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院校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职院校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论文

高职院校工科毕业设计论文

一、国内外高职工科毕业设计现状

(一)德国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国内高职院校学习的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它的教育模式与高职比较相似,它以实践为导向,特别强调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通常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不为学生指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必须自己到企业寻找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如规模大一点的企业利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学期在自己的网站或报纸杂志上贴出课题信息,这些课题来自于企业还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时间相对充足的学生来完成。学生提出申请后由企业选择是否录取。规模比较小的企业通常直接与应用科技大学联系,由校内相关部门企业需求信息和课题内容,学生可以有效地建立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既方便学生找到适合的毕业设计课题,也帮助小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就业优势明显,大多数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后,可以非常自如地开展工作,毕业设计单位往往也就成了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德国的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与德国的国情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校企紧密合作有关,国内校企合作做得好的专业可以借鉴。

(二)台湾毕业设计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技职院校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学制、课程、教材与教法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推行专题制作。专题制作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以研究为主的必修课,学生可依职业发展需要或个人兴趣选取一个课题进行实务制作或撰写研究论文。台湾技职院校的专题制作就相当于大陆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专题制作课程的实施流程大致包括如下环节:分组,确定指导老师与专题题目,专题分工及拟订计划,计划审核,专题制作,专题发表。专题制作课程具有以下五大特色:(1)提升研究和实务操作能力;(2)一组一题,分组指导;(3)团队合作,分工协作;(4)小班化教学,师生互动;(5)重视系统的研究方法教学。目前大陆高职专升本(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教育中有借鉴其做法,河北大学谷冠鹏等提出专题制作课程对于国内高校改革和完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借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资讯学院“实务专题”教学的成功做法,各专业将“实务专题”纳入了必修课程。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罗薇薇在《浅谈台湾技职教育对内地高职教育的启发》中也提到可以效仿台湾技职院校“专题制作”的做法,把学生的毕业实习与“专题制作”结合起来。内地的高职院校某些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平台的作用,学校应加强监督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项目中,在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相关专题的制作。

二、高职工科毕业设计的改革探讨

了解了德国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和台湾的专题制作后,我们一定会感受到他们的做法才是实在为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毕业设计,而我们只是表面觉得他们的专题制作搞得非常好,真正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达到企业的求才标准。国内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应借鉴其优秀做法,再结合大陆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制定出更加符合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培养方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强调校企合作,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台湾专题制作强调实务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借鉴德国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和台湾技职教育专业制作模式,再结合我国大陆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探讨高职工科毕业设计的改革。

(一)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高职工科毕业设计时间应安排在学生学完专业主课后,一般安排在大二结束,大三学年,但是为能掌握学生的动向,可让学生毕业设计在校内2~3个月完成,如果在企业找到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可安排在企业完成,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工科毕业设计应注重研究方法的传授工科学生应在毕业设计前开设研究方法之类的一些课程,比如“统计学”、“逻辑导论”、“资料处理与分析”、“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

(三)工科毕业设计应注重设计过程,实物可展示工科毕业设计应侧重实际动手制作实物、模拟仿真或完成电脑软件编程等,学生三人一组以团队合作形式共同完成。这样,学生既可相互讨论又可分工合作,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在答辩前,学生的作品通过展板、实物、录像或照片等提前展示出来,让评委老师提前了解该组学生的专题内容,既形象具体,又相互比较,一目了然。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论文

一、学生之间相互影响

学生是班级的主角,更是一个班级的主体,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于班级隐性文化的形成,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首先,一个班级的学生干部队伍能起到榜样作用。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队伍,是班级的“领头羊”,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带领班级全体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班风。本人带班,不将权利只授予一个人(班长)身上,每天班级QQ群、微信群中,生活委员上传《宿舍卫生每日一报》、学习委员上传《课堂考勤每日一报》、文体委员上传《晨操考勤每日一报》等,将班级常规工作量公平分布,一是加强了班级的制度建设,及时让师生了解班级常规工作,二是增强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执行力,促进学干队伍及班级和谐健康发展。其次,同伴之间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也可称之为同辈文化的相互影响。青年希望从对同伴那里的了解来解开自己心头的迷惑。在价值观与世界观还没有成熟建立之前,他(她)们会彼此效仿,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同伴身上来。伴随着对身边同伴的过分依赖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遵从集体压力的倾向越来越凸显。本人带班注重对小团体的引导。如上所说,重视班干队伍建设;注重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所带班级会产生积极影响,它能让同学之间非常团结友爱,让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让班级充满学习氛围。同样,不好的舆论也会导致班风学风差,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信任,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对班级中的“特殊小头头”,通过“家校合作”“逐个攻破”“重拾信心”“相互督查”等方式,引入正道。也由此调整班风,事半功倍。

二、德育学分制度推广

德育学分,在健雄学院也称为成长学分,实行加减分制。是学院根据实际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分项起到激励作用,减分项起制约作用。本人仔细研究学院德育学分实施办法,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德育学分制度,充分推广。委托班级学习委员带领班委会统一负责加减分统计,借助于班报、班会、QQ群等载体,每半月公示一次班级学生德育学分成绩,及时起到警示与鼓励作用。为帮助学生将德育学分制度文化从强制性约束向自觉遵守转化,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征,结合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养成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好习惯。面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建设文化,学生学习并严格遵守,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

三、显性文化是隐性文化的成果与升华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朝气,班级学生所在的宿舍是否干净整洁,是否富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宿舍能否体现出专业特色,都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显性文化是隐性文化的成果。宿舍的明亮清爽,干净整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都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宿舍卫生是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必须要坚守好这块“基地”。为此,本人鼓励班级宣传委员带领全班同学制作班级小报,每月发行一期,在班级充分推广。小报内容丰富,鼓励班级同学积极投稿,散文、绘画、书法、诗歌等,题材不限,缔造“书香班级”,做“书香青年”。

四、结语

班级学生只要是置身于班集体文化氛围中,通过日积月累,他们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似的、相互融合的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班风,使高职院校班级里的每位同学都可以充满正能量,团结友爱,彼此信任,关系和谐,使班集体与学生都获得共同成长与发展。所以,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论文2篇

第一篇

一、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保证科研质量

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科研管理工作的灵魂,一名优秀的科研管理人员其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性都是很高的,在保证了学院科研质量的同时还能对其他工作人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学院的科研气氛,促进学院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所以,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避免因欠缺某个学科的科技研究知识或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不熟悉而造成的纰漏,切忌只凭自己的管理经验来办事。学院应组织科研管理人员对与教学研究工作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研习,对各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各类课题的申报指南进行学习,并要求他们掌握工作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借助信息手段了解各专业的科技研究在国内外的动态和水平,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而对于自己不擅长的学科,更应通过参与学术研讨班来提升自己,或是在网上的交流论坛中积极与同行进行沟通学习,多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科研工作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对良好工作环境的高度需求,所以科研管理者们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保持高度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设身处地地为科研人员着想,简化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构建服务化的科研管理平台。要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尽可能减轻科研工作人员不必要的负担,为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产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科研项目的类别和数量的增加,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纸质档案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的科研需求。为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高职院校也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科研管理设备,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到管理工作中来,实现科研过程的信息化和专家管理的信息化。

(一)科研过程的信息化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是人力操作来完成的,它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在繁杂的资料中进行查找、筛选、统计等动作,不仅耗费的时间长,而且材料信息的准确性也无法得到保证,工作效率低下。科研管理者的工作是为学院领导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为学员科研活动的参与人员提供服务,而科研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力资源、资料数据、资产经费等都是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为了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方便查找和传输,我们可在各部门中构建一个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平台,如协同办公平台等,从各个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入库存档,并将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各部门的科研活动人员手中。各人员都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只要在平台开通的时间内即可使用浏览器登陆进行相关操作,如申报书填写、立项合同书签订、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不仅实现了管理地点和时间的灵活性,还同时降低了人工传递过程中的失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专家管理的信息化科研专家是科研工作的执行者和完成者,他们不仅在各项目研究中担任活动主体,同时也是承担了科研项目申报的立项审查、科研成果的评价等任务,所以对科研活动的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科研专家的管理。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借助科技管理推广平台建立了专家信息库,可以准确、详细地了解各专家的工作经历、工作态度、学术水平、科技活动的记录及内容、现在所承担的项目的进展情况等,实现了专家选取和评审的即时性,大大提高了专家管理的效率。另外,该平台还兼顾对专家的资质、信用等的测评功能,对促进科研专家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高职院校应加强整合研究资源、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平台,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结语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薪酬管理论文

摘要:薪酬问题是社会劳动者在生活、生产中高度关注的根本问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改革,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构建合理的薪酬管理留住优秀人才,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促进高职院校稳步良性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认真分析、思考,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薪酬管理;现存问题;应对策略

一、前言

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加速了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薪酬管理改革则属于高职院校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可达到激励、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的目的,关系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良性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对薪酬管理途径的探索很有必要。

二、薪酬管理概念以及高校开展薪酬管理的意义

薪酬管理即某个机构或单位根据所处市场环境以及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与薪酬有关的制度和方案,包括薪资构成、薪资分配政策、分配标准以及具体的分配方法等,旨在充分激励职工工作动力。高职院校开展薪酬管理是十分重要的:①有利于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的薪酬管理,针对各类人员能力高低、贡献大小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结合价值创造的比例合理进行薪酬分配,也利于学校领导对表现优秀的,工作出色的教职工给予肯定,达到激励与留住人才的效果;②进行全面薪酬管理体系构建可使教职工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在稳定人才队伍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除了可达到吸引人才的作用,还可将核心人才留下来,推动高水平、规范发展。

三、高职院校薪酬管理现存问题

(一)考核、晋升体系欠完善。高职院校实行岗位聘用制,与其配套的薪酬制度即“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校内津贴制度的分配依据是人员的岗位与业绩。但在考核时过渡关注部分指标的数量,根据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数量,以及主持、参加的课题研究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薪酬发放,导致科研人员、教师以及后勤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著作和论文数量而疲于应付,往往重数量,轻质量,这种考核、晋升体系欠完善,出现背离实际的情况,个别人员当职级达到一定水平时,便缺乏动力、不求上进。从而会产生严重人力资本损失的情况。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师德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廉洁从教的概况分析

从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反应情况来看,每到期末考试或者其他大型的考试,一些教师就会变相的收取学生的“过关费”,并且有的“过关费”数额较大,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教学教育的公平性,还触犯了法律。第三,在学术成果的评审和鉴定环节,存在腐败情况。一些教师,为了评的更高层次的职称,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而限于自身的研究局限,为了能够顺利取得相关职称,就开始对学校学术成果评审委员会的相关领导进行行贿。

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廉洁从教的措施分析

1.健全职业监督机制。

从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模式来看,设计合理,执行有效的监督,是预防教师队伍腐败,促进其廉洁从教的重要举措。任何没有严格监督的管理制度,都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教师的廉洁从教,除了从纪律上严格约束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在高职院校内部,可以以学校党支部为领导机构,有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测评,发现问题的要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制定有效的惩戒机制,对于那些触犯教师行为守则的教师,要从严处罚,杜绝教师贪腐行为的发生。

2.加强自律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师,从整体素质上来讲,无论是其学术水平还是个人道德水平,同本科院校的教师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加大对教师的行为约束力度,做好教师的自律教育。从教师廉洁从教的初衷看,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职业奉献的热心,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经济收入上,可能相比社会中的其他行业,显得有些淡薄,而如何才能抗拒外界的诱惑,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是值得教育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在复杂的世界中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别能力,不要被来自各方面的不良风气蒙住了双眼,不是属于自己通过合法劳动所得的报酬,就坚决不能接受。其次,要敢于抵制不良的风气,凡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违背廉洁从教的行为要坚决抵制,不能麻木不仁,明哲保身,自己的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各种不良诱惑就随之远离,只有严格自律,才能养成公正的品德意志,这一点是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保持廉正需要做出许多艰辛的意志努力,除了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还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遇到别人的不理解,教师就要有果敢、坚毅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量,要做到“慎独”,只有道德意志顽强,在任何情况下才不会改变自己正确的认识和信仰。总之,教师只要具备了辨析是非的能力,有顽强的抵制能力,并能够养成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一定能保持自己廉洁从教的道德行为。

3.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战略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战略管理规划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条关于高等学校的校长职权的阐述中,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的规划,即拟订发展规划、拟订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和拟订年度经费预算方案。作为高职院校领导,制定战略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领导能力,而且这个战略愿景应当是容易理解的、现实的、可信的,是与时俱进能够作为行动向导的,体现高职院校组织的价值观。战略计划的制定要考虑面临的变化,考虑政策环境、需求变化,考虑学习者、行业伙伴、以及社区。战略计划的制定要由足够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采用SWOT方法,通过对内部条件优势、内部条件弱势、外部环境机会和外部环境威胁四个方面的研判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愿景。SWOT分析法是战略分析中制定组织发展战略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SWOT(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s),来确定组织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s)、竞争劣势(weakness)、未来机会(opportunities)和面临的威胁(threats),从而将组织的现状和未来,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全面地分析对组织有利的、值得发扬的优势,把握住机会;也可以找出对组织不利的、要避开的威胁,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带有一定的决策性结论。SWOT分析法是领导者和管理者作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的重要决策方法。将SWOT分析法应用在高职院校,进行战略管理规划时,可以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是进行内部条件优势、内部条件弱势、外部环境机会和外部环境威胁的分析。通过选用有效的调研方法,对学校所处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因素,包括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内部条件优势因素包括学校的政策支持,与产业融合的专业设置、良好的师资队伍、优良的设备条件和实训基地,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等;弱势因素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师资,科研落后、资金短缺、毕业生就业难等。这些内部条件在学校发展时间轴上都属于已经客观存在的因素,学校必须要立足现状思考问题;学校外部环境机会因素包括新的职教思想、职教政策、职教改革,新的产业发展、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国内国际职教发展趋势、办学经验教训等;威胁因素包括新的教育竞争、招生政策变化、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市场变化等,这些环境因素在学校发展时间轴上都属于发展性因素,要具有前瞻性。在调查分析各种因素时,必须综合地考虑问题。第二步是布局SWOT矩阵。将调查分析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因素,根据影响程度大小和紧迫度等进行排序,布局SWOT矩阵。并将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形成SO、ST、WO、WT策略。SO策略:依靠内部优势条件,把握外部机会;WO策略:借助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因素;ST策略:发挥内部优势,避开外部威胁境况;WT策略:弥补内部劣势因素,避开外部威胁。这样将与学校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第三步是制定行动战略规划。在完成内外因素分析和布局SWOT矩阵后,遵循发挥优条件势因素,克服弱势条件因素,把握机会因素,避开威胁因素等基本原则,运用系统、综合的分析方法,对SWOT矩阵中SO、ST、WO、WT四种布局进行比较分析,SO对策应该是四大策略中最重要的,因为很多劣势条件是难以弥补的,不如扬长避短、把握机会,避开挑战。通过SWOT分析,可以制定出一份完善的战略规划,这就是学校发展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包括高职院校的使命、目标、愿景以及如何实现其目标。实现通向愿景的目标必须采取具体行动,年度计划就是通往目标的核心工具。年度计划包括规划关键活动、重点事件和日程表、责任的分配、年度预算、资源配置以及学院的所有部门分工、明确的完成任务时间表和考核的详尽要求。战略规划还包括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制定各项制度标准,要以制定高职院校章程为主线,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标准体系。

二、高职院校战略管理运行

高职院校战略管理运行,就是要进一步创新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产教融合、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战略管理运行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和执行团队,营造一种紧迫感,要赋予管理团队每个人的权利与职责;二是要全面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三是要紧紧依托社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两类,一类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设置的,一类是根据行业发展设置的。学院深深植根于所在的社区,确保课程的开设、侧重点和学院的活动反映所服务的社区和行业的需求和期望;四是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与行业相连的机制,行业认识到与学院的这种联系所带来的巨大好处,本地和区域行业的参与对课程的内容有着很大影响;五是要坚持教师关键,学生为本,培养和聘任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坚持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了解学生如何学习,确定学生需要学什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体现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提供学中做和做中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六是要放眼世界,加强国际交流,将学生培养成世界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校可以通过实现学生课程和学院的国际化,招收国际学生,学生互换,教师交流等方式加强国际化进程;七是加强学校应用研究,将应用研究建立在院校所拥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设施的基础上,开发或改良产品、生产流程和服务,以促进商业化、技术转移和生产力提高。

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运行,重点在于进行绩效管理。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可以选用目前企业上比较成熟的方法如关键绩效指标法(KeyPerformanceIndicator,简称KPI),其核心思想是用最关键的少量指标作为评估指标,通过对关键指标评估来对员工的绩效做出评价。平衡计分卡(BalanceScoreCard,简称BSC),是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于1992年发明的一种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具。其核心是在组织战略目标统领下,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维度对组织进行全面的评价,体现组织协同,每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对组织战略的实现贡献力量。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简称MBO),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其核心是组织中的上级与下级通过共同协商,确定组织使命及为实现该使命而订立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下层层分解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做为经营、评价和奖励每个部门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三大要素为明确目标、参与策划、目标期限和绩效反馈。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以企业的全面质量为核心,全员参与。全面质量不仅指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包含企业内部流程的工作质量。以人为本,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其中关键绩效指标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s)在学校管理绩效的系统考核体系中使用最为普遍。KPI绩效管理的优点是标准鲜明、易于评估。实施KPI的重点是按照SMART原则确定关键绩效指标。SMART是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要具体化;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相关性(Relevant),是指年度目标的设定必须与预算责任单位的职责紧密相关,是相关各部门的共同认可和承诺。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KPI是对学校战略目标的战略目标的分解和进一步细化与发展。确定关键绩效指标一般遵循下面的过程,一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设定评价标准;三是审核关键绩效指标。从而保证关键绩效指标的代表性、有效性,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工作绩效,并且可操作、易操作。

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的成熟例子是加拿大教育,加拿大政府采用关键绩效指数(KPIs)来评价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办学水平。评价加拿大社区学院关键绩效指数包括学生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率。其中学生满意度调查在课堂进行,主要调查在校生对专业、课程、老师、服务以及整个院校的看法和感受做出评价;毕业生满意度主要调查毕业6个月后的学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主要调查毕业6个月后的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主要调查毕业6个月后的用人单位,主要是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做出评价。加拿大社区学院KPIs,为学院和整个体系提供了清晰的基准,体现了院校是否达到了学生、社区、行业和国家的期望,在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这些指数对教育机构的可信度和声誉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成为未来社区学院自我定位和营销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而且政府拨款逐渐趋于与KPIs相挂钩,是政府对学院办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措施。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管理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有效办法。在高职院校管理运行中要改进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等推动实现管理透明、公开、高效。要立足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如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创新、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信息化、高等学校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等,通过信息化实现管理的高效、科学和规范。在通过组织协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方法在实践中越来越趋于综合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协同组织部门、成员,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实现组织与组织成员及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战略管理评估

实施管理评估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如常规采用的评估,要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目标。在学校的评估中,目前正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办学水平、校长办学业绩、学生体质和课业负担等进行评价。并逐步建立起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高职院校评估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个中心”,强调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衡量,在人才培养上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在评教上,以课堂为主的教学质量、师德师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对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评教内容包括教师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在评管上,全方位地评价各个院(部)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教学过程状态、教学资源利用效益等。在评学上,以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为内容,结合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进行全程评价。在专项评估上,可以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考试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等的某项或几项进行全面评估。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一部分采用自评,自己评价自己;另一部分采用是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系统内部的评价,但这两类评价都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这样的评估公信度不高。正在推进的高职院校评估改革中,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价是大趋势,是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很早就建立了第三方评价制度,引入了第三方评价机构。如美国的专业性教育评估机构就有很多,在教育管理和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有目共睹,这与他们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体系的监督和引导是分不开的。第三方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第三方,一是评价标准由第一个第三方制定;二是评价的实施由第二个第三方来组织进行;三是做出评价的主体由第三个第三方承担。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评价,一是可以发挥评价机构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大面积调研,进行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评价。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价可以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评估体系,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能提前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科学决策、主动应对,评价致用,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为行政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信息参考。四是可以真正实现把评价权、监督权交给社会、交给万千家庭,把人民满意细化为衡量改革得失的具体标准。

继续阅读

特色型创新型高职院校论文

一、从改变师生观念入手,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构建模块化的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学课程体系合理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是推进创新型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把研究与实践融入教学过程的关键。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学课程体系以模块化的形式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统一体,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研究及应用技术经历,让学生在掌握宽厚的知识基础上,真正实现由知识的接受者向研究者、技术应用者的转变。1.基础课程的重组模块。传统以学科为单位划分课程门类的做法,利于学生形成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线性的知识体系,但容易造成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广阔知识视野的形成。因此,应该拆除学科壁垒,整合相关领域的学科内容,或以问题、案例的形式对课程进行重新布点,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促进学生整体世界观的形成,为学生创新能的提高提供宽厚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应对现实问题复杂化的有效手段。2.创新型课程模块。作为一类新开发的课程模块,在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创新型教学的特点,以区别于理论知识比较稳固的学科课程模块,并在课程计划中占有一定的课时数。这部分课程模块的开发,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发动学科带头人,课程开发领域专家,建设一批覆盖专业领域的以创新型课程命名的课程组,以此丰富课程资源,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型教学起到示范与引导作用。3.基于项目或课题的综合课程模块。这一模块是围绕项目或课题涉及的知识领域形成的综合课程,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综合模块化课程的设置,可以改变知识支离破碎的现状,克服原有课程之间相互割裂的弊端,拓宽学生的知识眼界。研究项目或课题应涉及领域广泛,满足学生各方面的研究需要,使综合课程模块的设计更有现实针对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平台。

(二)建立创新型教学评价体系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学在为学生构建宽厚知识基础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其教育价值的多层次性,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评价价值观,既注重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情况,又为其进一步学习提供反馈与建议。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时,要改变过去只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应力求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做出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要转变过去只注重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实行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作用,在学习情况的反馈过程中,及时改进缺点,引导师生变注重分数高低为关心能力的培养。评价方法也应从过去以纸笔测验为主转变为多渠道获取学生学习的例证,可采取项目设计、论文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从各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共性的培养,也应关注个性的张扬;既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也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发挥,真正发挥评价作为催化剂的作用。2.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学的推动者,教学效果关系到创新型教学的开展。因此需要克服传统教学绩效评价重量不重质的弊端,在制定教学评价指标时结合高职院校特点,重点考察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实施是否体现创新型教学的特点,如教材内容的更新力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教师教学绩效的客观、公正,其评价主体应从单一扩展到多元。学生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有权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评价,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还应借助专家、同行、教学管理者等途径,多渠道反馈评价信息,在相互交流中,力图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获得全面了解。为了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的积极性,还应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充分调动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真正体现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文化育人环境

(一)弘扬传承“大学精神”在大学生刚进校时,学校可以适时举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报告会,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对名师们“博学、慎思、笃行”的科学精神,对大师们取得各类科学技术发明的事迹进行宣传;举办名师讲坛、教授论坛,激励大学生们探索与求知,用大师们的生平事迹和治学风范引导大学生们做人做事;在全校范围开展“大学精神”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二)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坚持举办全校性“感恩•励志•成才”报告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报告会,以优秀学子不畏困难、顽强拼搏、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的事迹给广大同学带来心灵的洗礼;开展“爱国、奋斗、感恩、诚信”有奖征文活动,征集个人精品“微博铭言”,举行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报告会,组织获得过国家和社会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感恩社会志愿服务。

(三)打造实践锻炼平台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各项实践,始终坚持“增长知识”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多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并实施社会实践基地化、项目化、团队化,使广大同学在实践锻炼中砥砺品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使参加实践锻炼的同学身心得到协调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全力实现心理成长目标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现实情况,开展“自信心、自强心、自尊心、感恩之心、关爱之心”培育活动,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重点关注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有针对性帮助,可编排心理情景剧,加强心理交流,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克服自卑自闭心理,使他们顺利走过大学生涯。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文化传播论文

一、高职学院应培养“泛媒体、宽口径、大传播”的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愈加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文化传播教育的覆盖面由原先的新闻出版、报纸杂志、广播影视、广告印刷等延伸到网络传播等各方面,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媒体处处存在,人人皆是“记者”,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的信息生产机制,同时也引起了文化传播教育模式的调整,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不再把培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主要方向,而应培养一种泛媒体人才,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从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来看,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需立足于“大传播”基础之上,树立“文化艺术技术互动融合,学生跨专业跨年级协同实践,学生自主集成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理念。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文化传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应注重媒介特性和实用操作技能,按照岗位的职能及技能要求,以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及动手能力。

二、建立学用一体化的立体式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担负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辐射、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文化传播类专业学生在对各种媒体传播信息时,他们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受到课程体系、校园媒介资源和实践平台的不够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少一种较深层次的综合知识。高职院校要站在大文化大传播教育的高度,整合专业资源、打破固有樊篱、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相近专业进行整合融通,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些能够积淀底蕴、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通识类课程,完善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克服学用脱节现象,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建立学用一体化的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文化传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人才培养计划着手,对学生不同学年的实训教学进行合理规划,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双向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校、院两级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细组织和科学管理,保障文化传播类专业健康稳步发展。

(一)建立新的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文化艺术技术融合,围绕创意技术教育为主线,设计实施四层次教育课程,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融合互补,不断推进文化专业与数字媒体技术类专业的互动融合,致力于培养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文化技术一体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不同教学阶段,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在大一大二时,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基本专业能力,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要打破专业界限,突出团队形式的协同实践,集成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创意创业团队的蕴育,充分发挥课堂外的互补功能。具体的做法是学校实现双导师制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专业课程结合职业学院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可以通过“1+1”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时,开设摄影摄像基础、新闻写作、播音与主持、影视鉴赏、计算机基础、数字视频技术、舞蹈、钢琴等课程。这期间,根据专业性质,选取相关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播类职业特点和相关能力要求的感性认识,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岗位的要求和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制学分安排

在培养文化传播类学生时,在大一期间应按文化传播大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基础性通识类课程,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整个过程规范有序。到大二可二次选择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在大传播理念下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在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学校可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通过对采编人员、活动策划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人才的需求特点,开设相关可供选择的理论课程,保证学生可以根据将来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预期,选择合适的课程群来获取相应学分,这期间学生的培养方法采用灵活有弹性的学分制,课程学分主要来源于三个模块: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课外创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修满学分即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采访能力、执行能力和编辑能力等实践能力,在大学三年中,文化传播类专业连续开设实践课程,开展跨专业综合性系列实践活动,打破专业界限,按职场岗位需求匹配各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拉近学生与职场的距离,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的创意创新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课程内容强调跨学科专业融合、互动碰撞、协同实践,包括活动、晚会的策划与设计、影视广告、数字影视作品拍摄实践、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设计与制作、影视作品配乐、音像制作与传播、MTV制作、手机铃声等。通过实践课程增强学生与职场衔接的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蕴育创业团队,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比如影视作品制作时,可由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音乐专业、写作专业学生共同完成剧本创作、分镜头台本设计、三维动态捕捉、录音、配音、后期制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应按岗位需要匹配跨专业综合实践,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播的创意创业基本专业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在大三毕业设计时学生可以选择“活动策划+毕业论文+作品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考核方式,毕业设计选题尽量采用应用性强的选题,实习单位和专业老师参与学生的选题设计和毕业考核。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