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景区管理论文范文

景区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区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景区管理论文

第1篇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行政管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2]罗高飞.走出无烟产业的误区——“绿色时代”与“绿色旅游”浅议[J].旅游科学,1996,(3):9-l2.

[3]黄瑞华,李书剑.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新举措——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7,(1):114-116.

第3篇

伴随着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配套功能的不断健全,旅游景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并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但是,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凸显出一些管理性问题,例如:缺乏有效的财务策略与规划、有效的经营活动逐渐减少等。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我国旅游景区企业的收入虽然连年增长,但是成本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收入的增长率,并且在财务信息的分析报告中显示出,利润指标也在逐年下降,这表明:在旅游景区业务提升的情况下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活动暴露无疑。

二、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旅游行业整体发展前景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是,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在管理中的问题也逐一暴露出来。例如:很多旅游景区缺乏对景区内资源的计划性利用,缺乏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使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过度利用而被破坏的现象。再例如:还有的旅游景区只是将盈利的方式定位在多收取门票上,缺乏多种经营的发展模式;还有的旅游景区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与监督手段,最终导致景区内的财务管理工作混乱,对景区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了障碍。下面就以鼓浪屿景区的各项财务指标为例来分析在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偿债能力指标状况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分析。所谓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指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所反映的是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能力。下面为景区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的计算结果:2012年,流动比率为1.33,速动比率为0.43;2013年,流动比率为1.07,速动比率为0.37。一般而言,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越高,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据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景区的流动比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速动比率较低。这主要是旅游行业受到季节性的影响比较明显,通常旅游高峰期集中在8个月的时间内,因此,景区受淡季的冲击也比较明显。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指企业对债务的承担能力和对偿还债务的保障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是企业的债权人、投资者、经营者、企业的相关方都较为关注的问题。下面为景区资产负债率及产权比率的计算结果:2012年,资产负债率为0.38,产权比率为0.62;2013年,资产负债率为0.52,产权比率为0.91。一般来说,产权比率不仅反映出负债人所提供的资本与所有者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并且反映出企业的自由资金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因此,它又是用来衡量企业的负债经营是否安全有利的重要指标。可见,这一比率越低则说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也就越有保障,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小。该比率小于1时,应该是具有偿债能力的。上述数据指标说明景区自2013年后资本结构与财务结构状况略有下滑,在今后的经营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

(二)营运能力指标状况分析

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景区流动资产率及总资产周转率计算结果如下:2012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704,总资产周转率为0.316;2013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955,总资产周转率为0.169。一般而言,流动资产周转率越快则相对而言更加节约流动资金的占用,资金的盘活更快,企业的资产投入能力将得到扩大。通过与全国相关数据的对比可知,景区的营运能力指标基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产的使用效率较高,运营能力也较强,但是,与2012年相比,2013年该指标有所下滑,这说明景区自2013年以来在资本利用与运营情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受旅游的季节性影响导致的。

(三)盈利能力指标的状况分析

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率三部分内容。2013年景区净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的计算结果如下:2013年净资本收益率为1.221%,总资产收益率为0.966%,主营业务利润率为3.716%。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景区由于受季节影响,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指标,如果该3项指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则表明本企业的利润获取能力较强,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必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旅游投资热潮,可见,本景区的发展前景良好。但是需要努力实现投资的环境建设。

三、旅游景区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整体状况并不理想,在盈利模式、财务管理与监督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旅游景区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尽快提高旅游景区的盈利能力与水平。

(一)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目标尚不明确。这就要求各旅游景区必须先明确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目标,财务管理应努力实现景区经济效益与各项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保证旅游景区偿债能力的同时确保旅游景区的持久、健康发展。另外,各旅游景区还应高度重视对经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在加速资金周转的同时全面提升景区的获利能力、资金使用效率、盈利水平。旅游景区除了在发展中高度关注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外,还必须重视其所承担的社会效益与责任。因此,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在社会上树立起稳定的、良好的景区形象,为景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树立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旅游业竞争不断加剧,旅游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旅游景区也不例外。风险管理新理念的树立将有效的帮助旅游景区有效的防范并规避各种财务风险的发生,从而实现景区的平稳运营。这就要求从财务管理人员到景区的高层领导,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支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以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景区的财务人员与领导者必须抓住机遇,紧跟时展的步伐,锐意改革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对各种风险的发生。

(三)加快景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第4篇

关键字:景观;社会;生态;艺术

TendencyofValuesof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

Abstract:Asanintegratedwhole,landscapeisrealizedunderacertaineconomyconditions.Itshouldmeettheneedofthesociety,coincidewiththeruleofnature,followtheprincipleofecology,andasthesametime,italsobelongstothecategoryofart.Iflandscapeworkshavelastingvitality,theymustbethosewhichcanbalancethesefactors.Theyarecloselylinkedwiththetimessoul,absorbthehistoricalspirit,butnotimitatetheexistingstyle.Theyaccordwiththeprincipleofscience,andreflectthedemandsofsociety,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thenewideasofaestheticsandtendencyofvalues.

Keywords:landscape,society,ecology,art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其实很难评判今天的作品的价值,毕竟离我们越近的事物,越难判断哪些会是持续的辉煌,而哪些又仅仅是过眼云烟的短暂时尚。我们曾经热衷的许多思潮,今天看来却非常片面;而一些曾经远离人们视线的作品,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尽管我们很难全面、客观地分析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但是无论过去、现代或是将来,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在实践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取决于不同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师的观念和思想,也就决定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而影响着作品的生命力。

传统与现代

几乎每一个设计师都曾面对过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的困惑。早期的现代主义者更倾向于将二者对立起来,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与文化的变革一样,景观的发展与变革,也是在伴随着对过去的继承与否定中进行的,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总是与其历史上的园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设计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既使将自己标榜为最前卫的设计师,也无法回避自己作品中沉淀的特定的文化痕迹。然而,珍视传统的价值,并不是要无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味地模仿过去。最好的模仿也只能产生赝品,而不是真迹。优秀的设计不是对传统的浅薄模仿,而是将悠久的地方园林传统与现代生活需要和美学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提高的作品。这一点从当代各国优秀的景观作品中都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些作品,无论形式多么现代,我们稍加品味,都不难发现它们所传递的传统的信息。

巴黎的雪铁龙公园(ParcAndrē-Citroën,1992年建成,G.Clement、P.Berger、A.Provost、J.P.Viguier、J.F.Jodry设计)、大西洋公园(LeJardinAtlantique,1994年建成,FrançoisBrun、MichelPéan设计)的平面布局与17世纪勒·诺特(AndreLeNôtre)的园林有相当多的联系(图1、图2)。甚至从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Villette,1991年建成,BernardTschumi设计)这样挂着解构主义标签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法国园林传统的影响(图3)。模纹花坛是传统西方园林要素,今天,在不同的设计师的手中,经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演绎,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版本。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酒店花园(GardenofKempinskiHotel,1993建成,PeterWalker设计),将古典的花坛园用极简的图案式构图重新组合,创造了一个绿色的、令人愉悦的场地(图4)。荷兰乌德勒支VSB总部花园(1995建成,AdriaanGeuze设计)里,200米长的带状黄杨篱与红色的碎石地面构成一个狭长的下沉式花园(图5)。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JacobJavits,1996建成,MarthaSchwartz设计),以法国巴洛克园林的大花坛为创作原型,将长椅、草丘、街灯、铺地、栏杆等要素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组合,用简单的形式获得了丰富的广场空间(图6)。在这些作品中,景观设计师追求的不是对过去形式的拷贝,而是将历史上的园林文化的精神吸收过来,把它们转换为适应新情况的合适的表达方式。这些景观是当今社会的产物,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现代艺术、园艺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只有那些代表了当今时代文化精髓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新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展现当今社会的需要,而且它们在保护或重新塑造城市历史地段的价值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巴黎贝尔西公园(ParcBerce,1997年建成,BernardHuet、MarylèneFerrand、Jean-pierreFeugas、BernardLeRoy、IanleCaisne、PhilippeRaguin等设计),保留了地段上原有酒厂的老街区构成的网格系统、酒窖和500棵古树等历史痕迹,并将这些历史信息与现代设计要素叠加重合,形成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公园唤起了对过去生活的记忆,使这一区域城市的发展具有了历史的连续性(图7)。威尼斯弗雷托广场(PlazaFeretto,2000建成,GuidoZordan设计)通过精细的石材铺装、丰富的地面标高的变化,以及与广场周边的教堂、文化中心、商铺与住宅等新老建筑的和谐关系,保持了老城中心的尺度,再塑了变化丰富、充满人情味的意大利传统城市空间(图8)。

景观与社会

景观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景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回顾历史,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使园林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了现代景观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景观事业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于无所节制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危机感日益加重,于是环境保护成为普遍的意识。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使得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工业之后的景观不断出现……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今天景观设计的面貌,社会因素是景观发展的最深层的原因。

景观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景观应该、也必须要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今天的景观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景观设计最终关系到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这一点,北欧国家及德国的设计师已在全球树立了榜样,在那里,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设计师总是把对舒适和适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设计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卫、精英化与视觉冲击效果,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和使用功能。这种功能化的、朴素的景观设计风格应该赢得人们的尊敬(图9、图10)。

反过来,景观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也许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的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然而,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在治疗城市疮疤,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城市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的不是创造,而是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景观的积极意义不在于它创造了怎样的形式和风景,而在于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景观的建造,可以刺激和完善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与进步。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1992年开始建造)就是很好的实例。埃姆舍河地区原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自196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工业的煤矿和铁矿开采,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区人口减少,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化为乌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促使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这项庞大的工程涉及800平方公里的区域,17个城市,250万人口,内容包含河流的生态再生、区域自然景观恢复、公园绿地、居住区、科技、商务中心建造、生态环境改善、原有工业建筑整治及重新使用等。十年来,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刺激了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历史的延续,并有效地节约了资源,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衰落而带来的环境、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为世界上其它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图11)。

景观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实际上景观建设在今天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带动景观的发展,反过来,景观的建设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巴黎贝尔西公园的建造为周边地区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交往场所。在保持地区的历史特色的同时,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及地区的竞争力(图12)。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通过景观的建设为先导的,先有景观环境,再有商业、城镇及公用设施,一些大型的博览会、体育盛会的举办,往往是城市落后的地区或未开发地区振兴和发展的契机。对会址和园区的合理规划,特别是会后该地区的发展蓝图,是博览会或体育盛会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而言,每一次博览会结束后,大部分的展馆、展园均被拆除,留下的是一个有着良好景观骨架的未来城市新区。展览是临时的,地区的发展却是永久的。1992年建成的荷兰园艺博览会公园为Zoetermeer城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原博览会花园已经成为该城镇的休闲公园,有些区域成为林区或自然原野,有些地区成为自然保护地,而公园的核心区域,即原来的展览区已成为居住区。公园的建造为Zoetermeer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图13)。汉诺威2000年世界博览会的“变换花园”(GärteninWandel,2000年建成,KamelLouafi设计)把展览会结束后的经济和时间因素考虑了进去,“演进将取代公园的维护”,公园将成为未来新的城镇公共空间和中心(图14)。

景观与艺术

毋容置疑,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形式语汇的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波普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今天,艺术的概念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不再是艺术的目的和评判艺术的标准。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如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它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

绘画由于自身的线条、块面和色彩似乎很容易被转化为设计平面图中的一些要素,因而一直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发展,追求创新的景观设计师们已从现代绘画中获得了无穷的灵感。荷兰阿姆斯特丹卡拉斯科广场(Carrascoplein,1998年建成,AdriaanGeuze设计),以草地、柏油路面和路面上白色的圆点阵列为元素,在地面上设计了一个二维的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加上场景中奇异的光、声和移动的火车,使这个空间具有了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气氛(图15)。

以追求极简主义风格而著称的美国设计师PeterWalker,其作品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代艺术的营养,既新颖前卫,又不失典雅大方。在柏林索尼中心(SonyCenter,2000年建成,PeterWalker设计)中,丰富的室内外空间转化和神秘的景观变化是设计师用简单的植物种植和一些工业材料如不锈钢和玻璃以简单、重复的形式来塑造的。与Walker的许多作品一样,光在这里不仅仅起到照明和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这个作品中显然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如极简艺术、光效应艺术的影响(图16)。

20世纪后半叶,对景观形式的变化与发展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也许是“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因其将自然环境作为创作场所,使用大尺度、抽象的形式及自然材料,与景观作品愈加接近,因而成为许多景观设计师借鉴的形式语言,同时,艺术家也纷纷涉足景观设计的领域,许多作品往往是景观师和艺术家合作完成的,这也更促进了景观与雕塑两种艺术的融合与发展,这也是目前许多景观设计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艺术作品的原因。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BürgparkHafeninsel,1989年建成,PeterLatz设计)是在二战中被炸毁的煤炭运输码头上建造的,设计师用基址上的废墟瓦砾,在公园中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以此来唤起人们对19世纪城市历史面貌片段的回忆。在荒芜的草丛中,还有用碎石瓦砾堆放出来的简单的几何图形,这些都让人联想到一些艺术家如RichardLong和RobertSmithson的大地艺术作品(图17)。

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带来了艺术化地形设计的观念。荷兰Zoetermeer园艺博览会花园中系列三角锥形的地形塑造无疑也是从大地艺术中寻求的灵感(图18)。在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旧工业遗留下的众多的巨大的矸石山都保留下来,成为大地艺术作品,作为工业纪念碑或眺望点。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北星公园(Nordstern,1997年建成,WedigPridik、AndreasFreese等设计)中,原有矿厂的废料堆被修整为整齐的金字塔形,并覆以地被植物,形成引人注目的视觉焦点(图19)。

现代艺术的思想与表现形式对景观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与纯艺术不同的是,景观设计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使用问题的挑战,景观设计师不能无视这些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中。但是既然我们能够理解“美”不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我们也应该能够理解景观不再是意味着“如画”,景观可以成为某种艺术思想的载体,它可以表现出多样的形式,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给一些我们不甚理解的景观作品多一份宽容。

景观与生态

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受到关注,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在景观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Ziegeleipark,1995建成,KarlBauer、JörgStötzer设计),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图20)。

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的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形成了立体的游览系统,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援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改造为攀岩训练场,厂房成为展室、小卖部和旅馆(图21)。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众多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了展览馆、音乐厅、画廊、博物馆、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园中还设置了一个完整的230公里长的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的文化和工业景观,利用该系统进行游览,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图22)。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目前欧洲的许多景观作品,特别是德国的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汉诺威“变换花园”的水园的水来自雨水的收集(图23)。港口岛公园将地表水会聚于高架桥下,改善了桥下阴暗的条件,形成欢快的落水景观,并通过水的跌落和植物作用,净化水体使水得到循环利用(图24)。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DuisburgNord,1999年建成,PeterLatz设计)中,设计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钢铁厂的历史信息,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图25)。柏林波茨坦广场(PotsdamerPlatz,HerbertDreiseitl设计)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据统计,光是这一项每年即可节约2000万升饮用水。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图26)。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中砌筑的干石挡土墙很好地保护着野生植物,保持着荒野的景象,自然再生的植被形成与其它城市公园不同的性格(图27)。

生态思想在景观中还有一些视觉化的表现,如在城市中一些人造的非常现代的建筑环境中,种植一些美丽而未经驯化的当地野生植物,与人工构筑物形成对比。巴黎德芳斯大门旁的花园(Jardindel’ArcheGillesClément,GuillaumeGeoffroy-Dechaume设计)就反映了粗犷的自然与精致的建筑之间的对比(图28)。

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学的融合

现代景观早已从被围墙围起来的世外桃源中走了出来。今天,从传统的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大学和公司园区,以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甚至整个大地都是景观设计师工作的范围。景观不可避免地与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与城市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它属于城市,融于城市之中。那种将景观作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对待城市环境采用“佳者收之、俗者屏之”的思想早已改变,景观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景观融入城市,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视觉环境。消除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已久的人为的界限,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技术与自然融合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学在实践上有众多的交叉,缺一不可,而在理论上又有众多的相似之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三者的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今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景观师在与建筑师、规划师和其他专门人才的合作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是一个领导者。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三个行业的从业者紧密合作才能完成。那种城市规划师规划完了让建筑师设计建筑,建筑师做完了让景观师来填空的工作方式是不可能建设好我们的环境的,这一点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国际竞赛中可以看出,获奖作品均是将规划、建筑与景观很好地结合的作品,而且,景观设计师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不过景观设计师的地位在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在一些国家中,景观设计项目还主要由建筑师来完成。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景观设计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广泛认同,另一方面也说明,景观与建筑之间其实并没有象人们想象那么有一条鸿沟。

当今一些优秀的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项目,都是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合作的结晶,如波茨坦广场(1998年建成,建筑设计RenzoPiano,景观设计HerbertDreiseitl)、柏林犹太人博物馆(1999年建成,DanielLibeskind设计,Louafi参与景观设计)、索尼中心(建筑设计HelmutJahn,景观设计PeterWalker)(图29、图30、图31)。波茨坦广场上矶崎新设计具有波浪形外表的办公建筑中心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庭院,青翠的竹丛软化了建筑的外形,波浪起伏的地表与建筑外部的线形相呼应,成为庭院中最为生动的视觉要素(图32)。优秀的景观设计往往为建筑增光添辉,象乌德勒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1993年建成,Mecanoo事务所设计)中三个各具风格的内庭,由石组塑造的“禅院”、满植竹丛郁郁葱葱的“林院”和流光四溢“水院”,为整座建筑赋予了轻松的风格(图33、图34、图35)。

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事务所都融合了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三方面的人才,许多景观设计师有建筑学教育的背景,面对复杂项目的挑战,不同专业的事务所常常通过合作来应对。

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观念的不同,每个设计师有自己侧重的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而其中又以一至二个因素特别突出。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批评某些生态主义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同时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盲目地追求文化、艺术性,但却连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没有很好地满足的设计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追求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第5篇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第6篇

1、序

作为一个设计者,想必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怎样更合理、客观、全面、科学地完成一个设计。一般来说,设计过程的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多方面的相关因素,例如:施工业主(目的、资金力、信用力的综合判断),利用者(积极参与、要求、合理性),出资者(依赖要领书、关心度),设计者(价值观,要求的满足、目标的达成),专家(交流、行动分析、综合评价),经营业主(财政能力、管理能力)……等。其中,利用一些数理统计模型进行最合理最优化选择的方法已经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应用了,最常见的方法有线性规划(Linearprogramming)和AHP(AnalyticHierachgProcess)。前者的优点在于其精度高,但设定的范围狭,后者的优点在于设定范围广,但精度较低。上述的方法,一般都只局限在设计者怎样去达成设计过程的最终目标上。然而,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设计者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消弱,人们更注重利用者的要求和愿望,因为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工作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或称利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说为每位利用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的服务对象就是利用者,设计的全过程都应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以公众参与为主的环境设计,并很快地波及世界各地,作为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无论从利用者人数还是国土面积来说,“公众参与”设计具有其绝对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简要介绍日本在“公众参与”方面的概况。

2、“公众参与”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公众参与”一词的英文原意为“Workshop”,日本把它译为“住民参加”,作者在译成中文时,曾经征求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最终认为还是“公众参与”最为贴切,故笔者就引用“公众参与”作为本文标题。

“公众参与”最初是由美国建筑师HenrySanoff(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部教授)提出的DESIGNGAMES一词演变过来的,那是在70年代后期,HenrySanoff教授花了5年时间,利用DESIGNGAMES的概念和理论,与地区居民一起尝试共同完成设计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并把它写成书,于1984年出版,同时又先后出版了《SeeingtheEnvironment》、《MethodofArchitecturalPrograming》、《DesigningwithCommunityParticipation》等书。日本也在80年代的中期开始这方面的普及工作。其中林泰义先生的规划技术研究所成绩十分显著,日本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会、造园学会、农村规划学会、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的论文集上有很多与“公众参与”有关的文章,而且各地也相应地成立了“公众参与”的组织和机构,其中世田谷市街创造中心就是其中一个历史较长的机构,并在机构的所在地: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在1993年编写出版《参加设计的工具箱》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公众参与”的手法和应用实例。最近几年有关“公众参与”的书已经非常多了,而且大部分的设计事务所,特别是景观设计方面的事务所已经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应用这种方法。日本造园学会也在每年的全国大会上专题研讨这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并且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书,其中评价较高的有延藤安弘的《环境创造的读本──理想中的市街》。书中通过日本国内12个城市及海外2个城市的市民利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创造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环境;羽根本playpark会编写的《冒险的游乐场》,书中详细地介绍、分析了在东京都中心地带的住宅区中建立户外游乐空间的经过及地区住民12年间“公众参与”的全过程。总而言之,“公众参与”作为设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已经被广泛地得到应用。

3、“公众参与”的过程(以日本的参与方法为例)

(1)准备活动

将参加者分成若干小组,进行问答测试,通过个人回答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2)自我介绍

通过自我介绍可以增进理解,并为下一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3)畅谈理想中的风景

让参加者回想童年时代的憧憬和自己理想中的风景,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并记录下来。

(4)新场景的描述

从反映某个景点的20余幅图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及最不喜欢的场景,然后对喜欢的场景进行再加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场景的描述。再选择一个公园,请参与者对该公园一天24小时的活动提出建议和描述。并进行小组交流。

(5)实地采访

准备几台一次性照相机,贴上调查用标志,请参与者以小组为单位外出进行实地采访。并进行包括采访记录、照片、素描画等内容的整理工作。

(6)讨论

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争论的要点。

(7)问卷及投票调查

根据讨论的要点归纳出简练易懂的问卷,请参与者书面回答,然后再进行投票,请参与者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

(8)体验

请参与者在1:2000的规划地上观察水路、河流、道路、铁道的现状及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的情况,讨论那里变化的原因。到现场体验观察,回来后,进行小组交流。

(9)模拟预算分配

首先确定预算总金额,然后让大家每人按自己最需要的预算项目自行选择,每人一项。讨论无人选择的项目未被选中的原因。

(10)统计(kj法)

针对某个主题,请参与者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成卡片,组织者进行整理,最后根据各种类型的卡片归纳出此次环境设计的内容、要点和设计目标。

(11)设计图面上的体验

请参与者在预先准备好的图纸上,根据平面图上的位置设想具体使用的方式、时间。把图中不合适的地方标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的具体对策。

(12)设计方案的评价

在介绍设计方案后,请参与者展开讨论。把讨论意见综合后做成模型,让设计者、行政管理者、居民、专家等进行充分讨论以寻求一个比较完美的方案。

(13)现场确认

到现场去确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尺度感;选择方案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场所,实地说明设计意图和预期效果,并请大家展开讨论。以期得出最终的确认和决策。

4、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第8篇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表1

特性含义

社会性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6、Lv,Mingwei,LandscapePlanningOfMetropolisTouristOrchard,(KeyNotespeech),InternationalWorkshoponUrbanAgriculture、Agro_tourismandCityRegionDevelopment.Beijing.China.

第9篇

某小区概述:

该新建小区背临钱塘江,小区占地面积:30.75公顷,分为3期分别为小高层、高层、学校、商业区等系统规模都比较大,根据建设方的建设规划该小区是一座大规模江景高尚住宅园区,园区内共有4条区间道路,园区中央为一条中央水道,由园区入口处直通到钱塘江边长度约500多米,入口处外为入口广场、入口处为弧形槽钢形立柱,同时小区建设完成后中央水道两旁为该小区的商业步行街道。大门两侧分别为会馆及休闲咖啡吧。

设计总体思想

该小区作为一座大规模江景高尚住宅园区,灯光配置既要考虑对景观的展示,景观元素要能为活动空间构成背景,又要能对小区广场内外形成隔离,避免互相干扰;同时景观元素经过艺术化的灯光塑造,也有助于广场外边的观赏,在对其进行照明设计时,笔者花费了大量度时间和精力,了解该建筑的深刻设计意念,严谨的结构形式,解读其特有的形神意韵,采用国际先进照明技术以及高科技的照明产品,力求在用照明手段解释与再现时,用灯光环境来体现“××城”这三个字,使其具有独特意境和效果,使其成为杭州钱江南岸夜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根据“××城”的设计意图、地位、人文、地理位置、文化和钱塘江等因素,我们设计了以下方案:

考虑到“××城”的建筑形式是现代的排屋和高层的结合,故在照明手法上为突出其宁静而又活泼的气势,典雅的气息而采用色温为2000K--4000K色温表现。

在对中央水道及步行街处理时,考虑这是人主要活动的场所,两边廊道中的立柱部分及栏杆则是采用高显色性的3000K的暖色调光。这样给人以亲切的感受,体现出人间温暖,与商铺内的色光有一个对比,突出层次。中央水道水下灯,采用微电脑智能控制技术,在潺潺流水下,可以产生赤橙红绿蓝青紫的七彩效果,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光异彩效果,水道两边的柱形灯采用幽雅而宁静的色彩,和水道树池的射灯和凳壁灯互相衬托,可谓相得益彰。

处理手段:确定中央水道、正门为照明重点,对柱、梁、水道加以侧重,以不同方式、不同数量的布灯,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的投射,不同光束的灯具,不同色温的光源,通过再现、隐去、部分展示、强化表现等照明手法,体现建筑物的明暗变化、层次关系,突出主题。运用变幻的灯光营造神秘、梦幻的意境,巧妙表现其神韵。

设计特色:完全遵循建筑原貌,量身定制新型灯具造型款式。对于隐蔽安装的灯具大多采用直径小于12cm小型灯款,且运用最新超薄发光材料,以期获得良好的隐蔽性。灯具颜色也与其环境做到协调、统一。注重灯具安全性能,具有到最高安全保障。

为了使设计更趋于完美,我们对以下几点进行了精心的考虑:

一、通过计算机集成控制以达到智能化。针对变色系统智能化的控制处理中央水道的变化,既能做到同步变色也可单独分别变色。中央水道的电路控制由平常电路供电且完全由计算机集成控制做到智能化、合理化。

二、定制灯具的运用。为了做到照明设备与原有建筑的融合统一。进行了“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定制灯具。正门的立柱为工字型槽钢形,照明难度相对较大,如果用投光灯直接投射,起不到良好的照明效果,而且灯具的隐藏也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还会影响会馆咖啡吧内的照明及气氛。对此我们构想了很多的照明方式,且作了实验研究,最后决定将特殊定制的方形灯具安装于方形槽钢中,在计算机程序化的控制下产生任意的变光效果。

三、在灯具安装位置方面,尽可能的做到“见光不见灯”效果。选用的灯具体积大多很小巧,如小体积射灯的应用,可以把灯具隐藏的很好。正门是整个建筑最显眼的部位,在照明设计中我们把灯具安装在槽钢内,再用装饰材料将其伪装起来,使人们在欣赏××城完美的建筑艺术和美丽的灯光夜景的同时不被不利照明设计所“煞风景”。

四、绿色节能方面的考虑。针对目前照明的发展趋势,能做到绿色照明,合理节约能源是衡量照明设计好与坏的重要因素,势必会为照明工程增添靓丽的一笔。在××城的道路照明设计中我们用上了装饰照明和正常照明电路分开。这样基本上在入夜时分就可以关掉正常照明只开装饰照明就可以了。这是一种绝对“绿色”的设计方案。

五、产品的优良品质。为实现最佳的照明效果,设计时选用特殊定制的新颖而优质灯具,配备世界领先的美国光源、电器,确保经济性及工程质量,并保障设备日后维护工作的便利性。

根据以上的设计原则和规划笔者结合原设计对原设计提出了修改和参考建议:

1.对重要立面采用层叠照明法。由于景观照明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是:人们喜欢靠近最亮的光源。本设计中,由于处于小区主入口的会所南侧圆弧立面仅采用远置立地装泛光灯和庭院灯,不仅会因泛光灯立地装置而产生眩光,造成通道会馆内的视觉光污染,同时建筑物本身却有可能因照度不够,无法较好的反映建筑物夜晚的层次和形象,无法起到吸引人目光的作用。另外,该组泛光灯还会影响喷泉的夜间照明效果。

因此建议:取消该组泛光灯,改为设置在槽钢两面凹槽内内,较低功率的层叠照明系统,使得能够突出反映会所建筑物的轮廓,产生环绕光带效果与前方喷泉水下照明及周边地埋灯、中轴水道景观照明等呼应,成为小区的点睛之笔,既突出小区夜间彩虹落人间的主题,又吸引眼球,指引客人行进的方向。

当后半夜,喷泉、周边庭院灯、中轴水道景观等的主照明关闭后,庭院灯结合中轴水道的指示性照明,继续营造出深邃、宁静的小区高档居住氛围。此时应注意避免门卫执勤灯对气氛的破坏。

会所南立面东西两侧灯光配置也同时作配合性调整。

2.利用中轴水道建立夜间景观长廊。给夜间的中轴水道创造一种全新感觉的室外环境——戏剧性的、诗意的、神秘的、生动的——一系列的兴奋点,当天气暖和的晚上,成为小区居民嬉戏耍乐的好去处。这一切都仅仅只需要恰到好处的照明,使之能够突出中轴水道的轮廓,以及水道中潺潺流动的水,隐约反映周围的建筑小品和植物。

但是,原设计中,由于沿水道直线安装了大量较大功率的立地装泛光灯,会将一切美好的景致湮没在黑暗环境下炫目的强光中。

因此建议,调整沿水道直线安装的立地装泛光灯,改用地埋灯,并将之主要隐藏设置用于对建筑小品和植物的投射照明,以突出中轴水道,扩大其横向空间感。

中轴水道的轴向立体表现将主要利用水道中设置的各色水下灯,辅之以水道壁的壁嵌灯来体现,原设置泛光灯的位置等间隔均匀设置受控可变化的较小功率地埋灯,以突出中轴水道。

进一步的,若能在中轴水道中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些低矮喷泉,并将喷口放在光源上方,这样将可以营造水能够流动的更佳氛围。

另外,在水道源头设置若干支彩色大功率聚光灯,使之与主入口、中轴水道等的灯光效果相映成辉,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壁嵌灯将在后半夜主要的景观灯熄灭后,连续点亮,与主入口庭院灯一起,继续营造出小区深邃、宁静的高档居住氛围。所以,应适当增加其数量、降低其功率。

3.营造月光效果。人们对月光效果的追求来源于对明亮的满月照亮庭院的无限遐想。当灯具安装在树枝之间,沿道路和边上的小品营造灯光斑驳的光影效果。

但原设计中,各小区道路不仅重复设置了庭院灯和草坪灯,而且庭院灯的功率较大,这些灯具通常都发出团状的光,无法较有效地照亮道路和植物,却将人的所有注意力吸引到灯泡上,掩盖了景观特色,压倒了建筑细节。

因此建议,在小区步行道和雕塑等建筑小品处,仅设置一组较小功率的、带冰蓝色滤光片的低压卤素灯,照亮道路和其他特色部分,以试图创造一种超越自然的、月光照耀一般的庭院空间。具体在灯具布置时,还可以选择一些标志性的植物或建筑小品,经过装饰后作为路标,巧妙而安全地指引行人行进的方向,沿路还可以欣赏园中景色。

而低压灯具的选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安全,同时安装方便,必要时可以直接安装,不需要埋设。如大型节日可以临时安装,以更热烈地营造节日气氛,节后撤除也十分简便。

在草坪上,也可以在小道边选用草坪灯,或蘑菇灯,但应尽量不要让灯具放在白天看起来比较显眼的地方。

灯具也可以选用太阳能的,如果经确认太阳能灯具的质量可靠的话。太阳能灯具的最大优点是,使用方便,几乎不需维护,灯具自动会根据设定的光照度开、关,并且运行成本低。但缺点是,一次投入稍高,且若遇长期阴雨,可能导致充电不足,影响亮灯。

4.星光下的生活和娱乐场所。这类照明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重点照明、工作照明和环境照明。灯光设计时,应充分注意三者的协调。

重点照明就是在公共活动场所的适当位置,设置起画龙点睛或重点照明作用的特色灯具,以突出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如建筑小品、庭院或道路的入口,以及某一建筑需要突出的局部。设置重点照明的具置待定。

工作照明。是小区室外照明的一个主要成分。主要分为常用设置——如门卫工作灯,每日需开启;必备设置——比如开阔场所在大型活动时的照明,仅在举办活动时开启。对于常用设置的工作照明,应充分考虑可能会对其他照明效果破坏的影响。

环境照明。是为在小区生活的人们提供局部充足的光线,以容易看清周围的环境。环境照明应该是柔和、弥漫在空间的,而不少专门对某些工作场所和某一地方的照明。如自娱活动场所充作舞台的区块,可以采用光源隐蔽的反射灯,或利用伞状灯下侧发射的光线,作相对定向的照明。设置环境照明的具置待定。

5.配电箱设置。部分配电箱的安装应改立地装为尽可能嵌壁装,充分利用靠近建筑或建筑小品的自然环境,这样既有利于安装、维护,也可以消除对观瞻的影响,做到用电安全。如AL1、AL3、AL4。而AL1、AL5应调整为在楼梯间开门,这样更有利于安全和维护。

第10篇

国家级开发区快速发展得益于灵活高效、精简便捷的体制机制优势。但由于政策普惠、法律地位不明确诸多原因,一些开发区走向了“体制回归"。“体制回归”是全国开发区共性的问题,即回归到过去老政府、老乡镇的管理方式,功能太全、包袱太重,不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搞对外开放。开发区应该是专注于经济发展的政府派出机构,一旦变成了大政府,必将不利于开发区的发展。一些明文规定下放给开发区有关管理权限,有的没有下放到位,有的下放后又被收回。如果体制优势不能维持,可以说开发区就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保证。新时期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首要的还是要把维护体制机制优势放到突出位置,真正把管理权限落实到位。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试验田的作用,招远开发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成立社会治理中心,整合办公资源,集中街道辖区居民户口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计生服务、司法综治、、社区党建等业务,实行业务一站式集中办理、工作统一管理的模式。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同时,通过实施免费培训、搭建就业载体、强化政策引导,实现了失地居民向企业职工的转变。二是加强人事和行政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以激励与考核并重的人事干部管理机制:强化竞争择优意识,建立民主公开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轮岗交流机制;突出干事创业主题,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激励机制;发挥制度管人作用,建立制约有力的干部监督机制。虽然县级市国家级开发区没有项目审批权力,但常熟、昆山开发区作为县级市开发区’在开发区设立了规划和土地部门的服务窗口,这极大促进了开发区发展。招远开发区在项目审批中,新项目从达成投资意向开始,要经历公司注册、核准及备案、项目环评、土地手续、建设手续等程序’在有土地指标及项目不属于特殊行业的前提下,6个月内完成上述事项审批,属于进展比较快的。在整个过程中,耗时比较长的是备案及建设手续的审批。其中,备案牵扯到环保、水务、土地、安监等部门;而建设手续’需要到市建设局办理审批手续。一个项目要牵扯到W余个部门审批盖章,收费项目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公司注册过程中采取全过程代办、全天候服务、全要素对接的“三全工作法”,打造高端、高效、高质的服务软环境。在项目落地签订意向后采取领导包帮制,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随时协调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确保最短时间内项目开工。今后,随着审批权的下放,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减少审批环节,采取合署办公、“一个窗口一条龙服务”等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促进银企合作,进一步优化配套建设,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的建议

(一)调整用地思路,争取用地扩容’突破土地瓶领

一是集约利用土地。调整用地指标,将单个项目的建筑密度提高10%;调整用地方式,能建多层厂房的不建单层,分期建设的项目规定项目建设期限,逾期依法强制收回土地;调整用地门槛,对人园项目设置投资、技术和环保门槛,重点引进投资密度大、占地面积小、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二是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闲置用地,实行“空地”招商;对已投产企业,按照园区新的投资政策,要求其追加投资或引进新的投资项目,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行“无地”增资或“零地”招商,把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创新土地报批方式。认真梳理建设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向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用地计划,通过多种途径申报各级各类产业基地,借牌“生地”扩容,接纳人园项目。建议省政府和国土资源厅对位于县级市的国家级开发区单独供地,这样会极大加快开发区发展。四是抓紧扩区申报。建议省发改委、商务厅、科技厅深人各地调研摸底,调查审核各地园区建设发展的实际和扩区的必要性,省、市政府及各级业务部门要给国家级开发区以指导和支持,抓紧开展扩区申报试点工作。建议把招远开发区作为山东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扩容、扩区申报的试点园区。

(二)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

建议设立对国家级开发区主干道路国债贷款和基本建设贷款贴息,适当增加经济落后地区的开发区贷款数额,帮助其完成区内主干道路建设,降低园区贷款成本。建议省内各大金融机构在国家级开发区融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多渠道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紧张的问题,缓解资金压力。建议将国家级开发区作为省市发展的重点区域,积极取得银行信用支持,减少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到位速度,加大信用贷款数额,节约贷款成本。建议成立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扶持专项基金,在金融和资金配套上向国家级开发区倾斜,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发展创新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破解招商难题

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给国家级开发区“正名”,赋予相应法律地位,理顺管理关系和管理体制,强化对开发区建设开发的管理,实现资源统一调度、政策统一落实、企业统一管理、项目统筹运作,解决传统体制不顺造成的诸多麻烦。在招商引资方面,创新招商措施与机制,强化领导和组织机制,广开招商渠道,把专业招商和全民招商、产业招商和功能配套招商、工业招商和农业产业化招商有机统一起来。要注重“项目立企、项目兴区”,鼓励企业策划项目、开发项目、包装项目,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用项目去吸引资金。要注重吸引投资的环境建设,为投资者创造投资成本最省、运行成本最低、市场机会最多、投资环境最优、效益回报最好的投资发展条件。建议全省多搭建平台,实现园区招商引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渠道通畅,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开发区发展。

(四)完善功能配套,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实施品牌园区战略,培育园区特色产业

第11篇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10月,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0万km,服务区数量达2000余对。由于建设投资主体的不同,目前已建成的服务区管理模式不同,经营水平不一,且多数处于亏损状态。究其主要原因,除交通量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外,还存在诸多管理方面的因素。比如:经营品种单一,顾客选择性小;商品价格偏高,顾客购买力低;饭菜口味不佳,回头客少;服务项目类同,经营不够灵活等。

2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的发展阶段

服务区的实际运营管理,大体先后经历了自主经营、承包经营、专业公司经营和混合经营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由路段管理公司负责的服务区自主经营。由于车流量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服务区并没有真正推向市场,经营的业绩并不佳。第二个阶段是,为了扭转服务区经营持续亏损的局面,根据上级的管理要求,对服务区实行了对外承包经营试点。试点期间,虽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但社会形象频遭滑坡,并不时受到各级领导的批评,同时服务区的硬件设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区的对外形象。为此,根据发展的要求,就诞生了专业化的服务区管理公司,由此进入了服务区经营管理的第三个阶段。专业化公司成立后,使服务区的社会形象得到了明显好转,服务区经营效益也稳步提升,但受诸多客观原因的限制,多数服务区的经营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时至今日,大多投资主体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服务区专业管理机构,但各服务区经营的内容仍大同小异,效益也不相上下。而眼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型,服务区的经营发展也面临新的转型,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混合型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在专业公司管理范围内,实现自主经营、承包经营和连锁化经营混合经营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3目前服务区经营管理存在的弊端

3.1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与市场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不对接,没有真正建立起与顾客的信赖关系就服务区功能定位而言,目前的服务区管理普遍存在重管理轻经营,重社会形象轻经济效益,重公共服务轻市场功能,没有真正与市场进行对接,没有真正把服务区当作经营性企业来管理,来运作。当然,服务区突出公共服务属性的做法毋庸置疑,突出公共服务属性的观念也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突出公共属性实际上是对行走高速公路的司乘人员合约关系的一种承诺;但同时,我们别忘了,服务区作为一个经营管理单元,其市场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既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核心,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命脉。也就是说,公共服务和市场功能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既不能放松公共服务功能,更不能忽视市场功能。与市场不对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服务区售卖的商品价格普遍过高,多数顾客不愿在服务区消费,即便是在服务区消费,基本也全是刚性需求,多数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基本不存在弹性需求,日积月累,造成顾客对服务区的更加不信任。再加上部分投资主体的经营者只讲经济效益不讲服务,只顾自身利益不顾消费者利益,销售部分劣质低档商品,降低了广大司乘人员对服务区消费的满意度,从而导致多数人一般不愿在服务区进行消费,更谈不上什么建立长远的信赖关系。

3.2科学化、专业化管理水平不够,管理不够精细就我省而言,多数服务区目前的管理都还比较粗放,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不够专业,数据设定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拍脑袋”现象。多数运营管理单位虽对服务区也都实行了精细化管理,但大多都体现在社会形象管理上,真正在经营效益管理方面,专业化、科学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对经营方向和发展前景的研究不多,没有整体完善的经营思路及发展目标,还不能很准确到找到影响服务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在一个服务区,什么是关键因素?一个服务区的厨师,是不是一个服务区餐饮水平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一定程度上能不能决定一个服务区餐饮的收入?对进入每个服务区的车流、人流数量及人流构成进行科学分析,对经营的帮助到底有多大,是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我们才知道我们该卖什么,能卖什么,并且知道在什么时间卖什么,也只有通过对这些人流、车流和基础数据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提升经营管理的精细化。

3.3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活力就服务区目前的人员结构而言,大体分为在编人员、自主聘用人员和劳务人员三类。就单个服务区而言,在编人员很少,有的服务区几乎没有,自主聘用人员占比也不过5%~10%左右,大多数员工为劳务人员。由于这些人员的身份等原因,大多数员工缺乏有效的主人翁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待考证。同时由于管理模式及体制等原因,员工的自身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员工的晋升、留用和激励机制不尽完善,员工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找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造成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在经营管理中,即便是实行了绩效工资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真正落到实处,管理还比较粗放,没有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多数人认为还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不愿多干,不愿先干。同时,由于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用心去干,用心去经营。所以,就造成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缺乏有效的活力。

3.4商品性价比低,顾客不愿购买,基本无弹性需求服务区超市售卖的商品,普遍存在价格过高现象,顾客不愿在服务区消费。即便消费,基本也全是刚性需求,是不得已而为之,基本不存在弹性需求。同时,多数经营者往往只讲经营不讲服务,只顾自身的利益不顾消费者利益,从而降低了司乘人员对服务区消费的满意度,从而导致多数人一般不愿在服务区进行消费,更谈不上什么建立长远的信赖关系。

4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4.1连锁化、规模化的经营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在服务区现有资源利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在引进品牌的同时,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逐步实现服务区经营的规模化、连锁化。同时,服务区作为一个餐饮、购物、住宿等多业态的综合经营主体,其经营业务涵盖的内容超过了任何单一商场所涵盖的内容。从长远看,随着未来通行费收费政策的调整和主要城市环城高速的免缴通行费政策的逐步实施,服务区的客流也将出现剧增。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些专业化的团队,专业的管理人员及连锁经营的经济型酒店、餐饮店和连锁经营休闲娱乐品牌,将陆续进驻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而取代现有的经营团队。

4.2多元化服务将成为服务区的发展模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出行路途消费已不仅仅停留在吃饱的问题上,而是如何吃好,休息好,开始讲究消费的质量,及对品牌餐饮和高品味生活质量的需求。同时,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人已开始注重养生和保健。健身、娱乐、钟点房、足浴、桑拿等迅速缓解司乘人员疲劳,提高休息服务质量和放松身心的服务将会逐步增加。在其他经营方面,可对服务区范围内所有可利用的广告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设置,参照机场的管理模式,对广告资源进行深度的合理开发,对各个广告位进行招租拍卖,增加服务区的营业收入。具备条件的服务区,也可利用地理区位优势,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先机条件,也可打造全国土特产品集散地或开展物流仓储等相关试点经营,先行先试。

4.3市场价(平价)销售将成为服务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在现有条件下,如果将现有商品全部平价销售,势必会造成服务区在某一阶段的收入和利润锐减的现象,如浙高投和山东的部分服务区等。但是,若不实行平价销售,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出行自带商品的比率将不断升高,服务区的经营收入增长率会越来越低,可能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经营死胡同,同时随着服务区员工工资水平的不断增长,服务区经营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那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就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不是,有的运营管理单位已经开始进行调整。以我们高发服务区公司为例,现在的做法就非常好。在保持现有零售价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具备了生产厂家最低折扣的进货价,对超市的整件和整箱商品实施低于市场价进行销售,这样既保证了不会在短期内出现服务区经营收入锐减,同时,也将会通过整箱整件低于市场价销售的策略建立起服务区与顾客之间的信赖关系,在时机成熟时,推行零售价与市场价接轨,最终达到全部商品平价销售,实现同城同价,实现服务区收入长远稳步提升的目的。当然,实行同城同价,还需要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在税收、经营目标制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帮企业度过难关。

4.4开放式经营将成为服务区未来的发展目标对具备条件的、距离中心城区较近、有相对固定客流的服务区可探索实施开放式经营,为未来服务区的整体开放式经营积累经验。纵观国外高速公路,大多都是处于不收费的开放式状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时间的推移,取消高速公路收费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到那时,更多的人将选择高速公路出行,服务区经营需求和服务内容将更加丰富,综合型的超级市场等将陆续进驻服务区。同时,随着城市中心区的扩展,一些距离城市周边较近的服务区将逐步成为城市配套的市民生活休闲的场所,使服务区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使服务区的未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4.5创新管理将成为服务区的必然选择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为使服务区能够长久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科学化管理上下功夫,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不断创新,找准关键性控制因素。比如在经营管理、人才使用等方面,打破现有的一些束缚,引进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合作团队,提高效率,真正做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真正做到懂经营,会经营,选好人,用好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做到科学化、专业化管理。通过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带动服务区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服务区经营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大转变,大跨越,大发展。

5结束语

第12篇

(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信息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建设,就青岛市的楼宇经济来说,实现信息化数据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对全部楼宇基础设施情况、招商情况、经营状况等信息的把握,而且通过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可以清晰、准确、及时的反映出动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信息。一方面全面掌握了区域经济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有利支撑,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推进区域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就青岛市市南区的经济信息化建设来看,在其找准切入口并建立了良好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在信息化数据系统实现了对市南区全部楼宇与企业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对其所包含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包括对区域内人才的储备信息、就业信息、社区建设信息及安全生产信息等等。使信息化数据系统在信息范围上更加广泛,满足楼宇城区建设的要求。其次,建设对外公开信息平台。实现经济信息平台的公开化,满足人们的信息或者是信息访问等需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对外信息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实现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交流,而消费者则可以在此平台上了解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情况。第三,进行对电子商务多种形式的完善,在网上实现业务的审批、网上银行、网上交易等,这使政府、企业、个人参与到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有力措施,是建设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所在。最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以此来实现虽然在不同管理权限之下,但是街道办事处或机关部门依然可以共同参与到信息的维护中来。

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资金建设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除了在人力资源上有所保障,还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对资金予以合理的使用,尽量实现最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在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之后,还要做到对其后期维护方面资金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

(二)技术在系统化的信息化工程中,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技术管理都是其核心重点,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基础。因此,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不仅需要大量借助专业系统集成公司的技术人员力量,而且还要培养属于自己的技术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三)安全由于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被应用在经济领域,因此会涉及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必须要做到经济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三、结束语

第13篇

预前护理指的是根据患者发病的先兆或者是潜在的因素而予以预防性的护理干预,也被称作预见性护理。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出血概率约为30%,并且同患者的性别、年龄、酗酒史以及有无并发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过同前次出血量的多少、饮食不当、入院之后的大量输血以及劳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预前护理主要目的是清除患者的发病诱因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患者的再出血,主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概括为观、查、听、教。观指的是观察患者的大便以及皮肤的颜色,查指的是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以及尿量,听的内容主要是患者的肠鸣音以及主诉,教的主要内容是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宣教指导。如果患者出现脉搏加快、上腹部不适、胸闷、情绪不安以及心悸等先兆,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地应对,稳定患者情绪并迅速建立起静脉通道,从而为患者补充血容量。

2药物治疗护理

药物治疗护理一方面是应用血管收缩剂。临床上使用比较多是垂体后叶素,能够降低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同时出血发作时的止血率在60%左右。垂体后叶素既能够降低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并且也能够降低患者心脏冠状动脉以及肠血管血流量,让患者的小动脉以及毛细血管收缩。此外,目前临床上开始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奥曲肽,该药能够让患者的内脏血管收缩,从而抑制患者的胰腺以及胃肠道的内外分泌,同时保护患者的胃黏膜细胞,在预防早期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以及再出血方面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48h的止血率超过50%。对于那些怀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但是24h内无法进行内镜检查以及治疗的患者较为合适。另一方面是应用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的主要目的是同血管收缩剂联合使用,用来预防患者的再出血,往往在垂体后叶素的静脉滴注之后使用或者是同时滴注硝酸甘油。硝酸甘油的静脉滴注对于患者的皮肤刺激比较大,容易引发静脉炎,所以在穿刺的时候需要选择合适的血管以及部位,穿刺成功之后再将药物加入到液体当中,从而避免在穿刺、固定以及调速的过程中药物过快地注入患者的体内而导致患者的血压下降或者出现静脉炎。近年来临床上往往将血管扩张剂以及肾上腺素的能阻滞剂联合使用,从而降低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并且减少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

3内镜治疗护理

第一是经胃镜注射硬化剂。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硬化剂是鱼肝油酸钠以及乙氧硬化醇,注射到患者的曲张静脉,可以让患者形成血栓而硬化,从而让患者的曲张静脉消失,用来急性止血的成功率高达90%,不过在术前需要掌握治疗的适应证,对于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术中注射点需要准确并且控制剂量适当。第二是经内镜的食管曲张静脉结扎。具体而言是经内镜使用橡皮圈将出血或者曲张的患者食管静脉进行结扎,让正在出血或者曲张的患者静脉闭塞,从而逐渐坏死脱落成为瘢痕,最终让血管腔闭合。应用该方法需要需加强监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从而尽快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那些恶心剧烈的患者要嘱其深呼吸从而减轻症状,出现呕吐的患者需要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患者术后要禁食24~48h,同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咽下困难以及食管狭窄或者穿孔等并发症。第三是介入治疗护理。对于内镜治疗失败或者难以实施外科手术的患者,可以予以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治疗。使用特殊穿刺针以及球囊导管还有金属内支架,在患者的肝静脉以及门静脉间建立分流通道,让一部分的门静脉血流进入体循环,降低门静脉的压力并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导致的破裂出血。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符合性测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外部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纳税资料系统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现象,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源管理、日常检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一.理性思维,讲求实效

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形成的规则,而不是对人们自觉形成的纳税习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属于习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征税权凌驾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之上,是对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税法属于侵权规范。征纳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对立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并不存在。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它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明确而肯一定,不允许任何人或机关随意改变或违反。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税法的强制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诸法律中,其力度仅次于刑法,这与义务性法规的特点相一致。从税法的角度看,纳税人以尽义务为主。并不是指税法没有规定纳税人的权利,而是说纳税人的权利是建立在其纳税义务的基础之上是从属性的。并且这些权利从总体上看不是纳税人的实体权利,而是纳税人的程序性权利。例如,纳税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有依法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等。但这些权利都是以履行纳税义务为前提派生出来的,从根本上也是为履行纳税义务服务的。

由此可见,征纳税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勿庸讳言,纳税人进行的税务委托、税牧筹划等都是为了寻求最小合理纳税的帮助。而征纳双方的经济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按照约翰·纳什的“零和博弈”理论,谁获得的信息更客观,谁将会更有利。对税收征管而言,尽管存在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税依据,对税法内容理解上的差异。但税法信息是公开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纳税人对自身组织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远高于税务机关。所以说,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还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所谓的税收的经济观,就是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正是为了获取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使税收工作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而展开的。由于税法的特点,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理性地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纳税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理论先行,方法科学

究竟怎样进行科学的纳税评估,用什么样理论作指导,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现行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在这方面的理论阐述是不充分的。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济已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其理论体系已被我国政府采纳。这也是中国人世承诺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国的有关组织,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因此,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是完备的,其理论是先进的,其方法是科学的。税务部门正在逐步借鉴、采纳政府审计中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税收工作服务。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约谈制,就是审计中的符合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符合性测试程序是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再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就是审计中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两部分:(1)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2)对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应用的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这一类审计程序是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否公允的证据。可以说,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

如果我们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高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为最低。而控制风险越低,我们就可以执行越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内部控制为低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很高,那么,我们只有依靠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才能控制检查风险处于低水平。可以看出,无效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我们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具体到纳税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应是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内部的控制程序。如果生产经营内部控制程序不值得信赖,那么,我们将无法从纳税人提供的经济资料中获得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纳税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更是无从谈起。纳税评估这项工作就会流丁形式。所以说,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指标的计算上。关键在于取得客观真实的原始资料。计算机学上有一句名言: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由于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有着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内容也较多,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于获取企业经济信息的方法,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历史,仍然以审计为例:从1844年到20世纪初,审计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从20世纪初到1933年,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抽样审计方法得到普遍运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理论及方法发展演变的脉络,对我们税收工作,其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应由理论指导着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机关是要讲求效能的,方法科学是很重要的。

三、知行合一行重于知

税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体现着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马克思说,税收官后面紧紧跟着吓人的法官。税务人员肩负着使命是很重要的。同时,社会对税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权力和义务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税务机关是所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中专业性较强的一个机关,它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尚没有哪部部门法像税法那样包含着内容那么多。税法的执法力度仅次于刑法。它要求税务人员既要精通税法,又要精通会计财务理论,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亦不能妄自菲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断完善,国际上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被我国大量吸收采纳。如,从1993年的会计“接轨”、“两则”的颁布,到2005年《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目前,、财政部已经并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非货币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存货”、“固定资产”、“中期财务报告”等。可以说,这些准则的内容就是我们税务工作的对象。不精通这些知识,如何工作。例如“财务失败预警系统”概念的引入,对于我们快速诊断企业的经济状况大有裨益。而运用多变的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型函数公式,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更具实用价值。最初的“Z计分模型”,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界.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算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Z--判别函数值;XI一一(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一(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X5一一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若z值小于1.8l,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阿尔曼称之为灰色地带。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是极不稳定的。为了动态管理税源,快速获得企业量化的总体经济状况,对重点税源企业有必要进行Z值的排序。

我们要更加重视总预算的作用。现行纳税评估办法中的主要指标所需信息,多取之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等这些信息反映的都是企业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形。而纳税评估的主要作用是面向未来的,是有预测性的。总预算是指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它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其反映的经济信息,对于纳税评估来说,意义更大。

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要注意可持续增长率这个问题。可持续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4项财务比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的高低是财务政策选择问题,取决于决策人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的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因此,实际上一个理智的企业在增长率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尤其是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

财务会计和税法体现着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立一定时期由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财务会计原则和税收法规的本质差别在于确认收入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备,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对取自纳税人的财务指标,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有些财务指标是不能直接运用的。广大税务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国家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于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制度需要人去执行、去落实。对于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我认为以管理科室为主,综合科室、征收申报大厅为辅的管理方式较好。其理由有三:第一对纳税人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情况的详尽了解,非管理科室的人员莫属。第二在纳税评估工作的执行中,对一些适用法规,政策的确认上,评估指标的具体含义、计算及一些具体实务的协调沟通上,综合科室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来。而综合科室的职责也在于此。第三,征收申报大厅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其掌握的征管信息是比较充分的,如果它的作用能够确实发挥出来,对纳税评估工作是有很大支持作用的。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调账问题是很重要的。账务调整,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根据审查结果,正确及时地调整账务,既可防止明补暗退,又可避免重复征税。但账务调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综合科室的专门人员来做。管理科室的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出台,对于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15篇

新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下一世纪被人们称为“知识经济”、“网络技术”、“绿色环保”的时代。饭店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谁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市场的新需求,适时进行管理的创新,谁将是市场竞争中的赢家,许多从事饭店经营与管理的业内人士都在构思未来饭店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战略。展望二十一世纪,笔者认为未来饭店经营与管理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

随着经济运行全球化,市场和资源跨国化的影响,世界饭店集团每年都在调整和兼并之中,饭店业的联盟和合并导致更大规模的饭店集团的诞生。如英国巴斯公司先后兼并了国际假日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等成为更大规模,更具竞争力的英国巴斯酒店集团(BassHotels&Resorts)。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饭店销售除传统方式外,更多地利用Internet时行网上宣传、网上预订和不同行业间集团联合促销,饭店品牌在Internet上将有着巨大的魅力,品牌将越显重要,只有全球化、品牌化饭店才会在现代营销中得益。

二、市场高度的细分化与多元化营销策略

随着新时代旅游的发展,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态势。饭店将注重市场需求的细分化,实行“小市场、大份额”战略,通过开发个性化产品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来赢得目标顾客,许多有着鲜明特色和明确市场定位的主题饭店增多,如:现代商务饭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与此同时,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饭店的营销策略呈多元化趋势。整合营销、利基营销、三元营销、关系营销、政治营销、资料库营销、绿色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观念和策略不断涌现。正如市场营销权威人士菲利普·科特勒所说:“每一个10年,都要求公司的管理当局重新思考和更新它的目标、战略和战术。”迅速变化的形势往往使经营企业在昨天取胜的原则在今天变为陈旧。

三、创造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

未来饭店业将更注重保护大气臭氧层、生态环境平衡及节约能源和材料耗费。饭店的建筑尽可能减少现代建筑带来的光污染,利用先进的几何造型,使室内采光度好;饭店的能源尽量利用太阳能,节省普通能源的消耗,降低大气层的污染;饭店不使用塑料等无机化合物易耗品,而改用易分解的低制品或木制品,以益于生态环境的平衡;客房的床单毛巾最好是纯天然的棉织品或亚麻织品,肥皂宜选用纯植物油脂皂,尽量体现绿色服务;客房不再每日更换一次性用品,床单、毛巾的更换也根据客人的需要而定。不少饭店已经在客房内放入这样的卡片:“如果你不需要更换被单,请把卡片放到你的枕头上”。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和消费精神。

四、饭店业主转向房地产市场,注重以房地产增值中获取利润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饭店的回报周期延长以及饭店经营的集团化、品牌化趋势,饭店业主一方面将未来饭店的直接经营更多地委托给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来承担,因为饭店管理公司通过管理技术、营销网络、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输出管理,更容易使饭店业主获利。另一方面,饭店业主更多地转向房产市场,将饭店作为房地产投资,并注重从房地产增值中获取利润。

五、管理组织结构小型化、扁平化趋势

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主要是站在饭店的角度设置岗位,强调专业化分工、规范化管理。未来的饭店需更多地站在客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求饭店管理追求效率、注重沟通、灵活机动和提供针对。饭店尽力提供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服务,提供客人尽可能的便利,提倡一站式服务。这就要求饭店的管理组织结构克服原有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慢、管理费用高和效率低等弊端,避免组织分工的过分细化和专业化。而倾向于管理组织结构的小型化、简单化、扁平化和有机化。

六、饭店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逐步进入饭店业,饭店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客人感到更加舒适、方便。网上预订、网上宣传促销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电话预订、邮寄宣传资料和新闻媒体广告等;客人入住手续方便快捷,完全电脑化操作,客人可直接从电脑屏幕挑选自己喜欢的房样类型,不再像以往那样由总台分配哪间房间就住哪间房间;客人的身份资料也将利用先进的电脑扫描技术录入电脑,免去人工登记、确认等繁琐的程序;客房配备先进的VCD设施、多媒体互联网络和电子控制技术,客人可以通过房间内的电脑显示确认自己的个内容。如:每天叫醒时间、送餐时间、收衣和送衣时间、预订机票和宴席、与工作单位联系和客户进行业务联系等。

七、员工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饭店的经营应树立“顾客第一,员工第一。”的经营理念,使饭店成为“宾客之家,员工之家。”饭店要注重员工的培养,为员工创造宽松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较多的晋升机遇和较高的工资福利。因为员工是服务的实施者,只有满意的员工才会提供满意的服务。通过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八、餐饮在饭店中地位日益受到挑战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客人对餐饮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并呈多样化趋势,餐饮业仍是经济增长中最快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社会餐馆不断涌现,遍地开花,饭店餐饮面临更加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方面,有特色的餐饮(如主题餐厅)可能会在饭店中继续生存,商务型饭店中的餐饮将削弱,度假型饭店的餐饮将多样化;另一方面,有些饭店将突出餐饮,让餐饮走出饭店,与社会餐饮分争市场。

九、饭店服务更注重个性化

90年代以后,饭店逐步进入个性化服务时代,许多产品有特色、服务有个性的饭店在市场上呈现出强有力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而那些产品雷同性强,服务无特色的饭店皆面临生存的危机。饭店在为所有来店客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更注重对不同客人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规范化服务的延伸。它体现在工作责任心、感情投入、灵活、超常、自选等方面,它能让客人最感满意,有时还能为客人带来惊喜。如:豪华酒店中的“金钥匙”,被客人视为“百事通”、“万能博士”和解决问题的“专家”,它代表了饭店委托代办的最高水平,“尽管不是无所不能,却一定要竭尽所能,它是“金钥匙”的服务哲学。中国金钥匙的承诺是:为全世界旅游者提供“高效、准确、同时完善”的服务,“金钥匙”成为饭店优质服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