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英语文化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 内涵 现状 建设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
一、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内涵
1.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大学生宿舍作为一个相对狭小和固定的空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和交流的重要场所。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概念,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肯定了这一概念,并要求“重视加强社团文化、寝室文化建设,强化社团和宿舍的育人功能”。这个“寝室文化”就是本文所指的“宿舍文化”[1]。迈克尔・普尔马尔科姆・沃纳指出高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在宿舍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下,在宿舍成员共同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众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和文明行为;是存在于宿舍之中的共同观念系统,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宿舍活动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在学校各方面的有效引导下,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与影响力[1]。
2.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内涵
我国高等院校无论是开设大学英语课还是其他课程,其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综合素质是建立在大学生自身生理特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学习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决定作用的,最基础、最重要、最本质的综合素养和特性,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2]。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是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和英语学科交融中衍生出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导向、教育和规范功能。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不仅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之一,还是社会环境的一隅、课堂英语教学的延伸和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它应该最终起到促进大学生德、识、能、身心发展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和以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日渐得到重视。尽管有关两者的研究文章很多,但有关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通常都是从宏观上进行论述,而微观的、针对具体学科的研究和实证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宿舍这一微观视角,从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考察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现状,以此透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现状
1.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学者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措施,或压缩教学周期[3],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4],或采用“n+X(n=1,2,3)”模式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开设以ELE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4],或开展ESP教学[5],或开展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这些举措都以大学英语课堂为依托,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无论教师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还是开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或是建设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都是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实际上,人们往往关注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英语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而容易忽视大学生宿舍这个浓缩的、微观的空间。
2.调查研究
2.1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某地方高校12级两个工科自然班(共61人)和两个文科自然班(共74人)的本科生为对象,他们是入学时按学号顺序分配的宿舍,这不仅便于学校的管理,还利于本研究的进行。在第一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135份,全部回收。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不仅同一宿舍里的同学,而且周围宿舍的同学,都彼此已相当了解,有利于就环境、制度、行为、精神方面调查他们的宿舍英语文化的状况。
2.2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学生的书桌上除学校发的英语课本外,仅有少数文科生有诸如英语杂志、英语试题等课外资料;(2)学生各自学习英语,较少相互交流和讨论英语学习;(3)学习英语的氛围淡薄;(4)学生相互缺乏英语学习的竞争意识,甚至受到消极学习者的干扰;(5)宿舍之间缺乏有关英语的互动与竞争。
2.3反思与改进
据调查,大学生人均每天有十小时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7],大学生宿舍不仅是大学课堂的延伸,还可以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
因此,笔者对以上受试者提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如宿舍里,学生须摆出学校发的本学期所有的英语资料(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并由宿舍长组织、监督和检查以下活动:每周集中进行一次英语学习,每周集体到学习中心学习至少一次,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听写,每周集体进行三次英语晨读,每周至少集体收听三次校园英语广播。宿舍长做好活动记录并向英语老师每周一报,这些记录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表现良好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奖励,两次活动缺勤者或连续两次听写最末者罚做宿舍卫生一次。
这些措施在第二学期实施,期末时笔者再次调查发现,虽然英语基础薄弱者容易懈怠,宿舍长对懈怠者的监督也力不从心,但是学生都充分肯定这些措施的积极影响,认为加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有助于弥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不足,使大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从学习、生活、休闲和交流中都能接触、学习及使用英语,并从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意识和身心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8]。”所以,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有必要引起重视,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善于利用大学生宿舍空间,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英语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大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沃土。
三、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途径
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是一个融德育、智育、美育和能力为一体的多功能的育人过程。加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工、英语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配合与努力:(1)学工部门和英语教师联合组织宿舍之间的PK,如辩论赛、宿舍英语网页制作大赛、宿舍生活英语情景剧大赛,等等;(2)英语教师深入学生宿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和煦、温暖的宿舍氛围中促进师生交流,发挥情感教育的正向功能;(3)学生要积极参与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真正达到从“他律”走向“自律”。
可见,加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是对课堂育人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洪满春.“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李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D].长春理工大学,2007,12.
[3]文秋芳.压缩教学周期,增强教学密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J].中国外语教育,2008,3.
[4]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5]何康民.进一步完善大学后续英语体系巩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3.
[6]杜景平.试论ESP_ELE_CBI及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的关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3.
【关键词】电力营销;文化建设;营销发展
0.引言
面对新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找有效的战略措施,以此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促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开始意识到建立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并纷纷形成了现代化企业文化制度,并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的经营情况,制定了完善的发展政策,进一步电力营销管理水平及供电服务质量。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电力营销的文化建设与营销发展进行初探分析,并提出相关有效的改善对策。
1.电力营销文化的概述
所谓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有计划的宣传活动法来激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利用这一种买卖的交易方式,从中获取经济利润。而电力企业的营销文化则是营销人员在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中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气氛,这也是企业文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说,树立正确的营销文化,不仅能够为营销人员创造一个积极上进的工作环境,有效的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使其这一营销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力企业自然也一样,电力营销文化作为电力企业文化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服务质量水平的根本依据。那么,想要真正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对电力营销文化的建设力度,与此同时,建立一套健全的电力营销服务体体系,加大对高素质电力营销人才的引进,从而逐步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服务水平。
在电力企业的日常工作中,电费收缴问题一直都是电力企业非常关注的内容之一,也是长期无法攻克的难题。用户拖欠电费的情况普遍存在。而面对这一问题时,电力部分首先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组成一支专业的电力营销团队,积极向客户了解实情,对客户所反映的不满,及时记录下来,并采取相对应的改进建议,真正以客户的根本利益而出发,为客户提供高优质的服务标准。这样一来,有利于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才能将电费如期收回。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服务体制,这也是制约我国电力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很多客户在进行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由于电力企业期限较长,导致客户十分不满意,投诉量急剧上升,使得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部分业务在流转时,需要涉及其他部门,但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这就致使后续环节无法很好的接洽。那么,电力企业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情况,就必须清楚意识到营销文化的重要性,建立其专属企业自身的营销文化,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吧,促使各部门之间的融洽相处,从而更好的为广大客户而服务。
2.电力营销文化的结构
2.1最外层直接面对客户
电力企业自身的形象对于其日常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电力营销,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与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电力企业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确保其经济效益。
2.2中间层是营销业务程序流转
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流转主要包括通过详细的现场勘察来制定相关的供电方案,一直到最后的投入运行整个过程,这是直接体现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关键。这个过程包括大量的环节和步骤,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对最后的投入运行造成影响,造成客户对于服务的不满意,损坏企业的形象。因此,为了确保营销业务流转过程的顺利高质量的完成,应该严格的遵守国家相关的制度和相关的行业标准。
3.如何构建电力营销文化
3.1营销文化定位
营销文化具有个性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的营销文化。在建立营销文化之初,应结合天时地利因素,给电力营销文化一个良好的定位,让它具有深厚的内涵,强烈的时代感,蓬勃向上的力量。营销文化的刚性是针对内部管理和对低信誉客户,而面对优质客户则务必坚持优质服务是电网企业的生命线,可以选择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个性化口号。
3.2筑建三层电力营销文化
3.2.1构建电力营销核心文化
电力营销核心文化是供电企业整个营销文化的躯干。有了大树一样宽厚的树干,才会衍生出支干和茂密的枝叶。电力营销核心文化除了具有感恩、尽责、卓越、创新的内涵外,在总体设计上还应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广阔的胸怀,奋发向上的精神。
3.2.2构建营销执行文化
构建营销执行文化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营销文化力量培养一流的营销队伍,只有一流的队伍才可以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构建营销执行文化有两方面任务:一是,培养具有狼性的员工和班组,培养班组整体工作效率。二是,把营销文化融会于营销各项工作中,让每名营销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在工作中寻找到自我价值,那么平日存在的营销业务拖延、效率低下的问题将得以极大改观。
3.2.3构建营销客户文化
供电企业不仅是基础工业,还是窗口企业。当电力经过若干道环节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最终电费的汇集还是在供电企业的营业大厅完成。优质服务对供电企业是高压线,也体会到优质服务事件之后,处罚力度之强。在营销客户文化这一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切实实现两个根本目标。一方面是加强对营销人员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服务意识,让电力营销文化真正渗入到电力营销人员的心中,并在企业制度也文化的推动下,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有效价值。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将电力营销文化更好的宣传给客户,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使其享受到高水准的服务,放心购买电力营销产品。
4.结论
执度约束人,而文化感召人,制度的力量来自于外在,文化的力量来自内心,文化和制度同样重要。电力营销文化和电力营销制度两者如果紧密联系,将会有力推动电力营销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龙.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6).
【关键词】战斗精神;军营文化;棘轮效应
1.棘轮效应的概述及问题的提出
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又被称为制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棘轮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提出的,他认为由于消费习惯的存在,绝对收入水平变动不可能直接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动。理解和运用棘轮效应,重在从以下三个特点来把握:一是棘轮效应的核心是消费的不可逆性。消费固然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不易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即当收入增加时低收者的消费会赶上高收入者,但收入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二是棘轮效应强调消费水平决定于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绝对收入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而实际收入是指短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三是棘轮效应重点研究短期内收入和消费的关系,说明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的区别。收入与消费大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消费水平相应地提高或降低。
2.战斗精神培育与军营文化建设的棘轮效应模型
2.1军营文化建设作用下战斗精神培育的不可逆分析
战斗精神培育的不可逆性,是指战斗精神形成之后,易向上调整,而不易向下调整。战斗精神培育与军营文化建设在简单的经济学视角下均有正相关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先进军营文化帮助广大官兵筑牢理想信念,树立忠诚于党的坚定信仰。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先进军营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对官兵坚定信仰、激发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先进军营文化帮助广大官兵明确使命任务,深化献身国防的道德责任。我国军人自古以来有精忠报国的优良传统,传统的军事文化对当前军营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基础。三是先进军营文化帮助广大官兵扎根本职,增强敢打必胜的信心勇气。先进的军营文化在和平时期对官兵形成一种思想引导,培养军人意识;在战时,突出表现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
2.2相对军营文化建设质量决定战斗精神培育的效果
棘轮效应认为,消费水平取决于相对收入的变化而非绝对收入的变化。同样,战斗精神培育的效果取决于相对军营文化建设质量而非绝对军营文化建设质量。绝对军营文化建设质量是指军营文化建设投入量上的绝对增加、范围的绝对扩大和方式的绝对统一。相对军营文化建设质量是指在前期军营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质的相对提升、形式的相对丰富和效果的相对增强。相对军营文化建设质量对战斗精神培育效果的影响,是军营文化建设投入增量对战斗精神培育效果的实际影响,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变化过程和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比例关系。战斗精神的培育效果的增强,并不在于用军营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单纯的设施改善和流于形式的活动开展情况等要素来加以评价,而是要效果增量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因此,绝对军营文化建设质量的变化不是战斗精神培育效果变化的必要条件,而起决定作用的是相对军营文化建设质量,集中体现为一种增量的改善。
2.3短期与长期军营文化建设对战斗精神培育的影响
棘轮效应着重分析了短期内消费习惯的不可逆性,也对短期与长期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界定。战斗精神培育与军营文化建设在长期来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军营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必然促进部队战斗精神的培育,也就是在长期内,军营文化建设与战斗精神培育的正相关关系是稳定的。在短期来看,军营文化建设的具体变化,对战斗精神培育的影响大于在长期内的影响。通过说明短期与长期军营文化建设的对战斗精神培育的影响,一方面是进一步肯定军营文化建设对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强调短期军营文化建设对短期战斗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即具体性文化建设活动对具体性战斗精神培育、阶段性文化建设活动对阶段性战斗精神培育的积极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建立健全军营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军营文化建设对战斗精神的培育具有长期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军营文化繁荣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规范军营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组织领导,对于工作的开展有着把握方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加强军营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设,把握以铸魂工程为核心的军营文化建设方向,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推动军营文化建设,促进战斗精神的培育。二是规范军营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规范的文化运行机制包括规划建设好军营文化设施、挖掘军营文化发展动力、发展文化服务项目、注重文化活动质量等内容,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成为实践效益高的运行体系。三是规范军营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完善的军营文化建设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工作评价考核制度对军营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将军营文化建设的过程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形成作用效果明显的激励机制。
3.2努力提高军营文化建设的相对质量
战斗精神培育的效果取决于军营文化建设的相对质量,提高军营文化建设的相对质量,也就是摒弃对绝对质量的依赖。一是从纵向上来看,在对传统军营文化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创新发展军营文化,是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之上,对传统军营文化的总结和继承。只有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才能我们的军事文化与时俱进、永葆先进。二是从横向上来看,在对我军军营文化坚持的基础上,有所借鉴。我军的军营文化,是我国传统军事文化和我军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坚持我军军营文化的基础之上,奉行“拿来主义”,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军事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着眼于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前沿,充分体现军营文化的世界性、时代性的特征。
3.3注重发挥军营文化建设的短期效应
军营文化建设的短期效应,是在短期内,文化建设政策、措施和行为的变化,对军营文化建设效果的影响程度。有效运用军营文化建设的短期效应,操作性的建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近期效应,转化为文化建设的短期效应。重大的事件和活动,特别在短时间内,对人的直接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发挥军营文化建设的短期效应,应当以重大事件和活动为契机,挖掘事件和活动的内涵,进而采取相应的举措,进行军营文化建设,以达到短期效应的预期效果。二是战争或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进行及时、即时的宣传鼓动,实现文化建设的短期效应。战时或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军营文化建设短期效应,是战时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对遂行军事任务,用文化的力量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遂行军事任务的同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文化内容,从中可以进一步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宽战斗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达到增强战斗精神的最终目的。 [科]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1.
[2]路加模.战斗精神培育[M].出版社,2005.05.
[3]李明辉. 先进军事文化对官兵战斗精神的影响[J].政工学刊,2009.07.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德育提供良好的物化环境条件。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典雅的教学楼、雪白的墙壁、洁净的草坪等氛围,无时无刻的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锻炼着学生们的心智。直观性的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所以许多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多依山傍水,建于风景优雅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性情,塑造美的心灵。发挥着“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寓于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文景观依然,校园的特色建筑、象征意义、合理布局、绿化美化,以及名人塑像、橱窗、文化长廊、校园科技馆、塑胶跑道、游泳池、宣传栏、名人名言、名家或师生字画的合理布置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启迪,对抑制消极校园文化的滋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包括颁布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约束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全、细、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课外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充分利用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利用各种社团、影视、论坛、音乐赏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如开展教职工篮球赛,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同志间的交往与友谊。
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成立各种社团或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剪纸、手工、田径、球类、棋类、游戏、鼓号、横笛、文学、趣味数学、科技与创新、阅读与诵读、节目主持、演讲与口才、书画艺术展等。各兴趣小组活动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使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特长,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第四,加强精神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利条件。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校训往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代表着不同学校独特的精神追求,通过长期的宣传、灌输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深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院系 英语文化 建设 作用
一、建设校园英语文化的意义
从国家来讲,文化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内在实力。而从校园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校园的建构,对于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提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语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英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τ谛T拔幕的构建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英语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生活的品味、增强自身的审美价值,进而把英语文化的积极因素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还可以建设健康、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英语院系在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英语院系可以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
(1)英语院系所创建的英语应用平台。英语应用平台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最传统的方法,一直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以英语平台为依托可以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比如:英语诗歌朗诵、英语口语比赛、进行英语实地训练等活动。英语文化活动虽然是课外活动,但是它可以提高学生的业余生活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对英语应用平台的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样学生就可以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
校园英语各项文化活动不能盲目的进行,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文化活动进行分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文化活动获取信心。对于初学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英语的诗歌朗诵、讲英语故事比赛,书法比赛等,只有通过不断的引导,才能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中级的学习者就要加强难度,可以让他们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于高级的英语学习者就要以实地训练和演讲比赛、英语文章翻译竞赛、英语小小说竞赛为主。从上面可以看出,这种分阶段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英语教学得到很好的改革。
(2)英语院系所创建的英语网络平台。英语应用平台受时间、环境及人员的限制,但是网路平台就没有这些限制,它通过信息的传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建设时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线上英语。线上英语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线上学习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学习受时间的限制,假如线上网络学习平台得到实现,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很方便。微型课堂在线上教课中效果比较显著。微课就是老师把课上要学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概括以视频的形式发送到网上。学生就可以通过视频了解要学的知识,等到课上讲解时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的轻松。
2)网络数字英语图书馆。现在很多的学校都有英文数字图书馆,英文数字数字图书馆是英语院系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图书中的英文内容输入到电脑中,把文字转化为数字。学生通过自己的账号,登录所在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找到自己所需的书籍,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也愿意翻阅书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英语院系是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1)英语院系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英语院系作为校园英语文化的核心队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诗歌朗诵、英语作文比赛、英语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加英语类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开展的活动在丰富校园生活的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英语院系在英语文化建设中不仅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2)英语院系可以提高校园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是在校学生必选的一门课程,但是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注重英语的学习,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往往抱着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行的心理来应对英语的学习。
英语院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制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加入英语活动,这样就能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要有英语院系的老师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3.英语院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和教师不仅仅是校园的主体,他们更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英语院系可以通过一些业余活动,让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这样就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风气。
结论:校园文化在现在学校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要想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提高,使学校的英语教学能力发挥到极致,就必须发挥英语院系的主导作用,在院系的扶持下,把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做得更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组织;文化建设
一、 社会组织的内涵
社会组织,是指政党、行政组织和企业以外的,由社会单位或个人依法自愿发起成立、按照章程自我管理的一类社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自愿性、组织性等特点。目前,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大类。此外,还存在大量社区社会组织、高校社团组织、各类“草根组织”、市场中介机构以及国际社会组织等,共同组成广义的“社会组织”范畴。
二、 组织文化的内涵
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也称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具体来讲是指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中的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形文化(或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部分。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组织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属于管理学学科。它是通过对上面图示三个层次上环环相扣的活动而形成的稳固组织文化,它是塑造一个组织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看不见的契约。它对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对维护组织的统一性和全体成员的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
三、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组织文化建设中具有协调、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保证的作用,有效指引着社会组织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关系
二者既不是相互包含,又不是完全重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
社会组织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共同点:目标一致,对象相同,内容有相似之处,手段大体重合。
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观念层内的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制度/行为层的形成和贯彻,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企业精神,建设组织文化的主要手段,而组织文化则为社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形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目前许多社会组织向国外学习并试图打造属于自身的组织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社会组织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到组织文化建设的精髓甚至直接照搬一些其他国家组织文化建设模式, 但是事实上这些组织文化建设的模式并不能够完全适应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十八后的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国的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组织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以及国家的关系,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保证组织能够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要工作内容, 组织文化就像风筝, 而思想政治工作就如同风筝线, 简单的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思想,引导者组织文化建设方向。这个是属于观念层次的东西,是我们保证组织文化建设方向正确的根本。社会组织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及决定因素是人, 只有员工能够保持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提高员工觉悟以及主动性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挖掘员工的潜力以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证。
组织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全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观念层、制度行为层、符号层三个层次,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保证其顺利实施。比如,当我们社会组织进行变革时,就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和支持参与。组织文化建设是管理科学在社会组织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是对科学管理“经济人”假设前提以及发生变化的有益补充,是一种柔性的管理。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柔性教育方法,它注重对社会组织员工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像时期今天还是俘虏,明天就变成的钢铁战士,这些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强项。因此,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就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组织文化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这是组织文化成功的主要保障。
3.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社会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一个优良的环境,新时期下的社会组织文化建设也是这样。组织文化建设并不是个别人就能够顺利进行的,而是需要社会组织全体员工投身参与其中,共同去努力。由于社会组织是员工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所以创造一个适合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变得至关重要。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员工保持心情的愉悦,而且还可以促使员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积极参与到组织文化建设中去。在当前的组织文化建设中,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的理念常被我国一些社会组织借鉴,但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也会乘势而入,例如前几年闻名全国的“牙防组”事件,刚刚在央视焦点访谈中曝光的某地“用水协会”收会员的钱去旅游等。这些都对我国的组织文化建设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领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现象和违法犯罪活动的思想根源,使组织内部安定、环境良好,也使社会政治稳定,秩序井然。只有这样,优秀的组织文化才能真正被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先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组织文化,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充分发挥合力作用,是体现我国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巨大优势的有效保障。(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勇.试析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管理中的重要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12,(10).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校园文化建设 具体路径
一、引言
校园文化体现为一种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实力和精神面貌的彰显。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不经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认同现实文化,从而实现对人心灵的塑造。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是衡量高职实现教育目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和难度大。这与高职院校以前的教育目标有关系,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人文素养不够重视。英语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它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推动促进和文化引领的作用。文章主要探讨英语教学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
二、英语教学在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英语教学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英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看做是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而要注重其实际运用的内涵。随着我国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的逐步增加,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趋上升。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型过渡到能力培养型。高职院校学生把校园生活作为社会实践的对象,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英语教学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英语教学可推动和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英语教学可提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如果校园文化建设只是使用母语,则会显得干枯乏味,对学生也会失去吸引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入英语,就会使校园文化更具活力,形成国际化的氛围,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是一种隐性教育。
(三)英语教学起着文化引领的作用
英语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同时也传递一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它包含着浓厚的文化特色,它可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英语教学也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文化引领作用。
三、英语教学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硬文化建设方面
1.校徽、校标、校牌及校内各种标志牌、宣传栏和墙文化都用中英文双语标注,这样会使校园内更具浓郁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如在走路、散步甚至是打球的过程中,都可以学到更多的英语词汇及习惯表达。这也是对高职学生所进行的一种隐性教育。
2.在校园设施建设中,如设立高标准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让高职学生能在优质的校园环境下学习英语。并在学院的某个固定的教室开辟专门的英语角场所,为英语教学留出专门的空间,便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在整个校园内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软文化建设方面
1.英语课堂内的教学设计,侧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于教学设计,只有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的教学外,而应加强英语课文内所蕴含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更多地关注高职学生的情感教育、生命意志教育、世界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教育,并且教育学生辩证地吸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组织学生收听英文广播、收看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体会西方经典文化差异,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民主法制等,对知名电影的具体情节有所了解,并接受世界名著的熏陶。在看完电影之后,可组织学生对电影的主要情节所涉及的热点话题作专题讨论。
3.举行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课本情景剧表演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参与比赛,不仅能使学生在英语方面取得进步,还能在比赛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强学生班级集体荣誉感,从而迸发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
4.让学生订阅China Daily,21st Century,English World等报纸杂志,让学生了解英文报刊的难易程度和时事消息,英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与英语方面最前沿的消息紧密相连。
5.学校可定期聘请资深外教或外校相关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与外教亲密接触,了解外国文化和生活,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课余生活更丰富。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英语教学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硬文化建设和软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具体实施。文章对其作用和路径作探讨,希望英语教学能助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念[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 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13
0 引言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除了大胆引进世界优秀成果外,还必须将我国文化产业推向世界。这就需要搭建世界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实现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新的文化滋养,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要搭建这一平台就要选择和依靠恰当的语言载体。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门国际语言,再加上其在中国的广泛普及,英语责无旁贷地成为构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平台的不二之选。用英语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表达,将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世界辐射力和同化力。鉴于此,要切实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建设,其意义十分重大,值得学界仔细梳理与探究。
1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界定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指那些既懂文化产业专业知识技能又能用英语进行相关专业和职业交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此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掌握文化产业专业知技能和通晓行业规范与习惯是该类人才的首要职业素养,具备英语语言技能是该职业素养在国际舞台得以充分展现的保证。要培养此类人才,绝不可能通过将文化产业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机械相加而得;跨专业的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要求此类人员主体首先在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自发的创新性与强大的整合能力是这类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只有兼备文化产业和英语语言两种知识技能又能将两者融会贯通的人员才称得上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
2 切实加强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建设的意义
2.1 是适应文化科技化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文化产业的引擎。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都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能够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和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①党的十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文化服务效果,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推动更多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反映中国文化原创性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以先进科技手段推进文化内容创新。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文化科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担当。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科技化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适时调整,积极应对。为承担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高职教育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坚持创新培养,要培养出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懂英语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④为丰富充实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性内涵,推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2 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
要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提高其综合素养。国内学界关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虽有不同的界定,但概括起来无外乎较好的文化素养、传媒知识、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及管理能力等。⑤其中文化素养无疑支撑是文化产业的精髓和根本,文化产业人才的文化素养高低则直接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语言既是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仅是表达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传播文化不可或缺的形式。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就是要整合人才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寓文化知识于语言知识学习之中。学习英语语言,在文化层面起码可以达到三个目标。第一,通过展示中英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习者形成文化对比,对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有所认识,从而达到跨文化理解。第二,通过对英语文化现象的阐释,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增强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第三,在上述跨文化理解和文化意识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者凭借文化知识来解决交流问题,使其掌握适合英语语境的正确交际方式,并能够根据英语语言文化来调整语言输出和输入,即最终形成学习者的文化能力。⑥要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人才,这样的文化能力显然是必备的素养之一。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内在和客观需要。
2.3 是发展文化产业所需人力资本和能力支持的有力保障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⑦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产业经济,不仅要培养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质量。相关研究表明,增值人力资本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增长。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再教育,如在岗培训,一方面,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另一方面,可以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增长。
随着实践的深入,中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联系和互动将更加紧密和频繁,中国文化产业市场与世界市场也将进一步融合。这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不可逆转的步伐。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要迎接外来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际文化市场中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要推出中国文化,或者在凭借国际经验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中国文化。迎推之间的这一双向过程都需要合乎国际规范的专业交流。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英语将在大多数场合责无旁贷地充当交流的媒介和工具。就文化产业所需专业人才而言,其所需具备的知识素养将尽可能多地包括国际文化市场的相关内容,如国际惯例、国际法规等,甚至是可供中国文化产业填补的国际缺陷。但是,如果其中缺少相关的英语知识和英语交流的能力,无疑将严重削弱甚至损害职业交流的效果,妨碍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进程。
因此,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细化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准和其应对国际融合的工作能力,使相关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加强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将是有力保障。
2.4 是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的特性。因此,要实现其快速持续创新发展,根本上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才,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文化产业领域,高技术和高文化日益关联融合,这便对文化产业专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要求。其中之一便是要能够抓住机遇,多观察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而使自己走向世界。⑧加强本土培养人才与国外先进文化产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其国际视野,打造其职业和行业能力的世界级水准。
文化产业英语作为面向职业目的的英语分支,是基础英语与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结合而成的特色英语。除了基础性,它更多地表现出行业和职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具有行业用语的功能。通过学习文化产业英语,旨在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职业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⑨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快速适应文化产业的职业岗位,更能够以英语为媒介而有效融入国外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走出国门寻求世界认同的必然进程中,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将成为有效宣传、推广我国文化的有力保障和可靠支撑。鉴于此,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可以丰富文化产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切实满足文化产业人才的专门用途,是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3 结语
文化产业类英语人才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是支撑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十五”、“十一五”的起步阶段和“十二五”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十三五”期间提质升级的攻坚时刻。大数据时代对文化产业的解构、变革与融合要求不断升级的人才支撑与之匹配。培养文化产业类英语专门人才,是顺应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举措,这对于中国文化 “走出去”最终实现铿锵有力的世界交响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市州课题: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与成都市城市软实力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SC13D00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王志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经济日报,2011-11-27.
② 伍建国.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涵义的体会.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6.
③ 闻科.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创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艺术百家,2011(1).
④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矛盾与对策.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的讲话.
⑤ 李后强,邓子强.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求是理论网,2011.12.19.
⑥ 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西南大学,2012.
⑦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关键词: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 措施 意义
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它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价值、使命、 信仰和行为规范。事实证明了企业的成败关键是文化,可以说文化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每个职能都是紧密相连的,他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当管理理论和员工的需求发生变化,企业管理也会随着文化管理发展,因而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在财务管理上采取更多措施。
一、创建优秀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被大多数人认可,但目前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执行措施不配套、目光不长远等问题,因而制定正确的企业文化发展计划非常重要。
一个企业文化的好坏在企业竞争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给企业提供正确向导,使员工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把高层领导决策引向科学的方向。第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约束员工。企业文化对于每个员工的斗志、人际关及企业内部风气都有影响。制度规范能够约束员工的行为,在这种约束之下, 企业的团队精神得到建立。第三,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更利于凝聚员工的战斗力。使员工有着共同奋斗目标和信念, 这种信念也让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 这样企业就能更好的发展进步。最后,优秀的企业文化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之间相互关心和支持, 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 在这种情况之下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建立,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财务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文化并且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企业文化指导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是企业的核心,同时企业文化的体现需要财务管理做为一种介质。企业能否正常经营并得到高效的回报, 取决于正确的准则和精神指导, 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里面最关注的是它是否追求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一致性,这不仅能够让企业获得很大收益,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员工都能够从中收益。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基石, 唯有合适的企业文化,方可更好的建立财务制度。总之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不可分开的。
(二)企业文化的实施以财务管理作为平台,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实施
企业文化能否有效实施需要决定于财务管理的好坏。因为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一平台来推动企业文化的传播。可以说,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 它能够将企业文化有形体现出来, 使得文化这一无形的内容落实到企业职能中。
三、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来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合适的财务文化、完善财务组织结构化以及加强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设都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
(一)树立强化风险的理念,创建注重风险管理和效益管理的财务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正确的指导公司的未来财务发展方向,更能够通过文化的魅力来感染更多的企业员工,能够给企业的财务人员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随着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需要更为高效的利用自身的财务资源, 来提高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企业财务应财务管理的风险应对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同时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使企业科学化,高速化运作,使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贯彻。
(二)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创建多元化的财务目标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多方面的考虑利益相关,提高自身多方面的收入,建立起多元化的财务目标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打败自己的对手。因此企业在设立财务目标时应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自身需求,通过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多种方式去发放配置资源, 体现出高效利用资源的理念。
(三)优化管理模式,有步骤地进行人本化财务管理
在企业文化重点强调的一点是要尊重其他人,这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能够不断促使人们的行为能够迎合当前财务管理的一些需求,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对未来起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更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需采取多样化措施来实施企业的创新建设,加大对产品设计的投资力度。所谓的财务管理即资金上的管理,人本化的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资金上筹集、使用以及分配等环节上。领导者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正确灵活的调整投资的结构框架,制定正确的企业的资金战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企业文化是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石,财务管理制度能否高效有效实施决定于企业文化的支持力度,两者目标一致,联系紧密。
参考文献:
[1]徐显玲.浅谈现代企业财务文化建设[J].商业文化,2011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营销;教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46-02
教育品牌是学校或品牌主体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部浓缩,教育品牌具有一般品牌所具有的形象性、创新性、成长性、延伸性、保护性等特点;目前,教育品牌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巨大吸引力正在被社会及教育界的广大有识之士所认识。
教育特别是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同,除了内强素质,办出特色外,笔者认为文化营销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育品牌本身应该蕴涵更丰富的价值、文化和思想因素,打造教育品牌更应该注重文化品位、精神价值的铸造和完善。
1 高职学生的教育消费需求
校园文化营销的核心就是要发现并建立一种品牌与高职教育的消费者在某一意识形态上能和谐共鸣的契合点。文化营销必须根植于品牌和组织文化,是借文化传递和提升品牌的内涵与价值的一种手段。
1.1 高职学生教育消费需求的涵义
高职学生教育消费需求指的是, 学生作为消费者, 支付了昂贵的教育成本(包括时间与生命), 作为教育市场上的买方, 犹如普通商品市场上的买方对卖方提供的商品有一定的要求一样, 学生有对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须满足自己要求的权力, 质询院校是否对得起自己交纳的学费, 相比普通高校学生而言, 其对职业能力与实践技能的要求更为强烈, 这是由高职院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1.2 高职学生教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
高职学生作为消费者, 一方面期望通过接受教育服务, 使得自身人力资本获得最大增值, 以期毕业后尽快就业, 投资获得回报, 非消费性收益得以实现。同时, 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同时, 学生也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教育消费的具体需求内容包括:
(1)对教学条件和资源的要求。要求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教育者, 也是具体的服务者, 学生所感受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就是从教师言传身教中直接感受的。高职要求的是“双师型”教师, 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清楚地了解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方向, 懂得高职教育规律, 熟知生产管理, 服务工作实际, 且具有参与和指导实践能力, 在专业上具有专家水平。还有对学校基本硬件设施的要求, 如实验室设备, 计算机房, 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学设备, 完善的体育设施等。
(2)合理的课程设置和适切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要求。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 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课程内容是否适切时代要求, 直接关乎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关系到学生投资成本的效益。因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知识的丰富, 无不源于课程。高职设置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以此构建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发展, 这也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3)对教学服务满足心理特点的主观要求。人的行为方式无不打上个性的烙印, 人在具体行为时都希望符合自己的行为习惯, 这样才能感到舒适、自然。高职学生作为消费者, 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 必然要求学校的管理、教学制度、教师的授课方式、后勤服务等符合自己的心理特点与主观感受。
(4)对教学资源、效果的知情、选择、发表建议的要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也必然对所购得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功用、价格等提出自己的要求, 知情权是消费者应具有的基本权利之一, 只有真正有了知情权才会有选择权, 才可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并发表建议。
2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营销的价值分析
将文化营销的主体定位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重要的因素,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巨大文化潜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又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它是一种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正是基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既是主体文化的反映,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两个因素,使得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在文化营销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
高职院校通过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地凝聚人心,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实施文化营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把学生松散游离的个体凝聚成具有内核的群体
从培育高层次的文化――学校精神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阶段,学校的整体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社会的考验,一所优秀的院校的学校精神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和提炼,而对高职院校而言,学校精神的培养,则需要更长的一段路要走。现今的高职院校大多还没能形成成熟的学校精神,如此导致的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学生归属感不强。
2.2 高职院校文化营销的推行是对固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弥补
原有“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出现“高分低能”,课程过多,使得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介绍,综合素质不高。而校园文化中所渗透的独特的价值观,文化氛围,社会氛围等可以弥补学生知识成长之外的道德,心理和社会性成长的空缺。当高职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面临各种社会现象,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往往会“从众”、“模仿”,从而“误入歧途”。
2.3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紧张感”和“枯燥感”
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作为大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体力和脑力恢复的调节剂,而且成为他们愉悦身心的剂,校园文化固有的特性不仅能够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促进健康情绪的产生和自制,坚韧意志品质的养成。除此之外,学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在对社会主体反映时,结合自身高校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而这种具有高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则是文化营销中需要认真分析的,它将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和经济效益。同时,成功地文化营销的推行,会给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增强和作为一种教育品牌的影响力增强。
3 开展高职院校文化营销的实践对策研究
3.1 实施广告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在发展的初始期都离不开广告宣传,广告是学校对外传播信息的一个窗口,利用广告宣传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等信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学校,由于广告的投入成本比较大,因此,必须进行先期调查,通过合理预算,选择媒体,精心策划,增加创意,认真设计,诚信公布,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来说,初创时期,宣传重点是通过最直接,最原始的报道首先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初步的印象,吸引其报考。在成长期,要在初创期宣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成熟期,要通过逐步细化,富有特色的宣传,保持对学校的兴趣,提高学校的可信度。
3.2 利用网络营销,拉近学校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距离
建立各专业网站,并在网站上设立学校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的渠道,及时对学生和家长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消除双方的误解。减少学生及其家长将抱怨付诸于社会舆论的可能。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无时空限制性随时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从而使学生更方便的向老师提问,降低学生的求学成本,增加学生的满意度。
3.3 利用文化营销,营造出独特的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
文化营销是高职院校的营销重点,但又是耗时长,见效慢的营销方式,高职院校的文化营销应该从校训,校风开始,以人为本,结合自己的主要特点,着意打造自己的强项,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和客观环境的设计等活动中推行。教师的设计是围合式的设计,教师的位置位于中间。但只是引导和协调的中心,而不是权威的中心,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参与讨论和学习。可见营造出独特的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不仅要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思想上下功夫,还要在客观环境的设计上体现出这一特点。
3.4 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企业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职业素养体现在一个人工作习惯、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待人接物等很多方面,单纯依靠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现代企业文化十分注重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纪律观念和人生理想等,要多让学生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得以实现:
3.4.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要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职业观念,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现象。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只要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相应的贡献,都会受到社会的尊敬,获得必要的物质利益。
3.4.2 锻炼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
要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真实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3.4.3 培养学生具有严格的纪律观念
职业纪律反映着社会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以规章制度等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人们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认真负责。
3.4.4 强化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要让学生多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多了解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之从内心产生一种从事本专业的自豪感,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从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为企业和社会有用之才。高职院校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汲取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举措。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其途径也是多方面的。
参考文献
[1]高欣.21世纪中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N].中国教育报,2000-09-20.
[2]李福华.高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关键词】 校园文化;英语课本剧;创新能力;合作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亚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可以集中体现一个学校更具自身特点,更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精神。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与创设英语文化环境,也是学校校风育人的范畴。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活化英语语言环境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外部环境,让校园成为英语习得的有效场所。我们在创建生活化英语学习环境上,力求创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便于学生进行交流和开展合作学习,创设开放式的学习英语环境,致力于营造有声有色的生活化的物态英语环境,提升学校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开展有生活化特色的英语课堂活动,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学用英语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英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创设,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和决定英语教学成果的取得,决定着能否将英语教学真正落实到语言教学中去,能否真正让学生获得所学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创造融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言环境,可以丰富校园生活,创设良好语言环境,营造学习英语气氛,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增加英语语言表达机会,增长英语课外知识,全新地、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载体,它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校园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作为基础学科,英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优质的英语教学活动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必要条件。英语课堂课本剧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平台,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活跃了校园文化,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一、中学英语课堂课本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英语教学不能简单的看作是“你教我学”的英语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在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的结合上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信息的来源不仅仅是教师和教材,学生的成就不是掌握固有的教材内容,学生的能力不是学习书本的能力。英语教学从来就不是一教就会,一讲就懂的,只有通过反复的交际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教材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求中学英语教学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型过渡到能力培养型。中学英语教学要把学校,社会作为教育的内容,形成一种多样性、持久性和丰富性的中学英语教学活动。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学校中让学生了解社会非常重要。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之重大可想而知。把校园生活作为社会实践对象,从而能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英语课本剧的创作及表演这一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贴近他们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丰富真实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创设了交际氛围和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高英语实践能力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由此通过英语课本剧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校园环境和富有核心,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带动学生及全体教师升华自己的人生观、道德意识、理想信念以及心理素质等,形成一个热爱生活,英语运用能力强的群体。
二、中学英语课堂课本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之本。在英语教学改革下,中学英语课程要注意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理念的改变。应该全面培养创造型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从而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农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038-03
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更新,并决定着农民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同时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又影响着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对市场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从而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力量,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文化农民素质也有了更新的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一)新农村建设对文化农民培养的基本要求
1.对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农民基本内涵的理解。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内含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农民的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现阶段农村劳动者中,95%以上基本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前提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2.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基本素质要求。文化素质是反映中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型农民。这就要求,农民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要完成基础教育,具备一名现代社会农业劳动者所需的基本能力。从自身能力层面来看,新型农民就是要达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等要求,用现代观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具有创业精神、开拓意识和较高组织化程度。其一,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农民要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全新的就业观念,具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思想品质,积极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其二,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包括现代科技知识和农业专业知识等。文化农民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能主动学习新科技、新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熟练操作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机械,能较快地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能形成较强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其三,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文化素质。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应做到边学习边创业,积极融入现代大农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
1.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增加农村收入要靠农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需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做法,而要向农、林、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调整发展,农民的素质越高,调整农业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在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条中,不论是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还是技术、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从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装备状况来看,凡是农民文化素质较高的地方,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现代化装备程度也高。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更新、推广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限制因素,严重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2.农民文化素质是农村经济繁荣的内在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农民是农村科技信息的接受者,是农业科技应用的对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应用程度,决定着农业科技的转化速度和效果。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才能增强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实现和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与农民收入紧密相连。农民文化程度越高,户均收入也越多;农民文化程度指数越大,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也越高。文化程度指数高的地区其农民人均收入也较高,农民的商品意识也较强,择业门路也会广,发展的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收入也多。所以,要迅速增加农民的收入,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
4.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施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最有效的途径是依靠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武装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三)农民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1.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市场流通; 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等,新农村建设最终还要广大农民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忽略新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
2.培育文化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文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没有新型文化农民。
3.培育文化农民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只有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勤劳致富蔚然成风,遵纪守法、诚信友爱,摈弃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崇尚文明成为新时尚才能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貌。
二、现阶段中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差距
农业部主管农民教育的张宝文副部长在2004年“农民培训暨中国农民大学发展研讨会”上提供的调查数据表明:当前,中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其中,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农民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科技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以及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较差,这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培训与落后的培训机制严重脱节、农村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导致政府部门还不能及时有效的将科学技术在农村中普及与推广,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机械装备难以推广应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建设新农村也将受到制约。农民的各方面素质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仍与加快中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建立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农民培养模式
(一)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
1.拓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渠道。农村青年利用农闲时节,根据生产需要,学习自学考试课程,提高素质并取得高等教育文凭。这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基本不占用地方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解决了地方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小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又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制定相应政策,建立健全助学体系,加强农村自学考试的基地建设。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组织助学辅导,以便提高农村自学考试的质量,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2.加强技能和识别能力培训。首先,要重视初中或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增加就业技能课程或在初中、高中阶段适度延长职业技能教育时间,进一步强化回乡青年的就业能力培训。一是发挥村级小学资源优势,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民。二是要适时的进行岗前培训。三是要继续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就近向农民提供学习科技、学习技能的场所,形成农民学文化的良好氛围。 其次,培训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也就是市场主体,所以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的教育和经营管理等其他专业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包括加强就业前培训;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加强再就业培训;发展远程培训。
(二)创新农民培训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与重点,有目的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
1.创新农民培训的工作机制。首先,整合农民培训的师资资源。对县(市)内各涉农科技部门和县农广校、职教中心等的师资资源,按照农民培训工作的具体规划进行统一整合。其次,构建立体式的农民培训的有效载体。组织以各业科技人员为主的农民培训专业队伍、建立以先进农技推广设施为基础的农民培训工作网络、构建各种类型的农民培训中心场所、建设以农业高新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农民培训实训基地、实施“三电合一”(电台、电话、电脑)的农民培训传播模式。最后,构筑县、乡、村三级农民培训工作体系。
2.优化农民培训的工作方式。首先,根据农事季节、农业区域和农民文化素质层次不同,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示范村户培育与点户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其次,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计划,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进行农业科技、技能和引导性培训,促其在农业内部转移和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后,依托县农广校和有关大专院校,开展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为农村培训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和管理人才。
3.突出农民培训的工作重点。首先,提高“三种能力”。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储备能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其次,推进“四个转变”。即由过去单一为农业增产提供技术支持向产前、产中、产后和生产、生态、生活提供技术支持转变;由注重常规技术向既注重常规技术的集成升级又注重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转变;由注重农业生产管理向农业生产、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和农民生计等多方位管理转变;由注重引进、试验、示范向引育结合,将本地特色产品做大做强转变。最后,实现“五个突破”。即在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机制上实现突破;在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心工作上实现突破;在推进农村带动两个转移(农业内部转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上实现突破;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突破;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上实现突破。
(三)要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地方政府要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为中国产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要着力培养五支队伍:即培养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组织发动和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带头应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大批种养殖业能手,率先致富奔小康,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培养一大批经营能人,创业办实体,繁荣农村经济,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二要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将农业科技成果辐射到千家万户。三要进一步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已经被时代赋予了极大的责任。农村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新型就业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将起到重要而强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实施,需要大力抓好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华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应从以下方面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
1.通过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通过教育,逐步引导农民群众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指导生产。要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人、财、物各方面来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比重。
2.要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等部门和单位的作用,采取灵活多样培训方法,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有机衔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培训方法,农闲系统培训、农忙急用培训,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孙君,王佛全.专家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权威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振中.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牛若峰,等.中国的三农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A君与南蛮姜亦炜
3.忘带钥匙崔亚博
4.踏雪谢凌志
5.我爱我"家"俞虹莺
6.挂吊针记杨世宏
7.让青春的翅膀随梦飞翔——学生工作侧记徐忠奎
8.才女好色魏晓婷
9.经典的生命力散文选刊(理论版) 崔海亮
10.元代文人生命之歌——散曲龚永标
11.余秋雨"从历史怀疑主义到历史参与主义"之评析沈韬
12.试论魏晋诗歌中彰显的侠义精神之嬗变蔺梅芳
13.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吴琳瑛
14.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语境及其移植赵敏
15.浅谈孔子之"仁"禹慧平
16.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左光华
17.爱国宣言曹希柱
18.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网吧市场现状与管理张宝珍
19.谈音乐表演艺术的情感体验张昌通
20.美术教学改革初探潘秀妹
21.浅谈中学班级管理艺术姬书明
22.浅析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廖德珍
23.浅议张叔良与近代苏州报业庞红舟
24.救救孩子——对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认识曹木
25.畅想大学生思想素质工作体系的提高刘孟荣,王亚
26.春风拂面杨柳青细雨润心桃李开——浅谈班主任的情感教育艺术姚长猛
2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学生一个世界——新课程改革下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聂红
28.我国服装品牌发展与运作模式初探张朝阳
29.刍议交际用语牵手高考试题陈秀红
30.解读写作背景感悟文章主题陆斌
31.对等腰三角形分割问题的教学研究与反思高兴平
32.行动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初探窦俊霞
33.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丁红
34.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李小萍
35.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学政治新课改赵爱红
36.新课改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丁红
37.巧用留白艺术,昭显语文个性林建国
38.探究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张冬梅
39.数学教学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刘献龙
40.巧析古诗词刘华
41.赏析创新示范课《乡愁》谭正坤
42.寻异路探古文胜景——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王瑞红
43.散文选刊(理论版) 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王秀琴
44.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白静
45.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马庆明
46.浅谈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张荧
47.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秦浩
48.探究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能力赵会霞
49.试论体育的智育功能陈长义
50.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崔文华
51.中考作文复习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探朱咏菊
52.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赵鑫源
53.整一块菜地,播下数学的种子于士春
54.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韩静
55.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思索黄学勤
56.新课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两种类型郑民生
57.浅谈语文课堂的素质训练尹娜娜
58.浅谈如何解决学生习作中的汉式英语郭凤娟
59.如何培养职专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刘玉红
60.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刘爱霞
61.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杜丽丽
62.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任广丰
63.巧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王会超
64.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设计孙造
6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育张志强
66.浅谈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刘复建
1.怎一个"情"字了得——说刘云散文仵从巨
2.走进三毛的真情博爱世界刘丽丽hHTTp://
3.自我沉沦的代价——论毕飞宇近作中女性的悲剧命运郭廷梅
4.爱的味道——比较阅读《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李雪
5.生命的赞歌——谈金波童话陈曦
6.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读后任敬伟
7.论文学创作中的作家创作陈曦
8.再读《风波》:叙事运动节奏中叙事意味的彰显王凤玲
9.悠长的忧,悠长的美——论《故乡》的美学风格张开翔,李亚欣
10.挪威的森林谢凌志,曾海
11.落后的世情韩松
12.我家宝贝初长成张荧
13.浅谈利用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李荣莉
14.评估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钟惠荣,韦武
1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张帅,钟会菊,刘凌云
16.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互动合作张燕
17.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评价方法初探周恩莲
18.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和改善途径曹宇,贾绍宁,史建伟
19.论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张慧
20.浅谈古文阅读教学王爱梅
21.作文教学中的"激情"散文选刊(理论版) 朱捧霞
22.引路,开门——语文教师要努力上好作文教学课赵桂芬
23.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刘小湖
24.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曹木
25.初中科学多媒体教学与思考贾爱云
26.谈作文教学中赏识方法的运用寇小敏
27.教会学生查字典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李桂娥
28.朗读——阅读中的佼佼者罗瑾花
29.新时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王海朋
30.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尹功良
31.用数字资源辅助语文教学司园园
32.作文教学,我有话要说刘丽
33.如何提高政治教师自身信息素质李玲
34.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备考指南王建青
35.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潘俊彦
36.浅议中学英语"情境体验教学"刘向荣
37.怎样上好一堂英语阅读课刘骁
38.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郑金涛
39.浅谈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刘振文
40.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何伟杰
41.化学学习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裴红云
42.初中历史新课程活动应重视突破学生思维定势黄美君
43.浅谈初中英语口语训练宁银海
44.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探索吴伟静
45.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吴永雁
46.健美操的特点及教学模式罗洪涛
47.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体验齐娜
48.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张安霞
49.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及其策略张素斌
50.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张晓英
51.高中阅读教学之我见王荣慧
52.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姬爱芝
5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石兰兰
54.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杨春华
55.职校班主任探索德育新思路董剑波
56.科学管理班级的几项建议陈建仁,孙淑怀
57.散文选刊(理论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漫谈刘浩永
58.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学应君飞
59.挑剔的"O"——拼音教学的一点启示刘新
60.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从兴趣开始任建荣,才智
61.谈谈中学班级管教张秀芳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通识教育 校园文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交流语言,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加速推动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英语课堂教学偏重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往往倾向于“填鸭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法、句型的讲授,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更无法兼顾。另外,高校的英语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两年,本科后期接触较少,尽管开展了部分英语选修课程,但是类型较少、课时较少;并且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和多元性,从而很难培育出当前社会最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具备广阔知识背景、专业面宽,又善于综合信息、解决问题、具有国际视野的真正人才。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构建英语校园文化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大学校园营造出了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英语、积极地使用英语,从而全面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重点讨论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校园文化的构建,关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探索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融合的道路。
二、通识教育视阈下高校英语校园文化的构建原则
1.通识教育
起源于自由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是由美国帕卡德教授在十九世纪提出来的。从通识教育性质来讲,具有非职业化、非技能化及非功利化等特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旨将学生培养成为“人”而不是一个“产品”,即在通识教育模式中,学生将会得到全面发展,因其注重对学生各领域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力争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英语语言学习中,一个人要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仅仅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方面。前者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三方面的知识,具体到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后者包括应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即运用语言及语言贯通的能力。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既懂语言,又通社会、文化与人文,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有国际竞争力的智力人才,这也是中国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方向。
2.构建原则
从通识教育观点来看,英语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水平。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文化艺术节、话剧表演、英语竞赛、英语社团、英语课外阅读等课外活动来增加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主地学习英语,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意识。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活动,如“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与文化”、“英语电影赏析”、“中西方礼仪与习俗”等包含文化介绍、中西方礼仪风俗对比及商贸英语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达到通识教育所提倡的“完人”目标。
三、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校园文化的构建形式与措施
传统的英语文化活动形式很多,包括早晚英语朗读、英语诵读比赛、英语作文比赛、英语辩论比赛、英语角、英语歌曲大赛、英语书法展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通过中教和外教的参与,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的同时,帮助学生改正不正确的英语读音、阅读、书写等语言习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英语环境。
而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其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同时还要着重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批判创新的意识,加强道德水平修养和审美体验,这一点是通识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并实现知、情、意融合的有完整人格的人才的基本前提,因此通识教育更强调从全局出发构建多元英语校园文化。
1.举办大型英语活动
高校在举办英语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将英语语言能力训练与丰富人文素养的目标相结合,从全局出发,举办一些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文化沉淀的活动。比如举办经典英语影视剧配音赛、英语演讲擂台赛、英语歌曲接龙团体赛、英语情景剧比赛等,使学生总体英语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多彩的大型英语校园活动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使学生的英语听力及口语交流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拓展知识层面。学生既能欣赏到英语歌曲及影视剧,认真地训练自己的听说能力,又能提升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力;既能了解他国文化,又能掌握语言习惯。英语歌曲接龙团体赛不仅要求学生的语音、语调、音乐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演讲擂台赛比单纯的演讲赛更灵活,更有趣,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可以充分体现出来,观众练习了听力,参赛者练习了口语,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英语情景比赛强化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的胆量和技巧,为以后在外企及合资企业就业打好了基础。
2.组织英语社团及高水平文化活动
为学生组建各种课余英语社团,比如疯狂英语口语社团、美式英语社团、旅游英语社团、贸易英语社团、雅思托福英语学习社团等。各种英语社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学生可以参与多种英语社团,充实课余生活,提高英语水平。高水平英语活动是针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开设的。如参与市级及省级英语口译及笔译比赛、外企实习、英语导游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此类活动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拓宽学生就业视野。这类活动可以改善学习风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3.邀请专家讲座
通识教育强调学习内容的跨学科或超学科性。高校除了邀请国内外知名英语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高水平的英语专题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之外,还可引进和吸纳其他专业知名教师和社会名流开设如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讲座,着力打造一批“名师讲坛”。如上外曾开设的“文化建设中的哲学问题”系列讲座,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台北医学院的医学人文通识讲座“医学与艺术”,其中就包括音乐与医学的关系、文学创作与医学的关系、莎士比亚作品内的医学、红楼梦里的疾病及影响、屈原创作的源泉――抑郁症、曹操的头痛与他的性格等主题。这些都是围绕学科进行的跨学科通识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多元化的思维。
4.搭建校园文化的网络平台
网络技术对外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语校园文化也在网络技术的带动下,悄然改头换面。传统的校园文化只能围绕教学楼、宿舍等学生学习居住的场所进行建设,而网络的参与,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变革。网络自习室和听力自习室的出现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地投入到英语世界中,主动寻找学习资源,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从通识教育的角度看,网络时代的新型外语人才不但要掌握外语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和网络技能等。因此,网络技术为英语校园文化的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整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全国知名大学乃至全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站,进行求学。同样,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自己的电子图书馆、校园网络、BBS研讨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英语多元校园文化建构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及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识教育的理念应始终贯穿其中。英语多元校园文化的建构不在一朝一夕,需要考虑细节及全局,如何做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还需要师生齐心协力,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9.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8.
[3]孙有中主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65-289.
[4]石松,邵存林,邵士昌,王菊芳.大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思考――创建隐性英语教学体系[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一代名师”的意蕴——路过赵宪初故居
觅渡: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
对教育的校本化定义
PCD模式在小学语文新教师研训中的运用
人本·和谐·幸福——学校管理的应然追求
面朝课堂春暖花开——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高品质课堂教学的探求之路
变革:促进自主学习的第一要义
情感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深情呼唤
对话教学:问题设计的合理和优化——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益的另一种视角
对数学活动课的再认识与再实践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方式初探
初中英语教师评价内容及路径浅探
黑板·对话·品德养成
班级文化建设在小组合作中的凸显
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在静静的阅读中走向丰富
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智慧引领精彩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的引领策略
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以《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的教学实践为例
沉稳迈进灵动发展吴江经济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我国母语教育的传统优势及其现代价值
国外发达城市教育改革对南京教育现代化的启示
关于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的问题反思与建议——以扬州市“运河杯”论文评选为例
渐行渐远渐无穷——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拓展
诵读润声涵泳浸意——关于中学诗歌有效教学的思考
倾听文本心跳声——基于名师备课经验的文本解读研究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的课型研究
课堂评价标准的人本性确立——从一个区域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获得的启示
有效探究: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应然选择
鼓起隐形的翅膀——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隐性课程的开发
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
中国化学史教学研究三十年综述
论教师专业情意及其培养
浅析中专校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定位与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人化”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理念与策略
在困境中寻找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生长点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商教育
华罗庚实验学校
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幼儿园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幼儿园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课堂的魅力与创新
张开嘴巴敞开胸怀——“大嘴巴”英语节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视角中的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实践例谈
园本课程建设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批注式阅读:让学生站在高处的阅读
让“插嘴”成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浅谈“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
创新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体验·探究·践行——“知行统一”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任务型教学的研究
分层教学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体育教学与挫折教育
质疑、析疑、解疑——“过程训练法”提高写作思辨力
新课标下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联系和渗透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