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节能减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范文

节能减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节能减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节能减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摘要:在节能减排理念的驱动下,从绿色制造技术内涵出发,简单阐述了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模具专业为例,探讨了双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措施,为高职院校制造专业群学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教学改革;产教融合

一、节能减排与绿色制造

现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代价是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带来的后果是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当人类经济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势必对良好的环境质量产生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全球低碳化的浪潮急速来临,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低碳、环保概念成为时代主流,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引发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变,从过去追求规模发展方式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方式转变。为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提出了“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一词出自于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该纲要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对制造业而言,要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制造将是首要选择。2015年5月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将“绿色发展”列为制造业发展5大方针之一。机械产品的绿色制造也称为清洁制造、环境意识制造等,是指产品从原料冶炼、毛坯制造、材料选择、设计、生产、包装、使用和维修到报废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全面考虑环境和资源因素,对资源的消耗量最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现代制造模式[1]。绿色制造是一种解决制造业环境污染和生产资源消耗问题,实现节能减排的方法和途径之一。

绿色制造涉及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等一系列新理念。绿色制造理论融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中,将有效弥补其理论和方法的不足,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是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培养具备绿色制造意识的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责无旁贷。鉴于绿色制造是一种新颖的制造理念,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对此关注不多,为此,有必要开展在高职制造类专业教学体系中融入节能减排意识与绿色制造技术的教学研究和探讨,为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培养具有先进的制造理念与技术的技能人才。对于节能减排与绿色制造,由于政府的税收政策及相关处罚措施已经执行多年,企业要明显领先于职业院校。要培养具备节能减排意识与绿色制造技术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面向企业,而开展“双导师制”教学改革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双导师制”内涵“双导师制”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每门专业课程由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的课程教学,指导和培养人才,以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2]。通过引进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实现课程教学队伍专兼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训一体化。学校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开发设计,制订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教学团队管理;企业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及时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专业在开展“双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中,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很多办法。

(二)双证毕业——以证促学为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技能和养成过硬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近几年来,我们对模具专业尝试了“双证毕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双证毕业”即采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毕业制度,是指学生获得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实训教学,学习和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由学院组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1个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予毕业。基于课程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我们组织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一起对模具制造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讨论,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明确课程教学方向,使之与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然后,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在各个课程学习中设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中应知应会的技能点和知识点,使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实现对接,形成了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围绕“双证毕业”目标,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双证”的毕业生,表明其理论和实际操作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表1所示。

(三)理实一体——做中学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由于实训仪器、设备和场地的限制,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传统的教学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分开的,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这种学科制的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忽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忽视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对所学的整个专业的知识在实践中难以融会贯通。为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掌握岗位技能和养成职业素质与技术理念,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及升华理论,近几年来,我们对模具专业尝试了“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我们邀请企业兼职教师一起对模具相关岗位进行分析讨论,将企业的模具产品引入学校模具拆装实验室,将企业模具设计制造项目作为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校企共建“一体化”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发“一体化”专业课程和“一体化”教材。本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如表2所示。

(四)在订单生产中开展实训教学——产教融合目前,大部分是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和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及最新技术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别[3]。为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及体现行业最新技术要求与理念,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养成具有节能减排及绿色制造理念的职业素养,近几年来我院依托校办实习工厂,将模具专业的实训教学融入真实的订单生产过程中,探索真实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我院先进制造公共实训中心与我院校办实习工厂于2008年在机构和人员上进行合并,在管理与运作上实现统一。先进制造公共实训中心和校办实习工厂融合,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校内生产性公共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工业化的厂房,先进的加工设备,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充分的职业氛围。为了切实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工作,我院先进制造公共实训中心立足韶关,充分发挥背靠韶钢的优势,利用校办实习工厂平台与韶钢备品备件公司、广东恒华重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产教融合模式的校企合作生产协议,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现我院的模具类综合实习实训项目有80%以上与实习工厂的订单产品密切相关,专业老师与企业的师傅在生产过程中手把手地教学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注意选拔表现较好的学生在课后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参与生产,学生在学到技能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助,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校办实习工厂每年对外进行技术服务情况见下表3。

(五)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走出去。除了引进企业的兼职教师与生产工艺及理念到学校中来,我院还积极的实行“走出去”方针,不断开拓校企合作渠道,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为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软、硬件资源,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学生,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我院模具专业立足韶关市这个粤北重工业基地,与韶关市机械行业协会及其会员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包括韶关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韶关宏大齿轮有限公司、韶关东南轴承有限公司、韶铸集团有限公司、韶关起重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鸿源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韶关液压件厂有限公司、韶关新宇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等区内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宝钢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这些单位设备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为我院学生校外实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院模具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如表4所示。

二、结语

制造业是创造财富的重要产业,但是传统制造业对能源和资源消耗与浪费、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的生存及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4]。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而绿色制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要培养具备节能减排意识和绿色制造理念的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义务,而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地途径,要持之以恒地将该项工作推进并落实。

【参考文献】

[1]朱配巧.按绿色制造理念改革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J].机械职业教育,2009(9):32-35.

[2]陈建平.高职课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学改革,2017.

[3]金鑫.技工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模具制造,2018(10):87-92.

[4]欧阳波仪.绿色制造技术与高职制造类实践教学融合的设计与实施[J].时代农机,2016(6):89-90.

作者:罗小青 李福运 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