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技术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技术专业论文

第1篇

(一)明晰高职教育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指导文化育人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文化核心应该是以“自强不息、创新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大学精神,从这个视角来审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是“殊途同归”的,都将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与此同时,高职教育文化也应包含其鲜明的职业特色的文化形式,那就是以“职业导向、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职教规律,这也是高职教育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文化的地方。因此,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应该是“重德尚能,德业并进”,它应被视为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一脉相承的文化。只有在正确理解高职教育文化基础上推行的文化育人改革才不会偏离轨道,既能坚守教育的本质属性,又能彰显高职的教育特色。

(二)构建和完善高职文化育人的建设机制

高职文化育人的顺利有效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机制和制度保证。首先应该建立有利于高职文化发展的组织和决策机制,而且要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顶层设计,需要有整合资源以及科学决策的组织统筹;其次应建立为高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咨询机构,以加强高职文化建设规律的研究探索,确保高职文化的科学发展;再次必须建立以师生为主体、以大学精神为内核、以专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模式;最后应建立一整套以文化育人为导向的高职育人综合评价体系。

(三)文化育人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文化的核心堡垒作用

学校的人才培养都是以专业为单位予以实施,因此,专业文化的形成及传播对学校的文化育人工程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各专业都应该在学校文化育人内涵的整体框架内提炼和总结本专业的专业文化内涵,并在专业教育中予以积极的传播和推进。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凝练

(一)专业文化的界定

教育界许多学者都对专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虽然在文字表述上各有差异,但反映出的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专业文化应该是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以及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体现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凝练

从专业文化应遵从大学基本精神的视角来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毋庸置疑应该传播“追求真理、人文关怀、理性选择、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此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理念。专业自身的文化理念应该包含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准则等多种元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汽车销售、汽车技术服务类岗位的高素质人才,专业文化主要还是应该包容服务类岗位的人才文化属性。因此,专业文化理念可以高度的概括为“诚信、仁和、坚韧、担当”。首先,“汽车营销人”必须诚信,对企业诚信,对顾客诚信,对社会诚信,这是最起码的职业精神;其次,服务类岗位应该倾听顾客的心声,理解顾客的行为,包容顾客,也就是“汽车营销人”应该具有“仁和”的精神,这也是一种气质的体现;再次,“汽车营销人”在职场上经常会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经常会因为压力而破坏自己设计好的职业规划,阻碍了人生的发展。因此,“汽车营销人”应该体现“坚韧”的精神;最后,“汽车营销人”还应该具有“担当”的勇气和精神,勇于担起责任。在上述专业精神背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应是“与人为友、仁爱宽和、挑战自我、激越灵动”。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打造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和文化气质

的品牌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在文化育人的改革中,如果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自身都缺乏文化熏陶、文化素养,甚至缺失起码的师德修养,即使拥有再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育人也只是徒劳。育人先育己,专业文化的建设必须打造具有师德品格、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品牌教师团队。一方面可以借助外力,如聘请一些文化大师、名师做一些有关人文方面的专题讲座,多宣传一些身边优秀教师的人文事迹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评价教师考核体系中建立一种机制激励教师的文化育人行为。

(二)形成以专业文化为指引的专业行为准则和标准礼仪体系,约束所有专业学生的行为

1.打造专业的诚信文化,体现“汽车营销人”的诚信。如建立专业学生“诚信评分卡”,内容包含学生的考勤、品德操行、课堂行为等;建立班级“诚信指数观察站”并进行评比;开展“诚信”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等,在专业内形成建设诚信文化的氛围。2.严格制定学生的课堂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对学生课堂的着装、用语规范以及尊师态度都应该有规范的标准,并以此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同时还可以评比出“行为礼仪标兵”在宣传栏进行表扬和宣传。

(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和专业知识有交集的人文素质课程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以岗位需求为依托,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成熟的课程体系。但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角度来看,稍显缺失。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做出一些调整,开设一些和专业知识有交集的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开设“演讲与口才”“汽车文化”“销售艺术”“中华文明赏析”等系列的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和价值上的帮助。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灵活

调整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及教学组织,有机融入人文精神和文化元素,推进专业文化育人只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能够融入文化元素,这样大的文化渗透空间应该被充分利用并显现出文化育人的效果。例如,《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就可以融入“汽车文化”“营销艺术”“成功汽车营销人赏析”等专题,传递色彩斑斓的汽车文化和营销文化;《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可以融入“诚信文化”“保险人精神”等精神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操等。

(五)充分利用实训课堂推进职场文化的渗透

第2篇

完整性:①必须为医院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技术档案,不得遗漏。②专业技术档案必须能清晰反映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学历、职务、专业技术职称、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变动情况。真实性:即专业技术档案内的所有材料必须都是真实的、准确的、无误的。其中,包括组织上的考核考评材料和个人提供的材料,都是绝对不应该存在修改和伪造的,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保密性:专业技术档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可能会涉及个人重要的科研项目,所以应正确处理好保密和利用的关系。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技术档案记载和反映一个人在单位工作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信息,是用人单位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依据。记载有学历、年度考核、职业道德、进修、培训、继续教育、职务、职称晋升、奖惩情况、科研等,内容十分广泛。

二、医院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收集

个人专业技术资料的收集是专业技术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专业技术档案的归档范围贯穿于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如果没有收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其他环节的工作就无从做起。专业技术归档资料的收集方法:①经常性收集: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收集专业技术归档资料是工作的起点,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档案,人事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归档资料,同时,经常对个人专业技术档案进行核查,对所缺资料及时与本人或相关部门联系,予以补充。②随时收集:为及时补充专业技术档案,根据日常工作,随时发现,随时收集。③定时集中收集:根据医院工作,人事部门每年集中时间收集年度考核、继续教育、科研成果、奖惩情况等归档资料。收集工作的要求:①全面及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归档资料进行全部、及时、完整地收集,并且及时将归档资料移交给档案室。②把好归档资料接收关:档案管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对接收的归档资料严格把关,无保存价值和利用意义的一律不归档;归档资料必须完整,不得缺页漏项。

三、医院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保管:专业技术归档资料经收集、整理、分类、编号、装订后,建立索引目录,方便查找,并及时归入档案库房。保管过程中,要保持库房清洁卫生,控制好库房内温度和湿度,做好“八防”(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强光、防高温、防虫蛀、防鼠咬)措施。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利用:在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的利用中,借阅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借阅分为内部借阅和外部借阅,其中内部借阅又分为个人借阅和单位借阅,个人只限于借阅本人档案;医院人事部门、科研部门因工作所需,借阅个人专业技术档案较多,但不得带出档案室,如需要相关资料,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复制。借阅部门及个人应严格遵守档案借阅制度。

四、结语

第3篇

(1)科学储存各种数据。在构建信息化体系过程中用微型桌面关系数据库,确保其和原来的Windows系统有机配合,可以合理使用系统内部各种资源,且对配置要求不高。同时存储方式较单一,一般而言Access管理对象主要包括窗体、宏、模块、页以及报表等,上述所有对象均存放在后缀是.mdb的一个数据库文件夹内,便于用户进行操作管理。其次,Access是个主要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其面向数据库系统中各项功能并进一步将其对象化,然后将数据库所具备的相应管理作用集中封装入不同种类的对象体系内,整个应用体系主要由各种不同对象组成,各个不同的对象属性不同,并定义不同对象行为。利用对象方法与属性可以有效操作管理数据库,进一步简化用户开发工作。同时,Access还是一种可视化工具,其整体风格与Windows较为相近。这种系统还为用户提供查询、表及报表生成器,表向导、窗体向导及查询向导等各种工具,操作极易掌握。此外,Access可以说是将Windows系统当作基础的情况下进行集成开发,其集成了各种不同的向导工具、生成器工具,可以提供工作者工作效率,有利于构建各种数据库,确保用户的各项应用工作顺利实现。

(2)其检索各种资源的速度非常快,且十分精确,查询检索界面十分独特,将映射与筛选两种功能合为一体,用起来精准迅速。且由此开发形成了Socket应用程序服务器,签署了相关Tcp/Ip协议,将一系列商业逻辑及时输送到用户应用程序体系中。其不会受到网络防火墙的约束,使用这种形式是商业逻辑调用对象的一种重要方法。

(3)安全性与可扩展性。Socket用成熟的商业化加密形式,能够随机更新密钥且不会受到系统约束。而用户口令用单向加密形式,可以确保整个系统具备较高的安全系数。此外,因为用应用程序服务器,客户端能够随时升级无需改动用户接口。

(4)信息化建设体系组建了职称评定、审核的应用管理平台,并形成了职称评审条件的量化规范性数据库,让整个评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促使其向着智能化、电子化、程序化及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实施智能化审核查询与统计分析,真正达到了网上无记名投票的目标,促使数据输送统计分析变得更加便捷,有利于各种数据管理程序的电子化。

2.结束语

第4篇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是决定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现在诸多职业院校把实践教学理解为在学高年级时将学生退给企业或公司,让学生作为实习生来在真正的工作中加以锻炼学习,从而为学生毕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经验基础。这种把学生的学习任务完全退给社会的思想是片面的,只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而不及时与实习单位取得联系,不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行为也是不负责任的。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不能够与时俱进的进行知识更新,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的动手锻炼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的教育方法是落伍的。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合理化

设计教育改革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想规划更加合情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了解自身的情况,熟悉国内外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结合地方特色,地方文化,针对地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建设,培养符合国情、民情、社会情的实用性人才。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实践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勤动脑,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旧的教学机制和观念,导致改革具有一定困难,受高等学校教育模式影响,职业院校应尽量摆脱研究性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尽快建立自己的应用型技术性课程体系。

(二)课堂教学要时刻与专业紧密联系

艺术设计作为实用性的、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会面临大量的“动手做”的学科,在学校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课,还要学习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老师的职责就是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以后,我们的就业目标是什么,学生选择艺术设计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概括如何,就业前景如何,学生在校期间将要完成哪些课程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比较切实际的问题。对于《概论》本身的理论更要言简意赅、多方法、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而非传统的“一言堂”。教师的认为也是在吸收和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理论之后,尽量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例子,动态的视频等多种方式来阐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甚至抛出问题,让同学生课下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答案,学生主动阐述给班级听,教师则进行补充和纠正的作用。避开教师“独角戏”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师应在讲述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方向的不同,有所针对性和侧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其素描范本,以简单的家具、生活用品为主,在绘画过程中更多的关注透视、比例、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漫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素描时,教师应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着重想象力的培养,甚至可以开展创意素描的课题,让同学们自主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现学校与企业真正对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尽量简化和减少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创造模拟环境,鼓励学生步入社会参与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与相关企业共同商议;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自己应该到实践中去历练,把最新的材料、技术、软件、公司发展趋势等情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定期安排业内知名人士进入课堂为学生讲座,邀请业内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践作业,带领学生参观地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公司等机构进行实地考察。成立专业工作室或社团,鼓励学生模拟课题来进行实践教学,按照企业、公司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程序来完成实践联系。近几年,我国教育部、国务院的教改《决定》和《意见》的文件均明确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办学,要努力办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环模式。

三、结语

第5篇

1.加强工作宣传动员力度,确保评审工作的准确性

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也可以让将来参加职称评审的人员尽早地了解与评审相关的因素,如:学历、资历、专业工作经历、论文、成果等,让他们寻找自身薄弱的环节,并加以改正提高,从而增加了职称评审的通过率。因此针对基层车间职称评审政策理解掌握和宣传力度不够的实际,人事科组织各基层单位培训管理负责人进行了工作培训,对相关评审政策、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制定下发了《关于职称评审工作安排及提交材料的有关说明》,重点公布了评定政策依据、评定范围、评定条件、评审权限等内容,统一制定了《评审申报表》规范填写模板,并多次召开评审工作专题会,积极研究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确保职称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2.严格参评人员资格审核,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

资格审核,不仅关系到每个申报人员的参评资格,而且会影响到职称评审的每个环节,是确保每个申报人员切身利益及职称评审工作科学公正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审核参评人员材料过程中,力求做到层层负责,严格把关。人事科重点审核五个方面:一是审核参评人员的学历证书,对于特殊情况的进行查档核实;二是审核参评人员的现有任职资格证书及获取时间;三是职称英语证书的有效期及考试等级;四是取得职称计算机合格证模块的数量;五是审核参评人员任现职以来论文、成果的真实性。

3.科学制定量化评价标准,确保评审工作的合理性

科学制定量化评价标准,是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人事科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学历、资历、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荣誉称号与技术称号、年度考核、送审论文审核答辩、专著、获奖成果与重大项目等,直接定量计分;如职业道德、理论功底、实践创新能力、岗位责任、业绩贡献等进行定性评分。科学的量化标准取代了惯用的资历年限标准,且公开透明,可操作性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4.全程公开述职答辩过程,确保评审工作的平等性

在述职答辩环节为了增加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评审会采取参评人员分组同时进入答辩会场的形式,现场抽签,确定答辩顺序,并旁听他人述职、答辩和评委提问。各评委在听取参评人员专业述职和答辩后,严格按照量化评价标准,进行现场打分。工作人员收取打分记录表,现场录入职称量化评审软件系统,直接生成总分,等到本专业评审组所有参评人员答辩结束后,将评审结果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经本评审组委员审核确认后,将评审结果打印输出,根据限额指标确定推荐人选,并由本专业评审组主任当场确认签字,此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5.广泛公开公示评审结果,确保评审工作的透明性职称评审结束后,人事科及时将评审结果广泛进行公开公示,不仅在厂内公示牌进行张贴,而且在炼油部网页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五天,真正达到让评上职称的人员高兴满意、未评上职称的人员心服口服的目的。将评审结果进行公开公示,自觉接受职工的监督,不但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性,而且能够促进以后评审工作的改善和提高。

二、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积极作用

1.职称评审对个人的作用

职称评审是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社会地位、增加劳动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职称评审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是否事业有成、为企业做出贡献大小、受到社会承认程度的标志。另外,职称通常与工资福利挂钩,也与职务升迁相关联,也是聘任专业技术岗位的依据。

2.职称评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第6篇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联系生产及科研实际完成某一课题,全面检验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必要的基础训练和从业、创业的适应阶段。

通过毕业论文工作,使学生受到必要的综合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调查研究的能力、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制定总体方案的能力,综合分析和总结报告的能力等。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二、 组织领导

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在主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统一协调管理,系主任具体负责实施。以系为单位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质量管理。

三、时间安排

1.9月上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要做好开题准备。

2.9月上旬,机电系组织审查毕业论文题目。

3.9月中旬,各专业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开题教师在会上要将题目的来源、性质,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主要方案、应用前景、信息资料、仪器设备、工作难度等情况向学生报告。

4.9月下旬,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填报毕业论文志愿,选择题目,确定任务书。

实习期间完成,并于本学期完成答辩。

四、 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原则

1.毕业论文要突出高职特色,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力求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要要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有一定难度,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训练,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

2.毕业论文题目应尽量结合专业的生产实际、科学研究和校内实验室建设等任务来进行,可以选做专业教研室拟定课题,学生也可以自选题目。

3.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论文分量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留有余地,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按量完成任务。

4.确定后的毕业论文题目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决定其毕业论文题目。学生选定题目后,要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

五、 指导教师及其职责

1.指导教师应选派富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更换。

2.指导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对课题的关键部分要起把关定向作用。具体工作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对于选择重的课题,必须要求学生在设计思想、实施方案或方法等方面要体现出差异,防止出现“坐车”现象。

3.指导教师在思想上和业务上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毕业论文全部结束时,指导教师要对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全部资料(说明书、图纸、程序、实验原始数据、综合报告等)进行审查,同时对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给出综合评语及成绩,并向教研室、系主任报告学生是否具备答辩资格。

4.指导教师名单

黎x

六、要求

1.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刻苦钻研,实事求是,按时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全部任务,不得弄虚作假或抄袭。

2.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认真查阅资料和收集技术数据,以严谨的求学态度对待该项工作。

3.毕业论文要提供电子稿和纸制清样(打印稿)。语言要简练通顺,图纸(图表)要规范、整洁、无误。

4.优秀论文必须进行答辩,答辩时,自述要简明扼要,概念正确、清楚,要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回答问题。

七、选题范围

1、蓄电池的使用及故障排除

2、火花塞工作特性及故障分析

第7篇

关键词:电子专业改革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而高职发展更迅猛,几乎与普通本科平分半壁江山,但办学条件和质量实在令人担忧,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职学院面临的一重要课题。

一、目前培养模式的一些弊端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老三段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设置的。

(1)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高职要求的状况。

(2)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学科要求的状况。

(3)没有考虑职业院校专业的学科特点。

2、课程的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考虑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出现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技能鉴定时临时抱佛脚,甚至停课集中复习考试,学得不扎实,企业不认可。

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学校的技能等级证的认可程度仅为20%。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让学生掌握真实的技能水平,使学生满意,企业认可。

3、实践教学课时的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达标

4、单学科的授课方式导致缺乏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并联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并没有考虑本学科对专业的实际意义,而应用电子专业各学科间联系和运用很紧密。

授课方式单一,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出现教师一辈子只教一本书,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谈不上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市场、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需求现状

对职业的认知程度是做好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因此,我们对重庆及沿海就业需求量较大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在企业对电子专业学生岗位的分布情况和对课程、知识、技能需求程度,调研结果主要特点:

在技术难易度中,最简单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7﹪);最困难为程序设计(40.3﹪);在重要等级中,最高为使用电子仪表(35.1﹪);最低为辨识及选用电子元器件(8.9﹪);在未来需求中,最高为组装微处理器电路(32.6﹪);最低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2﹪)。

三、教学改革措施

由上述分析调查,我们主要作出如下改革:

(一)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综合化、实用化、精简化;课程的结构注重有阶梯化、模块化、弹性化。

1、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设置,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简单重复,实现模块式设置。

摆脱“学科本位”课程设置思想的束缚,建立以电子“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实际工作岗位,构建若干个技术模块,将结构、原理、故障诊断、维修等融为一体。

2、实施替代学分制,加大限选课和任选课比重,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3、充实完善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职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上。

4、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克服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的方式,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由过去的2000多学时减为1500多学时。

2、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在课程安排上强化现代电子科学方面的较新技术,如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偏科多,因此,基础课尽量采取分层次教学;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课采取模块式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鼓励教师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对为什么学认识不足”。这说明,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知识的如何运用、实践教学不到位。

1、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

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主体,充分考虑企业对电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国家职业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有目的,学生的学习有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课教学改革主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技能、职业综合素质三级能力平台的设计,电子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贯穿教学全程。

3、“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分层次、模块化、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证书、工学交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见下图)。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国家电子行业技能认证标准与教学融合,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完善与工作相结合的“分散实训、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模式。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电子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课程的设置、实验、实训内容和计划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2、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落实,电子教研室、系部定期检查和考核。

3、学院教务处、督导处及系(教研室)对教学纪律、教师工作实施督导。

参考资料:

第8篇

1.是现代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各领域都在积极寻求与信息技术合理接轨,以实现现代化的新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改革,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并将其与现代教学合理整合应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建筑专业教学中,要积极融入信息技术,这也符合当前的教育改革新要求。

2.可以有效提高建筑专业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一些复杂的理论并绘制建筑图,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其文化学习的基础问题,在这些方面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深入浅出地展示具体的建筑理论,借助信息技术的图片和视频演示功能对学生进行更详尽的讲解,对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非常有帮助,这也十分有利于建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建筑专业教学的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在职业院校的建筑专业教育中,所教内容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较大。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除过必备的学习能力外,还需要对建筑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保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进行专业课讲解前,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段视频,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中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单化的演示,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全面具体的把握,增强其在学习中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备一定兴趣,才能有效落实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步骤,进而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改进。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今天已经不太适用,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相应的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将信息技术与建筑专业教学的结合就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革新,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其进行发散式的思考极为有利,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不同想法的交流,这就使得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增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建筑专业的教学中,有利于建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合理把握信息技术应用程度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规避信息技术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不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某一建筑风格进行提纲挈领式的介绍,通过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兴趣,进而使学生进行具体的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这也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小结

第9篇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而来,目标的泛化直接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术学、物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十余个领域的数十门课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我们的课程只能是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流于表面。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架构不明确,这个问题从教育技术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没有多大改观,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教育技术专业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缺失。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如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这样宽泛,学生每天都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确没有得到实践来检验,后果自然就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造成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后果。

二、问题成因与对策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来看,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数量的过快增长,很多非师范院校也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或及其相关专业,造成了学生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数量的供需差异;其次,教育技术学专业缺少区别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又不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学生知识“杂而不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根据以上问题成因的分析,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于部分师范学校中缺少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缩小规模,或停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出口定位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已经超编,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但整体上可以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工作需求。

(2)加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调整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以培养特色培养为主要改革方向,加快培养方式的转变。

(3)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能否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重要方面,而创新能力则是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重要内容。实践与创新两方面共同组成了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

三、结语

第10篇

从申请的分类比重来看,动圈式电液伺服阀技术的专业申请量仅占总数的9%,相对最少,这可能是由于其相较于永磁式电液伺服阀技术,在性能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因而导致发展停滞。作为永磁式电液伺服阀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喷嘴挡板式电液伺服阀技术的专业申请量较大(占总数的66%),占据了历年专业申请的主导地位,其整体走势直接影响到总申请量走势,因此,喷嘴挡板式电液伺服阀技术以及基于其发展的直动式电液伺服阀技术是电液伺服阀领域的主导技术。作为永磁式电液伺服阀技术中的另一分支,射流管式电液伺服阀技术的专业申请量(占总数的25%)介于动圈式电液伺服阀技术和喷嘴挡板式电液伺服阀技术之间。

2电液伺服阀专业技术发展路线

二战前夕,随着工业发展的需要,液压控制技术得到了第一次快速发展,许多早期的控制阀产品及专业均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例如Askania调节器公司发明并申请了射流管阀产品的专业,Foxboro则发明并申请了喷嘴挡板阀产品的专业。二战末期,随着控制理论的成熟以及军事应用的刺激,伺服阀的研制和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46年,Raytheon和Bell航空公司发明了带反馈的两级阀;1950年,W.C.Moog发明了单喷嘴两级电液伺服阀;1953-1955年,T.H.Carson发明了机械反馈式两级电液伺服阀;W.C.Moog在单喷嘴两级电液伺服阀的基础上又研发了双喷嘴两级电液伺服阀;1957年,Atchley业用Askania公司的射流管原理研制出了两级射流管电液伺服阀,并于1959年成功研制出三级电反馈伺服阀;1963年,Moog公司推出了首款专为工业场合使用的73系列伺服阀产品;1974年,Moog公司推出了低成本、大流量的三级电反馈伺服阀。当时的电液伺服阀主要用于军事领域,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电液伺服阀又被广泛用于航天领域,并研制出高可靠性的多余度伺服阀等尖端产品。以下选取电液伺服阀技术的重要分支——喷嘴挡板式(包含其基础上发展的直动式)电液伺服阀,按时间顺序详细阐述其技术发展:1951年,Foxboro公司发明并申请了最早的喷嘴挡板阀专业(专业文献公开号US2612185A,下同);1954年,Moog公司对传统的喷嘴挡板阀进行改进,提出了双喷嘴两级电液伺服阀的结构(US2931343A);1956年,Moog公司在双喷嘴两级电液伺服阀中首次引入滑阀机构,以增强高频响应特性(GB845109A);1963年,电液伺服阀开始被研制应用于工业场合(GB957725A);1971年,Moog公司对工业用两级电液伺服阀进行改进,使第二级对第一级反馈形成闭环控制(US3752189A);1975年,Dopt公司创造性的将电液伺服阀的前置级从阀体中独立出来,以提高高压条件下的使用可靠性(GB1389514A);1980年,Moog公司在双喷嘴两级电液伺服阀的基础上,研发了闭环控制的直动式两级电液伺服阀,其具有优秀的抗污染能力以及响应特性(US4338965A);1985年,DowtyHydraulic公司开发出永磁式力矩马达作为电液伺服阀的电-机转换部件,驱动力以及稳定性均得到大大增强(GB2124799A);2002年,Jansen公司提出采用额外的线圈控制电液伺服阀阀芯的运动,以提高响应特性,降低阀芯泄漏的风险(US6786236A);2007年,北京工业大学引入超磁致伸缩材料,业用驱动器的自传感功能,实现对驱动阀芯的精确定位(CN101196200A)。

3结论

第11篇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①分析企业中与数控技术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全部行动领域,并转换为学习领域,即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②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将学习领域的内容细化为若干教学单元,即设计模拟企业生产过程的学习情境。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反馈“六步法”独立实施或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体验整个“工作过程”,最终获得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④展示工作成果,分享学习经验,评估教学双边活动的效益,反馈问题与不足。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1.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体系重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应以充分调研相关职业岗位(群)为基础,收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并获得行动领域,进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1)职业岗位(群)调研。通过对本地内燃机、机床工具、汽车零部件、泵阀和模具等规模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明确数控技术相关工作岗位(群)有数控机床操作、装配、机械产品质检等初始岗位和数控工艺制订、零件编程、高档(多轴)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机械产品生产调度和数控设备管理等发展岗位。(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由专业团队联合企业工程师或技术能手进行实地考察职业岗位,收集与数控技术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确保所选任务具有综合性及其工作过程具有完整性与代表性。(3)行动领域归纳。邀请企业及职教界专家召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参照国家职业分类,对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出数控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4)学习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是一种根据职业任务和工作过程而设计教学主题单元并组织教学的课程模式。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从与数控技术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行动领域集合推导出一系列教学课程单元,并根据职业成长和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及深的逻辑顺序递进排序,其总和就构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2.学习情境设计

(1)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是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具体化。学习情境的目标及内容之间呈现相关性、递进性和包容性关系。以“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学习领域为例,学习情境的目标及内容的设计要紧抓两个重点:一是选择典型数控加工任务为载体;二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工艺编制、数控编程与加工等技能。由此,设计系列学习情境,并对每个情境的能力目标、子任务内容及预期成果、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等进行详细描述。(2)教学资源设计。包括开发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学材(课程教材、实践指导书、导学任务单、网络课程和试题库等),制作配套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加工案例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利用校园网络作为支撑平台和校内教学资源库作为管理平台,满足师生个性化的使用。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进行案例导学、难点解析和作业布置,学生通过开放式学习平台可以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完成交互式学习任务和拓展性学习项目。

3.教学组织实施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同一学习情境中实施。坚持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使职业教育紧扣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实施“车削螺纹”学习情境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任务要求,获取相关信息,制订并实施计划。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边做边学,自主完成工作任务,及时总结成果与经验,最终掌握螺纹类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编程与操作加工等知识与技能。由此,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三位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2)实施“三阶段岗位”、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岗位学习。一是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工作技能,体验工作过程的一般流程;二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强化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实施工学交替的关键。一方面,将企业产品加工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既满足企业降低设备成本投入和追求盈利的目标,又实现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学生既是完成综合实践训练,也是在承担生产任务,所完成的合格实习作品就是企业产品。通过工学交替,学生提前适应了工作岗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的检验和提升,质量意识和责任感由此增强,还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4.教学评价反馈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提供了展示工作成果和分享学习经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反馈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还检验了教师教学的效果,为教学决策服务。教学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通过成果展示、表格反馈、网络平台测试、职业技能鉴定和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内容要全面,一方面,要将专业成绩与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既要检验专业技能水平,又要反馈职业素养高低;另一方面,要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要重视工作成果的完成,又要关注工作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即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组员互评)与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措施

第12篇

职业院校学生缺点用一句话进行总结:文化课基础相对较薄弱;生活备受批评、责备和冷落;学习无兴趣。失去自信,厌学、惧学、弃学多有之。“闪光点”也较多,思维活跃,行为好动,灵活,动手能力强,这也是我们职业院校挖掘的潜能,成就未来的基础。

二、传统评价特点

(一)评价目标单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理解力、记忆力方面评价较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甚少。评价内容仍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过分关注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二)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三)评价主体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主管教育部门或学校制订评价指标体系,用它去衡量学生,学生较消极被动。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因此,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四)过分关注了形式上的东西,常常使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三、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具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而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从智力的各个方面,从各个角度,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进行评价,即多元化评价。随着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也在部分学校运行,本文探究了一种多元化的一体化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构建思路。

1.将数控专业课程分为四类:一类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CAD/CAM、PROE、斯沃仿真学习等软件类课程;一类为一体化课程如《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数控操作与编程》、《数控车床故障与维修》等数控核心课程;一类为操作课程如《认知实习数车部分》、《普车实习》、《数控车床实习》等;最后为设计类课程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2.为每类课程量身定做评价方式。

(1)基础课程采取弱化理论知识,加强能力控制。如计算机基础、CAD/CAM课程去除一纸一笔考核方式,能力决定成绩,上机考试,一人一题,对、准、稳、快者为优秀,这样阅卷方便,突出能力,达到要求。

(2)一体化课程采用游戏过关,过程控制考核方式。因为一体化课程多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项目由简入难,如果简单的项目达不到要求,难的任务更是免谈。现在学生上网成风,游戏成瘾,过关疯狂庆祝。而我们的一体化教学每个项目根据所在课程的分量而划分分值,每过一项目发一奖励标志,标志由教师设计,没过者不能进入下一项目练习,过者发过关标志,进行下轮学习,这样有比较,有提高的进行学习,是一种过关的快乐学习方式。

(3)操作类课程采用技能鉴定方式进行考核,当该课程过关后,发放系或学院关于该门课程的技能证书,给学生以激励,让学生得到鼓励。

(4)设计类课程采用过程和产品双考核机制。此类课程笔者认为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亲自设计产品,并书写出设计说明书,加工工艺等资料,最后加工出产品。结果不能由任课教师一人决定,可由教师和学生,或教师组织系部其它教师组成答辩团进行答辩。

第13篇

1.人才队伍的考核评价制度仍需完善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为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修订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聘任、考核、奖惩、待遇、培训、监督、档案等都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总行又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专业技术资格管理暂行规定》等四个暂行规定,上述实施办法构成了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原则性框架。但基层央行在具体实施和实践中,缘于技术岗位、职能部门和专业系列之间的不同,造成事实上的专业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实践中如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学识水平、专业能力、实际工作经验等进行全面衡量、科学评价,缺乏细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估手段。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竞聘工作的操作流程也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专技人员的科学量化评判,竞聘工作开展才有明确的标准导向和制度依据。

2.人才队伍的聘任机制尚需健全

不可否认,基层央行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工作中仍存在业绩和能力导向不甚突出、通过专技评委会的推荐依据不够充分科学和“能上不能下”等诸多现状,聘任机制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活力。2011年央行开展工资收入改进完善工作,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政策倾向明显,聘与未聘尤其是中级职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影响在不断加大。但目前总行的专业技术管理制度规定,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采取比例限制方式,这就使得基层央行待聘人数与可聘职数的矛盾更加凸显。例如,2014年常州中支行已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未聘者已达16人,而可聘职数仅5个。毋庸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健全评聘机制,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使仅有的职教用得其所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专技人员的履职贡献度亟待提高

目前中常州支行的专业技术队伍是较为庞大的群体,在聘专业技术人员126人,占全体在职人员的83%。但是从工作成效看,专业技术人员较之行政人员,专业职能意识不是很强。在职业履职岗位上发挥争先进位、高效履职作用发挥的不甚显著。而随着央行不断强化履职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综合履职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正如前面所述,目前专业技术岗位缺乏在“技术”层面的具体标准和制度,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层面趋于单一化、操作化,甚至普通化,不能有效地向知识型、复合型、高端型转化。而2011年工资收入改进完善和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明显改善,在大力倡导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能力-待遇-贡献”的相对应的新形势下,专技岗位人员其绩效工资与其岗位奉献绩效似乎不是很对等,这也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深入探讨,并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践行。

二、关键核心——基层人员考评机制内涵和基本原则

1.突出岗位履职追求业绩的原则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不同于行员考核,既要坚持全面考核,也要突出专业性、技术性考核特点。因此,在设立竞聘量化综合考评积分体系的工作业绩指标时,必需加大工作能力和业绩在考核中的权重,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将关注点集中在对业绩有更大驱动力的考核指标上。正确引导其在岗位职责范围内专业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追求工作绩效最大化。

2.定量与定性综合考量和异中求同的原则

首先注重定量考评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积分形式,把民主推荐、评委评审、业绩评价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在科学设计指标体系时,考虑中支各类岗位情况,通过合理分配各评价指标分值权重,相对剔除不同专业岗位工作差异影响因素。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在信息调研、制度办法、创新业务、创先争优等专业方面努力取得新的业绩。

3.360度考核和多维度评价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中级人员竞聘中引入了360度考核和多维绩效综合评价方法:中支行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民主推荐占比20%、行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审占比30%、专业业绩量化积分占比50%的全角度百分考核评价。综合不同评价者的意见,有效确保整体评价结果的全面、公正。业绩量化环节则在考核体系中引入自主申报评价,50分业绩积分由个人根据日常已具备的条件能力和取得的实绩进行对照申报,科长审核确认,分管行领导签字把关,整个申报过程充分释放和促进专技人员日常注重提能增效和积累业绩的导向。

三、深入探索——专业技术人员竞聘实践应用及取得成效

1.实践应用

(1)实施全过程的阳光民主公开。民主公开是充分竞争的前提,中支行在开展专业技术系列工作中做到民主公开,实施方案反复征求全行职工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完善,统一全体思想后,经党委集体研究才将方案付诸实施。尤其是中级竞聘方案在全行公开竞聘考核内容、程序、方法和考核结果,20%的民主推荐实施民主测评预告制,预先公示申报者的述职报告、个人业绩量化申报表,提前公布测评表样、评委评审参考标准,便于测评人员对竞聘者进行公正负责的评价。民主推荐由全体副科级以上参加,竞聘者进行竞职演讲,纪检、内审全程参与,加强监督,所有投票和打分结果均在一定范围公开。民主、阳光、公开的竞聘考核实施,在全行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推动全体专技人员努力在提能力、增绩效上下功夫。

(2)创新实施竞聘量化指标体系。50%的专业业绩量化考评是本次职称系列工作探索创新的关键,中支行设置的专业业绩量化考评体系突出进行竞聘者岗位业绩表现竞争比较,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的“绩”能有效用分值进行量化。体系共设置3个评价维度,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在整个竞聘考核中占50%权重。(右下图)维度1:“基本评价性指标”设置基本素质、业务工作能力两项一级指标,以竞聘者的教育程度、专业工作年限、应具备的基础专业技能等作为关键评价要素,突出基本素质、专业经验和工作能力的成熟度评价,包括学历层次、岗位年限、制度制定、教育培训等8项二级指标。维度2:“竞争性指标”设置专业工作业绩、创新工作表彰两项一级指标,以对竞聘者近三年的重要工作成果、考核结果、获得荣誉等作为关键评价要素,突出对专业工作业绩成果的评价,体现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的“信息、调研、推广等成果”。指标涵盖了“近三年主笔或参与撰写的调查报告、工作信息(编译)被总分行以上录用(含网站、内部刊物),以及总分行正式推广应用项目中的经验或文档”,实实在在凸显了专业技术人员日常业绩。除信息调研这项关键指标外,还包括:上级行交流锻炼、业务竞赛、综合性荣誉等6项二级指标。维度3:“影响性指标”是指影响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类的指标,将专业工作中出现重大差错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行员年度考核结果、调查等因素纳入影响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3)全方位评价创新了专技委评审方式。30%的专技委评审打破以往“纯投票”,杜绝投“人情票”,创新采取多维度要素评价法,设置《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竞聘评委评审参考标准》,参考标准包括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业务工作能力、学识水平、培训表彰四个方面,列明测评细则20项。评委按照评分标准,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材料,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每位申报人员做出“最适合聘任—90分以上、适合聘任—75至89分、较适合聘任—60至74分、不适合聘任—59分以下”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在规定分数段内进行量化评分。按照竞争比选的原则,最适合聘任推荐人数要求与中支行可聘职数相一致,切实增强专家评价结果的公信力。

2.实践成效

(1)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量化综合考评起到了明显的标杆作用,在总积分排列前8名人员名单提交党委进行差额选取研究决定时,考评积分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这必然会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以量化考评要求为目标,大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履职素质和专业能力。在“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产生了“鲶鱼效应”,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奋发上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进一步突出了选人用人导向。突破实现从常规考核向业绩考核质的转变,取得了专业技术职务考核评价绩效显性化的效果。更加突出了干什么、评什么、选什么,进一步引导专业技术人员重视能力积累和实践贡献,充分体现“有为才有位”、“实绩定英雄”的用人导向,实现单位与个人发展的“共赢”。

(3)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成长。随着正向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加强对岗位工作贡献度,自觉通过中支行人才库建设、信息编译调研、创新项目、金融论坛等途径提振履职能力。两年来,中支行共有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踊跃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竞争优选更促进激励专业人员围绕量化积分目标努力进取,实现自我管理,从而有效地确立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道路。

四、下阶段努力方向和思路

1.进一步优化量化评价体系

中支行的量化评价体系是基于业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专业技术人员所处的岗位特点、业绩体现方式等还无法进行更加有效的通盘考虑,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不同岗位业绩量化评价结果,与其努力程度不是很完全匹配的情形。长期下去会造成有显著业绩的岗位人人争着去,绩效不明显的岗位无人愿意去的现象。必须充分考虑岗位差异,将“隐绩”也列入量化评价范围,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力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

2.努力做到按需设岗和人岗相适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数按比例设定,与各部门业务岗位的需求不是完全相匹配,聘任的中师与其所工作的岗位需求也不一定完全相匹配,目前尚存在高能低配的现象。下阶段要继续深入研究专业技术岗位需求,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数合理地分配到各部门,将应配备而空缺的中级专业技术岗位拿出来进行全行竞聘,进一步细化岗位工作质量和业绩要求,将能力、业绩与岗位要求最匹配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到相应的岗位上。从而有效地改变量化评价只看总分不看匹配度的情况,不断地提高人岗相适度。同时,加大部门的建议权,对部门需要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应有一定的建议权,真正通过竞聘岗位吸引专业人才和推动部门履职绩效提升。

3.建立业绩评价跟踪制度

第14篇

多媒体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应用时,会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懂得其中的原理。在传统的教学当中,由于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会有所迥异,而教师只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备课,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这就使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减少这种现象,它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由于他们对自己是最了解的,而每个人又拥有一台电脑,在课堂中他们就可以自己控制教学的进度,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符合自己的课堂方式。这样就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减少随波逐流状况的产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相对减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难度,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机会,实现了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当中,真正学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二、多媒体的适时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场地,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下面,用一个实例进行说明。在讲解《钳工工艺》的时候,由于这节课需要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假设出来的空间概念,仅由教师的描述,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个假设出来的空间图形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这项工艺,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工厂中的钳工操作过程,让学生对实际的操作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在脑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多媒体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当中的应用原则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尊重三个原则:适时、适当、适度。适时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如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提不起来兴趣,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适当是指,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讲解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适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注意多媒体运用要有一个限度,如果一味的运用多媒体,就会逐渐打消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就需要遵守这三个原则,这样才会使多媒体在教学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第15篇

从近些年来看,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为了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职能,提高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都通过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积极举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有校级竞赛、市级竞赛、省赛、国赛乃至选拔优秀的选手参加世界级的技能竞赛。通过这类比赛,探索一条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胜任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船舶制造检验、精度控制等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应用性、复合型工程技能型人才。目前,江苏省内乃至全国开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间暂无举办针对该专业的技能竞赛,学生之间缺少专业的交流、技能的比拼。由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的江苏交通运输职教集团船舶工程技术分会于2013年1月15日成立,共包含了事业、企业、院校等60多家成员单位,职教集团模式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了能为相关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正不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依托职教集团,举办职业院校之间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迫在眉睫。

2现状分析

船舶修造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船舶修造不仅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研究人员、管理专家,最主要的是需要大量一线技能型人才。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国外船舶修造行业,我国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严重紧缺,并在现有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这些员工的学历都相对较低,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培养就直接上岗,而国外的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并且他们都是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培养后才上岗的。由于目前这个状况工人的技术水平跟不上用工需求,缺少技术工人,很多工程项目都由外包工来做。船舶行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引进解决,但大量的技术工人无法全部引进,只有由本地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提供。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全国各地为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陆续开办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但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实训设备昂贵,因此一些开办时间短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满足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且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院校与行业之间没有有效的融合,因此,一些造船新技术不能及时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造船企业的技能要求。而不同船厂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不同。但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船厂,其中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都不能缺少船体装配工。因此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除普通的钳工和焊工技能外,重点需要掌握船体装配这项专业技能。而目前和船舶行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主要以“船舶电焊工技能竞赛”为主,因此举办以“船体装配”为主题的技能竞赛十分有必要。

3船舶装配工技能竞赛方案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方案的实践研究:结合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船厂对造船生产设计及船体装配两项专业技能的要求,探究如何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开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技能竞赛方案。

3.1理论知识竞赛

(1)试题范围。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机械识图、常用船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碳弧气刨基本知识、船舶结构及钣金展开知识、装配测量知识、船舶概论、船体识图知识、船体放样知识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船体部件装配知识、船体分段和总段装配知识、船台装配知识、船体修理知识、起重基本知识、生产管理基本知识、气割基本知识、火攻矫正基本知识、船舶下水知识、造船精度管理知识、壳舾涂一体化知识、安全卫生和环境以及质量管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2)竞赛时间。竞赛时间为60分钟。(3)命题方式。题库抽取与专家命题相结合。

3.2技能操作竞赛

(1)技能操作项目。技能操作节点装配,根据提供的二维图纸,对钢板进行号料、切割、装配。(2)竞赛时间。节点装配:180分钟。

4研究意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