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省域工业经济的策略研讨范文

省域工业经济的策略研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省域工业经济的策略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省域工业经济的策略研讨

西藏新型工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具有西藏特点,就是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确定与西藏客观条件所能承受的工业化程度以及工业产业与这些客观条件的相合程度。第二是新型工业化,就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征的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一、走西藏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条件

在西藏我们不主张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而是主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口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质量型、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选择适合西藏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进行开发和壮大,是促进西藏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西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藏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要求的。按照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理论认为,工业化演进阶段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目前,西藏虽然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经降至20%以下,但是第三产业产值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另外,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比重来判断,也得出西藏现阶段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积极发展西藏新型工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注: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国际上的划分标准认为这一指标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国;2009年西藏制造业增加值为70489万元,总商品生产增加值为234782万元,比值为33%)

(二)西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藏的自然环境条件要求的。对于西藏来说,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环境异常脆弱、海拔高、气候严寒、降水量小、地质条件恶劣、易受风沙、洪水和泥石流等侵害,植物生长周期长,再生能力差,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西藏还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全国人民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生态利益和资源利益。由此可看,西藏发展工业,就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而是要走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各方面条件发展符合西藏实际的、效率高、污染小的工业,才是权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合理选择。

(三)西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第二产业本身发展要求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形成了矿业、建筑、制革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然而,由于西藏经济发展的底子薄、起点低,以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言,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工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缺乏竞争优势,产业结构落后,而西藏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要求西藏能够重点发展包括工业在内第二产业,在新世纪,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想更上一层楼,就要选择走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加速西藏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西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产业间关联程度的要求。工业和农业关系最为密切,它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利润、提供就业岗位和增加收入等多重任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把西藏建设成为全国的资源储备、资源转化基地,但执行得都不够理想,这与工业弱小和不发达有直接关系,另外,西藏经济社会是非典型二元结构,工业是在旧西藏空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全是一种镶嵌式的,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因此,发展西藏特点的新型化工业,是延长第二产业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关联程度,解决工业镶嵌模式较为合理的道路。

二、走西藏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存在的问题

在确定产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藏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前进道路上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支撑西藏第二产业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增强。而目前的情况是,无西藏特色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是水泥行业)的产值却是较高的,从西藏第二产业统计资料上很难明显辨认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应当是什么,西藏具有资源优势的矿产业、食饮品业、藏医药业等产业增加值占GDP中的比重都非常低,资源优势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尚未真正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西藏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空间有限,尚未形成孕育现代大型企业集团的环境基础、社会条件。对外部市场的开拓不够,缺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经营能力,缺乏对经济的多渠道联系与合作。规模小的企业往往产品品种也较少,这就必然增大了市场生存风险。

(三)产业体系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发育阶段,工业经济主体发展层次较低、存在基础弱,起点低、科技含量低、产值低的“一弱三低”现象,能源工业严重滞后,工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靠工业产业升级、市场推动的三产内部结构还没有形成,工业吸引社会投资能力有限,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投融资渠道狭窄,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职能、公共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等还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提高。

(四)企业整体素质普遍偏低。首先,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导致产品的档次、质量很难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严重受到制约。其次,管理粗放,效益不高,随意化、经验至上等现象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既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也基本不具备企业家应有的观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职工综合素质普遍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综合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存亡。

三、走西藏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到“十二五”末,西藏要实现二产增加值达到458亿,占GDP比重40%左右,形成二产、三产并驾齐驱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西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一)按照“二产抓重点”的要求,做大做强西藏特色优势产业。第一,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项目,如: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药业、绿色食品业,矿产资源及加工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努力提高这些工业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第二,大力发展西藏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利用其高度的外向性和关联性,为旅游纪念品市场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开拓生存空间,要着力打造出一批高品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增加旅游消费。第三,加强与周边省区、周边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由于西藏人口总量不大,市场狭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还必须放眼国内国际市场。鼓励工业产品特别是建材产品出口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合理配置现有资源,推动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加快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提高企业规模化程度,促进龙头骨干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力争形成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二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西藏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自身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新材料,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在西藏新型工业化中发挥优势,使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具有西藏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推进节能降耗的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吸收和引进新工艺,淘汰陈旧落后的高耗能工艺和设备,支持发展工业废物循环利用项目,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要在重点行业中培育西藏发展论坛2011.2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西藏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气候条件等的限制,使得西藏发展的成本要高于其他地区,加之大多数企业现代化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而且西藏地区工业发展长期受中央及各省市的援助,有些地区或企业在国家援助力度大的年份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就差。究其根源,有些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机制,使资产闲置,资金浪费。因此,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代替传统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监督水平,确保产业建设走上科学化发展轨道。

(四)创建适合新型工业发展的软环境,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软环境主要是政策、公共服务效能,法律环境等等。新型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追求高效率的生产和服务。由于西藏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市场体制不完善,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软环境,行政审批的项目多,时间长,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等一些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第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更好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的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藏投资兴业。第二,创造各种条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提高企业家素质,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着力培育本土著名企业、著名企业家、著名品牌。第三,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最前沿,努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招商引资新机制。第四,加强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公布办事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审批限时制,实现一条龙服务体系。

(五)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和造就高级人才,关键是留住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拥有人才资源比拥有物质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成为西藏在“十二五”时期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1)要抓紧培养高层次人才,包括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的人才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要有计划、有意识地从中青年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加以培养,一方面利用援藏机制申请内地专家来西藏有针对性的授课,另一方面可以送到区外高等院校去进修。(2)完善留住人才的办法。努力提高人才的生活待遇,建立具有特色的激励机制,在事业、地位、工资、奖金等方面给予激励,让其真切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自觉抑制同行业和外单位的各种诱惑。积极营造一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挖掘和使用好西藏的现有人才。(3)积极改革本地高校专业建设。以现有的高校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西藏目前缺乏的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科研软环境和强烈的事业发展氛围,创新有效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尽快出台特殊人才保护措施和政策,如绘画、雕刻等方面的民间艺人,积极开办各种形式的绘画、雕刻等培训班,继承和发扬具有藏文化特色的技艺,努力为西藏特色民族手工产业发展保存好珍贵的资源。

西藏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是从长远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需要和资源供应的矛盾将日趋尖锐。合理选择工业产业,提高信息化在工业产业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好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走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型的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西藏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努力实现西藏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