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日本汽车设计文化的启示范文

日本汽车设计文化的启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日本汽车设计文化的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日本汽车设计文化的启示

设计产品的成功与否,市场认可程度是另一个重要检验标准。由表1可见,自2008年以来,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系汽车销量一直在全球各汽车集团中名列前茅,其中丰田汽车销量常年排行世界第一,有资料显示,在全世界每5辆汽车中就有1辆是日本车,且每年用在科技开发方面的费用占销售额的3%以上。很难想象,在这个国土面积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领土上设计的汽车覆盖全世界,其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大、产品质量之好在全世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1.日本工业设计文化内涵

日本文化中一直蕴含着向强者学习的理念。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起向中国学习文化,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向德国学习工程技术,二战之后开始学习美国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专家用这样一个例子形容日本的文化“: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现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因为他每一片都含有外来文化和它自己文化中重要成分的一种结合、融合。”[2]这种理念体现的是“他为我用”的思想。二战之后,这种文化内涵与学习发达国家技术的思路相结合,滋生了日本现代设计思想,即学习对方的优势和特色,并将设计出来的商品想办法销售给对方。这种带有很强目的性的学提升了战后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进而民众更加配合,积极创新设计文化的发展。在这种全民一致进步的氛围里,日本现代设计文化促进了日本的出口贸易,并且不断提升了本国产品质量,为国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日本汽车工业设计文化的特征

近代日本设计与世界设计的融合,形成近代日本设计的独特风格。[3]由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中逐渐形成鼓励多元价值,兼容并蓄的思潮,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具体对象细腻丰富的分化与解构,日本现代设计中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未来的现代设计采取的是吸收无原则的态度,由此孕育了日本汽车工业设计文化。比如,欧美文化中将汽车看作是个人能力的加强,汽车被认为是纯粹的“交通”媒介。而日本文化中放松、容纳、保护的风格成为了日本汽车的代名词。很显然,日本汽车工业设计文化是行走于西方的原始概念和东方文化表述的微妙结合。这种文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果,它使得日本汽车从欧美那种过于正统的概念中脱离出来,使种种奇妙的概念诞生成为可能。[4]

总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一是日本汽车工业设计文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双轨并进,这是日本汽车工业设计文化的总体特征。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中国的很大影响,如文字、书法、建筑、民俗等都留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但在数百年之后,日本将这些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并且发展出新的特点,将文字,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来。这是中国人值得借鉴的地方。二是民族性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微妙体现。日本现代设计的民族性特点是经过几代设计师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与此同时,民族性在设计中的体现也见证了日本汽车设计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日本设计变迁的轨迹也指引着日本汽车设计文化的变迁。忽略传统文化的应用是中国设计缺乏个性的症结所在,我们应当从日本的设计作品里学习如何表现民族元素。三是商业化程度高。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同时,夯实经济基础还要依靠设计来实现。设计文化的商业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设计的商业化方面,高度的商业化曾是美国设计的鲜明特点,然而,这一点在日本被传承和发扬的炉火纯青,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初动力就是看到设计为美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应。[5]

3.日本工业设计文化对汽车产业的推动作用

日本汽车设计方面的佼佼者坂茂认为,“汽车不单纯是为了运输,不单纯是一种工具,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生活空间,所有与生活有关的都蕴含在里面。”在日本像他这样的设计者不在少数,正是对汽车设计文化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促进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6]日本汽车设计在全球独占一席之地,日本汽车工业设计文化为日本汽车在全球市场获得较大份额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作者以本田在美国的成功为例进行说明: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汽车市场几乎为国内的三大汽车制造商垄断,但是本田没有知难而退,她的设计师根据美国的消费需求设计出符合其口味的省油、轻巧型的产品,如皮卡,该车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以此促进了日本汽车在美国销售。

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本世纪初,汽车开始在我国普及,我们迎来了汽车大众消费时代。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文化开始萌芽、孕育和不断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文化正在不断的需求突破自我的方向。

1.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文化的形成

说起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文化,从1949年建国至今,短短几十年,中国还在传统闭关锁国的余温中“执拗着”。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直到结束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学院,而很长时期以来,美术学院的教育职能还没有进入应用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设计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汽车工业设计方面,四大汽车集团非常重视自己产品的设计,拥有自己的设计院校,或者和一些高校合办设计院。现阶段,中国汽车设计在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已开发出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如一汽、奇瑞、比亚迪等等,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设计文化体系。

2.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文化的特征

纵览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当前汽车工业设计具有如下文化特征:

第一,中国汽车工业设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大多汽车厂商还停留在技术转让层面,比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清一色的合资企业。这些合资企业只把中国当作是加工厂,关键技术设计、工艺设计则在本国完成。[7]其二,汽车工业设计文化教育质量较低。尽管60%的综合大学开设了设计系、设计专业、设计学院,但是受师资力量、团队意识、专业素养的限制,在办学目的上过分强求教学课程的传授,而不重视设计的实践,产生了许多“准设计师”,没有真正教学的目的。这两个方面导致了中国汽车厂商要想生产同类型的汽车,必须花巨资购买别人的设计。长此以往,中国汽车厂商逐渐成为他人的附庸,处处受制于人,对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第二,民族化程度低。台湾铭传大学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邓成连认为,设计汽车应当体现3个理念,即是有人性的、环保的、有文化的。文化是整个设计的特色和重点,汽车设计出来要展现在国际舞台上,文化是不能少的。设计的汽车不但要有外形,更重要的是要有内涵。[8]然而,当前中国国产车厂家还没有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汽车文化中,造成了品牌价值观和产品核心竞争力低等问题。没有融入民族文化特色,缺乏个性,对中国文化认同感低,这是中国国产汽车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这一点,日本汽车设计理念中无缝衔接西方先进概念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形式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领悟。

第三,只注重外观设计,而忽略功能设计的配套。尽管中国汽车工业设计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方面仍处于萌芽时期。在汽车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外观设计和功能设计的不匹配是当前汽车工业设计方面存在的很大问题。这是因为:当前传授汽车工业设计的老师大多学习艺术专业,在汽车配件的功能方面研究很少。这就导致老师在工业产品外观设计方面能够很好的施展才华,而在其工业产品功能设计上却显的捉襟见肘,造成学生习惯于工业产品外观设计而忽视功能设计。

中日汽车工业设计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国和日本虽然在文化上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汽车工业设计方面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文化方面的差异

日本的汽车工业设计文化展现了丰富的趣味性,他们注重把所有的技术以亲切有趣的方式与使用者构成交流,让人直接地、满怀好奇和有兴致地去体验这种技术的美妙,而不像欧洲那样喜欢刻意保持厚重的历史感,把所有科技都包裹在严肃和传统之下。另外,日本汽车中的趣味性没有流于肤浅的把玩,也没有在过度追求细节中迷失,而是经过东瀛文化充分雕琢和洗练之后让人轻松愉悦,而经得起品位和思考,既充分体现日本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价值,又巧妙传递了设计者表达的素雅与平和。而中国的汽车工业设计文化与日本的汽车工业设计文化明显不同。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文化舶来品的成分明晰可见,设计缺乏民族性,一味追求仿制,例如比亚迪、奇瑞都可在国外的汽车设计中找到仿制的痕迹。当然,中国的汽车工业设计也有其文化的沉淀,就以红旗C131为例,庄重典雅、豪华大气,其简约的线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流水颇有神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合理结合与洗练。

2.设计理念方面的差别

受到地理环境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日本现代汽车设计理念强调:汽车不单纯是为了运输,不单纯是一种工具,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生活空间,所有与生活有关的都蕴含在里面。[9]而中国的当代汽车设计理念受欧美影响较大“,家”、“安全”“、舒适”等概念在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没有得到重点体现。他们过度强调汽车是个人能力的延伸,是纯粹的交通媒介。这种设计理念在中国还很流行。

3.设计文化保障制度方面的差别

日本汽车工业设计的高度商业化是以完备的法律制度为保障的,主要是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和制度。这些法律和制度细致而严格,组成了有机整体,在推动日本工业设计文化方面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比如,设计事务所从业的设计师有义务接受3年一次的专业培训,不去听讲的设计师将受到停业等处分。不仅如此,就连稿酬的分配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中国汽车工业设计制度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中国汽车设计方面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商业化程度较低,汽车设计大多在内部完成,对市场的挖掘还很不够。

日本汽车工业设计文化的借鉴

尽管,中国汽车工业设计上与日本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两种设计同属于东亚文化,在文化观念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为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借鉴,这也将有助于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1.设计理念上的借鉴

日本汽车的设计理念往往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是由于日本狭小的生存空间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的。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东部沿海城市会变得越来越拥挤。再加上日本和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日本汽车工业设计理念势必会大行其道。另外,日本汽车工业趣味性强,通过更加人性化、更生动的表达形式与使用者交流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能够增强用户好感,更易于接受新的技术和设计元素。对于这一点设计理念的借鉴,或许将为中国汽车工业设计的灵魂思想。

2.设计制度上的借鉴

日本设计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保障其设计高度商业化。无论是从法律制定,还是从运行机制上看,都是值得中国去学习借鉴的。在法律制定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强化、细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在运行机制方面,中国的汽车厂商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上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才是谋求设计与文化融合、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设计大发展的王者之道。

3.借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开创中国汽车工业设计文化的新时代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在汽车工业设计方面应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强调自主研发设计产业链的意识;二是做好人才培养和交流工作;三是完善出口工业产品的设计标准法规。四是根据国情,生产出符合自身条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汽车。只有做到以上这些要求,我国的汽车产业才会有发展,工业设计才会迎来新的曙光。(本文作者:赵一娇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