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循环工业发展布局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发展循环型工业,而循环型工业发展与布局具有不平衡特征,且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策调控。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与布局政策是为实现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和优化空间配置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与布局政策,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区域工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二、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与布局政策的机构与组织
目前,我国的循环型工业发展政策主要由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总局和科技部制定。发改委主要侧重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总局侧重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科技部侧重循环型工业技术支撑体系,各部委尚未形成“合力”,推进循环型工业主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忽视了工业经济效益目标,发展的动力不足。发展循环型工业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重构产业结构和布局,涉及生态环境、经济、技术、社会、地理等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远超出以上机构的职能范围;另一方面,当前还没有重视循环型工业布局政策研究。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建立具有立法意义上的专门部门,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区域活动,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含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与布局政策)。
三、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与布局的主要政策目标
(一)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政策目标
(1)根据王如松等的5类生态产业分类理论和区域循环型工业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新的区域产业结构政策要促进区域5类产业在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协调,适度发展采掘业,鼓励节约原材料,提高加工工业与原材料工业的比例,促进区域工业结构适度重型化、高级化、柔性化和生态化。根据以下7项原则即:①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②强产业生态关联性,能促进循环型工业综合体的形成;③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市场广阔,市场扩张和生产发展速度快;④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能带动循环经济整体快速发展;⑤较高的比较循环经济利益,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发展潜力大;⑥具有较大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主导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向;⑦动态更替性,不同发展时期,主导工业不同,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和潜导产业;优先重点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生态关联产业,延长产业环;提高支柱产业的素质,保持和巩固其支柱产业的作用;积极发展需要就地平衡的基础性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瓶颈产业”;扶持潜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应根据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阶段,采用雁行形态发展模式的对应形式,并鼓励区域循环型工业适度跳跃发展。(2)扶持区域经济效益低(一般大于零,下同)、环境效益明显的循环型工业及其服务优先模式。循环型工业包括“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在中国目前的制度下,一方面,由于技术成本和“废物”收集成本高等原因,部分以上企业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由于利用技术处理废弃物需要耗费矿物能源、水、电及其它物质,并产生许多新污染,某些循环型工业存在环境效益下降问题,因此,需要政府扶持区域经济效益低、环境效益明显的循环型工业,协调“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循环型工业要求强化产品使用而不是强化物质消耗,从生产优先转向服务优先。由于产品部件的标准化、与其它机器的兼容性、维护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服务优先模式存在经济效益下降问题,因此,政府应扶持区域经济效益低、环境效益明显的服务优先模式的实施。(3)控制政策。一般地,要限制采用只循环不经济模式和禁止采用环境效益下降的模式,限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传统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工业的发展,但必须从循环经济的最高层次,重新认识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工业。某些“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工业与相关产业建立生态联系,资源浪费少、环境破坏小,在区域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可适度发展。
(二)区域循环型工业技术政策目标
区域循环型工业技术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区域循环型工业技术进步而制定的引导或影响技术开发和转移的政策。(1)循环经济的主要技术载体是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环境无害化技术或环境优化技术以及高新技术。(2)技术开发是区域循环型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政府需采取绿色税收政策、绿色财政政策、绿色投资政策和绿色消费政策等,促进区域循环型工业技术开发活动。中国近期应重点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与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的关联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再制造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3)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循环型工业技术专利、成套设备等,扶持企业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努力实现区域循环型工业技术“引进——消化——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的良性循环。(4)构建区域循环型工业技术扩散通道。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循环型工业技术市场;鼓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形成社会、经济、生态网络,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技术扩散政策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区外资金发展循环型企业和参与不同类型循环型工业地域结构的建设。(5)加强政府在外商投资领域中的引导作用。政府要根据产业生态联系,制定招商引资政策,促进循环型企业和不同类型循环型工业地域结构的形成,鼓励外商投资于循环型工业的技术开发、引进和扩散,以促进区域循环型工业的发展。(6)禁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限制引进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技术和只循环不经济的技术。
(三)区域循环型工业组织结构政策目标
(1)产业链可分为“生产者”环节、“消费者”环节、“分解者”环节及辅助环节,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将交易费用高的环节纳入同一企业,可实现规模循环经济效益,因此,应鼓励交易成本高的产业链环节在同一企业内部闭环一体化,进行规模扩张,发展循环型企业集团。(2)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财力与技术开发上不占优势,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但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此,政府应鼓励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协调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扶持其发展循环经济,并形成循环型企业网络。(3)控制政策。一般地,要限制采用只循环不经济的企业扩张模式和企业网络模式,禁止采用环境效益下降的企业扩张模式和企业网络模式。
(四)区域循环型工业布局政策目标
(1)鼓励遵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因地制宜地采用区域循环型工业布局模式。(2)鼓励区域企业根据产业生态联系进行空间扩张和形成循环型企业集群。重塑循环型工业集群政策的设计原则,鼓励企业集群建立“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之间的产业生态联系,加强工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促进外部规模循环经济效益和外部范围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增强。根据循环经济理论,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原则将是循环型工业集群政策设计的重要原则,生态网络化成为集群政策目标之一,“废物”利用的有关信息成为信息收集、评价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循环经济在中国还处于试点阶段,政府在循环型企业集群形成中,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循环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应让企业成为循环型企业集群的主导者。(3)以新产业区理论指导生态工业园发展。目前中国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原则与发展措施对园区创新网络的构建、学习系统的作用、政府在促进园区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营造方面的作用、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重视不够。今后,应重视以下措施:①将园区创新网络构建和创新环境营造作为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新产业区研究表明,区域发展依赖于区域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与创新。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交互相融,协同作用,共同推动新产业区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应将园区创新网络构建和创新环境营造原则作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以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合理规划。②营造园区内创新环境。一方面,生态工业网络构建比传统产业价值链构建更困难,合作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在营造园区内创新环境过程中,网络中个体之间合作基础上的相互信任是最关键因素。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营造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硬环境,另一方面,更要重视营造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软环境如社会文化环境、制度创新和劳动力市场环境等。重视培育企业家,并在竞争中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③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要逐步完善生态工业园区的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促进园区内企业间社会、经济、生态网络联系、开展生态技术服务、法律咨询、提供信息和促进企业的诞生和成长等方面的作用。④建立学习系统。该学习系统应提供相关的大学或社区学院的课程,满足园区各企业的需要。配备远程教育系统,使员工可以从不同学习机构学到所需要的知识。提供先进在线信息服务,配备相应打印等设施,并具有一定图书馆资源。⑤强化园区创新网络。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持区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看,园区还没有形成创新网络,园区内知识、信息扩散和转移的速度比较慢,园区网络的整合能力和创新功能亟待提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园区内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激活和有效整合园区内现有的各种创新资源,促进园区内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同时,加强与区外相关行为主体的联系,逐步实现园区创新网络与全球网络的联接,促进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4)控制政策。一般地,要禁止采用环境效益下降的循环型工业布局模式,限制采用只循环不经济的工业布局模式。
实现以上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包括:资源环境价格政策、绿色税收政策、绿色财政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绿色消费政策、绿色对外开放政策、绿色教育政策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由于已有较多的相关研究,本文不再赘述。