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讨范文

古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古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讨

1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特征与现状

洛阳工业遗产保护的范围很广,其中主要的部分就是建国后的工业建设所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美学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如与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等直接相关的建筑和场所等(图1)。受到当时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洛阳的工业区建设具有极其典型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工业区“南宅北厂”的带状规划布局方式以及具有明显的苏式特征的建筑风格均反映了这一特点。期间兴建完成的工业区工业建筑、住宅建筑极其附属设施的配套建筑无论在功能、结构上,还是在建筑形象上都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建设水平。就现状而言,出于“退二进三”、“退二优三”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工业区中的一部分企业迁出原址,遗留下大量的建构筑物。目前工业厂区内部基本维持原有风貌格局,苏式建筑风格十分明显且大多保存完好,但居住区现状较差,原有多层住房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不仅单套居住功能和面积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而且内、外部环境恶化,原有格局大多遭到破坏。同时一些工业区内具有较高价值的建筑逐渐被拆迁、重建,洛阳工业区的整体特征和鲜明形象正日渐模糊。由于工业遗产的缺失所带来的文化遗产断层,将对洛阳的城市肌理和个性特征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势在必行。

2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与特征

(一)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洛阳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这段历史是洛阳3800年城市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在洛阳的城市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洛阳而言,城市中的近代工业建筑见证了洛阳近代工业文明、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们和其他优秀历史建筑类型一样,都是城市的记忆和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诸多文化符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意义。

(二)科学价值。随着“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6项落户洛阳工业区,该区逐渐成为当时在全国闻名遐迩的重点工业区,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在汲取了包头、长春等城市工业区规划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洛阳工业区采用特有的“避开旧城建新城”的规划建设方式,形成了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带状城市建设模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洛阳也被国内外的专家誉为城市整体规划的“洛阳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界的高度评价,其代表的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三)经济价值。洛阳工业区内的工厂在经历了城市扩张后,区位价值普遍得到提升。工厂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区域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善,这些区位优势使得环境改造的投资小、回报率高。其次,洛阳工业区由于当年集中大量资源,高标准严要求的建设,厂房建筑层高高、跨度大、空间高敞,绝大多数工业建筑主体结构坚固完好,在未来进行合适的功能置换和适度的改造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再利用开发潜力。这些因素都使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四)艺术价值。洛阳工业区现存的工业建筑遗产多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受到苏联援建影响,从城市规划、厂区布局到建筑设计都打下了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些以现代主义风格和民族符号相结合的大体量、大跨度工业建筑和居住街坊,代表了特定时期洛阳工业建筑的水平、特点和城市建筑的整体面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独特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因此在现代的城市环境条件下,选择性地保护和修复部分工业建筑并进行相应地环境改造,其必将成为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的另一道特色景观。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工业建筑遗产

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容分为实质和非实质形态两个方面,而历史文化名城在实质上来说是比较典型的保存了历史上丰富的文物古迹、城市建筑和空间格局等优秀遗产的载体。洛阳是中国著名古都,城市建设史达3800年,作为中国都城的历史也长达1500余年,先后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洛阳附近分布着夏、商、周、汉魏、隋唐五个蕴含着及其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大都城遗址,形成“五都贯洛”的宏伟气势,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历来得到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82年国务院在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时,洛阳就位居其中。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提到洛阳的文化遗产,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城市中拥有的大量的古代遗产,如龙门石窟、隋唐遗址等,但洛阳涧西工业区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历史却往往被遗忘。与城市中遗存的大量文物古迹相比,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无论从数量、范围、影响力等方面均无法与之抗衡。在这种“厚古薄今”的思想影响下,在其研究和保护方面明显滞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应有的认识。

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的历史文化是由一系列代表不同时期的特色街区、旧建筑和古迹等历史遗产串联而成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建立,从实质保护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将这些珍贵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遗产通过保护规划组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城市空间构架,以实现“容纳性的都市保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保护的对象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容。作为随着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而产生的新生城市历史遗产之一,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城市物质信息和文化信息得以延续的保证,其保护格局的构建,必须放置于洛阳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环境背景下来考虑,它们也理应作为新的保护对象被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之中。

4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的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

4.1构建工业建筑遗产纳入名城保护的新框架根据新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现在洛阳已建立起开放性、多层次的、动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体系。这个保护框架包含了总体层面、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工业遗产及有价值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线路等要素。这也是洛阳首次将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纳入到城市的保护框架中,通过这个保护框架体系将城市中宝贵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建筑遗产规划保护起来,将原来的洛阳工业区“三区一带”的建设格局(图2)与城市中的其它历史遗产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空间构架。洛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基本结构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包含了“点、线、面”三个层次。结合该“点-线-面”保护脉络的要求,依照“保留经典、集中连片、点线结合、规模保护”的原则,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也可以分为“工业整体风貌、工业历史地段、工业历史建筑”三个层次要素,它们与名城保护框架的“古城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工业建筑遗产的各层级要素根据各自的特征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相应层级当中,与其它历史文化遗存统一起来,一并加以保护和利用,框架的各层次要素发生更迭与交替,从而构建新的完整的名城保护框架,以进一步丰富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所以从另一角度来说,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要素的纳入过程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体系自我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二者之间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2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分级登录制度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核心在于其价值的保护,即保护该工业建筑遗产在其生命周期内所承载的历史、科技、社会、建筑等多重价值和社会影响等。城市中不同的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体现也会有所区别,甚至在一个主体上会体现出多种价值,这就是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多样性。洛阳城市中的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在没有对其进行价值评价认定之前,一概进行拆除或者保护都是过于草率的做法。只有建立科学而系统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进行准确地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等级的遗产制定层次性的保护与利用梯度,这将是工业建筑遗产定位、认定、整合的依据,同时也是是整个保护工作的关键。

针对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借鉴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的方法,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采用因子评价法,在原真性、科学性、代表性、完整性的原则下,选取适当的、可以准确和全面的涵盖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因子,如历史价值因子、艺术价值因子、科学价值因子、社会价值因子和经济价值因子等来构建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依据该开放性的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体系,利用其所具有的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特点,从定性和定量上对各个工业建筑遗产进行整体性、相关性和综合性的价值因子评价,按照得出的价值因子综合值进行评分定级,明确洛阳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优先级别,以便于其分级保护和分级再利用,同时也为其纳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兼顾适应性更新的文化性与经济性提供基础参考和科学依据。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认定之后就应该进行遗产的登录,以确保遗产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管理与保护,因此建立完善的工业建筑遗产登录制度也是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体制主要为指定制,它是由专门的文物保护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文物评定标准将符合条件的遗产选定为文物并确定保护等级。实践证明,这种保护体制由于范围、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而在国外工业建筑遗产登录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通过登录过程中的申报、选择、调查、评估等一系列步骤程序,利用公众参与和专业评估、认定相结合的选定方式将符合标准的建筑遗产计入名录进行保护。在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中,我们在以指定制为主体的情势下,再辅以登录制为补充,就可以综合两种保护体制的优势,既有专业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实施的“点”的保护,又有广泛的公众参与的“面”的保护,使我们的保护体制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向变为双向,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保护事业中,以适应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4.3创造多样化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强化洛阳城市特色由于我国对于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内涵一直没有严格的、科学的界定,因此很多人对于“保护”的理解还局限于修缮、保养这样针对静态遗产的工程技术干预行为上,而忽略了其在非物质层面上的重要意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提到,遗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持其使用功能并使之延续和强化,对于建筑遗产更是如此,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使建筑保留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洛阳工业建筑遗产作为在特定阶段形成的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要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背景下成为整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积极的方法就是通过开发再利用的方式,经过功能的调整与转换,挖掘出其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活力,使它在洛阳城市的建设中成为具有洛阳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新亮点。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大致有几种:主题博物馆参观利用模式、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创新产业利用模式、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利用模式以及综合开发模式。对于这些多样化的保护模式,我们在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及再利用过程中,应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特征而采用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扩宽再利用的思路,广泛地开拓契合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例如在工业区主要节点树立纪念碑和雕像;利用工业厂房结合洛阳牡丹的特色开展生态化牡丹培养展览温室;在住宅街坊区设立工人生活馆来展示生活街坊的历史风貌等。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通过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的扩展,将工业建、构筑物的现代工业美学与古城的传统美学相结合,洛阳城市的传统风貌与现代工业风貌将形成异质互补,城市各区位之间将相互影响、融合(图3),这对于洛阳古城肌理的延续有着持久而深远的意义。

4.4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体系从总体上可分为城市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共部门、专业保护机构、个体使用者等。由于各自的出发点和价值观的不同,他们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在传统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规划和实施中,政府往往拥有自上而下的决策和管理权,公众参与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公众即直接或潜在的使用者才是整个保护格局的重要主体,他们对于本地区的工遗产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他们会通过自身的使用直接感受保护和更新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只有他们成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最大受益者时,才会使城市真正得到促进与发展。在国外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中,公众参与设计的方式也是采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但是从目前来看,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体系基本还属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管理系统,洛阳的公众还未真正参与到城市的开发规划之中,他们往往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和执行政府决策部门所指定的规范、政策,由于保护决策的这种不完整性也造成了公众对保护行为的漠视。因此从公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建立起广泛的开放性公众参与体系,有效地健全社会公众监督机制是实现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更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在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中可以引入“自下而上”的开放式的理念,让公众参与到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各个阶段,规划设计的决策者通过宣传媒介、项目公示、召开民众参与的评审会等形式,倡导和推动社会各阶层参与到保护工作中,经过公众的多向反馈和过程参与,广泛接纳公众的意见来决定遗产的改造方式,使得遗产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更具有操作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只有通过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和促使公众参与到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使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构筑起坚固的社会公众基础,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5结语

洛阳工业建筑遗产是城市特定历史阶段物质和精神信息的载体,它们的保护和再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其他因素。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下,只有把洛阳工业建筑遗产放置在城市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背景中予以分析,认清它们与洛阳特定地域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的联系,像对待其他历史文物一样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与再利用,才能使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和文化信息得以整体传承和延续。

作者:孙艳 乔峰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