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GPU加速数据挖掘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基于gpu的计算和编程
1.1GPUGPU之所以在某些应用中较CPU能够获得更高的性能,主要是因为GPU和CPU在硬件结构设计上存在很大差异。如图1所示[10],GPU将大量的晶体管用作ALU计算单元,从而适应密集且可并行的图像渲染计算处理需要。相对GPU而言,CPU却是将更多的晶体管用作复杂的控制单元和缓存等非计算功能,并以此来提高少量执行单元的执行效率。此外,存储带宽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存储器到处理器的带宽已经成为许多应用程序的瓶颈。目前GPU的芯片带宽是CPU芯片带宽的6倍左右。
1.2CPU/GPU协同并行计算在诸多适用于高性能计算的体系结构中,采用通用多核CPU与定制加速协处理器相结合的异构体系结构成为构造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的一种可行途径。而在众多异构混合平台中,基于CPU/GPU异构协同的计算平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协同并行计算时,CPU和GPU应各取所长,即CPU承担程序控制,而密集计算交由GPU完成。另外,除管理和调度GPU计算任务外,CPU也应当承担一部分科学计算任务[12]。新型异构混合体系结构对大规模并行算法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该体系结构相适应的并行算法。事实上,目前基于GPU加速的数据挖掘算法实现都有CPU参与协同计算,只是讨论的重点多集中在为适应GPU而进行的并行化设计上。实践中,需要找出密集计算部分并将其迁移到GPU中执行,剩余部分仍然由CPU来完成。
1.3CUDA为了加速GPU通用计算的发展,NVIDIA公司在2007年推出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omputeUnifiedDeviceArchitecture,CUDA)[10,13]。CUDA编程模型将CPU作为主机,GPU作为协处理器,两者协同工作,各司其职。CPU负责进行逻辑性强的事务处理和串行计算,GPU则专注于执行高度线程化的并行处理任务。CUDA采用单指令多线程(SIMT)执行模式,而内核函数(kernel)执行GPU上的并行计算任务,是整个程序中一个可以被并行执行的步骤。CUDA计算流程通常包含CPU到GPU数据传递、内核函数执行、GPU到CPU数据传递三个步骤。CUDA不需要借助于图形学API,并采用了比较容易掌握的类C/C++语言进行开发,为开发人员有效利用GPU的强大性能提供了条件。CUDA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天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分子动力学仿真、生物计算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在很多应用中获得了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加速比[13]。
1.4并行编程语言和模型过去几十年里,人们相继提出了很多并行编程语言和模型,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为可扩展的集群计算设计的消息传递接口(MessagePassingInterface,MPI)和为共享存储器的多处理器系统设计的OpenMP[14]。OpenMP最初是为CPU执行而设计的。OpenACC[15]是计算机厂商为异构计算系统提出的一种新编程模型,其主要优势是为抽象掉许多并行编程细节提供了编译自动化和运行时系统支持。这使得应用程序在不同厂商的计算机和同一厂商不同时代的产品中保持兼容性。然而,学习OpenACC需要理解所有相关的并行编程细节。在MPI编程模型中,集群中的计算节点之间相互不共享存储器;节点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互都通过显式传递消息的方式实现。MPI成功应用于高性能科学计算(HPC)领域。现在很多HPC集群采用的是异构的CPU/GPU节点。在集群层次上,开发人员使用MPI进行编程,但在节点层次上,CUDA是非常高效的编程接口。由于计算节点之间缺乏共享存储器机制,要把应用程序移植到MPI中需要做大量针对性分析和分解工作。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几大公司在2009年共同开发了一套标准编程接口,称之为OpenCL[16]。与CUDA类似,OpenCL编程模型定义了语言扩展和运行时API,使程序员可以在大规模并行处理中进行并行管理和数据传递。与CUDA相比,OpenCL更多地依赖API,而不是语言的扩展,这允许厂商快速调整现有编译器和工具来处理OpenCL程序。OpenCL和CUDA在关键概念和特性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CUDA程序员可以很快掌握OpenCL。
1.5MATLAB因提供丰富的库函数库以及诸多其他研究者贡献和共享的函数库,MATLAB是研究人员实现算法的常用平台。通过封装的数据容器(GPUArrays)和函数,MATLAB允许没有底层CUDA编程能力的研究人员可以较容易获得GPU计算能力,因此MATLAB较OpenCL更容易上手。截止准备本文时,2014版本的MATLAB提供了226个内置的GPU版本的库函数。对于有CUDA编程经验的人员,MATLAB允许直接集成CUDA内核进MATLAB应用。本文第四节的实验亦基于MATLAB实现。
1.6JACKET引擎JACKET[17]是一个由AccelerEyes公司开发专门用于以MATLAB为基础的基于GPU的计算引擎,其最新版本已经包含了高层的接口,完全屏蔽了底层硬件的复杂性,并支持所有支持CUDA的GPU计算,降低了进行CUDA开发的门槛。JACKET是MATLAB代码在GPU上运行的插件。JACKET允许标准的MATLAB代码能够在任何支持CUDA的GPU上运行,这使得广大的MATLAB及C/C++用户可以直接使用GPU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相关应用领域的快速原型开发。JACKET包含了一套运行于MATLAB环境中优化并行计算的基础函数库。并且支持MATLAB数据类型,可将任何存储于MATLABCPU内存中的变量数据转换为GPU上的数据类型,对以往的MATLAB程序来说,只需更改数据类型,就能迁移到GPU上运行。本文的第四节的实验亦基于JACKET在MATLAB上实现。
2相关工作综述
2.1基于CPU的数据挖掘算法实现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一直很活跃,许多成熟和经典的算法已经实现在诸多研究或商用软件包/平台,例如开源的Weka[18]和KNIME,以及商用的IBM公司的PASWModeler(即之前SPSS公司的Clementine®)。这些软件默认都是单机版本,可运行在普通PC或高性能服务器上,基于CPU的计算能力。为了适应目前大规模的计算,出现了基于Google公司提出的MapReduce[19]计算框架实现的开源数据挖掘平台Mahout[20]。相关的研究起源于斯坦福大学AndrewNg研究组2006年的经典论著[21]。由于现有的算法需要先找到可“迁移”到MapReduce的方式,因此目前Mahout平台上仅有几个能支持分布式部署的数据挖掘算法,包括用于分类的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用于聚类的k-Means,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等。目前Mahout仍然是基于CPU的计算能力。
2.2聚类算法聚类是数据挖掘中用来发现数据分布和隐含模式的一种无监督学习,每个训练元组的类标号是未知的,并且要学习的个数或集合也可能事先不知道。对于给定的数据集,聚类算法按照一定的度量,将数据对象分组为多个簇,使得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很大[22-23]。k-Means算法是经典的基于距离/划分的聚类分析算法,也是应用得最广泛的算法之一,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大。k-Means算法的流程如下[24]:输入:簇的数目k和包含n个对象数据集D。输出:k个簇的集合。方法:1)从D中任意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簇中心。计算每个数据对象到各簇中心的欧氏距离,将每个数据对象分配到最相似的簇中。2)重新计算每个簇中对象的均值。3)循环执行步骤2-3两个步骤,直到各个簇内对象不再变化。上述算法步骤2属于计算密度最大的部分,且具备并行化的条件。计算各个数据对象到各簇中心的欧氏距离和将数据对象分配到最近的簇的时候,数据对象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不需要进行交换,且没有先后顺序,后计算的对象不需要等待前一次计算的结果,仅在完成全部分配过程之后,才需要进行一次数据汇总。所以文献[25]的作者们使用GPU并行优化了一维数据的k-Means算法的步骤2,并使用带缓存机制的常数存储器保存中心点数据,能获得更好的读取效率。文献中还展示了实验结果,在8600GT上取得了14倍左右的加速效果。DBSCAN属于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中最常被引用的,G-DBSCAN是它的一个GPU加速版本[26]。文献[26]的实验显示较DBSCAN可以实现高达112倍的加速。BIRCH是经典的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文献[27]中基于CUDA实现的GPU加速版本在实验中获得了高达154倍的加速。
2.3分类算法分类是数据挖掘中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的重要技术之一,至今已经提出很多算法。分类算法[28]是一种监督学习,通过对已知类别训练集的分析,从中发现分类规则,以此预测新数据的类别。分类算法是将一个未知样本分到几个已存在类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步骤:首先,根据类标号已知的训练数据集,训练并构建一个模型,用于描述预定的数据类集或概念集;其次,使用所获得的模型对新的数据进行分类。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转向实现基于GPU加速分类算法,包括k-NN(k近邻)分类算法[29],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30],贝叶斯分类算法[31-32]等。kNN算法[33]是数据挖掘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类算法,简单易实现。它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实例的学习法,将待判定的检验元组与所有的训练元组进行比较,挑选与其最相似的k个训练数据,基于相应的标签和一定的选举规则来决定其标签。在ShenshenLiang等人的文章[34]指出,由于kNN算法是一种惰性学习法,对于每个待分类的样本,它都需要计算其与训练样本库中所有样本的距离,然后通过排序,才能得到与待分类样本最相邻的k个邻居。那么当遇到大规模数据并且是高维样本时,kNN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将会很高,造成执行效率低下,无法胜任大数据分析任务。所以加速距离的计算是提高kNN算法的核心问题。因为每个待分类的样本都可以独立地进行kNN分类,前后之间没有计算顺序上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采用GPU并行运算方法解决kNN算法串行复杂度高的问题。将计算测试集和训练集中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和排序一步采用GPU并行化完成,其余如判断类标号一步难以在GPU上高效实现,由CPU完成。文献[34]通过GPU并行化实现kNN算法,让kNN算法时间复杂度大幅度减少,从而说明GPU对kNN算法的加速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4关联分析算法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中较成熟和重要的研究方法,旨在挖掘事务数据库频繁出现的项集。因此,挖掘关联规则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挖掘频繁项集[35]。关联分析算法首先找出所有的频繁项集,然后根据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从频繁项集中产生强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36]是最有影响力的挖掘布尔关联规则频繁项目集的经典算法。Apriori算法使用逐层搜索的迭代方法产生频繁项目集,即利用k频繁项集来产生(k+1)项集,是一种基于生成候选项集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在刘莹等人的文章[37]中指出,产生候选项和计算支持度,占据Apriori的大部分计算量。产生候选项的任务是连接两个频繁项集,而这个任务在不同线程之间是独立的,所以这个过程适合在GPU上被并行化。通过扫描交易数据库,计算支持度程序记录一个候选项集出现的次数。由于每个候选项集的计数与其他项集的计数相对独立,同样适合于多线程并行。所以文献[37]的作者们在实现Apriori时使用GPU并行化了产生候选项和计算支持度这两个过程,取得了显著的加速效果。文献[38]是目前发现的对于在GPU上实现频繁项集挖掘最全面细致的研究。他们使用的是早期的CUDA平台,采用了bitmap和trie两种数据结构来实现GPU的挖掘算法,并且根据不同数据集和支持度进行了算法性能的对比,均相对于CPU版本的算法获得的一定的加速比。
2.5时序分析由于越来越多的数据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序数据作为数据挖掘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待观察过程过去的行为特征;二是预测未来该过程的可能状态或表现。时序数据挖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任务:数据预处理,时序数据表示,分割,相似度度量,分类,聚类等。这些任务中很多都涉及到相当大的计算量。由于问题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且对于实时性能的要求,时序数据挖掘的任务就必须要求充分地提高计算速度或者通过优化减少计算量。时序数据的表示有时候会采取特征来表示,这就涉及到了特征提取问题,当特征数量庞大的时候就需要进行维数约简,主要的方法有奇异值分解法,离散小波变换。这些计算都涉及到很大的时间复杂度,为了减少计算的时间消耗,SheetalLahabar等人使用GPU加速SVD的计算,获得了60多倍的加速效果[39]。动态时间弯曲(DynamicTimeWarping,DTW)起初被应用于文本数据匹配和视觉模式识别的研究领域,是一种相似性度量算法。研究表明这种基于非线性弯曲技术的算法可以获得很高的识别、匹配精度。Berndt和Clifford提出了将DTW的概念引入小型时间序列分析领域,在初步的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40]。随着问题规模的扩大,对于DTW的计算成为了时序数据挖掘的首先要处理的问题。在DTW中,搜索需要找出与训练数据最近距离的样本,这就需要搜索与每个训练样本的距离,这就可以很好的利用GPU进行并行化处理。DorukSart等人在对DTW加速的处理中,获得了两个数量级的加速效果[41]。而对于分类和聚类任务的加速,上面已经提到,这里不再累赘。
2.6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虽然隶属机器学习,但鉴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的紧密联系,深度学习必定将在数据挖掘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从2006年Hinton和他的学生Salakhutdinov在《科学》上发表的文章[42]开始,深度学习在学术界持续升温。深度学习的实质是通过构建具有很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模型和海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更有用的特征,从而最终提升分类预测的准确性[43]。如何在工程上利用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平台来实现海量数据训练,是各个机构从事深度学习技术研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大数据平台如Hadoop,由于数据处理延迟太高而不适合需要频繁迭代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一般基于大量相似的神经元,故本质上可以高度并行化训练;通过映射到GPU,可以实现比单纯依赖CPU显著地提升。谷歌搭建的DistBelief是一个采用普通服务器的深度学习并行计算平台,采用异步算法,由很多计算单元独立更新同一个参数服务器的模型参数,实现了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的并行化,加快了模型训练速度。百度的多GPU并行计算平台克服了传统SGD训练不能并行的技术难题,神经网络的训练已经可以在海量语料上并行展开。NVIDIA在2014年9月推出了深度学习GPU加速库cuDNN,可以方便地嵌入高层级机器学习框架中使用,例如Caffe[45]。cuDNN支持NVIDIA的全系列GPU,包括低端的TegraK1和高端的TeslaK40,并承诺可向上支持未来的GPU。
2.7小结并行化能带来多少倍的加速取决于算法中可并行化的部分。例如,如果可并行部分的时间占整个应用程序执行时间的20%,那么即使将并行部分加速100倍,总执行时间也只能减少19.8%,整个应用程序的加速只有1.247倍;即使无限加速也只能减少约20%的执行时间,总加速不会超过1.25倍。对于一个数据挖掘(学习和预测)算法进行GPU加速实现,首先要思考是否存在可并行执行的部分,之后再结合GPU的架构特点进行针对性实现优化。然而,由于数据挖掘算法普遍是数据密集型计算,而GPU片内存储容量有限,如何降低与内存交换数据集是一个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以上相关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数据挖掘算法在GPU上的加速具有数据独立,可并行化共同特征。本文提出数据挖掘算法在GPU上加速实现的一种解决思路:在大数据下,分析算法的性能瓶颈,从而确定算法中耗时大,时间复杂度高的部分,将此部分在GPU上执行,不耗时部分在CPU上串行执行,以达到加速效果。为了更充分利用GPU的并行计算的体系结构,可深入分析耗时大的部分,将具有数据独立,可并行化的部分在GPU上并行执行,达到更进一步的加速效果。
3实践和分析:协同过滤推荐
当前主要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有两类:基于用户(r-based)和基于项目(item-based)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46-50]认为,项目间的评分具有相似性,可以通过用户对目标项目的若干相似项目的评分来估计该项目的分值。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认为,如果用户对一些项目的评分比较相似,那么他们对其他项目的评分也比较相似。本文根据以上总结的算法特征围绕两种经典协同过滤算法的实现,通过大规模数据的实验来验证GPU相对于传统CPU的优势。
3.1算法实现
3.1.1基于CPU实现协同过滤推荐的两类经典算法本文基于MATLAB实现CPU版本的基于用户和基于项目的两种经典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实现的步骤:1)数据表示:收集用户的评分数据,并进行数据清理、转换,最终形成一个mn的用户-项目评分矩阵R,m和n分别代表矩阵中的用户数和项目数,矩阵中的元素代表用户对项目的评分值。2)最近邻居搜索:主要完成对目标用户/项目的最近邻居的查找。通过计算目标用户/项目与其他用户/项目之间的相似度,算出与目标用户/项目最相似的最近邻居集。该过程分两步完成:首先采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运用较多的度量方法“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用户/项目之间的相似度得到相应的相似度矩阵,其次是采用最近邻方法找到目标用户/项目的最近的K个邻居,这些邻居是由与目标相似度最高的一些用户/项目组成的。3)产生推荐:根据之前计算好的用户/项目之间的相似度,并使用相应的预测评分函数对用户未打分的项目进行预测,得到预测评分矩阵,然后选择预测评分最高的Top-n项推荐给目标用户。4)性能评估:本研究拟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作为评价推荐系统预测质量的评价标准。MAE可以直观地对预测质量进行度量,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MAE通过计算预测的用户评分与实际评分之间的偏差度量预测的准确性;MAE越小,预测质量越高。
3.1.2基于GPU实现协同过滤推荐的两类经典算法在大数据下,协同过滤算法中主要的时间消耗在于相似度计算模块,占了整个算法的大部分时间,且每个用户/项目之间的相似度可以被独立计算,不依靠其他用户/项目,具备并行化的条件,所以在以下的实验中,将相似度计算模块在GPU上执行,其他部分在CPU上执行,进而提高整个算法的执行效率。使用MATLAB编程技术和JACKET编程技术在GPU上分别实现基于用户和基于项目的两种经典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实现步骤如下:1)数据表示:收集用户的评分数据,并进行数据清理、转换,最终形成用户-项目评分矩阵。2)将收集的数据从CPU传输至GPU。3)对传输到GPU上的数据执行GPU操作,调用相关函数库,采用公式(1)和(2)分别计算并获取用户/项目间的相似度矩阵。4)将GPU计算结果返回CPU中以便后续操作。5)采用公式(3)和(4)在CPU上分别获取两种经典算法的评分预测矩阵。6)选择预测评分最高的Top-n项推荐给目标用户。7)采用公式(5)求两种经典算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
3.2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实验环境本实验所用的CPU是IntelXeonE52687W,核心数量是八核,主频率是3.1GHz,内存大小是32GB;所使用的GPU是NVIDIAQuadroK4000,显存容量是3GB,显存带宽是134GB/s核心频率是811MHz,流处理器数是768个。使用Windows764位操作系统,编程环境使用最新的CUDA。
3.2.2实验数据本实验使用目前比较常用的MovieLens[56]数据集作为测试数据,该数据集从MovieLens网站采集而来,由美国Minnesota大学的GroupLens研究小组提供,数据集1包含943个用户对1682部电影约10万的评分数据,数据集2包含6040个用户对3952部电影约100万的评分数据,其中每个用户至少对20部电影进行了评分。评分的范围是1~5,1表示“很差”,5表示“很好”。实验需要将每个数据集划分为一个训练集和一个测试集,每次随机选出其中80%的评分数据用作训练集,另20%用作测试集。
3.2.3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文采用加速比来比较算法的CPU实现和GPU实现的运行效率。计算加速比的方法如式(6)所示:在公式中,TimeCPU表示算法在CPU上的平均运行时间,TimeGPU表示算法在GPU上的平均运行时间。所有实验中均取最近邻居数为20,且各实验结果均为5次独立测试的平均值。图2是关于两个算法核心步骤的加速效果,而图3则展示了算法整体加速效果。可以看出,(1)整体加速效果取决于核心步骤的加速效果,(2)GPU版本的算法在性能上较CPU版本有较显著地优势,且面对大数据集的加速效果更为明显。例如在基于100万条数据集时,Item-based的整体算法的加速比达到了14倍左右,而面对10万条数据集时,加速比不到8倍。这可以解释为GPU的多核优势在面对大数据集时被更为充分地得到释放;(3)算法对r-based和Item-based两种算法的加速比相近。图4是关于算法预测效果的评估,可以看出基于GPU加速的两类经典协同过滤算法与基于CPU的两类经典协同过滤算法在预测效果上相近。如果结合图2和图3,可获得结论-能够基于GPU获得得可观的计算加速而不牺牲应用效果。
3.3小结
本文通过使用JACKET加快开发过程。目前国内还缺少对JACKET的了解和应用,JACKET的出现为科学领域进行大规模计算仿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并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在熟悉的MATLAB平台上实现相关算法。
4结束语
本文既对基于GPU加速经典数据挖掘的研究进行了分类回顾和小结,也实践了基于GPU加速协同过滤计算,通过和基于CPU的版本对比,确实可以实现可观的效率提升。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将GPU应用到大数据处理场景可以积累宝贵的一手经验,并在已知的尚未基于GPU加速的数据挖掘算法有的放矢。
作者:戴春娥陈维斌傅顺开李志强单位: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