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镇建设中自然环境保护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居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的选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玄女青囊海角经》中讲:“福厚之地,人多富寿;秀颖之地,人多轻清;湿下之地,人多重浊;高亢之地,人多狂躁;散乱之地,人多游荡;尖恶之地,人多杀伤;顽浊之地,人多执拗;平夷之地,人多忠信。”这就反映出我国古代风水家已认识到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情绪的影响。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主要聚落的形式。因此,在城镇选址,特别是人居环境的选择时要十分重视环境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华文明发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成一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世隔绝″的自然地理条件,西南、西面临山,东面,东临海岸,北面、西北面为沙漠与大草原,再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浓厚的土壤,使中国的农耕文化延续几千年。再看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城市,小到一幢建筑的结构与形态,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对人居自然环境的选择与评析,应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诸多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因素,它主要通过温、风、雨三因子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
温度:主要是太阳辐射引起的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与太阳入射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高度角又与纬度有关,从而使地球近地面大气温度具有明显的的纬度地带性。这就是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角减小,吸收的辐射能减少,气温下降,一般纬度每增加l°,气温也下降1℃。反之,气温升高。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规律,故在《周礼?地官》中云:“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综合吸收与失散热量的结果发现:低纬度区,热量吸收超过失散;高纬度区失散超过吸收。,只有30°纬度区,热量收支平衡,略有赢余。这也许就是30°纬度带附近,人类文明遗址较为集中的重要原因。非洲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印度河下游、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等人类文明发祥地,均在25°~30°纬度带内。相对稳定而平衡的温度条件,成为最适宜生物繁衍生息和人类居住的地方。
风: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是运动的空气。而空气流动是气温引起的气压差异的必然结果。地球表面70%以上面积是海洋,由于海陆的物理特性差异,大陆与海洋之间形成特殊的大气环流。从风这个气候因子分析,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境内,人居环境选择上以背北季风、迎东南季风为利,尤其是夏季温热的南方,建筑朝向以南偏东为吉,并应随纬度降低而偏东角度增大。相反,在北方气候条件下以冬季寒风、春秋“沙尘”为主要矛盾,故在建筑朝向上应选择与西北季风成垂直的西南“热轴”为佳,随纬度增高而南偏西角度增大,以南偏西45°为限。同一纬度带内,人居环境就通风纳凉和湿润透气条件而论,以东南为最佳,可获得海陆风和东南季风双重优势。
雨:即大气降水,是地面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成为人居环境优选的气候原因。
气候因素,除了以经纬度有水平分异外,还受地面海拔高度的影响。山体只要有500米左右高度,就会出现较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地形因素:地形,是地球表面起伏变化的形态。地形也可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台地和平原等类型。《阳宅十书》中讲:“人之居地,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纵内形得法,终究称不为上宅。”这就道出了地形环境的重要。
在地形选择中,应优选转折的过渡地段,因为这容易找到《葬经翼》中所讲的“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博山篇》云:“势来形止,生气可乘。龙欲其聚,不欲其散。龙欲其止,不欲其行。”也就是“冲阴和阳”的吉地。如山地向谷地过渡的山前洪积扇;丘陵向平原过渡的谷口冲积扇,沿河阶地、河口三角洲。在这类地形转折地段,地形起伏平缓而有一定的倾斜。地面排水良好,地下有一定填深的侧渗地下水活动,可以实现风水中要求的“地高而不旱,居下而不涝”的人居环境,达到《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高毋近旱而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因天时,就地利……”的环境要求。
在地形考察分析中,要求山有“来龙去脉”,山岳绵亘起伏,屈曲奔变,过峡束脉,为“真龙”结穴之地,可以人居基地之“背景”倚靠。因为山岳连绵起伏,山势远大,这为集雨面积广大,即为“天门开”;山形屈曲奔变,天际线??即山脊线??必然优美;若山体发分枝顺、逆相伴,必有“圈椅状”、“马蹄形”山弯??山岙、山埠、山冲、坝子??等地形单元出现;山脉的末端出现过峡束脉,必然形成“蜂腰”、“鹤膝”状的“马鞍”地形,就成为“结咽束气”的玄武??主山??,其主山之前就可免受来自后山的山洪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威胁。若能玄武之前又有平缓突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似绵又断”的岗地,与主山呈“胎息”状,这就是“突穴”,形家称“玄武脑”,是聚气“宝地”,是人居最佳环境。
——地貌因素:地貌,它反映地面形态、成因、组成和发展演变趋势的综合特征。其中形态、成因和物质组成犹为重要。因此,在地貌类型划分中必须反映出三个方面的特征。
从地貌学分析“风水宝地”,就是寻找空间布局上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古老的构造盆地,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居住地。如关中盆地,是周先民的发祥地;浙江人主要居住在46个大小盆地中,大多为古老的第三纪红层盆地。就全国而言,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河河洲、辽河三角洲等都是人口密集区域。从浙江省看,三江交汇的宁波、钱塘江河口的杭州市、瓯江河口的温州市、椒江河口的台州市,均为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最具特色的城市,正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大都市优选之地。至于河流二级以上的阶地、台地一般面积较小,大都是村镇优选的地方,是水景住宅、亲水建筑的好地址。而山前古洪积扇,则是山居别墅、旅游景观住宅的优选地;港湾平原边缘的山前古洪积扇,更是开发海滨别墅的最佳地段。
——水文因素:水是生命之源泉,被风水家视为“地之血脉”、“穴之外气”,故在人居环境选择中尤为重要
风水称“有山无水休寻地”。在“形势宗”风水中视“气为水之母,水为气之子,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蓄。”;《水龙经》云:“水积如山脉之住,水流如山脉之动,水流动则气脉分,水流则气脉凝聚”。“大河类干龙之形,水河乃支龙之体”。水文条件包括地上水和地下水,在自然环境选址中主要看地上水的水系布局。凡水面广大、深渊,水流屈曲环抱,必有佳地。在“风水学”中所谓“大荡大河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在平原地区,凡水系交织汇聚之地,为气融注之处,可择高亢之地作为建筑基址。《博山篇?论水》云:“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既过穴,又梭织。若此水,水之吉。”《水龙经》也讲:“平洋只以水为龙,水绕处是龙身泊,故凡寻龙,须看水来回绕处求之”。如果单体建筑选址,《阳宅大书》讲:“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水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水龙经》云:“后有河兜,荣华之宅;前逢池沼,宝贵之家。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化富绕。”新晨
在水系布局优选的基础上,也要看水质、水声等。如《博山篇?论水》:“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气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水有声为凶,无声为吉。咚咚可取,最忌悲泣。”
——植被与土壤因素:风水将植被视为“龙之毛发”,把土壤比拟为“龙之肉”,将岩石看为“龙之骨”
植被生长的好坏是生态环境质量的直接反映,故风水中强调“童山不可栖”、“童山不可葬”。良好的自然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可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因此,人居环境应优选原始自然植被保护良好的山麓、低丘缓坡地。
土壤,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关系植被的生长、水源涵养、地基稳定等等。土壤还是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土层深厚、质地匀细、土壤湿润的“五色土”,风水中称“吉土”应为优选。土层深厚,说明这里无水土侵蚀;土呈“五色”,反映成土条件相当稳定,有黑、红、黄、白、灰等各色发生学土层分异;质地匀细的粘土承压力可达25~50吨/m2可满足四层以上的民房建筑承压力的要求。其中,尤以古红土为最佳。因此,古人类遗址、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墓葬地均以红土岗地为多。
有专家预言:21世纪是城市化世纪。城市生活,将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城市居住区,也将成为主要的人居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城市规划中第二产业迅速减少,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一般城市规划中,生活用地比重占用地总量的45~55%。其中,居住区??住宅用地??占生活用地应在50%左右。还有50%左右的生活用地,包括公共建筑用地、公共绿地和道路广场用地。由此可见,居住区是城市主要用地方式,是城市居民主要生息之地,其自然环境选择事关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