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数据挖掘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用药规律范文

数据挖掘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用药规律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数据挖掘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用药规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数据挖掘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用药规律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目前期刊文献中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组方用药经验,并为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新思考及新药物组合。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组方用药,应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剔除重复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结果:通过对治疗胆总管结石的79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2首。结论:研究表明,现代文献数据库中收录治疗胆总管结石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通腑泻下、化石利湿为主,药性以苦寒为主、辛温并用,兼以甘缓,体现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的治疗原则,同时为我们提供益气养阴、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清热利湿化石的治疗思考及新处方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数据挖掘;胆总管结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方剂;组方规律

胆总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胆总管的胆道系统结石的一种,发作时[1]可因炎症及梗阻等原因表现为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寒战高热、黄疸,并可见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滞等表现,经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属胆石症范畴,胆石症的发病率在我国为0.9%~10.1%,平均5.6%[2]。而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全国胆石症的10%,并有上升趋势[3]。目前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多以内镜下治疗为主,但对于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疗效也一直为大家重视,本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从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CBM等数据库中收集到的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剂组方规律,为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处方来源

文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在CNKI、维普、CBM检索页面,以“胆总管结石”并含“中医”为检索词,检索从1991—2018年所有与“胆总管结石”相关的文献,检索得中国知网文献163条、维普网31条、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955条,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胆总管结石中医”为检索内容,检索得文献共289条,以上述文献为基础进行筛选,运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剔除重复文献,最终得到文献共396条。

1.2处方筛选

本研究纳入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系列报告和专家经验等在内的各类临床研究文献,均涉及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处方用药,文献所载方剂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及方剂命名。因目前对于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标准评价缺乏成熟统一的结论,故认为症状改善、检验指标改善、减少复发、改善预后等疗效突出的文献报道均视为有效,其中疗效突出,病例报道在10以上(包含10),临床有效率在60%以上或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文献报道方剂共有79首,见表1。

1.3分析软件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

1.4排除标准

综述类文献及相关实验研究中重复出现的相同的中药处方[4],针灸治疗胆总管结石者。根据上述标准,在1438篇文献中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期刊文献,整理后得到79首方剂。

1.5方剂的录入与核对

按照以上标准,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平台管理系统”-“方剂管理”模块逐一录入整理好的方剂,考虑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疏漏,完成录入后,再由双人负责审核所录数据,保障数据挖掘的可靠性。

1.6统计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及“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

2结果

2.1统计报表分析

选择统计报表系统,在该系统中依次选择“方剂统计”-“方剂类别”-“基本信息统计”,可以对录入方剂的四气、五味、归经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四气、五味分布见表2,归经分布见表3。

2.2用药频次

对筛选得出的符合条件的79首方剂中的药物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得使用频率高于10次的中药有25味,柴胡、大黄、金钱草、郁金、茵陈分别属于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见表4。

2.3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基于关联规则,设置支持度为25(表示至少有25首方剂中出现),置信度为0.9(设置过高的置信度与支持度时未出现统计结果或者统计结果过少[5]),在此基础上得到的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规律均见表5,常用药对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列前五位分别是柴胡-大黄、柴胡-金钱草、郁金-柴胡、郁金-大黄、郁金-金钱草。在此基础上分析方剂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见表6。2.4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根据方剂的数量,基于互信息法[6],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7],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方剂中两两药物间的关联度,将关联系数0.025以上的药对列表,见表7。基于互信息法,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提取相关组合共25个,为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见表8。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2个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核心组合方剂,见表9。

3分析与讨论

中医认识疾病主要从症、证、病三个不同层次四诊合参进行分析,中医古籍中并无“胆石症”“胆总管结石”这样的记载,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符合中医临床辨证的特点,归结为“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东医宝鉴•内景篇》有云:“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大量中医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认为,胆石症与肝气郁滞,胆汁排出不畅,郁而化热,日久煎熬胆汁成石有关。因此疏肝利胆是胆石症的基本治则[8-9]。同时,肝气疏泄有度,胆腑通降有常,则胆汁可入肠,助脾胃消化,后经脾胃的升清化浊作用后,清者由肠入肝,经肝脏之气化重新化生为胆汁,浊者经肠腑排出体外。因此,调和肝脾关系在胆石症的治疗中也是不可忽视的,肝脾同调,疏肝健脾的治疗原则当是胆总管结石未来治疗需斟酌参考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其“统计报表系统”可以实现方剂的基本信息统计,其规则分析和复杂系统的熵方法可以实现以频次为核心的显性经验分析和以关联为核心的隐形经验分析,为我们提供客观的当前经验总结和治疗指导。经过软件统计分析发现,由文献中治疗胆总管结石药物的四气、五味分布可以看出,现代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中药药性以寒为主,其次为温性药为多,体现寒温并用的原则;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苦可泄、可燥湿、可坚阴,辛可发散、行气、行血,甘能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可见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用药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由方药结合、方证结合、以方测证可知胆总管结石辨证也属虚实夹杂,寒热夹杂,非单纯证型。根据归经统计结果来看,主要归于肝、脾、胃经,可见胆总管结石病位虽在胆,但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此三脏为病多虚实并见。《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可见,三脏为病无论虚实,均可以苦、辛、甘味药来治之,归经与药物四气五味相符、与病变相关脏腑相符。

总结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药物有柴胡、大黄、金钱草、郁金、茵陈、黄芩、鸡内金、白芍、甘草、白术、海金沙、山楂等,这些药物具有疏肝解郁、泻下逐瘀、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通淋化石、缓急止痛、健脾益气之效;总结发现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前10组):柴胡-大黄、柴胡-金钱草、郁金-柴胡、郁金-大黄、郁金-金钱草,大黄-金钱草、柴胡-茵陈、郁金-柴胡-大黄、郁金-柴胡-金钱草、黄芩-柴胡,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通腑泻下、化石利湿为主,且上述药物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且稳定选择的药物,可以看出,目前用药以祛实邪为主。但基于熵聚类的组方分析发现,药物组合关联系数较高的(前10组)是生地黄-太子参、柴胡-佛手、柴胡-莱菔子、茯苓-枸杞子、茯苓-黄连、大黄-郁金、炙甘草-白术、茯苓-泽泻、生地黄-泽泻、炙甘草-大黄,以益气养阴、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清热利湿化石为主,由此可见,其隐形经验分析提示,用药较前更强调了对于虚证的关注,重视肝脾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取到的核心组合如鸡内金-金钱草-郁金、黄芩-山楂-生姜、炙甘草-茯苓-陈皮、生地黄-枸杞子-鸡内金-郁金、茯苓-大黄-陈皮-白术等与以上药物关联度相符,同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2个新方组合:鸡内金-金钱草-郁金-厚朴、黄芩-柴胡-大黄-陈皮-茯苓-白术,可见,新处方也提示清热化石利湿与健脾疏肝益气并用,兼顾虚实,避免过度苦寒凉血败胃,避免以伤及“后天之本”来达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效果。这既体现了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思路,也为我们今后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了新思路和一定程度的可能性。此外,胆总管结石按结石成分来分主要包括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型结石,目前药理研究发现金钱草清热利胆,能抑制胆红素结石的形成,并明显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10],还能促进胆汁分泌[11]。郁金疏肝利胆,能降低血清总胆红素[12],有消石利胆[13]之功。鸡内金化石消坚[14]。焦山楂消积导滞,可防治胆固醇结石[15]。海金沙利胆消石[16-17],陈皮挥发油具有溶石作用,同时也有利胆作用。另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柴胡[18]、大黄[18]可对胆固醇结石起效,黄芩[18]、大黄[19]对胆色素结石起效。

目前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术式是ERCP术,有研究[20]发现,术后多以脾虚证为主,刘志新[21]等分析临床113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发现:脾虚症候群贯穿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各年龄层,也佐证了脾虚是胆总管结石发病机制的基础。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符合脾虚证的治则。因此,新方组合,存在理论依据,具有可信度与可行性。胆总管结石存在严重危害,一旦发病多以黄疸、腹痛、发热等症状出现,且最主要的3个并发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死率达5%~10%[22-23],手术病死率达16%~40%[2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国内占急性胰腺炎年发病人数的50%~70%[24])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炎(可发展为肝衰竭、肝性脑病等急危重症[25]),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于胆总管结石的防治,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与多种手术方式结合的研究,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更现实的意义。

作者:赵玉清 陈恂 张立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