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曾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并出台若干意见,为高校培养工程人才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对水利、土木类本科生而言,《建筑材料》在其大学教育及后期工程应用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毕业后进入工程建设领域,均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对工程材料的选择、使用、检测等环节的具体应用。为了提升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汲取类似课程成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筑材料》从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考核评价两方面作为突破口进行改革研究。
1课程体系改革
本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其主导思想是: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设,并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
1.1在课程总学时受压缩的情况下,仍确保实验教学学时数足够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订,《建筑材料》课程总学时由最初的60学时压缩至现状的48学时。而教学内容则随着时展、现实需求还得不断的充实拓展。本着“力求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不容实验教学缩水打折”的改革思想,在教学组织中,实验学时则由8学时提高到16学时(理论课时相应压缩至32学时),这样确保了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这正是“卓越计划”有力推进的坚强“后盾”。
1.2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剥离”,单独开课拿学分以往实验教学并非独立开设,而是与理论教学共修一门课程的学分(3学分)。这一做法虽体现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理论成绩的综合性评定,但也存在不小弊端:因实验成绩占比不大,再加上建筑材料实验是个相对比较脏、累的活计,所以实验小组三、四位成员间相互推诿、或“分任务式”的分次轮流负责操作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即使期末总评时拿到了该课程的3个学分,但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结果,毕业后将很难去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相应问题。针对上述症结,我们打破了实验、理论“捆绑式”教学考核,即将实验教学从中脱离出来,实现实验教学1学分、理论教学2学分的各修各学分开课方式。通过连续三年的实施检验证明,为了拿到实验课程学分,学生们能真心、主动投入到实验操作、数据测定、结果分析处理、报告编写等每一个环节中,从中扎扎实实锻炼其实验基本功,在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收到实打实的训练和提高。
2理论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卓越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并重,如果说强化实验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根基”的话,那夯实理论基础则是他们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展现和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我们把改革落脚点放在最后的考核评价关上,采用“倒逼法”促进理论教学改革。
2.1构建“加强过程控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加强过程控制、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并举、适应未来执业资格考试需求等多角度出发,进行课程理论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理论考试采取了“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间检查考试成绩(50%,组织两次、每次以25%计入)+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10%)。《建筑材料》理论教学32学时,授课约8周,平均每3个周左右组织一次考试。通过2012年—2014年实施来看:考试改革后,期末总评成绩的合格率对比改革之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优秀率变化不大,良好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各次阶段性考试的效果呈阶梯状逐步爬升,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及格率已提升至90%上。表明“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而且影响意义深远,现深入分析如下:1)既注重结果,更强调过程。多次阶段性考核方式,既可通过每次的考试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也让学生和老师能及时发现前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后阶段的教与学中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对学生而言,为了适应3个周左右一次的考试并取得好成绩,他们逐步养成了课前做好预习准备、课中认真听讲学习、课后及时复习消化的习惯,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强化了学习过程并提高了学习效果。对任课老师而言,必须按照课程组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和要求进行授课,从而避免或控制了随意调停课、加快或放缓教学进度等不良现象。2)既注重本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提高,更关注学生长期学习能力的培养。书本知识是静态的,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则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课程教学应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强化学生的平时学习、并对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以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够通过自己终身不断的自学钻研,去积累新知识、丰富经验、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顺应时展的“卓越工程师”,更好地去解决工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2.2采取“客观题形、开卷形式”的考试形式,以适应未来工作需求“卓越计划”培养的后备工程人才,应在以后工作中能够通过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质检员等对应岗位的执业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这些执业资格考试对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并主要通过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建筑材料的性质、技术指标、应用等方面。为此,本次改革后的《建筑材料》三次考试,均以客观题型、采用填涂机读答题卡的标准化考试组织形式,使学生提前了解未来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为以后工作考取“执业资格上岗证”做好准备。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解决问题强调“活学活用”,往往需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规程规范,在借助原有专业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判断,在做出正确理解之后去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同样的问题经过多次磨炼后,才会自然而然地印在脑子里面成为经验。所以,《建筑材料》考试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采用了开卷形式,考试时学生可以携带课本、笔记本、实验指导书、规程规范等资料进行查阅,要求他们能正确理解所学的课程知识点,并形成一定的专业理论思想。总而言之,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方式将能更好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背景,《建筑材料》课程组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通过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剥离”后单独开课单独拿学分,并在课程压缩的情况下确保足够的实验教学学时,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方面,通过“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客观题形、开卷形式”的考试形式,有效促学、督教,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在水利、土木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做出的有益探索,其经验可供教育届同行分享和借鉴。
作者:彭玉林 孙海燕 王福来 王理萍 龚爱民 张凌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