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结构课程改革探讨五篇范文

建筑结构课程改革探讨五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结构课程改革探讨五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筑结构课程改革探讨五篇

(一)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教学理念陈旧,没有从职业素质教育出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并发展职业能力,而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述基本理论和公式推导,对构造要求只是简单讲解甚至不讲,这种教学理念脱离现实职业教学要求。因此,应彻底改变教师的陈旧教学观念,加大构造课的内容和课时,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工作中必须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教学方法不当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满堂灌”方式,忽视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因此应改革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或仿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完成具体学习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所获取信息、概念以及认知、情感、技能等,自主地获得知识,提升职业能力。

3.实践教学没有创新

传统的《建筑结构》课实践教学方法大体实行的是“教师理论讲解—学生课程设计—教师评阅”的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多以单纯完成课程设计为目的,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很好地分析、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思想,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贯彻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准则、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来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强调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应用。为此,我们深入省内部分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及建筑设计院所,与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及往届毕业生座谈、调研,广泛征集他们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并通过多年教学改革的研究,将课程内容归纳成以下几个教学模块:“常见结构认知能力”、“荷载确定及荷载内力组合”、“结构计算简图确定与内力计算能力”、“结构材料选用能力”、“基本构件设计与验算能力”、“施工中结构问题认知及处理能力”、“工程地质资料阅读及基础问题处理能力”、“结构施工图绘制及阅读能力”等。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应用建筑结构的基本设计原理、基本知识进行基本构件的设计,并指导工程实践,具有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及分析工程结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在建筑结构教学改革中,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1.设置建筑结构课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

设置建筑结构课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是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筑结构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它突破了传统的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教学改革指出一个方向。建筑结构课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现场工程实践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联系。通过工程项目的参入与实训,学生加深了对课堂上一些模糊理论的认识及规范规定的一些构造措施的理解。使学生能科学地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工程结构问题,有效解决工程中出现的结构问题。通过科学、系统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

2.构建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1)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内涵。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内涵必须明确、准确,因为它是建立能力评价体系的精髓所在,是决定评价体系构成的主要因素。作为高职教育学生能力评价的一种微观形态,我们认为,进行高职院校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就是对高职院校结构实训是否满足课程目标、培养人才需要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高职学生是否达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做出判断,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以完善教育内容,增强实训效果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通过对结构实训评价的内容、能力目标、考核项目、评价标准等情况进行有益的探索,可以发现我们在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以进一步改革并完善我们的实践教学工作,最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原则。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一种具体形式,有其特殊性,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科学评价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3)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设计评价体系是评价结构实训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根据以上原则,明确评价内容,构建指标体系,确定能力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的依据。

三、结语

明确评价内容及构建指标体系。要科学全面评价结构实训学生的能力,首先在了解评价内涵的基础上,明确评价的主要内容。按照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根据结构课程设计思想,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并结合大量的调查材料。

作者:张福燕姜霞高伟李殿平单位: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模块及项目化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一)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土建工程技术领域和二级建造师、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会同企业技术人员设计教学实训项目和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1为职业综合能力形成进程示意图。建筑结构课程由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建筑结构抗震等结构模块内容组成,讲授结构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结构设计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屋)盖,砌体结构的墙、柱及钢结构的连接,梁、柱的设计计算方法和一般结构的构造知识;同时掌握与施工和工程质量控制有关的结构基本知识;能进行一般民用房屋和单层工业厂房结构选型与结构计算,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并能绘制结构施工图。

(二)课程内容设计

将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规划为13个模块,设计70个单项训练项目,2个综合训练项目模块(含4个综合训练项目),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开设职业体验训练项目并进行考核。教学内容围绕训练项目组织,理论知识作为能力培养的补充,注重态度养成;将岗位资格考证的内容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优化教学与培训进程,增强学生上岗就业的竞争能力;学完该课程和相关课程后考取施工员岗位证书。

二、模块及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

根据模块及项目化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教学实践。

(一)课程教学条件建设

1.实训场地建设

针对课程培养的岗位能力要求,校内建设制图中心、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设计院和结构实验室、建筑模型制作实训室和建筑公司,打造真实的教学情景。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岗位体验,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综合技能,并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2.立体化教材建设

(1)结合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建筑结构教学经验,项目组编写模块及项目化教材《建筑结构》和配套助学教材《建筑结构学习指导与技能训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使用。教材编写中突出能力训练,以能力训练为切入点,体现内容围绕训练项目组织、理论知识作为能力培养的补充的思想;突出用现行的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能力训练,与实际职业工作岗位接轨。

(2)开发建筑结构课程实验实训仿真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购买PK-PM结构网络版设计软件进行实际工作训练。

(3)网络资源建设。搭建师生共享的网络环境,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将课程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任务以及考核资源上传,供学生随时查阅和自我检测;开通专业资料网站,教师备课时可以及时查阅,利用网络优势快捷获取有价值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提高教学水平;将现行的建筑工程相关规范上传,将其作为教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

(二)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1)教学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将职业岗位证书考试要求与教学内容融合。

(2)探索以岗位所需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加强计算技能的训练,每一个单元的实施要采取实际案例教学,其中单项能力训练采用能力训练任务引入、操练、深化、训练巩固、总结归纳、课业布置与要求等为主要教学环节。

(3)职业体验训练采取集中讲解训练要求、下发职业体验指导书、职业体验完成后撰写职业体验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课程设计、结构软件应用训练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学生自已查找资料,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训练,教师跟踪指导,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所提交的实训报告进行考核。

(5)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态度养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课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案编写。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行业软件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6)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中分析与提问的比例,增加课堂练习和课业训练;注意职业标准(涉及到的规范)的理解与运用。

(7)教学中注重现代化结构设计和施工手段的应用,多介绍当前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

(8)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课业的设计与布置,督促学生及时、独立完成课外作业;强化计算机软件计算训练,严格遵守国家规范,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三、模块及项目化教学改革效果

该课程自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组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改革方案,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结构分析能力,增强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效性,有效提高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学生毕业后普遍反映适应岗位能力强,上手快;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工作作风严谨,实际分析结构安全能力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推进,课程组成员正在努力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一步引领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期在同类课程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作者:徐锡权申淑荣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三)

一、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1)“考教分离”基本知识考核:由熟知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若干份不同试卷组成试卷库,在考前通过人工随机抽卷进行考试,完成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知识考核。最终考核采用闭卷考教分离,从而有利于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此项占成绩50%。

2)课程设计考核: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是在教师讲授完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布置进行的,目的是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为避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有些同学不认真完成,而是在临近交设计成果时,拿一份已完成同学的课程设计来参考与抄袭的情况出现,我们采取步进式考核方法,做到每一项一登记、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过程,及时答疑,准确考核学生的设计及绘图能力,此项占成绩30%。

3)课程设计答辩:为检查学生掌握各项技能掌握情况,针对设计成果中的错误进行指导,这种做法的个体性很强,真正能做到让本人意识到错误在哪里,更好的让其他同学一起面对错误问题,将该环节纳入考核之中。方式采取由指导教师设计好答辩问题,尤其是课程设计中会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抽签进行面试,同时结合同学本人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提问,根据回答结果结合课程设计成果评定成绩,此项占成绩10%。

4)平时成绩考核:将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课内设计作业及课外设计大作业环节纳入考核之中,此项占成绩10%。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针对课程内容以及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和评定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内设计作业:注重建筑结构基本构件设计计算能力培养与训练;包括查阅理解梁、板、柱、建筑基本构件结构构造要求,以及规定荷载条件下各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课外设计大作业:注重一般建筑结构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包括查阅理解如整体钢筋混凝土楼盖、楼梯、雨蓬、屋架、混合结构墙及柱等结构构造要求、规定荷载条件下一般建筑结构设计计算评定。通过以上四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课程成绩以百分计,其中课程设计占30%,课程设计答辩占10%,平时成绩占10%,课程基本知识考试占50%。

二、考试改革创新点与启示

1)侧重“工学结合”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训实操成绩占40%,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理论部分的考核过程进行改革,建设建筑结构试题库使课程的考核过程标准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

2)在课程中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试验,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3)实践课程考核与理论课程考核工学结合穿插进行,体现了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建筑结构课程中,构造要求一般种类繁多,较难掌握,而工程技术人员,对构造要求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黄艳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四)

一、《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再识

“高教(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应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全国高职院校展开了一系列课程改革。笔者所在学校也于2008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项目课程改革,即课程项目化,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也于2009年开始,对《建筑结构》课程进行项目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能力为本位,选取适合高职学生理解并掌握的知识;其次选择适合的项目载体,将专业知识融入到项目中进行讲解;最后从实际工程中选择典型项目作为课程的教学项目,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以培养满足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建筑结构》实践教学改革

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引领下,《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案例屡见不鲜,反映出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关于课程改革的论述较多,笔者就不再赘述了。笔者就本校教学情况,结合浙江省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从课程自身角度出发

《建筑结构》课程既是基础课,又是专业课;既为后续课程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概预算》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又能直接定位为结构设计员岗位。因此,《建筑结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讲授必备的理论知识,更要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即能从事结构设计员、施工技术员等相关工作。笔者将过去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等课程进行整合,并引入混凝土结构平法表示等知识;选取与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相关度高的知识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典型项目为载体,推进任务式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理论,会基本构件设计,能识读结构施工图和钢筋翻样;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从学生和教师角度出发

在过去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和教师往往是孤立的。教师在讲台上布道,学生接受知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纽带。结果是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牢牢抓住高职学生善于动手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典型项目,并将项目任务化,每次教学单元完成1~2个工作任务;同时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最后通过2~3个实训项目,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作,巩固学习的成果。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作为教师,在实训工程中,不仅检验了教师掌握知识的能力,更检验了教师实际工作的能力,考验了教师的“双师”素质。这是一个学生和教师双赢的结果。

(三)从企业角度出发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重点突出“一线”“高素质”。因此,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都需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完成。笔者通过对用人企业的走访、毕业学生回馈等信息,确定本课程实践教学重点突出两个能力:一是基本结构构件设计的能力,二是结构施工图读图和钢筋翻样能力。并将这两个“能力”作为《建筑结构》课程的核心能力。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笔者针对《建筑结构》实践教学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学生能进行结构基本构件的设计、复核工作、能识读结构施工图、能进行钢筋翻样等实际工作;毕业学生能立即从事结构设计员、施工技术员等与《建筑结构》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毕业学生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二)讨论

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应是一项慎重的工作,需要教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积累,不能一蹴而就。笔者执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笔者亦希望通过此文能和同行多做交流,共同促进《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发展,为企业培养出一线的、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仓盛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五)

一、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

1.楼盖的支承体系—内框架结构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通过震后震害调查发现内框架结构整体性差洛部分的刚度变化不均匀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和强度较差所以此结构形式在地震中破坏比较严重。而今《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中早就没有内框架结构体系方面的条文,说明内框架结构形式不能满足抗震设防区的要求。鉴于此加果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还继续应用内框架结构支承的楼盖就与现行规范不符,因此必须对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进行改革,选择符合目前规范和工程实际的楼盖的支承体系。

2.楼盖的结构布置存在问题。在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楼盖结构布置中,一般是两个方向分别布置主梁和次梁(包括与柱相联的梁)肚七种结构布置导致楼盖二个方向的刚度差异较大存在结构整体性差此种楼盖结构布置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结构概念的真正理解,会使学生理解为结构布置只应该清楚一个方向就符合要求的错误观念。

3.梁柱尺寸不满足“强柱弱梁”要求。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中的主梁设计要求按弹性理论计算并考虑内力的最不利组合。设计时假使主梁与柱线刚度比值大于4才主对主梁的约束一般按铰支处理庄梁简化为多跨连续梁进行内力计算,此种设计假定即使简化了主梁的结构设计但与实际工程结构的情况对比悬殊池不符合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使学生对正确结构概念产生偏差。

二、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的系统改革

通过上述关于目前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当中的问题研究对目前该课程设计的改进势在必行做到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与现行规范相匹配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力求使学生从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

1.结构体系的选择。正因为支撑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内的框架结构体系不能再用选择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作为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支撑体系是很合适的规浇框架结构具有整体性好平面布置灵活整个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板和次梁的设计。板和次梁的设计仍然按照教材中的设计方法进行版和次梁内力计算时要考虑其端部支座(主梁)对板和次梁的转动约束查表时应依据端部为梁的情形进行。在确定楼板厚度时应综合考虑正常选取极限状态并且和另外专业工种配套管线的条件。尤其要仔细较小的板厚无法满足工程中普遍的在板内预埋电管的施工方式。但是教材中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的板厚通常考虑建议适当加大。在目前的实际工程中分离式配筋因施工困难度小这种配筋方式的采用在工程中已受到重视。建议板和次梁的配筋设计其上、下部钢筋应避开用弯起钢筋的配筋形式,达到和以后的工作实践相一致。

3.主梁的设计。主梁计算单元的选取方法不变内力计算仍然按照弹性理论进行但计算简图不能将主梁简化为多跨连续梁,原则上为框架结构。建议按照分层法计算主梁的内力。计算中要考虑主梁的活荷载最无效布置洛个计算恒载、多种活载单个作用下的内力。最后依照显示得出的结果厕主梁的弯矩、剪力包络图作为配筋计算的根据。关于主梁配筋计算时厂般情况不可使用弯起钢筋庄梁斜截面抗剪由箍筋承担。这种配筋形式庄梁的抵抗弯矩图形状是生梁下部通常为通长筋其各正截面抵抗的弯矩没变化庄梁下部的抵抗弯矩图成矩形庄梁上部钢筋少数通长,一些钢筋绘制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在距离柱特定位置处截断庄梁上部所能承受的弯矩图为阶梯形。

4.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考虑到结构设计软件已成为设计院设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当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时期,培训教师需从国内设计院运用频繁的结构设计软件如pKpM、探索者等着手。学生不仅会手算还要懂得运用软件实施结构设计项目,明白软件中各类参数的物理意义。

三、结论

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作为《建筑结构》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只有进行改革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赴学生通过楼盖课程设计更好地理解结构概念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作者:刘雁邹小静单位: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