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工业发展下人才引培体系构建范文

浅析工业发展下人才引培体系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工业发展下人才引培体系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析工业发展下人才引培体系构建

摘要:人才队伍是工业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特点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构建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痛点和难点。本文以广西桂林市为例,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针对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要素的困境,提出符合桂林发展特点的人才引培策略:优化人才引培政策,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引智,鼓励并培养创业人才,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风险,助力形成“人才紧跟产业走、产业依靠人才兴”的互融互促局面,以期为桂林市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引培;工业发展;西部地区

一、桂林市产业发展情况

桂林市原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曾经是广西的工业重镇。随着发展重心的变化,第二产业逐渐衰弱。根据2012—2019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显示,第二产业年增加值自2016年达到最高值939.48亿元,跌至2019年的475.86亿元,第二产业在GDP占比逐年递减,从2012年的46.6%降至2019年的仅22.6%。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1143.32亿元,占比已达到54.3%,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近三年已经明显形成了第三产业主导型经济结构模式。虽然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很大程度地解决就业问题,但第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为第三产业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是保障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1]。为推动桂林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桂林市相继出台了《桂林市工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桂林市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十八条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展了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工业振兴战略已见成效,但整体发展相对较弱,总量不大。

二、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困境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桂林正依托华为、深科技、桂林三金、桂林南药、比亚迪、福达、燕京漓泉、桂林三花、平钢、桂康等行业龙头,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生物医药四大重点产业,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商用车及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橡胶轮胎等8大产业集群。在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桂林有大量的潜在人才需求,也面临着大量人才缺口的现实问题。

(一)人才引进困难重重

1.领军人才引不进来。参照《桂林市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市办发〔2019〕19号),以院士、国家级人才、省部级科技一等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领军人才,掌握着核心技术,是企业、产业、行业的领头人。这类人才极度缺乏,且大部分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中,直接为工业企业服务的极少。2.企业高管用不起来。以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中国500强企业副总级别以上管理人才为代表的企业高管,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战略、保障公司顺利运作,在公司管理层中担任极为重要的职务。2019年广西仅有6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没有一家总部设在桂林。要想全职引进高层次的企业高管入桂林工作,产业和平台条件不够,发挥不了他们的价值,困难不小。3.技术骨干留不下来。技术骨干以优秀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海外回国人才等高学历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级职称人才、高级技工为主,是推动工业发展的主力军。然而,从人社部门了解到,2020年驻桂林市高校毕业生总数约4.6万人,区内高校毕业生桂林生源约1.73万人,全市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再创新高,但是愿意留在桂林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仅约10%~20%。4.一线工人招不上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做焊工、车工、钳工等技术工种,导致很多技术工种传承困难甚至断代。从人力资源市场采集到的信息显示,仅桂林市2020年第一季度,市场需求人数约10.04万人,求职人数约5.45万人,求人倍率1.84,有80%的岗位空缺。

(二)本土培养的人才流失严重

桂林高校众多,专业点覆盖面广,学位授予点多,在广西已成为仅次于南宁市的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聚集区。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集中,产生明显的就业区域流向差异[2]。根据2017—2019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②,近三年广西高校毕业生达到22万人以上,初次就业人数均超过20万人,就业率超91%。然而每年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留在桂林工作的却凤毛麟角。珠三角地区是最受广西高校毕业生欢迎的就业地,近三年均超过15%的毕业生选择去珠三角就业,而且比例逐年上升,在所有地区中排名第一。相比之下,选择留在桂林工作的毕业生数量处于低位,且逐年递减,到2019年仅有不到5%的人选择在桂林就业,数量仅为1万人左右(具体数据见表1)。

(三)企业对高学历人才吸引力下降

根据2017—2019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7—2019年广西高校就业生有70%左右选择进入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或自主创业,但比率逐年下降。其中,绝大部分为本科生和专科生,研究生仅有40%左右选择进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绝大部分进入了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领域(具体数据见表2)。本科生和专科生大部分仅能胜任一线管理、技术操作、销售推广、流通运输等基础性初级工作,处于人才金字塔的中低层。而处于人才金字塔中高层的研究生,掌握更高的专业技术和研发能力,能担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企业核心工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每年全区仅有3000多研究生选择进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加之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区域的相对优势吸引力,留在桂林的毕业生就更加凤毛麟角。值得注意的是,私营企业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招工越来越难;创新创业热度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屈指可数。

三、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工业产业链条短,核心竞争力低

桂林市工业核心竞争力低,近年增速放缓,没有发挥经济硬支撑和顶梁柱作用。根据《2019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以来,全市工业增速明显放缓,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从8.1%下降到5.5%,低于2019年全国平均增速5.7%,且2017年还出现负增速(具体数据见图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具体数据见图2)。

(二)人才引进待遇不高,配套服务优势不明显

在人才引进的待遇、配套服务、条件限制、城市综合吸引力等方面,相比发达省份三四线城市,桂林市没有明显优势。即使与省内南宁市、柳州市经济和工业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桂林市的吸引力度仍显不足。

(三)人才培育环境不成熟,创新创业潜力激发不够

缺乏专业创业指导团队及创业环境,绝大多数创业者没有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凭着自己一股热血走向创业道路,导致创业失败。虽然桂林拥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9所本科高校和众多高职高专类院校,拥有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所等一批科研院所,但是企业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困难,同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才,因此专利和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无法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解决工业发展人才缺口的对策建议

政企学研等社会各界多维度构建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全面解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招不到等问题,优化人才“增量”,用好人才“存量”。

(一)优化人才引培政策

1.从引进高层次人才向引进中低层次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倾斜。针对桂林市人才引进竞争力不明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用不起,以及本地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流失严重等问题,优化引进政策向中低层次人才和本地培养的人才倾斜,更符合现阶段桂林工业发展情况,边际效益更高。多年来,本地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很大一部分选择了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就业,并且能够有良好的发展,说明本地培养的人才同样具有竞争力。留住本地培养的高校毕业生,不仅能减少人才引进的成本,而且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2.从引进人才就业向激励人才创业倾斜。提高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待遇和配套服务,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能增加就业岗位、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经济社会价值。3.从重视“增量”向用好“存量”倾斜。针对人才引进贵、留下难的问题,应重视现有人才的培训和再教育,提升现有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关部门、产业园区,可以和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培训机构协同联动,开办继续教育或专题培训教育,给予参加学历学位教育、技能培训的人才学费补贴。毕业后予以人才再认定,多种形式进行奖补,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归属感。推进高校和企业教研合作,开展定向培养、专业实习、项目合作,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使其满足桂林企业所需各个工种的用人需求,解决企业招工困难问题[3]。4.提高奖补标准丰富补助形式。提高人才引进,特别是本地培养应届毕业生的奖金、补贴、住房等方面的标准。以杭州市为例:2019年杭州对本市应届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给予生活补助和租房补助1万~5万不等。同时对高端人才分别给予60万~100万的购房补贴,配偶和子女可随其一同迁入。5.提升服务质量简化落地流程。全面深化推广数据政务技术,提升服务质量,简化落地流程,“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路”。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打造“落地即办、未落先办、全程代办”外籍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全程代办”的“易北京”国际人才服务信息平台。推动涉外业务审批流程改革,实现外籍人才工作、居留许可“一窗办理、一次取证”。

(二)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引智

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协同联动,打造“政策制定—人才教育—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的可持续闭环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凝聚招才引智的“磁力场”。充分发挥各大学科技园区、各级别高新区、各类产业园、广西高校成果转化联盟的作用,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和成果转移转化,以产业聚人,以环境留人。同时,搭建好校院、校企沟通桥梁,让学生走近企业,让企业了解学生,开展实习和定向培养合作,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校外导师制,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使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专业培养更吻合,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选派科技骨干到企业挂职锻炼,兼职开展科研项目,创新高校科研人员校外兼职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兼职在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积极性,解决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三)鼓励并培养创业人才,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风险

重点鼓励校友企业家、桂林人或桂林人亲属、在桂林学习工作过的人、对桂林有感情的人等回归创业人群返桂创业。比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大批优秀的校友企业资源为保障,通过引进和孵化相结合的产业培育战略,搭建“校友经济”,创建了桂林国家高新区校友产业园、花江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桂林智慧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回桂林创业校友企业达62家,注册资金达1.5亿元,总投资额达7000万元,吸纳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500多人,带动社会就业近万人。搭建创业平台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和生活配套服务。多措并举构建种子基金和对小微企业风险投资金融体系,降低创业资金门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分担创业失败风险。解决人才公寓、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生活配套问题。激发创业者的潜能和热情。

五、结语

工业之兴在于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型城市,如同桂林市这般,面临着人才吸引力较低、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用工紧缺等问题。要解决人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的死循环,必须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协同合作,从人才引进政策、产学研合作、营商环境优化等多方面着手,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解决人才缺口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

作者:沈世铭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