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冷轧板热处理工艺优化实验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两相区温度、冷却速率、过时效温度对DP590冷轧板组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冷却速率为30℃/s,过时效温度为330℃时,奥氏体相变成马氏体的量大大减少;DP590最佳热处理工艺为两相区温度780℃、快冷速率60℃/s、过时效温度280℃。
关键词:
冷轧板;双相钢;热处理;正交试验
采用先进高强钢板代替传统低碳钢板以减轻车身重量,降低油耗和污染,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一种先进高强钢,双相钢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2〕。采用先进高强钢板代替传统低碳钢板以减轻车身重量,降低油耗和污染,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3〕。双相钢作为一种汽车用先进高强钢,兼顾了成型性能与强度〔4-7〕。对于冷轧双相钢,热处理工艺参数的变化对其最终组织性能有很大影响〔8〕。为了确定最优热处理工艺参数,本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9-10〕,利用CAS-300Ⅱ型连退模拟试验机进行退火实验,并分析其组织性能,寻求各个试验参数的最优水平组合,减少实验次数,确定最优工艺,指导双相钢的生产。
1实验材料和正交试验方案
1.1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某冷轧厂提供的1.4mm厚的DP590冷硬板,根据CAS-300连续光亮退火模拟实验机的要求制成500mm×150mm标准样。其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如表1所示。
1.2正交试验方案本实验选取两相区温度、冷却速率、过时效温度这三个对组织性能影响较大的工艺参数为实验因素。其中两相区温度选取780℃、800℃、820℃三个水平,快冷速率选取30℃/s、60℃/s、100℃/s三个水平,过时效温度选取250℃、280℃、330℃三个水平,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其他工艺参数:加热速率30℃/s;缓冷速率2℃/s;快冷开始温度680℃;过时效时间400s。表3中第二、三、四列中数字为各因素的水平,一共进行9组实验。从表3中可以看到:(1)任一列的各水平出现次数相等。(2)任一列的各水平都出现,使得部分试验中包括了所有因素的所有水平。(3)任两列所有水平组合都出现,使任意两因素间的试验组合为全面试验。(4)任两列间所有水平组合出现次数相等,使得任一因素各水平的试验条件相同。这就保证了在每列因素各水平的效果中,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可以综合比较该因素不同水平对试验指标的影响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正交表的正交性,正交试验的试验点必然均衡地分布在全面试验点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部分试验寻找的最优条件与全面试验所找的最优条件,应有一致的趋势。因此,所设计的9组实验代表性强,能够较好地反映全面试验的情况。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显微组织图1为实验钢经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后的显微组织图片,其中灰黑色的为马氏体组织,白色的为铁素体基体。从图中可以看到,不同方案下,实验钢的两相组织有一定区别,马氏体晶粒大小也有明显区别。其中,1号实验钢马氏体晶粒较为细小,呈岛状分布于铁素体基体间。
3号实验钢马氏体体积分数较小,约为17%,这是由于冷却速率小(30℃/s),过时效温度高(330℃)使得奥氏体相变成马氏体的量大大减少。从图中还可以看到,4号实验钢的马氏体相体积分数最大,约为27%。图2为实验钢经Lepera试剂腐蚀后的金相照片,其中灰色的为马氏体组织,灰黑色的为铁素体基体。从图中可以看到,不同方案下,马氏体晶粒大小以及形貌有明显区别。1号实验钢马氏体晶粒最为细小,呈岛状分布于铁素体基体间,这主要是由于1号实验钢退火温度低,因此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晶粒较为细小,加之过时效温度低,使马氏体晶粒细小。
2.2力学性能表4为正交试验方案下各实验钢力学性能参数,综合表中各实验钢的力学性能参数,可以得到4号实验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秀,其屈强比低,强度高,延伸率好,其热处理工艺参数为:两相区温度780℃、快冷速率60℃/s、过时效温度280℃。
3结论
(1)3号实验钢冷却速率小(30℃/s),过时效温度高(330℃)使得奥氏体相变成马氏体的量大大减少。4号实验钢的马氏体相体积分数最大,约为27%。1号实验钢退火温度低(780℃),且过时效温度低(250℃),使马氏体晶粒细小。(2)4号实验钢屈强比低,强度高,延伸率好,综合性能最为优异。其热处理工艺参数为:两相区温度780℃、快冷速率60℃/s、过时效温度280℃。
参考文献
〔1〕Chang-shengLi,Zhen-xingLi,Yi-mingCen,BiaoMa,GangHuo.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dualphasestripsteelintheoveragingprocessofcontinuousannealing〔J〕.MaterialsScience&EngineeringA,2015,627,281-289.
〔2〕霍刚,李振兴,岑一鸣,李国栋.DP590冷轧板热处理的组织和性能〔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7):945-947.
〔3〕马鸣图,吴宝榕等.双相钢-物理和力学冶金〔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6.
〔4〕ManabuTakahashi,DevelopmentofHighStrengthSteelsforAutomobile〔J〕.NipponSteelTechnicalReport,2003,6(88):2-7.
〔5〕WycliffeP.Microanalysisofdualphasesteels〔J〕.ScriptaMetallurgica,1984,18(4):327-332.
〔6〕BuzzichelliG.AnelliE.PresentstatusandperspectivesofEuropeanresearchinthefieldofadvancedstructuralsteels〔J〕.ISIJIn-ternational,2002,42(12):1354-1363.
〔7〕王利等.汽车轻量化与先进的高强度钢板〔J〕.宝钢技术,2003,(5):53-59.
〔8〕杨贵敏.DP590冷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9〕刘瑞江,张业旺,闻崇炜,汤建.正交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研究〔D〕.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52-55.
〔10〕董如何,肖必华,方永水.正交试验设计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2):103-106.
作者:霍刚 金鑫 李振兴 李长生 单位:本钢第三冷轧厂 东北大学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