们的情绪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过渡性青少年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充满矛盾的时期。2.动荡性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思维比较敏捷,他们的情绪发展更为激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行为、情绪上表现得很不稳定。3.闭锁性青少年自我与社会的同一性仍处于发展之中,因此青少年只会向外界展示他认为的对他的社会化有利的内容,而将一些矛盾的、迷茫的心理困惑等他们认为对自己不利的心理特征隐藏起来,因此他们具有较多的心理问题,这会给他们带来一些烦恼。4.社会性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归根到底是因为个体必须经历由单个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过程,青少年发展中的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则是个体的自我成长与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1.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出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这为青少年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2.开放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多种思想都会在社会中交汇、碰撞;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让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丰富的信息,对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十分有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思维的深度,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易盲从与偏激。

3.先进的社会文化能够激发青少年求知欲望和发展意识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探求外在事物的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大众传媒能及时地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传播给青少年,向青少年展现多元的文化现状,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技艺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让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这种自主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多元的社会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社会,正确地评价社会,学习到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社会文化规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个体正确的评价自我,帮助个体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盲目地乐观或绝望。

开放、多元的社会能为个体提供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1.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与青少年过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青少年不再为衣食担忧,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青少年存在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使他们缺乏进取心。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

2.多元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动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些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有不良的影响。

3.虚拟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闭锁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相对安全的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现手法容易吸引逐渐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的青少年,而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的青少年会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

开放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是前人所不曾遇到的,旧有的一些经验对青少年的成长不一定是有帮助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发展的过程拥有独特的规律,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工作,能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还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积极与青少年一起了解社会环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感受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会文化的研究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构建起抵御社会文化中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地了解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社会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认真地思考与探索,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青少年中可能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经常出现的偏离行为进行预防性研究,做到未雨绸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尤其是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三)社会文化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文化传播的管理

加强文化传播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方式的研究,以及加强对社会文化传播的伦理、道德的研究。对传播文化中出现的偏离行为、一般性误导行为进行合法跟踪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公开的处理。推进法制化进程,就是要对信息的生产、交换、传递、消费进行单独立法,即使初始阶段不很周全,但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历史经验值得借鉴,贻误了青少年就贻误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沈立新,吴新叶.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2]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经济战略,2003(3).

[3]何少林.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及发展趋势[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62~374.

[5]续冰.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2005(4).

[6]吴彩云.信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5(7).

第3篇

一般情况下,我们班主任总是习惯在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才会和家长取得联系,也有的等到学校组织家长会的时候才和家长联系。过去我也经常这样,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做有如下弊端:(1)学生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认为教师是故意和自己作对,让自己和家长都没有面子,因而产生逆反心理。(2)家长对教师的做法也不甚满意,家长认为教师应早点和他们联系,不要出了事才通知他们。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刚接手新班时,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全班学生的家长一一联系,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优点、缺点、特长、性格、基础、过去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等,并且让学生知道老师和家长在正常联系着,家长和教师对他们都很关注。用好家校联系的备忘录,谁有进步了,谁发言积极了,谁违反了纪律……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在学生的备忘录上和家长交流,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的同学这项工作更应做细、做实,联系次数应比其他同学更多,这样行为偏差学生才知道教师家长时刻关注自己,他们也才会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有点不好的苗头,立刻就可以被控制、化解掉,就不会向严重的方向发展。例如,我新接手的班中,有个叫小林的同学开学前我就了解到他在行为方面有些偏差,于是早早和他家长取得联系,家长也很乐意和老师配合,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对该生进行转化引导。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学期小林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交流平等化

说得严重些,多数家长对教师有一种“畏惧”感,学习成绩或者行为习惯差些的家长更加厉害。他们害怕老师找,害怕老师和他们联系。以前我常常不理解越是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家长越是不肯和老师配合,越是不愿意来学校和老师交流。我自己也是做母亲的,能体会到做家长的心情,无论好丑,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宝。因此必须消除家长的“畏惧”心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和家长平等交流沟通。无论目前多么落后的同学,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甚至比一般的同学更强,他们的家长的自尊心也更强。因此,在和家长沟通时,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调适好他们的心理,做好心理辅导,真诚地和他们沟通交流。特别是不应用有色眼镜看他们,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纯粹朋友式的。例如:我清楚地记得学生军军,他刚上三年级的时候,课堂上发言积极,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但是不久,他在课堂上开始小说话,正好班级又开始全面调整位置。我考虑到军军在二年级下学期时就不太遵守纪律,现在又有点开始了,我就把他一个人放在最后,希望他能自觉点,可是没想到他非但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更加厉害,作业不完成,课堂上还故意捣乱。于是我就找他谈心,和他家长沟通,了解到他认为我给他安排的位置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老师还是用老眼光看他,所以他就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我知道情况后,反思了自己的出发点,我的确是做得不对,于是重新给他安排了位置,结果军军真的进步了。军军的家长也不再害怕学校老师的电话,并经常主动来校或者打电话和我交流孩子的情况了。

三、指导个性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