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职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简要分析了学校所在区域工业机器人专业产业环境、人才需求,以自身学校发展为例阐述了中职学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机制探索思路和经验,旨在通过跨界思维导入,从多层次、多途径、多领域引领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工业机器人人才需求与中职学校培养现状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德能与技能缺一不可。通过对学校工科类专业30多家校企合作单位电话回访和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在人才遴选和培养过程中,HR(人力资源部门)着重关注的是员工职业素养与发展力、岗位技能水平和企业文化匹配度。2018年厦门市提出“双千亿”工程,包括重点打造12条千亿产业链群和重点实施10个千亿投资工程,其中至少7个千亿产业链群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重点领域,与此产生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安装、调试、编程等基础性应用人才岗位接近万人。学校2015年开始设置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每年招生数稳定,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随着近年来中职学生升学比例逐年提升,中职新工科类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机制急需在德技并修双引擎驱动下,引入互联网行业迭代思维,进行小步快跑的探索与实践。
2培养模式与建设思路
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从区域产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升学发展现状考虑,按照就业与升学两个方向,规划培养目标与路线;通过文化引领学生爱专业、爱产业、爱国家和文化自信,引入企业导师在实践环境中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定期走访企业和组织教学研讨,对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改革进行迭代升级;建立系统质量观测点,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3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迭代实践
3.1人才培养规格与清单化
由道德品质、技术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维度的要求组成。技术技能培养解决“授人以渔”,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则着重于培养“授人以筌”。围绕上述三个维度,引入清单化管理思维,将道德品质、技术技能、职业素养通过六大育人途径(管理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进行任务清单解析,让教师、学生、企业、家长都具体清晰的了解培养路线与学习任务构成。目标与路线清晰后,参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各角色执行效果将大大提升。
3.2择向培养
在第一学年确定学生生涯规划是先就业,还是先升学后就业,在明确学生和家长意愿后,协助学生规划学业重点。先就业学生重点通过技能大赛、产教融合预就业训练工程定向加强,升学学生侧重升学公共课程以及夯实专业基础;开设专业文化课程,通过学习专业物质文化、专业精神文化、产业人物大事记,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3教师育人能力提升
以“三全育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为指引,依据专业课程授课顺序和难度,科学构建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三年提升计划。专业部按照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学校全部专业课程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的培训,考核合格;达到教师均能承担“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7门核心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所有教师均获得国际、国内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资格认证,成为合格的“双师型”人才。专业部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工作岗位,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行业的发展,并通过企业岗位需求,学生接受能力,学校实训条件,完成工业机器人专业基于项目教学的校本教材开发。
3.4产教融合,预就业训练工程
预就业训练工程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落地产教融合,完成实践教学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预就业训练工程在学生完成了校内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是在传统顶岗实习基础上迭代升级,是促使学生认识社会,通过深入本区域多家公司调研,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企业的工作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就业后的工作实践,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塑造“德技并修”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
3.5专业文化带动
中职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生力军,人才培养需要以文化自信带动专业自信,以专业自信助力产业报告。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有:《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KUKA》《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RobotArt)》“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是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多学科的综合课程,它涉及了计算机、自动化、电工电子、人工智能、传感器和机械工程等内容,是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专业基础环节。“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KUKA”是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电气控制和传感器等为基础,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编程、系统维护等方法和能力。从原有的“2+1”学制改变到现在的“2.5+0.5学制”,第5学期课程设置、师资都面临着压力与挑战,新工科类专业文化设置成一门36学时课程,课程形式多元化,采用大课、活动、实践相结合方式,课堂即可放在校内,也可放在企业,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下提高职业、产业使命感。
3.6大赛成果转换教学资源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经过十几年的经验总结,不断完善,赛项的内容和形式紧贴企业的实际应用,经过专家的反复推敲评选和众多选手的实际层层锤炼。技能竞赛的考核过程是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实践过程,其提出的新工艺、新内容、新技能是当下企业需求的直接体现,以此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教学质量。参加市、省和全国举办的“机器人技术应用”竞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学生参与工业机器人类赛项的基础上,将原有少部分学生受益技能大赛资源成果转换,开发成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的综合实训课程;在场景教育上改革,构建基于IPAD移动终端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普惠作用,信息化教学让老师轻松有尊严,赛教一体模式优化升级,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就业。例如,通过实例来展示转换效果,教师通过技能大赛内容———模拟涂胶,并结合企业的真实涂胶,设计出教学任务。上课时,教师通过播放企业真实涂胶生产场景,结合实际讲解程序的编写,工艺的制定。学生通过观察视频,认真听讲,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本节课任务———模拟涂胶,各小组分享任务完成成果,师生进行评价。最后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观看企业的实际涂胶,并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修改加工工艺,最终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3.7评价机制与质量报告输出
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数据化、可视化。围绕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的三个维度和具体任务清单,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观测点和量化评价标准,通过每个学生任务清单的执行情况,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数字画像,最终生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4存在问题及思考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紧跟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00后一代学生的培养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迭代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如下:①00后一代中职学生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不够自信。②智能制造企业内部员工培训课程在整合到中职课程体系中,存在学生基础差,难以消化,需要进行课程知识点的再梳理。③人才培养评价机制需要学校整体层面推动构建和实施,与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结合,方能呈现更好的效果。德为先,技为本。技术技能人才既要“修德”更要“修技”,随着国家的升级转型,单纯的技术型人才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升级,这就需要我们持续进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迭代升级,努力培养出德技兼备的技能人才,更好的立足社会,服务国家,奉献人民。
参考文献:
[1]沈玲,刘甘霖.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建设与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8(12):253-255.
[2]彭宽栋,郑龙,袁俊,罗晓晔.基于工业4.0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人才研究分析及解决策略[J].价值工程,2017,36(24):171-174.
[3]谭景春.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典型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14):115-116.
作者:刘志国 单位: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