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研究型教学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案例选择问题
理论侧重于教学内容,案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和老调重弹,时效性不足。有许多显著问题,在实践和共同关心的学生的意识,但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含糊补充教学案例,缺少的类或法律界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典型案例,以及那些没有这个概念引起广泛关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相关的课程,体制、法律、法律规范有机联系,并已讨论的价值,不要让学生从实际案例的感觉。
(二)教学模式问题
案例教学没有明确的规则,案例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的教师的选择,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言堂”的类型的本质,缺乏创新的新的数字案例教学方法。
(三)角色定位问题
教师、学生在缺乏教学的准确定位的情况下的作用,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应注重通过案例研究教学生的实际和思想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多义性,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研究型法学教学模式的界定———问题引导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以保持使用结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方面:步骤安排,信息反馈、支持系统和师生互动系统。在“问题引导模式”不是基于严格意义上的上述“教学模式”的概念,而是教育规律的素描理想的画面可以被用来作为法律系学生意识和理想未来的创新演绎出了问题,将提高课堂问题“问题教学模式”,并作为破解“灌输知识模型”的魔力,他们通过歧视需要“问题教学模式”和“问题引导模式”,揭示了后者的真正含义。“知识灌输模式”不是唯一对我们的法制教育,但高等教育的通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输教学”。在“知识灌输模式”法律教育成一个存储行为。“问题引导模式”是传授法律知识,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积极思考问题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具备问题意识和法律思维。引导模式有问题,但仍然没有疑问的老师解释,而是用案例分析类型,讨论,甚至模拟法庭的方式,或上述方式的组合,其核心是唯一的老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启发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达到学生的创新问题意识。相反,即使是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如果它不被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那么可以说改变灌输方法,提高灌输的效率,仍然只能归类作为“知识灌输模式”或者充其量,“知识灌输模式”。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改进版本,“问题引导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研究型法学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第一、要求学生预习教材。
教师本身有意识的问题和创新的精神,是贯彻落实“问题引导模式”的前提。但是一旦进入教学实践,以有效实施“问题引导模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学生已经有认知的基本知识。如果这个前提没有满足,教师就必须有大量的时间来灌输“问题引导模式”的知识将成为空中。必须事先获得知识,也让“问题的指导模式,”的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实现,最好的办法是教学学生预习的内容。
第二、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
法学毕竟是应用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从事法律职业法的法律人,而“问题引导模式”的追求意识和法律创新精神的问题是。为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注意,发现与教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那些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以一个有争议的法律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因为无论该行强调法律漏洞,无论是现有的知识和理论的新问题无法解释,它可以成为“称号引导模式”,在问题的根源。
第三、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教师的教学类的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师来衡量自己的情况和选择。换句话说,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探讨采取自己的风格,而不是采取直接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这里所指的是绝对不是教学的灌输,而是教学问题引导,但也必须体现在教师和教授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消除权威意识。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就这一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尊重价值规律,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l)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我们是学生,直接去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还很远,现在我们要不要尊重价值规律?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宽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我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某郊区一家奶牛场的工人,每天不得不把这个场日产量10%的一吨左右的鲜牛奶象污水一样处理掉,这种情形入冬后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新鲜牛奶不适宜储藏,只能及时处理掉。据了解,该郊区50多家奶牛场每天要倒掉数十吨牛奶。请谈谈对造成上述现象原因的看法,并为这些奶牛场出些点子以避免浪费。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送给福利院、提高牛奶质量等,又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并运用价值规律的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减少了学生的盲从心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也是 “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结合学生的第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当年度的热门学校或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分数较高也未被录取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被录取,但由于同类专业毕业生太多,就业不够理想。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同学们一致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生活,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而我们学生现在就必须树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第三个问题,也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我就让学生演示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树立(平等互利等)观念(括号内为学生填写内容,以下同)——养成(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等)习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树立(追求效率、竞争创新等)观念--养成(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等)习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可从两个方向理解:从广义上讲,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其以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指导思想,完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从狭义上讲,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问题为载体的方式,建立一种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相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广泛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参与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实际过程。它包括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生成性五个特征;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亲自参与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培养自身的独立学习能力。
2研究性学习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自觉地围绕要学习的问题进行各种活动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它必须突出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日语教学中的采用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要结合知识的经验性和系统性进行教学;二是把传统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三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互动环节的内容;四是将逻辑的论证和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些问题解决过程的相关历史以及解决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文根据我国日语教学自身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性的使用研究性学习法,比如在讲授《新编日语》中的第十七课《元旦》时,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并且给出四个相关的问题:元旦的渊源、课文朗诵、模拟情景会话表演以及文中句型解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对元旦的各方面熟悉的程度自行收集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材料,并将相关资料整理成表演稿或发言稿。在整个过程中,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和提高预习的效率,教师要承担一个高级组织者的作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结成小团队合作,然后分组进行学习。最后,学习的结果由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评判,分享经验与收获。教师在亲身参与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方法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成功以后,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总结出本次教学活动的经验教训,以达到巩固教学的效果。经过这样一个教学和学习过程后,学生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丰富了学习的方法,懂得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效用和意义
3.1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效用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书本传授学习转变成为走向生活的自觉探索性学习;由教师的灌输式学习转变成为走向以学生为主的自觉学习;由无兴趣的学习转变成为走向出于兴趣的学习。同时研究性学习促使了学生角色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的由过去的被动地位变成为现在的主动地位,由过去传统教学学习模式中的从属封闭的,转变成了现在的自主开放。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角色,主动地去为了解决问题探索、尝试,去寻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从选题、收集材料开始到处理材料信息、编写报告、撰写理论知识、答辩、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过程,都体现了学生自己至始至终在自主做决定的过程。这种自主性和自觉性,彻底转换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也改变以前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亲自参与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掘了自身的智慧才能,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他们会重新领悟自身的角色的责任,实现自身角色期望的正确转换,并不断的拓宽“自由”空间。导致了学生由原来知识“储存器”的角色转变成为了“知识加工厂”的角色。
3.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新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并为广大学校所重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开放式学习态势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探究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这样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学习意义。
首先,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发式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其次更重要的学习意义是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中国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在长期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呈开放学习态势的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单一性的标准答案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法、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再次,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功能目标定位来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指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人格含义)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作用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是是至关重要的一员。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学生是主体角色,但教师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进行学习的情况和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学生遇到疑惑时,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还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在完成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具体应该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通过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来结合传授和学生自觉探寻知识。
研究性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项新的挑战。教师应不断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使自己成为不脱节的新型教师。其应做到的环节有:一是让预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加强。这要求教师自身进行科学、全面的备课,同时科学地指导学生预习;二是对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处理等环节进行科学指导,包括收集处理和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信息;三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精讲多议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题式讨论”,也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鼓励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收获,比较关键的单词或者语法则进行“归纳式讨论”,具体就是指导学生自己对正在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对预习中的疑难内容进行“疑难解答讨论”,无论是对学生在新学习的内容上提出疑问或者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鼓励。四是对课后作业环节进行改革。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作业和类型不同的作业,不仅有复习式作业,还要有预习式作业,提高性作业或者更深入性的作业。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学生完成的作业结果,教师最好要给学生一个发展性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都对教师和学生有全深刻而全面的挑战。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改变自己和提高自我。
5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2-0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主流,然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授课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然而,研究型学习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关注[2]。近年来,根据我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有效地将“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参加对象
我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和医学营养专业三个高职专业的学生,每年共计150人左右,安排时间第四学期。
(二)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教学安排。将该课程划分为:医学科研方法和论文的认知、文献检索与信息提炼、项目内容的选定、项目技术路线的设计、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实施、项目结果的处理与总结、项目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和项目的汇报9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围绕“汇报――讲解――讨论”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均为36学时。
2.项目内容来源和设计。课程要求项目内容选定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岗位工作内容需求的原则,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工作任务,灵活运用研究型学习的理念进行组织教学,既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项目内容的组织实施办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教师根据对整个班级学生学情进行分析,选出学习态度认真、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项目组组长。然后组长再根据教师对成员的要求,选择其组内成员。每个项目学习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工,各自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然后由组长负责资料整合与专题汇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学生均有2周的准备时间。每组必须根据每个项目任务的评分标准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项目任务的开展。
(三)教学模式的评价
1.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由项目评审小组和项目汇报评委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考核。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项目评审小组,按照制定的课程项目评分标准,对项目选题、项目设计、项目汇报、项目论文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60%。项目汇报评委组成员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小组,按照《卫生管理系项目教学评分标准》对每组项目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40%。
2.问卷调查。自制调查表,每班随机抽取30名学生,集中发放问卷,当场收回。调查表的内容包括研究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作用、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用SPSS 11.5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用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这些数据。
二、结果
(一)项目内容完成情况
从表1的项目内容来看,学生选取的内容均结合了各自的专业发展特点和行业岗位工作需求。部分项目小组还设计了实验研究,也有部分小组还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人群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二)项目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1.参加的项目性质。根据研究型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按照教学标准的要求,大部分学生是参照教师根据行(企)业需求设计的模拟项目,占54.42%;有44.58%的学生自己寻找的行业项目;而仅仅只有1%的项目为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
2.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教师在研究型项目教学中扮演着主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不同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通过调查发现,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
3.学生的能力反馈情况。从研究型项目教学对学生最大的作用来看,认为可以培养团队精神的占80.67%;可以最大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潜力占30.09%;也促进了解企业情况,占85.31%。在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改变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分别为77.39%和65.45%;另外还有51%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沟通合作能力。在研究型项目教学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有74.52%的学生认为实践技能提高比较明显,而认为和其他方法效果一样的仅为3.80%。对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35.67%的认为自己对项目策划表现最欠缺,但只有8.60%的学生认为是表达最欠缺。在研究型项目教学过程中,38.29%和36%的学生分别表示在老师指导下和小组协作下能独立完成该项目;而只有23.81%的表示能独立完成。学生在参与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分别体现在学过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运用和自身实践的操作能力不够,各占41.67%和45.49%。从学生完成项目后的状态分析可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更明确的学生占80.34%;有74.57%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及39.91%的学生后悔平时的学习不够;还有27.74%的学生表示收获了挑战成功的喜悦,有机会还想参加。
三、讨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态度与角色转变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还要有教学热情和乐于奉献时间的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表示教师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起到了指导、促进作用而不是灌输作用,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积极和轻松。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增强,传统的教育将不再满足当前的需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不断发生改变。于是当代教育的教师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所以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由教材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活动组织者。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地位发生转变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在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实施完成以后,明显提高了相应的能力,其分别是77.39%的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65.45%的学生体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96.20%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实践技能。这是因为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项目任务组织教学,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观点而结束。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学生采取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构建知识。学习地位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参与者、探究者和意义建构者。学习方式也从听讲―存储―再现,转向了探索―内化―创造,使得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中被忽略和压抑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特征得以释放和张扬,享受到了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快乐。
(三)增加对行(企)业工作岗位的了解与关注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通过项目的选取、实施与总结以及论文撰写后,85.31%学生认为促进了其了解企业的情况。对行(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将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高职学生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服务集体的意识
在项目任务实施中,只有1.84%的学生认为小组协作精神太差是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组内同学间合作是学生任务完成和获取知识的关键。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增强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能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对学生的同伴关系、交流能力和知识的获得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成果;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做事的技巧。分享和合作也是社会对职业人才在未来工作中的要求。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主要体现为:一是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无法提前准备,学习盲目性大,加上学习能力要求高,跟不上研究型教学步伐,于是感到教学内容及课堂秩序有些乱。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努力培养学生开发第二网络课堂,建立项目学习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与交流,并且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与能力,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二是当前课程设置上安排课时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全过程跟踪费时、费力,通常在耐心指导每个项目的实施时,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课余休息时间来完成指导工作。为了使研究型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院)应在制度制定时应注意适当给予倾斜,多鼓励教师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三是需要努力打造优良师资队伍与优良的教学团队。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学科知识点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于是学生在选择项目内容上就会涉及到专业各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与运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作为项目指导组,参与到学生项目指导的工作,为学生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喻思红,范湘红,赵小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0-382.
[2]尹伟,范旭,胡德渝,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53-54.
[3]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10,367(8):105-109.
[4]范秉琳,杨志军,袁建梅,等.“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62-6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Course
YANG Ming-fei,WANG Xu-hui
(Depart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81,China)
答辩结束了,但是,从内心来讲,对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验效果,我是不很满意的。我原以为这样的思路,老师是非常容易接受的——这么好的东西,谁不喜欢呢?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问题还是很大的。教师的理念、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还有自己课题中的理论基础,都有一定的问题。
搞研究性作文教学,转变教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认识,从哪里突破呢?
我想到了首先帮助老师转变“学生为什么要写”的问题。我在实验的培训中谈到了“为有所用而写”的观点。但是,好多问题,我并没有展开讲得很清楚。
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撞进了人教论坛,用“严文”的名字注册以后,先发了个试探贴《学生为什么要作文?》
在这里遇到了山东的刘刚老师。他很年轻,在语文教学方面,很有些思考。他第一个回贴。然后,敏老师、wm、郑燕、跃然、论语、小雨儿、芷宣等老师参与到了讨论之中。 在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的观点相互撞击着,我的认识也在提升着。 请看下面我们的讨论:
学生为什么要作文?
独孤求败:
说法一:为了做人而做文。
说法二:为了满足创造的欲望而作文。
说法三:为了交流和发表自己的情、思而作文。(专家语)
小的续一问题:如何作文?盼跟贴。
敏老师:我觉得写作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望,一种发泄,一种.......很多种:)
wm:如果一个人不会写作,就象生活没有了音乐,显得枯燥。:)
独孤求败: 赞同敏老师的观点。
可否这样解释一下:
阅读是一种精神消费,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
敏老师:爱生活的人,爱写作的人,需要写做的人,写作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跃然:爱生活的人,爱写作的人,需要写做的人,写作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小雨儿:如果要听实话的话,那是为了考试。不过,确实有一小部分学生把写作当成乐趣的。
2003:但有用得上的地方。如写一封信,以后可能是电子邮件,求职信、情书还有其它,不是电话手机可以完全代替的。还隐约觉得写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现在的作文教学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作文。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少有人能把这种乐趣保持一生的。
严文:对的。这就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学习。其实,作文同样如此。我们教育者(特别是语文老师),责任仅仅是教学生怎么写吗?不。您说过,作文是创造的过程。我认可这种观点。留美教育学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过这样的一种观点“创造力不能教,只能培育”。我想,我们的作文是不是也“不能”教,应该重在培育——给学生创造一种“写作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回复独孤兄。
独孤求败:
1、我认为语文教师没有权利过多干涉学生怎么写(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怎么写是与他们各自的习性素质有关,不必强求。),而应把重心放在写的内容上。
2、应该保留学生不愿写作的权利,允许他们可以不写作。
3、在下一家之言:可恶的作文教学(起码截止到现在)害人非浅,这劳什子应该千刀万剐。
严文:赞同独孤兄的观点,应该关注的是内容。至于如何写,我想,如果学生愿意写时,他们也会愿意学,老师不教时,他们也可以自己去学。
我将一个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唐山地震那年。一位高中毕业不久的老师教我六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一),期末时,老师要写总结。那位老师在(即不请他当时用了什么样的办法)使我很愿意、认为我确实应该做的情况下,把写班工作总结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就写了。我怎么会写班工作总结呢?没办法,我照着我父亲(当时,我父亲也是老师)写总结的格式、语言等,写了我们班的内容,写了我们班的工作总结。那就是自学。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学的能力(潜力,尽管水平不一),当他们需要、想做时,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去想去做。
严文:同样是完成任务,有的任务学生喜欢,有的任务学生不喜欢。我们探索一下,学生喜欢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呢?
独孤求败:现在都是老师“要”学生作文,大家感到问题多多,一旦做到学生自己“要”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成功了。 ----赞同
------在下认为:学生应该是有喜欢发表和交流(一种满足自己也满足别人的精神活动)的天生的欲望的,我们是不是从一些新的角度来研究一下:
1、为什么学生现在没有这种欲望。
2、写作文到底是不是学生必须做的事情
3、如果确实有必要做,那么应该如何从新做起。
盼跟贴!
严文:我们真的又走到一起来了——“喜欢发表交流”
我的观点
1、学生不一定必须写作,但必须学习写作——这是人成长的必要,课程规定的。
2、学生现在到底有没有这种欲望,不敢说;但教学中,我们要调动、激发;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他们产生这种欲望;
至于如何从新做起,还是让大家说一说。我不太清楚从“新”的意思。
论语:问:学生为什么要作文
答:为了交流而作文。
提此问题的用意:我们教作文的时候、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让他们觉得有这个必要,需要写,有兴趣写。
……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多媒体
前言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学生创新水平的要求较高。目前,此专业仍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其就业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性水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两部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空间结构以及素描等为主,是培养学生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专业课程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信息化时代,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了网页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随着社会对人才创新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企业衡量人才素质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1]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而言更是如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确保人才符合现代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2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多媒体未发挥价值
当前,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均已引入多媒体教学。从理论上讲,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但由于高校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价值,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媒体设备多作为黑板的替代品而存在,其价值并未得到发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不大。
2.2教学开放性差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仍在教室内进行,学生的学习受时间与地点的约束较为严重。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各行各业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若将学生长期禁锢在教室内,学生将很难获得与外界接触、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其思想会逐渐僵化。
2.3教师与学生无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要途径。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或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通常作为课堂的主体存在,利用整节课堂的时间教学。在此环境下,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当中,独立思考能力差,学习兴趣极其低下。[2]长期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容易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阻碍。
3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改革教学方法,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多媒体教学
可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室内装饰为例,可采用以下方法教学:第一,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室内装饰的典型案例,搜索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第二,课堂上,在讲解到某一设计方法时,需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典型的设计成果,如室内颜色的布置方法等。第三,将设计成果拆分开来,要求学生对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如要求学生分别分析男性、女性以及婴儿三个群体卧室颜色的布置方案等。采用上述方法教学,优势如下:第一,采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相比,学生对设计理念的理解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第二,将设计成果拆分开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逐一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设计理念理解的深入性,进而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3.2开放式教学
将开放式教学理念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以“装饰之美”为例,可采用以下方法教学:第一,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义为使学生学会从人文以及色彩搭配等角度,充分欣赏装饰的美感,以及使学生独立设计出具有美感的装饰设计成果;第二,将学生带出教室,与装饰制造企业合作,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主动了解装饰;第三,在观察装饰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主导者不断为学生讲解各个装饰的特点,使学生积累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第四,带领学生回到课堂,通过提问的方法,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感受,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自行设计一种装饰。采用上述方法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挣脱课堂与书本知识的禁锢,真正走入艺术的海洋,感受艺术品的创新价值。同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艺术品,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够将创造性思维体现在设计成果中,进一步提高其创新性水平。
3.3互动性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单独开设“设计比赛”课堂。第一,课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以5~8人为一组,共同设计一套艺术品。第二,课上,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后,需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三,教师要求每个设计小组的代表讲述本组的设计理念及创新之处,并组织学生从美学等角度鉴赏各小组的设计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思路集中到艺术品上。第四,课后,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进一步阐述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与动手增强创造性思维。
3.4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单纯采用总结式评价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失偏颇,应在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将形成性评价联合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理念的创新性水平以及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共同纳入形成性评价考核过程中。将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以量化指标体现在学生的期末成绩总结中,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使学生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4结语
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低的问题,专业教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应将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实践设计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设计的独立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法;智力开发型教学法;热点研究型教学法;平台创新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56?03
“研究性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1]。有两位教育学家起了先导作用:一是杜威1916年创立的“问题教学法”;二是克伯屈20世纪初创建的“设计教学法”。后来,国外许多教育家、教育部门发展了“研究性教学法”。1959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率先倡导“发现法”。1961年美国教育家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法”。1983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在《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调查报告中规定,四年制高中毕业生要必修3年社会研究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在《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研究型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要求。
我国也十分重视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笔者结合高校教学工作的实践,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法的一些做法,跟大家共同交流。
一、研究性教学法的含义及特征
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PaulD.Boyer)认为,研究“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追求和寻求对未知的理解时的最急迫的、不可抑制的需求,它与提出新思想的自由,与以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每一种观点的自由紧密相连。它为庆祝任何一个新思想带来喜悦”。博耶在这里揭示了“研究”的三大含义:一是追寻未知;二是提出新思想;三是审视新变化。
我国对研究性教学法的探讨也有很多成果。比较典型的定义是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卢德馨认为,研究型教学应充分考虑科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渗入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2],即科学精神、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汪霞认为,研究型教学最本质的转变在于使学习者成为意义的积极构建者、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它倡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由此带来了更多非预期的学习结果。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研究领先的教学、研究取向的教学、研究为本的教学、研究支持的教学[3]。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研究创新思想和精神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法,其主要特征是:创新性教学、探索性教学和塑造性教学的有机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三种研究性教学法:一是智力开发型教学法;二是热点研究型教学法;三是平台创新型教学法。
二、三种研究性教学法
(一)智力开发型教学法
所谓智力开发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开发学生智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小学教育中用得较广泛,而在大学阶段往往和专业教育结合。我是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算账”。我在给会计学专业学生讲授《财务分析学》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智力投资分析”教学内容(改变了长期以来仅进行物力投资分析的片面做法),而且还用“算账”的方式,即计算一个学生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全部智力投资总额来教育学生,让大家明白:智力开发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成才”,基点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归宿是“报效祖国”,家庭、国家及社会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成才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立足创新创造,最终能够感恩父母师长、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以实际行动回报长辈、回报国家、回报社会[4]。
笔者从2005年起在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中开展了智力投资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①大学生的智力和技能大为提高。在“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中,由于每一位学生都要计算自己的智力投资额、智力投资回报期,智力投资回报率(报酬率)、单位课时代价,他们在计算过程中不仅受到教育,还开发了思维空间,学会了“现值折算”“成本计算”“投资模型”“数据收集”等技术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②大学生更珍惜在校期间的每一节课时。通过举行“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每一位学生都计算出大学期间的单位课时代价,少的每节课为43元,多的为60多元。有的同学感慨地说:“如果不好好珍惜每一节课的时间搞好学习,甚至逃课,这是自己最大的损失,不仅对不起老师、父母,更对不起国家和社会。”[5]③大学生感恩父母更感激国家社会。未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之前,一些学生普遍都认为他完全是靠其父母供养上学的。通过智力投资构成分析,他们从自己切切实实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国家社会对他的教育投资是家庭对他在教育支出的1.1至1.5倍(如会计学专业学生张国珍计算的结果是:国家社会对她的智力投资是9.1万元,家庭智力投资6.3万元,两者之比为1.4),他们感谢的首要主体是国家和社会[6],并表示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回报父母。④大学生奠定了人才市场就业的价格底线。当今大学生就业,薪酬水平成了他们关注的重点。通过“智力投资分析”,他们每人都确定了未来的“回报额”——工作—年的薪酬。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人才市场价值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但不管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变化,人才智力投资总额总是构成了人才市场价值的基础[7]。因此,进行智力投资分析,有助于把握市场人才价格的底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合理决策的基础。
2006年1月15日,《中国教育报》在第三版以“大学生,你应该感谢谁”为题[8],整版报道了笔者发起的智力投资教育活动的情况。该文章很快在全国72个高校等单位网站上全文转载;笔者也被燕京华侨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21所高校邀请作专题学术报告[9];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城市频道分别报道我校开展的智力投资分析报告活动[10]。2009年7月7日,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第684期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2009年11月27日,中国教育1台播放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者——朱学义教育人生访谈”的视频。
(二)热点研究型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按博耶的观点是要引导学生审视新变化。当今社会,各种情况变化多端,课本上的内容总是一定阶段特定科学知识的总结,往往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全部变化。因此,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时代变化的新内容。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学生讲授《会计专题》课程时,就把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参与讨论。例如,我将会计改革梳理成九大热点供学生学习讨论:①会计等式改革热点研究;②产权会计改革热点研究;③成本会计改革热点研究;④财务分析改革热点研究;⑤价值变动会计热点研究;⑥财务管理改革热点研究;⑦资源会计改革热点;⑧税务会计改革热点研究;⑨环境会计改革热点研究。我在讲授《会计专题》课程时,采用“热点研究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提炼会计改革热点内容,公开出版《会计改革热点研究》专著,总结我国会计改革20多年来的热点问题[11],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教材;
其次,揭示当今社会会计改革特别关注的焦点,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要求每一个学生选择一个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6-7名学生组成该热点研究小组,并从不同的视角撰写论文,在小组“会计热点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第四,组织“会计热点研究小组”形成科研报告,聘请专家教授评价研究成果,对优秀的科研报告给参加研究的每位学生记2个“科研学分”①;
第五,举行“会计改革热点研究报告会”,评选优秀科研成果,发给证书。同时笔者还用自己主持的“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资金向获奖学生颁发奖金。
(三)平台创新型教学法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的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有无创新能力对适应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十分必要[12]。大学老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能否将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让其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课堂知识的内容,我的回答是肯定的。2008年12月23日,我在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青蓝创新俱乐部”,至2012年3月吸收了410名大学生成为会员,让他们在俱乐部发挥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称这种课堂延伸的教学方式为“平台创新型教学法”[13]。
建立“创新俱乐部”平台的指导思想是[14]:为高校有志于创新创造及对创新创造有兴趣的同学提供知识共享、基本培训、交流思想、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平台;通过宣传报道、讲座、培训、学术研讨、沙龙等形式为会员搭建互动平台、疏通交流渠道,在俱乐部范围内形成竞相创新的氛围。俱乐部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孵化创新创造成果。具体包括: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含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成果[15]。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成立理事会,建立常务理事会;同时设立专家委员会,定期评选“创新创造成果奖”和“创新创造活动先进个人奖”。俱乐部还设立了“实践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活动,至2012年3月已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共计35个项目的研究,其中,有17个项目获得徐州发明协会“创新成果奖”,有4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俱乐部第四届理事长辛奉来申报的“基于俱乐部模式运作下的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探索”项目获得了200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俱乐部第五届理事长王鑫“徐州矿区资本运作研究”项目获得了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的立项资助;俱乐部会员李晨晨“徐州市大型企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的会计核算设计”获得了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俱乐部第六届理事长李丹“煤炭整合中资本运作模式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了201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
注释:
① 中国矿业大学各专业培养计划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取得两个科研学分。其途径有三:一是申请获得校(院)级以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二是参加老(导)师科研课题;三是参加其他途径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2] 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4(21):24-25.
[3] 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43-46.
[4] 朱学义.论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投资教育[D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03-31.
[5] 朱学义,侯德伟,胡琼,等.论高校“情感互动”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5):83-85.
[6] 朱学义,胡琼,董靖,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3):93-95.
[7] 朱学义,朱亮峰.智力投资支撑理论及其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8] 叶莎莎.大学生你应该感谢谁[N].中国教育报,2006-01-15(3).
[9] 朱学义,董靖,黄国良,等.论高校“多科交融”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8(6):21-23.
[10] 中国矿业大学新闻中心.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城市频道分别报道我校智力投资分析活动[EB/OL]. http://xcb. /xw/news/manage/news/news_show.asp?id=14746,2008-04-14.
[11] 朱学义,于泽.用智力投资观解析教育“高”收费[J].大学教育科学,2007(6):97-100.
[12] 朱学义.教育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的效应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2011(11):15-18.
[13] 朱学义,董靖.基于人才聚集平台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2012(3):115-118.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研究型教学 实施意义 实施途径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创造型的综合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高等教育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当然也应该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应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良好途径。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讨论研究、材料搜集、归纳总结等,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研究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
二、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意义
首先,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强,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英语综合能力不强。研究型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合作、讨论、归纳与展示,将课本知识与课外实际相结合,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听、说、读、写、译的英语综合技能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研究型教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当今世界各国高校的教学改革都在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来展开。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适应时代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本质,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再次,英语研究型教学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着眼于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相应的欠缺。在研究型学习中,学生拓展了知识背景、兴趣背景,思维得到了锻炼,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处在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精神、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途径
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指将研究性理念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有多种实践途径,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英语辩论会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主题或社会热点设计辩论题目,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辩论活动的步骤大致是:教师介绍辩题的背景和主旨,并提供一些关键词的英语词汇;学生在各自组内进行充分讨论;接着正方和反方各自向对方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双方开始自由讨论,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反驳对方的立场;随后,各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呈辞,概括要点,重申自己的立场;最后,教师或学生主持人对两种观点进行总结,对双方的辩论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对以上的步骤作适当安排和调整。比如文章主题是“环境保护”,提到了温室效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辩论“中国是否应该发展私家车”;如文章主题是“克隆技术”,可以选择论题“是否支持发展克隆技术”;如美国微软公司最近实施“黑屏”反盗版运动,可以让学生辩论“是否支持微软公司的黑屏反盗版运动”。
通过辩论,学生锻炼了思维,操练了英语口语,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呈现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问题。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通过案例掌握有效的获得知识的方法。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根据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概念。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起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因此,案例教学法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此外,这一教学法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掌握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在设计案例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设计案例时要考虑现实性,即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已掌握的知识;其次,设计的案例最好来自实际环境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再者,设计的案例要考虑未来性,即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指导意义。
比如教师谈到跨文化交际时,可以展示一些跨文化交际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就英语成功学习者和不成功学习者的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出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
3.社会调查
大学英语课的社会调查指的是教师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设计调查任务,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后用英语撰写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用英语向同学汇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设计调查任务时同样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现实生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调查校园和校园周围存在哪些不环保和不文明的现象并提出整改建议,或是调查日常生活中路牌、产品说明等存在英文翻译错误的地方并提出建议的译文。
调查活动对学生有深远的意义。首先,能锻炼学生英语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其次,给学生提供亲历社会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再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督促学生深入了解自然与社会相关问题,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4.论文写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论题让学生分组撰写英语论文。论题可以是课文的主题,也可以是与英语学习、英语知识相关的话题,如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撰写英语论文的第一个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了阅读、讨论和写作,操练了英语各项技能。
第二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调查、作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等,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第三个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结语
通过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英语学习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活动中运用语言,通过探究不断发现和归纳语言规则,锻炼了英语综合技能。其次,研究型教学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积极应用己有的知识与经验,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涉及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深入了解自然与社会相关问题,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所以,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很有益也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一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张可创.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本文分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提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而不断丰富,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会随着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产生出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少年来,无论是行为主义教学论思想、认知学派教学论思想还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都对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的兴起,引发了教学理论的深刻变革。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学习者利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知识不是被动吸收而是认知主体主动构成的,学习的过程是把信息建构成知识再把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传统的教学思想强调知识的传承,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以传承知识为主,是“灌输式”教;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是“接受式”学。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以后许多大学积极响应,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指出:“在大学和工业界有很多有关大学技术转移的议论。然而,知识转移的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
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是加快推进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1、研究、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含义
知识产生于生产劳动经验的积累,研究产生于对知识的专门认识,研究的产生使人类更深刻专门地去认识与改造世界。一般地,研究具有探索性、主动性、深刻性等特点,专家学者的研究带有原创性,学生的研究带有类创造性。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包含新颖的教学内容,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研究,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具有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
2、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取向
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因此它的价值取向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多元化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价值取向。
三类价值取向中最重要的是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发展,交际与表达能力,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3、研究型教学的主客体关系
研究型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应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处理好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精练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自学(自主研学)。
4、研究型教学的原则和特点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在柏林大学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该原则就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活动教学化。研究型教学原则除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外,还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原则。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型教学“教”的特点是: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开放指导、过程教学和合作参与;“学”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可选性和复合性。
三、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包括三个领域:(1)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个性化等;(3)动作技能领域:根据这样的目标,基于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接受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笔者认为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互动、教学策略、考试与评价6个方面。
1、高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这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的来龙去脉。高校研究型教学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自主研学,自我负责。教师的职责就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和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
(1)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
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注重情感交往,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学派教学论思想的特征。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他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认为:学生只有在个人经验中通过自己的发现而化为已有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教学价值不是单纯学习知识,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能适应世界变化;学习者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2)合作教育中的新型师生观
传统教学把知识传授奉为至尊,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不能适应社会;课堂教学只重视认知的培养;忽视情感交流,导致知情分离,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师生关系是主从关系,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创造性。
根据凯洛夫《教育学》中的基本观点,师生应当采取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的方式,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合作教育观要求教师开展创造性活动,突出对学生个性培养与发展;强调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性,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为研究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
3、操作程序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堂教学不能光靠知识传授,而应更多地加以引导和启发。高校研究型教学的操作程序有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Teaching)为例,它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为宗旨,其主要操作程序(或称范式)为:(1)提出问题;(2)创设问题情境;(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引导大学生思考;(4)评价,验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师生互动
《学记》中有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曰:教学相长也。”这就启示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相互启发的过程。教师应当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等方面转变观念。
教师用启发形式诱导学生探索问题,学生把自己的态度和方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教师合作交流,这就体现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理。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共同寻找、发现、解决问题,互相启发,有引导也有反思,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
5、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高校研究型教学应大力倡导并采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策略,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反映教学过程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探究教育代替结论教育。重视教学过程教育,引导学生质疑书本中的结论,而非盲目接受。
创造环境让学生参与科研。把教师的科研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如让学生了解科研进展,吸引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承担科研子项目等。
与学生共享科研成果。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三大功能之一,高校是科学研究的孵化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答辩,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引发创新思维,把课堂教学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
6、考试与考核
高校研究型教学必须对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评价内容要体现研究型,可采用撰写论文、课题报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以考察;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减少闭卷考试课程门数,增加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综合考试要求,鼓励创新回答,重视创新能力考察,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
考试方案应提前通报学生,必要时可让学生参与考试方案的制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在研究型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应鼓励学生在考试考核中超常发挥,强调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论文成绩不封顶。
【参考文献】
[1] 龙跃君《高校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2] 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6-88
[3]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78-180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这里存在一个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了解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有助于人们借鉴传统和对当代各种新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把握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中外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或称统觉团。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19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强调个性发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与流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应运而生的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路。
当然,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也有其缺陷。它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同起来,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现代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对人脑活动机制的揭示,发生认识论对个体认识过程的概括,认知心理学对人脑接受和选择信息活动的研究,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加工理论等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教学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这一阶段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过程启发式教学法是针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提出来的,在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这种启发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结果(答案),然后通过所谓的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向他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
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呢?笔者认为,应该运用过程启发式的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问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过程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2.元认知教学法。元认知是对自己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认识。比如我现在解一道题,我用什么方法思考呢?是简便方法还是笨拙方法?这种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因为元认知是针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元认知很大的功能就是能帮助人们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改进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能更加科学、和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
进行元认知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主要是关于怎样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其二,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指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他体验到,用原来的方法思考不好、不容易解决问题,而用现在学到的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会更好,更容易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体验以后,再遇到问题,他们就知道应该用简便方法去思考,不用笨拙方法。其三,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元认知监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监视,一个是自我控制,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要监视自己,是否要用好方法去思考。
因此,元认知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正在用什么方法思考问题,这方法好不好,这是监视,之后要实施控制。如果发现这是好方法,就继续下去;当发现自己方法不得当时,就开始控制,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元认知监控是一个元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但是这种监控很难。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把思维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注意自己在运用什么方法思考,因此,要培养元认知监控的能力,就要进行训练。训练的方法是自我提问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比如说,一个题拿到手后,我首先该干什么呢?我应该分析问题,因此问自己“我仔细分析问题没有?”问题分析之后,接着该干什么呢?第一步第二步做了,我第三步做了没有?自己问自己,通过自我提问来推动思维的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过程启发式教学法的延伸,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学生将由依赖教师的启发提问,逐渐转变为自我提问自我启发。
3.研究性学习指导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研究性学习究竟怎么搞,人们又普遍感到困惑。因为相对而言,传统的学习可以说是“接受性”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学生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少直接经验。这种方式下所获得的知识缺乏活力,特别是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现成的知识可灌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怎样发挥呢?笔者认为,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其一,教给学生关于如何研究的基本知识;其二,教给学生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关于如何提问、如何查资料、如何做实验、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写论文等;其三,运用样例启发、修正思路、及时点拨、指导学生。样例启发是指用样例来说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修正思路的指导方法是指在学生有了初步研究意向时,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给他们以具体的修正思路或明确界定问题的指导。及时点拨是指教师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给以具体点拨与指导。
4.治学型学习指导法。治学型学习主要用于业余学习,是指学习者带着对某一领域的浓厚兴趣,主动地在该领域查寻、搜集资料(包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调查所积累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尝试建构新理论,从而掌握该领域的丰富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过程。治学型学习既不像自学那样以教材的学习为主,也不像研究性学习那样通过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去体验和掌握科学的一般过程、方法和原理,它更强调专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注意对某个领域的特殊兴趣的培养。通过治学型学习来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怎么进行治学型学习指导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其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其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和科学处理资料的能力;其三,培养理论构建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其四,培养献身科学、严谨求实、合作共事、独立钻研的治学精神。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的发展和完善
我们打算探索以过程教学为重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共同试验、摸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的几种新型教学方法:引导辨议法、角色模拟法、课业实践教学法等,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的发展和完善。
1.引导辨议法。(1)引导辨议法的内涵和依据。所谓引导辨议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设疑,质疑,辨别,议论,探讨,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2)引导辨议法的意义与效果。
“引导辨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优化过程、淡化结果、注重实践。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真切感受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活动。
2.角色模拟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顾名思义,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观察、模拟,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创造、活动相结合,通过社会角色的互换,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中,沿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轨道,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内心体验的过程教学法。
(1)角色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分析。角色模拟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沿着从观察到模拟,从感性到理性的轨道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表演、创造能力,使之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提高了学习兴趣。是一种过程式教学法。
(2)角色模拟教学法的有利因素。第一,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锻炼和培养了观察、语言表达、表演和模拟、实践、思维及创新等能力。第二,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第三,由于学生观察实际生活,积极思维,积极实践,努力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有趣的、生动的、使人探索的角色模拟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感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实践化、创新化,实践证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课业实践教学法。(1)实务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法律课上引导学生从事法律实务。案例分析等。(2)实事教学:是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利用课前10分钟开辟了“时事与观察”,由同学们谈对自己感受最深或影响很大的事,并对这些事进行分析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关心时政,提高辨析是非的能力。(3)实地教学:是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适应社会、提高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未来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践行模式应该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使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育与职业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让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接触社会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学生通过活动在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验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有用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未来趋势,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由单一教学模式到多样化教学模式。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的统计,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其中我国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10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多样化已成势所必行。
2.由归纳型教学模式到演绎型教学模式。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显示了由归纳型教学模式到演绎型教学模式的趋势。
3.由以“教”为主教学模式到重“学”为主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未来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4.教学模式的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型教学法教学模式将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技术手段设计教学模式。
[关键词]离子液体冶金 研究生 教学改革 多元化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TN911;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38-03
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在离子液体冶金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建立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教学法。
一、离子液体冶金研究生课程多元化教学法的具体内涵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环节,其质量决定了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1]而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
(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2]相对于本科生教学而言,研究生工程教学则需要改变学生多年养成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在传授理论知识、展示学科发展的同时,更多地需要提升研究生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3]
离子液体冶金是近年来在我校冶金工程学科下新开设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具有理论较新、内容较多、实践应用性较强、研究探索有待进一步系统完善等特点。对此课程,如果采取“填鸭式”、“传授式”的传统教学法,就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让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比较粗浅,对理论的应用比较生疏,工程设计和科研能力提高不大,从而影响后续科研和技术工作的开展。[3]
为此,必须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改进创新,探索实施一种新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法,在保障必要的知识传授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延伸学生的理论深度和知识领域,大幅度提高单位学时内的知识容量,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达到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科研素养、锻炼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的内容及形式
所谓多元化教学,就是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科研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讲授、研讨和专题报告三种形式开展教学工作。
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离子液体的定义、分类、合成、特性与电化学冶金。采取讲授形式进行教学。
第二至八章,内容包括: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离子液体电沉积金属、合金半导体膜及纳米膜,离子液体在金属电沉积、有价金属提取中的应用,离子液体电解还原制取金属及合金。采取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第九章,内容包括:离子液体在无机合成及材料制备中的应用。采取专题报告形式进行教学。
第十章,内容包括:离子液体冶金的发展趋势。采取专题报告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这种多元化教学法,在坚持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针对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大量引进研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师生互动;同时,根据我们开展的科研工作情况,在无机合成、材料制备及离子液体冶金发展等方面做了4个专题报告。从时间分配上看,讲授16学时、研讨14学时、专题报告8学时。在36学时内,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外,也重视对离子液体冶金原理和方法的指导,强调学生自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激发工艺技术创新意识。
(三)教学的程序与步骤
一是基础讲解。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很少有研究生通过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便能够透彻理解冶金工艺技术理论,特别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离子液体冶金。因此,我们在教学上着重讲解离子液体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现有的国内外试验研究成果,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离子液体冶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动态。
二是要点启发。离子液体具有多种特有的性能,在冶金上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如此之多的内容在课堂上全部讲解,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学时安排,我们在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离子液体在冶金中的运用作要点介绍和思维启发。这一环节很关键,有助于学生课后自学的开展。
三是课后自学。针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我们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文献,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和专题报告,以便下次进行课堂研讨,从而促使学生逐步提高探索、分析和思维能力。
四是课堂研讨。在学生课后独自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除了第一章的绪论部分外,每次课程讲授之后,我们都利用近一半的时间,针对重点、疑点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和理解。
五是总结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在每个章节的教学研讨后,我们都注意做好梳理总结工作,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普遍性质疑问题和课堂研讨的内容,做出比较全面、深入的回答,从而确保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六是综合考核。为避免“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出现,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采取撰写专题学术研究论文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最后,结合平时学习的态度、研讨问题的程度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以上6个教学环节,相互之间是彼此联系、互为补充的。“基础讲解”和“要点启发”环节,更多体现了课程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课后自学”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研讨”和“总结提升”环节,更多体现了教学的思想性、现实性和针对性;而“综合考核”环节,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定,同时考查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
二、离子液体冶金研究生课程多元化教学法的要点把控
(一)在教学安排上力求科学合理
要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学安排十分重要。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质量的下降,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研究生培养质与量矛盾突出等问题。[1]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教学安排上,我们认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授课程,及时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了多元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在教学形式上加强师生互动
我们的多元化教学法,既在一定程度上坚持并优化了按章节体系全面系统进行讲授的方式,又切实引进了研讨和专题报告两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运用知识,更要学会科研方法,培育创新精神。
而研讨式教学,则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条件下,基于某个内容或问题让学生开展自我阐述、讨论。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进了师生的互动。师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有利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合作,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既提高了研究生的自学和科研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在教学考核上尽量切实有效
目前,高校对学生常见的考核方式有两种:考试和论文。考试方式,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讲具备一定的优势,可以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但很难充分反映学生的能力;论文方式则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但是交论文也有弊病,容易出现抄袭和冒名顶替等现象。
我们的考核,以论文考核为主,同时结合学生平时的态度和能力表现,综合评定出学生的成绩。为了确保考核的全面与公正,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扎实认真地做好论文评审工作,详细审查和评定学生的论文质量;二是高度重视平常教学的质量,在认真开展教学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平时表现;三是加强意见的收集和反馈。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对课程安排的意见和授课教师的评价,以便教师及时改正和进步,对课程不断优化和完善。
对学生而言,要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取得好成绩,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带着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课后要积极拓展知识技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三、多元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一)促进了教师的自身进步
从教的一方来看,这种多元化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和进步。
由于引入了互动教学,如果不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容易使课堂杂乱无序,偏离教学内容。这就迫使我们在上课前就要预想好可能出现的情况及相应的对策,同时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做到事前尽可能避免出现“走题”情况,在真出现“走题”时,能够及时把学生的思考和研讨方向引导回来。
实施多元化教学,绝不能够照本宣科,教师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艺术,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对某些专题不断深入探索研究。为此,我们根据本课题组多年的科研专长和研究成果,尽可能讲授我们研究专长领域的内容,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互促机制,也积极促进了我们融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研究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学的一方来看,这种多元化教学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提升了科研和创新能力。我们的多元化教学法,通过较为系统全面的讲授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与训练活动,学生大都能够独立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书籍,主动获取所需知识,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熟悉了相关科研活动的程序,增强了创新意识,提升了科研工作能力。课程结束后递交的学术论文,给学生提供了系统梳理思路、探讨问题的机会,从中也闪现了很多新颖的学术观点。
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在课堂讲授、研讨和专题报告中,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学术气氛积极、活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时候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通过交流和研讨,学生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扩充了知识容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但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在离子液体冶金课程教学上探索实施的这套多元化教学法,较为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对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
[ 注 释 ]
[1] 王秀红,廖春发,聂华平.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冶金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2):75-78.
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有效的表达取决于对读者和写作目的的了解,取决于恰当地调整语气和文体,以及对某些原则恰当的理解和运用。然而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对具体美术门类的感性认知为基础。理论系科的学生,尤其是没有接受技法训练、没有摸过画笔的同学,面对具体作品时的无所适从是专业写作最大的障碍。为了加强学生在美术应用写作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美术专业写作,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引入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以解决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来的缺乏感性认识、从理论到理论“闭门造车”等问题。
一、专业写作课程的常规设置及其问题
美术学理论专业的本科学习中,写作既是最终目的也是训练所必需的方式和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及其相应的表达方式,美术学专业写作可以分为学习型写作、研究型写作和应用型写作三大板块。学习型写作一般针对知识性的资料积累和梳理,如笔记、随笔、散记,以及各种类型的课程作业。研究型写作则有相对明确的话题和论题,是针对具体现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所形成的论文写作或考察报告。应用型写作是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如评论、综述、报道、文案、访谈/ 对话等。
美术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常规设置,一般是以课程作业的写作为基础,辅以低年级的专业写作课程和二、三年级的学期论文写作,最终在四年级设置专门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这种设置基本覆盖了专业写作的三大板块,也能够保持时间跨度上的延续性,同时符合由易入难的学习规律。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都很难在四年时间中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写出高质量的专业论文。从历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整体水平来看,深谙专业写作之道的学生,不过是凤毛麟角。而低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认同”都还有待加强的时候,基本上无法进入写作的“专业”状态。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各门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并不紧密,也没有针对写作所进行的教学讨论和循序渐进的整体方案。学生或是急于海量知识信息的补充,或是苦于被动了解的无趣,忽略了在兴趣中发现问题,也就无从发展本应从问题中发展出来的有效写作的能力。
二、横向联合教学模式的引入
所谓横向联合教学模式①,就是打破教学活动中单纯以本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纵向延伸的教学理念,拓展美术学与其他专业系科间互动的横向联系空间,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践,变单科教学为多专业联合教学。
横向联合教学模式可以在课程内外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课程的外围补充,在美术学系开设技法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国油版雕等不同类型的技法实作,积累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进入到其他系科课堂上去,实际了解各系的师生是怎么处理如“画什么”和“怎么画”等问题的。学生可能需要全程追踪了解某个系科的课程设置,需要近距离接触他系学生学习和创作的过程,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参观教学,让学生了解如各系的学生年展,从作品创作、遴选、评奖到展览的策划筹备、布展实施、文献整理、画册刊印等每一个具体环节。
三、教学思路的改变
根据学科特点、训练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写作教学思路重点有所改变。针对专业写作的方式、类型、方法和规范等不同方面的内容,都强调把基础训练、应用训练和理论方法各个环节贯穿和结合起来。以史为材料,论为方法,达到在写作训练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三个阶段或环节上则是:
引出和导入:以往的写作课程都是从“如何读图”开始的,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解读,从油画到水墨,从写实风格到装置作品,鼓励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说出直观的感受。我们则尝试在最初的印象和感受基础上继续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临摹、还原或再创作(以一学期两三幅作品为宜)。这样不仅可以直接“与大师对话”,积累感性经验,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铺垫与深入:读图的方式与路径。这一环节针对的是具体理论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和展开。潘诺夫斯基如何运用图像学的方法解读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罗杰·弗莱如何在对塞尚等艺术家的作品分析中确立形式主义的法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如何得到修正,以及各种观念形态的批评方法和理论是如何应用于美术史的写作的?通过对理论方法的了解和深入,学生既巩固了美术史知识的学习,也为高年级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训练和实践:这个环节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按学术规范调查采访、收集资料,还要在每年其他系科的学生年展、毕业展等活动中参与进去,撰写评论文章、展览综述或是学术论文,甚而自发组织和策划展览。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才可能真正发现并强化属于自身的兴趣,并最终提高理论思考和史论撰述水平。
四、教学方法的调整
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写作课程,围绕“为什么写作”(Why)、“如何写作”(How)以及“写什么”(What),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相应的调整。除了常规的原理性教学方法,在技术性和操作性教学方法上则尝试加强:
1. 问题教学法,强调问题意识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教学,不仅要求探究和解决问题,更要求善于发现问题。问题可能来源于比较,可能来源于外来信息的触发。而横向联合教学更强调自体验和观察中得来的问题。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往往依据个体的需要并结合自身兴趣,这样的问题更有价值,更能引发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举例来说,作为写作基础训练的描写、分析,需要大量规定性的枯燥的读图练习,可面对抽象作品时很多学生束手无策。问其看到作品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表达出一些形容词:“紧张”“震撼”“迷茫”……再追问这种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会进一步推进最初的体会,并试图捕捉作品中的主要信息:“线条像是大功率的线锯,把画面分割开了”;“不断重复的形式庄重又强烈”;“色彩晦涩朦胧,几乎没有明暗对比”等等。
这个过程体现出写作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法则,“所见即所得”。如何将视觉元素通过文字描述还原成一个可视图像,在技术上是有法可循并可强化的。哪怕是一幅抽象作品,通过对其点、线、面和色彩等形式因素进行逐项描述,就可以构成形式分析的基础。这不仅要求敏锐捕捉每一瞬间呈现在眼前的图像信息,还需要用文字准确地表述出来。接下来,才可能进入到所谓分析的阶段。
这当然是微观层面的问题意识,推而广之:“美术史中还有哪些作品也让人感到紧张?”“如果你进行创作你会如何去达到一种类似的感觉?”由此可以发展到:“一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你身边有没有艺术家的创作呈现出同样的或类似的风格?”当学生发现一个又一个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敲印证,其专业素养也就逐渐加强了。
2.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比较
案例教学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学生能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方法与技能。可以说案例教学是专业写作课程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从最基本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到艺术史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教学都可以提供直接有效的经验。
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或是现象的解读,不同的艺术史方法论可能发展出完全不同的阐释结果。而每一种图像阐释的理论方法都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单独的图像学、形式分析、精神分析,或是其他观念形态的艺术批评方法,都不可能穷尽对一件作品的阐释和解读。如图像学是解读古典图像非常重要的方法,但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时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可能无从下手。如果将传统史学家的方法论盲目地应用于当代艺术的话,图像学不仅牵强而且可能完全失效。反之,如果追加研究并确定一幅图像的象征意义,是揭示该作品内容的必要前提,那么再晦涩难解的作品都可以在读图的最初步骤里尝试图像学的方法。因为对作品内容的阐释方式,将影响并决定我们对该作品属性的判断。文本性的证据、历史性视野、随时代改变的共识等等,都是写作必须考虑的因素。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理论,还可以使他们了解不同的写作技巧。而且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先期尝试对某件作品进行解读,并形成文字表述,再寻找不同文本进行比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更直接的帮助。
3. 实践教学法:尊重个体,有教无类
如果说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还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的学习,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准备,实践教学法则是将理论能力进行具体应用的部分。将各种理论方法融会贯通之后,学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的能力。
美术学系近三年来同其他各系进行的跨学科横向联合教学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如对油画和雕塑学生年展作品的评论写作,成为美术学系每年一度专业写作训练最好的契机。美术学系学生和其他系科学生一对一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按学术规范进行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撰写评论文字、参与布展等等。
实践教学法促进学生对不同门类艺术实作过程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加强学生对一手材料之积累的重视,还激发其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及其他
横向联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和深化美术学学生专业写作训练,切实结合美术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板块的教学,充分利用学院创作系科资源,进行跨专业横向联系;同时可以强化学生对具体美术作品感性认知的敏感性,从个案研究、现象分析,到潮流方向的把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美术学系专业写作课程在横向联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有效改善了以往写作训练闭门造车的局面,以及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从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的空洞和枯燥。而且,针对本地美术学专业学习在美术史传统资源方面的有限性,也只有充分发挥学院在当代艺术创作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加强本专业在当代美术方面学习和研究的力度。
注释:
①参见高文娟《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横向联合教学模式构想》,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摘 要】目前仍然有许多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比如在学生英语读写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于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对于有利于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利用不够。本文旨在分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然后将两者加以对比,以便找出更科学、更有效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方法。
一 关于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原理
一般来说,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到“功能——概念教学法”,到“交际教学法”,再到“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
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通过母语(汉语)对英语文本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相应地会减少教师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功能——概念教学法是1957年欧共体成立后在欧洲盛行的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分解出来的一大分支”,采用该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老师不仅介绍语法结构,更侧重于运用主题、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让学生实现彼此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
交际教学法采用综合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提高交际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后来交际法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学法流派。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法的新发展。该教学法将语言形式融入到“任务型交际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法主张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并进行互动”。
二 关于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对比分析
目前仍然有许多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比如在学生英语读写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对于有利于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利用不够。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固然能增加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甚至包括学生真正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任务型交际活动要运用真实的生活语言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时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交际活动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将一定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如语法、词汇,句型,语篇等)巧妙地融入任务型交际活动之中,可以保证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三 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优缺点
第一,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通过母语(汉语)对英语文本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相应地会减少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采用功能——概念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老师不仅介绍语法结构,更侧重于运用主题、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让学生实现彼此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在真实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模拟的功能与情景仍然与真实的生活语言有差异。
交际教学法采用综合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后来交际法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但有时交际与互动常显得缺乏系统性与规律性,仿佛是师生之间为了交际互动而勉强地进行交际互动。
第二,任务型交际活动要运用真实的生活语言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时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交际活动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将一定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如语法、词汇、句型、语篇等)巧妙地融入到任务型交际活动之中,以保证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另外,笔者提出“探究式”任务型交际活动应在传统的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精读课“任务型交际活动”中增加“探索与研究”的元素,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真正以语言为工具来探索、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结束语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型交际活动以便发展学生的探索研究型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导论》 研究型教学 范式 步骤
1.引言
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划分成三大板块: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英语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课程属英语专业知识课,是必修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近年来,有关英语专业技能类和复合类课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的了解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英语专业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以《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为例,按照大纲要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从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并未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潘之欣(2007)对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26所高校在读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统计,学生很喜欢这门课程者为0%,比较喜欢者为13.3%,感觉一般者为66.7%,不太喜欢者为13.3%,不喜欢者为6.7%。调查对象反映,任课教师往往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内部动力。
《英语语言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引起了一些一线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对该课程教学的研究可以分为3类:一种属内省反思性质的研究,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若干教学建议,如改革教材内容,改革上课方式等(熊学亮,2007;吴格奇,2005);一种属调查问卷式的研究,研究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情况,从而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来自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的调查数据能给研究者提供最真实的教与学的情况,让研究者看到教师眼里的一门课程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眼里的这门课程又是什么样子(蓝纯,2008;江晓红,2009;张铭涧、李忠善,2009);最后一种属以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研究,如姜晖(2010)以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语言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在《导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和培养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黄源深,2010)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将研究型教学引入《导论》课堂能打破过分侧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由教师的灌输变为共同思考、相互交流、协同合作、思维碰撞的课堂。本文在简要介绍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导论》课堂的具体做法。
2.研究型教学模式简介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综合构建而来的教学模式(范惠林,赵思宏,2002)。其基本内涵是:①教师把研究的理念、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课堂;②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法中按照知识的逻辑组织课堂与教学内容的秩序;③让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④在研究过程中建立民主、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李福华,2004)。朱桂琴(2003)认为,与被动的灌输型教学相比,研究型教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的特性。推广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3.《导论》课堂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本范式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导论》课堂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本范式分为大部分:①《导论》课研究型教学目标;②《导论》课研究型教学实施步骤;③《导论》课研究型教学评价。
3.1《导论》课研究型教学目标
我们将《导论》课研究型教学目标分为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将能力目标置于首位的原因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部分从事教师工作和继续深造,因此强记《导论》课中抽象的术语和知识点对学生的日后发展并无太大帮助。在当今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情况下,语言学涉及的许多理论和基本操作方式,对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方面都有借鉴的作用或功能,语言学对拓宽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及提高学生的总体思辨能力非常有用(熊学亮,2007)。因此,我们将研究型教学引入《导论》课堂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总体思辨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3.2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2.1引导―准备
我们把研究型课堂教学理解为两个部分:课堂教学环节和研究型实践环节,两个环节作为有机整体存在,不可分割。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根据班级人数采用自由组合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分组时教师应要求团队成员间分工明确,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引导阶段的目的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其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愿望和兴趣,并发挥自身的智慧才能,强化其投入研究型学习的主动性(朱桂琴,2003)。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语言是如何产生的?”“语言有何功能?”此类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种可能性。当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扼要介绍若干当前说法,突出两者间的重合之处,从而增强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信心或者给出不完整的,没有语境说明的对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出不同的情景,解读对话语意(陈新仁,2007)。
3.2.2指导―实施
此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思考教学进程、探索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步骤。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英语辩论会、案例教学等形式(王体,2011);在任务教学中,教师设计新单元的教学任务,并分发给各团队,由团队成员通过协作方式完成这些任务;教师也可结合单元内容或社会热点设计辩论题目,让全班同学进行辩论;将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型实践活动则包括如下步骤:(1)信息查询: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研究资料,比如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或互联网搜索引擎;或者布置信息查询作业,比如寻找文献作者的背景信息,就同一主题寻找不同文献(陈新仁,2007)。通过以上工作,学生既可以初步掌握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又可以弥补语言学导论课时不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2)资料整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并综合判断其价值,将判断得出的结论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3.2.3展示―评价
在最后一个阶段中,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仅要评价研究成果与态度,过程和方法,还要引导反思(朱桂琴,2003)。课堂教学成果可以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展示:教师可以给每个团队设计论题或者让学生参与论题设计。论题可以是单元主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话题。学生完成论文后在小组内交流,互改互评,并分享写作体会和心得(王体,2011)。研究型实践展示的形式可以结合教材,布置若干研究课题。课题内容应结合教材中相关理论具体分析生活语言。各研究团队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并在展示结束后上交一份研究报告(朱春发2010)。
3.3课程评价
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应遵循多样性、全面性和人文性的原则,既要包括对学生语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又要将学生课堂参与和表现及自我学习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姜晖,孙永君,2010)。课程评价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定期布置课外作业如文献查询,材料归纳等方式,考核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4.结语
《导论》作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深入了解语言本质,而且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可以使《导论》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其学习的主动性(陈新仁,2007)。此外,研究型教学能明显地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39-42.
[2]范惠林,赵思宏.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2(11):46-48.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39-42.
[5]姜晖,孙永君.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3-124.
[6]江晓红.“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广东某高校的调查报告[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3):80-83.
[7]蓝纯.本科生“语言学导论”课程的评估与反思(英文)[J].中国英语教学,2007(06):83-92.
[8]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型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
[9]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02):32-37.
[10]王体.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70-71.
[11]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18-19.
[12]朱春发.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7):119-122.
关键词:计算机环境; 会计教学;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32-001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计算机环境将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带来冲击,同时也为会计教学方法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下面本文就计算机环境下会计教学中可应用的教学方法予以介绍和探讨。
1.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就某一个问题教师发动学生在计算机上共同参与,可以分组,组际间可以交流。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教学
这里的资源库是指根据我国各高等院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备课、制作教案、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演示实验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提问、模拟实验、拓展阅读等。“立信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库”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库开发的一个新的探索,它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科为主”的新型理念,以学校精品课程为单位,提供丰富的导航机制、高效的检索与查询,让学生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的资源。
3.研究型教学法
基于计算机环境下的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学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这种过程可以是某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同一课题的学生在网上成果后,教师再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这一教学法的实施可通过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网站的形式,即根据会计、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当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研究热点问题建立一个研究型课程学习网站。该网站主要频道包括研究方向、课题管理、资源检索、提交作业、网上交流、成果评价、在线帮助、学生注册等。该网站可根据专业教师自己研究的方向分成几个类别,便于学生选择。基于计算机环境下的研究性教学使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完全可以在网上开展交流。
4.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教学观念,也可以说是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意识,在计算机环境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4.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针对一些尚有分歧的理论问题,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介绍几种流派的观点,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实务问题,鼓励学生找出多种解决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4.2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和疑难知识点,其余的内容留给学生课下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对于一些新问题、新趋势由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和自学,在课上由学生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4.3模拟试验。配合所讲授的书本知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模拟现实环境,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4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或几个实践项目,让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5改变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将卷面成绩作为考核标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考核、实践项目考核以及科研能力的考核。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主动提问、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交流的能力。
5.案例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由美国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作为会计学这种社会科学,由于现实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在教学环节中采用案例教学具备很大的优势。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配合生动、真实的案例。其一,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其二,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拘泥于书本。其三,可以加强学生对这个多元世界的了解,有的案例不仅仅有一个解答方法,多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但各有其适用环境。其四,有利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同时,案例教学方法对于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计算机环境可以在一次课上提供大量案例,使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摸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育环境推动着教育思想的转变,会计教育必须积极应对新型教育环境下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环境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一民.我国高等学校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信息化,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