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管理本科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本科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管理本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管理本科论文

第1篇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模与学生素质脱节。

由于市场的需要,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其旅游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增多并非就意味着高校旅游专业的建设是成功的,是值得推广的。近几年中,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出现盲目扩招的情况,盲目设置专业、盲目重复投入、盲目兼并重组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粗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只会使得学校发展的道路越来越窄。另外一方面高校这种缺乏内涵建设的发展方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不高,根本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规模有机结合。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专业化程度与教学需求相矛盾。

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与专业化程度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是相矛盾的。虽然很多的高校都相继创新了学校的办学模式,创新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配备了较全的教学课本。但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大批具有很强专业知识的教师资源的。部分高校很难配备齐全旅游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又或者有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兼代、半路转行现象严重。这样的教师资源几乎都缺乏对专业课程系统的把握能力,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实践经验,因此也就很难将原本晦涩的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更别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了,如此课堂教学其效果必定难以提高。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教育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航向,是指引广大教师教学与改革创新的灯塔,任何一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不能背离目标。可是当下有较多的高校碍于生存的压力,盲目地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采用“高大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极端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学生的内涵发展,只会拖垮学校发展的步伐。所谓的“高大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旅游专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多个课程单纯地叠加,将多个培养任务与目标单纯地叠加。专业课程的设计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缺乏有效的整合。此种一味追求“高大全”的课程设计模式,不仅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上难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调整教学内容

如果要改革当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就应该科学地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在调整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准绳。比如,我国旅游法规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不适合在工作的时候进行课程模式的设计与开发。这样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与设计,我们可以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建立一套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教学情境,此外还要在围绕工作任务实施的情况下展开学习。经过笔者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很多本科院校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导游、旅游营销以及旅游接待等几个方面。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工作任务主要是以下几个:第一处理好旅游纠纷;第二签订与履行旅游合同;第三设立与经营旅行社。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可以将与之无关的课程去掉。在这里笔者根据自身的调查与教学经历,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模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为三大模块,每个大模块中又包含着子模块,具体如下。

1.第一大模块:正确地处理旅游纠纷。

正确地处理旅游纠纷这一模块又可以细化为二个小模块。一是教会学生提交与处理旅游投诉的能力。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生在毕业以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能正确地以游客或者旅游经营者的身份进行旅游投诉,能正确评判旅游投诉的处理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旅游投诉状,一份正确的旅游投诉处理决定书。二是可以正确地处理旅游中的民事纠纷与诉讼。该阶段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能以纠纷当事人的身份正确地提起民事诉讼,学生能够清楚了解一审民事审判流程。对于该课程学习的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次模拟法庭审判。

2.第二大模块:旅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在旅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模块中包含以下三个小模块:其一,教会学生订立旅游合同。这个阶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旅游合同的特殊性,正确地掌握旅游合同的订立程序与技巧。该阶段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自拟的国内旅游合同。其二,教会学生管理旅游合同。旅游管理专业出来的学生不仅要会制定旅游合同,还要会管理旅游合同。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旅游合同,了解旅游合同的法律效力,学生在学习了该专业课程之后,能完成旅游合同的变更与转让,可以不违背法律规定履行旅游合同。完成该模块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交相关的案例,并能根据案例分析结果。其三,学习旅游合同的违约责任。该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辨别当事人是否违法,如果出现违法行为的话,可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完成该模块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交相关的案例,并能根据案例分析结果。

3.第三大模块:设立旅行社以及对其的经营管理。

在设立旅行社以及对其的经营管理的模块中,可以细化为两个模块:一个模块是旅行社的设立,另外一个是旅行社的经营和管理。对于前者来说,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如何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行业政策设立旅行社。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关于设立旅行社的申请材料。对于经营和管理旅行社来说,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能按照法律规定经营旅行社的业务,正确行使旅行社的权利,适当履行旅行社的法定义务。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分组讨论,提交分析案例与结论。

三、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

1.更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观念。

要想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要更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观念,树立每名学生都能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习习惯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以及辅导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运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旅游管理人员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心与爱心,使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计专业课程。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灵活地设计专业课程,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确保与旅游、酒店行业的需求相适应。不能盲目追求“高大全”,盲目设置课程。上述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市场调查提出了几点关于课程设计的构想,这显然与传统的课程设置是有所变化的。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2篇

所谓“人本管理”是将“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将组织内所有成员作为开发和服务的重要资源进行管理,其核心理念即尊重主体,关心个体,激发人的创造欲望,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本管理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它的出现有效地将管理与人本进行了融合。随着教育科研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科研管理注重制度制定和执行,似乎将工作的主体剥离于工作之外,这种管理模式无形中抑制了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探索热情。因此,将人本管理理念引入教育科研管理,对于加速教育科研发展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人本管理中“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位”,即将人本身视作生产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研机构设置空缺,学校通常设置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等机构,却不设立教研处,没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自然缺乏专人的管理;二是教育科研管理不接地气,教育科研重点往往体现在撰写论文,上报创新成果上,与实际教学关系不大;三是教科研活动“含金量”低,教研活动多局限于制订计划、统一进度、优化教学设计,缺乏科研的理论和实践,缺少专业性的课题研究;四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绩效不能挂钩,导致教师课题研究积极性不高。纵观当前学校科研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不难发现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管理模式抑制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持久性都得不到开发。因此,引进人本管理理念,将教育科研的地盘还给教师自己,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施展拳脚,是未来教育科研发展的唯一出路。

三、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教育科研管理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管理准则。

人本管理以人自身为管理核心,以促进个性发展为趋势,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因此,矫正以往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科研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准则:一是遵循个性化发展准则,学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资源配备、岗位调换过程中,必须以教师本人的意愿、能力及长远的发展作为管理的依据,应当允许教师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二是遵循引导性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放下“架子”,和所有的科研成员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用有效的引导代替死板的命令,协调并帮助教师完成研究目标;三是遵循环境创设准则,以人作为科研管理的主体的管理模式中,必须为科研人员配备设备、空间、设施等优良的物质条件,从而促进教育科研的顺利进展;四是遵循高素质管理准则,为了实现高水平的人本管理,管理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挖掘科研人员内在潜力,协调好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可以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科研人员主要是教师,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具有极强的职业特点,在保证他们必要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他们更需要精神的满足。教师这个职业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光环,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他们更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教育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的展示,是超越日常工作,更高层次工作能力的展示。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教师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互相探讨,彼此欣赏,在满足教师精神需求的同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迸发出更强大的科研动力。

五、结语

第3篇

一、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回顾及特点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商业诚信环境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早,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教师梯队合理,有良好的教学基础,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速度都比较快。以美国富乐敦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自1957年建立以来,以其应用型和研究性的传统而闻名,并不断地科学合理地界定工商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引领探讨工商管理学科包含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把工商管理研究引向深入。从目前美国高等学校商学院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和DMA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其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而在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的是工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性与领导性。

(2)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高校商学院管理类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日趋成熟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到MBA和DMA的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看,都有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3)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从学生入学起就介人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辅导和构建强大的现代技术网络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各类信息。

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晚,从目前经济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特点如下:

(1)计划经济时期高等院校经济学分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都是建立在原工业经济或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现实企业类管理问题存在偏差。推荐阅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2)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的教育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这样一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把国外MBA课程直接复制到本科教育中。

(3)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引进西方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的呼声好像有越来越弱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直接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果,要么是课程设置水土不服而流产,要么是缺乏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而使得许多课程难以开出或降低要求开设。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分析

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课程而展开。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置和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适用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商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第4篇

[关键词]快乐管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快乐管理是近年来在管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被认为是有效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运用快乐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时产生积极心理,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本文通过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从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以及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分析快乐管理如何培育与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

一、快乐管理的界定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快乐是个体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各种欲求在个体内心的综合平衡与和谐。快乐作为情绪的反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的情绪状态和人体的生理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快乐包括满足生理需要的感官快乐、物质快乐等的肉体快乐和道德快乐、社会快乐以及由于他人给予自己所期望的评价而产生的快乐等精神快乐。肉体快乐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不稳定性,是某一器官的片面的快乐,作用的时间不长;精神快乐以肉体快乐为基础,通过联想、移情在肉体快乐中产生,由肉体快乐的形象引起,以肉体快乐的效果为终结,是肉体快乐的异化和升华,具有间接性、稳定性、持久性。

在学校教育中的快乐管理,其本质是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到幸福。快乐管理不仅强调学校条件等外在因素与自身发展、学习内容等内在因素的统一,而且强调快乐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教与学是师生为了获得幸福的心身体验,师生要获得的不仅是得到某种需要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在教与学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快乐管理从人的情感兴趣出发,使管理适应人,而不是纯粹让人去适应管理。如果说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考虑到了师生物质条件、身体健康基础上的满足,那么快乐管理让师生不仅要从物质基础上,更要从精神情感、社会适应上获得满足,而情感上的满足更为重要。快乐管理在学校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心理契约,在这种契约中,人性得到充分肯定与发挥,教与学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二、学生的素质本位与快乐管理

学生的素质本位问题是教育界长期重视的一个课题。关于要不要提高学生素质,应不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已经不是讨论的焦点,但应该进行哪些素质教育,则长期争论不下。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幸福的一种管理行为,学生的素质本位就是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学生有创造性,培养的人才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够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主体性。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才会具有多样性。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发展,那他们的将来将都是一个统一的模子。

总之,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发展人的素质,提升和拓展人的价值、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看作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始终目标,看作学校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真正把素质本位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才有可能实施快乐管理。

三、怎样实现在学生素质本位教育中实现快乐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我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处在不停的改革之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也探索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综观这些理论和实践,或多或少,但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就以学生为本而言,它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实现快乐管理,必须十分重视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积极的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满足学生生理与安全需要的一系列因素,如提供先进、完备的教学与学习条件与设备、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精神因素指学校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氛围等。学生会从优秀的管理者身上看到学校的希望,从糟糕的管理者身上感到失望并进而对学校失望。如果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学校环境,一味地迫使学生去适应学校,学校就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还应经常使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沟通的效果7%来自语言文字,38%来自声调,55%来自身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身体语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质量,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也会给课堂带来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情和爱,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当学生站起来,山于害羞,紧张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期待的目光,面带笑容的提示,可以使学生放松下来,恢复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话时声音大小、速度快慢、抑扬顿挫都可以对学生无意中产生影响。而教师在讲授时伴随的动作、表情等是最有直观作用的,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对学生保持记忆起积极作用。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快乐。

应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日常在学校和班级的人际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郊游、运动会、文化节、劳动实践等活动机会,在学生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5篇

质量代表着一种品质和效应,从商业角度看,对于质量的优化控制和管理已成为一种管理态度和管理意识,质量上的“零缺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质量管理哲学[1]。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三大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可以有意识、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使之在写作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领悟研究方法,锻炼科研能力。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曾明文指出,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有人还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管理过程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凸显,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寻求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教学思路,以适应外部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成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的目的所在。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专家米兰·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程序逐渐发展完善而成的一种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优良程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顾客”;“企业依存于‘顾客’”,企业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本文由收集整理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均受益,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与持续发展[2]。

质量管理的过程是目标实施建立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种从上到下的系统结构:质量管理过程是与质量目标相挂钩的,并且关注生产领域质量的结果;质量管理是对产品质量价值长时间的追加过程;质量管理赋予高层领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定权,同时提供培训;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对于实际中产品的反馈及其信息收集,以改进目前的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过程强调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的过程建立在活动组织、产品、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视野之上[3]。

作为一种组织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推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引入这一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有两个:顾客导向和持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让顾客满意。顾客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前者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外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原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在学校内部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都是内部顾客,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4]。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5]。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6篇

一、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

在高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绩单,都要提交一份自己的毕业论文(少数专业学生没有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是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档案资料,两类档案资料的显著共性特征是学生身份信息唯一和明确具体,体现在每位学生的学号具有唯一性。在教学进程中,这两类档案资料的时间属性也很明确,学生课程成绩每学期都有记载,毕业论文在本科学制最后一学期提交归档。此外,学生课程成绩具有私密性、调用频率高等特性;毕业论文属于学生科研成果,成果归属权清晰,学校有对成果进行使用的权利,除保密论文外,一般毕业论文均具有开放性,可供其他人和机构查询。毕业论文还具有页码多、图表字数多等特点,纸质档案占据较大的保存空间。归纳和理解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是开展档案管理和编研工作的基础。

二、以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

传统的常用的成绩档案和毕业论文档案组卷方法是采用入学年度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如组卷方法,或者采用以毕业年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的组卷方法。例如:××学校××级××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学校××届××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由于受到院系、专业调整和更名的影响,受到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影响,受到学分制和学籍异动等影响,这种组卷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4]。

就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而言,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一般都采用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但这种双重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成绩电子档案一般依托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档案馆无权调阅;学生成绩电子档案虽然采用了学号查询入口,系统也具有一般的统计汇总功能,但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开发的软件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的较高级需求;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一般是做成光盘,或者简单存贮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者计算机硬盘中,不利于长期保存、扩充内容和查询浏览。这说明,目前的所谓教学档案双重管理还仅仅是初步的、分离的档案保存,不能充分体现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各自的优势,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和用户服务需求。

因此,建立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值得深入探索。朱惠钰,刘美娟(2001)提出,在新生入学时候,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号姓名及身份证号对应的数据库,实现使用学号或身份证二选一的查询方式。以学号为支点组织成绩档案,形成的案卷题名为:××学校学生成绩总册(学号范围),把学号与档号一起贴在案卷脊背上排架,一目了然,有利于快速准确调档[4]。同时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以学号或身份证入口的查询界面,在主字段学号目录后面,添加更多的其他信息子目录,例如:姓名、院系、专业、学期、班级、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教师等,充分实现多维学生课程成绩数据分析的功能,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基础。谭玲玲等(2009)把整个学生成绩档案信息化管理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即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成绩修改、成绩分析、成绩输出,每一个功能模块下面又设立若干子模块,共计11个子模块[5]。在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杨焕海(2007)提出了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论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分析与结构、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实现进行了论述,提出的系统具有录入、修改、查询、浏览、编审、检索和汇总等功能[6],该毕业论文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基于学生学号关键身份识别信息而建立起来。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可以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对应联系起来,实现双重管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强大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三、学生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的编研要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它是一种主动提供或报道档案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形式。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学校,做好选题规划,体现学校特色[7],对于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学校和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电子档案,选择一些关键选题,开展教学档案编研工作,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参考,便于了解教学质量状态,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例如:对于学生课程成绩,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全校公共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一次性考试通过率;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班级大面积不及格课程分析;学生学籍异动警示分析等。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题目的比例;历年选题的重复情况分析;不同职称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情况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

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档案资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记载。对其开展科学管理和编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一般的快速查询功能,还能实现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的电子档案优势互补,弥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挖掘和利用该类档案的价值,便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档案服务,为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含卓,欧雪梅.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427-428.

[2]钱爱华.高校教学档案分类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100-103.

[3]王玉武.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5):52.

[4]朱惠钰,刘美娟.浅谈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组卷方法[J].浙江档案,2001,(12):25.

[5]谭玲玲,邹妙玲,谭年元.基于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高校成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90-192.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务员;工作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72-02

教务员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起到剂的效果,高校好比一辆飞驰的汽车,本科教学工作是核心是“发动机”,教务员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无处不在,却又润物无声,是各种教学管理信息上传下达的桥梁,是连接学校、学院及师生的纽带,是院系常规教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是领导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参谋和得力助手。教务员除了应对平日琐碎的教务管理工作,保证本科教学工作运行顺畅,还要能够钻研业务,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工作中实践,在研究中提高。本文试从当前高校教务员工作的特征出发,总结教务员工作规律,探讨如何提高高校教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一、高校教务员工作的特征

学分制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呈现出动态性、开放性、多维性,学分制的学籍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及教材管理等大量工作都是现代化的系统管理。因此,必须能够熟练操作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具有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务员。

教务管理工作首先具有连续性,业务性强的特点,教务员对教务管理工作的熟悉和精通需要三年。其次是服务性,教务员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为全院师生服务,因此教务员需要具有主动服务的意识。三是能动性。教学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而人又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思维活动和情感反应的,是个动态的管理,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四是耐劳性。教学管理工作琐碎、繁杂,它是连结多方面、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具有承上启下、桥梁连结的作用,因此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二、高校教务员工作的内容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每学期18个教学周,在开学前一周需要做好课表的工作,提醒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准备好上课并制定教学检查工作方案。

第1周解决开课初期教师遇到的困难,完成试卷存档;提醒全日制本科双学位班师生按时上课,准备期初补考,成绩上报学校;办理学分制选课的补选、免听等手续,解答关于学分修读、选课、补考、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的问题;完成开课审核,对选课人数过少的课程及时了解情况,协助任课教师办理停课手续或向教务处申请继续开课;安排学生助理的值班表;春季学期须通过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监控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进度,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经常和系主任沟通,对指导进度滞后的要督促;秋季学期须完成毕业论文存档,筹备并组织双学位开学典礼。

第2周制订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计划,包括学业导师工作、双学位工作等;组织双学位补缓考;春季学期解答师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问题。第3周英语四六级报名开始;重视对教学工作的宣传,注意相关教学活动照片和文字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秋季学期时需在教务管理系统上做好新生的分班工作;完成学业导师的推荐,并在学业导师网站上创建导师班级,提醒导师按计划对新生开展指导;向新生介绍选课网站和学业导师网站的使用;协助教师完成优秀毕业论文校对;和新生学委、双学位班干建立联系;第4周期初补考后,需要连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一起提交成绩单给教务处。

教务员的日常工作比较琐碎,随时办理调串课手续,解答教学管理系统使用的疑问;对转专业和停学、复学的学生做好登记,在电脑中有专门的记录表。在教师节和相关的节日做好对教师的慰问工作,与师生、领导、同事保持融洽的关系,充分发挥学习委员的作用,使其成为教务员在班级的代言人。定期开展教学管理改革专项调研、组织并参与师生座谈、整理教学数据、总结教学管理经验。注意重大活动影像材料的收集,本科及双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实习、考试、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工作、上级部门的专项教学迎检等。

第6周安排双学位课程和考试,同时确定考核方式、参考书目,在课表中标注学时构成;整理以往试卷送教务处大库存档上附说明,说明内容包括学院、学年、学期、年级等信息,学院只保存近两学年的试卷。在秋季学期筹备双学位招生;春季学期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完成中期检查,确定答辩日期。

第7周开始排下学期本科课表,首先确定教学任务书和专业协调课,配合系主任落实教学任务;在春季学期安排毕业生大补考命题,通知毕业生提前准备好复习,联系结业生参加考试;向招生办提供当年本科生招生手册的宣传材料;组织双学位学生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学籍附表。第8周确定伊春分校双学位授课安排;春季学期时需组织系主任完成学生论文答辩稿的提交,按时向黑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电子版,逾期未提交者按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不合格处理,延期答辩。

第10周发放四六级成绩单,做好成绩的存档工作,统计考试通过率;秋季学期核对本科生未报到情况,删除未报到的学生,做好学籍管理;协助院领导组织系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学秘书填写教学质量年报;参照学校相关时间安排设定毕业论文时间点,向全院;春季学期发放实习手册,大三学生开始毕业实习,在实习期间补充缺少的实习协议。双学位招生集中宣传;奖学金评选和发放;本科毕业论文反剽窃检测,组织本科和双学位毕业论文答辩。

第12周安排期末考试考场和监考;秋季学期开始大一新生选课指导,介绍选课系统、校园网及教学在线、学业导师网站等,同时讲解黑龙江大学的学分制和专业培养方案;第13周统计双学位工作量上报课时费。春季学期14周报送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材料;站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终稿提交完毕。

15周调停课补课,如果已经补课请在“申请停课、补课”网站填写补课信息,如未补课请在该网站上提交补课预案,以上工作需要在17周前完成,否则因教师个人原因临时停课而没有按时补课的学时,将在审核总学时数中减除;组织四六级监考报名,提醒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秋季学期填报本人的年终考核材料;春季学期第15周统计双学位学生的毕业信息,了解其修读双学位的收获。

16周开始计算本学期本科教学工作量;报送公共课监考教师名单;确定伊春双学位课表;录入本学期期末考试考表;学期优秀学业导师考核;提交学业导师工作总结;组织学生和学业导师领导小组对学业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上报考核结果。17周去教材科领取考试用品;春季学期实习工作收尾,完成实习材料归档;发放双学位毕业证、学位证。18周开始组织期末考试,期末教学文件归档。

三、提升教务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从上述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教务员的工作贯穿学期,主要是教学计划制订、考务工作、学籍管理、日常教学工作、教学档案管理和处理随机性、突发性工作。每学期前两周十分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学期初科学、合理地制订好各项工作计划。

教学管理文件、工作方案都是相关部门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凝练,作为一个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熟知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对每一项工作的各个步骤胸有成竹。作为一个好的执行者,一定要相信上级,认真贯彻执行教学计划、规章制度、工作安排。教务员不但要做好一个执行者,还要给教务处积极的反馈,帮助学校完善教学管理。

更新和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教务员积应极参加业务培训以及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去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方式勇于创新,注重管理科研的积累。同时教务处把优秀的教务员送出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其开阔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在同行中推广先进教学管理手段。

提高责任意识。责任意识需要在工作中用心培养、努力提高。教务工作看似都是些琐事,但其实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每项工作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俗话说“教学无小事”,上学期有两名教务员由于工作琐事处理不当而被通报批评,调离原岗位―――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作方式科学规范,才能使自己少犯错。

为确保教学工作稳定运转,在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同时教务员需要有“抢前抓早”的观念,要有忧患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办事效率。教务工作复杂而琐碎,必须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并要“弹好钢琴”,善于处理中心工作和其他一般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中心工作,又要兼顾其他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基础培训,对高等教育发展及改革新动向关注和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管理事务,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工作,要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主动适应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用真诚、热心的态度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服务,通过优质的服务最终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一支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熟悉教学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的教务员队伍,会使高校的教学秩序稳定,教学改革事半功倍,提高教学质量,较好地服务于师生,全面推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高校教务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2]李漪.当前高校教务员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5).

[3]李良菊.从自身实践浅谈教务员的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3).

收稿日期:2013-10-25

第8篇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本科生管理工作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中,研究生管理工作往往受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与本科生的管理体制相一致,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难点。在现阶段,研究生的特点十分明显。首先,生源日趋复杂。纵观本科生的生源,均来自于中学,基本处于同一年龄层,差异不大。但是研究生的生源在年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专业、文化经历方面也各有不同。其次,独立性强。研究生教育需要区分专业研究方向,除了少数公共课之外,研究生学习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特点,研究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选择课程,尤其是在进入研究阶段后,这一特点更为明显,生活节奏和学习节奏更是难以同步。为此,研究生的管理往往具有更多的松散性,自我意识强,但是缺失了集体意识。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会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教育管理的难度不断提升。此外,专业方向多样化也是现阶段的发展新特点。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有经验

1、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教学评估和人才选拔的重要凭证。教学档案的完善,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为此,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完善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计划、课程开设、教学大纲、科点建设文件、研究生考卷、发表过的论文和成绩单等,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对原文进行存档,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另一方面,需要对研究生档案进行管理,配合学校人才培养教育工作。为此,从研究生报到开始,就对研究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存档,在培养周期中对数据不断更新,直至毕业,从而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

2、网络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现阶段,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研究生管理的网络化也应该不断完善。以QQ为例,为了更好地推行教育管理工作,建立一个集通知、交流和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平台至关重要。QQ群就是这样一种便捷的在线沟通工具,符合大学生的习惯。通过年级QQ群的建立,能够实现对通知和文件的下达,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降低教育管理难度。

3、发挥导师的作用

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普遍采取导师制。在读研期间,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必须不断发挥导师的作用,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围绕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院开展工作,具体到课程安排、论文答辩等工作,以导师为依托,对他们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4、大力推行研究生助学制度

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更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多的社会经历,这些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均有十分明显的好处。研究生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学生管理,了解本科生的想法,并协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共同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三、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完善措施的思考

1、完善研究生生源质量保证机制

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问题。研究生入学需要参加入学考试,以分数为选拔标准,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但是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这类实操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单纯以分数来作为人才衡量标准就有了一定的不合理因素。此外,受到就业的影响,很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就是为了考研,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应该逐步实施多元化的生源质量机制,改善人才选拔的问题。

2、加强二级管理部门的功能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管理过程实施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招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位课程设置、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和就业指导环环相扣,在二级部门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与学校一级部门、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研究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搭建多元化就业平台

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就业效果直接与研究生教育成效相挂钩。新时期,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中,管理部门应该为研究生就业搭建就业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走远,促进就业平台的多元化建设,为研究生提供高效的就业信息和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历史专业;培养模式

当今中国高等院校历史学院(系)承担着重要的史学专业研究和中学历史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而历史人才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史学专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景,以及中等教育阶段国民历史素养的培育。众所周知,史学对于提高国家凝聚力,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发展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启迪民众人文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中国高校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工作事关国计民生,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结合笔者历史教学工作中的经历以及思考,探求本科生培B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笔者供职单位的历史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生大多属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入学前中学教育基础比较扎实,具有较强能力,学风普遍较好。但是通过笔者对近六届学生的课堂表现、课程考核、日常交流、论文指导等方式,发现学生理应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是有欠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毕业论文质量差和师范生基础技能薄弱。

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不高。毕业论文是历史本科学生四年学习之后专业基础知识和史学研究能力的总的体现,这往往直接反映其大学四年学习的效果。学生论文写作经验较少,既缺乏对专业研究的充分了解,也缺少写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平时的论文作业大多因循陈说,未能深入研究。

师范基础技能缺乏。笔者供职单位的本科学生大多属于历史教育专业,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主力军。但根据笔者对于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观察,以师范技能为基石的历史教学素养相对缺乏。三字一话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表达能力也缺乏必要的训练,更不用说熟悉和掌握讲课能力。尽管笔者单位在历史教学上的课程配备相对丰厚,但仍然出现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未能密切结合的缺点。

此外,笔者通过其他途径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还发现如下问题,如课堂提问,学生往往翻教材念书,缺少必要的复习预习; 课堂讨论大多没做课前准备,照本宣科,而对相关领域研究一知半解乃至缺乏了解。考试复习多考临时突击,造成基本知识面狭窄,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主观题成为教科书的翻版。课程作业以拼凑成文的情况居多,而往往缺失独立的思考和深入的钻研。

2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缺失

上述种种问题不能从整体上否定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而亟待解决则是他们某些核心能力的培训。

第一、实践能力。虽然接受了史学方法、历史文献、史学论文撰写等研究性课程以及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史学基础性课程的教育,但学生比较缺乏学术研究的实践。仅就撰写学术论文而言,尽管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以论文作为成绩考核标准之一,但很多学生平时的课程作业往往拼凑成文,质量不高,甚至他们大学时期写过的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就是最终的毕业论文。只有少数学生可以通过选题、搜集史料、完成论文这样系统的研究过程从而培养自身科研能力的学生尚属少数。同时,学生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也比较缺乏。除了大四学生参加的教育实习外,大多数学生平时很少参加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他们既不熟悉基础的备课、讲课技巧,也不了解中学教育的特点,因而毕业后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必备的技能,积累教学经验。不管是史学学术研究还是历史教育技能,没有实践的配合,理论学习只是成为学生敷衍考试,应对毕业的无本之木,死记硬背的专业知识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主动性学习能力。由于高校学生成绩评定标准的宽松,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学分。这样造成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整体偏弱,那些无人监督、评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外复习、预习,阅读课本以外的相关研究论著,历史教学技能的锻炼等往往失去应有的重视。尤其考验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论文撰写上,问题多多。如笔者曾经发现学生撰写论文时“写中国史的不看古文史料,写世界史的不看外文史料”的现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研究者应以“竭泽而渔”的态度广泛搜集,但学生大多追求省时省力,不愿看原始资料,甚至连本校图书馆馆藏资料情况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说通过搜集整理史料深入研究。总之,主动的锻炼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本应成为学生在大学教育各阶段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由于主、客观等因素制约,长期的能力锻炼实际上被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行为所取代。

第三、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本是高校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仍然停留在中学死记硬背的层面。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往往注重书面考试的考点,忽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知识,忽视前沿研究;注重因循旧有模式,忽视转换研究角度。此类问题显然不能单纯归咎于课程设置和理论传授的欠缺,更重要的显然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从平时课堂讨论、课程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的情况而言,学生显然还没有从掌握基本知识点的低级学习上升到利用基础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的高级学习。

必须强调的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学生从事史学研究的基础,它也为学生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提供必要的培训。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体制更强调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理论导向整体趋向更新、更多元、更有时代感。同时在网络迅猛发展、经济高速运行的今天,中学生素质有很大提升,拥有更大的知识储备,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他们不再满足课本有限的内容,对当下中学历史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高校历史教育加强对于未来中学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3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的问题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某些核心能力的缺失,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自身,它说明我国人才素质培养工作、高校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需要从下自学生上至高校教育体制等诸多层面去找原因,对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师教学方法、系院班风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乃至社会对高校历史学的认识等方面具体考察问题所在。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上,我们需要从学校、教师、班级、学生自身角度上找不足。学习积极主动性需要客观压力和主观动力两方面共同协作。

3.1 教育管理机构客观压力的缺失

中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和高考制度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严进宽出”模式。通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严苛考验后,学生往往不再愿意保持中学时期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而中国高校教育管理尚未建立起立足人才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成熟模式。因而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承担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并最终融入社会的核心任务,而实际上被简化为通过基础知识的考试,获得文凭。

就考试而言,高校学生的考试体系主要以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主要考试内容,同时教师往往o出复习提纲,或划定复习范围。这样的考试方式有利于突出重要的基础知识,但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广博知识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效果不明显。虽然论文是几乎所有课程主要考核方式之一,但学生拼凑成文的情况比较多见,甚至连论文撰写的基本程序也并不熟悉。因而更高层次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学生仅仅在脑子里留下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就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大多数高校学生并不担心学分不够以致无法正常毕业、获取学位。这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论文质量等方面有明显下降。前述问题不仅由于考试制度问题,更因为从学校、系院乃至班级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监督管理氛围和体制。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学校、学院最大压力在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而提高学生考试、毕业论文答辩的难度与前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加之着眼于学生研究能力、思维模式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核体制建立和完善难度较大。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研究方法和观点往往见仁见智,很难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必将是我们未来探讨高校历史人才培养体制的重要课题。

3.2 学生主观动力的调动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仅来自严格的高校教育考核、监督体系的约束,更需要班级乃至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及良性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育的核心在于任课教师,他们不仅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更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做好研究规划,乃至人生规划。这无疑体现高校教师独有的优势与价值。但由于当前教师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定体系更侧重科研成果,这使得应以教书育人为本的高校教师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连基本的备课、讲课质量都开始下降,更不用说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人生诸多层面的规划。因而课堂之外,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与忙于科研的老师之间失去应有且重要的交流。近年来,笔者供职的学校在综合各系院毕业生对各自专业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数据时发现,历史系的评价在全校排名开始走低,这与向来重视师生交流以及教学质量的系院传统相悖。所以,较之掌握的有限基础知识,学生丧失了高校教育最具价值的部分。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制度;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答辩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王同顺 (1961-),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工程师, 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院系两级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制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评分标准》和《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制定》等管理文件,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要求、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建立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鼓励各系所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尝试各种新的管理方法。“生物技术”专业的择优选导师制度颇有特色。它要求指导教师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所做的科研有全面的了解,能提出适合作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学生按学分积排序的先后,选择自己理想的题目及导师,指导教师如对学生不满意也可以适当调配。这种择优选导师的方法,调动了教师、学生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产生。

二、重视管理环节,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学院采取了系统化手段,即明确选题原则、规范审题程序、深入中期检查、严格论文答辩、合理评定成绩、全面总结归档。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影响论文的水平,学院确定论文选题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原则,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科学研究、生产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要适合成人教育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审题程序上,各专业虽不尽相同,但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或由本专业具有指导论文的教师拟定题目,或由系所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选题指南,学生自主拟题目但需经指导教师批准。

中期检查是导师把握学生参考文献的查阅和实验环节中的实际工作量,防止抄袭、偷工减料和实验数据不准确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我院规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要在8000―10 000字左右,毕业论文中必须要有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图表等,一律用A4打印纸并统一格式和封面,装订成册顺序是:(一)封面;(二)内容摘要;(三)目录;(四)正文;(五)参考文献;(六)审批表;(七)指导教师评语;(八)答辩记录。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论文答辩,论文成绩以答辩委员会评定的分数为准,各系所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按照规定程序对学生论文逐个答辩,并且有详细的答辩记录。确保论文质量和成绩的公证性。

三、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锻造优秀毕业论文

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是提高学院整体毕业论文水平的关键。答辩时,学生先将毕业论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时间10分钟),然后回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不超过20分钟。评分标准为: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有了一系列科学、规范、具体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从总体上看,我院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有较好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质量,题目鲜明、论点明确、论证翔实、结合实际。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多能结合重要课题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独立见解,有的还能有所突破。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评审办法和标准,开展系所级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组织公开论文答辩,并邀请低年级的学生参加,学院设立最优答辩奖,对优秀的毕业论文当场予以表彰和奖励,表彰与答辩同时进行,形成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好多毕业论文达到正式发表的水平。

要继续加大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专项经费投入,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基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优秀毕业论文创作的积极性,出现更多的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军医大学;毕业论文;研究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需要完成的、与专业相关、合乎一定学术规范的文章或设计,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效果。它是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集中体现。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专门通知强调:“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分析军医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策略措施,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军医院校学员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一、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

我院系承担了我校大部分本科专业学员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系统完成了5届上千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拥有比较完善的检验和药学学科体系、先进的科研平台、强大的师资力量,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平台。

以我校2011年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我校2011届医学检验专业有33名学员,药学专业有62名学员,实验技术专业19名学员,生物技术专业41名学员,共155名学员完成了毕业论文。其中论文成绩优秀者47名,占31%;良好者95名,占61%;及格者10名,占6%;不及格者3名,占2%。其具体专业分布见下表:

从调查结果发现,2011年我校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有所提高,毕业论文优秀率较2007届(优秀率14%)、2008届(优秀率15%)、2009届(优秀率17%)有了一定提升。为进一步推进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我们对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改进的客观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2011届医学检验专业、药学专业、实验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共155名学员,论文完成时间为16周。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下表: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选取“政策了解”“选题情况”“资料获取”“老师指导”“时间安

排”以及“重视程度”6个维度自编《军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问卷》,共20个条目,开放性问题2个。对我校2011届毕业学员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47份,回收率为95%。

1.政策了解

主要设置了“是否了解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相关文件要求”

“了解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以及“对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3.6%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清楚或非常清楚,主要信息渠道来自导师指导。

2.选题情况

选题情况包括“选题来源”“选题难度”“选题意愿”三个项目,其中79.6%的学生由导师制订研究方向,其余学生为自己选题、参考他人选题或其他。

3.资料获取

资料获取主要包括“获取文献资料的方式”“阅读外文文献的数量”“论文写作学习情况”以及“专业学术期刊阅读情况”,结果显示72.8%的学生会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或杂志期刊查阅文献,64%的学生阅读了5篇以上外文文献。

4.老师指导

老师指导包括“与导师交流次数”“导师指导情况”以及“对导师的评价”,其中92%的学生肯定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能与导师及时交流讨论,认为导师认真负责,严格监督。

5.时间安排

67%的学生认为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太短,考研、公务员考试、就业面试等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6.重视程度

62%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好坏对自己不重要,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发展没有多大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过多,内力不足

部分文献报道:“教员不具备论文指导资格,缺乏带教经验,是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但与地方院校不同,近年来军医大学教师学历逐渐博士化,而生源相对不足,绝大多数老师非常乐意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带教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加之学校、院系、教研室对带教老师资格的严格把关,确保“一对一”指导,使指导老师的数量、质量并不构成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优劣的主要因素。而我们调查发现:相对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多数学员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好坏与自己未来的前途发展没有必然联系,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时间远远不够。

(二)时间过短,彼此冲突

多数院校在学员大四专业课程学习或毕业实习阶段才启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学员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培训不够,根据我们对我校2011届毕业学员调研结果:52.3%的学员认为欠缺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68.7%和68%的学员认为缺乏搜索查阅文献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53.7%的学员觉得自己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较差,在较短时间内需学习多种科研方法和技术,显得力不从心。另外,近年来本科生规模持续扩张,就业与升学压力空前增加,必将挤占学生大部分时间,这都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第12篇

 

毕业论文作为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成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制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对毕业论文的完成实施全程监控,将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作者简介】

 

朱国荣(1961-)男,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

第13篇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是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结果,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由德国转移到美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生教育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过程中新出现的高一级学位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是其主要形式。研究美国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历史渊源与管理模式,并以其首创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早期获得的成就为案例,进一步体现“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先进之处,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以及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专业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诞生的标志与历史渊源

研究生教育首先诞生在19世纪的德国。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即“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洪堡原则的确立。1810年以洪堡原则为办学原则的柏林大学的建立是德国研究生教育诞生的标志。由此肇始,德国大学教育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并深刻影响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对美国的影响最为深刻。美国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于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下简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霍普金斯大学是一所仿照德国大学模式建立的大学,被誉为是“建立在巴尔的摩的柏林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董事会声称:“大学创办的目的,在于为学者探究高深知识营造适宜的环境并提供机会。”[1]霍普金斯大学将大学定义为“研究高深知识的场所”,并建立研究生院,开展研究生教育,首次提出“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霍普金斯大学注重教学的同时赋予大学以研究职能,“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作为办学原则首次在美国大学中获得实现。“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作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最初出现在一所新建的大学中,而不是出现在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早期建立的老牌大学和学院中,是由19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变革等几个因素所共同影响的。首先,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大。19世纪以来的西进运动过程中丰富矿藏的发现、欧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熟练的技术人员以及大批欧洲移民的到来等众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美国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促使美国社会走向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增长,城市新兴阶层和企业家们急需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当时的劳动者大体上仍然接受的是重文轻实的传统英式学院的教育,美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状况已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应用需要。因此,新兴阶层和企业家们呼吁进行注重研究的工农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对科学研究和应用性人才提出新的需求毋庸置疑。其次,美国早期建立的大学与学院改革不尽理想。面对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长期以来遵循英国大学模式建立起来的美国早期大学与学院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随即进行改良,少数院校对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做出小规模发展的改革计划。例如,哈佛大学教授乔治•提克诺就曾批判美国大学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主张进行教育改革。1826年在他担任哈佛校长之后,为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开设了更高一级的课程,迈出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2]其他大学与学院如耶鲁学院、密歇根大学等纷纷进行改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试验。然而当时大学与学院的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而且研究生教育规模狭小,并未能形成系统。最后,留德归来的美国学生积极参与大学和学院的改革。19世纪中后期正值大批留德学生归来之际,他们先后将德国先进的科研理念带回美国。伴随着大学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留德归来的美国学生纷纷参与大学与学院的改革,如塔潘改革密歇根大学、怀特创建康奈尔大学、艾略特改革哈佛大学等等。除了致力于大学与学院的创建与改革之外,大批留德学生归国后成为了美国新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的主力军。基于上述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高等教育转型势不可挡,“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的出现符合时展潮流,是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专业式”取代“学徒式”

德国是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其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学徒制”,即以培养“科学研究的接班人”和“工程或技术的研究人员或专门人员”为主要目标,学生通常以自学为主,大学重视导师的作用,强调学生以导师科研助手的形式参加科研实践与教学实践。美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在参照德国“学徒式”的基础上,结合了美国的基本国情与本土传统英式学院,进行重大创新,改变德国研究所实验室狭小和教授个人研究的局限,并消除“学徒式”的学生参与和纯理论性研究的偏颇,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对研究型大学的改革与研究生的规模化培养具有深刻影响。

(一)以研究生院为组织体系

为使研究生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美国首创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生院脱胎于德国的研究所,以“培养高水平的专门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大学的科学研究与学术前沿项目主要在研究生院进行。研究生院作为对研究生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场所,对研究生的科研素养的培养和先进科学知识积累具有重大影响。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的高一级教育,因此,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既存在合作又存在冲突。研究生院的建立恰恰平衡了这一矛盾冲突,本科生的教师是研究生教师的主要来源,他们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权限较小,仅起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这既能缓和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之间的冲突,又为研究生院和本科生院之间的联系支起桥梁,“避免了德国大学研究生培养与大学本科生培养的冲突,解决了德国大学未完成的历史课题”。[3]

(二)以校—院—系为主的管理体系

在“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中,校—院—系各单位管理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在学校层面,学校设立校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毕业等宏观层面的政策管理进行决策;在研究生院层面,主要由校级研究生院和院级研究生院分院两种形式组成,前者是校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办理研究生管理的日常工作,后者主要负责教师的招聘、学院课程的设置、科研活动事项等工作;在系层面,系所属于学院的下一级,设立系级研究生教学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教学与科研的各项工作,并考核研究生的课程质量以及科研能力。以校—院—系为主的三级管理体系,使得研究生教育工作简洁明了、分工明确、权责细化,使得研究生培养规模化、规范化,既能保证教授在教学领域与科研领域的重要作用,又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效地缓解社会对人才输出的迫切性。

(三)以基础知识为主进行教学与科研

研究型大学具有从事基础研究的传统。[4]“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尤其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对硕士生与博士生均做出具体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基础知识的授课时数是总授课时数的一半,而专业知识的授课时数是基础知识的二分之一。除课程学习之外,对学生的论文写作与实践教育也做出具体要求。即在未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之前,研究生是不被允许写论文的,学生的论文撰写应当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教育均完成之后进行,并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商议论文选题及其它方面的内容。实践教育阶段即科研阶段,研究生首先从入学开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零散的基础科研活动,而后可以单独进行一段时期的科研活动,或者是加入到导师的课题中进行科研活动。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大量参与科研工作是美国“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特色之一。以基础知识为主进行教学,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对学生基础科学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掌握与训练、科研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以一流的教师与一流的学生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其质量高低对研究生教育、甚至是研究型大学的影响不言而喻。“专业式”研究生教育要求聘请一流的教师,择取一流的学生。美国研究型大学严格遴选教师,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十分关注。学校的荣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研究生教育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中的重要关注点,对其教师的选聘更加需要引起重视。研究型大学只有一流的教师是远远不足的,一流的学生也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专业式”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科学素养、科研兴趣与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要求,面向全世界招录学生,既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学生的视线,又为一流学生的择取扩大了选择范围,进而择取到一流的学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技术专门人员以及科研工作者等等。

三、“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成就———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

“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美国研究生培养创造了组织环境、为美国社会人才的规模化输出创造了条件,进而影响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以“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首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为例,通过其首批研究生录取的成功、研究生教育的成就、引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体现“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首批研究生录取的成功

霍普金斯大学从建立之初便声称要“建立一所大学而非学院”。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是第一所以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为重点的研究型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尽管霍普金斯大学是一所新建立的大学,但它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在首批研究生录取上,霍普金斯大学不仅招收了美国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更是将生源拓展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其他国家。大学收到了来自46个不同的大学和学院的152份申请书,其中还包括哥根廷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优秀研究生申请人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致于董事会决定将霍普金斯大学设立的奖学金名额从10个增加到20个。首届研究生招录的成功为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起步解除了燃眉之急,更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起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的成就

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成就从其首届博士毕业生以及随后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上得到充分体现。1878年6月13日,在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短短两年之后,迎来了首届四名博士毕业生,他们分别是亨利•卡特•亚当斯、厄内斯特•希勒、约西亚•罗伊斯和托马斯•克雷格。通过笔试与口试,毕业生们证明了自己对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精通,并提交了他们精心撰写的论文,展现他们拉丁语、法语和德语的阅读能力和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深刻认识。首届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大学建设,亨利•卡特•亚当斯担任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后来去了密歇根大学;厄内斯特•希勒担任纽约大学的教授;约西亚•罗伊斯担任哈佛大学的教授;托马斯•克雷格拒绝了来自哈佛大学的邀请,成为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在博士学位授予的数量上,霍普金斯大学迅速获得领先。截止到1889年,霍普金斯大学共授予151个博士学位,同期的哈佛大学授予43个博士学位和12个科学博士学位,耶鲁大学自1861至1889年则共授予101个哲学博士学位。[5]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写道:“事实上,尽管不是名义上的,霍普金斯大学是一个类似培训年轻教授的机构。”在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的15年之后,202名毕业的博士中有184名成为了教师,超过了毕业生总数的90%,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美国的大学或学院中任教。

(三)引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首先,新型大学的创办。以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为效仿对象,一批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新型大学逐渐创办起来,如1889年克拉克的创建、1891年芝加哥大学的创建,等等。其次,美国早期建立的大学与学院的转型。尽管这些效仿英国模式建立的早期建立的大学与学院在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之前就进行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研究生院的创办,如哈佛大学在1826年率先开始进行研究生教育,然而研究生院却在1871年才缓慢建立。耶鲁学院于1852年正式开始研究生教育并在1872年设立研究生院,但是这些早期建立的大学与学院未能彻底改变当时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唯有当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之后,目光长远的校长们才纷纷参照霍普金斯大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转型。基于这两条途径,美国研究型大学获得迅速崛起,并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大放异彩,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四、“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作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高等教育至今仍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矗立,正是由于其系统的非凡性:它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成功机构,其中大多数能够长盛不衰;处于这个系统顶端的是一批形成路径、特色各异的高水平大学。[6]这其中,既包括了德国首创,却在美国发展壮大的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包括了美国首创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若是没有“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能否获得如今这般成就是不可预见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不仅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产生巨大影响,对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一)在借鉴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当前阶段,创新已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要求,“创新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之类的教育词汇大量出现在政策文件、期刊论文中。基于对美国“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理解,研究生教育所需要注重的创新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尽管“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是美国的首创,但同时也是借鉴德国“学徒式”改造而成的。我国研究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样可以吸取“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势与特色之处,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实际需要,做出积极有效的改变,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其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研究生的培养,仅管理上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正确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的方向、检测培养的质量等,也是需要创新的角度所在。其三,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科研活动的训练之后,在单独进行科研活动或参与导师课题时更要注重创新精神,以已有的知识为起点,在学术研究与论文撰写上实现创新。

(二)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

“专业式”研究生教育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其看作是进行科研与论文写作的基础,对研究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来说,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占据研究生主体的很大一部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期间,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并积极拓展,是教师所面临的难点。对于研究生而言,特别是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如何在教师指导下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变、专业技能的应用、更甚者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有学科与专业的结合,是研究生面临的难点。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既为研究生传播了基础知识、丰富了文字阅历、加深了文化印象,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需要,又为之后的科研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

(三)重视教师选聘与学生录取

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既可以转化为大学的声誉,加大学校的知名度,又可以吸引一流的教师和优秀的生源。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跟上大学发展的步伐,空有良好的资源设备没有优秀的教师不能造就优秀的人才。教师与学生都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一所大学存在与否的关键。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不断进行人才的培养与输出,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对学生的培养更需要重视。我国研究型大学正处于重点建设时期,更应当通过制定有效的教师选聘政策、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为大学引进一流的师资、录取一流的学生。不断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将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紧密联系,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作者:孟江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2]王英杰等著.美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13.

[3]殷小琴.美国对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继承与超越[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1):98-103.

[4]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3.

第14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研究生 德育 核心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国家教育战略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2005-2020)中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人才库和智力库”,“优质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将为国家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基础,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对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教育部在2000年4月《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3号)中强调指出:“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高校传统的德育(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教育内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2、政治制度认同教育;3、世界观教育;4、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6、法制教育;7、学习态度教育;8、科学素质的养成教育;9、公民道德教育等。这些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所共有的,其中一部分德育内容甚至与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也基本相同,因此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并无区别。那么研究生德育工作与本科生有何不同呢?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本科生与研究生作为国家教育战略中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有何区别。

根据《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国家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是“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对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本文认为,如果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概括为“通过学习以掌握和应用知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研究以创造知识”,即使是应用型学科,研究生也应以进行应用性研究作为主要任务。换句话说,“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研究生之成为“研究生”的本质特征。由于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应将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基于此,笔者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定位为:创新教育。

以“创新教育”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基点,需要研究生德育工作人员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认识,明确工作目标。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基本由研究生辅导员、导师、任课老师以及党团组织组成,严格来说还包括教学工作安排人员等,体现了“全员育人”的趋势。但多数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很少思考研究生德育工作内容与本科生德育工作的区别,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缺乏认识,工作多停留在前述的几种传统思想教育内容上。而多数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则往往限于具体学术问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或者对研究生实习、就业进行指导,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很少考虑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内容、方式,很少考虑“应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之类的方向性问题。因此,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提高对“创新教育”核心地位的认识。把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二者结合起来除了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之外,还能产生一些其它的、积极的教育效果。其一,能在研究生中真正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相应地也能产生更为丰富的科研成果。这是一个类似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简单因果关系;其二,让研究生明确了课余时间的意义所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如本科生那么密集,其用意就在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查资料、去做研究。并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做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课后部分的学习才是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的真正区别所在。研究生明确了上课与课余时间的关系,就会有目的地利用时间,从而也减少了因课余时间漫无目标、无所事事而产生的一些思想问题。在笔者所在的单位,很多研究生在听完专业课之后,就开始在老师观点的基础上提炼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动手搜集资料、写成论文投稿。这首先当然是任课老师启发的结果,但同时也是管理工作中引导的结果;其三,帮助研究生在毕业时能达到学校关于发表文章的要求。如果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主动从事研究,在读研究生期间完成2-3篇论文的发表“任务”是不成问题的。换句话说,“创新教育”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因为“创新”是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以及区别于本科生的本质特征,也是因为落实“创新教育”可以有效防止研究生出现其他方面的许多思想问题。

三、让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当德育工作者明确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创新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之后,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贯穿“培养目标”意识,用培养目标教育来引导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每位研究生从入学起就明白: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提高专业研究和创新能力。把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这是培养单位的责任,也是每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同时还要让研究生(培养对象)明确的一个更为具体层次的问题就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研究”,其二是“创新”。“研究”主要体现为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参与或承担的课题、学位论文等;“创新”则要求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且要争取写出别人没说过的东西。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

四、“创新教育”工作要结合学术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在研究生学术研究方面,德育工作者需要鼓励“数量”、强调“质量”和“创新”。在“数量”方面要求的是勤于研究、“质量”方面要求的是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创新”方面要求的首先是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其次是要争取说出别人没说过的东西,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把研究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即自我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创新”排斥低层次重复研究,更排斥剽窃和抄袭。在这一意义上,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同时也是在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或学术诚信教育。但仅从“创新”的角度来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是不够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者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各种形式组织研究生学习学术道德规范,并将之贯彻到日常管理、学位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等工作当中,同时应制订相应的制度来规制学术不端行为。事实上,“创新”与“学术道德”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两个“翅膀”,二者在方向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创新意味着对学术道德的遵守,反过来,不遵守学术道德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五、遵循科学发展观,认识创新规律。对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认识既是德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构建研究生思想教育平台的前提。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应该对科研创新的规律有所认识,对论题的形成过程、创新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及文献综述方法等有所了解。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布置等方面要处处体现以“研究”为中心。此外,德育工作者应明白“创新”引导只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外因,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来激发研究生进行科研研究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才是关键。

综上,“创新教育”是研究生德育区别于本科生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也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更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国家高层次人才教育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应该在自身认识到位的基础上,让研究生明确自己作为研究生的使命是提高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术道德教育及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依据“创新”的客观规律来实施“创新教育”。

第15篇

我叫xxx,自XX年任中级职称以来,一直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情操、博大的胸怀,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于多年的教学工作,自己大胆仔细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班主任工作以及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并取得了如下成绩:

1、XX年年7月论文《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发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属国家级。

2、XX年3月论文《简述物理课的味》获唐山市中学优秀教师教研论文一等奖。

3、XX年5月论文《素质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获唐山市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4、XX年6月论文《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发表在《当代教育》。

5、XX年7月论文《决定电灯明亮程度的几种讨论》发表在《当代教育》。

下面就自己的学习情况向领导汇报:

1、XX年在河北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