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航空工业科研制度革新思考范文

航空工业科研制度革新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航空工业科研制度革新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航空工业科研制度革新思考

本文作者:党月胜李霖单位:.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研究生院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装备指挥系

我国航空科研工作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奋斗历程,为国家安全和航空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航空工业科研工作仍未从根本上摆脱仿制和跟踪的发展模式[1]。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航空工业的科研体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弊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快航空工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更好地促进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1航空工业科研体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航空工业的科研管理体制是经历了几次的改革与重组后转变而来的。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的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重工业部设立了航空工业管理局,这是航空工业科研体制的雏形。后来又逐步演变为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部等。1993年,航空航天部改组为航空工业总公司,并领取了工商局颁发的全国统一的营业执照。1998年国家设立了国防科工委,来主管航空工业。1999年,航空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第二集团公司两大集团,并于1999年7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尽管航空工业的科研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但这也只是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体制上存在的矛盾。

1.1科研组织机构庞大、力量分散,缺乏凝聚力

摊子大而散。在两大航空工业集团中,中航一集团所属的企事业单位71家,其中科研院所31个,从业人员达24万人;中航二集团拥有企业事业单位81个,其中科研院所3个,总人数21万人。由于历史原因,两大航空工业集团下辖的各个科研院所分布在天南地北,且多位于偏远地区,力量相当分散,甚至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建设。科研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这种“大而散,小而全”的现象对于航空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个集团的集合优势,而且因存在重复建设,致使各单位各自为政。各科研单位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科研工作,而是根据项目经费的大小搞科研;甚至在科研机构内部,各单位技术、信息资源也不能共享,国防投资形成的科研成果在系统内使用也要索取回报,妨碍了航空工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加大了管理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1.2科研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不良竞争

缺乏真正的竞争择优机制。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强化竞争,优选方案是确保成功实施航空装备研制的重要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美国在飞机和发动机工程发展之前,选择两家主承包商参与竞争,通过对验证机的对比评审由获胜的一方承包科研项目,另一家作为配套供应商或候选供应商。我国虽然也存在两大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但是从事的是不同的航空科研任务,具有明确的分工。两者之间不会为了同一个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而展开激励的竞争,可以说在竞争这一点上还同原来的航空工业总公司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同时,由于科研项目主要由主管部门以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在所属单位内安排科研任务,非军工科研单位即使拥有强大的科研资源,也很难参与到大型航空装备的研制工作中来。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资源分配上比较盲目。由于缺乏公平竞争,航空科研单位往往是争项目积极性很高。于是,科研资源(主要是科研经费)的分配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利益博弈游戏。真正从事科研的人,本意当然想拿出自主创新的东西来,却为体制所累,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如何申请课题、拿到经费上。等争到了科研项目和经费,已是身心俱疲,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1.3科研管理模式发展缓慢,延长了自主创新的时间

缺乏权威的、稳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主导单位。由于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型号和大型预研项目的上马和下马,往往因人事变动或机构调整而出现大量的反复,很难付诸实施并坚持到底。比如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发动机研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同程度上认识不足,总是凭革命热情、主观意志急于求成,结果是欲速则不达[2]。为了保证我国航空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指导航空科研中长期发展的协调机构是当务之急。科研理念滞后,缺乏应用基础技术研究。目前的航空科研预研课题的选择,基本是由各研究所和航空企业根据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和型号发展需求拟定的,因此造成预研的选题基本是围绕型号的发展进行的。也就是说大部分是属于应用技术研究,缺少基础技术研究,基础性技术研究基本没有列入预研计划,很难反映航空科技的中长期发展方向,而且预研课题的安排缺少协调性和配套性。对外依赖过强,丧失自主研制的信心。这种重生产轻研发的航空工业科研管理体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受外部严重威胁的年代里,为国家生产出上万架飞机,为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说这是出于国家安全形势的需要,但是大批量生产苏联设计的飞机的传统不仅导致重生产、轻设计的狭隘心理和价值观,而且航空工业逐渐形成一种长期积淀的“产业文化”,其根本特点就是不相信自主设计,依赖外国设计。而且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仿制冲击自行研制,从而延长了我国从仿制过渡到自主创新的时间。

2航空工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几点措施

2.1横向组建多个专业化的航空科研生产联合体,纵向构成实

力强大的航空工业集团要解决我国航空工业科研力量分散这一结构性首要问题,所需要的是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实质性集中,而不是形式上的集中。实质性的集中就是要以现在的实力比较雄厚、经营状况比较强的航空科研机构为核心,通过横向合并同类航空科研单位与生产资源组建大型专业科研生产联合实体;同时,纵向上可以强强联合,由一些科研任务相关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组建成大型的航空工业集团。一些航空科研单位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2003年6月28,经过反复协调、精心设计,由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整合组建成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但是,这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所做的调整,不会对整个航空工业的科研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必须从根本上一步到位地解决这个问题。

2.2成立国家航空科学研究院,加大航空基础研究

借鉴国外先进航空工业国家的成功经验,集中成立独立于企业集团和政府部门之外的国家航空科学研究院。该研究院主要是国家事业性质的公益性科研单位,负责制定国家中长期航空科技发展规划,从事航空科技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负有规划、组织和从事主要应由国家直接投资和承担的航空科研活动的职责,并且负责管理主要靠国家拨款支持的国家航空重点实验室。同时,将目前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航空科研院所和主机所承担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部分一并划入航空科学研究院。这样就加大了航空工业基础研究的力度,提高了基础研究在我国航空科研中的地位。

2.3积极培育竞争机制,提高航空科研项目分配的合理性

加快实行招投标制度,扩大航空科研的投标范围。鼓励非军工企业积极参与航空工业科研的竞争,对那些科研能力较强、符合航空工业科研条件的私有企业提供国家支持;并且鼓励非军工企业的自由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参与航空装备的科研开发,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非军工科研单位参与航空装备科研的法律依据,形成依法竞争的良好秩序。在项目安排上,对重大航空装备型号和少数关键部件的科研任务实行在实力雄厚的航空科研单位中招标,实行适度竞争;其他航空装备的科研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包括重点院校、军队及地方科研单位、企业等中实行招标竞争,扩大竞争招标的范围,促进航空装备科研水平的发展。比如,一些航空电子装备的科研开发,完全可以通过竞争招标交给新崛起的电子产业集团去完成。

3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3.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提高航空工业科研的正规化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航空工业科研工作基本上是按指令性计划运行,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落后,以政代法的现象比较严重。面对航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仅仅靠军委的政策和保密的法规已无法有效地规范我国的航空科研生产秩序,航空工业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迫切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更好地维护我国航空工业的合法权益。目前我们要加快清理现有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影响航空科研生产的决定、命令以及一些“红头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并结合航空工业的改革状况和国家整体法制建设的水平,明确航空科研生产领域立法的重点。另外,应充分考虑航空科研的双重特性,保障平时的航空科研能力,加强战时转换能力,壮大航空工业,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安全。

3.2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应用,防止外流

做好人才培养应用工作。航空装备的研制周期一般都很长,人才的成长周期也较长,相应的成长最佳年龄区也较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晚。而且在航空科研机构内,航空装备科研的专业人才的来源大部分是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如何让这些社会新鲜血液成为行业内的栋梁,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与相应的指导、培训,从而加速其成长过程,尽快成为行业内的专家里手,这是航空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创造科研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防止流失。根据对某航空研究所的调查统计:2000年以来该研究所流失的各类高校毕业生达到175人(含此前毕业的大学生),进出两相比较,流失率达到88%。这些人员流失的去向:攻读研究生的占25%,到其他国营单位的占10%,到公司的占30%,出国留学的占15%,去向不明的占20%[3]。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流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航空工业正常科研工作的开展,但是也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我们在用人机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必须尽快加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