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会计诚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而完善会计立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明确会计法的立法思路,将会计诚信明确写入《会计法》,这不但能将会计诚信提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权威性。
会计诚信是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同社会个人的道德规范,它的作用不但是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在于向社会传递企业的信用和声誉。因此如何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如何从立法角度有效抑制虚假会计信息,弘扬会计诚信,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
《会计法》的立法思路
首先,在《会计法》修订中应明确以程序法为导向的立法思路。因为从法律制度的整体来看,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综合反映的信息系统,《会计法》作为会计工作的根本法,会计法规必然包含经济、行政、民商和刑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试图将其简单地归属于某一特定属性的法种范畴是不可能的。从程序为导向的立法思路来看,《会计法》不但要规范会计的总体概念和基本程序,而且还必须要起到规范其他会计立法的作用,也就是《会计法》应该成为其他会计立法的“立法法”。
其次,对于程序立法的有关规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为从《会计法》本身来看除了具有程序性特点外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即除了应关注和有效协调相关法律外,如审计法、公司法、税法和证券法等,还应更多地集中概括专门的会计法律规范,并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如会计核算、控制、披露和处理等会计特有的法律规范,对于类似会计工作的行政、社会监督,会计内控制度和违法检举等,都应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文规定,真正使《会计法》成为会计工作最集中和最具有权威性的根本法。
增加会计诚信的条款
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会计法》修订时应当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准则。将会计诚信直接写入《会计法》,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基本意愿和期望,表现出法律的权威性,也表示出政府、法律制定和执行机构及社会大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
其实,无论现行的《会计法》还是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必须提供真实、合法、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也将客观性原则作为会计原则之首。但由于其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所以大部分人都将这些规定作为一种技术标准,而没有将其与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一个重大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信用品德问题,简化为是一种技术方法的运用问题,这不但对于强化会计诚信机制,甚至对提升我们全社会的诚信水准都是十分不利的。
要特别注意的是,会计诚信并非只是针对会计人员而言,在《会计法》中应明确指明,会计诚信涉及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人员,除了一般会计人员、财务经理、总会计师外,公司的高管层领导、注册会计师、社会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政府行政领导和国家监管部门等等,都会涉及会计诚信问题,不能让公司高管层、行政领导和监管部门等认为会计诚信只是会计人员的事,而与他们无关。通过《会计法》会计诚信责任的明确,不但要建立一种全社会遵循诚信的风尚,更应明确无论是谁,违反了会计诚信就要受到法律的惩戒,包括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明确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1.从“会计法”到“法律与会计”的嬗变——我国会计法与会计法学三十年发展
2.会计法学研究方法研究
3.试论会计法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建立
4.财经院校开办会计法学教育的思考
5.关于会计法学科研选题的探讨
6.略论会计法学的内容和体系
7.会计法学初探
8.高等财经院校会计专业应增设“会计法学”课程
9.关于建立会计法学的思考
10.关于会计法学的两个问题
11.会计真实之法学借鉴
12.法学会计:一个值得研究的新会计领域
13.浅谈法学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
14.有益的尝试 大胆的突破——《会计法学与会计》评介
15.基于交叉学科平台的法学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以法务(司法)会计本科教育为视角
16.会计法学科研选题的探讨
17.法学角度下会计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
18.关于法学与会计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兼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9.会计报表附注之法学完善
20.会计真实的法学视角——兼论会计真实与法律真实、客观真实的关系
21.浅谈法学专业与会计专业经济法的授课内容
22.法学角度下会计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
23.我国企业会计社会责任的法学思考
24.论会计真实的理想目标与现实标准——会计学与法学双重视角的解释
25.从法学角度看诚信会计的缺失与重构
26.基于GMS的中越会计法之比较
27.浅析会计法文本中的法律责任及其规范
28.大陆与台湾会计法比较
29.浅议财政部门会计法执法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论新会计法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31.会计诚信的法学思考
32.会计监管的新视角——从法学看监管
33.司法会计鉴定的法学概述
34.会计法的立法创新及其影响
35.会计监管的新视角——从法学看监管
36.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标准——会计学视角与法学视角的比较与透视
37.对会计问题的一点法学思考
38.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构建——基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39.会计监管:法学视角的分析
40.会计诚信分析的新框架:法学视角
41.土地资源资产会计计量的法学思考
42.会计负债概念之法学完善
43.从法学角度谈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44.会计主体本质之法学解读
45.以真实为目标的会计报表附注——基于法学视角
46.法学视角下的会计监管问题综述
47.会计信息虚假陈述误区的法学根源探究
48.会计法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现实意义
49.上市公司会计义务不当损害赔偿的法学分析
50.关于股东表见行为的法学和会计思考
51.上市公司履行会计义务不当损害赔偿的法学分析
52.论会计真实的理想目标与现实标准——会计学与法学双重视角的解释
53.会计法视角下会计人员的权益保障
54.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
55.企业落实新会计法的十大策略
56.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比较
57.会计法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58.事项会计法对于传统财务核算的改进
59.切实加强会计法实施的监督与检查
60.认真学习会计法 不断完善财务管理
61.会计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62.会计法执行情况现状及对策研究
63.重新认识会计法在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64.浅析我国会计法的缺陷
65.注册会计师应成为执行会计法的卫士
66.谈会计法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67.采取有效措施 全面实施会计法
68.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与完善会计法
69.纳税影响会计法视野下的中小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抉择
70.对新会计法实施贯彻的建议
71.执行会计法 开创新局面
72.纳税影响会计法探析
73.贯彻《会计法》 完善会计法制
74.浅析纳税影响会计法
75.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之比较
76.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探讨
77.欢呼会计法新生及其实施贯彻建议
78.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比较分析
79.浅谈会计法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80.会计法制建设的新阶段——学习新《会计法》的几点体会
81.浅淡会计法的实施
82.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探讨
83.学习会计法,在真实上下功夫
84.认真贯彻实施会计法 促进会计事业健康发展
85.贯彻执行新会计法的经验和体会
86.会计法修订的主要目的和立法宗旨
87.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88.对新会计法中重要性原则的思考
89.会计法、会计理论、会计工作——学习《会计法》的体会
90.谈会计法对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影响
91.施行会计法不能变“戏法”
92.论会计法中的民事责任
93.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法教学改革初探
94.浅析所得税会计中的纳税影响会计法
95.建立符合新会计法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
96.纳税影响会计法“闪亮登场”
97.匈牙利的新会计法
98.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应用质疑
摘要: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职业规范。新的《会计法》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这对于规范会计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计法》突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立法宗旨,现就会计行为规范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会计会计行为会计行为规范
新的《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并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作了具体规定;同时对假账作出特别规定。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依照《会计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使会计核算规范化。
所谓会计行为,就是会计行为主体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对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条件制约所作出有目的的会计反应活动。就一个企业来说,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会计行为的制约因素有很多。它与会计行为主体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制约会计行为的内在因素,是指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条件在质量上的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素质、知识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等。新《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就是要求我们应重视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培训,督促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处理会计事项,不做假账、不畏权势,以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
制约会计行为的外在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等,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活动行为,从而影响会计行为。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限定了会计人员的行为范围,会计主体的行为不可能超出会计法律之外。市场环境,也限制着企业经济战略行为,从而影响着长期和短期会计行为。从微观上讲,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战略方案,以及对内部机构的管理行为等,对会计主体的行为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企业内,会计行为的方向和规范化程度受制于企业行为的方向和规范化程度。从实际情况看,很多违法行为是在企业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下进行的,如指使会计人员造假,虚增利润骗取贷款,隐瞒利润逃避交税,转移国有资产,账外设账,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等,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新《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这就抓住了矛盾的关键,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规范会计行为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主体,有利于会计行为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很显然,要保证会计行为的良性运行,就得有一系列行为规范为基础。从会计系统的目标和会计行为的主体出发,会计行为规范着重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为主,以此在强大的外部监督体系下发挥行为主体的能动作用,达到优化会计行为的目的。
会计行为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我们国家的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它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权利、方法、责任、义务的规定,以确认、维护和发展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会计行为法律规范概括性强,是会计行为主体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模式,可据以判断衡量会计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是符合规范还是不符合规范,只有通过会计立法,才能使会计职能得以有效发挥,使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会计行为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为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要求的会计人员和会计组织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和社会性,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的会计行为,必须达到合情、合理、合法的效果。行为的合理化体现为会计行为在追求本单位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力求保持与社会效益目标的一致,会计行为规范必须在会计法制的前提下,而各单位在追求本单位经济利益目标的同时,也应力求保持与社会利益目标的一致,遵纪守法。
总之,只有自觉维护会计法规的尊严,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只有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经济法规汇编[Z]北京:中国财政济济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结合当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提出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整个会计行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但是,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人员素质也在不断下降。有调查显示,目前会计犯罪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这与会计学历教育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有直接关系,因此对会计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会计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能否造福人类,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定位和道德水平。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特殊的要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专业学生是未来会计事业的建设者,是会计法规未来的贯彻执行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是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必须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战略的高度去培养既具娴熟专业技能,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每年高校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学生已是会计队伍的最主要来源。所以,在高校会计专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最容易获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会计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著名会计大师杨纪琬说过:做人是做会计的根本,所以会计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决定了更应强调对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与深厚的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理念,为他们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利于加强会计学生毕业后的自我保护意识。我国现阶段大量企业肆意造假,多数经济案件都有会计人员牵涉其中,从而使会计成为“高风险”的职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是我国会计人员最主要的来源,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学生时期就使他们熟练掌握相关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实现自我监督和自律,是会计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现自我保护的最佳途径。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产生热爱会计事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这样,当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才能够抵制住外在物质利益的引诱。总之,高校学习时期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最合适的启蒙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最容易使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从而使会计学生在工作中面临职业道德挑战时,能够对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起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作用。
(四)有利于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具有强烈的需求,所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决策,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秩序。由于会计人员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专业会计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得到培养,在毕业后能够以高尚的道德、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从事会计工作,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会计专业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国家教委提出,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全国会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具体培养计划都将会计理论及实务能力作为重点,而忽略了道德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而涉及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课程,如会计法、会计伦理等却很少有学校开设,即使开设也列为学时很少的选修课。总体上看,我国会计教育仍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够。虽然绝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是兢兢业业的,他们爱岗敬业,努力钻研,给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会计优秀人才。但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是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而很少有专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由于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认为那是政治课老师的事情,与自身无关。所以,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主要从事理论的研究,缺少实际业务的经验,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在实物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等都主要是考查学生所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而较少涉及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以致会计专业课教师自然把授课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缺乏、教学方法单一。从现有的会计教学体系来看,高校会计学教材很少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现有的政治思想品德教材又存在内容空洞、形式单一、脱离专业等问题,而专门的配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理论依据。另外,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如《会计法》、《会计从业道德规范》等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靠教师在会计课的讲授中或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提出一些职业道德要求,讲多讲少完全由老师决定,并没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种简单的授课方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产生了学生不愿意学、甚至厌学的情况。
三、加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重塑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学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可见,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更注重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而更应注重人文素质、品德等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仍侧重于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新问题需要解决,加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在为社会培养会计人才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学习。高校会计专业应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列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在向学生讲授会计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需要内化为职业理念,所以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就能达到效果。基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只有通过平时细微的量的积累,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于各门课程之中,才能培养出综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外,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内在职业素质,在讲授时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起到内化的作用。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修订教学计划或调整课程设置等,如在讲授审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中,结合现场需要可适当增加职业道德内容。也可将案例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违规会计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在原因,通过讨论分析职业道德冲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准。超级秘书网
(三)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由于会计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教育。由于现有教学内容的缺乏,需要会计教师及时地将杂志、报纸、网站等所报道的各种案例和新闻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实践知识的不足,增强学生识别虚假会计信息的能力,从而起到强化职业道德理念的作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实际案例感受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精髓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不至于被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所淘汰,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格和理念。
(四)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在当前的会计教学中,我们的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专业理论教育,对实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大学毕业直接走上讲台,实践知识比较欠缺,从而在职业道德教学中显得说服力不够。基于这种不足,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法律界、财税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会计主管等学识丰富的人员以讲座、班会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判断教育。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行业名家对会计业界的动态了解的非常清楚,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工作实践或经验教训向学生讲述会计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宣传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间接了解我国会计道德现状,认识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达到在校期间培养自己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从而使自己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使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职业道德对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主要参考文献:
[1]董丽英.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设计[J].财会通讯,2007.8.
论文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人力资源会计也日益受到会计界的重视。先阐述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然后论述了应用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及如何在我国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
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相对迟缓。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中存在着人力资源的计量及其资本化,人力资源的折旧及其分期、人力资源的权益分派以及人力资源在报表上列示等四大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公认会计原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系统的完善和人力资源会计在实务中的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超前性,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定论,在国内更是因为触及了经济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的症结——个人产权问题,因而在实践上步履维艰。目前,国内会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看法不一,分歧较大。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应尽快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在具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中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尚不宜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现行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体系之内,而主要应用在管理会计中。原因主要有两个:目前我国尚无一套完整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会计制度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也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对此做出规范,而要在短期内建立一套完整的、成熟的会计规则也非易事;我国财务会计实务中已经存在惊人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加上人力资源的计量主观性偏大,引入人力资源会计更可能加剧虚报、谎报等情况,进一步扭曲单位的资产、权益、利润等信息。
2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崭新分支,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传统会计一直很重视对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核算和控制,而到目前为止,对人力资源虽然在理论上承认它是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但在会计核算和控制方面,远远落后于前两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不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有配置就是一句空话,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开展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掌握人力资源信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能力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因此,在我国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完善人力资源理论体系,深入研究人力资源理论,是发展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前提。在人力资源理论体系中,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占有重要地位。
3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难
在西方国家,人力资源会计尽管尝试性地实施已有30多年,但仍没有大规模地应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国内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实务中尚未得到应用。
(1)相关的概念界定有明,体系缺乏公认性
首先,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界定模糊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此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概念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但是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界,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两者的关系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从有关人力资源的会计论著中不难看出,主流观点认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具有完全相同的主体—劳动者。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劳动力既是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人力资本。企业录用员工一方面作为人力资产按评估价入人力资产账,同时入人力资本账。
其次,对人力资本与企业净收益关系认识不一。目前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都是基于公司制企业的法律框架进行的,关于人力资本与企业净收益的关系,目前认识不一。相关研究文献中有两种提法: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和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但既然人力资本是资本,它为何不能像财务资本那样参与收益的分配,而只是接受激励呢?
(2)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不完善。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人力资源相关信息,有利于相关人员综合评价,作出客观判断和决策,是符合财务会计目标的。但现今的人力资源会计尚不能纳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来。人力资源会计与现行会计制度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没有制度规定,财务人员无法也不敢将人力资源信息列入对外报表。人力资源自提出后,未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势必会影响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推行。超级秘书网
4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措施
(1)更新人们的传统观念,转变管理者的模糊意识。
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当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收益权问题,这将影响到政府、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因此,当前,会计界应该尽快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彻底纠正人们的思想误区,转变管理人员统一的会计模式旧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新观念。企业要把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招聘、使用等成本反映为一项资产,在劳动者的服务期限内摊销并转化为实际费用。职工可以用货币资金、科技成果和劳动力资源等入股,提倡劳动力入股,能真正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使企业在自主经营的过程中有效实现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从根本上为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奠定基础。
(2)开辟人力资本计量的新途径。
规范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与报告由于人力资源会计中对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随意性较大,对于采取哪种方法的争议也很大,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参照西方在此问题上的解决方法,比如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或干股的方法。从现行的所有者权益中让出一定比例,供劳动者分享利润,不需要支付现金,员工可参与分利。要通过会计法、会计制度等规范人力资源的会计处理程序,使得人力资源价值能在财务报表上客观公正地列示。但人力资源有别于物质资源,其内容比较复杂,仅仅靠财务报表来揭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远远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的。所以还应附加以下报告:人力资产投资报告,提供企业人力资产管理所应耗费或已耗费的成本信息,分析投资目标是否达到,投资效能是否理想等;人力资源结构及变动情况报告,反映人力资源的结构、变动情况,从而决定人力资源投资方向,使资源结构趋于合理化;人力资源效能报告,反映人力资源的使用状况,以便决策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晔贵.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构想[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5).
[2]苑会祥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0,(10).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下滑而引发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会计行业如今正面临着空前的“诚信危机”。通过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现状的剖析,提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标准的主要途径。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
当今,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广大会计人员职业态度是端正的,职业表现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的,没有他们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坚持原则,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劳动,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
我们在肯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一些欠缺和失范,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概括起来,其主要表现为:
1.会计信息失真
在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企业、政府和公众对公开、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使会计行业面临着“诚信危机”的挑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是国内外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道德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往往难以抵挡各种诱惑,不能坚持准则,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经常为他人所左右,不能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甚至通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使会计行为偏离了既定的会计目标,经常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局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日益淡薄,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扭曲。
3.牟取私利,贪赃枉法
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法制观念,通过收入不入账,虚报冒领等手段,故意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将国家和集体的财产转移到个人手中,侵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少数会计人员丧失会计职业道德,借工作之便违法犯罪。有的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故意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监守自盗,利益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一些严重违法法制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会计队伍中确有一部分人会计职业道德沦丧,走上法制的道路。
4.有法不依,法律意识淡薄,业务水平低下
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会计人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唯领导命令是从,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以及财务规章制度,就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有的会计人员缺少会计专业基本的业务素质,业务知识贫乏或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业务素质低下,在工作中得过且过,缺乏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的措施
由于造成会计人员道德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标准也应当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规范性防范,以法治假,追究责任
(1)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典及有关监督约束机制,将有关民事赔偿法律纳入有关会计立法中,同时强化实施。(2)明确单位负责人责任。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2.建立好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是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它能够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确保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是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会计人员考核、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防止会计人员在会计日常工作中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还应对会计人员建立考核、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考核、竞争、激励和约束等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业务能力强的人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并全面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强化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机制是指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监督机制有会计监督、社会监督以及法律制裁等。
4.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其次,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再次,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超级秘书网
5.净化会计行为环境
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道德意识淡薄,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味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环境,不是光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是应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我们会计人员自觉遵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会计秩序才不乱,才会促进整个社会工作质量的提高,使整个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会计工作处于良性循环,从而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会计业必将走向世界,其执业水平和执业作风必将经得起严峻的考验,每个会计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不负众望,以严明的制度约束自己,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召世人。
参考文献:
[1]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职业道德现状分析,2002.06.
以笔者所在的电力行业为例,近年来,各大发电公司不断通过开发新项目、并购其他发电公司和相关资产、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融资等方式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所涉及到的会计准则、会计概念、会计业务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我们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经历了从基本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显然,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如何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看起来是一名会计人员、一个部门、一个基层单位的事情,实际上与整个发电公司的财务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公司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更是有直接、间接的影响。
1.要妥善处理好会计基础工作的三种重要关系
一是会计基础工作与财务工作的关系。会计基础工作是财务工作的最基本环节,会计基础工作做得好,整个财务工作就有稳固的根基,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有可靠的保障。二是会计基础工作与内控工作的关系。会计基础工作是内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基础工作与内控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内控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也是搞好内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开展内控,梳理了流程,完善了制度,加强了执行,改善了会计外部环境,这也有利于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落实。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把会计基础工作与内控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内控实时测评机制,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执行和常态化。三是会计基础工作与公司发展的关系。目前,许多公司都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这些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不仅成为统驭公司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而且也对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单位只有把落实会计基础工作与促进公司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才能为公司内部管理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依托,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要集中精力解决好会计基础工作面对的三个主要矛盾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1.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指的是对于会计对象进行进一步分类的标志或者项目。会计科目为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成为会计人员设置账户和登录账簿的依据。虽然在非银行企业中,基本上不使用大量的共同类科目和表外科目,但是在银行会计中却大量使用了共同类科目和表外科目。在会计的科目中,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会计科目在大多数的企业会计核算中都会用到,但是针对银行等的少数的金融企业设置的共同类的会计科目涉及面很少,在一般的企业中很少涉及到。此外,在银行中大多都设置有表外科目进行核算方法,为的是准确反映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将来可能发生的,或者导致银行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发生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的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影响会计报表相关科目的业务。银行中的表外科目反应的主要是不能够引起银行的资金增减,但是仍然需要进行记载的实物库存数量的变化。
2.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既成规则,在账户中使用一定的符号记载企业中各项经济业务的技术方法。在银行中会计的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形式。在我国银行中的表内业务所涉及到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合算的时候,大多采用复式记账法。而单式记账法主要用于在核算表外科目所涉及的经济活动过程中。
3.会计凭证
会计证明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材料,其中记录着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并且记录着其中明确的经济责任。银行中的工作量大,会计之间的分工比较细致、柜组数量巨大,业务种类也是相当复杂,在手工处理的情况下,一笔业务必须要经过多重人员之间的传递和处理才能完成。银行中的会计凭证不同于一般的非银行企业,主要表现在:首先是,银行中的会计凭证种类众多。从分类上来看,银行中的会计凭证处理按照其用途分为原始和记账两大种类,按照凭证形式分为单式和复式两种形式之外,还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分类标准,也就是按照会计凭证的使用范围分为基本凭证和特殊凭证。其次,银行中的会计凭证以单式凭证为主。银行中的业务面比较广、工作量大,并且在会计中的不同岗位中的不同分工比较细,这样的工作环境要想使记账和分类汇集更加便捷的进行,就要求会计的凭证能够及时传递。在银行中采用手工核算或者人机并用的情况下,单式凭证能够使得会计凭证的传递更加方便,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最后,大量采用原始凭证。由于银行中业务量比较大,并且对会计凭证进行传递的环节比较多,因此会计凭证的正确填写与否之间影响到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基于此,银行为了避免在会计凭证的传递或者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进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相应地减少重复的劳动量,银行中大多采用由银行统一印制的原始凭证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
二、结语
一、电算会计中借贷记账法是否不适用
在借贷记账法中,“借”既可以表示增,也可以表示减,而“贷”既可以表示减,也可以表示增,卢卡?帕乔利提出的复式借贷簿记方法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正是因为其“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锱铢必较、泾渭分明的科学原理。尽管我国会计实务也曾一段时间对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情有独钟,但最终仍达成共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借贷记账法。有人以会计软件常以正、负号分别替代借、贷符号为由,企图说服人们相信这一记账法已经难以胜任新形势。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借、贷符号在数据库中不采用“借”和“贷”加以表示,也并不表明借贷记账法就可放弃。不可否认,在将借贷记账凭证的发生额登录到总账之后,对于登账后所结计的期末余额往往以正数表示借方余额,而以负数表示贷方余额,甚至在借贷库文件中只设一个金额字段,在该字段中分别以正负号表示借贷方。但所有这些标记都没能改变“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其实质仍然是借贷记账法。这里的正、负号与增减记账法的增减符号的属性风马牛不相及。
从长远来看,随着原始凭证的逐步电子化,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势在必行,届时,何种记账方法使自动生成更可行,当然要根据其科学性而定。智能软件的设计凭借的是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思维与推断,而经过了数百年磨练的借贷记账法,无疑是未来智能专家设计会计软件的最佳选择。当然,一味否定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也是错误的。在计算机之中,当采用增减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之后,我们完全可以编写一段简短的程序将其转换为借贷记账法下的相应记账凭证。其转换的主要依据是各该科目的记账符号与所属科目类别。以从银行提取现金为例,在增减记账法下,增记“现金”,减记“银行存款”。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科目,对资产类科目,其增加就转换为“借”,其减少就转换为“贷”。依此,也可将借贷记账法下的凭证转换为增减法下的凭证。
二、“反结账、反记账、取消审核”的可行性
至今,尚有不少会计核算软件设置“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设置的确给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带来许多方便,尽管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不少实务工作者却对其依依不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反记账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理由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记账凭证,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则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所谓电算化会计中“反记账”,事实上也就是将一批原先已经登录到账簿上的发生额从各该账户再予以扣减,使各该账簿恢复至该批凭证登账之前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毋庸置疑,没有人会赞同手工会计下采用“反记账”。对手工的账簿记录,为了保证其有案可稽,当其发生错误时,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同时,对两种出错情况的更正应当分别加以严格处理:一是登记账簿时所发生的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记账凭证出错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差错时而发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相应的修改:一是红字冲销法,二是补充更正法。这些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所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对出错之处必需留有修改的痕迹。
在电算会计之中,记账错误和记账凭证填制错误仍然在所难免。虽然红线注销法在电算会计中难以操作,但对出错的电子数据,却不能不留下修改的痕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另作更改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录账簿,换言之,要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同时,其所登录的正与误两处账簿记录并存于同一账簿之中。《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八条也作出与上相同的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号或者其他标记表示”。
由上可见,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事实上,电算化会计中,由于电子数据的修改在技术上可不留痕迹,因而更需要对留有痕迹予以强调。 三、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改弦易辙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各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致使至今难有通用的成本核算软件面市。首当其冲的是,定制式的生产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适时生产控制”(JIT)等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在定制式生产情况下,按批量计算的分批法似可适用,然而,由于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生产组织特点之外,还应当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而定,即使未来企业生产快捷,但其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却永远存在。无论是单步骤连续式生产。还是多步骤连续式生产,抑或是多步骤装配式生产,都必须在这分批法前提之下再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确定各车间、部门的成本计算方法。看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诸如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等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考虑如何将新酒装入旧瓶而已。
成本信息细化也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市场的竞价、压价的竞争使企业不得不从内部挖掘潜力。以产品为主线,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问世,使产品的管理决策、设计开发、加工制造等过程和经营控制等过程通过计算机科学地联结为一个整体,把管理和技术的信息直接用来控制机器进行加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纵向集成,进而极大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这一背景下,以作业成本管理(ABCM)与”成本企画“(TC/CD)为代表的两大成本管理方法崛起并表现出卓越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ABC)和”目标成本计算“崛起而成为成本计算的生力军,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挑战。例如,采用分批法虽然按产品生产周期计算产品成本计算最终产品,但借助于计算机的海量存储的优势,将周期再分割成若干时间段(甚至以天为单位)进行明细计算、汇总与报告,无疑更能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以最终产品为计算对象也显得粗糙与不适时宜,代之而起的则可能是细分至工序、半成品、在产品的成本计算,如此,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也必然要赋予新的内容。
EXCEL表处理软件在会计中的使用似乎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财务会计报表上的各项信息,尽可以通过公式定义的方式对其取数来源详加规定,继而运行报表生成模块,瞬间编制出所需的报表。从本质上说,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以及成本计算单等账表数据都是一系列关系型二维数据,均可以使用EXCEL软件定义、计算并生成用户所需的成本信息。随着表处理软件功能的日益增强,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可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频道点播”。
同时,由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以及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技术的采用,成本信息的电子化与实时化呼之欲出,成本计算方法可望日趋准确、科学,成本分析与管理也必将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一、“网络财务”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网络财务”是指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及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网络财务”所指的“网络”既非企业传统的自成体系的局域网或广域网,也非单纯的因特网,而是Internet/Intranet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2)“网络财务”并非单纯的财务系统,而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协同的综合系统;(3)“网络财务”是企业级的财务应用;(4)“网络财务”应完全支持电子商务;(5)“网络财务”的各项功能基于管理而非核算。
“网络财务”的提出和推行其重要意义体现在:
1.“网络财务”改变了财会工作的空间和模式,使各项业务能在广阔的网域范围内进行实时处理,标志着一个新的财务管理时代,即网络财务管理时代的到来;2.由于采用了Internet/lntranet技术,为财务信息系统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并最终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全面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上无限的空间;3.“网络财务”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方式,财务数据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有利于信息的多元化利用;4.“网络财务”全面支持电子商务,使得企业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从电子商务的角度进行业务重整,有利于保持和加强企业的竞争地位;5“网络财务”将对传统的会计观念、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等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网络财务”的技术基础
(一)Internet/Intranet技术是“网络财务”的应用基础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实现了由主机系统(FS)向客户机服务器(CS)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正向Internet/Intranet方式转变。Internet是一个广域网(WAN)的集合,它包括一系列的网络。Internet的用户使用Internet上的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E-mail、浏览器www等)彼此联系以获取大量信息。用户可以访问的信息存放在运行多种Internet协议的服务器上,这些协议包括超文本协议(HTTP),文件传输协议(FTP)等。
而Internet是应用Internet技术的企业内部网络,它基于Internet通信标准、Web技术和设备来构造或改建可提供Web信息服务以及连接数据库等其他服务应用的自成体系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可以连接到Internet成为其一部分,当有安全需要时,采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与Internet隔离;Intranet也可进一步向企业外延伸,使其使用范围扩大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从而使企业与关联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之间形成范围更为广阔的信息系统,即Extranet.由于Internet/Intranet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小,对提高通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机构运作效率大有益处,因此,各国企业纷纷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为建立管理决策型的企业全面信息系统提供了优越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它不仅能处理结构化的数据(如各类关系数据库),也能处理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使企业信息资源更加全曲、丰富;另一方面,由于Internet/Intranet具有开放性、标准化、分布式、使用简单、易于维护等特点,因此它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比如它采用了公开的TCPM协议,允许工作站通过同构或异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共享资源,实现各类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又如它利用超文本、超媒体传输技术,将分布于企业内外的数据有机地联结起来。无疑Internet/Intranet技术为企业涉足电子商务,扩大其竞争优势,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大型数据库技术
“网络财务”环境下,抛弃了传统财务系统所采用的小型数据库ACCESS、XBASE、FOXPRO等(由于其数据处理的局限,不能达到海量数据处理。高速运行和数据安全性的要求)而采用了诸如SYBASE、INFORMIX、ORACLE、SQLSERVER等大型数据库,这些大型的数据库有高达TB(ITB=1000GB)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业务量完全不受限制,不仅可以实现跨年度查询,还可以通过数据仓库技术,整合采购、库存、销售、计划、工资等数据供决策分析。另外,这些大型数据库大大改进了海量数据下读取的性能和安全性能,加强了网络控制,减少了由于网络并发用户操作对数据库造成的关键字丢失的问题,使得数据库系统能够高速运行并增强了安全性。
(三)三层结构技术和组件开发技术
三层结构技术就是将客户机服务器(CS)系统中各系统部件分成三层服务(客户服务端、中间层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一种技术。其特点是联机用户多、每次业务处理时间短、处理的业务量大等。第一层客户服务端负责基本的可在客户机上执行的规则验证、数据描述和显示以及查询生成。第二层中间层服务器存储着应用程序的所有事务规则;客户机向中间层服务器发出处理请求,然后中间层服务器负责与数据库服务器打交道。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是所有特定应用程序数据和以存储过程形式表现事务规则的某些特定厂商的实用工具,它起到了中心数据仓库的作用。三层结构技术是一个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式,即根据业务涉及的数据和处理流程、不同的行业特性设计成属性、方法并独立封装,使业务工作对象化,用户可在安装时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构件。比如,在软件设计上,将凭证管理作为一个组件,形成凭证模块,将账簿管理也作为一个组件形成账簿模块,用户可在三层结构的中间层封装某类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财务规则组件,如果凭证管理有问题就换凭证模块,如果账簿有问题就换账簿模块。三层结构组件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安全性能好;2减少硬件投资;3.安装、维护、使用或二次开发比较方便;4.能使企业实现远程应用。正是由于采用以上先进的技术为基础,网络财务才获得了技术上无限的发展空间,为企业建立其全面信息系统,涉足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网络财务”的实施方案
首先,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确定企业到底要利用“网络财务”系统完成什么工作、“网络财务”系统应用要达到什么目标和要求。例如:某企业根据自身业务迅速发展,财务需要集中监控、企业管理核心在于抓财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网络财务的需求分析,确定了其开展“网络财务”应做的工作和要求:l.要使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紧密配合,全面实现财务业务管理一体化;2要实行集团财务集中监控;3支持电子商务,能提供方便的网上应用,可以同时使用测览器界面和GUI界面;4.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融合性;5.软件功能适用。其次,选择或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再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网络方案设计。目前常用的高速网络技术包括以下几种:l.快速以太网;2.FDDI(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3.ATM(异步传输模式);4千兆位以太网。前两种技术价格较低,性能也不错,适用于一般企业;后两种技术性能远远超过前两种,但价格较高,投资很大,适用于有实力的大型集团企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是用ATM技术和千兆以太网技术。对于一般企业,可以采用快速以太网或FDDI技术建立自己的局域网,远程子网可用DDN专线连接,移动用户群可以用电话连接;另外,可用MSⅡS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EXCHANGESERVER建立自己的电子邮件系统。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既想推行网络财务,又不想太多的投资,这时财务软件公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帮助企业推行网络财务:1.提供网络财务软件。2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务;提供网络财务软件的在线支持和内容服务;建立专业网站,提供网上理财服务,用户无需购买软件,可通过专业网站获取理财服务并按服务项目和数量付费。3.为企业用户提供全套服务;帮助企业设计和构建网络体系,提供软件并帮助安装和维护等。
一、会计的历史定位
1、会计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
同时,也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取代了会计核算工作,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手工操作,使会计人员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使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会计工作是否不重要了,会计人员是否会失业?
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经济进行会计核算。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在会计工作中,由于使用计算机而富余的会计人员,不是无事可干而失业,而是要不失时机地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当会计核算工作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发生变化时,会计人员一方面应拓宽会计核算范围和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另一方面应将主要力量和精力,集中于会计管理工作中,用知识进行管理,使会计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会计核算工作的变化,是会计工作进入新阶段的机遇,是发挥会计工作作用的新起点。
2、会计的重心在管理
会计工作不等同于会计核算工作,它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个方面。
会计是否有管理职能,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会计就是会计核算,不是算帐,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不具有管理职能。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否具有管理职能,要从会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出发,即从会计工作总体出发,要从客观的条件和要求出发来分析。会计具有管理职能,是因为:(1)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2)企业、事业等单位管理的需要。企业、事业等单位要进行现代化管理,需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便促进本单位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3)上层建筑的需要。体现上层建筑要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一种管理活动。(4)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会计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特别是逐步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把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有条件并需要会计人员大量从事管理工作。(5)会计学科分类的要求。国家教委制定的学科分类,已将会计学从属于经济学改为属于管理学中的一门学科,从而确定了会计学的管理性质。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和做好财务决策,编制财务计划并组织财务活动,控制消耗并监督企业经济行为,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考核经营业绩,分析执行情况,挖掘潜力,提出措施,以便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管理型会计模式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的重心在管理,需要建立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模式。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将使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会计模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管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管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管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4、会计要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各行各业都要实现现代化,其中也包括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会计现代化是指广泛、系统地运用先进、科学、规范的会计理论、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现代化包括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方法现代化、会计手段现代化和会计组织现代化。
中国的会计工作进入80年代,1990年11月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暨全国会计工作“双先”表彰大会,提出要努力使会计工作向经营管理型发展,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1995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八五”期间会计工作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未来15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1995年12月15日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在“九五”期间,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实现会计的现代化、法制化。”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的。
会计工作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会计发展的方向。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其要求是会计工作要达到先进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国际性;会计工作规范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础,科学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先进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高要求,国际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终要求。
二、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会计核算集中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可以制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企业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可以制定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
企业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统一、全面核算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以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而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级单位实行分级辅助核算,分别核算本单位内部的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以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和人员的积极性。
对小企业,有的可以实行独立会计核算;有的可以实行记帐,由记帐的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等)实行集中核算、全面决算,被记帐的单位进行辅助核算。
2、会计核算信息化
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要求会计核算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全面的、有用的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提供的信息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不弄虚作假;会计信息的全面性,是提供的信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提供的信息能为国家、社会和个人进行决策和评估判断作为可靠的依据;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提供的信息能按照时间的要求及时提出。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开放的,既要向国家和社会其他各方面披露会计信息,又要向本单位内部全体员工和其他职能部门披露会计信息,实现财务公开。
3、会计核算规范化
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会计核算规范化要求:标准性,会计核算按确定的准则或依据、程序、格式、要求等进行;统一性,会计核算按有关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一致性,会计核算按已有的规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应该说明,会计核算规范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对会计核算的规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可以作相应的调整,或修改或充实,使其更符合规范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规范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实行。《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会计核算法制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当然包括依法治理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要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工作法制化的“依法”,不仅要依据会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也要依据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有关会计的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还包括依据会计法规制定的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本单位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决定、指示等。会计工作的法制化,是要求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部和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会计核算法制化的基本特征是会计核算工作依法进行的全面性和强制性。
会计核算法制化不仅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依法组织和考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求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需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5、会计核算国际化
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其要求是:国际相应性,会计工作采用了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国际规范性,会计工作的组织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基本上是可比的;国际适用性,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所采用的方法在国际上普遍适用。应该指出,会计工作具有国际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通过借鉴、协调和统一来达到。会计核算国际化是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内容,是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同时,还有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某些地区的国家集团会计规范(如欧洲联盟公司法协调指令中有关会计的指令),其他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等相协调。
三、会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
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系统因客体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子系统,对子系统也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系统管理,如对成本系统的管理,对资金的系统管理。会计系统因管理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它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而形成会计管理体系。这种立足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也就是全过程管理。
会计重视系统管理,是全面的管理,但同时,也要注意全面管理中的重点管理,即管理中心——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不同企业,因客观条件不同而主要矛盾不同,相应会计管理的中心也不同;有的企业以成本管理为中心,有的企业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有的企业以销售管理为中心。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竞争性人才是创新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只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特点是:创新性、全面性、专业性、复合性、适应性、优异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既包括在工作中培养,也包括在学校培养。
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依据企业的战略,相应要研究会计战略。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财务活动进行的决策。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
财务战略分公司财务战略和事业部财务战略。财务
战略按其内容分为资金战略、成本战略、利润战略和竞争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管理是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它包括战略预测、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等。加强财务战略管理,落实战略目标,制定实施的方针、计划、方案、方法、措施和步骤,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由于投资“无形化”,使企业形成大量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因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是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产权是指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它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两大部分。工业产权由发现权、发明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构成。
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企业要以战略的眼光开发无形资产,扩大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发无形资产除引入无形资产外,主要是自创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是指自行设计、申请或接受授权等非转让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它包括:专利权,如企业发明创造的科研成果;非专利技术,如技术秘密、管理技术、销售网络等;商标权,如申请注册商标,创造驰名商标;著作权,如出版的著作、设计的软件等;土地使用权;商誉,如培育企业形象等。
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要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加强对资产、资金、成本和利润的管理,而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实行目标管理,以利润目标为牵头,或以成本目标牵头,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罚分明。在企业会计管理中,要积极推行各种会计现代管理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要使会计监督制度化。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正确处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外部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单位监督的关系。会计监督与法律规范相结合。
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监督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监督企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贪污、腐化和铺张浪费行为。
6、会计管理重视知识管理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管理;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
对知识进行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递增报酬,使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而是知识型;企业要追求适应经济效益,把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其中心环节是创新,离开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而企业将更重视知识和创新,重视知识的生产。对知识的生产需要大量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投入。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即会计管理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延伸到知识竞争,表现为工作中的创新和实验室的创新。只有具备更多知识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使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知识和创新能力,需要用知识对其加强管理。会计管理知识化,要求企业会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发挥每个人知识的作用,提高创新能力,以便提高进行会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的管理水平。
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1、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会计学的综合化主要是:(1)对全部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如对《会计科学学》进行研究。(2)对类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专门学科,或对会计人本学科进行研究。(3)对会计学科比较的综合,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
2、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这种专门性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主要是会计学中基本学科——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细化。财务会计学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核算的需要,而形成的《质量会计》、《租赁会计》、《破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和各种部门会计;管理会计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决策会计》、《经济责任会计》和《控制会计》等。
3、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
会计科学的融合即会计学的边缘化,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会计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计算机会计学》、《会计数学》等;一是会计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会计法学》、《会计公关学》和《环境会计学》等。会计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融合发展,主要是: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移入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发展会计科学。
五、会计发展在于创新
>新世纪会计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
会计要创新,必须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从一切不切实际的条件、框框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采用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会计创新的新,是相对于原有的而进行的比较。有的是全新的,原来都没有的;有的是对原有的补充,或充实,使其全面;有的是对原有的修订,使其完善;有的是对原有的改正(改错、纠正、订正),使其正确;这些都是新的因素,都是新的表现,是一种创新。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思想方面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认识、新观点、新理论、新体系等;手段方面的新方法、新程序、新公式、新操作过程、新操作手段、新建议、新措施等;体制方面的新规范。新制度、新模式、新管理等。
「关键词网络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信息化(四)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
依托于方便快捷的网络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完全可以实现各种会计信息及时地传输到财务部门,使得财务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大提高。财务部门也可以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反馈,提高会计反映和控制各类交易的功能。
(五)财务管理成本降低
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的一部分。通过网络,企业的财务管理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节约交易成本、审计监督成本和纳税申报费用。网络会计还可以实现多个模块化的会计程序,满足不同投资者和客户的信息需求,从而降低沟通成本。
二、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网络会计发展时间比西方国家要更晚些,网络会计实施的许多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会计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网络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出现新的趋势。
(一)网络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
网络会计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再加之信息时代信息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也给会计操作带来很大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列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事项中的内在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会计风险。
(二)关于网络会计安全手段的加强
从1986年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条文,有力地保障了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网络会计安全方面的专项法律。制定和完善我国网络会计的相关法律,使我国网络会计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法制化轨道是必然的趋势。此外,数字签名和认证是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协议应用阶段,要实现协议安全支付就必须有CA认证中心。一个完整的认证中心来规范网络会计行为也是迫切需要的。我国网络会计安全问题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必将不断加强。
(三)网络会计管理职能显明
网络会计的职能主要有反映和管理两个职能。反映职能是指详细的、全面的会计工作的结果向信息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管理职能是指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的需要,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由于网络的快捷便利使得会计人员能够通过在线访问及时得到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横向比较和正确决策。随着网络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网络会计的管理职能会日益显明。
(四)财务会计软件和网络的不断改进
我国会计软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在政府、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商等的通力协作下,得以不断的发展进步。会计软件开发经历了从自主开发、委托定点开发到标准化、通用化、商品化、专业化阶段。会计软件应用从过去的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管理一体化,从事后记账到事中预警、控制、事前预测,管理模式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发展。网络会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通信质量和运作效率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国网络会计要成为一个安全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会计信息安全快捷地传递;其次就是保证财务管理软件的安全及性能良好。
(五)网络会计信息监督加强
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从而赋予了会计监督更为重要的使命。在这种新形势下,会计监督的内涵正在发生变革,较之原来意义上的会计监督变得更有广度和深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会计的信息监督。网络会计使得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一方面,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了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变得十分方便快捷,不会像传统会计一样留下盖章签字,所以今后网络会计的发展需要增设监控岗位,将会计人员的操作和数据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数据库中,以便审查和跟踪调查,以实现有效监督控制。
(六)网络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网络会计需要系统内部有效的控制体制来加强安全。在会计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制,健全日志机制。会计信息系统必然需要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入口,防止非法用户登录和错误口令超限额使用情况发生,并立即报警。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
「参考文献
[1]刘忠玉。会计信息化:21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4,(8)。
[2]姚友胜。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及要素特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
[3]崔晓清。21世纪网络会计[J].财务与会计,2003,(4)。
[4]王涓。走近网络财务[J].财务研究,2000,(2)。
从2005年开始到2012年底,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产业集聚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全省5亿元以上产业聚集区营业收入历年分别增长22.4%、30.1%、20.7%、22.7%、19.2%、22.3%和33.3%。到2012年底,全省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达到370个,比2011年增加26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300个,比2011年增加20个;30亿元以上的185个,比2011年增加32个;50亿元以上的123个,比2011年增加23个;100亿元以上的67个,比2011年增加12个。从业人员472.6万人,比2011年增加64.5万人,占到了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24.3%;企业总数17.3万个,比2011年减少0.5万个,占全省民营经济单位的7%。总的来看,按年营业收入分类,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集聚区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百亿以上规模的民营经济集聚区的数量增加较快。如表1所示。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规模小,缺乏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骨干支柱企业,工业主导成分是中小企业,且布局分散,缺乏应有的产业集群效应,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工业产品一直在市场的低端竞争,产品利润低,企业效益差,更为主要的是产业间、企业间关联度低,大、中、小企业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这种小而散的产业组织结构限制了县域中小企业参与现代大企业(集团)所设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机会,从而制约着县域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导致了县域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地位较弱。
二、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块状民营经济发展实力分析
从表2看出,2012年,370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22384.7亿元,比上年增加3475.6亿元,增长18.4%,占全省民营经济的29.2%;完成增加值5701.8亿元,比上年增加819.3亿元,增长16.8%,占全省民营经济的32.3%;上缴税金50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5.3亿元,增长29.6%,占全省民营经济的21.5%;实现出货值821.6亿元,比上年减少58.5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的57.7%。由此可见,块状民营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块状民营经济覆盖区域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2012年石家庄市47个,承德市16个,张家口市18个,秦皇岛市15个,唐山市36个,廊坊市31个,保定市45个,沧州市49个,衡水市30个,邢台市46个,邯郸市37个。涉及全省132个县(市)、14个区、17个高新区(开发区、管理区)(怀安县、青龙县、涞水县无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由此可见,块状经济集聚区域分布广泛,各地区基本呈每年增加的趋势,且分布较为均匀,各地区均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白沟箱包、安国药材、辛集皮革、清河羊绒、安平丝网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颇有名气。
(三)块状民营经济产业集聚行业分布分析
从表4可知,到2012年底,河北省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行业分布情况:食品业54个、纺织服装业41个、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0个、设备制造业38个、汽摩拖拉机及配件业26个、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1个、金属制品业18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个、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2个、金属采选业12个、家具板材业12个、文体工美制品业12个、皮革毛皮业11个、化工业11个、电子信息业10个、造纸和纸制品业10个、石油煤化业9个、陶瓷和玻璃制品业7个、医药制造业5个、自行车及配件业4个、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2个。由此可见,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行业分布广泛,集聚了各地的优势生产要素,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这些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中,有的已具有相当规模,成为河北省特色产业发展的“亮点”;有的虽然弱小,但填补了当地的产业空白,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涵盖了全省的优势产业,构成了相互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聚集,形成了对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打造了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百亿以上块状民营经济产业集聚区分布区域分析
从表5可知,到2012年底,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7个,其中:石家庄市12个、承德市3个、张家口市2个、秦皇岛市3个、唐山市7个、廊坊市4个、保定市5个、沧州市7个、衡水市7个、邢台市10个、邯郸市7个。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武安钢铁1340亿元、丰润型钢795亿元、丰南焊管463亿元。100-300亿元的有60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
三、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目前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目前的主要优势
块状经济产业集聚规模逐渐扩大。到2012年底,全省370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中,10亿元以上299个,30亿元以上185个,50亿元以上123个,100亿元以上67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增加值占全省民营经济比重,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占全省GDP比重达到了21.46%。县域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增加值占县域GDP比重达到了26.1%。覆盖区域更加广泛。全省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涉及11个设区市、132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总数的97.8%,除了怀安、青龙、涞水三县无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外,其他县(市)均存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产业门类渐趋齐全。全省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共涉及21个产业门类,包括食品、纺织服装、金属冶炼压延、设备制造、汽车摩托拖拉机及配件、橡胶塑料制品、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金属采选、板材家具、文体工艺美术、皮革皮毛、化工、电子信息、造纸及纸制品、石油煤化、陶瓷玻璃、医药、自行车及零部件、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对河北省100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进行调查后发现,整体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的有61个,达到30%以上的有32个,达到50%以上的有15个。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有:昌黎缝纫机零部件、曲周天然色素、藁城宫灯、辛集泡塑、遵化矿山机械、徐水吊索具、滦南钢锹、雄县乳胶、安平丝网、清河羊绒、南宫羊剪绒、南宫毛毡、大城保温材料、枣强玻璃钢、景县铁塔、盐山管道、新河装饰盒、永年标准件、霸州玻璃金属家具、安国中药材、曲阳石雕、东光纸箱机械、新乐电热毯。技术实力较强。到2012年底,全省共有省级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15个,资产总额12.5亿元,服务收入2亿元。省级技术平台研究推广新技术1117项,改进工艺883项,开发新产品5166个,参与制定国家、行业、企业标准341个,获国家专利243项,检测产品92020项次,协助引进人才2240人,培训员工84982人,对57447个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开展了技术服务,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新增营业收入39.8亿元。
(二)河北省块状民营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