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圈建设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基于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中的核心龙头作用,《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充分发挥济南核心城市影响力。具体要求是以扩大城市规模为载体,以增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科技人才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总部经济聚集中心。结合两个圈层建设,《规划》提出了依托紧密圈层,构筑以服务业和人口聚集区为内核和中枢,制造业聚集区、生态旅游区和物流基地为外围和支撑的大济南都市区的战略构想。从济南实际情况看,自2008年以来,济南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3000亿元、4000亿元两个千亿级台阶,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812.7亿元,即将迈上5000亿元台阶。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济南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了加速服务化的特征,2012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5.2∶40.3∶54.5,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基于济南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显著成效,《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构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于推动济南发展和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正如《规划》所指出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也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因素:一是省会济南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足够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全省经济、文化、科技、人才、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凸显出来;二是在整个都市圈范围内,产业层次效益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三是区域竞争压力大;四是区域内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畅,各市产业雷同,分工协作不密切。而作为核心城市,济南产业凝聚力和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则是制约经济圈加快发展的首要问题。
那么,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济南的规模实力究竟处于何种状态?从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动态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济南作为核心城市在规模实力方面存在的欠缺。按照GDP规模大小,把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分为三个量级:2005年,GDP达4000亿元以上的城市为第一量级,2000~3000亿元的城市为第二量级,2000亿元以下城市为第三量级;2011年,GDP达11000亿元以上的城市为第一量级,5000~7000亿元的城市为第二量级,5000亿元以下城市为第三量级。2005年第一量级城市包括广州和深圳;第二量级城市包括杭州、青岛、宁波、南京、成都、武汉、大连、沈阳;第三量级城市包括济南、哈尔滨、长春、西安、厦门。2011年,三个城市量级各自包含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与2005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三个量级之间的界定值差距却增加了。2005年,第二量级首位城市杭州的GDP规模与第一量级末位城市深圳的GDP规模相差约2000亿元;第三量级首位城市济南的GDP规模与第二量级末位城市沈阳的GDP规模相差不到200亿元。到2011年,第二量级首位城市杭州的GDP规模与第一量级末位城市深圳的GDP规模差距增加到了4000亿元;第三量级首位城市济南的GDP规模与第二量级末位城市沈阳的GDP规模差距也增加到了1500亿元。从2005年到2011年,尽管济南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没有变化,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加大。2005年,广州、杭州、青岛、沈阳经济总量分别是济南的2.7倍、1.56倍、1.44倍和1.11倍,2011年则分别变成了2.8倍、1.59倍、1.56倍和1.34倍。与15个副省级城市之外的省会城市郑州和长沙进行比较,两市的GDP在2005年分别只占济南GDP的87.9%和80.9%,但到了2011年,则分别达到了济南的1.13倍和1.27倍。可以看出,济南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规模实力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第三量级,而且由于发展速度缓慢,其相对地位也在不断下降。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种态势显然构成了制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二、济南规模实力偏弱、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与先进城市相比,济南的规模实力下降、发展缓慢,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主要原因在于济南工业发展不足和服务业发展虚高。2005至2011年,这17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两种相反的态势,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呈现出了反方向变动(见表1)。在17个城市中,凡是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的城市,经济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并实现了城市排名的上升或缩小了与上一位城市的距离;反过来,凡是第三产业在GDP比重中上升的城市,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比较低,城市排名则呈现出下降趋势或加大了与上一位城市的距离。济南规模实力和城市地位的相对下降,显然与服务业比重过高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有着直接关系。我们通常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主要标志,但如果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以及城市规模实力的相对下降,这种现象的背后显然就隐藏着某些问题。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至2011年,在东部地区12个主要城市中,除大连外,其它11个城市包括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青岛、济南,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宁波、厦门、南京,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和深圳,其产业结构调整均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态势,而且除了天津和大连外,其他城市经济增长率基本上都在15%~16%之间,处于相对较低的增长水平;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6个主要城市中,除哈尔滨外,其他5个城市包括沈阳、长春、武汉、郑州和长沙,其产业结构调整均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态势,而且除了哈尔滨外,其他城市经济增长率基本上都在19%~20%之间,长春略低一些,为17.7%,长沙则高达24.3%,总体上整个中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都处于较高水平;西部地区包括成都和西安两个城市,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水平与中部地区的绝大多数城市是一致的。因此,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部,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高度一致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的城市,GDP增长率较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目前工业化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凡是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就快,凡是工业发展缓慢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就相对较慢。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工业发展相对饱和,服务业比重普遍上升,因此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工业的发展,服务业比重不升反降,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第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有着因果关系,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工业发展会受到制约,需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反之,经济总量偏低,则需要通过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提升城市规模实力,第三产业比重会相应较低。在这个意义上,不能简单地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济南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较高的现实?首先,济南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与所处地区以及省会城市的性质有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济南地处东部发达地区,又是山东这个经济大省的省会,聚集了大量优质资源,东部地区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为服务业在省会城市的集聚提供了良好条件,部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有道理的。但另一方面,从经济总量看,济南又是东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小的城市,甚至不如西部地区的成都、武汉、沈阳、长沙和郑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自己看成东部发达地区而无视自身经济规模偏小的现实,一味强调产业结构的高服务化,无疑就会导致战略选择上的简单化倾向。实际上,济南近十年来经济规模和实力提升的缓慢,以及城市地位的相对下降,正是工业发展不足和服务业比重虚高的表现。因此,要想解决济南规模实力偏弱的问题,增强自己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自己的城市地位与性质,形成产业发展的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大工业发展力度,促进制造业升级,把济南建设成为山东中西部地区乃至环渤海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制造业高地。我们要明确的是,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需要依托城市的规模集聚效应和科技支撑,在省会城市群产业层次效益普遍较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如果连济南都不能形成坚实的制造业能力,是很难设想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
三、促进济南工业做大做强的基本思路
1.必须对济南制造业发展有充足的信心。从1997年开始,济南工业比重开始下降,若干具有优势的行业开始滑坡或衰落,这也是济南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开始。一些人认为济南不具备发展工业的优势,但实际上,某些行业的衰落不意味着制造业的衰落,制造业的发展乃至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主导产业不断更替的过程。济南目前仍处于工业结构调整期和经济增长换挡期,某些行业在衰退,某些行业在兴起,即使新的产业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制造业仍将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更大范围看,无论是中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还是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显示出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着力强调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今年视察武汉时也特别强调工业的重要性。认为工业地位不再重要或者济南是省会城市不再适宜发展工业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2.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升级。从支撑城市未来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角度看,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和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或先进制造业,因为由济南已有的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所决定,济南要实现的不是工业化而是工业现代化,要做的不是工业大市而是工业强市。为此,济南一方面要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有超前眼光,另一方面必须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像微笑曲线所展示的那样,促进制造业由中间环节向价值链两端的延伸。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从大的方面讲,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具体到一个城市,对产业重点的选择必须依据城市的性质、资源禀赋和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规划。我们既要注重大企业的支撑作用,也要注重产业配套和产业链的完善,还要着眼于地域的根植性和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努力培育有潜力的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那些产业有基础、市场有前景、发展有机遇、国家有支持的行业,哪怕一时缺乏龙头企业,政府也应将其纳入战略规划,通过产业链整合、建立企业联盟、推动产业重组和跨行业联合等,促进产业规模发展,促进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使其成为支撑济南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济南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未来国家电网战略平台构建中的输配电产业、LED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等众多产业领域,都具有很好的潜力和前景,通过培育核心企业和产业集群,都有可能成为济南未来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正确处理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在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始终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是制造业内部分工深化的结果,没有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就没有服务业的兴盛。目前,西方一些国家服务业占比已达到70%以上,但这是以它们的制造业已获得充分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一前提下,发达国家一方面将制造业低端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并进一步促进这些高端环节外化为独立的生产者服务业,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实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形成了对全球制造业的强大控制力,并形成了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这给了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尽管济南是省会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但由于制造业发展不充分,不仅外部独立的生产者服务业十分薄弱,就是在制造业内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也发展不足,无法发挥对周边区域的产业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较高的服务业比重也不足以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因此,要发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作用,济南首先需要做大做强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的充分发展。二是在推动制造业充分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生产者服务业的独立化,通过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现代化。我们将服务业分为最终需求服务和中间需求服务两个功能类型,并按照这一分类对济南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水平进行简要分析。济南经济增长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比重开始占据国民经济的较大份额。比较济南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两个重要特征:
第一,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已经超过消费性服务业的比重,显示出济南经济服务化的质量有所提升。2008年,由个人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构成的消费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75%,由生产者服务和经济网络服务构成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49.23%,两类服务业的比重已大致持平;2009年,消费性服务业比重48.42%,生产性服务业比重51.52%,后者反超前者3.1个百分点;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消费性服务业比重继续下降,比重分别为53.53%和46.47%,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超过了消费性服务业比重7.06个百分点。这种趋势反映出济南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所加强,这是服务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生产者服务和经济网络服务都处于增长态势,尤其是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这也意味着服务业开始显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但从总体上说,在生产性服务业的两大类别中,经济网络型服务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生产者服务的比重,这种更多属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的服务业发展特征,说明济南服务业尚不具备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很难作为主导产业满足制造业升级需要,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所占比重偏低且不断下降,对济南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高都是极为不利的。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提升作用乃至促进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关键不在于整个服务业比重超越制造业,而是要看这种超越是否是以代表中间需求活动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为主体。由于现代生产者服务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水平,因而可以带来行业的高增长率,只有它们带来的增量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带动国民经济向更高级阶段迈进。综合考虑目前济南服务业发展的两个特征,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结论:尽管济南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已经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总和,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但由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并未完全形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提升能力也相对薄弱。再考虑到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在本质上代表着原有的工业经济增长路径的改变———生产过程日益服务化、信息化而使工业发展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而这一切又都意味着工业的充分发展或制造业的分工深化,那么我们就不仅不能满足于服务业比重的虚高而忽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反而应明确地将工业强市作为带动济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主要战略。
总之,要真正发挥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就必须首先正视济南目前经济规模和实力偏弱的问题,通过壮大济南的规模实力来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既要注重将济南打造成服务业高地,更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充分发展与升级,只有首先把制造业做大做强,济南才能承担起核心城市的作用,带动整个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并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本文来自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马黎明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