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自主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自主教育论文

第1篇

1.现代英语教育理念。根据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当代中学生的英语的教学理念大致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缩小差距。共同进步。而在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就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磨练学生的意志,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2)注重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英语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颈部,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方法,摆脱老旧落后的教学思想,采用积极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教学氛围下,积极学习英语知识,展现个性思维。

(3)注重教学过程。学习英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英语知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盲目的进行知识的补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的内容的安排。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的体现。学生如果对知识感兴趣就会在不需要他人的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进行学习,并且进行知识的深刻记忆。很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依靠学生自己,但是自主学习还是要依靠教师的帮助。自主学习实质还是指一种教育理念,自主学习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因此就需要教师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进行英语的学习。

二、现代英语教育理念指导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是指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学习会比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学习效率要高。因此就需要教师充分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开发,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

1.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在整个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可以理解英语,将英语知识工具化而不是难题化。因此就需要教师注重英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了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在教书与人的同时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化,以及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

在过去的中国英语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处于无知迷茫的状态,对老师的话是惟命是从。因此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去了解英语,去探索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而不是全部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英语的教学是区别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英语是门工具学科,学习英语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引入对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去。

2.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角色。在现当代的教育理念中,一直都是以学生为本,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因此,学生要时刻明白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去学习英语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可以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加以帮助,学生在探索英语知识的领域还是存在误区和盲点,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帮助。

第2篇

歌诀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点编成整齐的韵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记诵中学会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识字教学中灵活运用歌诀辅助识字记形,辨义正音,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歌诀辅助识字四法如下:

一、用顺口溜化难为易课文中有的生字,多达19画以上,结构复杂,儿童不易掌握。教学这类生字,教师可编几句顺口溜,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把握书写笔画顺序,化难为易。如《一次科技活动》一课中的“攀”字,有19画,是结构复杂的形声字,教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可演示“攀”的运用,让儿童理解字义。再编顺口溜为书写牵线搭桥:“山上小树林,林中长叉藤,大哥伸出手,抓住往上登。”儿童理解歌诀后,边念边写,就能轻轻松松学会“攀”字的形义和写法。

二、用字谜训练儿童思维猜字谜,是一种传统识字法。小时候,父亲教我“破谜儿”识的字,40年后,记忆忧新。“一点一横长,一漂漂南洋,上十对下十,月亮对太阳”(庙的繁体)。在猜字谜的活动中,儿童必须按谜面提供信息,对字的形体结构,笔画笔顺,字音字义的特点进行分析思考,必须用联想的思维方式将谜面信息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出谜面和谜底的内在关系,作出答案。如教《骄傲的孔雀》一课,教师采用分步识字法教生字,先初读课文,要求儿童看拼音读准字音,感知字义;细读课文,理解字义,巩固字义,感知字形;总结课文,辨析字形。在理解“影”字前,教师背诵诗谜:“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并边诵边板书边解说,儿童很快揭开谜底:“影子”。这样,儿童懂得了“影”的意思,疏通了课文的最后一句,揭示出寓意,既识了字,又训练了儿童的思维。

三、用儿歌区别形近字所谓形近字,指形体相近的字。由于这类字的形状近似,不容易辨识,给儿童的认读写带来困难。如“本、末、未”三字,都是“木”多一横,儿童分辨较难,识记往往混淆。为有效地区别它们的形体,理解字义,教师可充分发挥儿歌的作用,在认读的基础上,教儿歌:“本末未木是一家,本是树根末枝梢,未是树干顶天地,万木争荣绿中华。”再按儿歌进行字理分析。教师拿一棵小树,告诉儿童“木”是象形字,写作中,教师将教鞭横在小树的根部,在根部画一横(或圆点),示意这一横(或圆点)表示树根之所在。“本”,就是草木的根。“”,称为指事字。

四、用拗口令纠正方音方音,指地方方言,亦称土语。方音对普通话的学习有负效应,严重影响着识字教学的规范性和纯洁性。怎样排除方音的干扰呢?笔者的经验是:首先摸清方音同普通话的差异规律,知己知彼,循标治本;然后运用歌诀予以警示、强化、分辨。进行规范训练。如梁平方言f、h不分,没有翘舌音zh、ch、sh,有的音节出现了近韵转化的情况。笔者收集了大量资料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弄清方音的声韵缺失、替代、混用,转化的规律,并列表对照,说明,强化读音规范意识,还编写拗口令让儿童记诵,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标准。如,“识字音读准,f、h要分清,‘学会’非‘学费’,‘鸟飞飞’不是‘鸟灰灰’,以示告诫。又如,为让儿童分辨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字,编“三字经”:“做早操,壮四肢。诵诗书,长才智。振神州,展身手。”以之辅助,收效显著。

第3篇

1.过度相信学生,教学过程“放得过多”

在有些高中语文教师的眼中,似乎只要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教学就会“无所不能”,对学生能力过高估计,教学中一味地“放”,将全部的学习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的方式显然操之过急,一味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兼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基础,反而难以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2.教师成为局外人,课堂中“沉默寡言”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虽然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题之后,自己似乎就成为了局外人,没有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习情况,也没有及时掌握学生探究学习的进度。出现了教师闲得慌、学生学得乱的状况,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沉默”,教学互动性效果大打折扣。

3.追求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自主课堂中需要热烈的氛围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气氛轰轰烈烈,停留于表面的繁荣。有些问题看似学生讨论得很有氛围,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深入理解,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成效不高,整体教学效率明显低下。

4.检测固守格式,未能坚持“随机应变”

当堂检测能够及时获得教学的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完善教学内容,这样的形式应当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部分教师在运用中较为呆板,一定是印刷出来的作业纸才是正式的当堂检测,常常为了保证留有足够的教学检测时间,而倒逼合作探究环节时间压缩。

二、贯彻课改理念,让自主教学凸显成效

将自主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是正确和高效的选择。但是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合理,避免形式僵化以及片面理解的现象,从而真正体现自主教学模式对教学深入开展的促进作用。

1.坚持大局掌控,收放均在控制之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教学智慧,尤其是要能够灵活掌握教学的进度、节奏,巧妙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一点对于自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有度、“收”有力。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内容与环节,绝不迟疑,立即放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应当由教师进行点拨引导的“收”的环节,也要“收”得到位。通过有放有收的互动来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2.坚持引领启发,以互动促教学深入

对于自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可以达成一定的目标,但是许多方面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尤其是在思维方式方面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为开阔,思考更为高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双轮驱动”,一手抓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一手抓学生学习难点的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这样既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内解决难度中等以下的问题,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难点问题,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3.坚持实效原则,摒弃华而不实程序

语文教学是一项务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那种只追求表面形式的教学改革是伪命题,只有踏踏实实抓好教学的重点环节,才能够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对自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要点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凡是能够省略的无效环节一概略去,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点,始终体现学生思维的启迪,始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例如在探究题的设计中删除没有深入思考价值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明确牵头学生,保证学生的研究活动井然有序,避免叽叽喳喳“一窝蜂”的现象。

4.坚持灵活机动,务求信息反馈实效

第4篇

1.1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理论引领下的现代远程教育要求学习者具备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的能力,学习者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情况自己安排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者具有目标意识。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更倾向于设置具体的、近期的、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效能感。

1.2强烈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内在学习动机,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环境要设法让学习者自己主动“想学”。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自主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包括内归因倾向、自我效能感、兴趣、价值意识等。自主学习理论引领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意以多种形式展现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设置清晰的导航系统,能够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行自主探索、思考。

1.3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过程和学习计划。学习者为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从多渠道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2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

2.1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具备较好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对于远程教育学习者来说,他们大多没经过系统的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在自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严密的计划,学习进度掌握不好,抓不住学习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指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回答学习者的各种提问,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帮助等。学习者通过这一体系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教学管理平台等设施,接受各种教学信息服务。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交流意识,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每天固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发表观点、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这种服务体系的创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自主学习会更有效。

2.2依据自主学习理论设计和制作网络课程目前大部分远程教育仍强调任课教员的“教”,突出关注知识内容的传授,在呈现形式上多以“文字+视频”的方式,面对单调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多样化的呈现学习内容,以此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将教材内容用图形、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展现,同时注意练习库、案例库、试题库的建设,建设一批优质的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在增加课程形式上的美感的同时,减少学习者的视觉疲劳,在多种感官共同刺激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5篇

一位美国著名的自主学习研究专家提出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在动机、元认知、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

2自主学习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过程的影响

2.1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理论引领下的现代远程教育要求学习者具备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的能力,学习者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情况自己安排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者具有目标意识。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更倾向于设置具体的、近期的、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效能感。

2.2强烈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内在学习动机,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环境要设法让学习者自己主动“想学”。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自主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包括内归因倾向、自我效能感、兴趣、价值意识等。自主学习理论引领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意以多种形式展现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设置清晰的导航系统,能够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行自主探索、思考。

2.3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过程和学习计划。学习者为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从多渠道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3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

3.1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具备较好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对于远程教育学习者来说,他们大多没经过系统的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在自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严密的计划,学习进度掌握不好,抓不住学习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指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回答学习者的各种提问,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帮助等。学习者通过这一体系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教学管理平台等设施,接受各种教学信息服务。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交流意识,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每天固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发表观点、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这种服务体系的创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自主学习会更有效。

3.2依据自主学习理论设计和制作网络课程

目前大部分远程教育仍强调任课教员的“教”,突出关注知识内容的传授,在呈现形式上多以“文字+视频”的方式,面对单调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多样化的呈现学习内容,以此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将教材内容用图形、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展现,同时注意练习库、案例库、试题库的建设,建设一批优质的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在增加课程形式上的美感的同时,减少学习者的视觉疲劳,在多种感官共同刺激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3建立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系统

第6篇

端正办学思想、强化教师责任心

自考助学是伴随着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制度而产生和完善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它与一般本科院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不同。一是施教对象不同。参加自考助学的学生均为高考落榜且受教育的程度和毕业时间都参差不齐的人。而他们都是想通过自学考试来提高学历层次,学生组成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二是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教学计划由上级统一制订,参与教学的人员不参与考试命题,而参与考试命题人员不参与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较普通高校学生明显不足,为此,加强自考助学学生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助学管理单位的工作提出较高要求。首先,各级领导要端正办学思想,要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度来认识自考助学工作,在办学的过程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按国家要求办学。其次,要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制定严格的行政、党务、教学管理等管理制度,督促管理人员各司其职,责任落实到人。再次,各级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为教师服务。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网络,使自考助学的各项管理工作井然有序,运转规范。另外,注重师资配置,在教师选拔中一要聘任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对所教学科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自考助学辅导教师。二要强调以教材为蓝本,以教学大纲为基准,强调教师要适应自考教学特点。三要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畅通答疑和指导的渠道。要求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编写教学辅导材料,定期对学生进行考评,对学生所遇的问题进行针对性专题辅导,向学生指明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四要设立教学督导员,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考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注重品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自考学生属于“宽进严出”,而又自主择业,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实行目标管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不能因为是自考生就降低要求,放松管理。一是从实际出发,特别重视做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荣辱观,以诚信的态度圆满完成学业。二是加强自考生的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根据自考生的特点,在工作中不断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探索,修改和完善对学生的各种管理规定和制度。力求使学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注重运用制度在管理过程中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使学生在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中不断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是要创造条件努力形成一种能够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推动力,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使管理的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选拔优秀班导师并具备现代化管理

自考助学班级实行班导师制,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和管理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班导师,肩负的责任远远大于以往的教育者。这就要求班导师在综合素质方面必须达到新型教育者的标准。

1.班导师应当担负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

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关心爱护学生,积极进行引导、教育和督促、检查。

2.班导师应当具备足够的心理学知识

要充分了解自考学生的心理特点,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好个性化的东西,抓意志品格、心理素质教育不放松。

3.班导师应具备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样一来可以以自身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利用丰富的知识活化抽象的道德教育内容,使班导师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钦佩的对象,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在与学生交流中强化管理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注重与学生交流,坚持做到每周定量听课,掌握班级学生上课出勤率,积极开展校风校纪、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教育。

重视班集体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都会在与他人相处中体现出来。班集体作为自考生学习阶段的朝夕相处的场所,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集体成员的思想。如果班里的风气是好的,那么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感都会在集体环境中互相感染、传播,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在接受他人教育的同时教育着他人。这样,消极因素将无地自容,不良行为将予以抵制。重视班集体建设是提高自考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是一件大事。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高校自考助学管理工作中班集体建设应放到重要位置,使知识的教授和道德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育人环境。

遵循教学计划,加强过程管理

1.在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

自学考试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对于自学考试考生,特别是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只是通过理论考试,没有通过相应的实践环节训练,毕业后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

(1)科学安排课程。在课程的安排上,突出重点,把握学科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

(2)建立一套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在抓好学生平时作业的情况下,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点、难点答疑,章节测验,巩固所学的知识。

(3)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一要科学安排,要体现内容的逻辑性和环环相扣的渐进性,针对自考毕业生直接走向社会、直接服务社会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需要;二要通过对教材的处理,优化整合教材内容,以降低教学难度,减缓知识坡度,体现教材的合理性;三要精炼讲授内容,要体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高度浓缩授课语言;四要合理引入新内容,体现科学知识发展现状,开拓学生的视野,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五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把理论与生产、生活、环境、科技、新成果、新发现结合起来,培养自考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锻炼其手脑协调并用、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任何教学方法改革都是与提升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使用紧密相关的,现代的教学手段在自考助学中的广泛使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巧妙地利用实物、挂图、投影、音像制品、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隋景活化教材,活化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一定会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3.优化教学方法

第7篇

(一)学生个人认识不清

国家奖、助形式的资助,主要是针对有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的大学生。新生入学后,学生需持有民政部门盖章的贫困证明并填写家庭经济困难申请表,获得贫困认定等级,方可参加与国家资助政策相关的奖助学金申请、评选。事实上,存在着部分非贫困学生,他们通过老乡、同学等社会关系,获知国家无偿资助的力度,为了骗取资助,使用隐瞒、谎报家庭情况等方式取得学校贫困认定。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在面对贫困资助过程中,认为资助是国家的帮扶不拿白不拿,“比惨、比穷”成为一些学生的常态,理所当然地认为“我贫穷我就必须要奖助学金”。相反,落选的同学往往会产生失落、厌学情绪,甚至会诱发师生、同学间的矛盾。导致个人不诚信的另一个原因是:部分同学单纯对国家励志奖学金荣誉的渴望。国家励志奖学金除了给予较高金额(每年5000元)奖励外,还有国家级荣誉证书奖励,但这些只针对有贫困认定的同学。高校中,不乏一些学习成绩好但家庭经济并不贫困的学生,虽然他们对物质奖励并不看重,但非常重视类似国家级的荣誉奖励。于是,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隐瞒自身家庭经济情况,争取国家励志奖学金。

(二)学校缺乏专业的资助管理队伍,德育教育有待提高

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规定:各高校要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按1∶2500的比例,先行落实,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各高校陆续成立学校资助管理中心,但人员配备远远不足,落实到各学院无专职老师负责,资助工作往往由学院临时指派辅导员兼任,辅导员工作繁忙时,则层层下派到学生干部进行日常管理。以开学为例:每年9月份是新生开学季,也是学校每年最忙碌的时期之一。开学涉及:学籍注册、贫困认定、安全教育、军训等等一系列的杂事。学院助学金名单每年9月底之前要提交学校审核,公示后,10月底提交国家资助中心。新生助学金评选要先经过贫困认定,公示3—5天后才可以参加助学金评选,助学金评选结果经过3—5天的公示期,方可将最终结果报学校资助中心。在最忙碌的新生开学季,没有专人配备资助老师的情况下,贫困认定结果及助学金人选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没有被关注到。另一方面,学校在落实资助政策时,倾向物质层面的帮扶:“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更多地注重国家资助资金的落实和发放,精神层面上的关注、教育较少,导致学生缺乏感恩、诚信、回报社会的意识。

(三)社会缺乏规范机制

高校在落实贫困大学生资助之前会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进行贫困生的等级认定。乡镇级以上民政局或街道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是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及等级认定的重要依据,但在现有体制下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可信度较低。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很多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也能在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究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资助资金主要是国家、地方、高校联合资助,本地民政部门认定盖章,无作为对其本部门没有任何利益的影响,认定错误也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随意性较大。国家权力机关的随意性、无作为,不仅损害了自身的权威性、公正性,给高校认定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给身心逐渐走向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了负面不诚信的错误引导。

二、强化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德育教育

(一)强化学生资助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在相继成立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基础上,应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加强对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力度。除了学校层面有专门的资助工作人员外,更应强化对学院的资助工作人员的配备。同时应把握好资助的源头:贫困认定工作。新生开学时,配备专人老师,对新生的贫困等级进行认定,经过同学互评、年级初评、老师核实、学院审核的方式层层把关,建立明确的“退出进入”机制———对家庭情况好转的学生采用帮扶的“退出”机制、对因家庭变故等原因致贫的采取“进入”机制、对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惩罚机制,让诚信、正直等正能量的形象在老师身上得到展现和弘扬,在无形中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建立健全贫困等级认定及奖助学金评选机制

各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建立标准化的贫困等级认定及奖助学金评选机制,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各项考察指标进行量化,并下发至学院,各年级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生源地、民族、家庭状况等建立健全符合实际情况的认定、评选机制和办法,切实执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每一笔资助都发放给真正需要的学生。

(三)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教书育人。资助工作除了帮扶、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物质困难外,更应注重在资助帮扶中的德育教育。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每年应开展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人物的评选,树立典型人物;开展征文比赛、图片展等形式的“感恩、诚信”教育,树立学生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回报社会的良好道德情操;通过学院层面让每个年级积极开展“诚信“”感恩“”自强“”励志”等形式的宣讲活动,真正把德育教育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四)建立大学生资助诚信档案

在资助育人的基础上,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资助诚信档案,并直接纳入大学期间奖助学金考评标准。对于那些为了骗取资助,使用隐瞒、谎报家庭情况等方式取得学校贫困认定,获取资助金的同学,一经核实,取消其参评资格,没收资助款,并将其欺骗行为计入诚信档案,并重点给予其品德、诚信、励志教育。

(五)规范民政部门的贫困认定工作

第8篇

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思想,坚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独立自主、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得到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育。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概念虽然有着不同的解读,其实质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其内涵主要有:1.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体现在:(1)面向全体学生;(2)注重受教育全面和谐发展;(3)关注教育的全过程;(4)实施教育的全方位。《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计划》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欲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来看,素质教育是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2.适宜性和差异性素质教育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素质提升的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必然是适宜性的教育。适宜性的素质教育就是适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的教育,是适宜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的教育,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4],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3.儿童中心任何教育变革都“要为儿童寻找成长的快乐源泉。”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解放儿童,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变革的核心,必然也是以儿童为中心和使儿童幸福的教育。因此,全社会都要努力营造促进儿童健康幸福成长、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环境;否则,“播种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期望,收获的却是‘伤在起跑线’上的苦果。”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演进中西方都有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各自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主张,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萌芽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基于夸美纽斯,集大成于卢梭,发展于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第斯多惠,完善于杜威。我国自然主义教育萌芽于春秋末年老庄“道法自然”,行“无为”、“不言”之教的自然主义思想;形成于魏晋玄学“崇尚自然、尊重个性”,“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演变为柳宗元、王守仁、龚自珍等人反对灌输教育和扼杀儿童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提出“顺天致性”的“园丁说”;近代我国自然主义教育近代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融合,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推向巅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都是中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碰撞的结晶。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从自然主义教育的演进来看,自然主义教育的“自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含义:第一,是指大自然;第二,是指人的天性和本能;第三,是指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儿童天性与生俱来,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天性自然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要依从儿童的天性;大自然和历史文化自然是儿童天性成长的环境,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使儿童主动、自由、幸福的发展天性。自然主义教育的实质内涵主要包括:1.适应儿童天性、以儿童为中心自然主义教育者,都主张儿童的天性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教育不能束缚儿童的天性,而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提供适宜的教育。“自然的或天赋的能力,提供一切教育中的起发动作用和限制作用的力量。”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夸美纽斯说“我们所理解的天性一词……是指我们初始的原本的状态,我们必须回到那种状态,如同回到起点一样。”他认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种子蕴含了树木生长的一切依据。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量呈现出来,他的生命力就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尊重儿童期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把童年看作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认为儿童不同于成人,应该把孩子当做孩子,不要把儿童强拉入“成人世界”。“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熟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认为人的教育是我们真正可以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可部分控制、自然的教育无法控制,可控的教育要遵从不可控的教育,所以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依从于自然的教育,教育应遵从“自然”的道路、按照儿童本性顺序展开。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认为教师是自然的仆人,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2.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自然主义教育主张顺天致性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身上除了创造本身和使自己变得完美的最重要冲力外,一定还存在着另一种目的,即一种为了联合所有的力量而必须和谐地完成某种任务的责任。”陈鹤琴则提出“五指活动课程”,认为“五指(健康、社会、科学、语文、艺术)”是长在儿童的“手掌(生活)”上的,五个手指长短粗细并不一致,它们各有自己的作用,和谐的促进儿童的全面生长。3.尊重儿童个性差异自然主义教育崇尚个性的自然发展,认为“自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从一般开始,结束于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清朝的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以梅喻人”,反对人为地“一致”,抨击病态教育对人个性的扼杀;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和卢梭等都提倡按不同年龄的差异进行分阶段教育;蒙台梭利和杜威提出教育的敏感期,维果斯基提出教育的“关键期”,都认为人的不同心理和行为在不同阶段具有发展的变异性。第斯多惠更是指出“在人的教育中,一般地说,一切都取决于不违反人的本性;个别地说,一切都应当适应每个人的个别特征。”4.适应大自然和历史文化自然自然主义教育者,在对自然的认识上经历了从客观的自然环境到人的天性自然再到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的转变过程。夸美纽斯非常注重客观自然环境和规律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提出“人事若不模仿自然,就一事无成。”[p.93]陈鹤琴则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第斯多惠则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出在教育中必须注意受教育者所生活或将来生活的时空条件,即要注意儿童所生活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祖国的文化,同时还认为文化适应与自然适应越一致,则生活就越崇高、越美好、越淳朴。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维果斯基更是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注重社会历史文化自然对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与自然主义教育的和合

(一)教育目的的和合: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自然主义教育认为“生长或者发展着的生长,不仅指身体的生长,而且指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并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融合为一体。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也是以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儿童为目的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明确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二)儿童观的和合: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指南》指明其目的是“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纲要》和《指南》都指出,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因材施教,其实质就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其儿童观必然是“以儿童为中心”,并要求教师要研究、了解、遵从儿童的天性,施以适宜的教育,这也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观。杜威、陈鹤琴等教育家就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天赋能力进行教育,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兴趣和水平。

(三)教育观的和合:注重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杜威、皮亚杰等自然主义教育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活动与环境和他人发生交互作用,获得经验和生长,这个过程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也强调儿童自由、自主地活动,鼓励儿童的探究和创造。当今世界主要的学前教育课程流派,如瑞吉欧教育和方案教学都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认识外部世界,创设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因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第9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

 杉树湾小学校  肖杰 

   自2011年2月24日,我校参加特色学校创建培训会就明确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自立”教育,我们学校在肖爱国校长的积极带领下,各个环节都在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最突出的当属我们学校做的比较好的住校生工作,而我们的住校生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部分,也在积极的响应学校的管理,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师的特长,努力做到学生的自主管理。下面谈谈我们学校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到的实际。

 一、统一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1、改变班主任的传统管理理念

传统的班级管理片面强调班主任的管理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的这一客观事实。班主任在管理中,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不愿也不敢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管理,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既苦了自己,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措施。让我们的住校小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学生自主管理,单靠班主任或几个学生干部的努力,是绝对做不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明哲保身,“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绩不好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又不是学生干部,管好自己就好,班级的事情就变成了班主任的事。因此,就有必要进一步统一学生思想,让全体学生明白自主管理的意义。

我们多次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讨论学校“自立教育”的活动开展,明确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是“自立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真正落实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的有效途径,自主管理是锻炼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是撒手不管,从而打消学生的疑虑。

3、转变家长思想观念

刚开始实施特色学校“自立教育”的时候,有些家长表示不理解,认为管理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学生只要能将书读好就可以了。我们利用电话家访和家长会,征求家长意见,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使家长也成为学生自主管理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开展自主管理和特长培养活动

学校利用下午放晚学后,对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能力培训,如教会学生叠被子、学会洗衣服、洗头、扫地、收拾自己的生活用品,并开展相应方面的比赛。让学生管理上真正意义上能够自主。

我校在利用晚自习开展特长培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星期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能力项目

情感疏导

书法训练

美育培养

棋艺对练

第10篇

之所以特别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是为了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往往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需要:(1)探究的需要;(2)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3)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4)承担责任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是认知方面的,也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和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呢?

一、明确教师的职责。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职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二、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独特的人和事等等,它们对于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与实际的关系,提供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确立新的教学策略。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在思考“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个问题时,我发现在以下情况,他们有可能学得最好。

1、当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兴奋状态时;3、当学习内容老师能以多种形式呈现时;4当学生遇到对手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与个人生活相关联时;6、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老师鼓舞和信任时;8、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老师充满热爱和信任时。

那么,我们如能采用如下策略,将有助于增进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1)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和要求;

(2)教学方式尽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4)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5)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6)强调理解而非死记课文重点;

(7)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8)带动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9)启迪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疑点和难题;

第11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性强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养。语文课文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应该利用一切方式还原和丰富生活本身,通过读透文本,读懂作者思的想,受到启发,使课堂变得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使学生学会通过文字领略生活,增强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和语文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二、自主阅读的原则

自主阅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阅读要将个人感悟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在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阅读行为的主人,所以,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外,老师都要留出一定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尝试感悟文章的思想,而不能满堂都向学生不断灌输知识,把学生看做接受知识的容器。

(2)自主阅读要和老师的指导相结合。虽然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人,但是若没有老师的指导,则很容易出现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没有方向地阅读的现象,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主动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如何围绕课文重点、难点读懂文章的内涵。

(3)以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核心。阅读能力就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4)将课堂内外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是课内阅读,而课外阅读主要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5)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是否积极主动、阅读的内容是否多样,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见解。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自主阅读实践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会主动阅读。要想高中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讲读有关作者的写作大背景、生平事迹、才华和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有趣小故事,能吸引学生对作者的关注,使学生对作者产生好奇心。高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思考问题上已经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思维尚未固定,抽象思维占据优势,逐渐向理论型抽象思维靠近。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文以外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看到读物就激发阅读兴趣,不仅开阔视野,还大大提升欣赏作品的水平。

(二)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是学生吸取书本知识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确立学习目标,明确阅读导向。在讲解课文前,老师要让学生预习一遍,然后师生共同商讨并且确立本课学习目标。老师应先概括自主阅读的提纲,并发放给同学们,提示学生如何按照学习步骤自主阅读。

(2)激发学生兴趣。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怀有期待和好奇心,这就要求导语设计得非常巧妙且富有激情。

第12篇

一、教师应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当好谋划者和组织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自主学习”正是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强烈欲望,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但这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动参与,相反,它对教师导学的要求更高了,比如怎样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结构合理、起伏和谐,让学生如坐春风,如临大海,美不胜收,乐而忘返,怎样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入理想境界?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导”出一节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休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课文中,学会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优质课?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善思,寻求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来?如何营造民主氛围,使所有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有层次、有深度的“动”起来?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体验、发现、探究、自读、自悟,获得富有成就感的快慰?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目标等等,都切实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谋划,课内精心组织方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当好指导者

“自主学习”是新时期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是对教育思想、方法的扬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作用。教师应在启发诱导上多下功夫,变“教”为“导”,使“教”为“学”而存在,使教学之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由“学”体现出来。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归宿。教师的“导”重点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主体意识,巧妙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是要优化学法,促成“会学”。古人日:“授人一鱼,只供一时之需,授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精讲点拨,学法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课文,学习新知识的一般程序、基木方法、技能技巧灵活运用读书学习的常识渗透介绍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浯言文字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并掌握,再拓展延伸,最终促成“学会”。

三、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当好参与者

“自主学习”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的角色随之而由“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以自己的感召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交流融合,共同活动,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教师有效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亦能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好地使“教”为“学”服务,顺利地实现“教学相长”。

四、教师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迪者和促进者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应体现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独立见解能力和自我鉴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契机,相机诱导,适时启迪,善于开掘拓展,以便成功地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促进学生形成真知灼见,让思维闪烁出创新的火花,并放射出光芒,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大作家雨果说:“想象即创新”,联想和想象可谓是相得益彰。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为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应抓住相似点。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知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需要进行虚构。二者共同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例如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课,全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来构成诗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主探究,明确诗人的想象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通过由人间到天际连续并且递进的联想和想象:“街灯、明星一街市、物品、珍奇一天河、牛郎、织女一流星、灯笼。”从而建立起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其想象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逻辑,构成了完美的想象空间,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学生感悟诗境,领会联想、想象的方法特点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生活的变化,想象牛郎织女儿孙的生活,想象诗中街市今天的繁华景象,想象天河景区的优美,尝试在原诗的基础上,再续写一节诗《天上的街市》。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延续,又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拓展和自我才华的展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帮助。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恰到好处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再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比如:学完《狼》之后,教师可设置疑问,除课文中屠户的方法外,在何种情况下,你还有什么方法不至于被狼吃掉?供学生自主思考,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踊跃寻思,有的学生可能说:“文中表明的是‘一屠夫晚归’呀!禽兽是怕火的,狼再凶狠,也有它的弱点,可以打着火把前行,不就安全了吗?”或许有的学生会认为,狼的贪婪是步步加深的,吃到骨头后才想着要吃屠夫,不如来个缓兵之计,屠夫可把装着骨头的担子一低一高的挂在树上,让狼费力气,拖延时间,借狼贪吃骨头的机会,屠夫可抄刀快跑,也许就能脱离危险吧,这样的思维开发无疑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从而收到创新学生思维的效果。

时代的变迁逐步表明,未来的文明已经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变化,找准自己恰当的位置,不断探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才能取得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育人成果。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理论篇)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12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13篇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机械灌输,教师单纯的为了教而教,学生则是为了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中心是在“做”的教学方法论上,克服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注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之间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对于中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具有直观性和演示性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演示与讲解,是十分重要的。传授知识的演示实验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实验。教师在进行演示时,先讲述原理、条件、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讲解以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探索。通过实验的演示,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具有直观讲解性的知识更具有兴趣,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仪器以及试剂等的使用方法,以便日后进行独立实验时能够正确的操作。例1.蜡烛的燃烧产物在教材中,对于探究蜡烛及其燃烧产物是这样进行的: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燃烧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罩杯内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出现,推测燃烧后的生成产物。同学们观察到干燥烧杯的内壁有水珠出现,于是推测蜡烛的燃烧产物中有水,但是有的同学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大气中有水的存在,不能认定蜡烛的燃烧产物有水。必须进行验证才能最终确定。(1)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讨论如何验证干燥烧杯内壁上的水珠是蜡烛的燃烧产物,而不是大气中水分的凝结。如果学生能够考虑到比较好的实验,教师应在理论方面首先给予肯定或否定,若在理论方面可行,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此时教师给予操作上的指导;若是学生没有探究出可行的实验,,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的参考性方案。(2)教师的建议实验:使用小木炭做一个对比试验,即用干燥的小木炭代替蜡烛燃烧,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烧的木炭上方。观察发现烧杯内壁没有水珠出现,这样就排除了大气中水分对蜡烛燃烧产物的干扰。这一方案富于“弹性”的教学策略,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及时的与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使其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化学课堂的真谛是“做”,化学上各种不同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就科学家们看来,也是基于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探讨二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与反应后的产物,然后再进行操作性的实验以证明猜测。在“教”“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是为了使“做”更趋于真理。“做”不仅指教师要给学生做演示,还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亲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富有“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课堂上师生进行交流与碰撞留下时间与空间,促进课堂精彩的生成。

二、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提出“做”要将人的两个宝:“脑”与“手”结合起来。人类最初的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感性经验的积累只是在量上的积累,要达到质的飞跃,感性经验就必须经过人的思考,上升为理性经验。陶行知形象的指出:“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但是经过思考而产生的理性经验,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地向真理靠近,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陶行知这一理论知识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就是将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要实现创新,就必须解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成为自主、自动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既要动脑,还得动手,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在实践中进行创造。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许多的知识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其生活的实际。一方面将实际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关键就在于探索,以此逐渐培养其学会观察、不断反思的能力。学生基于实际生活的经验及经过反思后产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确定安全可行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以证明其想法正确与否,不断的培养其创新与发展能力。

第14篇

传统的高校教学工作中,教师给人一种学究形象,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以自己的讲解为中心,毫不顾忌到学生的学习感受。传统的教学改革也还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一味地强调如何改革教师的讲解方式,提高讲解的效果,如何讲解得更加精彩。其实,这样的教学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问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在教学中予以关注。教学衡量的标准不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的主体不是教师与领导而是学生自身。教学中,强调学生参与与体验,课堂中更多地是表现为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打破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也不是全部知识的载体和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伙伴。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坛而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强调学生主体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决定学习的内容、时间、方式,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是教师教会学生的。但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只能是外部的,学生最终认识,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内化活动,教师在这种内化过程中,只起客观作用,即辅助作用,学生才是这种内化活动的主体。

二,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大学教学是象牙塔式的教学,教学与实际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授式教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机械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传统的学习目的是考试,严重忽视未来的需要。时至今日,这些缺点还存在,同时又加上了市场经济带来的极度功利性学习,以考公务员、证书等为中心的新的应试教育。这些都给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不良的影响。所以,如何让高校教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走出昔日的“象牙之塔”,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改变高校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主要的任务是建立适合生活需要,更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学生中心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学管理制度,灌输加考试的教学方法以及陈旧狭隘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术视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这就进一步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独立学习、工作和富于创造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中,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捷径。当前,高校还受到功利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老师与学生目光短视,忽视对自己基础知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的高校又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一些高校学风不浓,一些高校学生学得又过于死板的多种问题。所以,在教学管理上,高校要重视教学的目的性,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把握好教学、学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15篇

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同济医科大学等几所院校对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25%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002年,第三军医大学对该校264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分析,发现11.7%的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2006年,南方医科大学对该校774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17.2%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007年,山西医科大学孟小平对某医科大学824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已引起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各高校也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着手进行实证研究,从实例中分析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便在实践中探讨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她们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素质和认知方式等密切相关外,还与大学生面临的以下各种压力有关。学习压力。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下,而大学的学习方式跟高中有很大的区别,从“圈养”到“散养”,使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还不适应,造成学习压力增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就业压力。大学生扩招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幅度增加,就业压力正逐渐凸显。虽然大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还有部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使大学生的就业举步维艰。人际交往压力。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较严重,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障碍。婚恋压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受生物荷尔蒙刺激,使行为异常,心理和行为相互矛盾,容易偏激和冲动,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焦虑。

很多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调查显示:大一阶段考试不及格的人数是最多的。目前,很多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即使各个科目都及格如果学分绩点达不到1.5就不能毕业。一些学生由于在大一不及格课程多就有可能降级,有的甚至有不能毕业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挫败感,由此导致的紧张不安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2.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

农村牧区收入较低,一个家庭的收入全部用在供孩子读书,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大学生承载着改变家庭状况的全部责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手机与电脑基本普及,而且多数学生的手机都能上网。由此引发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电脑依赖现象特别严重。加之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得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理想和目标的失落。

高中阶段,有明确的高考目标,虽然身心疲惫但目标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进入大学后,在新的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学习上提不起兴趣,情绪低落、彷徨迷失。要么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要么心随“信飞“,不能安定。

5.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角色的变换,造成心理落差,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带来心理上的失落,导致自我价值感丧失。

三、运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对象是心理基本正常,能够意识到自己心理状态出现失衡,经过及时有效的调节,能够恢复到健康状态的人群。相对同期出生的青年,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较为成熟,有受高等专业知识教育的优势,完全具备应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潜能。帮助大学生通过“自助”方式解决潜在或现存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大学生“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自助”的过程中锻炼应对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探究”,利用网络协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辅导”。通过群团组织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励”,同时紧密结合目前常用的心理咨询等方式,共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探究”提供理论支持。

“自助式心理探究是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心理发展、心理问题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心理专业知识最直接、有效、系统的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大学生进行自助式心理探究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深刻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用积极、成熟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有效预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消极行为,为未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一些专家认为,大学生开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对客观心理活动(客观人性)的理解,自我人格的分析和理解,心理危机的干预技术,心理应对,人际交往心理学,沟通技巧,心理诊断技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健康教育手段、方法等等。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积淀素质和经验。

2.创建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协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辅导”。

大学生在完成心理探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需要通过一定渠道完成心理辅导。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发性、便利性以及突出使用者主体性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使用者的隐私,随时为使用者提供自我宣泄的空间。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有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创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如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网上在线心理测试和网上在线心理咨询等,提高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为自助式心理辅导提供有效载体。调查显示,相对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科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首选对象是网络咨询。在网络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它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部门也开始应用网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对大学生进行在线测评,并设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反馈,这对于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有效干预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网络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咨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质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逐渐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并加强管理,保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3.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创新团体辅导内容,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