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秸秆发酵剂生产工艺稳定性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对秸秆发酵剂生产工艺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包括液体种子质量控制、低成本配方的研究、杂菌控制方法研究及生产终点的快速判定方法研究等。试验结果表明,当光密度(D660nm)在0.2~0.8时,其大小与菌数成正比;加入20%的肥土的培养效果最好,目的菌菌数为150×108个/g,杂菌数为13×108个/g,杂菌率为8.7%;加入抑菌剂亚硫酸钠效果较好,菌数达到250×108个/g,是对照菌数的1.92倍,杂菌率为12.0%,比对照低8.8百分点。放线菌在固体发酵中用于控制染菌方面未能获得良好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秸秆发酵剂;生产工艺;稳定性
秸秆发酵剂已广泛用于设施农业中,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快速腐熟,将纤维素大分子转变成适合植物吸收的小分子化合物,提高转化利用率,肥沃土壤;成功解决了冬春季地温低、土传病害严重、二氧化碳浓度不足、土壤板结等制约设施农业冬季生产的主要难题,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实现了秸秆循环利用[1]。随着秸秆发酵剂产品的大量上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价格低、质量稳定的产品才能站稳市场[2]。本试验对秸秆发酵剂生产工艺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包括液体种子质量控制、低成本配方的研究、杂菌控制方法研究及生产终点的快速判定方法研究等[3],为秸秆发酵剂大生产的工艺稳定性提供可靠的方法及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菌种试验
菌种包括地衣芽孢杆菌、C5、D8、C9、Y6-1、I3、D8-1、BF2、D8+、BF6、BF3、F5、AH、AM、5406、4.1086、11371。
1.2培养基
细菌液体培养基:蛋白胨2.0%,葡萄糖0.5%,氯化钠0.5%,磷酸二氢钾0.06%,pH值7.0~7.2。拮抗试验培养基:蛋白胨1.0%,酵母膏1%,葡萄糖0.6%,磷酸氢二钾0.2%,硫酸镁0.02%,琼脂1.6%,pH值7.0~7.2。固体培养用基础培养基:稻壳10%,玉米面60%,豆粕10%,麸皮20%,生石灰0.7%。
1.3共生放线菌的筛选
采用移块法和划线法2种方法。
1.4抑菌剂的选择
将浓度为0.2%的抑菌剂溶液做成药敏片,根据药敏片对生产菌抑制情况选择抑菌剂。
2结果与讨论
2.1液体种子质量控制
通过测量种子培养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光密度和菌数,找出光密度和菌数的线性关系范围,通过测量发酵液的光密度即可快速判定发酵终点。试验结果表明,当光密度(D660nm)在0.2~0.8时,其大小与菌数成正比。
2.2无机盐对提高菌数的影响
营养盐是微生物生长的主要营养要素之一,对菌数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养盐对本秸杆生产菌固体培养的菌数影响不大,加入硫酸铵的效果最好,菌数提高了26.9%,添加尿素效果则次之,菌数提高了15.2%。
2.3草炭、肥土等原料对菌数的影响
在秸秆发酵剂的生产过程中,原料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1/3,所以控制原料成本也是生产的关键步骤。本试验主要考查草炭、肥土2种原料在大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
2.4抑菌剂在固体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防腐剂选择山梨酸钾、亚硫酸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四霉素等4种,采用纸片法进行防腐剂对目的菌的抑制作用分析[6-7],只有四霉素对生产菌有抑制作用,所以本试验选择山梨酸钾、亚硫酸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作为固体发酵的抑菌剂。
2.5放线菌在固体发酵中用于控制染菌的可行性研究
采用琼脂移块法和划线法2种方法进行了共生放线菌的筛选。在16株供试放线菌中,菌种C9、Y6-1、I3、5406、D8等5株菌种可以和生产菌共生,BF3、11371和C5对生产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D8-1、BF2、D8+、BF6、F5、AH、AM、4.1086对生产菌有抑制作用。本试验选择5406和C5作为放线菌的试验菌。
2.6生产终点的快速判定方法研究
通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确定,从观察物料的颜色、测量物料的pH值和闻物料的气味等3个方面可快速判定生产终点。正常的发酵参数:物料颜色呈灰黑色;pH值>7;物料气味呈碱味。
3结论与讨论
在培养基中不加稻壳,加入20%的肥土时,培养效果最好,其目的菌的菌数为150×108个/g,杂菌数为13×108个/g,杂菌率为8.7%。此配方染菌率低、菌数较高,有待进行重复试验得出结论,为大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在固体发酵过程中,抑菌剂的加入,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亚硫酸钠效果较好,菌数达到250×108个/g,是对照菌数的1.92倍,杂菌率为12.0%,比对照低8.8百分点。但还需补充抑菌剂对杂菌的抑菌试验,从而验证抑菌剂的抗杂菌效果。放线菌在固体发酵中用于控制染菌方面未能获得良好效果,是否因为共生菌的筛选方法不适合,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以后的研究中,可探讨低温菌在固态发酵中的抗杂菌作用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洪章,徐建.现代固态发酵原理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41-155.
[2]万素英,李琳,王慧君.食品防腐与食品防腐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38-120.
[3]高凤菊,陈惠,吴琦.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C-36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24(2):175-177.
[4]李晶,杨谦,赵丽华,等.生防枯草芽孢杆菌1329菌株抗菌物质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28(2):59-65.
[5]李永刚,宋兴舜,赵雪莹,等.生防枯草芽孢杆菌L1特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08,34(1):57-61.
[6]刘焕利,潘小玫,张学君,等.产抗菌蛋白芽孢杆菌的筛选及抗菌蛋白性质[J].中国生物防治,1995,11(4):160-164.
[7]郝华昆,贾洁,韩俊华,等.产抗菌蛋白芽孢杆菌R21-4的鉴定及其抗菌谱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10):54-58.
作者:张庆华;赵新海;钟丽娟;关艳丽 单位: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