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披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引言
为适应时展和相关政策要求,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逐步规范,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信息披露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希望通过科学、有效、全面披露碳信息相关情况,来缓解或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环境问题。
1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产生背景和职责
1.1产生背景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碳排放和能源的快速消耗,多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赔偿责任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为了实现更长远的发展,作为会计的分支,环境会计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进行量化成为关键的环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低碳经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强调环境资源的稀缺和有限,要求在决策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职责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应具有相关性、可靠性、专门性、合理性、全面性等要求。碳排放权交易会计职责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及创新方面履责情况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业务。广义来讲,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为制定相关会计准则提供便利,使宏观管理更加规范,保障经济社会低碳持续发展。
2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是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是当今社会协调、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企业应该重视环境问题,重视协调发展,通过向社会提供其有关环境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信息展示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2.1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
人们对生活要求日益增加,这对环境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2.2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企业需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通过碳排放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企业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从长远来看,企业注重加大环保投入更有机会获得竞争优势,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2.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政府管理机构可通过收集和汇总各独立会计主体的碳信息,了解整体环境现状,并通过相关分析采取对应的决策;同时,使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法规更加规范,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保护环境。
2.4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利益相关者需要依据披露信息作出决策。通过碳交易权相关信息表内、表外披露,利益相关者分析并评价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了解企业是否很好地履行了环保责任。
3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
企业应该将与环境相关的经营活动信息在财务报告下列示给信息使用者,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作出决策。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让大众有机会监督企业的行为,有利于企业对与环境相关的经济资源实行更优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优势是让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环境成本的单独列示能使企业更加合理地分配环境一致性成本与环境非一致性成本,从而实现环境成本最小化、配置最优化。
4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
由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该方面的研究成为了国内外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的统一标准还没有形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起步较晚,缺乏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和政策文件,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只在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中两处提及,以及在2014年12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组织起草并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有小部分描述。我国碳交易缺乏明确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随意性,大部分节能减排企业选择不披露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信息。根据《CDP中国百强气候变化报告(2016年)》显示,仅有部分企业对全球环境信息披露中心(CDP)的问卷进行了回复,且回复内容和形式并没有统一化和规范化。主要问题分析如下:(1)意识和认识不同,准则和制度缺失。各国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一致、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国该方面发展参差不齐。(2)会计处理过程不一致。由于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及不同类型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过程也不同,相关信息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有较大区别,基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会计记录也相差很大。(3)披露的碳信息数量少且质量差。由于目前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强制性要求,导致企业披露的信息不完整甚至失真,因此,碳排放权交易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也无法保障,信息使用者各方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
5企业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为保障披露的质量特性,信息披露必须遵循可靠性、相关性、统一性、完整性和谨慎性原则。与环境相关的信息来源广泛,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采用表内和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信息披露,可以全面了解碳交易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
5.1表内披露
表内披露主要是指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应具体披露企业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例如,资产负债表中包含经确认和计量的碳排放权配额和负债等项目、利润表中包含碳排放权损益等。
5.2表外披露
表外披露是指在年度报告中相关部分及财务报表附注上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解释说明。例如,在管理层报告部分,加入涵盖碳排放的社会责任的总体战略目标及具体措施;应披露碳相关管制和交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评估与分析,以及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机遇等。会计报表附注部分应披露政府无偿分配和企业有偿购买碳排放权的数量及使用情况;获得碳排放权的时间、方式和价格;选择的计量属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方法的确定;碳排放权交易核算会计政策及其变动情况等。企业还应披露碳排放的监测计划、碳排放清单年度报告以及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核查报告等,也需要在附注中说明会计政策出现的变更情况。
6对于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借助相关机构和媒体、学术界、政府和减排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可以有效促使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合理化,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全社会对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的认知。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能够体现企业对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在考虑企业经济指标的同时必须考虑企业运营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媒体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所产生的意义的认识,从而使大众更好地扮演监督者的角色。(2)延续和借鉴环境会计的原则,建立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框架。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框架主要包括低碳风险,涉及到气候变化风险、法规风险、低碳发展战略和减排目标;低碳管理,包括低碳责任、低碳投入、经营能耗以及碳排放核算;低碳业绩,例如碳排放变化、碳排放权信息、清洁发展机制、奖励等。(3)完善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和制度。首先通过对会计法进行修订,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以法律形式确定碳排放权信息披露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作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要求企业进行最低限度的披露,财政部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并建立相关会计制度。另外,政府应该恰当投入资金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使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理论早日与会计实务更好地相结合。(4)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和做法,但不能全盘照搬,而应该根据国情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碳排放交易权会计对企业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强化内部环境审计,加强政府部门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指根据企业内部环境政策与方针、国家制定的环保政策及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体系等,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破坏社会自然环境的行为的客观评价,最终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内部环境审计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降低环境风险。内部环境审计在我国实行较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内部环境审计人员需要了解与环保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学习环境审计相关知识,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培训。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不仅需要专业审计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全体各级员工理解内部环境审计制度设计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内部环境审计相关工作,听从审计人员的意见。内部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企业全体员工的支持与合作。
7结语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却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随着环境污染的与日俱增,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的挖掘利用、产品的过度包装等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甚至影响到了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包括化工、机械、钢铁、能源等行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产生了尤为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一样,需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计划、控制和决策。碳排放权交易主要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为辅。由于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难度较大,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这意味着企业应该予以他们更多的培训机会。全球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近年来,碳排放权交易的重心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主要的卖方市场。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扶持碳排放权交易规范化工作,逐步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努力促进经济绿色增长,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随着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成功推行和延伸、《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不仅有助于企业分析和把握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是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管理能力的可靠信号。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达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要摈弃,并且积极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共同前行的途径。低碳经济背景下,重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信息披露,能帮助企业从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让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得以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李可童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