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关系范文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关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关系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又一次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以人为本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发展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就意味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关于研究和实现发展的科

学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

把发展作为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直接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特别是它的社会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推进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视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本、思想之源,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又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提升到了新时代的境界。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

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子孙后代永续持久发展[1]。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

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为谁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

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指

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和谐社会论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

质属性”,既表明和谐社会论对科学发展观逻辑展现

的关键是本质上的展开,又表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和谐社会论。

和谐社会论对科学发展观实践本质的逻辑展开表明,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并非仅仅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良性社会关系状态和实践活动状态,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空间上并存的各种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良性关系状态,它尤其是指实践主客体及主体际各因素之间,通过良性实践活动和良性实践关系的相互作用而不断达到相互扬弃的状态及趋势。这即是说,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演进的内在根据,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实践规律。这种实践规律在本质上不仅表明和谐发展即是科学发展,而且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乃是一个

不断构建社会和谐的实践演进过程。社会和谐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根据和总体实践规律,进一步彰显了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和谐社会论。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实行“统筹兼顾”以不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践的本质皆在于在共同富裕

的道路上创造社会和谐,在于通过不断构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在于通过“统筹兼顾”以达到总体和谐,以及化解各方面、各区域、各部分、各阶层间的利益矛盾,

正确目标、前进方向和动力源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科学

发展观提出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

布局,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包括经济发展、政

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发展过程,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3]。这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构建社会主

在于通过不断地化解矛盾达到社会总体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在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相互促进,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子系统协同共进,在于一切实践主客体因素间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于通过环保经济和循环经济使自然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和永续利用。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在于社会和谐,它在本质上是和谐社会论[1]4。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

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关注的社会建设,主要是处理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在

社会层面上达到的和谐包含在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当

中,发展等于以人为中心结合社会综合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调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逐步实现人

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是速度、结

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坚持和发展了马

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

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高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旗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治国理念。在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它解决了发展依靠谁、为了

谁的问题[2]68。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

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构

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主题也是发展。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新晨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

础和动力,也是解决中国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离开了发展,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以人为本

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机结合起来。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

其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尊

重和信任、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

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尺度,也是发展的力量源泉。人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从而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一切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得其所。面对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必须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再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巩固,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增长,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则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4]。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活观、实践观、价值观、意识观相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在本质上是和谐社会论。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典型理论形态,是指导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科学世界观。而和谐社会论作为

科学发展观实践逻辑的具体化和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直接理论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的直接理论指导。这种关系表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理论部.树立和落实和谐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张云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商碧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1):27-30.

[4]李抒望.对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考[J].决策与信息,2007(1):10-13.

就谈不上科学发展观;离开了发展所奠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