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教学论文

第1篇

所谓知识比较法,就是通过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A、B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教学中,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比较后判断。由于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可得出其均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可得出A、B两地最冷月———1月的气温都在0–15度之间,确定A、B两地均属于亚热带气候。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所处的热量带和半球位置这两方面具有共性。“以水定型”,得出A地属于冬雨型,即冬季多雨、夏季干燥,B地属于夏雨型,即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通过比较,得出A、B两地在降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次,分析后概括。经过分析,确定A地是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B地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对A、B两地的分布范围进行概括:A地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B地则大致位于北纬20–30度之间的大陆东岸。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比较法于地理规律教学科学、简便和可行,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综合训练深化法

对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实战训练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深化训练,灵活运用规律。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第9-10题中,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图9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以下题目:

(1)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2)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两题中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气候规律时适合采用综合训练深化法,让学生正确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能够达到连续4个月气温在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该地水分盈亏量<0,表示水分条件不足,故B项正确。正确解析第10题:①地位于北纬29.7°,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为高原山地气候;②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3.结语

第2篇

受限于经费,其实今日大部分的学校地理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地理教学为主要方法,而信息融入地理教学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大量使用电脑软件上课,所以对多数学生来讲,地理老师还是会以传统教学地理教学方法做为上课方式,以下是针对其教学方法作探讨。

1.1地理景观表示法

由于学科本身的需求,光靠地图教学并不能满足学习上的需要。地景如峡谷、瀑布、热带草原、高山峻岭……,人景如黄河皮筏、秦岭栈道、蒙胞账幕、藏胞雕楼……,都非用图片来表示不可,利用图片的教学有很多种。草就照片一项来谈:就包括公布栏的展出、专科教室的展览、实物投影机的放映、分组交换观展等,其中除了实物投影机的放映可得到直接立即的效果外,其他方法都是得借助额外的时间或外借专科教室才能连成教学效果,所以若学校的设备不足,至少应配置一间地理专科教室,让地理老师轮流使用投影机上课,目前各学科中地理可说是最适合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方式上课的科目。

1.2挂图中心教学法

运用挂图的教学方式,其实不甚理想,因为不一定能配合自己的需求,同时坐在后面的同学其实看不太到,而且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除非是介绍单一景观地理现象,因为该张图占上课比重很高,此时我们才会采取这种方式的教学。

1.3板图中心教学法

这是目前最为平常的教学法,而且是每位地理老师一定要尽量熟能生巧的教学方式,因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终究地理老师摆脱不了画图,即使运用多媒体电脑方式上课,还是会有要在黑板上画图的机会,因为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活泼生动有趣的,在解释事情时总会多少运用到板图,所以平时还是要有随时都能在黑板上立刻画出简图的能力,不管画的好不好,至少要让学生看的懂,而且在表达地理景观时,尽量用地图是最简单易懂的,所以尽管科技再这步,地理老师绝对要培养自己的绘图能力。

1.4壁报图教学法

有时地理老师为了节省绘图时间或初为地理老师会使用此一教学方法,但此一方法有时会有一些问题,例如壁报图的灵活度不高,临时要在图上增加符号不易,可视地理教学题材诀定是否要运用此一教学方法。

1.5投影片教学法

亦有相当比例地理老师使用此一教学方法,因为毕竟此亦为大量呈现地图与文字的教学法,运用适当实学生也可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只是对于照片的处理还是需借助电脑的扫描,再用彩色印表机列印,但彩色列印成本很高,需透过学校大力资助。

1.6问题讨论教学法

其方式有很多种,但最重要是事前要有充足的准备,而常用方式如下:

(1)分组讨论地理教学法:分组讨论是激发同学脑力激荡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但其题材的选择较为特殊,不是每一种课程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教学,有时甚至只要在课程进展中安排25分种的讨论教学法,所以在进行这种方式的教学最重要是想借助同学彼此的互动,以及分组同学中表现较为好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借此机会学习观摩一番,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法,但却不是常见的教学法,所以地理老师平日应多思考哪些主题适合此一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的最大效果。

(2)辩论式地理教学法:此一教学方法更不常见,甚至一学期用不到两次,但学生只要事前经过好好的准备,通常可达到不错的效果,尤其现在学生说问的能力比起以前的学生受的信息刺激更多,寻找资料的管道更多,所以辩论的内容更具有深度,有时其实可以运用改良式的辩论式教学法,亦即除了主辩、二辩、三辩、结辩等人固定之外,可以让辩论的两组同学分别加入讨论,让更多的同学拥有参与感,更投入教学活动的进展中,以让同学更热爱上地理课。

2结语

第3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外教学是课堂的延伸和扩展。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虽然集中在课堂中,但是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作为德育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地理知识来渗透德育,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加以展示。然而,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结合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可通过让学生体验地方的风土人情,体验社会建设的情况,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德育,这样还可以因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因而,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要切实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2.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体验生活实践

在地理教育中,有这样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2]。地理学习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很多的同地理相联系的案例。我们以首都北京为例,这个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旅游问题以及农业发展、交通等等社会问题都同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实际的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再将范围扩大,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和现象只要同地理相关都可以作为地理学习和德育教育实施的案例,而且这些实实在在的案列对于德育教育的实施更具有说服力。另外,情感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形成的。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德育的渗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通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2结合地理教材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要在不冲淡地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点出德育素质,而这个过程不是几堂课就可以实现的[3]。地理教材中的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例如,中国地理突出了国情教育,世界地理突出了国际主义教育,等等。高中地1.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途径创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将理论与高校理中国情教育的体现在:我国的资源尽管在世界中列于前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让学生认识作为公民应该有保护资源的思想。

2.3榜样示范

第4篇

地图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学生不易记牢,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地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第5篇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地图的参与,教师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确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图方法或者技巧,让学生学会把地图中比较隐藏的重要因素发掘出来,为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地图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的习惯,要让他们勤用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要概括某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学生就要结合某个城市的地图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中国铁路的一些分布图进行有效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对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主要的河流和省市以及工业基地等给予有效的观察。此外,教师再配以精练的讲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结合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选准图像,使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通过读图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解答“中国地形”特征的规律时,就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

学生通过与地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图像记忆,可以有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再如,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的西岸,根据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没有长久的冰冻,适合生长比较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的地理问题解答起来也容易很多,这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他们利用地图进行解决地理知识的动力。此外,在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运用图导法的时候要建立起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从而化难为易,有效地推导出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原理,促进自己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灵活用图,扩展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地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要将这种有效性持续下去的话,就需要学生能灵活用图。首先,一图多思,学会归纳总结。将不同内容的地图对照起来阅读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的内容时,学生既可以从中读出它的分布特点,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同时,还可以和北美洲的同类气候分布图进行有效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这种气候的差异及形成的具体因素,有效地掌握这类气候的相关知识。一图多思的方法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牢固知识点的记忆。其次,规范读图,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江”“黄河”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首先师生共同分析长江、黄河的具体走向,接着教师在板书上画出两干流图,让学生对照地图,分专题查找沿途地形单元,省、市、区,主要城市、支流、水电站等重要知识点,最后教师把空白地图上的内容依次填出来。填写内容的时候,教师要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记忆的重点和难点。

三、结语

第6篇

在分析试题时,教师一定要先从读图入手,要使学生有读图的意识,会在图中找条件,在图中勾划出做题的关键,不能一上手就做题。这样可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现象的出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指图、画图,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在讲解中国的地形地势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勾划出山脉和河流,判断出河流的流向,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脑图中打下深刻烙印,还能为其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基础。再次,用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激发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地图,以图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用图意识,让学生思索、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传授读图方法,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地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记得住,有所得,教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想使学生有良好的记忆力,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记忆更加长久深刻。首先,熟悉地图,识“图”辨“表”,增强记忆。例如,要想识记中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就要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如山东省好似一个翘首期盼的骆驼,湖南江西省似两个少数民族兄妹的头像,青海省好似一个奔跑的兔子等。(2)从省区的面积大小来辨认。如面积较大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和等,面积较小的省区有北京、天津、上海及台湾、海南省等。(3)动手拼图,反复辨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科技课材料“中国政区拼图”进行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对各省区的轮廓、形状就会了如指掌。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其次,用口决古诗配合地图,增强记忆。如引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并配合地图和景观图片,能生动地描绘出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坡陡流急、一泻千里的水流特征;引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配合地形图和景观图让学生们对云贵高原的地形地势有如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再次,用板画示意突出形象,增强记忆。例如:在讲到横断山区山上和山下森林植物不同时,教师可以先用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再启发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比较:山上和山下各有什么植物?为什么不同?最后经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气候也就不同,因此植物分布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顺势指出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摄氏度的地理原理。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又加深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的理解。这种方式让学生既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又进行了知识的扩展,丰富了视野。

三、加强图表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第7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二、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

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2.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另外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三、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四、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

第8篇

像地球运动、大气环流运动、洋流、宇宙行星等都被称为高考难点,就是因为其脱离人们实际生活,学生对其无法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课堂讲解起来费劲,学生接受起来也是难。多媒体地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真实有效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加深知识点的拓展,增强学生的接收能力,促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宽广,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综合素质。

2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制作的地理教学课件存在问题现在大多数地理教学课件设计得过于简单,只是对于教材内容的文字、图画的重现,有的就是下载一些影视小短片播放给学生看。尽管是把多媒体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但是这时候的多媒体充当了“电影”“电视”的角色,学生只为看个热闹,根本弄不清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在哪里。这时候的学与教的关系也是颠倒的,学生是被动地去观看多媒体内容,而教师只是一个播放者,二者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这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学的通病。成功的教学课件,不仅仅是涵盖教材内容,而且教师要通过这些教材内容与学生沟通,进而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理解并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

地理课件的设计制作是非常烦琐的,地理教师要设计出品质极佳的地理教学课件,首先一定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要能够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当然制作地理教学课件最重要的是要查找大量的素材,不管是文字类的还是图画类的,当然还有声音类的,等等,这些素材都是制作地理课件的必备要素。其次,培养制作课件的技能与所需素材的准备需要教师投入的精力是很大的,地理教学课件设计的效果与教师的投入精力是成正比的,为此,教师在课件的设计上要兢兢业业才是。再次,一个完美课件的出炉是极其不容易的,地理教师也不要怕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挪用,互相交流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次,各个学校之间的地理教师要建立一个课件库,把自己制作设计的地理课件放入库中,供大家互相学习之用,资源共享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设计制作地理课件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追求数量,要精益求精地设计出高品质的地理课件。教师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期的基础打好了,对以后教学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幻灯片的使用也存在问题幻灯片的切换比较迅速,学生在此期间的笔记不好记录。而且幻灯片中的图画有时候跟文字不在一张幻灯片上,这会破坏学生头脑中图文结合的记忆效果。多媒体地理教学中主要是利用PPT设计的幻灯片或者是运用Flash软件设计的动画来进行课堂教学,而在课堂讲解时,学生往往注意到图画就忘记去注意文字,笔记就记录得不完整;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变换又破坏了学生的图画记忆效果,这也是多媒体地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代化的多媒体地理教学还要跟传统的黑板式地理教学结合起来,教师把地理课堂中重难点的知识点板书写到黑板上,然后在幻灯片上播放相对应的图画,这样方便学生笔记的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抓住重难点,并且不会破坏其图画一体的记忆效果。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存在依赖的问题多媒体地理教学需要用到很多现代化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等,这些设备都是需要电的。现代社会对于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电超负荷时就会断电。教师如果只有多媒体教学这一种教学方案,当发生断电的情况,当堂的地理教学就面临“空窗期”。教师为了上完这节课,就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照本宣科地讲解本节课的地理知识,会大大影响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9篇

一、创设地理情境,主动参与真切体验

“地理情境”是认知、逻辑、行为、情感、经验、社会状态和历史积淀等要素协同作用,形成的复合型教学环境,是教学行为产生的具体场景和行为展开的背景氛围。情境可以分为两类:真实情境,指能够亲临实地进行考察和体验的客观存在的地理教学环境;虚拟情境,指借助主观意识或其它技术手段进行重新建构的、对真实情境进行模拟的地理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体验比较容易操作,也能较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比如,针对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等活动,实现学生视野的有效拓展。“虚拟情境”的创设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难度,但内容更为丰富,应用范围更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调动更充分,自主体验的参与度和深厚度都能够得到强化。例如,我在必修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借助自我投射的情感参与,在虚拟的故事情境中体会某自然要素的变化,探究这一变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生动而真切;必修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选修三“旅游地理”,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等。这些都是通过地理虚拟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原理、现象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扎实掌握。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着意渗透自主体验

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把握不好会使学生陷入孤立压抑的焦虑状态,特别是对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如何突破有限的课堂空间,使地理教学贴近生活,使地理课堂走向开放,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波和愉悦的状态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幸福。“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导入的重视。别具匠心的生动导入,能够以先声夺人的气势聚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贴近生活的内容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体验动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对森林资源进行教学时,我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森林被砍伐殆尽,小鸟无巢可栖,只好孤独凄楚地站在伐木工肩头的斧子上,可怜而无奈地对伐木工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进入漫画所构建的悲凉凄惨的情境,在情感强烈参与的体验中思考森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推动课堂进程的问题设置也应该匠心独运地进行情境设计,为学生的自主体验提供机会。比如,选修二“海洋地理”中洋流形成的讲解,我选取一个透明度极好的茶杯,放好茶叶并冲好水,等杯中的茶水状态稳定后,顺着茶杯沿用嘴轻轻吹风,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关注杯中茶水的运动状态,研究茶叶的漂浮轨迹。这种微小的实验是一种自主参与的体验探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更加生动地阐述风海流和上升补偿流的形成与性质,这种“具体而微”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宏观现象,生动而实效。另外,一个开放的、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产生体验欲望的结尾也至关重要。高中地理教学有很多路径可以实现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与践行,能够完成还课堂给学生的历史性转变,真正实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新发现,而自主体验作为一种凸显学生主动参与性、自主学习性和情感体验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对学生作为情感张扬的生命个体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和社会生活中亲身体验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地理教学注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完成对高中地理教学路径的有益拓展。

作者:何伟民 单位:吴江中学

第10篇

例如,“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情境呈现:多媒体呈现水泥厂、酿造厂的景观图片,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业(如水泥厂、酿造厂)在区位选择时应注意什么?生1:对于常年有稳定风向的盛行风地区来说,应布局在下风方向。生2:还应在远郊区,在城市热力环流的下沉气流之外。乡土情境:多媒体呈现“循潭县城区工业分布图’,,请结合当地季风气候说明工业的区位选择在哪儿比较合适?学生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

二、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图像情境

好的图像情境总是跟问题的解决联系的,利用问题探究创设图像情境,便于展开合作、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让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与将要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学会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气候类型”教学情境创设并图情境:教学气候类型时,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首先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和“雨林气候的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并联组合,用多媒体创设并图式情境:能找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哪里吗?联系学过的知识,请尝试分析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叠图情境: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景观图叠加观察,并采用局部闪烁的方式,创设叠图式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生成:除了这些地区外,世界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为何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回归线附近的马岛东部、澳的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也有热带雨林?这些地方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是什么……串图情境:对于学生的生成,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利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地形图”创设串联图式情境,引领学生自己得出“这些地区都位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上,同时受到沿海强大暖流的影响,所以也是终年高温多雨,虽然不在南北纬10度范围之内,也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怕勺结论。本情境的创设,通过并图、叠图、串图等多种方式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激励学生生成问题、研究问题和探究本质。

三、利用学生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第11篇

在现实情境下的学习,学生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能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教学环境应该朝着学生喜爱的方向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这样就不会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注重引入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引入”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入情境中,不断被吸引,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一节课情境的设计,那么,在引入的时候,还要注重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不能够按照一个模式进行。比如,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的时候,教师要拿着具体的植物,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看到一些实际的事物,自然就感到很新奇,逐步喜欢上生物课。

(二)精心设计问题

在创造教学中,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适当地对问题进行设计,在生物中的一些探究环节,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要比解答一个普遍的问题重要的多。现在的教学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多朝着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进行,逐步训练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寻求多种方法解答问题的途径。因此,生物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由简单的问题出发,逐步深入,逐渐将难理解的问题一个一个攻破。在实际的教学中,探究教学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尽量少限制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学生,不至于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大即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能固步自封,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在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首先提出这节课的复体思路,再把具体要求呈现给学生。具体列出该生态系统所含生物的种群和群落,列出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因素等,每个学生按照具体目标去完成教学任务,独自设计自己的解答方案。最后,将每一位学生的见解进行展示,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验的重要性

生物的教学,需要实验做基础,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一些数据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经过这一个过程,学生能够对生物知识有很深刻的理解。这一个过程,就如同学生自己在进行一个科研项目,有始有终,学生最后能够体会到成就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同时,在互动中,培养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在非实验课上同样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

三、增加课堂教学气氛的互动性

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使得整个课堂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受到感染,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使得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多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理解、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实验能力。

四、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如何应对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问学生,创设认知冲突,倘若老师所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对答如流,那这样的提问似乎没有什么必要了。只有出现学生不会回答的时候,才会产生疑问。那种求解的心理,将会促使他们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情境才能有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教学,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同一个问题将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个时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要用定向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而努力。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虚心思考并解答,不能抹杀学生的主动提出问题的行为,即使所提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也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进行想象,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特征将不会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将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未来人才。

第12篇

教学情境类型多种多样,而问题情境又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产生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假如没有问题,学生就感觉不到问题存在,学生不会去主动深入地思考,学生学习只会停留在表层上和形式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等认知层次来调节问题的难度,并结合实际生活、地理故事、历史材料、诗词歌赋等内容提出新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通过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如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这一部分内容,其中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布局影响因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啤酒厂的案例,让学生以厂长的身份去选址,然后思考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和因素,这样,通过联系现实,结合实例,对教学内容重新设计,便可使学生完全融进教学全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有机部分。”可见生活情境的创设是多么重要。回归生活亦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情境的源头活水。是故,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引起知识上的“共振”和感情上的“共鸣”。譬如,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这节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沭阳十年前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就业状况、基础设施、环境污染等方面特点,然后跟现在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让学生掌握了城市化的标志、表现及特点。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走近和走进现实生活,可使抽象概念感性化,加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模拟真实情境

巧妙的模拟情景创设,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若经教师指导,由两名同学来表演,效果就不同了。具体操作如下:让两个同学上讲台,其中一人站着不动并把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拿地球仪充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同时另一只手也要自西向东轻轻地拨动地球仪自转。学生在享受表演的同时,也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这部分地理知识理解消化了。在这样的模拟情景中,学生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获得了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信息情境

第13篇

中学地理课程跨科学、人文与社会、技术三大领域。课程的综合性强,上至天文、气象、宇宙航行,下至地理、地球、物理,纵向涉及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凡是与地理有关的知识都需了解和学习,以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将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地理研究新成果,融入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其中大都借助于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多媒体技术来完成的。

1.多媒体教学是读图教学的突破点。地理教学中的读图、析图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的重难点。但是,如果教师能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教学挂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无声到有声、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地呈现出来,学生就会有兴趣随光标闪动而去读图、析图,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中国34个省区行政图时,学生对各省行政区轮廓及空间分布十分难记,无头绪下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大屏幕展示中国行政区图,并采用不同颜色勾勒出各省级行政区轮廓,标注省会、简称、全称。再按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部逐一随光标闪动呈现,把重点省级行政区凸现闪动,有些省区还可配上事物图像进行形象记忆。如,配大鹏展翅,陕西省配秦皇兵马俑,青海省配一只大白兔,广东省配一只象头等。这样的整合行政区图,使静态变为动态,由无声变为有色,由抽象变为具体,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特别能激起学困生的参与。

2.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料和图片,能大容量再现区域地理和人文景观,体现地理教学跨越时空的特点。初中新课程中涉及许多世界区域地理和人文景观,但大都只是简略介绍,一带而过。更多的内容和资料需在课堂活动中或课外活动中去搜集、查寻。所以利用信息技术,网上下载,整合教学资源是最佳途径。教师利用多媒体整理出的更多资料和人文景观图片,能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去亲身感受。且这些资料容量大、跨越世界各地奇观,展现出经典人文地理。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也会把查阅到的地理奇闻、景观在课堂上交流共享。

3.多媒体教学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学生学习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语言型、视觉型、文字型、运动型等。传统的地理教学注重视觉型(即读图、看图分析)、文字叙述型,通过读、看、听、说来完成教学过程。由于读图的枯燥、抽象,久而久之,对于上课不会专心听讲的学生就坐不住,要么讲小话,要么睡觉,要么开小差。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所谓的“学困生”,他们思维活跃,属运动型,只是教师没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对电脑的操作都是一流的,所以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引领他们在电脑上查阅地图,查阅有关地理教学资料,他们绝不会亚于优等生。从中他们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成就感。所以说,多媒体教学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灌输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

2.要根据课程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节节课都用,以免造成喧宾夺主,或者走马观花。

第14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存在于一种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探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自我提高。每一堂课我们都不能只凭经验侃侃而谈,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去设计新颖的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充满激情地投身到地理学习中来。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要想创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前提是要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我始终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是一个师生间心理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导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若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可激发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当然,这需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精神放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更多的地理知识。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技能,以情感带动学生

地理知识中有很多都是特别抽象的,不能被学生直接理解。虽然现在我们的教学条件提高了,有了多媒体、地理挂图等很多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但效果仍然十分有限,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我们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肢体动作、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向学生生动形象地进行描述,把拗口难记的地理名词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在描述一个人博学多才的时候总是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见地理知识是多么的重要,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初中学生来说,是特别刺激和具有挑战性的。比如在讲到陆地地形的时候,我把地球家园当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以热情洋溢的词语描述了出来,再结合多媒体,从而让学生获得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了解到了地球自然环境的美妙和神奇,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更激起了他们保护地球和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

在讲解中国的旅游风景名胜时,我在课上扮演了一个导游的角色,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述了著名的三山五岳、雄伟的万里长城、秀丽的桂林山水以及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等。通过这些描述,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内心的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更产生了对多彩地理的向往之情和对祖国地理环境的热爱之情。又如我在介绍发达国家一课时,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让他们感受到了国家科技需要进步,祖国发展需要人才,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树立立志为祖国发展而奋斗的决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运用也是一门艺术,它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理状态下学会地理知识。

四、运用歌曲、诗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加入更多的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地理课上,适当加入一些音乐元素,辅助地理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有关长江的知识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通过精练的歌词,让学生认识到长江“从雪山走来”——发源于青藏高原,“向东海奔去”——向东流入东海。通过歌曲的渲染,学生会对长江蜿蜒的流向、奔腾的气势有一个更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在讲蒙古高原时,我又以一首“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作为开场白,通过音乐和古诗词的结合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融合之美,激发起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热情。

五、总结

第15篇

GIS,以空间数据库以及相关硬件设施作为基础,为了地理研究,采集、管理并分析相关数据,通过模型提供具体动态信息,它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在上世纪中期开始发展。在数字时代的影响下,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核心技术,是当前我国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从当前情况看,这个系统逐渐逐渐实现综合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结合,对体系建设加以完善,将虚拟技术以及现实技术结合起来,使系统具有真实性以及可操作性。这个系统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它能够在地图上将地理事物以及现象空间分布进行直观展现。GIS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结合,能够对系统内部建设进行完善,使数据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GIS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外,这一技术主要应用在概念以及管理等方面,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图层进行点击,从而得到信息资源,另外,还能够利用查找相关属性特征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于空间分布的了解。与此同时,这一技术在空间分析这一问题上计算功能比较强大,在教学中直接进行演示操作,能够使学生直观理解空间概念。这一技术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给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代替传统教学用图。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地图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最为经常用到的教学工具,信息量比较大,且形象直观。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其学习地图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学会对地图进行阅读以及填绘和分析。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利用教学挂图以及课本附图还有复合投影片等形式对地理分布知识进行讲授,虽然利用教学挂图和投影仪能够深化教学,可是在使用过程中会占用空间,容易损坏,而利用GIS技术自主制图,能够将教师的问题清晰反应出来,也不容易损坏。这样制作出来的地图,信息容量比较大,且精度比较高,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能够进行动态显示,容易对内容进行修改以及扩充,也能够结合具体需求提供信息,另外,它还可以将分布图以及信息数字进行结合,使学生具有量的概念。(2)可以进行空间查询。利用这一技术能够达到双向查询的效果。比如,在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态闪烁的形式显示行政区名称以及简称还有位置和轮廓等,同时还要赋予其属性,能够随时对其面积以及人口还有社会情况和经济状况等进行查询。另外,这种可视化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将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3)使知识教学更加丰富。GIS能够对传统观念和认识加以改变,使教学与学生都能够有全新心态对地理知识加以探索与学习,对学生思维理念加以培养,增加其个性化学生。教师在对研究课题进行确定以后,学生能够利用GIS数据库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多个方面对研究内容加以了解,对知识教学加以丰富,使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GIS使用的几点建议

(1)对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建设。从当前情况看,GIS技术成果一般都被用在商业中,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少,因此,要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GIS技术的应用加以重视。对中学地理教育的相关软件以及地理数据资料进行开发,对教师进行GIS知识培训,是中学教师地理专业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得以提升。在对人才进行培养与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和中学教学进行衔接,多开设GIS课程,对相关教材以及案例数据进行编写与制作,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教师要改变传统单纯教授知识的模式,而是要将教学过程变为提供以及加工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一个过程。当前,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教师要对免费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利用自身知识进行修改并利用。各级中学也可以和相关院校进行交流,使GIS技术和资源实现共享。(2)对GIS教育加以普及。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GIS技术,就是要求学生在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掌握之后,可以利用GIS技术针对相关数据加以操作和处理,之后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当前社会中,GIS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要确保这一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得以普及。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学都设置了微机室,虽然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可是学校只要进行认真规划,合理进行利用,就能确保学生上机机会,使学生对GIS的基础知识进行操作应用,保证GIS技术的普及。(3)对相关教育体系进行构建。不能在大学才开始进行GIS教育,要融入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结合教学环境要分地区以及分层次和分级别对GIS教育在中学阶段进行设置并逐步做好落实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成基本要求教学以及拓展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相关结构,将其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建一套完整的GIS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GIS技术,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地理的前沿科技动态进行接触,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GIS人才以及地理学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