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业产业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山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工业园区在各个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对吸纳外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接纳就业人口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作用。20多年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发展“支援农业”型工业,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商品经济”,再到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从市、镇(区)、村、户多个轮子一齐转,到工业进园进区、集约化发展,中山市的工业发展走过了风风雨雨的艰苦历程,基本形成东部高新技术、北部传统特色工业、中部电子信息技术和南部出口加工工业的格局。“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成为中山市经济的重要特征,如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音响、沙溪的休闲服装等,围绕这些特色产业进行分工协作,产业链不断延伸,初显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式。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山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速上升期,经济增长开始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结合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构想,以及省政府对中山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市的期望,中山市政府确定了“构建和谐中山”、建设“两个适宜”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基于发展背景的变化,规划管理和规划研究同样出现重要转变,即从单纯的经验总结型研究向问题探索型研究的转变。特别是对于中山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将人们的目光和研究视角引向了中山工业产业发展进程中被各种“光环”所隐蔽住的种种潜在和现实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中山工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所作的探讨。
1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可能与困境
1.1珠三角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对中山产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广佛产业经济圈(广州、佛山)、港深产业经济圈(香港、深圳)、澳珠产业经济圈(澳门、珠海)。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时间,在三大产业经济圈的共同作用下,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产业带日益发展并成熟起来。而中山产业经济区恰恰处于珠江西岸产业带的中间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未来的港珠澳大桥以及广珠轻轨的建设,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产业强势区域的辐射带动将得以增强。中山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因后发优势而带来的外界产业拉动,势必成为日后影响中山产业空间合理布局不可忽略的因素。
1.2广州南沙地区开发建设带来新机遇
南沙大开发的实施,大大缩短了中山与广州的距离,使得中山东部地区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热点。广州市南沙地区依托港口条件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化等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形成新世纪珠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南沙地区现代物流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综合服务业四大产业和石化基地、钢铁基地和造船基地三大基地的建设,必将给与南沙联系便利的中山市火炬区等东部地区带来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1.3中山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3.1“边缘化”危机
中山市随着发展的逐渐深入,开始进入阶段转型过程。尽管中山的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经是广东省的“四小龙”之一,但是阶段的转变和其他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业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未能有效转型以适应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山可能正走向一条边缘化的通道上,这种边缘化不仅使中山现有的发展道路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和地位,也极有可能丧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升的空间。
13.1.1发展模式的“边缘化”
毫无疑问,尽管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持续创新动力,但就总体而言,中山的工业化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化路径上。一方面,中心城市集聚力不强,依赖小城镇的功能无法支撑传统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有些城镇外来资本的进入由于民间资本的丰裕而显得缺乏,其结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资缺少,而是外资所附着的创新(技术的和管理的)冲击缺乏,参差不齐的发展模式难以向开放型经济跨越。目前珠三角很多城市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地推进了与外向型经济的接轨,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速度是中山所无法比拟的。
1.3.1.2区域的“边缘化”
“十一五”时期,区域整合和一体化以及城市群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和特征。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以及成渝地区、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的规划建设,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整合与一体化发展阶段。出于生态和均衡发展的考虑,中央也开始将生产力布局集中于几个主要区域,以此将指导未来的投资和经济发展走向。然而,珠三角两翼的发展却并不平衡。以珠江为界,我们将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并称为西岸、将深圳、东莞、惠州(惠州市只有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县归入了珠三角经济区)并称为东岸的话,在八十年代两地经济规模还不相上下,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东岸的IT制造产业迅猛发展,使得两岸出现了“东强西弱”的严重失衡,以2002年论,东岸三市的GDP加起来近3500亿元,而西岸四市加起来只有2500亿元左右,可是西岸四市的面积加起来可能是东岸的一倍左右。珠江西岸城市,正面临着被珠三角经济圈边缘化的危险。就中山来说,虽然其毗邻香港、澳门,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中山在西岸地区同样存在边缘化的危机(见表1)。尽管经济社会的实质性一体化仍然在持续,但是官方的合作机制上,中山要尽可能争取积极的做法才能融入其中。
1.3.1.3体制创新的“边缘化”
尽管在体制改革上,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但是随着全国一般意义上的产权体制改革到位,围绕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上,中山越来越不具有体制优势,资本市场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山发育迟缓,上市公司数量更是远远低于同等经济规模的省内其他城市。企业现代经营元素不足,传统的企业积累和运作模式仍然主导着大部分中山企业,甚至是相当一部分的领先企业。基层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公共权力与私人财产的暧昧关系使得地方企业运营隐性成本居高不下。这些无疑大大延缓了传统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中山在这一层面上的制度创新基本丧失优势。
1.3.2土地资源危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过去土地肥沃、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相应带来的是城市建设用地爆炸性扩张。就中山市来说,从1990年至1999年,中山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50.61%,其中在1994年至1999年的5年间,中山市年均减少耕地62.71km2,而同期中山市城镇与工矿建设以及交通建设用地却年均增加41.33km2,约占全市耕地减少总额的2/3。土地大量消耗的同时,单位土地的产出较低,反映出粗放发展的特征。
1.3.3产业特色危机
根据统计资料与访谈资料的整理,中山市市级37个工业园之中,除少数园区外,多数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只有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电子信息科技园、三角高平化工区、黄圃食品工业园等五个园区具有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其余工业园基本上属于综合性园区,产业雷同现象普遍。许多园区产业类型呈现出“小而全”的产业雷同现象,有14个园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16个园区的主要产业类型是金属制品业,有7个园区的主要产业类型中包括了纺织服装业,园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明显。
2工业产业拓展与升级的路径
2.1多元化发展之路
2.1.1改变中山工业发展“重轻轻重”的特征
多元化是中山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加工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面临着两条可选择的道路:一是扩展行业结构,逐步发展重工业,如日本、韩国;一是跳过重工业发展阶段,直接发展电子产业及服务业,如台湾、香港、新加坡等。
中山工业正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本文认为中山仍应有选择的逐步发展重工业。理由在于一方面中山发展所在中国背景正处于发展重工业的阶段,有若干机遇可以把握;另一方面对于中山而言,直接转型为发展电子行业及服务业受到的外部竞争较大;另外中山有选择地发展重工业,更能巩固其多模式发展的工业发展特征,各种模式并存对于中山工业的持续发展不受产业发展周期影响有重要的帮助。发展装备制造业,将成为中山下一阶段工业发展及工业多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保证,并为中山工业发展打造新的亮点。
2.1.2有选择的逐步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重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2%提高到2004年的67.58%,中国已进入重工业化发展阶段。
2003年10月9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了《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强调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经济强省。基于此考虑,中山工业发展也应适度有选择地逐步发展重工业。2005年1月11日中山市人民政府了《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中山逐步发展重工业的一种较好形式,也是工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道路。
2.1.3继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山市拥有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山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包括精细化工、包装印刷、健康医药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为引导,先进技术制造业、新材料工业较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49家。中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拥有的优势包括:四块金子招牌: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三个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国家包装印刷研究中心、化工部气雾剂工程开发中心;地缘优势:位于穗、港(深)、澳(珠)大三角中心,接受中心城市科技、人才、信息的辐射,在政策、环境和产业的配套中受惠;外向型高技术产业有了相当的规模,以宏基电脑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正在迅速聚集;中山较高的生活质量对吸引高素质人才具有优势;中山洁净环境对聚集生物、医药、半导体、软件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中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打造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产业为支柱,以技术密集和科技人才密集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业孵化体系和现代制造业体系。
2.2聚焦发展之路
2.2.1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发展水平
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产业配套对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在区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从加工基地向制造服务基地转变。通过产业聚集、优化和提升,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重型化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强市。
2.2.2以产业基地与园区为集聚点,积极向东部组团集聚,建设新城
逐步形成以四大组团为增长极,18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基地和各类园区为增长点,东部组团为新城综合服务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各类工业园区集聚资本、吸纳人才、吸收资金的能力,以园区为依托,实现“园镇互动”,集约发展。引导园区合理安排开发时序,鼓励园区错位发展,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做到“统一规划、滚动发展、集约建设”。严把企业入园关,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密度、产出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准入门槛。
3工业产业发展的空间策略
3.1区域聚集策略
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对产业发展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立足中山本地产业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以产业集聚发展角度对中山市工业产业进行空间布局,意在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和协同效应,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产业发展之路,突出产业协作与完善产业链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意义。积极培育产业的集群与集聚,促使中山走“外引内敛和内聚外溢”的产业集聚发展之路,在空间上可以将中山市工业产业分为10大产业区。
3.2工业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协同发展策略
中山市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镇建成区开始联成一片,已具备城镇群的雏形。尤其是105国道沿线的东凤镇、东升镇、小榄镇,沿岐江公路的古镇镇、横栏镇,沿南三公路的南头镇、黄圃镇、三角镇,这些镇的建成区高度粘连,城镇空间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对这种密集的城镇而言,寻找协调发展道路成为必然趋势。城镇间存在较大的资源互补优势。每个镇都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城镇产业链相对完整,并出现了产业外溢现象,带动了周边欠发达城镇的发展,镇区之间存在较大的资源、职能互补优势。
3.3交通设施配套策略
工业产业空间布局离不开以交通作为依托,在对外交通网络布局上,以高速公路网络作为中山与珠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中心和重要区域性交通设施联系的快速通道,在快速道路网络的建设上与周围城镇产业的协调,在充分考虑区域交通设施共享和城镇产业空间发展的基础上,分层次建立对外交通联系的公路网络。利用京珠高速、广珠西线高速、沿海高速以及江中高速(连接深圳机荷高速)作为中山市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主要承担中山市与其内陆和沿海腹地联系,与珠三角区域内的服务中心(广州、南沙、深圳、珠海)联系,以及与港珠澳跨海大桥加强与香港及东南亚之间的联系。同时,中山各主要产业组团与周围城镇产业组团(江门中心城区、银洲湖开发区、顺德的容贵、大良,广州南沙、珠海唐家湾、主城区)之间形成快速的交通网络。
在城市自身的内部交通建设上,内部道路交通网络应该加强各镇区、产业园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支持为产业发展所需服务的适度集中和功能发挥,加强中心组团和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优势,为其它组团的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加强东西向的交通联系,加强与番禺、南沙开发区、珠海大学城的对接,规划五条横向公路干线,加强中山市各组团与中心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使各组团产业之间能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便捷、快速的交通联系,满足产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同时促进中山市产业向更高级的方向转型,有助于产业集聚。六纵五横的干线公路网布局,使得中山市四大组团之间至少能够有两条以上干道相连接,组团间联系在30分钟以内,同时结合高速公路布局,能够满足各组团内部产业区15分钟上高速公路的交通需求。因此,随着干线公路网的实施,中山市各产业组团、产业园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大大加强,有利于中山市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在港口的建设上,中山市港口与香港港和深圳港的联系最为密切,是它们的地方性喂给港。中山市的外贸货物主要是通过水路运输,根据货物流向统计,全市外贸货物有98%通过港口进出。全市集装箱吞吐量与199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为44.9%。在全市三个港口中,中山港货物吞吐量所占比重高达55%,成为中山市水运货物的主要集散地。港口的建设需要完善现有港口,加强疏港公路建设,拓展内河航道。原有港口的发展重点发展要加强疏港公路建设,完善货物进出的通道。中山市域目前有四个港口,只有中山港和小榄港临近有较高等级公路支持,但仍然与周边镇区联系不畅。疏港公路不发达对中山市港口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3.4物流产业空间园区共享策略
根据《中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分析与研究,结合中山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综合的交通运输网络等建设,特别是珠港澳大桥的立项和建设,将极大改变中山市交通条件,成为联动香港、珠海、江门的重要枢纽,是珠三角东西双翼协调共进、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结合市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有必要提出预留区域性物流园区、积极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物流基地,构建中山市物流网络。
依据中山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以及国内外物流园区选址的经验:一般都是靠近区域交通枢纽附近,建议中山市以港口为依托的物流园区、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建设五个大型物流园区:火炬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坦州物流园区、城市生活物资物流园区和东升物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